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市人民政府令 第220号 《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暂行办法》已经
武汉市人民政府令
第220号
《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1年5月23日市 人民政府第 1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 2011年 6月 17日起施行。
市长
唐良智
二○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电动自行车的销售、登记上牌和通行管理。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具有两个车轮,能实现人力骑行、电动或者电助动功能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自行车。
第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和通行管理工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公布本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对电动自行车质量实施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电动自行车市场销售实施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本市实行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管理制度。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会同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根据国家标准编制本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向社会公布并适时予以更新,实行动态管理。在本市销售电动自行车的生产者或者其授权的销售者持生产者营业执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法定质检机构出具的车辆检验 报告、企业售后服务制度、电动自行车产品照片及相关技术数据等资料向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纳入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组织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和有关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国家标准的纳入合格目录,具体办法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六条
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工作经费,按照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有关规定,经财政部门审核纳入相关部门年度财政预算。
第七条
电动自行车销售者应当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销售符合国家准的电动自行车,在销售场所醒目位置公示现行有效的本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并向消费者说明其购买的电动自行车是否能够在本市登记上牌。消费者购买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或者因销售者未向消费者说明,导致消费者购买的电动自行车不能够在本市登记上牌的,消费者有权要求销售者退货或者更换纳入目录的电动自行车。销售者不退货或者不予更换的,消费者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
第八条
鼓励电动自行车生产者和销售者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回收废旧电动自行车。铅酸蓄电池生产者、销售者应当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回收电动自行车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废铅酸蓄电池应当由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理。
第九条
本市实行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制度。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应当是纳入本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的产品。未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并领取相关牌证的电动自行车,不得上道路行驶。领有外地牌证的电动自行车未经本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登记不得在本市道路上行驶。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的具体办法由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另行制定。
第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的条件、程序、收费标准、需提交的材料和申请表示范文本等向社会公布,并采取增设登记办理点、允许销售者先行代理预登记等措施,为市民办理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提供便利服务。
第十一条
电动自行车车辆所有人应当自车辆购买之日起30日内,持下列材料向居住地所在辖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上牌手续,并现场交验车辆:
(一)车辆所有人合法身份证明;
(二)购车发票或者其他车辆合法来历证明;
(三)车辆整车出厂合格证明。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申请材料齐全且纳入登记上牌合格目录的电动自行车,应当当日予以登记,核发登记证、行驶证和号牌;不予登记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电动自行车行驶证、号牌灭失、丢失、损毁的,车辆所有人应当持本人身份证明向原登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补领或者换领。
第十三条
鼓励电动自行车生产者、销售者、所有人为电动自行车投保意外伤害和第三者责任保险。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放电动自行车号牌收取工本费,应当执行省人民政府财政、物价部门核定的项目和标准,并将收取的费用全额上缴国库。
第十五条 禁止改变电动自行车外形和已登记的结构、主要技术参数。禁止加装动力装置或者其他妨碍交通安全的装置。
第十六条
驾驶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应当随车携带行驶证,按照规定悬挂电动自行车号牌,保持号牌清晰、完整,不得故意遮挡、污损。禁止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电动自行车号牌、登记证、行驶证;禁止使用其他电动自行车的号牌、登记证、行驶证。
第十七条
驾驶电动自行车应当依法遵守下列规定:
(一)驾驶人年满16周岁,只能搭载一名12周岁以下的儿童;
(二)按照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的指示通行,服从交通警察的指挥,不得闯红灯;
(三)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不得曲折竞驶、逆向行驶;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最高时速;
(四)在路段上横过机动车道,从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推行通过;
(五)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5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把0.15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出车身 0.3米;
(六)法律、法规的其他规定。电动自行车应当在规定的非机动车停放点停放;未设停放地 点的,停放时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
第十八条
驾驶电动自行车禁止下列行为:
(一)在市区机动车禁鸣道路及其环线区域范围内鸣喇叭;
(二)载客营运;
(三)饮酒和醉酒驾驶;
(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
新建、扩建的道路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设置非机动车道。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占用非机动车道停放车辆、从事经营或者其他妨碍非机动车通行的行为。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情况,可以对电动自行车采取在特定的区域或者路段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电动自行车资料、档案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建立电动自行车计算机信息网络,并向社会提供有关信息查询服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引导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安全驾驶,自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物价、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监督管理,建立举报投诉处理制度,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及时处理有关举报投诉事项,维护和保障生产经营者和市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部门按照下列分工依法处理:
(一)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处理;
(二)销售者不依法按照消费者的要求退货、更换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处理;
(三)回收的废铅酸蓄电池未交由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处理;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 405号令)、《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处理;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停放电动自行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405号令)、《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和《武汉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市人民政府第137号令)处理;
(六)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电动自行车号牌、登记证、行驶证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理,必要时可以将违法行为人驾驶的电动自行车拖移至指定地点或者依法扣留:
(一)擅自改变电动自行车外形或者已登记的结构、主要技术参数,或者擅自加装动力装置以及其他妨碍交通安全装置的,责令改正,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二)故意遮挡、污损号牌,或者使用其他电动自行车的号牌、登记证、行驶证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三)未经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或者领有外地牌证的电动自行车未经本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在本市道路上行驶的,责令限期办理登记,并处50元罚款;
(四)未随车携带行驶证,或者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路段鸣喇叭的,处20元罚款;
(五)未按照规定安装电动自行车号牌的,责令改正,并处20元罚款;
(六)从事载客营运的,处3000元罚款;
(七)饮酒或者醉酒后驾驶电动自行车的,处20元罚款;
(八)违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关电动自行车限制通行、禁止通行措施的,处50元罚款。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及履行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职责的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营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6月17日起施行。本办法实施之前购买(以开具发票时间为准)的电动自行车,车辆所有人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3个月内,向居住地所在辖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登记上牌;逾期不申请的,不予登记,不得上道路行驶。其中未纳入登记上牌合格目录的电动自行车,其登记和通行管理执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核发临时号牌,有效期为3年,期满后不得上道路行驶。
主题词:交通
电动自行车△
管理
令
分送: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市委办公厅,武汉警备区,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法院、检察院。各新闻单位,各部属驻汉企业、事业单位。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6月15日印发
共印530份
第二篇: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暂行办法(摘录)
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暂行办法(摘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电动自行车的销售、登记上牌和通行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具有两个车轮,能实现人力骑行、电动或者电助动功能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自行车。消费者购买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或者因销售者未向消费者说明,导致消费者购买的电动自行车不能够在本市登记上牌的,消费者有权要求销售者退货或者更换纳入目录的电动自行车。销售者不退货或者不予更换的,消费者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
第九条 本市实行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制度。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应当是纳入本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的产品。未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并领取相关牌证的电动自行车,不得上道路行驶。领有外地牌证的电动自行车未经本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不得在本市道路上行驶。
第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的条件、程序、收费标准、需提交的材料和申请表示范文本等向社会公布,并采取增设登记办理点、允许销售者先行代理预登记等措施,为市民办理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提供便利服务。
第十一条 电动自行车车辆所有人应当自车辆购买之日起30日内,持下列材料向居住地所在辖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上牌手续,并现场交验车辆:
(一)车辆所有人合法身份证明;
(二)购车发票或者其他车辆合法来历证明;
(三)车辆整车出厂合格证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申请材料齐全且纳入登记上牌合格目录的电动自行车,应当当日予以登记,核发登记证、行驶证和号牌;不予登记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第十二条 电动自行车行驶证、号牌灭失、丢失、损毁的,车辆所有人应当持本人身份证明向原登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补领或者换领。
第十三条 鼓励电动自行车生产者、销售者、所有人为电动自行车投保意外伤害和第三者责任保险。
第十五条 禁止改变电动自行车外形和已登记的结构、主要技术参数。禁止加装动力装置或者其他妨碍交通安全的装置。
第十六条 驾驶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应当随车携带行驶证,按照规定悬挂电动自行车号牌,保持号牌清晰、完整,不得故意遮挡、污损。禁止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电动自行车号牌、登记证、行驶证;禁止使用其他电动自行车的号牌、登记证、行驶证。
第十七条 驾驶电动自行车应当依法遵守下列规定:
(一)驾驶人年满16周岁,只能搭载一名12周岁以下的儿童;
(二)按照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的指示通行,服从交通警察的指挥,不得闯红灯;
(三)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不得曲折竞驶、逆向行驶;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最高时速。
(四)在路段上横过机动车道,从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推行通过;
(五)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5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把0.15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出车身0.3米;
第十八条 驾驶电动自行车禁止下列行为:(一)在市区机动车禁鸣道路及其环线区域范围内鸣喇叭;
(二)载客营运;
(三)饮酒和醉酒驾驶;
(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情况,可以对电动自行车采取在特定的区域或者路段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部门按照下列分工依法处理:
(一)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处理;
(二)销售者不依法按照消费者的要求退货、更换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处理;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405号令)、《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处理;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停放电动自行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405号令)、《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和《武汉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市人民政府第137号令)处理;
(六)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电动自行车号牌、登记证、行驶证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理,必要时可以将违法行为人驾驶的电动自行车拖移至指定地点或者依法扣留:
(一)擅自改变电动自行车外形或者已登记的结构、主要技术参数,或者擅自加装动力装置以及其他妨碍交通安全装置的,责令改正,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二)故意遮挡、污损号牌,或者使用其他电动自行车的号牌、登记证、行驶证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三)未经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或者领有外地牌证的电动自行车未经本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在本市道路上行驶的,责令限期办理登记,并处50元罚款;
(四)未随车携带行驶证,或者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路段鸣喇叭的,处20元罚款;
(五)未按照规定安装电动自行车号牌的,责令改正,并处20元罚款;
(六)从事载客营运的,处3000元罚款;
(七)饮酒或者醉酒后驾驶电动自行车的,处20元罚款;
(八)违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关电动自行车限制通行、禁止通行措施的,处50元罚款。
本办法实施之前购买(以开具发票时间为准)的电动自行车,车辆所有人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3个月内,向居住地所在辖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登记上牌;逾期不申请的,不予登记,不得上道路行驶。其中未纳入登记上牌合格目录的电动自行车,其登记和通行管理执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核发临时号牌,有效期为3年,期满后不得上道路行驶。
第三篇: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登记暂行规定
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登记暂行规定
来源: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2011-6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电动自行车的登记管理,由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负责实施。
第三条 办理电动自行车登记,遵循公开、公正、便民的原则。
第四条 电动自行车登记证、行驶证、号牌的式样由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监制。
第五条 电动自行车登记按查验车辆、审核材料、录入信息、收取号牌工本费、核发电动自行车登记证、行驶证和号牌的程序办理。
第六条 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将电动自行车登记的有关事项(登记条件、依据、程序、期限以及收费标准、登记上牌点、工作时间等)、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清单、《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登记申请表/查验表/退办单》(以下简称《申请表》)及示范文本在政务网上发布,并向市民提供《申请表》网上下载服务。
各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车辆管理部门应当在办理登记的场所公示前款所规定的相关登记事项。
第七条 在受理电动自行车登记申请时,对申请材料齐全并符合规定条件的,当日予以登记并核发登记证、行驶证和号牌;对申请材料不全(无复印件除外)或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书面一次性告知申请人补办材料或者不予办理的理由。
第八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电动自行车的下列事项予以登记:
(一)车辆所有人姓名、性别、年龄、住所,身份证号、联系方式;
(二)车辆的品牌型号、车架号;
(三)车辆的颜色;
(四)车辆的号牌号;
(五)其他应当登记的事项。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电动自行车的登记事项录入电动自行车登记系统数据库。第九条 电动自行车车辆所有人应当自购买之日起30日内,就近前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设立的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点登记,填写《申请表》,交验车辆,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车辆所有人有效的身份证明及其复印件;
(二)购车发票或其他车辆合法来历证明及其复印件;
(三)车辆整车出厂合格证明。
第十条 《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实施前购买的未纳入《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电动自行车(以发票或者其他车辆来历证明标明的时间为准),车辆所有人应当于2011年6月20日至2011年9月30日前申请办理登记,核发有效期为三年的登记证、行驶证和黄底黑字号牌,逾期未办理的,不予以登记。
《暂行办法》实施前购买的未纳入《目录》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经检测合格后,核发长期有效登记证、行驶证和白底黑字号牌。
《暂行办法》实施后购买的未纳入《目录》的电动自行车不予登记。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电动自行车,不予登记,并在《申请表》退办栏内注明理由后交还申请人:
(一)车辆所有人提交的证明、凭证不真实或无效的;
(二)车辆来历证明记载的车辆所有人与身份证明不符的;
(三)车辆所有人提交的证明、凭证与车辆不符的;
(四)车辆未纳入《目录》的;
(五)申领牌证的车辆所有人年龄不满16周岁的;
(六)车辆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封、扣押的;
(七)车辆属于改装、拼装电动自行车;
(八)法律、法规、规章或省、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办理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按照物价部门规定的每辆车20元的标准收取号牌工本费。
第十三条 电动自行车号牌必须安装在车辆尾部指定位置,并确保号牌无遮挡、无弯折、易识别。第十四条 对有盗抢嫌疑的电动自行车,由登记上牌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暂扣车辆和相关材料,备案后移交辖区派出所处理。
第十五条 已登记上牌的车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车辆所有人应当向登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一)更换车架或改变车身颜色的;
(二)因车辆质量问题更换车辆的;
(三)车辆所有人变更的;
(四)车辆所有人变更登记住所的;
(五)变更其他登记事项的。
第十六条 申请变更登记的,车辆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并提交以下凭证:
(一)车辆所有人身份证明和复印件;
(二)车辆登记证、行驶证;
(三)属于变更车架或整车的,还应当提交车辆制造厂或经销商出具的车架或整车的来历凭证。
第十七条 登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受理电动自行车变更申请,经查验车辆、审核材料合格的,在《申请表》及电动自行车登记系统变更流程内签注变更信息,收回原登记证和行驶证,当日重新核发同类登记证和行驶证。
第十八条 电动自行车的车架号因磨损、锈蚀或事故等原因至使辨认不清或者损坏的,可以向登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变更备案。车辆所有人应当提交身份证明和复印件、登记证、行驶证并交验车辆。查验车辆、审核材料合格后,当日在系统变更流程内签注变更备案事项。
第十九条 已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所有权发生转移,车辆所有人应当自转移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转移登记。
第二十条 申请转移登记的,现车辆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交验车辆,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现车辆所有人的身份证明和原车主身份证明及复印件;
(二)车辆所有权转移的证明、凭证;
(三)车辆原登记证、行驶证和号牌。第二十一条 登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受理电动自行车转移登记,经查验车辆及审核材料合格后,在《申请表》及电动自行车登记系统转移流程内签注转移信息,收回原登记证、行驶证,当日核发同类登记证、行驶证。
车辆所有人住所在本市区域内跨区迁移需更换号牌的,可以凭相关证明文件(户口簿或者现住所地公安派出机构的证明)向现住所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审查合格后,收存车辆登记证、行驶证,收回号牌,在电动自行车登记系统内签注备案事项,三日内核发同类登记证、行驶证和号牌并按规定收取20元工本费,核发牌证期间开具《临时行驶车号牌》。
第二十二条 根据《暂行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和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登记临时号牌的电动自行车三年有效期满后,不得为该电动自行车办理变更、转移登记。车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车辆所有人应当办理注销登记:
(一)车辆灭失的;
(二)车辆所有人住所迁出本市管辖区域的;
(三)因质量问题退车或淘汰旧车的;
(四)临时号牌有效期满的。
第二十三条 属于本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一)
(二)(三)项情形的,车辆所有人持以下证明、凭证向原登记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注销登记:
(一)车辆所有人的身份证明和复印件;
(二)车辆登记证、行驶证和号牌;
(三)属于车辆灭失的,还应当提交和车辆灭失证明;
(四)属于因质量的问题退车的,还应当提交车辆制造厂或者经销商出具的退车或换车证明;
(五)属于迁出本市的,还应当收回原登记证、行驶证和号牌,并退还原收存的合格证。
第二十四条 登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受理电动自行车注销登记,对车辆所有人提交的证明、牌证审核无误后,在《申请表》及电动自行车登记系统注销流程内签注注销信息,当日收回原登记证、行驶证和号牌,出具注销证明。
临时号牌有效期满后的电动自行车,自期满之日起由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向社会公告其登记证、行驶证和号牌作废。
第二十五条 电动自行车登记证、行驶证或号牌因灭失、丢失被盗或损毁的,车辆所有人应当向登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补换牌证。车辆所有人申请补换牌证,应当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车辆所有人身份证明和复印件。
第二十六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受理电动自行车牌证补发、换发申请后,经查验车辆审核材料合格后,在《申请表》及电动自行车登记系统补牌补证流程内签注牌证补发信息,免费补领、换领登记证、行驶证。
补换号牌的,收取号牌工本费后,开具《临时行驶车号牌》,5个工作日后凭《临时行驶车号牌》换领正式号牌。
在未换领正式号牌前电动自行车车主应随车携带《临时行驶号牌》。
第二十七条 车辆所有人可以委托他人代办申请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业务,代办人申请车辆登记上牌业务应当提交本人的身份证明及复印件。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电动自行车所有人是指拥有电动自行车的个人或者单位。
1.个人是指居住在我市的公民和军人(含武警)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居民、华侨和外国人;
2.单位是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二)身份证明是指:
1.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身份证明,是该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加盖单位公章的委托书和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电动自行车所有人为单位的内设机构,本身不具备领取《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条件的,可以使用上级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作为电动自行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2.居民的身份证明,本市居民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居民,其身份证明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外,还应包括《武汉市居住证》或者本市大中专院校学生证;
3.军人(含武警)的身份证明,是《居民身份证》。在未办理《居民身份证》前,是军队有关部门核发的《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士兵证》、《离休证》和《退休证》等有效军人身份证件,以及其所在的团级以上单位出具的本人住所证明;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的身份证明,是其入境时所持有的《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者《港澳同胞回乡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身份证》;
5.台湾地区居民的身份证明,是其所持有的有效期六个月以上的公安机关核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者外交部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
6.华侨的身份证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和公安机关核发的《居住证》;
7.外国人的身份证明,是其入境时所持有的护照或者其他旅行证件、居(停)留期为六个月以上的有效签证或者居留许可,以及公安机关出具的住宿登记证明。
(三)住所是指:
1.单位的住所为其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登记的地址;
2.个人的住所为其身份证明记载的地址。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居民,其住所是公安机关核发的《居住证》记载的地址。
(四)电动自行车来历证明是指:
电动自行车销售发票、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公证机关的《公证书》。2011年6月17日前购买的不能提供发票的,由原销售者出具销售发票或者收据。
(五)车辆所有权转移证明是指:
除法律、法规规定的,还包括买卖双方当场在办理现场双方身份证复印件上签署的所有权转移协议书。
(六)电动自行车灭失证明是指:
1.因自然灾害造成电动自行车灭失的证明是,自然灾害发生地的街道、乡、镇以上政府部门出具的电动自行车因自然灾害造成灭失的证明;
2.因失火造成电动自行车灭失的证明是,火灾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出具的电动自行车因失火造成灭失的证明;
3.因交通事故造成电动自行车灭失的证明是,交通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电动自行车因交通事故造成灭失的证明。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2011年6月20日起实施。有效期为5年。
第四篇:武汉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
武汉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
政府令第215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的居住登记及居住证的申领、发放、使用等相关管理与服务活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居住登记及申领居住证。
住院就医和在旅馆及其他可供住宿的经营性服务场所居住的人员的居住登记,以及流浪、乞讨等居无定所人员的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香港、澳门、台湾居民以及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人才引进的非本市户籍人员,按照《武汉市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执行。
第四条《武汉市居住证》是非本市户籍人员在本市居住和享有居住地公共服务的合法凭证。
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将制作居住证所需费用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公安机关是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办理、制作、发放以及居住信息管理等相关工作。
市、区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房管、教育、人口计生、国有资产管理、工商、民政、卫生等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的有关工作。
市公安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和便民原则,可以委托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从事居住登记、居住证受理与发放及持证人住址变更等工作。区公安机关应当在本辖区内通过公告等方式告知居住登记、居住证的办理方式和办理地点。
公安机关和受委托从事居住登记、居住证受理与发放及持证人住址变更等工作的组织以下统称受理机构。
第二章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办理
第七条非本市户籍人员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拟居住3日以上的,应当自到达之日起3日内,携带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受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填写《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表》。
在本市旅馆及其他可供住宿的经营性服务场所居住办理了住宿登记的,或者住院就医办理了住院登记的,或者在民政部门的救助机构办理了救助登记的,不再申报居住登记。
第八条居住登记由受理机构负责办理。办理、变更居住登记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九条居住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居民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地住址、现居住地住址、婚育状况、服务处所、居住事由、联系方式等。
第十条已登记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在本市的居住【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结婚登记处】|电话|地址发生变动的,应当自变动之日起3日内到新居住地受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或者学校提供住所的人员,由用人单位或者学校分别到用人单位、学校所在地或者住所所在地的受理机构办理居住登记。
前款规定以外的人员由本人到居住地的受理机构办理居住登记。
第十二条房屋所有人或者承租人为非本市户籍人员提供居住条件的,应当督促居住人员在3日内按照规定办理居住登记;居住满3日仍未办理居住登记的,房屋所有人或者承租人应当向受理机构报告居住人员的情况。
第十三条办理居住登记后,受理机构应当出具登记证明。
第十四条年满16周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因务工、经商、就学等拟在本市居住30日以上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办理居住证;申请办理居住证的,不再另行办理居住登记。
来本市探亲、访友、旅游、出差、就医的,按照本办法申报居住登记或者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了住宿、住院登记的,不办理居住证。
第十五条申请办理居住证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用人单位应当自招(聘)用人员之日起30日内,到受理机构为其申请办理居住证,被招(聘)用人员也可以自行申请办理居住证;
(二)在本市接受全日制教育的人员,由学校统一申请办理居住证;
(三)其他人员由本人申请办理居住证。
第十六条已满16周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居住满30日仍未申请办理居住证的,为其提供居住条件的房屋所有人或者承租人应当报告受理机构。
第十七条受理机构收到申报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的,应当受理并出具受理凭证;对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一次性书面告知应当提交的材料。受理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发放居住证。
第十八条居住证一人一证,首次申领免收证件工本费。丢失补领、损坏换领居住证的证件工本费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居住证载明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本人相片、居民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地住址、现居住地住址、签发机关、有效期限、证件编号等信息。第三章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第二十条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以及商业服务组织应当为居住证的使用提供方便。
第二十一条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二)居住地教育部门按照规定安排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就读;
(三)在居住地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四)享受居住地传染病防治和儿童计划免疫保健服务;
(五)按照规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或者职业技能鉴定;
(六)按照规定参加本市相关荣誉称号的评选,参加就业单位、居住地社区组织的活动,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待遇;
(七)按照规定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登记手续;
(八)持有居住证1年以上的企业人员可以按照规定在本市申请赴港澳商务签证;
(九)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市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
(十)享有本市规定的其他待遇。第四章居住证管理
第二十二条居住证有效期为1年。期满后持证人继续居住的,可以多次延期使用,每次延期期限为1年。第二十三条居住证有效期满的,持证人应当在期满前30日内到受理机构办理延期手续;未按期办理延期手续的,停止计算连续居住期限。
第二十四条居住证遗失、污损的,持证人可以到居住地受理机构办理补办或者换领手续。
第二十五条居住证持有人离开本市居住的,应当到原受理机构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再次来本市居住的,办理居住登记手续后,居住期限从登记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二十六条居住证持有人应当随身携带居住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向受理机构查询或者授权他人查询本人的居住信息,受理机构应当提供服务。
居住证持有人发现本人的居住信息不真实、准确的,可以提供证明材料向受理机构申请更正。凡审核属实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更正。
第二十七条公安机关依法可以查验居住证。
第二十八条办理居住登记和居住证提供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不得提供虚假信息或者虚假材料。
第二十九条受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居住信息采集、管理、使用过程中所获悉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擅自披露、不得进行买卖或者牟取其他利益。
第三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骗领居住证或者冒用他人居住证,不得买卖、使用伪造、变造、骗领的居住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扣押居住证。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居住登记申报义务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未申报登记人数每人50元以上100元以下的数额处以罚款。
第三十二条居住证申办义务单位和个人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申办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个人处以100元罚款,对单位按照未申办人数每人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数额处以罚款。
第三十三条伪造、变造、骗领居住证或者买卖伪造、变造、骗领的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伪造、变造、骗领或者买卖的居住证数量每份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数额处以罚款。
冒用他人居住证或者使用伪造、变造、骗领的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非法扣押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责令交还,并按照非法扣押的居住证数量每份200元处以罚款。
伪造、变造、骗领的居住证由公安机关收缴并销毁。骗领的居住证还应当予以注销。
有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受理机构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居住证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的;
(二)利用制作、发放、查验居住证的便利,收取他人财物或者牟取其他非法利益的;
(三)违规查验、扣押居住证的;
(四)泄漏因办理居住登记和制作、发放、查验居住证而知悉的流动人口个人信息,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
(五)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工作中,其他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所称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招用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是指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人员。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2011年3月15日起施行。
本办法实施前发放的《武汉市暂住证》,持证人可凭《武汉市暂住证》免费换领《武汉市居住证》。
第五篇:武汉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
《武汉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时间:2010年10月14日 12:13 阅览:33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武汉市居住证》(以下简称《居住证》)的申领、发放、使用以及相关管理服务。
第三条《居住证》是非本市户籍人员在本市居住和享有居住地公共服务的合法有效证件。
第四条非本市户籍人员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居住登记及申领《居住证》。
在旅馆及其他可供住宿的经营性服务场所居住人员的居住登记,流浪、乞讨等居无定所人员的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作为人才引进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同时适用《武汉市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等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将制作、发放《居住证》所需费用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公安机关是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
1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办理、制作、发放以及居住信息管理与保护等相关工作。
各级财政、国资、劳动人事、教育、人口计生、工商、房产、民政、卫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与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有关的工作。公安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和便民原则,可以委托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受理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申领、发放及持证人住址变更等辅助性工作。
第二章居住登记
第七条非本市户籍人员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拟居住三日以上的,应当自到达之日起七日内,携带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申报居住登记,填写《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表》。
第八条居住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证号码、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现居住地住址、婚姻状况、服务处所、居住事由、联系方式等。
第九条登记居住人员居住地住址发生变动的,应当自变动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章《居住证》的申领、发放
第十条因务工、经商、就学等,拟在本市居住一个月以上,年满十六周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在申报居住登记的同时,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领《居住证》。
探亲、访友、旅游、出差、就医的,按本办法申报居住登记或者按有关规定办理了住宿住院登记的,不申领《居住证》。
第十一条申领《居住证》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居住在居民家中的,由申领人持户主的户口簿或者其他相关户籍证明材料办理;
(二)居住在房屋出租户的,由房屋出租人带领申领人并携带房屋租赁合同办理;
(三)居住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或者工地、工场、水上船舶等场所内的,可以由单位或业主登记造册,提交申领人就业、就学等证明材料,统一办理。
第十二条 公安派出所或者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收到申报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发放居住证。对材料不齐全的,及时书面告知需补充的材料项目及要求。
第十三条《居住证》一人一证,首次申领免收证件工本费,丢失补领、损坏换领《居住证》,应当缴纳证件工本费。
《居住证》工本费标准,由物价、财政部门核定。
第十四条 《居住证》载明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个人免冠一寸彩色相片、公民身份证号码、常住户口所在地和现居住地址、签发机关、签发日期、证件编号等信息。
第四章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第十五条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当为居住证的使用提供方便,保障居住证的使用功能。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服务组织应为居住证的使用提供便利。
第十六条居住证持有人员在证件有效期限内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按照本市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二)居住地教育部门按照规定安排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就读;
(三)在居住地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基本项目的服务;
(四)享受居住地传染病防治和儿童计划免疫保健服务;
(五)按照本市规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六)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
(七)按规定参加本市相关荣誉称号的评选,参加就业单位、居住地社区管理等活动,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待遇;
(八)按照规定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登记手续;
(九)持有居住证一年以上的企业人员可以按规定在本市申请赴港澳商务签证;
(十)《居住证》持有人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按规定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
(十一)享有本市规定的其他待遇。
第五章居住证管理
第十七条《居住证》有效期为一年。期满后持证人继续居住的,可以多次延期使用,每次延期期限为一年。
第十八条《居住证》持证人居住期间,居住证有效期满的,持证人应在期满前三十日至期满后十五日内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办理延期手续。未按期办理延期手续的,停止计算连续居住期限。
第十九条《居住证》遗失、污损的,持证人可以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社
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办理挂失、补办和换领手续。
第二十条《居住证》持证人员离开本市居住的,应到原登记领证处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再次来汉居住的,办理居住登记手续后,居住期限从登记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二十一条《居住证》持证人员应随身携带《居住证》,接受合法查验。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未按照本办法申报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办理居住地址变更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百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一)使用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居住证》的;
(二)非法扣押他人《居住证》的;
(三)出租、出借、转让《居住证》的。
第二十四条冒用他人《居住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住证》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骗领的《居住证》,由公安机关予以收缴。
第二十五条伪造、变造或者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居住证》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的;
(二)用制作、发放、查验《居住证》的便利,收取他人财物或者牟取其他非法利益的;
(三)违规查验、扣押《居住证》的;
(四)泄漏因办理居住登记和制作、发放、查验《居住证》而知悉的流动人口个人信息,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
(五)超越法定职权对流动人员或者相关单位实施处罚的;
(六)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工作中,其他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本办法实施前发放的《暂住证》,持证人可凭《暂住证》换领《居住证》。《居住证》持有人转办本市常住户口的具体条件,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