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切入中心服务民生不断扩大政协影响力
切入中心 服务民生 不断扩大政协影响力
在新形势下,要不断扩大政协工作的影响力,政协组织必须更加主动的作为,切入中心,服务民生,将虚工做实,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协的作用,取得社会认同。**县政协在近几年的履职过程中,发挥政协联系广泛、智力密集、地位超脱的优势,围绕县委、政府经济工作中心,服务社会发展大局,选择以县委政府亟需解决、群众密切关注、政协能够大力推动的工作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得到了全县上下的认可,政协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政协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充分地发挥。
一、围绕党政中心,致力服务民生,精选调研课题
选准调研课题是充分发挥政协优势,体现政协特色,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的关键。政协是党委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新时期不断涌现的各个社会阶层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的最佳渠道。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方面,内容要紧贴党政工作中心,只有这样政协调研的成果才能为党政决策所采纳,在促进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十分注重民生选题,反映群众诉求,深入调查,细致研究,为相关问题解决谋求最佳途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政协价值。我们在调研选题中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体现宏观性。每年在确定重点调研课题前,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县委、县政府对年度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工作部署,主动和县委、县政府沟通,了解县委、县政府年度工作重点,将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作为调研选题方向。这几年,我们先后确定的县城发展中用水问题;高中布局调整;“十二五”规划编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课题都是事关**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二是超前谋划党政政策性课题,体现前瞻性。各专委会都要走访对口联系部门,了解政府部门年度工作情况,综合分析,以超前眼光瞄准县委政府即将出台的决策性部署,确定年度调研课题选题方向,反复讨论磋商,最后确定重点课题,使得调研所提意见建议能在党政决策中得到体现。去年,在 “十一五”收官之年,我们想在政府之前,对全县“十一五”的发展和“十二五”的规划开展调研,全面分析“十一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提出意见建议,调研成果得到
了全县上下的普遍认同。三是重点指向群众关注重大民生问题,体现针对性。注重抓住对群众切身利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情况又比较复杂、解决问题涉及党政多部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我们一直注意从委员提案和各界人士反映较普遍的问题中选择调研课题,先后就解决新县城管理问题、县城发展中用水问题、新县城菜篮子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为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建言献策,受到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好评。四是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注重从选题上深度展开,体现系列性。调研形成系列,可以客观地反映问题的全貌,帮助党委、政府了解整体情况;一年突出一个重点又可以增强政协调研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党委、政府采纳。因此我们在选择调研课题时,着眼于重大问题,做到不提一般的问题,不一般地提出问题,同时注重通过调研把某一方面的课题做深、做细,一年突出一个重点。
二、坚持求真务实,发挥政协特色,改进调研方式方法
选题是搞好调研的基础,而缜密科学的调研方法则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关键。一是发挥政协组织的整体优势,整合内部资源,集中
力量抓好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几年来县政协的几项重点调研课题,都由政协的分管主席牵头,相关专委会参加,组成专门的调研班子,系统开展调研,形成调研主材料;同时,选择课题涉及部门的政协委员,就课题的不同侧面,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分报告。调研主报告与分报告互为补充,形成全面、细致的系列调研成果。二是发挥联系广泛优势,调动各方力量,联合开展调研。党政部门了解政策,熟悉情况,参与决策;党派团体人才云集,知识层次高,看问题、提建议有独特的视角;县政协的优势则在于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我们在组织调研时,注重借助这三方面力量联合开展,使得调研掌握的情况真实、全面,剖析原因客观、针对性强,提出建议立意高、操作性强。今年在开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调研时,我们邀请县发改委、经信委、农委、财政局、人社局、物价局、统计局、卫生局、民政局等9部门和相关委员参加,一方面准确掌握了存在的矛盾问题,另一方面,使调研形成的意见更具建设性。三是搭建两个平台,提高调研工作的质量。首先把调研作为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注重发挥委员在调研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从选题到调研,直至调研报告定稿,充分发挥委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研所提建
议注意吸收委员的意见,一方面调动了委员参与政协调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政协调研的特色。其次把调研作为发挥界别优势,吸收各界人士、专家意见的智力平台。由界别组成既是政协的特点,也是政协的优势,界别的意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某一阶层、某一方面群众的意愿。我们在调研中注重体现政协界别特色,反映界别的声音。邀请与课题有关的各界人士和专业人士参与调研,调研方案设计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调研过程请他们全程参与,提高了政协调研的质量和水平。四是着力反映群众呼声,充分发挥政协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调研中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我们针对我县新县城取水水源不足、污染严重问题,在开展县城发展中用水问题调研时,联合建设局、物价局等部门,分别召开县城单位职工代表、企业代表、失地农民代表等不同层次用水户代表座谈会,深入自来水取水水源地实地察看,并外出赴湖北大冶学习经验,全面掌握居民意愿呼声,广泛征集意见。根据我们的调研建议,政府认真采纳落实,县城居民全部用上长江水,彻底解决了县城居民生活用水困难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三、跟踪督查落实,开展专题议政,注重成果转化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调研工作中不仅仅满足于报告送上去了,领导批示了,党政部门转发了就束之高阁。我们注重把调查研究与政协议政、提案以及舆论宣传工作相结合,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在促进调研成果的转化,促进调研形成意见和建议的落实上下功夫。一是将重点调研成果形成建议案报送县委、县政府。在中共**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对政协建议案的办理规定,党政领导必须作出批示,有关部门必须认真办理,并按程序将办理情况书面向政协反馈。为了促进调研成果转化,县政协将近年来的具有全局性重点调研形成常委会建议案,提交政府办理落实,不仅督促相关部门书面答复,并定期邀请政府分管领导向政协常委会通报建议案办理情况。二是加强沟通联系,召开专题议政会,促进调研所提意见建议进入决策程序。去、今两年,在政协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召开了“‘十二五’规划编制、高中布局调整”和“提高我县城乡居民收入”两次专题议政会,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直接听取意见建议,促进调研成果进入决策程序。三是对调研成果采取多渠道转化
措施,促进建议落实。对于调研中发现的重要情况和重要建议,及时转化为委员提案,连续跟踪督促落实。在我们开展的新县城管理调研中提出要在新县城路口增设红绿灯等交通安全设施,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及时采纳,转化为委员提案后,作为重点加强督办。如今,新县城各重要路段路口,红绿灯、交通安全警示牌等各种设施齐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受到全社会一致好评。这些做法不仅有效促进了调研成果的转化落实,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政协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篇:以纪促建 服务民生
以纪促建
服务民生
——区纪检监察机关服务社会民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民生问题作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是党的十七大关注的焦点,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和政府的执纪监督专门机关,是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保障者。近年来,江东区纪检监察机关把促进社会民生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出了应有的努力。深入研究和切实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社会民生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认识,创新举措,扎实工作,提高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着眼新的内容,科学理解纪检监察工作和社会民生建设的关系
何为“民生”?《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大抵是指吃饱穿暖求个温饱的意思。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而今天,民生的含义则有很大的扩延,由原来的简单生活形态的物质需求,上升为既包括物质形态也包括精神特征的整体需求。
为何要强化社会民生建设?人民是国家之基,人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繁荣稳定。同时,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 群众的政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我们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供,民有所期我有所干,这样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为民之基、执政之基。
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衡量科学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是关系民心向背和国运兴衰的大事。民生问题关系群众的直接利益,民生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显著压力,更会严重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又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问题。
纪检监察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发展的重要保障,与社会民生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首先,推进社会民生建设既是纪检监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执纪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又是检验纪检监察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纪检监察工作也不例外。纪检监察机关把“以人为本、执纪为民”的基本理念,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中,落实在反腐倡廉各项举措和具体实践中,体现在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上,并以促进社会民生建设的实际成效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和评判。其次,纪检监察工作既是推进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力量,又是社会民生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委政 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民生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为社会民生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通过妥善处理党内、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民生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成为推动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可以通过加强对民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查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为社会民生建设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再次,社会民生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民生是和谐之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解决好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而关注和改善民生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纪检监察机关只有适应改善服务民生的新要求,更大程度地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在突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谋求更大的作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社会民生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把握新的要求,正确认识纪检监察机关在社会民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民生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 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新时期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民生建设方面提出的明确目标和作出的郑重承诺。
今年4月,省委作出了《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民生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5月,市委就贯彻省委《决定》制定了《实施意见》,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举措。7月,区委提出今后五年通过抓好社会民生建设“九个方面”的工作,深入开展“八大行动”,实现“六大全面提升”,建设文明之区、和谐之区和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这些都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发挥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重要作用,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营造好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力推进社会民生建设,保证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是促进社会民生问题的科学决策。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站在全局的高度,利用自己的特有渠道,收集群众关心、领导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综合提炼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策建议的信息,为党委政府开展社会民生建设问题的研究决策提供参谋服 务,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同时通过推进党内民主和权力公开,完善议事和决策机制,最大限度地赋予群众话语权和建议权,把决策的过程变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化解矛盾的过程,确保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
二是督促民生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着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正确执行、保证政令畅通的重要使命,要进一步加强对民生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民生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同时通过加强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的执法监察,开展民生资金保障及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等,确保各项民生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项民生工程真正利民,各项民生资金惠及人民。
三是纠正民生建设领域的不正之风。纪检监察机关具有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的重要职能,要进一步从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纠正违反政策规定,在民生建设领域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防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的发生,切实当好群众利益的后盾。同时通过把各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情况列入政风行风评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把评议结果与责任追究、干部使用挂钩,有力促进各部门的行风政风建设。
四是营造社会民生发展的良好氛围。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通过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的观念,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同时通过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推进政务公开,受理效能投诉,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让政府和群众在社会民生建设中互动、共进。
三、坚持立足实际,科学总结我区“以纪促建、服务民生”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之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现代化新中心城区建设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我区正处于城市区域发展战略的机遇期、城市功能提升的跨越期、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期,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需求日渐多样化、利益矛盾日趋复杂化。在这过程中,区纪检监察机关把服务社会民生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找准切入点、落脚点、立足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和优势,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民生建设,走出一条“以纪促建、服务民生”的新路子。
(一)坚持“发展先行”,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促进社会民生建设的切入点。经济发展是社会民生建设的物质基础。“以纪促建、服务民生”,首先要在服务经济建设上做文章,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近年来,区纪检监察机关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履行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职 责,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抓作风、强保障。坚持以作风建设为“总抓手”,以“经济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竞赛和环境优化提升”四大主题年活动为有效载体,通过明确目标要求、细化责任分工、建立考核机制,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创新突破,狠抓落实,营造攻坚克难、合力兴区的良好氛围。二是抓载体、强服务。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组织开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拆迁”专项行动,由区领导带队,抽调一批优秀干部和业务骨干分成若干工作小组深入骨干企业、重点项目、拆迁地块开展服务,并组织金融服务、企业上市、节能减排等7个专业组,搭建银企合作、招才引智等5大平台,有力推进创业创新、保稳促调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是抓基层、强基础。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和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活动,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好、依法行政严、服务质量优、服务环境佳、长效机制实等五个方面要求,以评促建、评创结合,实行摘挂牌制度和动态管理,全面加强基层政风行风建设,提高基层站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意识。
(二)坚持“民利至上”,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促进社会民生建设的落脚点。“以纪促建、服务民生”,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好、维护好、发展好。近年来,区纪检监察机关立足区情实际,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社会民生建设顺利进行。一是监督检查促落实。将民生工作落实情况作为执法监 察的重要任务,重点检查区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的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检查相关部门民生工作目标责任落实情况,通过督进度、督难题、督落实,查秩序、查作风、查绩效,及时发现和解决民生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督促民生工作任务的完成。二是项目保廉促“双优”。着眼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双优”目标,积极构建重大民生项目保廉体系,建立完善重大项目认定、廉政谈话、跟踪审计、验收、后评价、预防职务犯罪等方面制度,在全省率先向社会公开选聘重大项目特邀监察员,对政府投资民生重点工程的招投标、设计变更、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实施跟踪监督,确保民生工程顺利推进。三是行风建设促长效。抓住群众关心的教育、卫生系统行风建设不放松,全面推行教育系统“阳光工程”,从源头上加强对教育收费的监管,健全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获得首批省教育收费示范区称号;加强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规范管理,认真执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深入推进医院院务公开,以民主评议卫生行风活动为契机,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单位落实整改措施,建立健全行风建设长效机制。
(三)坚持“公开为要”,把推动权力阳光运作作为促进社会民生建设的立足点。“以纪促建、服务民生”,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让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从而真正实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近年来,江东区纪检监察机关注重参透上情、把握要义,摸清下情、创新举措,大力推进权力公开,促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是大力推进 政务公开。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切实加强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深入实施行政许可条件、审批过程、办理结果“三公开”。积极开展政务开放活动,组织效能与行风监督员对实事工程项目招投标、劳动仲裁、人事招考面试等工作进行现场监督,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二是大力推进机关内部事务公开。建立并不断完善机关内部事务公开制度,规定五大类事项必须全部公开,突出公开公务接待费、出租房管理收费和工程招投标结果等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强化点题公开,规范公开形式,建立以局域网为主的公开平台,干部职工的满意率达90%以上。三是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公开。深化基层廉洁工程,积极推行股份经济合作社“民主决策五步法”和基层站所向群众述职、接受群众评议的做法,在基层广泛实施党务、事务、财务公开和民主听证、民主恳谈等制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落实“三问四权”,畅通群众享用各项民主权利的渠道。
(四)坚持“勤廉并重”,把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作为促进社会民生建设的着力点。要把“以纪促建、服务民生”真正落实到位,关键是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群众观,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近年来,区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廉政与勤政并重、教育与制度并举,努力从源头上防止消极腐败现象的产生。一是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区管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在《今日江东》开设“一把手”谈反腐倡廉建设专栏,并通过开展 法纪警示教育、实施家庭助廉行动等,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以文化新区建设为依托推动廉政文化“五进”。构建常青藤、华光城、日月星城廉政文化圈,探索楼宇和商圈廉洁文化建设,打造“清风进社区”、“清风使者行动”、“清风讲坛”等“清风”系列品牌活动,逐步提高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参与面和影响面,使崇廉倡廉的社会价值取向不断深入人心。三是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制度建设。积极开展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稳步推行公务用车改革和公务卡结算,制定实施重大决策、重大人事、重大工程建设、重大固定资产处置、重大活动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五重一大”事项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以及区管“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审批、人事、工程建设项目和物资采购工作等规定,防止权力寻租现象。四是以绩效化管理提升机关效能建设。开展财政支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估,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行政执法绩效考核,规范行政执法自由量裁权。引进“网络日志审计系统”开展网上效能检查,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政勤政水平。
四、不断创新突破,深化“以纪促建、服务民生”工作实践的几点思考
全面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发展阶段,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站在新 的起点上,充分发挥教育、监督、惩处、保护职能,以更高的要求,更加扎实的工作,把“以纪促建、服务民生”工作实践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为社会民生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深化“以纪促建、服务民生”工作实践,首先要通过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引导社会民众形成敬廉崇廉的氛围,为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丰富廉政教育内容,增强说服力。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制度,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党纪法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先进示范教育和警示案例教育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执政为民和廉洁从政的意识。二是创新廉政宣教方式,增强感染力。加强反腐倡廉理论教育和形式宣传,充分利用《今日江东》、党政信息网、江东廉政网等宣传平台,及时总结和宣传勤廉为民典型和民生工作经验,发挥廉政勤政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个人品德教育的整体效能,让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存于心,见于行。三是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增强辐射力。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圈建设,打造廉政文化特色街区,充分运用文艺汇演、廉政故事、演讲比赛、书画展等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推进廉政文化“五进”工作,扩大廉政文化工作覆盖面、群众参 与面和社会影响面,推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认同,促进党风政风民风的不断好转。
(二)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为社会民生建设提供制度保证。深化“以纪促建、服务民生”工作实践,纪检监察机关必须针对社会民生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要求多元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的特点,认真履行监督制约职能,积极组织协调发挥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等监督主体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确保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促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是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政策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和谐发展的前提,要加强检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情况、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情况,保证党委政府作出的关于社会民生建设的重大决定顺利执行,保证各街道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重要决策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减少和避免因政策不公、决策失误、政令不通而导致的社会不和谐,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二是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严格执行区委“两项制度”,适度分散和平衡权力,通过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巡视工作和各类公开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用权行为的监督制约,控制越权行为,减少权力滥用,避免以权谋私,确保人民群众所赋予的权力被公平公正地行使。三是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针对社会民生建设中容易产生腐败的领域和部门,抓住权、钱、人等关键环节,用标准化的制度和程序来规范从政行为,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效能与 行风监督员和特邀监察员参与监督,有序组织社会群众参与监督,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提高监督的规范性和强制性。
(三)充分发挥惩处职能,为社会民生建设提供纪律保证。深化“以纪促建、服务民生”工作实践,要把查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摆在案件查处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查办案件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一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格执纪。重点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破坏社会民生发展的案件,严肃查处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影响社会民生建设的违纪违法案件,着力查处发生在招标投标、工程建设、征地拆迁、留用地开发中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二依照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规定,坚持依纪依法办案。严格遵守案件受理、初核、立案和调查、审理、处理、执行及移送等有关规定,严格在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使用办案措施,坚持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切实维护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坚持“惩前治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注重执纪效果。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既要坚持依纪依法办案,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为社会民生建设排除干扰,又要坚持惩治和教育相结合,准确执法量纪、宽严相济、区别对待,增强执纪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妨碍社会和谐稳定和民生发展的因素。
(四)充分发挥保障职能,为社会民生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深化“以纪促建、服务民生”工作实践,必须进一步发挥纪检监 察机关作为人民勤务员、保护神的作用,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一是加大执法监察和纠风治乱力度,确保党的重大社会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继续治理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公共服务行业和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存在问题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和收费标准;对环境污染、制售假劣食品药品、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加大查处力度;着力解决一些基层站所存在的办事推诿、效率不高等问题。二是畅通信访举报渠道,保证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得到落实。坚持以“办群众信访、解基层难题”为宗旨,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健全信访网络,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和下访约访制度,健全领导干部疑难信访问题包案处理制度,建立完善信访举报办理情况通报制度,保证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得到落实,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桥梁,确保社会稳定与和谐。三是维护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激发社会民生建设的创造活力。切实维护党员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等民主权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决策、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意识。保证社会民主健康发展,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旗帜鲜明的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帮助失误者、惩治违纪者、鞭挞空谈指、追究污蔑者,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调动党员群众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民主团结、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民生发展。
第三篇:服务民生促进发展 努力推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服务民生促进发展 努力推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卢彦在2013年全市商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13年2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市商务工作会议,总结2012年商务工作,部署2013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2012年商务工作回顾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商务系统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创新突破,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任务。
(一)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更加坚实。
城乡便民商业体系不断完善。在城市社区,积极推进 “六条线”进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网络覆盖1500多个社区,基本实现城市较大规模社区全覆盖。在郊区乡镇,大力实施惠农工程,“家电下乡”商品累计销售109.1万台,3100多家连锁超市和便利店深入郊区所有乡镇和千人以上大村,累计改造的189家农村集贸市场覆盖了郊区县所有乡镇。
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创新。进一步确立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回收、回租、补建社区蔬菜零售网点104个,推动国资参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初步形成“市抓批发、区抓零售”新体制。10家开展“农超对接”超市果蔬农产品销售量15.6万吨,增长15%;蔬菜直营直供店累计达122家;车载蔬菜直销车服务范围覆盖107个社区,蔬菜零售新模式菜价低于全市均价20%以上,模式创新更好地实现了惠民利农。
市场供应保障调控体系不断健全。继续巩固货源市场“日常供给”、商业库存“安全供给”、政府储备“应急供给”三道防线,市场调控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圆满完成十八大服务保障任务。“7.21”特大自然灾害期间,商务部门及房山、门头沟等区,紧急调运1000多万元的生活必需品,及时保障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市场供应稳定。
(二)推动和促进发展的成效更加显著。
聚集发展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两家国家级和六个市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梯次结构;海淀、昌平等6个服务外包示范区离岸外包执行额30.7亿美元,增长53.6%;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口额增长13%,高于全市增幅8.3个百分点;首批命名16座商务服务业示范楼宇;通州商务园和大兴区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电子商务聚集区获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称号;四大物流基地实现营业收入727亿元,增长21%。
内涵发展实现新提升。“双自主”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达到10%;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出口增长30.6%,占比达75%,提高14.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85.9%,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64.4%,提高9.4个百分点;全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7家,设立投资性公司208家,吸引跨国公司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663家,继续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业境外直接投资增长64.3%,占全市境外直接投资的比重达88.5%;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从传统的土木工程向矿产资源开发、新型能源利用等中高端业务转移,全年营业额增长16%,“走出去”能级不断提高。“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中国燃料油现货交易平台”成功开市交易并实现平稳运行;首家千亿元规模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房山诞生;文物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占全国的六成以上,高端交易实现新突破。首届京交会取得圆满成功,实现国际服务贸易交易额112亿美元,超过第84届广交会交易规模,呈现出高规格、高起点和高水平的特点,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有力带动了我市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
融合发展创出新佳绩。开展中关村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9个试点项目带动投资近8亿元;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70辆纯电动车陆续投入绿色物流运行;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实现网上零售额596.8亿元,增长99.8%,商务与科技融合成效显著。重点培育酷车小镇、鲜鱼口等26条市级特色商业街区,鼓励“老字号”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全市旅游收入中的餐饮、购物占比达52.2%;支持文化“走出去”,全市广告宣传、电影音像等核心文化服务出口额增长13.2%,商务与文化旅游融合收效良好。
规范发展迈上新台阶。引导商业零售企业诚信促销,纠正不规范促销行为155项;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协助捣毁窝点221个;认真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退还或解决违规收费4000余万元;开展商业服务业技能大赛,行业服务更加规范。扩大北京市“放心肉”工程推广建设试点范围,可追溯的“放心肉”达全市年生猪屠宰量的80%;提高酒类溯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广泛推广使用低钠盐,有力保障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加强检查、严格执法,整改商业安全隐患和问题5000多个,确保了全行业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三)统筹和协调推进的商务发展机制不断健全。
消费增长促进机制作用继续显现。一是合力推动。调动区县、行业协会和商业企业促消费积极性,全市共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100多场次,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迈上新台阶;西城、延庆、密云等区县促消费活动主题鲜明,效果突出,东城、石景山、顺义和怀柔等15个区县完成或超额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任务。二是政策促进。开展家具以旧换新试点月活动,拉动当月全市家具类商品销售额增长11.9%,高于2012年增幅7.2个百分点;结合老旧机动车更新换代,拉动新车销售36万辆;继续实施刷卡促销政策,全年刷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超过75%。
外贸增长协调机制效果明显。为企业实际办理出口退免税278亿元,增长10.1%;简化银行办理贸易收付汇业务流程,所需时间减少70%左右;加快通关速度,普通企业通关时间平均缩短至进口23.5小时、出口1.8小时左右;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受益企业覆盖率超过80%。支持“双自主”企业扩大出口,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汽车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汽车成为“双自主”出口的第一大产品;广交会等境内外展会上本市参展的“双自主”企业占70%以上。
联动发展促进机制成效显著。首都国际机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和部分国家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获批。各类外贸政策咨询会、宣讲会、培训会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与朝阳、丰台、平谷等区县开展战略合作,引导726个外资项目落地相关区域。为相关外资企业办理土地款入境约16亿美元,破解了多年积累的难题。支持8家担保企业对275家中小商贸企业融资,带动直接投资150亿元,税收19亿元,就业增长15%。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帮助“双自主”企业首次成功应对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
区域商务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农产品货源供应区域商务合作由最初的7个省区市扩大到9个,与30个蔬菜产地签署长期合作协议,蔬菜供应量增长12.5%,在服务首都市民的同时,服务产区菜农。举办 “各省市商品大集”,为全国“名特优”商品和品牌进入首都市场搭建平台,累计吸引918个国内品牌落户,销售额超过3亿元,大集已成为各地品牌商品走向全国市场的“孵化器”。
回顾过去的五年,尤其是经过成功服务2008年奥运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市商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机制不断创新,政策不断突破,法制不断健全,服务不断提升,指标不断刷新,贡献不断增加——与世界城市要求相适应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接连跨上新台阶,五年内消费规模迈上四个千亿元台阶,自2008年起连续位居全国城市之首,2012年达7702.8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实现4079.2亿美元,是2007年的2.1倍。服务贸易保持全国领先地位,2012年首破千亿美元大关,增速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是2007年的2.1倍。利用外资连创新高,接连跨过60、70亿美元台阶,2012年达80.4亿美元,增长14%,在全国吸收外资下降的背景下,实现了规模与质量同步增长。境外投资成十数倍增长,2012年突破10亿美元,达11.9亿美元,是2007年的12.6倍。口岸运营持续向好,2012年进出口货物监管量、征收关税及代征税分别是2007年的1.3倍和1.5倍;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排名从世界第九跃居为第二。
经过多年发展,商务领域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
最终消费率自2006年起连续六年超过投资率,2011年达58.4%,超过投资率17.3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形成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型经济增长格局。2012年,商务领域涉及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运输仓储和商务服务五大行业国地税收入占全市的30%、就业占全市的36.6%;外资企业缴纳的国地税占到全市20.4%。市外和境外购销额占全市商品购销额的73.4%,为外省市进出口货物占全市的71%,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8.4和7.7个百分点,北京作为全国流通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1年,全市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额分别占全球的1.07%和1.12%,比2007年各提高了0.31和0.35个百分点,实现了国际商贸中心战略确定的到“十二五”末在全球占比突破1%的发展目标。
上述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各区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更有赖于商务战线广大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全体干部职工的拼搏奉献和创新开拓。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向各级领导、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2013年商务工作思路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利用推动商务发展的良好机遇,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全力做好服务和保障民生工作,稳中求进,扎实开局。以抓目标为指引,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开展;以健机制为保障,强化部门合作和资源统筹;以储后劲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首创精神和政策突破,全力推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主要预期目标是: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左右;货物贸易超过4000亿美元;服务贸易增幅高于12%;实际利用外资80亿美元以上;境外投资增长超过10%。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做好惠民生促消费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把扩大消费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方案》,在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全力做好服务和保障民生工作。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城乡便民商业服务体系。探索生活性服务业改革试点,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商业服务水平。继续实施“老人一元理发”项目,支持开展其他公益性惠民服务。启动百名大师、千人“民星”和万人培训工程,推动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引导早餐经营网点合理布局,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建设和改造固定早餐门店100家。以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空白社区和千人大村为重点,继续推进规范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优化共同配送,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和需求,新增便民共同配送网点100个。进一步完善郊区现代流通网络,提高商品配送能力和水平,郊区连锁网络联合采购规模达到5亿元。
着力推进公益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巩固惠农利民成果。出台并组织实施《蔬菜零售网络体系建设管理办法》,探索国资参股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主要蔬菜零售企业模式,加快推进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鼓励区县回收、回租、补建社区蔬菜零售网点,支持区县制定实施“菜篮子”网点建设区域发展规划,继续推进蔬菜流通新模式网点建设,新增蔬菜直营直供店60家,蔬菜流通新模式网点100个。
全力做好市场供应和政府储备,提高调控和保障能力。继续开展保障冬季首都市场蔬菜供应联合行动,提高冬季蔬菜保供能力。做好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梳理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完善制度,优化结构,扩大规模,不断提升市场调控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2.千方百计拉动消费增长。
强化政策引导,稳定消费增长。巩固多方联动促消费机制,安排促消费鼓励资金,支持批发、零售(餐饮)企业为保增长做贡献。配合老旧机动车淘汰,推动汽车消费。继续实施家具以旧换新、信用消费和刷卡消费鼓励政策,扩大惠民消费。开展以保障房、餐饮、国际精品销售等为主题的系列促消费活动,营造消费氛围。引导餐饮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厉行节约,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
依托市场优势,发展品牌消费。推动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主品牌,汇聚国内品牌,吸引国外品牌。整合全市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信息,推进区县商业地产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有效对接。稳步推进零售外资店铺发展工作,更好地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创新商业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支撑环境,力争实现网上零售额7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突破8%。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升级,重点培育1-2个电子商务聚集区。研究电子商务企业开展跨境交易业务,扩大国际流通规模。推动网络(电子)发票试点工作,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延续拓展电子产品、家居、百货、装修和耐用品市场的信用消费需求;推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零售企业之间的信用消费合作平台,促进信用消费健康发展。
优化服务环境,扩大外来消费。抓住实施部分国家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机遇,配合相关部门积极争取离境退税政策尽快出台,深度开发国际消费;继续做好“老字号”创新发展工作,提升特色商业文化内涵,增加特色消费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扩大消费增量。
(二)加快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更好地服务首都与世界的经贸往来。
推动政策突破和机制创新,努力保持两类贸易和双向投资稳定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着力稳定货物贸易增长。一是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动各类外贸特色商品交易功能区建设和特色商品展示交易功能拓展;利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示范基地转型升级。二是着力扩大出口。全面推进出口汽车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升“北京创造”影响力;利用各类展会组织本市“双自主”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2013年,“双自主”企业出口占比达到12%左右;探索二手车出口试点工作,带动新车消费;加大出口退(免)税支持力度,吸引进出口总部型企业在京发展,扩大外贸出口增量。三是积极增加进口。重点支持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北京“进口商品购物节”活动品牌,吸引国际品牌商品进入北京消费市场;发挥网络零售优势,探索进口商品零售新途径。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服务。鼓励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在东盟、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建设营销网络;加强产业损害预警,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本市产业安全。
努力保持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发挥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充分利用京交会等高端交易平台,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出口品牌,推动服务贸易规模再上新台阶。着力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保持新兴服务贸易出口快速增长态势;稳步扩大文化服务出口,提升“北京服务”影响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创新机制破解制约生物医药等外包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巩固我市服务外包全国领军城市地位,2013年离岸外包执行额增幅超过15%。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研究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意见的措施;推动研究我市外商投资企业高管人员奖励政策以及出入境、居留等便利措施。积极推进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雁栖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抓住中关村扩区、CBD打造国际金融城、通州新城和新机场建设等机遇,发掘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抓住国家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契机,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服务业领域,进一步促进外资结构优化。
继续提升“走出去”层级。重点支持骨干科技企业、文化企业以集合化方式“走出去”;支持对外投资带动承包工程、设计咨询业、中国工程技术标准“走出去”、企业联合“走出去”。引导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增长超过10%。
进一步完善首都口岸经济体系。一是深入实施口岸发展规划。继续推进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正式开放,加快通州口岸建设步伐,筹划新机场口岸规划相关工作,恢复丰台货运口岸铁路专用线运行,推动与边境城市口岸铁路直通。二是加快完善口岸功能区。鼓励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扩大外贸规模的同时促进内贸销售。推进首都国际机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落地后续工作,尽早实现汽车整车进口功能。着力扩大保税业务规模,天竺综保区进出口额增长25%以上;亦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量实现翻番。支持平谷国际陆港争取启运港退税政策,力争全年外贸吞吐量突破3.5万标箱。
推动第二届京交会取得更大成效。秉承“务实、合作、诚信、俭朴”的办会理念,以服务客商为本,以交易洽谈为核心,全力办好第二届京交会,提升京交会品牌国际影响力、国别覆盖率、省区市参与率和签约执行率。借助京交会平台,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同时,吸引一批服务贸易领域国际知名企业落户北京,为建设国家服务业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三)深入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更好地助力首都世界城市建设。
进一步完善发展促进机制,着力培育对首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增长领域。
1.服务大局,不断开拓商务领域发展空间。
全面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出台总部经济政策,将现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扩展至各类内外资总部企业。鼓励和支持总部企业在京发展实体业务,推进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提高总部企业对全市经济贡献度。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累计达150家以上。
完善批发业增长促进机制。建立批发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工作联系制度、会商制度和监测体系。出台鼓励批发业发展政策,完善促进机制,加大促进力度,提高批发业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
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商务楼宇差别化定位,打造一批总部管理、投资咨询、会议展览等特色鲜明的主题示范楼宇,突出特色发展。继续支持商务楼宇的软硬件环境改造和服务品质的提升,重点培育15座主题商务示范楼宇,命名首批2-3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努力打造更多的税收过亿、知名度高的商务楼宇,引导商务楼宇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实现商务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推进国际会展之都建设。以统筹会展资源、健全会展业发展机制为抓手,提高承接大型会展的能力。落实会展业鼓励政策,支持引进和培育一批国际国内品牌展会,支持大型展馆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启动会展业国际化宣传推广活动,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助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继续加快高端市场发展。充分发挥“中国燃料油现货交易平台”、“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示范作用,拓展大宗商品交易规模和品种,逐步确立在全国商品交易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鼓励本市拍卖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引进国外拍卖企业,促进拍卖业国际化发展,推进北京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建设。
2.提升品质,全力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推进商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依托中关村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推动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在流通领域的推广应用。搭建中关村信息服务类、科技服务类等高新技术企业与商贸流通、物流、商务服务等企业需求对接平台,为科技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搭建桥梁和渠道。
创新商务与文化的互动发展。继续加强特色商业街等现代商业文化品牌塑造,重点推进五道营等特色商业街建设,积极探索推动南新仓“北延南扩”等特色商业街二次提升工作,扩大文化消费规模。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重点加快文化出口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扩大出口,不断提升“北京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3.加强监管,大力规范流通市场秩序。
大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统筹力度。协调推进商标、进出口商品侵权和药品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相关工作制度和机制,推动“双打”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建立“两法”衔接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有机结合,增强打击违法犯罪的合力。
进一步完善流通市场监管机制。重点推进“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部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和销售猪肉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大中型连锁超市全覆盖。加强对酒类、药品等特殊商品流通管理。继续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和单用途预付卡专项治理行动。加强机电产品国际招投标监管。进一步提升行业安全监管和商务综合执法水平。推动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有序回归现货市场。完善商务诚信建设网络平台,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和评级记录,推动诚信经营,营造首都和谐有序的消费环境。
同志们,商务发展任重道远,做好首都商务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依法行政;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一岗三责”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以务实开拓的进取精神,为首都商务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13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首都商务一定会更加奋发有为,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为形成与世界城市要求相适应的国际商贸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抓党建 促工作 服务民生铸品牌
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
抓党建 促工作 服务民生铸品牌
本报记者 刘伟平通讯员 徐苏
“全国十佳法律援助单位”、“全国模范服务窗口”、“河南省优秀法律援助中心”、“全省司法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这是集体的荣誉。
“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支部书记张勇赛的光荣。
这些是17年来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坚持“抓党建 促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郑州模式”开辟法律援助新路径
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1996年,是河南首家、全国首批法律援助机构。中心成立伊始,在中共郑州市司法局党委的关心支持下,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成立。
在之后的十七年里,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始终以“抓党建、促工作”为动力,立足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生力军作用,立足于法律援助工作呈现的新特点新要求,立足于探索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走出了一条的“抓党建、促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
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时刻不忘“党要管党”的政治责任,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单位核心力量建设,抓党建就是抓单位良好风气,抓党建就是抓单位软实力的增强,抓党建就是保证单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一岗双责”,做到党建工作与整体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切实发挥党组织带好队伍、服务中心的作用。中心党支部书记张勇赛律师亲自挂帅,办理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巨大影响的案件,获得“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在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中心开创了全国法律援助三大模式之一的“郑州模式”,成立全国第一家“共青团法律援助工作站”,并在工会、妇联、残联、侨联、警察学会和劳动学会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开辟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倡导组织全国城际间法律援助协作会,积极为特殊群体服务;全国首家在中级人民法院设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办公室,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数量、质量均居全省首位,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近几年来,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因工作成绩突出,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十佳法律援助单位”,2001年和2012年两次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被中宣部、全国人大内司委、团中央、教育部、司法部联合授予“全国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全国模范服务窗口”,被省司法厅荣记集体二等功;荣获“河南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河南省优秀法律援助中心”; “河南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省司法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中心把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援助对象,与全国36城市签订了《农民工城际法律援助协作郑州协议》,降低农民工异地维权成本,近年来为其挽回经济损失达5亿元。坚持办案数量与质量并重,建立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案件质量评估、投诉查处等制度,对受援人发放案件质量监督投诉卡,同时进行登门或电话回访,案件回访率达到100%。所办有关案件入选全国百优案例、河南省司法厅十大精品案例。
面对取得的多项荣誉,市司法局要求,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局面、倍加珍惜当前的好形势、倍加珍惜良好的工作基础,要抓紧谋划好下一步工作,比如以法律援助大篷车、名师讲堂、培养一批金牌律师等举措,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要充分发挥12348热线电话的作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载体,不失时机地在点、线、面等方面把法律援助这项民生工程宣传好,扩大社会知晓率。
近期,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在《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荣获“全国十佳法律援助单位”的情况报告》上作出批示:“向同志们祝贺!望持续做好工作,保持荣誉。”
为认真贯彻落实吴天君的批示精神,3月25日,郑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周顺杰主持召开局长办公会予以专题传达学习。周顺杰说,吴书记的批示既是对郑州市司法行政工作的鼓励,也是鞭策。我们要以获得“全国十佳法律援助单位”殊荣为契机,创新工作理念,把这项民生工程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2005年某日凌晨,位于郑州市航海路兴达润滑油商行的业务员徐某放在床头的挎包被盗,包内装有徐某保管的货款45756元。案发后,与徐某同住一屋的业务员张鸿不知去向。管城公安分局经侦大队经分析认为,张鸿的作案嫌疑最大,而且他很有可能携款到上海为他正在上大学的哥哥张华(化名)送钱交学费。随后,办案人员来到上海找到张华,希望他配合警方的工作。同年9月16日,在张华的配合下,警方将准备给哥哥送钱交学费的张鸿抓获,并押解回郑。该案在上海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群众对张华的义举和其弟的处理结果表示了同情和关心。10月,张华同其父来到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要求给张鸿提供法律援助。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张勇赛在了解情况后,认为张鸿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又属未成年人,根据《郑州市法律援助办法》的规定,其符合援助条件,当即决定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并亲自办理此案。
为弄清事实,张勇赛到管城区人民法院仔细查阅了案卷材料,会见了被告人张鸿。据张鸿父亲反映,当时检察机关已经按成年人对其提起公诉,而张鸿出生时间和起诉书上时间不一致。张勇赛认为,是否属未成年人,直接关系到张鸿的量刑,这一点非常重要。于是,张勇赛立即指派律师到张鸿家乡进行实地调查取证。通过走访有关村民,基本确定被告人犯罪时系未成年人。“如果将张鸿按成年人起诉,他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维护,也无法体现出法律的公正性。”张勇赛说。随后,张勇赛来到管城区法院交换了意见。经认真研究,并同检察院进行交涉后,检察院撤回起诉,并委托河南省体育研究所对被告人进行骨龄鉴定。经鉴定,确定被告人张鸿犯罪时不满18周岁,系未成年人。随后,检察院按未成年人对被告人张鸿提起公诉。
后来,张鸿经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张鸿感叹道:“正是法律援助这只‘仁德之手’,把误入歧途的我拉回了正轨,使我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党员律师打先锋 为进城务工人员讨公道 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立足实际,创设载体,引导党员积极投身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推进中心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心党支部先后组织开展思想认识大提高、业务知识大培训、岗位技能大比武、服务能力大提升、先进典型大宣传等活动,在活动中号召广大党员树立党员律师的良好形象,为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争权益。
太康县农民司为(化名)夫妻俩来到郑州打工,女儿司竞(化名)和儿子司杰(化名)在后河芦村小学读书。2010年4月6日,司竞司杰姐弟俩放学后到离家不远的湖旁玩耍,9岁的司竞不慎掉进了两米多深的水中溺亡。司为夫妻两人认为负责该湖的物业管理公司未尽到管理责任,导致司竞死亡,要求物业公司担责。但该公司则认为,司为夫妻未尽到对子女的监护职责,拒绝赔偿。
在极度绝望与痛苦之中,母亲娄立(化名)曾攀上一处未竣工的住宅楼欲跳楼轻生。经劝说,她来到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该中心当即予以受理,并指派党员律师刘志丹和朱玉勇两人承办此案。随后,两位律师做了充分的庭前准备工作,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希望将此案办成公益案件,建议增加诉讼请求。在增加赔偿数额方面,要求被告承担更多的赔偿责任,增加一项公益性诉讼请求,并要求被告在该湖周围加装安全护栏,消除安全隐患。
在法庭上,一审法院采纳了律师意见,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各项损失的30%,共65900余元,双方均未上诉。判决生效后,律师多次与被告联系,要求其主动履行判决。在履行期限到期的前3天,律师与司为一道从被告处拿到了全额赔偿款。几天后,司为专程从焦作来到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流着热泪送上了一面写有“无私援助,情暖人间”的锦旗。
抓党建促发展 更好服务百姓
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不断探索推动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先后建立健全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员学习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工作交流和汇报制度、党组成员联系支部制度等。完善监督评议制度,强化机关效能,推行公开承诺活动,接受社会监督,引导全系统党员做表率、当标兵,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
中心围绕服务和改善民生,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推动以“申请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两倍”为经济困难标准,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将农民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征地、拆迁而权益受到损害,职工因企业改组、重组或兼并二权益受到侵害及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产品质量损害赔偿等纠纷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使更多困难群众获得法律帮助。2006年以来,该中心共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万件,提供法律咨询30余万人次。
同时,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在注重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工作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针对妇女儿童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方便妇女儿童及时申请法律援助,中心在妇联设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同时,中心对涉及儿童权益保护的案件一律提供法律援助,优先受理、优先办理。此外,简化审查受理程序,开辟绿色通道,为有特殊困难的妇女儿童提供电话申请、邮寄申请、上门受理申请等服务,做好妇女儿童异地维权的法律援助协作工作。
法律援助服务圈方便为民
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视察工作,听取汇报,解决法律援助工作的实际问题。2010年和2012年,市委、市政府将法律援助工作列为郑州市为民办理的10大实事之一。
2012年,郑州市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市建立了150个规范化的法律援助受理点,方便困难群众就近申请法律援助。在市总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军分区等社会团体和相关部门联合设立了100个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县区基层人民法院、公安局建立了19个法律援助律师值班办公室,拓展法律援助横向网络,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工作。
目前,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市区半小时、县郊区1小时的“郑州法律援助服务圈”初具规模。
开展好法律援助工作,对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司法公正和正义,维护社会的平衡与稳定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法律援助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郑州市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17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优做大做强法律援助的17年;是郑州市法律援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17年;是广大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17年。
法律援助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执政为民、服务为民的窗口,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必须贯彻落实中央和司法部关于法律援助的工作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落实河南省司法厅“应援尽援”工作要求,将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确保法律援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郑州市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相信,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郑州市法律援助事业必将铿锵前行,为广大老百姓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第五篇:履职践诺 服务民生 共创和谐
履职践诺 服务民生 共创和谐
---崇兴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杨学军电视访谈材料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镇紧紧围绕“提升党组织公信力,构建和谐崇兴”这一主题,把握重点,立足实效,以“五着力”助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有力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一、着力在服务能力提升上创先争优
崇兴镇充分利用退职村干部宝贵力量,率先在全市成立退职村干部党支部,吸纳61名退职村干部党员参加,设信访维稳、作风监督、党内关爱、建议意见、理论学习5个功能性党小组,为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多想办法,多出点子,发挥余热。扎实开展“评星定级”活动,创建四星级党组织1个、三星级党组织3个、二星级党组织6个。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狠抓了后进村的整顿工作。在产业发展上狠抓功能性党小组建设,建立养殖、种植、经销、维稳等功能党小组42个。深入推行党员公开承诺制,全镇39名机关党员、360名农民党员从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引领发展、倡树新风、维护稳定、困难帮扶6个方面进行承诺践诺,共承诺事项860项,已践诺560项。充分发挥了“党支部书记领头雁,骨干党员排头兵”作用,形成党员“说了算,定了干,争先锋,做模范”的良好氛围。
二、着力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创先争优
始终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创先争优的落脚点。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五送两带”主题实践活动征求查找群众反映的六大类72个突出问题,已解决61个,正在解决11个。投入资金38万元解决了原新华桥镇区排水和卫生院路段损坏问题,投入
资金510万元解决了崇兴镇区供排水问题等。针对当前我镇信访维稳问题多的现状,抓好村队两级调处网络建设,率先在全市创新成立了社会治安联防队,把信访维稳工作关口前移,实行“党建带村带队保稳定”和信访维稳党员包片到户责任制,引导党员努力争当维稳标兵,充分发挥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矛盾“调解员”的作用,积极向村民宣传法律法规,悉心调解民间纠纷。妥善化解了杨翠花、吴金平、胡风霞等一批长达十余年未解决的矛盾纠纷。同时,通过组建龙三村农民文化艺术团、华一村农民社火队、中渠村农民文化大户等文体队伍,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三、着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创先争优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在统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创先争优助推民生发展。积极探索“将党员能人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党建新路子,鼓励党员带头创业就业,积极发展种养经济,当好富民强镇的带头人。立足于农业大镇的实际,大力抓好党员技能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增强党员创业就业能力。依托昊王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支持党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或协会,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党员+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致富。抓好海子设施温棚基地等党员创业就业示范点建设,搭建政策、技术、后续服务的平台,切实为党员群众提供创业帮助,解决创业遇到的问题,在推动全民增收致富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民增收实现了新突破。
四、着力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创先争优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推动本镇产业经济发展中挑重担、负责任。根据产业定位,明确
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划分党员责任区和示范区。大力推进粮食产业、瓜菜产业、草畜产业、劳务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速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瓜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新建千只养殖场5个、5000只养殖场2个、万只养殖场1个,劳务经济实现收入4000多万元。
五、着力在提升素质和理清思路上创先争优
镇党委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学习制度,抓好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和村党支部书记月度学习会,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平台、党建网站、学习宣传栏等阵地作用,采取培训班、辅导报告、外出交流、轮流讲课等有效形式,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结合“五送两带”主题实践活动,以“三问、四百”为载体,深入开展“问计基层群众,共谋科学发展”调研活动,形成有关经济发展、民生、社会稳定等方面调研报告13篇,制定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找准了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理清了跨越发展的科学思路,即大力实施“农业稳镇、项目强镇、产业兴镇、商贸富镇”战略,坚持集镇经济和农业经济“两条腿走路”,做强主导产业,突出小城镇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建设,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全力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镇将在顺利完成党委换届任务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创新思路,按照“1234”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围绕一条主线。立足“双争”大局,以提升党组织公信力,庆祝建党90周年为主线。
明确两种关系。一是在“创”与“争”两字上下功夫,明确创先争优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系;二是在“先”与“优”两字上下功夫,明确创先争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坚持三动结合。一是点上带动,坚持在挖掘典型、培育典型、树立典型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线上拉动,针对不同领域、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三是面上推动,强化协调督查指导,在抓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及时挖掘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各支部大力推广,坚持创争工作中互评、互观、互检、互学,推动全镇工作上水平。
强化四个抓手。一是下移重心抓支部。大力实施“党支部建设工程”,重点抓基层党支部负责人的培训、组织制度的完善、活动阵地的拓展和自身功能的强化;在健全农村专业党支部设置模式、功能型党小组建设的基础上,着重拓展阵地、提升创新含量、强化功能作用,在增加村集体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力争新创建“四星级”党组织1个、“三星级”党组织3个。二是激励主体抓党员。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开展党员旁听基层党支部会议试点,深化党员承诺践诺活动,发挥好党员在工作上有点子、发展上出路子、困难上帮票子、矛盾上解扣子、作风上树样子、宣传上吹哨子的典型作用。三是党群联动抓配套。加大党群联动工作协调力度,深化党群联动工作,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身素质,逐步形成以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的良好氛围。四是党建述职抓责任。把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积极组织现场观摩和研讨交流,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履
行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切实把基层党建工作“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
创先激发活力,争优实现跨越,我们将以此次电视访谈为契机,再鼓干劲,再增措施,全力推动崇兴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