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山茶优良品质形成的自然因素浅谈
浅谈蒙山茶品质形成的自然因素
世传: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蒙山隶属雅安市名山区,是成都平原西南边缘第一座高山。东距成都120公里,蒙山方圆5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546米。雅安市名山区和雨城区分界管辖。蒙山是有着许多传奇故事的茶乡,它是名茶之乡、贡茶之乡,是茶祖吴理真的家乡,是中国茶树原种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四川著名的茶文化旅游区。自唐至清,蒙山茶作为皇室祀祖祭天的贡品与皇家消费品,达1169年之久,是它的绝佳品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蒙山这片土地,为什么能养育出唐宋元明清五代贡茶呢?
一、特殊气候环境
蒙山有出好茶的特殊气候环境。蒙山位于名山区的西北面,和蒙山相连的是莲花山、天台山、西岭雪山至四川北部的龙门山脉,这些山岭呈线形排列;名山区的东南是绵延数百里的总岗山,从西向东,串连着雅安、名山、洪雅、丹棱、蒲江、至新津牧马山,这些山岭也呈线形排列。因此名山境内、西北有的蒙山、莲花山及其峰岭相连线形群山,东南有总岗峰峦叠嶂构成的线形群山,北边的山体和南边山体,在名山境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U字形地貌。这U字形的开口处对着成都平原,它的顶端是蒙山和周公山一带叠嶂群峰。
成都平原的暖湿气流,一年四季沿着这个约600平方公里的U形槽,向西北方向推进,强大气流会顺着蒙山、周公山东西宽阔的斜坡缓缓斜面升向高空。暖湿气流在高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冷高压气 1 流,在蒙山上空相碰闯交换,暖湿气流中的水分子在与冷高压碰闯中凝聚成雾、雨水、云层。特别春秋两季,暖湿气流和冷高压活动频繁,形成蒙山地区多云多雾多雨的气候。据可靠记载,蒙山地区年降雨量可达2200毫米。西蜀漏天,中心蒙顶。蒙山有“天盖寺”,因漏天之盖而得名。古人有叹词:“漏天难望蔚兰明,十日曾无一日晴,才得曦阳来相照,阴云又已漫空生。”
云、雾、雨、滋润着蒙山茶。我们试改杜甫一首诗:春雨潜入夜,润茶细无声,晓看蒙葺树,新绿发几层。
二、优越自然条件
蒙山空气清新。名山清代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话:蒙山“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前面说的天风高畅就是气体对流所引起自然现象。冷暖空气不停顿和无止境的交换,使蒙山空气永久新清。那是真正的“惠风和畅!”蒙山茶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当然造就了它新清的品质。
蒙山的植被丰茂。整个蒙山,林木覆盖率68%。无论是坡上的梯级茶园,还是坪岗上的台地茶园,都被针叶阔叶混交林所包围或掩映着。而阔叶树种全是落叶乔木,蒙山茶在春夏和初秋,需要荫凉的时候,阔叶林像一张张巨伞,护映着茶地。树冠摇着轻风,又过滤阳光,制造出陆羽茶经上写的“阳岩荫林”环境,这样条件下养育的茶青,含氮物质丰富,芳香度和嫩度高,并且持嫩性好。
蒙山土质优良。陆羽茶经说种茶环境:“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整个蒙山的山体,是由烂石构成的。烂石经千百年风化形成的蒙山原始土壤,就是夹石砾壤。还因为蕨类植物和枯落树叶腐植质的掺杂,演变成一种松软的棕色土壤。它微量元素 2 丰富,肥沃疏松,使蒙山茶主根、侧根都比较发达,养份吸收范围呈立体型状。这是蒙山茶的芳香物质,对人体有益成份多达200多种,远远高于其它茶叶产区的关键所在。
蒙山茶生长在特殊气候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之中,风云雨露,清新空气,铸就了它的迥异寻常的品质。贡茶之所五个朝代接连入选,就是因为它的绝佳品性。加上蒙山茶园的精细管理,蒙山手工茶艺的妙法精工,使得蒙山茶的品质,称得上绝无仅有,精彩绝伦。蒙山的气候、自然环境是天生的,蒙山茶的品质是天地人的一统造化。蒙山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是不可复制和再造的,蒙山茶的优良品也是不可仿制和代替的。
三、应是人间第一茶
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又从东汉到隋朝,再从唐朝到清朝末期,蒙山人依次制出五花茶、圣扬花、吉祥蕊、石花、雷鸣、雾钟、雀舌、白毫、黄芽、玉叶长春、万春银叶、龙团、凤饼、甘露等贡品茶和名优茶。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创新制作出了蒙山春露、迎春白毫、蒙山银峰和蒙山毛峰等名茶。90年代末期到2010年阶段,蒙山地区制茶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六大茶类的绿茶、青茶、黄茶、红茶、黑茶及再加工花茶,都达到了高标准;造形外观美感度如针形茶、卷曲茶、珠粒茶、五花茶、扁形茶等无不精工精致。蒙山地区制茶工艺的飞跃进步,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是有较大贡献的。
对蒙山茶品质的认可,从唐代开始到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都抓住蒙山茶不放的人物,第一位当然皇帝,其次是皇宫贵族、朝廷重臣,最后才是文人墨客。
帝王点赞蒙山茶,要数乾隆皇帝的《烹雪叠旧作韵》诗:
通红兽炭室酿春,积素龙樨云遗屑。石铛聊复煮蒙山,清新末与当年别。
乾隆早上起来,想起昨夜烧木炭煮雪水茶,满室如春的景况,便勾起茶瘾。桂花木炭,还亮着火屑,顺便叠加些新炭在火屑上,然后煮了一铛蒙山贡茶,那清新醇和,甘甜隽永的味道,与当年相比没有丝毫差别。看来这个乾隆皇帝,也是年年要喝蒙山茶的,并且对蒙山茶的口感韵味,产生了深刻的记忆。
历代大臣颂蒙茶,当以唐代黎阳王为代表,他写到: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入饱烟霞。冰消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蟹眼不需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这位黎阳王,在品饮蒙山茶之前,是作了功课的。从古籍上早就知道蒙山白云岩出好茶,并且是冰雪消融之后,立即采摘早春第一波,最好是生于乱石嫩芽。他还传授煎水不能腾波鼓浪,有螃蟹眼气泡就可。这样泡出来的蒙山茶,是高级奶酪无从比拟的。笔锋一转,批评起茶圣陆鸿渐来——你在茶经上把蒙山茶排到邛崃、眉州之下,显然不公平,依我看,如果你持有公平之心,蒙山茶应是人间第一茶。
到了近代,人民领袖毛泽东58年3月喝了蒙山茶,发出指示说:蒙山茶要发展,要与广大群众见面,要与国际友人见面。毛泽东主席的几句话,促进了蒙山茶自1958年以来的大发展。
在喝蒙山茶有什么好处方面,药王李时珍自有专论,他在本草纲目里写到: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顶山出者,温而主祛疾。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对蒙山茶“温而主祛疾”论断是有依据的:蒙山向东南一面称阳坡,太阳升起到落山,都享有阳光照射,因而茶质性温,因温而主祛疾;也有人认为李时珍指的黄茶,因蒙山黄茶,色黄而碧、4 味甘而清,酌杯中,香云蒙复其上,经久不散。各执一见莫衷一是。依我看,李时珍指的就是蒙山阳坡的茶树与茶芽,由于生长在这片阳光的土地上,生长在这样的地理气候环境中,生长在蒙山肥沃的土壤里,是它的本质不烦不燥,不寒不冷,而居中性,中而温润,无论做绿茶黄茶或晒青白茶都改变不了它温润的本质。
对蒙山茶的优良品质加以点赞,历朝历代多以诗歌形式表现出来。仅从唐代至清代,赞美蒙山茶的诗词歌赋可以编成一本厚厚的集子。
真正是:“蒙山茶好,惠及百姓,千年点赞,品味芳馨。”
春江·四川茶博会演讲稿
2015年5月8日
第二篇:蒙顶山茶文化博物馆
主题馆中央的水区增添了茶博馆的灵气,六根白色浮雕立柱分别记载了世界茶人、茶事、茶具、茶叶、茶俗和茶诗。用腐刻铜板记载从神农氏至今近5000年茶史大事记的地面踏步,把大厅末端的汉代植茶始祖吴理真和唐代茶圣陆羽雕塑连接起来。场景展示区里可以领略川藏茶马古道始发地的茶马古道场景悠悠千古情。接待区里可以品尝世界精品名茶,展览区着重介绍茶叶基础知识、茶叶历史、茶文化艺术、云南六种最具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十四种特色茶艺、茶文化作品、茶道三君子(好茶、好水、好茶具)、茶与健康等。特别展区重点介绍云南茶文化发展史、蒙顶山名茶和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资源,销售区推介四川及云南特色茶产品和土特产品,还可以在多功能区学习茶艺、采茶与制茶、茶具制作、模仿照相、会议接待。
主体建筑共四层,分设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崂山茶文化博物馆、游客中心、学术中心4部分。其中,中国茶文化博物馆设茶史、茶人、茶谱、茶著、茶茗、茶艺6个展区,馆内收藏展出汉、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等茶具300余件(套);茶经、茶著200余本;全国各地名茶样品百种;茶叶印章60余枚
第三篇:优良的品质来自优良的工作环境
优良的品质来自优良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通过经常性的清扫、点检和检查,不断地净化工作环境,有效地避免污损东西或损坏机械,维持设备的高效率,提高生产品质 质量管理标准:TQC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应对二十一世纪质量的管理方法:水平对比法、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1900-特点:专职检验 代表人物:泰勒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930-特点:事前预防 代表人物:休哈特、道奇、罗米格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960-特点:全员、全面、全过程和多样化的方法 代表人物费根堡姆、朱兰、戴明、克劳斯比、石川馨
物料管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
质量立市到品牌立市 精心培育具有企业特点、时代特征的质量文化
产品为本,质量为魂,质量是产品的灵魂。
活动项目着手点:物料随线走,追踪物料的加工状态碎片、残丝的管理 A塑料盒的摆放位置(a如来自制叶段的碎片应摆放在储叶柜,以满足存放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条件b现场管理的清洁有序,6s管理的清理、整顿,影响到工作效率,及防止烟丝的错误回兑)B 存放的时间,及时回兑(烟丝的及时回兑使用,防止长期存放质量的改变)
现在车间的管理状况:车间管理规定、工段执行情况
改进对策
2线上物料管理A生产过程操作工的监控、挑杂,质检人员的取样检验,仪器检测与感官检测的结合 B清线,对卫生死角的清理,防止烟丝的混兑,6S的清洁
现在的状况:操作工感官检测有待提高,质检人员抽样检测的滞后性,操作工清理卫生的死角(储叶柜、储丝柜、秤)
对策:
第四篇:绿茶品质形成原理 教案
绿茶初制加工原理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讲授,让学生学习到绿茶品质形成的原因和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分类找出各部分内容的重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概况能力。
教学重点:
1、绿茶色泽形成的原因
2、杀青、干燥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绿茶滋味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在看一种绿茶是好是坏,一般首先都是从色、香、味、形来判断,其中的色、香、味、形是指茶叶的品质特征,那么绿茶的品质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一、绿茶品质的形成
一)现在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色泽形成部分内容P51-52找出:绿茶“三绿”是指哪些?初制过程中绿茶色泽形成受哪些方面的影响?
绿茶色泽保持“三绿”的特征:干茶翠绿、茶汤碧绿、叶底嫩绿。
1、绿茶干茶、叶底色泽的影响因素
1)叶绿素a(深绿色)与叶绿素b(黄绿色)物质比例的改变(由2:1变为1:2,使茶叶想黄绿色转变)
2)叶绿素分子结构的变化(湿热作用下,镁原子被氢原子取代,颜色转变为暗绿色)
3)脂溶性色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变化不大,影响茶的叶底色泽。4)儿茶素的氧化产物与氨基酸形成有色物质
2、影响茶汤色泽因素:
1)叶绿素被破坏分解生成叶绿醇和叶绿酸,使之溶解于茶汤 2)花黄素类物质(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增加 3)黄烷酮物质的影响
二)香气的形成
来源:
1、鲜叶中原来就有的(高沸点芳香物质);
2、制造过程中所形成的香气物质(叶内的化学合成分的变化:游离氨基酸——醛类物质;糖——糖香或焦糖香)
回忆:鲜叶内芳香物质按其沸点分为:高沸点芳香物质(带香气)和低沸点芳香物质(青臭气)
经过初制,低沸点香气物质挥发(青叶醇等),留下具有良好香气的高沸点物质(芳樟醇)
三)滋味的转化 绿茶滋味主要由可溶性的有效成分(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水溶性糖类、咖啡碱等)进入茶汤构成的。
多酚类化合物(苦涩味、收敛性)氨基酸(鲜爽感)水溶性糖类(甜醇)咖啡碱(微苦涩)
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水溶性糖类、咖啡碱相互结合、彼此协调、综合表现出来的,利用技术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转变与氨基酸的比例协调,达到浓而鲜爽的目的。
二、初制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1、回忆绿茶初制加工:杀青——揉捻——干燥
2、杀青的原则: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拋闷结合,多拋少闷;嫩叶老杀,老叶嫩杀。
1)锅温220 ℃以上,叶温达到80 ℃
2)温度为什么要先高后低?(开始主要破坏酶的活性,T高,叶绿素破坏多,多酚类保留多,而且可溶性糖类、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较少)
3)拋(挥发青草气,散发水蒸汽)闷(提高温度,破坏酶活性,抑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也会破坏叶绿素)
3、揉捻技术方法
1)采用轻——重——轻的交替加压方法 2)解块筛分,分次揉捻
3)高级茶冷揉,中级茶温揉,低级茶热揉 4)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
4、干燥
1)目的:破坏残余酶的活性„„;蒸发水分„„巩固做形;提高茶香
2)影响干燥的主要因素:温度和作用于茶条的力的大小。
3)原则:温度先高后低,高温快速烘坯,低温长炒足干
4)珠茶干燥的平均叶温在40 ℃,炒干时间8h左右最佳
5)机械干燥:滚筒炒干的理条作用不如锅式炒干,但茶匀整度好。
6)一般采用烘炒滚或者滚炒滚的方式,发挥锅式炒干机和滚筒炒干机的优点。
三、课后作业:
1、杀青温度为什么要先高后低?
2、绿茶初制中揉捻的技术方法?
西湖龙井的传说
清代乾隆年间,风调雨顺,国力强盛。喜爱周游天下的乾隆皇帝出巡江南,来到美丽的南国名城杭州。当皇帝在众多随从的前呼后拥下来到狮峰山时,只见群山连绵,茶园飘香,鸟鸣其间。秀美的采茶姑娘与山清水秀的西子湖一起构成了一道迷人的景致,不禁使人想起苏东坡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当兴致勃勃的乾隆皇帝来到狮峰山下的胡公庙时,等候已久的老和尚恭恭敬敬的献上最好的西湖龙井茶。只见精致的茶盏内芽叶舒展,亭亭玉立,碧绿的龙井茶在水中栩栩如生。稍事品尝,但觉得一股清香袭来,令人唇齿芬芳,沁人心脾。乾隆皇帝连声称赞:“好茶好茶!”兴之所至,在众人的陪同下,观看了茶叶的采制过程。当乾隆皇帝来到胡公庙前时,只见这里的十几棵茶树芽叶新发,分外鲜嫩。乾隆皇帝一时高兴,就学着采茶姑娘的样子采起茶来……正在此时,忽然传来宫中皇太后生病的消息,急切中乾隆将采来的一把茶芽往袖中一放,随即返回京城宫中。其实皇太后并没有什么病,不过是积食所致,肝火上升。母子俩在一起时,太后闻到乾隆身上一股清香,一问才知道是乾隆袖中的龙井茶芽。皇帝忙命宫女泡茶一杯,献给太后。太后饮后,觉得此茶清冽宜人,连饮几天后,竟神清气爽,身心舒泰,连连称道这茶是灵丹妙药的仙茶。于是,乾隆皇帝下旨封西湖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为御茶树,并派专人看管,年年精心采制进贡宫中。“18棵御茶”即由此而来。从此之后,这18棵茶树在当地茶农的精心培育下更加茁壮茂盛。曾在1982年6月商业部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1986年5月商业部在福建福州召开的名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
传说在宋代时,有一个叫“龙井”的小村,村里住首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太太,老太太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她栽种的十八棵茶树。有一年,因茶叶质量不好,卖不出去,老太太几乎断炊。一天,一个老叟走进来,他在院子转了转,说要用五两银买下放地墙旮旯的破石臼。这破石臼扔在那里多年了,老太太正愁没钱,便爽快地答应了。老头十分高兴,告诉老太太别让其他人动,一会儿派人来抬。老太太想,这轻易地就能得5两银子,总得让人家把石臼干干净净地抬走。于是她便把石臼上的尘土、腐叶等扫掉,堆了一堆,放哪儿呢?干脆埋在茶树下边吧。过了一会,老头还真带着几个膀大腰圆的小伙子来,一看干干净净的石臼,忙问石臼的杂物哪去了。老太太如实相告,哪知老头懊恼地一跺脚:“我花了五两银子,买的就是那些垃圾呀!”说完扬长而去。老太太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边溜走,心进而着实憋闷。可没过几天,奇迹发生了:那十八棵茶树新枝嫩芽一齐涌出,茶叶又细又润,沏出的茶清香怡人。
十八棵茶树返老还童的消息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西子湖畔,许多乡亲来购买茶籽。渐渐地,龙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种植开来,“西湖龙井”也因此得名。
毛泽东与安化黑茶 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为了解社会,“改造中国与世界”,1917年7月尾(暑期)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肖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跨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长沙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联,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糊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俩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
毛泽东和肖子升来到了安化县城。一到县城梅城街上,店铺,茶馆林立,茶商云集,热闹非凡,尤以茶馆引人注目。进入到一家“来去茶馆”,毛泽东有感而发,出口成章:“有茶有酒,香飘满楼。”毛泽东和肖子升在茶馆坐下以后,各来一杯茶,闻其香,品上一口,味美香醇,连称“好!”“妙!”“黑茶之乡,名不虚传!”茶馆老板听了,高兴不已,询问他俩才知道是来自省府学堂的毛润之,肖子升先生,对这俩位有学问的学生非常钦佩,并索请这俩位有学问的学生书写对联一首: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茶馆老板看了这幅一挥而就的对联,非常的满意,不仅免费茶钱,还送给毛泽东俩二块银元。他俩用这二块银元在县城梅城街上摆上桌案为过往百姓书写对联,赚到了不少银元。毛泽东回校后,得到了一师师生的赞赏,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称赞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安化茶叶试验场的杨润奎仿制蒸青玉露名茶成功,产品曾敬献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对1917年品尝安化黑茶记忆犹新,情有独钟,要秘书回信勉励。1955年在云台山互相组精制了2斤“云峰绿茶”寄给毛主席品尝,中共中央办公厅回信赞扬“寄主席的茶已收到,内质很好,望继续发展。”在毛主席的鼓励,由安化县茶叶试验场场长方永圭,技师姜文辉主持,通过调查访问,经多年的试验,总结,提高,创制了独具一格的名茶——“安化松尖”,在1959年送北京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后来云台山八角塘茶厂研制除了获“中国名优绿茶金奖”的《云台春芽》。
第五篇:整顿学风,促优良校风形成
整顿学风,促优良校风形成
——我校召开整顿学风班干部动员大会,暨中职班主任助理受聘仪式
学工处报道: 学风是一个学院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具体体现。为整顿学风建设,规范学生课堂秩序和日常生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5月16日下午4点,院学工处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大厅组织召开了“整顿学风班干部动员大会,暨中职班主任助理受聘仪式”会议。学工处处长孙毅、支部书记彭琳、院团委书记李宇剑、各系主任助理以及各系中职班主任助理,各班班长、团支书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工支部书记彭琳主持。
会议首先为吴乾元等25名班主任助理颁发了班主任助理聘书。这25名同学来自各系部不同层次的班级,是经过系部认真考察、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通过一个月的试用,学校对这些同学的工作给予了肯定。来自11机电大专1班的黄世萍同学和11电子商务大专班的凌群同学作为班主任助理代表在会上发言,他们都表示将积极协助、配合班主任做好工作,以身作则,动带其他学生进步,争取成为优秀班级。相信这一举措,对中职班管理工作将会有一个好的改观。之后,学工处孙处长对各班主任助理及各班班干部做了整顿学风动员讲话。他从多方面介绍了目前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情况,对整治学风和校风表明了鲜明的态度,对与会同学提出了三点要求和希望:一是要求找准位置,明确职责。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即在校风建设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各项活动中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在日常管理中起桥梁纽带作用、在思想教育中发挥助手作用;二是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踏实做好工作,改变一些不良思想;三是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以学习为中心,以成长为主体,协助老师,带领同学,在工作中学会做事、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