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警民共建结硕果科技兴场谱新篇
警民共建结硕果科技兴场谱新篇
武警四川总队
武警四川总队生产基地位于绵竹县玉泉镇的石亭江畔,共有河滩地1000亩。1997年 1月 组建以来,以军委江主席“把部队农副业生产搞得更好”的指示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突 出重点,分批建设,逐步配套,滚动发展的原则,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警民 共建,科技兴场”的发展道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
四 川农业大学从优良品种、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真切关心和鼎力支持,受到了 代省长张中伟的高度评价:“川农大为武警部队„菜篮子‟工程办实事的精神,令人可敬,值得赞扬”。总队与四川农大一年来的警校共建,我们深深地感到:千亩乱石滩,如今变桑 田,是警民共建结出的累累硕果,是科技兴场谱写的时代新篇。
一、省长牵线搭桥,以培养农科人才为纽带,开创了校警协作的新篇章
科教兴场离不开人才,而培养一支政治合格,业务技术精湛的农科队伍,是武警部队“ 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和首要条件。只有搞好人才培养,打牢基础,武警部 队农副业生产才能结出丰硕成果。过去,我们采取选送培训、以老带新等办法,培养了一批 半路出家的生产技术骨干,但收效欠佳。为从根本上改变部队农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张中伟在视察总队生产基地得知这一情况后,把总队农业技术人才培 养问题常挂心上,为总队农科人才培养牵线搭桥。1998年底,张省长到川农大视察工作时,专题就农大为总队培养农科人才问题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川农大以培养农科人才为纽带,开 创“警民共建,科教兴场”的新篇章。
支持部队建设,四川农大优秀本科生圆了军人梦。
当兵从戎,为国奉献,是不 少优秀大学生的理想和追求。为圆农大优秀生的军人梦,川农大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以支持部队建设为已任,不顾自身得与失,不惜血汗赔老本,把毕业留校的优秀人才送到 部队,加大了对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智力支持。1999年毕业实习分配中,校党委就分配到总队 生产基地的实习人员进行专题研究,严格把关,将政治思想好、专业技术精、吃苦精神强的 8名品学兼优学生送到部队实习锻炼达3个多月。实习期间,他们带着全校师生对武警部队建 设的深情厚意,安心基地,勇于吃苦,勤奋工作,传授技艺,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带出了 一批生产技术骨干,缓解了基地生产建设之中的燃眉之急。毕业分配时,川农大又为总队科 技兴农输送新鲜血液,增添智慧的源泉,将3名留校工作的优秀本科生送到部队,使他们圆 了军人梦。
农大特事特办,总队优秀生产技术能手圆了大学梦。
望子成龙,考上大学,是 为人父母的最大心愿;有所作为,服务社会是当代有志青年的崇高理想和追求目标。部队农 垦战线虽然不是造就大学生的摇篮,但在川农大的关心支持下,生产岗位同样是孕育优秀人 才的天地。为保证总队生产技术骨干摆脱半路出家、基础不牢、技术不精的困扰,确保部队 农业技术后继有人,川农大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敢为人先,从1999年起,每年免试、免费 接收总队5名优秀生产技术能手到学校本科和专科班学习深造,对川农大的这一做法,《解 放军报》、《四川日报》、《人民武警》先后作了专题报道,同时也在全军开创了农业技术 人才培养的先河,圆了农垦战士的大学梦。
校警共育人才,支队生产基地技术骨干圆了求学梦。
当今时代既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的时代,世人早已形成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效益的共识。然而,从支队生产基地实际情况看,由于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和培训渠道的限制,多数生产技术骨 干都是从基层中队抽调而来,致使相当一部分支队的农副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为 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支队许多生产骨干都迫切希望能通过正规培训,洗一洗“脑”,淘 一点“金”,充一充“电”。川农大把支队生产基地官兵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今年9月,四川农业大学在扩招新生800多人,教学保障压力都非常大的情况下,抽调12名专家教授,组成强有力的班子,无偿为总队举办了一期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对基层部队60名技术骨 干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系统培训,圆了支队生产技术骨干的求学梦。
“三梦”之圆,是川农大以实际行动谱写的一曲新时期拥军颂歌,不愧为“真情献武警,赤心筑长城”。目前,总队生产基地官兵人人都掌握了一至二项生产技术,支队生产基地 技术能手形成梯队结构,基层中队达到有一名种植、养殖技术骨干的要求,为“菜篮子”工 程建设的向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书记校长搭台,以支持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为基础,推动了总队生产基地的全面 发展
川农大不仅为总队农科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书记、校长一心,主管协力共抓,在新产品、新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弥补了生产项目上的空白,使总队生产基地达到了名 特优配套,种养加并举,促进了生产基地的全面发展。
把新品种送到基地,增大了生产科技含量。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副业生产只 有走科技兴场的道路,才能向高层次发展。近几年来,我们总队生产基地在省级各厅局的关 心支持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美国杜洛克种猪、法国番鸭、南江黄羊、美国江团等许多 新品种已在基地安营扎寨,无土栽培、异体架接、保护地栽培等新技术也在实践中得到广泛 运用。但与武警总
部提出的“实现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5%,科技贡 献率达到55%以上”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针对这一实际,川农大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把提高生产基地科技含量当作自己的科研任务来抓,真心实意办实事、解难题,无偿提供 2只世界名羊——波尔山羊杂交一代种羊,并帮助指导生产基地搞好饲养管理和杂交繁殖。同时,在总队生产基地养鸡场没有竣工的情况下,将赠送总队的100只常羽全黑乌骨鸡种鸡 长期寄养,仅饲养管理费和直接饲料费开支就达8000多元,而川农大分文不取,作了奉献。
把宝贵的精神食粮送到战士手里,提高了官兵的整体科技水平。学政治、练军 事是每个官兵的职责和本分,而战斗在生产建设岗位上的农垦官兵,不懂得如何种菜、养猪,就等于战斗人员不知怎样执勤、处突。基地组建初期,中队图书室里的农科书籍潦潦无几,战士们劳动之余、休息之时,对农科书籍总是争相抢看,爱不拾手。1999年8月,川农大 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关心,大力支持,积极协调,科研处、教务处、图书馆等业务部门,本着买新书、赠好书、一次到位的原则,把宝贵的精神食粮送到官兵手中,为基地购买、赠 送5000多册农科书籍、文学名著和一个书目柜。如今,生产基地图书室已是名著满柜,万书 上架,应有尽有,战士们再不为无书看而发愁,每当遇到技术难题、难解之谜,官兵都主动 扎进书堆,寻找谜底,并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形成了一种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使官 兵的科技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把先进设备送进警营,提高了畜禽防疫能力。总队生产基地养殖有四大家鱼和 武昌鱼、大口鲶、江团、白乌鱼等特种水产102亩,养殖种猪4600头、番鸭25000只、黄羊600只、蛋鸡15000只。项目齐全、规模较大,禽畜生病在所难免,禽畜防疫无疑成为工作的关 键和难点,稍有不慎,就有造成“全军覆没”的危险。过去,我们大多采取打预防针、服预 防药、定期消毒等传统的“经验主义”办法,而对禽畜流行病实施预防和治疗,缺乏先进手 段和现代化检测设备,找不到病因和症结所在,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每当季节变化、地 方性禽畜病流行之时,养殖人员整天担惊受怕、惊恐不安。对此,川农大看在眼里、急在心 头、牵挂于心,坚持为基地养殖人员分忧,以为养殖业发展解难为已任,千方百计办实事,解难题,无偿支援生产基地一套现代化的化验设备,提供了大量的化验用药,并指派1名教 授,帮助基地培训化验人员。川农大的支持,生产基地养殖业发展好似如虎添翼,如鱼得水,疫情预防已不再是难题。如今,每当慢步在生产基地家禽、家畜养殖和水产养殖区时,只 见百亩鱼塘碧波漪漪,鱼跃水翻;鸭舍的法国番鸭不停地扇动着洁白的翅膀,好似欢迎远方 来客;猪圈的种猪膘肥体壮,油光发亮;羊场的黄羊哼着小调,慢悠悠地嚼着青草。此情此景,就是校警协作的真实写照,是警民携手绘制的一幅丰收画卷。
三、领导专家“唱戏”,以解决技术难题为突破口,促进了武警总队“菜篮子”建设的 整体推进
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发展农副业生产的根 本出路在于实施科技兴农。总队生产基地组建初期,由于土壤沙化严重,传统农业比重较大,技术含量偏低,致使效益不高。近年来,我们在川农大领导、专家的全力指导下,以解决 技术难题为突破口,把发展农副业生产的立足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菜篮子”建设的整体推进。
领导现场办公,找到了科技兴农的切入点。在军队不经商,全部吃“皇粮”后,如何保证官兵生活水平不降低,确保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是摆在武警部队后勤建 设中的一道难题。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一班人”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武警部队发展 “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认为,支持武警总队生产基地建设,不仅是地 方农业科教部门的政治责任,而且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警民共建,科技兴场”指示精神 的实际行动。开展校警合作,对于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把学校雄厚的农业科技实力转 化为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警民共建,科 技兴场”领导小组。1999年3月9日至10日,党委书记于伟、校长文心田率领科研处、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林学园艺学院及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12人,深入总队生产 基地实地考察,开展科技拥军,实施技术指导,共商警民共建总队生产基地问题。4月9日,副校长任正隆再次率领6名专家、教授到基地,进一步调查、论证,结合基地实际,就如何 帮助总队搞好技术人才培养,优良品种引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加强校警合作等 进行酝酿协商,找到了技术支持、科技兴农的切入点,为具体帮助指导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专家经常帮助,河滩地结出丰收果。总队生产基地种植用地,是从乱石河滩改 造而成的,既不保水,又不保肥,“只长草,不产菜”已在当地老百姓中成为定论。为搞好 土质改造和土壤改良,川农大科研处和各学院积极响应校党委号召,有关学科的20多位专家 经常深入基地,穿荆棘、下菜地,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实地考察、论证,找到了蔬菜种植、果树栽培、土壤改良、花卉培育的锦囊妙计。已近退休年龄的蔬菜专家李能芳,两次到基地 调查研究,与青年教师郭学君一道,帮助基地制订了“蔬菜优质高产栽培方案”,并把她的 学生从美国专门寄来的500多株樱桃西红柿,主动无偿地送到基地种植。已退休的土壤学副 教授王宪章,当他得知总队生产基地是在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的河滩地上建设成为初具规模 的现代化农场,土壤问题仍是制约种植生产发展的“瓶颈”时,年近古稀的老教授主动向校 领导请缨,加入到帮助生产基地建设的行列,组织6人攻关小组,加班加点进行土壤检测、化验和营养物质分析,制定了土
壤改良实施方案,然后到基地任劳任怨地指导土壤改良工程,直到改良达标才收兵。如今,280亩种植用地已经达到土壤营养标准,每到收获的季节,800米绿色长廊就象系在蔬菜种植区的一条银色彩带,登高鸟瞰,生产基地一片郁郁葱葱、瓜 果满枝、蔬菜满园的丰收景象尽收眼底,实现了四季不断、均衡生产、常年供应部队的目标,为补助部队供应,改善官兵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授蹲点指导,养殖生产出奇效。总队生产基地养殖业生产可谓兴旺发达,蒸 蒸日上,目前已是猪羊满圈,鸡鸭满场。在这丰硕成果的背后,凝聚着一位不计名、不计利、拚命工作,被喻为“编外武警”的川农大退休教授王文仕的心血和汗水。63岁的王教授,长期从事兽医教学科研工作,是全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畜牧兽医 学会兽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退休后,绵阳市一饲料公司高薪聘请他为高级顾问。1999年3 月,他从同事那里了解到:总队生产基地养殖业生产规模大,发展迅速,但由于没有专职兽 医,一旦发生疫情,后果不堪设想。王教授听在耳里,记在心中。经过一夜的思考,他主动 放弃了原来的高薪聘请,向校领导请缨,来到总队生产基地发挥余热。来到基地后,他坚持 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主动找官兵座谈,了解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帮助基地健全了 猪场管理规定。每当基地的熄灯号吹过,官兵进入梦乡,他还要深入猪场巡视一次。1999年 6月的一天,正在猪场进行疫情预防检测的老教授发现仔猪患有“仔猪白痢”,他就和基地 官兵一道,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之中。几天过去了,王教授消瘦了,但看到几百头仔猪活 蹦乱跳、健康如初时,老教授双眼噙满了欣慰的泪水。王教授到基地蹲点指导一年来,他一边工作,一边给官兵传授科学养殖技术。王教授还有两个心愿:一是帮助基地建立科技阅览 室,为官兵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发酵血粉”、“单细胞酵母 蛋白”变成基地生产项目,再为部队建设出一分力、发一分光、尽一分心。
第二篇:警民共建合谐校 文明校园谱新篇
警民共建合谐校 文明校园谱新篇----哈尔滨市东安英才学校警民共建事迹材料
几年以来,哈尔滨市东安英才学校坚持三个“注重”,强化警民共建活动,使学校的校园更加和谐,使警民关系更加融洽,谱写出了更加文明和谐的警民共建的校园合作新篇章。
三个注重,即:注重经常研究与日常工作的统一,注重内容务实与形式多样,注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我们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注意发挥派出所、公安分局与人民法院属地共建功能,与学校的安全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了学校安全长治久安的警民共建合作机制,使学校的校园安全更加可靠,使学校与周边社区与军警的关系更加和谐。
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警民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统一,安全预防放在首位。
学校与社区派出所协调统一,共同成立了学校警民共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校长与保国派出所所长共同担任,成员有学校书记、派出所指导员、平房分局政治处宣传科长张庆、平房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孙晓东、学校总务主任、政教主任等组成。
我们注重经常研究与日常工作的高度统一,把校园安全与派出所、分局、法院和学校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坚持教育预防与群防群治相结合,注重形式多样与内容充实的教育效果。
在群防群治的过程中,保国派出所所长周立峰、平房分局宣传科长张庆,每天在学生出入的三个高峰时段(早、午、晚),都亲自到学校为学生上下学的安全保驾护航。在学校有大型活动之时,如:军训、春游、参观等活动时,他们都亲临学校并跟踪全程,为学校的安全文明活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平房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孙晓东同志,经常到学校为学生进行青少年犯罪预访教育。他结合平房区法院审理的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犯罪的根源,为预访青少年学生犯罪起到了极大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形式多样,双向互动,促进警校警民关系更加和谐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双向互动与优势互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利用每年的重大节日,学校组织学校到保国派出所、平房分局、平房区人民法院,进行卫生清扫及拥军优属活动。
2、当派出所、分局及法院有重要的宣传活动的时候,我们组织由学校团委牵头的宣传活动小组,参与其活动。
3、当学校有重要节日及庆祝活动时,我们经常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活动。一是丰富双边的文化活动,增强文明建设活动的内涵。二是创设条件把双边友谊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更加谐协与统一。
4、在共建活动中,学校本着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工作做细、做实。为了使干警了解和掌握有关社区情况,学校组织师生向干警进行社区情况知多少汇报会;与此同时,干警们看到师生整天社会家庭打交道,对安全“四防”知识了解少,也主动给师讲解如何防火、防盗,发生火灾如何自救、如何及时稳妥地离开现场,并组织师生参加用灭火器扑灭烈火的现场演习。此外,为了使共建活动形式多样,学校根据派出所人员少,地方小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学校艺术节,请共建单位领导与干警到学校参加活动,慰问演出;还经常派师生到派出所打扫卫生、擦玻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共建活动的内容得到了充实,取得了扎实的效果。
三、和谐共建,同创佳绩,文明成果,警民共享
几年来,在学校、派出所、平房区公安分局、平房区人民法院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校在省一类学校评估验收中,被评为一类初中合格学校。在平房区综合素质评估中,我校连续四届毕业生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哈尔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平房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被评为哈尔滨市“三育人”先进集体、哈尔滨市职业道德先进集体、哈尔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哈尔滨市安全文明校园。在哈尔滨市标准化学校验收督导中,学校被评为“四高八优品牌学校”,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平房区保国派出所、平房区公安分局、平房区人民法院领导与干警的共同努力与和谐共建。
为此,我们学校还经常请保国派出所的领导及干警、请平房区公安分局和法院的领导来学校参加我们共同组织的乒乓球赛等活动,密切我们的警民关系,共享我们取得的成果,分享我们的快乐。
哈尔滨市平房区保国派出所被评为黑龙江省集中换发身份证先进集体、被评为市政法机关服务年活动先进集体、被评为哈尔滨市公安系统先进集体。
通过警民共建活动的开展,不仅增进了警民互相了解、加深了友谊,而且促进了警民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提高,也为我们共同创建文明单位、构筑和谐警民关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哈尔滨市东安英才学校 2011年4月25日
第三篇:共建园区谱新篇(初稿)
共建园区谱
新篇
表演节目登上场 欣喜满怀把歌唱 自娱自乐唱快板 说说园区大发展
改革开放开先河 中新两国来合作 学习借鉴新理念 苏州园区来实践,鱼尾狮、金鸡湖 圆融发展在姑苏 中外合作创奇迹 示范引领谱新篇
区域共同要发展 宿迁经济是短板 全省全面达小康 区域合作要加强
感谢党的政策好 省委牵线来搭桥 各级领导支持下 苏宿结对成一家
苏州园区挑重担 派出专家和好汉 带资金、传理念 北上宿迁来创业
苏宿两市合作好 优势互补见成效 构框架、做规划 苏宿园区诞生啦
产业转移集聚区 外向带动先导区 机制创新试验区 现代新城示范区,四区定位起点高 苏北一流是目标 苏干宿干一起干 大家齐心同流汗
先规划,后建设 先地下,后地上 先工业,后商业 科学开发按时序
亲商亲民亲环境 先进理念牢记心 小鹰玉坤方文浜 传播理念在他乡
带领园区一班人 身先士卒冲在前 服务经济助发展 历史责任肩上担
开发建设新经验 国企引领在一线 寻突破,寻飞跃 园区发展创伟业
开发建设快七年 南北合作成绩显 共建园区成典范 各级领导都来看
年年考核是第一 全市号召来学习省里年年拿奖牌 声誉响遍海内外
八通一平基础牢 商住服务配套好 筑巢引凤招大商 投资热土新篇章
可成长电尼吉康 达模华融电瓷厂 招商工作结硕果 个个项目在成长 商住开发大发展 恒大建屋碧桂园 柴米油盐酱醋茶 尽在邻里洋娃娃
亲商服务工作忙 团结协作有力量 企业满意受鼓舞 劳动战线不怕苦
帮助企业招工忙 响应招工即招商 协调全市齐动员 全年输送两万人
网络招聘效果好 招工工作新渠道 省外开辟新天地 都是我们输入地
素质就业模式好 四位一体有功劳 培训发证和就业 准入制度不可少
园区工作岗位好 人人都给交社保 征缴扩面抓到位 全员保障才欣慰
劳动合同百分百 遇到纠纷来调解 省级和谐示范区 全市第一和唯一
和谐园区是标杆 品质生活在召唤 社会事业品牌打 服务群众暖万家
人流物流信息流 社会事业有需求 看病入学生小孩 遇到困难找四海
小区设立社工委 基层组织走上轨 党建团建带工建 服务群众看得见
食品安全连万家 园区餐饮人人夸 企业食堂是榜样 美食广场美名扬
千重要,万重要 安全生产最重要 隐患排查建体系 员工企业同受益
安全生产受表扬 真金白银来奖赏 省十万,市十万 省市共奖二十万
新三年,新起点 提升发展在眼前 新年新景新气象 载歌载舞人欢畅
共建园区有挑战 众志成城不畏难 聚精会神抓发展 再接再厉再登攀
我们要在园区工委领导带领下
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向着挑战、竭尽全力
抓住机遇、再接再厉,为园区经济发展
作贡献,作贡献
第四篇:2援疆支教结硕果民族团结谱新篇
援疆支教结硕果民族团结谱新篇
——记伊西前老师援疆纪实
“援疆为了什么,在疆干些什么,离疆留下什么”。这是我院援疆教师伊西前在他的援疆日记中的一段普通文字,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慷慨激昂,有的只是对工作的责任与无尽的热情。
--题记
2011年10月14日,我院伊西前老师作为临沂市技工教育援疆支教代表,肩负着各级领导的信任和嘱托,带着家人和同事的殷殷祝福,在全院师生的欢送声中,奔赴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参与教育援疆支教活动。
在疆支教教师要比在内地付出的太多太多。伊西前老师援疆支教的单位是山东省新一轮援疆试点示范项目-疏勒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学校初建,很多教学配套工具没有配备。语言不通是障碍,可是教学无教材、实训无耗材、操作无工具是伊老师面临的最大困难。在帮助学校联系购买材料工具的同时,伊老师还亲自设计制作了十几个标准工作台,不仅提前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也为学校节省几千元的费用。他设计制作的标准工作台成为唯一为当地学校留下的实用教学成果,受到当地领导和师生的好评。
面对专业知识为零、完全不懂汉语的维族学生,伊老师制定了焊接专业短期教学目标:“以实训操作为重点,理论与实训并行的教学模式”。语言不通伊老师就请当地老师当翻译,学生不会就手把手的教。有付出总有回报,他所执教的班级和两位维族焊接老师,在疏勒县首届“理想成才”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教育的全部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伊老师把爱心作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不仅教会他们技能,更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老师,感谢祖国和人民,了解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友谊、和谐,用自己的言行将援疆支教的意义延伸。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伊老师被疏勒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评为“优秀教师”,疏勒县委、县政府和东营援疆指挥部授予他“优秀援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个月来,伊西前老师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躬身实践“三个代表”,牢记自己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为新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具体回答了“援疆为了什么,在疆干些什么,离疆留下什么”。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展示了沂蒙教师的风采,用援疆支教的硕果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篇!
二〇一二年三月六日
机械装配与维修系
第五篇:仁爱教育结硕果,高效课堂谱新篇
仁爱教育结硕果,高效课堂谱新篇
——柘汪二中特色教育简介
“黄海之滨芦山东方,菁菁校园飘满书香;智慧圆梦课改希望,关爱滋润学生成长。”这是我们柘汪二中办学特色的精要概括。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仁爱教育,全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收获了累累硕果,现将学校特色做法简介如下:
一、爱由心生,校园处处种满爱
1、爱是“车轮滚滚”。1999年学校走读生开始上晚自习,放学后学生骑自行车回家,最远的要走近十里路。那时候乡间的小路崎岖不平,又没有路灯,要是有个灯照着该多好。正是这一简单的想法,几位青年老师开始了自发的护送。学生安全了,家长放心了。不知不觉中一送就是10年!2009年元旦,学校在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成立了有组织的“爱心车队”,目前爱心车队已发展到31人。
路有头,爱无尽,爱心车队成员用滚滚车轮演绎了对学生的无限关爱。全体学生在爱心护送中平安回家,车队成员也在护送中收获快乐。
2、爱是“彻夜守候”。我校每年有大约1000名住校生。学生宿舍都是平房,占地广且比较分散。学生的睡眠质量和安全成为家长和老师担心的问题。为此,学校采取“值班教师不休息,学生睡好放心觉”的举措,每晚由8名教师轮流上下半夜值班,加强夜间巡逻,彻夜守候在住校生身边。虽然很辛苦,但也很欣慰,欣慰于学生的理解、守纪和安全。
3、爱是“慷慨解囊”。农村学校贫困生很多,有的甚至连生活费都交不上,每当学生到食堂就餐时,个别贫困学生却躲在教室里吃煎饼。“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食堂内平等地吃上热饭菜。”2009年5月,学校成立爱心基金会,成立当天,校长将镇党委奖给自己的2000元奖金一次捐出,全体师生在三天之内共捐款1.7万元。爱心基金会成立后,贫困生每月能获得80元--200元不等的捐助。
4、爱是“冬日无寒”。2009年冬天,有一个学生推说生病连续三天未到校上课,班主任去探望时才知道,原来这位同学只有一件棉衣,因为被雨淋湿了,只能躺在床上等衣服干了再去上学。当了解此事后,学校迅速组织教职工开展了“冬季捐棉衣送温暖”活动,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他们纷纷捐赠衣物,还有教师联合购买崭新的羽绒服送给特困生。这一做法已经作为学校的常规活动于每年冬季来临前开展。
二、以爱育爱,师生同书人间大爱
学生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他们在享受幸福中也学会了爱人。几年来,学校学生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刘航、李明、刘歌三位同学智 救落水儿童,其事迹感动了柘汪,感动了赣榆,三人集体跻身“首届感动赣榆十大人物”行列;刘航作为全市唯一代表,荣获江苏省十佳小公民称号;秦琳和刘心语同学常年主动帮助本班一位行动不便的同学,被报刊媒体亲切地称为“雷锋花”,最近又当选为赣榆县首届十佳美德少年;陈占金见义勇为,被授予连云港市文明市民称号;黄兴鑫、闫丽捡拾重金主动交还失主,被评为“拾金不昧好少年”。学校也在全体师生的奋斗与奉献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三、推进教改,高效课堂结硕果 随着省市“五严”(六严)规定的出台,学校不再以抢时间来抓成绩,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学的主战场。如何使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改革。市教研室先后出台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及“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学习的模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校从2009年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主要举措有:第一,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课改队伍。培训途径有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学习交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精细管理,督促课改的有效落实。第二,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采取主要措施有: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我要学”的习惯;完善课堂评价,激发“我想学”的欲望;加强方法指导,实现“我会学”的提升。第三,强化校本教研,助推课改深入实施„„
两年半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的教学效益不断提升,在市县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估中成效显著,参考学生的学业成绩合格率大幅度提高,而低分率逐步降低,学校连续两年荣获市县教学质量奖,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社会的一致好评。2010年12月7日,全市初中数学“‘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展示与研讨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得到了与会人员和专家的一致好评;2011年3月14日,全市县区教研室主任集中研讨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4月28日,全县“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推进现场会在我校召开;5月16日,全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推进现场会也在我校举办,全市近500名教学骨干参加推进会,省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中国教育报办公室主任李曜明等领导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