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君正同志在全市旧城改造提升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求真务实,坚决打赢旧城改造提升“攻坚战”
——王君正同志在全市旧城改造提升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年7月12日根据录音整理)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摇篮,城市的发展史就是继往开来、破旧立新,在传承中发展的历史。在我市“十三五”起步开局、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我们决定利用两年时间,实施全市旧城改造提升工程,主要目的就是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立足长春市情实际,主动顺应新型城镇化大潮,努力推进城市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加快打造更富有特色和魅力、更具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现代化城市。
刚才,我们实地察看了上海路、长江路、东新路等几个重点区域的改造提升情况,听了王路同志的汇报,总体感觉,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思想统一、认识到位、组 1 织有力、推动有效,现在旧城改造提升工作已经全线铺开,进展比较顺利,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但仍需加大工作力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此项工作。在此,就进一步做好旧城改造提升工作,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立足长远,进一步增强抓好旧城改造提升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城市是当今世界各种要素资源和人类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当前,我们正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落实省委“三个五”发展战略,按照“打先锋、站排头”要求,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一方面建设新区,培育城市新的增长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另一方面,加大旧城改造提升工作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核心竞争力,为广 大市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实现“双核带动”。从长春城市目前发展情况看,抓好旧城改造提升,不仅必要、而且重要、更是紧要。
1、加快旧城改造提升,是“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的内在要求。综观发达国家包括国内先进地区的城市化之路,无一不是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土地的刚性约束从根本上决定了城市空间不可能无限扩张。经过多年发展,长春建成区整体框架已经全面拉开,当前我市绕城高速公路围合区域内的522平方公里已基本铺满,城市要发展必须向“内”要潜力、要空间。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与新城区在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拉大,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日益显现,拉低了城市现代化的整体水平。我们要推进城市发展向内涵提升转变,就必须把旧城改造提升牢牢抓在手上,着力缩小旧城与新区的差距,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
2、加快旧城改造提升,是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集聚人口、资源和产业的平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通过实施旧城改造提升,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扩大高效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是我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城市生产率、推动城市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催化剂。无论是从战略地位和区域位置来把握,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考量,我们只有抓好旧城改造提升,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吸引力、要素集聚力和产业承载力,进而在面向未来东北亚区域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在与哈长城市群、与环渤海经济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接中赢得主动。
3、加快旧城改造提升,是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短短5年的时间,在农村一端我们已经立下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军 令状;在城市一端则要求我们以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带动民生福祉的整体跃升。当前,广大群众对改变老城区面貌的呼声强烈、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愿望迫切。我们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为本,下真功夫推进旧城改造提升,解决好各类“城市病”问题,才能真正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城市的不断变化中获得幸福。
二、顺应规律,以科学的理念指导旧城改造提升工作 经过多年发展,长春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中,初步形成了城市基本框架和特色风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站在对历史、对城市、对人民负责的高度,以先进的理念、超前的境界、全局的视角,继续高标准推进旧城改造提升,保证把好事办好。
1、既要立足长远,又要兼顾当前。昨天的选择决定今天的格局,今天的努力决定明天的高度。要坚持当前和长远两手抓,一方面工作要有预见性、前瞻性,立足未来5年、10年、20年不落后,多出精品、少留遗憾;另一方面要突出问题导向,从当前城市运行最薄弱的环节出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出发、从现实最急需突破的难点出发,全力抓好城市建设。今年我们重点抓了新区建设和交通综合整治,现在看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也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旧城改造提升,不抓则已,抓必抓成,保证干一样像一样,做一件成一件,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出城市建设的新水平。
2、既要改造旧城,又要抓好新区。旧城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记忆,新城体现着现代和繁荣。旧城改造提升绝不是简单地拆旧建新、拆低建高,而是对整个城市的资源配置和功能布局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特别是要着力打通老城与新区之间的道路和要素流通的节点,推动各类资源在不同区域空间内合理聚集、优化配置,实现老城和新区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整体提升,让整个长春的旧城新区融合共生,让城市建筑、景观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生产生 活更加宜居便捷。
3、既要抓好地上,又要建好地下。要努力把旧城改造提升打造成良心工程,坚持做到地上、地下统筹推进,在对地上建筑、道路设施、空间立面等进行高水平改造的同时,高标准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既要结合地铁工程和商业区建设,拓展城市的地下商业空间,最大限度提高城市的空间使用效率,又要立足长远,高标准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把水、电、气、热等地下管网一次性入地,努力从根本上摆脱“马路拉链”问题的困扰,通过扎扎实实地建好城市的“里子”,来更好地撑起城市的“面子”。
4、既要注重整体,又要彰显特色。要凝聚城市整体面貌,更要传承放大特色之美,实现特色取胜。在努力延续舒朗通透大气的城市风貌基础上,要针对每一个区域、每一条街路、每一个小区的不同特点,着力打造特色新景观,真正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融中,进一步重 塑城市的特色风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坚决克服“跟风”“求大”“求洋”思想,处理好开发、治理和保护的关系,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不求最现代、但求最精致,努力建设魅力城市。
5、既要加快进度,又要确保安全。旧城改造时不我待,改造提升工作推进得越快,资金使用就会越集约,对城市的影响也会越小,群众的满意度也会越高。但必须坚持“好中求快”,现在正值施工建设的“黄金期”“高峰期”,各相关部门要严把施工安全关,确保不发生大的安全生产事故;严把运行安全关,确保不因施工而对城市运行产生大的影响;严把廉政安全关,规范实施、阳光操作,坚决避免“工程上马、干部落马”问题的发生。
6、既要政府推动,又要发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一位市民的责任和义务,在此过程中没有旁观者。要充分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和要求,持续加强宣传发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识,真心拥护、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城 市改造,凝聚全市上下共同的智慧和力量,共谋、共建、共享城市发展。
三、突出重点,强化旧城改造提升的成效
旧城改造提升是一次全市规模的集中会战,要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明确路径、狠抓落实,通过这一轮改造提升,努力实现城市功能、形象、品位和人居环境“四个全面提高”,真正把长春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绿色宜居“森林城”。
1、要更加注重规划提升。城市规划是引领城市建设的龙头,实际也是城市改造的遵循,规划水平同样直接决定了改造水平。要科学合理做好各项改造规划,把旧城改造提升与“暖房子”工程、棚户区改造、老旧散小区改造和历史街区改造等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做到规划一片、配套一片、改好一片、管好一片,力争改造一个片区,就打造一个品牌。各城区、开发区,要按照市里《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具体方案,注意多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多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多听取相关利益主体的意见,把征求意见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推动改造提升工作。
2、要更加注重功能完善。把旧城改造提升与“森林城”建设、与公交都市建设、与历史名城建设、与卫生城复检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的全面提升。(1)产业功能要优化。大规模的改造势必会引起区域“经济生态圈”的改变,要围绕改造提升商贸、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文化休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切实在旧城改造中加快业态更新,在城市建设中实现产业升级,真正改出转型动力、改出发展活力、改出城市繁荣。(2)生活功能要完善。把让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考虑和满足群众的现实需求,切实提升医疗、教育、文体等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努力让人们享受出行更通畅、休闲更便捷、居住更优美、服务更完善的现代城市生活。(3)生态功能要提 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造提升中要注意不断放大城市的生态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水平,集中打造一批生态公园、生态景观、生态小品,努力实现“推窗见绿、移步换景”,建设绿色宜居“森林城”。
3、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凝固的文化。要努力通过旧城改造提升,打造城市风貌特色,提升长春的魅力、吸引力、竞争力。(1)要在改造中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一座城市如果失去了文物古迹,就如同失去了记忆。要坚持“宜拆则拆、宜改则改、宜保则保”的原则,抓好历史风貌和遗产遗迹的保护,让长春成为一座有历史、有记忆、有故事的城市。(2)要在改造中注重文化元素的挖掘。通过改造提升将内在的文化元素物化为外在的城市特色,充分挖掘旧民居、旧工厂、旧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要围绕放大汽车文化、电影文化、警示文化等文化形象,鼓励发展适合旧城传统空间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具有长春特色 的地标性建筑、标志性街区。(3)要在改造中注重文明理念的养成。建筑的改造提升仅仅是载体,意识理念的养成才是关键;旧城改造并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改善,更在于城市人文精神的重塑。要结合改造提升,努力弘扬“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进一步营造文明风尚,培养文明习惯,努力使现代城市发展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相得益彰。
4、要更加注重精品打造。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城市能级的升级版,必须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努力打造一批精品街路、精品商圈、精品建筑,以一个个精品工程,一处处细节之美,彰显城市品位。(1)设计上要追求高标准。立足高起点、高定位,瞄准国内一流,抓好每个项目、每栋建筑的布局、形态和色彩设计,既要兼顾全局风格协调统一,又要展现单体特色;既要时尚大气,又要凸显长春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力求把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每一栋建筑,都打造成城市新的精品景观。(2)建设上要保证高质量。深入实施工程质量治理行动,对参与旧城改造的企业,在选择上要坚持高标准、严把关,对每个项目,务必做到精心组织施工、精心监督管理,将精细化要求融入建设监管的全过程,把每一个项目都打造成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历史检验的百年工程。(3)管理上要体现高水平。精品城市不仅体现在好看,更体现在宜居,要坚持不懈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达到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通过引入现代科学的理念和技术,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打造生态、人文、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加强领导,切实形成加快旧城改造提升的强大合力 旧城改造提升不仅仅是一项民生工程,同时是一项发展工程,能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是对全市各城区、各部门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一次大检验。各地各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这次旧城改造提升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市区联动、以区为主,充分发挥区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指挥部要加强统一指挥和督导检查,各城区、开发区要进一步细化目标,把任务逐项逐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人头。现在看,各城区、开发区整体力量还不够强,必须加强人员力量配备,尤其是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直接负责、直接调度、直接参与,确保旧城改造提升工作协调有力、推进有方。
2、要进一步抓好统筹协调。旧城改造提升是一项全市范围内的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市大局出发,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自觉服从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调度,对需要联动完成的事项,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切实解决好交通秩序保障、资金保障、人力保障等问题,形成上下一心、条块结合,各方参与、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3、要进一步强化督导考核。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旧城改造提升工作纳入效能监察和目标考核范围,纳入“电视 问政”范围,形成强大的考核监督体系。指挥部要坚持“一月一汇总、一季一通报”,对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不能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要严格责任落实,确保工程建设按既定时限推进。
4、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旧城改造提升涉及范围广、项目多、投入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项目衔接,确保旧城改造提升工作顺利有序推进。同时,要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媒体和基层组织的作用,多形式、多层面宣传旧城改造提升的重要性、必要性,做好组织动员和矛盾化解工作,争取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为旧城改造提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志们,没有旧城的进步,就不会有长春的全面进步;没有旧城的发展,就不会有长春的跨越发展。作为城市建设者,我们有幸处在新城崛起与旧城提升的历史节点,这是时代的责任、组织的重 托、人民的期盼。大家务必要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奋进的精神,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再接再厉,奋力夺取旧城改造提升的最后胜利,为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同志在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过去一年,我市金融工作成绩突出,有力支持了地方建设。为此,市政府再次对金融系统予以了通报表彰。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全市金融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为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立新功。下面,我就今年的经济和金融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xx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会更广阔2004年,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铜九铁路池州段和沿江、合铜黄高速池州段正式开工建设,禄思伟耐火材料项目开工建设,池州电厂一期、英格瓷二期、清溪河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安景高速池州段进入施工设计。去年,全市实现GDp92.4亿元,增长1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首次突破了两位数增速,全市经济增长明显提速;财政总收入9亿元,增长34.6%,增幅位居全省第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亿元,增长54.7%,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3亿元,同比增长43.5%,其中引进省外资金增幅达到171.4%,居全省第二位。全市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增长2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8个百分点。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决胜“十五”,加快赶超,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为“十一五”的奋力崛起,实现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市委、市政府今年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此,市委一届九次会议和市人大一届六次会议提出: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和旅游兴市发展战略,着力实施“11641”工程,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财政总收入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招商引资40亿元,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在基础上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项目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助推器,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池州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大项目拉动。今年,我们要确保池州电厂一期两台机组投产发电、铜九铁路和两条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禄思伟耐火材料项目完成主体厂房和矿山建设、英格瓷二期工程完成设备安装;开工建设安景高速、皖宝矿业年产300万吨石灰石、东方钙业50万吨氢氧化钙、东至香隅化工园氟苯等重点项目;同时,要稳步推进池州电厂二期、海螺三期、林纸一体化、吉阳核电、九华山旅游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随着这些大项目陆续上马和投产见效,届时我们的经济不论在规模还是在质量上,都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飞跃。同样,由于地方经济增长的不断拉动作用,存贷款资源会大幅增加,金融可选择的优质客户会愈来愈多,金融不论在信贷总规模、信贷资产质量或是在经营效益上,也都将会有一个迅猛发展,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前景会更加美好。
二、金融要更好地反哺于地方经济,必须有效增加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省委、省政府提出“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振皖口号。安徽要崛起,池州更要崛起,池州的崛起离不开金融等部门大力支持。当前,我市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共性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由于直接投融资渠道缺失,金融信贷融资仍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如果我们的金融部门今后能够在企业融资问题上再多想一些办法、多下一番功夫,相信对池州经济的促进作用会更大。金融立足于地方、扎根于地方,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金融部门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经营宗旨,用足用好政策,努力争取池州的资金能全部用之于池州,甚至能够将池州以外的资金也吸引过来,用于我市发展,促进池州崛起。去年,我市存款规模突破了100亿元;今年,我们期望贷款也能够顺利突破100亿元,实现存贷款双双超百亿。当然,资金是生产要素,哪里有效益,就流向哪里;哪里效益更好,资金就更多地会向哪里集聚,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我们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资金流向。近年来,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我们的一批在建和投产项目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金融部门青睐,成为信贷营销的重点领域,信贷资金投放及时、足额,加快了项目进程,发挥了预期效益,改变了池州工业面貌,希望2005年金融部门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好。
三、进一步加强综合协调和配合,切实做到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实现共赢在金融工作方面:一是要正确落实“双稳”政策,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信贷方针。各金融部门要客观分析池州经济形势,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紧紧围绕“861”行动计划池州工程,认真贯彻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指导意见》(池政办〔2005〕4号),按照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的有关要求,把握好信贷投放结构和投放节奏,在保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信贷投入的同时,扩大对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要通过组织银企项目对接等活动,搭建银行与企业及项目主体之间的合作平台,继续做好银企对接签约项目贷款资金的落实到位工作,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银企双方的互信和互动。要努力争取城市道路、旅游开发、清溪河综合治理以及社会事业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适时推动银团贷款,强化银企互动、银银合作效果,实现金融与经济共赢。要发挥证券业的投融资功能,为企业开展证券业务知识辅导,助推池州企业上市进程。要发挥保险的保障与投资功能,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化解风险、保驾护航。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促进我市经济和金融健康发展。当前,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仍然比较多,如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较大,非信贷资产损失率较高;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大额授信和集中授信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效率不高,风险管理比较薄弱;金融业自身素质还不能真正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等。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监管新理念,按照“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要求,加强和改进金融业监管工作,建立和创新有效的监管制度,不断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大清收、转化不良贷款工作,加大损失贷款核销力度,促进全市不良贷款继续实现“双降”。要坚持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置并举,认真抓好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工作,提高风险发现、评估、预警和处置的能力,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远的目标,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高度统一。要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继续抓好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建设,面向公众和企业开展征信知识和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建设良好的监管协作环境,人行要牵头组织,加强金融、保险和证券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健全工作联系制度;人行、银监局要密切协作,建立健全辖区内金融稳定协作机制和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管工作效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继续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作用,规范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以后,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要切实加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与支持,提出“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人行与银监局要结合我市实际,抓紧制定各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存款用于支持“三农”的比例,相关金融机构应适度增加对“三农”信贷投入,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同时,人行与银监局要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相关工作,严格执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条件,认真开展对信用社专项票据发行申请的审核,确保专项票据发行工作顺利进行;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良好的内控制度,促进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和不良贷款下降,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这项工作,省里已经作了专门部署,改革目标和政策措施十分明确,要求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任务。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我市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主体。在地方政府工作方面: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领导,为金融部门提供政策保障。第一,要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要将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高度重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金融业作为地方的一个优势行业,将支持金融业发展作为深化招商引资政策的新内容,制定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第二,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意识。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促进经济。不懂金融的领导就不是懂经济的领导,不抓金融的领导就是不抓经济的领导。要了解金融工作的特点,学会有效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企业找政府、政府找银行的状况。第三,要着重培育良好的信贷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靠市场。要通过加强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培育一批优良中小企业,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二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为金融部门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第一,要增强服务意识。要从维护金融稳定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工商、土地、房产等部门要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降低收费标准,为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提供便利;发改委、中小企业局要积极为银企牵线搭桥,传递信息,帮助金融部门寻找新的信贷切入点和增长点。第二,要强化法制意识。借助地方党委、政府的力量,公正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加大案件执行力度,支持银行保全债权。各级政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工作的通知》(皖办明电[2005]7号)精神,积极主动地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拖欠贷款,以实际行动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三是各级各部门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切实抓好当前我市的经济运行工作。各地各部门在当前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要集中精力,狠抓经济运行和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确保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能进一步上升。从1—2月份全市经济运行的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21.8%,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25.4个百分点,产销率也下降了7.9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5.1%,其中城镇以上投资下降24.3%;财政总收入增长22.4%,比去年同期下降60.6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8.5%,其中省外资金同比下降1%,市外资金同比下降73.7%;金融机构筹款同比少增加1.4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少增加4.66亿元;外贸出口(1月份)也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1%。这一组数据都充分说明我市的经济运行情况出现局部下滑的苗头,一些主要的经济运行指数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要求,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要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认真查找原因,研究对策措施,切实抓紧落实,确保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和保持上升势头,确保今年“11641”目标的顺利实现。同志们,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池州的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今年的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希望金融部门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上,不断做大做强,为池州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xx同志在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准备得很充分,银行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商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各家商业银行负责人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设想,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市金融系统要准确把握池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争取为池州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建市较晚,起步较迟,工业底子相对较薄等,这些历史原因众所周知。但随着近几年的建设,现阶段阻碍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集中在环境制约、体制制约和供给制约上。环境制约又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其中软环境的影响又较大,需要长期不懈地去塑造,当然,硬环境也需要不断改善,譬如交通等。体制制约是多方面的,而且带有普遍性。就目前来看,全国的体制正在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加快企业改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的活力,势在必行。供给制约除了一些原材料的供给紧缺之外,主要体现于企业资金供给的严重不足。池州经济发展本身比较落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自身融资渠道相对狭窄,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起步阶段,必须背靠金融机构的强力支持,获取及时、必需、有效的资金供给。全市金融机构要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认真研究企业发展资金供给紧缺问题。当前,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金融形势趋紧,资金运转困难突出,转化难度加大,但我们的银行要从中看到挑战与机遇并存,看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从单纯的金融系统业务观里跳出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的信贷工作,以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准确把握池州经济发展的基本增长点,找准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推动银企互动双赢近几年池州经济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大项目、大企业的建设,还得益于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虽然现阶段二者之间仍然差距很大,譬如就税收方面来看,非公有经济全年利税仅占海螺水泥的1/3,但其在社会稳定和就业方面却作出了很大贡献。据统计,现阶段我市非公有经济已经解决了15万人的就业。由此可见,池州微观经济的基础就是大量非公有经济企业,他们是池州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基石。因此,无论是为了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发展池州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都要把非公有经济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来,继续贯彻“放”的方针,尽其力量予以扶持。扶持非公有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扶持现阶段还处于起步初期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市中小企业总体上呈现出个改企、小变大、弱转强的趋势,亟需金融系统的大力扶持。从这个层面看,金融的制约已经比企业其他方面的制约更为明显,也更为迫切。因此,现阶段池州的发展,特别需要金融部门对企业的贴近服务、贴身服务,也就是要为企业解决好“贷款难”问题。解决“贷款难”、“难贷款”问题,主动权在银行。银行应当转变以往的观念,主动出击,寻找可行方案,尤其对那些有前景的中小企业要降低门槛,加大服务与支持的力度,支持他们加快发展。改善金融服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及时授贷,促进中小企业增强发展的自信心,防止中小企业外流。我想,如果这些中小企业都发展壮大起来了,他们发展的积极性都充分释放出来了,池州经济的前景就会一片光明。
三、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在转型改革中的定位和走向,不断创新、优化自身结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要解放思想。银行系统目前发展的障碍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在企业而在自身,这主要源自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独大的观念根深蒂固。当前,要把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转变观念的一个检验平台,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实金融系统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二要面向市场。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衙门作风,官商作风。池州有的是可贷企业,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要确立围绕市场找项目、围绕项目找客户的工作思路,深入市场,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找准有优势有成长性的项目。要盯紧招商引资项目,通过金融服务吸引招商项目,并为落户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机会。还要注意增强经营的活力,营造金融机构之间良好的竞争环境。三要创新机制。各金融机构要积极鼓励创新。目前通行的金融工具都可以用,如抵押、担保等,形式要突破,方式要创新,只有这样,工作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方式方法创新的潜力空间非常大,只要是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家已用的,我们都可以照样拿来用,当然,实际工作中必须保证操作好,执行好。四要搞好服务。这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也是党委和政府的要求。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抓好增值服务,靠服务增值。五要保证金融安全。金融企业是特殊行业,要注意控制不良贷款,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市场经济最大的缺失是信用缺失,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对企业教育和培育的过程。要多宣传金融规则,在服务中培育客户、培育市场,最终形成银企间的互信、互动与双赢。总之,池州的金融机构要大力推进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为池州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区委书记在全区旧城改造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旧城改造建设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是听取大家对我区旧城改造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以此促进全区旧城改造建设各项工作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大手笔推进,加快大西安现代化新区建设步伐。会议筹划的很早,咱们相关职能部门做了精心筹备。刚才,驰晔区长安排了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我完全同意,请大
家认真抓好落实。同时,拆迁工地开发单位和在建工地建设单位的负责同志从不同角度作了很好的发言,谈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值得我们在旧城改造建设中借鉴。下面,我简要谈两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召开这次座谈会
这次旧城改造建设工作座谈会,是我们在加快建设大西安现代化新区的起步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召集开发建设和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开这样的会议,在建区以来是少有的。之所以要开这个会,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现状所求。近几年,我们不断加大城市改造和建设力度,改造力度、拆迁面积都是前所未有的。通过旧城拆迁改造,使渭城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升。在这方面,我们要感谢在座的所有开发建设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这中间你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当前的发展新形势相比,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设计理念不够先进,在开发建设时缺少科学统一的规划,考虑眼前利益的多,着眼长远发展的少,小区规模小、品位不高、设施配套不健全;建设档次低,高大的现代建筑和高档住宅小区少,有的小区道路狭窄,楼间距较小,不是影响了住户的采光,就是影响了车辆和居民的出行,楼群不够整齐美观,更谈不上独特的建筑风格;功能不够配套,有的小区只注重经济效益,注重建设楼群,却忽视了社会效益,物业管理、公共活动场所和绿化面积达不到标准,甚至根本就没有。尤其是老城区的建筑破旧、布局杂乱,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高档次的小区,没有一个能够彰显现代化城市的高大建筑,这些都是导致我们城市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成为影响城市形象的“顽疾”。只有大拆快建,才能使全区城市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二是形势所需。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化新区,不是一般意义的新区,是一个国际化、现代化、人文化、生态化的都市新区。简单的说,所谓国际化,就是它的发展定位、设计理念和建设标准等,必须都是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匹配;所谓现代化,就是我们的城市建筑必须彰显时代特色,体现建筑风格现代化、服务功能配套化、人与环境和谐化;所谓生态化,就是要树立生态宜居的理念,在设计建设上力求人、建筑、自然的相互协调,打造绿色建筑、园林式小区;所谓人文化,就是在改造建设过程中,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彰显人文特色,体现我们独特、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做到现代风采与历史人文相互辉映。搞好旧城拆迁改造,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富有品位、生态宜居、现代文明的都市新区,就是我们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事关我们能否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跨越。
三是群众所盼。建设现代化新区是一个宏伟目标,也是广大市民群众的殷切期盼。由于受地处咸阳老城区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外界始终把渭城城区与“破旧、杂乱”相联系,长期受这一氛围压抑,群众对城市的设计理念、建设标准和人居环境等都不是很满意,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愿望十分强烈。特别是随着现代化新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群众对改善自身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越发强烈,要求建设“生态、人文、现代、宜居”城市的愿望更加迫切。因此,加快旧城改造建设已经成为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不仅能极大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全区人民群众的“身份地位”。因此,在座各位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真正把旧城改造作为一项改善群众生活、造福子孙后代的福祉工程,作为一项提升城市品味、促进经济腾飞的政绩工程,汇九州之智,集八方之力,再掀旧城改造建设的新高潮,努力使我区的城市改造建设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合拍共振”。
其次,如何高标准搞好拆迁、建设精品城市
旧城改造,是一个“矛盾凸显点”,也是一个“黄金发展点”。对于我们建设现代化新区来说,实施旧城开发改造,必须向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看齐,体现大境界、大手笔、大气魄。
在设计方面。要牢固树立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突出国际化、现代化,突出渭城特有的历史人文特色,邀请在全国乃至全球著名设计团队,高标准设计,高起点改造建设,使每一个城市建筑建成后都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风格。具体来说,要力求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风格要独特。有生命力的建筑无一不是独特建筑风格与本地传统文化交融的产物。
在设计风格上,我们要力求做到设计新颖,别具一格,既体现艺术时尚的气息,又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要
第五篇:孙金龙同志在市委社情民意座谈会上的讲话
孙金龙同志在市委社情民意座谈会上的讲话(2010年12月20日,根据录音整理)
自2003年开始,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市委每年都召开一次社情民意座谈会。这是发挥人民政协服务大局、履行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贡献才智的重要渠道,也是党委政府集中民智、凝聚力量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继续坚持这一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刚才,看了相关会议材料,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总的感到,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有思路、有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在执行过程中还有哪些环节需要优化,基层的工作状态如何等。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大家对合肥建设与发展的关心,对市委各项工作的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采纳,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当前,我们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前不久召开的中共合肥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我想,关键是要狠抓落实、真抓实干。不抓好落实,再好的思路也是纸上谈兵,再美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在“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基础上,继续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舍我其谁的决心、勇往直前的魄力,全力开创合肥更加美好未来。
一、开创合肥更加美好未来,要继续在思想观念上实现更大突破。“十一五”时期,合肥各方面工作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绩,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得益于思想上的不断解放。面对新的形势,面对“十二五”繁重的任务,我们要推进合肥更好更快地发展,最迫切、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思想认识要有新突破、真突破,思维方式要有新转变、真转变。特别是,我们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新理念、新实践、新作为。为了实现合肥更大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冲破墨守成规、怕担风险的思维定势,树立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冲破固步自封、四平八稳的封闭心态,树立眼光向外、大气创业的开放意识;冲破空谈说教、只说不做的不良习惯,树立知行合一、埋头苦干的实干意识;冲破轻视规则、人情变通的落后习俗,树立公平竞争、阳光透明的诚信意识;冲破不思进取、自甘平庸的无为思想,树立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拼搏意识。要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与时俱进的新气象,激发改革发展的新活力,让创新精神涌流,让创业热情激荡,把合肥崛起大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开创合肥更加美好未来,要继续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更大突破。“十一五”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过去的良好基础上,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明显进步,工业经济有了飞跃性的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连破一千亿、两千亿、三千亿大关,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实质性突破,三县都进入了全省科学发展一类县,肥西县跻身全国百强县。但是,与先发地区相比,我们的盘子还比较小,规模还不够大。合肥以后的发展,还是必须怀着 “追赶者”的心态,各项工作都要坚持好字优先、快字当头,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有效投入,无论是消费水平还是群众收入,都要以做大总量为总的要求、为最根本的导向。从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合肥是在没有太多可依赖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肥发展的不足,主要症结是有效投入不足,是资本形成率不高;合肥要发展,必须以开明开放的理念,吸引全世界的资本、产业到合肥来发展。一句话,我们就是要遵循以引进增量为主、以提升存量为辅的基本路径,就是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新突破,来夺取“十二五”发展的开门红。广大干部肩负着引领合肥发展的直接责任。市委要求,不懂经济工作的干部不是合格的干部,不会算成本帐的干部不是合格的干部,不会招商引资的干部不是合格的干部。我们要采取更大的力度,把干部逼向招商引资第一线、逼向发展第一线。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区、开发园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市委要求,在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要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招商引资上来、集中到招大引强上来,当好“招商书记”、“招商县区长”、“招商主任”。对每一个合肥人来说,我们热爱自己的家园,不光要喊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中,要身体力行,体现在参与、服务招商引资上,体现在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上来。在合肥,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应当积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动脑筋、想办法、作贡献。这几年,合肥靠的就是闷头干,真干,不只务虚。合肥“十二五”要实现大发展,各个环节都要真干,看准了就大胆地干、坚持不懈地干,不要有过多的顾虑,不要怕无谓的议论。在加快合肥发展上,我们四大班子要统一认识,统一意志,为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开创合肥更加美好未来,要继续在改革创新上实现更大突破。“十一五”时期,合肥因改革创新而发展,因改革创新而更加开放,因改革创新而不断受益。在热火朝天的创新实践中,一大批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拓宽视野。但是,创新无止境。面向“十二五”,我们更加需要以创新的观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破解难题,以创新的精神拥抱未来。凡是上级和法律规定没有禁止的,就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衡量一个部门、一位同志是不是思想解放,不是看平时的工作,关键要看在有风险时敢不敢冒,在有利弊时善不善断,在有争论时肯不肯干。当然,在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甚至遭遇一些失败。对此,市委的态度是一贯的,坚持以宽松的政策、宽厚的心态、宽容的精神,支持、理解、善待干事创业的人。只要不违法、不违规、不谋私利,我们可以宽容失误,但决不允许不谋事、不干事;我们可以谅解偏差,但决不允许不发展、慢发展。全市上下都要继续高扬创新的旗帜,始终保持虎虎生威的士气、敢为人先的勇气、竞相创新的锐气,让一切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四、开创合肥更加美好未来,要继续在为民富民上实现更大突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也必须依靠人民。“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总结过去的好经验好做法,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地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日常工作中,坚持倾听民声、体现民意、集纳民智,最大限度地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为合肥跨越赶超凝聚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把保障民生视为应尽的责任,既要抓GDP的增长,更要抓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发展成果。创业是加快发展之本,也是富民安民之策。我们要把支持创业作为致富百姓的重要途径,积极培育创业文化,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大力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五、开创合肥更加美好未来,要继续在精神状态上实现更大突破。“十一五”合肥发展的实践表明,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原本平平常常的事情可以做得更加有声有色,原本有希望的事情可以干得更好,原本不敢指望的事情也可以“奇迹”般地干成。“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加速合肥跨越赶超步伐,就要学习宿迁在加快发展上的“豪气霸气英雄气”和“用心用情用力干”,尤其是要有一种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的霸气,不在强者面前示弱,不在先进面前自卑,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跟快的赛,树一流目标,做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实干创新业,亮剑争一流。在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中,我们要有永不畏难、永不言败的豪气,绝不因遇到困难而畏首畏尾,绝不因发生矛盾而裹足不前,敢于知难而进、逆势而上,在克服困难中成就大事,在战胜挑战中赢得发展;要有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的勇气,跳出合肥审视合肥,立足全局谋划合肥,在新的起点上树立新的标杆,在挑战自我中超越自我,以更高的目标定位、更高的工作要求,顽强拼搏,勇攀高峰。
六、开创合肥更加美好未来,要继续在凝心聚力上实现更大突破。协力同心,其利断金。“十二五”时期是合肥跨越赶超的又一个关键时期,任务十分艰巨,时间非常紧迫,必须焕发凝心聚力干事业的激情,更好地做到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绝对不能在无谓争论中坐失良机,在推诿扯皮中贻误事业,在无端猜测中消磨斗志。对各级领导班子来说,我们必须把心思放在抓发展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多谋事、少谋人,通过“一班人”,带动“一层人”,影响“一群人”。对各级各部门,我们要求,要多协调、多支持、多宽容、多配合,避免出现不和谐的“音调”,把科学发展的主题“一个声音喊到底”,更好地做到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努力形成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服务发展、一切服从发展的浓厚氛围。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的小圈子中跳出来,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要,特别是在处理具体矛盾和具体问题时,都能换位思考、相互包容,和衷共济、众志成城。因为,合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合肥发展了,我们都受益、都光彩。
实现合肥“十二五”宏伟发展蓝图,需要重视和加强新时期的人民政协工作。各级党委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民政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好地把政协工作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主动地同政协多协商、多沟通、多交流,不断改进和提升工作。要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充分履行职能,积极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提出的提案、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负责办理,主动抓好落实。要及时帮助解决政协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实现合肥“十二五”宏伟发展蓝图,需要全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广大政协委员共同努力、携手前行。衷心希望大家继续贴近合肥建设与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加快建设与发展营造和谐环境,为实现共同目标凝聚强大力量。
我们坚信,在市委的领导下,有市几大班子和全市广大干部的团结奋斗,有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的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合肥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