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城镇化: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时间:2019-05-14 02:3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域城镇化: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域城镇化: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第一篇:全域城镇化: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全域城镇化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对山东青州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又好又快地推进城镇化既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近年来,山东省青州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全域城镇化的新路子。2008年与2005年相比,青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40亿元增长到26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18元,增长40.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23元,增长51.7%;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青州市的实践证明,全域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县域发展理念创新:全域城镇化战略的提出

近年来,青州市准确把握自身的发展优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青州市区位优势突出。青州市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周围大中城市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近年来,按照国家总体发展布局,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目标,山东省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这为青州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青州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厚。青州为古九州之一,曾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1400多年,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保护和发掘古城灿烂的历史文化元素,并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能够为青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文化支撑。

基于对自身发展优势的准确把握,青州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提出并实施了县域区划范围内的全域城镇化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是:跳出县域看县域,自觉置身于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格局之中,依据所处地区主体功能区定位,把整个县域当作一个城市来打造;按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需要划分若干功能区,通过功能区建设,推进城乡有机融合,实现产业集群崛起和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城镇化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按照这一发展战略,青州市将历史、园林、文化、旅游、休闲等多种元素全方位融入县域发展,大力推进“三名一强”(文化名城、旅游名市、生态名市和经济强市)生态文明新青州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全域城镇化的整个过程,努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旅游休闲功能区”和服务基地。在中心城市建设方面,按照保留“古”字、突出“青”字、搞活“水”字的要求,形成“白墙灰瓦、绿树青石”的城市风格;在产业功能区建设方面,重点发展现代高科技、花卉、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通过产业集群崛起带动各功能区的城镇化;在周边农村建设方面,按照农业发展园区化、农村管理社区化、农民生活城镇化的思路,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生活达到城镇水平。

以城市建设带动城乡全面发展:全域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青州市在推进全域城镇化过程中,着力构建“一城五区”城市发展基本框架,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以东部东方花都生态城、西部经济发展区、南部文化产业园区、北部高端产业发展区、西南部生态旅游片区为支撑,以产业特色突出的小城镇为基础,以功能齐全的农村社区为依托,以便捷通达的道路体系为连接,建立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科学构建全域城镇化空间布局。在产业布局上,坚持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做大做强机械加工、冶炼建材等主导产业和旅游休闲、现代物流、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避免与周边县市区产业布局趋同,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

青州市围绕全域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探索了“整体化布局、片区化介入、组团化发展、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的全域城镇化推进模式。整体化布局,即围绕建设“三名一强”生态文明新青州总体目标,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城市来打造。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整体部署,并以城市建设为引擎,把各种资源整合转化为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势和能量,以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劲推动力。片区化介入,即立足辖区内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分,根据区域发展特色和产业支撑,形成旅游、农业、物流和工业等若干片区,使特色资源集群发展,以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组团式发展,即在界定发展片区后,在每个片区内成立管委会,形成一个个组团,各组团就近集聚要素、整合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产生集聚和辐射作用,以带动相关产业和领域共同发展。项目化推进,即把发展战略细化为项目加以落实,策划一批对长远发展具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公益、文化、旅游和物流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推进,带动片区产业发展。市场化运作,即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探索行政主导的市场化运作和多元化投资机制,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对具有商业价值的土地、文化、旅游等要素资源实施资本化运作,打破城市建设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局面。

创新体制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全域城镇化的动力与保障

为顺利推进全域城镇化,青州市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方针,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和凝聚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一方面,在全域城镇化发展战略决策和执行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都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另一方面,在进行广泛社会动员的过程中,创新体制机制,将党委、政府推进全域城镇化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首先,探索建立“书记市长抓总,常委包片,副市长管线,人大政协领导靠点,市镇村上下联动”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全市各个层级联动态势。其次,打破条块分割,成立若干工程指挥部和项目团队,指挥部建立党支部,采取指挥部、党支部、项目部“三位一体”运作模式,每个项目独立运作、封闭运行。第三,成立“人民办事中心”,进驻职能部门70多个,纳入各类行政审批及涉及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服务事项506项,基本实现“进一个门,办一切事”。第四,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和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全市153个市直单位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杜绝私设“小金库”问题。第五,在督查机制上,成立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对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要事项实施全程跟踪督查,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启示与思考

全域城镇化是在县域层面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创新实践。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发展相对落后,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任务艰巨而繁重。青州市的实践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按照这一思路,区域发展应以中心城市为支撑。对于县域来讲就是以县城为支撑,对于全国和省区市来讲就是以具有战略意义的特大型和大型城市为支撑,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村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所有农村都要变成城镇,但要围绕中心城市进行整体规划、整体布局、整体安排。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村现代化也不意味着将农民都转移集聚到城市,但其生产生活最终要达到城市居民水平,这符合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村现代化必须以战略思维来谋划地区发展布局。实践证明,能不能以战略思维来审视地区发展并作出正确决策,直接关系地区城镇化、现代化水平。“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四类主体功能区概念,把全国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各地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按照这一战略部署,自觉置身于国家发展大格局,着眼于与上一层次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相对接,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战略,既突出优势、重点突破,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在此基础上对本区域进行产业功能区划分,并通过功能区产业集聚带动当地和周边地区实现城镇化、现代化。同时,还必须结合这一发展战略,创新工作推进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群众认识水平、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工作机制,确保区域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这也是青州市的实践所取得的重要经验之一。

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村现代化亟需造就一支干事创业、群众公认的基层干部队伍。“郡县治,天下安”。无论是制定发展战略还是动员社会力量推进发展,都需要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干事创业、群众公认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好这样一支基层干部队伍,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前提,也是当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青州市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第二篇:诸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创新实践

诸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创新实践

来源:《求是》作者:本刊经济部调研组

2007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山东省诸城市创造性地推行农村社区化改革,构筑起以“中心城区—镇街(道)—农村社区”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奠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牢固根基。如今的诸城市,满眼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碧波荡漾的河水、纵横交错的路网,到处呈现出现代都市的风光,洋溢着蓬勃发展的生机。诸城市的创新实践,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积极评价和肯定。

一、实践与成效

诸城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以农村社区化发展为突破口,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诸城市实践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创新。市委市政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找准“三农”问题的症结和根源,率先着力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攻坚。一是着力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和发展。从2007年开始,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利于发展的原则,把全市1249个村庄规划建设为208个农村社区,所有社区全部按现代化城镇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二是调整镇街(道)区划,优化城市结构。把24个镇(乡)、街(道)、区(开发区)调整合并为13个镇街,将由市里审批的96项权限和基层站所干部管理权,全部下放到镇街;改革财政体制,将镇街企业的税收全部留归镇街,纳税额1000万元以下的市属企业税收划归所在镇街。市、镇街、社区三级管理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构筑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诸城市实践最显著的成就是城乡和谐发展。推 1

动城市的要素和资源流转到农村,使农民不离乡土就地实现城镇化。一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格局。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社区经济,形成了城乡经济互相支撑、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2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6亿元,其中镇街经济总量占全市的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是1.86 :1,远远低于全国3.33:1的比例。二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创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诸城市着力推进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和农村社区功能城市化,倾心打造高效便捷的“2公里服务圈”,依托设在社区中心的服务平台,使政府公共服务普惠于广大农民群众,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城乡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诸城市实践最突出的亮点是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把主城区改造、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进城市和社区建设生态化,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先后关停42家污染企业,淘汰小锅炉800多台、落后设备420多台(套);碳排放、二氧化硫削减指标均处全国领先水平。以打造水生态和绿色生态为切入点,先后对全市12条河流进行综合整治,主要流域水质平均达到三类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8%。诸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茂密的林网和花草掩映的楼房;走进农村社区,一栋栋楼房坐落在绿树丛中,呈现出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的现代城市景象,形成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与自然相亲相融的人居环境。

二、经验与做法

诸城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把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工程,通过创新机制、完善功能、培育文化等举措,走出一条城乡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扭住发展主题不放松。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始终坚持用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一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夯实以工促农基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形成经济发展靠支柱产业拉动、支柱

产业由骨干企业带动、骨干企业靠品牌产品支撑的工业经济格局。2009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63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23家。二是发展壮大城市经济,提高以城带乡水平。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100多家规模以上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到农村,带动镇、社区发展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使15万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产业工人。三是创新发展镇域经济,做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节点。2007年初,诸城市就提出并实施了扩权强镇战略,把城市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互动发展。目前,镇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四是培育壮大社区经济,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大力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全市发展起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200多家,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220多家。大力发展农村社区产业园,共兴办特色产业园区300多个;完善社区服务业网络,在全市社区中心兴建服务网点700多处。

狠抓机制创新不停步。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制度建设是根本。诸城市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城乡和谐发展培育源头活水。一是着力构建农村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政府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把医疗卫生、教育就业、治安管理、计划生育、法律咨询等服务延伸到农村,使农民群众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及时便捷的公共服务。二是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以现代化大中城市的标准建设中心城区,以现代化小城市的标准建设镇街,以现代化城镇的标准建设农村社区,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累计投资40多亿元,基本实现了城乡道路、供电、供气、供水、供热、治污、数字网络等基础设施一体化,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三是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老人供养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消除了“农村人”与“城里人”的身份界限,实现了城乡劳动者在身份地位上的平等。四是优化农民居住条件。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群众自愿”的原则,在社区建设风格各异、结构合理、设施完备的城市化住宅新区,鼓励支持农民进楼居

住。同时,出台政策,推动城乡住房同证同权、农村资产资本化,有效保障了社区居民的财产权利。

构建精神家园不懈怠。推进农村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观念和思维。诸城市把文化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命脉和灵魂,着力突破,强力推进。一是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融合。近3年来,已投资10多亿元用于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区中心的文体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社区学院等文化载体,既教授各种知识和技能,又传播新思想、新理念,提升了农村社区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二是大力培育新思想、新文化、新风尚,造就新型农民。在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坚持用现代化的新思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造农村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和落后的封建宗法观念,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及健康向上、文明进取的社会风气。三是抓好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承现代新文明。现有21家文化社团和1500多支民间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城乡社区。为营造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氛围,市财政拿出600万元,设立了大舜文化奖。四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城乡现代文明水准。深入实施中心城区带镇街、镇街带社区、社区带农户的精神文明“三带联创”工程,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大力弘扬以上古明君虞舜、宋代大文豪苏轼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烈士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著名诗人臧克家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等,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三、思考与启示

诸城市委市政府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共同繁荣,为广大农村实现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统筹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牢固树立统筹发

展的理念,用发展的手段破解“三农”难题,经济的大发展是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活力源泉。诸城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培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根基,统筹发展城市经济、镇域经济、社区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为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制度创新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只有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上着手,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体系,才能从全局上、根本上突破城乡分割的藩篱,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诸城市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机制支撑。

先进文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灵魂。培育先进的、现代的、文明的思想文化,大力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内在支撑。诸城市创建了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综合文化站为骨干、社区文化服务阵地为支撑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了城乡和谐发展的文化品位。

改善民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发展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棵参天大树才会枝繁叶茂。诸城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惠民工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党建工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力保障。诸城市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重新构建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创新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组织方式,有效破解了农村基层班子软弱涣散、公共服务难到位等问题,拓宽了农村党

员干部发挥作用的空间,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引领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城乡居民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先锋。

(执笔:孙梽文 刘玉辉)

第三篇:昆明市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

昆明市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

当前,昆明市正进入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升级、城镇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关键时期,发展首位度、经济集中度、产业支撑度和社会集聚度优势进一步凸现,已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地区。提出并加快昆明全域城镇化建设,是在准确把握我市城镇化发展阶段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国内外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和趋势走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既是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长期战略。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城镇化率达到63%,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为核心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城镇发展体系,已进入城镇化发展中级阶段,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带动、拉动和支撑全域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

2010年7月,市委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坚持以当前的规划、指导长远的建设,全盘考虑、全面谋划、全域布局,把整个市域城乡按照城镇化发展方向和要求来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全市各级按照“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三个板块协调推进”的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城镇体系为载体,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驱动,大力实施主城品质提升、县城规模扩张、新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行动”,着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昆明特色,城乡融合、和谐发展的全域城镇化道路。

2010年10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扩大)会议,标志着我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近半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规划编制、土地整治、试点推进等重点工作,认真安排,积极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全面开展。成立了规划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规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域城镇化建设规划全覆盖工作。目前,全市乡镇总体规划基本完成,覆盖率达到96%;村庄布点规划完成率达52.6%;2251个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完成率达21.9%,形成了规划逐步向村级覆盖,城镇综合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的局面。

二是全域城镇化试点建设有序推进。在全域城镇化建设中,实行“县区为主、市审方案、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运作机制。全市14个县(市)区、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倘甸产业园区和骄子山旅游开发区各选择1个共19个试点,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整体推进。试点工作中,要求做到“四个有”:即有一套科学规划、有一个项目整合及资金运作平台、有一套相应的政策措施、每年有一个新亮点。目前,试点建设已从“选试点、定方案、批规划”向“抓开工、促进度、见成效”转变。试点建设涉及的农村居民全部转为城镇居民后,可将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三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初见成效。目前,全市已批准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5个,正在积极探索土地周转指标在市域范围内流转。同时,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2010年共计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29个,其-34-

第四篇:农村城镇化建设应当分类推进

农村城镇化建设应当分类推进

——以平江为例 方稳根 艾杰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宏观概念,在具体的实践中必然会因时因地而异。平江在实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应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基本法则,否则,就会像“大跃进”一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炼出的却是“废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整体布局上要层次丰富。农村城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平江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细化为四个层次:城市化、城镇化、集镇化、村落化。第一个层次就是以县城和伍市为主体,把平江县城打造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卫星城市,把伍市镇建设成为邻近“长株潭”的北部工业新城,全面推进平江城市化进程。第二个层次,以长寿、南江、安定为主体,加快推进城镇化,把这三个镇打造成典型的江南明星小城镇。第三个层次,五大乡镇以外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人口超过1500人以上的大村为主体,推进集镇化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集镇。第四个层次,以人口较为集中的村落为主体,加强规范化和特色化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或大屋场。这四个层次的规划符合平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能充分体现农村城镇化建设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特点,实施起来也相对较为顺利。

第二,产业结合上要因地制宜。当前我们的城镇化有个误区,认为城镇化就是做一些房子,然后卖给农民,把农民拉进城,就完成了城镇化的全过程。其实;城镇化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创造就业岗位,用就业来吸引农民进城,保障“农民”成为“市民”后的生活质量。因此说,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将农村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至于与哪些产业相结合,笔者认为,也应该因地制宜。一般应遵循这样几个规律:一是依托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现在的企业基本上

都进入了工业园,而工业园提供了大量的劳力需求和第三产业需求,靠近伍市工业区的伍市镇,靠近寺前工业区和天岳工业区的三阳乡,这个两乡镇可以考虑将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让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支持,让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内在动力。二是依托商贸服务业,推进城镇化进程。比如长寿镇,号称“小南京”,商贸比较发达,一些在县城买不到的东西在长寿可以买到,曾经是修水、平江、浏阳三县市的商贸集散地。就是依靠这些商贸流通,吸引大批农民洗脚上田做生意,一些人在长寿已经买了房子,安了家,成为了真正的“市民”。长寿镇的城镇化很有特色和基础,现在只需要政府稍加引导和规范,给足政策。温州当年发展小商品市场时,专门划出了一块地建小商品贸易城,给足了政策,才使小商品不但在当地繁荣,而且红遍了大江南北。同样,商贸不管大小,特别是小城镇,更要接纳小商贩,让挑担子的,摆摊子的,推车子的,在小城镇能够找到一席之地。一个城镇能够容纳下这些小商贩,相信同样有生意人施展拳脚的天地,迎来的必定是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景象,这才是小城镇发展的最高境界。三是依托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推进村落化建设。当前,“生态”开始由一个环境意义上的名词转变为经济学上的名词。江西省考古专家陈文华在江西省婺源县上晓起村种植黄菊花,每斤售价高达5000元;山东济南济阳县回河镇一家养猪场出产的生态猪肉卖到了70元一斤。中国美丽乡村安吉将矿泉水卖到了8元钱一瓶。平江县是山区大县、农业大县、生态大县,与长沙、岳阳、武汉等大中城市相邻,是国家第七批生态示范县,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投资处共建的第19个绿色产业经济示范区,其生态特性十分突出。因此,我们要打好“生态”这张王牌,将村落化和集镇化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着力推进“千百十”工程,即在沿平伍公路、G106国道、S308省道、S207省道旁栽种果树或名贵树,打造千里绿色长廊;按照地理和气候条件,培植100个品名不同的生态采摘园;着力营销漂流、攀崖、爬山、种植、滑翔、避暑、重走红军路等10项旅游活动,将邻近城市的大批客源拉到平江,推动平江的村落化和集镇化建设。

第三,城镇规划上要各具特色。易中天在《读城记》中写到,城市是有个性的,也是有性别的。提到巴黎,就想起浪漫,想起艾菲尔铁塔,想起凯旋门。提起江苏,就想起小桥流水人家,想起那杨柳依依的园林。有位诗人说: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抄袭。农村城镇化要避免千篇一律,始终保持自身的文化和特色。一是应当尽量避免在交道主干道两旁集中建房子。当前,城镇化被人们简单地认为,就是在交通主干道两旁建房子,主干道延伸到哪里,房子就做到哪里。一遇到重大节假日,便出现交通拥堵的问题,一堵就是好几个小时,人们怨声载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已经在主干道旁建成一定规模集镇的,则需要另辟一条交通主干道绕城而过,并不得在新辟的道路两旁新建房屋。另一类是对于城镇化正在规划当中的集镇,如果需要在主干道旁建房子,应当在主干道一侧而不是两侧规划一块地,集中建设小城镇或大村落。二是尽量避免建盒子式房屋。一个地方的建筑应该有一个地方建筑的特色,如果都在建设商住两用的盒子房屋,既没有文化气息和特色,也不符合小城镇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长寿镇原来的老街铺就很有特色,后来在现代城镇化进程中被拆除了。盘石洲的新村建设也很有特色,适应了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小城镇建设要有特色,村落化建设更要有特色和乡土气息。不能把农村的房子建成城市的房子,那样太单调乏味,也没有品味。平江是个文化大县,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屋场文化、宗族文化、宗教文化相当活跃,可以考虑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村落化或屋场化建设中,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实用价值的村落或屋场

第五篇:关于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关于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

全域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辽宁沿海经济带由6个市、17个县和县级市、255个镇组成,所辖的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有人口1800多万。城市人口在1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及大中小城市16座,其余是不足1万-10万的小城镇。城市和小城镇密度分别为2.73座/万km和43.59座/万km,城镇密度合计为46.32座/万km,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年来,城镇在辽宁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沿海经济带所辖城镇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机遇。在全省城市化率已达6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恰逢其时。为此,我们建议:

一、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起点上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中,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科学编制沿海经济带园区、产业、城镇、土地等相关规划,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的时序和布局,以有效的资源供应来保障城镇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应用和推广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技术,加大对存量土地资源的挖潜力度,提高对淡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222

积极开拓资源利用的新领域,如城镇各项建设尽量利用这一区域数量较大的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重化工业的生产用水更多使用海水,积极开展尾矿再利用,以及适度提高国外矿产、能源资源的利用比重等。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企业层面要积极开展变废为宝的实践,治理废水并重复利用,回收利用高炉煤气等;开发园区要合理编制产业规划,形成产业链的闭合链,如将矿渣和粉煤灰用于水泥生产,以及不向海洋设排污口等;城镇层面要加强各类规划的战略环评工作,如规划环评确定的生态效益目标要实现零排放,以及生态城乡一体化等。另外,还要努力克服资源环境对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自觉行为。强化土地、生态等专项规划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整体控制作用;科学设计和不断完善土地、环保、投资、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体系结构为了促进全域城镇化形成和最大限度发挥城镇对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带动作用,应努力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的、不同规模等级城镇有序发展的多层次城镇体系。结合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我们认为,沿海经济带要强化大城市辐射作用,增加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提高小城镇质量,而且在具体城镇发展上要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大城市仍然是沿海经济带全域城

镇化发展的重点,但应该鼓励探索存量挖潜的发展模式,不能继续片面追求增量扩张,而且大城市作为区域核心的角色要明确,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其他城镇或整个区域的发展。中等城市数量上的不足已成为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体系结构的主要缺点之一,今后应大力发展。在目前沿海经济带的县级市当中,除瓦房店市以外,其它均为人口不足20万小城市,应将其中的庄河市、凤城市、盖州市、大石桥市等目前人口已近20万的小城市尽快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小城市数量不足也使得沿海经济带的全域城镇化体系结构的塔基不稳,随着上述几个小城市升格为中等城市,增加小城市数量也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应将具有一定基础的县城发展为小城市。目前,沿海经济带上的小城镇数量不少,但集聚人口、产业的能力尚且不足,因此要抓住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时机,在推进乡镇合并的同时,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并注重突出各自特色,避免发生千镇一面的现象。

三、重视民生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乡形态和功能

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不仅是城市空间拓展的过程,也是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过程。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重点是要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沿海经济带要从提高和完善城镇综合功能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尤其是民

生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先发展供水、供气和公共交通,搞好城镇道路交通、绿化、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城镇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增强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与承载能力。此外,还应密切关注城镇公共安全工程建设,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害。为促进各类民生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注重整合财政资金,提高投入效益;整合各级各部门人力、物力、资金,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成效;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到一体化建设,提高社会共识和参与度;引导资金、土地、科技、人才、管理、市场等发展要素流入农村。

四、深化与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各项改革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放宽迁入城市农民准入

条件,实施有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落户制度。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进城购买住房。凡是自愿放弃集体土地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到城镇购买商品房定居的农村居民,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和经济奖励。改革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鼓励村级集体资产进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折股量化、股随人转。在各级政府做好规划主导、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前提下,使沿海经济带实现产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在产业向工业园区

集中过程中,坚持以高端、高效、低碳、节能、环保经济产业为发展之路。在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过程中,引进市场机制,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业企业及农业合作社发展。合理规划都市型农业产业集聚区、高效绿色生态农业园区。在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过程中,注重多村整合的新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就近就地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农民住在环境优美、舒适敞亮、生活便利的社区中。同时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农民腾退出的宅基地,经过整治后,可以复耕,部分可以经营,其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以形成良性循环。

下载全域城镇化: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域城镇化: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

    农村城镇化

    发展小城镇,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我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难以支撑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客观上,农民进城也存在习俗、就业、购房、生活费用等诸多约束,采用农民熟悉和......

    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 太极 摘要: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48%;已进入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

    昆明市全域城镇化问题的探析

    昆明市全域城镇化问题的探析 赵俊臣 在中共昆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昆明市全域城镇化正加速推进,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农村小城镇化的推进速度不快,已经影响到全域城镇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建设幸福农村

    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建设幸福农村——在2011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等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

    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合集五篇)

    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

    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

    本文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2012年9月7日在中央组织部、国家行政学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