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
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进一步完善本市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小城镇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快城市化进程,根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同意〈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方案〉的决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含义)
本办法所称的小城镇社会保险(以下简称“镇保”)是本市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基本制度,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基本社会保险和补充社会保险。
基本社会保险由政府强制征缴,实行社会统筹,保障基本生活;补充社会保险由政府指导鼓励,建立个人帐户,实行多种用途。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郊区范围内用人单位及其具有本市户籍的从业人员,以及经市政府批准的其他人员。
原已参加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的用人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应当适时参加本办法规定的社会保险。
已与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以下简称“城保”)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参加城保的从业人员;用人单位招用原参加城保,并经协商一致继续参加城保的从业人员,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组织机构)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劳动保障局”)、市医疗保险局(以下简称“市医保局”)是本市镇保的行政主管部门。
本市镇保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是具体承办镇保事务的机构。
第五条(征缴规定)
镇保的基本社会保险费征缴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上海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征缴若干规定》执行。
第二章 基本社会保险的缴费和管理
第六条(登记手续)
参加镇保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市劳动保障局指定的经办机构办理基本社会保险登记手续;新设立的用人单位应当在30天内办理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的基本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依法终止时,应当在30天内向原受理登记的经办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手续。
第七条(缴费主体)
基本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月缴纳。
第八条(缴费基数和比例)
用人单位缴纳基本社会保险费的基数,按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乘以本单位应当缴费的人数确定。
用人单位缴纳基本社会保险费的比例为24%。其中,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17%;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为5%;失业保险缴费比例为2%;生育保险费暂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另行规定。
基本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比例的调整,由市劳动保障局、市医保局提出,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缴费记录)
用人单位按规定足额缴纳基本社会保险费后,经办机构应当为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的从业人员做好相应的缴费记录,并定期告知从业人员。
第十条(费用列支渠道)
用人单位按规定缴纳的基本社会保险费可列入成本,税前列支。
第十一条(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
从业人员变动工作单位,经办机构按规定为其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从业人员在城保、镇保、农保的缴费年限可按规定衔接或者折算,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市医保局另行规定。
第三章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二条(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一)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
(二)缴费年限(含按国家和本市规定认定的1992年底前的连续工龄)不低于15年,其中参加基本
社会保险后按月缴费年限(以下简称“按月缴费年限”)不低于5年。
第十三条(申领和核准)
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条件的人员可以向经办机构申请办理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手续,经核准后,从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
第十四条(续缴、补缴规定)
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项规定条件的人员,可延续缴费至符合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后,再办理按月领取养老金手续。
男性延续缴费至65周岁、女性延续缴费至60周岁,缴费年限仍不满15年,但按月缴费年限已满5年的,可一次性补缴不足15年部分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后,办理按月领取养老金手续。
补缴基数和比例按本人办理手续时本市规定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和比例确定。
第十五条(养老金计发办法)
按月领取的养老金根据从业人员缴费年限确定。缴费年限满15年的,养老金按其办理手续时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计发,缴费年限每增加1年,相应增加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0.5%的养老金,但最高不超过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
第十六条(养老金调整)
按本办法规定按月领取的养老金,根据本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定期予以调整,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提出,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第十七条(社会化发放)
经办机构通过银行、邮局等机构向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发放养老金。
第十八条(复核和注销)
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应当按规定到经办机构办理复核手续。
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人员死亡后,社会保险关系终止,其直系亲属或者相关人员应当在30日内向经办机构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九条(中止发放的情形)
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发放养老金:
(一)未按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办理复核手续;
(二)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
(三)被判刑收监执行;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其他支付)
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死亡的,其家属可以向经办机构申领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救济金、抚恤金等,具体办法参照《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规定执行。
第四章 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一条(享受条件、范围)
用人单位按本办法规定足额缴费后,从缴费的次月起,从业人员或者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以下简称“参保人员”)发生住院(含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门诊大病(即:在门诊进行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门诊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精神病治疗)的,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支付办法)
小城镇医疗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医保基金”)支付的参保人员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设起付标准。在一个医疗保险年度内,第一次起付标准为上年度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60%的10%;第二次及其以上起付标准为上年度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60%的5%。
从业人员每次住院所发生超过起付标准以上的部分,由医保基金支付70%;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每次住院所发生超过起付标准以上的部分,由医保基金支付80%,其余部分由参保人员自负。
医保基金支付的参保人员门诊大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设起付标准。从业人员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医保基金支付70%;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医保基金支付80%,其余部分由参保人员自负。
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在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医疗保险待遇基础上,根据其缴费年限的长短,可以再享受相应的医疗待遇,具体办法由市医保局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最高支付限额)
医保基金支付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设最高支付限额。在一个医保年度内,最高支付限额为上年度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60%的4倍。
第二十四条(部分特殊病种的医疗费用支付)
参保人员因工伤、职业病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超过起付标准以上的部分,由医保基金支付50%,其余部分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由用人单位负担。
参保人员因计划生育手术及其后遗症所发生的费用,按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不予支付的情形)
参保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一)不符合本市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用药范围和支付标准的医疗费用;
(二)自杀、自残、斗殴、吸毒、医疗事故、交通事故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定点医疗、支付、结算办法)
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制度,具体办法及医疗保险的医疗费用支付与结算办法,由市医保局另行制定。
第二十七条(未尽事宜)
本办法未尽的其他有关医疗保险的基本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用药范围和支付标准、以及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等事项,按照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失业保险待遇
第二十八条(领取条件)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未到达按月领取养老金年龄中断就业但本人有就业愿望;
(二)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
(三)具有本市城镇户籍;
(四)已办理失业、求职登记手续。
第二十九条(申领和核准)
符合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条件的人员可以向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经核准后,从次月起领取失业保险金。
第三十条(领取期限)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其失业前缴纳失业保险费年限(扣除已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缴费年限)确定。缴费年限满1年不满2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为1个月,以后缴费年限每增加1年,领取期限增加1个月。一次连续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最长不超过24个月。失业人员未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保留。按本办法规定核定的个人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与按《上海市失业保险办法》核定的期限可以接续。
第三十一条(领取标准)
失业人员第1至第12个月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标准,根据其缴费年限和年龄确定;第13至第24个月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标准,为其第1至第12个月的标准的80%。
失业保险金标准不高于本市当年月最低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具体标准按照《上海市失业保险办法》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中止发放的情形)
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发放失业保险金:
(一)应征服兵役;
(二)考入全日制中等以上学校学习;
(三)从事有劳动报酬的工作;
(四)被判刑收监执行;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三条(停止发放的情形)
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发放失业保险金:
(一)到达按月领取养老金年龄;
(二)移居境外;
(三)无正当理由3次拒绝就业服务机构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
第三十四条(失业补助金)
不具备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的就业服务机构申领失业补助金:
(一)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因患严重疾病短期内难以就业或者因其他原因造成生活确有特殊困难的,可申领1至6个月的失业补助金;
(二)具有本市农村户籍的从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后,可领取失业补助金。领取失业补助金期限根据用人单位为其缴费年限计算。缴费每满1年,领取失业补助金期限为1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
失业补助金的标准为本市当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三十五条(医疗补助金)
领取失业保险金或者失业补助金的人员,在领取期间,因患大病或者住院,且符合《上海市失业保险办法》规定条件的,可以领取医疗补助金。医疗补助金标准为因患大病或者住院所发生医疗费用的70%。
第三十六条(丧葬补助费和抚恤金)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其家属可以向就业服务机构申领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金。具体办法参照《上海市失业保险办法》规定执行。
第六章 生育保险待遇
第三十七条(享受范围)
按本办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属于计划内生育的妇女(以下简称“生育妇女”)生产或者流产后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第三十八条(项目)
生育保险待遇项目包括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
第三十九条(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和享受期限)
从业的生育妇女缴费年限满一年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年限不满一年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生产或者流产当月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其享受的生育生活津贴不足应当享受的工资性收入的,不足部分的发放,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生育妇女,其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或者本市同类人员当月享受的失业保险金或者失业补助金标准。
享受生育生活津贴期限参照《上海市城镇生育保险办法》的规定计算。
第四十条(医疗费补贴标准)
生育医疗费补贴标准参照《上海市城镇生育保险办法》规定执行。
第七章 被征用土地人员特别规定
第四十一条(参保规定)
本市被征用土地人员(以下简称“被征地人员”)中的征地劳动力,应当参加本办法规定的社会保险。
被征地人员中,男性年满55周岁、不满60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不满55周岁的,可以参加本办法规定的社会保险。
第四十二条(一次性缴纳和补缴)
被征地人员按本办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其安置补助费首先应当用于支付一次性缴纳不低于15年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
本办法实施前的征地劳动力按本办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原参加城保或者农保,但按规定衔接或者折算后镇保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应当一次性缴足不低于15年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原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应当一次性缴纳不低于15年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原安置补助费应当用于缴纳本办法规定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不足部分由各区县政府制定具体办法予以落实。
被征地人员一次性缴费的基数和比例,按照办理缴费手续时本市规定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和比例确定。
第四十三条(就业期间的缴费规定)
被征地人员在一次性缴费年限内就业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可以免缴,但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缴纳其他基本社会保险费。
被征地人员在一次性缴费后就业,并由用人单位继续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的,其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第四十四条(基本保险待遇)
被征地人员自一次性缴费次月起,在缴费年限内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待遇。一次性缴费期满后继续缴费的,或者到龄办理按月领取养老金手续的,可以继续享受相应的基本社会保险待遇。
第八章 补充社会保险规定
第四十五条(参保原则)
按规定履行基本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根据经济能力及有关规定参加补充社会保险。
第四十六条(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从业人员参加补充社会保险的,应当到经办机构办理登记手续。
第四十七条(缴费基数、比例、列支渠道)
用人单位缴纳补充社会保险费的基数,按本单位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确定;从业人员个人缴纳补充社会保险费的基数,按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确定。
缴纳补充社会保险费的比例由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个人自主确定。其中,缴费比例在23.5%(城保基本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减去镇保基本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后的部分)以内,由用人单位缴纳并符合有关规定的部分,在税前列支;由从业人员个人缴纳并符合有关规定的部分,不计入个人所得税计税基数。
第四十八条(被征地人员特别规定)
被征地人员安置补助费用于一次性缴纳基本社会保险费后的剩余部分,应当首先用于缴纳补充社会保险费。具体缴费水平及实施办法由各区县政府确定。
第四十九条(个人帐户)
用人单位、征地单位、从业人员按规定缴纳补充社会保险费后,经办机构应当为参加补充社会保险的从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建立个人帐户。用人单位、征地单位为从业人员、被征地人员缴纳的补充社会保险费和从业人员个人缴纳的补充社会保险费全额记入个人帐户。
第五十条(补充社会保险金的用途)
补充社会保险金主要用于:
(一)补充养老金;
(二)补充医疗保险金;
(三)被征地人员生活补贴费;
(四)本市规定的其他用途。
第五十一条(补充社会保险具体管理办法)
补充社会保险具体管理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市医保局另行制定。
第九章 基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五十二条(基金来源)
镇保基金的来源包括:
(一)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二)镇保基金的利息收入;
(三)镇保基金的增值运营收入;
(四)依照规定所收取的滞纳金;
(五)依法纳入镇保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五十三条(支付范围)
镇保基金的支付范围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待遇以及按规定应当支付的其他费用。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另行制定。
第五十四条(基金的管理)
镇保基金实行市级统一管理,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
第五十五条(基金的监督)
市劳动保障局、市医保局对镇保基金实施监督管理。市财政、市审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镇保基金实施监督。
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欺诈行为处理)
用人单位、个人以虚假材料办理参保缴费的,由经办机构予以纠正,用人单位、个人已经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不予退还,纳入社会保险基金。
用人单位、个人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经办机构责令退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处理)
经办机构未经严格审核,将不符合参保条件的用人单位或者个人纳入镇保范围、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个人支付镇保待遇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市医保局责令改正。
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致使镇保基金流失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市医保局负责追回。对负有
责任的个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定点医疗机构违法行为的处理)
定点医疗机构违规结算医疗费用的,由市医保局责令改正,追回已经支付的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非正规劳动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办法)
本办法实施后,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本市户籍的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非正规劳动组织从业人员可以参照本办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第六十条(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规定。
第六十一条(争议仲裁)
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因社会保险费缴纳等发生争议,可依法申请仲裁,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设立的各社会保险争议仲裁庭负责处理具体事务。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十二条(施行日期)
本暂行办法自2003年10月20日起施行。
第二篇:上海市社会保险缴纳规定(推荐)
上海市社会保险缴纳规定
【地区】上海市
【失效日期】
【颁布单位】上海市
【颁布日期】2002.03.05
【时效性】有效
【实施日期】2002.04.10
《上海市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施办法》已经2002年2月27日市政府第12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4月10日起施行。
二○○二年三月五日
上海市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施办法
(2002年3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17号发布)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和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确保社会保险金的发放,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上海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征缴若干规定》以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以下统称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缴纳,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有关解释)
本办法所称缴费单位、缴费个人,是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和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劳动保障局)负责本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劳动保障局所属的劳动监察机构,具体负责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的监督检查。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工作,并受市劳动保障局的委托,进行与社会保险费征缴有关的调查、稽核。
第五条(工作原则)
社会保险费实行集中、统一征收。
缴费单位、缴费个人应当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费不得减免。
第六条(单位登记)
新成立的缴费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30日内,持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等有关证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件。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包括:单位名称、住所、经营地点、单位类型、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开户银行帐号以及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事项。
缴费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到原登记机构办理变更社会保险登记手续。
缴费单位因撤销、解散、破产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原登记机构办理注销社会保险登记手续。
第七条(申报与核定)
缴费单位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
缴费单位的缴费个人人数等有关缴费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变化的当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变更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对缴费单位申报的社会保险费数额予以核定。
第八条(单位缴费时间)
缴费单位应当在每月1日至15日内,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日期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九条(个人缴费方式)
缴费个人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所在缴费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扣除后代为缴纳。自由职业者、非正规劳动组织从业人员等个人自行缴费的,可以由本人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申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十条(申请缓缴的条件)
缴费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按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同意,可以向市劳动保障局申请缓缴社会保险费:
(一)经人民法院依法宣告进入破产程序的;
(二)停产、连续亏损一年以上,或者濒临破产的;
(三)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缓缴申请)
缴费单位申请缓缴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财产权证(包括房地产权证、有价证券、股权凭证等,下同)。
对财产有独立处置权的缴费单位,可以申请缓缴;对财产无独立处置权的缴费单位,可以与对其财产有处置权的第三方共同申请缓缴。
第十二条(缓缴期限)
申请缓缴社会保险费的,申请缓缴方应当提出缓缴期限和缴费计划。
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
第十三条(财产备案)
符合缓缴条件的缴费单位,应当凭市劳动保障局的通知,到依法取得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其相应的财产进行评估。
评估价格作为确定缓缴数额的参考。
经评估后,缴费单位凭市劳动保障局的通知,到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等有关权证管理部门办理财产备案手续。
申请缓缴方用于备案的财产,应当没有其他债权的担保或者未被司法机关查封或者冻结。
第十四条(缓缴批复)
申请缓缴方办妥财产备案手续后,市劳动保障局应当在10日内作出批复,并下达《批准缓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
缓缴期以市劳动保障局批准的期限为准。
第十五条(缓缴数额的核定)
缓缴社会保险费的数额,按申请缓缴当月单位应缴纳的数额乘以缓缴月份核定。缓缴期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不得超过核定的数额。
缓缴的社会保险费在缓缴期内,不征收滞纳金。
第十六条(禁止规定)
缓缴方在缴清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之前,不得转移已备案的财产。
第十七条(优先偿付)
已备案的财产因其他原因被处分转移时,应当优先偿付缓缴的社会保险费。
第十八条(兼并、收购、重组规定)
当缓缴方因被兼并、收购或者重组等原因决定解散时,即视为批准缓缴期满,缓缴方应在办理注销登记之前,缴清缓缴的社会保险费。
兼并方、收购方或者重组后新设立的单位符合条件的,可以重新申请缓缴。
第十九条(注销备案)
缓缴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单位应按批准的缴费计划还款。缓缴方缴清缓缴的社会保险费后,市劳动保障局应当在10日内书面通知其办理注销财产备案手续。
缓缴方凭市劳动保障局的通知,到原备案部门办理注销备案。
第二十条(备案财产的强制执行)
缓缴期满,缴费单位仍未按缴费计划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或者缓缴方在缓缴期间转移已备案的财产的,市劳动保障局有权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一条(备案财产的处理)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期满,缓缴方仍未足额缴纳缓缴的社会保险费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变现缓缴方备案的财产,所得的相应价款归入社会保险基金;经缓缴方与市劳动保障局协商一致后,人民法院可以将备案财产交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暂时不能变现或者协商不成的备案财产,市劳动保障局同意接受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给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并适时变现。
第二十二条(破产清偿)
缴费单位在破产期间缓缴的社会保险费,在破产清算中偿还。
第二十三条(查询)
缴费单位、缴费个人有权查询本单位缴纳社会保障费的记录或者个人帐户。
第二十四条(职工监督)
缴费单位应当每年向职工公布本单位全年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并接受职工监督。
第二十五条(稽核)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稽核缴费单位的职工人数、缴费基数和财务状况,确认缴费单位是否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被稽核单位应当提供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的用人情况、工资表、财务报表等资料,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十六条(告知)
缴费单位不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或者不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
办机构有权将缴费单位的违规行为以及由此侵害缴费个人合法权益的情况,告知缴费单位的工会组织或者缴费个人。市劳动保障局有权将缴费单位的违规行为及由此侵害缴费个人合法权益的情况,告知缴费单位上级工会和市总工会;还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向社会进行公开告示。
第二十七条(滞纳金)
缴费单位不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或者不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滞纳金。滞纳金并入社会保险基金。
第二十八条(对欠缴单位的处理)
缴费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催缴;当月内仍不缴纳的,从次月起移送劳动监察机构依法处理。
第二十九条(举报)
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社会保险费征缴中的违规行为,有权向劳动监察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举报。劳动监察机构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举报应当及时调查,并按规定处理。劳动监察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第三篇:上海市小城镇医疗保险实施细则
上海市小城镇医疗保险实施细则
为了保障本市小城镇从业人员的基本医疗,根据《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镇保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适用范围)
《镇保办法》中有关医疗保险的规定,适用于本市郊区范围内用人单位及其本市户籍的从业人员,以及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人员。
不适用于已与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保)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参加城保的从业人员;用人单位招用原参加城保、经协商继续参加城保的从业人员。
第二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医疗保险局(以下简称市医保局)是本市小城镇医疗保险(以下简称镇保医疗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镇保医疗保险的统一管理。各区、县医疗保险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县医保办)负责本区、县镇保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
各区、县卫生、劳动保障、财政、审计、药品与食品监督、民政、工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本区、县镇保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镇保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工作。
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医保中心)是本市镇保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费用的审核结算、拨付等管理工作;各区、县医疗保险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区、县医保中心)是本区、县镇保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费用的初审和其他事务工作。上海市医疗保险监督检查所(以下简称市医保监督检查所)是本市医疗保险的执法机构,负责对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参保单位和个人与基本医疗保险有关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条(登记手续)
参加镇保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应当向指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镇保医疗保险登记手续;其中,新设立的用人单位应当在设立之日起30日内办理镇保医疗保险登记手续。用人单位的镇保医疗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依法终止时,应当自有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原受理登记的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手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本条前两款规定的手续时,应当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劳动保障局)和市医保局的要求进行审核,并按照规定及时将用人单位的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市医保中心,市医保中心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告知区、县医保中心。
第四条(缴费基数和比例)
用人单位应当按月缴纳镇保医疗保险费。缴纳镇保医疗保险费的基数,按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乘以本单位应当缴费的人数确定。镇保医疗保险费的缴费比例为5%。镇保医疗保险费缴费基数和比例的调整,由市劳动保障局、市医保局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按规定履行小城镇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根据经济能力及小城镇社会保险门急诊补充保险试行意见(简称镇保门急诊补充保险)的有关规定,缴纳镇保门急诊补充保险费。
第五条(医疗保险关系的接续和转移)
从业人员变动工作单位时,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规定为其接续或者转移医疗保险关系。
从业人员在城保、本市城镇从事自由职业人员和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个保)及镇保医疗保险之间转移的具体衔接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市医保局另行规定。
第六条(镇保医疗保险基金)
用人单位缴纳的镇保医疗保险费,建立镇保医疗保险基金(以下简称镇保基金)。
镇保基金由市医保局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
第七条(享受镇保医疗保险待遇的条件)
用人单位按规定足额缴纳镇保医疗保险费的,自缴费的次月起,从业人员可以享受镇保医疗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缴纳而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镇保医疗保险费的,自未缴费或未足额缴费的次月起,从业人员停止享受镇保医疗保险待遇;用人单位足额补缴镇保医疗保险费,并继续连续缴费的,从业人员自补缴费次月起恢复享受镇保医疗保险待遇;从业人员停止享受镇保医疗保险待遇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镇保基金不予支付。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从业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后可以享受镇保医疗保险待遇:
(一)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
(二)镇保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含视作缴费年限)不低于15年,其中参加基本社会保险后按月缴费年限不低于5年。
视作缴费年限为按国家和本市规定认定的1992年底前的连续工龄以及1993年1月至《镇保办法》实施前个人缴纳基本社会保险费的年限。
第八条(享受镇保医疗保险的范围)
从业人员和符合享受镇保医疗保险待遇的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以下统称参保人员)发生住院、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以下简称急观)以及在门诊进行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精神病治疗(以下统称门诊大病医疗)时,可以享受镇保医疗保险待遇。
门诊大病医疗中的精神病治疗病种,限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中、重度)、躁狂症、强迫症、精神发育迟缓伴发精神障碍、癫痫伴发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
第九条(医疗费用的支付办法)
镇保基金支付参保人员住院、急观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设起付标准。在一个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医保)内,第一次住院或者急观的起付标准为上一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60%的10%;第二次及其以上的起付标准为上一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60%的5%。参保人员在急观后直接住院的,以及在住院期间发生转院住院的,作一次住院。参保人员在一个医保内,连续住院超过6个月后,另作一次住院。
从业人员每次住院、急观所发生的超过起付标准以上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镇保基金支付70%;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每次住院、急观所发生的超过起付标准以上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镇保基金支付80%;其余部分由参保人员自负。
从业人员进行门诊大病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镇保基金支付70%;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进行门诊大病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镇保基金支付80%;其余部分由参保人员自负。
镇保基金支付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设最高支付限额。在一个医保内,最高支付限额为上一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60%的4倍。参保人员在一个医保内住院、急观所发生的起付标准以上的医疗费用,以及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累计超过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部分,镇保基金不予支付,由参保人员自负。第十条(部分特殊病种的支付办法)
参保人员因甲类传染病住院或者急观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全部由镇保基金支付。
参保人员因工伤、职业病住院或者急观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超过镇保基金起付标准的,超过部分由镇保基金支付50%,其余部分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由用人单位负担。
参保人员因计划生育手术及其后遗症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定点医疗制度)
镇保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实行定点医疗:
(一)参保人员住院,应当至单位所在区、县范围内的一级、二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参保人员因病情治疗需要,在按规定办理转院登记手续后,可至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或者单位所在区、县范围外的其他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参保人员因病情治疗需要急诊住院或者急观的,可至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或者单位所在区、县范围外的其他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二)参保人员进行门诊大病医疗,应当至单位所在区、县范围内的一级、二级门诊大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同一治疗项目限于在同一所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参保人员因病情治疗需要,或者单位所在区、县范围内没有一级、二级门诊大病定点医疗机构的,在按规定办理转院登记手续后,可至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或者单位所在区、县范围外的其他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门诊大病医疗。
第十二条(就医凭证)
记帐凭证、转院凭证(以下统称就医凭证)是参保人员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证明,由市医保局统一印制。
参保人员发生住院、急观、转院、门诊大病医疗时,应当凭有效身份证明按规定至单位所在区、县医保中心办理就医凭证:
(一)参保人员在单位所在区、县范围内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急观、转院、门诊大病医疗时,应当办理记帐凭证。其中,住院的应当提交医疗机构的诊断及入院通知书;转院住院的,应当同时提交转出医疗机构开具的相关转诊证明及转入医疗机构的入院通知书;门诊大病医疗的,应当提交就诊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有关医疗证明,其中转院进行门诊大病医疗的,还应当同时提交转出医疗机构开具的相关转诊证明。参保人员因急诊在单位所在区、县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或者急观的,必须在住院或者急观之日起的3日内(节假日顺延)办理记帐凭证。
(二)参保人员转院至单位所在区、县范围外的其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或者进行门诊大病医疗的,应当办理转院凭证。其中,转院住院的,应当同时提交转出医疗机构开具的相关转诊证明及转入医疗机构的入院通知书;转院进行门诊大病医疗的,应当同时提交就诊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有关医疗证明及转出医疗机构开具的相关转诊证明。
就医凭证自开具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超过6个月后需继续治疗的,应按规定重新办理。参保人员遗失就医凭证的,应当向原办理的区、县医保中心办理注销手续,同时经区、县医保中心审核后,补发就医凭证。
第十三条(就医凭证的核验)
参保人员在办理住院、转院、门诊大病医疗时,应当向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根据前条办理的就医凭证,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对参保人员提供的就医凭证进行核验:
(一)对记帐凭证核验无误后留存,并据以向区、县医保中心申报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
(二)对转院凭证核验无误后,应当按规定为转院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以及详细的费用清单,并在转院凭证上加盖医疗机构审核专用章。
第十四条(医疗费用的支付)
定点医疗机构对参保人员使用记帐凭证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应当根据记帐凭证上的有关信息,按规定予以记帐。
参保人员在下列情形下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现金支付,事后进行零星报销:
(一)因急诊至单位所在区、县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或者急观并在3日内出院,同时又没有向医疗机构提供记帐凭证的,以及因急诊至单位所在区、县范围外的其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或者急观的;
(二)转院至单位所在区、县范围外的其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或者门诊大病医疗的。
第十五条(定点医疗机构费用的结算与拨付)
定点医疗机构对记帐的医疗费用,每月按规定向指定的区、县医保中心申请结算。
区、县医保中心对申请结算的医疗费用,应当在收到申请结算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初审,并将初审意见报市医保中心。市医保中心应当在接到区、县医保中心的初审意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并经市医保局同意后,作出准予支付、暂缓支付或者不予支付的决定。在作出暂缓支付决定后,应当在90日内作出准予支付或者不予支付的决定并告知相关单位。
市医保中心对核准支付的医疗费用,应当在核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从镇保基金支出户中予以拨付;市医保中心核准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用,由约定医疗机构自行负担。
第十六条(医疗费用的零星报销)
参保人员应当在医疗机构开具收据之日起的3个月内,凭有效身份证明、医疗费用收据、费用清单、出院小结或者病史资料等,至单位所在地的区、县医保中心申请零星报销。转院住院或者转院进行门诊大病医疗的,应当同时出示加盖医疗机构审核专用章的转院凭证。
参保人员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委托他人办理医疗费用报销的,被委托人必须同时出示本人有效的身份证明。
区、县医保中心对申请报销的医疗费用,应当认真审核,对审核同意报销的医疗费用,按规定予以支付;对审核中有疑问的,可将申请报销资料退回参保人员,并说明理由,或者报请市医保中心进行审核。
第十七条(不予支付的情形)
参保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镇保基金不予支付 :
(一)参保人员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费用;
(二)参保人员就医时所发生的不符合本市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用药 范围和支付标准的医疗费用;
(三)参保人员因自杀、自残、斗殴、吸毒、医疗事故、交通事故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四)国家和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被征地人员的参保和缴费)
本市被征用土地人员(以下简称被征地人员)中的征地劳动力,应当参加镇保医疗保险。
被征地人员中,男性年满55周岁、不满60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不满55周岁的,可以参加镇保医疗保险。
被征地人员按《镇保办法》参加镇保医疗保险的,应当一次性缴纳不低于15年的镇保医疗保险费。《镇保办法》实施前的征地劳动力,原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应当一次性缴纳不低于15年的镇保医疗保险费;原参加城保或者个保,镇保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应当一次性缴足不低于15年的镇保医疗保险费。
被征地人员一次性缴费的基数和比例,按照办理缴费手续时本市规定的镇保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和比例确定。
第十九条(被征地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
被征地人员自一次性缴费次月起,享受相应的镇保医疗保险待遇:
(一)被征地人员在缴费年限内,未达到办理按月领取养老金手续年龄的,享受从业人员镇保医疗保险待遇。
(二)被征地人员累计享受镇保医疗保险待遇的年限,达到缴费年限,但未达到办理按月领取养老金手续年龄,继续缴费的,可以享受从业人员镇保医疗保险待遇;不继续缴费的,不享受镇保医疗保险待遇。
(三)被征地人员在一次性缴费后就业,并由用人单位继续缴纳城保或者镇保医疗保险费的,其在享受相应医疗保险待遇的同时,一次性缴费应当享受的镇保医疗保险待遇及享受镇保医疗保险待遇的年限予以中止。
被征地人员就业后失业的,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后,在一次性缴费应当享受镇保医疗保险待遇的剩余年限内,可继续享受从业人员镇保医疗保险待遇。
(四)被征地人员在一次性缴费后,按规定办理按月领取养老金手续的,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镇保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条(镇保门急诊补充保险个人帐户)
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镇保医疗保险缴费年限超过20年的,在其领取养老金后,按年在其镇保门急诊补充保险个人帐户中计入资金,计入基数按本市上职工年平均工资60%,缴费年限满20年不满25年的按1%计入;缴费年限满25年不满30年的按2%计入;缴费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3%计入;缴费年限35年以上的按4%计入。
镇保门急诊补充保险个人帐户资金归个人使用,用于支付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急诊医疗费用和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购药费用,用完为止。
第二十一条(禁止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伪造、变造和出借就医凭证。任何定点医疗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伪造或者变造帐目、资料、门诊急诊处方、医疗费用单据等不正当手段报销或者结算医疗费用。
对定点医疗机构和个人违规结算或者申请报销有关医疗费用的,市医保局应当责令其改正,并追回已经支付的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监督检查)
市医保局及区、县医保办和市医保监督检查所可以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参保人员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与镇保医疗保险有关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相关记录、处方和病史等有关资料。
第二十三条(医保)
医保为每年的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
每个医保开始前,由市医保局公布下一医保镇保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2003年医保,第一次住院或者急观的起付标准为1168元,第二次及其以上起付标准为584元;最高支付限额为46735元。
在一个医保中,参保人员新参加或者恢复参加镇保医疗保险的,其镇保基金的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不变。
在一个医保中,参保人员住院或者急观期间,由从业人员转为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的,在实际报销或结算时,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的支付标准执行。
参保人员住院或者急观期间跨医保的,按实际结算时医保的镇保基金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执行。
第二十四条(其他规定)
在一个医保中,参保人员由城保或个保转为参加镇保医疗保险的,如原已住院并支付过起付标准的,按已支付过一次起付标准办理;参保人员由参加镇保医疗保险转为城保或个保的,如原已住院并支付过起付标准的,按已支付过起付标准办理。
在一个医保中,参保人员由城保或个保转为参加镇保医疗保险的,或者由参加镇保医疗保险转为参加城保或个保的,其最高支付限额应当重新起算。
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是指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和用药范围、支付标准以及其他相关规定的医疗费用。镇保医疗保险的支付结算办法,由市医保局另行规定。
市医保局在适当的时候,对镇保医疗保险的医疗费用实行医疗机构网上实时记帐结算,具体办法由市医保局另行制定。
镇保门急诊补充保险个人帐户管理办法,由市医保局另行规定。
本实施细则中未尽的其他有关医疗保险的基本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用药范围和支付标准,以及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等事项,按照城保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应用解释)
本实施细则由市医保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施行时间)
本实施细则与《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同时实行。
本实施细则施行以前发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实施细则为准。
第四篇:上海市司法鉴定质量检查暂行办法
上海市司法鉴定质量检查暂行办法(草案)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市司法鉴定质量检查工作,保障司法鉴定质量,提升司法鉴定整体形象,根据《上海市司法鉴定协会章程》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上海市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
第三条
司法鉴定质量检查应当遵循规范、公开、公平、公正、专业的原则。
第四条
司法鉴定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司法鉴定文书;
(二)司法鉴定程序;
(三)司法鉴定档案;
(四)鉴定机构内部质量控制情况;
(五)协会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内容。
第五条 被检查机构的义务主要包括:
(一)及时全面地提交检查所需的全部资料,并保证所提交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为检查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办公条件;
(三)确定专人负责与检查组的联络,并配合检查组开展工作;
(四)如实回答检查人员的询问,准时参加检查组召集的会议,及时进行意见反馈。
第六条
被检查机构的权利主要包括:
(一)听取检查组对本机构检查情况的反馈意见;
(二)对被检查内容作出相关说明和陈述;
(三)必要时,可就检查结果向协会申诉,并要求复查。
第七条
司法鉴定质量检查工作组由协会各专业委员会成员和秘书处工作人员组成,亦可根据检查工作需要,聘请其他具有专业特长的专家参加检查。
第八条
司法鉴定质量检查工作组人员的权利主要包括:
(一)对被检查机构的鉴定文书、工作底稿、质量控制制度、相关内部管理制度及与检查内容有关的归档资料等进行查阅、记录;
(二)对被检查机构有关人员进行询问;
(三)必要时,可将鉴定文书和相关材料调回协会查阅。
第九条
司法鉴定质量检查工作组人员的义务主要包括:
(一)对检查中了解到的国家机密、鉴定机构及被鉴定人的秘密应注意保密,不得用于与检查工作无关的任何用途,也不得泄露给与检查工作无关的任何人员;
(二)与被检查机构或其所涉检查事项存在利害关系的,应主动回避;
(三)保持廉洁自律,不得接受被检查机构的宴请、礼品或礼金等。
第十条
协会秘书处组织各专业委员会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制定详细的检查和评分细则,并由协会发布实施。
第十一条
司法鉴定质量检查工作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对司法鉴定质量检查报告负责。
第十二条
协会秘书处负责司法鉴定质量检查的组织协调工作。
第十三条
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在秘书处的统一协调下,根据各专业特点每年开展一次司法鉴定质量检查。
第十四条
已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予以免检。
第十五条
司法鉴定质量检查可采取书面检查和现场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查样本随机抽取。
第十六条
司法鉴定质量检查工作结束后,由司法鉴定质量检查工作组出具业务质量检查报告,并提出整改意见。
第十七条
司法鉴定质量检查的结果由协会秘书处汇总,作为司法鉴定人执业考评的依据之一,并报司法行政机关,同时在本市公、检、法机关及行业内部通告。
第十八条
司法鉴定质量检查的结果将作为协会会员表彰奖励依据之一,并纳入协会会员的诚信系统。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上海市司法鉴定协会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3月28日协会理事会审议通过后生效。
上海市司法鉴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草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司法鉴定执业秩序,保障司法鉴定人依法执业的权利,规范对司法鉴定违规行为的惩戒办法,根据《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和《上海市司法鉴定协会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上海市司法鉴定协会会员中的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因违反执业行为规范实施惩戒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协会实施惩戒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原则,并依法保障和维护投诉人和被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协会对司法鉴定人或者司法鉴定机构的投诉进行调查时,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积极配合。
第二章
惩戒的种类和适用
第五条
惩戒种类有:
(一)训诫;
(二)通报批评;
(三)取消会员资格。
第六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给予训诫、通报批评或取消会员资格:
(一)违反司法鉴定技术规范从事司法鉴定活动的;
(二)为阻挠委托人解除委托关系,威胁、恐吓委托人或者扣留鉴定相关材料的;
(三)向办案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行贿或者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的;
(四)协会在处理投诉的过程中,司法鉴定人或司法鉴定机构不予配合的;
(五)具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损害司法鉴定职业形象的。
第七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予惩戒:
(一)初次违规并且情节显著轻微,或轻微未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作出书面反省并及时整改的;
(三)自觉改正不规范执业行为的;
(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良后果发生或减轻不良后果的。
第八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惩戒:
(一)违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逃避、抵制或阻挠调查的;
(三)对投诉人、举报人、证人和有关人员打击报复的;
(四)曾因违规行为受过行业惩戒或受过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处罚的。
第九条
司法鉴定人执业证或司法鉴定机构许可证被注销或撤销的,自动丧失会员资格。
第三章
惩戒的实施机构
第十条
协会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负责对违规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进行惩戒。
协会秘书处作为协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协助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履行惩戒工作。
第十一条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通过下列工作履行惩戒职能:
(一)接待投诉或接受有关部门移送的投诉,办理受理手续;
(二)组织实施对投诉事项的调查、取证;
(三)制作评审记录,制作、送达惩戒决定书及有关文书;
(四)与惩戒工作有关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
惩戒程序
第十二条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应在接到投诉材料后的七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
定,并书面告知投诉人或其代理人。情况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作出受理决定的时间,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的理由告知投诉人。匿名投诉的除外。
投诉人补充投诉材料所需要的时间和投诉案件移送、转办的流转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期限内。
需由司法行政机关或其他部门处理的投诉案件,应予移送,并告知投诉人。
第十三条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受理投诉后,应当就该投诉事项成立调查组,调查组成员由二名以上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成员组成。
第十四条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被投诉人有权申请其回避:
(一)本人或近亲属与投诉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二)与被投诉的司法鉴定人在同一司法鉴定机构执业或者在被投诉的司法鉴定机构执业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投诉事项公正处理的。
前款规定,也适用于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工作人员。
第十五条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回避由协会会长决定;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回避,由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主任决定。
第十六条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应当在受理投诉之日起六十个工作日内办结;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办结的,经协会会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理由告知投诉人。
第十七条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在作出惩戒决定前,应向被投诉人发送拟惩戒告知书,告知初步认定的违规事实、拟作出的惩戒种类、理由及依据,并告知被投诉人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拟作出取消会员资格惩戒决定的,应当告知被投诉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第十八条
被投诉人可在收到告知书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向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提交书面的陈述和申辩理由;被投诉人逾期不提交的,视为放弃陈述与申辩权利,不影响惩戒决定的作出。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应当充分听取被投诉人的意见;被投诉人应当接受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的询问。
第十九条
被投诉人在收到听证申请告知书后,三个工作日内向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提出书面听证申请;被投诉人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书面听证申请的,视为放弃申请听证权利。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在收到被投诉人书面听证申请的,应当在三十个工作日内组织听证,并在听证会召开前的五个工作日内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和地点。
听证会应由三至五名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成员组成,听证会成员不得是原作出拟惩戒决定的人员。
第二十条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如下处理:
(一)确认有违规行为的,依据本办法给予相应惩戒;
(二)投诉事项不实或者无法查证的,对被投诉人不予惩戒,并将不予惩戒的理由书面告知投诉人;
(三)被投诉人的违规行为需由司法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及时提请司法行政机关调查处理;
(四)对于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第二十一条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对投诉案件的惩戒决定应当由集体讨论作出,会议应由三分之二的委员出席,惩戒决定应由出席会议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第二十二条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成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应当对惩戒决定评议情况保密。
第二十三条
惩戒决定通过后,应当制作惩戒决定书,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被投诉人是司法鉴定人的,应在决定书中写明被投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及所属司法鉴定机构名称;被投诉人是司法鉴定机构的,应在决定书中写明被投诉人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机构负责人等;
(二)被投诉事项;
(三)查证的事实和证据;
(四)惩戒的种类和依据;
(五)申请复查的权利、期限;
(六)作出决定的司法鉴定协会名称;
(七)作出决定的日期。
第二十四条
惩戒决定书经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主任审核,司法鉴定协会会长签发后七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送达被投诉人。
第二十五条
惩戒决定书除直接送达外,也可以邮寄送达。
被投诉人应当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盖章,并注明日期,被投诉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采用邮寄方式送达的,以挂号信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二十六条
被送达人是司法鉴定人的,惩戒决定书无法送达本人或本人拒绝签收的,可由其所在鉴定机构代为签收,代为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二十七条
生效的惩戒决定应予公示,并报司法行政机关,同时可抄送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其他相关部门。
第五章
复查程序
第二十八条
协会常务理事会是复查机构。
第二十九条
协会常务理事会在收到复查申请后,应当就该复查申请成立复查组,复查组成员由三至五名常务理事会成员组成。
第三十条
复查组成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受惩戒会员也可申请回避:
(一)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成员;
(二)原听证会组成人员;
(三)本人或近亲属与投诉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四)与被投诉的司法鉴定人在同一司法鉴定机构执业或者在被投诉的司法鉴定机构执业的;
(五)其他可能影响投诉事项公正处理的。
第三十一条
复查组成员的回避由常务理事会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十二条
复查组应在三十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复查的惩戒决定进行审查,并经复查组半数以上成员的意见作出复查决定,制作复查决定书。
复查决定可以维持或变更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的惩戒决定,也可以发回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要求其重新调查处理,但不得加重惩戒类别。
除发回重新调查处理的,复查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六章
监 督
第三十三条
会员与维权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及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在处理投诉时,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协会对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惩戒情况,将记入其执业诚信档案。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上海市司法鉴定协会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2年3月28日协会理事会审议通过后生效。
上海市司法鉴定执业行为规范(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司法鉴定行业的自律管理,规范司法鉴定活动,保障司法鉴定质量,促进司法公正,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上海市司法鉴定协会章程》,结合本市司法鉴定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是司法鉴定人执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是评价司法鉴定人执业行为的标准,是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自我约束的准则,是司法鉴定的执业行为规范。
第三条
本规范适用于上海市司法鉴定协会会员中的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
第四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应当自觉遵守本规范,如有违反,将依据《上海市司法鉴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给予惩戒。
第二章
基本行为规范
第五条
司法鉴定人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恪守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第六条
司法鉴定人应当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严格遵守司法鉴定程序、司法鉴定技
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鉴定。
第七条
司法鉴定人应当敬业勤勉,努力钻研、精通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执业水平。
第八条
司法鉴定人应当尊重同行,公平竞争,同业互助,注重职业修养,维护司法鉴定人的职业形象。
第九条
司法鉴定人对于其他同行有损于司法鉴定人客观、公正、诚信形象的言行,应当劝告其纠正,或通过司法鉴定协会敦促其纠正。
第十条
司法鉴定人不得从事,或者协助、诱使他人从事以下行为:
(一)具有恶劣社会影响的行为;
(二)欺骗、欺诈的行为;
(三)提供虚假司法鉴定意见的行为;
(四)与中介相互串通的行为;
(五)妨碍国家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行为;
(六)明示或暗示具有某种能力,可能影响国家司法、行政机关改变既定意见的行为;
(七)协助或怂恿司法人员或仲裁人员进行违反法律的行为。
第十一条
司法鉴定机构不得指定非司法鉴定执业人员以司法鉴定人身份从事司法鉴定活动。
司法鉴定机构不得为本机构非司法鉴定执业人员以司法鉴定人身份或以其他变相方式从事司法鉴定活动提供任何便利。
第十二条
司法鉴定人在登记公告地以外执业的,应当同时遵守当地司法行政机关的相关规定。
第三章
司法鉴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第十三条
司法鉴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和规章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未作规定的,适用本规范。
第十四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业务范围内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第十五条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其执业场所的明显位置公示下列事项:
(一)司法鉴定许可证;
(二)司法鉴定人基本信息及其执业类别;
(三)司法鉴定业务收费标准;
(四)司法鉴定程序;
(五)司法鉴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六)司法鉴定监督投诉电话;
(七)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应当公示的情形。
第十六条
司法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应当认真、耐心地接待委托人、被鉴定人、司法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
第十七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非因法定事由或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委托人的司法鉴定委托。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非因法定事由或正当理由,不得擅自变更、终止委托人的鉴定委托。
第十八条
司法鉴定人不得明示或暗示其可以按照委托人或鉴定事项利害关系人的意图或特定目的,违背事实出具司法鉴定意见或者影响司法鉴定意见。
第十九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不得为争揽鉴定业务而违背科学规律、客观事实和法律规定向委托人作出承诺。
第二十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应当避免对委托的鉴定事项结果事先向委托人作出承诺。
第二十一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在执业活动中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行回避。
第二十二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未经委托人同意,不得将受理的委托鉴定事项转委托给其他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办理。
第二十三条
司法鉴定机构与委托人解除、终止委托关系后,司法鉴定人不得再以该鉴定事项鉴定人的名义进行鉴定活动。
第二十四条
司法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发现可能引起重大社会影响,或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情况,应当立即向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报告;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及时向司法鉴定协会和司法行政机关报告。
第二十五条
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时,应当做到:
(一)衣着端庄、整洁,举止庄重大方,注重司法鉴定人职业形象;
(二)使用普通话,用语文明、得体,表达意见客观、严谨;
(三)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与鉴定事项无关的问题可以拒绝回答;
(四)尊重法庭,不得当庭评论审判人员;
(五)对于庭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在休庭后向审判人员或其主管部门提出。
第二十六条
司法鉴定人不得在执业活动中谋取非法利益。
除按照相关规定收取司法鉴定费用之外,司法鉴定人或司法鉴定机构不得向委托人或鉴定事项利害关系人索取财物,或者获取其他经济利益。
第二十七条
非经委托人同意,司法鉴定人或司法鉴定机构不得运用在司法鉴定过程中获得的信息牟取利益。
第四章
司法鉴定业务宣传中的行为规范
第二十八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应当通过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司法鉴定质量、提升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等正当方式和途径,宣传司法鉴定业务。
第二十九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应当遵守真实、严谨、平等、诚信、适度原则宣传司法鉴定业务,不得歪曲事实、违背科学,作出容易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第三十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宣传,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贬低其他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
(二)以有悖于司法鉴定使命、有损于司法鉴定形象的方式进行宣传;
(三)进行司法鉴定人之间或司法鉴定机构之间的比较宣传。
第五章
司法鉴定同行关系中的行为规范
第三十一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不得阻挠或者拒绝委托人另行委托其他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对同一鉴定事项进行鉴定。
第三十二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不得为了谋求司法鉴定业务而损害其他同行的声誉,不得在公众场合及传媒上发表诋毁其他同行的言论。
第三十三条
在鉴定或庭审过程中,司法鉴定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不得使用挖苦、讽刺或者侮辱性的语言。
第三十四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在执业活动中,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与同行进行业务竞争:
(一)故意诋毁、诽谤其他司法鉴定人或司法鉴定机构声誉;
(二)采用给予委托人介绍费或馈赠金钱、财物等方式争揽鉴定业务;
(三)故意在委托人与其他司法鉴定人或司法鉴定机构之间制造纠纷;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
司法鉴定行业管理关系中的行为规范
第三十五条
司法鉴定人应当参加司法鉴定协会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
第三十六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参加司法鉴定协会组织的业务研究活动,完成协会布置的研究任务,参加协会安排的公益活动。
第三十七条
司法鉴定人或司法鉴定机构以司法鉴定协会名义参加国内外会议或者交流活动的,应当报协会批准。
第三十八条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妥善处理司法鉴定执业中发生的各类纠纷,自觉接受司法鉴定协会的调解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规范由上海市司法鉴定协会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规范自2012年3月28日协会理事会审议通过后生效。
第五篇:上海市银行贷款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上海市银行贷款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银行贷款档案的科学管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贷款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地为银行信贷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保障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贷款档案是银行在办理各项贷款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各级银行应按照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强对贷款档案的管理。应该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工作网络,档案部门应和信贷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贷款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
第四条贷款档案要有专人管理,配置必要的档案保护设施,健全工作制度,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以利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
第二章贷款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
第五条贷款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
l、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文件材料
l.l企业基本情况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复印件
1.2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计划任务书及其批准文许
l.3项目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及其批准文件
l.4有关需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及验资的资格评审确认文件
l.5借款单位的借款申请书、担保或抵押文件
l.6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风险测试等材料
1.7项目评估报告或项目审查报告书
1.8经办银行或经办单位推荐项目的材料
l.9贷款审查委员会成员签名的贷款审查意见
l.10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合同
l.ll项目的变更方案及其批准文件
l.12概、预算审查报告
1.13项目跟踪管理的情况记录及有关报表资料数据
1.13.1 在建项目贷后检查报告
l.13.2 核定贷款指标通知书,贷款发放、收回的凭证
l.13.3 贷款还款计划
l.14到期(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
l.13.5 贷款展期申请书及审批表
l.13.6 借款展期协议书、担保及抵押文件
1.13.7 呆帐核销材料
l.14与项目有关的专题调查报告及对问题的处理意见
1.15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及银行对决算审查的报告
l.16项目总结与项目评价材料
l.17其它需要归档的文件
2、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文件材料
2.1首次借款的文件材料
2.l.l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或身份证复印件
2.1.2企业法人代表或授权代理人的证明材料原件
2.l.3借款人财务运行情况,上财务报表及申请贷款前一个月的财务报表
2.l.4借款人固定经济收入或具有偿还能力的证明材料
2.l.5产品质量认定等级证书、证明材料
2.1.6企业信用等级测定表
2.l.7有效的购销合同、订单或意向书复印件
2.1.8公司章程、联营协议复印件
2.l.9建立信贷关系申请审批书
2.1.10 建立信贷关系契约
2.2企业基本情况表
2.3贷款调查报告
2.4贷款风险测定表
2.5贷款审批表
2.6贷款申请书
2.7企业审查资料
2.8贷款审查委员会成员签名的贷款审查意见
2.9流动资金(信用或担保)贷款合同
2.10抵押贷款文件及清单
2.11贷款展期申请书及审批文件
2.12展期还款协议书及担保文件
2.13借款及还款凭证
2.14其它需要归档的文件
3、外汇贷款文件材料
用外汇发放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人民币发放的贷款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相同。此外,还需补充下列归档文件材料:
3.1政府有关部门对合资企业的批文
3.2有关部门出具的合资双方投资入股的验资证明
3.3资信调查材料
3.4外汇贷款项目备选通知书
3.5外汇项目报批函
3.6地方或项目单位委托银行筹资的函
3.7地方外汇管理局委托银行筹资的批文
3.8不可撤销现汇担保书
3.9不可撤销人民币担保书
3.10不可撤销外汇额度担保书
3.11配套资金落实情况材料
第六条贷款档案的保管期限
贷款档案应区别不同的保存和利用价值,划分不同的保管期限,保管期限分为三种:国家重点及重要大中型建设项目贷款档案为永久保管;一般大中型和限额以上项目贷款档案为长期保管,保管期限为16—50年;小型和限额以下项目贷款档案为短期保管,保管期限为5—15年。保管期限从贷款本息还清后的第二年开始计算。
第三章贷款档案的管理方式和任务
第七条贷款档案由银行档案部门集中统一管理。暂不具备库房保管条件的银行,可暂时实行贷款档案由信贷部门集中保管,贷款档案目录由档案室保存的管理方式。
第八条贷款档案分为两种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一类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上海地区大中型项目及限额以上项目贷款档案;另一类是流动资金贷款档案、限额以下和小型项目贷款档案。
第九条贷款档案每年归档一次。固定资产贷款项目的文件材料一般分两期归档,即项目竣工后进行第一期归档,贷款利息按期收回后进行第二期归档。流动资金贷款项目的文件材料在贷款本息按期收回后一次全部归档。逾期贷款的文件材料可比正常归档时间推迟一年归档。
第十条档案部门的任务
l、负责对贷款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2、建立贷款档案管理的具体办法和制度;
3、负责对贷款档案的接收、管理和提供利用:
4、负责对超过保管期限贷款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
第十一条信贷部门的任务
l、信贷部门应做好贷款文件材料的积累、整理和归档前的保管工作。贷款文件材料应按照贷款项目分别存放。每年六月底前将应归档的贷款文件材料装订立卷后,向档案室移交。
2、固定资产贷款本息按期收回后,信贷部门应进行补充归档,将该项目的补充文件材料全部移交档案室。
3、逾期贷款本息全部收回或呆账贷款经批准核销后,信贷部门应将收回逾期(核销呆帐)贷款通知单和相关的文件材料及时送档案部门归档。
4、信贷部门因工作需要调换信贷员时,应由信贷部门负责人组织办理贷款文件材料的交接工作。
第四章贷款档案的整理
第十二条流动资金贷款文件材料由信贷部门的管理人员整理,填写卷内目录,装订成册,并填写贷款档案移交目录一式两份,信贷部门与档案室各执一份。固定资产贷款文件材料由信贷部门按分阶段向档案室移交,并填写移交清单一式两份。固定资产贷款文件材料暂不装订,待项目竣工、贷款清偿后,由档案部门整理。
第十三条贷款档案的立卷原则:重要材料在前,次要材料在后;贷款合同正本(包括正本的附件)在前,公证担保在后;结论性意见在前,依据性材料在后;批复在前,申请在后。然后再按贷款过程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组卷。
第十四条卷内文件应在有效张页上编页号,正面编在右上角,反面编在左上角,以便于保管和借阅利用。
第十五条档案室收到信贷部门移交的贷款档案,应做到统一分类、排列与编目。第十六条贷款档案采用币种—项目—保管期限—的分类方法。
第十七条划分贷款档案以贷款发放为准。
第五章贷款档案的利用
第十八条档案部门应完善贷款档案借阅制度,设档案阅览室或置放阅览桌。贷款档案一般不外借。
第十九条借阅贷款档案应实行登记审批制度。本单位信贷人员借阅贷款档案应在借阅档案登记薄上登记;其他部门因工作需要借阅贷款档案时,应填写借阅单,经办公室负责人同意后方能借阅。
第六章附 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上海市档案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