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特色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特色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标志着我国经过多年探索制定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形成并付诸实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我国原有。的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包括原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不仅反映了我国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而且体现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水平。同时预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适应又符合我国实际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个国际大环境下,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在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管理需要实现国际趋同。放弃长期以来实行的会计制度规范而采用会计准则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内容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是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需要,也是我国会计核算规范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适应的需要。但适应不等于相同,更不是照搬照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适应又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鲜明特色。
(一)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框架上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会计规范内容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基本一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由《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财务报告准则及解释公告构成。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构筑了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的准则体系。确认与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关键,新会计准则体系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规定、计量属性规定等实现了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的相适应,可极大地促进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保证企业的资产质量,客观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规范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在制定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过程中既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又保持会计准则的法律规范定位不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具备法律效力,而我国属成文法法系国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属行政法规的组成部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坚持了这一定位,这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适应,又切合我国会计准则作为法律规范的实际[引。并且在各项准则的结构上,与我国其他经济法律保持一致。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通过《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来指导具体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但《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与我国有关法律及其实施惯例不相符合。为此,我国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取代;在行文结构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般采用“引言”、“定义”、“确认”、“计量”、“披露”、“附则”的行文结构,而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采用“总则”、“确认”、“计量”、“披露”这种与我国法规相同的条文式行文结构,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实施。
(三)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等会计的核心问题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保持一致,但在一些具体的会计处理上,并不一味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如,对于关联交易问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把国有企业视为关联方,但我国如果把国有企业都作为关联方,它们之间的交易都作为关联交易披露,这既不现实也没有意义,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和工作量,而且会掩盖真正关联交易的事实。为此,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有在存在投资关系而且一方对另一方有一定影响并存在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之间才视为关联方,否则,国有企业不视为关联方;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除商誉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对已确认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我国原有的会计规范也允许对已确认的所有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这一处理已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此,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针对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规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已经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等等。
二、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与高度的协调性
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委员会)对会计准则或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都是随经济发展、业务的变化及对会计处理认识的加深而逐项制定,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经较长时间的修订才得以解决。我国1992年发布的基本会计准则、1997年发布的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2000年底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底发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到本次发布会计准则前发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等,虽然都属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制定于不同时期,企业的会计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出现许多新会计问题,会计理论界及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对一些会计问题的认识也在变化,从而使会计准则完整性与协调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次制定的准则体系,从层次结构看,既有起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又有针对性强的具体准则,还有操作性强的应用指南,三个层次清晰分明;从准则类别看,既有普遍适用的一般业务准则,又有兼顾特色的特殊行业或特殊业务准则,还有专门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基本涵盖现阶段我国各类企业已有的经济业务;从基本准则、各项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内容看,相互衔接: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间、各项具体准则间、具体准则与应用指南间相互协调。
三、既符合当前实际又具有适度的超前性
现实性与超前性是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现实性是指会计准则对企业现行会计实务的规范作用,要求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应着眼于现时需要,解决企业会计实务问题。超前性指会计准则对企业未来会计实务的规范作用,要求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不应拘泥于企业目前的会计实务,而应把目光放远一些,能考虑企业会计实务的未来发展趋势,使会计准则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长远的规范作用。以往我国作为会计核算规范的会计制度由于太顾及现时的会计业务及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实施过程中总存在滞后现象,随着时间推移总是不断进行补充,前几年发布的会计准则也出现同样的问题,财政部不得不以《问题解答》的形式进行补充规定。这次制定与发布的新准则,充分考虑了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的现实性与超前性问题。如,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必须为报告使用者作出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并正式确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及公允价值,确定历史成本不再是唯一的主要计量属性,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这
具有超前性。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考虑我国现实情况,相比以前作了审慎的改进,要求只有在能可靠计量时,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显然,这体现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立足于现实但又适度超前的特征。
四、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重
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到底是遵守会计的目标还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首要问题,因此就产生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念之争。受托责任观是指会计的目标反映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和履行情况,关注的是股东受托资源的安全和资本的保值增值,突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计量倾向于采用具有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作出决策的会计信息,突出会计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计量倾向于采用具有现实意义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我国原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将历史成本计价作为会计原则进行明确,一般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减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则体现公允价值导向,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对我国来说有可能削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鉴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一方面强调受托责任观,明确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提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强调决策有用观,明确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能“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又提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计量上,提出五种计量属性,明确“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收入、企业合并、租赁、金融工具等各项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但又规定具体的操作要求与限制条件。无疑,既强调受托责任观,又强调决策有用观,对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及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建立特色体系
几点看法
根据一个周的了解,对本公司的现在及未来的几点想法如下:
1.制定合理适用的技术-市场流程和制度,从产品的立项到方案达成,建立相关的交流流程和方式等。
2.相关技术改进信息,产品改造文件等的记录、保管和管理;
3.对油田相关设备体系进行系统整理,寻找重点开发的产品方向,集中搜集相
关产品的问题,改进等信息;形成维克独立的产品体系和市场领域;
4.能广泛占有更多的人脉资源,具备管理设备或使用设备,熟悉整个油田设备
问题的人才网络,通过座谈会,联谊会,走访老专家等技术调查形式,聚拢资源,具有维克特色的技术交流体系和人才储备。
5.油田生产资料 技术方面和事故处理技术改进等等的第一手技术资料的占
有利用,有利于新思维,新开发的契机;
6.和相关大学院校的交流,形成稳定可靠的产品交流形式,定期沟通交流;
7.逐步形成自主研发的技术体系,具备完善的市场机制,互动与客户的交流联
系及后续改进协调;
8.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除了ERP。还要有石油设备厂商的状况,产品趋势,油田未来布局,能源的发展空间等相关的技术影响要素,决胜在未来信息的分析,利用上。
9.寻找具备一定资质的,具有独立技术能力的供货商,可以出具相关的资质以
及配件的相关技术资料,已备后续的研发和产品优化,同时作为技术储备予以备用,建立能提供品质稳定,具备开发资质的供货商体系。
10.逐步建立技术中心 人才中心 设备汇聚中心等信息中心。
创业伊始,百废待兴,完备的适合维克特色的技术,市场,制造等体系需要统筹安排,从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资源,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技术部
2012.09.24
第三篇: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定稿)
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2008年10月15日09:06 【字体:大 中 小】【颜色:红 绿 蓝 黑】
——全区上半年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之十三
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全区上半年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兴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加快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经济体系”;“要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完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配套,促进工业由弱到强转变、农业由大到强转变、服务业由小到大转变,形成创新集约、开放融合、协调配套、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郭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未来我区发展方向和任务。广西经济要跨越,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区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但总体看,我区仍是一个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化进程偏慢,工业整体水平落后;城镇化水平低,服务业不够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大而不强。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根本体现。要解决当前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加快推进全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主要任务是:以打造千亿元支柱产业为核心,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以特色和绿色农业为方向,构建和提升现代农业体系;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以打造七大千亿元支柱产业为核心,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突出主导产业的核心地位,全力打造七大千亿元支柱产业。未来五年要积极打造食品、汽车、有色金属、石化、冶金、机械、电力七大千亿元支柱产业。争取到2010年,食品、汽车、有色金属、石化、冶金五大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随后到2012年,机械、电力两大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以七大千亿元支柱产业为中心,发挥主导产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建材、造纸和电子信息3个超500亿元的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造船、纺织服装、医药和木材加工4个超300亿元的新兴产业。争取到2010年,全区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2000亿元,增加值超4000亿元,超过“十一五”预期目标1400亿元左右。在此基础上,到2012年,全区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6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到5500亿元以上,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
——以特色和绿色农业为方向,构建和提升现代农业体系。一要高度重视和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确保我区粮食安全。二要依托我区资源优势,顺应未来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特色和绿色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三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四要致力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目前,我区服务业仍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结构,受工业落后的制约,现代服务业还不够发达。大力发展我区的服务业,要发展传统服务业,但重点是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壮大服务业的总体规模,优化服务业的结构。在我区目前应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以此带动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做实发展举措,坚持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做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实施大产业带动战略,推动工业实现大发展。以规划为指导,科学引领大产业。以招商引资为动力,积极推动大产业。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强力带动大产业。力争到2010年,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乃至10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以大企业大集团制成大产业,带动中小企业协调配套发展。
——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延长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采取政府引导、招商引资、社会参与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工业生产提供标准化原料。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提供服务保障。
——加快城市化促进服务业的大发展。通过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大中城市,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形成一批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的地级市和100亿元的县(市、区)。同时集约发展一批县城和重点镇,通过城市化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第四篇:黑龙江省构建特色养老服务新体系
5月10日,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暨基层慈善工作现场会在绥化市北林区召开。会议提出,黑龙江在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中,将坚持优先发展、适度普惠,全力构建黑龙江特色的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新体系。
省长王宪魁为大会发来贺信,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副省长孙永波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宪魁在贺信中说,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把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把财力、物力向养老服务事业倾斜;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养老服务;要创新工作方式,建设适应群众需求、符合龙江实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会议提出,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黑龙江将全力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等工程,着力构建居家、社区和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新体系。
全力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助老工程。建立健全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的管理服务网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培育服务机构、招募企事业、个人服务商等方式,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规模。在社区全面建立社区包保联系制度,推广安装爱心门铃、设立“一键通”和移动应急救援系统等救助机制,为孤寡、空巢和高龄老人提供安全守护服务,支持失能半失能老人康复器具配置和居室无障碍改造,为居家老人编织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络。
全力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工程。结合全省社区建设“双百示范”工程,开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省、市、县的三级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提供高效能服务;依托社区日间照料公益性岗位,建立“小红帽孝亲敬老服务队”,创新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加大社区养老服务专职岗位的开发力度和业务指导,提升社区专业化养老服务水平。开展社区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力实施机构养老服务工程。在地市,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建设以收养孤老优抚对象、“三无”、五保、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五种对象为主的供养、养护和医护机构。到2015年,全省13个市(地)至少各建有1所床位在300张以上的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养护机构;在县(市),采取公办民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建设200张床位以上的规模适度、功能完善,以提供养老服务为重点,兼顾为残疾人、孤残儿童等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在农村,建设以县级中心敬老院为示范、乡镇区域敬老院为基础、村级五保家园和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机构新格局,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服务。全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采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兴办以长期照料、专业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为核心的爱心护理院。
此外,黑龙江还将通过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向社会延伸服务、开展养老服务品牌加盟连锁和社会助老联盟、尝试打造黑龙江特色“候鸟型”异地养老模式等创新发展新型社会养老服务模式。
第五篇:我国民营企业会计管理问题探讨
我国民营企业会计管理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化、规模化经营时,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先天不足和缺陷日益暴露出来,正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在对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终对如何改进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较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对策,以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和独立性未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不少民营企业家错误地认为企业效益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由财务管理管出来的,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无视财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无视财务人员在企业中的管理职能。同时,多数民营企业由于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往往安排亲属担任财务工作。
(二)财务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欠缺
多数民营企业财务机构的设臵不够科学,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也有不少的小企业甚至不设臵财务机构,或虽设臵机构却形 同虚设。财务机构的不健全,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欠缺。同时,大多数民营企业都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如内部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财务管理制度,使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严重及管理混乱。
(三)财务控制薄弱,资金周转不畅
具体而言:一是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臵或不足。有些民营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臵,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过量购臵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
(四)筹资困难,资本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在吸收外部资金时缺乏政策支持,再加上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信誉不佳,因此向金融机构借贷较难,企业上市更难。由于筹资渠道狭窄,造成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源自于自身积累,难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有的民营企业即使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借贷资金成本也偏高,财务风险较大。
(五)投资盲目性且缺乏科学性
很多民营企业在投资中经常表现出轻率、幼稚和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有盲目跟风思想,没有做好投资前的市场调查和风险预测。只看到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作用,追求将企业做大的成就感,忽略企业扩张与其资金实力、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矛盾;过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导致资金结构比例失调、资金周转速度缓慢,投资项目收益偏低。而且有的民营企业在盈利时过多将资金用于非生产性支出,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资金紧缺,便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六)财务基础工作薄弱,成本管理弱化
一般而言民营企业都能精打细算,尽可能控制成本绝对额,但在相对成本的控制却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时为了一味降低成本绝对额,甚至不惜通过降低产品质量达到目的,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信誉。民营企业的成本核算也十分粗放。有的 企业将各种产品成本笼统汇总核算,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有的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而忽视技术进步、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事前、事中控制能力较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第一,法规不健全,惩治力度不够。目前绝大多数财经法规都没有考虑民营企业的特点,使得民营企业的理财行为没有针对性强的、统一的法律依据,导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同时,现行的财经法规对违规的惩罚力度过低,对违规行为责任人的追究力度偏轻,没有达到足够的惩戒效果。
第二,缺乏必要的金融扶持机制。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等现实状况决定了其通过市场融资的资信度较低。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系列稳定的融资机制对民营企业给予适当的扶持,尚未建立起一整套旨在减少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的信用担保体系。
第三,外部监督双重缺位。企业的外在监督主要是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就民营企业而言,这两种监督都不到位。一是政府监督缺位。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财经法规,民营企业规范体系不健全,财政、税务、统计、审计、工商等部门因受人力、物力的限制,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财经法规对民营企业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这些部门对民营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审查时偏重于技术上的差错,不太注重其真实性,缺少对违规现象的责任追究与惩罚措施。其次,社会监督缺位。由于目前社会审计尚未涉及民营企业,法律尚未明确规定民营企业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加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乏力,经营活动中不规范的行为较普遍,因此对其进行会计报表审计的风险较大,使得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意从事民营企业的审计工作。外在监督的缺位,加重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随意性。
(二)企业自身的原因
首先,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民营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家族式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往往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这些企业中集权现象严重,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外,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较差,管理思想也比较落后,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企业领导者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多数民营企业的创办人是上世纪80年代的城镇个体户、农村专业户及一些辞职人员,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素质不高。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较大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看不懂财务报表,根本无法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而在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管理者中,又普遍存在长于技术而拙于管理的现象。再加上民营企业从来都存在重市场、重技术、轻内部财务管理的思想,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无章、无序,财务监控不严,暗箱操作盛行,信息失真等问题存在,给财务工作埋下了隐患。
第三,财务人员的素质低下,缺乏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一般多由亲属担任,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对财经法规、制度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不能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更难以运用财务数据和财务管理手段参与管理。由于任人唯亲,阻挡了非家族优秀财务人才的进入,即使有非家族财务管理人员进入,也往往因用人制度不公而离心离德。同时由于人情观念限制,也会导致在财务控制中的考核、奖惩制度无法得到严格执行,造成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三、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一)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与“会计”不分,财务管理从属于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往往仅限于营运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已取代生产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核心的今天,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为此,民营企业应重视财务预算和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并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 位。同时,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还应聘请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些财务人员的责任不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应能从较高的理论角度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从数字变化的表面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活动,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二)强化信用观念,提高信用等级,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血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若不尽快解决融资难问题,民营企业就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出局。民营企业要想摆脱目前融资难的困境,一方面必须强化信用观念,主动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做到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借助大企业的信用为其担保,获得银行贷款。还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不断向银行通报企业经营情况,让银行能够把握住企业资金的流向,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并按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企业的各项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
(三)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实现财务管理预算化
企业财务部门要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利润,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构建企业财务责任指标体系。企业应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并根据企业财力确定资本支出预算;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确定生产预算,并据以确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预算,汇总编制产品成本预算和现金预算;最后综合编制预计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在每月制订财务预算时,为避免出现预算的差异,还应根据近期较为准确的财务信息资料及时修正财务预算指标。财务部门要按照财务预算目标加强管理,定期检查,严格考核,落实责任,兑现奖惩措施,形成以财务制度为主对经济行为的定性约束,以财务预算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的格局。
(四)加强对日常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
一是合理估计和保证日常的现金流量。现金管理的起点正是估算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确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时间,尽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 的资金需要,并且保证非常及时地提供资金满足这些需要。这方面常见的错误是高估销售收入,低估了费用开支,或者在现金流量中没有加入意外开支的准备金。二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企业一般都会存在大量的赊销,因此应收货款问题是屡见不鲜的。要想解决这个难题,从一开始就需要严格把关,把某些付款条件规定清楚,防止客户在事后故意拖延。如果应收款已经发生,企业就需要制定严格的回收政策。三是加强存货管理。不良的存货状态是消散企业资金的一个严重威胁。每多花一块钱用于存货,就等于少花一块钱用于生产。所以,对每一种储存在库的产品,应尽量需要寻求理想的存货余额。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不同于大型国有企业,在制定财务会计制度时,应当遵循针对性、操作性和强制性原则,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企业的资金融通、现金出纳、财会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以对预算编制、决算实施工作;二是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采购、报销、稽核等制度,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强化监督机制。根据各岗位的权利和责任,强化财务人员的责任,规范财务工作程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坚决杜绝不规范、不合法的会计业务和财务行为的发生。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将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的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六)完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
随着民企财务活动的日趋复杂,一方面需要利用网络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以支持财务控制系统的高效运行。通过网络可以把各职能部门经济活动的物流和信息流统一起来,使管理当局随时掌握客观信息,从而将财务控制科学地渗透到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以及生产业务的全过程和各个经营环节,并将各层次、各过程、各环节的财务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使企业股东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便于股东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求民营企业设臵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以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参考文献
[1]潘秀庆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J].广西会计,2002(11)
[2]贾明月 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J].商业时代,2004(32)
[3]王晓东 关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5(1)
[4]唐红珍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改进方法[J].企业经济,2005(6)
[5]王珍义 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6]曾健如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