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科技要警力 信息化建设结硕果
向科技要警力 信息化建设结硕果
——日照边检站信息化建设成果获省公安厅科技进步奖
编者按:公安部提出加强“三项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后,各单位围绕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日照边检站从实战出发,着眼实用,向科技要警力,自主研制的“业务综合信息决策指挥系统”荣获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科技强警、信息化建设上迈上了新台阶。
日前,日照边检站自主研制的“业务综合信息决策指挥系统”荣获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二等奖,被专家称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作用”。这是该站坚持走科技强警之路,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又一重大成果。
适应形势需要 向科技要警力
该站按照公安部加强“三项建设”要求,适应形势需要,走科技强警之路,并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及措施保障,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
一是不断适应新形势,加强信息化建设针对性。近年来,日照港发展迅速,出入境船舶、人员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加。2008年,日照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5亿吨,居全国沿海港口第9位。根据港口发展规划,2010年日照港吞吐量将达到2亿吨。港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大幅增加,使得警力紧张的问题日渐突出,原有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装备设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边检业务工作的需要。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已经成为必然选择。为此,该站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新需要,提出“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的口号,以提升边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勤务成本、解放警力资源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勤务资源、改造边检勤务流程、创新勤务模式、提高勤务效能,从而有效缓解勤务工作量激增与警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现在,值班人员只要在办公室就能随时掌握在港船舶全面动态情况,并可以据此合理地安排警力和警务,降低工作强度,而且增强了巡查、监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港区营造了内紧外松的良好氛围,优化了口岸环境。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不断规范信息化进程。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既是加强信息化基层基础建设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工作效能,将建设成果转变为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该站在重视硬件建设和系统应用的同时,不断增强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建设,以制度规范应用。该站按照规范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制定完善了包括《日照边检站电视电话会议管理规定》、《日照边检站视频监控管理规定》、《日照边检站网络安全管理规定》在内的各项通信技术工作管理规定,强化了网络管理员、信息监督员及信息安全员职责,建立了完备的技术工作档案,严格落实站各项信息制度,确保信息化建设见成效、立长远。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该站要始终把加大科技投入摆在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位置,内部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路,在经费上实行政策倾斜,每年将信息化工作列入经费预算,专款专用,为边检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财力保障;外部则积极主动地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把边检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建立起以政府投资拨款为重要来源的长效发展机制。同时该站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边检机关运用科技手段为构建和谐口岸所取得的成效,争取口岸各企事业单位对边检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坚持精益求精 打造数字口岸
该站立足边检工作现实需要,坚持精益求精,在搭建科技平台、优化通关环境及提高管控效率上狠下功夫,用高科技成果打造起数字口岸。
一是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和应用。为适应日照口岸通关需要和信息化建设新要求,该站超前谋划,积极探索,不断拉大科技创新和勤务制度改革框架,加大经费投入和信息化系统开发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码头、执勤现场、营区无缝隙视频监控网络,40路视频图像通过网络上传部局和总队;通过扩大电子监控覆盖面,增加电子监控点,建立起了覆盖日照口岸现场各重点监管区域、重点管理部位和重点管控环节的全方位、多角度电子监控网络和语音监控录音系统;建成了上通下达的集可视化指挥、GPS车辆定位、全区位的内部有线无线通讯于一体的站指挥中心;为适应部队管理及业务工作新要求,建设了覆盖基层中队的站视频会议系统和网上考试系统;自主研发了“港口船舶信息系统”和“港务通”系统,实现了港口船舶情况实时显示和对所有进出港口的各种车辆型号、车主情况、驾驶员情况、货源、货主等信息的数据管理。
二是建成综合指挥平台。该站紧紧围绕实现“四化”的目标,开发建立了以港区电子监控、综合信息指挥、基层视频会议和车辆GPS四大模块为支撑的“业务综合信息决策指挥系统”,即实现港区监控实时化——利用完善的码头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对港口情况、船舶及出入境人员动态进行全天候24小时监控;勤务工作可视化——通过各类图像资源的实时传输,实现了监护、巡查现场的可视化查询;部队管理动态化——利用营区视频管控、视频会议和车辆GPS系统,完成会议传达、值班人员的在岗在位动态管理工作;一线指挥扁平化——指挥中心能直接指挥到一线执勤现场的每一名执勤人员,确保警令迅速畅通。该系统的建立标志着该站建立起以业务数据信息为支撑的现代警务工作模式,满足了边检业务工作和部队建设的新需求,全面提高了部队执法执勤能力和水平,实现了驾驭港区安全稳定、高效畅通和强化部队管理集中统一、快速反映的“双突破”,为顺利完成边检机关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开通出入境无线验放系统。为满足锚地待检船舶和出入境特种船只的边防检查需要,缩减了船舶在港滞留时间,该站于1月19日全面开通出入境边防检查无线验放系统,该系统通过在本地部署的一台算法服务器和经过公安部认证的无线终端加密卡,确保了梅沙无线移动终端数据传输和接收的安全可靠,完成了梅沙业务网络在整个日照港区的无缝覆盖,在日照口岸搭建起全新的数字化边检工作平台。如今,一线执勤人员只需携带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办理出入境边防检查业务,为出入境船舶提供“上门服务”。
突出实战应用 注重社会效益
该站以建设促应用,以应用促实战,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提高了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能力和执勤执法水平,增强了口岸管控的力度和深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加快了通关速度。信息化系统建立以前,边检执勤人员无法全程、直观了解入出境船舶情况,只能依靠电话或无线通讯联系。业务综合信息系统决策指挥系建成后,该站值班领导及各类值班执勤人员能够及时、便捷的了解日照港入出境船舶动态情况,第一时间派遣人员进行监护和巡查。出入境无线验放系统开通,使得一线执勤人员只需携带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办理出入境边防检查业务,为出入境船舶提供“上门服务”,建立了真正的“流动检查平台”。一系列信息化成果的建成及使用,使日照港真正实现了“船舶在港零等待,手续办理零等候”,大大缩短了船舶在港停留时间,提高了码头泊位的生产效率,降低了靠港船舶的各项费用,增强了港口的竞争力。
二是提高了部队管理能力。该站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促进部队管理建设,不断提高部队的日常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营区视频管控系统,站领导和督察人员可以随时查看机关和基层单位管理情况,对于发现存在问题或有异常情况的,立即查明原因,抓好整改,有效提高了对基层单位的管理力度;通过营区视频管控系统,站机关可对基层单位每天的交班、人员在位情况进行视频督察,并依托该系统每周一组织所属各单位进行全站范围内的“大交班”,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实现了机关对所属单位的实时指挥、部署和协调。同时,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机关、基层单位可以同步收看收听各级会议、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进行上下互动,较好解决了以往开会往返奔波、传达不到位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提高了港口的管控能力。通过各类技术设备的应用,该站提高了口岸安全隐患的发现率,做到快速反应,迅速处置突发事件,维护港口生产秩序的安全畅通。利用完善的码头安防视频监控系统,该站解决了边防检查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执勤人员分散、警力紧张等问题,弥补了传统的梯口监护方式的不足,形成了全时段、全方位、交错式口岸监控网络,每艘船舶从进港到出港,时刻处于有效管理之中,执勤人员能够掌握在港船舶及上下人员的实时动态情况,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能迅速处置。执勤现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各执勤单位能迅速掌握现场态势,相关领导可以通过可视化远程指挥系统对执勤行动进行指挥调度,实现全站联动,迅速处置,极大地增强了口岸管控能力,有力地保障了码头工人的正常作业秩序,消除了无关人员进入对港口生产的影响,同时提高了港区物资财产的安全性,确保了港区治安稳定,推动了和谐口岸建设。
第二篇:巧家县林业建设结硕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巧家县的林业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巧家,地处昭通市最南端,属典型的亚高山深切割地貌,最高海拔4041米,最低海拔517米,相对高差3524米,包括了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寒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构成了显著的立体气候特征,有“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之说。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巧家五针白皮松、珙桐、攀枝花苏铁,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黑颈鹤、红腹角雉等。全县国土面积3245平方公里,林业用地220.02万亩,其中有林地111.6万亩,灌木林9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35万亩,蔬林地1.43万亩,其它林业用地8.01万亩,森林覆盖率38.4%,高出全市的平均水平。林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巧家正在逐步成为金沙江畔的一颗绿色明珠。
一、曾经——森林锐减,地表荒凉,家园在风雨中颤抖,清澈的金沙江变成了滚滚“黄河”
由于历史的原因,巧家的森林资源曾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据史料记载,1958年大跃进中,因“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导致乱砍滥伐,森林锐减。六区红旗人民公社油房管理区有山林1.32万亩,仅1958年就砍伐1781亩;治乐中心商店在尹武设点收购木材5万多件,因其地边远,无法运出,日晒雨淋,损失无数;炼钢、炼铁和办食堂耗费木材近12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54年的10.45%下降到1961年的9.27%,到1974年则下降到4.9%,森林覆盖跌入了历史的低谷。由此换来的是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生态的严重恶化引发了频繁的自然灾害,一方面是旱魔肆意,许多地方的水源枯竭,龙潭干涸,群众的日常生活用水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是泥石流、山体滑坡、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据1987年卫星遥感航片判读测算资料,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280.63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1.4%,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3800吨,折算平均侵蚀厚度3.63毫米,年侵蚀总量1213.72万吨。土壤侵蚀调查量算面积在水土流失面积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轻度侵蚀676.88平方公里,占29.68%;中度侵蚀844.33平方公里,占37.02%;强度侵蚀323.05平方公里,占22.93%;极强度侵蚀91.31平方公里,占8.39%;剧烈侵蚀45.06平方公里,占1.98%。地表受到严重冲刷和破坏,每到雨季,泥沙伴着雨水汇入金沙江,江水褐黄色,老百姓形象地说:“金沙江变成了黄河”。
二、跋涉——痛定思痛,愚公移山,综合实施“五项工程”,实现“五个结合”,再造秀美山川
在灾难中挺起胸膛的巧家人民痛定思痛,立愚公移山之志,凭水滴石穿之功,掳起双袖誓做“地球的外科医生”,开始踏上恢复生态建家园的征程。
自1989年以来,在国家、盛市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下,巧家启动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绿色扶贫攻坚、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等多项林业工程建设,全县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造林高潮。
(一)森林覆盖率升至38.4%,天然林保护成效斐然
2000年,巧家县出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随即天保工程启动实施。实施中,我们以“营造”和“管护”这两大工程建设为核心,以早规划、早落实、早营造“三个早”为突破,使天保工程建设稳步、快速推进。3年时间共完成森林管护164万亩,公益林建设10.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85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人工模拟飞播5.83万亩,覆盖全县十九个乡镇和国营跃进林尝药山自然保护区,使全县森林面积发展到2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4%,很多地方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如六合乡羊岩洞至唐家老厂的2.3万亩林,蒙姑乡橄榄坝沟至茶棚子后山的2487亩林,在纳入管护前遭到严重破坏,时常发生洪灾,危害严重,纳入管护3年后,原来疏松稀少的植被变得郁郁葱葱,构筑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绿色屏障。
(二)8.2万亩土地得到绿化,退耕还林稳扎稳打
为切实把退耕还林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实施好,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巧家在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坚持实行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实行层层负责,层层签定目标责任制;坚持以宣传为导向,以生动、形象的事实宣传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以及相关的规定,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确保退得下、稳得注能致富、不反弹;坚持依靠科技,推广适用造林技术,按适地适树的要求,综合采取就地育苗、就地移栽、营养袋育苗造林措施,保证造一片、活一片。2年来,巧家县完成退耕还林8.2万亩,经济林比重达40%,其中:退耕3.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5万亩;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经盛市检查,各项指标完全合格,得到盛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三)沼气池突破2万口,农村能源建设有新突破。
&n
bsp;按照“因地制宜、突出创新、多能互补、整体推进”的原则,巧家组建专业施工队伍,培训技术人员,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替代能源,降低能源的低价值消耗。近两年的时间,全县完成沼气池建设4062口,节能灶2280眼,太阳能1980平方米,分别是上级下达任务的1.56倍、7.6倍和1.24倍,使巧家成为全省首家沼气池建设突破2万口的沼气池大县,节煤改造突破11万户,太阳能安装突破4000平方米,特别是我县把农村能源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沼气综合利用保护生态,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卫生条件、生活陋习的路子,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结合沼气建设,在许多乡镇都建起了文明新村示范点,使沼气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四)黑颈鹤在萦绕,金钱豹又出没,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实质性成果
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巧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加强保护和管理,县政府成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委员会,使全县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一些珍稀频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一是强管护。对全县2806株名木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巧家五针白皮松落实专人管理,开展就地繁育与引种试验,共育苗移栽成活20余株,迁地移栽成活30余株。二是加大对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打击力度。近几年来,共查处野生动植物案件10起,处罚15人,其中刑事案件4起,逮捕判刑7人。为野生动植物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些珍稀野生动物又活跃于县境。据统计,今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已从1990年的20只升至125只,绝迹已久的金钱豹又重新出现。
(五)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望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山自然保护区建设迈大步
药山,气势恢宏、神奇瑰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是滇东北著名的植物标本模式产地。保护区的高等植物达1400多种,仅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植物就有50多种,药用植物多达850多种。加强药山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对待建的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和正在建设的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保护这片神奇的土地,造福当地民众,1978年,巧家成立县级药山自然保护区;198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经过20多年的严格管护,保护区面积从原来的的15.3万亩扩展到30.3万亩,特别是近两年,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管护13万亩,使药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县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工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修建了2个管理站8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购置了车载台和管理用车,建立了防火通信网络,并以政校结合的方式,配合云大、云师大完成了《云南省药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使各项管理工作得到提高和规范。2002年1月,巧家又向国家、省申报将省级药山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升格申报逐级通过市、盛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后,申报材料已移交国家大评委,可望获得通过。
巧家林业建设在综合实施以上五项工程的过程中,按照“广造林、攻难关、能巩固、有效益”的思路,卓有成效地推进“五个结合”。
一是大面发动群众造林与专业队承包造林相结合。巧家县“两江”干热河谷和高寒冷凉地带,是通过“长防”建设后留下的两块“硬骨头”。这些地方靠发动群众造林的难度大,成活率低,要获取造林绿化的成功只有改变旧有模式。我县通过长期探索、大胆尝试,总结出了“专业队承包营造”的全新造林模式。从2002年起,在天保工程中大范围推行专业队造林,从资金支付、技术指标、检查验收、补植补造等几方面对承包商所建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约束,将承包者利益与造林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造林规格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提高。仅今年就完成专业队人工造林0.7万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2万亩。为造林难度极大的干热河谷、高寒冷凉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探索。
二是森林管护与能源建设相结合。综观历史,森林资源管护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与群众生活用柴存在着尖锐矛盾。巧家县大部分山区农民的生活燃料与过冬取暖都依赖柴禾,如何解决用柴问题,是有效管护林林资源的关键所在。为此,巧家大力发展沼气池,推广节能灶,把能源建设与生态建设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生态建设和森林管护。如金塘乡梨树村由于实施了能源建设管理,由昔日的“花生红薯茅草房,风吹黄灰到处扬,挑水找柴四季忙,人到梨树愁断肠”变为了今日的“甘蔗蚕桑大瓦房,青山绿水六畜旺,发家致富争先上,外乡姑娘来嫁郎”,成了全市有名的“文明村”。
三是林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巧家在林业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工作中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出了林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培育壮大了蚕桑、花椒、苦丁茶、核桃、板栗等林果产业,2003年农民现金收入近亿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林业建设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相结合。全县强化火源管理,严防死守,通力合作,全面落实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制,取得连续1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较好成绩。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仅2003年就投入防治资金15万元,开展了华
第三篇:巧家县林业建设结硕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巧家县的林业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巧家,地处昭通市最南端,属典型的亚高山深切割地貌,最高海拔4041米,最低海拔517米,相对高差3524米,包括了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寒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构成了显著的立体气候特征,有“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之说。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巧家五针白皮松、珙桐、攀枝花苏铁,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黑颈鹤、红腹角雉等。全县国土面积3245平方公里,林业用地220.02万亩,其中有林地111.6万亩,灌木林9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35万亩,蔬林地1.43万亩,其它林业用地8.01万亩,森林覆盖率38.4%,高出全市的平均水平。林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巧家正在逐步成为金沙江畔的一颗绿色明珠。
一、曾经——森林锐减,地表荒凉,家园在风雨中颤抖,清澈的金沙江变成了滚滚“黄河”
由于历史的原因,巧家的森林资源曾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据史料记载,1958年大跃进中,因“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导致乱砍滥伐,森林锐减。六区红旗人民公社油房管理区有山林1.32万亩,仅1958年就砍伐1781亩;治乐中心商店在尹武设点收购木材5万多件,因其地边远,无法运出,日晒雨淋,损失无数;炼钢、炼铁和办食堂耗费木材近12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54年的10.45%下降到1961年的9.27%,到1974年则下降到4.9%,森林覆盖跌入了历史的低谷。由此换来的是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生态的严重恶化引发了频繁的自然灾害,一方面是旱魔肆意,许多地方的水源枯竭,龙潭干涸,群众的日常生活用水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是泥石流、山体滑坡、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据1987年卫星遥感航片判读测算资料,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280.63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1.4%,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3800吨,折算平均侵蚀厚度3.63毫米,年侵蚀总量1213.72万吨。土壤侵蚀调查量算面积在水土流失面积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轻度侵蚀676.88平方公里,占29.68%;中度侵蚀844.33平方公里,占37.02%;强度侵蚀323.05平方公里,占22.93%;极强度侵蚀91.31平方公里,占8.39%;剧烈侵蚀45.06平方公里,占1.98%。地表受到严重冲刷和破坏,每到雨季,泥沙伴着雨水汇入金沙江,江水褐黄色,老百姓形象地说:“金沙江变成了黄河”。
二、跋涉——痛定思痛,愚公移山,综合实施“五项工程”,实现“五个结合”,再造秀美山川
在灾难中挺起胸膛的巧家人民痛定思痛,立愚公移山之志,凭水滴石穿之功,掳起双袖誓做“地球的外科医生”,开始踏上恢复生态建家园的征程。
自1989年以来,在国家、省、市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下,巧家启动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绿色扶贫攻坚、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等多项林业工程建设,全县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造林高潮。
(一)森林覆盖率升至38.4%,天然林保护成效斐然
2000年,巧家县出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随即天保工程启动实施。实施中,我们以“营造”和“管护”这两大工程建设为核心,以早规划、早落实、早营造“三个早”为突破,使天保工程建设稳步、快速推进。3年时间共完成森林管护164万亩,公益林建设10.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85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人工模拟飞播5.83万亩,覆盖全县十九个乡镇和国营跃进林场、药山自然保护区,使全县森林面积发展到2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4%,很多地方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如六合乡羊岩洞至唐家老厂的2.3万亩林,蒙姑乡橄榄坝沟至茶棚子后山的2487亩林,在纳入管护前遭到严重破坏,时常发生洪灾,危害严重,纳入管护3年后,原来疏松稀少的植被变得郁郁葱葱,构筑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绿色屏障。
(二)8.2万亩土地得到绿化,退耕还林稳扎稳打
为切实把退耕还林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实施好,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巧家在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坚持实行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实行层层负责,层层签定目标责任制;坚持以宣传为导向,以生动、形象的事实宣传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以及相关的规定,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坚持依靠科技,推广适用造林技术,按适地适树的要求,综合采取就地育苗、就地移栽、营养袋育苗造林措施,保证造一片、活一片。2年来,巧家县完成退耕还林8.2万亩,经济林比重达40%,其中:退耕3.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5万亩;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经省、市检查,各项指标完全合格,得到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三)沼气池突破2万口,农村能源建设有新突破。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创新、多能互补、整体推进”的原则,巧家组建专业施工队伍,培训技术人员,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替代能源,降低能源的低价值消耗。近两年的时间,全县完成沼气池建设4062口,节能灶2280眼,太阳能1980平方米,分别是上级下达任务的1.56倍、7.6倍和1.24倍,使巧家成为全省首家沼气池建设突破2万口的沼气池大县,节煤改造突破11万户,太阳能安装突破4000平方米,特别是我县把农村能源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沼气综合利用保护生态,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卫生条件、生活陋习的路子,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结合沼气建设,在许多乡镇都建起了文明新村示范点,使沼气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四)黑颈鹤在萦绕,金钱豹又出没,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实质性成果
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巧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加强保护和管理,县政府成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委员会,使全县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一些珍稀频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一是强管护。对全县2806株名木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巧家五针白皮松落实专人管理,开展就地繁育与引种试验,共育苗移栽成活20余株,迁地移栽成活30余株。二是加大对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打击力度。近几年来,共查处野生动植物案件10起,处罚15人,其中刑事案件4起,逮捕判刑7人。为野生动植物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些珍稀野生动物又活跃于县境。据统计,今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已从1990年的20只升至125只,绝迹已久的金钱豹又重新出现。
(五)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望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山自然保护区建设迈大步
药山,气势恢宏、神奇瑰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是滇东北著名的植物标本模式产地。保护区的高等植物达1400多种,仅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植物就有50多种,药用植物多达850多种。加强药山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对待建的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和正在建设的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保护这片神奇的土地,造福当地民众,1978年,巧家成立县级药山自然保护区;198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经过20多年的严格管护,保护区面积从原来的的15.3万亩扩展到30.3万亩,特别是近两年,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管护13万亩,使药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县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工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修建了2个管理站8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购置了车载台和管理用车,建立了防火通信网络,并以政校结合的方式,配合云大、云师大完成了《云南省药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使各项管理工作得到提高和规范。2002年1月,巧家又向国家、省申报将省级药山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升格申报逐级通过市、省、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后,申报材料已移交国家大评委,可望获得通过。
巧家林业建设在综合实施以上五项工程的过程中,按照“广造林、攻难关、能巩固、有效益”的思路,卓有成效地推进“五个结合”。
一是大面发动群众造林与专业队承包造林相结合。巧家县“两江”干热河谷和高寒冷凉地带,是通过“长防”建设后留下的两块“硬骨头”。这些地方靠发动群众造林的难度大,成活率低,要获取造林绿化的成功只有改变旧有模式。我县通过长期探索、大胆尝试,总结出了“专业队承包营造”的全新造林模式。从2002年起,在天保工程中大范围推行专业队造林,从资金支付、技术指标、检查验收、补植补造等几方面对承包商所建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约束,将承包者利益与造林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造林规格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提高。仅今年就完成专业队人工造林0.7万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2万亩。为造林难度极大的干热河谷、高寒冷凉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探索。
二是森林管护与能源建设相结合。综观历史,森林资源管护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与群众生活用柴存在着尖锐矛盾。巧家县大部分山区农民的生活燃料与过冬取暖都依赖柴禾,如何解决用柴问题,是有效管护林林资源的关键所在。为此,巧家大力发展沼气池,推广节能灶,把能源建设与生态建设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生态建设和森林管护。如金塘乡梨树村由于实施了能源建设管理,由昔日的“花生红薯茅草房,风吹黄灰到处扬,挑水找柴四季忙,人到梨树愁断肠”变为了今日的“甘蔗蚕桑大瓦房,青山绿水六畜旺,发家致富争先上,外乡姑娘来嫁郎”,成了全市有名的“文明村”。
三是林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巧家在林业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工作中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出了林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培育壮大了蚕桑、花椒、苦丁茶、核桃、板栗等林果产业,2003年农民现金收入近亿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林业建设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相结合。全县强化火源管理,严防死守,通力合作,全面落实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制,取得连续1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较好成绩。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仅2003年就投入防治资金15万元,开展了华山松松叶蜂防治1万亩,松疱锈病防治2万亩,松球蚜防治2.5万亩,有力地控制了病虫疫情,实现了林业健康发展。
五是林业建设与资源保护相结合。森林公安、林政双管齐下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一切违法行为,仅2003年就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59起;治安案件19起,行政拘留3人;刑事案件2起,逮捕3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26万元;查处查封各类违法占用林地案件58起。开展“绿剑行动”专项整治,在全市率先为485名天保专职管护员统一着装、规范执法,使天保工程走入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治轨道,有力地震慑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规范了林区秩序,保障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收获——山渐绿,水渐清,农民的口袋也在鼓了
(一)生态效益突出
通过1989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的努力,全县累计人工造林71.8万亩,其中:用材林9万亩,生态林46.2万亩,经济林13万亩,薪炭林3万亩,其它0.6万亩;封山育林77.2万亩,实施森林管护16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1.2%上升到38.4%,提高了27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下降了39.2%;植被得到了较大恢复,原来荒凉的山坡变绿了、干涸的龙潭又重新冒出了清泉,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二)经济效益凸现
在全县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突出效益、巩固成果的思路,广泛种植经济林木,仅2003年就新植蚕桑1.2万亩,苦丁茶0.15万亩,使全县的蚕桑发展至4万亩,苦丁茶0.21万亩,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20万亩。经测算,在2003年农民人均增收的65元中,经济林果占了5元;2004年预计将再增6元。巧家林业建设已从单一的绿化造林逐渐过度到林业产业的培育壮大,从追求单纯的生态效益逐渐转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的局面,缓解了生态压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社会效益明显
林业建设在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从微观看,林业建设每年要投入100多万元劳务费用,为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劳务机会;同时生态的好转,降低了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减缓了因灾害产生的社会矛盾;而管理与使用并举的方针,为群众提供了大量薪柴和积肥用草,使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把玉屏山绿化纳入县政府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从宏观看,由于林业建设的卓有成效,为全县建设“亚热带风光城市,金沙江畔绿色明珠”,打造药山生态旅游品牌,推进绿色经济强县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巧家小康社会蓝图描上了重重的一笔。
四、展望——我们将在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中找出更好的结合点,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回顾巧家的林业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的工作还很多,任务还很重。
下步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争取投入,加大造林;抓住退耕,壮大产业;强化管护,巩固提高;兴建能源,保护生态。
目标是:紧紧围绕巧家“绿色经济强县”思路,在今后八年内完成各类工作造林40万亩,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2%。初步把巧家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绿色明珠。实施两大战略。一是林业产业化战略:在5—8年内建成蚕桑8万亩、花椒4万亩、核桃2万亩,板栗2万亩的四大经济林基地,把林业办成巧家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科技兴林战略:以良种为突破口,大力培育良种壮苗,重点繁育名优经济林苗木和抗旱先锋树种,以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
巧家林业建设点滴成绩,凝结着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在下步工作中,将在省、市的指导下,借鉴各地的宝贵经验,继续抓好林业建设,推动巧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科技教育结硕果 十年发展铸辉煌
科技教育结硕果
十年发展铸辉煌
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健康生长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大洼县的科技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科技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科技教育特色,促进了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健全工作机制,精心安排部署
我县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切实把科技教育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建立了由教育、科协、关工委等多个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教育、科技等部门和学校的职责分工,夯实了各级责任,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加大督查力度,经常联系科技部门深入学校、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坚持把科技教育工作同其它工作同考核、同奖罚,不断完善考评体系,加大奖罚力度,确保科技教育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科技普及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开齐开足科技课程,做到“课程、教师、教材”三落实,注重学科渗透,面向每一个学生,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教育贯穿于科技教育全过程,全面推进科技教育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教学仪器,发挥第二课堂、班队会作用,运用宣传栏、黑板报、校园网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科技宣传月活动,走上街头广泛宣传,深入社会推广普及,回到校园实践创新,切实推进了科技教育普及工作,广大青少年“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逐渐浓厚,参加科技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发明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逐渐增强。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素质
坚持把提高队伍素质作为科技教育的基础工程,严格选拔创新意识强、工作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科学教育队伍中,积极聘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士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为学校科技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初步建立了一支稳定的热心科普工作的队伍。坚持“着眼应用、培训在先”的原则,按照“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要求,以校为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共计培训科技教师500多人次,学生1000多人次。每年的科技节,我县都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努力学习先进经验,为更好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坚持以学促用,多次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技能竞赛、多 媒体课件制作大赛、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成果展示活动,完善了科技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了动手、动脑、设计、组织、辅导、创新等能力。建立科技教师业绩档案,完善了家长、学生、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并把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挂钩,全面提高了科技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中小学生科技知识竞赛等
四、拓宽实践领域,深化科技活动
我们坚持把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着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原则,以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体验科学、健康成长”为主题,以“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手工)活动为载体,在各学校成立了科技兴趣小组,深入社会参观、调查、实践、探索,认真开展了“七个一”科普活动,即看一本科技书、写一篇科普日记、出一期科普板报、制作一件小作品、开一次“反对邪教、崇尚科学”为主题的队会、开展一次“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参观一次“反对邪教,崇尚科学”图片展,制作一期板报、专栏。每年组织一次校园艺术节,展出小发明、小制作、小手工等作品。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七巧板大赛、纸飞机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画比赛等各级科技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我县榆树学校的美术老师王德信几年来 如一日,带领学生专修美术蛋雕技术,其作品《绝技蛋雕》、《水浒一百单八将》、《十大元帅》获盘锦市第七届、八届一等奖,受到与会专家领导高度评价,他本人也被评为盘锦市教育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新立学校的陈东华老师在2007年盘锦市第八届教育科技节中一人获得7项国家专利,她本人也被评为盘锦市教育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此外还有新兴学校的梁玉红、大洼实验小学的张希重、孙常太、县一中邓云平、田庄台学校姜嘉良等多名教师为教育科技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几年来我县师生共有100余件作品获国家专利,2002年被评为盘锦市科技创新先进单位,2003年大洼县教育局被辽宁省7家单位评为科技创新先进单位,被评为盘锦市教育科技节优秀组织单位。
五、加强研究探索,推动科技创新
坚持把科技教育研究工作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前提条件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立足生活实际,以“小、近、新”为研究思路,放眼全局,着手小处,精心设计课题,充分利用县、乡、校三级教研队伍,全面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发挥广大学生创造性,及时总结先进经验,认真研究探索开展科技教育和创新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措施,并将研究成果积极推广实践,推动科技教育普及,实现科技创新。
回顾过去,我们无限欣慰;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我们将不断思考和探索,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发扬优势,弥补不足,积极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使大洼的科技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大洼县的“科技教育”正如“尖尖小荷”,相信有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有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有全县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大洼县科技教育工作将绽开出朵朵奇葩。
第五篇: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科技创新结硕果
提升科研实力 转变发展方式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科技创新结硕果
日前,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第二届科技创新大会在京隆重召开,该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胡萍做了题为《优先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题报告。在主题报告中,胡萍表示:“在‘为国家发展服务,为改善民生服务’的发展思路下,将我院自觉融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牢固树立开放创新意识、优先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建立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是我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四年前第一届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以来,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以科技创新管理、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等三大平台为依托,在实施科研提升战略、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等三大战略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科研提升:立足优势产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四年来,我院秉承‘战略引领、主动求变、开放创新、责任考核’的发展理念以及‘筑平台创新、聚人才强院’的科技战略,在支持国家战略实施的同时为企业赢得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胡萍说,“前些年,当我院因支撑市场20年的彩色显像管技术即将被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取代而面临困境时,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固守单一的技术、单一的市场将把企业引向灾难。我们决心抛弃以往成功的光环、摆脱历史的惯性、解放思想、加大改革步伐,努力建立新的优势。”
记者了解到,工业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与项目总承包是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的主业之一,自1979年我国引进第一条彩色显像管生产线以来,该院在国内显示技术领域建立了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胡萍说:“近年来,我们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抓住以液晶显示器件为代表的新型显示器件高速发展的契机,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全过程、高质量的服务,在液晶显示工程建设领域独占鳌头,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完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课题——《电视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工艺技术与相关保障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成功开发出组线技术、洁净室气流模拟技术等仿真分析平台,解决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确立了在高世代TFT-LCD生产线工艺设计、相关保障系统、工业工程理论等方面独树一帜的优势,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巩固了在TFT-LCD工程设计领域的领军地位。凭借在这一领域技术优势,抓住TFT-LCD产业发展机遇,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几乎包揽了国内TFT-LCD项目及相关配套工程的新建及改扩建项目的咨询、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建设监理等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内第一条4.5代线,第一条5代线,第一条6代线,第一条7.5代线,第一条8代线的设计和工程管理等相关工作,承担了目前国内最高世代8.5代线工程设计项目,是国内少数能独立承担TFT-LCD工厂设计的企业;还凭借在TFT-LCD项目前期咨询方面的丰富经验为诸多客户开展服务,仅2009年就为国内9家申请高世代面板生产线企业中的8家编制了项目申请报告,并有多个项目已获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
由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控股的世源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大量TFT-LCD工程项目的咨询和设计工作。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李强告诉记者:“近些年来我们在电子产品规模化生产组线技术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成果。特别是在TFT-LCD工程领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摆脱了国内工程设计企业长期处于配角的地位,形成了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为京东方、TCL等高端客户提供了高附加值的技术和工程服务。”
节能减排: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手
节能减排是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的另一项主业,据胡萍院长介绍,该院的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在国内独树一帜,旗下的北京世纪源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集研发、设计、施工安装和调试运营于一体,是国内知名的工业节能专家。在钢铁、冶金、有色金属等高能耗领域,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自主研发的通过利用低温余热技术,将工业生产中排出的余热,通过余热回收装置产生过热蒸汽或者饱和蒸汽来推动汽轮机,实现热能向机械能的转换,再带动发电机发电,从而有效回收利用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资源,既能减少能源浪费,又能减少环境的污染,防止温室效应的加速,是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将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有色、钢铁、建材、石化、化工、轻纺等众多行业,创造了多个第一的记录,填补了我国低品位余热利用多项技术空白,同时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承担并成功完成了国家863课题《低品位余热高效发电新技术与装置研制》。
“余热发电主要基于两项技术。其一是储能技术,将稳定的热源经过储能装置储能之后,让二次蒸汽变成平稳的蒸汽流,再进行发电;其二是饱和蒸汽发电技术,这项技术在目前在国内只有世纪源博公司能做。”世纪源博公司技术总监陈恩鉴说,“目前我们已在国内建设了10多座余热发电站,这些电站如果全部发挥效益的话,每年节约标准煤大概在15万吨左右。”
在搭建搭建科技创新管理平台过程中,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还成立了循环经济技术研究所,开展了电子工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物治理、电子废弃物处理等技术研究,制定了相关行业标准,开展了对相关项目的规划、咨询和设计工作。在第一次全国范围内开展污染源普查中,该院负责研究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电子行业产排污系数核算》项目,研发的电子行业污染源排污系数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电子行业产排污系数的空白。
光伏工程技术研究所也是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科技创新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所致力于对太阳能资源的高效利用,可承担光伏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图设计等业务,并着手智能微网技术研究,为清洁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的工业工程仿真服务平台也为国内新能源项目提供了帮助。据李强介绍,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使用先进的物流仿真工具,对某风电用玻纤制造公司的整个物流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结合工艺方法对生产管理进行了优化,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而且为客户提供了自动化生产方案,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可靠性,为安全生产打下了基础。
标准制定:从“经营技术”到“技术经营”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技术的交流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正在形成全球范围的大生产和大流通。标准,已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技术语言,是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和产品质量仲裁的准则,是企业与企业之间话语权力的竞争。
据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科技质量部部长王立介绍,该院实施企业标准化战略以来,不断提高标准制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标准化战略意识,使标准制定与科技研究相结合。王立说:“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我院主编和参编了多项标准获得批准、实施。先后承担主编标准40余项,参编50余项,已发布实施的主、参编标准40余项,为规范和指导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9年我院被评为‘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先进集体’。‘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我院声誉,造就了一批各领域的技术专家,也为我院开拓新业务奠定了技术基础。”
“我认为,编制国家规范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表现,近些年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参编、主编国家规范。”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钟景华表示,“我个人的体会是,在国家规范的编制过程中,是‘经营技术’,也就是说,在编制过程中总结、归纳以往的技术和经验,以提升技术实力;规范发布之后,则是‘技术经营’,我们可以将自身的高技术展现给客户,为设计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民用领域:扬名上海世博园
民用建筑领域也是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的三大主业之一。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娄宇表示:“随着城市高层、超高层建筑陆续涌现,自然环境的变化无常,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更佳的建筑效果和使用功能,我院通过自主开发,攻克超高层结构设计的抗震难点,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结构风振舒适度分析,创新性地运用将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建模整体分析,最大限度保障结构安全性。我院在‘复杂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课题研究水平全国领先,在实际项目中充分运用其研究成果,对建筑进行了罕遇地震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找出结构在地震下的薄弱部位,并进行针对性加强,用最科学、合理、经济的方式达到了确保结构安全的目的,打破了以往境外顾问公司抗震分析领域的垄断。”据该院工程结构研究所王传甲副所长介绍,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建立了基于材料本构关系的大型复杂结构的计算分析平台,能对任意复杂的空间结构整体进行数值模拟振动台的分析研究,利用能力判别等多种方法准确找出结构本身的薄弱部位、破坏机理,以及各部位的工作性能。
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沙特国家馆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台湾地区知名媒体人陈文茜称其为“地球上最好的剧院”,并略带感性地声称“它(沙特馆)征服了所有上海世博的参观者”。令记者吃惊的是,这一杰作竟出自中国设计师之手。“世博会沙特馆是我们通过全球公开竞标而中标的,这也是上海世博会42个外国自建馆中唯一由中国团队独立设计完成的一个展馆,并且得到了中外观众的认可。”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王振军告诉记者,“沙特国家馆从设计概念到结构、水、暖、电、气的设计都由我们自主完成。从试运行到现在的正式运行,已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这也表明,我们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已经可以在世界市场上与国际同行一决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