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私法文化(讲稿大纲)

时间:2019-05-14 20:2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私法文化(讲稿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私法文化(讲稿大纲)》。

第一篇:古代私法文化(讲稿大纲)

中国古代私法文化

一、对“有刑无民”观点的看法 “中国古代只有刑法,没有民法” 1.中国没有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法 2.“固有民法”

从晚清修律官的固有民法论到当下学者所主张的中国古代民事法律的特殊性

二、中国古代民事法律的发展阶段

(一)雏形阶段—夏、商、周

社会生产资料国有,决定了财产关系较为简单,民事法律关系处于起步阶段。1.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过渡,债权的逐渐兴起 商朝对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采取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国有刑事,国王享有最高的土地所有权。国王将土地分配给各个贵族使用,贵族们要向国王缴纳贡赋。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到了西周中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周王权势的下降,土地不能买卖的规定遭到了破坏,土地王有制趋于瓦解。

从古籍等资料的记载来看,西周时期已存在买卖、借贷、租赁等民事关系。因此,当时有涉及这些民事关系的契约是完全有可能的,正如《周礼》所言买卖契约为“质剂”、借贷契约为“傅别”。《周礼》“听买卖以质剂”。将两份买卖的内容写在一片竹简上,然后一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拿一半。简虽半片,但文是全字,这种竹简分为两种,长的叫做质,短的叫做剂。“大市以质,小市以剂”大市是指买卖奴隶和牛马等物,其用质,小市指买卖兵器和珍异等物,用剂。《周礼》:听称责以傅别。称责是借贷。傅是将借贷的内容写在文书之中,别谓将这样的劵书一分为二,债券人和债务人各拿一半。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因侵犯他人财产权而受到官府责令的民事诉讼记录:根据铭文的记载:一个小贵族在荒年去抢另一个小贵族粮食,告发后赔偿。2.宗法制度贯穿于婚姻与继承制度。

奴隶制贵族时期的宗法制,在性质上是以血缘关系为外貌的国家制度。宗法制所确立的“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的等级秩序,是奴隶制民事法律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1)嫡长子继承制

如:周时的继承分为:宗祧继承、王位、爵位、财产的继承

宗祧即宗庙。宗祧继承主要是指继承祖宗的宗族和祭祀。决定宗祧继承人的原则是:有嫡长子立嫡长子,嫡长子死立嫡长孙,此称立嫡;无嫡子则立庶子或庶孙,此称立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王位、爵位、财产的继承:嫡长子继承制

(2)父权与夫权的确立和保护。西周的礼法规定:子女必须服从父母,不能埋怨或孝敬父母,更不能控告父母。《礼记》:“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仪礼》:“夫者,妻之天也。”(3)娶妻的严肃性。

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首要条件。六礼。就是订婚和结婚必须按先后顺序经过的六道繁琐的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3.礼对民事行为的实际调整

按照西周的礼法,亲属分为宗亲、外亲、妻亲。宗亲是指同一祖先所处的男系血统的亲属。外亲是指母本生之亲属、祖母本生之亲属、姑之子、姊妹之子等,妻亲是指妻本身之亲属 处理家庭关系的原则是“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

(二)确立阶段—秦汉至唐

由于经济的发展,财产关系的日益复杂化,民事法律也进一步发展,多体现在户婚、杂律及一些单行的法令。1.土地和财产私有权得到国家的普遍承认且得到法律更强的保护

土地:

秦确认了土地私有制。将庶民改称为“黔首”,令其向官府申报其实际占有的土地的数额,从而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土地私有。

在唐代,对于土地所有权的保护除依法惩治“盗耕种公私田”、“妄任盗卖公私田”,为了防止官吏挟势侵夺百姓的土地,规定:诸在官侵夺私田者,一亩一亩以下杖六十。

清初通过发布“更名田”、“垦荒令”,使明末清初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重新得到了开垦,经过更名田,不准旧主“认业”。为了维护私有土地的所有权,凡盗卖、盗耕种,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的行为,按律治罪。

财产:

晋时,对遗失物的所有权按律应还原主,否则以脏论,如:南齐王敬则为吴兴太守时,“有十数岁小儿于路取遗物”,竟然杀之以徇。

唐律:对无主物先占者的所有权予以保护,“诸山野之物(草、木、药、石之类),以加功力,刈(割)伐积聚,而辄取者,各以盗论。” “宿藏物”即埋藏物:“与他人地得宿藏物,应与地主均分,隐而不送者,计合还主之分坐赃论减三等。”

对遗失物(阑遗物)、漂流物、生产蕃息如:婢与马归谁所有,婢所产子及所生驹便归谁所有。

2,契约关系发展明显

契约种类的复杂,出现买卖、借贷、租佃等形式,债务的担保、损害赔偿等也有了规定。在汉代,买卖契约叫“劵书”,是买卖关系成立的合法凭证,由买卖双方各执其一,当发生纠纷时,按“劵书”的规定执行。土地买卖的契约通常写上“如律令”等语,具有法律效力。汉律规定借贷逾期不偿,要予以处罚。对高利贷者取息也有限制,越限要追究法律责任。如:《汉书》:“欲贷以治产业者。均受之。除其费(成本),计其所得受息,误过岁什一。”

魏晋南北朝时契约成立的要件是双方合意,所谓“二主先和后劵” 如:瑕疵担保,在《唐律疏议。杂律》中规定:“诸买奴婢、马、牛、驼、骡、驴,已过价,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之内听悔;无病欺者市如法,违者笞四十。” 3.婚姻家庭制度的全面确立

由汉及唐婚姻家庭制度以确保父权和夫权为基点贯穿封建宗法制度的原则和精神,严格维护尊卑的伦常次序。结婚方面有等级的限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士族门阀制度的统治下,士庶良贱之间严禁通婚,否则被认为是“失类”。唐朝法律规定良贱不得通婚,如贱人取良人女为妻,徒一年半。《疏议》中有这样的解释:“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

在离婚方面,汉律规定了七出、三不去。唐代:出妻:是丈夫单方面休妻,即“七出”。“七出须有三不去”的限制,但妻子若有恶疾及犯奸,丈夫可不受此限。和离:是夫妻自愿离婚,但须由双方达成协议书。断离:是由官府判决离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违律相婚,也就是违反唐律禁止结婚之条而结婚的婚姻;另一种是“义绝”,夫妻杀对方直系或旁系尊亲属,也就是维系夫妻关系的恩义已经断绝。

在继承方面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在继承方面,汉律规定无论王位还是爵位的继承权都属于嫡长子,所谓“父子相传,汉之约也”。汉景帝时,欲传位于其弟梁孝王,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汉有“非正罪”(非嫡系正宗继承爵位,依律免为庶人)和“非子(非亲生之子)罪”。一般财产为诸子均分。

(三)发展阶段—宋、明、清

宋代时,不抑兼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因此土地的转移加快,特别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民义利观念得变化。自汉代以来“贵义贱利”、“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加上商业的繁荣和商业城市的涌现,所有这一切促使民事法律进一步充实,在某些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1.所有权的确认

在宋代所有权急剧变动的情况下,为了保护业主权利,买卖田宅,均需立契,已取得官府承认。《宋刑统.户婚律》规定:及卖田宅,....皆得本司文牒,然后听之。”宋时,在契约上加盖官印的称为红契,是官府承认所有权的凭证。“凡人论诉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未加官印的称为白契,其举证效力,逊于红契。宋明两代都专门绘制《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亦称“鱼鳞册”、“鱼鳞图 ”、“鱼鳞图籍”、“鱼鳞簿”)

明清两代对无主土地均采取先占原则。对于侵犯所有权的行为有相关处罚:凡盗买卖、换易、冒认他人田宅及伪造契纸,侵占他人田宅,田一亩、屋一间以下,笞五十。《户部则例》还规定,民间私人池圹渠堰等项蓄水设施,为他人窃灌己田者,按其所灌田禾亩数,照侵占他人田亩例治罪。2.典权的保护

对于田宅的典卖始于唐中叶,但至宋代时普遍化,并加以制度化。典卖由于一般卖出不同,一般卖出是作绝,不能收赎。典卖昰活卖,在一定期限内可以收赎,因此典价比卖价低许多。宋代有关典权的法律,侧重于保护典主的权利。例如:只有典契“证言显然者”,方许收赎,“并无文契及虽执文契难辨真伪者,不在伦理收赎之限。如无力偿还,则勒令典契上署名之中人、邻人共同赔偿,典当物仍归第一佃权人。规定:凡典卖不动产,其房亲、邻人依次享有优先点买权。典当程序是“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高价处交易。

《明律》和《清律》均规定,凡出典或出卖田地、房屋须写书面契据,报官府交纳契税,由官府在契券上盖印,此举称“税契”。

清:回赎期限届满,出典人备价回赎时,典权人不得“托故不肯放赎”,违者“笞四十”。在典权存续期间,典权人享有对典物出租或转租的权利,但如故意或过失损坏典物,典权人有责加以赔偿。3.债权的规定

为了强制履行借贷契约,《宋刑统》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为二十日....各令赔偿。”在债的担保方面,宋代有“三人相保”、“保人代偿”的规定。

为限制高利贷,大清律规定:凡私放钱债,每月取利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脏,重者坐赃论,罪止杖一百。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负债不偿,要根据数额和拖欠日期处以不同刑法,如:五两以上违三月笞一十,每月加一等,罪止笞四十。4.婚姻

宋朝婚姻立法大体沿袭唐制。在离婚方面,妇女离婚的自主性也有所扩大。法令规定:妻在丈夫受到刑事处分而离乡,或丈夫外出三年不归,或自己受到丈夫亲属强奸威胁的情况下,可以提出离婚。

元朝婚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允许各民族遵循其固有的婚姻习俗成婚。

明朝婚姻制度相比前代的特点是:禁止贫民随意纳妾,“其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听娶妾,违者笞四十。蒙古人‘色目人须与汉人通婚。但清朝删除了此条。

中国古代私法文化的特点 1.制定法的分散性 2.体现形式的多样化

民间习惯、乡规民约、家法族规、礼俗 3.等级身份观念的体现

唐有良贱之分。宋在社会身份上仍沿传统的士庶之分良贱之别。元代强调的是民族的区分 4.契约关系体现了平等、自由、依法、合情理的基本原则

自唐以至宋元,契约中多有“两和立契”之语,表明契约的订立经过了平等协商与意志的自由表达。在清代的契约中更以“两厢情愿”表述签约时双方的状态,而且多于契约后附相关法律,以示依法。

5.婚姻继承受宗法支配 6.民事责任的刑罚化

二、中国古代私法不发达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主导和商品经济的落后

凡是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其民法也较发达,凡是商品经济落后地区,其民法也较落后。商品经济是民法产生的土壤和前提条件。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产生中国一切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础。

自秦朝以来,一直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产仅用于自我消费,消费也基本上可以从自然经济中得到满足,个别物品的交换往往以物物相易的方式实现,货币交换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封建统治阶级依靠对土地的所有权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农民被迫依附于地主的土地忍受剥削、压迫,双方根本没有平等、交换可言。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孤立性、单一性和自足性的特点,它造成了生产者之间的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交往,由于这种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市场,因此,以交换为纽带的商品经济也就无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落后,束缚了调整平等主体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法的发展。

(二)政治上:专制主义的束缚和家族主义的禁锢

中国古代的政体是专制主义政体。从秦统一天下建立皇帝制度起,两千年来专制皇权不断膨胀。为了维护专制制度,封建统治者极力维护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经济基础,严厉打击一切危及国家统治和皇帝安全的行为。

第一: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能直接产出生活或战争所需物质的农业,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根本”,而把发展商品生产认为是本末倒置。如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 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富,主待农战而尊”。唐太宗李世民也认为:“凡事皆须务农,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第二:历代统治者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多方加以限制,阻碍了民事关系的产生。

1.对有利可图的盐、铁、丝稠、瓷器、茶叶、酒、矿山等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和贸易实行国家垄断,还颁布《盐法》、《茶律》限制私人经营;2.对于民间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给予种种限制和打击。如汉高祖刘邦对富商课以重税,不允许其子孙为吏,唐朝时将工商之人列为百工杂流,同巫师相提并论,宋朝时定商税以比较,明代禁止出境营商,禁止官宦家庭经营商业,否则子孙累世不得为吏,对宦官经商者处罪。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3.社会中市民工商的等级划分。如:唐代科举考试的限制

第三:封建的大一统的专政政体,把立法的着眼点放在维护专制皇权上,即放在维护家天下上,对于私人之间的权利关系视为无足轻重的“细故”。

第三.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家国一体”。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到处充斥着君权、父权、夫权,强调家族主义,向来忽视“个人”。在家族时代,家族组织在社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职能,包括宗教、教育、经济以及现在专属国家的行政、司法等方面的职能。个人被束缚在家族的身份网络之中。一个人最基本的身份首先是某个家的成员,在家这样一个伦理实体中,个人主义意义上的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家族和家庭内部,族长和家长又是唯一合法的代表,可以支配一切。所谓民事关系基本上也就是少数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三)文化上:重义轻利的观念的倡导和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儒家传统文化历来推崇“重义轻利”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有这样的看法,他对梁惠王说:“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秦代以后,董仲舒又进一步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的反功利主义观点。“贵义贱利”的价值观,肯定了“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首要准则。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把义作为与仁等同的概念处理。义的概念,就孟子看来,其实是宗亲关系的引申。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义”成为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儒家学说中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而加于人们的职责和义务。“重义轻利”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历经两千年而不衰。由于传统文化强调重义轻利,法律自然就排拒个人对私人利益和个人权利的追求,进而不断压抑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这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正好契合。

层出迭见得文字狱,使人民安于现状,冒险精神的缺乏。

第二篇:古代埃及讲稿

一、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状态 • 自身能力薄弱

• 经常受到野兽或恶劣自然条件的侵袭 • 群居

二、最早的建筑类型

与人类生存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建筑类型—— 住宅 • 巢居 • 穴居 • 蜂巢形石屋 • 湖居 • 圆形村落

三、进化论的宗教分类 无神时期或完全没有宗教的时期

实物崇拜 图腾崇拜或自然崇拜

原始宗教

宗教的起源 宗教起源于自然神话

宗教起源于实物崇拜

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 宗教起源于图腾崇拜(所谓图腾,即是笃信人类群体与某一物种(如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超自然的关系。)

宗教起源于巫术 原始社会总结

1.原始社会的建筑同样首先具备一定的功能

2.原始社会的建筑水平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当地的材料 3.建筑这个载体反映了人们意识形态上的美学品味

概述

一、人类四大文明起源

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000年 古巴比伦(底比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公元前3500年 古印度

(恒河、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2500年 中国

(黄河流域)

公元前1500年

二、古埃及、西亚地区建筑概况

1、产生最早的住宅、城市、陵墓、庙宇及其他类型的建筑

2、大型纪念性建筑的产生和演变清晰的反映国家和统治者的发展变化

3、建筑技术有很大发展

4、建筑艺术有很大发展

5、对其他地区的文明及建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6、产生专业的建筑师

第一章 古埃及的建筑

一、概况

1、社会特征

自然环境及资源

(上埃及——尼罗河中游峡谷——石材 下埃及——河口三角洲——芦苇、纸草)

发达的古代文明(几何学、测量学、起重运输)

宗教信仰

(皇帝崇拜未脱离原始拜物教,纪念性建筑是单纯而开阔的

皇帝崇拜脱离原始拜物教,祭祀阶层产生,皇帝的纪念物陵墓——庙宇 皇帝崇拜和太阳神崇拜结合,皇帝的纪念物陵墓——太阳神庙)

2、历史分期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三千纪)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18世纪)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11世纪)

后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统治时期

二、建筑概况

材料、技术 石材为主,芦苇、纸草等 结构是梁柱和承重墙结合 砖砌筑拱券

正投影绘制建筑物平、立面图

石质工具——青铜工具(锯、斧、凿、锤和水平尺)

第一节

古王国时期的建筑

一、概况

公元前3200—前2130

首都是下埃及的孟菲斯

皇帝崇拜未脱离原始拜物教

以陵墓为主

二、金字塔的演化

早期的陵墓——玛斯塔巴(Mastaba)(公元前4千纪)

特点:地下墓室,地上用砖造祭祀的厅堂,像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仿照上埃及比较流行的住宅

• 统一上下埃及的第一个皇帝美乃特在内迦达的陵墓(约公元前3200年),长方形祭祀厅堂全用砖造,外墙面砌垂直棱线,模拟木柱和芦苇束(下埃及流行的住宅演化而来)。• 将上下埃及的特点综合起来。

早期的陵墓——金字塔的雏形——第一王朝皇帝乃伯卡特在萨卡拉(sakkara)的陵墓

特点(改变):陵墓发展为纪念性建筑物;在祭祀厅堂下造9层砖砌的台基。(向高处发展的集中式纪念性构图萌芽)• 原因:对皇帝本人的崇拜的加强 过渡时期的陵墓——昭塞尔(Zoser)金字塔

(公元前2780—前2180)

第一座石头金字塔,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大形石制墓构建筑群。

建造过程:由玛斯塔巴经过扩大,最终形成了阶梯状。基地平面为矩形,东西长126米,南北长106米,高约60米,分为六层。

成就(进步)

局限

入口处理

最成熟时期的代表——吉萨(Giza)金字塔群

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建于第四王朝(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第四王朝法老胡夫最早建了其中的“大金字塔”,另外两个国王又在旁边的高地上建了两个。这三个金字塔共同称为吉萨(Giza)金字塔群,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纪念性建筑组群之一和希腊人所列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尚存的一组。

胡夫金字塔高146.6米,底边长230.35米;哈弗拉金字塔高143.5米,底边长215.25米;门卡乌拉金字塔高66.4米,底边长108.04米。

进步

都是精确的正方椎体,形式更单纯

塔周围的附属建筑和祭祀厅堂的体量相对来说较小,使塔的形体不受任何阻碍的显现出来。

周围附属建筑不再模仿木材与植物的建筑形象,而是采取了适应石材的简洁的几何形体,与金字塔的风格完全统一起来,艺术形式与材料、技术之间的矛盾同时克服,石建筑有了适应自身的形式和风格。

建筑技术更加高超:对大型石块的采集、加工、运输技术已经很成熟;石块之间无粘结物。入口处理

空间处理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得更加娴熟,昭塞尔金字塔中的入口处理在这里大大发展了。

狮身人面像—— 大斯芬克斯浑圆的头颅与躯体与远处方锥体的金字塔的对比;这种写实性与金字塔抽象性之间的对比,使整个金字塔群更有变化,也更完整了。建筑艺术处理手法

用当时最坚固的材料——石材——表现永恒

用当时最稳定的形体——正方锥形——表现永恒

建在最广阔的背景下——沙漠——表现永恒 宗教信仰对建筑的影响

古埃及人的原始拜物教——高山、大漠、长河是神圣的——特征:宏大、单纯、稳定——把这种原始直觉的艺术思维赋予了体现法老宗教性与神秘的纪念物——金字塔。

纪念性建筑的风格——单纯、稳定的形体。形式风格与材料结构

建筑材料和结构方式的变化能引起建筑风格的更迭,但每个时代必然有与之最适应的建筑风格占据主导,成为这一时代风格的主要代表。

第二节

中王国时期的建筑

一、概况

公元前2130-前1580年

首都是上埃及的底比斯

利用原始拜物教中的巉岩崇拜

以庙宇为主

二、建筑形制的变化

出现了城市——卡洪城(建于公元前1895年)

(在尼罗河三角洲南面,可能是给建造大金字塔的作为公社成员的工匠和一些管理工程的官员和贵族们居住的)

贵族墓形制的变化

出现了开敞的柱廊 艺术风格转为轻快

曼都赫特普三世墓(Mausoleum of Menutu-Hotep Ⅲ)

建于公元前2000年,为戴尔·埃尔·巴哈利所造 建筑空间序列

1、严格按照轴线布置,在纵轴线上排列纵深构图。主立面向东,整个建筑群长达1.2公里。

2、大门——1200米长的林荫道,树下有国王雕像——长长的坡道——台地——院落——大柱厅——圣堂(山崖中)

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

内部空间重要性增加,外部形象还保持着作为主题的重要性。

小小的金字塔是古王国传统的遗迹,它打断了内部空间的秩序,妨碍着强有力的内部空间艺术的发展。

柱廊的运用(陵墓、世俗建筑——比例轻快)

爱琴文化影响

商人、手工业者的地位加强

建筑艺术的变化体现了金字塔向新王国神庙形制的转变已经酝酿.第三节

新王国时期的建筑

一、概况

公元前1583-前332

首都是底比斯

皇帝崇拜脱离原始拜物教,与太阳神结合 以庙宇为主,石窟庙、石窟墓

二、神庙的发展历史及其形制

神庙(god’s house):通往来世之桥,神、人沟通之处。

塔门(牌楼门):地平线的象征

1、古王国时期:祭庙为主,神庙规模小、质量差(泥砖,没有装饰)。

2、中王国时期:神庙逐渐发展,首次出现装饰和塔门(牌楼门)

3、新王国时期:神庙最终规范化,空间序列的主要组成部分:

长长的夹道(两侧有狮身人面像或圣羊像)

方尖碑(高宽比通常为1:10)

皇帝雕像

塔门(牌楼门)

立柱庭院(三面柱廊环绕)

立柱大厅 神庙的艺术重点 外部的——大门 内部的——大殿

塔门(牌楼门):富丽堂皇,与之前面举行的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不大的门道;石墙上布满彩色的浮雕,景象喧嚣、热烈。

立柱大厅:最幽暗、最巨大的空间,充满了巨大的石柱,整体风格幽暗、威压;中间的两排柱子特别高,形成侧高窗,光线透射进来,更增加了神秘感;顶棚画着鹰隼、,暗蓝色天空和金色的星,柱头是纸草花;墙上和柱子上都有着色的圆雕和浮雕,歌颂国王;巨大的尺度使朝拜者自觉渺小。

三、卡纳克和鲁克索神庙

1、是新王国时期,也是古埃及规模最大的两处神庙

2、卡纳克神庙大殿中的柱子细长比只有1:4.66,柱间净空小于柱径

3、方尖碑

4、关于神庙的建造,我们无法用现代建筑的美学框架和评定标准来对它进行分析。(除大门之外,建筑艺术已经全部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已经从金字塔和崖壁的阔大雄伟的概括的纪念性转到庙宇的神秘和压抑。这是同皇帝崇拜由氏族社会的原始拜物转到奴隶社会的宗教相适应的。)

第四节

希腊化时期的建筑

一、概况

埃及分裂,被其他国家占领,经济有所发展,但大型纪念性建筑的兴建已经衰落。

建筑艺术风格影响到了其他国家;被马其顿占领之后,希腊、罗马的自由人文因素渗透其中,使埃及神庙变得开敞明朗起来,大大削弱原来的震慑力量。

柱式有所改变。

二、伊息丝神庙

第三篇:讲稿大纲

私有财产的宪法保护

一、私有财产权的概念界定

过去的法律传统——主要是指财产的所有权。对财物的完全的权利。

现代——不单纯的指财产的所有权,而是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以及其他权利的一个“权利束”。

财产权根据其享有的主体不同分为:私有财产权和公有财产权。

顾名思义,私有财产权即私人对其财产所享有的全部权利。其行使主体“私人”,包括个人和具有独立拟制人格的主体——法人。(在六盘水案中,原告兴鑫矿业有限公司就属此类享有私有财产权的法人主体)

划定私有财产权的意义,在于,为每个独立的主体划定了免于他人干预的自治空间,以保护其生存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宪法保护私有财产的必要性

现实生活中,侵害私有财产权的行为时有发生。主要来自三方面:

1、侵害私有财产的刑事犯罪——刑法——刑罚惩治。

2、民事侵权——民事法律——民事救济。

3、滥用行政权力(强制拆迁、违法征收、肆意执法等等)

——行政法方面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相对薄弱,行使行行为侵害私有财产权利的行为较为普遍,滥用国家权利构成对私有财产权的极大威胁。

——公权力的侵害,远比私权利主体之间的相互侵害更深远、更隐蔽、更严重。

——宪法(从根本大法的角度进行遏制)+ 行政法限制政府权力。

三、我国建国以来私有财产权宪法保护制度的历程

建国以来,宪法作了数次修改,私有财产保护方面几经波折:

1、建国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提下,过渡性的进行保护——《共同纲领》,54宪法

2、文革,完全否认私有财产权——75,,78宪法

3、有限制的保护——82宪法

4、改革开放以后,开始逐步建立并逐步完善——88,93,99修宪

5、充分保护阶段——2004年第四次宪法修正案从宪政角度更彻底的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具有划时代意义。

四、现状、缺陷,结合现实分析原因

五、完善

第四篇: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5文化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5.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6.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7.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优美的汉字》

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2.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奇妙的对联》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2.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3.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又指东、西、南、北、天、地。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兰亭集序》

1.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2.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赤壁赋》

1.既望:过了望日(阴历每月十五为望),阴历十六。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琵琶行》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马嵬》

1.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

2.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寡人之于国也》

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劝学》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过秦论》

1.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2.六合:天地四方。3.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8.七庙:天子的宗庙。《师说》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4.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5.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2.下榻:在某地住宿。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8.投笔:投笔从军。《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望:望日是阴历十五,既望是十六;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其他重要文化常识】

1.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2.座次: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3.银河:又叫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星河。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5.五湖: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6.趋:从长者尊者前面走过,要小步快走,以示敬意,叫“趋”。7.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8.三楚:西楚、东楚、南楚。

9.古人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干支纪年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得一种纪年方法。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明清两代)的方法。10.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1.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古人纪月:序数纪月和特殊称谓纪月。每季用孟、仲、季区分。用朔(初一)、望

(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标识日期。

13.五更报夜:黄昏甲夜一更19-21 人定乙夜二更 21-23

夜半丙夜三更 23-1 鸡鸣丁夜四更 1-3平日戊夜五更 3-5 14.名: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15.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标志着成人。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释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有的相反相成。16.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

17.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贵族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来定的,带有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8.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19.《周易》把礼仪分为五类:

吉礼:有关祭祀的,包括祭祀自然、神、祖先。凶礼:有关丧葬的,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

宾礼:有关外交活动的,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

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第五篇:古代文化

第八章(医古文职称考试辅导班学员参阅,因PPT不能上传,只能以文档形式)古代文化知识

第一节

记时方法

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主要包括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纪时法)、纪月法、纪年法以及节气、节日等。

一、纪日法

干支的概念:天为干,地为支。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日法: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

月相纪日:

日序 初一 初三 初七、八 望日前几天 十五、十六 望日后、下弦前 廿二、三 月终 月相定名纪日 朔 朏 上弦 几望 望 既望 下弦 晦

二、纪时法

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

汉太初以后

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等分了。

三、纪月法

(一)月名纪月

先秦时期每个月有特定的名称

(二)四季纪月

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这种纪月法,常见于序跋。如明•吴昆《医方考•自序》中“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 这里的“孟冬月”即为十月。

(三)月建纪月

月建纪月又称地支纪月,即用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纪月。

(四)律吕纪月

律吕是六律、六吕的合称,即十二律。三正

春秋战国时代有过三种不同的历法制度,即所谓夏历、殷历、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也就是正月的月建不同,所以叫做“三正”。夏历以建寅之月(即现今夏历正月)为正,殷历以建丑之月(即现今夏历十二月)为正,周历以建子之月(即现今夏历十一月)为正。

太初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使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此后大约二千年间,基本上都是用的夏正。所以辛亥革命后,对于旧用的历法称为“夏历”,俗称“阴历”、“旧历”,也称为“农历”。

四、纪年法

(一)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

(二)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

(三)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四)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五、节气

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视位置,实际上就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 二十四个段落,包括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以此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六、节日

春 节

正月初一(今日定为春节自辛亥革命始)

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习俗有扫尘、守岁、放爆竹、贴春联、拜年五种,还盛行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踩高跷、赏冰灯等活动。上 元

正月十五日

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唐代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故又叫灯节。此日张灯结彩,进行猜谜活动,还要吃汤圆、包饺子。上 巳

古为三月上旬巳日,魏晋定为三月三日

旧俗以此日临水洗濯,消除不祥,叫做禊日。后来成为水边饮宴、郊外踏青的节日。清 明

农历三月初

二十四节气中被演变为正式节日的唯一一个。旧时场把寒食延续到清明,故两者很难分辨。有踏青扫墓的习俗。端 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

本名端五,也称端阳、重午、午日。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此日举行龙舟竞赛活动,还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驱邪。七夕(少女节、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

相传这天晚上是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之夜,家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设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乞求智巧。中 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

此时的月亮最亮最圆,所以是赏月的佳节。有吃月饼的习俗。重 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

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故称重阳,又叫重九。此日“必糕酒登高眺远,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重阳节里放风筝,也是传统活动。除 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俗称大年夜。旧俗除夕终夜不睡,以待天明,谓之守岁。三元

上元:正月十五。

中元:七月十五。

下元:十月十五。少数民族的节日

如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藏族的望果节、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

第二节

年龄称谓

古代医书中,根据人之一生生理的生、长、盛、衰特点,对年龄有一定的称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首就有“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的记载。

古代经书中,常根据人的一生中求学、成家、立业、为官、告退等经历特点,对各种年龄阶段冠以不同的名称。广为人知的有《论语•为政》、《礼记•曲礼上》、《礼记•王制》中对年龄的称谓。在一些诗词文章中,则从男女、婚否、装束、习俗、体态、学识等不同角度,给年龄以代称。

一、出生时期

初度

出生之时。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汤饼之期

婴儿出生三日。汤饼犹今之切面。旧俗婴儿出生第三天时要举行庆贺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名。又称汤饼筵、汤饼局。

二、幼年时期

周 晬

小儿周岁。旧俗小儿一岁时举行的礼仪,又称晬日、晬盘日。是日以盘盛放纸笔、刀箭、钱币、针线等物,任小儿抓取,由此占其日后的志向和兴趣,谓之试儿,也叫抓周、试晬。孩 提 二三岁。《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又作提孩。免 怀

三岁。《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幼 弱

七岁以下。《周礼•司刺》:“壹赦曰幼弱。” 郑玄注:幼弱,年未满八岁。

三、童年时期

龆 龀 七八岁。龆与龀,均谓儿童换齿,即脱去乳齿,长出恒齿。又称龀龆等。总 角

指童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又称总发等。垂 髫

指童年或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故称。又称垂发、髫年等。黄 口 指幼童。《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高诱注:“黄口,幼也。”又称黄吻、黄童等。觿(xī 希)年 指童年。《诗•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觿,古代解结的用具,也用为佩饰。

四、少年时期

豆 蔻

称少女十三四岁。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喻处女,言其少而美。豆,也作“荳”。后亦称“豆蔻年华”。志 学

十五岁。《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又称“志学之年”。成 童

通常指十五岁。《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束 发

一般指十五岁前后。古代男孩成童时将头发束成一髻,故称。又称结发、结童等。及 笄

指女子年满十五。笄,即发簪。盘发而用簪插之,称加笄,为女子成年之礼。破 瓜

指女子十六岁。“瓜”字拆开为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故称。又称瓜字。

五、青年时期

弱 冠

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为成人的标志,故称。又称及冠、弱龄等。花 信

女子二十四岁。花信,即“花信风”的简称,犹言花期。风应花期,其来有信,故称。江南自小寒至谷雨,计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番风候,凡二十四番。

六、壮年时期

而 立

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又称而立岁、而立之年。有 室

男子三十岁。《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

七、中年时期

不 惑

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又称不惑之年。强 仕

男子四十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又称强仕之年。

八、老年时期

知 命

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又称知命之年。艾

男子五十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又称艾服、艾服之年。知 非

五十岁。语出《淮南子•原道训》:“(遽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又称知非之年。杖 家

五十岁。《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谓柱杖行于家。艾 耆

泛指五六十岁。又称耆艾。《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艾 老

泛指五十岁以上。桓宽《盐铁论•未通》:“五十已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 耳 顺

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又称耳顺之年。耆

六十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又称耆年、年耆。杖 乡

六十岁。《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谓可柱杖行于乡里。花 甲

六十岁。本指六十甲子,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又称花甲子、花甲周、周甲、花甲之年。元 命

六十一岁。

时重逢生年干支,故称。耆 老

泛指六七十岁。《国语•吴语》韦昭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又称老耆。耆 耄

泛指六十岁以上。又称耆眊、耆寿、耆耈、耆齿、耆耋、耄耆、眊耆等。从 心

七十岁。《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邢昺疏:“矩,法也。” 老

七十岁。《礼记•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 杖 国 七十岁。《礼记•王制》:“七十杖于国。”谓可柱杖行于都邑、国都。古 稀

七十岁。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又称古希、稀年、希年、古稀年、古希年。杖 朝

指八十岁。《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谓八十岁可柱杖出入朝廷。耋(dié迭)八十岁。《诗•秦风•车邻》:“今者不乐。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 髦

泛指八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孔颖达疏:“耄者,僻谬也。人或八十而耄,或九十而耄,故并言二时也。” 黄 发

泛指高寿老人。其他称谓尚有:齯齿、鲐背、耈老、黄耈、胡耈、冻梨、皓首、白首、埋年、埋暮、桑榆、垂榆、垂年、垂暮、老寿、耄期等。期 颐

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一说百岁曰期;颐,养也。

第三节

避讳方法 概念:

在封建社会里,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做“避讳”。概况:

避讳大约起源于周代,流行于秦汉,盛行于隋唐,而两宋时期最为严格。直至民国废除帝制,这一旧习才基本废止。

一、避讳的方法

改字

空字

缺笔(一)改字法

概念: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做改字法。所避之字称为讳字,改用的字称为避讳字。楚→荆。避秦庄襄王子楚之名。(司马迁《史记》)

邦→国。避汉高祖刘邦之名。(班固《汉书》)

(太)渊→(太)泉。避唐高祖李渊之名。(杨上善《太素》)

治(身)→理(身)。避唐高宗李治之名。(刘禹锡《刘宾客文集•鉴药》)

(飧)泄→(飧)洩。避唐太宗李世民“世”之偏旁。(《太素》注文)避嫌名

是指回避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音同或相近的字。这是避讳的严格化和扩大化。如唐高祖祖父名虎,唐修《晋书》称南朝梁•沈约的先人沈浒为沈仲高。

又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宋代田登做州官,自讳其名,州中皆谓“灯”为“火”。上元节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民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本乎此。

(二)空字法

概念: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则空其字而不写,或用空围“囗”、“某”、“讳”来代替,叫做空字法。实例

讳 字

空 字

李世勣

李勣

避太宗李世民名讳而删去“世”字(《新修本草》)刘裕

刘囗

避宋武帝刘裕之名(《宋书》)

(子)某

避汉景帝刘启之名(《史记•孝文本纪》)

(予伯祖)讳

避宋宁宗赵扩之名(《医说•太素之妙》)

(三)缺笔法

概念: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在原字基础上缺漏笔画,多为最后的一二笔,叫做缺笔法。这是产生于唐代的一种方式。

二、避讳的范围

历代因避讳而改变他人姓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等情况屡见不鲜。

(一)避君讳

各个朝代在位的君主必须避讳;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内也须避讳,叫作避“庙讳”。实例

改姓氏:殷仲堪——商仲堪。避宋太宗赵炅之父赵弘殷之讳(宋本《外台秘要》)

改名字:萧道先——萧景先。避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名(《南齐书•萧景先传》)

改地名:义兴县——宜兴县。避宋太宗赵光义之名(《宋史》)

改官名:治礼郎——奉礼郎。避唐高宗李治之名(《旧唐书•高宗纪》)实例

改物名:雉——野鸡。避吕后之名(《史记•封禅书》)

改书名:《春秋》——《阳秋》。晋简文帝郑太后名阿春(《晋书》)

改干支名:甲乙丙丁——甲乙景丁。避唐高祖之父李昞之名(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改方药名:玄武汤——真武汤。避宋始祖赵玄朗之讳(宋本《伤寒论》)

改常语:京师——京都。避景帝司马师之讳(《晋书》)

(二)避家讳

郭泰、郑泰 →

郭太、郑太

作者范晔的父亲名泰(《后汉书》)

引、叙、题首

祖父名序(苏轼、苏洵之序文)

三、避讳学的应用

避讳的危害:

① 避讳所用改字、空字、缺笔等方法,造成了古籍文字上的混乱,给后人阅读带来诸多不便。

② 避讳制度也从文化上暴露了封建专制的残暴。

在封建时代,不避讳是要判刑的,明清时期,因犯君讳而引起文字之祸,甚至无辜遭戮的,也不少见。避讳的利用:

由于避讳给我们提供了鲜明的时代标志,因而也可以辅助我们判断史料的时代,确定古籍的真伪,辨别作品作者的年代,揭示文字的讹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 《黄帝内经太素》一书,据该书中只避唐讳而不避隋讳的情况来看,可判定为唐书,作者杨上善为唐人或由隋入唐之人。研究避讳学的著作:

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及《廿二史考异》

近人陈垣《史讳举例》创获最多。

第四节 度量衡制度

概况:我国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称,黄帝设立了度、量、衡、里、亩五个量。《礼记》、《周礼》都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开 始推行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设置了主管的官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秦王朝统一的度量衡制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 沿用,形成了我国计量科学独特的体系。演变:

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即逐渐地由粗糙变成精细,由简单变成复杂,特别是在器量上经历了由小变大的过程。即尺度的演变由短而长,容量的演变由小到大,权衡(重量)的演变由轻而重。

反映在中医药处方中,古方的用药分量,由于历代度量衡的不断迭变,以致实际分量与所用度量衡名称很不一致,同现代相差尤甚。因此我们有必要知道古代度量衡的一些基本知识,并对其变易情况有所了解,以避免混淆古今计量概念。

一、古代度量衡命名

“度量衡”名称源自《书•舜典》“同律度量衡”,《汉书•律历志》阐明其意,随后历代都沿用这个名称。(一)度

长度单位的名称,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经过《汉书•律历志》的整理,分、寸、尺、丈、引,就是所谓五度。都是十进位。

(二)量

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其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作 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上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斗和斛则为实用单位。

(三)衡

很早以来,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汉书•律历志》据此命名为五权。其进位方法颇值一提: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关于使用两以下的钱、分、厘、毫、丝、忽等小单位,有一点须指出,宋元明清之医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而晋唐时一分则为两钱半,二者不同。

二、历代度量衡比较

历代度量衡屡经变迁,古方今用,计量方法差异甚大,因此有必要将历代度量衡与现代标准作一比较。列表从略,可参阅教材。

三、中医药特殊计量

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

方寸匕

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钱匕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 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古代中药计量

刀圭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大约如梧桐子大小。

一字

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鸡子黄大

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握、把

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盏、杯、碗、盅

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

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

下载古代私法文化(讲稿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私法文化(讲稿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 (1)幼年 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

    古代文化常识 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三、 通过思考......

    《古代文化与现代化》

    浅谈古代文化与现代化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有:在我们国家当前的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并没有框架性的作用,真正建立框架的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统文化的确......

    古代文化导学案范文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复习导学案 目标: 1、了解青铜工艺成就、数学成就、医学成就及书画、音乐等艺术成就;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贡献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知道汉字的演变;了......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三、 通过思考和练......

    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如欲平治天下......

    外国文学、古代文论复习大纲

    外国文学史复习大纲 主要作品=====记忆①主要情节内容②作品结构【伊利亚特】【奥德赛】 【美狄亚】【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神曲】【失乐园】 【源氏物语】 【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