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是正义的准绳
法律是正义的准绳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的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维护公平正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一个人受到侵权,侵害处在危难之中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法律,应该主动寻求法律的救济。这是生活在法制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的关念和素质。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件事例:2004年2月中旬,姜志强满怀希望和同村的五位村民跟随承包商——赵国民,工头李秀军从外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一砖厂务工。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砖厂的劳动强度非常大,而生活条件十分差。几个人没白没黑地干了四个月却分文未得。同年六月24日0时30分,姜志强与几位工友在上夜班之前向工头李秀军当场拒绝后,姜志强等人随即表示停工回宿舍。气急败坏的李秀军大喊一声:“我看你们谁敢走!”说着就举起一根3尺多长的铁棍狠狠地砸在姜志强左腿迎面骨上。姜志强顿时倒在地上,被工友送到附近的医院。医生诊断后说姜志强的左腿迎面骨上呈放射性骨折,染后容易变成骨髓炎,须立即动手术,植入钢板治疗,但要交2万元押金。可姜志强身无分文,打人凶手李秀军早已逃之夭夭,砖厂与承包商又相互推脱,不予提供急需的医疗费用。危难之中姜志强的父母闻讯来京,想到了法律。他们恳求康达律师事务所提供援助,事务所得律师不仅借给他们手术费,而且还答应帮他们免费打官司。在师的帮助下,姜志强将砖厂承包商以及大人凶手李秀军一并告上法庭,通州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依法作出了保护姜志强的合法权益的公正裁决。同学们,我们小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让我们在法律的蓝天下和相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行动,时刻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若干年后,当我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时,才会成为一名真正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紧要处却只有几步,我们还是未成年人,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依法律己,学会抵御不良诱惑,否则,一旦触犯法律,法律无情,后悔莫及,家长伤心,老师烦心,社会担心,一失足成千古恨!同学们让我们以法律为准绳,来约束你的行为吧!
Xx小 学 六二班李娜 指导老师xxx
第二篇:“正义”的法律思考
Script>关键词:正义 法律 价值判断 合法性
正文: 何为正义?柏拉图认为:“各尽其职就是正义”,乌尔比安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应有权利的稳定的永恒的意义”,凯尔森认为:“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在这个概念上,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的概念中,正义即公平、公正。正义是法源之一,更是法的追求与归宿。
既然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一种行为、状态是否正义就涉及到三个要素:人、社会和与人直接相关的事物。人是正义反映的主体,也是评价正义的主体;社会的形成归于人的产生和结合,社会对人的分工、分配起着重要作用,个人得不到与他人平等的地位、待遇,往往归结于社会的不正义(公平);而与人直接相关的事物,如地位、资格、自由等,其多寡优劣主导着人们的评价。在远古最原始的社会形成时,有了原始的劳动成果的分配,人们就开始了关于正义的讨论。至于何种行为与状态是正义的,用不同的标准、角度和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其观察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同的。
美国学者罗尔斯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其一,是每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的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制都应有一种平等权利;其二,是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且(2)依存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罗尔斯还指出了可表示如下的更一般的正义观:“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和基础--都要平等的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
将法律的观念从正义中解脱出来是有困难的。在媒体和一般人眼里,正义和法律的概念不断的被交叉混同,而且纯粹法学反对将法和正义相等同,主张将二者当作两个不同的问题来处理。而我个人更倾向与使二者融合,我并不赞成过分清晰的区别这两个概念。法律抛弃正义,便丧失其规范社会关系的作用;同样,正义脱离法律,就丧失了载体,仅仅只能成为“价值判断”,没有实际用途。我非常推崇凯尔森的观点,即正义作为一种主观价值判断也许为法律科学所排斥,但如果将正义理解为“合法性”,那么法律科学中就应当包括正义概念。
人们评价一部法律是否符合正义标准(合法性)时,往往是立足于这部法律是否能将社会关系调整得令所有社会成员都满意,但事实上,能够满足每个社会成员需要的法律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每个人的需要不一致,需要间的相互冲突也难以避免,那些合乎正义的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能达到的也只能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可和满意。
还应当提及的便是自然法学派提出的绝对正义的概念,自然法学派主张法的二元论,认为法应分为实在法和自然法,在不完善的实在法之上,存在着完善的,绝对正义的自然法。但理性的人应当知道:这种绝对正义是不可能存在的,如同世界是可知的,人有无穷的认知能力,而世界永远不可能被完全认识,借用凯尔森的话“正义是一个人的认识所不能接近的理想。”
法律需要接受方方面面的考验,在人们寻求法律帮助时,在法律制裁罪犯时,公平是否得到维护,正义是否得到匡扶,这是法律正义性(合法性)认定的标尺,也是法律生存的土壤,法律立足正义,才能使正义的概念在法律的基础上得到升华。
“正义”的法律思考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法律之内的正义》读后感
读郑成良老师《法律之内的正义》有感
《法律之内的正义》是一部关于司法公正的法律实证主义解读。在以正义、自由、平等、秩序和安全等价值追求框建的法律基本价值之下,正义价值位于最高的位阶。上论阐释公正与正义的关系,同时为中论和下论探讨司法公正的性质和结构做了一个基础行的讲解。
一、语义分析的语境前提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作者阐述的法律之内的正义是在司法过程这种特定语境中,公正或司法公正意味着什么?拉丁谚语中:De gustibus non disputandum est(个人兴趣是不值得争论的),在这种场合,理性和逻辑排不上任何用场,讨论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假设大家在理性和逻辑能力方面具有同质性,但是,几乎在任何社会的所有理智正常的人们中间,都难以指望他们彼此间在信念、态度、目的、兴趣和偏好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不仅程度上的差别广泛存在,实质上的对立也随处可见。所以让我们离开价值判断领域,把它转换为一个与价值判断无关的语言问题来讨论。这种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澄清思想,在于消除思想交流过程中的自我矛盾从而保证理论自身的逻辑连贯性。
为了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作者确立了一个思想前提,这个前提也可以称之为理论预设----我们假定有某项事实存在,并以此作为思想作业的阿基米德点,它即限定着理性思维的方向和范围,也为理性思维提供某种支撑,使思想的表达和交流能够具有必要的逻辑连贯性。
作者进行的工作是描述性的研究而不是规定性和评价性的研究。作者排除了两种不能有效讨论问题的语境,然后假定对于那些重大的价值是非问题大家都能够采用相同的标准来判断,且这些一致的标准已经很好地体现在某个现实的法律制度之中,我们都做出并能够履行这样一个承诺——以合作的态度对待这个我们生活中的并构成我们话语背景组成之组成部分的法律制度。只有以这些假定的事实作为思想的前提,我们才能够构建一个可以有效讨论司法公正问题的语境。司法公正是制度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制度伦理的特点,对于准确描述和刻画司法公正的品质和结构来说是非常之关键的。
二、司法公正的品质
司法公正的品质----
1、法律之内的正义;正义是而且仅仅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善,必须被按照法律中制度伦理的逻辑来理解,这样一来,正义问题就被转化为合法性的问题,关于正义有否的价值判断也随之转换为关于合法预购的事实和逻辑判断。司法公正按照法律的既定标准来判断的特定的正义,它只能是法律之内的正义而不是法律之外的正义。
2、有限的正义;司法公正作为制度伦理的一部分,必然是有限的正义,而所谓的有限的正义是指我们不能完美地满足正义的要求。所以必然会有对较小正义的牺牲,也就是在制度伦理的立场上,如果选择较小的不正义是避免较大的不正义的唯一手段,那就是制度性正义。同时其他伦理价值对正义也有一定的限制。
3、普遍的正义;按照制度伦理的正义尺度和作为合法性的正义尺度来判断,作为普遍正义的司法公正立足于对分散的和冲突的个人目的的整合,换
言之,普遍的正义的立场是各种善的整合。
三、司法公正的结构
文章中最重要的是下论的论述,重视个人权利,强调程序对实体的制约,司法公正的结构:形式侧面不一样,本质其实是一样的,都阐述了程序对公权力的约束,对私权利的保护----
1、法律之善优先于事实之真;司法过程是一个制度化的争议解决过程,它通过对利益关系的确认和调整来维护必要的社会秩序,通过对利益和不利的分配来实现法律之内的正义。“真”是案件事实之真,是事实判断,实然性判断。“善”是法律之善,是价值判断,应然性判断,即合法性。司法活动的实质并不是认知而是合法性评价,尽管这种司法公正是不完美的,有时是要以牺牲个案正义为代价的,但它却是人类的理性能力和制度伦理最相匹配的司法公正,也是与现代法律制度的德行最相适应,并具有制度上可操作性的司法公正。
2、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合理性一词被用以指称“个人或集体在其思想、行为或制度中展示的特质”,在韦伯那里,形式合理性指的是可以准确计算的合理性,实质合理性是指由“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主义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来衡量的合理性,不可能达到精确计算的程度。一个实现了形式合理化的法律制度,就是奉行法治原则的法律制度,尽可能地把实质合理性转化为可计量的形式合理性,类似案件类似处理。惟有形式合理化的法律制度,才能够提供合理化的确定性;而唯有合理化的确定性才能够支撑起法治的大厦。
3、程序正义优于实体正义;实体正义指的是结果的正义,即个案处理结论所具有的一种属
性,程序正义指的是过程正义,即无论处理个案的过程所得出的具体结论是什么,这一过程都应当受到某些实体正义之外的其他正义原则的指引和限制。程序正义是实施实体正义的前提,而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手段,理性化的法律制度不得不借助于一套程序合法性规则来实施实体合法性规则,没有程序正义优先就没有现代法治意义上的制度正义。
四、缺陷及解决思路
作者解读司法公正的视角是独特的,把实证分析的价值无涉的方法引入到司法公正的探讨中是一种理论创新,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都是有各种价值判断和情感的呼唤,难免会对这种价值观念形成一致的价值观,且作者在探讨司法工会曾的语境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理想化,可能对于司法活动的实践应用性不是太强。但是,理论研究和探讨需要一个理想预设的前提,这样才能够有一个讨论的前提进行研习,正是以这样一种静态的理论去诠释司法公正的性质和结构,以这样的静态去应对司法程序中司法公正的动态面貌,我们看待这本书不能以一种价值判断为导向,而是以一种法律人的理性思维去分析,所以这也是法律人应当训练的一种逻辑性思维。
五、分析总结
理性化的法律制度即难以完全排除司法的自由裁量,又足以把自由裁量限定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即司法公正中的程序,在保障人权的时候也需要对公权力作出必要的限制,在赋予权力的同时也要给予制约。法治为人类社会提供的法律之内的正义,营造了理性化的秩序,这也是给予自由和公平最好的礼物,保护人民的利益,保护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在制度的构建中逐步实现司法公职体系的构建和实现。
近现代以来科学化的思维理性判断,把边界划定出来,抛开自己的逻辑,理解作者的切入点(法律人理性的思维),在本书的范围内的批判,反对范围外的批判,法律之内的正义就是司法公正最为重要的特殊品质,在作者预设的思想前提下,司法公正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逻辑意义上的问题,司法公正已经转化为一个来自于价值判断领域的事实判断和逻辑判断的问题。我们寻求在制度和程序内寻求改进的措施而不是在制度和程序外采取行动。作者以一种严谨的逻辑思维去论证司法共司法公正,我们应当以一种法律人的思维在法律之内的司法过程中的语境去讨论它的特殊品质和结构。
法律实证主义,“思想的试验田”的价值无涉,其实是价值预设,也就是这是一部保障权利的法,正如韦伯为理论设置了一种理想,理论是对现实的更高的抽象。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权利本位的正义观,其实正如争论存在的那样,是个人权利本位还是社会本位?是程序公正优先还是实体公正优先?在这本书中郑成良老师为司法公正的结构的构建——在事实之真与法律之善、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之间的理性选择,推论出了法律之善优先于事实之真,形式合理性优先于实质合理性,程序正义优先于实体正义。理论的完整性和逻辑严谨性对我们的启发和指引很大,为我们未来更深入
课题的讨论提供了理论基石。
第四篇:2012唐山摸底考试作文 《道德是人生的准绳》
道德是精彩人生的准绳
2012年唐山摸底考试作文下水文
兴隆一中管永东
姚雪垠把人分成四等,第一等人是有德有才的人,第二等人是有德无才的人,第三等人是有才无德的人,第四等人是无才无德的人。他告诉我们,有德比有才更重要,有道德且有才华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当今社会,许多人把学历水平看成评价人才的尺度,这种观点对吗?台湾某大学研究生在给大学导师的信箱投信时把若干钱夹带信中要求导师提供答案,结果事件被公开,而身败名裂。硕士研究生本来代表着很高的学历,但她为一己私利,置考试公平不顾,其做法是典型的有才无德,这样弄虚作假的人能说是人才吗?
道德是对祖国的忠诚。我敬佩那些有民族气节的人,苏武一个家喻户晓的出使大臣,可谓是外交栋梁,被扣匈奴十几年,不改对汉朝的忠贞,他有才华而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中华民族所感动。而汪精卫这样的人虽有些才华,但是在金钱利益面前出卖国家,出卖民族,被称为民族败类,这样有才无德的人又有什么用?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晏殊诚信考试,诚信为官,他是有才华的人,他更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他深受皇上器重,在大臣中树立了威望。同样,沈阳彩票站私营主不为千万巨奖所动,诚信经营感动全国,究其根本仍然是道德的力量。
道德是孝老爱亲,道德是爱岗敬业,道德是宽以待人,道德是
遵纪守法,道德是大公无私,而人才是德才兼备。
高科技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对象,他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创新发展潜力的标准,各国培养高技术人才,但是我们要明白,高技术的人可不一定是人才,网络黑客病毒制造者那个不是电脑高手,高科技偷盗,假证,发票哪个没点技术含量,研究杀人武器的也一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而这些人我们用法律来约束,用道德来引导,他们就能成为国家社会的功臣。
我们国家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要让中学生提高个人修养,树立远大目标,放眼中华民族,学好科技知识,做个对国家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把人才为人民服务最大化。
总之,品德是一个人品行和德行的总和,一个人要在生活中活得精彩,必须具有优秀的品德,高尚的灵魂,无私的精神,道德是人生的准绳,我们每个人都要力争做个德才兼备的人。
第五篇:浅议正义
“正义”这个词现在随处可见,报纸、电视、网络无不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个词。公平正义,正义通常都是和公平连起来说的。公平是什么,通俗的话语就是一碗水端平,这很多人都知道;但正义是什么,大多数人可能说不上来,没有确切定义,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这是一个褒义词语。正义,对我国民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正义到底是什么?这好像用
中国词汇阐述不了,我国传统思想里也没有关于什么是正义的更深阐述,“正义”这词是个“舶来品”。定义其为“舶来品”,好像有点不雅观,但不可质疑的是,正义的思想源泉在西方,这也是我国民众对正义既熟悉又陌生的真正原因。
我国的古籍如果出现有“正义”这词的话,多是“正确的、正当的”意思,如《史记·游侠列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这里的“正义”属于“正确”的意思;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曹植所做的《七启》:“览盈虚之正义,知顽素之迷惑”,这里的“正义”寓为“本质的意义”。当然,我国也会说“正义之人”,但这里的“正义”通常对应的是“奸邪”,与西方所阐述的做个“正义的人”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在唐朝,还不把“正义”当名词使用,而是当动词使用,又名“注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总的说来,正义这词都是散落于各种古文集中,当一个普通词语来使用,并没有系统的思想阐述正义的含义。
如果非要用一个产自我国的词语来阐述相当于西方“正义”这词含义的话,我觉得“良心”这词更合适。我国民众对“良心”这个词很熟悉,也自有其自己的一番理解。通常都说做事、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好像如果良心没有了,就不能成其为人了,自己也就不是自己了。西方的做个“正义的人”,就相当于我国的做个“良心的人”,都是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种约束力,约束我们应该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为所欲为。但“正义”和“良心”,二者还是不能完全等同。我国的思想史是以儒家思想为整个核心的,并没有关于何谓良心的系统阐述,而西方整个思想史,都是以正义的讨论为核心的,从而导致西方的“正义”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这也是我们要研究学习这个词的真正原因。当然,并不是说我们没有何谓良心的系统思想就劣,西方有正义的系统思想就是优,这里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仅是因为我们现在多用“正义”这个词,就尽力地理解它罢了。
柏拉图用厚厚的一本《理想国》开启了西方何谓正义的大讨论。照柏拉图的意思,为什么要做个正义的人呢,因为正义是人心灵的德性,按照这德性行动,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那如何做个正义的人呢,当然就是“各尽其职即为正义”,就比如说上天赋予你的天赋就是打铁技术特别好,那你如果要做个正义的人的话,就该利用这天赋努力做个铁匠,这也是他为什么主张非要“哲学王”当统治者,即使该“哲学王”不愿意也要强迫他做,因为这是他的天职,这也就是每个人的“正义”。我认为,这里也可以看出在最初时候我国与西方育人观的分歧:柏拉图强调利用个人天赋做好本分工作就可以实现一个人的正义;我国孔子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做个好邻居,好臣子,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等等,处理好与周边所有人的关系时,才算做好自己,才算实现西方所谓的“正义的人”。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创建了目的性正义的学说。举个例子阐述下何谓目的性正义吧。有一把最好的笛子,三个人都想拥有这把笛子,一个是演奏笛子最好的人,一个是最富裕的人,一个是最有权势的人,那这把笛子由谁拥有更合适?都会认为由演奏笛子最好的人拥有这把笛子是更符合正义的。但为什么由演奏笛子最好的人拥有这笛子就是最符合正义的呢?因为他可以吹出更美妙的乐曲,对人们来说可以得到更多的享受,这是功利主义的正义观。亚里士多德不是功利主义者,所以他的理由也不同,他认为由演奏笛子最好的人拥有这把笛子,是因为对笛子来说,它的目的就是演奏最好的乐曲,所以由演奏笛子最好的人拥有这把笛子是最符合笛子的目的,所以也是最符合正义的。何谓正义,就要看分配对象的目的是什么了。这看上去很有理,但不可避免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笛子的目的很好理解,就是吹奏最好的乐曲,但对于复杂多变的社会,每一样分配正义的实现都要求厘清分配对象的目的,那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也容易众说纷纭。第二个问题的出现是越讲究目的性的正义,越挤压自由的空间。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将会出现的局面就是最正义的社会,将会是最没有自由选择的社会。因为要做个正义的人,就是寻找自己本身的目的,最适合这目的的才是最正义的,那如果上天赋予某人的天赋是当个笛手,他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好地笛手,但他就是不想当个笛手,这种情形该怎么办?正义和自由在这里竟成不可调和的主体。那实现正义,到底该如何做?
何谓正义的争论继续进行,边沁的“功利主义”观点简单可行,在当时得到很多人支持,但该观点容易出现践踏个人权利的情形。比如说古罗马把基
督教徒丢进斗兽场与狮子搏斗,在功利主义者看来,这是符合正义的,即使最后基督徒被狮子撕碎,因为这种娱乐,使当时大多数人感到快乐,多数人的幸福得到实现。自由主义者反对功利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人有完全支配自己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权利。所以别说生命了,连国家强制税收都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侵犯了人的财产权。“给
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起”,物理学上,这个支点是肯定存在的,但同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自己撬起”,这个支点存在吗?如果不存在,人完全支配自己的权利应该也不可能实现,自由主义也陷入困境。
康德通过完美的逻辑在《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正义和自由的关系,人到底该如何支配自己,即通过理性,全人类共有的理性支配自己才能实现真正自由,这样的自由和正义才不会不相调和。在罗尔斯的《正义论》里,则是进一步讨论了正义和平等的关系。以赛跑为例,让赛跑者处于不同起点肯定是不正义的;给跑得最快的设置障碍从而实现真正、完全的平等,这还是不正义的;让所有赛跑者处于同一起点,同时以使社会最低层能否从跑得最快者中得到利益为衡量标准,如果社会最低层可以从跑得最快者中得到利益,那就是正义的,如果得不到,那就是不正义的。当然,书中还有为什么要以社会最低层是否得益为评价标准做详细阐述,本文不做详细展开。
正义的内涵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丰富,但也还存在各式各样的争论,何谓正义,每每演变成法律案件交由法院处理。正义是法律的最高理想,法律是正义实现的载体。做为一个法律人,没理由不认真探究“正义”这个词,所以勉励自己勉强写成此文。但综因知识有限而难免疏漏与错误,恳请读者谅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