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明礼仪主题画
文明礼仪伴主题班会6篇
1、文明礼仪伴我行——告别陋习
2、《文明礼仪在校园》主题队会活动方案
3、《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教案
4、“文明礼仪模特队”主题班会
5、“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
6、“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会详案
1、文明礼仪伴我行——告别陋习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文明礼仪对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文明礼仪,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一滴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修养,做一个新世纪讲文明的中学生,并且为学校的和谐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二、活动内容:
班会内容分为三大块———“寻找礼仪、学习礼仪、实践礼仪”
三、活动形式: 小品、讲故事、知识竞答、朗诵、讨论交流、图片展示、歌曲、集体签名等。
四、活动准备:
1、召集班委讨论、决定班会程序,构思班会主题、内容,确定主持人。
2、根据班会内容确定班会骨干同学。
3、同学们收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文明礼仪知识。
4、准备知识问答的题目,集体签名的条幅。
5、制作《文明礼仪公约》、《礼仪进行时》、《“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倡议书》等。
6、排练小品《校园不文明现象》,配乐诗朗诵《清洁天使》、大合唱《爱的奉献》等节目。
7、教室环境的布置:墙上贴一些文明礼仪的宣传画,出一期文明礼仪伴我行的黑板报,黑板上书写班会主题“文明礼仪伴我行”。
8、设计主题班会课件。
五、活动过程:
主持人a: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下午好!欢迎参加“初三(3)班”《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华夏大地,礼仪之邦,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是我们祖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礼仪,这是我们的财富和骄傲。因此,我们要学习一些礼仪,它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以礼待人,那么就会使我们显得很有修养。古人有这样的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形象。时至今日,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气质、德行的时候,仍以那些细节作为考核的重要参数。今天,距2008年8月8日还有500多天,听着奥运会日渐临近的脚步声,我们自然无法让自己做个静止的旁观者。让我们共同参与——文明人从点滴做起。
主持人a、b:《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寻找礼仪
主持人a:校园是我们每一名学生生活的时间最久的地方,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朝夕相处的教室、黑板。下面有请沈栋、严子懿、王韧三位同学表演一个小品:《校园不文明现象》
学生表演:踩草坪、为了抢篮球场而打架、乱丢乱扔等不文明现象,通过观看小品,引发同学讨论:
⑴有什么坏处、害处? ⑵怎样纠正,如果是你本人有这些行为,你怎么办?
⑶校园内还有哪些不文明现象?我们该做到什么?
主持人b:社会上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在我们初中生身上是本不应该发生的。可有些同学仍然有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有时还做出了特别不利于自己又损害学校名誉的事情,看,他们在干些什么?? 主持人b:以上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不良行为,现在,让我们把镜头推进到教室里,看看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不文明现象,这些同学都在干些什么?? 季晓杰、钱玲妍等表演《教室内的不文明现象》
现象:抄作业、破坏公物、讲绰号、在同学校服上写字,与老师发生冲突等。通过学生观看表演,引发讨论:
⑴上课时发生这样的现象有什么坏处?
⑵怎样纠正,你怎么做?
⑶课间你应注意自己的哪些行为习惯?
(边让学生回答,边点评。)
主持人a: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非常好。在教室里,我们上课应该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尊敬老师,尊重同学,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复习,不要疯打、玩,注意安全。总之,我们要明白到学校来的两个目的:学会做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主持人b:好了,虽然我们身边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但是校园里仍然处处朝气蓬勃,同学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瞧,有一群小诗人来了?? 吴明洁、杨敏慧等诗朗诵《文明之花长久开》
主持人a:同学们,国家倡导构建和谐社会,那么我们通过这次班会课也倡导全校同学构建和谐校园。希望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养成文明习惯,建设和谐校园,让文明之风、和谐之风吹遍初三(3)班,吹遍“沙实中”,吹遍全社会!
(二)学习礼仪
主持人a:下面我们先对礼仪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下面有请严子懿同学介绍一下关于文明礼仪的常识?? 主持人b:下面是提问的环节,我们会设一些问题给大家,各组抽到哪道题就答哪题。第1题:学校的客人指哪些?(到我校来的领导、老师等,学生的家长等都算客人,也不管地位高低.)
第2题:文明礼貌用语都有哪些?(见面说:“早上好”“您好!”道歉说:“对不起!”“请原谅!”致谢说:“谢谢!”“给您添麻烦了!”??)第3题:请说出文明三四五的含义?
第4题:文明行为都有哪些?(爱护环境,你丢我捡;遵守秩序,你挤我让;竺人谦让,你好我学??)第5题:待人接物要遵守哪几个原则?答案:尊重他人,听他人说,替他人想,帮他人做;热情待人;真诚做人,不说假话,诚恳待人。
主持人a:接下来是抢答题,看谁答得又快又好,答对一道题,可获得一件小礼篇二:文明礼仪主题班会6篇
文明礼仪伴主题班会6篇
1、文明礼仪伴我行——告别陋习
2、《文明礼仪在校园》主题队会活动方案
3、《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教案
4、“文明礼仪模特队”主题班会
5、“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
6、“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会详案
1、文明礼仪伴我行——告别陋习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文明礼仪对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文明礼仪,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一滴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修养,做一个新世纪讲文明的中学生,并且为学校的和谐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二、活动内容:
班会内容分为三大块———“寻找礼仪、学习礼仪、实践礼仪”
三、活动形式: 小品、讲故事、知识竞答、朗诵、讨论交流、图片展示、歌曲、集体签名等。
四、活动准备:
1、召集班委讨论、决定班会程序,构思班会主题、内容,确定主持人。
2、根据班会内容确定班会骨干同学。
3、同学们收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文明礼仪知识。
4、准备知识问答的题目,集体签名的条幅。
5、制作《文明礼仪公约》、《礼仪进行时》、《“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倡议书》等。
6、排练小品《校园不文明现象》,配乐诗朗诵《清洁天使》、大合唱《爱的奉献》等节目。
7、教室环境的布置:墙上贴一些文明礼仪的宣传画,出一期文明礼仪伴我行的黑板报,黑板上书写班会主题“文明礼仪伴我行”。
8、设计主题班会课件。
五、活动过程:
主持人a: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下午好!欢迎参加“初三(3)班”《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华夏大地,礼仪之邦,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是我们祖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礼仪,这是我们的财富和骄傲。因此,我们要学习一些礼仪,它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以礼待人,那么就会使我们显得很有修养。古人有这样的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形象。时至今日,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气质、德行的时候,仍以那些细节作为考核的重要参数。今天,距2008年8月8日还有500多天,听着奥运会日渐临近的脚步声,我们自然无法让自己做个静止的旁观者。让我们共同参与——文明人从点滴做起。
主持人a、b:《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寻找礼仪
主持人a:校园是我们每一名学生生活的时间最久的地方,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朝夕相处的教室、黑板。下面有请沈栋、严子懿、王韧三位同学表演一个小品:《校园不文明现象》
学生表演:踩草坪、为了抢篮球场而打架、乱丢乱扔等不文明现象,通过观看小品,引发同学讨论: ⑴有什么坏处、害处?
⑵怎样纠正,如果是你本人有这些行为,你怎么办?
⑶校园内还有哪些不文明现象?我们该做到什么?
主持人b:社会上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在我们初中生身上是本不应该发生的。可有些同学仍然有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有时还做出了特别不利于自己又损害学校名誉的事情,看,他们在干些什么?? 主持人b:以上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不良行为,现在,让我们把镜头推进到教室里,看看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不文明现象,这些同学都在干些什么?? 季晓杰、钱玲妍等表演《教室内的不文明现象》
现象:抄作业、破坏公物、讲绰号、在同学校服上写字,与老师发生冲突等。通过学生观看表演,引发讨论:
⑴上课时发生这样的现象有什么坏处?
⑵怎样纠正,你怎么做?
⑶课间你应注意自己的哪些行为习惯?
(边让学生回答,边点评。)
主持人a: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非常好。在教室里,我们上课应该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尊敬老师,尊重同学,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复习,不要疯打、玩,注意安全。总之,我们要明白到学校来的两个目的:学会做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主持人b:好了,虽然我们身边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但是校园里仍然处处朝气蓬勃,同学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瞧,有一群小诗人来了?? 吴明洁、杨敏慧等诗朗诵《文明之花长久开》
主持人a:同学们,国家倡导构建和谐社会,那么我们通过这次班会课也倡导全校同学构建和谐校园。希望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养成文明习惯,建设和谐校园,让文明之风、和谐之风吹遍初三(3)班,吹遍“沙实中”,吹遍全社会!
(二)学习礼仪
主持人a:下面我们先对礼仪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礼仪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下面有请严子懿同学介绍一下关于文明礼仪的常识?? 主持人b:下面是提问的环节,我们会设一些问题给大家,各组抽到哪道题就答哪题。第1题:学校的客人指哪些?(到我校来的领导、老师等,学生的家长等都算客人,也不管地位高低.)
第2题:文明礼貌用语都有哪些?(见面说:“早上好”“您好!”道歉说:“对不起!”“请原谅!”致谢说:“谢谢!”“给您添麻烦了!”??)第3题:请说出文明三四五的含义?
第4题:文明行为都有哪些?(爱护环境,你丢我捡;遵守秩序,你挤我让;竺人谦让,你好我学??)第5题:待人接物要遵守哪几个原则?答案:尊重他人,听他人说,替他人想,帮他人做;热情待人;真诚做人,不说假话,诚恳待人。
主持人a:接下来是抢答题,看谁答得又快又好,答对一道题,可获得一件小礼篇三:举办“文明礼仪在我心中”主题绘画展 赣榆县实验幼儿园举办“文明礼仪在我心中”主题绘画展
在这草熏风暖,万物萌动的阳春三月,为营造“学文明、讲文明、用文明”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强幼儿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升幼儿的文明素质,3月1日实验幼儿园举办了“文明礼仪在我心中”主题绘画展,孩子们用手中的笔描画出了身边的文明、心中的文明。举办这次绘画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绘画才能的舞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文明礼仪知识更加普及到每个孩子的日常行为当中,让实幼处处充满和谐,处处体现文明。(赵玉艳
狄守花)篇四:文明礼仪主题会 1.合: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行礼)傅张:乘着和煦的文明之风。
胡闫:伴着明媚的礼仪之光。
合:让我们踏着童年的步伐,携手走进文明和谐的卫小吧!
傅:自古以来中国就是文明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新少年,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就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文明的种子撒进每个人的心中吧!
张:三6中队《拥抱文明》升旗仪式现在开始。2.傅:有人说,文明礼仪是一片绿叶,生长在深山老林里!张:有人说,文明礼仪是一首歌谣,回荡在蓝天白云里!闫:有人说,文明礼仪是一个美梦,徜佯在熟睡梦乡里!胡:有人说,文明礼仪是天边彩虹,可望而不可即日!
合:文明到底在哪里?我们呼唤你,我们追寻你„
胡:现在,我们的主题班会进入第一章《追寻文明》。2 ⑴傅:张曦,你作为纪律委员,不知道你注意没有,本学期从《爱我卫小,文明礼仪伴行》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班的同学明显文明多了!张:是吗?那怎么还有这么多不文明行为啊!
傅:夸张了吧,我怎么没看到啊!张:我夸张吗?那就看彭羽等带来的真实小品《校园一景》,让小品来告诉你吧!2 ⑵ 傅:不讲文明真可怕,伤害自己又伤他。校园奔跑易撞人,满口脏话道德差。垃圾食品不健康,随手乱跑校园脏。文明礼仪大家讲,真当文明好榜样。
张:看了这个小品,知道了我们身边还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的行为啊!现在,你相信了吧?
傅:是啊,不守文明的人,首先遭秧的是自己。但是,这个···这个···我还是不太相信!除非我亲眼看到,眼见为实嘛!
张:你想眼见为实吗?那就请申兰和程晨对同学们作一个现实采访,用事实来告诉你吧!请看《文明礼仪采访记》吧!2 ⑶傅:唉,不听不知道,一听还真吓一跳。看来,在我们身边真的还不许许多多不文明行为啊!
喂,张曦,你还在找什么啊?
张:我在找文明啊,你说文明到底在哪儿呢?
傅:文明在哪里?让我来告诉你,文明就在你身边,在你的生活里,在勤奋学习里。请欣赏歌曲《文明在哪里》后你就知道了。3.胡:文明就是花圃里的花,给人以磬香。
闫:文明就是森林里的树,给人以荫凉。张:文明就是原野上的草,给人以生命。
傅:文明就是黑夜里的灯,给人以光亮。
合:文明就是一道美景,是一道热爱学习,懂得感恩,守德明理的风景。文明就心与心交流时发出的,“您好”“请” “谢谢”“再见” “对不起”。
胡:现在,我们的主题班会进入第二章《畅谈文明》。3⑴胡: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闫:拥有了文明,拥有了这个世界的美丽。
胡:但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不文明事,严重影响了我们形象,我们怎么评论呢?
闫:现在,请申兰用照片来谈谈怎么才算文明吧!下面请看《图说不文明事》 3⑵ 闫:知错能改也是一种文明,一种修养。
胡:不能因“恶小而为之”,不能因“善小而不为”,希望不文明的画面、不和谐的音符,少些,再少些吧。
闫:怎么做才能算是文明人,才能算是有修养的人呢? 胡:那就学学文明礼仪知识吧!大家对文明礼仪知识知多少呢?现在就请杨永祥和周鹏程来考考大家吧!现在就看《文明礼仪知识竞赛》。3⑶闫:同学们知道的文明礼仪知识还不少啊!希望同学继续加油吧!胡:古人云:“自修齐,至治平”。不错,要干大事,就必须先学好礼仪。
闫:怎么才能学好礼仪呢?
胡:那就听傅子俊给大家带来的《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后,一定会有所收获吧!4.闫:文明的诗歌,需要我付出艰苦的努力才会谱出精彩华章!胡:文明的花朵,需要我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才会结出硕果!傅:文明的嫩苗,需要我们精心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张:行动胜于空谈,只有我们付诸行为文明礼仪成会变成现实!
傅:下面,我们的主题班会进入第三章《践行文明》。4⑴:傅:上课听讲要认真,争取考得一百分。
张:遇到摩擦别计较,道声sorry微微笑。
傅张:美丽卫小我的家,我们一定爱护她。
张:下面,请听彭豪等带来的快板《文明卫小歌》。4⑵ 傅:文明是一朵芬芳浓郁的花,让她在你我心中尽情地绽放!张:礼仪是一首清新淡雅的诗,让她在彼此心里永久地珍藏!
傅张:我们要用真诚去浇灌,用热情来哺育,用理解去融化,用关爱来抚慰!
傅:下面请听周鹏程等带来的诗歌朗诵《文明礼仪伴我行》。5 傅:让我们团结友爱,用尊敬,宽容来浇灌文明礼仪的花朵!张:让我们携手共进,用行动,实践和体验文明礼仪的快乐!
胡:朝霞托着文明之阳,徐徐从东方升起,光辉灿烂的日照洒满大地!合:文明礼仪我先行,快乐伴我长,共同唱响文明歌!
闫:现在,我们的主题班会进入第四章《唱响文明》。5⑴ 胡:做文明的人须要有良好的行为!
闫:做文明的人须要有良好的习惯!
胡闫: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去创造!胡:下面,请团支部宣读《文明礼仪倡议书》。5⑵胡:铮铮誓言催心!闫:豪情壮语满腔情!胡闫:希望我们能共同遵守,携手共创文明校园!胡:下面,请班主任.5⑶ 胡:文明是歌声,文明是微笑
闫:留下你的微笑,留下你的文明
胡闫:幸福之花就会开遍天涯!
闫:下面请听《歌声与微笑》
结束:傅: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去拥抱文明!
张:让我们守住这份庄严的承诺,去创造和谐!
胡:让礼仪之花香飘万里,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胡张:我们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同学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傅闫:让文明的种子撒遍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文明之花越开越盛,开遍家庭、校园、社会!
合: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爱我卫小,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到此结束,再见!(行礼)篇五:“文明礼仪伴我行” 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水源中心小学“文明礼仪伴我行”
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示范的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
三、活动目标
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礼仪常识、行为习惯为重点内容,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入手,使广少年儿童学习和牢记文明礼仪常识,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围绕双核心即:知晓与养成,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具体达成目标:主动问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说脏话;不破坏环境;公共场所,轻声交谈,右行礼让;乘车购物,不拥不挤;观看演出、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
三、活动名称:“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
四、活动主题:“文明礼仪伴我行 校园师生共文明”
五、活动时间: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
六、参加对象:水源中心小学全体师生
七、活动领导组织机构:
水源中心小学“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覃春雷
副 组 长:韦国广 岑发友 蒙兰芬 陆造杰 黄莉芬 韦花调
组 员:各班班主任
八、活动内容
(一)、文明礼仪知识知晓活动
文明礼仪知识的知晓教育是本次活动的两个核心之一,让所有学生了解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在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认识,(1)文明礼仪知识宣传教育启动周,举办“文明礼仪伴我行”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全
校性集会)在启动仪式上,由覃春校长致词、韦国广副校长作动员讲话,学生、教师代表作表态性讲话,举行“文明礼仪伴我行,校园师生共文明”承诺书签名仪式。
(2)教师为万世之表,是学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楷模。教师有无良好的礼仪是决定本次活动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为此,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师培训,由覃春雷校长主讲,组织学习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学校德育常规工作就文明礼仪方面得相关工作做要求。
(3)在班队会课、思想品德课上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规教育读本》等。
(4)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班级手抄报等渠道,宣传《礼仪规教育读本》等文明礼仪知识、要求大力倡导礼仪风、文明风,争做文明学生,让“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原谅、别客气”等文明用语成了校园里最流行的言语。
(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1、体验教育活动
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知礼明礼,感悟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1)“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
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所学的文明礼仪知识设计制作活动调查表,开展下列活动:
a、选择自己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为调查对象,进行的调查。b、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收集、整理。c、将收集、整理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思考调查活动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写出调查报告。
d、将调查结果公布到班级公告栏中,或反馈给自己身边的被调查者,告知他们要注意文明礼仪行为。(请各班主任选择好的调查报告5份上交少队部)。
(2)开展“人走地净、美化校园”活动周活动。a、利用班队会课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相关要求,教育学生做到不乱扔垃圾、随手捡起身边垃圾(课间操后由班主任统一带队到各自的公共卫生区保洁),并逐渐养成习惯。b、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卫生大扫除活动,由老师共同参与,做到言传身教。
(3)“讲文明、懂礼貌”——争当“文明礼仪之星”活动。a、学校在充分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学生参加争 当“文明礼仪之星”活动。b、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参加活动的实际情况在班级进行申报。c、各班根据收到的学生申报材料进行民主评选。d、每班推荐2名“班级文明礼仪之星”参加学校评选。e、学校通过考察和个人展示等方法向全校师生征求意见,评选出校级“文明礼仪之星”。
2、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优化师德、端正师风,树文明形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教师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与师德师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优化师德、端正师风,树文明形象”为主题教育,发挥教师在礼仪活动中的示范作用。
(三)、开展少年儿童文明礼仪主题竞赛系列活动
1、“文明礼仪伴我行”征文比赛活动。
主题:“写好人好事,写和谐社会”主题征文比赛,写所见所闻所感,从更高角度认识文明礼仪,增进文明礼仪的深层教育。
时间:2011年11月30日
形式:评选优秀作品,进行张贴展览。
2、“文明礼仪伴我行”班级演讲比赛活动。
主题:讲文明,知礼仪,通过主题演讲比赛,丰富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培养同学们文明礼仪的习惯,展示各班级文明礼仪的风采。
3、“文明礼仪伴我行”书画比赛活动。主题:“写”文明,“画”礼仪,通过主题书画比赛,提高同学理解文明礼仪,增强审美的能力和书法绘画水平。
时间:2011年12月
地点:
形式:评选优秀作品,布置书画作品展览。
4、“文明礼仪伴我行”班级知识竞赛活动。
主题:“文明礼仪知识我知道”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文明常识的学习,在比赛中宣传文明礼仪规范。
(四)、集体教育活动
1、“文明礼仪伴我行”教育主题班会 a、班级中队主题队会由学生自己主持班会,班主任和班级全体同学参加; b、班级的全体同学结合自己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感受和参加文明礼仪普及活动的体会,自由发言;
c、班主任老师确保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成长、进步。
2、文明礼仪教育专题报告会
举行师德师风专题报告会,全面推进学校师德师风教育的进程。交通安全知识专题报告会,进一步提高我校师生交通安全意识。
3、“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展示汇演
各班主任组织学生根据自己身边与文明礼仪有关的生活小事创作节目;节目形式可从故事,配乐朗诵、歌唱、快板、小品、舞蹈、课本剧、哑剧等艺术形式着手。a、学校组织音乐教师、部分教师代表和行政统一对各班的作品进行严格筛选;为保障主题联欢会的顺利进行,各班必须有一个节目,且同年级节目的形式应尽量不同,获奖班级在学期班级考核将予以加分奖励。b、各班主任对本班入选出作品进行排练; c、组织开展主题展示汇演,全体师生观看。同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将学校的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活动推向高潮。
4、“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活动
①利用学校现有的宣传阵地: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班级黑板报、宣传栏,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宣传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和文明礼仪常识,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活动宣传计划。宣传内容可参考《礼仪规教育读本》活动指导手册。
宣传活动“五做到”:
a、出一期“文明礼仪主题”的学校宣传黑板报; b、出一期“文明礼仪主题”班级宣传黑板报; c、学生做一份“文明礼仪主题”手抄报; d、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报道好人好事,及时宣传学校文明礼仪活动的进程;
(五)预期效果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以及体验教育活动,全体师生对文明礼仪知识要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能潜移默化地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去,整个校园始终
能浸润在浓郁的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中。通过这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我校省级文明学校成果。并以此活动作为切入点,全面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总结表彰阶段
学校表彰:根据活动的开展及成果情况,对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班集体和师生个人进行表彰,分别设立个人奖项和集体奖项:(1)个人奖项:“礼仪之星”,优秀工作者奖、优秀辅导员奖;(2)集体奖项:文明礼仪先进班级(中队、小队)。
第二篇:题画诗
题李世南画扇
作者: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面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评分细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评分细则: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二首(其一)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②。
①米元晖,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米”。②泛宅浮家:以船为家
7.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的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8.这首诗歌作者为什么有“往来泛宅浮家”的想法?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8.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景物(找出三个2分,四个3分);营造了一种山水相接淡远、迷蒙的优美意境。(2分)
9.因为作者看到画作《潇湘图》的优美景致后(1分),想像(1分)自己能够穿绿蓑衣、戴青箬笠在画面中的美景中生活(2分)。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2分)。
第三篇:《题画》教案
第十一课《题画》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体会。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诗名叫《题画》。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解读诗句。
(1)自己小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2)指名读,正音。(3)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2)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学生说。(3)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4)指名反馈,诗生补充。(5)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
第四篇:题画兰
《题画兰》教学设计
章程小学 孙志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人坚持操手,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教学过程】
一、以视频入诗,走进诗文。
1、CAI显示:“郑板桥与他的画”的视频。
2、师:同学们,视频中介绍的郑板桥,你们认识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小组交流,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花的生长的环境: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兰下之声: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生答:预设:略。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奇妙之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兰花之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预设:略。
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听板桥之史:略。
2、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 郑板桥
身处劣境 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 VS 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 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 倔强不驯
(借物
言志)
3诗中郑板桥写的真是兰花吗?他写的是谁?生讨论,师小结。(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这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立根原在破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或ppt中老师选的四幅画中的一幅,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借
题 画 兰
言
志
|
自由
淡泊
高洁
第五篇:题画诗写作
题画诗写作
???·第八讲:—————————————————————————————————写诗章法如构图·国画构图与诗歌章法 ·起承转合·四种起句法 ·起句定韵 ·承句的任务·三种转句法 ·结句的一竿到底与曲径通幽·起结关系 ·诗中见题 ·破题五法懂得了平仄、押韵、句式与修辞,就如同学国画懂得了笔墨、造型和色彩。但还不够,要画成一幅画,得懂得构图。写诗也是如此,诗的章法就如画的构图。中国画的发展,是由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促进的,因而也使中国画不但和书法关系极为密切,也与文学密切相关,这已在本书第一讲里谈到。文人士大夫首善是作诗文,由写字多而工书法,再旁涉绘画,便有国画中与书法相关的笔墨之讲究,也有构图中与文法相关的“起”、“承”、“转”、“合”的讲究。“起承转合”是写作的布置方法,被用到国画,特别是山水画里,成为国画的一个特点。画国画的朋友正好可以反过来把国画的构图法,还原用来写诗。我们先来观察大家所熟悉的宋代山水画大师范宽传世杰作《溪山行旅图》的构图:? 画的最前景,也是画幅的最下端,是一堆巨大的磐石。它们后头是一道坡坂,上有小路,一队商旅在路上行进,这是此画构图的“起”。紧接着坡坂小路与商旅,是中景的一座不大的山岗,从中分开,溪流自山后的谷间蜿蜒流来。被分开的山岗,高一点的一边长满古树,寺宇掩露于其间。低一点的一边山岗与其对照,古树较少,以保持疏密轻重变化,这是画中构图的“承”。高一点的山岗头上,一道瀑布从更高的山峰落下,引出陡岩峭壁来,从而将画幅推向高潮,这是构图上的“转”。在瀑布右边,一座险峰由天而降,陡立在山岗、坡坂与溪流之上,成为画面的高潮,这是构图上的“合”。于是,画的主题——通过溪山行旅,表现画家对大 自然雄伟壮美本质的崇拜,便被勾画了出来。诗也一样。五言绝句(包括律绝和古绝)的章法一般是这样布置的,请看王维《竹里馆》:(起)独坐幽篁里,(承)弹琴复长啸。(转)深林人不知,(合)明月来相照。第一句起句,就已解题(也叫见题,留在后面才解释)。诗题叫《竹里馆》,那是指王维蓝田别庄里一处长满竹林的馆舍,所以起句要有所体现地写到“幽篁”。篁就是竹林,诗人在那里独坐。第二句就要承接起句:独坐着干什么呢?原来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啸”原指吹口哨,一般指高声朗诵诗篇或歌唱,这里当是指诵诗。第三句从独坐、弹琴、长啸转开,写到周围环境,那里很幽深偏僻,没有人知道诗人在做什么。尾句是合句,需要与起句呼应:独坐没有别人,只有明月和诗人相伴。这一合,诗人要告诉读者《竹里馆》的主题意境就突显出来了,那是王维所醉心的一种宁静空灵,超脱凡尘,可与宇宙对话的精神境界。再看一首人人都熟悉的例诗——李商隐的《登乐游原》:(起)向晚意不适,(承)驱车登古原。(转)夕阳无限好,(合)只是近黄昏。起句写诗人傍晚的时候心情有点不好。承句解题,说他坐上车——马车或牛车,到长安城外一处风景胜地乐游原去散散心。第三句写到了目的地所看见的景色,是一片夕阳创造的灿烂世界,令人感到无限美好,这是由上两句转折而出的感慨。然而,这片好景毕竟不长,因为夕阳很快就会下山,灿烂光明就要随之消失;黄昏临近了,黑暗也必将到来,诗人的感慨更深(但不忧伤,情绪健康)。结句呼应了起句:他心情不好,原因在哪里?原来在于自己渐入老境,象夕阳一样。这一合,又把诗的中心意思和盘托出。七言绝句也是如此。请看例子——张旭《桃花溪》:(起)隐隐飞桥隔野烟,(承)石矶西畔问渔船:(转)桃花尽日随流水,(合)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是唐朝草圣,也是著名诗人。这首诗写得很有意境,而且是用设问句写成的。起句就切准题目,但不直指桃花溪本身,而是写桥。有桥自然就有溪,以桥暗示溪。暗示法在诗中很管用,它可以使诗句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二句承接起句:诗人来桃花溪干什么?他是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说,来寻个究竟的,所以到了溪边的石岸,向渔翁(因须押韵,用渔船借代渔翁)打听。第三句用问句作转,为结句作合铺垫。两句本身也是承接关系:既然能看到桃花随着溪水流动,那么桃花源的洞口在哪儿呢?尾句找不到洞口的疑问,虽然含有传说根本不可靠的内在原因,但表面上和起句说溪上弥漫着野烟密切相关(溪桥都只能隐隐而现,洞口当然更加难觅),这样就呼应到起句。如果结句没能和起句呼应,就会导致神散,主题意境不明。比如我们把结句改一下:桃花尽日随流水,敢是洞天在那边?虽然也是问句,但已似有所见,因不能确定,才询问渔夫是不是就在那边。这样一来,结句接近找到桃花洞的结论,便与起句的模糊气氛不合,首尾脱节。如果再把结句改成:可有秦人出洞天?或者:可有秦人相与还?这样句子本身并无错误。桃花源里的居民,据说都是秦时避乱住进去的,打听有没有见到他们出来或和他们交往,也符合寻幽探胜者的心理。但是,这样一来,便也和起句烟雾弥漫所造成的神秘气氛意境不合。所以,起、结一定得呼应相合,这很重要,否则就会像作画构图太散,失去核心而导致主题不明一样。再看一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起)少小离家老大回,(承)乡音无改鬓毛摧。(转)儿童相见不相识,(合)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兼诗人,他写的这首诗,从唐代至今一千多年,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别看它象口语一样平易自然,章法照样严谨。起句也是明确点出回乡的标题。第二句当然得接着说明回乡怎么样:诗人老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变。转句往往是有趣的结尾的开端,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一诗的关键所在。转句说:尽管老诗人乡音不改,自己很得意,但儿童们不认识他。紧接着结句说:儿童还是把他当作外地来访的客人,问他是从哪里来的。这依然照应起句的意思:因为是自小离家,偶尔回来,才会被误认为访客。这样一合,诗中所要叙述的既好笑,又难免略带伤感的回乡趣事,就很完整;一完整,读者就好产生共鸣。此诗传诵千年的奥秘无他,就是能得到历代无数离乡背井者的强烈共鸣。如果结句没与起句相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我们不妨也试改一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阿翁何处来?不说是“客”,换成“阿翁”,与“鬓毛摧”也很符合,但意思会变含糊。“阿翁”可能是同村或邻村但孩子们并不认识的老人,不像“客”那么明确是外来人,就与回乡的主题扣不紧。由此可见,结句“合”多么重要。我们只要多读、多揣摩名诗,就能领悟章法的奥秘。下面该看看题画诗的章法,仍先看五言。范例是一首沈周题《菊》古绝,诗的章法是不分古体、近体的。(起)老我爱种菊,(承)自然宜野心。(转)秋风吹破屋,(合)贫亦有黄金。题画诗一般不会象普通诗词那样先命一个题目,画的内容就是标题。此诗为画菊而题,起句就道出菊来。“老我”是我老了的倒置。第二句承接起句,解释为什么老了喜欢种菊花。那是因为菊花的自然本色,很适宜爱好野趣,不愿受世俗拘束的自由画家(沈周一生不应科举不当官)来种植的。第三句笔锋一转,说起自己的破房子被秋风吹得更破,那是雪上加霜的贫困境地。虽然贫困得这个样子,然而画家的精神很富有,他把菊花当作黄金。这样结句的“黄金”,又与起句的“菊”相合。菊花一般以黄色为正色,所以又称“黄花”,才会把它比喻为“黄金”。上面是题花鸟画的。下面看一首题山水画的五言绝句——李日华《题画与石梦飞》:(起)空庭绝壁下,(承)烟霭弄清晖。(转)远望碧天净,(合)横江一鹤飞。题山水画不象题花鸟画那样,可以从所题的花种看出内容,以之代为标题,它们往往就是只称“题山水”。李日华这首诗以题画送人为标题,更和画的内容无关。这种情况在本书所引唐宋诗例里,多可见到,有的标题也是送某某某,这样起句就和标题没有关系。不过,虽然如此,起句仍很重要。一开头就很突然:一座隐士的房宅建在江边绝壁下,院子是空的,说明地处偏僻,隐居孤独。第二句承接起句,描写隐居处的时间与天气。那是清晨时分,阳光明媚,还有烟霭在飘荡蒸腾。第三句一转,从天气写到隐士(此句的主语,被省略)在远望碧空,那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一种表现。然而,这也是为结句铺垫。原来,他望的是一只仙鹤,正从江的对面飞来,它显然是隐士豢养的。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就是本书上一讲已提到的宋代孤山隐士林逋,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常放鹤为戏。此诗所写的是一位林逋式的隐士,正在放鹤。结句一鹤飞来,和起句的“空庭”相合。院子空了,是养着的仙鹤正在放飞的缘故,两句对应得很紧密而又发人想象。七言题画诗也是如此。例如王冕著名的题《墨梅》:(起)吾家洗砚池头树,(承)个个花开淡墨痕。(转)不要人夸好颜色,(合)只流清气满乾坤。?一开头就切准所要题的梅花。不过它是一棵梅树,而且是作者家的,实际上是暗喻自己。但在句中,严格按咏物诗的要求,规避“梅”字。承句描写梅树开花的样子。墨梅是用淡墨点染的,花色不是通常的白色。诗于是发挥想象,说它们因为是在洗墨池边长成的,染上池水中的淡墨,所以颜色特别。第三句由花的颜色转开:一般诗人都很赞赏白梅花,但淡墨色的梅花更奇特,应该更受夸奖;可是画家并不在意这些,他的愿望在结句。结句表达了作者高洁旷远的情怀,虽然说的是梅花,实际是在说自己,这样便与起句的暗喻相合。再看一首郑思肖的题《画菊》:(起)花开不并百花丛,(承)独立疏篱趣未穷。(转)宁可枝头抱香死,(合)何曾吹落北风中。通篇没有一字提到菊花,也是“避题字”的作法。从诗的叙述,就能明白作者也是像王冕一样,在借花咏怀。作者是南宋遗民,对元朝蒙古统治者不满,采取不合作态度,在历史上被看作是很有民族气节的文人画家。诗的起句说菊花很独立,不和百花在一起开放,隐喻自己不同流合污,和失去民族气节者混在一块。承句进一步说明菊花自己的乐趣,也就是作者的乐趣。然后笔锋一转,说到花死,但那不是一般的谢落,而是依然抱着余香,枯萎在枝头而不掉,显得与众不同,那是隐喻作者不肯丧失民族气节。结句呼应起句。菊花死而不凋,花瓣没有落到北风(影射蒙古统治)中,和起句没有同流合污的隐喻相合。七言的山水题画诗,章法与此相同。例如文征明的这首《题画》:(起)细路盘盘转石根,(承)苍藤古木带斜曛。(转)短筇不觉行来远,(合)回首青山半是云。起句写画中人(也是作者自己,但都被省略)沿着小路在山石脚下盘旋。承句接着写在路上看到的景色:夕阳照着青藤和古树,一片葱笼。第三句很自然地一转:拄着竹杖不知不觉走了很远了。尾句和起句呼应:画中人(或作者本人)回头看到半山都是白云,原来他是从山中走下来的。在山中还有夕阳和古树,到山下就只看得到白云了。如果结句写成:已到山前一小村。那么很显然,便和起句毫无关系,完全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中心,没有主题。原诗的中心主题在于表现山的深邃,特别是结句说的半山都是云,更突出这一主题。从第一句开始,就围绕这个在写:又是小路盘盘,又是古树青藤,还有走得好远,都与深邃有关。由此可见,章法不能乱,更不能没有章法。总而言之,诗的章法基本如此,学诗一定得掌握它。轮到我们自己写诗时,章法如何运用呢?我在这里以自己的拙作为例,稍加剖析,以供朋友们参考。下面是两首和华山有关的题画拙作,一首为《自题华山西峰图》:(起)万丈玉圭谁劈成?(承)云中欲阻日车行。(转)峰头已距苍穹近,(合)伸手扣天应有声。华山西峰是一大块巨石矗成的,形状像古代的玉圭,高立万丈,所以起句一开头就表明这种印象,并由此点题。承句接着进一步形容西峰的高,像要在云中阻止太阳前进似的。中国古代神话说日乘六龙之车,由羲和驾驭,这里引用了该典故。转句为结句铺垫,为的是要用扣天有声的想象,来创造一个高伟壮观的意境;同时和起句相合,都是在赞叹山高的主题上做文章。另一首为 《自题夜宿华山苍龙岭图》:(起)奇峰欲搏月魂惊,(承)万籁无声涧水鸣。(转)今夜傍它河汉宿,(合)一灯如豆假天星。这两首拙作都是我1978年第一次到华山写生时写的,回来后据此创作了两幅画,并把它们题在画上。那时山上还没发展旅游,住在苍龙岭下一间小石屋,只有一盏油灯,所以尾句才会那么说。如果是近年去的,山上旅游业太过发达,夜里灯火通明,就不是这般意境。起句就点明标题的主要内容,一是华山,一是夜间。但避题字,华山只用“奇峰”和高到想要抓住月亮来借喻,“月魂惊”一边表示夜间,一边也配合形容山高。承句由高处接到低处,用“万籁无声”继续描写夜的特征;但还有涧水的声音,不是一片死寂,这样夜境才有诗意。转句自然说到夜宿。一方面继续点题,一方面再度强调华山的高峻,夸张它高到天上,我们是住宿在银河边,好为结句铺垫。尾句和起句相合:夜空有月也有星,只是我们这颗星是油灯假冒的。首尾共同建构一个夜宿华山的神奇意境。本书前几讲所举拙作,也都是这样运用章法的。例如《梅乡画梅并题》,起句写到梅花乡里表演画梅花,承句描写梅乡花开的盛况;转句写对梅画梅的激情,结句以观画者是农民来映照梅乡,并反映现代与古代截然不同的文艺精神。又如《题菏泽牡丹图》,起句写农村种植牡丹的盛况,承句进一步说明它与农作物的密切关系;转句和结句一起,推翻世俗对牡丹的富贵成见,肯定它原来的朴素性质,与起承句呼应相合。其他几首引过的题画拙诗,也都是学习古代诗人,按“起承转合”的章法进行布局的,这是我个人的习作经验,仅供画友们参考。初学写诗在章法上,和初学国画在构图上所犯的毛病一样,都不懂“起承转合”的道理和规律,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很容易杂乱涣散。例如下面我一位学生的题《漓江写生》习作,就是如此:两岸烟云绕竹湾,心中又喜日光长。一江碧水随峰转,此境谁能融笔端?诗的平仄是对的(他才刚刚学诗,很快就掌握平仄,说明平仄并不太难,朋友们不必生畏),但第二句出韵,“长”与“湾”、“端”不同韵。还有更须注意的毛病,是整首诗散乱没有章法,需要修改。下面我们来改改看。首句“两岸烟云绕竹湾”可以保留,它写的是漓江早晨之景,还相当贴切。第二句“日光长”的意思不明。它是顺着起句说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呢,还是说阳光照到山或水上,十分耀眼呢?“长”字都说不清楚,而且还出韵。“喜”本来就是发自心里的,说“心中又喜”,在散文里还可以,在诗中就太多余,应该省略。这一句可改为:初阳照处远峰欢。这样改动,一来“欢”与“湾”押韵;二来仍像原句一样写到阳光,但意思明确,并且承接起句,说明是早晨时光;三来以拟人法写山峰照到阳光的喜悦,会比直写自己欢喜有诗意。山峰本是没有知性情感的,用拟人法写它感到高兴,其实是暗示作者自己高兴。再有一点,写了两岸近处之物——烟云、竹林,还应该有远处之物——山峰,才有空间对比之美,这和画山水的道理相同。这样起句与承句由近及远地写景,也符合写生时观察对象的艺术规律。原诗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写情又写景,第三句又写起景来,没有转折,没完没了。尾句综合前三句的景色,感慨没有谁能画好它们,这样布局一览无余,把话道尽,没能回味,也就没有诗的意境。可以把三、四两句改为:一江倩影谁能画?轻舟正下急流滩。第三句应该转。把谁能画的设问尾句,提前上来,景色描写才有转折之处而不会没完没了。尾句须与起句呼应。能看到两岸与远处的一江景色,通常是在江中泛舟,写轻舟下滩,就可以和起句相合。同时进一步渲染漓江的环境,点出写生者所处的位置,也更能切题。至于转句的设问,这里不必作答,让人去琢磨:画不了是因为景色太多太美画不完呢,还是因为画家所坐的船只正在下滩,来不及画呢?这样就有了供人想象回味的余地。下面把整首改过的习作再列如下,以便比较:(起)两岸烟云绕竹湾,(承)初阳照处远峰欢。(转)一江倩影谁能画?(合)轻舟正下急流滩。如此一改,漓江写生才能显出应有的意境。原诗还可以这样改:把第三句作为起句,不用改动。第一句改为承句,并把“烟云”改成“清烟”,去和起句对仗。“清”借音“青”,和起句的“碧”作颜色对。“绕竹湾”和“随峰转”虽然对不上,但作为宽对,问题不大。把原来的尾句改为“此境凭谁能画好”,用作第三句。尾句则在第二句的基础上修改为“晨光明灭水天间”,使其能和起句相合。这样虽有重复“水”字之嫌,但能和起句照应,问题不大。改后变成:(起)一江碧水随峰转,(承)两岸清烟绕竹湾。(转)此境凭谁能画好?(合)晨光明灭水天间。设问一般是为增加诗境不可言状的奥妙而设的,其他句就应该和它配合。尾句这样改,目的就是要将前两句的写景,再推向不可言状、难以描摹的境界,使谁能画得好的问题,提得有根据、有道理,但又很含蓄,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当然不是只能这样改,还可有别的改法,所谓“诗不厌改”,有时确实是越改越好。章法的关键在起、合两句,承、转也要讲究。起句有所谓明起、暗起、陪起、反起。明起,就是开句即就诗题的意思说起。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很直接点出回乡。暗起,是不直接说到题目,但意思自见。如:“隐隐飞桥隔野烟”,没说到桃花溪。陪起,是指借别的事物说起,就是所谓“兴”,以引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先借红豆说起话题,再说到相思。反起,是指不直说题目正面,而从反面说起。例如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先说在楼上所见,才提到登楼本身。起句一般贵高起突兀,避免一味平淡,才能使全诗拥有气势、格调高远、吸引读者。而要做到高起突兀、富有声势,必须一开始就扣紧主题,用生动超凡的意象引人注意;或用动词、形容词突出声势。选用响亮的韵字,也能产生效果。例如李白《将进酒》一诗的起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古体诗,字数不定)一下子就使人犹如身临黄河壶口瀑布似的,感受到磅礴气势而过目不忘。又如王维《观猎》一诗的起句: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这是律诗,起句有两句)一开头就扣紧打猎的主题。“风劲”的“劲”是形容词,“弓鸣”的“鸣”是动词。两个词组既表示动作,又表示声音,从而产生动感场面,使起句显得高起突兀、富有声势。两例的韵脚“来”、“回”、“鸣”和“城”音调响亮,对声势也很起烘托作用。上析拙作《自题华山西峰图》的起句“万丈玉圭谁劈成”,《自题夜宿华山苍龙岭图》的起句“奇峰欲搏月魂惊”,也都是想起得突兀有气势些。动词“劈”、“搏”和韵脚“成”、“惊”,在动作和声音两个方面,都能助势。不过,起句也可以自然落墨,不着痕迹,在平淡中显出意味,前面所举的诗例多属此法。例如“独坐幽篁里”、“少小离家老大回”等等。起句往往还起到定调与定韵的作用,这一点很重要。前面分析张旭《桃花谿》一诗的起句,就是最明显的定调例子,起句不同,全诗的情调便完全不同。关于定韵,我们在本书第四讲已经接触过,那里说的用韵就包括起句的定韵。起句定韵,既要选择适合表述诗意的韵字,又要确定该字所属韵部其他字,是否适用于后面各句做韵脚。这里存在一个宽韵与窄韵的问题。如果起句选择的是宽韵,韵字多,可选用的字就多。窄韵字数少,选择韵脚相对比较困难,这是起句定韵时务必注意的事情。第四讲引过的拙作《自题漓江泊舟图》,可以用来说明起句的定韵问题。该诗初稿起句是这样写的:放棹清漓来此歇。“歇”古读入声【注】,所以此句不入韵。承句“农家小院绿成堆”的“堆”才是第一个韵脚,这样就确定押旧韵的灰韵。转句“群峰供在餐台上”不用押韵。结句“醉倒游人不肯回”,韵脚用了“回”字,也是灰韵。可是后来担心“歇”字现代读成平声,读者会误以为是韵脚,却又怪其不押韵,于是改为:放棹漓江暮泊来。“来”也属灰韵。然而这样一改,用现代语音读起来同样不押韵,因为“来”字现代已和“堆”、“回”不同韵。为此试着用新韵重新定韵,以起句“来”字为准,换押开韵。
二、四句的韵脚跟着选韵,句子也不得不改。可是开韵是窄韵,可用的平声字太少。承句为了押韵,改成:农家小店傍江开。虽然符合原诗泊舟投宿的意思,但已和实际感受相去甚远。漓江农居给我的好印象是“绿成堆”,“傍江开”太一般化。转句没有韵脚问题,不必改动。结句为了押韵,找不到合适的字,只好勉强用“怀”字,写成:醉倒游人尽忘怀。变成有些“趁韵”的味道,也和原诗的意思相去甚远。这就是定韵选用窄韵的结果和教训。原诗的意境是由转、合两句体现的,起句定韵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因此又确定以合句的韵脚“回”字为准,来修改全诗。原诗合句的“回”字属新韵微韵,承句的“堆”字,新韵也属微韵,不用再改,需要改的是起句。起句改为:放棹漓江暮泊炊。不但同押微韵,叙事也比较具体。接着,考虑到音调的统一,合句的韵脚“回”字又改用“归”字。两字意思相同,“归”也属微韵,并且和“炊”、“堆”都读阴平声,感觉更和谐。微韵相对较宽,便于选择适合用来表达诗意的韵脚字。平仄格式首句入韵的起句,才有定韵讲究,不入韵式的起句就不用考虑。但正如上述例子所看到的,定韵是个不断调整的过程,目标是把诗意表达到最佳效果,并非起句一槌定音就不再更改。承句要紧扣起句,承接其意,推波助澜,并为转句做承前启后的酝酿准备,像上举各例那样。起句不够叙述的,还要在承句里补充,以配合总括题目的大概,并一起和结句相呼应,表达本诗的立意。遇到起、承两句对仗时,更是如此。例如郑板桥那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臣括》,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就是不但承接起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先行表达画家借助画竹寄托对民间疾苦的关怀,还和结句“一枝一叶总关情”继续呼应,进一步袒露这种高尚的“德治”情怀。拙作《题菏泽牡丹图》的第二句,也是补充起句,说明菏泽牡丹本是一种农民种植的作物,和瓜、蔬、桑、麻相似,来为结句的议论作酝酿准备和呼应配合。而本书前一讲引过的拙作《自题梅月图》,起、承两句对仗,也是互相配合,描写梅花在月下的风姿美态,为转、合两句赞美它的情操提供条件。如果承句不管这些任务,撇开起句和转句而写,结果会如何呢?我们试改一下李商隐的诗看看:向晚意不适,闲吟对酒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心情不好,还怎么把酒闲吟?这就和起句的意思接不上。既然有把酒吟诗的闲情逸致,诗后半的慨叹就没有来由而顿显突然。我们再试改一下郑板桥诗的第二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三更风雨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写,也很符合听竹的逻辑与生活真实性,但诗的后半就与前半完全脱节,令人莫名其妙。因为关的是什么情?为什么要求州县吏这样做?前面都没有说明。而拙作《题菏泽牡丹图》,如果承句也改一下:田里种成千亩霞,芬芳四播更无涯。牡丹本是农家物,却被人称富贵花。牡丹有色有香,同样合理,但只靠起句一个“田”字,还不够作为它是农家物的证据,结句的翻案就缺乏说服力。由此可见,承句不是无关紧要的句子,写时必须前瞻后顾、通盘考虑,不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漫无边际、随意凑合。转句是创造结句效果的先声,既要承前,又要启后,成败往往维系于它。转可以顺着转,使事件进一步发展。例如“深林人不知”和“夕阳无限好”两句的转折,就是顺转。前者是从独坐弹琴,顺理成章地说到没有人知道他在那里,否则就不是独坐了。后者从在乐游原上散心,转到对所见的夕阳加以赞叹,也很自然顺畅。下例拙作《自题康乃馨图》也属于顺转:姹紫嫣红别有情,西来异卉已流行。一从慈母西归后,花肆怕逢康乃馨。康乃馨被称为“母亲花”,西俗在“母亲节”专门用来送给母亲的时花,转句自然由花想到已经离世的母亲,结句呼应起句对康乃馨的描写,但因丧母伤痛而怕再见到它,其情也顺理成章。转句也可以推转,即推一层意思去转。例如:“桃花尽日随流水”一句作转,是为了结句提出疑问而推出的。拙作“牡丹本是农家物”一句,也是就田里种植的情景,进一步推出主题意思。再如下例拙作《自题蝴蝶兰图》:缤纷蛱蝶化兰开,仿佛飞从大理来。盛世繁花观不尽,中华国运已轮回。结句的意思也是由转句推出。转句还可以反转,即逆着起、承句之意,来个转折,会有出人意料、别开生面、引人注意的效果。“儿童相见不相识”就是一例。老诗人在承句里虽然感慨年老了,但也很得意外出这么多年,乡音依然没有改变。可是转句忽然发现儿童都不认识他,那会发生什么事呢?读到结句,才知道原来他们把诗人当客人了,这就有了令人难忘的戏剧性效果。王冕的题《墨梅》诗,突然在转句说:“不要人夸好颜色”,也是逆转,使人一下子就注意起来,要看看结句是什么意思。拙作《题学生芙蓉图》也学用这种反转法:霜风萧瑟百花残,秋水波愁日色寒。独有芙蓉擎火炬,沿江烧片小春天。转句在此起了大逆转的作用,使得一片萧瑟的秋天,突现春的气氛,这样寻常的画面,就有了不寻常的立意。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诗和题画诗,都在转句下功夫,我们只要认真琢磨领会,就不难写好。“一篇全在尾句。”北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如是说。确实,结句通常总是一首诗的精华所在。它经过前几句的铺垫,犹如猜谜,到这里才见到谜底,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得特别用心用力。结句不同,全诗立意也就有异,例如本书第三讲引用过的拙作《自题樱桃图》,就有三种结句:上市新樱桃,价高过粱肉。乐透菓农心,秋后可起屋。上市新樱桃,价高过粱肉。肥了菓贩腰,菓农依旧瘦。上市新樱桃,价高过粱肉。乐透菓贩心,看窘老教授。第一种体现“浪漫主义”立意,把樱桃高价往善良的效益和影响去考虑。第二种则是“批判现实主义”立意,揭露不合理的流通环节造成的伤农现象。第三种可谓“现实主义”,果价太高,老教授买不起只能看着发窘。又如拙作《自题幽兰图》,也有两种结句:种在阳台已几春,市嚣声里度晨昏。车流废气长污染,犹肯开花娱世人。种在阳台少逸姿,市嚣声里绽花迟。车流废气长污染,应忆山中清静时。前者表现自我牺牲精神,后者寄寓环保意识。究竟采取怎样的结句,就视立意而定,而立意又看需要而定,这已超出写诗技巧而属艺术思想范畴,我们在以后几讲再来涉及。结句有的用来总结全诗意境,有的点明全诗主题,或补充说明题意,或借此寄寓某种哲理。一般不是就诗题本位收住,辞尽意也尽——我称其为“一竿到底”,就是放开思路,辞尽意不尽——我称其为“曲径通幽”。好诗都是言尽而意无穷。例如:贺知章《回乡偶书》结句“笑问客从何处来”,使人从中体味许多由回乡引起的人生感喟,而不是读完就完了。张旭《桃花溪》结句“洞在清溪何处边”,也是辞尽而意未尽,令人由此对桃花源这个传说中的世外净土,产生疑问、憧憬、向往等等复杂的因人而异的遐想。王冕题《墨梅》结句“只留清气满乾坤”、沈周题《菊》结句“贫亦有黄金”、郑思肖题《画菊》结句“何曾吹落北风中”,也都是“曲径通幽”,让人产生题外联想,因此很有艺术魅力与价值。比较下面两例拙作,大概可以分出“一竿到底”和“曲径通幽”的结句效果。路旁一树倚墙东,正值花期腊月中。岂止向阳枝最美,通身焕若早霞红。(《自题冬梅图》)云霞满树已迷人,铁骨虬姿弥足珍。色相非徒娱俗目,岁寒为世立精神。第一首结句只是赞赏梅花的物质性美感,第二首却在前两句的赞赏之余,作了转折,揭示寒梅的精神性审美价值,显然较有意味。后一首是为纪念创办厦门大学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画而题写的,具有针对性,因此特别强调精神风范。这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曲径通幽”结尾,写起来比较难,除了难在写作技巧,更难在思想境界。如果没有思想深度,精神境界不高,再有技巧也写不出能够“曲径通幽”、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句。有时结句不是“单独行动”,还得和转句“联手出击”。例如上述郑板桥那首题竹诗,后两句就是“联手”说明全诗的主题:地方官员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而拙作题牡丹的后两句,也是一起为牡丹翻案,否则单靠结句讲不清楚。以下拙作,更能说明“联手”的作用:买花馈情人,时尚效欧美。牛郎无音问,织女病不起。买玫瑰花送情人本是西方习俗,如今中华文化日益西化,传统难以为继,令人不免忧虑。题画诗自然联想到传统最负盛名的一对情人——牛郎与织女,也许在时尚冲击下,“七夕”这一天牛郎没有照例经过“鹊桥”去和织女相会,而是买花去送新欢,导致织女病倒。没有转句与结句“联手”,很难讲清意思。结句和转句的关系固然密切,与起句的关系更加密切(已见前述)。它们犹如锁之与钥匙,都必须符合预先设定的同一结构,这个结构就是诗篇的立意;所以一开篇,起句就应当预先留给结句一个意境前提,结句才能与之相合。比如,贺知章《回乡偶书》这种题材,起句要是写成:“三载离家今始回”,也是扣紧回乡主题,但它所提供的意境前提,会导向另一种发展结果,变成:三载离家今始回,春风又绿社前槐。儿童相见犹相识,笑问叔从何处来?因为离家只有三年,不可能是一位阔别故里的老人,而是回乡探亲的打工仔,结句再问“客从何处来”便不合情理。由于起句定下的前提,诗的意境也由老人长期离乡的伤感,变成年轻人回家的愉悦。又比如,要是张旭《桃花谿》起句写成“日晒飞桥散紫烟”,结句也不能以疑问作合,而是整首得换成另一种立意:日晒飞桥散紫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洞在溪东岸,肯否为篙一箭穿?太阳很大,烟雾就散尽了,桃花洞没有屏障,可能看得见就在溪对岸,便不再神秘了。接下来可做的,不是找渔翁打听洞在哪里,而是需要买渡了。如此一改,也很合乎情理,自有另一种诗意,已和原诗意境不同,由此可见结句与起句在立意上的结构性关系。总而言之,起、承、转、合是个统一的整体,无论如何变化、对立、起伏、跌宕,都应像国画的构图那样“兜得住”,不能散架。讲完“起承转合”后,现在补充解释开头提到的“见题”。诗的标题,不一定在起句体现,但必须在诗中其他句里有所反映。五代宋初景淳《诗评》指出诗有四种见题体:一是在第一句见题;二是在第二句见题;三是在第三句见题;四是在第四句见题。如果不见题,就算“大谬”。第一句见题,如前引王维《竹里馆》一诗。起句“独坐幽篁里”,就以“篁”字联系“竹里馆”。第二句见题,如前引李商隐《登乐游原》一诗。承句说“驱车登古原”,道出了题目的意思。第三句见题,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前两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三句才提到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和诗题相扣。第四句见题,如王之渙《登鹳鹊楼》一诗。到结句“更上一层楼”,才说及题目。见题又叫破题,破法也有多种。成书于五代宋初的《文彧诗格》说有五种破题法:一是就题。他举例如周朴《湖州安吉县》诗,首两句为“湖州安吉县,门外与云齐”,就是直接用题目作首句。二是直致,把标题的意思直接写在首句里。例如崔补阙《咏边庭雪》:“万里一点白,长空鸟不飞。”以“白”形容“雪”。三是离题,和标题距离远一点,以免太直接,但意思仍然有关连。例如齐已《渔父》:“湘潭春水满,湘岸草青青。”以和渔父活动有关连的湘潭水、湘江岸及青草等事物,来见“渔父”之题。四是粘题。例如《别友人》:“昔年相别今又别,今别还将昔别同。”开头两句有重复的词、字破题,与标题关系更紧密,好像粘住似的。五是入玄,对题目只以意会,不以言传。如贾岛《送人》:“夜半长安雨,灯前越客心。”长安半夜下着雨,浙江客人归心似箭,但又感到友情的温暖,标题“送人”的意思自现。该书作者认为第五种破题法最好。题画诗和一般诗作在标题上略有不同,它们直接题在画上,本身并不署以什么标题。只有另外抄录时,才再冠以一个标题,所以往往不注意写作时见题或破题。其实一旦确定为一幅画题诗时,画的题材内容通常就是诗的标题,诗中就应该有所体现,否则很容易离题。不过,初学写诗,最容易忽略,或根本不知道的写作方法,还是章法。它不像平仄、押韵、句式、语法与修辞那样,有许多相关教科书条分缕析、一目了然,需要靠自己分析研究,才能有所了解,所以还得下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