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想象力就是创造力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想象力就是创造力,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家和科学家无一不是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著名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说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是的,精彩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像老幼皆宜、百看不厌的《西游记》中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场景和入情入理的打斗情景,《水浒传》中著名的武松打虎的细节描写,《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的夸张、神奇的描述,无一不是作者大胆模拟,充分想象的成果。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更是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惊为天人之作。
美国重视培养想象力,并不把想象力限定为只有艺术家、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才需要具备的能力。美国人认为,各行各业都需要想象力,即使干好一件小事,比如布置房间、烤一道点心、做一件衣服、设计一个报纸版面,都需要想象力。学校和家长认为,学算术、背诵诗歌远没有培养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来得重要,应该在孩子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去培养这项人生最宝贵的能力。美国教育界学者认为:两岁是儿童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记者的朋友简·哈达姆在儿子马特两岁生日时,送给他一套画板和画具。父母示范了一次后,马特就对这个东西着了迷。他每天都要玩上十几分钟,虽然他的每件作品耗时不超过3分钟,而且看起来毫无章法,但简和丈夫总是夸他,好像这些是世界上最美的画。如今马特12岁了,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了艺术天赋。马特的弟弟格莱格两岁生日时,简又把马特的小画板和画具找出来送给他。可是格莱格对此不感兴趣,转头去玩变形金刚玩具了。简并不因此失望或气馁。她说:“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成不了毕加索就忽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位于阿尔巴尼的纽约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项目专家托丽·西格尔非常赞同这种想法。她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而且能够找到有想象力的方面,“某些孩子可能看起来没有想象力,其实他们只不过比其他孩子需要更多机会和大人的引导。”
在美国幼儿园、学前班和小学,教的知识可能没有中国的多,孩子也许背不上来两首诗,他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玩。当然,玩耍的时候老师会在一旁引导,比如玩沙子时,老师让孩子们建沙堡,看谁建得好;画画时,老师不会拿模型让孩子照着画,而是定一个主题,让大家自由发挥,比如画“我的一家”或“春天来了”之类,这样一来,孩子的画各不相同。在音乐环节,有时老师给孩子一些小鼓、小琴,有时是锅碗瓢盆之类的炊具,让孩子乱弹乱敲,自得其乐。讲故事的时候,老师大多会问问题,也让孩子们提问,鼓励他们“从盒子外想问题”,不被条条框框局限。有时候,老师还让孩子讲故事,一个故事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结局,故事有没有逻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天马行空的编造。总之,老师不限制学生去模仿某一种模式,也不追求标准答案,而是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想象力就像需要锻炼的肌肉
美国的《父母》杂志就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给出了几条原则。
一、是鼓励积极追求,而不是消极活动。想象力就像肌肉,需要锻炼,不练就会萎缩。读书、画画、在户外散步,都是积极的、对想象力有帮助的活动,看电视则是消极的,因为电视上是别人的形象,别人的观点和生活。
二、是提供各种文具、工具和道具。比如无毒颜料、笔、折纸、橡皮泥等。孩子喜欢做饭的,父母应该提供小厨具、小围裙。孩子喜欢玩穿衣游戏的,父母则配合准备各种衣服、帽子进行多种搭配。
三、是让孩子有权选择喜欢干的事情。
四、是不怕麻烦和脏乱。这一条很关键。父母不要总是限制孩子的手脚,在孩子玩的时候唠叨“别把地板弄脏了”、“这个不应该放在这里”之类的话。美国一所公立学校的艺术老师说,她可以轻易地认出来哪个学生是在家长“这不让干、那不让弄脏”的环境下长大的,因为这样的学生在创作的时候“犹豫不决,缩手缩脚”。
五、是家长积极参与。即使过家家这样的游戏也可以充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说不定他们今天编出来超人逃亡的故事,明天就会成为电影编剧。只要家长玩得乐在其中,孩子会玩得更带劲儿。
六、是期望不要太高。小孩子能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总是有限的,家长不要过于追求完美,望子成龙。康涅狄格州一家早教中心的负责人说:“家长要期待的是孩子驰骋的想象力,是没有结尾的奇异故事,是画板上大胆的着色,是感情胜过旋律的乐章。”家长不要逼孩子去模仿某件原作,即使孩子的作品在你看来很不怎么样,也要表扬鼓励他,把他的作品放在书桌或冰箱上。
七、是别强迫。如果孩子不感兴趣,永远不要强迫他学某项艺术项目。家长应该明白,即使孩子表现出对某类艺术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可能总是集中在这方面。
总之,家长应该帮孩子感受到,培养想象力的过程是一件值得品味的趣事,而不是一项折磨或负担。
鼓励培养个性和兴趣
美国在培养想象力方面有两大原则:一是充分鼓励,二是不强求。想象力是给心灵插上的翅膀,束缚越少,成就越大。不管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对人们的奇思异想、发明创造要采取宽容、鼓励的态度。
在人之初,想象力都是相似的,但在有的文化和教育体制下,人容易受传统或环境束缚,变得循规蹈矩,不去梦想也不敢追求梦想,只去追寻单一的成功模式,比如上大学、当白领。美国社会鼓励个*,美国人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个性张扬,敢做梦,也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美国学校和家长不会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偏科就小看他们的综合能力,毕竟分数不代表一切。美国社会不美国社会不会因为一个人从事非主流的职业就瞧不起他。
兴趣和激情是想象力勃发的动力,没有激情的创作是毫无灵气和生命力的。美国教育体制鼓励个性和兴趣的培养,也是美国人想象力、创造力强的一个主要原因。美国学校不会要求所有学生都学奥数或某一门外语,他们非常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兴趣,并提供各种兴趣班和兴趣小组,还组织学生参观其感兴趣的展览和讲座,参加各种相关的表演和比赛,提供各种发展兴趣的机会。如果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大多数美国家长不会逼孩子学。学跳舞、弹琴、画画都是如此,首要条件是孩子感兴趣。只有感兴趣才能学得有趣味,学得好。
美国的教育制度并不完美,但它的长处在于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意维护个性和培养兴趣,而不是扼杀和毁坏想象力,把学校变成传授千篇一律知识的地方。
第二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想象力就是创造力
语文是培养想象力的天堂
查一些资料,大部分都在说美国是多么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我们国家大多重视的是对于获得知识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问题显而易见:给你一个“0”,在数学课上只能是零,在英文课上只能是“O”,不能有别的答案。挑战了老师的权威,便会受到训斥和讽刺甚至是打击,中国孩子受教育的路径,就是在填鸭式死记硬背中“装满知识”的过程。如此教育理念,使学生过早告别玩具,被迫提前参与过多过滥的应对成人世界的竞争,损及了人生成长的自然天性与规律,这是把孩子“制作”成用铁丝捆绑、扭曲的盆景,而不是培养成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世界巨匠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由此来看我们的填鸭式教育,实则抓错了重点。没有想象力的民族会是怎样: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以色列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中国一个也没有„„
想象力就是创造力,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家和科学家无一不是具有非凡的想象力。重视培养想象力,并不把想象力限定为只有艺术家、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才需要具备的能力。我们认为,各行各业都需要想象力,即使干好一件小事,比如布置房间、烤一道点心、做一件衣服、设计一个报纸版面,都需要想象力。
难道我们原本就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吗?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对想象力做了高度的概括,他主张:“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想象能为我们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怪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像老幼皆宜、百看不厌的《西游记》中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场景和入情入理的打斗情景;《水浒传》中著名的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等的细节描写,都是作者通过模拟和想象,成功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的夸张、神奇的描述,让人们叹为观止,考证历史,我们知道诸葛亮并没有这么神奇,无一不是作者大胆夸张,充分想象的成果。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更是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免让人惊叹于他过人的想象力。
学算术、背诵诗歌远没有培养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来得重要,我们应该在孩子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去培养这项人生最宝贵的能力。想象力就像需要锻炼的肌肉,需要我们实时的进行培养和呵护。说不定下一届的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奖…就是我们的了。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一、鼓励积极活动,而不是消极活动。想象力就像肌肉,需要锻炼,不练就会萎缩。读书、画画、在户外散步,都是积极的,对想象力有帮助的活动,看电视则是消极的,因为电视上是别人的形象,别人的观点和生活。比如:画画时,老师不要拿模型让学生照着画,而是定一个主题,让大家自由发挥,比如画“我的一家”或“春天来了”之类,这样一来,学生的画各不相同,也就产生不了强烈的对比,使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其发展。在音乐环节,老师给学生一些小鼓、小琴,甚至是锅碗瓢盆之类的炊具,让孩子乱弹乱敲,自得其乐。讲故事的时候,老师多问问题,也让孩子们提问,鼓励他们“从盒子外想问题”,1
不被条条框框局限。有时候可以还让孩子们讲故事,一个故事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结局,故事有没有逻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天马行空的编造,实际上就是进行了虚构和想象。总之,老师不限制学生去模仿某一种模式,也不追求标准答案,而是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记者的朋友简·哈达姆在儿子马特两岁生日时,送给他一套画板和画具。父母示范了一次后,马特就对这个东西着了迷。他每天都要玩上十几分钟,虽然他的每件作品耗时不超过3分钟,而且看起来毫无章法,但简和丈夫总是夸他,好像这些是世界上最美的画。如今马特12岁了,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了艺术天赋。马特的弟弟格莱格两岁生日时,简又把马特的小画板和画具找出来送给他。可是格莱格对此不感兴趣,转头去玩变形金刚玩具了。简并不因此失望或气馁。她说:“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成不了毕加索就忽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位于阿尔巴尼的纽约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项目专家托丽·西格尔非常赞同这种想法。她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而且能够找到有想象力的方面,“某些孩子可能看起来没有想象力,其实他们只不过比其他孩子需要更多机会和大人的引导。”
在美国幼儿园、学前班和小学,教的知识可能没有中国的多,孩子也许背不上来两首诗,他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玩。
二、提供各种文具、工具和道具。比如无毒颜料、笔、折纸、橡皮泥等。孩子喜欢做饭的,父母应该提供小厨具、小围裙。孩子喜欢玩穿衣游戏的,父母则配合准备各种衣服、帽子进行多种搭配。
三、让孩子有权选择喜欢干的事情。
四、不怕麻烦和脏乱。这一条很关键。父母不要总是限制孩子的手脚,在孩子玩的时候唠叨“别把地板弄脏了”、“这个不应该放在这里”之类的话。美国一所公立学校的艺术老师说,她可以轻易地认出来哪个学生是在家长“这不让干、那不让弄脏”的环境下长大的,因为这样的学生在创作的时候“犹豫不决,缩手缩脚”。
五、家长积极参与。即使过家家这样的游戏也可以充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说不定他们今天编出来超人逃亡的故事,明天就会成为电影编剧。只要家长玩得乐在其中,孩子会玩得更带劲儿。
六、期望不要太高。小孩子能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总是有限的,我们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对于孩子的涂鸦不屑一顾。康涅狄格州一家早教中心的负责人说:“家长要期待的是孩子驰骋的想象力,是没有结尾的奇异故事,是画板上大胆的着色,是感情胜过旋律的乐章。”所以不要逼孩子去模仿某件原作,即使孩子的作品在你看来很不怎么样,也要表扬鼓励他,把他的作品放在书桌上,张贴在墙上,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学生感受到,培养想象力的过程是一件值得品味的趣事,而不是一项折磨或负担。
七、不要强求。如果孩子不感兴趣,永远不要强迫他去学某项艺术项目。如果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家长就不要逼孩子学;学跳舞、唱歌、画画等等都是如此,首要条件是孩子感兴趣。只有感兴趣才能学得有趣味,学得好。不管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对孩子的奇思异想、发明创造都要采取宽容、鼓励的态度。兴趣和激情是想象力勃发的动力,没有激情的创作是毫无灵气和生命力的。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兴趣,并提供各种兴趣班和兴趣小组,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其感兴趣的展览和讲座,参加各种相关的表演和比赛,提供各种发展兴趣的机会。
鼓励培养个性和兴趣。美国在培养想象力方面有两大原则:一是充分鼓励,二是不强求。想象力是给心灵插上的翅膀,束缚越少,成就越大。
在人之初,想象力都是相似的,但在有的文化和教育体制下,人容易受传统或环境束缚,1 2
变得循规蹈矩,不去梦想也不敢追求梦想,只去追寻单一的成功模式,比如上大学、当白领。美国社会鼓励个性,美国人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个性张扬,敢做梦,也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美国学校和家长不会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偏科就小看他们的综合能力,毕竟分数不代表一切。不会因为一个人从事非主流的职业就瞧不起他。
美国教育体制鼓励个性和兴趣的培养,也是美国人想象力、创造力强的一个主要原因。美国学校不会要求所有学生都学奥数或某一门外语,他们非常
美国的教育制度并不完美,但它的长处在于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意维护个性和培养兴趣,而不是扼杀和毁坏想象力,把学校变成传授千篇一律知识的地方。
有教无类,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使每个人都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巨龙腾飞;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如李白所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亿万儿女共同期待的“中国梦”一定能在神州大地尽早实现。3
第三篇:创造力可以培养吗?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创造力可以培养吗
在多哈举行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荟萃交流世界范围内教育创新的最新成果。作为一场思想的盛宴,议题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关于教育创新的讨论,一直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挟科技创新之神力,畅想未来教育和颠覆传统学校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和批判的力量。WISE关于“2030年的学校”的调查,寄托了这样革新的创见和预言。
另一个方向是面对现实,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吗?在现实的学校中如何培养创造力?孩子如何才能成功?这显然更为艰巨,也更为重要。
有意义的玩耍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
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托尼·瓦格纳教授的著作《创造创新者:如何打造将会改变世界的年轻人》被译为10种语言。他在题为《创造创新者》的主题演讲中提出,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
为什么一个4岁的孩子每天有100多个问题?为什么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瓦格纳教授的观点是:学校在起着阻碍创新的作用。“创新是团队运动,学校却鼓励个人竞争;创新发生在不同学科的交界点,学校却在将知识箱格化;创新要求教师成为学习教练,现有教室文化却是消极的;没有试错就没有创新,学校却充满厌恶风险、惧怕失败的文化;鼓励玩耍、激情和信念才能造就创新者,而学校却太注重外部动机。”
显然,只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培养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去‘找’一份工作。但是将来我们的孩子则需要‘发明’一份工作。”
但是,怎样培养年轻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瓦格纳提出了“七大生存技能”:问题解决与批判思维能力;合作与领导力;灵活性与应变力;首创精神与创业能力;有效的书面与口头表达沟通能力;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好奇心与想象力。
瓦格纳认为,对学习的真正激励主要来自内心的激动,特别要理解三个因素:玩耍、激情、信念。
玩耍是一种基于探索的学习,它可以导致年轻人产生激情并孜孜以求,并将激情转化为更为深层的信念,即通过玩耍将好奇心、兴趣变成激情,并成为一种信念和目标。因此,有意义的玩耍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
保罗·图赫是畅销书《性格的力量》的作者,他将创造力培养转移到了对个性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被认为倡导了一场巨大的思想变革。这种非认知能力即性格: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等。因而,培养创造力转化成了如何培养创造的性格。
“重要的不是向孩子脑中灌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帮他形成不同的性格。”图赫认为创造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例如,怎样对待失败。对失败的负面评价会使学生慢慢地避免去冒险。因此,要敢于失败,帮助孩子在失败中学习。例如下棋之后的复盘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它使孩子能够理性地看待得失,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性格的力量是由失败而生的。让我们帮助孩子们从失败中成功吧!”
考试评价“必杀器”已成摧毁学生创新火花的“核武器”
畅销书《学校有什么用?》的作者、认识科学家盖伊·克拉克斯顿开创了一系列具有实用性的教育方法,探讨如何将更多创造力带入教育领域。他提出“构建学习力”的教育,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孩子们固然需要知识,但更需要能让他们在真实世界中充分发展的思维习惯”。创造力意味着好奇心,意味 2
着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把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连接并产生异议;而成功的定义应该是有信心为世界带来改变。
无独有偶,“英国社会创新之父”杰夫·道格莫认为,“我们需要将下一代培养成数字技术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用户。他们应成为世界的塑造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俄勒冈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巴格托主编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被誉为是一本突破性的著作。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现有课程设置的限制下,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清理出学校教育中扼杀学生创造力的9种“必杀器”:凡事要求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正确路径;培养学生对权威、尤其是对老师的服从感、恐惧感;不惜一切地遵循教学计划,只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题;打击纠正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天才是罕见的”的观念;阻止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思路,倡导“知识分界”的概念;嘲笑打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倡导诸如“智力是先天基因决定的”理念,打消儿童挑战高难度任务的尝试;用经典格言和口号来证明观点。
正是这些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使儿童失去了“意想不到的、新奇的、多样化的思考空间”。不难看到,在中国的学校,以标准答案和考试评价为主导,这些“必杀器”已经演化成足以摧毁学生任何一丁点创新火花的威力巨大的“核武器”。
“教学不应仅局限于教室之内。”这是“美丽世界”(Teach for al l)首席执行官、“美丽美国”(Teach For Ameri ca)创始人温迪·科普的观点。教育并非只是学校的事,学校应当扎根于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教师的角色应当更像是教练。
印度一个从事青少年教育的组织Agastya,其最大特色就是提倡动手学习。它们会不定期组织移动实验室,把科学实验带给乡村孩子。其创始人相信,通过 3
讲座和阅读,仅仅能掌握5%和10%的知识;亲眼见,亲耳闻,学生能领会50%的内容;参与讨论,比率上升到70%;亲自实践,继续升至80%;如果教给别人,则能达到95%。
教育创新领域的“技术派”和“人文派”之争
围绕创造力的培养,讨论的核心议题始终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科技的作用。教育创新往往与互联网、大数据、慕课等令人炫目的新技术、新工具相连,但它们客观上成为创新的一种阻碍。
有一场关于大数据是否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讨论。赞同者认为,通过大数据可以更为精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例如,2个考分同为90分的学生,他们学习的障碍和演算的路径是并不相同的。反对者担心,对数据和技术的依赖会降低对人的实际关注。例如,数据分析无论如何深入,也无法分析出一个学生的成绩不好也许是因为他当天没有吃早饭。反对者担心,大数据究竟是提供一种更为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还是导致一种现代的“泰勒制”,即对学习者精准的程序控制?现场调查,约60%多的意见认可大数据对教育改善的促进作用。
可见,在教育创新领域有着“技术派”和“人文派”之别。我更为心仪的是这种观点:“创新不一定需要高科技,可以是低科技、高关怀。”“个性化学习,最关键的并不是很炫的技术,而是了解每位学生需求的教师。”“权威带来纪律,信任带来自主,自主带来创造力。”„„这种“人文派”的观点,将我们从“星际穿越”的科幻拉回现实。我们固然需要互联网、慕课、手机和iPad,但更需要汲取高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如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非行政化、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等概念,而它们是完全可以与现行学校和教学嫁接,产生生物 4
和化学反应的。这或许可以矫正我们一谈教育信息化就是靡费巨资不断更新信息设备;热衷为农村学校配备“白板”、多媒体设施而不关注教师之类的弊端。
想起80年前控制论的发明者维纳的那本著名的书《人有人的用处》,作为一个极具创造性的科学家,他却是个“人文派”,在那时就意识到技术和机器的有限性和人的创造力的无限性。爱因斯坦也是这样。
第四篇:英语演讲稿-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
NO IMAGINATION, NO CREATIVITY
Dear teachers and students:
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My name is Liu zi yuan.The title of my speech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下午/晚上好!我叫刘子源。我演讲的题目是创造力和想象力之间的关系。
There is no creativity without imagin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reativi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People could not satisfy with ordinary life.So we need creativity to meet their requirements.We can see significance of the creativity from an example.The smart phone—iphone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That was the creativity of The Apple Inc.It is obvious that it will produce a bigger profit than common manufacturing.But, hao can we acquire creativity?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来满足他们的需求。通过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创造力的意义。苹果智能手机的使用遍及全世界。这就是苹果公司的创新。很显然,这项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利润比起普通的制造业。但是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创造力?
I think the creativity roots in imagination.Albert Einstein said that imagination is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Because we should creative a thing that is never appeared, we need to image.Use all the things and information around us to think and then go to achieve it.Without the imagination of the Wright brothers , human could not complete the flying dreams.Without the imagination of the Alexander Graham Bell, we could not hear the voice from a distance.If the creativity can make the human progress, imagination will be the road to success.Where the imagination come from? Knowledge ? Experience ? practice? I consider that all of them are indispensable.It is often said that knowledge is power.So we should empower ourselves with knowledge.After that we need to obtain experience form practice.These are the basis, and we must strengthen them to extend our imagination.我认为创造力扎根于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远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我们要创造一个事物,以前从没有出现过的,因此我们需要想象。利用我们周围所有的事物以及信息去想象,然后去完成它。没有莱特兄弟的想象力,人类就不能实现飞天的梦想;没有贝尔的想象力,我们就不能听到来自远方的声音。如果说创造力可以使人进步,那么想象力就是通向成功的道路。想象力来自哪里?知识?经验?还是实践?我觉得所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俗语有云: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用知识武装自己,然后我们需要从实践中获得经验。这些都是基础,我们必须用它们来扩展我们的思维。
A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e must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future of our motherland.What we need is not only the knowledge of the past, but also is the innovation of a new field.Our thought can not be bound by the old things.We should understand that an excellent nation is always full of creativity.So we must promote our imagination.There is no creativity without imagination.That’s all, thank you!
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肩负起祖国的未来。我不仅需要旧的知识,而且更要创新新的知识领域。我们的思想不能被旧知识所束缚。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优秀的民族永远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名族,所以我们必须提升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
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案
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案
大班综合:我画我讲
活动设计意图:在一个偶然的日子里我看见中央电视台在播放东方儿童的节目,月亮姐姐一边给小朋友讲故事一边让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故事中出现的一些物品进行自由组合,然后再请小朋友进行讲述。活动简单而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于是我设计这一故事活动,将孩子带入想象与创造的天地,为幼儿提供语言表达的舞台,以提高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本活动适合大班幼儿。重点放在幼儿创作和讲述上。
一、活动目标
1、在听听、看看、画画、讲讲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
纸、笔人手一份、实物投影仪、范例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3、教师就故事进行简单提问,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
1)小朋友,故事中主要讲了谁?(梅花鹿)2)梅花鹿头上长着一对什么?(并出示鹿角)
3)梅花鹿从台上跳下来一直奔向哪里?大海里的海浪可以怎样表示?(并出示波浪线)
4)梅花鹿伤心地哭了,哭的时候会流下什么?(并出示眼泪)5)梅花鹿在海边练习唱歌,一直练到什么时候?(并出示月亮)
(二)重点引导幼儿想象鹿角、波浪线、眼泪、月亮象什么?(让幼儿自由讲述)小朋友,老师用这四样东西进行组合,你们看变成了什么?(可以请幼儿讲述、也可以由老师讲述)
(三)引导幼儿进行创作并用语言进行讲述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开动脑筋,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将这四样东西也进行自由组合,将它变成与老师变的不一样的东西,然后告诉大家你把它们变成了什么?
2、幼儿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3、幼儿上来展示并讲述自己的创作,教师评价幼儿的讲述情况。
(四)提高要求,加大难度,扩展想象,让幼儿进行合作创遍。
1、在第一次创作的基础上,要求孩子以小组为单位将各自的作品进行组合创编成故事。(幼儿操作,教师参与指导)
2、每组选一代表上来展示并讲述故事。附故事:梅花鹿唱歌
森林里要举行唱歌比赛,小动物都在忙碌地准备着,梅花鹿听说了这件事,她也好想参加这次比赛,可是梅花鹿胆子小、怕难为情,一直担心自己唱的不好,随着比赛日期的接近,她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比赛开始了,百灵鸟第一个上台唱了一首《上学歌》,歌声优美动听,小动物在下面一个劲地拍手叫好。轮到梅花鹿唱歌了,只见她一下子就跳到了台上,可是她却低着头不唱歌,下面的小动物都急得大叫:“梅花鹿快唱呀,梅花鹿快唱呀”。谁知梅花鹿却从台上跳了下来,一直向大海边跑去,她心理好难过,眼泪都留出来了,心想:“我怎么这么没用,胆子这么小,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唱好歌。”于是,梅花鹿对着大海,想象自己站在舞台上,一遍又一遍地练着唱着,声音也一遍比一遍响亮,唱着唱着,天渐渐地黑了,月亮出来了,可是梅花鹿还是在大海边忘情地唱着,大海停止了翻滚,好像在欣赏这动听的歌
声,月亮眨着眼睛好像在说:“梅花鹿你唱的真好听。”歌声越传越远,把小动物都引来了,大伙听了梅花鹿的歌都说:“梅花鹿唱的真好听。”梅花鹿听了心里真开心。
小朋友你们猜,要是梅花鹿去参加比赛会得奖吗?
中国儿童教育网致力于提供给广大幼儿教师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每天将会整理当天由我们的老师团队提供的当天参考教案和各种教育相关资源,让广大老师轻松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