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地灾害治理的探索与思考
山地灾害治理对策思考
龙镇乡—田定国
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主要有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等,一旦发生将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的危害。
我县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山区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山区建设速度加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等山地灾害暴发较为频繁,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较为严重威胁。抓好山地灾害防治是当前工作中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一、山地灾害的现状成因
我县的地质结构复杂,加之人为因素,目前我县的山地灾害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地质地貌方面的,地质构造复杂,岩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为山地灾害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地层变形强烈,岩石破碎,成长为断裂破碎带,较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地貌条件是山地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来青藏高原和其它山地强烈隆起,阶梯转折斜坡地带、大山系及其边缘地带,容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二是暴雨山洪是山地灾害的重要诱发因素。斜坡岩体、土体、堆积体经地下水或地表水浸渗和软化后,摩擦角减小,内摩擦力和凝聚力降低,当下伏岩土层抗剪强度小于上覆岩土层的剪切力时,即沿某一软弱面产生滑坡。特别是夏秋季节降雨集中,雨强越大,就越容易诱发山地灾害;三是人类活动加剧了山地灾害的发生。不讲科学的乱砍乱伐,破坏了山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人为的强度侵蚀,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违反农耕制度在陡坡上耕种,坡面风化侵蚀和沟道侵蚀强烈,诱发山地灾害;部分矿山把大量的弃渣堆放在山坡或沟谷里,为泥石流储备了大量的固体物质;在山区修建公路,大量的采矿,防护措施不足,使山坡失去平衡而产生滑坡;在山区河流沿岸地带无序、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行洪滩地,人与水争地,缩小了洪水渲泄和调蓄的空间,加剧了山地灾害。
二、对策思考
为预防和减少山地灾害造成的危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指挥
各级政府、各级部门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山地灾害的巨大危害,把山地灾害防治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来抓,防御山地灾害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无论由哪个部门负责管理和防御都很难完全依靠专业部门的力量承担防御任务。在组织机构上,要由行政领导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政府各部门,群策群力。要把防御山地灾害纳入到地方防汛指挥部的职责范围,统一指挥,并落实各项责任制,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发改、水务、财政、建设、交通、民政等有关单位协同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全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镇(乡)应成立和充实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和协调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要协同国土
资源部门做好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建立和健全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有关部门领导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落实部门责任制,及时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至防灾负责单位、负责人和受灾威胁群众手中,把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二)健全防灾四级网络,做好监测
1、灾害点监测网(群测群防第四级网)。负责对具体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其监测手段主要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监测,一般进行简易的相对位移监测和宏观观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明确灾害点监测人员。发现临灾前兆,及时上传下达,通知受威胁的群众安全转移。
2、村组级监测组(群测群防第三级网)。负责组织、监督该村组地域内的地质灾害点的群众监测、预警;负责该村组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参与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进行核实和初步分析;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布临灾预报,组织受威胁的群众安全转移;参与对突发地质灾害进行抢险救灾。
3、镇(乡)级监测分站(群测群防第二级网)。负责对群测群防三、四级网进行监督管理;负责该辖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负责对本行政区内较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和初步分析,参与对突发地质灾害进
行抢险救灾;镇(乡)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镇(乡)长负责,领导和协助村有组织地进行临灾安全转移。
4、县级监测站(群测群防一级网)。负责对群测群防二、三级网的监督管理;负责该辖区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负责对本行政区内重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和初步分析,参与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进行抢险救灾;负责区的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信息管理,进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实现与市级对接;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对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向有关镇(街)、村和矿山等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县级监测站由县政府组建,由分管地质灾害工作的副县长负责,发生突发地质灾害时,及时决定启动应急预案。
(三)科学制定预案,完善预警预测系统
要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防灾抗灾应急预案。一是要建立灾害险点数据库,要对灾害险点进行全面摸底,建立灾害险点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加强监测预报,预防灾害发生,减轻灾害损失程度;二是建立高效的指挥系统,要建立县乡两级应急指挥系统,做到险情发生时统一指挥、协调。三是建立监测队伍,对每个监测点要落实专职、兼职监测人员,全天候监测险点情况,发现险点及时通知受威胁的群众撤离,规避灾害,并及时向上级汇报。四是建立预警系统,约定预警信号、避险途径、避难场所,一旦灾害发生要快速反应,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五是做好物资储备,要做好相应的物资储备,在险情发生时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避险能力
要加强对干部群众抗灾救灾的培训宣传教育,提高应急避险能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及时发放“两卡”。及时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至防灾负责单位、负责人和受灾威胁群众手中,提高群众预警、避险能力,减轻最大程度减轻危害;二是完善预警系统,根据群众习惯,约定预警信号,如打锣、吹哨、高音喇叭喊话等,要与灾害险点、区域群众约定预警方式,群众听到预警信号及时撤离,同时要制定撤离路线、选定安全避难场所,要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出两条以上安全撤离路线(必须有备用路线,以防撤离出现意外将及时启动备用路线),选定两个以上安全避难场所,一旦出现险情,立即组织群众撤离;三是强化纪律教育,教育群众在险情发生时要服从指挥,统一行动,避免混乱而延误救灾、加重灾害程度。
(五)以治本为重,建立长效机制
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然灾害,掌握自然规律,从源头入手,防御和抵御自然灾害,提高应对灾害能力。一是继续抓好水土治理工作,近年来我县实施的“金土地”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有效的减轻自然灾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继续加大“金土地”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从源头上防止灾害发生;二是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规范人类活动,制止乱砍乱伐,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完善农耕制度,限制无节制开荒耕种,减轻坡面风化侵蚀和沟道侵蚀;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力度,规范矿山弃渣堆放及垃圾处理;科学规划公路修建,矿产资源采伐,打击私挖滥采,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山坡失去平衡而产生滑坡;三是以人为本,防御灾害,县乡两级要继续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投入抓好移民搬迁工程,使人们远离危险区域,结合各地实际,结合新农村建设、安居工程建设,选择安全区域,采取政府投入一部分、企业捐助支援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将危险区域的群众搬迁到安全地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山地灾害防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是关系民生的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全社会共同努力,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维护和改造环境,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营造平安、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
第二篇: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一、总
则
为了促进山地灾害与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学科融合,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设立开放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开放基金),资助国内、外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1.资助范围
本实验室以泥石流灾害的形成、运动和堆积机理研究为基础,探索山地水土系统的动力作用和表层物质迁移过程,揭示山地灾害形成与成灾机机理以及泥沙输移规律,研究山地灾害减灾和泥沙输移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实验室每年公布一次《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表层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资助的具体范围和受理时间予以明确规定。
2.资助对象
具备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
3.资助强度
单项资助一般为4~6万元,具体资助可能因实验室获得的资金支持和资助名额而变化。
二、基金项目的申请
4.实验室接受具备下列条件研究项目的申请:(1)符合《指南》资助范围的研究;
(2)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分,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先进,近期可取得重要进展的研究;
(3)申请者与项目组成员应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和可靠的时间保证,并具有基本的研究条件,有充足时间到本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4)经费预算合理。
5.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6.基金项目的研究年限一般为二年。研究工作开始时间为项目批准后第一个的6月1日。
7.基金的申请,实行全年受理,下一的申请项目本年截止时间根据当年发布的基金申请指南。申请者必须填写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非标准格式的申请不予受理。申请书(一式三份)寄送到实验室,同时将申请书电子版发到xqchen@imde.ac.cn或tanrz@imde.ac.cn,逾期申请书可顺延至第二年受理。
8.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申请项目数,连同在研的本基金项目数不得超过两项。已获得资助者再次申请,申请书须附已资助项目的研究进展报告或结题报告和主要研究成果(一式一份)。
三、基金项目的审批与立项
9.实验室学术秘书负责同行评议工作。对每项申请,选择两名学术造诣较深、学术思想活跃、熟悉被评项目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学风严谨、办事公正的同行专家进行书面评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建议不予资助:
(1)申请手续不完备,申请书填写不符合规定;
(2)不符合基金资助范围;
(3)申请者或项目组主要成员的项目数,连同在研本基金资助项目数超过两项;
(4)与同类研究低水平重复;
(5)明显缺乏立论依据,或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不清,无法判断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6)不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或缺乏基本的研究条件,或申请者不能到本实验室工作;
(7)申请经费过多,基金无力支持;
(8)已从其它部门获得充足的经费;
(9)申请者对已获资助项目,不执行开放基金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且未按要求补正的,或不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未发表研究论文或未取得研究成果的。
10.实验室主任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对申请项目进行复审,提出项目评审意见和资助强度意见,提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终审。
11.学术委员会听取初审和复审报告,对所有申请项目进行审查,确定资助项目及资助金额。
12.实验室主任于每6月上旬签发评议结果,通知申请者及所在单位。
13.课题负责人应于6月底前,在申请书的基础上,根据批准通知,认真填写《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计划》,并签署研究合同。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实验室,作为拨款和检查的依据。逾期不报,又不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的项目,作为自动放弃处理。
四、项目的实施与检查
14.基金项目的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每年应按计划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学术秘书对项目进行管理。
15.研究计划实施中,鼓励项目组开展创新性、探索性研究工作。涉及降低预定目标、减少研究内容、中止计划实施、提前结题或延长年限等变动,项目负责人须提出报告,经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报实验室审批。
16.项目负责人工作调动,可在原单位完成项目研究,经调出、调入单位双方签署意见报实验室备案;如调入单位具备条件,也可将项目转到调入单位继续研究,经调出、调入单位双方签署意见报实验室备案。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得代理或更换,但遇有特殊情况离开研究岗位半年以上,所在单位应安排合适代理人,并报实验室备案;离岗一年以上的按中止计划实施办理。
17.软件应按一定格式模块化开发成可独立运行的软件,或在通用软件平台上开发,以便能够在本实验室环境下使用。
18.实验室每对基金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项目负责人应于每上半年结束时提交《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不在本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的项目负责人,每一个项目执行需到本实验室来作学术报告,交流研究进展。具体时间安排以每所发通知为准。对不报送《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或工作无进展,或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缓拨下期经费。逾期不纠正、补报的,中止资助。
19.鼓励研究人员自带符合本实验室方向的项目及经费到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五、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20.项目经费开支的范围及比例
(1)基金资助研究项目研究有关的业务费应占70%以上(包括实验材料费、仪器租用费、客座人员旅差费、学术活动费、辅助人员费、成果发表费、资料费等);
(2)基金资助研究项目公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占30%左右(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零配件购买、仪器设备维修费、观测实验小型设备购买、加工费等);
21.项目经费的管理
(1)项目经费按划拨。合同签订后,首次划拨项目业务费的50%到项目负责人单位财务,中期考核后按管理办法规定视完成情况再次划拨业务费的35%,项目验收后,划拨业务费剩余的15%到项目负责人单位,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开支。项目设备使用与维护费,由实验室统一管理,项目负责人根据研究工作需要,在额度范围内报销,由实验室主任审批,在成都山地所财务结算。购买的仪器设备在项目结题时,交还给实验室。
(2)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可以结转到下一使用,但不得挪作他用,一经发现,中止资助。
(3)对项目按中止资助处理的经费,全部收回,用于资助其它项目。
六、项目的成果管理及评价
22.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论文、专著、成果评议鉴定资料等,均应标注“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及项目编号,英文标注“Key Laboratory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Surface Proces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成果。自带项目和经费在本实验室工作取得的成果或发表论文需注明“在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完成”。
23.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内向实验室报送《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学术论文复印件及有关的软件和硬件原始资料。
24.基金资助项目结题后,实验室将对优秀研究成果提请主管部 门组织专家进行通讯评议或技术鉴定,颁发“优秀成果证书”。实验室将优先资助曾取得优秀成果的项目申请者。
25.基金资助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收集到的资料、研究报告、相应软件等)归研究者和本实验室共有,成果使用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办理。
26.本管理办法经本实验室室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实施,由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负责解释。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009年10月20日
第三篇:思考与探索
对年轻的公务员如何成长为
真正乡镇干部的思考与探索
在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党中央解决民生实际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历年来以基层工作为主要对象的招考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通过各种公考制度的渠道走上了乡镇工作的大舞台,也为基层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面对乡镇工作较之艰苦的工作环境,纷繁琐碎的工作任务,事无巨细的政策落实等各种特点,作为年轻的新录用乡镇公务员究竟如何才能迅速的融入工作氛围,适应工作环境且对本职工作充满职业素养,这无疑成为了新时期下实现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一、要了解当前年轻的公务员所具有的特征
1、高学历。与以往乡镇干部相比较,新近进入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学历普遍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国家各项基层工作招考政策的报考要求,除乡镇公务员外,三支一扶、选调生及村官考试的选拔对象无一不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大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的乡镇工作者在学历上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以往乡镇干部的新群体。
2、高姿态。正是由于原本具有的高学历,再加之经过“万人徒走独木桥,一职难求为公考”的艰难选拔,被录用 1的公务员在心理上形成了万里挑一唯我独尊的自豪感,其对自身“公务员职业”概念的优越感增强,使得高姿态也成为了他们的一大特征。
3、远距离。由于工作性质的决定,服务对象主要以农民为主,这就恰恰与之前接触的社会群体产生了较大差异,使得这一群体对农村的陌生感加重。与以往乡镇干部主体来源于村级组织或农村不同,新近公务员绝大多数毕业于高校,出生地在城市的也大有人在。存在对农村感情不深、对农村工作和环境感到陌生等问题。同时受教育程度和市场意识的影响,现在的乡镇公务员更多的是将乡镇干部看成是一份社会职业,较能够公正客观的看待这一社会角色,这与以往乡镇干部相比较,在去“官意识”的同时却也少了些许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对乡镇工作要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乡政府作为国家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其管理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其着力领域主要是农业。而中国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三农”问题。因此,作为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在深刻了解自身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乡镇机关及其工作的主要特点:
1、直面农民群众。乡镇干部处在广大农村第一线,直接同农民和居民接触,管理辖区内的各项社会事务。党和国
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都要靠乡镇干部的递接作用直接和广大群众见面,并想方设法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从而带领他们去努力完成。同时,农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特别是在广阔天地里改造自然获取生存、发展、幸福与和平之机会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组织直接回复满足,在很多情况下更需要及时向上级机关反映。
2、管理汇报结合。乡镇机关面对的是整个农村社会。农村社会中土地流转、计划生育、村务选举、儿童失学等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都得管。管得多,而不让老百姓感到厌烦和掣肘,这就需要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提高管理技术和行政能力的精细化程度。真正从农民群众满不满意、愿不愿意、高不高兴的核心追求出发去管理,去服务,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切的问题。不管是宪法还是地方组织法等专门法律,赋予乡镇机关的权力都是有限的。遇到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乡镇机关需要依法依规向上级请示、汇报,不应擅作主张。
3、注重综合协调。在乡镇,既有乡镇所属的部门和单位,又有许多上级职能部门派驻的单位。诸如林业、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生等等县市级单位都可能会在乡镇派驻机构。要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加强统一领导,搞好条块结合。
4、必须整体推进。正因为乡镇工作兼具具体性、综合性、执行性等特征,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及其它各类组织,虽都有各自的职能和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搞协同,靠协调。大多数工作必须跨越部门来开展,想要将其截然分开,各干各行,以做到近乎绝对意义上的权责分明,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务必要树立集体行政意识,要学会做多面手。
三、成长为真正的乡镇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态度。
1、陌生的工作环境,态度是从容不迫的自信。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与万千同龄人在就业压力的大潮下激流勇进,奋勇拼搏,终于顺利的通过了人生又一个独木桥,诚然是幸运的。然而当大浪远去,只身到达彼岸后的陌生无疑也是茫然的。因为出现在眼前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站在起点,当未知与初来乍到的不知所措忽然袭来时,小小的忐忑在所难免,因而此时就需要正确认识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以饱满的精神,昂扬旺盛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从容不怕的自信去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这是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
2、生疏的业务知识态度是虚心请教的奋进
适应了环境,结识了同事,接下来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作任务。然而对于乡政府工作的知之甚少,生疏的业务知识成为开展工作最大的弊端,但是面对未知的领域不懂不会绝不是不干的借口,要学要干其实会有很多方式。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向领导和同事们虚心请教。因此,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3、未来的工作计划态度是结合实际的创新
虽然对于工作开展不具备任何实践经验,但是仍然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毕竟要想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率,就一定要有完善的工作计划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如此一来,才能做到时时有目标,事事有重心,才能在看似遥不可及的任务目标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首先是学习,学习是进步唯一的方式,虚心努力的学习更是尽快掌握提高业务能力最好的办法。毛主席云: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到乡镇工作,仅靠学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加以实践锻炼。直接面对群众,有许多书本知识老是记不住,但到了具体工作,经历了容易记、记得牢。因此,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双重积累,才能让自己尽快的成长。其次是思考,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乡镇工作的亮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创意,时刻具备创新意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融入工作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陈出新;最后是勤奋,始终坚信一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好吃懒做不是该有的作为,勤奋努力才是年轻的乡镇公务员所必须的态度。
农村是一个广袤的天地,在这里有属于祖国最肥沃的土地和最朴实的人民,而作为年轻的乡镇公务员,要想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乡镇”干部,任重而道远。只有做到和农民群众真心的交朋友,摒弃不为农民群众所接受的作风习气,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树立工作依靠农民,工作为了农民的意识,做到发展依靠农民,发展为了农民,发展成果与农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和农民群众将心比心,肝胆相照,成为实实在在的朋友,才能获得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推动我们的工作顺风顺水,也只有这样年轻的我们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乡镇干部”。
第四篇:思考与探索
思考与探索
1.反思你执教的一次语言教育活动?
2.在谈话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一次的语言教育活动《三只小猪》中,我将幼儿分成三大组进行角色扮演,幼儿很快在动作扮演中完成了言—行—意的转换,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新的经验,完成了对角色的想象,同时他们还将自己的主观经验投射到故事中,出现了与故事原文截然不同的联想,如有的幼儿在扮演时,增加了用手机拨打110的情节,有的幼儿让三只小猪在危难时刻得到了大象伯伯的帮助赶走了大灰狼,还有的幼儿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充满智慧的小猪,待大灰狼进屋后,给他喝了一杯奇特的饮料,大灰狼竟然变的和小猪、小兔们一样,不爱吃肉,爱吃草了,于是,三只小猪与大灰狼成了好朋友、、、、、、2在谈话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活动环境和条件的创设。
其次要选择恰当的活动方法。
最后要考虑活动的组织形式。
3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听赏”为主要途径。
(2)以幼儿阅读兴趣为先导。
(3)习得图画书阅读技能技巧。
(4)不以识字为目标。
第五篇:山地灾害计算模拟_报告
首先简单谈一下高切坡超前支护研究:针对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工程建设引发滑坡灾害问题,提出了危险性高切坡超前支护的设计思想,系统地研究了开挖高边坡稳定性的超前诊断方法、解析了超前支护结构与高切坡岩土体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了危险性高切坡超前支护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同时研发多10余种开挖边坡超前支护关键技术,并广泛应用于西藏公路边坡工程实践,并且编写了《高切坡稳定性的超前诊断与超前支护关键技术设计施工指南》。其中高切坡如图1所示。
图1 危险性高切坡
超前支护是指在人工边坡形成之前,首先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价,若判定该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属于危险性边坡(不稳定边坡),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就可能发生变形破坏的人工边坡,在边坡形成之前进行支护,待支护工程完成后,再进行边坡开挖,这样一种提前支护的方法,称为超前支护。超前支护是在土体未受扰动情况下进行支护,可采用原状土样的抗剪强度指标,按主动土压力理论计算作用在结构上的推力荷载。因而比开挖后进行支护(采用损伤土样强度指标)或是已发生滑坡再进行抗滑结构支护(采用滑面土体的残余强度指标)情况下的推力荷载要小许多,因而更为经济。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分别是危险性高切坡如何诊断和危险性高切坡如何超前支护。
针对这两个问题,下面简单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的。第一,危险性高切坡超前诊断理论与技术是运用了边坡稳定分析的极限分析方法。极限分析在上世纪50年代初已由Drucker等运用到土力学中,而自从1975年W.F.Chen的专著《极限分析与土体塑性》问世以来,岩土极限分析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极限分析借助塑性理论中的上限定理和下限定理来确定解的范围,通过求得最高的下限解和最低的上限解来缩小这个范围,从而得到接近真实的解。具体的分析方法有基于M-C准则土质高切坡稳定性的超前诊断、基于Hoek-Brown准则岩质高切坡稳定性的超前诊断、基于非线性破坏准则高切坡稳定性的超前诊断、层状岩质高切坡稳定性的超前诊断、根据岩质边坡岩体质量指标(RMR)确定边坡稳定和根据Barker方法确定土质高切坡极限开挖高度。
为了解决危险性高切坡如何超前支护这个关键问题,首先需要对高切坡超前支护新型结构研究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有高切坡超前支护桩作用机理研究、高切坡超前支护锚杆作用机理研究、预应力锚索抗滑挡墙、新型高切坡超前支护桩。危险性高切坡超前支护的技术有路堤边坡抗滑桩超前支护技术、微型钢管桩超前支护技术、路基缺失段微型钢管桩超前支护技术。高切坡超前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方法研究的方式有岩质高切坡预应力锚索超前支护研究和基于非线性破坏准则超前支护桩加固高切坡设计。
下面谈谈降雨滑坡灾害预测预报,它是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预报的。雨滑坡灾害预测预报所使用的模型有坡地水文模型、边坡降雨入渗模型和边坡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耦合分析。其中坡地水文模型包括区域坡地水文模型、Renzo Rosso模型(2006)、SINMAP 模型(2002)、Iverson 模型(2000)、Arnone模型(2010)。
下面简单谈谈强震带边坡位移控制设计与柔性防护,它主要有地震边坡及其防护结构破坏模式、地震滑坡分布预测的概率模型、强震荷载下边坡屈服加速度与永久位移预测以及强震带边坡柔性支护技术。大量边坡工程结构破坏表明:边坡安全系数控制设计理论与刚性支护结构不适应强震带边坡防治工程的需要。为此,提出了强震带边坡位移控制设计与柔性防护技术。这项技术建立了强震荷载下各类边坡防治结构临界屈服加速度与永久位移计算方法;初步确立了强震带边坡工程的位移控制设计理论;研发了多种强震带边坡工程柔性防护技术。
下面简单说说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防治,崩塌滚石灾害是5.12汶川地震引发的主要次生地质灾害,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难点,我国在崩塌滚石灾害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灾害防治缺乏相应的规范或标准指导。为此,我们开展了地震灾区崩塌滚石灾害减灾理论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1、建立了滚石冲击力计算方法;
2、提出了滚石坡面运动轨迹预测;
3、研究了滚石冲击荷载下防护结构的动力响应;
4、研发了多种耗能减震滚石防护结构;
5、系统构建了滚石灾害防治技术体系。
频频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凸显了减灾能力的不足,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1)地质灾害发生在哪里(2)地质灾害什么时候发生(3)地质灾害发生之后会造成多大的破坏和损失。在当前认知水平下,要对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时候做出准确预报还不现实。为满足国家减灾的需要,应把地质灾害的研究重点放在灾害发生之后会造成多大危害方面,解决地质灾害如何运动?如何堆积?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域进行有效预测、划定危害范围、确定其流动强度包括:运动速度、堆积厚度、冲击能量等动力参数;研究地质灾害对工程结构的冲击损伤机理研究,建立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可靠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地质灾害动力过程的风险评估方法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
地质灾害动力过程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数值方法:离散元方法和DDA方法;流体动力学方法。其中流体动力学方法以其良好的物理力学基础而更受欢迎。主要难点是非牛顿流体、多相流、相变、内部复杂的作用力、质量不守恒、规模大、历时短等。此处提出了三个问题,如何提高算法精度,来更好的捕获运动过程中的突变现象,以适应地质灾害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如何提高计算速度,解决大尺度地质灾害庞大计算量问题;如何更好的考虑运动物理模型,使计算能够更好的逼近真实物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