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年事件对现在的影响
童年事件对现在的影响
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总是把日常生活中对于某些事物的恐惧,归于我自身性格的问题。性格在我看来是注意天生的。但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后,我发现现在我的一些行为,与童年的某些事件密不可分。
在我记忆中最早的印象是一次葬礼。外公的哥哥去世了。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那是第一次接触死亡。可能因为年纪太小,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放置着尸体的阴暗的,点着蜡烛的阴森环境给了我不小的震撼。我依旧深深地记着,外公的哥哥脸上贴着黄纸,皮肤发黑的躺在一张木板上。然后,那夜我和妈妈一起睡,在一张床上。那时候,我带着一个塑料的小兔子玩具或者是小猫的。是那时买牙膏送的。年幼的我对那个玩意儿喜欢的紧。那个晚上过得很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认床,睡得不是很安稳。于是,就那么到了第二天。不记得那时做了什么梦了。只是第二天奇怪地发现我的塑料小玩具不见了。那个小玩具的丢失使得我很不开心,妈妈和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她答应回去给我再买一个。后来我在那里做了什么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妈妈果真又给我买了个塑料玩具,其实就是又买了支牙膏。我一直觉得那件事可能就是说明了我很早就记事了,直到上了精神分析导论课。我们现在一切的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那就是从我们的童年。我觉得从我那件童年的记忆中可以分析出很多东西。
听了老师关于对于死亡畏惧的解释,我同样想到了我对死亡畏惧的可能原因。就是那个环境,很阴森,然后可能对年幼的我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由此,我现在对于死亡很是畏惧,我不太参加扫墓一类的祭祀活动。因为每次参加这些,我一定会做噩梦。可能那时的恐惧被我压进了潜意识,每次祭祀活动就是触发那个潜意识的契机。被压抑的潜意识就会借由梦出现。
那是我对我的死亡畏惧情绪的一种解释。另一种,我觉得就是有些荒谬了。可能是我在那里丢失玩具的不满,害怕。觉得那个地方会吃掉我的玩具。所以对于发生过死亡的地方,就会有着本能的畏惧。对了,我记忆之中丢失的是小兔子或者是小猫。我对它们有着一种奇怪的害怕以及狂热的喜爱。我害怕触摸毛茸茸的动物,但是也喜欢毛茸茸的动物。不知道是不是也是那次参加葬礼对现在产生的影响。导致了我现在如此诡异的喜好。
还有就是,玩具的奇妙丢失,让我对于未知的事物——鬼,也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也许这些都有可能是那次事件的影响吧。
再讲一些近一点,比较明显的事。那是我读小学的时候,我是一个很热爱学习的人,保持着预习的好习惯。有一天,忘了是因为什么原因了,我忘记了预习。由于一直受老师喜欢的原因,我成了一个很自信的孩子,我大胆地举手了。老师也同意让我来回答问题了,估计她本来也是觉得我是能回答出的,可是那天我却回答错了。老师说了我几句,我的心的有些闷闷的,不怎么开心。那时我似乎很快忘记了那些不愉快。因为年纪小,有趣的事总是在等待着我,也就好像不是那么要紧了。
想来,这件事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从我一直清晰的将这件事记到现在就可以看出来。然后,自那件事以后我开始不敢举手发表自己的言论,就想把自己埋在人堆里,让老师看不到。是的,我开始害怕老师。老师当时也没有很过分地批评我,但是从那以后便潜在的影响了我。就是那样以后,似乎使得我不再敢举手,不再敢接近老师。对老师产生了一种近乎本能的畏惧。一旦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我总是不能很自信,结结巴巴的,容易脸红说不出话。问问题什么的也很少了,总是觉得老师会觉得我笨。。。记忆,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塑造似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提时代我们总是无忧无虑的。但是那只是表象,我们以为自己忘记了不愉快,其实并没有,只是那些记忆被我们压抑到了
潜意识。我觉得可能压抑在孩提时代被压缩的潜意识对于现在的影响力要比在年纪大的时候产生的潜意识大得多。毕竟,潜意识的压缩就像弹簧,时间越长压得越紧,对于我们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我们的很多举动都和一些过去发生过得事情有关。我想,那些印象越深刻的。也许产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吧。
除去以上我的那些表现,我似乎还有些畏高,也就是恐高症。只是症状不是非常明显。内心总是有种本能的恐惧,让我远离高的地方。而对于这个情况的产生,我很难给一个恰当的猜测。想来也没什么,记忆对人产生影响的原因是那么复杂,很难真正的弄明白。并且,总是想把所有事都以精神分析发来解释,对绝大数人来说也是不必要的。我们要应用这种方法,更好的了解自己。总而言之,精神分析导论课真的是一门很神奇的课程,它给了我们另一种方法来看待生活中发生的平常的或者不平常的事情。我们的记忆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掌控了它,其实并没有。对生活中的我们来说,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动作,小习惯,喜恶也许都是由于过去发生的一件小事造成的。记忆给予了我们无形却又实在的影响。
第二篇:WCG对现在学生的影响
WCG对现在学生的影响
WCG(World Cyber Games)世界电子竞技大赛,电子竞技说白了就是电脑游戏对打比赛,在这种理解下多数人认为这样的竞技与比赛十分容易影响及误导现今学生的思想。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电脑的飞速发展,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同时也深深的感叹科技的力量。可是“游戏”这同样的科技产物为何确如此受人唾弃?它是否确实是会影响我们学生进步脚步的一个绊脚石?还是在我们身旁有效地释压工具?这就是我们小组要探讨及研究的课题“论当今WCG对现在学生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WCG还很“年轻”,它的存在起初也只是召集所谓的游戏高手相互切磋切磋,使得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这是根本原因。历经13年的发展,逐渐的,许多游戏玩家已经从业余走向专业,玩游戏也从爱好,变成了职业。许多众所周知的电子游戏走向了世界舞台,许多商业人士也开始着重注意着这个年轻且有着极大发展空间的市场。
普遍与大众的电竞类游戏有魔兽争霸
3、星际争霸
2、dota、地下城与勇士、cf等等。中国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世界知名选手如:sky、infi、TH000、820、09、xiaoT、Piss(皆为游戏ID)等等,在世界舞台为中国也算是争光添彩。然而他们付出的努力与辛劳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很多孩子在不了解情况下会有冲击这个领域的想法,等到真正的了解了,自己就一定退缩了。每天至少10小时的训练,认真的态度,及对游戏的另方面的理解与天赋,这都是最基础的条件,这与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看电竞是娱乐与欣赏,选手打电竞则是为了生活与理想。
大多数家长普遍无法接受我的见解,这也是情理之中,但是此次我想论述的是一个对待游戏一个正确的态度与看法,孩子对游戏有执著也是应该的,玩毕竟是天性,严防死守,百般阻挠也许只会适得其反。这毕竟也是兴趣爱好,适当游戏对放松神经,缓和情绪有着很好的作用,所以何必如此抵触游戏世界。当然,醉心与网络游戏的学生比比皆是,但是,联网单机类竞技策略类,与单纯的网络游戏并不相同,两者其实压根就不是同一种事物,所以切不要混为一谈。
再回到WCG游戏项目,基本全是操作战术性游戏。玩,不单单是玩操作了,还要动脑子,有目的,战术战略,战前准备,这些都是可以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动脑子,想后果,评估两方实力,这些游戏里叫做意识。这是不论现实与游戏之中必要的东西,也是之前游戏没有而现在有了的东西。
但我们还是要承认,WCG在中国的严峻地位,玩游戏对我们大多数孩童来说还是要知足,开心快乐就好,别总是想着职业这个概念,WCG在中国并不吃香。80%的职业选手没有工资,15%月工资就拿1000左右,剩下的5%也只是在3000左右。这是可能会有年轻人反驳,说你看谁谁谁,一年20~30万。是的他拿到了,但是你能保证世界冠军年年都是你家的?所以在正确理解了游戏世界,还要理性的看待现实生活。韩国人的电竞很吃香,大量的赞助商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前30名,到了韩国前500名就很不错了,水平差距也是非同小可。当然人家的付出只多不少。总而言之无论什么即使是游戏,不付出,不流血流泪,不吃苦一定不会得到回报。
我们组私人调查报告现实,玩游戏的人比比皆是,94%的人都听说过WCG但实际上30%不到的人了解这是什么行业。而且没有一个人的调查表中有意愿做职业选手。说明我们目前学生还是比较理智的。73%的学生认为玩游戏过多的确会使得学习成绩显著下降。影响我们的发展。29%的学生认为压根就不应该限制我们对游戏的兴趣。但最叫我们组感到欣喜的是接近80%的人都愿意相信,WCG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为使更多的电竞爱好者了解电竞我组成员做成如下调差:
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中,“电子”是其方式和手段,指这项运动是借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以及由其营造的环境来进行,这类似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相应的器材和场地。我们知道,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需要相应的器材和场地,比如篮球运动有篮球和篮球场,田径有标枪、跳高架和跑道、沙坑等等。在电子竞技运动中,这一切都是依赖信息技术来实现,这是电子竞技运动有别于传统体育的根本不同。“竞技”则指的是其体育的本质特性,即对抗、比赛,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对抗、比赛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是电子竞技运动有别于其他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主要不同。电子竞技运动有多种分类和项目,但共同的核心一定是对抗、比赛。需要说明的是,体育的比赛特征,具有可定量、可重复、精确比较的特点,作为一项运动项目,具有高度的技巧性、规律性,选手的技战术水平,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实践来提高。
基本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个体育项目,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那就是统一的竞赛规则,以及在这样的规则保障下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比赛。(例如SC1,SC2,CS,War3,DOTA)概念与内涵:
从这样的理解我们来尝试阐述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电子竞技运动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毅力,以及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正是因为电子竞技运动这样的内涵和功能,国家体育总局才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将之列为中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注:现已重新定义为第78项体育运动.)
电竞与网游的区别
电子竞技:
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都属于广义的电子游戏的范畴。在新时代,一个游戏想成为电子竞技项目,必然需要互联网功能。ESWC,WCG,MLG是世界三大电竞比赛,大部分参赛游戏都是电子竞技。
网游:
广泛定义是只玩家通过指定特定服务器及网络特定方式进入且开始的网络游戏。玩家可以通过网上交友组团一起执行任务,建立一个虚拟世界联系网。网游一开始本着建立更美好的精神世界而产生,确实际效果事与愿违。
学生群体优势
国内的知名选手几乎全是年龄在18到22岁间的学生,为了喜欢的游戏,为了提高自己的游戏水平,很多人处于在学业和游戏之间痛苦的决择。谈到电子竞技,对于选手的家长而言基本上就等同于“不务正业”、“没有前途”。或许毕业得到一份传统的工作才是这些家长所希望的。不可否认的是,电子竞技这项体育运动,依靠的不仅仅是刻苦的训练,也需要比赛时清醒的思考,学生的大脑经过多年课堂的洗刷,更加具备这个优势。电子竞技更好的发展群体也应该是学生。中国代表团取得今年法国ESWC实况足球三、四名好成绩的选手即是在校大学生。
北京高校电子竞技联盟在此方面作了领头羊,率先将电子竞技以正统的方式带入北京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的加盟是否会让各地的高校看到电子竞技是利大于弊呢?每年进行的北京高校电子竞技联赛均由各学府校长亲自主持,这在许多地方高校看来似乎也是不太可能的吧!
电子竞技如同一般的体育项目,起初都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走上到产业化的途径。对电子竞技而言,在媒体和广告业务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目前只能依靠一些职能部门的力量来起推动作用;但是,如果缺少媒体与广告的拉动,电子竞技最终很难取得大的成就。电子竞技与诸多文化产业息息相关,主管部门也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仅把其归为体育范畴似乎有失公允。目前的多样化赛事只能够给选手带来更多的锻炼机会,获得更多的比赛经验。
电子竞技和体育的结合,是一个对中国电子竞技运动有着深远意义的举措,如何体现体育的人文主义,如何促进人与人的交流是我们寻找电子竞技出路的方向。广大媒体应该为中国电子竞技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提供交流的平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对电子竞技运动,以及电子竞技运动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将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打造数字体育产业,为繁荣中国体育经济贡献力量,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使信息技术,体育资源更好的为体育服务,为大众服务,促进新时期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打造中国电子竞技的美好明天吧!
第三篇:宋朝的建筑风格对现在环境设计的影响
宋朝的建筑风格对现在环境设计的影响
建筑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技术进步和艺术特色的综合反映。本文从宋代建筑的艺术风格、文化特征入手,并通过对典型建筑的个案分析,展现宋代建筑的特点,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唤起文化自觉意识。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建筑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水平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刻画了历史的变迁,不同社会时期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发展到宋代,达到了成熟时期,宋代建筑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科技含量也达到了顶峰。
一、宋代建筑概貌
经过了五代十国短暂的纷争,宋朝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在史学家眼里,这是一个颇有争议、又值得关注的时代。在南、北宋存在的三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侵扰,北宋与辽、金对峙,南宋与西夏、金、元对峙并最终被元取代。宋代的历史一方面是由于它过分的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外采取和亲纳币的妥协政策,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上较为衰落的朝代;另一方面它在社会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较大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正是在宋代出现的。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原来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此时期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
二、宋代建筑的艺术价值
宋代建筑虽然没有了唐代建筑的雄伟和大气,但是他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直到现在仍被人称颂。
1、奇特的建筑布局: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其布局和结构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寺中的摩尼殿--为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摩尼殿。大殿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殿面阔、进深皆七间,重榴歇山顶。奇特的是,正方形殿身每面正中各出一扇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由于殿身和四抱厦的整体组合,大殿外观重叠雄伟。对此,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赏:“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溉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2、清雅柔逸的园林建筑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创造的成熟期。以北宋东京为例,有关文献所登录的私家、皇家园林名字就有一百五十余个,此可见宋代园林建筑之盛。宋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仅数量超过前代,而且艺术风格更加细致、清新,诗情画意更为浓郁,意境创造更加自觉。通过借景、补景等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宫殿园林有山西太原的“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其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其标志性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晋祠内圣母殿的宋塑侍女(泥塑)、老枝纵横的周柏(齐年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并称“晋祠三绝。
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在我国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3、富丽华贵的建筑装饰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格子门的一条门框可以有七八种断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条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线脚。在彩画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经过由浅到深、四层晕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极尽变化,生动活泼。
一些宗教建筑中,室内作神灵居住的“天宫楼阁”,把虚幻中的佛国净土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墓葬建筑中,望想将生活中美的感受永远保存下来,于是出现了墓主观戏、墓主夫妻饮宴、墓主出行和回归之类题材的壁画或雕刻。工匠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刀功绘笔掌握熟练。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上,力图表现出人们的审美理想。这些壁画和雕刻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三、宋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我们说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的文化正如王振复老师在《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中所描述的“宋代是一个文弱而文雅的时代,其思想感情已有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犹如从崇拜旭日而转为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寂之星空,……,显得宁静而沉滤。”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深深的烙上了宋型文化的痕迹。
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不管是北宋首都东京,还是南宋首都临安,其城池和宫殿的规模都远远小于唐代长安。《中国建筑史》指出:“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比如东京宫城“因为他的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这些都是气局不大之处。”至于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以北宋的七帝八陵为例,他们比较拥挤地集中在河南巩县,分布在相距不过10公里的地域范围内。这种建筑布局虽然与当时的国力贫弱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此当时的中国文人学子及其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有“向内转”、“内敛”、“内倾”的特性,在物质层面上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蕴意。正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气吐胸中,充塞宇宙”。
其次是建筑布局随意。完全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住家和商业贸易、手工业作坊等直接面对街道,形成了临街设店的平面布局,并且取消夜禁制度。体现了城市市民意识和实用观念的苏醒。也体现了宋代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倾向。
再次是建筑风格改变。宋代的宫殿不论是群组建筑还是个体形象都是清雅柔逸之风采,尤其其屋顶形象,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给人以轻灵、柔美、秀逸的感觉。宋代的园林建筑更是纤巧秀丽、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建筑的这种风格和宋代的绘画、雕塑都有相似之处,如被称为“马一角”的马远的山水画,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令人看起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我想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适应的吧。
另外,宋代还产生了大量的书院建筑,如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这是与宋代的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及扩大科举取士名额的政策使大量寒门学子奔求功名有望,极大地刺激了各类书院的发展,也促进了书院建筑的发展。
四、宋代建筑的科技含量
如前所述,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中科技水平发展较高的一个朝代,同样宋代的建筑也体现了其高超的技术水平,对后世及至当代的建筑界都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砖石建筑上,如福建的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北10公里的洛阳江上,旧名万安渡,故又称万安桥,宋皇佑五年(1053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建,历时六年完成。全长540米,桥宽7米,为一座巨石砌成的梁桥。洛阳桥建筑技术:
①筏型基础:由于当时洛阳江潮 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桥墩。
②“种蛎固基法”: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通过牡蛎无孔不入的繁殖,把分散的石块胶固成整体,以作为桥的基础,然后在稳固的基础上再用大石块砌出四十六座桥墩,上放巨大石梁,然后铺石板。
③“浮运架梁法”:石梁自重很大,不易搬运,利用海潮水位涨落的环境特点,采用浮运架桥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
洛阳桥的建造,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
筏型基础的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五、宋代建筑的影响
宋代的建筑处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阶段,其建筑艺术和技术对海内外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据记载贯穿南北宋的金(女真族)在灭了辽和北宋之后也尊“汉法”。在建筑上,所用工匠多为汉人,其建筑形式,特别是在细部及装修上造型柔丽、纤巧,明显受宋影响。元代在宫殿布局、街市设置等方面也多有宋型特点。另据专家考证,日本著名东大寺佛殿与广东潮州开元寺天王殿一摸一样,证明当时的宋代建筑风格已为海外所学习。《营造法式》在南宋和元代均被重刊,明代还被用于当时的建筑工程,可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行业的权威性巨著。
六、开发宋代建筑资源的当代教育意义
1、进行审美教育,提高视觉素养。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属于一种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更是一种视觉艺术。有效地开发这种视觉教育资源,可作为审美教育的材料,因为建筑是表达感情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从建筑本身的构图、色彩、以及建筑所传达的意境美,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情的愉悦,在解读资源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欣赏水平,从而提高视觉素养能力。
2、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唤醒文化自觉意识。在读图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挑战,视觉信息大量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被电视、电影和网络带来的信息包围着,更由于话语霸权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冷落、被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对宋代建筑以至对整个古代建筑甚至对更多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开发,使受教育者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先民的智慧和能力,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唤醒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3、建筑设计的理念的借鉴作用。建筑其实也和教育一样是一种传播过程,包括建筑设计者、建筑作品、欣赏者(使用者)三个要素,是建筑设计者通过建筑作品向使用者或欣赏者传达设计理念和思想的过程,建筑还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优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是适应时代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是能够同时被建筑设计者和欣赏者认可的,能使设计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借鉴建筑设计的传播过程,既要考虑时代特色,更要注意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如果设计的教学资源能使受教育者和资源开发者产生共鸣,那么将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篇: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我学习世界文明史的作用就是通过了解不同文明的演进史,以便于在观察世界时事时,能站在文明的角度上,从宗教背景`艺术修养`等方面来解读时事。印度作为亚洲重要的大国,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对手,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印度,学习他们的文明。下面的内容就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印度的种姓制度,重点在于分析种姓制度在现在印度社会中的作用
有关种姓制度的产生,有三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我们熟悉的关于雅利安入侵的社会历史的解释。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部落从印度西北部进入了印度次大陆,主要和达罗毗荼人以及澳大利亚类型的黑人冲突,占据了印度北方地区,并把其他的部族向南方或者向北方的山地、森林地带驱赶。雅利安自己的社会形成了三个群体,第一个是战士集团,称为Rajayana,后来名称改成了刹帝利,第二个是祭司集团,被称为婆罗门,这两个集团为争夺雅利安的政治权利进行了斗争,结果是我们熟悉的,婆罗门成为最后的胜利者。雅利安人的第三个集团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他们就是吠舍,许多印度的土著居民也被纳入了雅利安社会体系,成为首陀罗,首陀罗的最初来源不仅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还包括雅利安人和当地土著生的混血后代。吠舍往往是农场主、商人、手工业主、地主,而首陀罗则是在农场工作的农民或者在手工作坊进行劳作。在雅利安征服后,为了维护雅利安人的地位,雅利安人逐渐建立了许多社会和宗教制度和规则,使得这种阶层的区分被永久固定下来。种姓制度由此产生。
种姓制度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制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第二个特征是种姓和职业挂钩,从事干净职业的人地位就高些,从事不洁职业的人地位就地低。第三个特征是世袭的原则,你父母的种姓决定了你的种姓,你的种姓决定了你子女的种姓,一个人生下来种姓就决定了,职业也决定了,一生无法改变。第四个特征种姓之间有隔离性,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生活禁忌与风俗,彼此之间不能相通。
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其他来源和特征,以及一些具体细节,不再具体解释,重点介绍印度种姓制度在现在印度社会的现状,以及对印度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同古代相比,印度现代的种姓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自从1947年独立之后,印度采取了一系列否定种姓制度的法律、政治和行政手段。为了保证低种姓人的教育和求职权利,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还给低种姓出身的学生一定的升学名额。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至少在今天,种姓隔离和种姓歧视是不合法了。
但是种姓制度在城市和乡村的影响却十分不同。在城市受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的影响,印度大城市里对种姓的概念越来越淡薄了。但在乡村种姓制度的影响仍十分巨大,在印度农村走动,便会发现村落的居住方式基本是以种姓区分开来,种姓制度的许多特征在乡村仍有保留。
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特有的国情,它的影响牵扯到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不考虑印度的种姓制度,就不会对印度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下面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对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在政治上,现在印度走的是西方议会民主制。一方面由于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人数共占印度总人口10%,而首陀罗占45%,不可接触者约占18%。低级种姓的选民占多数,有利于选出维护他们自身利益的政党,从而有利于提高低级种姓的社会地位。一批代表中低种姓阶层利益的地方性政党孕育而生,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日益壮大,从积极方面来看,政治的种姓化推动印度议会民主制,使印度由一党独大转向多党并存发展。从另一方面,各个种姓各自为首,互相对立,维护自身利益,不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团结,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也是印度在历
史上为什么易受外族侵略的原因。而且,印度许多的政党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不得不将一些重要的职位让给以些地方的种姓头目,以保证绝对的选票。一个印度政治家感慨地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争取自由运动中产生的具有远见和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领袖正让位于那些具有狭隘地方主义、种姓主义的政治上的新人。”[5](p.79)这无形中给政党冲突、地区冲突、种姓冲突,埋下深深伏笔。
在经济上,职业世袭这一局面却尚未被根本改变。因此,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印度现代经济的发展都受到种姓制度的严重束缚和阻碍,把持社会高层的高级种姓不接纳低级种姓的人。而在一个现代社会里,职业间的改变不仅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往往会带动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如教育业、服务业等。而种姓制度将人们的才能和职业分割,同时规定职业世袭制。这无形中阻碍了职业间的转换,从事低等工作的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高级种姓的人则永久地把持社会中较好的职位。当今印度的现实是:一方面号称IT大国,另一方面是10亿多人口中有1/3仍然居住在缺电少水的闭塞的农村;拥有世界上3/5的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拥有世界1/4贫困人口;每年有200多万大学毕业生,同时全国妇女中有一半是文盲。”[11]究其根源就是受到种姓制度及其观念的影响。若不解决这种现象,印度的经济增长必定会受到长期的严重的制约
在文化上,印度的种姓观念是印度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而种姓又将印度人划分为不同的种姓集团,而相同种姓在不同地区有不尽相同。因此,印度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多层次、多地区的各个民族文化体。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中提到:“这些集团在地里、经济和政治意义上相互依附,而在社会关系、思维方式,甚至在语言上却从未彼此同化。”[12](p.182)这就意味着印度这么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从古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和统一的文化。究其根源,就在于印度种姓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分裂性。种姓与种姓间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排斥等等。他们自成一派,遵守各自的规定,不会容纳其它种姓的文化,也决不接受其它种姓的思想。因此,印度人在种姓的影响下培养起来的是具有分离性、排斥性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印度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进一步诱发了不同民族、种姓、宗教之间的矛盾。但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利于保留印度的文化遗产,不易与被其他民族所同化,正如尼赫鲁所说“只要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国家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14](p.202)但却不得不承认“在印度人们保持着种姓制度的条件下,印度终归是印度;但是从他们与这个制度脱离的那一天起,印度就不复存在了。”[15](p.315)
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非常的复杂,并不能单一的认为某些影响的绝对性。例如印度政府的“保留政策”,在提高印度低级种姓地位的同时,也阻碍了一部分高级种姓的人才获得同等的受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权利,造成新的不公,不能做到任人唯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利于各种姓内部之间的团结,有利于他们内部的合作与交流,举个例子,印度人在硅谷就比中国人吃香,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外工作的印度人大多数属于高级种姓。由于低级种姓的选民占大多数,而他们的大多数又缺乏对科学的基本常识,使得一些政策难以施行,不如节制生育的政策,还有一些政策的通过反而使高级种姓成为弱势群体。
在面对种姓制度这个问题上,印度面临着着一个两难抉择。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特征,但印度的种姓制度却又弊端重重,限制印度的现代化。如何在保留民族性的同时走向现代化,是一个摆在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十分棘手的问题。而且,从古至今,印度的种姓制度都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因此,我认为种姓制度
还将继续在印度社会中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会随着印度对外交流的频繁,以及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影响而逐渐淡化,但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
第五篇:浅析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浅析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李秀娟
(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001)
摘要:网络舆情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虽然政府机关对网络舆情日益重视,但大多仅是阶段性数据统计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而网络舆情的自由发展极易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本文通过挖掘网络舆情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联系,得出信息公开程度是影响网络舆情的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网络舆情;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
8月下旬以来,随着“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名人被抓,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拉开序幕,从行动上开了一个清理网络丑陋的好头,进一步加大了对网络造谣、传谣的打击力度并促使相关司法解释尽快出台。“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伙同“意见领袖”,制造一个以某人或某事为中心的事件,组织人手在网络上发帖、评论,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和不良情绪大肆炒作,短时间内营造出一个网络热点,吸引广大网民的关注。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在如此庞大的网民基础上制造网络热点极易由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把政府机关推到被动的局面。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科学管控研究也就尤为重要。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国家管理者制定和推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以及影响民众利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网络舆情主要指使用网络者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当互联网迅速发展并成为人们比较开放的政治意愿的表达方式时,舆情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力变得非常大。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舆情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向舆论的更快、更多和更复杂转变,进而扩大了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它的影响力。
当某一突发事件发生并引起网络舆论时,社会各级组织和人群都很关心,主动参与到信息和意见的交流中。特别是当事件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时人们的参与意识更强,公众会非常积极的表明自己的意见、态度和立场。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网络舆情的搜集、整理可实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和互动。网民在通过网络途径参与社会热点的沟通过程中,会不自觉的采取某一价值观并通过网络言论表达出来,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网络舆情的变化反应了公众对党和政府进行各项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态度和意见。因为网络具有实时性、互动性、隐匿性、自主性,因此网络成为对社会热点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反应最敏感迅速的传播媒介,通过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社会影响也更广泛。一旦现实社会中有突发性事件发生,就马上会在网络上迅速得以反映,政府机关的网络舆情检测部门对这一问题抢先整理预测,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方法、措施,就能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因此,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党政机关和各级社会组织的关注,但网络的隐匿性和宽泛性也使得网络舆情的监测难度越来越大。
目前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很多,归纳来说基本都包含某一群体利益或权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该群体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群体聚集方式来表达诉求。笔者仅从舆情角度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认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一定数量的人们在一定的舆情空间内,受某些中介性社会事项影响或刺激,为实现其利益诉求,采取集会、游行等方式,与党政权力机关形成对立或对抗关系,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和社会公私财物遭破坏以及人身伤害的事件”2。常规舆情状态表现为主客体在利益方面的“和谐”,主客体之间的矛盾由相关的制度、法规等公共行政部门予以协调解决。但在特定的背景下,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一种非常态社会现象并不是随意发生的,它植根于现实社会背景中,反映某一特定群体的民众受到具体的社会事项刺激而对国家管理者表示其不满甚至反对,是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在利益诉求方面显现的 “非和谐”,是舆情状况的非常态势。
在网络社会中群体性突发事件借助网络的推动,既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性又有网络群体的特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网民群众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实现某一目的,利用互联网大规模地传播某一方面的信息,制造舆论发泄不满,甚至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员组织,并在现实社会中非正常聚2 王来华、陈月生.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J].理论与现代化,2006,5集,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利用舆论和群体优势给党和政府机关施加压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初期,广大网民并不知道事件背后真实的情况,事件发生后被上传至网络,在网络环境中曝光并被网民到处转发传播,借助网络平台与公众的情绪和价值观相互碰撞,形成作为主体的公众的意见取向和政治态度,从而使局部事件酝酿成全社会关注的舆情热点,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使事件真相和社会根源暴露在公众面前。因此,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产生大都基于现实社会的热点刺激。纵观近几年在网络上引发大讨论的热点事件,大多数都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话题,例如社会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拉大、城管等政府不作为等民生问题。当某一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知情人将其吸引人眼球的信息发布于网络空间,使其在巨大的网民规模中迅速传播。由于网络传播的隐匿性,网民们往往不加甄别甚至添加上自己的不良情绪大肆转发。网民的参与热情加上猎奇心理,使其在关注热点事件的同时,常扮演义愤填膺的评论者参与网络事件的讨论,并不断地转发到其他的网络平台,促使影响范围不断地扩大。流言的迅速传播就会使官方言论发声无力,民众就会变得越来越激愤,陷入到群体极化情绪中。
随着知情范围的扩大,网民对事件的关注持续不断,小范围的讨论变成了大范围的评价和争辩,事件的真相逐渐清晰,意见领袖们开始活跃并自主的发挥“把关人”的作用,他们按照某种利益导向,为网络追随者设定议程,引导网民的意见和态度,使网民的观点相对集中,最后成为一种主导意见,形成网络舆情。舆情一旦形成,传统媒体也会关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使得舆情热点事件由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社会。传统媒体的权威报道加上网络媒体最新信息的实时更新,将热点话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偶然的突发事件升级为公共事件。数量众多的网民与现实社会的公众交叉聚合,在意见领袖的召唤下,形成了具有一定共同价值观的组织,参与到突发事件发展中来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
在当前社会时期,网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用,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愈发的强大,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首先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控。“秦火火”曾经叫嚣过“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所以信息公开的程度是网络舆情发展演变的关键性因素,在网络社会中谣言不是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1): 46-50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3】王来华、陈月生.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J].理论与现代化,2006,5 基金项目:2013年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应对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DXQ19)” 作者简介:李秀娟(1981.9-?),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英才学院,硕士,讲师。快递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龙奥大厦宣传部联系人:王崇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