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熵在学生评教结果分析中的应用探析
信息熵在学生评教结果分析中的应用探析,信息熵方法及其在教育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信息熵在数据集分割中的应用,信息熵在电子数据取证领域中的应用,信息熵在图书分类决策中的应用,信息熵在网络流量矩阵估算中的应用,信息熵在体绘制视图选取中的应用
信息熵在工程造价风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信熵在建设工程评标中的应用,信息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信信息熵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息熵理论在煤炭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等。
信息熵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信息熵理论在安全系统中的应用,信息熵在泥沙研究中的应用,信息熵在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信息熵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网络管理系统信息集成中的应用,信息熵在水污染物总量区域公平分配中的应用,信息熵方法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信息熵在临床定量诊断分析中的应用,信息熵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信息熵在现代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信息熵在缺陷漏磁信号量化中的应用,信息熵在粗糙集信息检索模型中的应用,信息熵在导航传感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信息熵在设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信息熵在体育综合服务质量模糊评价中的应用,信息熵在项目沟通管理中的应用,信息熵在竞争情报计量分析中的应用,信息熵在基因调控网络构建中的应用,信息熵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应用研究,信息熵在电子测量误差分析中的应用,信息熵在粗糙集理论中的应用,信息熵在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篇:自我效能在学生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例如,学生知道:努力学习,会提高数学成绩。在这里,“提高数学成绩”是“努力学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而学生对自己努力学习(以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结果期望)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
近年来,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受关注。多项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在学习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动机、参与教学的兴趣、个人目标的确立、对待困难的态度、付诸努力的程度、因果思维(归因)的方式等。在身心健康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调控、情绪反应、活动效率、思维能力、人际关系、潜能开发等。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我们教师的迫切任务,以下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十种方法。
一、增加学生成功体验
以往成功的体验是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
建立竞争奖赏结构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那些在课堂上表现欠佳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还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个体化奖赏结构要求学生作自我比较,即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
传统的智力理论(以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认为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学校教育影响力最大的是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我们不难感到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活动的成功,建立起对学习的强烈自我效能感。
二、培养学生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当然,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力不从心之感,从而挫伤其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全面分析失败原因。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言语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自我归因的线索。例如,有时当学生感知自己失败时得到的是老师的同情而不是不满,便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同情通常被认为施于弱者,从而使学生做出自己无能的归因,进而挫伤自信心。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是不满反而会加倍努力,这样做会保护学生的自尊,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同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容易任务(任务难易相对于学生本人实际能力而言),老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降低学生 对自己能力的估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困难任务,老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使其做出能力强的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斟酌。
(二)提供适度的帮助和指导
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往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和帮助。但要因任务难度不同、学生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格雷厄姆和巴克等人的研究表明,与未受帮助的同学相比,一个受教师主动关心和特别帮助的儿童不仅会被判断为较不聪明、将来较不可能成功,而且自己也会这样认为。因此,教师不应“无缘无故”帮助学生,否则会降低其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而是要在学生确实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帮助,这样才有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三、帮助学生设定目标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学生因在学习中投入较大、成绩较好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要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就得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日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可采用如下做法:
(一)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如期中考试目标、初中毕业目标)显著相关。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正如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葡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
在教学中(尤其是邻近中、高考之际)经常会看到成绩平平、又不肯下功夫的学生制订出这样的学习目标——考上某某重点学校。其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应有多高,对能否成功毫无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帮助他制订一个具体的、各学科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引导他刻苦、努力、一步步地实现阶段性目标,使其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
(三)引导学生设定富有挑战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会为自己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高学习目标的挑战性又会激发个体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更加努力,最终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从而得到更大的自信。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除非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否则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促使人们去面对困难并坚持不懈。可见,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行为动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定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四、改进学生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学生自信心越强,学习就越有效,成绩也越好。学生在自身的调整与摸索中,在学科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因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策略)逐渐获得较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它是学生的行为和期望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会把学生送往成功的彼岸,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五、感染学生积极情绪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都很重要。
(一)教师的情绪
“当一个人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时,也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所以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绪,甚至以自身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来诱发学生的情绪不失为一条较好的途径。教师平时应注意用饱满的精神、充足的自信来面对学生,从衣着服饰、言语表达、举手投足中传达出来。正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充满自我效能感的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学生的情绪
除了可以借他人的情绪诱发自己的情绪以外,借助自己表情诱发情绪也是情绪生成的心理机制之一。伊扎德与前苏联学者合作训练演员的表情时发现,当被试者观察某一种情绪的面部表情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应的体验。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身表情训练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表情训练,让学生自觉地经常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使之更多地呈现出愉快、自信的精神面貌,这样有利于使学生体验积极的自我情绪,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六、引导学生磨炼意志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崎岖的小路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中学生的求学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及生活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学生把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和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为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并通过“质性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情况,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如,档案式评价。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发展的自我激励源。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对自己的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借助评价进行回顾、反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点滴进步和潜在问题,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八、个体兴趣驱动学生
提出兴趣说的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强迫学生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根据兴趣说,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且支持他们发展这些兴趣。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使得兴趣与快乐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持之以恒,最终成功。
九、积极期望看待学生
教师看待学生要有一种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指建立在学生现实能力基础上,同时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一种期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使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向困难挑战,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生消极的期望会使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容易悲观丧气,而失去许多体验成功、发展能力的机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十、榜样示范鼓励学生
利用榜样示范来鼓励学生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常用途径。成为榜样示范的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往往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特别是与某一学生水平相似的其他学生的替代性经验对该生尤其具有说服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经常介绍榜样人物,并对学习者寄予一定期望,帮助他们学会与榜样作积极比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多种方法和途径,目的都是使学生建立起行动的自信,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最终走向成功
第三篇:图式理论在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在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迁移规律实现图式教学
实际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迁移规律,促进迁移的实现。许多事物之间存在异质同构、同质异构等关系。重新组合要素排列的形式,事物就会发生变化。这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组合原理进行创新,比如古人集诗句、集对联;再比如阅读记叙文从六要素出发,阅读说明文、议论文、小说从各自的三要素进行考察,等等。阅读各种文章和文学作品,都可以做些置换要素和结构重组的设想。这样既可以领会课文安排结构的匠心,又可以培养阅读创造能力。
从教读到自读,从阅读到写作,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
反刍式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其中对图式结构的运用也比较明显。首先,从教读到自读,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用我国传统的教学论来解释,纵向迁移即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的迁移。唐彪说:“读之(古人文章)自然有以浑其气、苍其格、高其调、秀其色、脱胎换骨干其中而不自觉,是获益古文者无穷矣。”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者首先重视第一个环节——导读。从单元知识教学(图式)开始就认真教好、学好,为后面的仿读、自读打好知识迁移的良好基础。再比如学习一篇文章,掌握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当学到同一体裁的文章时,通过比较法就会实现学习的纵向迁移,通过自学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学生的作文写作中也可随处使用这种迁移。读完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让学生写《一件不该发生的小事》、《一件难忘的小事》,习作中总有懊悔不已、沉思反省的笔调。对学生,我们并不要求他们在语言表述上独特的创新,只要求其可以举一反三。每读完语言大师们风格各异的文章,及时地让学生有效地“迁移”一番,博取众家之长,可以大大丰富他们的表达形式。这种有益的迁移,称之为“正迁移”。也有“负迁移”的情形,比如,读完文言文单元,作文中会掺杂一些文言格式的句子:经常上网聊天,网络语言、符号时不时地出现在作文中。这种不伦不类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相悖,应及时纠正。
课文中学到的东西又能在写和说的实际运用中得到进一步的纵向迁移。如:学习了朱自清的《绿》一文后,让学生利用“移步换景”法,仔细观赏梅雨谭的美景,同时引导他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写一篇游记。这就能使知识得到及时的迁移,大大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逐步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目的。
从教读到自读,从阕读到写作,实现语感迁移
(1)如何正确认识语感迁移。语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是将已学得的语言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语言情境中去的活动。换言之,即从阅读中得来的语感,运用到作文时的语言表达之中。
要实现语感向写作的迁移需要一定的条件。根据学习迁移原则,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在阅读和写作中都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意象活动。因此,语感的迁移,首先应是意象的“同化”。比如清风明月常是作家用来衬托幽雅心境的事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有过类似的心境体验,这个意象仍然鲜明地留在脑际,每当学生写作文时,重现这种心境,这个原有的意象会被提取出来。在意象的驱使下,调遣词句,传情达意。学生头脑中的意象已被重新组合、涂染上本人的感情色彩,与原有作品中的意象绝不相同。比如诗歌,写“情”诗非常多,宋人晏殊的词《蝶恋花》原是写离情;柳永的《凤栖梧》原是写痴情: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是写失恋人的落寞。清人王国维从三首词中各取数句,用来比况为学的艰辛——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通过纵向比较明了三句诗所包含的深刻含义。这里的辞句从他文而来,却能另辟蹊径,翻出新意,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语感迁移”。
(2)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注意意象积累。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语言符号是阅读的载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二、要养成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三、要欣赏有益的影视作品。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先“八”后“出”。高明的教师,总是以精采的开课,引导学生一头扎入课堂:声情并茂地讲述,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境界,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被充分唤起,迅速形成新的意象。然后再带“出”,逐一琢磨,细细咀嚼,难词、难句便会迎刃而解。学生的语感水平也会从中得到提高。
(3)从理论到实践,实现创造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无疑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与作文相比,人们往往忽视阅读对发展创造能力的作用。其实,阅读是对读物、作品的再生产、再创造。阅读是发展创造能力的肥沃土壤。接受美学认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阅读同样是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据国外的统计,科研人员在一项研究中,用于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项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编写报告的时间仅占9.3%。可见浏览、阅读已成为科研的基本能力。在基础教育中,阅读教学正是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必修课。当然,不能要求学生具有成人的独创性,青少年只要达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认识水平,能对课文或课外读物说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就是一种创造。比如《列子-汤问》中的神话《愚公移山》,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理想。毛泽东同志曾用来教育全党: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可以搬走三座大山,夺取革命的胜利。河南林县人民阅读毛泽东的讲话《愚公移山》受到鼓舞,治山治水,引漳人林,修成“红旗渠”,改变了家乡面貌。这种走进书本再走出书本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之,图式理论以独有的魅力影响着我们的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第四篇:对政府信息公开中激励机制应用分析
对政府信息公开中激励机制应用分析
【摘 要】:本文研究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中激励机制在政府行政改革中的理论和现实重要意义。纵观过去单纯机构改革到目前综合配套改革,目的都在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促进行政人员积极性。因此完善和提高政府激励机制是当前行政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国民主法治的不断发展,为了应对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府管理创新、满足促进国家信息化发展对共享信息资源的需求,适应加强廉洁政府的建设需要,我国积极建立了一系列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实施办法。在近几年来,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空间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以政府的信息公开化为背景,对政府的激励机制应用作了简单的分析。【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化;激励机制
近些年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两公开、一监督”、“社会服务承诺制”、“办事制度公示制”、“村务公开”、“检务公开”、“政务公开”、“政府上网”等的出现和一大批规章制度得的制定使政府越来越民主化,政府决策越来越法治化,政府权力越来越多中心化。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重塑政府政府信用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统一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已刻不容缓,信息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政府信息公开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
(一)政府信息的定义
政府信息,即政府部门为履行职责而产生、获取、利用、传播、保存和负责处理的信息,是指政府机关在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或者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或者掌握的,以纸质、磁带、磁盘一级其他电子存储材料等载体的反映的内容。它涉及立法、行政管理等各领域,覆盖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有非常广泛的影响,是人们全面考察、评价社会情况必不可少的国家资源。
(二)政府的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的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各级政府行政机关通过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经公开其政务运作过程,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等形式,依法利用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
二、激励机制的解释与应用分析
(一)激励机制的定义
激励机制,即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激励机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达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即主要通过内部、外部刺激来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通过激发人的动机来诱导人的行为。激励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不同的激励会促使客体产生不同的行为。
(二)政府信息公开中激励机制探讨分析
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合理的政府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政府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社会福利向最大化增进。在政府管理上,明确政府定位,以效率为核心,实行一系列激励政府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执政水平的提高,从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构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对政府激励机制应用分析
(1)明确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一般只发挥补充性和辅助性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从宏观的角度间接调控经济、社会发展,并针对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公共产品需求提供服务,以图促进社会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其政府职能的重心突出地表现在公共管理方面,特别是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方面。明确的政府定位,是进行政府激励的框架基础。另一方面,政府从事市场资源配置的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2)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防止权力腐败。政府信息公开不仅包括政府机关持有的信息公开,还包括政府行政行为的依据、内容、结果的公开,把政府行为置于公众监督下,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破除权力运行的隐蔽性,为治理腐败提供预防机制;有利于促使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增加工作激情,以既促进政府工作人员挖掘自身潜力,提升政 府工作绩效,为治理腐败提供激励机制。
(3)有效的应对危机事件,挽救政府形象。在危机处理中,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对危机的进程和最后结果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公开化的应急方式有效的避免了危机的扩散,还能有效的挽救危机带给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危机的发生往往是政府平时治理不力的结果,政府公信力必然受到负面的影响,但应对危机的方式则更加关涉民众心中对政府的最终评价,政府敢于公开危机信息,主动借助媒介,及时、真是地公开事实,让媒体在传播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不仅有利于危机事件的解决,而且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有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4)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对政府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依据评价的结果对地方政府及相关人员进行科学的奖惩,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普遍做法。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公民发现和找出政府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引导、制约和规范政府行为,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增强公民对政府的认同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它如同“指挥棒”,决定着政府的工作方向,有利于地方政府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对公民的激励机制应用分析
政府信息公开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基层民主主要指社会基础如农村、城市社区实行的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等。国家政体民主主要指完善人民代表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有助于人民知情并参与管理活动。
(1)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考核基础上的政府工作人员选拔、任用、晋升机制。以选举的方式选出基层的干部群众,再逐层选举。既有效排除政治因素和裙带关系的影响,确保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又还保障了公民选举的平等性、广泛性、真实有效性,提高了公共责任意识和公共服务质量。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双向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促进公民对政府行政的参与,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赖,是国家管理走上民主,科学化的决策之路。
(2)实现并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政府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政府信息的公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关的行政行为、管理活动、工作程序进行了解和获取有关信息,从而发挥公民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激励公民参与并行使监督权的热情,从而加快“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
三、结语
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各界从思想、法律、实践、宣传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化的激励机制,加快构建廉洁、高效、服务型的人民政府,拉近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距离,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向佐群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读本>>,曹康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信息公开制度研究》,李步云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出版 【4】刘萍.现阶段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龙源期刊网,
第五篇:心理效应在学生激励管理机制中的应用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激励管理机制可以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热情,激励他们向教育目标靠近。在激励机制中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合理规避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让激励管理机制作用充分发挥。
关键词: 心理效应激励管理机制
教育激励,就是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激励作为调动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贯穿于学校管理活动过程的始终。激励机制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激发与鼓励激活动机,催人振奋,它是取得最佳领导效能的前提与条件。教育激励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教育者,有时是学生家长,有时是教育组织机构。好的激励机制不但是教育主体发生作用,更能激发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激励形成合理的自我激励机制。“水不激不扬,人不激不奋” 是我国古代典型的激励思想。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 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弗隆(V.H.Vroom)的期望理论;亚当斯(J.S.Adams)公平理论;以及帕特(L.W.Porter)和劳勒(E.Lawler)的综合激励理论等心理学、管理学观点。学校管理激励机制中最常用到的有以下几种模式:目标激励模式;典型激励模式;奖惩激励模式;自我管理激励模式。教育激励的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在实际运用中也并非只用某一种模式,有时是交互使用的。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在学校激励机制运用过程中如果忽视心理效应的存在,或是只看到心理效应在其中起到的积极或是消极作用就会影响到激励机制产生的效果。只有妥善用好心理效应才能更好的发挥激励机制的效用。所以,在激励管理机制的应用上要做到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合理规避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
一、在教育激励管理机制——目标激励模式中,善用“成败效应”,谨防“超限效应”。
目标激励是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正确行动的教育过程。目标有远近之分、高低之分、个体的与集体的之分。目标激励模式可分为信仰目标激励、道德目标激励、成功目标激励。信仰目标激励中,信仰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也包括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信仰激励模式一般为在学校中开展少年团校、青年党校活动,以队日、团日活动形式,使信仰目标借助相应的活动体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
2、在道德目标激励中,道德目标是分层次的,从初中到高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管理者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学段等提出不同的道德目标,激励学生为之而努力。道德激励模式,一般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橱窗宣传、主题班校会、先进事迹介绍为学生树立道德目标提供参考,并通过批评教育、适当惩戒等形式对没有达到道德目的行为进行纠正。
3、在成功目标激励中,成功是包括学业成功和承担工作成功的。成功激励模式,一般通过为学生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并在完成出色的情况下给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宣传,在物质上也给以一定的奖励。
在目标激励模式中,激励者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
努力后的成功效应,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因此,在目标激励模式中,不是目标越高远越好,也不应该千人一面,要把目标细化,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应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将目标适当放低,以便适合其能力和经验。所以,在学校、班级的目标管理体系中针对个体的“分级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能更好的避免目标过高、过空,而引起的负作用。
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不论是什么目标,如果单纯从理论说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灌输,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越差。学生明明已经在道理上明白了树立正确目标的重要性,可是管理者却总是强调个没完。
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越是强调,学生听不进,甚至还会产生逆反情绪。从另一个角度讲,目标太大,又空洞,是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的,这种目标就不会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学生体验的是一种挫败感,也是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超限效应”。
二、在教育激励管理机制——典型激励模式中,善用“鲶鱼效应”,谨防“光环效应”和“霍布森选择效应”。
典型激励就是用突出的、典型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模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我国古代十分推崇领导的榜样作用。教育管理中,通常会采用宣传社会中、学生身边优秀典型的方式来激励其他学生,达到教育目标要求。管理者会以培养、宣传等方式挖掘学生身边学习、社会活动、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来激励其他学生。给优秀典型展示自我的舞台,建立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鲶鱼效应是指,通过外部刺激激发个体竞争意识的现象。
利用学生中各类优秀学生典型的先进事迹或是先进做法,来带动其他学生,达到相互激励互相进步的作用。在学校中利用学生自发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如社团等的积极作用,给学校学生正式团体如班级,校团委、学生会团委的组织机构以活力,并且借助这些非正式组织来更好的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
光环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是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
在管理中树立学生或是集体优秀典型的同时,不但能看到典型的优点,还要慎重对待典型的缺点和不足。当一个学生或是集体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典型时,他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被弱化,甚至是被管理者视而不见了。这样一来会妨碍了管理的公平性,也会对其他个人和集体产生消极作用,弱化了管理制度的权威性。这种效应如果产生就使典型的激励模式成为管理机制不公正的导火索。
此外,另一种心理效应也要值得我们注意。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
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 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教育者要为学生树立多方面,多角度的典范,比如学习、文艺、体育、劳动、助人、自强、科技等等,给学生提供符合自己情况榜样的机会。不能只把学习优秀者、听话者树为榜样。那样一来就像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那样不让学生有选择和判断余地,就会失去典范的激烈作用。
三、在教育激励管理机制——奖惩激励模式中,巧用“蝴蝶”效应和从众效应”防止“马太效应”。
在教育激励中,“奖与惩”共同构成对人的双向激励,两者不应偏废。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加强正面激励。赏罚分明,才能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真正效果。在学校管理中,奖励机制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机制。但惩罚机制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保证激励机制有效实施的方式。
在紊乱学中,有一条叫做“蝴蝶效应”的原理。据说,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作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的,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错误的,专断的,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在组织管理中注重细节的控制和调整,防止因为一个小的失误引起的大的问题。同时也可借助小的细节解决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公平民主问题,以慎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发挥从众效应的优势。从众效应就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奖励机制就是要使更多的同学向学校引导鼓励的方向发展,通过惩罚机制,惩戒行为偏差的学生,防止学生向学校、社会、法律不允许的方向发展。
马太效应是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第二十章的这句名言广为流传,以至成为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是显着的。学生或是集体一旦受到奖励,那么很多的荣誉就会接种而来;而一旦被列为“差”的行列被认可和奖励的机会就会被剥夺。这会导致管理中不公正现象的产生,作为管理者要慎重处理。
四、在教育激励管理机制——自我管理激励模式中,善用“软化效应”、“期待”效应。激励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学生的自我。通过自我教育激励实现自己奋斗的目标。学校激励机制中,自我管理激励模式可以通过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的成员招募,自主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竞赛活动实现。还可以通过学生干部资格认证制度,学生干部轮换制度,学生活动督导制度进一步深化。在这些学生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是完全脱离老师指导,依照各项制度进行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监控。在这个激励模式中,最主要特点是为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各项自我管理、教育中不断成长。
在这个激励模式中,管理者退回到幕后,把管理激励的行动权交给被管理者自己,让他们在不同的情景和场合下体验作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感受。这更需要作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信任、支持和帮助。在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允许他们探索,帮助他们成功更要允许他们失败。实现自我激励关键是给他们以引导,帮助他们总结经营,更快的提高。
在软化效应中,“软化”是相对于“硬化’而言的。在管理学中,权力、制度作为管理者的手段,对人言行的约束确实具有不可抗拒性的功效。但是,仅仅依靠权力和制度所创造的管理气氛显得冷冰冰、硬邦邦的,可以称之为一种“硬化”的环境。而实行民主管理,教师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同学之间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则能够使人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造成一种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可称为软化环境。特别是学校、班级、各团体能够民主一些,有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机会,有表达不同意见的话语权。这就是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软化”的学习环境。“软化”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情绪上镇定、愉快,意志上振作、向上,可以减少学
生的偏激、冲动、生硬等行为,可以缓解学生心理的紧张度和烦躁感。
“期待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
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优秀的老师总是尽可能地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采用的批评则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积极的期待效应会激发学生奋进的潜能,使管理的效能最优化。
学校的激励管理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充实,来适应时代的变化,学生成长的需求。教育管理者要不断转变管理观念,运用新的管理理论创设新的管理模式,使教育管理科学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任顺元 着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1990年9月第1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赵中建 总主编 学校管理新视野丛书 —— 学校文化2004年10月第1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甄德山 主编学校管理学新编1996年1月1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4、汤笑 着心理效应解读2004年1月第1版中国城市出版社
5、华长慧 主编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 2000年4月1版 浙江人民出版社
6、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2006年
7、合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