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家庭和谐环境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结题报告
构建家庭和谐环境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 “创设和谐的成长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与实
践研究”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郊小学 吴淑芳
(2011——2013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改善、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家庭教育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家庭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广大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空前提高,突显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面对人才标准的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儿童行为的易变性,教育经验的缺乏,家长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最早的生活环境,也有人叫第一环境,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影响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青少年终身受益,因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优良的家庭环境,不但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而且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苏霍姆林斯基一针见血的说出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培养一个孩子成人和成才,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越来越多的现实生活也证明,问题孩子的后面,都有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是家庭环境的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因此,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引导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学会爱孩子的技巧,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优显必要和迫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在家庭中成长,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觑。尤其独生子女家庭,缺少了兄弟姐妹的相互影响和教育,因此父母的教育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前,年轻一代所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折射出家庭教育存在缺陷,这不仅仅关系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为此,我校于2011年5月提出了“创设和谐的成长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与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旨在研究目前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困惑,为儿童创设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研究保障,推动我校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我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成立课题小组,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2011年5月,我校成立了“创设和谐的成长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吴淑芳校长为组长,周继荣、高燕、赵天竹、郑文、李吉祥、白俊丽为组员。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资料,研究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分析了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了理论假设,经过探讨研究,结合本校实际,拟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目标、确定了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案。课题研究共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启动阶段,第二阶段是研究阶段,第三阶段是结题阶段。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课题研究氛围
课题确定以后,学校召开家长委员会专题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及过程向家长委员会作了汇报,争取家长委员会的支持。通过家长培训班、告家长一份信、宣传栏、黑板报、家长联系卡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目的、意义。邀请社区、退休老教师、区教科所专家相关人员就课题实施进行座谈。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引领作用,加强家校沟通,定期组织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使家长和学校达成共识,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提高家校教育合力的研究。让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管理学生活动中来,营造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创建和谐的成长环境的氛围。
3.规范制度建设,确保课研顺利开展
学校课题组高度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家校联系卡、家访、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同时,我校还制定了一系列家庭教育制度:《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家访规定》、《“教子有方”家长评比制度》、《好孩子评比办法》等,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系列化。学校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广泛采集信息,做好课题研究准备
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课题调查问卷、认真组织各类座谈和论证会、广泛采集有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作为课题研究第一手材料。课题组成员采取集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观看中外家庭教育视频,针对本校学生实际开展专题研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明确课题组成员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识,丰富组员们的写作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2011年7月,我们依据研究组的调查材料,形成了以《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研究与实践》为题的调查报告,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作好充分准备。
5.组织各项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实践
我校以各种方式、多渠道,提高家长们的理论水平,使家长在参与中学习、提高。
(1)举办家庭教育系列理论培训。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素质是创设良好家庭环境的关键。一是开展家庭教育专题报告活动。2011年6月,学校邀请国家关工委专家向全体学生做了“感恩的心”主题教育报告;2012年5月学校邀请甘肃省青少年教育中心为全体家长举办了一场“如何做一名合格家长”专题报告会。二是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培训。每学期,学校都邀请教育局领导、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教子有方家长”为学生做家庭教育方面报告和经验介绍。每学期第一周和第十九周的星期五定为“家长学校培训日”,由学校领导对全体家长进行专题培训,对优秀家长学员进行奖励。每学期第十三周均为“家长开放周”,要求本周学生家长随从学生进行为期一天的校园活动,亲身体验学生在校生活,面对面和老师进行交流。每学期第十一周为“家长会”,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精心准备,就班级情况和家长做好交流,帮助家长寻找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三是班级定期举行家庭教育交流会。每学期学校都要求班级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定时召开班级家长经验交流会,会上,有经验介绍、有困惑解答,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和漫谈,让家校家校教育有力的得到统一。
(2)开展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家庭教育是依附于学校教育而存在的,学校教育起着不可取代的主导作用。课题研究老师和家长在此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定期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推举学生家长向大家介绍教子有方经验。在流行性疾病多发季节请从事医疗工作的家长讲医疗卫生常识,组织学生参观家长的手工坊制作车间;学校网站开通“家校携手,并轨同行”专题网页、开通家校QQ联系群,对家庭教育的好做法及时总结推广,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学校举行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如亲子主题班队会、亲子才艺表演、亲子手抄报竞赛、亲子读书活动、“大手拉小手”亲子现场书画比赛、“我把温暖送进福利院”等亲子活动,容亲情与活动之中;“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组织教师向困难学生“一帮
一、献爱心”活动,组织留守儿童“互联网上看爸妈”、“当好留守儿童的妈妈”,让需要关爱的孩子和其他同学享受同样的爱;学校配合课题研究,开发了《每日一语》、《小学生经典诵读》、《校园童谣三字经》等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走成功路。三年来购买并发放家庭教育学生读本近四千册,学生人手均达到4册,让家庭中爱的能量流动起来,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举行家庭教育系列研究活动。为了深入研究课题,真正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在认真分析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分工,针对“特殊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残疾学生、行为失范学业不良的双差生家庭)进行个案跟踪式研究,对其他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家长、学生、教师研究案例24 个,对案例分别进行了剖析,摸索规律,制定对策。在课题推广阶段,全校教师针对自己班级学生教育,撰写家庭教育论文和案例,对优秀论文进行表彰奖励,获得一等奖的经验论文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交流、推广,并向区级以上刊物进行推荐发表。在学生和家长中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家教论文征集,学生自述家长教育经过,家长介绍教子经验,学校进行评选,给家长一种自信,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亲和力,到目前为止,已评出优秀论文25 篇。
(4)开展家庭教育系列评价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评选“优秀辅导员”、“五星班主任”、“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最佳家长会”等,及时总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好经验和好做法;在学生“星级评价”项目中设立“孝敬父母星”,“尊老爱幼星”,教育学生从小懂得感恩,逐步养成积极向上的道德精神和人生信念;在班级中评选“优秀家委会”、“教子有方家长”,肯定和总结家长们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在家长会上进行推广宣传。
家庭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有待改进。下一阶段,我们将进行实验成果总结,编写案例集、论文集,撰写结题报告,并请专家进行论证,为“创设和谐的成长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拓宽思路,深化提高。
2013年4月
第二篇: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家庭 促进社会和谐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构建和谐家庭 促进社会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语道出了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的和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把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引向深入,市妇联在全市家庭中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等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一个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形成人的基本素养、精神面貌以及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千千万万家庭的稳定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可以说,和谐家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家庭经济生活如收入、住房、教育等物质条件也相应得到改善,作为细胞的家庭也正在经历着各种变革浪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反映在家庭领域,表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等问题,这些都是家庭的不和谐因素,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的家庭势在必行,这是摆在我们全社会以及每个家庭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延伸创建领域,丰富内涵,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渗透到千家万户,构筑“家庭文明、家家互助、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的新格局。
一、构建和谐家庭,要重视家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更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基础。当前,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对和谐家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下功夫培育和建设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的,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家庭文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尚的家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方向、是理想、是家庭为之努力的目标。家庭是人格塑造的加工厂,事业成功的加油站和大后方。为此,要大力实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家庭文明工程,开展系列活动,切实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在城市中要以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为契机,大力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家庭文体活动,满足现代家庭发展的需要;在农
村,与创建文明村镇、美化生活环境相结合,深入开展“三下乡”、“美德在农家”等活动,丰富农村家庭精神文化生活。
二、构建和谐家庭,要以群众性活动为依托,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和谐家庭是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这就需要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更多地贯穿到具体工作和生活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美德教育人、以亲情感化人,通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廉洁家庭”、绿色环保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十佳”母亲、恩爱夫妻、“优秀书香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创建活动以及举办家庭文化展演等系列活动,积极探索家庭美德建设的新路子,引领广大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家庭文明的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其他成员关系及邻里关系的改善,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三、构建和谐家庭,要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每个家庭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谐家庭建设的重要性,从现代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以和谐家庭建设为总抓手,创新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要发动广大家庭踊跃参与“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切实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重任,提高家庭成员的自觉参与程度,使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要把以“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群众摸得着、看得见,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弘扬正气上下功夫,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正家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四、构建和谐家庭,要增强法制观念,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应该说,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市家庭成员的素质,包括法律意识整体上明显增强,妇女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家庭暴力还是时有发生,成为家庭不和谐的麻烦制造者。因此,我们要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倡导主流思想的同时,对家庭暴力等家庭不和谐因素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对职工来信来访和社区群众反映的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现象依法进行处理或调解,把矛盾消灭于萌芽。要把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针融会贯通到婚姻家庭当中,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内容,倡导“立志、尊重、平等、勤俭、谦让、助人”的文明家风。要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机制,严格执行《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依法保障妇女儿童的权益,尤其应就家庭暴力的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妇女儿童维权组织网络,切实做好维权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对妇女进行普法教育,广泛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制观念,运用法律和道德的力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防止家庭悲剧的发生。
五、构建和谐家庭,要广泛动员,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家庭建设的浓厚氛围。创建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共同配合,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抓实抓好。要坚持“以德养家、以法治家、文明和家、素质兴家”的家庭工作思路,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热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搞好特殊群体家庭的和谐稳定。从而不断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关注、积极参与和谐家庭建设的共创和谐的浓厚氛围。
古语云:“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建立和谐家庭,这是每一个家庭在共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应尽的义务,每一个家庭都应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自觉参与其中,真正达到以家庭“小和谐”来打造社会“大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三篇:构建“和谐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结题报告
构建“和谐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忽视课堂教学,就谈不上实质性的素质教育;如果忽视课堂教学,开展素质教育就难有实效,可以说,只有真正素质化了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和谐高效”课堂?“和谐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
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和谐课堂教学要通过调控教育中诸种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 育者发展的节奏,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和谐课堂教学要以受 教育者和谐、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它能有效地形成课堂教学系统 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同运转,产生教学合力,获得“1+1>2”的整体效应,使 受教育者在“五育”方面全面发展。和谐课堂教学要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 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 者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2、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教育学理论: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于使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达到人的教育学理论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和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对人才的要 求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内在需求。教育形态必须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教育进程必须与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适应。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主要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方式和教
学策略,建构教育生态环境与课程整合下师生和谐共长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
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
3.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策略及机制,最终形成师生、生生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理想。通过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教学活动氛围和谐化、教学活动过程审美化,使 教学过程由高耗低效转变为和谐高有效、逐渐过渡到和谐高效。
4.在“研、训、施”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提高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
技术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使自己成为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同时,通过研究,激活课堂教学智慧,掌握和谐教学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主要内容:
1.构建和谐高效的教学生态环境。
2.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探索和谐高效课堂构建的内在机制。
3.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4.实施和谐高效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
5.教师实施和谐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1)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2)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初步的评估。
2、实践探索阶段
(1)通过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研讨,尝试构建具有“以生为本,自主合作,平等
对话,和谐共振”为特征的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提高。
(3)在研究后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再次的评估,以做比较。
3、总结阶段
(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
(二)研究方法
1.以理论联系实践为主的行动研究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的程序进行,以构建和谐的课堂 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2.以民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观察法。以构建和谐的课堂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气氛 活泼、思想活跃,充满生机活力。它强调教师诱导启发,寥寥数语,学生自主思考,各抒己见,要求教师以亲切的面孔,鼓励的话语,使学生能在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
3.以师生和谐共长为目的的教学案例研究法。师生和谐共长是实施和谐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与终极目标。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恰当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条不紊,灵活自如地展开教学。既要将学习主权交给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以实验对比分析为主的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撰写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研究过程及自我评价,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并针对实施课题研究后师生的转变等方面进行课题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这一年来的实践和研究,我坚持“ 一切为了孩子的最佳发展”的教学理念,实践中我看到许多方面在发生着悄然变化:
1、课题研究转变了我的教育观念,逐渐形成了与新课改一致的教学理念。观念不断更新,科研含量日益提升。逐步实现了由经验向理论的提高,确立了和谐课堂高效的新课程理念,凸现了教学的科研含量。我在实验中用行动去反复实践,用心去认真思考,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视为创造性的事业,从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茁壮成长为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教师。
2、立足课堂,改善课堂,教学相长。我以“研究者”身份从事课堂教学,使课
题的研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课题研究改变了原来的课堂现状,构建了和谐高效的课堂,我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了专业成长。和谐教学实践促进了和谐教育的建构,丰富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富于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成为和谐高效课堂重要而生动的体现。在我的不断改变进步中学生特别喜欢上我的课,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学校评比中名列前茅。
第四篇:构建家校和谐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构建家校和谐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众所皆知,家庭教育是人的第一所生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始于家庭,家庭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这两个教育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是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家庭教育,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的教育整体,使之相互理解、沟通、信任,遵循坦诚、平等、合作的原则,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营造家校一致环境,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学校教育,常常依赖于学生在家受到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学校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注意与家庭教育同步行动。只有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我们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究其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存在着种种误区:其一,期望值过高,有些家长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材”的期望值较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其二,重知轻德,“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惟一目标。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不屑于让孩子在校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忽视了对子女劳动观念的培养,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三,顺其自然,许多家长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地放弃家庭教育,任其自然。有的把教育子女的的事情让位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人”。长辈门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缺乏劳动意识,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其四,极端教育,有时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有时恐吓、威胁、打骂、过于严格,处罚不当,宽严失度,要求不一。不能以身作则,不注意对孩子的影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赌博等。因此,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时,要注意家庭、学校双向互动,共同施教,充分利用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分发家校联系手册、家访等形式,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改变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知识和技能,鼓励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提醒家长重视营造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共同营造家、校一致的教育环境,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增进学校与家长的了解与合作,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优秀品质的稳定发展。
二、拓宽家校沟通途径,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校沟通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学校要拓宽与家长沟通的途径,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增进相互信任与理解,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从而使沟通多一点,摩擦少一点,家校情浓一点,家长工作更有成效一点,共同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1、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家访是教师、家长、学生联系的纽带,是最古老、最基本的家校联系途径,有着现代通讯手段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学校要建立教师定期家访的制度,让教师到家中与家长及学生面对面地交谈,达成情感上的沟通,真诚地交换意见,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
2、精心组织家长会,架起沟通交流的心桥。家长会是目前我国家校联系的最主要途径。学校应精心组织好全校性、年级性和班级性的家长会,做到准备充分,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可以采
用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
3、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知识与技能。许多家长对如何教育好孩子以及如何与学校更好地合作都不是很清楚,针对这种情况,为使家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开办家长学校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形势政策的教育,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方针、发展规划、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可以提高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信心与能力。
4、设计家校联系手册,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信息。学校可以把家校联系手册与学生的成长记录册合二为一,让教师及时地把学生在校完成作业、上课听讲、自我约束、团结同学、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有效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发展情况。家长填写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后反馈给老师,让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达到共同培养与教育孩子的目的。
总之,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学校必须着力构建家校和谐的教育整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五篇:留守儿童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因此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现象。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家人进行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系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对留守儿童所表现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只有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和真正落实。基于此,我们确定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分析了我校留守儿童现状,参考了国内外课题研究情况,制定了我校课题研究方案。2.研究的重点:由于留守儿童于家庭的不完整和家庭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他们在生活环境、学习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心理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1)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分析(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负面影响(3)留守儿童教育方法的研究
3.原定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实验期定为二年(2013年3月-2014年12月),但是预期研究效果不明显,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还在探索,所以研究期限又增加一年。
三、研究结果: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儿童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弄清了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了很多。
(二)了解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负面影响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致使他们性格内向,表现的不合群。所以,半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从年龄维度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于是养成了孤僻、暴躁的个性。
(三)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1)父母方面
首先,定期联系。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关心子女的近况,坚持做到“四个一”—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任课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其次,转变观念。父母应转变思想,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育孩子只有努力学好知识,才能有更大的作为。(2)监护人方面
为提高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的家教意识和水平,建议建立留守儿童家教指导站或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临时托管家教知识培训班”,帮助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尤其是老年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注重在与孩子的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中发挥家教作用。2.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具体做法:(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为给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留守儿童不为学习而学习,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门针对他们的文娱活动,如:培养动手能力的“三小”活动、培养阅读能力的演讲比赛和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文艺表演、诗歌朗诵、伙伴互助活动、以感恩、回报父母、学习为主题的培训等。
(2)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如何培养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培训和研讨。
课题组在做好留守儿童相关工作的同时,按照研究进展,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培训和研讨。培训时,课题组主要就如何培养留守留守儿童的主动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进行讲解,研讨时,先对培训内容进行讨论消化,再总结前期研究工作的得失,提出今后的研究措施。
(3)加强家校沟通,切实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班主任定期与父母取得联系,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暴露问题,要及时处理, 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共同制定教育策略。(4)健全各功能室,发挥育人功能。
为了使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措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题组重视各功能室的建立健全,充分发挥各功能室的育人功能: ①建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用心理咨询室一面墙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宣传专栏一个,用以粘贴留守儿童活动图片。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选派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和优秀班主任制定详细的心理咨询活动规划,每天各班留守儿童轮流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并且各心理辅导老师根据心理辅导的具体情况撰写详细的心理咨询辅导个案,方便对留守儿童进行进一步的跟踪调查。
②建立了图书室 学校共有图书共3000册左右,达到了生均40多册。为了便于老师、同学借阅图书,我校将图书按教师、学生用书进行了分类造册登记。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校在各班设置了图书柜,号召同学们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收集起来,同时把学校的图书借出一部分,组成班级图书角。对于收集到的图书进行目录登记,把它贴在书柜旁,便于学生查看借阅。为了使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图书,各班制定了《班级图书借阅制度》,确定了班级图书管理员,对于学生借阅的图书及时做好借阅登记,并认真做好图书的保管工作。③建立了文娱功能室
于此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还装备了音美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添置了大量的音体美器材,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学校在开展故事大王、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时,能够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放松身心。
四、研究的效果及分析:
通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以及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周期内研究工作顺利,完成了既定的研究目标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是促进了我校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形成了一套对留守儿童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培养操作模式。三是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使留守儿童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校在取得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不少困惑,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凸显,毕竟精力有限,光靠学校的教育远远不够,还要依靠社会,家庭的力量。“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单方面就可以处理好的。它既需要我们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更需要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构建立体式综合教育网络, 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 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学业帮助、生活关怀和人格塑造。
五、参考文献:
①《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田景正(《农村教育》2006第6期p15页)。
②《浅谈“留守儿童”教育》林艳(《现代教育科学》2006第4期p13-14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学心理学》
大安市铁西小学校课题组
2016年03月20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大安市铁西小学校课题组 2016年0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