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

时间:2019-05-12 01:5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

第一篇: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

《文艺心理学教程》期末论文

——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

班级:10汉本(2)班

名字:申如梦

学工号:21001012030

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变形记》的影响

摘要:作家的童年体验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动力与主导审美基调的来源,童年的缺失经验更易于转化为强大的创作动力,并对作品的风格及题材和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童年经验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在卡夫卡身上表现得极为充分。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卡夫卡《变形记》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作家的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童年缺失性体验、《变形记》、创作影响、父子关系、孤独

童年,对于一个人是难以忘怀的;而对于一为伟大的文学艺术家而言,苦难的童年经历或许是他步入文学殿堂的源动力。所以,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一般而言,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称为“儿童期”)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

一般而言,童年经验按其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丰富性经验,一种是缺失性经验。所谓丰富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所谓缺失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童年的丰富性经验,在作家那里成为丰富性创作动机,但与缺失性经验所形成的缺失性动机相比,丰富性动机的力量要小得多,甚至就不能成为动力。弗洛伊德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弗洛伊德的话不无道理。因为丰富性经验与幸福相连,而幸福就是欲望的满足,满足更容易变成厌倦,满足的厌倦会使生命失去追求的动力。童年的缺失经验更易于转化为强大的创作动力。

但是,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一个作家及一部作品的影响并不是仅仅体现在创作动力上。在许多作家那里,童年经验以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创作之中。例如: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的同名小说《童年》以及许多作家的自传体小说,都直接把自己完整的童年经验作为题材写进作品。曹雪芹、歌德等许多作家则以童年经验为生活原型进行创作,他们的《红楼梦》、《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基本上是他们童年生活的结晶。至于利用童年的生活片段加工、改造而写成的作品就更多。在许多作家那里,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寻找到童年经验的印记。下面,我们以卡夫卡《变形记》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作家的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作品的影响。

童年经验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在卡夫卡身上表现得极为充分。卡夫卡,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史中具有独特影响力的作家,其创作表现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注重表现自我,尤其是注重表现自我的内在感受。卡夫卡主要的心理特点是孤独、自卑和恐惧,这种心理特征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的。(1)卡夫卡从出生到六岁,他家一直住在一座古旧的旧建筑物里,周围是一片犹太贫民区,这儿的气氛犹如中世纪般阴森,怪诞、可怖:阴森的四壁,黑暗的过道,到处是耗子打架的声音。一个幼儿乃至童年期的孩子独自面对这样的世界该是多么的胆战心惊、惊恐不安!出了阴森恐怖的外部坏境,来自家庭内部的环境则是真正意味深长的。父亲的呵斥,恐吓,都让他本能的害怕,而母爱的缺失,这种种因素都使得孤独、自卑和恐惧伴随着他从童年到成人,逐渐渗入到他灵魂深处,成为他生命的体验。

卡夫卡童年经验在变形记中得到充分表现的,在我看来,主要有这样一些方面:

1:对环境的描写;2:对亲人关系的描写3:无以附加的孤独感。

一:对环境的描写

在《变形记》中,高尔在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已变成甲虫,而他周围的环境几乎都是阴暗的、透着腐败的气息的。阴暗的天空以及早晨的浓雾,他周围的墙上尽是一团团的灰和脏东西,看到的也是街对面一栋长的没有尽头的深灰色的建筑„„在这样一个灰色的世界里,高尔作为一个异化者,不得不忍受着痛苦和亲人的冷漠。这和卡夫卡童年记忆里的漆黑的窗户,阴森的四壁,黑暗的过道,出奇的一致。

二:对亲人关系的描写

从上面我们知道,卡夫卡从小就因他父亲总是斥骂、恐吓他而害怕他的父亲,也没有得到多少父爱。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总是为自己的懦弱胆怯不能成为父亲希望的强人那样而内疚,所以这种纠结心理就让他既恋父,又对父亲有抵制情结。这种父子之间的疏离表现在《变形记》里就是高尔在变成甲虫后,他并没忘记自己做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责任,他的脑子里想到的都是关于工作跟家庭的事情,也不断地想方法走出门去工作,还在想着养活家人和让妹妹去上音乐学院。但是,当格里高尔变成虫形第一次出现在“他人”面前时,一向被视为镇定的父亲也慌乱万分,当看见这只大甲虫从那扇门出来而试图想与人群粘合时,他恼羞成怒,右手操起秘书主任的帽子和大衣及留在一张椅子上的手杖,左手从桌子上抓起一张大报纸,一面顿脚,一面挥动手杖和报纸,要把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去。

妹妹是他以前最能沟通的人,这时也生疏了,甚至讨厌他了,每逢来送食物,总是故意先用钥匙在锁里扭一下,暗示格里高尔快点躲藏起来,免得吓着了她,一走进房间也就冲到窗前,放下食物就跑,一副避之不及的样子,坚持搬走格里高尔房间的家具,并不是真心为格里高尔着想,只是想满足她的自信心。母亲虽想着儿子,可也接受不了身体变异的儿子,她对格里高尔甲虫形象的恐惧,被他的出场吓晕是导致格里高尔激怒、被父亲用苹果狂轰滥打的导火线„„与家人彼此间语言不通、思想不通、感情不通,这些都可以看到卡夫卡的童年经历的影子。三:无以复加的孤独感

卡夫卡是孤独的,因为从某一方面来说,卡夫卡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别的人都要清晰太多,对这个世界的肮脏邪恶也清晰太多。而他的内心又太纯粹,所以他的孤独是无法消除的。表现在卡夫卡身上,这种孤独感不仅是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领域里。他的一个同班同学在谈到学生时代的卡夫卡时写道:“……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尊敬他,可是完全不可能与他成为知己,在他周围,仿佛总是围着一道看不见摸不透的墙。他以那文静可爱的微笑敞开了通向交往世界的大门,却又对这个世界锁住了自己的心扉。……却始终以某种方式保持疏远和陌生。”在青年时期,他渴求爱情,但几次婚约和几次解除婚约表明,他更渴求孤独。在他逝世前三年,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其说我生活在孤独之中,倒不如说我在这里已得其所哉。与鲁滨逊的孤岛相比,这块区域里显得美妙无比,充满生机。”(2)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感,是一种抗拒现实的外化形式,是一种心灵上的需求。他在给他的好友勃洛德的信中说得一语中的:“……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目的,是对我的极大诱惑。”

这种生活中和精神上的孤独感必然在他的品中表达出来,在《变形记》,格里高尔第爬出门的结果是遭受人类社会的无情抛弃,而且还伤了一条腿。在他第被赶回房间后,残酷的大门切断了他与外界的联系。此时的格里高尔,是孤独痛苦的,这孤独痛苦有来自于物质的,也有来自精神上的。

首先是物质上的痛苦,他饿得厉害,却无法自己找食物,等到有食物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连曾经最喜欢的牛奶都感到厌恶,他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了,而吃是人最基本的问题,他连人最基本的问题都无法解决,最后喜欢上的也竟是变味的奶酪,他爱上的是动物的食物。然而对于物质上的痛苦,格里高尔慢慢也就适应了,最使他感到孤独痛苦的是精神之孤独之

苦。

格里高尔尽管已变成了甲虫,他依旧强烈地关注着家人,常常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然而,家人都远离他、排斥他、不敢接近他。但此时他也并不埋怨家人,反而担心家人不能再过上安静、富足、满意的生活。所以只要一听到门那边有声音,他就会全身紧贴着门听,当听到家人在讨论经济上的问题时,他心里很难过也因目前状态下帮不了忙而感到伤心自责以致面红耳赤,整宿不眠。但经过了第一次父亲那一脚后,他已不敢再轻举妄动了,所以,在第二阶段他只能躲在门后通过门缝看、贴着门听。在这里,他是以一种边缘人的姿态游离于孤独与群体之间,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渴望得到关爱却不能的边缘人的凄凉形象。在这里,门隔开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虫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孤独的个体和异化的家庭。

综上所述,卡夫卡创作出《变形记》,以及《变形记》中人物,环境,心理的描写等都与他的童年有密切的联系。是他童年体验的折射。概而言之,童年的缺失性经验,从根本上说,是作家的沃土,作家在他的一生中永远可以从这里获得生命力。卡发卡之所以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与他的童年的种种生活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1)赫伯特 克拉夫特,《卡夫卡小说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阎嘉,《卡夫卡日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论述作者缺失性体验对作家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述作者缺失性体验对作家艺术创作的影响

缺失性体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很大,一方面,它给作家以心理上的创伤、痛苦和精神上的焦虑、压抑;另一方面,它又使作家在化解痛苦的同时超越痛苦,进而因自身的缺失性体验而感受到更为普遍的缺失性体验,也就是人类、社会和整个时代的缺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这种缺失性体验一个重要方面来自于童年的不幸。而童年的缺失往往会对一个作家的性格及其以后的创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促使着作家去回忆,去创作,去弥补曾经的缺憾,以求得满足和发泄。正如有人曾说的“沉痛的回忆,我们总想摒弃,但某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常常将心事勾起。也许是一种声响,一朵鲜花、清风或海洋,然而一想起就会令人断肠。因为它触动了一根电箍,是它神秘地把我们捆束。”

童年的悲惨与不幸往往构成一个人对童年的缺失性体验,而这种缺失性体验往往给作家的一生都涂上一层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作家创作题材的选择、人物原型、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这其中以作家童年父母的离异、亡故、家庭的中落等痛苦体验对作家的性格和气质影响较大。正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说的“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下面就以萧红、杨沫、巴尔扎克、卡夫卡等中外作家为例进行论述。

父母之爱作为最为神圣的爱之一,它常常洋溢着神圣的光环。萧红的笔下母亲的形象得到了丑化,传统父亲的威严也得以解构。这则源于童年萧红父爱母爱的缺失。1911年萧红生于黑龙江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但对于一个传统上重男轻女的封建大家庭来说,她受到的则是来自母亲的冷漠、歧视、辱骂和父亲的毒打。在她冷漠寡情的母亲去世后,萧红并没有找回这份失落的爱。因为她的父亲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又娶了一个。她的继母并没有改变生母的冷漠,反而变本加厉。她常常在萧红父亲的面前告状,离间其父女关系。这给萧红幼小的心灵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也深深地影响了她以后的文学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在她的作品里许多母性的形象都是被丑化的。具体体现在她的《呼兰河传》中的典型恶婆婆形象,如致团圆媳妇之死的婆婆以及周三奶奶、杨老太太等。还有《生死场》中缺失母性的老王婆、金枝婆婆的形象,她们对孩子缺少应有的母爱,被愚昧和残忍笼罩着。

在萧红的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是这样的“父亲在我眼里变成一条没有一点热气的鱼类,或是别的不具有情感的动物。”“父亲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人性。”现实中萧红曾被父亲当作礼物去交换富贵,她正是”为了逃避被出卖的命运,萧红逃离了父亲的家,与父亲彻底决裂。”所以她笔下的父亲形象都是卑微、麻木、萎缩、残忍、愚昧和怯弱、病态的。像《生死场》中摔死小金枝的成业、寻羊的二里半=组织镰刀会的赵三;《呼兰河传》中出走的有二伯;《马伯乐》中自私的马伯乐等等父亲形象都是这类的典型。他们在萧红的笔下共同构成了在那个时代那个特定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群体。

杨沫的童年的心灵创伤主要来自父母关系的不和。她后来回忆说“孩子时候的恐怖悲哀,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使我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觉得心酸。”这种缺乏抚爱、无人照管的生活培养了杨沫倔强、大胆、正义、热情的。“渐渐地我养成了一种眼泪向肚里咽的忍耐性,也养成了一种无言的深藏在心底的反抗性。”杨沫的种种因童年爱的缺失而形成的性格在她的《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的身上得到的最充分的体现。

好像举凡伟大的作家都有一段悲惨的往事,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巴尔扎克也是如此。在巴尔扎克出生后仅三十三天,就被父母寄养在一个农家。在童年的这段时光里,他的母亲几乎没有去看过他。被称为“可怜的巴尔扎克”的他再后来的创作中写道“我从来就没有过母亲”。这种母爱缺失的阴影就像一个幽灵一直闪现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幽谷百合》中,他的那种母爱的缺失与德·贝尔尼夫人(他曾经钟爱的一名大他好多岁的女子)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将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与现实中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众所周知,卡夫卡的童年的不幸主要体现在父爱的缺失上。他的父亲是一个刚愎自负、粗暴的商人,他们不同的兴趣和价值观念造成了父子间强烈的冲突。从而使卡夫卡在父爱的缺失中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各种专制现象。他在《致父亲》写道“您坐在您的靠背椅里,主宰着世界”“在我看来,您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那种种神秘莫测的特征,他们的权利基础是他们这个人,而不是他们的思想。”卡夫卡对父爱缺失的体验很快就升华到了对整个社会专制现象的体验,可以说《致父亲》是其起草的向“父亲文化”宣战的檄文。

像这样的作家可谓不胜枚举,诸如童年失去父亲与母爱的郁达夫;受专横暴戾母亲影响的屠格涅夫;幼年丧母,备受继母冷漠的薄伽丘;五岁失去母爱的但丁等等。那些童年的缺失性体验无疑给作家的一生都留下了阴影,也无形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然而,作家们在创作中寻求发泄、抚慰和满足的同时,自觉地从自身缺失性体验中发现更为广泛的普遍性社会缺失,从而使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具有了普遍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第三篇:读卡夫卡《变形记》——对人的生存的深邃透视

读卡夫卡《变形记》——对人的生存的深邃透视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归入“表现主义文学”中。??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于20和30年代的德、美等国家。它首先出现在绘画界,是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驳。表现主义作家不满于印象主义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如光和影)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他们深受康德的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描写人们的主观世界、直觉和潜意识,用特殊手法来反映现实世界。表现主义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各领域都产生过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卡夫卡是小说领域的杰出代表。卡夫卡一生写过不少短篇小说,有许多生前没有发表过,《变形记》是发表过的。国外的文学评论家在他们的著述中经常论及《变形记》,认为它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一篇颇为重要的作品。它的重要性在于,深刻而尖锐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带本质性的问题,譬如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譬如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时刻都有的灾难感,譬如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沟通的孤独感等等。

??著名外国文学学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4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这4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它的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为,袁可嘉先生的这一论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循着这样一种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先看《变形记》中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揭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部分与整体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但自从有阶级以来,这种关系就不断地处于摩擦、冲突、对立之中;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之后,随着工业、科技的高度发展,物质的不断积累,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人不再是社会的主人,而异化成了物、动物、非人。正如马克思给“异化”所下的定义那样:“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正是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时代、生活背景。

18、19世纪的作家一般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专制政体、官僚政治、道德堕落等等,目标比较具体明确。而卡夫卡这些现代派作家,则是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全面的。这就比现实主义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锐、彻底。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绝大多数人所每天面对的。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再看《变形记》中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思想感情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老板要炒他的“鱿鱼”而焦虑,他为父亲暗暗地存了一笔钱而欣慰,他为妹妹明年上音乐学院的事而筹划,他为今后一家人的生计而忧心„„这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优秀青年。但专横暴躁的父亲却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他甚至怀疑儿子会对家人采取暴力行为,而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她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因此悲痛欲绝,但她内心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欢他,时刻想的是她的快乐、前途,当哥哥最初变形后,她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亲请求:“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他必须离开这儿”。并狡猾地辩解说: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际是在暗示格里高尔。她还无中生有地说:格里高尔会“要了你们俩(指父母亲)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占领整幢寓所”。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格里高尔对一家人的言语行动,并没有惊诧,也没有愤怒,而是用一种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态,接受了这种事实。他一边“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边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萨姆沙一家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了别人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维系人际关系的是金钱、利益,这种维系一旦断裂,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了对峙、冲突、隔膜、猜忌、残杀。卡夫卡用冷漠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冷漠的人间图画。

??最后我们来看看《变形记》中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我关系的展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包括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在人的本性中,既有自然

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完整的人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变形记》表现了对人的本性的揭示与否定,在冷漠、沉重的现实世界中,人已经难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分裂了、异化了,即便你还有意识、思想和情感,但躯壳已变为动物,变为动物的人还是人吗?这是现代派作家对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视。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在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下,对自我的稳定性、可靠性、理性等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认为自我的核心不是理性而是本能(欲望)和潜意识,因此在作品中大量表现人物意识的混沌与虚幻。《变形记》是荒诞不经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作家的一场“梦魇”或者一种潜意识活动。小说所表现的是不少现代派作品共同的主题:丧失自我的悲哀和寻找自我的失败。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全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但彻底失败了,变成了一只人人恐惧、厌恶的大甲虫。大甲虫是一个绝妙的艺术象征,它象征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处境,它象征了自我的一种怯懦、逃避和封闭。卑微的小人物是无力同现实抗衡的,他只能躲进甲壳中,忍受孤独,冷眼世界。

第四篇: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然而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流动,但又通常把仍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农村,他们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投靠在亲朋好友家,或者就兄弟姐妹自己过,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亲情关爱、言传身教、健全而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留守儿童”的成长恰恰存在着这一缺失,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1.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

2.教育问题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甚至比“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挣钱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位心理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由于长期的家庭缺失,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缺乏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其他的监护人又替代不了父母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亲情温暖和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在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尤其是在失败、孤寂的时候,他们不愿意与带管人交流,而采取与同龄人交流等方式。久而久之,在其心理上的成长留下了后遗症,通常表现为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和不善于与人交流、敏感、仇视或者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和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同时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偏离“常态”的比例较对照组高。

4.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社会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社会规范教育的缺乏,无法给予留守子女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于是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留守儿童,自我行为得不到控制,加上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及建议(一)帮助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1、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首先,在家长中开展素质教育讲座,使家长与学校每月定期座谈。有条件的可聘请知名专家,介绍国内外最新家庭教育理论,并联系实际解答家长的家庭教育难题,对个别案例进行分析、咨询、解答。

其次,改变过去家长会的模式。为了使家长会更具实效性,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措施,改变以往家长会的形式:改开大会为小会,改一言堂为平等对话的全言堂。让老师和家长都能充分反映情况,特别是家长之间的交流,相互之间的教育启发更具说服力。

再次,改革家庭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中发现了种种问题,根源大多在家长身上。首先是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问题,因而步入了误区。例如,学生每天回家,家长总是问学生,今天考得第几名?如果考得好,就给现金奖励,考不好就指责孩子,有的甚至拳脚相加,忽视孩子的道德、行为、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根据以上情况,我们需及时举办素质教育专栏,向家长介绍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的教育新动向,从长远眼光看今天的教育弊端,使家长改变观念,树立大教育观,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从而主动地、自觉地在家庭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

2、提高家庭教育的素养水平

家长是家庭活动的组织者,其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活动的效率、质量。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我摘抄了家庭教育应掌握的16条规则:

⑴、在孩子面前,不要把自己扮成完美无缺的圣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有缺点、也会犯错误的凡人,这样你将更容易拉近与孩子的感情距离。

⑵、不要按照你自己的行为标准,或是你所羡慕的人的行为标准来塑造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人,应该准许他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⑶、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比他强的孩子相比,要拿孩子自己与自己比,比今天比昨天的变化,比今天比昨天的进步,比出孩子的自信,比出孩子的勇气。

⑷、对孩子不能乱许愿,承诺必须建立在“兑现”的基础上,否则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

⑸、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让他懂得,一切物质成果都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让他品尝靠劳动挣钱的乐趣,体验因功受赏的喜悦,感受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自豪。

⑹、不要把孩子交给文化水平低的亲属或保姆带养。让文化水平高的人带孩子,有利于提高对孩子的智力刺激水平。

⑺、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父母的争吵既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有损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父母的长期无休止的争吵,无疑会把孩子熏陶、感染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⑻、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不要出面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要让孩子在自我协调、处理伙伴间的冲突中学会相处、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⑼、不能容忍孩子的自私自利行为。要教育孩子心中的他人,对人要有爱心,重情感,知回报。要让他懂得,大公无私,甘心奉献,才是高尚的人.⑽、教导你的孩子,不务正业者被人鄙视;辛勤工作者被人尊崇。让孩子明白,有所作为才会生活幸福快乐,追求安逸则会无聊空虚。

⑾、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同情、安慰和鼓励,不要训斥、谩骂,雪上加霜,增加他的精神负提和思想压力,避免造成孩子从此一蹶不振,成为挫折的俘虏。

⑿、当孩子对父亲或母亲一方有意见时,绝不要站在孩子一边反对你的配偶,以免在孩子内心产生一种矛盾感。还要避免孩子钻空子,造成家庭教育的不和谐。

⒀、当孩子因对某人或某事不满、产生愤怒和仇视时,要及时帮助、引导他采取积极的方式宣泄出这些情感,尽快恢复正常心态。否则会郁结于心,要么损害身心健康,要么会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断送了孩子的前程。

⒁、在孩子面前要多褒扬他人的长处,不要议论他们的短处。要让孩子懂得“三人行必有吾师”,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他人,善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⒂、家庭中出现的困难,不要向孩子隐瞒,要视孩子的年龄大小适当做些吐露。要让孩子懂得,他是家庭成员,应当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为父母分担一份忧愁,促使孩子尽快成熟。

⒃、不要只知道爱孩子,而不知道教育孩子爱父母。那些老来抱怨儿女不孝、以至于与儿女对簿公堂的人,大多喝的正是自己酿下的教子不当的苦酒。

(二)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校应主动站出来,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首先,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和教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构建起一个类似家庭的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亲情活动网络,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家、享受爱,不再感到孤独无援。

其次,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

再次,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授相应的知识,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使全体同学都受益;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

最后,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需要其发挥主动精神,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留守儿童与常态儿童相比,家庭和父母的监管力度弱,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向大城市流动,缓解进城农民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发展大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商品化,同时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市化。这样可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从而减少农民向大城市的流动问题。

其次,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不再是一方净土:盗窃、抢劫、贩毒、赌博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发展,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因此,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宁环境,就必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对农村进行综合治理。

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下,留守儿童教育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只有加强社会教育,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网络体系,优化留守儿童教育环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维一体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的最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第五篇:童年事件对现在的影响

童年事件对现在的影响

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总是把日常生活中对于某些事物的恐惧,归于我自身性格的问题。性格在我看来是注意天生的。但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后,我发现现在我的一些行为,与童年的某些事件密不可分。

在我记忆中最早的印象是一次葬礼。外公的哥哥去世了。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那是第一次接触死亡。可能因为年纪太小,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放置着尸体的阴暗的,点着蜡烛的阴森环境给了我不小的震撼。我依旧深深地记着,外公的哥哥脸上贴着黄纸,皮肤发黑的躺在一张木板上。然后,那夜我和妈妈一起睡,在一张床上。那时候,我带着一个塑料的小兔子玩具或者是小猫的。是那时买牙膏送的。年幼的我对那个玩意儿喜欢的紧。那个晚上过得很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认床,睡得不是很安稳。于是,就那么到了第二天。不记得那时做了什么梦了。只是第二天奇怪地发现我的塑料小玩具不见了。那个小玩具的丢失使得我很不开心,妈妈和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她答应回去给我再买一个。后来我在那里做了什么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妈妈果真又给我买了个塑料玩具,其实就是又买了支牙膏。我一直觉得那件事可能就是说明了我很早就记事了,直到上了精神分析导论课。我们现在一切的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那就是从我们的童年。我觉得从我那件童年的记忆中可以分析出很多东西。

听了老师关于对于死亡畏惧的解释,我同样想到了我对死亡畏惧的可能原因。就是那个环境,很阴森,然后可能对年幼的我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由此,我现在对于死亡很是畏惧,我不太参加扫墓一类的祭祀活动。因为每次参加这些,我一定会做噩梦。可能那时的恐惧被我压进了潜意识,每次祭祀活动就是触发那个潜意识的契机。被压抑的潜意识就会借由梦出现。

那是我对我的死亡畏惧情绪的一种解释。另一种,我觉得就是有些荒谬了。可能是我在那里丢失玩具的不满,害怕。觉得那个地方会吃掉我的玩具。所以对于发生过死亡的地方,就会有着本能的畏惧。对了,我记忆之中丢失的是小兔子或者是小猫。我对它们有着一种奇怪的害怕以及狂热的喜爱。我害怕触摸毛茸茸的动物,但是也喜欢毛茸茸的动物。不知道是不是也是那次参加葬礼对现在产生的影响。导致了我现在如此诡异的喜好。

还有就是,玩具的奇妙丢失,让我对于未知的事物——鬼,也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也许这些都有可能是那次事件的影响吧。

再讲一些近一点,比较明显的事。那是我读小学的时候,我是一个很热爱学习的人,保持着预习的好习惯。有一天,忘了是因为什么原因了,我忘记了预习。由于一直受老师喜欢的原因,我成了一个很自信的孩子,我大胆地举手了。老师也同意让我来回答问题了,估计她本来也是觉得我是能回答出的,可是那天我却回答错了。老师说了我几句,我的心的有些闷闷的,不怎么开心。那时我似乎很快忘记了那些不愉快。因为年纪小,有趣的事总是在等待着我,也就好像不是那么要紧了。

想来,这件事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从我一直清晰的将这件事记到现在就可以看出来。然后,自那件事以后我开始不敢举手发表自己的言论,就想把自己埋在人堆里,让老师看不到。是的,我开始害怕老师。老师当时也没有很过分地批评我,但是从那以后便潜在的影响了我。就是那样以后,似乎使得我不再敢举手,不再敢接近老师。对老师产生了一种近乎本能的畏惧。一旦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我总是不能很自信,结结巴巴的,容易脸红说不出话。问问题什么的也很少了,总是觉得老师会觉得我笨。。。记忆,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塑造似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提时代我们总是无忧无虑的。但是那只是表象,我们以为自己忘记了不愉快,其实并没有,只是那些记忆被我们压抑到了

潜意识。我觉得可能压抑在孩提时代被压缩的潜意识对于现在的影响力要比在年纪大的时候产生的潜意识大得多。毕竟,潜意识的压缩就像弹簧,时间越长压得越紧,对于我们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我们的很多举动都和一些过去发生过得事情有关。我想,那些印象越深刻的。也许产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吧。

除去以上我的那些表现,我似乎还有些畏高,也就是恐高症。只是症状不是非常明显。内心总是有种本能的恐惧,让我远离高的地方。而对于这个情况的产生,我很难给一个恰当的猜测。想来也没什么,记忆对人产生影响的原因是那么复杂,很难真正的弄明白。并且,总是想把所有事都以精神分析发来解释,对绝大数人来说也是不必要的。我们要应用这种方法,更好的了解自己。总而言之,精神分析导论课真的是一门很神奇的课程,它给了我们另一种方法来看待生活中发生的平常的或者不平常的事情。我们的记忆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掌控了它,其实并没有。对生活中的我们来说,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动作,小习惯,喜恶也许都是由于过去发生的一件小事造成的。记忆给予了我们无形却又实在的影响。

下载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论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经历了3年多,以中朝两国人民的胜利,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失败而结束。这场战争无论是对中国、朝鲜、美国、苏联和日......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2年第》期(社会科学版) 收稿日期:2””2 ”9 ”9 作者简介:孟修祥(19《》)),男,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学硕士;梁惠敏(19《......

    论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

    论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 摘要: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消费时代,我们不无时无刻地在进行消费,广告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大街小巷、电视、网络、报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广告。随着......

    论性别差异对秘书工作的影响 原稿

    一、秘书行业男性秘书职业发展现状及秘书职业女性化的原因 秘书,在我国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设置的一种行政职位;在世界上乃是最广泛的社会职位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

    论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论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灿烂文明的土壤中开出的奇葩,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它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共同的语言以及同文同种的历......

    论腐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论腐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腐败,一个社会的沉重话题。纵观时间长河和世界区域,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个国家,腐败如影随形。腐败就像一颗毒瘤,附在社会这个大躯体里,扩散在社会这个躯......

    论高新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论高新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使得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专家预言,21......

    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对世界时代潮流的积极回应,是中国主动应对世界发 展潮流的必然之举,从而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