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规划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蒋彬范文
JISHOU UNIVERSITY
本 科 生 论 文
——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 学
号: 所属学院: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吴吉林
蒋彬 20114191046 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2011级园林 职
称: 2014年10月12日
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一、概述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说过: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养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要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分析和解决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加速城镇化阶段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小城镇布局不合理,规划滞后,严重影响了其建设质量
2、小城镇自身规划滞后,规划管理不严肃,建设随意性强,导致用地布局较为混乱。城镇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规划的状况。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此外,小城镇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比较严重,乡镇一级主要领导的变动比较频繁,新领导上任后,对小城镇建设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从而对原有规划进行变动,使小城镇规划流于随意,缺乏长期性和严肃性。
3、小城镇人口聚集规模较小,非农化程度较低,吸纳能力弱。
4、小城镇建设偏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5、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目前,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者,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乡镇财政状况紧张、资金短缺现象比较普遍,不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6、小城镇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现象较为普遍。
7、小城镇的体制改革滞后,引导性政策措施不配套,不适应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8、当前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性障碍,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
第一,在财政体制上,镇一级财政不能完全独立,收入上缴县财政,支出由县级财政拨给。镇财政多收不能多得,使镇级财政无力来办镇发展与建设上的事情。第二,在投资体制上,适应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不通畅。小城镇不仅基础设施资金严重不足,而且乡镇企业发展和居民消费亦缺少中长期贷款支持。多种投资方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民间资金投入的积极性未能更好地发挥出来。第三,在土地使用制度上,缺乏必要的土地置换和流转机制。
三、小城镇规划建设看法
1、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根据国家加快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坚持把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完善建设领导机制。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协调、研究和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跟踪督查建设项目的实施,召开小城镇建设现场会、研讨会,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干部外出参观学习,使广大干部解放了思想,学习到了有价值的经验,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将小城镇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的考核结合起来,严格考核,重奖重罚,从而使各项任务都落到实处,形成从上到下的小城镇建设管理网络和齐抓共管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2、要着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把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积蓄发展后劲作为小城镇建设主要任务,全力以赴改善城镇环境。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大力推进配套工程建设,改善小城镇赖以发展的硬环境,同时加大小康住宅建设力度。三是突出软环境建设。出台《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就小城镇的管理体制、资金、土地、户籍等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进一步强化亲商、双赢、诚信、公正和人人都是环境的理念,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
3、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小城镇功能。
在小城镇的规划上,坚持“富规划,穷建设”的原则,按照高档次、高标准、超前规划的总体思路,坚持科学布局搞规划,着眼长远搞规划,围绕产业搞规划。
4、深化改革,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根本动力在于通过改革,敢于打破一切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束缚,运用市场手段,逐步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需要的新机制新制度。一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高效快捷的办事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二是改革财税制度。建立健全镇财税机构,设立镇级金库,将预算外收入统一纳入镇财政管理,支出统一按预算拨款。贯彻属地征收管理原则,城镇内所有项目建设及各种税源收入全部入镇级金库,对于超收部分,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三是改革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政府规范土地一级市场,实行规划、征地、开发、出让、管理五统一,土地按不同地段确定出售价格,以增加小城镇的投入。
5、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努力建设小城镇建设资金“瓶颈”。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外商、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建设,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结合小城镇特色和优势,想方设法争取国家的扶持,争取城镇建设资金。二是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和联系。邀请金融部门参与论证小城镇建设的重大项目,最大限度的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筹措建设资金。三是采取宣传促动、行政协调、政策带动、农民自建、商户联建和投资者开发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
四、结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小城镇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小城镇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依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原则和新的要求,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意义。小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切忌千篇一律,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和文化自然景观;编制小城镇规划,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既要坚持建设标准,又要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
发展小城镇,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城市化发张趋势做出的战略选择。发展小城镇,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城乡与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篇:城镇建设规划(定稿)
2010到2015期间,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将遵循“规划引导、环境优先、拓展新城、完善老城”原则。
一是继续深入和完善各类规划工作。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扩大和深化规划的覆盖面,增加规划指导性和实施性。首先完善县城周边地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铁路线型走向及站场的选址和景观保护区的控制,着手编制县城东片区概念性规划;结合新城区建设及周边景区规划建设,着手编制城南片区运动休闲、旅游配套区的概念性规划;结合县开发区北扩和县政府所在镇规划发展要求,着手编制城北片区的总体规划;结合商品房小区项目建设,着手编制城西片区概念性规划;启动县城西中大街旧城改造区域的控制性规划。
二是不断完善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大新城道路框架建设。在过去新城道路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道路工程建设;建设新城区城东干道、城西干道、城南区干道等一批市政道路,实施辅助道路改造。
三是全面提升城区环境,强化环境景观工程建设。重点整治农贸市场沿线环境整治,完成棚户区地块拆迁,实施公园扩建工程。继续实施县内绿化景观改造,力争全面完工;启动体育公园建设;完成县门入口景观工程;加大城市市政、绿化设施的养护力度,计划新增城市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
四是启动老城区拆危拆破改造建设。对等老小区的道路、绿化等进行改造出新,适时启动城边村屯改造建设。
五是极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完善城区休闲、公共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结合开发改造建成一批公厕、停车场、休闲小广场等;新增路灯10公里,强化城区市政、绿化养护力度;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计划新开工面积6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万平方米;积极营造县城优美的人居环境。
第三篇:城镇建设与征地拆迁问题与对策
城镇建设与征地拆迁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城镇化建设是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依托和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搞好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经营。就城市建设来说,征地拆迁是旧城改造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难题和行政执法中的敏感话题。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农村利益与城市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商业利益与生存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导致了被征地农民与拆迁机关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发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对此笔者调研认为:
一、存在问题
(一)城郊结合部征地越来越难。一方面,农民对现行的综合价补偿标准不满意,另一方面,地段较好的土地,农民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赔偿要求,使本来就已经激化的征地价格矛盾越来越成为制约征地工作的瓶颈,使征地协议难以顺利达成。
(二)对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和旧城改造过程中对原集体土地中的房屋征用,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使得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法律依据,给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征地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三)对农民的利益缺乏切实保障。首先,在公共利益界定不清的前提下,排除了被征地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机会;其次,补偿标准过低。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对土地的补偿和对农民的安置为该块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0至16倍,最高不超过30倍。按照这个标准,对农民的补偿以现金形式补
偿的通常都在2.1万至2.5万之间,农民被征用一亩土地所得的补偿费还不及城市居民一年的收入,其补偿标准过低,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同时,目前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建立,土地对农民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与归依功能,相比较农民已有的经济基础和今后的需要,现有的补偿标准难以保证农民原有生活水平的保持和改善;第三,安置途径简单。在计划经济时期,征地补偿多以就业安置为主。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接轨,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因此现在征地普遍釆用货币安置的方式。即征地部门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青苗补偿费以货币形式一次性支付给集体或农民。
二、解决问题和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拆迁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工作中可釆取以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解决:
(一)按拆迁范围进行调查动员。按照红线圈定的范围,就拆迁范围内的土地、房屋、地面附着物、人口居住状态和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并据调查结果搞好拆迁动员,分层召开好动员大会,对拆迁户做好宣传工作,讲清拆迁的意义,对拆迁对象提出的各种意见全面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拆迁方案。
(二)严格按法定要求搞好评估:无论釆用哪种安置方案,都必须在签订拆迁合同前搞好拆迁评估。评估过程必须委托具有合法评估资质的中介组织进行现场估价,主要是委托具有合法资质的地产评估事务所对土地进行评估和委托具有合法资质的房产评估事务所对房产进行评估,以及委托具有合法资质的价格事务所对拆迁范围内其他构筑物、建筑物进行评估。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安置补偿方案。安置方案必须科学合理,并尽可能考虑被拆迁人的利益。同时要考虑不同群体的不同要求,尽量使被拆迁人拆得愉快,迁得安心。
一般来说安置补偿方案有以下三种可供选择:
1、货币安置:即通过对拆迁范围内所有被拆迁占用的土地、房产及其构筑物、建筑物进行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一次性予以货币补偿。
2、异地还地、自主还房、找补差价:即在规划区范围内还原同样面积的土地,或多还原、少还原土地面积,由各拆迁户自主建房。对于拆迁地段和还原地段,分别按评估价值计算,由此确定双方的找补关系。同时对拆迁的房屋及其构筑物、建筑物进行货币补偿。
3、异地还地还房,找补差价:即在规划区范围内由拆迁人还原土地和房产,同时由评估部门对拆迁和还原的土地和房产,以及构筑物、建筑物进行评估,按评估结果确定差价,并由此确定双方的找补关系。
(四)严格按程序实施拆迁和安置补偿:首先必须经拆迁双方充分协商签订好拆迁安置协议。应充分考虑被拆迁人的实际情况,尊重被拆迁人对安置补偿方案的选择,由被拆迁人自主选择安置补偿方案。拆迁安置必须由拆迁人按政策要求进行安置补偿,并支付过渡费用和相关费用。拆迁安置协议必须由当地城市房屋拆迁行政主管部门鉴证。对于拆迁双方多次协商没有结果的情况,由拆迁人向当地拆迁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仲裁。如双方有异议,可以向作出行政裁定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再度审查裁定。在仲裁后双方如仍未达成协议,拆迁人可以凭行政主管部门的仲裁意见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五)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考虑,改革现有的征地补偿办法,向农民提供长期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建立一套有效的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制度势在必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及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等。首先,对征地后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应允许他们按照自愿的原则转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分享城市化成果;在农村已经建立保障体系的,应把这部分农民列为保障的重点,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其次,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安置,努力拓宽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空间;再次,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以适应现实中劳动力市场由单纯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的转变,使失地农民有能力自谋出路或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在市场经济中较好地站稳脚跟。
第四篇: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高质量建设我国的城镇,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要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可见,城镇建设必须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先导。
1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滞后
城镇要发展,规划要先行。但从我国城镇的发展现状来看,规划严整滞后于城镇的发展。在城镇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是以外延发展为主,是一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城镇化道路。这种发展模式导致城镇用地粗放,城镇建设杂乱无章,镇不像镇,村不像村。在编制规划时缺乏科学性、预见性和超前性,使得城镇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规划不注意城镇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不注意旧城区的改造;各个项目用地的规划布局不合理,生活区与工业区、商业区等功能区相互混杂„„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城镇规划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城镇化进程。不少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1.2城镇建设和规划相脱节
城镇规划是指城镇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镇土地。协调城镇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镇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镇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镇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镇社会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规划是建设的先导,是建设的基础,但一些领导的城镇规划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随意修改城镇规划。干预城镇规划依法实施,使城镇规划成为一张空文。
1.3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规划编制工作整体滞后。一是区域范围内缺乏系统、科学的城镇体系规划。除几个重点镇外,其他乡镇建设规划自成体系、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强,大部分城镇功能结构、产业结构、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单调雷同,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二是城镇(县城和建制镇)虽都有总体规划,但多数正在修编和研究过程中。全县的乡和村庄规划覆盖率较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专项规划滞后,在己制定的城乡规划中,除碣石地区外,其它地区均无控制性详细规划。
⑵规划管理薄弱,违法建设屡禁不止。一是乡镇一级大部分还没有成立管理机构,没有专业管理人员。二是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现象较为突出。许多乡镇建设项目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后到县发改部门立项时,才到规划部门征询建设项目选址意见;许多村庄不按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加之一些村干部更换频繁,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
⑶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城镇道路、给排水、绿化等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还不配套,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还不完善,一些城镇建设缺乏特色,品位不高。同时,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各重点镇和南北山区乡的发展极不平衡。
⑷投融资渠道单一,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以政府出资和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为主,还没有形成二级融资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城镇自身缺乏造血功能,投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从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城镇建设规划的探讨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规划也是生产力。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⑴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树立“规划为纲、规划为上”的规划意识,面向“三农”问题,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按照“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使小城镇成为连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
⑵突出编制内容特点。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编制。要以“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理念,按照建精品、出亮点的要求,从质量、深度和专项内容上,坚持高起点、高品位修编,并且着力在超前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⑶加强对小城镇规划的管理和监督。要加强对小城镇规划的管理和监督,完善重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规划编制经费要纳入县区和城镇财政预算。
⑷规划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规划决不能随领导人的调整而变更,随领导人的意志而转移。对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2.2加强管理,提高水平
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是根本保证。一些发达国家城镇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却是很多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因此,在抓好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
2.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单靠城镇自身或某一方面的努力都不行,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和多方面的配合。笔者认为,政府应在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建设管理。尤其是要把城市的基础设施放在首位。基础设施是居民享有城市文明生活的物质保证,包括规划建设道路、电网、饮水、污水处理、液化气站、通讯广播网络等等。因此。政府要提高认识,多渠道加强资金投入。在道路、绿化和住宅上进行较大投入的同时,加强地下的基础设施管线的建设,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4大力保护环境,提高居民参与意识
城镇往往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具有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优势,一旦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起来,比之大城市更有条件实现最佳人居环境。目前在欧美,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公司开始迁往一些环境优美的城镇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笔者认为大力保护和美化环境,对于城镇的发展十分关键。未来的城镇发展,并不一定要按照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应结合各自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特点,建设风貌独特的人居环境。通过新的探索完全可以做到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与田园风光的完美结合。成为人们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理想归宿。大力保护环境,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将是实现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5塑造城镇特色,建设各具特色的城镇
加强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分析,挖掘自然的、历史的和地方的特点,形成具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城镇风貌。塑造城镇特色要注意把握完整性和综合性。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组织实施道路、供水、供热、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城镇。
2.6城镇发展中应把握的重点
⑴要抓好规划、要科学编制城乡布局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以及相关的专业规划,努力实现规划的全覆盖。同时,要建立一套监管规划实施的体制机制,下决心解决规划建设“两张皮”的问题。
⑵要高标准建设、城镇建设要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建设的高标准,要按照彰显大气、追求精细的思路,建设近水、亲绿、宜人的开敞空间。同时,新建市政公共设施及房屋建筑,要达到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
3结语
城镇规划既要着眼于当前的利益,也要考虑未来的需要;既要从城镇的自身出发,也要树立区域和全局观念;既要有超前意识,也要不脱离实际。只有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城镇建设规划内容才能够进一步深化,能够使城镇建设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五篇:城镇规划建设
城镇规划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以完善功能、突显特色、提升品位、优化环境、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辐射带动为目标,抓好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城乡规划
1、县城规划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城南新区5平方公里,湘江滨江路片区1.5平方公里,湘漓片区1.5平方公里,城北工业集中区3.5平方公里,桂兴村片太阳能产业园2.2平方公里等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县城二招片、财政局片旧城改造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2、乡镇规划编制:在“十二五”期间完成高尚镇、界首镇、溶江镇、严关镇、华江乡、白石乡、漠川乡、崔家乡等8个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或编制工作。在已完成的溶江生态产业集中区、界首百里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好两个工业集中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3、继续做好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大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力度。
(二)城镇建设
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建项目带动县城各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扩宽城市面积,完善城市功能。
着力抓好县城交通、供排水、供电、供气、电信、道路、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完成五里峡水库至县城日供水4万吨自来水水源直供水项目、湘漓日处理15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项目、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县城文化新城、投资2800万元的县城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改扩建工程、1.5公里县城滨江路建设工程以及双拥路片库区移民安置区建设。县城逐步形成以旧城区为中心的商业行政区,以灵渠景区、日月湖、慧泽园、乐满地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区,以古灵渠、水街、秦文流觞、北渠古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区,以银杏广场片区为代表的综合居住区及以城北区、城西区工业集中区为代表的工业区。积极推进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把乡镇的集镇中心作为生产要素集中发展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直接区域,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重点抓好溶江镇、严关镇、兴安镇、湘漓镇、界首镇、高尚镇、华江瑶族乡、崔家乡等集镇中心的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绿化、房屋建筑、集贸市场等建设管理工作。力争 “十二五”期未,全县城镇人口规模达到 18.16万,城镇化水平达到47%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19 km。县城道路硬化率达到98%,人均道路面积12.5 m,路灯亮化率达98%,供水普及率99%,管道天燃气普及率达到65%以上,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2%,绿地率为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17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75%以上,垃圾处理率达90%以上,消防、交通、电力、电讯、市场、停车场等设施基本配套。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布局趋向合理,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各乡镇为支撑,以中心镇为2
2结合点,以一大批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体系。
(三)住房建设
进一步加大住房建设管理力度,提高城乡居住环境质量,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为工业化、城镇化、创业人员提供好平台。“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住房建设85万平方米,完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500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