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群体的消费特点研究》论文—金盛兆

时间:2019-05-14 18:2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追星群体的消费特点研究》论文—金盛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追星群体的消费特点研究》论文—金盛兆》。

第一篇:《追星群体的消费特点研究》论文—金盛兆

追星群体的消费特点研究

专 业:商务策划

姓 名:金盛兆

日 期:2014-10-22

追星群体的消费特点研究

摘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媒介的传播下,明星不断地涌现。由此引起大批量年轻的追星群体模仿偶像进行消费时尚、奢侈品品牌等,并以从众的心里进行各项高额度的消费行为。

关键词:年轻、追星群体、模仿、从众、消费行为 引言:

追星群体具有年轻化,在各种传播途径下,影响着追星群体进行盲目、模仿、从众的消费,出现了有关于明星所涉及一系列产品畸形的消费行为,造成追星群体在精神与经济上的损失,故建议在追星群体中以分析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理性消费。

一、追星群体的消费特点

(一)追星群体的群体消费的特点群体趋于年轻化

追星群体年龄趋于年轻化,主要为年龄在15~35岁之间,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男女,除此之外还有不同年龄段的追星群体,只是相对人数较少些。当代社会的轻少年容易被异性所吸引,一般来说女生较多崇拜的是男明星,而男生较多崇拜女明星。各类明星代言的产品通过媒介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眼帘,追星群体此时就会进行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

(二)追星群体的消费行为带有模仿

明星是人们生活中接触比较多,而比较熟悉的群体,明星效应也就是因为在明星本身的影响力,在其出现的时候达到事态扩大、影响加强的效果,这就是明星效应。当然,明星效应的应用在营销学中也是很普遍的,首先在广告宣传方面,大部分的广告都会利用明星效应,那是因为追星群体众对明星的喜欢、信任甚至模仿,从而转嫁到对产品的喜欢、信任和模仿,这是各类公司典型的利用明星效应的方法推进公司的宣传与营销。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出现了大量追星群体进行盲目的消费明星代言过的任何产品,认为明星代言的产品质量都是OK的。模仿的消费心理即是受对偶像崇拜价值观的影响。进而模仿明星所消费的各种价格昂贵时尚用品及奢侈品。

(三)追星群体的消费行为带有从众心里

很多青少年很容易受他人消费行为左右,特别是在一些喜好与追求方面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随意跟风。这时候,追星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而是“不甘落后”,不想被周边的人认为是离群的表现。

从众引起的消费行为也表现为盲目消费。如弗洛姆对盲目消费进行的形象描述,他认为“我们吃一个无滋味无营养价值的面包,只是因为它又白又‘新鲜’而引起我们对财富和地位的幻想。事实上,我们在‘吃’一个幻想,而与我们身体所吃的真实物品没有关系。我们的消费根本不考虑我们自身的口味和身体,我们完全在喝‘商标’。因为广告上有漂亮的青年男女在喝可口可乐的招牌,我们也喝上一瓶,我们是在喝‘停一下,提提精神’的广告标语。

例: 2012年4月30日是“五月天”在北京的演唱会。鸟巢外的广场中,一个标榜“五月天”的粉丝团队在销售五月天的T血衫,定价为每件120元。该粉丝销售团队都为年轻人,他们让自己的队员穿自己经营的服装,以展示产品,引起公众的注意。而其他小贩大多是年长的叔叔、阿姨,他们只是销售,而无其他相似行为,其T恤衫定价仅为每件60元。

作为“五月天”的粉丝,其对偶像怀有无限的崇拜之情,看演唱会、着标志T血衫、贴典型LOGO,是大家内心公认的一种需要,当购买这些物品时,这种需要便被唤醒并扩大,正如德国生理学家韦伯于1834年提出“韦伯”定律所言,引起注意所必需的变化量理论上与刺激的原始强度有关,原始刺激越强,引起刺激所需的变化越大。

而追星群体的这种有关内心“信仰”的消费需要是不能被“打折”的,因而他们因从众心理为消费而消费,竞相购买高价T血衫;而很少有人选购单价为60元的T血衫。粉丝销售团队则抓住追星群体的求新求异、自我表现等需要,选择高价策略,其心理基础之一就是利用时尚的从众性以及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即产品开卖,就使消费者形成较高的价格认知,从而在当前的销售中获得较高的利润。

二、追星群体的消费行为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中国社会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化,随着各卫视选秀节目在各种产商的赞助下火爆上演,推动了出名明星的代言产品,在追星群体中许多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消费明星所代言的产品。从关于学生追星族消费的问卷调查中可以明显的可以看出40%的追星学生群体会消费额度在2000元以上,而60%的追星学生群体消费则在500以内。

追星群体消费调查统计如图示

(一)一般消费行为

购买偶像音乐CD、DVD、MTV以及图书、画报等偶像文本和看偶像主演的每一部影片影视剧,购买明星代言的日常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此类是最经常、最基础的消费。

(二)中端消费行为

亲临各种现场,和自己的偶像近距离见面。演唱会、新片发布会、节目录制和偶像代言活动现场等各种与偶像面对面的机会的花费等,都是一笔庞大支出。

(三)高级消费行为

一些限量发行和出售的商品,包括和偶像本人有亲密接触的物品偶像曾经用过的东西、穿过的衣服等、限量发行的偶像文本和偶像代言的价格不菲的商品等。对于拥有它追星群体来说,已不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标志,现来看看过往的追星群体在盲目、模仿、从众的消费行为所带来惨痛代价。

例:杨丽娟,女,甘肃省兰州市人,从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看遍了刘德追星族华所有的影片,唱遍了刘德华所有的歌曲,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筹资供女儿多次赴港及赴京。此次,杨丽娟一家三口借了1.1万元,于2007年3月19日来到香港。25日,在香港观塘“华仔天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杨丽娟参加了刘德华参与的一场聚会,得以同偶像合影留念。当夜他们在一个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内落脚。26日凌晨,杨丽娟和母亲一觉醒来后发现父亲杨勤冀不见了,只留下一封遗书。随后香港警方在尖沙咀附近海域打捞到杨勤冀的尸体。

三、结论

追星群体中的从众、模仿,引起的消费者消费行为是建立在别人已消费过,是以其他人的消费过的行为作为依据,这样一来也减少了信息的搜寻成本,可见,从众消费也带来了积极的正面效果。但从众心理促发的消费活动并不总是尽如人意,盲目的“跟风”使许多消费者深受其害,不但难以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还会掉入购物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对商家来说,掌握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合理地使用传播的社会影响力,能在价格制定中有更灵活的主动性,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当从众心理造成的消费行为开始对消费者的生活造成困扰或者危害时,所以建议追星群体要理性进行各种消费行为。参考文献:

[1]关于学生追星族消费的问卷调查

[2]程园园.传统价值观对奢侈品购买动机的影响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7:10-14.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327780.aspx [3]南方周末

[4]《羊城晚报》,2009年第49期

第二篇:青年群体的消费的特点和营销策略1

青年群体的消费的特点和营销策略

学院:数信学院

班级:08级计师2班

学号:200871030220

姓名:马君慧 青年群体的消费的特点和营销策略

首先要把握青年的心理,追求时尚、新潮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所以做青年群体的销售,一定要做到时尚、新潮。同时产品价格不宜过高,相对而言,大部分青年群体的消费水平还是不够,但是他的消费群体大,所以还是很可观的

其中宣传、装修、产品等等都要符合这个属性,不一而足

其中 哎呀呀 的销售模式可以作为参考

哎呀呀是主要针对女性青年群体来做的,其中商品价格不高,但是玲琅满目,面面俱到,它的宣传和店内装修都体现出时尚的动感与温馨的感觉,所以哎呀呀的成功就是定位的成功

当然,LZ想要知道具体营销策略 还是要有具体的产品 否则很难说明白

青年消费心理:追求时尚与新颖、追求科学与实用、追求自我成熟和消费个性的表现、冲动性多于计划性。

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存在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概括起来讲,当代大学生消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消费来源单一。

(2)务实与经验相结合。大学生的消费还带有明显的经验性。这些经验有的来自与父母,有的来自与集体生活或是自己已往的消费经验。

(3)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由生源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消费水平的差异,第二方面是由于年龄和心态的变化导致的消费差异。

(1)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从众性和盲目性是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受集体影响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很容易产生从众消费。盲目消费是指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缺乏计划性,容易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盲目的买许多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总得来说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都属于冲动型的消费。

(2)攀比消费和情绪化消费。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从众的心理,虚荣心作祟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攀比消费在大学生中间主要体现在穿着打扮上。情绪化消费就是把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3)享受消费和高消费。近些年来受西方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享受生活成为指导消费的新观念。除此之外,在青年的大学生中存在高消费的现象,在消费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别出心裁的东西,追求前卫新潮,加上相互之间攀比心理严重,往往会出现消费负担过重,消费水平超出了实际需求或家庭的支付能力。

(4)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受这种思想的引导,负债消费在大学中也悄然兴起,节约成为了难以启齿的话题。

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3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2.追求时尚和名牌仍是不老的话题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8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我们的追求。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消费状况表明,大学生正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道迈进,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1、实用: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点

“新学子调查”课题组在“大学生价值取向”中,列出了11种大学生生活中最主要内容:知识、地位、友谊、爱情、名誉、金钱、权力、健康、家庭、事业、理想等,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认同率最高的三个选项中是知识(47.65%)、事业(47.27%)和健康(43.65%),其次是友谊(38.58%)、爱情(30.43%)、家庭(30.99%)和金钱(19.63%),而后才是理想(14.67%)、权力(7.30%)、地位(6.33%)和名誉(5.17%)。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实用化。那么,在实用化价值观念 指导下的大学生消费自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实用为消费的基本出发点。

从大学生的消费的状况分析,不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中衣食住行消费,还是大学生学习消费中的学费、书杂费、电脑等,不论是大学生的休闲及娱乐消费,还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我们可以从表4-7发现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的阅读范围倾向于实用类、娱乐类书籍,而不是理论类比较枯燥的书籍。实用技术类书籍、文学类书籍、娱乐、消遣类报刊杂志的选择率分别为45.6%、52.7%、62.1%,而科普读物、人文社科类理论书籍的选择率仅为22.5%、32.1%,这明显地体现了大学生闲暇生活行为倾向的实用主义以及闲暇社会的基本特质--休闲。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实用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特点。

2、多样: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是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大众文化被有的研究者称为“通俗的、一次性的、消费的、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这种解释描述了大众文化的某些特征,其中“年轻的”直观上使我们都会意识到,大众文化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烘托和鼓噪。青年人总是引领消费市场的最新潮流。从中国近20年的发展来看,青年最先步入的不是人才或劳动力市场而是消费品市场,首先是青年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促进了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然后才是青年其他各方面的改变。

大学生多样化消费的特点根源于大学生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存在。这种多元化的价值目标,一方面使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有益于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善于理财,理性消费,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受不良倾向的影响,出现一些消极的消费类型来。

3、个性:新观念的表达

多元化发展源于个性化的彰显。大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和时间内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性活动。大学生消费个性化的表现,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这种个性化也可以理解为时尚化和风格化,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青年文化对个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现。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运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其所反映的是青年大学生的这样一种观念: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没有什么系统是完全封闭的,没有什么事物或道理是不能用形象来表达的。

4、差异:庞大的贫困生群体

武汉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年消费平均略高于8383.96元(包括学费、住宿费),最高的达到18500元,最低的只有2100元,差异巨大。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家庭收入差异。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收入基本决定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调查结果证实,有92.7%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其总消费的70%以上。

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在校园内产生了一个庞大的贫困生群体。他们的消费水平较低,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难以保障。

5、前卫:时尚的选择

大学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以及理性、成熟三个方面。

品牌商品不仅仅蕴含经济价值,而且有文化价值。随着科技高速发达,品牌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的功能竞争,人们而更多的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品牌代表的“质量”的权威性,“价格” 权威性,以及品牌的“文化”权威--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增强消费者的自信心。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消费市场物质极大丰富。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冲动浮躁心态向更趋理性化转变,在消费行为中开始表现出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在购买像电脑这样昂贵的商品时,往往表现出购前的冷静,大部分大学生是在购买前查阅有关资料,比如价格、性能、品牌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其中有不少大学生找专家咨询有关问题,还有一些大学生是在与家人商量后再购买的。同时大学生的消费权益保护意识随着我国法制的建立健全而日趋成熟。当他们的消费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三篇:产品目标消费群体抽样研究分析报告

产品目标消费群体抽样研究分析报告(90后青少年)

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

市场消费观念更强烈,但名利作用多少被过分强化。

“他们几乎是靠吃超市的东西、吃洋产品长大的一代,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在这个基础上,钱和获得钱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过分强化。我们曾经做过中法儿童比照调查,都是上海和巴黎的十岁以下的孩子,问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人,法国儿童说要做运动员,做摇滚乐手,做帆板运动员;而许多中国孩子说要做老板,做企业家,做领袖,要有汽车、洋房。某种流行意识从父母、学校、社会那里潜进他们内心了。”

更加张扬自我个性,但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

“他们的父母没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包袱,教育孩子时会从心理和精神上要求他们更独立、更自信。但90后相对缺乏一种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社会上的某些现象也让他们对忠诚不太感兴趣,而是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事实上,一些90后孩子的父母也会自觉不自觉地鼓励他们做出体现个性的行为,而不是对团体做贡献。”

网络时代的广阔视野,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

“他们从懂事开始,就与网络遭遇并一起成长。无论是手机、宽带,还是MP3、MP4等,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他们视野更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心智发展超前,知识面、早熟度也远远超过父母辈。当然,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容易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似乎是知晓一切的同时产生一种空虚感。而且,越熟悉这类新媒体,就会感到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反差。他们中一些人的虚拟沟通能力已经远超过了现实沟通能力。这种虚拟人格对他们的社会化影响相当大。”

不会盲目反叛,价值观更现实。

“由于父母给他们的东西满足度比较高,他们没有理由反叛,他们不需要反叛就可以获得很多。但这不代表他们完全听命于父母。他们的反叛是生活上的反叛,小节的反叛,优雅的反叛,而不是政治、社会的反叛。一些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关注抽象的哲学。他们更关注工具理性,而不是信仰层面的东西。你似乎感觉得到,他们认为社会是在要求他们成为更加工具的人、更加务实的人,而不是像80年代一些年轻人那样乐于过多的坐而论道。随后,他们的审美趣味也更中性化,生活方式更模糊,道德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晰。或者明白一点说,他们中的一些人除了关心自己怎么舒服地生存下去,熟练掌握社会游戏规则外,其他的问题是没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的。”

第四篇:哲学逻辑特点研究论文

【提要】同其他知识形式的一样,人文的发展也是连续性与间断性、逻辑连贯性与社会制约性的统一。但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逻辑连贯性有自己的强度和特点。在这一上,既要克服把思想史看成理性自身运作的过程这一传统理性主义的弊端,又不能将社会对思想的制约等同于机械的因果决定。对社会分工、群体利益、环境诸因素的作用都应做开放式的具体理解,而不能简单套用的发展模式来说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

【关 键 词】连续性/间断性/传统理性主义/思想资料

【 正 文 】

人文社会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都要受社会实践的制约。但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受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的直接制约,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也要受到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制约,但它主要表现为受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直接制约。因此,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在受社会制约的方式、程度和条件上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一、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非独立性

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非独立性。马克思、恩格斯说:“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1卷,第31页。)因此,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当然,任何理论的发展,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都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但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比,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间断性要显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人文社会理论不仅在其形成和发展上,而且在成果上都要受社会状况的高度制约。因此,思想史的就不能局限于思想本身的发展,而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去寻找根本原因。前苏联学者托尔斯特赫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力图把意识看成客观进行的过程,即在自身运动中不是由个别人(乃至天才人物)的主观心理观点,而是由人们的社会活动的普遍机制来调节的过程。与此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提出一个任务:克服以往家认为这个过程所具有的那种‘独立性的外观’。正如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不止一次强调的那样,这种外观对以往一切哲学都抱有空想,这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主观谬误,错误判断的结果,而是哲学(一般地说,也是任何形式的意识)客观状况在社会分工和劳动与人的异化系统中有意识的表现。”(注:托尔斯特赫等《精神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8年版,第135~136页。)

唯心主义者把思想史看成理论自我演变的历史,认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只是纯理论、纯逻辑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因此,在克服思想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理解,打破思想理论发展的独立性的外观,就必须看到理论以外的因素在理论发展中的作用。这样,传统理性主义的研究思想史的,即把思想史看成理性自身运作的过程,看成与人的社会生活无关的这样一种方法是应予以抛弃的。这种方法同传统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观是一致的,它解释不了这样的事实,即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逻辑规则来看待同一个问题,仍然会得出很不相同的结论。实际上,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只能到思想领域以外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进入以来,特别是随着唯物史观的的逐步扩大,西方许多学者越来越对思想史领域的理性主义解释感到不满,他们在思想史研究中逐渐把目光投向客观的社会因素。“环境解释学派”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该学派主张在思想史研究中要注意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作用,认为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环境和思想家的生活环境对于思想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中有的人用社会经济因素来解释国家宪法的形成,有的人用社会环境的变迁来说明社会思想主流的演变,有的人则用环境来解释政治家的思想倾向。虽然他们中许多人走向了“环境决定论”的极端,没有看到“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但他们的观点毕竟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这一方面说明了唯物史观的影响的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思想本身来解释思想史,把思想史看成思想独立发展的历史,这终究要走入困境。

二、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具体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说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以往人们认为,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种看法在静态地社会结构这个范围内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考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我们就必须看到社会存在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 页。)而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本质上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因此,用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就是要用物质实践活动去说明社会意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人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活动方式。但是生产力并不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东西,“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因此我们

应当从人们的物质活动出发,看到“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它决定一切其他的活动,如脑力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18、50、43、78、78、36、602页。)同时要看到物质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看到生产力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多种中介因素,这就需要对社会存在作宽泛的理解。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来看,至少有以下社会因素对它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第一,社会分工推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哲学、神学、道德等等首先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结果。“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某种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由此造成了一大批哲学家、家和人文社会理论领域的其他思想家,这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大多数人造成不幸,使之成为终生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即使从事社会精神文化创造的人的活动也成为被分工束缚的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活动。这也同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相悖。旧的社会分工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它又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被历史所消灭。马克思反对把某种工作作为人的终生职业,但并不反对专业化,因为专业化同职业化是两码事,专业化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人的专业化活动即有具体内容的活动是以完整的个性为前提的,因为创造性地掌握某种专门知识就要有广泛的各种才能。

”(注:见托尔斯特赫《精神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第二,群体利益制约和推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物质利益原则不仅引导着人们的经济活动,而且引导着人们的政治活动和思想活动。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贡献之一就在于看到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对思想的作用。梯叶里认为,对于宗教问题,不能仅仅用信仰来解释,而应当从物质利益出发来解释。基佐则指出了阶级利益和财产关系对于政治制度、思想发展以及风俗习惯变化的影响和作用,并且用财产关系的变化来说明文学艺术的发展。因此恩格斯说:“人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又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只有在法国史学家和部分英国史学家的新学派中,才产生了一种信念,认为欧洲历史的动力——至少从中世纪起——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同封建贵族所作的斗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页。)思想斗争是思想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思想斗争应从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出发来加以说明。

第三,阶级斗争、历史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也是推动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强大动力。恩格斯指出:“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形式,而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往往要通过思想理论的斗争为自己开辟道路。

历史环境的变迁对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理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发生变化。制约和推动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客观条件外,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文化条件。此外,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对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地理解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社会条件。

三、正确看待人文社会理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虽然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要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是这种影响和制约关系是复杂多样的,而且人文社会理论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其发展道路与自然科学相比,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力避简单化,采取合适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不能把社会对思想理论的制约作用看成机械的因果决定。社会对思想理论的关系是复杂的,正象恩格斯在晚年指出的那样,在这一问题上,不能把唯物史观理解成经济决定论,而要看到多种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向作用。因此,在社会制约思想理论这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制约作用的灵活多样性,不应将其等同于僵硬的机械因果决定。

许多西方学者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论断提出质疑,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会导致相对主义,因为人们的社会存在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人们的思想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那么思想也就再无客观性可言。另一些人则认为思想一旦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人们会产生什么思想都是既定的,这样思想家的活动就再无自由可言。实际上,这些片面的看法都同简单化、机械化的思维方式有关。社会存在对思想的决定作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因果决定,它带有以下特征:一是开放性,作为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过程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开放系统,这在近、现代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人的需要是不断扩大的,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力是不断扩大的,人们的经济交往是不断扩大的。由此决定了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思想,观念也要随之而扩大视野。二是全面性,社会存在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一两个经济因素,而是范围十分广泛的领域;因此,要用全面的观点理解社会存在及其由之决定的思想观念。三是中介性,社会存在对思想的决定要经过一系列中介,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政治生活、思想家的认识图式等在这其中都会起作用。四是动态性,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从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过程出发,才能阐明社会存在是如何决定社会意识的。总之,只有辩证地理解存在对思想的决定作用,才能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统一起来。

第二,要看到人文社会有相对独立的道路。社会对思想的制约并不排除史、思想史、伦史、史的存在。因此思想理论作为人类文化现象,总要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并在流传中不断地更新发展。因此思想资料的流传这一事实本身就决定了人文社会理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恩格斯在说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一事实时指出,这是因为“每一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486页。)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其他文化因素对于思想发展的是要通过思想资料才能起作用的。这些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思想家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着思想家对思想资料的选择、舍弃以及对这些思想资料进行改造的方式和方向。因此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在这里主要是影响思想资料流传的方式和方向。脱离了思想资料本身,思想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发展的支配作用是发生在思想领域本身所限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例如在哲学中,它是发生在这样一种作用所限定的条件的范围内,这种作用就是各种经济影响(这些经济影响多半又只是在它的政治等等的外衣下起作用)对先驱者所提供的现有哲学资料发生的作用。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这一作用多半也是间接发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486 页。)因此,思想资料的流传和变化既要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人文社会理论的相对独立的发展应立足于这方面来说明。

第三,不能简单地套用的发展模式来说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近年来,在探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时,理论界存在一种倾向,就是用西方科学哲学所概括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来说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就是把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提升为所有理论发展的共同模式。(注:参见卢培琪,商志晓《在思维的制高点上 》第六章第三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种作法的有效性是大可怀疑的,首先,人文社会理论有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这本身就是一个。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受社会存在因素制约的强度比起自然科学来要高得多,受制约的直接性要大得多。因此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逻辑连贯性要比自然科学弱得多。其次,即使人文社会理论有其发展模式,也不会简单地等同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因为人文社会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存在着多方面重要的差异性,例如自然科学理论直接拒斥评价性认识,而人文社会理论却认可评价性认识;自然科学理论大量使用人工语言,人文社会理论却大量使用自然语言;自然科学理论主要为发展物质生产服务,人工社会理论则主要为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服务,等等。所有这些差异性决定了人文社会理论必定有自己特殊的发展方式和道路。最后,即使是对自然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解也存

在着分歧和差异。西方科学哲学中的波普模式、库恩模式、拉卡托斯模式等,彼此都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选定其中一种模式或拼凑一种综合模式来套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难免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人文社会理论同自然科学理论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对共同性的认识应当是建立在对它们彼此间差异的了解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观武断性。

第五篇:幼儿教育研究论文的特点

幼儿教育研究论文的特点

⑴创新性。教育研究论文的课题常常具有独特性,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新颖,有创意,教育研究论文的成果通常是发现新理论、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教育研究论文的创新性还表现在具有探索性,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开拓未知领域。

⑵逻辑性。教育研究论文通常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结合作者自身的经验和收集到的资料,运用概念、判断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得出新的理论、新的见解或解释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另外,一般论文的写作逻辑是:论证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论述这一问题(价值性)?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⑶理论性。教育研究论文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是以教育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的。通常是用一个理论推论或产生新的理论,这个新的理论又可能成为后继研究的基础。理论就是这样一环套一环的理性分析和概括。每篇好的论文都有它自己的理论基础,有它的理论框架。要不然,这样的论文的理论层次就不够。

⑷实用性。教育研究论文经常提供或介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常以教育教学的热点为追踪对象,并试图解决现实过程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实践或理论的问题)。教育研究论文与实践有较密切的联系,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㈢教育研究论文的类型

教育研究论文,按其学术价值大小来划分,教育研究论文可以分为:

⑴所研究的新成果,可以建立一门新的理论体系的论文。如《对建构幼儿园主体性教学的探讨》等。这种论文,对幼儿园教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⑵所研究的新成果,表现为在幼儿教育科学领域中对前人的成就加以补充、完善或发展的论文。如《谈谈引导发现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⑶运用其它学科的基本理论或原理,分析和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的论文。如,《迁移理论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师的期望与幼儿的发展》。

⑷对别人某一学术观点、理论结果的修正或推翻别人某一结论的论文。如,《从需要的角度透视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游戏与幼儿的心理需要》。

⑸把一些分散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加以综合系统化,并用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加以论证,得到了新的结论而写成的学术论文。如《幼儿游戏的心理卫生功能》。

下载《追星群体的消费特点研究》论文—金盛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追星群体的消费特点研究》论文—金盛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电影论文

    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代导演踏上影坛时,许多第三代乃至第二代导演仍担纲中国影坛。这些越过了历史大灾难的前辈,大多被剥夺创作权达十多年之久。中断的银色之......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管理特点研究论文

    1工程质量要求高建设工程项目时间跨度长、外界影响因素多,受到投资、时间、质量等多种约束条件的严格限制,并且由多个阶段和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其中任何一个阶段或部分出问题,就......

    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论文

    [摘要]网络暴力是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也是当前网络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暴力的特点、网络暴力的成因以及网络群体的......

    消费经济学论文——我国消费信贷问题研究

    此处 不能 书写 此 处不能 书写………………………………… 装 … …… … ……我国消费信贷问题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消费信贷也在蓬勃发展,各种消费信贷类型层出不穷......

    企业行政管理特点与人员素质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环境也日益复杂,行政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时期、新环境中的企业行政管理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呈现出了新特点。行政管理仍然保......

    研究80后、90后消费心理与特点做营销

    研究80后、90后消费心理与特点做营销 时间:2011年08月26日 作者: 研究80后、90后消费心理与特点做营销 【议园网】内容提要:从根本上讲,消费者是由一个希望满足他们需求的欲望......

    机动车辆保险特点及作用研究(论文)(5篇模版)

    一、机动车辆保险的作用 随着汽车在家庭中的普及,人们对车辆使用中的风险转移的需求越来越大,机动车辆保险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险种。机动车辆保险在稳定社会关系和维护......

    试析从中职学校特点研究中职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结合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特点及现状,提出体育教师要改变角色,提高专业水平,结合中职学校自身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学情从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