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实施方案
黑 龙 江 省 教 育 学 会
“十三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实施方案
课 题 名 称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 课 题 类 别
一般课题 研 究 领 域
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
韩国财
张宇宏
孙刚 申 请 单 位
林甸县鹤鸣湖镇中心小学 申 请 日 期
2016年12月12日
起 止 年 月2017年3月1日—2020年7月30日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纵观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很有限。我们也发现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1.现代传媒抢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长时间沉迷于电视,不仅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更会很大程度地束缚孩子的思维发展。
2.我校从今年三月份开展了课外阅读进课堂的活动,每周利用2节课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了这么长时间,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阅读认识观。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没有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3.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大多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
4.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回家后,没有了阅读的氛围,又没有良好的习惯和有效的督促,造成了课外阅读跑皮子的的现象。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并申请课题立项。
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在国内外普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许多国家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都提出应当重视学生对读物的的反应、鉴别、批判和评价;自觉地通过阅读去参与社会。相比之下,我国的阅读教学目标则是更多地集中在要求学生对于读物客体的精确理解和背诵积累上,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代学生生活在国际风云变幻、大变动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观念的变革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因素的多元化趋势的增强,都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的表层上,而应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学生于语言习惯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获得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在现代社会形态中阅读将是一种最为基本的日常活动,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主人,当今的小学生来说,必须具备更广阔的常识层面,具备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才能更快的获取信息,也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形态变化,所以,摸索出学生大量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势在必行。
三、概念的界定
农村小学:指县城以下的乡镇小学,条件比不上县城,但好于村屯小学
课外阅读:一方面指国家规定的语文课程以外的读物;另一方面指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以外的地方课程设置。
动,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观察、记录学生的读书活动。
4、开展“阅读导读课”、“阅读交流课”、“阅读汇报课”等课型的教学研讨活动,开展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活动,并撰写论文,完成教学设计集、反思集等材料的收集工作。
5、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20.3—2020.7)总结阶段。
1、整理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九、具体措施和保障条件
组织保障:成立强有力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且分工明确
课题负责人:韩国财(全程监控课题研究的动态,负责科研经费的划拨)
张宇宏(指导课题研究,把握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方向)
孙 刚(负责课题方案、报告的撰写,指导课题研究)
副组长: 刘占久 赵忠富(对教师研究过程的指导,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组 员: 张静 宋敏 杨俊军 牛秀敏(开展课题研究,参与修改方案,积累第一手资料)
学术保障:邀请林甸县教育学会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给予理论和实际的指导。课题研究人员均为本科学历,从事实际教育工作多年,曾多次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覆本率保障:多方筹措购买相关书籍,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与县城兄弟学校结对子,向他们借阅相关书籍,为项目研究提供了覆本率的保障。
经费保障:学校投入120000元进行此项研究。措施保障:
1、时间落实。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每周开设2节课外阅读课,指定一定量 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落实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2、活动落实。开展读书故事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3、指导落实。选好读物,上好阅读指导课、交流课、汇报课,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
十、预期研究成果
A、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研究报告 B、论文 C、教学设计D、教学反思 E、教学随笔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作文生活化的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生作文生活化的研究实施方案>> 负责人:韩巩
一、课题的提出
1、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大城市的作文教学改革,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之处:都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达到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近年来,就生活作文这个话题,已经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研究,如上海吴立岗老师的“实用作文实验教学”、“南京特级教师袁浩老师编著的《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一书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2)、通过研究和实践,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克服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使小学毕业生的作文能力能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
(3)、能够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独立地去观察分析生活。实现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能够生活化、个性化表达,使老师不再为作文发愁的目的。
二、理论依据
1、基于作文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2、基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环。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大写真、抒真情。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基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它能让我们更多地吸取经验,更多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与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理论意义:“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具体,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益于读写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又说“须以学生自求得之”。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培养生活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大自然和社会中到处都有知识,到处都可以成为作文教育的课堂。打破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和作文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
三、研究内容
1、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2、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3、依据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要求,对部分语文作文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补充和改造;拓展作文空间,开发社区、家庭和社会活动资源。
4、促进学生发展,利用生活化信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5、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四、课题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一)、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和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和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它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相结合。2、观察法:在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作为理性认识的依据;
3、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谈话等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研对象材料,以发现规律性的问题,获得研究成果。
4、个案分析法:从教育研究对象中找出一个有典型性的,加以深入研究。
5、网络研究法: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学习,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研究理论,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二)、课题实施
1、从口语抓起,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以“口语训练”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我以我口说我心”。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期,进行不同要求的训练。不同时期的学生,训练要求与训练内容应有区别。开始阶段重在愿说敢说,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能用简单的基本句式说正确,说完整,说规范。第二阶段要求能达到说连贯,很少出现用语重复,内容具体,防止或纠正任意中断和夹杂“啊”“那个”等赘语。第三阶段侧重感情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能得到准确表达上,发展语言能力,从而基本达到口语能力与书面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2、鼓励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开发图书角,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我们还是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我们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达到资源共享。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
3、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就地取材。
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相对于城镇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多,也更有感触。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
4、开展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获取作文素材。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如调查农民一年四季的活动,及各个季节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种植的方法。劳作的艰辛,收获的喜悦„„
又如端午节学包粽子、植树节栽树、清明节爬山、母亲节为母亲送礼物、元旦办联欢会等。在训练过程中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的作文。
5、鼓励学生动手写日记,写生活化额作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道理都告诉我们,作文训练也要从小事抓起。
如果“说”是手段,“写”才是目的。积累素材,由易到难,写日记是提高小学作文的必经之路。只凭小学三年级那几节专门的日记课教学,是远远不能达到日记教学的目的要求的。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日记,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语文,陶冶情操。
6、创设情趣盎然训练。
写作时,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如开展跳绳等比赛。
7、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
首先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人时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特点不同。注重观察不同年龄段人的外貌特征,语言特征、性格特征。不同职业的人也不一样;外在打扮上不一样、性格、语言也会因为职业文化水平等不同而不一样。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让学生在小组上讨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的不同特征。学生知道了观察的重要性,知道写好作文与观察分不开。除了观察人以外,随时感知身边的人、物、景,并把观察到的内容写进日记里。观察时还要注重观察的方法。观察要全面、细致。例如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课外延升,让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目的观察、感知、体会、了解这些联系,并把这些记入日记本中,并在班上展示。让学生自己在自己家地里种下几粒种子,经常观察,从发芽到结果的整个过程,并把每次观察结果记在日记本上。培养学生做个全面、细致、观察的有心人。另外,观察时要深入。例如,观察一只小白兔,从不同时间、细致深入地反复地观察,多次地观察,把每次观察到的不同的地方记下来。观察还应由易到难,全心投入,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带领学生观察一处景,可以从远到近地观察,有重点地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加入自己的想象,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5.3--2015.6)
1、收集有关资料,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和培训
2、完成课题的申报
3、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
4、开题论证
阶段负责人:吴立平韩 巩 俞 佳(2)实施阶段:(2015—2016)
1、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研究工作
2、阶段评估、小结
3、中期成果展示(每学年一次)
4、撰写阶段总结、经验论文、个案分析 阶段负责人:韩巩 吴立平蒋丽君(3)结题阶段:(2015—2015)
1、课题资料收集、整理、汇编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总结
3、结题工作
阶段负责人:吴立平韩巩 陈水仙 徐丽香 郑丽玲 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负责人: 李子荣 王昌林
课题承担单位 兰陵县庄坞镇北哨小学
二零一六年三月
《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所渴求、社会所呼唤的道德规范,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如老人摔倒了是不是扶的问题,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有些地方不守承诺、欺骗欺诈等失信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非诚信行为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是影响小学生诚信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
2.家庭背景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农村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诚实守信的意识。
3.学校背景
在当今社会许多不诚信的行为充斥着我们的周围,假货、欺骗、学术造假、谎言等等,这些不良现象也侵蚀着校园,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北哨中心小学地处鲁南苏北交界地,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在校学生600多人,学生说谎、考试作弊、言而无信、言行不
一、冒充家长的笔迹在试卷上签名等情况时有发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使诚信教育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家长、学校、社会对诚信的呼吁越来越强烈。我们觉得: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实践与研究势在必行!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了诚信教育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突破口,旨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寻找更适合时代特征的道德教育途径,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孩子争做有德之人、诚信之人。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培养农村小学生讲诚信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诚信教育研究》这一教学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1、加强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在公民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内容。
2、加强诚信教育,有利于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诚信是人立身之本,是做人之道,有了诚信,才会为成才成功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
二、课题的内涵及界定
诚信:诚,诚实,诚恳。信,信用,信任。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给予信任。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原本是单独使用的两个词汇,现代汉语中,人们已经广泛使用“诚信”概念,取其“诚实守信”的基本意义。“诚”与“信”的规范意义存在细微差别各有侧重。“诚”更多的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更多的是对道德个体的要求,“信”更多的是指对社会群体的双向或多向要求。因此,我们所说的“诚”是信之诚,“信”是诚之信,不仅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努力做到说话信实,还要努力从内心去体会诚信的道德意义。
“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是指带有特定区域(农村)特征的少年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诚实守信习惯的教育活动。其基本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对己诚实,对人守信,不说谎,不空许诺言,言行一致。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尤其是学生的诚信教育。美国从幼儿园和小学起就重视对孩子们的诚信教育,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孩子们的诚信也都十分重视,而且贯穿了学生的一生。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文明发展史,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诚信”已经逐步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衡量人们日常行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和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它们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怎样更有效地整合教育力量,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不良言行的冲击力,将是我们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综上所述,讲诚信已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共同崇尚的一种美德,也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道德课题,期待我们去努力实践和研究。
四、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其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再次使“诚实守信”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它对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守则》第九条规定: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六条: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教育,可见“诚信”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主要标志。在学校教育中,使小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全民族道德素质的必由之路。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要着重解决小学生中“心口不一”的问题,要求做到真诚、诚实,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不能口是心非,虚情假意。陶行知先生有个十分精辟的教育观点:“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善、美”是做人的至高境界,三者之中,“真”是最基础的品德,没有“真”,其他一切美好的品德都无从谈起
二要解决小学生中“言行不一”的问题,要求做到重诺言、守信用,言行一致,不能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我国自古推崇重诺守信者,“一诺千金”的佳话已传颂了几千年,“言必信,行必果”是历代品德高尚的立身处世之道。这样通过培养小学生讲诚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诚信意识及其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形成学生健康全面的良好人格品质。
2.通过研究,形成一套加强诚信教育的有效方法,进而探求一条以诚信教育为突破口的学校德育教育新路子,以此提升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水平。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创设师生的平等地位,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同时让诚信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扎根,让诚信的鲜花开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4.通过研究,提出农村小学生良好诚信行为的培养方案,做到以良好诚信行为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农村小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
1.从农村小学生自身的角度,农村小学生诚信观念的薄弱。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贮备少,认识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是非判断力低,意志品德不坚,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2.从农村家庭教育的角度,农村父母的品行“有失楷模”。中国有句老话:“不知其人观其子”,这说明以父母品行为标榜营造和谐诚信的家风,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3.从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农村小学教师的道德“有失风范”。铸造诚信之魂关键在教师,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教师存在大量不诚信现象,老师不能以身立榜的行为,给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4.从农村小学学校教育的角度,农村小学学校教育“有失调节”。许多学校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甚至以智代德,对小学生如何做人缺少关注,道德教育名存实亡。
5.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社会上的虚假欺骗不同程度地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社会的诚信危机必然会影响校园和学生自身。
(二)探索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方法,培养其诚信意识,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1.利用讲解说教法,形成诚信导向:利用班队会,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队会,展开讨论,怎样做才算是讲诚信。讲解古人季布“一诺千金”、“宋濂守信”的故事,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行为,增强诚信意识。
2.利用榜样激励法,引导诚信理念: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其一通过老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这要求老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自身的诚信度来为人师表;其二通过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3.利用家校配合,共造诚信环境
(1)创设校园诚信的环境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诚信教育。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使全体师生了解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
(2)创设班级诚信的环境氛围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除校园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外,在班级也可以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通过班级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校内校外一样、人前人后一样,自觉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
(3)创设家庭诚信环境
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但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对家长的要求。
4.强化措施,规范诚信行为
一是在学生对诚信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地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二是要及时鼓励表扬,赞扬敢于承认错误、不说谎话的精神。三是要循序渐进,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5.创设情境体验,促诚信动力
适时地为学生创设能够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行为经验的客观条件,让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经验以形成信念。通过欣赏教育、成功教育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经验,培养诚信品质。
(三)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营造和谐德育环境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2.转变观念,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3.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说实话写真话,不口是心非,不弄虚作假,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功能。
(四)提出培养小学生诚信意识的方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能逐步做到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遇到失误,能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3.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增强诚信行为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阶段性原则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所以,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示范性原则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诚信程度影响着儿童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四)实践性原则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诚信才能得到真实性成长。
(五)结果与过程并重原则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孩子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教育者应当采用进步健康的价值取向,在评价孩子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行为结果,又要关注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八、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将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诚信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调查法和观察法: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诚信培养的看法。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诚信的行为习惯的表现。4.经验总结法:认真总结习惯养成教育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对象:北哨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
九、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
1.成立课题研究组。
2.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进行“小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4.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6年5月--2017年3月)
1.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及不良诚信行为习惯的矫正。
2.充分办好家长学校,进行家庭良好诚信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指导,并进行经验交流。
3.每学期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4.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调整充实研究计划。实践、总结—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而广之。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7年3月--2017年6月)
1.撰写出研究报告,经验汇编及相关论文集。2.做好结题工作,准备结题鉴定。
十、可行性分析
1.学校领导一直重视教育科研并且具有较强的开展科研的组织能力,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这是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够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学校提供课题研究的各种条件,课题经费有保障。
2.课题负责人发表过多篇省、市级论文,有较强的科研和组织协调能力,有丰厚的科研理论知识。
3.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旺盛的精力,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热情,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动力。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课题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主要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行为得到改善;学生诚信意识与行为得到提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打造诚信校园,提高学校的德育质量。
十二、成果的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若干。
2、结题报告及论文。
十三、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 李子荣 王昌林 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李子荣:负责方案的制订,撰写课题研究的主报告。
王昌林:收集资料,做好建档及经费管理工作
蒋如云:完成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张晓滨:参与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参与调查并完 成书面材料。
沙兆堂:参与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参与调查并完 成书面材料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中共中央教育部2004.3 2.维利 《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辽宁师范大学教育2002.10 3.王莉莉《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江西教育研究1997.6 4.顾锐萍《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机制探析》江西教育科研 1999.2 5.《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教育部2001.10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书写规范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
《提高农村小学生书写规范能力实践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和平镇大德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书写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不仅能体现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就业和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对学生的语文检测中,学生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成绩,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部分对小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分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这是对小学生书写的低要求与标准,可现实状况令人堪忧。
在我们学校,学生书写状况很让人担忧:我们在每学期期末集中阅卷和对班级的书写调查中发现,书写能达到课标要求“规范、端正、整洁”的学生平均只占学生总数的30%左右,书写不够规范、端正和整洁,但基本能看清的学生平均占总人数的45%左右,还有25%左右的学生书写不堪入目,让人难以辨认。在全镇检测阅卷时,我们还发现,不仅是我校,其他几所学校学生的书写水平和书写能力都整体偏低。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校和其他农村小学学生整体书写水平这样低,书写能力这样差呢?根据调查分析,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老师、学生和家长对规范书写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师自身书写就不够规范认真,学生书写兴趣不高,缺乏认真、专注地书写的良好意识;第二、因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写字的时间不够充足,写字指导不到位;第三、作业量过多,学生忙于赶作业,无暇顾及书写质量;第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不正确的写字坐姿、执笔姿势、运笔技巧和倒笔顺等直接影响了书写效果。根据课标对小学生书写的要求,针对我校学生整体书写水平低的现状及其原因,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研究”。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解决学生书写兴趣不高,书写不认真的问题;
• 解决学生书写习惯差的问题。
本课题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拟定的“规范汉字书写研究参考课题”第二个题目“写字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奠基工程”引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我们紧密联系小学生在写字过程中不规范等问题的实际情况,构建并形成本项目研究课题。在未来的社会中,高素质的人才,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要写一手工整美观的文字,这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如果在小学时期为学生打下了厚实的书写基本功,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就等于为他一生的顺利发展构筑了坚实的根基,学生将受益终生。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写字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
目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可是,从我校写字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据我们调查,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发现:有56%的学生认为写好字作文能得高分;有32%的学生认为写好字感觉很有成就感;有96%的学生想把字写好;56%的学生认为写不好字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练字;67%的学生认为要想练好字,老师和学生要制定详细的计划,严格要求,并持之一恒,可光靠自己很难做到;28%的学生认为写好字与做事认真、细心、肯吃苦的良好品质不可分。通过访问我们发现:写字不认真的学生都有粗心、不肯吃苦、经不起挫折等不良倾向,而且多数写不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1)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农村小学,从客观上来说,农村学生大多只满足于认真完成课堂和家庭作业,对自己写字的要求并不高。这固然存在着学生、家长在写字方面认识的误区,但与我们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在我们学校,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一些学生必备的基础,如:书写。2014年春,学校领导经过深入思考,决定把提“让每一位学生写一手好字”做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把“农村小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字如其人。然而教师的年龄、学识水平也不均衡,对学生的指导、要求、训练也不一样,因此需要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2)书写就是写。写,这是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生字、应用题、英语字母等都要学生去写,可对于他们来说,写是很痛苦的,于是,马虎、潦草,卷面不整洁的作业交给老师,家长、老师面对孩子们的书写甚为担忧。(3)规范书写就是要求学生按规定的标准去写字。在课程标准中要求低年级学生会用铅笔写出行款整齐的字;高年级能用硬笔写楷书,也要求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软笔写出结构匀称,美观的毛笔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规范书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理论依据
(1)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论指出: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发展他们智力和能力,更在影响他们的态度倾向,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2)国家教委对写字教学非常重视早在 1990 年就曾发出“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的通知”.(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能工整的书写汉字有一定的速度”.并在低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提出具体要求:要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1962 年郭沫若先生为《人民教育》的题词是:“我们从低段开始加强写字知道,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的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了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若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还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人可以写字,字可以显人,写字的意义远远超过练字本身。
(5)《教师书写技能》中指出:学习书法可以丰富文化知识,获得美的享受,可以怡情养性,磨炼意志,它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人的首选的一种雅好。
(6)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实践,逐步构建意义,乃至创造意义在写字教学上就是在学生习字过程中逐步形成概念,形成表象,最后达到写字上的再创造。
(7)创新教育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把创新落实到写字教学上就是摹仿学习前人优秀的文字,这本身就是一种自身的创造,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具有个性特点的新作。
(8)美学原理:汉字的间架结构本身是有审美的特性,写字教学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认识字所带来的美感,让学生在习字过程中体验汉字线条之美,理解书法的审美学价值,最后达到创造美。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写字是学生个体自主的行为,教师只有尊重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写字积极性,不懈追求,发展学生的特长。
2.体验性原则
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反复理解、反复体验,在实践中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丰富的情感,良好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乐此不疲学,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和学习欲望,巩固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3.示范性原则
写字教学活动应重在于示范作用,学生的天性就是爱模仿,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直观性的示范,让学生直接感知,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4.创新性原则
注意发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创新心理品质,鼓励一切符合教学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在学生临摹到一定程度,鼓励学生创造,形成自己的特点。
5.互动性原则
学生写字的培养,必须通过遵循教学的互动原则,做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认知与情感互动,使学生呈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2)学生书写“又快又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态度、书写习惯及书写姿势;帮助学生掌握书写规则,引导学生规范书写;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书写技巧,做到书写具有一定速度,布局整齐、字迹清晰,整体效果美观大方。(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一定的书法素养,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书法知识,掌握基本的书法创作技能。
(4)提高教师的育人技巧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营造规范有序的育人环境,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5)营造书法艺术良好环境,利用写字教学活动的优势,提高校园文化水平,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2、研究内容:
(1)调查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写字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写字能力偏低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3)研究有效的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策略和管理运行机制。
(4)开发写字教育资源,培养学生书法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具体策略措施
1.成立书写教学课题领导小组,认真制订实施书写教学计划。组长:普明海
组员:何利民 彭建琼 沙玉荣 高晓生 徐海燕 王志泽 李晓萍 李宏荣 李永妍 朱坤艳
2.严格遵守课改方案要求,开足各写字课、书法课,落实“专课专用,保质保量”八字方针。
3.安排各班每周一节由语文教师担任的写字课、书法课指导。
4.保证每天中午20分钟的写字时间,做到“天天练”。
5.遵循直观性原则,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推出写字教学研究课,研讨摸索写字教学的基本模式。
6.提笔即是练字时,学生写字训练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不管是主课还是副课,所有动笔过程中,均要做到:笔画正确、字体端正、大小适中,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7.调动广大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举行家长问卷调查,如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成绩。
8.大力宣传写字好的学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证书,利用班级板报、画廊,进行专题宣传,推动写字教学。
9.树立写字标兵,表彰写字能手,定期举行作业展览,请“能手”介绍经验,给予重奖,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
10.具体工作安排:
(1)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结题报告负责人:沙玉荣
彭建琼(2)课题研究论文负责人:李宏荣,参加人员:全体课题组成员(3)教学设计与反思成员,上书法课、写字课的教师。
(4)“如何提高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课题组成员写出发言材料。(5)编写《学生钢笔、毛笔写字作品集》负责人:朱坤艳,参加人员:全体课题组成员。
六、实验步骤与成果形式
1.课题论证、立项阶段(2014、7——2014、8)本阶段主要任务:学习相关理论,开展专家咨询与资料检索;调查当前我校学生书写状况,论证方案可行性;拟定初步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召开开题报告会。
2.实施方案细化阶段(2014、9——2014、10)本阶段主要任务:细化培养目标与培养细则,设计实施策略,制定督导评估机制。
3.课题实践研究阶段(2014、11——2015、6)本阶段主要任务:将课题组设计的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操作规程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实施方案;总结培养学生书写能力提高的一系列实践经验。4.课题总结深化阶段(2015、7——2015、8)对课题研究效果进行测查,总结研究经验,完成课题结题报告,汇编资料,申请结题。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及写好钢笔字、毛笔字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2.课题研究论文。(及时撰写阅读心得,教学随笔,在镇小学网站及时发布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
3.撰写钢笔、毛笔写字教学设计与反思
4.结合某一课例谈“如何提高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
5.编写《学生钢笔、毛笔写字作品集》。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良好学校习惯研究的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实施方案
大洼区平安学校
一、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造成了学生行为习惯的不同表现。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他们的家庭育。这些都导致学生的习惯出现偏差,诸如迟到、旷课、偷懒、作业缺交、不讲卫生、乱扔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虽然我校的老师努力地加强德育工作,但由于得不到家长有效积极地配合,时间一久,老师的心理产生疲惫感和倦怠感,逐渐走入“以不变教育应对万变学生”的惯性教育轨道,教育创新意识和热情正在逐步退去。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怎样培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主要是从通过加强农村小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具体内容包括: ①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的研究; ②培养农村小中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③培养农村小中学生认真笔记习惯的研究; ④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⑤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研究; ⑥培养农村小中学生整理错题集习惯的研究。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和财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风格论》(谭顶良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林格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小学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以坦然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教育对象,激发我校教师德育工作的革新意识,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从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成为特定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二)理论价值
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因此,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养成教育。正如《意见》中所指出的:"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五、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有效针对新时期的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用行动来践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从我校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研究经验出发,有效针对各个年级,各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习惯培养的学科性和层次性,彰显学校特色,从而使学校特色实现新的提升。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工作,学校教学硬件设施齐全,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学校还订了多种教研杂志,图书馆藏书丰富,这些都为课题组教师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课题组成员,从课题负责人,到所有参与教师,都是教学工作一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思维活跃、勇于开拓、进取心强、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突出的教学能力,且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我校有能力有实力完成本项课题。
六、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一般指长期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如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等;就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基本学习习惯与高级学习习惯两大类。基本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习惯、独立作业习惯等,高级学习习惯包括认真观察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提问的习惯、自学与研讨的习惯、学用结合的习惯等。
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组教师从各门学科,各个年级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他们的学习水平提升,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
(二)、支撑性理论
良好的学习习惯较之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更重要,新课程改革的方 向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经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古代教育家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成就大未来。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把怎样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
七、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一)研究目标
(1)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2)建立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体系,形成师生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堂模式,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
(3)形成一套学习习惯的有效评价体系,完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评价反馈机制
(二)研究内容
①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的研究; ②培养农村小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③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笔记习惯的研究; ④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⑤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研究; ⑥培养农村小学生整理错题集习惯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查阅资料、选定科研课题,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等,报盘锦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第二阶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实验阶段。主要工作:
① 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的研究、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
② 养农村小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③ 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笔记习惯的研究; ④ 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⑤ 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研究; ⑥培养农村小学生整理错题集习惯的研究。
根据课题方案,展开研究活动,搞好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1月)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系统研究成果专集,接受专家鉴定。
(四)、方法
(1)调查研究法:本课题通过精心设计师生问卷,在各班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我校学生学习习惯有关内容的数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3)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研究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4)观察法: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注意他们在不同课堂情景中的表现方式,同时要观察学生教师的反应。
(5)案例研究法:本课题通过模拟在校选择的师生典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找出规律。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制度保障:
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学习、设计、实践、反思、重建”,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重点要求每学期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次系列研讨活动,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或建立一个电子资料库),每位课题组成员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提供一个教学案例,课题负责人严格按照要求定期组织验收。组织保障:
课题组组长由学习科研部主任担任,学校青年教师、市县级骨干教师9人参加本课题研究,人员分工明确。经费保障:
学校提供1万元,保证所需的各项经费,提供所需的各种设备。研究资料获得:学校电子图书室、图书室有丰富有关资料,学校拥有多台教师电脑,老师随时网上查询。时间保障:
学校在课题研究的一年中,为教师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时间。
九、预期成果显示
1、《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论文集)
2、调查问卷、公开课、教案、课件等。
3、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