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四辩稿)[推荐]

时间:2019-05-14 18:2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四辩稿)[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四辩稿)[推荐]》。

第一篇: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四辩稿)[推荐]

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四辩稿)谢谢主席,谢谢评委,谢谢对方辩友,谢谢到场的观众朋友们。作为正方四辩,请由我为大家最后回顾本次辩论的重要内容。

对方辩友在此过程当中多次出现考虑问题脱离实际,理解问题片面单一,看待问题思维老旧的问题。下面请由我为大家一一列举。

第一、对方辩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未免太过直观。

中华文明照亮了960万华夏大地,孕育了13亿龙的传人,撑起了五千年不灭的“中华魂”。对方辩友居然片面的认为中华文明不堪外来文化的冲击,这种民族自卑心理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最大阻碍。

第二、对方辩友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未免太过简单。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趋势,是时代的要求;绝非是为了消灭传统文化,同化传统文化,阻碍传统文化的发展。所以,如何迎接挑战,走出国门,弘扬自身文化,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绝非一味逃避外来文化的交流和冲击啊。

第三、对方辩友对“发展”的题眼刻意进行了回避。

您口中的“阻碍”分明只是一种机遇,只是一汪活水,只是一笔财富,想要赢得奖励获得真正的发展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但是您不能因为自己需要努力就归罪为受到了提供奖励的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吧。

下面请由我再一次强调我方观点。

第一、从国内角度讲,经济全球化既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动力,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走向世界的必然途径。

经济全球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扩宽了更新鲜的视野。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必经之路,也是增强国人传统文化信仰的有力支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拥抱世界的内在动力。这样的明显的促进,何来阻碍之谈?

第二、从国际角度讲,经济全球化既是促进国际文化和谐发展的必经阶段,更是地球村文明交融发展的真实体现。

经济全球化绝不仅仅只带来文化上的交锋;绝不仅仅只形成简单的文化共荣;绝不仅仅只为了形式上的文化认同。她是不同文化区域的人文文化的碰撞、交融、发展;也是不同文化性质的文化意识的渗透、补充、完善;更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相识、相知、相容。

这是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不二选择。这样的明显的促进,何来阻碍之谈?

第三、从文明角度讲,经济全球化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必经之路,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体现啊。

我们承认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也承认传统文化的压力,但是,这恰恰给了中华传统文化一个感召世界的机会,一个包容世界的契机,一个大同世界的机遇。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再一次崛起和腾飞的历史鉴证。这样的明显的促进,何来阻碍之谈?

所以我方坚定的认为,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辩稿)

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辩稿)

作为正方一辩,首先我想表明我方今天所持的观点: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具有专业深度但却有着十二分现实意义的辩题,所以我不想用专业的名词和生硬的理论来狐假虎威。我只想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用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视角,和大家共同来探讨事情的真相。

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会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呢?

第一,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最丰富的经济资源,能帮助传统文化以最少的代价最大程度地换取文化基础,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就像一家上市公司,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手中的股票,改革开放三十年,好不容易上市了,全世界的股民都抢着要买我们的股票,我们眼看着就要发财了,却有人跳出来说:不要买不要买,谁买我们公司的股票就是阻碍我们的财路。这样的理论能占的住脚吗?对方辩友!

第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最先进的生产方式,能帮助传统文化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效益,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利益吗?一定能啊!想要获得利益就必须得付出相应的努力吧?非常对啊!可是当我们所有人都在努力着争取属于我们自己的利益时,却有人跳到一边说:不要努力不要努力,其实提供给你利益的人就是为了阻碍你的发展。这样的理论能占的住脚吗?对方辩友!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最多元的文化氛围,能帮助传统文化以最小的消耗最大深度地挖掘文化深度,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一股活水,需要交流才能灵动,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而交流才会给文化带来更好的生命力。当我们欣喜的看到活水徐徐而来,鱼儿自由欢快的时候,却有人跳出来说:不要加活水不要加活水,我们家的湖和鱼就喜欢死水。这样的理论能占的住脚吗?对方辩友!

综上所述,不管对方辩友接下来是有一千条理由反驳我,还是有一万个借口否定我,我实在是不能承认,作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最丰富经济资源,最先进生产方式和最多元文化氛围的经济全球化;作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最大程度换取文化基础,最大限度提高文化效益,最大深度挖掘文化深度的经济全球化,居然会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阻碍。这样的理论能占的住脚吗?对方辩友!

所以,我方一致坚持: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谢谢大家!

第三篇: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攻辩小结)

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攻辩小结)

听了反方辩友的问答,我觉得当务之急是为他们化解一些不应该阻碍她们的阻碍。

一、什么是文化的入侵?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承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进行整合和重构,不是西方经济对中华文明的绑架,而是一种历史的趋势,是当今时代的选择啊。您能说文化的整合是阻碍吗?能说文化的重构是阻碍吗?能说历史的趋势是阻碍吗?能说时代的选择是阻碍吗?您不能,所以您更不能说经济全球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阻碍啊!

二、什么又是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以旧换新的过程,一个以小博大的过程,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啊。困难必定存在,但是前途也必然光明啊!您能说旧换新换来的是阻碍吗?能说以小博大博来的是阻碍吗?能说从弱到强赢得的是阻碍吗?您不能,所以您更不能说经济全球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阻碍啊!

三、什么才是文化的阻碍呢?众所周知,阻碍传统文化发展的不是西方的经济、文化与文明,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身就决定了她是难以吸收,难以继承,难以创新的,所以她才是难以发展的。您能说西方经济阻碍了她的自我吸收吗?能说西方文化阻碍了她的自我继承吗?您能说西方文明阻碍了她的自我创新吗?您不能,所以您更不能说经济全球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阻碍啊!

我不知道是什么阻碍了您方的思想,让您方一直错把促进当阻碍,强说促进是阻碍,希望对方辩友在接下来的言论能够打破自身的阻碍,回归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事实!谢谢对方辩友!谢谢大家!

第四篇: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浅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国家应该加快国内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经济体制 对外贸易 科技 人才 跨国公司

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墨西哥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例证。10年前,墨西哥经济是典型封闭式的,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大量的美国企业进入墨西哥。墨西哥经济却并没有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呈现出自主发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额达到了1200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从签约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在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一)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的步伐,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

首先,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

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

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发展对外贸易,积极与国际接轨。针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风险,有学者提出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1.白树强.全球竞争论: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竞争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0

2.陈叔红.经济全球化起势下,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刘力.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出路何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

5.孙若彦.经济全球化与墨西哥对外战略转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王述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3

7.张泽慧.周望.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第五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传承与发展

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全球化、传承、发展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1、全球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全球化的问题也进一步日益突显。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詹姆斯·罗斯诺(James.N.rosenau)在《世界的混乱变化与继承的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全球文化”(Global Culture)的概念;赫姆林克从文化学出发提出了“文化同步化”的主张,认为文化的融合将使传统人文价值的单一向度迅速消失;怀特基于技术的进步断然:强大的动力技术将推动我们实现一个并不是由一个国家来统治世界,而是形成一个将波及地球的全部人种在内的单一政治组织。

“全球文化”的提出引发了一系列的关于文化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的全球悖论,主要有以下三类代表性观点:其一,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享廷顿代表的文明冲突论:1993年享廷顿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二战后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各主要的文明之间的冲突将左右国际政治,并认为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其二,主张文化趋同论—— 一元文化“普世”或占主导地位论: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则指出:随着发达国家的商业电视和过时节目进入不发达国家的同时,第三世界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遭到了摧残;法国学者菲利普·英格哈德则宣称“全球化无疑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的伟大结局”;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认为:随着美国自由民主的胜利,人类历史已走到了极点,世界大同将由西方价值观主导实现; 1

我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季羡林却认为:以分析思维见长的西方文化已走到尽头,而以综合思维见长的东方文化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弱点,以解决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危机。第三,主张文化融合论:① 不同的文化主体间,《文明:从“冲突”走向和平》一书中提出:文化之间的创造性碰撞可以使我们在不同价值观的比较中具有全球视野,更能认清价值观的错失所在,从而寻求文化上对立稳定的、多元的“和平”;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以话语分析的方法得出不存在文化帝国主义,只存有文化之间的影响的结论;② 对于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詹姆逊(F.Jameson)提出“文化——民族主义”,认为“文化——民族主义”不是采取排他和否定的逻辑,而是战略性地吸收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使之成为本土的东西。③ 对于民族文化内部关系,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多元一体”的原则。

2、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3、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1 国际战略

3.11求同索异,开展文明对话。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不同的文明和文化相互接触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就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走出去,主动开放、主动接触,寻求多元文化中相同的特质,作为平等共处的基点。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作家贝托?埃柯在1999年纪念波洛尼亚大学成立900周年大会的主题讲演中讲到“欧洲大

陆第三个千年的目标就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求同,只是我们接触的一个好方式;索异,才是我们走出去的目的。这里的“索”有两层意思:一是找出、寻找的意思;另一个是研究、探索的意思。只有深入探索研究异质文化,博采众长,汲取精华,去充实我们的内文化,我们的文化才会赋予新的内涵,才会有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还要加强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质特源,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通与发展。

3.12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坚持文化多极化。

对于文化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有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就是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有的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异质化的锋露,有的认为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或现象是“多元文化主义”,有的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文化的一体化,等等。对于文化的全球化,我们应该把它分开层次来看待。首先,在文化的全球化中,各民族文化的特质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文化的全球化是以文化的多元异质这个前提进行的。其次,在文化的全球化中,确实存在一些各文化都内含的、普世的价值认同。如:民主、自由、平等、道德、伦理等,然而这些普世的文化未必有共同的实现环境和普遍程度。如人权问题,即使全球共识的,但又不能整齐划一。所以文化的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合理悖论的统一,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同质化并不等同于同一化。

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载体的全球化运动,西方大国是其领导者,一切游戏规则及准入准出原则都由他们制定,进而对非西方或非发达国家施加影响或压力,美国文化无疑是全球中最具有霸权色彩的文化。徐元旦在《全球化热点问题聚焦》一书中写下:“美国的决策者认为,美国文化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通过输出美国文化、价值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美国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美国的文化扩张不仅引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忧虑,也遭到了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抵制。他们把美国的文化扩张称为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等。”

对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好本国文化的传承、维护、建设和发展;也必须同国际一道共同遏制文化霸权主义,主导文化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2国内战略

3.21加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主体文化。“文化主体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性质。换言之,有什么样的文化主体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覆盖面。”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主体文化经历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阶段,全面吸收民主科学、开放性的西方文化阶段,引入和建设“共产主义文化”阶段,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阶段。这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但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设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超强稳定性、广泛的吸纳性、高度的精神追求的先进主体文化。党的十五大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22引导文化走正规化、机制化、法律化之路。这主要是加强文化机制、文化机构的建设,出台一些保护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文化的引导、控制和保护,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文化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向良好的、健康的、先进的方向发展。

3.23加强文化产业及文化载体的建设。当今文化已融入各个领域,知识经济是时代主题。文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6年,美国的软件和娱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高达600多亿美元,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全球电影总放映时间的一半是美国大片。中国占据文化资源丰富的强国地位。却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弱势国家。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期刊8000多家、出版社700多家、电视台400多家,我们有如此丰厚的基础资源,我们要加快相关产业,如加快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广告文化的发展,以及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媒事业的发展,这不仅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以其带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3.24重视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文化。对待传统民族文化,毛主席早就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的要批判的继承。而对于我们的国民,我们的后代来说,教育是文化传递和维护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历史文化教育和现代化教育。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见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事关文化事业的建设,更决定一个民族国家的兴亡。

3.25加强文化的理论创新和思维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体智慧的结晶和生机活力的表现。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征。而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博纳和创新。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兴衰存亡的关键性国家文化安全指标,创新能力便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全部内容的核心。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的建设,是构筑中国文化安全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而创新能力不强,理论基础不足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因此我们也要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加强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开拓,融贯东西,内外结合,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充满生机,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自己贡献。

3.26加强网络管理。新的世纪是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时代,网络科技的高度发展为全球资源共享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托夫乐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网络文化具有主体性、虚拟性、不可操纵性、传播无限制性等特点。西方大国正是利用这些特点,再加上本身优越的高科技传播手段,以强大的攻势席卷全球。在美国的电子游戏中,到处充满了意识形态和民族国家的仇恨较量,如:《F22猛禽》中摧毁中南海,《红色警戒》中对社会主义的仇视。因此我们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开发,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监督和管理,防止一些污染文化、消极文化、反动文化等低劣文化的进入,保护我国文化的安全。

4、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4.1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

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4.2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思想文化史》张岂之主编

2《全球化热点问题聚焦》徐元旦

3贵州数字图书馆

下载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四辩稿)[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四辩稿)[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第 1 页 共 4 页 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

    参考书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反全球化运动)(范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反全球化运动(参考书目) “Survey: Globalization and its critics”, The Economist, Sept 29 2001. Jagdish Bhagwati: “Coping with Anti-Glo......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5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摘 要: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对世界各国都是有利有弊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必......

    22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与弊专题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与弊 物流1032 张清 1018063207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 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济......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摘要:经济全球化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挑战应对及发展趋势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是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

    《综合探究__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教案(★)

    综合探究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教学前沿】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从原来的商品交换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