第一篇:从反垄断角度对我国饮料行业外资并购案例分析
题目:从反垄断角度对我国饮料行业外资并购案例分析
摘 要
现今,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正在积极向前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也在逐步深化,国际金融危机仍然深不见底,美欧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这一特殊的国际大背景下,涉及金额高达24亿美元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我国果汁生产巨头汇源公司一案被中国商务部依据我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以“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而否决,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法去于2008年8月1日实施以来首个没有获得通过的案例。本文结合这一案例,首先对外资并购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然后从反垄断法律相关的问题入手,分析外资并购问题,揭示反垄断法对外资并购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复杂性,警示我国应对该问题持理性态度,并提出应对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外资并购,反垄断法,相关市场
正 文
一、引言
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草案在历经13年的立法进程之后,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中,以高票获得通过。我国首部《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目的就是促进公平市场竞争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反垄断法草案自起草之日起就备受关注,然而关于它的争议也从未间断。涉及金额高达24亿美元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我国果汁生产巨头汇源公司的经营者集中之申报被中国商务部依据我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以“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而否决,作为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个没有获得通过的案例,一时间,激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和广泛舆论。
二、文献综述
外资并购也称并购投资,是与新建投资相对应的一种投资方式,本质上是企业间的产权交易和控制权的转移[1]。外资并购作为并购的一种,它具有并购的基本特点。一方面,外资并购可以对竞争产生正面的影响,例如,并购进入方接管了处于困境中濒临退市企业或者通过和其他国内企业进行合并以形成有效竞争,外资并购也可以挑战地位己确立的国内寡占企业。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曹士兵先生在《反垄断法研究》一文中提到,“从亚当·斯密始于今,上下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反复证明,竞争是最理想的社会资源配置手段,其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中被奉为至上公理[2]。”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教授也在2008跨国公司中国报告中指出,“外资并购确实有可能被用来削弱或者限制竞争,外资并购产生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形成垄断化的市场结构[3]。”造成国有资产、国有品牌流失及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下降;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甚至可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因此,我认为,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影响具有双重性,我们应当合理规制外资并购,但不禁止外资并购。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正确认识外资并购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时,对外资的垄断性并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此次,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有三条主要理由,第一是提出可口可乐会把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我认为这是不成立的。因为果汁行业是属于大饮料行业,除了汇源之外,还有像娃哈哈这样的大企业;第二即便它在碳酸饮料行业形成支配地位,也没有事实证明因为它在碳酸行业的支配地位给消费者造成伤害。很多中国的饮料公司都做过碳酸饮料,消费者并没有因为它一家独大而多付钱。它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给消费者造成伤害的事实不存在。
商务部的第二条理由是,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在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其他行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一行。我认为也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国的果汁行业基本处于低浓度的果汁市场。所以如果要控制的话,它只能够控制中国的果类产品的生产。它只有控制生产,才能控制市场。汇源是制造工厂,可口可乐控制它没有用,因为它不可能控制中国的苹果、橙子。除非有事实证明它会把中国的苹果和橙子全部收购掉。而其他企业有没有能力进入这一行业,更不是由可口可乐是否可以收购汇源果汁而定的,只与你拿不拿得到原果有关。而中国的农产品实在太多了,想要垄断所有的原果市场基本是不可能的。
第三,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这个我认为也是无稽之谈。因为现在汇源在纯果汁市场的占有比例已经很高。然而现在有没有挤压中小企业的情况?显然是没有的,那为什么可口可乐就一定会挤压中小企业呢?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此次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垄断嫌疑不成立,我们不能尽凭我们的直觉和臆断做决定,而应该作出更加理性的分析和专业的判断。
三、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事件回顾
2008年9月3日,我国大型果蔬汁生产商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公布,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提出以179.2亿港元(约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交易若能完成,将成为迄今为止我国食品和饮料行业最大的一笔收购案。消息一经公布便立即引起了我国社会的强烈关注。可口可乐宣布收购当天,在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股价大涨超过160%。国内饮料企业、上海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及其他外国投资者也都高度关注这一事件,将其看作是我国首部《反垄断法》出台后实施外资并购政策的标杆。可口可乐公司自2008年9月19日向商务部反垄断局递交申请材料,商务部经过半年的审查之后最终于2009年3月18日正式宣布禁止了这一收购行为。商务部经审查认定,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绑销售果汁饮料,或者设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条件,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此外,还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商务部表示,曾与可口可乐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商谈,要求他们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可口可乐公司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和修改方案。但是经过评估,商务部认为,修改方案并不能有效减少交易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据此,根据《反垄断法》第28条,商务部做出禁止此项集中的决定。消息一出,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开盘仅13分钟就宣告停盘,与去年涨幅超过160%的结果截然相反。一项针对网友的调查显示,赞同商务部叫停收购的网友占73%,不赞同的只有23%。同时有40%以上的网友认为收购被叫停有利汇源公司今后的发展,对汇源是利好,不到30%认为不利。此外,大部分网友认为这一事件不会对外商在中国投资造成影响[4]。
四、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影响的双重性
商务部依据我国《反垄断法》,以“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否决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究竟是否利大于弊?
(一)外资并购对市场的不利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以并购方式进入我国己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趋势。人们普遍担心外国企业借助其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将轻易战胜国内的竞争对手,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5]。外资并购逐渐发展起来并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外资开始谋求绝对的控股地位;二是地区性、行业性、集团性的外资并购已不鲜见;三是外资并购的目标己经逐渐转向国内在本行业内占据龙头地位的企业,在当地或地区内具有影响的企业;四是大的跨国公司已开始参与并购境内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微软操作系统软件产品、利乐软包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高达95%。由此可见,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确实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力量。
从长远来看,外资并购行为有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使我国经济有可能产生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我国国家工商总局2004年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也显示出外资并购的这一负面影响,“目前突出问题是,跨国公司并购对我国市场竞争的影响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6]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我国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在我国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已占据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不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布局,大量外资进入可能会冲击我国的民族工业体系,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外资并购对市场的有利影响
在看到外资并购不利一面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其优点,权衡利弊,慎让民族情绪泛滥并拒绝民族情绪的主导,这样才能客观对待和理性处置外资并购。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并购并不一定构成行业垄断,并购本身也不会危及行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关键是加强审查和监督,而不应该把外资并购视为“毒蛇猛兽”。
1.从宏观看,外资并购后增加了投资,因此有利于改善国内的投资结构,提高生产力水平。从微观看,国内企业大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外资并购后投入的后续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资本缺乏问题。并且,并购后的外方投资会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这有利于促进企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外资并购后,企业的股权结构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产权的明晰会带来预算约束的硬化,增加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
2.外资并购后,能够通过调整企业的资本存量来提高生产力。这体现在:第一,并购后,企业股权相应得到调整,投资行为更具理性;第二,将外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与我国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利用企业的闲置资产,并使那些利用不足的资产有选择地退出;第三,利用外资方的技术和品牌效应,把并购企业的产品置于国际价格体系之中,能够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第四,利用外资方的销售网络扩大企业产品的出口,产生规模经济,激励企业使用高质量的投入,提高生产力水平。
3.外资并购既可通过直接的示范效应、培训效应、技术转移效应,也可通过技术融合效应来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力。随并购而产生的进口贸易给东道国增加了高质量、多品种的中间产品,能直接分享到贸易伙伴国研发投入的成果,进而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随并购而产生的出口贸易则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加了被并购企业的出口需求[7]
4.外资以独资、合资、并购等多种方式进入我国,外资企业创造了我国约13的工业产值,提供了全国约15的税收,雇佣了2000多万员工。中国国家统计局历来把在华外资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一部分纳入国家经济统计,外资企业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
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支持者的一大理由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以后对我国的民族品牌是一大威胁,该品牌可能从此被雪藏。必须指出,对于一些民族品牌纷纷被外资收购的事实本身,我们还需要有一个相对理性与客观的态度。因为并购只是一种正常的资本流动和正常的市场行为。我们还应该理解,这些品牌无论由谁控制,其企业本身还是在我国,依然由大量我国工人与管理人员组织生产与销售,依然为解决我国的就业、促进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近年来虽然不断有一些“老字号”的民族品牌因为被外资收购逐渐消失了,但其间也不断有一些新的民族品牌在脱颖而出。可以说,民族品牌的消亡与新生,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传承接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夹杂着短暂的阵痛与失意,但只要这个阵痛是为了摆脱此前诸多现实经营难题的困扰,是为了迎接更多健康、合理的经济实体的产生、发展与壮大,那么就是值得的。由以上4点可以看出,外资企业作为最具有活力的企业群体,大大加强了我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实力。外资的进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诸多有利的影响,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对外资搞关门主义,以民族主义的外衣采取排斥政策,并不会使国家经济更安全。恰恰相反,对外资越拒绝,国家经济越脆弱[8]。
五、对汇源并购案的反垄断法分析
(一)从对垄断界定标准的角度分析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是否一定会造成行业垄断,抑制竞争的局面?这需要对垄断的定义进行专业的分析,而非凭个人臆断而得。
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垄断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常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曾说过,垄断只停留在经济上的描述性解释,尚不能精确成一法律概念[9]。法学界为了明确垄断的定义做了巨大的努力,涌现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研究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代表性的观点有:1.垄断是指“某一或少数几个企业占据相关市场的很大份额,从而具有支配市场,特别是市场价格的力量”。“垄断并不以违法为前提”[10]。2.垄断是指“竞争者以单独或联合、支配、协调一致等方式,凭借市场优势或者其他行政权力,控制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状态。除国家竞争立法政策基于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利益考虑,对一些行业或领域内的垄断给予法律适用的豁免外,垄断是为竞争立法所反对和禁止的”[11]。3.垄断是指“与自由竞争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排斥、限制竞争的各种行为的总称”,是一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12]。4.垄断亦即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单个或多个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相关市场上具有控制产品数量、价格和销售等,从而能够削弱甚至消除竞争的能力或状态[13]。
在法学领域,对垄断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
1.狭义理解,与经济学的理解基本相同,也是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对垄断加以界定。例如,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垄断是“赋予某个人或公司或更多的人或公司的一种特权或特别优势,正是由于这种专有权利(或实力)的存在,上述人或公司才能从事一种特别的事业或者贸易,制造某种特别的产品或控制某种特殊商品的整个供应规模,垄断是一种是市场结构形式,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一个或仅仅少数几个人或公司支配着某项产品或某项服务的总供应规模”。2.广义理解,包括垄断状态和垄断行为两个方面。(1)垄断状态,即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垄断状态一般形成于合法、公平的竞争过程之中,是公平竞争的结果和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垄断状态尽管客观上可能对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造成损害,但主观上兵贸易故意限制竞争。因此,在各国反垄断法立法中,除了日本、美国等少数国家对垄断状态进行限制外,一般不反对垄断状态。即使对垄断状态进行限制的国家,往往也有严格的认定标准和构成要件。例如,日本《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对垄断状态进行了严格的定义,仅指“在某种商品或商业服务领域内,因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的原因产生市场弊害的情形[14]”;此外,构成垄断状态还必须具备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进入障碍和市场弊害四个要件[15]。(2)垄断行为,指获取市场支配力的经营者在一定交易市场诡异实施的限制、排斥竞争的行为。美国的垄断化行为、日本的独占行为以及欧共体和我国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等,都是典型的垄断行为。
上述几种对垄断的定义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立法模式的不同认识。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具有削弱竞争的能力是构成垄断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本案而言,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拥有全球48%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占据全球三大饮料中的两个品种。这样一个庞大的饮料企业集团在我国实施并购行为引起民众的极大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对于这起并购案件是否构成垄断下确定的结论还为时过早。从理论上来说这一并购行为不符合垄断的构成要件。如上所述,对垄断进行分析需要从主体、相关市场上的企业能力、造成的法律后果等多个方面入手。现代反垄断法出现了从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转变、由本身违法原则向合理原则发展的趋势,这就说明现代反垄断法以控制限制竞争和形成垄断的市场行为为重点,并且要求这种市场行为不仅限制了竞争还产生了垄断的弊害。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的行为会增强可口可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造成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并购行为就一定会产生饮料市场限制竞争的效果,更不意味着该行为一定会产生垄断的弊害。因为限制竞争的效果和垄断的弊害都需要在大量的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分析才能确定。既然我们无法确定该项并购会产生损害结果,就不能将这种合并确定为垄断行为。
(二)从相关市场的角度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的机构对汇源果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有不同的测算。可口可乐提供的数据称,其与汇源合并后在我国所占的非碳酸饮料市场份额低于20%。但据北京一家咨询公司东方艾格的测算,在我国134家上规模饮料企业中,汇源果汁产销量目前在我国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13.95%。另外,根据ac尼尔森数据,汇源在我国的纯果汁领域的份额已经高达到46%。不同的机构对汇源的市场份额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因为各个机构对相关市场的界定不同,即在界定相关市场时作为“分母”的市场不同,有的是以非碳酸饮料市场作为分母,有的是以纯果汁市场作为分母。因此,对可口可乐收购案的理解应具有相当的反垄断法专业知识,应有反垄断执法部门对本案的各项数据做精确的计算后方可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而不能仅靠普通人的直观的感觉和肤浅的认识来决定。
相关市场的界定是一种识别和确定企业间竞争界限的前提条件。相关市场的合理界定是判定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具有限制竞争的违法性问题的基本前提和核心,是企业并购审查的出发点。这是合理界定相关市场所具有的理论上的意义。在反垄断法领域,确定相关市场是法律适用的起点与基础。一切竞争行为,均发生在一定的市场之内。而所有的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亦需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展开。只有确定了相关市场,才能够鉴别在市场之内是否存在竞争,才能判断某一具体行为有益于还是有害于竞争,从而才能评价该行为是否应当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理论上,也有人将相关市场称为“关联市场”,在《反垄断法》颁布之后,应当统一称为相关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生产者或者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市场一般是指企业销售其产品的场所。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他们所处的行业。然后,竞争法中的市场则一般是指相关市场。即需要在具体的案件中确定,哪些企业是相互竞争者。为了能够了解一定市场上参与竞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市场份额,这就需要给市场划定一个范围或者界限”[16]确定相关市场,对于反垄断法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在规制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垄断行为之时,都要以确定相关市场为分析入手点。
我国《反垄断法》第1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本条规定仅用“竞争”二字对相关市场进行界定,然而如何理解竞争、界定竞争的具体标准是什么等这些问题都没有在立法中得到解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长时期反垄断立法缺失和市场经济不发达导致我国反垄断执法实践相当缺乏。我国反垄断法立法不健全和实践经验缺乏导致了目前对相关市场界定的困境,反垄断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也只有根据以前的非常缺乏的执法经验以及对反垄断法精神的初步理解来审慎的确定涉案企业的市场份额了。在这样一种理论和实践均存在困境的情况下,连反垄断执法部门在执法中也存在相当的困惑和不确定性,更不要说是普通的民众了。
其次我们应当明确,企业市场份额大并不意味着垄断,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所批评的垄断实质上是一种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产生弊害的行为,是动态意义上的而非静态的。市场份额集中是垄断的条件,但不等于垄断。如果市场主体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它没有利用其市场优势地位实施限制竞争的行为,则一般不能认定为垄断,不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反垄断法第6条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由此规定也可以看出,我国反垄断法也不是绝对排除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只要其不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限制竞争的行为,法律就不会对其进行过分的限制。我国的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进行了事前的规制,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进行事前申报制度仅仅是一种事前预防制度,是为了避免垄断行为发生造成垄断的弊害而采取的制度设计。反垄断的着眼点是维护自由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反垄断法不是为了限制经营者,经营者之间的并购受到法律的规制,是法律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规制不完全等同于禁止,进行申报的企业并非一定被限制并购。
据报道,汇源公司2006年的销售额突破了50亿元人民币,而可口可乐2003年全年的全球销售额也达到了173亿美元,按照《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第3条规定,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销售额均已达到我国法律所规定的申报标准,应当向商务部申报。但是如上所述,虽然双方在我国饮料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反垄断法所关注的是企业合并所带来的危害竞争的效果,它并不反对企业做强做大,因此,反垄断执法机关在审查这起并购案时所关注的焦点是企业在合并后对我国饮料市场上的竞争造成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合并之前的企业规模。判断企业在合并后影响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合并企业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公司与汇源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到了纯果汁饮料、碳酸饮料等几个不同但相关的饮料市场,执法机关在审查这起并购时必须在依据现有的法律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垄断执法惯例对该案的相关市场作出科学的界定之后才能准确的测算出两个企业在合并前后的市场份额。
六、我国对待外资并购的意见和建议
(一)外资并购应持理性态度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法律与民意是相关联的。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最高层次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民意,那种将民意与法律对立起来的思维是非理性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但一味地迁就民意也不能真正地说明法律就反映了民意,反而与法治背道而驰。
其次,我们应当区分民意与集团利益。我们国家的法律应当体现民意,但是民意不能发展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更不能成为企业自我保护的借口,成为某些企业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我们的执法部门在面对外资并购时要保持清醒和理智,以法律作为工具来分析相关的市场行为的性质,而不仅仅是关注民意,更不能屈从于非理性的所谓“民意”。
再次,反垄断法的立法、司法和执法的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具有深厚法学理论功底和丰富法律实践的专业人士进行独立判断,单凭个人的直观感觉对市场行为的合法与否做出定性不科学也不严肃。普通民众在对跨国并购是否违法的问题上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或“舆论盲从”做出结论,这些结论不能成为判断行为违法性的依据,更不能左右一个国家反垄断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以所谓民意企图取代或压制法律事实上是践踏法制。
最后,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反垄断审查应依照我国反垄断法标准实施。我国反垄断法的主旨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给予特殊保护。就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而言,饮料并非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汇源的股权显然不属于法律特殊保护的范围,那种要求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对并购进行审查的主张,有同业者寻求公权力庇护以躲避竞争的嫌疑。
(二)我国应对外资并购的意见和建议 1.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外资并购在我国的深入发展,我国不断出台新的政策规定。完善我国的外资并购法律环境,但还有许多外资并购方面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导。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对以往的法律法规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以保护我们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
2.改善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国内环境
为促进我国外资并购,必须重视其环境的建设。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外,还应进行各项配套体制的改革。此外,还应在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外商合法权益、健全法制和信用制度、增加政策透明度,以及项目审批和办事效率等方面不断改善,为外商提供满意的投资环境。
3.建立外资并购的监管协调机制
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府要加强对外资并购的监管,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监管客体主要有国有资产、产业准入、竞争三个方面。要切实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因此有必要加强沟通。避免部门之间冲突,还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合力监管。同时,应建立更为完备的信用体系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外商投资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局势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诸多市场占据的主要地位,使其不可避免地会正面遭遇《反垄断法》,但是中国《反垄断法》不应过分考虑产业政策,过度针对跨国并购,以免遭遇“闭关锁国”的尴尬。《反垄断法》更无需顾忌网络民意,无需象法院司法那样必须“走群众路线”,而应该就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做出更专业的判断。对于外资与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这样两厢情愿的合并,不应“棒打鸳鸯”,相反,中国政府应当更加客观理性,社会舆论也应当更加宽容鼓励。我们规制外资并购,但不禁止外资并购。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涉及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同时与国家的产业政策休戚相关,甚至与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有关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或合作很正常,开放的中国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应当有面对并接纳市场竞争的勇气。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要特别谨慎民族主义情绪,不能有民族偏见或放任经济民族主义,否则会造成国际社会尤其是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环境的不信任,最终可能危害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在面对跨国并购的问题时如何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国内民意与法律规则的平衡点,在处理该问题时既能让法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又能符合大多数国民的真正意愿,真正使竞争环境下的国家经济和消费者乃至并购双方都能取得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53068.htm?fr=ala0_12007年10月 [2] 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 [M] 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2页.[3] 王志乐.2008跨国公司中国报告 [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33页.[4]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318/14145993146.shtml2008年 [5] 王先林.在我国入世背景下制定反垄断法的两个问题 [J].法学评论,2003(5):第49页.[6] 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 [J] 工商行政管理,2004(5):第43页.[7] http://www.xiexiebang.com/2006年4月
[8] 张文魁.外资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属无稽之谈 [J] 新财经2007(5)版:第33页.[9] [美]萨缪尔森,胡代光等译.经济学 [M].北京 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10-311页.[10] 张瑞萍.反垄断法理论与实践探索 [M].吉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4页.[11] 文海兴、王艳林.市场秩序的守护神——公平竞争法研究 [M].贵州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9页.[12] 种明钊.竞争法 [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283-285页.[13] 漆多俊.经济法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7页.[14] 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 [M] 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05页.[15] [日]根岸哲、周田正之,王为农等译 日本禁止垄断法概论第三版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125-126页.[16]王晓烨.欧共体竞争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56-57页.
第二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
魏雪2011级经济学基地班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整个国家人口的七成多。“三农”问题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安全关系重大。农民现在是我国国民的主体,没有农业的发达,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现代化,我们整个国家就谈不上发达,谈不上富裕,谈不上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切实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将在探讨“三农”问题的影响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运用供给、需求和价格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三农”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农业;农村;农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整个国家人口的七成多。“三农”问题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安全关系重大。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三农”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将日益严重;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不足,草原退化,水土流失问题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三农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基层政权的稳定。我国现在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已沦为我国社会的底层,由“三农”问题引起的我国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腐化,以激起众怒,影响到一个地区甚至一个社会的治安稳定。“三农”问题也影响到农民权利的实现,不符合国际社会对人权的要求,农民工工资拖欠,社会福利无法共享,将影响农民创造力的发挥。农民是我国国民的主体,没有农业的发达,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现代化,我们整个国家就谈不上发达,谈不上富裕,谈不上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切实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由“三农”自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国家倾斜的发展战略政策偏差所引起的。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也不能靠其自身。建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新世纪出台了九个关注“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致力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下面,我将就“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分别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其原因及解决办法。农业
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粮食供给不足和农产品竞争力两个方面。
粮食供给方面,我国的国产粮食供给不足。首先,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城市用地增多、不合理使用土地造成土地退化等原因,耕地减少,耕作面积下降;其次,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生产季节性明显,在一定的科技水平下,产出有限;其次,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程度大,需求弹性小,需求量不会因收入的增减而有大幅度变化,收益相对较少且相对稳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最后,农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农产品市场是
完全竞争市场,难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利润,农民获利空间不大,因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会大幅度提高反而会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打工等生活方式。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供给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粮食供给不足,首先要加大政府投资,发展农业科技;其次,实现农产品这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运行;再次,由供给定律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随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从这一点出发,政府可以采取价格政策,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益。农产品竞争力方面,国内农产品由于政府调控价格,市场化运营不明显,竞争力不明显。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国际竞争方面。用博弈论的相关原理,我国出口农产品必须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才能立足世界。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价格上竞争力比较低。我国农业生产最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低,从而造成单位面积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较低,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且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加之国内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不高,造成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国家对农业改革方面投资不足,地方政府不规范收费等形成较高的成本外支出,造成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高。对此,应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村
农村问题主要表现为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环境问题两方面。
非农产业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一驾马车,在某种程度上,非农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方面。而如今非农产业面临着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规模偏小、布局分散、技术水平不高、粗放经营、市场服务水平有限等问题。非农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所面对的市场一般来说都是垄断竞争市场,获利远高于农业,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协调发展。为促进非农产业更好地发展,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其适应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现有非农产业的产业化经营。
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污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人居环境问题,以及政治环境的可持续性。由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可知,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开采能增加的效益已寥寥无几,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土地质量而不是盲目扩大土地面积。治理农业污染,增加土壤肥力,以提高单产。工业污染主要是源于非农产业,而非农产业之所以排放污染物,是源于净化处理成本太高,不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为此,应加强污物排放的立法工作及政府监管,促进环境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比如,建沼气池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农村也逐步出现了民主发展倒退、停顿等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增强民主政治意识,才能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农民
农民问题主要在于农民各项权利得不到保障。主要是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发言权。
农民的生存权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拥有和使用土地的权利遭到侵犯,获得其他生产资料的权利不全,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尤其出现了“同工不同酬,同伤不同赔”等现象。为此,必须制定严格的土地征用政策,保障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劳动者报酬方面,实行最低工资法,将农民工的工资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并制定完善劳动法,以保障农民权利。
农民的发展权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城乡由于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性,且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城市少了三年。文盲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文盲中,女性占七成。教育经费方面,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城市是农村的1.86倍,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湖北相差10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市是农村的1.92倍,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贵州相差7倍。预算内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小学最低的仅5元,初中仅14元。升学率方面:小学升初中农村比率为91%,城市为100%;升入高中的学生数城乡比为19:1,升入大学(二本以上)的学生数城乡比为35:1.农民子女受教育权利的不到保障,意味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竞争力均比较低下。由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长此以往,农民受教育水平将维持原状甚至会下降。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医疗方面,城市人口住院平均花费7000元/人,农村为2000元/人;
农民每年的人均医疗支出为200元。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还应该加强新型医疗合作的推广,运用好福利经济学,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从而推动公益医疗的发展。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公共品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在着较大差异。应该实行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弥补还能够改进的空间,实现帕累托最优。
农民的发言权主要表现在农民代表在人大代表中占比不高。为此,应扩大农民代表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增强广大农民的发言权。
参考资料:
1、《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高鸿业
2、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资料
第三篇:从企业角度分析我国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课程论文
从企业角度分析我国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
——2009级研究生社会保障专业夏敬哲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面临的人才流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的风险,避免企业生产和人才体系的发展受到不良影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非常关注的焦点,本文站在企业的角度,以一个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思考角度分析人才流失问题,对于人才流失的影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减少人才流失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国内企业有所启示
关键词:企业人才流失薪酬忠诚度
人才在一个企业当中是最重要的资源,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对于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才的流失问题。合理的人才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但是过度的人才流失就会对企业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而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因素、企业自身的因素和人才个人的因素。人才流失严重时,企业自身是最大最直接的受害者,所以本文站在企业的角度,以一个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思考角度分析人才流失问题。
一、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影响分析
1.人才流失会造成技术的流失或商业机密的泄露。
企业所流失的人才,大部分是中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掌握区域客户信息和人脉的销售人员等,这些人员在企业中处于比较关键的职位,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比较重要,同时在社会上的需求量也比较大,这些人才离开企业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他们所掌握的客户信息、人脉关系都很可能随之流失,一些商业机密也很大程度上会被泄露,这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史相当不利的。
2.人才流失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一方面,人才的流失会造成企业先期为之付出的招聘、培训开发等成本的损失;另一方面,人才流失后企业要保证生产的继续,必然要招聘新员工以弥补人才流失的职位空缺,这样无形就造成了人力资源重置成本的增加。
3.人才流失会影响企业职员士气,降低工作效率。
一方面是员工在离职前的消极工作阶段,必然降低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员工的流失对于该员工工作范围内的旧同事都会造成心理的波动,影响其他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
4.人才流失会增加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难度。
从企业流失的人才大部分会选择去同行业的其他的企业,这些人才在离开企业的同时也将其在本企业时所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信息等资源带到了竞争对手手中,这无疑会增加竞争对手的实力,加大本企业竞争的难度。
二、从企业角度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
1.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员工缺乏凝聚力。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理念的错位,这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会使员工工作没有目标,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克服困难的共同信念,缺乏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开始创业到逐步成长起来的过程中积累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无形的精神财富的总称,它表现于企业的每个车间,每个工序,每个管理者的素质,每个员工的行为……,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最重要的无形形象。
在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没有人不会对更高的薪酬和更优越的福利所打动。当本企业付出高额的招聘,培训开发等各种成本之后,再加上当前付给员工的高于同行业平均薪酬的待遇,实际在该员工身上付出的成本已经远远高于当前企业付给员工的薪酬,而员工面对更高的薪酬和更优越的福利诱惑时,他要对比的却仅仅是当前企业付给自己薪酬和提供的福利。在这个决定该员工是否会离开本企业的时候起决定作用的将会是员工对于本企业的感情,这份感情源于工作环境给他的影响,源于该企业文化对他的影响,如果平时工作过程中,虽然有着企业付给的高工资和提供的优越福利,却没有很好的和同事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机会,观念中没有一个给其坚定发展自身的方向和前途,没有令其乐于工作其中的企业文化的概念,那么,当想挖取人才的公司给予一个比目前该员工在本企业拥有的更高的薪酬、更优越的福利时,该员工的流失或者说叛逃是不可避免的。相反,如果本企业平时很注重对于员工企业文化的灌输,有一个人本的管理环境,使每个员工乐意工作其中,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自己在企业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面对高薪诱惑时,他会把平时企业给予自己的所有优越待遇都考虑进去,把这个融汇着自己和同事共同努力成果的团队精神考虑进去,把自己在这个企业所拥有的来之不易的人际关系考虑进去,从而从自身建立起隔离外界高薪诱惑的屏障。
2.薪酬体系的不健全降低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待遇低会使得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在商品经济时代,一般员工在乎的仍然是自己薪酬水平的高低,因为他们的工作首先要解决平时的生活费用、供养孩子上学的费用、赡养老人的费用等问题,没有合理的薪酬水平会使得员工心理严重不平衡,当有更高的薪酬水平的工作机会时,就会直接导致员工的离职;薪酬体系的不健全还体现在薪酬在企业内部分配的不公平性,同样工作性质的岗位如果因为人为的或者制度的不健全而导致薪酬不同,会造成员工心理的极度不平衡,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如果因为薪酬体系的不健全而被简单的归纳到一个薪酬级别上,也会造成员工心理的不平衡,这都会导致员工对企业的不满,增加员工的离职倾向
3.管理者素质低下导致企业内工作团队没有凝聚力。
管理者在一个公司、一个团队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很关键的,团队管理者负有向员工传播企业文化,价值观,培养员工归属感和忠诚度的重要使命,高素质的管理者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现不同员工的才能并将其安排的合理的岗位上,善于发掘其潜能。而管理者素质的低下,会导致员工工作没有目标,不
能很好的和同事配合,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员工工作没有成就感,没有团队的荣誉感,渐渐对企业失去兴趣,离职倾向增加。
三、从企业角度分析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
1.企业要重视对员工企业文化的培养。
在企业做到合理对待员工,从物质方面优待称职员工的基础上,再用稳定并具有强烈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培养,使其从根本上依赖这个与其自身一起进步,一起成长的团队和工作环境,从心里不会考虑到离开公司,使本企业确定要精心培养的员工都是高度忠诚的优秀人才,做到这一点将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的骄傲,一个企业所有者的骄傲。
一个新员工加入之后,企业应当用通过培训、领导以身作则、团队建设等方式,让其很快的体会到本企业的文化,使其自然的融入到企业文化的氛围当中,从精神层面成为企业的成员。
2.打造优秀的管理人员队伍
在一个团队当中,管理人员和团队的领导对于员工心理的影响至关重要。关键岗位的管理者要具备应有的管理能力和个人修养,使他们的管理能力与管理幅度相匹配。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是一个成功企业在管理上成功的表现。只有保证这些,管理者才能在被管理的员工中树立威信,管理者才能够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形成极强的凝聚作用,成为带领团队获得成果不断进步的核心,使每个员工都珍惜来之不易的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进步并取得成绩的团队。
3.完善企业招聘标准和流程
人才被其他企业挖走后,企业管理者往往会将原因归结为该员工的道德问题。人才的流失表面看是流失员工的道德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与招聘环节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企业不可能左右社会上每个人的个人道德品质,但是作为企业用人,一个企业是可以有选择的引进的,这就是招聘环节。招聘过程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人才流失率高低,关系到花在每名员工身上的引进成本是否会随员工的流失而一去不复返。
完善企业的招聘标准和流程,可以降低人才流失率。招聘的目标是招到合适的人才,而不是一味的招高级人才。招聘过程不单单要看重求职者的工作能力,更要看重求职者的个人价值观是否与本企业的价值观相符合,其工作的个人目标是否与本企业一致,尤其是看重他的个人道德品质和团队协作的意识。一个人工作能力再强,如果进入到一个团队,不能很好的很大家很好的沟通、融合,结果将导致整个团队的战斗力的下降。另外将人才引进后还根据每个人的性格、能力将其安排的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招聘环节做得好可以有效的降低人才流失率。
4.重视培训环节,完善培训内容。
首先要加大培训预算和培训力度。不少企业在节省成本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就是不能在短期使企业产生效益的培训预算,这点在民营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不重视培训在提高员工积极性、增强员工归属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从长期看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培养后备人才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诸多作用,只看到短期利益而放弃培训投入。
培训的内容的设计要把包括企业价值观、发展愿景、人才观等在内的企业文
化纳入其中,不能单单是技能和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要结合培训需求分析,不能盲目的为员工安排培训,而将本应提高员工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的愿望变成了一种负担。不合理的培训安排会使员工产生抵制心理,不利于员工长期在企业服务。
5.完善薪酬制度,增加激励效果。
一要使企业整体的薪酬水平跟得上公司发展的步伐,随着企业利润的不断上升,也要相应的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使员工看到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相对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自己有一定的优越感。
二要使得薪酬体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在一些关键岗位上要有所倾斜,要有比较细的薪酬标准,体现薪酬与个人能力和岗位重要性的相关性。使薪酬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增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于自身在企业发展的坚定信心。在此基础上要做到企业内部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做到薪资信息的透明化,使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能力很清晰的了解自己的薪资在企业内部所处的等级,在公平的基础上,员工将会产生积极追求进步的动力。
三在薪酬上突出对团队的激励,是否对团队进行激励决定着一个企业更看重个人的作用还是团队的作用,也决定着员工是否会有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是防止员工流失的一个关键因素。
四要注重精神激励的作用。在激励措施上不能一味的使用物质激励的方式,尤其是对于知识型员工,他们更看重荣誉和职业发展,单纯的物质激励对于他们起不到像一线职工的激励作用。
6.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要加强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设计符合不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工作岗位上做到人岗匹配;在员工发展上,要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学习发展的机会,接受培训的机会,工作轮换的机会以及公平的职位晋升的机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员工的个人发展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使每个员工看到自己在企业发展的未来和方向,增加对企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双重信心,进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付强.论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商业文化(文化版),2009,04:19.[2]朱砚茹.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224.[3]王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人才流失的矛盾与思考[J].商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12:138-139.[4]纪长青.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成因及对策[J].天津经济,2009,10:45-46.[5]史永进.浅谈我国中心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09,02:302-303.
第四篇:从新闻角度对电影《水门事件》的分析
《水门事件》观后感
电影《水门事件》以1974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历经艰辛揭开政治黑幕的过程。作为新闻人,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该影片的几点感想。
首先从记者应具备的能力谈起。
记者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上瘾的职业。在事实和诱惑面前,如果我们能毫不犹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所得到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将是无与伦比的。对正义的信仰,对真相的渴求,对证据的坚守,足以让我们对记者这个行业保持高涨的热情。
一个优秀的记者不是权高位重的人,而是那些不断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并且有着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较强的推理能力以及巧妙的采访技巧的一线工作者。
在影片中,两位主角鲍伯和卡尔,是就职于《华盛顿邮报》的最底层的小辈记者,他们拿着卑微的薪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正是由于他们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让他们在一件看似普通的入室盗窃案中看出了门道,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气味。这种职业的敏感度是他们一切调查行动的开始。
当我们惊羡于这种敏感度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敏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知识的沉淀,一种经验积累的质变。作为新闻人,我们要善于观察细微,从细节中获得信息,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其次是对记者精神和记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理解。
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两位记者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不屈和对事实真理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当事件最后直指政府核心成员时他们没有向政府屈服,没有向金钱或是危险低头,而是依然坚持着对事实的、对新闻真实性的还原,这样的精神不得不让人敬佩。
记者是一个诱惑与危险并存的职业。当我们的报道涉及到某些人的核心利益时,我们是坚守新闻的真实性还是屈服于诱惑与危险——如何做出选择是需要我们树立了对社会、对公众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守住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身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在多少高级的报纸杂志工作过,而是我们最初的那份对事实和真理的执着可以坚持多少年。民族的觉醒,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辛勤记录社会点滴、揭露社会真相的记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极为严格乃至苛刻的个人操守,需要我们对新闻真实的坚守和执着。
最后从影片中看新闻行业与政府的关系。
在电影中,当事情的全部真相即将被公布前,布莱徳利(总编)对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话:“这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关系到宪法第一修正案,关系到新闻自由,也许还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兴衰荣辱”。这段话体现了电影要表达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任何权力组织都不得阻止言论和出版自由,新闻媒体是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的,绝不能沦为维护权力机构腐败统治的工具。
作为舆论监督的工具,政府的工作有必要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这不仅是对政府工作的宣传,也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保护,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践行。在现行体制下,如何让新闻工作更加自由,我相信还是一件需要多方努力的长期任务。
第五篇:从广告角度对伊利公关进行分析
试论伊利在乳制品行业危机后的品牌重塑策略
摘要: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令快速发展的我国乳品业猝不及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和行业危机。三鹿、蒙牛、伊利作为全国最大的奶品生产企业,在本次事件中遇到了严重的“品牌危机”,使民族企业的这些金字招牌和乳品行业遭到重创。伊利作为我国的民族品牌,在危机发生后及时并有效的进行了危机公关,此外,伊利还支持了一系列的公益事业,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品牌重塑的目的。使它的品牌不但没有像三鹿那样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强大。
关键词:乳制品行业危机、危机公关、品牌重塑
一、乳制品行业危机
2008年9月,在新闻媒体的曝光下,三鹿“毒奶粉事件”见诸于众,受其影响,我国乳制品行业爆发了“大地震”。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重大部署。按照对奶制品进行全面检查的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在完成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全国专项监督检查后,又紧急组织开展了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检测出在蒙牛、伊利、光明等知名品牌企业的奶粉和液态奶中都不同程度上含有三聚氰胺。在危机发生后,伊利启动了应急措施,紧急召回所有未销售的问题产品,对于已售出的产品,消费者可以申请退货。2009年9月18日,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因为发生三聚氰胺污染,撤销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伊利”牌乳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由此引发了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奶粉和其它乳产品质量的不信任感,一时间,伊利等企业的乳制品销售都纷纷受阻,为了重塑品牌,重新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伊利进行了一系列的危机公关活动。
二、危机公关策略
我们都知道企业遇到危机时,应当尽可能早地应对媒体和公众。不要阻挠事实的发布。拖延的时间越长,就会对公司的形象造成越大的伤害。伊利认识到“公开和坦诚不仅是应对危机的最好策略,而且也是唯一可以采取的策略”。所以在事件曝光的第一时间,伊利启动紧急应对措施,包括召回问题产品以及接受消费者的退货等等。此后,为了挽救形象,伊利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关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坦诚面对、作出承诺并落实承诺,还有支持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1.坦诚面对媒体和公众,进行危机公关
2008年9月18号,伊利发出了“致妈妈们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伊利表达了深深的歉意,但似乎消费者并不买账,认为伊利在推卸责任,把错误推给奶农,并申称“虽然添加了三聚氰胺,但其添加量在人体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道歉并没有让消费者改变态度,相反消费者认为这种道歉丝毫没有诚意。两天后(即9月20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接受《CCTV晚间新闻》记者专访,不仅承认自己的产品有问题,就再一次就问题产品向公众道歉并作出承诺,承诺将不惜一切保食品安全,为公众提供放心奶。伊利坦诚面对记者的采访,通过CCTV这个公信力强的媒体向广大消费者表达歉意并作出承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公众看到了伊利的诚意,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消费者不是傻子,不可能相信一两句空话,这一切还得靠企业真心实意的去落实。所以在9月24日,北京一些大超市内伊利产品又重新摆上货架,且都在醒目位置放置质检报告,提示消费者产品已经通过国家检验。市场相关负责人为消费者介绍,上架的产品都是经国家质检部门检验合格的批次产品,于是酸奶、纯牛奶销量开始回升,这一切都暗示着消费者信心已经出现回暖迹象。
2008年10月13日,伊利做客《对话》郑重承诺“7张检验单确保产品安全”。伊利此次成功利用大众媒体宣传自己的改进,努力让消费者对伊利产品重拾信心。伊利的坦率和真诚让现场的观众看到了我国奶制品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希望,对此,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先生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加速了乳制品行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了乳制品企业建立起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须建立的长效机制。”
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知情需求,实现与消费者的立体沟通,伊利开通行业首个“数字化参观平台”,“零距离”面对公众的监督,为公众带来放心奶。11月13日,伊利集团全面打造的“数字化参观平台”将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开通运行,消费者通过登陆平台点播视频即可获悉伊利牛奶生产的全过程,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参与伊利工厂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全面实现随时随地“走进”伊利工厂,和生产过程“零距离接触”。该数字化参观平台的上线将实现生产信息的“全面开放、全景直播、全程透明”,这种推倒工厂“围墙”的沟通形式,在国内食品行业尚属首例。伊利这种对公众的坦诚,让消费者看到了一个完全透明的伊利,没有了信息不透明的羁绊,消费者是用一种平等甚至审视的姿态在和企业对话大大加强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2008年10月23日,伊利“放心奶之旅”全面启动,万名消费者共观“放心奶”诞生
由伊利集团联合全国数十家媒体共同举办的一场“放心奶大行动”在北京、四川、安徽、江苏、黑龙江、呼和浩特等省市自治区全面展开。上万名媒体、质检专家以及消费者共同走进伊利工厂,亲眼见证了伊利“放心奶”的出产全过程。而伊利敞开大门、主动邀请公众监督的态度,也以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伊利集团已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监督体系,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真正安全、放心的乳制品。
2.落实承诺:三清三保抓质量,确保市场上的伊利产品放心食用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伊利已制定了“三清理、三确保、抓两头”三大措施,在落实国家有关部门指示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产品处置、生产管理、出厂检验等三个方面的控制,确保消费者买到的是合格放心的产品。
三清理工作主要围绕原料供应、库存产品、市场产品等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严格清理所有的原料供应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严格清理库存产品:执行最高的检测标准,不论什么问题,严重性如何,有问题的库存产品一律销毁,决不允许进入市场;严格清理市场:在第一时间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从市场上全面收回,并在各地组织专门队伍进行不间断的市场监督,不让一件有问题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
在生产环节,伊利通过“三确保”来保证产品质量,并把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消灭在工厂,确保生产销售的每一批产品都是经过检验合格的。三确保主要指,一是确保所有的产品都必须经过企业自身和国家质检部门的严格检测后再出厂;二是确保更加严格对原奶收购环节进行检测,从源头杜绝问题的产生,三是要确保奶农利益。
最重要的是,全面落实“抓两头”的工作。抓两头主要是指原奶和出厂。在原奶收购方面,伊利已经将所有的检测设备前置到收奶环节,采购了价值750多万元的检测设备,增加专业质量检测人员的数量,加强和提升自身的检验水平。在出厂环节,现在专项检测设备已经到位,各工厂都配备了检测仪器进行检测控制。在对所有原料和产品进行严格检测的基础上,再请当地质检部门进行复检,合格一批,出厂一批。3.积极支持体育事业和公益事业
伊利作为唯一一家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作为一家致力于人类健康的公司,“健康中国”就是伊利长久坚持的社会责任体系,所有伊利人,都全力以赴,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的产品,为人类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12月5日,由中华慈善总会、李嘉诚基金会等八大慈善组织联合主办的2008中华慈善晚宴在北京举办。因在2008年慈善事业中的突出表现,伊利作为唯一一家乳品企业,荣获“中华慈善奖”。这是继三次荣膺“最佳企业公民”称号后,伊利集团再次代表中国乳业站至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最前沿。
伊利的公益事业并没有因获此殊荣而止步,而是更加努力、倾力为贫困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如:2009年6月1日,世博牛奶造福疆内学子,伊利当选新疆学生奶定点企业;2009年6月30日,伊利情倾“一杯奶”助力内蒙古政府打造惠民工程侧记;2009年8月18日,伊利集团8000箱牛奶慰问呼和浩特环卫工人;2009年9月25日,伊利集团积极响应全民阅读活动,打造学习型企业;2009年11月16日,伊利携手生命阳光馆,以大爱大道诠释世博精神;2009年11月23日,伊利牵手上海世博会打造专业母婴服务中心;2010年4月4日,抗旱救灾方面,伊利率先在行动,向玉树灾区捐助乳业第一笔物资;等等。作为中国乳品行业的领军者,伊利始终坚持“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的价值理念。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