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鸽场生产技术规范(上海市地方标准).

时间:2019-05-14 13:3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肉鸽场生产技术规范(上海市地方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肉鸽场生产技术规范(上海市地方标准).》。

第一篇:肉鸽场生产技术规范(上海市地方标准).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肉鸽场生产技术规范

前言

规范肉鸽企业科学的养殖与生产技术,提高肉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肉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肉鸽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为目的,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由上海市畜牧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肉鸽行业协会、上海大正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有限公司、上海朱桥王鸽有限公司、上海立春鸽业有限公司、上海华飞珍禽养殖有限公司、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群力、陈庆汉、姜家佑、杨健国、孙明昌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肉鸽场生产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肉鸽场的选址基本要求、设置、布局与设施、鸽舍建筑与设备、饲养管理、引种要求,生产工艺、疾病防疫和环境保护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养鸽场的生产管理,疫病控制以及优质、安全生产。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4554

恶臭污物排放标准

GB16548

尸及其产品无害化畜禽病害肉处理规程

GB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18407.3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 NY10

记录

NY/T682

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

NY/5027

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水质

HJ/T8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DB 31/T 432

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规《种畜禽管理条例》

《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 《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 《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

《上海市种禽供种质量和经营服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植物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定义与术语

下列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肉鸽养殖场

具有一定规模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从事肉鸽的繁育与品种改良及肉鸽生产的专业化企业。3.2 双列敞开遮幅式鸽舍

以人字形棚舍顶与框架结构结合的,鸽舍两侧设上下可移动的透光遮幅材料挡风雨的双列式经济型简易鸽舍。3.3 双列半开放式鸽舍

以砖瓦材料为主体结构,气窗式人字形屋架,门窗能根据需要开闭,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为互补的,适用规模较大的鸽舍。3.4鸽场废弃物

指鸽粪便、污水、病死鸽类尸体等。3.5水槽式饮水系统

指水槽式长流水系统饮水器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3.6防污染饮水系统

指自控平衡式防污染饮水系统 3.7网上平养

指青年鸽离开地面饲养的方式,底网可采用木、竹、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基本要求

4.1 肉鸽场的选址须符合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规划和布局的要求,符合GB/T18407.3和HJ/T81的规定。

4.2 肉鸽场的设置应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后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4.3 肉鸽场须持有《排污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

4.4 种鸽经营必须持有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4.5.参照NY/T682标准的相关规定及肉鸽养殖的特点实施;

4.6周围1000m内无其他禽类养殖场、屠宰加工场、化工厂、水泥厂等; 4.7远离交通主干道,距离居民聚集区1000m以上,距离河流500m以上; 4.8有利于动物卫生防疫和养殖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4.9须符合GB/T18407.3的标准。布局与设施

5.1 布局

5.1.1

肉鸽场周围应设防疫隔离墙或防疫沟。肉鸽场建设设施应按生活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布局。各功能区相邻须建围墙或界限分明的绿化带隔离。

5.1.2 场区内与外界接触要有专设道路相通。场内应设净道和污道,二者严格分开。5.2 设施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5.2.1 生活管理区:设在场区内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处,应设主大门及消毒池。区内建有生活、办公设施和兽医室、饲料库、车库等与外界接触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生活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

5.2.2 生产区:设有人工孵化、雏鸽人工哺育、后备留种青年鸽和种鸽生产繁育四种鸽舍区域。门口处设有员工消毒更衣或淋浴室。各区域和各鸽舍入口处设置消毒池或其它消毒设施。

5.2.3 隔离区:应设在场区内常年主导方向下风处。建有病死鸽尸体解剖室,应符合GB16548的规定;废弃物及鸽粪便无害化处理应符合GB7959的规定;污水处理设施应符合GB8978、GB14554的标准和HJ/T81的规定。

5.2.4 建有专供引种的检疫观察隔离鸽舍。

6鸽舍建筑与设备

6.1鸽舍

6.1.1 鸽舍朝向应该考虑到采光、干燥、通风以及当地的常年主导风向,以朝南为首选。结构则要考虑采光、干燥、通风、冬暖夏凉。鸽舍内设置辅助照明;通风处设有防飞鸟及小动物进入的网状物设施。

6.1.1.1 双列敞开遮幅式鸽舍

6.1.1.1.1 人字形屋架,舍高3m,内宽2.5m,中间工作通道1.2m,通道两边各设置相向单列三层式种鸽笼,笼底层离地面最高处间距30cm,笼下地面成内高外低15°坡,便于清扫鸽粪便及卫生工作。外设深10~15cm排水沟,倾斜度满足于与场内排污沟保持畅通,排放出场的水质经净化处理必须符合GB8978的标准。

6.1.1.1.2 鸽舍为敞开式,设可上下移动透光遮幅材料起到遮挡风雨的作用。通风处设网状物,须防飞鸟及小动物进入。

6.1.1.1.3 鸽舍长根据饲养量而定,一般以每人饲养500对为宜。鸽舍长度可设计成45~50m,进出口处设宽2.5m,长2m的工作室。6.1.1.2 双列半开放式鸽舍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人字形屋架,舍高3m,四面设有围墙。舍内宽5.6m,设立三条工作通道,中央1.2m通道两侧各设种鸽笼,成双列式背靠背三层式种鸽笼,双列鸽笼的各两侧各设二条1m的通道,笼底设有粪沟。

6.1.1.3开放式青年鸽群养鸽舍

人字形简易结构的屋架,遮挡舍中央1.2m的工作通道以及两边各三分之一的青年鸽群养鸽舍,两边其余的三分之二鸽舍则处敞开状上方无遮挡。为网上平养,底网距地平35cm,底网下方设置由立柱支撑的坚固安全可供工作人员进出操作的舍内平网通道。舍内地平面则由内向外成15°斜面方便清洁。舍内宽度为3m,可供群养青年鸽飞翔与运动有效空间高度为≤1.8m。并设有供栖息的栖架,和防污染的食槽、砂杯、饮水器。饲养密度≤12羽/1m2的标准。6.2 设备

6.2.1笼具:

采用镀锌钢丝材料制作的组合式网片结构,三层四列12对种鸽为一组合单元,单笼规格宽、高、深为50cm×60cm×60cm。笼具底网网孔为2cm×10cm;顶网为5cm×10cm;侧网为3cm×15cm;背网4.5cm×11cm;粪板网10cm×10cm;在单笼深30cm、高25cm处悬接巢盆架。内置供配对种鸽产蛋、孵化、哺育用的巢盆和栖息用。层与层笼间距为8cm,设置可阻隔上下鸽笼粪便污染的承粪板。底笼距地面30cm。

6.2.2笼具配套设施:

笼内栖架内设置的巢盒,笼外悬挂的料盒,砂杯应选防污染,性能可靠安全,便于饲养操作及清洗消毒的专用品。

6.2.3 饮用水系统:

设置防污染自控平衡式饮用水系统,不得使用开放式饮水系统。饮用水质须符合NY/5027标准。饲养管理

7.1肉鸽不同生长期的饲养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7.1.1 鸽蛋孵化可采用亲鸽自孵或孵化机人工孵化二种方法。雏鸽出壳后可根据其不同生长期、不同季节制定相适应的饲养方案,为肉鸽健康养殖提供最适宜的生长与生产环境。

7.1.2肉鸽各生理成长期:乳鸽(出壳至1月龄);童鸽(1月龄以上至2月龄);青年鸽(2月龄以上至5月龄);种鸽(6月龄以上性成熟可配对的)。

7.1.2.1 乳鸽生长期饲养

7.1.2.1..1 做好“三调”工作,即调教、调换、调并。

7.1.2.1..2 调教好产鸽学会耐心哺育乳鸽,或采用人工哺育乳鸽的饲养方法。

7.1.2.1..3 调换乳鸽待哺的位置,有利同窝乳鸽能均衡受哺健康成长。7.1.2.1..4 调并乳鸽是缩短种鸽生长周期,提高生产水平与鸽群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7.1.2.2 童鸽生长期饲养

7.1.2.2.1 童鸽是初选后备种用的肉鸽,做好留种档案记录。7.1.2.2.2 童鸽在保育床饲养15日后,移至网上平养,饲养密度≤12羽/m2。

7.1.2.2.3 童鸽50日后进入换羽期,要预防童鸽此阶段的应激反应,须加强营养与保健。

7.1.2.3 青年鸽生长期饲养

7.1.2.3.1 合理配制营养饲料,满足青年鸽生长期的营养需要。7.1.2.3.2 提供清洁卫生的饮用水:确保饮水量每日≥夏季120mL/羽;冬季50mL/羽。

7.1.2.3.3 须保障有充足的光照,可避免青年鸽的早熟,有利于成长发育。7.1.2.3.4 应保持青年鸽舍及周边环境有良好的通风、干燥、安静、卫生的良好环境,饲养密度≤12羽/ m2羽。

7.1.2.3.5 5月龄时,应及时投药驱虫,二周后再投药一次,能驱除青年鸽体内的寄生虫有利健康发育。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7.1.2.3.6 5月龄时,要按种鸽的标准进行系统的综合性筛选,将不符合标准的青年鸽及时淘汰。

7.1.2.4 种鸽生长期饲养

7.1.2.4.1 种鸽是由青年鸽性成熟后经雌雄配对的肉鸽,或称生产鸽,已经育雏(哺育乳鸽)的也可称亲鸽。

7.1.2.4.2 配对成熟期为6~6.5月龄。加强营养饲料配比,提供种鸽良好的产蛋孵化和哺育,温度适宜、卫生和安静的环境。

7.1.2.4.3 生产过程为:产蛋—孵化—出雏—哺育—再产下一窝蛋,呈周期性循环,时间一般为35~40日,也有50多日的。

7.1.2.5 核心种群培育要求

7.1.2.5.1 在培育核心种群的初期应选择生产性能好、抗病能力强、对生长环境条件适应性强的品种或品系。

7.1.2.5.2 种鸽的个体形态应符合品种的特征要求,一般体重达550~900ɡ。最佳生育鸽龄3~5年。

7.1.2.6 后备种鸽的生产性能标准

7.1.2.6.1 幼鸽存活率标准:每对种鸽年产出6~8对乳鸽。7.1.2.6.2 幼鸽上市体重标准:幼鸽23~28日龄毛重≥500ɡ。

7.1.2.6.3 选择已经我国或养殖场鉴定、繁育过程表现良好的品种,体格大小适中、羽色光泽。

7.1.2.6.4 用个体选择和系谱选择相结合方法,从品种特征的个体表现与亲代及后代表现来综合鉴定,挑选出符合品种标准的种鸽,经精心培育逐渐形成养殖场的优质高产品系的核心种群。

7.2 肉鸽不同季节的饲养

7.2.1.基本要求

最适宜肉鸽生长的条件除了卫生、干燥、通风、光照、安静之外,还需温度为10~25?C,相对湿度为40%~60%。夏季宜在28?C以下,湿度为50%~60%,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温度高于30~38?C应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冬季宜在16?C以上,湿度为40%左右,温度低于16?C时要及时做好御寒保暖的工作。

7.2.1.1肉鸽的春季饲养

7.2.1.1.1提高日粮蛋白水平和维生素、矿物质(ca.p.Mn等)的供应量。7.2.1.1.2及时通风,降低因季节气温不稳定而引起鸽群应激反映的程度。7.2.1.1.3加强清洁卫生、防霉和防疫病的工作。7.2.1.2 肉鸽的夏季饲养

7.2.1.2.1采取有效防暑降温的措施,保持舍内空气的高度流通。7.2.1.2.2降低能量饲料,适当提高蛋白质水平。做好舍内周边的清洁卫生工作,灭蚊措施要及时到位,保障乳鸽产品质量的卫生与安全。

7.2.1.3 肉鸽的秋季饲养

应对季节光照日渐缩短,及时调整饲料配比,使肉鸽顺利度过因换羽减产的季节。

7.2.1.4 肉鸽的冬季饲养

应增加能量饲料。利用鸽舍两边遮幅材料御风寒,调节舍内的通风、采光、温度与湿度,使肉鸽能安全度过冬季。防疫要求

8.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落实肉鸽场各项防疫工作。8.2 实施动物疫病预防监督机构推荐的疫苗免疫接种,接受当地兽医防疫监督机构进行的疫病监测及监督检查。

8.3 按照GB16549的规定,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不定期组织的对鸽群的疫病检测。

8.4 引进种鸽应符合GB16567的有关要求,进行不少于21日的健康隔离观察饲养与疫情监测,经检疫合格确定为健康动物后,方可并入种舍混群饲养。8.5 实施灭鼠、灭蚊、灭蝇工作的计划和措施,禁止其它家畜、禽、犬、猫及野禽等动物进入场内。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8.6 发现疫情应立即向当地区(县)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指导,尽快控制,扑灭疫情,病死禽按GB16548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9消毒规定

9.1 进出养殖场的车辆与人员要严格消毒。

9.2 场内应建立必要的消毒制度,应采用气雾消毒方法定期开展场内外环境消毒、舍内肉鸽、笼具的喷洒消毒。饮水系统消毒及全场大消毒等开采用不同消毒方式,必须符合DB 31/T 432的规定。

9.3 使用消毒药品应以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配制方便,应根据消毒药品的特性和场内卫生状况等选用不同的消毒药品,必须符合HJ/T81的规定。兽药使用规定

10.1 养殖场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免疫接种结合其他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10.2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规定的兽药,严禁采购、使用未经兽医药政部门批准或过期、失效的产品。必须按照农业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2002]1号文件的规定执行。10.3 疫苗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应在规定条件下进行。

10.4 饲料药物添加剂的使用严格按照农业部最新颁布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执行。引种要求

11.1 应来自非疫区,质量合格并有供种场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运输符合GB16567的规定。引入前应报养殖场属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备案。

11.2 应从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鸽养殖场购入,品种、代次应符合销售场的生产经营许可范围。引进的种鸽必须在隔离区舍内饲养不少于21日,经检疫合格后方可移入生产区饲养。

11.3 引进国外种鸽品种则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执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12供种要求

12.1 供种种鸽场应遵守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供种种鸽的质量应符合《上海市种禽供种质量和经营服务规定》。12.2 供种种鸽应按照GB16549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产地检疫。12.3 供种种鸽的出场运输应符合GB16567的规定。人员配备

13.1 场内技术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13.2 场内饲养员须经行业专项技能培训、考核合格、获得本行业技能合格证书。

13..3 场内饲养、技术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档案信息

14.1 种鸽的生产管理应实行全程养殖档案信息跟踪制度,档案信息应准确、真实、完整、确保种鸽生产质量的可追溯性,应参照NY10执行。14.2生产记录

14.2.1 生产期信息:种鸽来源,品种、品系、引入日期、数量、存栏种鸽年龄、体重、舍内温湿度、喂料量等。(包括各生长阶段的综合性生产记录)14.2.2 生产性能信息:肉鸽成品上市规格质量、级差比例等。

14.2.3 饲料信息:饲料配方,饲料(原料)产品来源、规格质量、进货日期与使用情况等。14.3 防疫记录

14.3.1 日常健康检查记录:鸽群每天的健康状况、死亡数量和死亡原因等。14.3.2 预防和治疗记录:发病时间、症状、预防或治疗用药的诊断、处方药物名称、使用方法、生产单位及批号、疗效、执行人等。

14.3.3 免疫记录:疫苗种类、免疫时间、计量批号、生产单位和疫苗领用、存放、执行人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14.3.4 消毒记录:包括消毒剂种类、生产单位、批号、使用日期、地点、方式、计量、执行人等。

14.3.5 无害化处理记录:根据处理情况作好记录。14.4 销售记录

14.4.1 肉鸽销售信息:肉鸽出售日期、销售数量、质量等级、购买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运输情况、执行人等。

14.4.2种鸽销售质量信息:种鸽销售日期、数量、质量、购买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及售后服务信息记录。

第二篇: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四川地方标准DB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四川省地方标准DB 51/ T1076—2010 前言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环境要求 5 卫生防疫 6 生产管理 7 饲料 8 饲养管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猪饲养管理细则

前言

本标准地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起草.本标准起草人:吕学斌、应三成、何志平、龚建军.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猪生产过程中环境、卫生防疫、生产管理、饲料、饲养管理各环节应遵循地原则.本标准适用于适度规模场生猪地饲养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地应用是必不可少地.凡是注日期地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地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地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8471 猪地饲养标准

GB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 17823 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兽医防疫工作规程 GB/T 178824.2 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 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NY5030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5031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5032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DB51/TXXXX 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 DB51/TXXXX 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 DB51/TXXXX 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净道 non-pollution road 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地专用道路.3.2

污道 pollution road 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地道路.3.3

猪场废弃物 pig farm waste 主要包括猪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3.4

全进全出制 all-in all-out system 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地猪,同批进、出地管理制度.3.5

繁育体系 breeding system 在配套系生产体系中可分为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根据种猪类群可分为育种群、繁殖群、生产群以及商品猪群.3.6

免疫程序 Immunization schedule 根据各种疫(菌)苗地免疫特性及猪场疫病流行情况制订预防接种地计划.3.7

饲料添加剂 feed additive 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地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3.8

休药期 Withdrawal period 猪只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地产品(肉、内脏)许可上市地间隔时间./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环境要求

4.1 场址选择、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及规模

参照GB/T17824.l和DB51/TXXXX(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地规定执行.4.2 饮水

饮水水质量符合NY5027标准地规定.4.3 空气

空气质量指标符合NY/T 388、GB/T17824地要求.4.4 设施

猪舍应安装备保暖、通风、降温等设施.分娩哺乳猪舍和仔猪保育猪舍应配备高床饲养配套设施.各种设备配置、规格尺寸、安装及材质要求应符合GB/T 17824.1地要求.5 卫生防疫 5.1 猪舍卫生

符合NY/T388标准要求.5.2 消毒

符合GB/T 16569地规定.5.3 猪场废弃物

参照DB51/TXXXX(猪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规范).6 生产管理 6.1 生产计划

根据猪场地条件、规模、生产方向,选择合理地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按GB/T17824.2确定猪群存栏头数与结构,制定切合实际地周、月和生产计划以及目标任务.6.2 人员管理

6.2.1 定编及责任分工

根据目标任务确定岗位定编,落实责任分工,执行周生产例会和技术培训制度.6.2.2 人员要求

猪场人员应经过畜牧兽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获得从业资格证书.猪场人员不准出场对外开展畜牧兽医技术服务.进入生产区时,应洗手或淋浴,穿工作服和胶靴,戴工作帽.工作服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饲养员严禁相互串舍,严禁饲养禽、犬、猫及其它动物.猪场食堂不得外购猪肉.6.2.3 健康检查

猪场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6.2.4 外来人员 /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外来参观者不得入内,如必需进入,须洗澡后,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严禁带入可能染疫地畜产品或其他物品,并遵守场内一切规章和防疫制度.6.3 猪群管理 6.3.1 分群管理

猪只按品种、性别、年龄、体重及不同生理生产阶段进行分群管理、分段饲养.6.3.2 工艺流程

根据猪种特点、生产性能及生产规模确定繁殖节律,实行连续、均衡生产和全进全出地工艺流程,采用地工艺流程参见DB51/TXXXX(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6.3.3 日常管理

每天打扫猪舍及环境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和地面清洁,观察猪群健康状态.定期检查饮水设备.6.3.4 消毒制度

按DB51/TXXXX(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地要求,建立起环境消毒、人员消毒、猪舍消毒、用具消毒、带猪消毒为主要内容地消毒制度.6.3.5 兽药使用 符合NY5030地要求.6.3.6 灭鼠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做无害化处理.6.4 物资与报表管理 6.4.1 物资管理

建立猪场物质出入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物资凭单进出仓.生产必需品如药物、饲料、生产工具等要每月制定计划上报,根据实际需要领取.6.4.2 猪场报表

做好各种生产记录,准确、如实地填写报表,内容包括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防疫、治疗等,最少保留2年.7 饲料 7.1 饲料质量

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7.2 贮存

饲料应贮存在温度、湿度适宜地专用仓库,库存谷类饲料地含水量不能超过14%,贮存期间应防止虫、鼠、微生物及有毒物地污染.8 饲养管理 8.1 饲养 /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根据猪地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按照GB 8471 地要求,分别配制种公猪、后备种猪、空怀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全价配合饲料.8.2 管理 8.2.1 分群

后备公猪地性成熟前可合群饲养,达到性成熟后应单圈饲养.后备母猪一般为群养,每栏4头~6头.妊娠母猪妊娠前期可3头~5头群养,也可单圈饲养,妊娠后期单圈饲养.商品猪为群养,每栏8头~10 头.8.2.2 饲养方式

种公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后备种猪采用定量饲喂,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采用自由采食.8.2.3 清洁卫生

每天上午、下午各清扫圈舍一次,及时清除粪便、污水,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和地面地清洁,定期对猪体清洁和消毒.8.2.4 变换饲料

变换饲料时逐渐增减新旧饲料,每天增减25%,4 d完成饲料变换.8.2.5 猪场巡视

每天上午、下午对猪只采食、精神状况、粪便进行观察,发现有异常应分析原因并及时报告.8.2.6 饮水

经常检查饮水设备通水情况,定期检测水质,保证供给充足地清洁饮水.8.2.7 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

在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冬季进行防寒保暖工作.8.2.8 驱虫和防疫

按照DB51/TXXXX(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进行驱虫和免疫.8.2.9 调教

建立与人之间地和睦关系,训练养成良好地生活规律,如定点采食、躺卧、排粪等./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猪饲养管理细则

A.1.1 后备种猪地饲养管理 A.1.1.1 后备种猪地饲养

后备种猪日喂量前期占体重地2.5%~3.0%;体重达到80 kg以后,喂量占体重地2.5%以下.5月龄时体重控制在60 kg~70 kg,6月龄控制在80 kg~90 kg,7月龄控制在100 kg~1l0 kg,8月龄控制在120 kg~130 kg.A.1.1.2 后备种猪地管理 A.1.1.2.1 定期称重

后备种猪在培育期内每月称重1次.A.1.1.2.2 初配

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A.1.1.2.3 使用

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A.1.2 空怀母猪地饲养管理 A.1.2.1 空怀母猪地饲养 空怀母猪日喂量2 kg~2.5 kg.A.1.2.2 空怀母猪地管理

每天上、下午喂料后进行发情观察,适时配种.A.1.3 妊娠母猪地饲养管理 A.1.3.1 妊娠母猪地饲养

妊娠前期(80 d)日喂量1.8 kg~ 2kg,妊娠后期(80 d~110 d)日喂量2 kg~2.5 kg,根据膘情调整,分娩前4 d开始减少喂量,每天减少25%,分娩当天不喂料.A.1.3.2 妊娠母猪地管理

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进行妊娠诊断.严禁鞭打、强行驱赶、打斗等有害刺激,防止机械性流产.A.1.4 哺乳母猪地饲养管理 A.1.4.1 哺乳母猪地饲养

分娩当天不喂料,只供给饮水.对体弱地母猪,可在分娩当天供给少量加糖盐地温热稀麸皮水.产后第一天可喂1 kg~1.5 kg饲料,以后逐渐增加喂料量,直至产后10 d,才能供给哺乳期最高地4 kg~5 kg日饲喂量饲料量./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A.1.4.2 哺乳母猪地管理 A.1.4.2.1 产前准备

母猪转入产房前,应检修产床、保温箱等设备,对产房进行清洗和消毒,准备接产用具,清洁猪体.A.1.4.2.2 临产症状

母猪在产前24 h表现出不安,当出现乳房膨大有光泽,阴部松驰红肿,用手挤压最后地两对奶头有乳汁流出为临产症状.A.1.4.2.3 产后母猪地管理

产后强迫母猪站立,供给麦麸等轻泻饲料,保护母猪乳头和乳房免受伤害,给仔猪固定乳头,观察是否母猪患应激综合症、子宫炎、乳房炎和阴道炎.产房保持清洁、干燥和通风良好,冬季注意保暖,防止贼风.A.1.5 仔猪地饲养管理 A.1.5.1 接产

仔猪出生后,立即用清洁毛巾将口鼻内地粘液清除,将身体上粘液擦干净.在距离腹部8 cm~10 cm处向两侧挤压脐带,在距离腹部3 cm~4 cm处用消毒剪刀剪断脐带,用碘酒棉球压住断头止血消毒.用消毒地钳子在距离尾根2 cm~3 cm处剪断尾巴,断端用碘酊消毒.用断齿钳剪断仔猪地两侧犬齿.进行称重、编号,作好记录.A.1.5.2 产后护理

不等分娩结束将先产下地仔猪放回母猪身边进行第一次哺乳,待分娩结束后,即可训练固定奶头,把弱小地放在母猪中前部产奶量高地乳头,强壮地仔猪放在后部乳头.A.1.5.3 保温

仔猪生长地适宜温度为:1日龄~3日龄32℃~30℃,4日龄~7日龄30℃~28℃,8日龄~15日龄27℃~25 ℃,16日龄~35日龄24℃~22℃.A.1.5.4 补铁

在出生后1 d~2 d内于颈部肌肉注射1 ml~2 ml可溶性复合铁制剂(100 mg铁),仍有贫血现象,10 d再补充100 mg~250 mg铁.A.1.5.5 寄养和并窝

母猪产奶量不足或窝产仔数超过12头,需要寄养和并窝,寄养应在分娩后24 h内进行.方法是将母猪产后地胎衣、粘液等涂抹于寄养地仔猪身上,同时在母猪鼻子上与仔猪身上擦些碘酒使母猪无法区分自产与寄养仔猪,防止咬伤.A.1.5.6 补饲 /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在仔猪出生后5 d~7 d开始诱食,将仔猪料拌成糊状,用手指蘸取少许放入仔猪口内,并将少量颗粒料撒在补饲栏地板或放在食槽中让仔猪采食.A.1.5.7 防压

设立母猪限位架和仔猪保育间,让母猪和仔猪分开.A.1.5.8 去势

肥育用仔猪公猪要在20 d去势,母猪可不去势,仔猪去势后应给予特殊护理,防止感染.A.1.5.9 免疫

参照NY5031和DB51/TXXXX(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A.1.5.10 断奶

断奶时间周4周~5周.可采用一次性断奶,即在仔猪预定断奶地当天,将母猪赶往配种舍,仔猪转入保育舍.也可将母猪赶往配种舍,仔猪原圈留养1周再转入保育舍.A.1.5.11 预防下痢 A.1.5.11.1 免疫

按照免疫程序搞好各类传染性疾病如繁殖呼吸综合症、伪狂犬、猪瘟、球虫、大肠杆菌等疫病地预防.A.1.5.11.2 吃足初乳

让仔猪尽早吃到初乳,增强抵抗力.A.1.5.11.3 清洁卫生

产前彻底消毒产房,哺乳期保持产房清洁卫生、干燥、空气清新.A.1.5.11.4 保温

加强保温,保持产房和保育舍适宜地室温.A.1.5.11.5 饲料和饮水

按照饲养标准配制仔猪全价料,注意其适口性和消化率,饲料要少喂勤添,保证清洁地饮水.A.1.6 生长育肥猪地饲养管理 A.1.6.1 生长育肥猪地饲养

肥育猪日粮是体重地0.04土0.005倍,0.04是采食量系数,0.005是采食量系数地修正值.A.1.6.2 生长育肥猪地管理 A.1.6.2.1 合理组群

根据杂交组合、性别、体重强弱等合理分群.A.1.6.2.2 饲养密度 /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按GB/T 17824.1 和DB51/TXXXX(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地要求.A.1.6.2.3 环境控制

育肥猪地适宜温度为18℃、相对湿度为4 0%~75 %,因此应加强管理,保持适宜温湿度、空气清新.A.1.6.2.4 适时出栏

根据品种组合、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适时地出栏体重.一般外种肉猪100 kg~115 kg体重,含本地猪血缘地二杂、三杂肉猪90 kg体重出栏为宜.A.1.7 种公猪地饲养管理 A.1.7.1 种公猪地饲养

种公猪地日喂量2.5 kg~3.0 kg,环境温度低于20℃,每低1℃,每天增加100 g饲料供给量,配种日再加喂100 g饲料,保持公猪旺盛地配种能力,供给充足饮水.A.1.7.2 种公猪地管理 A.1.7.2.1 单圈饲养

种公猪应单圈饲养,以防止相互爬跨、打斗造成损伤.A.1.7.2.2 运动

种公猪应保持适量运动,以增强体质和提高配种能力.A.1.7.2.3 刷试和修蹄

应定期刷试和修蹄,夏季可进行淋浴冲洗.A.1.7.2.4 精液品质检查

每月进行1次~2次精液品质检查,方法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A.1.7.2.5 合理使用

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A.1.7.2.6 防暑降温

公猪地适宜温度18℃~20℃,在酷暑季节尤其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9

第三篇:畜禽生产技术规范

畜禽生产技术规范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禽场的设置与布局、禽舍建筑与设备、生产工艺、动物防疫和环境保护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牛、羊、驴、鸡、鸭、鹅场的生产管理、疫病控制及种禽生产。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T 18407.3-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NY 10 种禽档案记录

HJ/T 81-200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NY/T 388-1999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定义和术语

下列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密闭式禽舍

指禽舍四壁无窗,杜绝自然光照,采用人工光照、机械通风的禽舍。

3.2 开放式禽舍

也称有窗禽舍。以自然通风为主,采用自然光照和辅助人工光照。

3.3 禽场废弃物

指禽粪、污水、病死禽类尸体等。

3.4 水禽旱养

指水禽的舍内饲养,可在舍内外设置独立的运动场和封闭式水池。

3.5 全进全出

指同一禽舍或同一禽场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禽,同时进场(舍)、同时出场(舍)的管理制度。

3.6 净道

指运送饲料、雏禽和人员进出的道路。

3.7 污道

指粪便、淘汰禽和病死禽出场的道路。

3.8 开放式饮水系统

指水槽式长流水系统和盆、桶等开放式饮水器具。基本要求

4.1 畜禽场的设置须符合政府有关部门规划和畜禽业整体布局的要求,符合GB/T 18407.3-2001和HJ/T 81-2001的规定。

4.2 畜禽场的设置应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后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4.3 持有《排污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

4.4 生产经营须持有畜牧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合格证》。

4.5 畜禽场最小规模

4.5.1 鸡存栏量≥5000套。

4.5.2 鸭存栏量≥3000套。

4.5.3 鹅存栏量≥1000套。

4.5.4 引进国外品种可适当放宽。设置要求

5.1 周围1000m内无其它养禽场、屠宰加工场。

5.2 远离交通主干道,距离居民聚集区1000m以上,距离河流500m以上。

5.3 有利于动物卫生防疫和禽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5.4 环境符合NY/T388-1999的规定。

布局与设施

6.1 布局

6.1.1 畜禽场周围设防疫隔离墙和防疫沟。

6.1.2 建筑设施按生活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布局。各功能区周边建有围墙或相当围墙功能的隔离设施,界限分明。

6.1.3 与外界接触要有专门道路相通。场区内设净道和污道,二者严格分开。

6.2 设施

6.2.1 生活管理区设在场区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处,设主大门及消毒池。区内建有生活、办公设施和兽医室、饲料仓库、车库等与外界接触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

6.2.2 生产区三个区域。区内建有消毒更衣室或淋浴室。门口、区域之间和禽舍入口处设置消毒池。

6.2.3 隔离区设在场区常年主导风向下风处。建有病死禽尸体解剖室、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应符合HJ/T 81-2001的规定。

6.2.4 建有专用的隔离棚舍,作为引种隔离舍。

6.3 禽舍建筑与设备

6.3.1 生产区内禽舍间的距离以5个禽舍高度计算。

6.3.2 建筑形式为密闭式禽舍和开放式禽舍。

6.3.3 朝向考虑禽舍的采光、保温、通风以及当地的主导风向,以朝南为主。

6.3.4 禽舍应设置乳头式、吊塔式或真空式饮水系统,不得使用开放式饮水系统。

6.3.5 饲养设备应根据种禽场不同条件和工艺流程要求,选用性能可靠,便于饲养操作和清洗消毒的专用设备。

6.3.6 禽舍和运动场四周地下应铺设30cm以上的金属网(地下墙)作为防鼠设施。禽舍的门、窗等通风口或开口处和运动场、水池四周及顶上应设防鸟设施。

6.3.7 密闭式禽舍内应设置通风、降温和科学合理的光照设施。

6.3.8 水禽旱养水池进水应消毒处理,出水应经无害化处理。人员配备

7.1 从业人员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配备专职的畜牧、兽医技术主管。

7.2 场长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具有职业资格证书。

7.3 技术人员

从事繁育、饲养、营养、兽医等技术工作的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或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

7.4 技术工人应经过畜牧兽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获得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7.5 场内饲养、技术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在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

引种要求

8.1 应来自非疫区,质量合格并有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运输符合GB16567的规定。引入前报本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备案。

8.2 应从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禽场购入,品种、代次符合销售场的生产经营许可范围。

8.3 引进国外种禽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规定执行。饲养管理

9.1 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家禽特点制定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方案,为种禽提供适宜的生长、生产环境。

9.2 同一时期只饲养同一个品种、类型、代次的种禽。

9.3 蛋种鸡应笼养。

9.4 水禽旱养。

9.5 严格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全进全出时,二批之间必须有不少于二周的空棚消毒间隔。畜禽保健

10.1 制度

10.1.1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各项规定,落实动物防疫措施,制定消毒、防疫、隔离、重大疫病上报等制度。

10.1.2制定场长、兽医技术人员、饲养员防疫卫生岗位责任制。

10.2 饲料应来源于非疫区,无霉烂变质,未受农药或某些病原体污染。饲料 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符合GB13078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

10.3 饮用水应符合NY 5027的规定。

10.4 预防和治疗所用的兽药必须按照农业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2002]1号文件的规定执行。严禁采购、使用未经兽医药政部门批准的或过期、失效的产品。

10.5消毒

10.5.1 凡进入生产区的所有工作人员应用消毒水洗手、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和胶靴、经过消毒通道,或淋浴后更换衣鞋。工作服、帽等应保持清洁,并定期消毒。

10.5.2 严格按制定的消毒制度,定期进行场内外环境、饮水、禽舍消毒,并观察和监测消毒效果。疫病流行期间,应增加消毒次数。夏季做好灭蚊、蝇工作。

10.5.3 应根据消毒剂的特性和场内卫生状况等选用不同的消毒剂,以获得最佳消毒效果。使用的消毒剂应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配制方便,符合HJ/T 81-2001的规定。

10.6 免疫

10.6.1 根据疫病的发生种类、特点及市、区(县)动物防疫机构制订的免疫程序,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确定免疫接种内容、方法和程序。

10.6.2 根据国家和本地区的有关规定,对重点疫病实施强制免疫。

10.7 驱虫

制定肉禽常见寄生虫的驱虫方案和驱虫程序,应选用高效、安全、广谱、低残留的抗寄生虫药实施驱虫。

10.8 疫病监测

10.8.1 接受动物防疫机构的疫病监测,配合做好疫病监测用样品的采集工作。

10.8.2 对已发生疑似传染病的畜禽,必须立即隔离,通知动物防疫机构,并将疫病确诊所需样品送往指定实验室进行诊断。

10.8.3 引入的畜禽必须在隔离棚舍内饲养不少于21天,经检疫合格后方可移入生产区饲养。

10.9 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及废弃物按GB16548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垫料和污水按HJ/T 81-2001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物的排放应符合GB 18596的规定。

10.10 场内不准食用或饲养场外禽类及禽产品。供应要求

11.1 出场畜禽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1.2 出场畜禽应按照GB16549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产地检疫。

11.3 畜禽运输应符合GB16567的规定。档案信息

12.1 畜禽场实行养殖档案跟踪制度,档案信息应当准确、真实、完整、及时,并保存二年以上,确保畜禽质量的可追溯性。

12.2 畜禽场应当建立涉及养殖全过程的养殖档案。

12.3 生产记录

12.3.1 饲养期信息:畜禽来源、品种、引入日期与数量等引种信息,存栏畜禽日龄、体重、存栏数、禽舍温湿度、喂料量等。

12.3.2 生产性能信息:生产性能参照NY 10执行。

12.3.3 饲料信息:饲料配方、饲料(原粮)来源、型号、生产日期和使用情况等。

12.4 防疫记录

12.4.1 日常健康检查记录:畜禽每天的健康状况,死亡数和死亡原因等。

12.4.2 预防和治疗记录:发病时间、症状、预防或治疗用药的经过;药物名称、使用方法、生产单位及批号、治疗结果、执行人等。

12.4.3 免疫记录:疫苗种类、免疫时间、剂量、批号、生产厂家和疫苗领用、存放、执行人等。

12.4.4 消毒记录:包括消毒剂种类、生产厂家、批号,使用日期、地点、方式、剂量等。

12.4.5 无害化处理记录:根据处理情况做好记录。

12.5 销售记录:销售日期、数量、质量、购买单位名称、地址、运输情况等。

12.6 畜禽质量记录:畜种禽(蛋)出售时的质量、等级等。

专职辅导员:

第四篇:孵化场生产技术规范

孵化场生产技术规范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孵化场的设置条件、设施设备、安全卫生以及生产工艺的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年入孵种蛋达100万枚以上规模的孵化生产场。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HJ/T 81-200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定义和术语

下列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自养自孵

指有种禽生产基地,孵化用种蛋自给,使种禽饲养、孵化、销售成为一体的孵化生产模式。

3.2 废弃物

指孵化过程中产生的蛋壳、死胚蛋、死雏以及冲洗物等。

3.3 无害化处理

指将孵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分类、处理,达到对人、禽无害的要求。

3.4 隔离

指按照动物防疫与种禽管理有关法规、条例,将不同功能的区域或不同操作过程分开的措施。

3.5 主要技术指标的计算

3.5.1 受精率(%)=受精蛋总数÷入孵蛋总数×100

受精蛋数包括死精蛋和活胚蛋。

3.5.2 受精蛋孵化率(%)=出壳的全部雏禽数÷受精蛋数×100

出壳雏禽数包括健雏、弱残雏和死雏。

3.5.3 入孵蛋孵化率(%)=出壳的全部雏禽数÷入孵蛋数×100

3.5.4 健雏率(%)=健雏数÷出壳的全部雏禽总数×100

基本要求

4.1 孵化场的设置须符合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规划和布局的要求,符合HJ/T 81-2001的规定。

4.2 孵化场设置由区(县)政府统一规划,区(县)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4.3 孵化场应持有市、区(县)畜牧主管部门颁发的《孵化生产经营许可证》。

4.4 孵化场应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应持有市、区(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颁发的《动物防疫合格证》。

场址选择。

5.1 孵化场应是一个独立的隔离场所,应有其独用的出入通道。

5.2

孵化场须远离交通主干道,距离居民聚集区1000m以上,周围1000m内无其它禽类养殖场、屠宰加工场和粉尘较大的工业加工区,距离河流500m以上。

5.3 自养自孵的孵化场须与禽舍相隔150m以上。

5.4 有利于孵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布局与设施

6.1 建筑设施按生活管理区和生产区合理布局,二区之间有相当于围墙功能的隔离设施,生活管理区应建在生产区的上风向。

6.2

孵化工艺流程必须遵循“种蛋选择→种蛋消毒→种蛋贮存→种蛋处置(分级、码盘等)→孵化→移盘→出雏→雏禽处置(分级、鉴别、预防接种等)→雏禽存放→雏禽发放”的单向流程,不得逆转。

6.3

孵化场生产区门口必须设立车辆消毒池、消毒廊和男女更衣室,生产车间内孵化室与出壳室应严格分开,生产车间应有种蛋处置室、种蛋贮存室、孵化室、移盘室、出雏室、雏禽处置室、雏禽发放室、洗涤室等。

6.4 孵化场应设有供孵化、清洗用的水源,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6.5 孵化、出雏设备应性能良好,安全可靠,配套合理。通风、换气、冲洗、发电、装载、照蛋、鉴别、免疫等辅助设备应配套到位。

6.6 生产车间内应设明沟加盖板的下水通道,与集污池相连,经处理后符合GB 18596的规定要求。生产车间内墙应贴不低于2.5m 的白色瓷砖。

6.7 孵化场周围设防疫隔离墙和防疫沟。

6.8 种蛋进场和雏禽出场应分别具备专用通道。

6.9 生产车间应设有专用的防鸟、防鼠设施。

人员配备

7.1 从业人员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7.2 场长应具备助理畜牧、兽医师职称或取得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7.3 技术人员应具备助理畜牧、兽医师职称或取得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7.4 技术工人应经过畜牧兽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获得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7.5 相关从业人员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健康标准,取得卫生部门颁发的《健康证》,并按照防疫要求做好个人卫生和消毒工作。

种蛋来源

8.1 孵化场应有种蛋生产基地,提倡自养自孵的生产模式。

8.2 如需购入种蛋进行孵化,则种蛋须来自非疫区,对禽类重大疫病进行过强制免疫,且在免疫保护期内,种禽饲养管理技术合理,且健康状况良好。

8.3

提供种蛋的种禽场,应持有当地畜牧主管部门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应持有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颁发的《动物防疫合格证》,双方应签订供应种蛋的有关合同。

8.4 购入的种蛋须附有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和运输消毒证明。

种蛋管理

9.1 入孵种蛋要符合本品种标准,污蛋和壳色、蛋重、蛋形不符合孵化要求的种蛋应严格剔除。

9.2 入孵种蛋须经严格的烟熏消毒。

9.3 种蛋保存时应做好品种的标记工作,不同品种、不同代次、不同日龄的种蛋应分区存放。

9.4 种蛋贮存室适宜温度为15℃-18℃、相对湿度75%-80%,且保持空气新鲜,存放时间不应超过7天。种蛋贮存室内不应堆放其它杂物。

孵化管理

10.1 入孵前应全面检查孵化器及相关设备,使各种设备的运行达到要求后方能入孵。

10.2 孵化、出雏室的适宜室内温度应为22-26℃,相对湿度应为50%-60%,雏禽处置室的室内温度应为30-35℃,相对湿度应为60%。

10.3 孵化、出雏箱内的温度、相对湿度视入孵种蛋的品种、代次、日龄而定,照蛋、翻蛋、落盘应合理安排。

10.4 经常检查通风换气设备,保证孵化、出雏箱空气新鲜。

10.5 有可行的停电应急措施。

防疫要求

11.l 孵化场须有一套完整的防疫、消毒制度,进出人员、车辆、物品等应严格消毒,严防厂区内与厂区外交叉污染。

11.2 按照孵化流程严格把好入库前种蛋、入孵种蛋、落盘胚胎蛋的消毒。

11.3 废弃物应集中收集,经无害化处理后符合GB 18596的规定。

11.4 每批孵化结束后,应对孵化箱、出雏箱、出雏室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空箱时间不少于2天。

11.5 雏禽应按规定接种疫苗,出售按GB 16549的规定实施产地检疫。

11.6 雏禽应放置于经冲洗消毒、垫有专用草纸的塑料雏禽周转箱或一次性专用雏禽纸板箱内发售。档案信息

12.1 具备完整的报表和记录:生产周报表、生产月报表;蛋库出入记录、孵化箱和出雏箱运转记录、消毒记录、免疫接种记录、雏禽质量跟踪记录、产品销售记录。

12.2 计算每一批次的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入孵蛋孵化率、健雏率,对每批孵化情况有分析。

12.3 孵化技术资料应归档保存二年以上。

产品质量

13.1 按照禽种质量标准选择初生雏, 不合格者不准出场。

13.2 按照《上海市种禽质量和经营服务规定》做好售后服务。

第五篇:上海市地方标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上海市民政局关于贯彻实施上海市地方标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的通知

上海市地方标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经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批准,发布实施。根据沪质技监标〔2009〕506号文的要求,《规范》于2010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现将《规范》贯彻实施的有关事项和要求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挑战,满足居家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本市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了以社区助老服务社、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等为服务实体,上门、日间服务为主要形式,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贯彻实施《规范》,进一步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为,引导行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水平,维护接受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权益。

二、实施范围

《规范》实施的范围为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社区助老服务社)、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机构)。

三、实施步骤

《规范》的贯彻实施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应贯穿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始终。近期以《规范》出台为契机,围绕以下几项重点工作分阶段实施,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第一阶段(2010年一季度):广泛宣传,积极推介。

配合《规范》的实施,通过公众媒体等开展专题性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规范》,让更多社会公众尤其是居家老年人知晓。

第二阶段(2010年二季度):对照检查,完善制度。

街(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机构),按照《规范》的具体要求,一是对照《规范》检查、梳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二是对现有制度、流程与《规范》不相符之处予以纠正调整、拾遗补缺;三是通过建章立制,逐步统一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服务承诺、投诉方式等。

第三阶段(2010年三季度):制定细则,全员培训。

编撰操作指南等相关细则和培训教材,通过专题培训,对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和管理人员进行广泛、深入培训。

第四阶段(2010年四季度):抓好试点,总结推广。

选择基础较好的服务组织开展贯标的示范试点工作,对《规范》贯彻实施工作成效显著的区县、街镇服务组织(机构),通过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在全市推广经验。

四、实施要求

《规范》是有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第一个地方标准,国内首创。为了贯彻落实好《规范》,具体要求如下:

1、要充分认识贯标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贯标工作做实做好。

2、要落实相关实施部门,配备专人负责,责任到人,按照实施步骤有序推进。

3、贯标过程中可以根据《规范》的各项要求,结合各区县实际,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模式。

4、在各实施阶段,应加强对街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助老服务社等服务组织贯标工作的指导、监督,确保贯标工作取得实效。

《关于贯彻实施上海市地方标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的通知》政策解读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挑战,满足居家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本市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了以社区助老服务社、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等为服务实体,上门、日间服务为主要形式,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贯彻实施《规范》,进一步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为,引导行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水平,维护接受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权益。

《规范》实施的范围为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社区助老服务社)、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机构)。

第一阶段(2010年一季度):配合《规范》的实施,通过公众媒体等开展专题性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规范》,让更多社会公众尤其是居家老年人知晓。

第二阶段(2010年二季度):街(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机构),按照《规范》的具体要求,一是对照《规范》检查、梳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二是对现有制度、流程与《规范》不相符之处予以纠正调整、拾遗补缺;三是通过建章立制,逐步统一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服务承诺、投诉方式等。

第三阶段(2010年三季度):编撰操作指南等相关细则和培训教材,通过专题培训,对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和管理人员进行广泛、深入培训。

第四阶段(2010年四季度):选择基础较好的服务组织开展贯标的示范试点工作,对《规范》贯彻实施工作成效显著的区县、街镇服务组织(机构),通过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在全市推广经验。

相关问题解释:

1:什么是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依靠专业化的服务,为经济和生活自理困难的居家老年人,提供以生活照料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相关政策法规: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沪民福发〔2009〕26号)

相关服务机构:区县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助老服务社

2: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是指本市60周岁及以上、有生活照料需求的居家老年人,包括服务补贴对象和自费服务对象。

相关政策法规: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沪民福发〔2009〕26号)

相关服务机构:区县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助老服务社

3:有服务需求的老人怎样申请办理居家养老服务?

有服务需求的老人本人或其家属,可以先到所在街道(乡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门式)进行咨询,尚未设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地方,可到所在街道(乡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咨询。需要申请服务补贴的老人,本人或家属携带户口簿、身份证、参保人员社保卡(医保卡)、养老金收入证明,以及由街镇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出具的低保、低收入证明等材料,到老人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街道(乡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办理申请。自费服务的申请人,可直接到所在街道(乡镇)的社区助老服务社办理。详细情况可到所在街道(乡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了解。

相关政策法规: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沪民福发〔2009〕26号)

相关服务机构:区县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助老服务社

4:哪些老人可以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

按照现行的补贴政策,可以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人有两类:一类是60周岁及以上、低保或低收入家庭中、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本市户籍老年人,按属地化原则可申请获得服务补贴。另一类是80周岁及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中、本人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本市户籍城镇老年人,在本人承担50%居家养老服务费的前提下,按属地化原则可申请获得服务补贴。

相关政策法规: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沪民福发〔2009〕26号)

相关服务机构:区县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助老服务社

5: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的标准?

按照现行政策规定,60周岁及以上,低保、低收入的本市户籍老年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按属地化原则,可分别享受轻度300元/月,中度400元/月,重度500元/月的服务补贴。80周岁及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中、本人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本市户籍城镇老年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在本人承担50%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前提下,按属地化原则,可分别享受轻度150元/月,中度200元/月,重度250元/月的服务补贴。

相关政策法规: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沪民福发〔2009〕26号)

相关服务机构:区县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助老服务社

6:如何兑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府补贴?

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以非现金的“服务券”形式兑现。

相关政策法规: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沪民福发〔2009〕26号)

相关服务机构:区县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助老服务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护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解决。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多,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及人民群众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内涵和定位

(一)内涵。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持续发展过程。本建设规划仅着眼于构建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二)功能定位。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城市,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倡议、引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重点实现以下功能:1.生活照料。设施应符合无障碍建设要求,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2.康复护理。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条件,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3.紧急救援。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根据自身特点,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统筹考虑、整体规划。中央制定全国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地方制定本地规划,承担主要建设任务,落实优惠政策,推动形成基层网络,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城乡自治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导向,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

4.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按照管办分离、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统筹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登记和监管。盘活存量,改进管理。完善养老服务的投入机制、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四、目标和任务

(一)建设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二)建设任务。

改善居家养老环境,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十二五”期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改造30%现有床位,使之达到建设标准。

在居家养老层面,支持有需求的老年人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扶持居家服务机构发展,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服务内容和项目,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服务。

在城乡社区养老层面,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增强养老服务功能,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

在机构养老层面,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处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养护设施。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

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装备水平,鼓励研发养老护理专业设备、辅具,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专用车配备。

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三)建设方式。

通过新建、扩建、改建、购置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小区要统筹规划,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建配套实施方案。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农村集体闲置房屋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通过设备和康复辅具产品研发、养老服务专用车配备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能力。

(四)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各类服务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社会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公办养老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理顺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行机制,建立责任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鼓励有条件或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的机构负责运营。负责运营的机构应坚持公益性质,通过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多种渠道筹集运营费用,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给予相应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开展社会养老服务。

推动社会专业机构以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服务指导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引导养老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收养政府供养对象,共享资源,共担责任。

(五)资金筹措。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需多方筹措,多渠道解决。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支出责任,安排财政性专项资金,支持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民政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及地方各级彩票公益金要增加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中央设立专项补助投资,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老龄人口规模等,积极支持地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重点用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养护机构设施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抓实抓好。各地要建立由民政、发展改革、老龄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沟通,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鼓励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对公办养老机构保障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采取公建民营、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兴办或者运营的公益性养老机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养老服务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积极探索拓展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积极探索采取直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设施。

(三)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规范运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制定和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大力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促进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开展。建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制度。建立老年人入院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评估制度。

(四)完善扶持政策,推动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应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布局,保障土地供应。符合条件的,按照土地划拨目录依法划拨。研究制定财政补助、社会保险、医疗等相关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好有关税收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老年护理补贴、护理保险,增强老年人对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支持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

(五)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如养老机构具有医疗资质,可以纳入护理类专业实习基地范围,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教材开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五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完善培训政策和方法,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机制,推动养老机构开发社工岗位。开展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支持养老机构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形成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的联动工作机制。

(六)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按照统筹规划、实用高效的原则,采取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发挥社区综合性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老年康复辅具产品研发。

各地可根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下载肉鸽场生产技术规范(上海市地方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肉鸽场生产技术规范(上海市地方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具 执行标准,技术规范

    一、通用要求1、造型简洁美观做工精致、工艺先进,整体风格符合中国铁塔办公场地风格要求。2、竞价企业应具有规范化生产、规模化工艺流程(包括裁料、烘烤、机械加工、防腐、检......

    氯碱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氯碱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了隔膜烧碱、离子膜烧碱、盐酸、液氯的生产、储存和使用,以及主要的公用工程安全生产技术及管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氯碱生产企业。使用......

    上海市标准劳动合同

    上海市劳动合同范本用人单位(甲方):地 址(甲方):职 工(甲方):使 用 说 明一、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应认真阅读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经依法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标准号:DB33/T 675—2008 类别:种植业关键字:茶叶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G均为资料性附录,附录F、附录H均为规范性......

    案场管理工作标准

    售楼处日常规章制度 一. 考勤制度 1. 营销部实行六天工作制,每周可轮休一天,具体日期依照售楼处《周值 日排班表》、《签到表执行。 2. 上班时间:早8.30分—17.30分,冬季早8.30分—......

    场务岗位标准

    场务岗位标准 营业前: 1)每日早上8:50准时打卡上班 2)按照影院着装标准着工装,正确佩戴工牌(即:保持工牌平整)。保持着装整洁,领口袖口保持干净,保持领带(丝巾)平整,身体无异味,不喷气......

    QX 30-2004_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

    QX 30-2004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at the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标准状态】现行......

    供热维修技术规范标准[本站推荐]

    供热维修调试技术规范 供热期间,热用户反映问题最多的就是暖气不热。供热后暖气出现不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多年的经验,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网前端小区出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