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镜面对称与联系 台儿庄 孙红岩(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2:0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课时 镜面对称与联系 台儿庄 孙红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课时 镜面对称与联系 台儿庄 孙红岩》。

第一篇:第2课时 镜面对称与联系 台儿庄 孙红岩

镜面对称与练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2页第5题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认识对称图形。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学生体会自然的美与数学的美的结合,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活动、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到数学交流活动中,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能够初步进行公正合理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及其性质。

2、能够辨别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位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教师准备一些镜面对称的图片。组织学生去学校的大镜子面前“照一照”。

一、激活兴趣,切入课题。

教师:上节课我们在图形王国找到了许多美丽的对称 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种新的对称现象,老师希望大家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板书课题:镜面对称

【教学过程说明:我利用学生对轴对称的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对称现象丰富的生活来源,在老师引领下,学生明确课堂目标,兴趣盎然,迅速进入新课的探索情景。同时为学生知识的迁移主动建立连接。】

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认识对称图形,能画出所给图形的对称图形。

2.感知对称现象的特征,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出示自学指导:

1.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你能发现和提出什么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你能发现镜面对称有什么特征?

二、提供素材,引导探究自主练习第5题。

1.感知对称现象的特征

用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仔细观察这里的事物有什 么特别的地方?

生:这是美丽的早晨,可以看到清清的河水,水岸上有两只动物老虎和狐狸。

生:我啊,发现河岸上有只老虎,水面上也有个这样的老虎,而且是 对称的。水面上的狐狸和岸上的狐狸一模一样,对称的,水面上的树是岸上树的倒影。

师:这个现象你见过吗?

生:见过,下过雨后,操场上有干净的积水,从旁边跑过我低 头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

2.鼓励肯定,人人参与学习。

师: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课件播放:“猴子捞月”的故事。

--月亮真的掉到水里了吗?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汇报:平静的水面就象镜子一样,猴子捞的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当然捞不到月亮。水面这个大镜子真是太奇妙了。

3、同学们,平常你见过这种现象吗?出示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的倒影。

4、继续欣赏水面对称图片(说明这些都是对称现象,大小形状一样,是一种上下对称。)你们想知道镜子里有哪些数学吗?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里的数学问题? [以生动的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形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平时的认知,初步悟出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像和人的动作一样。]

师:那谁能说一说关于水上的倒影与我们学的镜面对称的关系?

生:湖面就像我们的镜子一样

师:对,你们说的很对,平静的湖面像一面巨大的 镜子,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一模一样,也是对称的。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我有几张美丽的照片,你们愿意继续欣赏吗?

生:(劲头十足)愿意。

师:如果你发现了其中的对称现象,就轻轻的告诉同桌,并指给他看,好吗?

1.同桌合作学习。

课件配音乐播放:桂林山水,雪山天池,镜子家居生活照片。

【低年级学生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吸引,我在网上搜集了具有明显镜面对称现象的景物照片,学生在游历祖国东西南北,欣赏自然美的神韵时,同时也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大量的感知和生活的交融,激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积极探究。】

学生认真的观察,互相交流在景物照片中找到的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说明:在同桌交流中,相互启发,增加信息的捕捉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体会快乐。】 2.汇报探究结果。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的两边是对称的,另一半都是在水面里看到的。

师:说得好,像这样,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镜子外和镜子中的景物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对称现象。

3.联系实际。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对称现象你还能找一找吗?

1生:电脑开机等待时,从显示屏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样。

2生:早起洗脸时,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

3生:过走廊时,玻璃窗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像。……

4生:太阳下山,我和影子是这样的对称现象。

师质疑:谁来判断这是不是对称现象?

生: 这不是对称现象,地面不像镜子,影子黑黑的,鼻子眼睛都看不到,和

你不是一模一样的。

【教学过程说明:在感知镜面对称特点后,回到生活再发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找一找让学生明确镜面对称的特点。在应用中培养用数学的能力,创设情景,满足学生的自尊。】

师生共同小结:镜面对称的特点:镜子中的物体与实际物体是对称的,镜子中物体的大小、上下与前后的位置关系与实际情况一致,但左右方向完全相反。

四、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l.用一用,动手做

师:你们太棒了!我非常佩服大家的观察能力。你们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难题吗?

课件显示:半只蝴蝶。

师:这是什么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恢复完整呢?

找学生利用卡片与小镜子相结合独立操作完成,同位交流,汇报明确。

师:用照镜子的办法就解决了明明的问题,镜子里的世界可真奇妙呀。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抽出有特点的发言全班交流。

师:丽丽在照镜子时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问题?

生:咦,镜子里的我怎么是右手拿本左手拿笔?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中明确面对面的左右对称关系。

师:哦,原来是这样,我们也来照一照,看看是不是这样。

3.学生拿物品照大镜子观察验证。加深感知镜对称的特点。

4.玩一玩,镜对称

游戏:《照镜子》教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也可以学生跟学生做照镜子游戏。)师:我蹲下。生:我们也蹲下。师:我起立。生:我们也起立。师:我向前走。

生:我们也向前走。师:我向后退。生:我们也向后退。师:我左手摸右耳朵。生:我右手摸左耳朵。

[说明:在这个游戏中,教师也可先请一个学生与教师合作,其他学生判断这名学生做得对不对。这样设计是照顾一部分学困生。整个游戏活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全体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丰富多彩、形式

各异的动作,既巩固了镜面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思,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 5.想一想,多探究

(1)认真观察,独立完成22页”我学会了吗?”,汇报说明它的对称关系,判断结果。

(2)每组四张写有反数字的卡片,同桌合作,进行看镜子写数字的游戏。在小组内交流结果。

小组内活动交流并小结。

五、小结

师:时间过的可真快,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收获,分享知识,体验探究学习后的成功喜悦。

六、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师:留心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看一看,说一说,你还有什么发现和问题,把它们写在数学日记上,告诉大家。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过程说明: 一节课,并不能完全解决孩子心中的所有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将探索学习潜移默化的进行到底。】【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实际上是一个物理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抽象、空洞,最关键的是教学要求的把握。为了让学生能全面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我利用事物镜子教学更直观些。在学生联系实际找对称时,一个学生提出了影子问题,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没有给予评价,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在比较中,争论中,找到了不同。我心里真为他们感到高兴。通过这节课,我又一次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课的最后,欣赏几组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许多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优美的音乐、清晰的画面中,让学生置身与美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使用建议: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些指导原则,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理解抽象的轴对称图形知识,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美。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

台儿庄区泥沟镇红东小学

孙红岩

第二篇:学与问第2课时201512

《学与问》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复习导入

1.通过昨天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什么?

课文是一篇说理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

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板书:观点-论证-结论)2.说说课文的观点和结论。学生上黑板分别板书,齐读。

二、精读明理

本节课我们重点关注作者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一)学习事例一

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事例,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第2小节,小时候的哥白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从哪些词充分说明哥白尼好问? “经常”,他在什么时候会问?“缠”,如何缠?

3、请你来当一回小哥白尼,缠着爸爸妈妈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我们把把哥白尼如何缠妈妈问问题的情景写下来,这样这个例子是不是会更生动呢?作者为什么不写呢?

4、哥白尼的问题就这些吗?他脑子里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他还会问哪些问题?

5、师引读理解:大家会发现这些问题都很简单,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小哥白尼却从此开启了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你还知道哪些人因为善问为什么,所以终有所成?

6、哥白尼的事例充分地证明了——出示中心论点,齐读。

(二)学习事例二

1、过渡: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很明白,作者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说明“问”的重要性,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接下来作者列举沈括的事例想强调什么呢,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事例。

2、师生合作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出有关内容。男生读沈括的内容,女生读妈妈的内容。师引读:

3、事例中如何能体现求知的过程中,沈括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了呢?

4、“仍然放在心上”,他会怎样放在心上的呢?

5.如果作者把我们刚才想象的内容写进去,是不是我们更加感觉沈括善于观察思考了呢?那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6.作者列举这个事例的目的是什么?齐读本小节中心句,师板书【观察思考】

(三)比较体会,运用“学与问”

1、过渡:这两个事例都很有代表性,都是典型事例。现在老师将它们放在一起,也要请同学们来比一比,问一问,或许这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因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学生交流问题。

相同点:(1)昨天,同学们收集了很多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哥白尼是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的“日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沈括更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这两位中外名人有许多值得写的事例,课文为什么选取这两件事?(读者意识、儿童立场)

引导联系我们之前学的说理文,如《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说勤奋》等。(2)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吗?如果再加上几个,是不是更有说服力?为什么作者只选择这两个?(典型性)(3)为什么都是科学家的事例? 不同点:

①哥白尼的问题来自生活,沈括的问题来自书本。②哥白尼:罗列了他问的许多问题,没有写解答的过程

沈括:只写了一个问题,把解答的过程写出来了

3、通过刚刚的学习,你们能解开他心中的疑团吗?

(生:哥白尼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问的重要性,沈括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问了以后还要去观察思考)

4、那么这两个事例能交换位置来论述吗?

(生:不能,这两个事例是有层次的。)

5、小结:说理说理,就要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作者选取的侧重点不同的事例都是为了层层说理来服务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就事说理,以理服人。

(四)除了摆事实以外,作者还直接讲了道理。

1、引读第三小节:“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却是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2、古人说要拜“能者为师”,请问“能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能者为师”?哪些人可以视为能者,能成为你的老师?生举身边的例子(插入孔子的话“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过渡:虽然他可能比你年幼,但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3、道理论证这一节为什么放在两个事例之间?不放在沈括的事例之后? 交流:《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地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结:这三小节如三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说理文经常采用这样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把道理说清晰而深刻,让人信服。小结,课文最后再次得出结论,(齐读)怎么做学习的主人?

三、作者用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最后得出结论“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学问之道,既贵在问,还贵在什么?(也贵勤,还贵恒„„)结合学习与实践的关系,按照说理文的结构,编一个提纲。

第三篇:第3课时 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_台儿庄_庞欣

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19——P121 信息窗2的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经历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3.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本班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完成统计表。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其实,威海还是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呢!那里依山傍海、风景秀美、楼在林中、人在绿中。让我们一起看看威海的绿化情况吧!

(出示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威海市与其它城市统计表,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明确表1提供的信息是: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是多少。引导学生比较五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出示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去发现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认为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研究“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2.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19-120 页的内容,重点看两个统计表。思考:

1、观察表1表2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认为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

3、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再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5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的更好。)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的更好。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手。好!下面就来汇报交流一下你们的收获和困惑。小组内交流:

先同桌交流,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准备班内汇报。班内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制作的统计图?

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讨论和展示第一幅统计图,初步体会:当比较一组数据的大小时,选择条形统计图,通过观察条形的高低就能够比较直观的比较出大小。

通过折线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呢?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讨论和展示第二幅统计图,初步体会:如果想观察一组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及变化趋势的时候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谈话:通过汇报展示你们的自学成果,现在你们能够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讨论、汇报、展示)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威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为下一环节做下铺垫。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让学生自主概括。

经过上面的学习,先让学生说说对于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各自特点的认识。不当的地方教师引导矫正。2.教师总结

揭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在表达数据时,应怎样区别使用这两种统计图更合适?

(1)当比较数量的大小、多少时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2)比较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及变化趋势时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

利用课前调查好的数据填好统计表。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

班级展示交流。

【设计目的】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你选用哪种统计图?为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各有多少人,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另外通过了解本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向同学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2.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班级内交流。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网站一周访问人次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另外,适时教育学生要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3、当堂达标:

全课总结:

课件出示:(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图里还藏着许多秘密,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设计目的】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交流本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有利用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并将情境线和知识线融于一体,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到两种统计图的各种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统计情况,学生自然产生应该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表示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一开始就感受到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经验,根据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能进行直观的比较数据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有哪些?并在实际作图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3.教师通过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明白选择不同统计图的依据,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习题设计有层次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较好的训练价值。

使用建议: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提供素材供学生探究,完成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要充分的让学生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使生乐学。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在教学本节课时, 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

存在的问题:

1.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事先的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在一些环节中,我没有预先考虑到学生会从一些角度思考回答。

2.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增加一些现场统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挑选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

3.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差别,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

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

庞欣

台儿庄区泥沟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第2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估算与植树问题 台儿庄 郭静娴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估算与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页绿点、第4页T5和聪明小屋的内容。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作业答题卡、口算纸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1.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的估算和笔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师出示第2页情境图)我们到葡萄园里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交流后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师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估算与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时注重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 师:现在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估算的有关知识,并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2.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计算方法。

(2)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及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3.出示自学指导(课件展示)

过渡语: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需要靠大家的努力,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的情境图和第3页绿点的内容,重点观察绿点中黄圈里的内容并思考:(1)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2)为什么把718看作720,为什么不看成700?” 8分钟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与遇到的困惑。

同学们有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要达到目标离不开同学们努力的自学,下面我们就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4.学生看书、独立自学

过渡语:比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情况,重点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手!现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的自学收获和遇到的困惑。2.全班汇报质疑

师:现在展现自我的机会到了,谁有勇气把你的自学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找一名同学汇报自学收获,汇报观察思考718÷9,为什么把718看作720?,它的商是比20大还是小?为什么,如果列竖式怎么做,笔算结果是多少呢?其它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在教学中注意关注小组合作的情况,注意指导合作方法,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目的。] 3.师生释疑小结 同学通过观察情境图和自己的列式,对提出的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能采用估算的方法完成,我们已经估算出了718÷9的商是20估算出的商比列竖式的结果大一些,如果列竖式计算时可以这样想,用百位上的7除以9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我们知道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把71个十看作72个十除以9,商是8个十,十位上商8。

[设计意图:在学生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笔算的计算方法,通过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通过上节课第一个红点竖式算184÷8时,估计商应该比20大一些和这节课的718÷9的估算学习过程,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考一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学能有这么多的收获,现在敢不敢接受挑战?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

(1)课件展示: 读算式,并估算出得数

236÷4 823÷9(2)找两名(最差)学生进行估算,其他同学坐在桌上完成。

(生练习时,师行间巡视摸清学生估算的过程,并指导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3)议一议、更正

①更正、师:估算完的同学认真检查,估算完的同学请举手,估算完的同学观察黑板上同学估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发现错误或方法不一样的上台更正。②讨论总结

交流每一题你是怎样估算的,(可以把三位数几百几十几的数看成几百几十的数)2.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的第5题

① 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关注学困生做题情况。

②谈话小结: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判断商的位数的?(引导全班同学掌握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中“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商就是两位数,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大,商就是三位数。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中商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2)出示P5-聪明小屋,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智慧老人非常高兴。清明节快要到了,他要带我们一起去植树呢!你能帮助智慧老人完成这个任务吗?(看谁做得好,讲解的好)

①谈话:请同学们读信息,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②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交流的方法有画图法、摆学具法等)

③师讲解并总结:

讲解:要想知道38棵树苗够不够,可以先算种了多少棵?与38棵比较就知道了,在计算种的棵数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40,一种是36棵,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可通过操作学具或画示意图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是36棵而不是40棵。

总结:通过此题及画示意图可采用下列的方法理解,从假如每边3棵开始,通过直观图可以发现算法:3×4-4;假如每边4棵,4×4-4;每边5棵,5×4-4;„„这样的话就可以找出这个规律了,从而就可以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类似植树这样的数学问题了。

[设计意图:计算题本身是比较枯燥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语言和比赛、讲故事、创设情境、讨论交流等形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规律的发现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能力。] 3.作业:(课件展示)

谈话: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除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一道或几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应用题,写在“作业答题卡”上。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作业的设计再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使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业的弹性化设计,充分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时还是从“国际果蔬博览会”引入,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探索活动。“合作探索”中红点部分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绿点部分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绿点间的内容。这节课我从多方面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估算计算教学进行有效的练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在估算计算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验算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

2.使用建议: 在学生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身边的素材,修改教材的个别环节,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笔算的计算方法,通过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本节课重点、难点问题。

3.教学困惑: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与人合作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关注小组合作的情况,怎样注意指导合作的方法与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目的,本人还有待于专家指导。

郭静娴

台儿庄区泥沟镇中心小学

第五篇: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2课时

蓬莱一中化学组

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自主学习】

1.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需要 一定的能量来克服原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 一定的能量。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而且还伴随着。

2.思考:你所知道的能量类型有哪几种? 【思考】1.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一个化学反应满足什么条件时吸收能量(释放能量)?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常见放热反应有哪些类型? 常见吸热反应有哪些类型?试举例说明。

3.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过程

(1)从原子与分子角度:。(2)从化学键的角度:化学反应是(3)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 【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

B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反应释放出能量

D 若化学键形成时释放的能量小于破坏旧化学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则反应吸收能量

下载第2课时 镜面对称与联系 台儿庄 孙红岩(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课时 镜面对称与联系 台儿庄 孙红岩(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与法治》第3课第2课时范文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课型 本学期 课时 3、幸福一家人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感受家庭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幸福,培养爱父母、爱长辈、爱家庭的情感; 2.通过“......

    第2节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第2课时

    第2节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耳及其他感觉器官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学会自主学习;会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总结归纳;说出嗅觉......

    第18章小结与复习(第2课时)

    第18章 小结与复习(第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能利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第1课时 认识平角与周角 台儿庄 林向阳(共5篇)

    认识平角与周角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2~33页信息窗1,第1个“红点”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平角和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

    《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2课时)(孙逸.(小编整理)

    第二课时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挥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功能,离不开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认识、理解。而马克思主......

    习作例文与习作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习作例文与习作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习作例文与习作 课型课时新授 第2课题授课时间2021.11.7本月第6节本期第26节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习作例文,了解作者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哪些材......

    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学校:白济汛中心完小分校授课教师:杨鹏杉一、课题:分数与除法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2.经历分数......

    5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范文合集

    章了解到曹县第一初级中学导学案 ·语文篇七年级(上 ) 第一单元《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 设计者:徐广平审核: 语文组时间:2012-09-09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对阿长情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