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要把麻烦留给别人(演讲稿)
不要把麻烦留给别人
2009年,我国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独家专访,记者就当前经济形势、明年经济工作等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提问,其中,在谈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时,温家宝是这样回答的:“所谓责任,就是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把麻烦留给别人。”(温家宝说话慢条斯理、有停顿)
是的,不把麻烦留给别人,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
在生活中,有一次,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那天正好是三八国际妇女节。我爷爷准备去麻将室打麻将,但因为有事去的晚了,几位将友们早就围在一起“开战”了。他没赶上“战场”心里有一丢丢的小失落感,于是他就想骑着电驴去街上买条裤子,就在他骑到我们县城舒州大道至天柱山路口110米处发生了车祸,与一辆比亚迪汽车相撞,被交警送到了医院。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急的满脸通红,汗珠直往下掉。感觉自己的心像要跳出来一般,徘徊、流浪却找不到出口。我手忙脚乱,见到有车经过我家门口,我就拦,也不顾它是不是出租车了,只要车停下来,我就上车赶到医院。到了医院,医生说:“老头幸好骨瘦如柴,吃饭节约粮食、做衣服节约布料,挤公交车少占地方,更重要的一点是今天车祸,他闪躲灵活,猛地从车上往下一跳,就是腿磨破了点皮,受到了惊吓。” 肇事者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有四个姐姐,他是家里的唯一的男宠儿。这个车是他苦苦哀求他的父亲给他买的,买的时候,他父亲要求他写一个保证书——如果一年内发生了车祸,就绝不允许再开车。如果这件事情被他父亲知道,他就再也不能驾驶了。他恳求我的家人不要将这件事告诉他的父亲。
医生要求我爷爷住院观察几天,他为了给那个小伙子省点钱,为了答应他的恳求,不给他的生活添麻烦(重音节),他坚决不同意住院。他说:“以后我的孙子、孙女都会开车,将心比心,而我也没出什么大事,好好的,何必让他花那个钱给他添麻烦呢”
我的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不把麻烦留给别人的人,他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践行。我们作为晚辈,也经常跟他说:“如果您有什么需要,跟我们讲一声,我们立刻就去买,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么大年纪了,一个人骑车多危险啊!”他总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都很忙,我自己还能照顾自己,何必给你们添麻烦呢。”
在工作中,我和我办公室的几个“姐们儿”,我的“姐们儿”也就是我办公室的几个小伙子,因办公桌凌乱,给我们可爱的督察员添了不少麻烦,在这里我想跟督察员晶晶说声:“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
很多年前,我在余世维的《管理思维》课中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离开酒店,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进来时的样子。余老师他以自己的个人行为让酒店阿姨觉得很舒服,尽量不把麻烦留给别人。“不把麻烦留给别人”,我仔细琢磨着这个简单的字眼,突然有一个全新的观点,让我一下子灵台透亮、豁然开朗。这句话是一种体谅,它体谅着别人的不容易,体谅着别人的习惯和环境。它还是一种高雅与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谢谢大家!
第二篇:永远不要把钱借给别人读后感
自己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除了带了一些吃喝的外,老妈还给我带了一块零钱,下午回来,因为借给别人五毛,所以就喊了“某某,我借你的五毛你还没还呢”,喊了几声,同学家一张笑脸露出来:我家没人,等我爸爸妈妈回来再给你,永远不要把钱借给别人读后感,读后感《永远不要把钱借给别人读后感》。那好吧,你可别忘了!忘不了我保证!
这就是个孩子要账的过程,该要账的就大声嚷嚷,还不了账的也是大声解释,这又有什么不对吗?很正确呀。
反而是大了之后,却觉得应该低声下气,其实更不对!
这社会现在反而成了要账的是孙子,欠债的 是老子了,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呢!
第三篇:把好位置留给别人美文
2011年10月17日,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大学知名教授帕瑞克·摩尔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们讲授人际关系学。开讲之前,摩尔教授先说了一个小故事。
我上大学时,有一次坐公交车去学校。刚上车时,我发现车上乘客并不多,所以我抢了一个靠近过道的好位置坐下。两站过后,上车的人越来越多,靠近过道的好位置已经被先上车的乘客抢占了,所以,后来的乘客只得往车窗边的位置挤。
我记得那是第三站,上来了一位抱着孩子还提着一个大袋子的妇女。她上车后朝车子里面看了看,然后径直往我里面的那个位置走。前后两排座椅的空隙本来就小,再加上我这个人有点胖,妇女没有挤进去。这时,我只好站起来,让她费力地把孩子和行李挪到里面的那个位置。
只坐了一站,她就要下车,为了让她离开,我又要站起来让她。后来几站,好几次我都是这样反反复复地站起来让乘客往里面坐。下车后,我就想,要是我当初不抢那个所谓的好位置,而把它留给別人,自己就不用这样辛苦了。
后来,我观察了一下,凡是那些抢占了他们认为是好位置的乘客,其实都备受其苦。我做过统计,在半小时内,那些抢占了好位置的乘客,为此付出了起立十次以上的代价。
帕瑞克·摩尔教授最后说:“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记住,不管是在车上,还是在你今后的人生中,当你心中只有自己的时候,其实你也把麻烦留给了自己;当你把好位置留给了别人的时候,也就是把方便留给了自己。”
第四篇:不要把责任推给上级
发现问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接到上级安排的一件工作,指出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毛病,实际上是把责任推给了上级,而这些问题和障碍是执行人在完成工作中应该主动规避和想办法克服的,挑出问题抛给上级,事实上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多数会引起上级的印象改变。
尤其涉及流程和多人配合上更是这样。较为职业的做法是:
(1)主动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2)分析问题的出处关系到几方,是谁。
(3)a.如果是上级安排工作表述不清或自己没有理解,那么直接找上级询问;
b.如果是工作要用到的资源或工具问题,则与提供方沟通,改正、改进,从而更为合理地执行下一步,视问题轻重把握是否通知上级知晓,轻的问题可以在完成工作后汇报结果时一并说明。
很简单地三步,只要做事思路上有这个意识,就会越来越好的。上级安排工作,不是让你来挑这个工作的毛病的,是让你完成它,至于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那是你要解决的事,除非不在能力范围内,那么就要需求上级的帮助和支持。
主动地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积极地解决问题、主动地汇报,无论事成与不成,体现出你为之所做出的努力,这不仅是工作的责任,更是工作的素养。
我认为流程应该如此: 1.工作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假如问题是在自己的权限和职责范围内的,且对自己的分析有足够的把握的,可放手去做;假如问题不是自己职责范围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属于自己现有的权限范围的,此时应将情况上报上级,并给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以征得上司的支持、帮助或授权;假如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或不稳定的因素很多,此时就要衡量是否该说,自己个人能力是否可以解决了,千万不要为了邀功而逞能。3.自己能够独立解决的,尽量独立解决,然后可上报上司;没有十足把握的,最好能和上司商量讨论后再着手解决,不能私自做主,到头来吃力不讨好;目前形势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要钻牛角尖,可先放一放,以防影响全局 总之,一切视问题的性质而定,权衡其中的利弊,而不是简单地论谁向上级汇报谁就是推卸责任。另外,我并不认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比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很多,有时他们是连在一起的。楼主认为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如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我想是因为对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定义出现偏差。什么叫发现问题?例如,你看到员工懒散,工作不积极,那是否是说发现问题了呢?不是!你只是看到了一种现象,而非发现问题。你还得深究为什么员工懒散、不够积极?是 没有制度,缺乏监督管理?还是管理 者管理不当?是员工不 认同 公司还是公司企业文化经营不 好?最终,你会找出问题的根源,而一旦找出根源,我相信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出问题的根源所在的,正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需要专业的眼光!
我的看法:
1、首先要确定你的定位。你是在老板的企业里用老板给你提供的条件和环境进行工作,锻炼自己、培养自己、提高自己,这就决定了你不能把任何责任都推给老板;
2、困难和环境培养和锻炼人。在任何一个企业里都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只有通过解决问题,才能锻炼你的能力,这也决定了你不能讲责任推给老板;
3、在企业里你要创造性的进行工作,也叫开拓性工作,这也是考验你的能力的条件;
4、再讲明白一点,你是自己在给自己创造条件,在给自己工作,在给自己进行提升,在给自己积累经验,一句话,在给自己打工,所以不要把责任推给上级,不要把责任推给领导和老板,自己找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5、一旦你把责任推给上级,推给领导推给老板,你就失去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也失去了升级对你的信任。
要知己知彼才行,一是,发现问题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而且保证不出问题,结果,你会获得赞赏。二是,明知能力不足以完成任务,不要去轻易尝试,如果尝试,结果,吃力不讨好,因为你认知不够。三是,了解你的上级是什么性格的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型的人喜欢沟通,所以有事你就说;被动型的则需要你凡事考虑清楚,谋定而后动。
第五篇:不要把读后感写成检讨书_2331
不要把读后感写成检讨书
曹霞,成都泡桐树街小学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文体名称上不难看出,这类作文重在“ 感”上。“感”,就是感想,心得,体会。但是,这感想一定是由“读”而发的,“读后感”即是所读某本书 或某篇文章的过程中或读完以后的感想。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指导写好读后感,有几条是必须让学生明白的:
第一,“读”和“感”不能油水分离。“读”产生“感”,“感”由“读”而生。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 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简介”。也有同学写读后感,只写“感”而不写“读 ”,成为无根底的随意发感慨。
第二,“读”和“感”在读后感之中两分天下,这也是不对的。前边的“读”实际上是写文章内容简介,后边发一通感叹。“读”和“感”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在叙述中,“读”和“感”要融为一体。比如写读了第 十二册《为人民服务》的读后感,这样的语言叙述就比较符合读后感的语体:“‘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讲得多好呀!我觉得是针对我而言。我遇到困难,往往就 缺乏勇气„„”这样,“感”是由“读”而生,自然就是读后感了。
第三,“感”要结合实际。结合实际,可以是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是结合学生自己的思想实 际。一定要真正结合实际去“感”。可有些同学把读后感写成了检讨书,一对照,书上讲的都是“光明”,自 己一身都是“黑暗”。比如读了语文第十一册《一夜的工作》,读后感中全是这样的叙述:“周总理生活那么 俭朴,可是我却追求吃好穿好;周总理早餐只有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我还不吃鸡蛋,连面包都嫌不好吃!”“周总理工作那么劳累,可是我连作业也不想做„„”有的同学甚至是瞎编乱写,生怕自己“坏”得不够。能联系生活实际是好的,但没有人强叫你去黑白分明的对比。如果读到一个杀坏人的英雄的故事,你是不是 要联系“实际”说自己“去杀好人”?联系实际一个重要方面是联系思想实际,即读了文章明白了什么,知道 了应该怎样做„„比如,周总理是这样了不起,我一定要向他老人家学习,俭朴,肯学,做一个好孩子。周总 理为什么能这样呢?他是为了让中华民族崛起。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年代,应该„„
所以,要指导写好读后感,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读”,理解地“读”,有情感地读。没有这样的“读 ”,不可能有“感”。其次,要指导找准“感点”,也就是自己读了以后真正有感触的地方。再次,要注意指 导写读后感的大致结构:第一段要交待自己在什么情况什么心情下读了怎样的一篇文章;第二段简略而又有重 点地简介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段是分几个感点写出读后体会。当然,在指导写读后感时,也必须强化作文技 能的训练,让学生技能由“感”有获,又能由“读”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