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结题报告[合集]

时间:2019-05-14 03:0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结题报告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需要在学校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探讨数不胜数,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系统的研究,促进大家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指导,以现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实践,完善教育评价等活动,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通过开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等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校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六项子课题分类研究,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都较强的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育人模式。2.课题研究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3.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企业中人才素养的现状和对人才素养的期待,了解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和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3)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各专业为例,把研究点分解到相关班级、学生和相关企业。(4)经验总结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德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规范的常规训练之中,寓德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课堂教学(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等)、常规训练(3q7s管理活动、道德实践周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必须开设的系列课程,如《人文素质系列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沟通与表达》《中职生应知应会知识》《礼仪与人生》《艺术欣赏与美育》《健康与养生》《军旅、草原、校园歌曲演唱》等,并能在教学内容(有用、乐学)、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环境(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课时比例(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的比例)、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的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校园文化训导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营造一种特质校园文化,一个深厚的学校文化符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包含着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不计回报、生机勃勃、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奋斗搏击、果决刚毅的思想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吃苦耐劳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崇敬生命和敢学、敢做的健康情怀。

(四)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兼有矫治、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但预防和发展重于矫治。通过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阳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以综合考评为导向的学分评价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包括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考评,这是融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载体于一体,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评内容体现了学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评结果反映了学生的达成状况。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表现及其发展水平,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达标程度,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促进学生职业思想品质和职业知识技能全面提升。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命题 1.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中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样重视,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不少中职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恕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中职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中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2.职业素养教育是职校生就业和创业的深层次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赋予了很高的期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中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之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为准则,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养中职生树立敬业精神并且养成奉献意识,使中职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伎命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各个职业的要求,进而成长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

(二)现状和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

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职业院校学生求职过程还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学校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2)职业观念不强

从《职业》杂志等相关的调查来看,有52%的职校生从没有考虑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对目标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回答“不清楚”的人占23.9%,回答“还行吧,大概能想象”的人占33.9%;同时,有51.4%的人对“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感到茫然。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念不强,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还是为顺利毕业拿到文凭而努力,与社会需求脱节。(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职业院校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原因分析(1)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如今,在学校里面,大多数同学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这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由于一次的失败可能导致同学失去继续做某件事情的信心,长期下去大家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以至于有的人在一新事情的之前就会打起退堂鼓。正是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低下,不少同学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感,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迷茫。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社会上必然会影响就业。

(2)对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职业观差

第一,在学校里,学生职业观存在诸多偏差,包括强调个人职业价值,忽视社会责任,很多同学都是为了以后能找到更多的钱儿忽略了自己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第二,就业缺乏自篇二:课题结题报告

新疆职业教育学会2012年度科研 规划项目课题结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学及其管理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曹 芳 所在院校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起止时间2013年3月—2014年10月

新疆职业教育学会办公室 2013年9月制 填 表 说 明

1.本表适用于列入新疆职业教育学会2012年科研规划项目课题研究的课题鉴定结题申请。2.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如实地填写表内栏目,无内容填写的栏目可空白;所填栏目不够用时可加附页。

3.课题研究完成后向新疆职业教育学会办公室报送结题材料2套,每套材料包括结题报告及必要的成果附件。篇三:结题报告

菏 泽 市 教 学 研 究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 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类别 课题承担人 所在单位

二0一二 年 七月

综合 王书贵 郓城县职教中心《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郓城县职教中心 王书贵

【摘要】课题组在对中职学生及相关企业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进行了认真的规划与设计,构建了课题研究的基本工作框架。在对国内外学者或研究机构对综合就业能力研究的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后,对综合就业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形成规律进行了诠释,并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途径与策略,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实践研究部分,分别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与实践,一是以学校的课程为主线,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研究,提出了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校内学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形式的课程组织方式,实行以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模拟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形成了一系列的具体做法及经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科研与专业素质,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与内涵品质的提升与跨越。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培养校企合作

【引言】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的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力人才,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职业教育本身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现代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更注重劳动者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合作团队能力和敬业精神。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主体,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应对这一变化的根本途径。

【正文】

第一部分课题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一)、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需要

1、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世界各国在重视精英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上述背景下,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法规。1985年5月27日颁行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2月3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五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5年10月28日颁行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昭示着中国的职业教育将向纵深推进。

3、社会对多规格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千万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它受过良好职业技术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当今世界,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需要拥有大量素质高、适应以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5、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1)、社会新型人才输送的需要。职业学校学生毕业面临两种选择:就业或升学。不管是那种选择,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输送劳动者的特点都不会改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的重大变化,使得原来划分的岗位变得模糊起来,迫切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适应岗位变换的就业综合能力培养显得尤其重要。2)、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过去我校的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靠给学生找工作来吸引生源,这种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了。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只有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靠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把学校做大做强。3)普职协调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结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近几年职高就业率达到98%以上,大学生就业率仅70%左右。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报到,江苏对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进行抽查,就业的人员中60%以上的是职高层次。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现象,是我国普教、职教比例失调的结果。据发达国家统计,职高类人才与大学生的比例在3:1左右。因此社会、家长、学生、教师、教育主管部分的观念都需要转变观念,共同促进职教发展,使普职按比例协调发展。4)、社会认同的需要。职业学校要发展必须与市场接轨,必须培养与就业市场相适应的、用工单位满意的人才,使毕业学生能实现充分就业,这样,社会才能认同,家长才能满意,学生才会选择职校,学校才能兴旺发展。

(二)、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需要

1、国外重实用技能培养研究,借鉴模式与国情不符 德国(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国的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英国(三明治)。“三明治”课程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课程。“三明治”课程的优势:三明治课程都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几个月或者一年的实习给学生提供了把知识付诸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实习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在就业市场上更有优势,尤其是国际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海外工作经验,对今后在英国或回国后的就业更有利。

美国。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越来越关心教育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职业技术学校在就业方面具有极大吸引力;二是职业技术学校与工商企业界联系密切,课程设置反映现代职业领域的最新现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中学后教育和职业导向;三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生产部门技术含量的提高,要求人们必须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本领域的发展。

澳大利亚(tafe式)。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三部分来实施,即中学,技术与继续教育机构、成人与社区教育机构。tafe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以获取1-4级职业证书为目的的教育,主要是学习医疗、文秘、商业、工艺设计、家政、旅游等方面的实用知识技能,课程讲究实际、灵活。第二层次是以获取职业文凭为目的教育,所学的课程既能满足个人就业的需要,又可作为进入大学的资格,大多数职业文凭课程需学习两年。第三层是以获取高级职业文凭为目的教育,主要是一些应用科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专业,但不如第一层次的tafe那样强调实际,可操作性、理论知识较强,这个层次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综上所述,国外职业技术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重于实用能力的研究;重于与当地生产结合的研究;重于与行业的结合研究,其基点仍以小班化、耗材型为基础。对于班额数量较大的我国大班化教学来说,对于耗材大、成本高的培养途径来说,借鉴他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在我国推行起来困难极大,只有另辟蹊径。

2、国内重职业教育法规研究,实践研究仍很薄弱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1.认识观念不到位;2.管理体制不到位;3.师资建设不到位;4.经费投放不到位;5.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6.办学评估体系建构不到位。因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应展开了职业教育法规的研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如前所列法律法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规范了办学行为,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国内各地区、各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实践也相应地展开了研究。高校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较早,2004年国家教委专门立题进行研究,2006年出版了《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考核评估及职业发展指导手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职业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模版)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2 1 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现代教育理论的深刻内涵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3、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的需要

实施新课程计划,是普通高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新课程计划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突出了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既提出了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而必须修习的统一要求,又在空间和时间上体现了适度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等有可靠的保证,充分体现新世纪要求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4、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容乐观

目前我校高中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高,依赖心特别强,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督促、管制,才能勉强学习,多数同学缺少主动学习的精神,布置的课外作业,会做的就写上两笔,不会做的空在那儿,不去钻研、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自学,课本只有上课或做作业时才用到,这就给教与学两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的状况方面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

通过本实验,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构建自主创新学习模式及操作能力,进一步转变更新教学观、质量观,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课题研究内容、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与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实验步骤

(一)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

按照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组同志选择2000级高一四个班的同学就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及调查结果如下。

从结果可以看出,最好的是“及时订正作业”(9 0.5 %),最差的是“课前预习”(4 %),“课后复习”(5 %)。分析原因,他们还未摆脱过去那种被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学习习惯于背老师讲的,抄老师写的,做老师布置的,一切围着老师转。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这必然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课题组同志认为: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与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师生共同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尤其是目前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已经形成,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一想到改变,就不舒服,不踏实。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清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益处。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习惯有所认识,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应怎么样做才好。有些不良习惯,学生也认识到其危害,但还心存疑虑,怕习惯一改,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他们,使他们坚定信心。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不要唯分数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长时间的着意努力才能实现,一旦形成,学生受益终生。同时学校和教师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学业考试评估制度,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予以充分肯定,对其学习成绩给予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全面的评价。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题组同志结合自己的任教学科或自己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学生统一要求,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实践活动。

第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几位课题组成员,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加强教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支配时间,订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固定每周、每天的作息时间,并持之以恒。高中阶段考试、测验较多,因此,教育学生尤其要妥善安排,做到考前不过分紧张,考后不马虎放松。

第二,课前认真预习

按照教学进度,提前一天或数天预习新课,遇有疑难问题,应先思考,并作出标记,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以提高听课效率。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前阅读有关的参考资料或进行观察、调查与实验。

第三,课内专心学习

课间注意休息。上课铃响后立即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力求当堂掌握。做好学习笔记。内容要点、典型题例、思考提示及疑难问题等,要简明记录。多质疑,勤研讨,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开拓新的思路。

第四,课后及时复习

功课要当天复习,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强化记忆,巩固提高。复习后如仍有不懂的问题,应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及时查漏补缺。

第五,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要在复习后独立地认真地完成。要写得工整,格式规范。要养成不怕困难,顽强学习的意志毅力。及时订正作业中的差错,找出原因,避免重犯。

第六,注意系统小结

期中期末时,应根据课本、笔记、作业进行系统复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整理、巩固和灵活运用。尚未很好掌握的内容,要主动请老师辅导。认真参加考试,做到诚实、守纪、努力反映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考试后认真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学习中的经验与不足,并修订好下阶段的学习计划。

第七,课外主动学习

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适当阅读课外书,听广播和看电影、电视、自觉参加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社会活动。主动承担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社会工作,广泛获取有益的知识,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锻炼工作能力,增长才干。积极参加课外文娱体育活动,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

2、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对学习动机的理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目的的某种动因,它说明学生为什么要达到那个学习目的。具有同一目的的学生(如都想使自己成为优秀生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往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是理解到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有的可能由于个人的物质要求;有的可能是为要得到父母的奖励;等等。同样,学习动机相同的学生,其目的也可能不同;有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的小些、近些;有的则远些、大些。正如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样,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可以互相转化:在一种情况下是学习动机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常常被当作一件事情来处理。

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通常称作学习自觉性。学习自觉性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学习自觉性是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家庭和学校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以及由于个人的学习成败而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等,而逐渐形成的。学习自觉性的高度发展是人们认识到个人学习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学习的坚毅精神,促使他们勤学苦练。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许多科学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据达尔文的父亲回忆,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由于他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的热情从事学习,搜集标本和进行野外观察,因而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深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与他对待学习的态度直接联系着的。研究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学习动机的学生,一般都能专心听讲,认真而仔细地完成作业或作笔记,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极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而学习动机不端正,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被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不能坚持学习,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差等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态度(即对学习是否持有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第二、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

对学生学习的动机进行了解和分类,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调查与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如下的内容:实现家长的要求,为了报答父母,履行教师的要求,为了将来好工作,对学习活动或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希望受到别人的鼓励或避免责备,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对社会建设的向往,为了个人的前途、名誉、地位等等。

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因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甚至同一个学生,支配其学习活动的动机也不止一个。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项不很容易的工作,困难不仅在于学习动机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也在于学生自已意识到的学习动机和他所说出来的动机,跟实际上在起作用的动机有时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也很复杂,它可能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够,也可能是他们为了博得教师的好评,等等。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要根据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各种行动表现来做出判断。

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广,水平也较高,他们往往既有远大目标,也有切近的具体目标,这两种目标结合得较好,而差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比较窄,水平较低,他们往往只有切近的具体目标,或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这两种目标常常是脱节的。

但是,由于实际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复杂,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极其多样,因此,学习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非都是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联系。学习动机好、短期内学习效果差,或是学习动机差、学习效果却较好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其原因是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要通过许多中介因素,而这些中介因素往往有着不同的作用。如学习动机好而短期内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差,智能发展较落后,学习方法不好,学习习惯没有建立,以及身体不好等原因所造成;而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成绩却较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上述各方面条件较好,以及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所造成。教师对这些情况的原因就作具体分析。

第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

学生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一个国家对科学文化的要求和社会风气,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知识的增长,社会的影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越来越起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起主导的作用。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致的,学生原来已初步形成的正确动机的萌芽可以得到巩固、深化,原来不正确的动机则能得到改正。但是,如果家庭、社会的要求和学校教育不一致,则会抵消或破坏这校教育的作用。特别是社会上的歪风、同伴中的小集团成员的坏习气,也常常阻碍学生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因此必须注意预防或采取消除影响的措施。

(2)、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其主导性的学习动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向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愈来愈占支配地位,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动机。少年时期,学生的学习更多的受直接兴趣的影响,教师和父母的具体要求和评价等等,对推动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这时期许多少年儿童参加少年先队组织,队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常常成为学习中的强大动力。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少年期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到了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就富有社会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学生自觉地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特别是面临升大学或参加工作的前夕,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更服从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要求。生活目标,明确的职业志向和抱负成了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在同一年龄阶段,其学习动机的发展有共同特点,但由于教育不同,社会条件不一样,学生本身的品德、性格、知识以及心智活动的积极性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水平。

(3)、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

学生兴趣爱好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其学习动机的稳固性和深刻性,有的人对各种学科或各种学习活动具有广泛多样的兴趣,有的人只对某门学科或某种学习活动具有特殊的兴趣。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文学,有的特别喜欢数学,等等。这两种兴趣的形成对学习有不同的作用,但是两者又是不可偏废的。广泛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各方面学习表现出积极性,使学习生活丰富而多采,但是也容易使学习流于肤浅和表面。而专门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深入某主面的学习,但也难免使学生陷入狭隘的片面。因此,教师应注意适时地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较好的是先有普遍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专门的兴趣。

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学习动机形成的难易和速度有很大影响。意志力坚强的人在正确学习动机和错误学习动机之间发生矛盾时,能以顽强、坚毅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以理智权衡孰轻孰重,用客观的标准决定取舍,直至最后取得胜利。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往往在动机教育的过程中畏缩不前、信心不足或者放弃学习的要求。

学生的个人志向级别不同,对学生的要求和反应不一样。便如,一个学生考试得“良”,非常高兴,另一个学生得“良”,是感到惭愧。这表明这两个人学习志向和学习动机水平有差别。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一般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失败一般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人们的成功经验越丰富,以后的志向水平会提得越高;失败越甚,以后的志向就降得越低。

另外,学生的性格以及智能发展水平,对学生动机的形成均有一定影响。

第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机的培养是指人们从没有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或在原有活动动机基础上提高活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激发是指把人们已经形成的潜在活动动力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激发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已有的动机。根据动机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措施

(1)学习目的性教育

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和内在个人价值,使其把当前学习与祖国需要未来建设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崇高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应从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有说服力且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的形式和内容,避免空洞说教。

(2)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

要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即强调学习对个人修养、充实自我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和意义。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就是说学习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事,而非令人苦恼的事。具有这种观点的人,其学习动机就会不断被成功所强化,学习动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当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决不退缩、放弃,而是满腔热情地接受挑战,争取成功。如果有人把读书学习当成获取某种物质利益或功名的手段。这样的人当学习没有达到所预想的目的时,其学习积极性便荡然无存了。

(3)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

学习若有标准,可望且可及,将有利于成就动机的增强。凡是设立学习标准的学生,其学习成绩都比较优异,而且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相反,未设立学习目标者,其成绩比较差,而且常有行动迟缓、裹足不前、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实践证明,学习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提高人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呢?一般来说,学习的标准以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学习成就的基础上增加20%为最佳,实现该标准的时间以一学期为宜。

(4)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即反馈),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

3、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英语组马继红老师(课题组成员)从事“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一现象,马老师通过分析和举例说明了学习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并且强调了学习策略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著名教育者桂诗春说过“语言的使用既离不开规则,也离不开策略;教会学生掌握规则,是教师所熟悉的,但教会学生运用策略却是一个新的课题。”《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也把学生学习策略的养成和调整列为重要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它立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这也正是英语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注重的重要的方面,也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和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课程。所谓的学习策略就是指学生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景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自己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标准》把策略看成是学习者的行动,包括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同时中外教育界的研究表明: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大面积地改进外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

如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学习策略,马老师认为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培养和运用。总体上,要让学生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和学好外语的才能,学习上应持之以恒,哪怕每天挤出10分钟也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以及学习的需要,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根据需要进行预习,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英语中的不足和进步;经常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在词语教学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例如,可以通过音与型的联想,即根据读音规则记忆单词。或者通过形与义的联想,如:eye把两个e看成两个眼睛。Banana把a看成一个个的香蕉;bird把b和d看成两个基本点翅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和集体做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记忆单词。如:“抢读单词”以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单词接龙”、“分拆单词链”,教师出示一个单词锭,如theredoorunder,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将单词链拆成最多的单词。(the,he,her,here,there,red,door,or,run,)在语言学习和运用方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记下要点,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举一反三,充分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有效地借助汉语知识理解英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对所学内容积极地练习和实践,尽可能“心译”接触的东西,如一闪而过的广告,偶尔听到的话语等,善于抓住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必要时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同时,中外文化和交际习俗的差异也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参数,并且帮助学生学会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交际遇到困难时,应有效地寻求帮助。在语篇理解能力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经常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课外英语读物,主动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每日一篇”的阅读训练,同时给予指导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复述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和情景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在资源利用和开发方面:积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和各种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充分利用工具书查找信息,通过图书馆、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英语信息,扩展所学英语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任务型”的教学设计和布置任务,让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和使用英语,同时,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达到“用中学,学中用”的语言学习原则。并且注意通过音像资料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在评价方面:建立自评与他评;过程评价与终极评价;知识技能、能力发展与内在品质相结合的评价,帮助和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通过评价,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进行适当的纠正,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通过实践,马老师认为研究和运用学习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努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策略的调整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一方面是要增长学生的知识量,另一方面是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内化,改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增强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的过程不仅要能正确地传授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的做法是:

(1)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

在教学目标中,既有认知目标,也有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探索精神,教给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本领。第二,从“指挥者”变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讨论,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我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给他们创造思考与探索的空间。第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通过更新教学手段,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而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

(2)以启发式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就其指导思想的不同,可以分为启发式与注入式两种。注入式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及知识背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向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结构,并强迫学生呆读死记。启发式则与之相反,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以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并以此为推动力,激其见而后开其意,导其悟而后达其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启发的因素,教师的言语讲授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也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启发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教师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如果指导思想不正确,即使采用发现法教学,也会造成机械学习。

(3)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的改革不是单纯的方法变化,很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核心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教是为了学,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最后达到不教的目的。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法,它可以理解为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两个方面。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与实践,而不能只重视教法,不重视学法。教师应起着激励、组织、点拔、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选择教学方法,应优先考虑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发现法与探究法。只要时间允许,学生又有独立学习课题的准备,就应选择让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

课题组的盛冬蕾老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的探索中提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应当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这是学习和今后参加工作的需要。然而纵观高中各级考试,现代文阅读得分率都相当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失误反映出学生解题能力差,语文感知力、篇章和各种写作方法分析力、文学鉴赏力都比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大都游离于课本,从眼前的功利出发,不如多花些时间讲语法,讲古文。也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货”可卖,无“戏”可唱,在教学中或随意性强,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甚得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从为读现代文没有什么文字障碍,能看懂,所以阅读时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加思索,就算了事,可是一问一考就说不出所以然,平常不从课内得益,一到考试考课外文章、语段,就象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了。这些都说明重视与研究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应以什么作为抓现代文阅读训练的重点,盛冬蕾老师认为对语言的感知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作为理解分析的依据,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化为动态的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如用词,语词孤立起来是静止的,单一的东西,而实际运用起来即是活的动的东西了,我们对语词的理解,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作出对语词含义的优劣正误的判断,只有理解了语词的语境义,才能对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如《包身工》中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娘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佳肴”改为“菜”,行吧?也行,语意很通,符合准确的要求,但用“佳肴”更好、“佳肴”是好的菜,而比“好菜”用词更庄重,联系语境,把菜叶,而且是去菜场收集的菜叶,没有经过煮、炒、调味,可是在包身工看来是佳肴,由此可推出两个“足见”,一是足见包身工食物是何等的恶劣,二是足见老板是何等的残酷,“慈祥”一词加引号就更见其讽刺意味,而作者的同情,愤怒的控诉也就很鲜明的表现了。词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分析关键性词语,尤其是哪些能体现全篇思想内容,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举足轻重,如:《荷塘月色》开篇一句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中的“不宁静”是一个关键词语,这是指朱自清作为具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凛然正气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时局,想“超然”而不安于这种“超然”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可见作者去荷塘不是为了赏景而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从写作目的上看,文章不是抒情,而是述志,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语,也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词的感知是如此,句的感知也应该如此。在著名小说《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地区队之后,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名话看似一般,但细细品味,却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其中,既有对丈夫为人的深切了解赞扬,又有难以骤然分离的淡淡的哀怨,又如《绿》在千方百计从多角度赞颂梅雨潭的绿之后,饱含深情地说;“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吧?”怎么理解这个句子?这是作者的想法,把梅雨潭的绿视为女儿绿,又用“好吧”的商量口吻,用拟人法赋予这绿以生命和娇美,情不能自已,为这美而有生命的绿而心醉神迷,足见爱之深,疼之切,语言的表情达意就是这么奇妙的表达得淋漓尽致。

对文思的理解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记叙文的结构法,议论文的论证法,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乃至句群的知识,化为对文思的理解大,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又一个标志。何谓文思?文思是“行文思路”的简称。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阐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达意的真实本质。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但有的人读书,东抓一句,西抓一段,取其所需,弃其所恶,是不能准确理解文意,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发展自已的阅读能力。因此现代文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盛冬蕾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路。第一个问题是:恩格斯在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后指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全文的总纲,是全文思路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又推出第二个问题:课文如何紧扣这个纲来阐述?学生读读议议后明确了,课文3一7自然段扣紧这个纲来阐述,先论述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再论述了“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卓越贡献,接着又问第三个问题:最后两段写什么?与前面论述有什么联系?学生明确最后论述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前面的论述是因,后面两段是由因推出的果,这样思路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经过这样的思路分析,使学生不仅能领会本文严谨的结构,雄辩的逻辑力量,而且更深切地认识马克思形象的伟大。阅读全文如此,阅读一个段落也是如此、全文有全文的思路,段落有段落的思路、全文思路的表现就是篇章结构,段落思路的表现是段落的层次,在分析段落层次时应特别注意段与句群的关系,有的段就是一个句群,有的段包含两个以上的句群,如果段落是由句群组成,搞清句群的特点,分析句群对理解内容,读懂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如:《内蒙访古》的第七自然段是一个句群,正确地分析这个句群就能领会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思路,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因而这一段是从游牧民族和汉族两个角度来说明阴山以南沃野古时的重要的战略位置。因而这个段落可分为两个层次。思路很清晰。

研究全文文思必须和文体特征结合,记叙文应着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议论文应着重研究论证过程,说明文应着重研究说明顺序,这是文思在不同文件中体现的特点。在分析理清一般行文思路时,还应注意一些艺术化了的文思,如《祝福》一语文写祥林嫂悲苦的一生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但鲁迅却不从祥林嫂的第一次丧夫初到鲁镇,第二次丧夫再到鲁镇,最后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死去一路写来,而是用倒叙法,让祥林嫂在鲁四爷年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死去,因而造成悬念,引起人们思考,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她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一开始就抬出一具尸首向封建社会宣战、这样的构思就能达到更好揭露的目的。

盛老师认为要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除了明确阅读训练的重点外,还应该克服“满堂灌”的教法,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而“自能作文”的能力,即具有解决、探索未知的能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知识仅是“鱼”,而自学能力则是“渔”,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也就发展了智力。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就能在现代文阅读训练的教学设计中去寻找最好的指导学生的读法,想出种种迫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改变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疱的教法,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心理,正确引导学生由已知达到未知的彼岸。

(4)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课题组同志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课题的实践工作。这种模式的程序如下:课前准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准备资料教具等)——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引导点拔——小结练习——公布答案——订正——作业。学生自学时,教师可提出要求,如基本概念、重要词句等,不理解的要记下来,根据《提纲》做出读书笔记。教师巡视时要突出个别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对一些学习感到吃力的同学的个别辅导。要及时了解自学进展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在问题讨论时有的放矢。对学生普遍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也不组织学生讨论;对大多数学生所能理解的内容,可让学生回答,教师修正补充;对学生认为自己已懂,而实际理解不深的,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以加深理解;对绝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重点讲。

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论文和总结,作为课题结题的相关材料,附在结题总报告之后,特此说明。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同志对课题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1、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实验班的同学们在学习基础、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有明显提高。

2、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必然的要求,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题组同志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目标,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编制教学程序和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在自学、讨论、调查、探究、质疑、释疑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高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力

两年来,围绕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同志都在市级或市级以上的范围内开设了主题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探索课、公开课。(部分教学简案附后)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或获奖。(相关论文附后)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课题组老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也带动了周围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六、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课题的总结工作,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1、课题研究时间不足

从课题被立项到结题,时间不足两年。这主要是我们教科研经验不足,在确立课题实施方案时,研究的时间定的太短。造成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有些内容研究得不够深入,有些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展。因此,今后我们将把这一课题继续研究下去。

2、实验对象的变化

由于高考模式的改变,我校2000级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班。这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影响很大,因为随着分班工作,我们的实验对象也被分散。后来尽管我们做了一些补救工作,但实验效果大大受到影响。

本课题虽已结题,但我们将继续学习,深入研究,不断实践,努力把教育科研的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把教育科研的热情变为现实的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篇: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城关高庙小学

陈娇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现代社会中,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运转离不开阅读活动,要使后代学习前人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也离不开阅读活动。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阅读能够进行听说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同时阅读也是孩子相伴终身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学生每天都要看书学习,学习知识就离不开阅读,特别是语文的学习,学会阅读显得尤为重要。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更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的自觉能动性。学生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再加上读书方法得当,阅读能力肯定会大大加强,也会推动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活动,在语文素质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特殊的任务。

纵观小学生当前的阅读现状,我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不想读。有的学生阅读是老师和父母要求的,纯粹是为了完成阅读作业而阅读,久而久之,阅读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是一种“要他读”的状态,这造成的后果就是“不想读”,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没有兴趣。

2、不能读。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业负担重,大量的作业塞满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阅读范围狭小,为考试而读。例如,除了教科书外,学生所接触的课外读物大多是《好词好句》、《优秀作文选》。

3、不会读。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迷迷糊糊读了,也没有收获。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中问,问中读”,“勤于查找资料”等等。有的学生阅读方法不正确,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看书后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个好词,几句好句。不能深入感悟文本。学完一篇课文,读完一篇文章,了解了内容就认为是读好了,读过了,其中的感情、意义、道理以及表达方式没有深入领会,读书只是停留在表面。

4、盲目读。由于受社会和传媒的冲击,许多学生沉湎于世俗流行的卡通读物、漫画武侠小说、校园言情小说、黑色幽默等另类文学作品,这些书大多缺少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和人性的闪光,内容不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加之缺乏及时有利的指导,学生容易走向某种极端。在读书过程中,真正读进去的学生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容易受同学的影响,同学之间流行看什么,自己就看什么。

5、缺少阅读氛围。父母文化素质低,不爱阅读,家长用于孩子玩具、零食等方面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对阅读认识不足,家庭没有阅读氛围,孩子无法得到熏陶和指导。

鉴与此,进行“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读书策略和方法,提高小学生

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真正的目的,即考虑教材与学生的因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自主阅读: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结合自己的语文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去选择阅读材料,制定读书计划并付诸实施的阅读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拓展知识、提升能力、丰富思想感情和人生体验。

自主阅读能力: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教的情况下,独立的阅读、分析、理解、品味阅读材料,处理、筛选、搜集、接受各种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已有的认知基础、阅读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包含各种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阅读目标,达到阅读效果。

三、研究依据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

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感受、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素质和修养。

2、营造利于学生读书的氛围,培养学生在课内和课外积极、主动的读书习惯,提高小学生的读书学习活动质量。

3、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和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搜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4、实现小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够愉快的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真正实现创造性的阅读。

5、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更新教育观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2、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采用观察、谈话、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积累多种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活动,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3、行动研究法。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实践与探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修改,边完善。

4、经验总结法。按时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进行梳理、总结和提炼。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及方法

1、准备阶段(2017年2月-2017年3月)

主要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研究对象,做好调查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

2、研究阶段(2017年3月-2017年5月)

主要工作: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阅读目标体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的同时,引领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广泛阅读。

3、总结阶段(2017年6月)

主要工作:分析处理在实践中积累的有关记录,总结实践,研究,探索的理论,撰写研究报告。在实践操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重视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4、家校联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培养兴趣,营造氛围

1.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推荐适宜的课外书,激发阅读兴趣,学生阅读热情高涨。

2.真正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学生随时可以借阅图书,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登记。这样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班级里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3.在学生中大力推广“书籍互换”活动,扩大阅读范围。成立了“读书小组”,小组成员定期轮流对全班同学推荐好书,并要有推荐理由和内容介绍。

(二)重视指导,掌握方法

1.教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指导读书方法,如:“精读法”重在质量,汲取起精髓,探求其义,明其习法;“浏览法” 重在广博,读得更多;“品读法”品味文中的语言,感悟文中的情感。学生们也已经养成阅读时勾、画、圈、点、批、记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提高了阅读效果。

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

不再局限于语文书,学完一篇课文,教师都会推荐学生去读同题材的文章,或者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立体地读”,效果颇佳。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1.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和家长留给孩子的作业较多,导致学生阅读的时间比较少,或者难以保证每天的读书任务。

2.阅读是一种需要身心高度投入的脑力劳动,小学生意志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觉得读书不如玩游戏或上网来得轻松,对于读书就应付差事,主要表现是装样子,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就会分心。

3.我校的生源多为外来打工人员子女,部分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家庭学习氛围,对孩子的阅读学习不够重视或者没有能力指导,不能配合教师完成阅读教学指导工作。

4.课题研究中注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受益,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

(二)解决思路

1.教师和家长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2.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教师和家长要做好指导和

监督。以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为平台,以家长与老师沟通配合为桥梁,以学生持续发展为归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健康的、充分的发展。

3.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长期地搞好自主阅读教育。

4.在本校有组织地推广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课题成果,及时发现不足,不断改进,使课题研究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真正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

第四篇:《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结题报告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需要在学校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探讨数不胜数,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系统的研究,促进大家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指导,以现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实践,完善教育评价等活动,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通过开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等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校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六项子课题分类研究,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都较强的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育人模式。

2.课题研究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3.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企业中人才素养的现状和对人才素养的期待,了解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和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3)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各专业为例,把研究点分解到相关班级、学生和相关企业。(4)经验总结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德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规范的常规训练之中,寓德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课堂教学(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等)、常规训练(3Q7S管理活动、道德实践周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必须开设的系列课程,如《人文素质系列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沟通与表达》《中职生应知应会知识》《礼仪与人生》《艺术欣赏与美育》《健康与养生》《军旅、草原、校园歌曲演唱》等,并能在教学内容(有

用、乐学)、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环境(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课时比例(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的比例)、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的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校园文化训导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营造一种特质校园文化,一个深厚的学校文化符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包含着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不计回报、生机勃勃、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奋斗搏击、果决刚毅的思想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吃苦耐劳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崇敬生命和敢学、敢做的健康情怀。

(四)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兼有矫治、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但预防和发展重于矫治。通过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阳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以综合考评为导向的学分评价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包括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考评,这是融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载体于一体,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评内容体现了学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评结果反映了学生的达成状况。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表现及其发展水平,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达标程度,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促进学生职业思想品质和职业知识技能全面提升。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命题

1.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中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样重视,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不少中职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恕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中职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中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2.职业素养教育是职校生就业和创业的深层次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赋予了很高的期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中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之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为准则,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养中职生树立敬业精神并且养成奉献意识,使中职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伎命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各个职业的要求,进而成长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

(二)现状和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

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1)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职业院校学生求职过程还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学校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2)职业观念不强

从《职业》杂志等相关的调查来看,有52%的职校生从没有考虑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对目标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回答“不清楚”的人占23.9%,回答“还行吧,大概能想象”的人占33.9%;同时,有51.4%的人对“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感到茫然。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念不强,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还是为顺利毕业拿到文凭而努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职业院校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原因分析(1)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如今,在学校里面,大多数同学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这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由于一次的失败可能导致同学失去继续做某件事情的信心,长期下去大家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以至于有的人在一新事情的之前就会打起退堂鼓。正是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低下,不少同学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感,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迷茫。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社会上必然会影响就业。

(2)对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职业观差

第一,在学校里,学生职业观存在诸多偏差,包括强调个人职业价值,忽视社会责任,很多同学都是为了以后能找到更多的钱儿忽略了自己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第二,就业缺乏自

主性,存在依赖心理,有些学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把求职当作学校、老师、家长的事,坐等工作自己找上门来,大都期望一毕业父母和亲戚就帮自己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第三,职业认识模糊,对自身专业缺乏认知,大多数同学不知道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对以后的就业不明确,同时职业规划不足,缺乏职业发展目标。

(3)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到位

学校缺乏个性化就业辅导,就业指导机构的作用有待增强。应该提出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就业观念更新、加强就业指导、普及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纠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偏差,更好地引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发展。

3、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具体路径

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在表现,职业素养更多的体现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品质特点,属于职业院校学生求职的“软件”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

一个人进入职业生涯,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是要通过职业这一平台来实现的。在学校职业准备阶段,职业院校学生确立什么样的职业观,树立什么样的职业理想,才能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健康幸福的做好铺垫呢?现实中,有些人一生荣耀,可问其是否幸福,有的人答案是否定的;有的人虽然没有显赫地位,但是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生活,生活得非常快乐,这与他们的职业观与职业理想密切相关。

职业理想有其目标价值,具有超前性和导向性的特点, 对人们能够产生吸引、激励作用。由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种种变化,有些职业院校学生对前途感到困惑、空虚。所以,在学校时代只有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价值观,才能把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激发他们的精神动力,塑造健全的个体人格。

(2)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社会角色道德,既有各个职业所共同具有的一般要求,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每一个职业院校学生都应恪守“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敬业、遵守职业规范、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准则。

(3)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是帮助职业院校学生解决在未来择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的心理问题,如:职业角色意识、抗挫折能力、健全人格、交往能力、成功心理的培养等,这些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

工程。大部分学生都不同层度的有一些自卑心理,这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当然,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也是与个人的能力高低分不开的。

四、主要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专著

1.杜俊.中职生职业素养及能力提升系列教材,2014.(二)校本教材

1.杨美英.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的建立,2015 2.丁惠炯.飞扬青春 璀璨华章 —— 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文学社”作品集,2014.(三)研究论文

1.杜俊.中职生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教学模式改革.2014.2.杨美英.中职生职业素养和能力调查报告.2013.3.杨丽仙.职校生英语能力培养模式的重构—— 在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语境下的英语教学探求[J].语文学刊,2015(5).4.杨丽仙.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视阈下的职校英语课堂教学法探析[J].语文学刊,2015(6).5.戈天宝.职业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刍议 —— 基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视角[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

6.李霞.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相关问题分析[J].语文学刊,2013(2).7.李霞.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刍议 ——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变革视域下[J].语文学刊,2013(3).8.王拎峰.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之路径探析[J].语文学刊,2014(4).9.韩文章.语文教学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 技能型人才人文素质视阈下的“语文”学科建设[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10.刘雪松.谈中职幼师专业声乐基本训练模式[J].语文学刊,2013(3).(四)研究报告

1.杨美英.中职生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研究报告.2014.五、参考文献

(一)著作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2010.2重印).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冯振生.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刘启娴.世纪之交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编.世界62个国家教育概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编.国外高等教育调研报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职业教育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冯晋祥.中外职业教育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永州职业技术学校编辑.全国职业教育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2 16.严忠实.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M].上海:商务印书馆

17.曾绍元.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与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琳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0.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1.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2.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4.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5.王前新.职业教育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6.刘兰明.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7.吴岩.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8.邓泽民,陈社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29.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0.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1.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二)论文

1.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构想.中国教育报,2003.2.23 2.李大伟;张雪梅;;建立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搭建中职德育新舞台[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3.温景文.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考察与分析[J].辽宁职业教育学报,2002(1).4.丁惠炯.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高技能人才管理政策选择[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11(8):40—42.

5.丁惠炯.魅力发掘与兴趣培养 —— 职业教育文言文教学改革视域下的策略研究[J].语文学刊,2012(2):154-155.

6.丁惠炯.职业院校“校报”在语文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析 —— 以“大语文”能力为研究视角[J].语文学刊,2013(2):68-69.7.丁惠炯.复合型人才需求语境下职校“校报”记者培养诸问题[J].语文学刊,2013(4):89-90.

8.盖晓芬.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9.李萌.论财贸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办公自动化,2011(14).10.姜光丽;唐阚勇.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1(9).11.童云飞;刘桂林;顾超.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9).12.邱学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五篇:《语文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

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辉县市实验学校 刘素云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九条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倾听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倾听,可以使说话者会因为对方聆听的态度而感到心情舒畅,为进一步的沟通打好了基础;倾听,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赖,表露内心的事,可以消除两人之间的误会、隔阂、不信任与敌对,使两人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倾听,可以改善周围环境的气氛,有利于获得身心健康与成功。倾听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的途径。

然而,当我们聚焦课堂时,却发现课堂现状不容乐观。往往是教师明明指出这样说是不可以的,可学生发言时却是我行我素,照说不误;一个同学发言结束,让别人复述时他却是不知所以然,只好硬着头皮另起炉灶乱说一通;有时老师苦口婆心说上个三五遍,问大家是否明白时,大家是异口同声说明白,但当老师叫起其中的某位同学问他明白了什么时,他却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即使回答了,也是胡编乱造,前言不对后语。以上种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是屡见不

鲜,纠其原因,都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专注地倾听惹的祸。可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显得是那么的重要。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倾听能力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功。美国青年研究中心将“注意听他人讲话”当作学生合作学习成效的决定因素——社交技能之一。在如今活跃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光会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只有这样,学习效果才能最优化。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既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的不足,又能让学生触类旁通,萌发灵感,还能使他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的今天,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有效的倾听,使我们的学生拥有“倾听能力”,真正 掌握“倾听”这种金钥匙,从而深切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真正地爱上语文。倾听是我们接受社会、学习,取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正确的语言表达,更需要人们用心地倾听。它也曾给人类感情的沟通产生了巨大的魅力。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一半的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向的互动过程,学生要学会文明地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首先要学会倾听。听与说同样重要。在新课程大潮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孩子会表达了,课堂热闹了,但我们也该清醒地看到:在经历了这么一场深刻的改革之后,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和水平是否达到了预想的要求吗?是否给课堂教学、课堂效应、教学效果产生了下面的影响吗?是否给孩子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带来了良好的时机吗?我想其实不然。纵观如今课堂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归结:孩子们很活泼,胆子很大,课堂非常地活跃。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趣了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指名一个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老师的赏识.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当老师布臵作业时,学生往往审错题意,没有按要求做.更让人担忧和伤心的是:有些课堂还存在着乱班现象,即使老师敲破了讲台,也还是无济于事.一个没有倾听质量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一个不能让孩子们用心倾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不会很理想.同一个班的学生刚入学,学校提供了两样的师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贫富"差距之大,倾听是一个重要的

因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对策,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不倾听或不会倾听的不良习惯.必然影响他的学习,甚至终身的发展.所以提高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势在必行,义不容辞。

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当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时,学生们有的总爱插话,抢着说自己的想法,有的不甘示弱,在下面悄悄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表情沮丧,在唉声叹气中遗憾,有的好像与自己无关,在那玩弄文具、学具等,有的端端正正的坐着却从不发言,还有的站起来发言的内容是重复的。这些不正确的倾听方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迫在眉睫。一个会倾听的学生能在瞬间捕捉、筛选信息,并随即展开联想、想象,形成个人评价。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均需在瞬间完成,这种能力也是必须经过训练的。学生听力理解、记忆方面的能力差别,教者应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学生听说差异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培养其倾听能力,从而缩短这一集体环境下的学生之间倾听水平的差距,促其懂得倾听、乐于倾听,最终善于倾听,提高倾听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外研究者认为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它还包含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国内研究者把新课程改革与倾听习惯教育实验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进

行教学方式的变革,形成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从本质上讲,本课题的研究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是一脉相通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有创造性的人。不同之处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学科、内容、方法具有个体性。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小学生课堂上倾听能力的现状与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听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教师的语言魅力研究。教师的语言魅力是影响学生倾听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要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语调的变化等引起学生倾听。幽默风趣的教师语言,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表达能力;语调的变化既有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也应有琅琅上口韵脚等。

(三)探索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专项训练策略。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4.5至2014.7))

确立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实验,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设计课题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2014.8至2015.3)

1.2014年5月---6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把握学生外在的倾听表现,培养良好的倾听品质。

2.2014年7月---8月,研究教师语言魅力,通过幽默风趣的教师语言和语调的变化等,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乐意倾听,促进倾听能力、学习能力和谐发展与提高。

3.2014年9月---12月,进行提高倾听能力的专项训练,具体包括复述式倾听、转述式倾听、评价式倾听以及倾听弦外之音,让学生在不做任何努力的情况下就能专注课堂,倾听师生交流,形成倾听能力。

4.2015年1月---4月,综合运用研究的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倾听,提高学习效果。

(三)总结阶段:2015年5月,形成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推广引导学生有效倾听的策略。将实验报告上报有关教科研部门,接受上级教科所的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制定了小学生语文课堂听课情况问卷调查,并进行了调查分析。经过调查、访问等形式,我们认为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语文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是小学一门基础课程,但是仍然没有引起家长、教师和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家长和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上好语文课就行。而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正是这种心理在作怪,所以学生才学习不专心。没有

引起他们思想上的重视。2.教师教学中的偷懒现象。

由于部分教师也在思想上存在上述认识,所以就表现在教学上敷衍了事,能偷懒则偷懒,还在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呢?有些教师虽然也采用了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但形式单一,不能够吸引学生,长此以往就使学生失去了兴趣。

(二)更加关注了教师的语言魅力。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语调的变化等引起了学生的倾听。

1.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忌用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2.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

感。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3.教师的语言要有激励性,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4.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让学生臵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三)探索了学生倾听能力的专项训练策略,提高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1.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模仿训练中形成良好习惯。2.实行奖励制度,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3.以活动为载体,落实目标。

(1)听说一句话训练。让学生听说一句话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把自己编的学生喜欢听的、较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实际生活的句子报两、三句。说一句,让学生马上复述。

(2)开展了以“说说倾听的好处”“学会倾听践行动”

为主题的讨论会(树立倾听的意识,明确应该怎样去做),课堂上做个“会倾听的学生”。

(3)开展“老师讲课我会听”“我是神耳朵”“我是文明小听众”等活动,看谁得的红旗多,调动学生认真倾听的积极性。

(4)课外做个“会倾听的好伙伴”,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做“击鼓传话”“学说绕口令”“猜谜语”“听故事讲故事”等游戏,虚心、认真倾听别人说话。

(5)在家做个“会倾听的好孩子”,以问卷调查、倡议书、反馈表等形式取得家长的配合,发动家长监督、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倾听,帮助孩子形成倾听的好习惯。

(6)定期开展“学会倾听我最棒”的评比活动,根据上述表现进行表彰奖励。

(7)开展课堂倾听笔记展评(能摘抄老师和同学的讲述重点,学会做笔记)

(8)开展听写速记比赛(听写学生感兴趣的诗词、数学公式、英文短语等,培养学生调集最大潜力去倾听的能力)(9)角色互换:我当一次老师(5——10分钟,科目自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会了认真倾听,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实践操作,参与实验的五个实验班,通过听课、学生家长反馈等评价手段的实施,我们发现,学

生的倾听习惯在逐渐养成,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保证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学会了尊重,懂得了谦虚礼貌。在倾听习惯的养成训练过程中,学生渐渐懂得了尊重,当别人说话时,有耐心地听完,再发表意见,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养成了良好的交往习惯。

七、课题的结论

(一)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倾听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用赏识的目光善待每一个学生,用激励的措施巩固行为,开发潜能。学生不仅能做到认真倾听,还能做到边听边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在高年级体现的尤其明显。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听力的培养使语文综合能力的逐步提高,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提高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质量。当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学生生命的灵性,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孩子们动(脑、口、手)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课堂上讨论声、表扬声、鼓掌声不绝于耳。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们也发现一些课堂“热闹”现象之下隐藏着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太过于强调新颖,强调不拘一格。试问,在某些气氛热烈的课堂上,学生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质量究竟有多高呢?经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均对此引起了重视。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来说,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八、研究后的思考

(一)面临问题

课题研究一年以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我们知道还需进一步作深入的研究,有些问题还有待于大家讨论:“小学生活泼好动,特别是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课堂上根本就没有注意听课的意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愿意听,乐意听,成了现在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反思

上课专心听讲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作为自控力不强的小学生,尤其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长期的指导、训练。

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科研能兴校的信心。在对本课题结题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课题实验中,同时我们更期待专家对我们的研究给予关注和指导。

九、参考文献

(一)于漪主编:《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版。

(二)李朝辉:《小学语文教育》 2002年第5期。

(三)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版。

(四)李晓文、王莹著:《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

(五)张全祥:《教师如何引领课堂》,《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4期。

(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博士的《倾听着的教育》。

下载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结题报告[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结题报告[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九条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

    培养学生自救能力结题报告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二、承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镇中心小学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生安全事......

    结题报告(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漳河新区双喜街道办事处杨店小学【摘要】本课题由我组语文教师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汲取知识、丰富视野的方......

    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东海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结题报告 1 《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

    加强低段小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加强低段小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实验小学刘艳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理解掌......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崇文小学教育集团永安路校区闫海娟一、课题提出背景及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研究,初步摸索出关于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读书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