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费经济学论文——我国消费信贷问题研究
此处
不能
书写
此
处不能
书写…………………………………
装
…
……
…
……我国消费信贷问题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消费信贷也在蓬勃发展,各种消费信贷类型层出不穷,目前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所占比重小、品种少等等。本文结合我国的消费信贷实
践,研究了发展消费信贷对我国的重大意义,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以及问题,对我国消费信贷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套较为可行的政策建议。
此处不能书写此
处
不能
书…
写…
…………………订……
关键词:消费信贷、次贷危机、现状分析……
…此…处…不能
书写线………
…
……
…
一、何为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是以刺激消费为目的,以未来收入为依据,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贷款,以支持消费者购买消费品或进行消费活动。消费信贷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家庭消费行为的倾向。它是通过评估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力来作出是否向其发放贷款的决策,主要目的是通过以对消费者发放消费信贷的方式来预支其未来消费能力,从而达到满足其当前消费需求的目的。消费信贷是指借贷双方通过签订借款合同的方式形成借贷契约关系,贷款人是金融机构,借款人是个人,贷款人是以还本和付息为条件的资金使用权有偿让渡,因而消
第二篇:我国奢侈品消费问题研究
我国奢侈品消费问题研究
2012年10月10日 10:4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9月03日 作者:闫逢柱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求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即非生活必需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实施,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对奢侈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我国奢侈品市场的消费特征,剖析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可为我国本土企业奢侈品的生产与经营提供参考和依据,对于引导我国消费者正确看待奢侈品、进行理性消费,促进奢侈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奢侈品消费特征分析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奢侈品市场在消费群体、消费动机和消费形态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品牌选择的国外化、消费观念的非理性化等。
(一)消费阶段上,尚处于消费初期
国际上奢侈品的种类一般分为六个方面:一是文化艺术市场中的各种昂贵的艺术品;二是属于交通运输工具的奢侈品,如汽车、帆船等;三是属于个人装备的奢侈品,主要指高级时装和服饰、香水、皮包和手表之类;四是休闲旅游方面,如豪华游轮海上巡游和高级旅馆等;五是居住方面的奢侈品,如各种昂贵的居室配备用品等;六是奢侈的饮食,如昂贵的酒类、调味品等。
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经验表明,在奢侈品消费初期,消费量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是个人用奢侈品,而后期逐步由具体的奢侈品转而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目前,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主要集中在汽车、房屋、旅游及具个性化的消费(如陶瓷、美食等)。在我国,奢侈品消费还主要集中在个人用奢侈品,如高档时装、皮具、珠宝、名表、顶级化妆品和香水、古董字画。需要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的私人度假酒店、顶级家私、艺术品投资论坛以及专为富豪级人士定制的顶级保健品等高端奢侈品的消费也在快速增长,消费者由消费奢侈品向消费奢侈生活方式转变的趋势表现明显。
(二)消费群体上,年轻化、平民化和未富先奢
奢侈品的消费必须建立在雄厚的经济财富之上。从一般规律看,社会财富主要应该集中在40岁到60岁的人群手中,他们才是奢侈品消费的主体。但与其他国家奢侈品市场不同的是,我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和平民化特征明显。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奢侈品消费群体还呈现出一种“未富先奢”的特点。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在中国,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购买奢侈品的情况屡见不鲜。他们经常在奢侈品打折时消费,而且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比如领带、皮鞋、皮包等,以表明或暗示自己也是顶级消费阶层中的一员。
(三)品牌选择上,集中于洋品牌
目前,我国奢侈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所包揽,消费者购买的奢侈品品牌主要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事实上,我国并不缺乏本土奢侈产品,具有很好的奢侈品品牌生长的基因,如高档的红木家具、南京云锦等,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及宣传手段,使得我国奢侈品品牌缺位,难以与洋品牌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四)消费行为上,境外消费是主流
受人民币升值和境外旅游快速发展的推动,境外(包括香港和澳门)奢侈品消费增长强劲,从境外购买奢侈品正在成为我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的主流模式。2011年我国居民境外奢侈品消费额是国内消费额的四倍之多。
吸引我国消费者海外购买的主要原因是“价格更优惠”。目前我国对奢侈品征收较高的税率,销售过程中还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这使得国内奢侈品的价格一般会比原产地高出至少三分之一。据商务部的调查显示,加上各类税收与流通环节的成本,手表、箱包、服装三类主要奢侈品牌的内地市场价格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价格的差异,诱发了境外消费的快速增长,形成对国内消费的巨大替代。
(五)消费产品上,具有明显的产品驱动型特征
目前,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在境外购物的主要场所是类似PRADA、GUCCI等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专卖店。国外一些奢侈品品牌专门针对我国消费者制定了灵活多变的促销方式和渠道设计。
目前,尽管我国消费者对奢侈品需求的数量快速增加,但对奢侈品产品形态的偏好与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差别还十分明显。不仅如此,我国的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还非常注重产品的品牌、生产商和原产地,这些对我国的消费者而言似乎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二、我国奢侈品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非理性消费理念突出
世界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奢侈品。而在我国,用40%甚至更高的比例去购买奢侈品的情况并不罕见,对奢侈品的过度消费、透支消费,以及畸形消费观下出现的 “月光族”、“负翁族”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奢侈品消费者对消费认知也呈现明显的单一性特征。目前在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上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品牌均为国外品牌,我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寥寥无几且影响力极其有限。尤其在近年来欧美奢侈品市场不景气和人口低增长的压力下,许多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纷纷进驻我国,并且加大了在我国市场上的投资力度。
(二)境外消费回流比率低
由于部分境外市场没有关税、内地高档消费品分销体制等原因,直接导致“奢侈品国外便宜国内贵”。目前,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要集中在港澳、欧洲等地区。随着越来越多的我国游客到海外购物,在海外购物已经成为出境旅游的一大理由和重要行程。一旦出境购物在国内形成习惯或趋势,将会有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出境消费,这将给我国的高端内需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我国居民的境外消费行为无疑给国外奢侈品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政府带来丰厚的收益和税收收入,但却使我国的税收大量流失。因此,应合理引导我国奢侈品消费行为,实现正确、理性消费,同时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境外消费回流比率。目前,解决奢侈品境外消费问题,需要其他相关政策的辅助与配合,仅仅通过降税是远远不够的。
(三)缺乏本土奢侈品品牌
我国居民到境外购买商品(包括本国制造商品)的现象还在不断增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缺乏本土的民族品牌、高档消费品牌,国产品牌奢侈品种类相对较少,导致消费者的选择较少,从供给角度看还不能满足需求。目前,诸如白酒行业里的茅台、五粮液已初步具备奢侈品的一些特征,但总体来看,我国的奢侈品品牌尚未成气候。
由于国内的本土品牌尚未树立起来,导致市场竞争不足,使为数不多的几个国际品牌独占鳌头,逐渐形成了拥有高定价权的寡头垄断市场,这是市场中关键的、结构性因素。目前欧美一些尚未登陆我国市场的奢侈品品牌和时尚品牌正在加速制定进入我国市场战略,我国的本土品牌建设亟待进行。
三、促进我国奢侈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随着城乡收入的增加和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我国将步入中等收入阶段,生存型消费将会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消费潜力将会得到极大释放。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出发,当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左右,奢侈品消费开始启动,当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部分沿海城市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我国富裕阶层的迅速崛起、二三线城市消费潜力的释放,将催生一个庞大的高消费人群,未来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一)加强行业引导,完善消费促进机制
奢侈品行业主管机构应通过长远规划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奢侈品行业的发展,应致力于完善奢侈品市场运行机制,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奢侈品市场监管等,为奢侈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在优质服务的提供方面。针对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成熟消费者要求在各地获得同等且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包括购买时和售后),应确保充分的培训和追踪、激励机制,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同时确保在全国各地各家门店保证一致的服务水平。
其次,在理性消费的引导方面。目前我国居民的奢侈品消费中,炫耀性消费占据相当大比例。我国近30年高速发展使一部分人财富积累的速度超过了平均水平,造成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社会公平感明显削弱,奢侈品消费的非理性发展加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要正确引导人们的奢侈品消费观念,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健康、适度、可持续的消费观念。
最后,在奢侈品的供给方面。要引导企业提供富有“个性化价值”的商品、营销及服务,同时有策略地放宽奢侈品进入我国的条件,使更多奢侈品品牌进入我国,逐渐打破奢侈品市场寡头垄断的现状,促进奢侈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奢侈品供给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特有的经济文化特征,使得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动机也较为复杂。相对于国外奢侈品供给而言,我国本土的奢侈品生产企业对于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动机理解有更深的认同感。我国本土的奢侈品生产企业应该利用这个先天优势,对奢侈品市场进一步细分,找出各个消费阶层的特殊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产品,逐渐培养我国消费者的民族品牌忠诚度,积累自己与国外知名奢侈品品牌的竞争筹码。
此外,目前部分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已经具备了购买奢侈品的能力并且也有购买需求。国内奢侈品生产企业可以在深入学习和借鉴国外奢侈品品牌的基础上研发适合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奢侈品,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同时,鉴于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主要目的是对外标识,国内奢侈品生产企业可对产品使用显著可见的标识,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丰富的财富象征价值,以满足奢侈品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通过限量生产、恰当定价、有限的销售渠道以及选择性的宣传媒介,为奢侈品的经营与销售营造一种有异于普通消费品的稀缺性和高贵感。
(三)注重品牌文化传承,建设民族奢侈品牌
首先,要强化文化因素在奢侈品消费中的作用。通过对奢侈品市场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的过程中,对产品本身赋予了较多的精神需要和文化诉求。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领先品牌通过积极展现其悠久文化和传统来深化与我国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几乎所有的世界奢侈品品牌在进行宣传的时候,都无一例外地强调自己的产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有许多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奢侈品生产企业要有意识地将这些文化要素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品牌宣传中,赋予奢侈品以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次,要重视提升消费者体验。目前,国外许多品牌纷纷升级现有门店或新建规模更大的门店,藉此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同时通过门店扩张扩大地域覆盖,确保在覆盖足够多消费者的同时维持其高端和独特的地位。反观我国奢侈品牌的建设,应注重提升客户购物体验,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促进门店业绩增长,并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和独特性,同时在地域扩张方面应更有选择性。
再次,时刻关注不断变化的监管政策,确保自身符合规定。随着消费者和政府部门对奢侈品品牌日益严格的质量审查和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奢侈品品牌被卷入负面消息的可能性和影响增大,我国奢侈品品牌需要更加积极地关注并管理其负面事件。
(作者: 赛迪智库消费品工业研究所所长)
第三篇: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策研究论文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2000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加1.33万亿,同比增长14.3%,其中消费贷款累计增加2592亿元,比1999年多增加1693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多增额的68%,在全年贷款总增长额中的贡献率为19.7%。
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在有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一、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
(一)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美国消费者到银行申请按揭购车,银行职员立即将他的“社会安全保险号码”输入电脑,查询以往的消费贷款有无不良记录,查实能按时还款后,立即通知汽车经销商可以为其选车。
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比如,浙江省某银行自2000年初开展住房和汽车的消费信贷以来,发现约有15%的借款人根本就没有在银行代扣账户上存钱,如此高的违规比例显然会造成很大的道德风险。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例如,在发放助学贷款时,许多银行经常采用学生互保方式,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上升,那么大多数学生都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加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学生毕业离校,商业银行就很难查寻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状况,这种互保方式蕴含的风险自然会显现出来。
(二)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仍采用手工办理,加上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同情弱者”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实践中常常发生“欠债有理”的现象,一些法律法规中似乎也有“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如汽车消费贷款,国外通行的做法是以所购车辆抵押担保。而在我国购买汽车的单据中,没有一项是出具给银行的,因此汽车抵押给银行后,银行却无法控制过户行为,造成不小的风险隐患。
发展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基础,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尚未建立。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消费贷款一般额度较小,而小额债务法院一般不受理,受理了也要付出可观的诉讼费,使银行利益受损。因此,要从法律上对银行个人贷款经营给予必要的保护。
(四)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官僚主义严重,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消费贷款风险。
(五)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六)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资产证券化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贷款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七)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八)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近年来,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大量收入无保证的下岗职工发放金额高达数万元的消费贷款,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可以先易后难地组建征信公司,起初只联合金融机构,以后再逐步扩大。征信公司应遵循“会员免费提供信息,有偿提供查询服务”原则,把各家金融机构作为会员,金融机构免费向征信公司提供个人信用记录,参加组建的其他部门同样要免费提供有关的个人资信情况。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时要付费,以便保证征信公司正常运转。目前,这项工作的试点已经在上海展开,应下大力气将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为消费信贷的全面开展创造条件。&n bsp;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入黑名单。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信用评价体系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状况规定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优惠,如信用累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定期寄送银行资料和服务信息;信用卡透支额度可增大、期限可延长;个人消费贷款、按揭贷款利率在可行范围内可适当下浮;个人贷款担保可根据信用状况等调整。而对信用积分低的客户,则限制办理某些业务,列入黑名单的客户,银行应拒绝提供服务。
(三)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
一、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有一过程,而这一过程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提供金融服务,可能获得终身客户。
二、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目前,发展形势较好的行业有电信、电力、外贸、金融、计算机、教育、医药等。
三、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四)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五)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西方国家的对策是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从而达到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以此为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于消费贷款具有利率、借款人违约、提前偿还等多种风险,通过SpV对证券组合采取担保、保险、评级等信用手段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同时,抵押担保证券以消费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期限较长,相对收益风险比值较高,为金融市场中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较理想的投资工具。
(六)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在欧洲国家,一般采用住房抵押担保发放住宅贷款,在香港实行购房抵押,又称“按揭”业务,是购房的单位或个人以购房合同作抵押获得贷款的方式,美国的抵押贷款之所以不亚于其它贷款的吸引力,不仅因为有三个抵押市场中介来增强抵押券的流动性和偿还力,而且还因为有抵押担保机构来保证抵押贷款的如期收回,在美国进行住房贷款担保的机构有官办的,也有私营的,一旦购房者违约,它们承担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美国抵押担保的成功还在于设定了融资机构和二级抵押机构,并建立抵押保险,有效增强了贷款的清偿力。我国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具体应注意几方面: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如美国有四家政府性质的按揭担保机构,主要为符合规定条件的个人提供住房贷款担保,并向银行收购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发行住房按揭担保债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居民难以提供担保和银行的资金流动性问题,促进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第四,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都要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规定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全部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
(七)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险种的保费应当较低廉,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
(八)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1.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同时,应允许商业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中收取必要的手续费、服务费,以补偿商业银行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在消费信贷的利率方式安排上,一般应采取浮动利率制,按调整一次,从而减少银行利率风险。
2.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固定利率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利率计算全部贷款期内的全部利息,该利率不再做任何调整和改变。浮动利率是指在贷款合同有效期内,只规定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利率,在合同到期后,就要根据事先约定的新利率计算方法,按照当时的市场利率重新确定下一阶段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包括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不同期限。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
3.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由于消费信贷一般为长期贷款,利率变化将导致银行蒙受利率损失的可能。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第四篇:消费信贷-论文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金融或商业机构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费者调剂资金余缺的信贷行为和信用关系。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从而扩大消费需求,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
1.1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从严格意义上讲是1980年代起步的。住房信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它有力地配合了住房体制改革。然而,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之后十年间发展十分缓慢。1990年代中后期,为了配合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政府再次加大力度启动并且推广消费信贷,才逐渐使其出现了很好的发展势头。到了二十一世纪出现了突飞猛进,消费信贷从2001年的0.699万亿元发展到2009年底的5.5万亿元。截至2009年我国消费信贷总量已占GDP总量的16.42%,银行总贷款规模的13.75%。
1.2 其他金融机构开办个人消费信贷的状况 为了鼓励消费信贷的发展,我国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开始办理住房公积金。这项制度的实质是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提供的一种政策性融资渠道,在我国住房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各地还相继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这批机构对我国尤其是住房及农村的消费信贷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在上海浦东新区试点的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标志着像消费金融公司这种在西方市场经济中已经存在400年之久的金融业终于在中国“破冰”。随着各种能够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不断出现,我国消费信贷体系会变得越来越完善,我国各个阶层的消费者也能得到实际的受益。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
从历史上看,我国人民有崇尚节俭的“良好”消费习惯,宁愿先储蓄而不愿超前消费。虽然近年来有稳定收人和消费欲望的年轻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认知度呈上升趋势,但绝大多数最有消费能力的中老年人还是坚守量入为出的消费思想,不敢也不愿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从而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2.2 消费者承贷能力较弱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居民户均金融资产增长迅速,但相对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而言,其收入水平和已经具有的金融资产还难于承受。而且随着近两年物价上涨指数居高不下的影响,我国居民家庭的实际收入预期增幅下降,支出预期受基本生活、教育、养老、医疗等的影响而上升,从而使得消费者负债消费的能力大大减弱。另外,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居民的消费差距扩大,居民更多地选择储蓄存款,以备不时之用,也直接制约了城乡居民的消费信贷意愿。
2.3 消费信贷品种不够丰富
我国现阶段各大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主要品种就是住房、汽车和助学消费贷款,而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好大件耐用消费品、旅游和个人住房装修等消费贷款品种并不普及,受众也较少。而且上述三种贷款的品种也很有限,基本上都是等额还款方式,可以看出信贷产品对市场的细分不够,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这导致了消费信贷的发展较慢。
2.4 个人信用体制不健全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专业信用认证机构对自然人的身份、个人账户、收入来源以及过去的信用状况等进行调查和评估的制度;二是居民的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从而导致贷款机构无从判断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因此因此造成借款人的多头贷款、故意不还款或是恶意透支时有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影响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2.5 法律制度配套设施不完善
目前银行主要是依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对消费信贷进行管理,其针对性不强。另外,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与消费信贷配套的制度政策尚未建立或有待完善,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也不明确。因此我国亟待出台与消费信贷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文件,以规范消费信贷行为。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
3.1有效地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
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应该适当引导消费者改变陈旧观念,提升消费者适度超前消费的经济理念,使其消费观念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鼓励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具有足够经济实力的中老年消费者合理消费,逐步促成其消费模式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正确处理储蓄和消费的关系,进而促进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
3.2 逐步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消费者的承贷能力消费信贷的发展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不同经济模式企业间员工收入差异逐步增大,会使消费者间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条件下,应当从宏观上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政府还可以效仿西方先进国家采取差别税收政策,降低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收人者的储蓄倾向,促使他们少储蓄多消费。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要加大受益者广泛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范围,这样可以减少居民对预期支出增大的隐忧,使其放心地把即期收入的大部分或全部变成即期消费,促进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
3.3 增加消费信贷的品种
只有不断开拓适合时宜的消费信贷品种,才可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不同消费需求、不同年令和不同时间段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从而促进消费信贷的发
展。各金融机构应该密切追踪消费者的需求动态,不断增加消费信贷品种。除住房、汽车抵押贷款之外,可以进一步扩大对家用电器、高档家具等大额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信贷业务,以及教育、旅游等贷款业务。同时,在农民收入渠道和收入数额逐渐增多的今天,积极拓展农村消费信贷,针对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大力发展住房和农机具贷款产品、以及农村青少年教育贷款产品也不失为消费信贷发展之路。
3.4完善信用报告体系的建设
对消费信贷申请人进行信用调查是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发展个人信用体制的必由之路,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一套完善的“个人诚信体系”。建议由政府和银行组织设立专门性的全国个人信用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专门负责收集、保存申请人的有关信用资料,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对申请人的信用进行评估。这样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借款申请人的信用背景资料,并对借款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做出客观的判断,在申请人进行信贷活动时提供给银行,作为是否放贷的依据。
3.5 健全消费信贷相关法律制度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将消费信贷列入国家整个法律体系,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应制定一部专门的《消费信贷法》,从立法的原则、调整对象及范围,到消费信贷的广告、费用、利率、合同的订立、履行、违约及责任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从而营造有利于消费信贷发展的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加大对失信的法律惩罚力度,加大违约人个人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为趋于守信。总的原则是:让消费者有参加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和还贷的约束性,同时让贷款机构有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动力和责任感。4 结语
目前,消费信贷在我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我国由于起步晚,实际应用中也不免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我国已将发展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
手段,因此只有在经济实践中不断消除影响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障碍,才能对我国的长远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中问题(最终版)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中问题及对策
一.消费信贷的基本理论及发展消费信贷的意义
1消费信贷产生与发展
2消费信贷市场需求
3消费信贷的主要内容
4消费信贷形势
5个人消费信贷意义
二.论述国内外个人消费信贷现状及问题
1消费者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
2商业银行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
3市场与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
4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
5缺乏有效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
6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
三.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策略
1信息不对称应对策略
2建立完善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3提高居民收入,提升消费信心,实施政策倾斜
4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拓展消费信贷业务新格局 5加快消费信贷立法进程
6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四.针对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问题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议
1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2改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市场营销手段
五.总结全文,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