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控对策
基层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控对策
发布:2018年07月16日
来源:陈学宁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因其审计对象特殊、审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较长、质量要求很高、各方高度关注、审计结果重要等特点,所以存在较大的潜在审计风险。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努力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进,确保审计干部的安全发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的审计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检查审计不深入、不完整,导致对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情况监督不到位、评价不客观、鉴证不准确,给被审计对象和审计结果报告利用单位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而应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它具有客观性、非确定性、可控性等特征。对审计机关而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有检查风险和其它风险。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检查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重大经济活动事项没有查清或者遗漏、未能发现被审计对象或被审计单位的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或者已经发现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未进行审计查证所带来的风险;其它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监督行为时,未能履行法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就已经查清的事实发表恰当的评价意见、问责建议和移送处理意见不适当、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等方面所带来的风险。
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有:被审计单位职能职责和业务特点的多样性、经济活动事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及审计范围的广泛性、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调整变化的经常性、体制机制制度的不完善性、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不规范性、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等。主观原因主要有:审计人员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审计风险意识的相对薄弱性、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控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带来审计损失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应当引起审计机关对防范审计风险的高度重视。在提高广大审计干部的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的基础上,应该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有效预防检查风险和其它风险的发生。
(一)明确审计范围,控制审计风险。一是根据审计期间范围确定审计检查方法。当前,经责审计项目中离任审计居多,涉及的被审计领导干部一般任期较长,少则三年、多则五年甚至更长。由于任职期限长短不一,法规、政策修改调整变化情况各异,给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一般而言,任职时间长、任期届满实施审计的,应以本届任期中最近三至五年的财政、财务收支和重要经济活动事项以及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审计实施过程中采用详查法,对以前年度的可采用抽查法,同时在审计报告中予以说明。任期内办理调任、退休等事项而审计的,应以本届任职期间为重点,采用详查法。二是把握责任范围。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分管工作不同,其责任范围也不同,应当区别对待。如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以其任职期间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事业发展、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做为责任范围。
(二)把握审计重点,降低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较多,审计时一定要抓住主线,突出重点,防止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一是要依照中央七部委《实施细则》的规定,根据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和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按照领导干部分类所规定的主要内容,认真开展审计。二是要做到“四个查清”,为委托机关提供详细的情况。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上级党委和政府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推动科学发展的情况要查清;重大经济决策情况、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情况要查清;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遵守廉洁从政(业)规定情况和有无违法违纪问题要查清;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有举报、上级领导明确要求调查核实的问题要查清,以便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三)客观审慎评价,防范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往往涉及到被审计对象的政治、经济待遇、工作声誉和个人发展等切身利益,在进行审计评价时,一定要依照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干部考核评价等规定,结合被审计单位(地区)实际,根据审计查证和认定的事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审计评价。对审计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足、评价标准不明的事项不作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一般包括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主要问题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要全面收集评价依据,科学选定评价指标,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要特别注意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表述要准确,说理要充分,分析要客观。如财政(财务)收支、目标责任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各项经济指标是根据什么资料、在什么审计深度下的结果,并对其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审计评价应重点关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关注与履行责任有关的管理和决策活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关注任期内举借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关注领导干部应承担直接责任的问题。
(四)依法认定责任,规避审计风险。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法依规认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责任区分不清、认定不准,引发争议的可能性就大,审计风险也会随之上升。要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根据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充分考虑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决策程序等要求和实际决策过程,以及是否签批文件、是否分管、是否参与特定事项的管理等情况,依法依规认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要坚持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从严把握责任归属,分清直接责任与领导责任、集体决策责任与个人决断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故意违规责任与工作失误责任、前任责任与继任责任,做到问题要清、原因要明、责任要准。对领导干部应当承担责任的问题或者事项,可以依据相关规定提出问责追责建议。
(五)严格审计程序,避免审计风险。一是建立审计承诺制。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完整,直接影响财政(财务)收支结果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因此,要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实行审计承诺书制度,要求被审计单位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无“账外账”等作出承诺,对担保、抵押、诉讼、关联交易、期后事项、账外资产和负债等作出说明,以限定会计责任。同时,要求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按要求报送书面材料,对其应付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和有关重要经济活动情况予以说明。二是审计报告要全面征求意见。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后,应当以审计机关的名义书面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对其提出的正当要求和合理意见,应予以采纳,必要时应对审计报告作适当的修改或补充取证,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根据工作需要还可以征求本级党委、政府有关领导,以及本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的意见。三是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计划立项、委托审计、下达审计通知书,到审计实施、调查取证、征求意见、审计报告、提出问责建议等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工作要求,在项目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能忽略更不能违反程序规定。要加强审计复核、审计审理和审计业务办公会议制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廉政规定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平罗县审计局 陈学宁)
审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研究
发布:2018年06月27日
来源:张 玲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化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单位而言审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相关部门在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时的必然转变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大力推广,档案管理信息化和计算机管理已经成为了资源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基于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简单研究加强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关键词】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信息现代化建设也在逐步稳定发展,当前国内的各个单位和部门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未来发展时的必要助力不断与自身的经营管理相结合,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审计档案管理模式也具有更强的操控性。然而就国内现阶段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来看,当前的审计档案信息化进程在存储以及共享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完善和解决。1.审计档案工作的特点简析 1.1审计档案工作具有专业性
在各个企业和单位的职能安排过程中,审计工作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审计档案就是审计工作成效的直接记录。为了确保档案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在审计工作中档案进行制定、立卷、归档等环节都直接体现了审计工作的专业性。1.2审计档案工作具有程序性
上文提到,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审计档案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将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工作方式等环节清楚准确地记录在案。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由于各部门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审计工作所特有的统筹性,审计工作包含了许多的工作项目,这些工作项目环环相扣,不能缺失任何一项。因此,审计档案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因为需要配合审计工作同时进行具备着严格的程序性,必须依照实际的工作流程来进行。1.3审计档案工作具有系统性
在生成审计档案的过程中是将每个审计的项目作为单独的个体类别进行的归案,在工作过程中把相关的资料和内容所构成的具体文件通过一定的顺序进行记录。为了配合审计工作,审计档案的管理一般会经过三个阶段进行处理,分别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最终阶段。这套审计档案工作的流程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也反映出了审计档案工作本身具有的系统性。1.4审计档案工作具有公正性
对于单位和企业而言,内部的审计工作是一项具有客观性,公平性的监督工作。其目的就在于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运作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和掌控,并且保证工作队伍的廉洁性和工作状态。审计部门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依照着国家相关法律作为审计工作开展的依据,审计档案作为审计工作的结论也切实体现着法律的能效与社会化性质。因此审计档案在归案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审计材料都是真实可信的,并且流程完整,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可回溯。2.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发展对于相关部门建设和工作的新要求,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满足我国当前审计机关的工作的新思路和必经途径。审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高审计单位工作的服务水平,也是审计机关的基础性工作。这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整体的统筹管理,能够保证相关部门审计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并且能为后期相似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审计经验。第二,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利用审计成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审计部门每年都需要对于企业和单位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和管理,包括政府的重大项目投资以及企业内部的资产覆盖等各类型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数据庞大,传统的审计档案工作方式难以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快速搜索管理需求,信息化的审计档案管理能够有效地将各类档案资料快速分类,同时提供了迅速的查询功能。信息化的审计档案还能够保证档案内容的安全性。3.当前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保密性不足
简单来说,审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是将纸质化的档案信息记录改为通过电子档案系统进行管理。相比于传统的审计档案管理,网络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扩大档案信息的保存空间,并且延长档案资料的储存年限。因此,审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档案信息的查询与使用能力。但是由于当前国内网络环境较为复杂,与传统的纸质审计档案管理手段相比电子档案的建设与管理相对复杂,也难以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一旦出现电脑病毒和电脑黑客的恶意操作就会影响审计档案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审计档案极易受到篡改和删除。3.2缺乏专业人员
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审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初见成效。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当前国内审计机关从事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人员队伍还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专业人员数量也较少。审计档案在进行电子录入的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也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具备将纸质版审计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的能力,因此目前国内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困难性。首先,一部分相关审计人员对于将审计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审计档案管理具有的优越性。第二,当前国内也缺少具有专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人才,并且也缺少相关高校审计档案管理专业的建设,使得专业人才的培训途径较少。3.3缺少标准规范
在进行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整合过程中,过程是由纸质的档案信息管理向网络化信息化档案管理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软件的开发以及系统的应用还是涉及到其他专业技术和管理的方面都需要有完善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但是就目前国内的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由于当前国内的网络环境复杂,因此在进行审计答案电子化建设的过程当中缺乏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从而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混乱无序。4.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改善措施 4.1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共建
在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期为了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从而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可以采取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共建的措施,这种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共存的双重管理模式是将审计档案从纸质化管理到电子信息化管理的一种过渡。在过渡时期,同时建立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能够有效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下一阶段全面建设电子信息化审计档案管理提供依据。4.2提高审计档案信息建设保密性
在将审计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审计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首先要保证档案所在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例如对于相关信息部门的局域网要及时更新防火墙,安装有效的杀毒软件等安全防护软件,及时进行网上运行环境的安全监测等。第二,需要重视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档案信息化操作时的规范性。将工作落实到个人,在进行操作的时候需要将姓名、职称以及加密密码等信息进行验证,在保证员工操作的安全性的同时提高其规范性。4.3加强管理队伍培训
在进行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对于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审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工作效率,同时要培养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培训时要重视培训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能够熟练运用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数据的提取和整理。5.小结
作为资源和工作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其优越性。审计工作与审计档案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审计档案的专业性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记录的有效性。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好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并积极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审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张 玲
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审计局)
“互联网+”时代的审计发展趋势探讨
发布:2018年06月27日
来源:魏利平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审计作为完善企业运行机制,构建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手段,其在发展中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基于此,本文从“互联网+”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探究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关键词:“互联网+”;企业发展;审计工作;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时代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
在国家提出“互联网+”发展计划之后,各行各业都开始了利用互联网推动产业转型的进程。对于审计工作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能够在技术上为其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手段与方法,还能够推动审计理念的创新,让审计工作进一步完善监督职能,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依据。目前就企业的内部发展而言,“互联网+”对于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营模式更加规范,相较于传统的企业经营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迎合时代发展要求,为人才提供自主发展平台,并通过管理模式的调整实现个性化经营,而审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在手段创新与理念创新方面的优势,推动企业内部权责划分,构建更加开放的管理氛围;第二,消费者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在消费主导生产的大背景下,企业在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内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环节和流程的理顺,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进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竞争实力;第三,加强对运营效果的考核与评估,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电子商务成为企业拓宽市场的重要方式,而网络化销售、交易的商业模式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呈现也更加复杂,因此,如何通过审计工作获得会计信息,并评价企业的运营模式则成为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第四,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监督与防范,审计工作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侦测企业经营风险,而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经营风险成多元化发展,因此,利用审计手段实现风险控制,能够更好地保护好企业资产,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的审计发展趋势
1.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构建,提高了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与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推动了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构建,进而提高了企业内部信息的处理能力。基于信息化发展需要,审计人员在专业素质发展方面也增加了信息操作技能,在思想理念、知识储备、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发展,让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缩减一些不必要的流程,进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落实效果。此外,电子信息技术无论是在数据信息处理规模,还是处理速度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并根据审计要求,对经济行为进行监督,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2.时空局限被打破,远程审计、全过程监控逐渐发展
在传统审计条件下,企业的外部审计机构与审计对象之间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阂,因此,审计工作的开展中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成本支出。而在“互联网+”的条件下,这种在时空上的阻隔被打破,信息共享的模式逐步实现,使得审计机构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审计信息,并采取专业化手段实现更加经济、有效的监督过程,由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远程审计必然会成为审计机构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此外,“互联网+审计”的创新模式监督部门随时能够掌握企业经营行为,弥补信息不对称的弊端,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
3.企业内部运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的咨询价值提高
“互联网+”的发展计划对企业的运营模式、生产流程、组织架构调整与创新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径。在当前企业经营模式下,为体现审计监督工作的价值,企业一方面要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并通过内部各环节与审计工作的融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系统平台,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对企业未来发展与审计工作的分析与预测。在此基础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实现对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更能够为相关部门的数据分析提供咨询参考,从而体现数据在企业经营发展以及创新转型中的应用价值。
4.信息共享环境优化,信息安全管理更加重要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因此,信息安全也成为威胁审计工作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中,随着信息共享环境的优化,审计工作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审计工作中,一方面企业应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加强对网络资源、内部数据信息和企业资金的安全防护力度,确保各项资源能够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得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完善网络化支付系统,及时更新财务信息系统,并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在保证企业安全运营的基础上,推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鼓励创新的时代,企业在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中,应注重审计对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作用,并利用审计方法创新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利用互联网为审计工作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信息资源,进而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职能,推动审计工作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魏利平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审计局)
第二篇: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
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
[摘要]随着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愈加突出,对其进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分析,力求探讨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期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主题词]经济责任 审计风险 成因与控制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不符的审计评价或结论,引起审计主体承担某种责任的可能性。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深入的推行,审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引起了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已被提上议事日程。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权威性,发挥审计职能,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6个方面: 1.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所形成的审计风险。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在各系统及更高层次(由县处级向地厅级、省部级推进)的全面推行,审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对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审计方法主要侧重于制度基础审计,它过分依赖被审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而内控制度本身在执行过程中就难以避免领导者个体主观性、随意性和
偶发性干扰的风险,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审计环境。从实践层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任务急、时间紧、工作量大。要在短时间内把领导干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济责任搞清楚,单靠人工方法是不可能的。现在,抽样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审计抽样是否科学、适用,样本信息能否准确反映真实情况,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等等,必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形成新的风险。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比,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更具复杂性。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也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当前,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经济成分和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更加广泛和多元,增加了审计的难度,使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审计风险。经济领域的多维化、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复杂化、经济发展的快速化,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组合的经常化调整,无不为经济责任的审计带来了空前的难度。许多前所未有的的经济事项大量涌现,但是,合规合法与否,与之相配套的审计法规和制度体系,目前尚未健全。有时,审计中查出的不少问题,由于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不依赖审计人员的经 2
验进行职业判断。这就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
4.审计手段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问题带来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往往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多,审计任务的综合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上也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既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知识及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但在现实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作为个体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以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大、涉及面较广等因素的制约,从而有可能引发诸如审计问题处理不当等方面的审计工作失误,以及审计程序错误,由此产生审计风险。
5.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较大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的界定包括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等内容。有时,领导干部本人并无违纪违规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常常也无从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有时,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有时也常遇到推卸责任、很难界定个人所起作用的大小,致使责任难以区分等情况。另外,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即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但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这样,由于责任难以界定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往往就很难避免。
6.审计评价失真带来的审计风险。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者任期内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科学、客观、准确的理性认识,也是复杂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缺乏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在审计实务过程中,审计评价就难免不导致失真。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由于上述原因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已成为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如不充分重视,并努力将其降低至最小程度,必将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因此,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关键就在于要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制衡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严格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而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它是在大量审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过理性分析与归纳而制定的,从而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因此,对程序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增加审计风险。
3.注重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内部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各层次管理者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护公有财产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协调组织内业务执行活动和管理环节的整体作用机制,其目的在于有效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健点之一。
4.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在通常情况下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其财务报表一般已经过社会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及结果,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机制,实质上是对企业所属分支机构、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相关经济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结果也可以有选择的利用。这样,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一定的审计任务,同时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和工作积极性。
5.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是求事地评价。首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臵应当体现相关性原则,应当与审计评价对象不同类型相适应。其次,指标体系的设臵应当体现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者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还包括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主管责任。这是由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决定的。那种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滥用审计职权的行为势必人为加大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最后,指标体系的设臵应当系统化、规范化,指标选取应尽量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吻合,并且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6.加强人法技建设,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经济责任审计所具有的高风险属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机关应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力加强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7、加大审计调查力度,从账外发现线索。面对大量违规违纪问题存在但一般从账面难以查出的现实,审计人员应在对账务资料审计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该单位的收支状况,根据该单位的职能特点以及社会反映,深入相关业务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寻找蛛丝马迹,努力寻找突破口。
作者简介:厉建钊,男,1975年出生,籍贯为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主任科员,审计师,联系电话***,邮箱ljz20080808@qq.com.参考资料: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朱锦余,《经济责任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 周晴,《评析如何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经济师,2004年第四期
李文胜,《审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经济新问题,2004年第三期
第三篇: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摘要:本文通过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经济责任审计内外因风险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成因
0 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的审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业务范围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的特点,而内部经济责任又不同于国家专职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对县以下的党政领导班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具有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一定的局限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造成的估计和判断,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2.1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致使审计涉及的效益性和任期责任难以判定。当前,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使得有些问题难以认定。再者,一些地方和行业系统的“土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相一致,甚至
出现“撞车”现象。特别是在认定被审计个人经济责任时,将会处于僵持的境地。这些无疑都将加大审计风险。
2.2 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导致审计风险。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所以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不言而喻,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差,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2.3 机关单位与三产关系的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有些党政机关在前几年兴办了一些经济实体,至今没有完全脱离机关的管理,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牵连或保持着紧密联系。
2.4 受审计环境影响带来的风险
①法律规定内审部门在一定的程度上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但内审部门在业务上需接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而在行政上受单位行政首长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内审部门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独立依法审计监督。②内审部门根据单位内部组织人事部门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若审计期间太短,则必然影响审计任务的完成,从而影响审计质量。③内审部门与单位内部组织人事和其他干部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协调协作关系。对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并任命,后审计,使审计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甚至造成有些问题无法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
3.1 内因风险。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工作内部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①组织工作欠完善。如在任务重、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时,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与实际投入审计的力量不相称,技术力量配备有时出现捉襟见肘,常常只能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审计,没能认真地坐下来审好每个出入点、每本账册、每一个内控制度。②实施程序欠条理。由于审计的内容较为复杂,头绪多,工作点分散,问题涉及面广,所以在实际工作的安排中,出现
不能合理分配审计力量,抓不住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要害等问题,在使用审计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不能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地域等空间内最大限度去落实和查清实际问题。③问题定性不准确。如任期内,由前任遗留下来的问题在本期内没有进一步得到改进或解决,后任领导又难以认可。④收集证据不充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常常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与确定上使用固有模式,也就是经验式的主观臆断,在对问题的知认上出现偏差。其次,对证据收集的筛选不认真,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证据一大堆,有用的不多,或由于能力的原因,不能从这些证据中找出有实质性的证据,最终对问题的处理不痛不痒缺乏可信度,无形中埋下了审计风险。⑤后续复核不严谨。后续审计工作是前期工作的延续,是对审计结果的自查和二次确认,也是为尽可能减少由于审计工作不完善而带来审计风险而采取的拾遗补缺的重要手段。⑥运用法律不确当。未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法律的层次性、延续性、时效性之间的关系,导致在处理和评价问题时用法不当,产生风险。⑦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过硬。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存在相对矛盾。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企业财务,又要懂得投资基建的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综合分析能力等,若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3.2 外因风险。也就是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背景风险。主要包括:①被审计单位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社会知名度、社会贡献、社会效应、社会权重等。②先任命后审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造成高风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暂行规定》要求: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央五部委“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可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这与《暂行规定》“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相违背,给审计工作带来影响。③被审计单位账务处理的隐蔽性。账务处理的技术程度的高低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技术上的处理总有一个目的,那就为了隐瞒事实的真相。只要是不合法、不合规的技术处理都会露出一定的破绽,就看审计人员有没有练就一双“火眼金睛”。④被审计单位生产工艺流程的特殊性。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审计人员也不是全能,也有很多知识面缺陷。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对于审计人员而言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⑤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严肃性。如企业是否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是否由它的投资者来做出经营决策和实行经营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中国加入WTO,对一些外向型的企业,其内部管理上是否按照ISO9001国际管理标准来设置和严格的执行。当然,造成审计内部风险和外在风险原因还有很多,化解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也有不少。但最终的目的还是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深,审计工作与世界经济接轨已成为事实,未来将有更多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出现,迎接挑战,首先得壮大自己,只有强壮了自己,才会达到趋零风险的目标。
责任编辑:小奇
第四篇:试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试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单位的财务活动,财经法规和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纪法律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的监督评价活动。而此项工作不但涉及财经审计法律法规,而且涉及到对人的评价和人事管理,因而审计的责任和难度风险很大,所以我们要做到有效的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分析,探讨了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表现 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们党和政府为加强对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所负责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签证和评价活动。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和内容。因此,必然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
2.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3.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论/文/网 LunWenNet/Com]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要的风险源和管理单元。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担任着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承担着一定的防范风险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并且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控制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关键就在于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所以,在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应做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明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体系。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
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其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下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进一步健全相关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要客观、公正、谨慎。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和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只用客观真实的方法将有关事项反映清楚,不作审计评价;对某些事项要全面辩证分析后再作评价。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到位,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杜绝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多余评价,如政治坚定、作风民主、工作扎实、政绩突出等等。审计就是一种监督,没有义务、没有责任进行这样的评价。另外,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任等,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对审计人员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和审计、会计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所以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分析与控制能力,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谨慎的职业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
总之,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最重要的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其最终目的是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论-文-网]
参考文献[1]冯伟.《浅议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2 本文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表现 风险防范措施
第五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监督工作上,而且还对党政党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一般审计形式都有着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审计形式也不例外,这种审计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风险的来源很宽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都是形成风险的原因,如何对经济责任审计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在履行职务期间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具体来说是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等方面审计后,作出了与事实或经济责任评价或结论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从而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避免经济责任审计失败即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所在。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客观因素
1.管理体制的限制。1982年宪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成立。上一级审计机关和本级的政府对本级审计机关进行控制,本级审计机关在其相应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必须严格执行审计。政府可以直接领导本地审计机关,对审计机关的干部有权进行调整和任免,并为其提供审计所需的经费,但是本地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是由上一级审计机关决定的,因此,审计机关要对地方或地方领导进行审计时,这种审计工作通常会受到影响,因为在审计过程中会触及到各方利益,还有可能要对领导进行评估,审计机关要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其实有一定的难度。由于目前的审计管理体制的限制,会对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急速增大。
2.较差的会计环境。由于目前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法律法规进行不断进行相应地转变,针对会计这一行业所制定的制度规范并不完善,难免存在很多漏洞,很多人利用这一特点,产生了各种偷漏税、制假等违法违纪现象。在这一形势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显然不够真实,审计对象可以制造出不真实、不全面的会计资料,还有一些单位也有帮助领导做假账的情况。如果给审计提供的会计资料不真实,可想而知会造成审计结果的较大偏差。这种较差的会计环境无疑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审计对象影响。与其他审计形式相比,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有很大的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人”,通常指的是各部门领导,他们的职位使得审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经济责任审计会先对领导的责任进行划分,然后才能对他们的责任实行情况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果将作为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的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又意味着会增加审计的风险程度,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承担审计失误的风险,还要承担人事任免的责任风险。除此之外,由于领导的任期时间普遍很长,在其任职期间会形成非常多的会计资料,通常每个领导的执政期间都会更换相当多的财务人员,因此,这些繁多的会计资料是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财务人员解释清楚,工作量如此巨大,更无从了解财务收支的账目资料是否真实,这也决定了审计工作的难以实施,毫无疑问,审计风险也在这些不确定因素中急剧增大。
4.审计成本和审计方法的制约。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在社会生产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政府、企业、社会亟待对干部进行审计,这种形势给审计机关也出了一道难题,他们不仅要在缺少审计经费的情况下于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审计工作,而且通常都要对正在任职或即将离任的领导干部所作出的决策和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审计要求客观公正,更是增添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再者,对被审计者或被审计单位的测评运用得愈加广泛,审计重点在测评中就能得到体现,另外抽样方法也成为重点方法。然而,这种测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并不一定准确,存在相应的误差,造成审计结果的不准确,审计风险也因此提高了。
5.审计评价缺乏标准。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过程中,还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地,没有标准的审计也会面临很多难题,要准确进行界定和评价具有很大的难度。这些问题通常表现为四个方面。(1)只对单位进行评价。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特殊性,审计人员不想承担过多的评价风险,决定不对干部在任职期间内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明显的界定,而是把审计重心转移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情况。(2)超范围评价。有些审计人员为了将审计工作做得更加全面,将审计工作的范围进行了一定的扩大,不仅局限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评价,还把原不属于审计工作的内容也进行了评价。(3)缺乏证明材料。审计报告必须建立在相关的证明资料上,不能凭空臆断出结果。然而,很多评价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有的审计报告虽然注明财务收支真实相符、制度健全,但却没有相应的资料进行证明;还有的审计人员为了免除查证资料的麻烦,直接使用被审计者上交的材料,根据这些资料进行评价,更有甚者将分析过程都省去了;(4)使用的言语过于绝对化。有些审计人员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懂得自我保护,使用过于绝对化的言语,造成评价结果的偏差。
(二)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立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他们拥有审计监督权,由人民政府保证其正常执行权利,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经费也是国家财政预算的一部分,极少可能引起法律诉讼。而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与国家审计机关不同,他们的工作通常是评价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目前我国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审计出错的责任承担者,也没有规定出所应承担的责任。这种无责任审计和无压力审计会降低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审计人员缺乏审计风险意识,一心只顾着完成工作,而没有一点责任意识,反正就算出错了也没有惩罚,这种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所得出的审计报告也没有含金量,不能正确评价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由此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不当。审计方法也将直接促成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增大。以前的审计方法突出实质性测试,单纯地对账目收支等情况进行检查,制成审计报告。而现代审计方法以内部控制制度测评为重点,这种审计方法更能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质量。
3.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有限。经济责任审计较其它审计范围要更大,是一种综合性审计方式,不仅牵涉到会计和审计的专业能力,又涉及到T程、机械、法律、宏观经济、评估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正确评价领导经济责任。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会计人才较多,而工程、机械、法律、评估、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很少,很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无法胜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另外,审计工作量极大,任务层出不穷,没有时间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因此也会使审计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重视评审内控制度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方法较以往审计方法的不同在于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评审内控制度还可以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过程中,要重点审计那些缺乏内控制度的单位,没有健全的内控制度,更可造成责任不到位的情况。另外,还要引入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使它与现存的审计方式联合在一起共同审计,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二)合理确定审计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对审计对象的财务、管理、经营三类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界定评价,大体内容是相同的,然而还需要根据各个行业特点等具体情况进行仔细地划分,每个行业的审计重点应有所区别。不仅是在行业间,行业内还应根据不同单位确定重点审计单位,例如,在审计时要重点审计那些拥有大量资金和资金分配权的单位,或是经常被举报、有众多违纪违规情况的单位,重点评价这些单位的领导在任期内的经济职责履行情况。另外,审计机关还应尽可能多地集合力量,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采用合理的审计方法,改进审计手段
领导的任期时间普遍较长,其中堆积了大量资料,致使审计工作量繁重,内容涉及范围特别广,工作时间也随之增加。如果能确保使用合理的审计方法,适当地改进审计手段,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帮助确定审计方法。(1)将普通审计同实况调查联系起来,采取多种方法增加审计线索,如除了利用审计对象所提供的资料外,还应实地走访调查。评价被审计人员的责任履行情况,光听一面之词是远远不够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清查账目收支,还要积极融入到群众中进行调查走访,尽可能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审计过程要进行公示,通过设立举报电话、邮箱等方式。(2)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所得出的结果要多加利用。通过彻查账目、财务收支等情况,不仅可以对领导干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了解,还能直接反映出其的廉洁程度。另外还要翻阅旧资料,对以前的经济情况进行相关的了解,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这也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3)为了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应该做到监查单位的同时监查上级单位,清查账目的同时清查实际情况,监查单位内部的同时监查外部情况,做到这些才可以找出根本问题,控制审计风险。
(四)作出恰当的评价
坚持做到四个原则对作出恰当的评价有重要的作用。原则一是依法审计,所有的审计行为都要符合国家法律、方针等规定,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制约,则不应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无审计依据的风险。原则二为实事求是,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出发点,还原事情的真相。原则三是要客观、公正,审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资料,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收集背景资料、环境条件等进行综合全面地考虑,对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界定和评价。原则四是谨慎性原则。对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全面审计,对无关内容或证明不足的事项不作任何评价,避免使用过于绝对化的语言进行评价,发表意见时要运用准确恰当的词语。与此同时还要做到明确界定责任。
(五)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对进行审计工作的人员所提出的要求也会比其他审计要严格。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审计专业能力,还要有相当好的职业操守与责任心。不断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确保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当前审计机关的迫切任务。提高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应重视审计队伍的建设,明确每个人的责任,确保审计队伍能严于律己、秉公执法,这样可以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审计风险,同时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需要从各种方面着手,综合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王霞.浅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11(08).[2]郭雪婧.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J].现代经济信息,2011(04).[3]李树廷.经济责任审计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审计,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