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三月河南烟草市场业务分析报告
近三个月河南烟草市场业务分析
为了更好的把握市场脉搏,寻找更多的市场机会,我们在过去三个月里对烟草行业的终端建设和消费者互动建设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希望结合郑州分公司现有业务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烟草客户和实现烟草业务的突围。
一、烟草行业终端建设与消费者互动环境调研
通过对河南烟草行业的了解,目前安阳和郑州地区均开展了现代终端建设,安阳烟厂在安阳、濮阳、鹤壁三地共建成现代终端一千多家,郑州地区目前已建成现代终端两千多家,年底规划建成3600家现代终端,其中郑州地区在消费者互动方面通过金丝路项目建成了金丝路和叶鱼平台通过半年多的运营,为河南烟草推广消费者互动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我们对部分中烟的系统和营销活动进行了调研,发现其进行终端建设的手段和形式比较类似,在系统建设方面,都是为商户与消费者搭建互动平台,利用一物一码的方式进行消费者互动营销,不同之处在于平台的功能构建和营销活动的呈现方式方面。根据国内主要烟草系统供应商的案例分析及产品体验,将各行业主要营销活动形式总结汇总出来,以便为后续友生意、叶鱼等产品开展活动提供参考。(详见附件1)
二、郑州分公司主要对接烟草的方面
(一)河南中烟物资部 主要对接河南中烟物资管控平台项目的相关工作,已完成前期的方案递交等商务流程,持续跟进项目招投标工作的进展。
(二)营销中心及下面分中心
分中心主要包含郑州、安阳、洛阳、许昌、漯河等营销中心的对接。主要对接业务为产品的赋码及一物一码的开展。
(三)河南中烟信息中心、技术中心、营销中心 主要对接BCMS系统的建设需求及其他潜在的业务机会。
三、公司业务突围可能存在的机会
(一)BCMS系统构建(见附件2)从之前洛阳、安阳营销管理平台到金丝路活动的友生意、叶鱼营销活动平台,都是从CRM和营销活动的角度为用户提供服务,而BCMS是真正从之前的观念里跳出来,为中烟提供一个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根据我们之前和中烟领导的交流沟通,中烟方面也希望利用系统工具的方式来实现中烟内部各信息块之间的串联,进而实现之前构建河南中烟数据中心的构想。BCMS系统的搭建,无疑契合了中烟的这一想法。一旦BCMS搭建成功,对公司之前的产品规划和战略布局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友生意、叶鱼的潜力挖掘(详见附件3)
目前采用促进工商协同的方式来增加平台的用户量,将友生意和叶鱼建成中烟进行新品推广或者进行营销互动的一个通用平台,而不局限于金丝路一个单品。
以上是近期针对河南烟草行业进行的一些市场分析及可能存在的项目机会汇报,希望通过这样的总结与汇报能够为接下来的商务工作进行一些有益的指导,从而实现业务层面的突破。
第二篇:怎样写业务分析报告
怎样写业务分析报告?
一、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内部管理报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业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 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 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 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 认为,写好分析报告的前提是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业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
“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
“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
“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四、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业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仅介绍本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几点所悟:
1.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业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2.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 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3.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2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
3.勿轻意下结论。分析人员在报告中的所有结论性词语对报告阅读者的影响相当之大,如果业务人员在分析中草率地下结论,很可能形成误导。如目前在国内许多公司里核算还不规范,费用的实际发生期与报销期往往不一致,如果业务分析人员不了解核算的时滞差,则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分析报告的行文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
第三篇:第四季度支付业务分析报告
苏尼特右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关于2011年第四季度支付业务情况分析报告
2011年以来,在自治区联社的大力支持与关心下,苏尼特右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我旗联社)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支付业务快速发展,为全年各项业务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非现金支付工具情况
2011年第四季度,我旗联社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稳步增长。其中,银行卡业务笔数增速明显提高;汇兑业务金额有所回落;银行卡业务和汇兑业务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四季度,全辖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202011笔,金额258346.99万元,笔数较第三季度大幅提升,笔数增加66.53%,金额增长39.39%。
(一)票据。票据业务持续呈现出金额增加、笔数下降的趋势。第四季度,票据业务较前一季度笔数下降6.75%,金额增长22.83%。日均发生票据业务16笔,金额207.21万元。大部分业务集中在赛汉塔拉镇和乌日根塔拉镇,主要集中于营业部和乌日根塔拉信用社。由于我旗联社未开通本票、汇票和信用证业务,故只有支票业务。本季度本发生支票业务1409笔,金额18649.03万元,其中:现金支票1120笔,金额7128.65万 1
元;转账支票289笔,金额11520.38万元。全部属于单位支票业务。
(二)银行卡。一是银行卡平稳发行。截至12月底,全辖累计发行金牛借记卡50118张,较第三季度末增加4887张(其中,增加福农卡197张),增长10.8%。截至12月末,银行卡余额为20413.44万元。二是银行卡受理环境逐步改善。截至12月底,全辖累计发展特约商户50户,安装POS机具57台,ATM机3台,农牧区金融支付环境逐步改善。三是银行卡各项业务稳步增长。第四季度,银行卡发生存现55321笔,金额62358.56万元;取现87272笔,金额70356.85万元(其中:ATM取现50736笔,金额9865.64万元);消费8828笔,金额6912.53万元;转账业务48852笔,金额78308.26万元。实现手续费收入约50万元。
(三)结算方式。我旗联社现在只有汇兑业务,无托收承付和委托收款业务。第四季度,全辖共发生汇兑业务329笔,金额21761.76万元。较第三季度有所下降,分别下降30.88%和27.83%。
二、支付系统情况
本季度,支付系统仍是大小额支付系统占主导地位,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在处理跨行小额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季度,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329笔,金额21761.76万元。
(一)大额实时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本季度,大额实时
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处理业务300笔,金额20897.6万元,占支付系统业务量的91.19%和96.03%,较第三季度笔数增长5.26%,金额下降1.01%。
(二)农信银支付系统。本季度,未发生农信银支付系统业务。
三、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截至12月底,全辖共有各类银行结算账户72806户,较第三季度末增加6408户,增长9.65%。其中,单位银行结算账户341户,占银行结算账户的0.47%,较第三季度末增长4.60%;个人银行结算账户72465户,占银行结算账户的99.53%,较第三季度末增长9.68%。
四、支付结算中间业务收入情况
截至12月底,全辖累计实现各项收入6295.37万元,其中中间业务收入113.02万元,占比1.80%。结算业务收入96.74万元,占中间业务收入85.60%。
二〇一二年一月二日
第四篇:业务经营情况分析报告
业务经营情况分析报告
*年以来,我县农村信用社在省联社、xx市办、银监局、县委、县政府及县监管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监管指导下,坚持以深化改革为中心,以组织资金、清收盘活为主线,以支持我县经济发展为己任,全力推进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提高信贷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全县农村信用社业务运行平稳、改革工作不断深化、支农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收入不断增加,费用支出控制合理,经营效益逐步好转,各项
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业务经营情况
截止2006年6月末,我县业务经营主要呈以下特点:一是各项存款持续增长;二是贷款规模扩大,支农力度增强;三是不良贷款占比、余额继续下降;四是股金结构
不断优化。五是资本充率和资本净额保持稳定。
(一)存款变化情况分析
截止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为62351万元,比年初上升3335万元,同比下降843万元,增幅5.65%,占全县市场份为29.62%。省联社下达全年存款计划为7000万元,完成计划的47.64%。从存款结构上分析,低利率存款款余额为19328万元,比年初下降928万元,占各项存款比例为7.65%,降幅48%,同比下降2212万元,下降原因主要是营业部和后河信用社两家信社对公存款下降较多:一是营业部国库支付中心对公存款较年初下863万元;二是xx高速补偿款较初下降408万元;三是xx县第二人民医院集资款支取下降427万元;四是xx信用高速公路占地补偿款下降323万元。定期储蓄存款余额为43023万元,比年初上升4263万元,占各项存款比例为69%,同比上升1483万元,增幅11%,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信用社改革宣传力度加大,农户对信用社的信任度得到提高,使农户储蓄存款大幅上升;二是结合工资考核制度,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人人量化,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各个头上有指标,提高了员工揽储的积极性,使存款上升。从存款变化情况来看,6月末各项存款的特点:一是各项存款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二是低利
率存款占比较小,定期存款占比大,存款成本较高。
(二)贷款变化情况分析
截止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为52924万元,比年初上升3301万元,增幅6.65%,同比上升6142万元,占全县市场份额为45.43%。存贷比例为84.88%,剔除支农再贷款后存贷比例为74.45 %。正常贷款余额为25820万元,占各项贷款比例为48.79 %,比年初上升4376万元,增幅20.4%;不良贷款余额为27104万元,占各项贷款比例
为51.21%,比年初下降1075万元,降幅为3.81%。
从贷款投向上看,截止6月末,农业贷款余额为41254万元,比年初上升2921万元,占各项贷款的77.95%,增幅为7.08%,新增农业贷款占比88.4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39314万元,比年初上升2972万元,占各项贷款的74.28%;农业经济组织贷款余额为1940万元,比年初下降51万元,占各项贷款的3.67%,降幅为2.56%;农村工商业贷款余额为8141万元,比年初上升17万元,占比15.38%,增幅为0.93%;其它贷款余额为3529万元,比年初上升363万元,占比6.67%,增幅为11.46%。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县信用社贷款增加主要以农业贷款投放为主,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分析贷款增加的原因主要是:2006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村信用社支农水平,充分发挥出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作用,增大了农业贷款投放量,上半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9375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不良贷款下降绝对额
1、全县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27104万元,较年初下降1075万元,同比少下降6441万元,剔除专项票据置换因素,同比实际多下降126万元(去年6月份专项票据置换出不良贷款xxxx万元)。省联社下达全年计划为xxxx万元,完成计划的54.29%。其中:逾期贷款余额为151万元,较年初下降46万元,同比少下降39万元;双呆贷款余额为 26953万元,较上月下降286万元,较年初下降1029万元,同比少下降6402万元,剔除专项票据置换因素,实际多下降165万元(年6月份置换出不良贷款xxxx万元全部为双呆贷款)。随着不良贷款的清收同比加大,使得整体信贷资产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主要是年初以来我们采取了形式不同的清收措施。主要有:一是实行清收盘活“一把手”负责制;二是实行清收盘活每日一报,五日一排名,每月一考核,增加清收工作的紧迫感;三是借足东风,彻底清收“三类人员”贷款;
四是继续施行联社领导包片,科室包社,加强对清收盘活工作的领导。
2、不良贷款下降百分点。全县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为51.21%,较年初下降5.58 个百分点,同比少下降5.71 个百分点。与2002年未不良贷款占比81.34%相比,下降了30.13个百分点,距票据兑付条件(不良贷款占比较2002年末下降50%)还相差
10.54百分点。
(四)备付金变化情况分析
截止6月末,全县信用社库存现金为2816万元;存放中央银行款为4878万元;存放同业款为3498元;上存省中心清算资金1965万元。以上四项资金合计为13157万元,占各项存款比例为21.10%。除去法定准备金6%以外,备付率为15.10%,可
用资金头寸为9416万元。从数字上分析,我县信用社不存在支付风险。
(五)股本金情况分析
截止2006年6月底,我社股本金总额14179万元,较2002年底增长10947万元。其中:资格股12928万元,占比为91.17%;投资股1251万元,占比8.83%。其中:自然人资格股12671万元,自然人投资股1249万元,自然人股持股总额占股本金总额的98.17%;企业法人资格股122万元,投资股2万元,法人持股总额占股本金总额的0.88%;信用社对联社入股135万元,占股本金总额的0.95%。按银监部门的要求,投资股占股本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0%,还相差21.17个百分点,投资股余额还需增加3003万元(股金余额为14179万元×30%-6月末投资股余额1251万元)。今年以来,我县信用社不断优化股权结构,投资股较年初增加1249万元,投资股的增加原因:一是将投资股计划层层分解落实;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优秀资格股转为投
资股,能进一步享受到信用社的优惠政策。
(六)资本充足率
6月末资本金充足率为10.73%,较2002年未的-11.04%增加21.77个百分点,较2004年9月未的-17.59%增加28.32个百分点,超出票据兑付条件资本金充足率达到4%高出6.73个百分点。影响资本充足变动的因素主要是加权风险资产和资本净额,随着贷款和其它资产的增加,加权风险资产会随之增加,在资本净额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会有所下降,根据我县各项业务的发展,预计到2006年末,资本充足率
指标变动幅度不大,仍会保持在8%以上。
(七)资本净额
6月未,资本净额为6001万元,较2002年未的-5675万元增长11676万元,较2004
年9月未的-8737增长14738万元。
二、财务收支情况
截止6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实现各项收入1255万元,同比增加626万元;各项支
出1625万元,同比增加283万元;全县19家信用社5家盈余,金额159万元;14家亏损,金额529万元;盈亏轧差后亏损370万元,同比减亏343万元,减亏幅度
48.1%。
(一)各项收入分析
上半年,全辖农村信用社共实现收入1255万元,同比多收626万元,增幅99.61%。
其中营业收入1202万元,同比多收621万元,增幅106.7%。
(1)利息收入。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实现利息收入(账面)78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81万元,增幅158.89%。其中农户贷款利息收入68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16万元,增幅153.51%;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利息收入1万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农村工商业贷款利息收入1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万元,增幅1000%;其他贷款利息收入84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5万元,增幅189.66。从利息收入各分项结构看,农户贷款利息收入占利息收入的87.74%,农村工商业贷款利息收入占利息收入的0.13%,农业经济组织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1.4%,其他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10.73%,充分说明农村信用社立足“三农”,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宗旨得以贯彻落实,有力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实现金融机构往来收入 41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6万元,增幅48.75%。主要原因是存款增长,转存款增加。其中存放同业款项和其他利息收入15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2万元;准备金存款利息收入44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7万元;调剂资金利息收入14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51万元;专项央行票据利息收入80万元。
(3)手续费收入。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社手续费收入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万元,手续费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主要是农信社的代收代付、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开展太少的原因。
(4)营业外收入。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社营业外收入51万元,比上年
同期增加9万元,主要为县联社管理费收入。
(二)财务支出分析
上半年总支出1625万元,比上年同期多支出283万元,增幅21.09%。其中营业支
出1596万元,同比增支268万元,增幅20.18%。
⑴利息支出。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社利息支出为58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0万元,主要是存款总量增加致使利息支出相应增加。其中:活期存款利息支出17万元,同比减少5万元,减幅23.45%,主要原因是活期存款下降(较年初下降2692万元);活期储蓄存款利息支出9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0万元,增幅166.67%,增加主要原因为今年活期储蓄存款存折户改变结息办法,由原来的按年结息改为按季结息和储蓄存款余额的增加(较年初上升1760万元);定期储蓄存款利息支出为46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5万元,增幅19.08%,主要原因是定期存款
余额的增加(较年初增加4264万元)。
⑵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为38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2万元,增幅35.54%,主要是支农再贷款利息支
出增加42万元,调剂资金利息支出增加45万元。
⑶手续费支出。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社手续费支出为9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万元,增幅13.75%。主要是代办储蓄手续费支出增加95万元,原因是
混岗代办员基本工资的提高。
⑷营业费用。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社营业费用为47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万元,增幅2.36%。其中增幅较大的费用为广告费,同比增支3万元,增幅
1000%,原因是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加大电视宣传,使广告费增加;上交
管理费同比增加12万元,增幅70.59%,原因是收入的增加。
⑸其他营业支出。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社其他营业支出为56万元,较
去年同期减少14万元,增幅33.33%。主要为固定资产折旧费增加。
(三)利润分析
止6月底,全辖19个独立核算信用社(含营业部)中,有5个信用社实现盈余,比上年同期增加3个,盈余面为26.31%,同比上升16.32个百分点,盈余金额15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盈148万元,增幅1345%。有14个信用社经营亏损,比上年同期减少4个,亏损面73.68%,同比下降16.32个百分点,亏损金额529万元,比上年同期减亏195万元,减幅26.93%。盈亏轧差后亏损37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亏343
万元,减幅48.11%。
(四)完成省联社分配计划情况及较去年同期相比情况
1、考核利润。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社帐面利润为-370万元,账面利润较去年同期(-713万元)减亏343万元,减幅48.11%。按省联社考核办法计算,实际利润为-270万元,较去年同期(-583万元)减亏213万元,减幅36.54%,完成在省联社分配考核利润计划(-410万元)134.15%。
2、费用率。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社费用率为47.45%,较去年同期(94.38%)
下降46.93个百分点,完成省联社分配费用率计划(78.58%)的60.38%。
3、百元贷款收息率。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百元贷款收息率为1.52%,较去年同期(0.6%)增加0.92个百分点,增幅153.33%。完成省联社分配百元贷款
收息率计划(3.53%)的43.06%。
4、资产利润率。止2006年6月末,我县农村信用社资产利润率为-0.32%,较去年同期(-0.68%)下降0.36个百分点,减幅52.94%。完成省联社分配资产利润率计划
(-0.4%)的120%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清收盘活及处置不良贷款难度大。如:以前的乡镇企业盲目上项目,目
前已倒闭;农户贷款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形成不良贷款收回难度大。
(二)股权结构设置有待完善。虽然资本充足率从账面上测算已达到票据兑付的标准,但投资股比例明显偏低。目前全县农村信用社股金余额14179万元,其中投资
股1251万元,仅占股本金总额8.83%。
(三)不生息资产多,历史包袱沉重。我县农村信用社历年亏损10186万元,各种财
务损失1920万元(其中:高息挂帐损失1156万元)。
(四)归并的城市信用社资产质量差。止6月末,归并城市信用社各项贷款10767
万元,不良贷款7913万元,收息率仅为0.11%,亏损额高达213万元。
四、下一步措施
(一)信贷管理方面
一是加大信贷管理制度的推行力度,规范操作,严防风险。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xx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加强信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xx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基本制度(试行)》、《xx省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委员会工作规范(试行)》,结合我县农村信用社实际,出台了《xx县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了《xx县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办法修改补充的通知》、《xx县农村信用社贷款第一责任人追究实施办法》、《xx县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处罚细则》(试行),成立了贷管委,明确了职责及贷款逐级审批的额度和各种形式贷款所需资料等,要求各信用社贷款业务操作必须依规操作、照章办事,规范了贷款行为。同时加大到期贷款收回率的考核力度,有效防止不良贷款的前清后增的现象。
二是加强对新增贷款的管理。2004年以来,我们加强了对新发放贷款的管理,主要采取的措施是:一是建立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监控台账,逐笔进行监控。对漏报、不报者,按放款金额的5%进行处罚,实行一月一销账制度。二是落实新增不良贷款第一责任人追究制度,对新增贷款不能按期收回的第一责任人,除追究责任外,扣发其当月工资的60%,贷款逾期三个月停发责任人的全部工资,并离岗清收。2005年扣发第一责任人工资累计91人次,金额5.36万元,保全贷款835笔,金额3163万元;2006年1-5月份扣发第一责任人工资累计28人次,金额2.35万元,保全贷
款1319笔,金额2573万元,确保了新增贷款按期收回。
三是把好信贷管理责任关,从经营者与管理者自身入手预防道德风险。坚持新增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发放每笔贷款签订《信贷员放款责任书》,在贷款合同上由第一责任人签字,认真执行贷款审批小组全员签字和“一票否决”制度,本着“谁发放,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贷款责任跟踪考核,落实贷款责任追究制度。新增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的执行,克服信贷管理中的责任不清,权、责分离问
题,确保了贷款的合规合法和按期收回。
(二)清收盘活方面:
一是加大内部清收力度。①实行清收盘活“一把手”负责制。联社已把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纳入信用社领导班子任期目标管理,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任务要实行绩效挂钩。对清收工作不力,进展缓慢,任务完成差的后三名信用社,对领导班子集体问责,戒免谈话。对连续三个月完不成清收盘活计划,且排名在后三名的信用社,要求领导班子集体辞职。②不断创新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方法和手段。在继续实行责任清收、依法清收、招标清收、党政协助清收不良贷款等诸多行之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良贷款拍卖、“打包”销售、优良资产置换等新的处置方法和手段。③加强对央行票据已置换不良贷款的管理。已置换不良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内不良贷款具有同等重要性,清收已置换不良贷款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要求,各社必须高度重视已置换不良贷款的清收。④加强对质押、抵押贷款的清收工作,根据信用社情况采取重点突破,找出重点社对不良贷款进行清收,特别是因抵、质物不足或人为造成抵、质物损失的,使贷款形成不良的要逐笔落实责任人进行清收,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责任,该移交司法机关的决不手软。⑤加强对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的领导,实行包社、包村、包户的三级承包责任制,即联社领导及相关科室包社、社主任包村、信贷员包户,组织好信贷人员对所有贷户逐户清收,每月最少上门催收两次以上,及时发送催款通知单,保全贷款时效。对当年超过诉讼时效的贷款,要严格追究信贷员和信用社主任的责任。⑥奖励清收:以现金形式盘活不良贷款,每盘活1万元奖励100元。换据形式盘活不良贷款,凡完成任务者,每1万元奖励50元,每超完任务1万元奖励100元(不含隐性不良贷
款)。
二是借足东风,彻底清收“三类人员”贷款。7月5日召开全县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xx县委办公室 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的实施方案》,从各单位抽调人员成立7个小组专职清收。(1)综合组。(2)清收国家公职人员、行政事业单位贷款工作组。(3)清收金融系统员工贷款和农村信用社内部职工贷款工作组。(4)乡镇清收组(以各乡镇为单位组建)。以各乡镇乡镇长为组长,由各乡镇司法所、派出所、财政所、工商所、税务所、信用社等单位人员组成。负责辖区内村组两级不良贷款和个体工商户、农户不良贷款的清收。(5)涉法组。负责已起诉未执行案件、逃废债企业(个人)
和涉嫌诈骗贷款的清收。(6)变现组。负责农信社抵债资产及时处理变现。(7)宣传组。负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宣传工作,在全县营造大力清收的浓厚氛围。
(三)增收节支方面:
1、加大对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合理控制成本、费用。
2、把注意力放在风险相对较小、效益高的中小额贷款业务上,改善我县农村信用社的产品结构,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3、进一步增强核算观念,加大吸收低成本存款的力度,优化存款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减少非生息资产的占用,争取利润最大化。
第五篇:中国邮政业务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邮政业务发展分析报告
2007年07月12日 09:09 来源:中国邮政集团
2006年,中国邮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以加快发展推动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总体思路,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加快发展步伐,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进程,推动邮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邮政业务
2006年,中国邮政抓住邮政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机遇,以加快业务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强化经营服务,夯实经营管理基础,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保持邮政业务平稳增长。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完成7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邮政业务总收入完成6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函件业务进一步调整结构,规模持续扩大。业务量完成71.3亿件,收入实现57.8亿元。其中,大宗函件收入实现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占函件收入比重达75.6%。账单业务量比上年增长9.2%,账单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9.7%。邮政贺卡发展迅速,贺卡收入比上年增长29.9%。名址信息系统和名址库建设逐步丰富和完善,为函件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下半年开通使用的国际名址库为国际商函业务提供了数据库营销的基础,使国际商函成为2006年国际函件业务发展的亮点。全年包裹业务收入实现22.9亿元。
报刊业务市场开发力度不断加强,邮报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报刊提速范围进一步扩大,教材竞标实现了新突破,发行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06年订销报刊累计达到163.9亿份。2007报刊收订流转额比上年增长7.7%。
集邮业务持续健康发展,配合社会热点题材邮票的发行,组织做好集邮品开发和经营工作。开展了生肖贺年礼品系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等主题营销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同时开展了1992~2003年库存集邮品和2006年第一季度剩余零售纪特邮票的销毁工作。完成了集邮业务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有效地提升了集邮专业信息化水平。全年集邮邮票销售10.5亿枚,集邮品销售2689.9万册,实现集邮业务收入33.8亿元。
代理和信息业务不断创新模式,利用全国短信平台重点发展信息增值类业务、培育电子商务类新业务。全年代理和信息业务收入完成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2006年7月7日与中国网通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22日与阿里巴巴签订电子商务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了对外合作领域。
速递业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巩固网络优势,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实施专业化经营和重点地区损益核算,激活经营机制,促使速递业务规模迈上新台阶。全年速递业务量完成2.7亿件,比上年增长18%;速递业务收入实现80.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物流业务借助统一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不断强化物流运作体系的建设,继续做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全年物流业务收入实现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一体化物流业务在IT电子、化妆品、医药、汽车配件四大行业初步确立了领先地位,树立了中邮物流品牌的行业地位。中邮快货快速发展,全年收入比上年增长翻番。中国邮政积极参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资分销业务,年底已在全国25个省(区、市)的广大农村建成了24万个农家店,全年分销与邮购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49.5%。
储蓄业务积极应对经营环境新变化,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拓展储蓄资金运用渠道,努力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在保持业务持续稳步发展的同时,注重提高效益与质量。邮政储蓄期末余额达到1601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8%,储蓄余额中活期储蓄余额占33.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年储蓄收入实现3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储蓄中间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52%,占储蓄收入的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邮政储蓄支撑服务“三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13个省开办了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到2006年底,已累计发放贷款2.9万笔,发放贷款总金额达10.3亿元。
二、邮政通信网路与通信能力
2006年,邮政通信网络进一步整合和优化,通过改革特快邮件分拣封发体系,改革邮区中心局生产组织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网路运行效率和效益。
邮区中心局体制“三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生产运行管理扁平化、作业流程标准化和生产操作规范化。全网初步建立了统一的邮区中心局扁平化生产管理架构和互联互通的生产作业模式,奠定了邮政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基础。
实施了全国邮政速递网络优化调整,将全国324个省际分拣封发局压缩为168个,实现速递邮件集中处理。开通和调整国内、国际航线。组开了潍坊—上海—潍坊、沈阳—上海—沈阳、天津—上海—天津3条自主航空邮路。在江苏常州组建了长三角“次晨达”区域快速集散网。租用了北京—西安等6条行包大列。开通了北京—首尔国际航线。恢复上海浦东—大阪航线,加快了内地与日本互寄特快邮件的传递时限,提高了长三角地区乃至中国邮政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7月5日,中国邮政开通了进出西藏火车邮路,揭开了内地与西藏间通邮新的一页,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日益显现。
畅销报刊提速工作继续巩固,部分省会城市之间畅销报刊的传递速度进一步加快。畅销报刊作业的接报、交运、运输、投递流程继续优化,内部处理时限进一步压缩,不断满足省会城市间畅销报刊市场竞争的需要。
全国拥有专用邮政运输飞机11架、邮船3艘、火车邮厢399辆。各类邮政汽车5.4万辆,其中,邮运汽车1.2万辆(8吨及以上1825辆),邮政储蓄业务专用汽车5186辆,速递业务专用汽车9375辆,物流业务专用汽车5501辆,投递专用汽车5794辆。邮路总数2.1万条,其中,航空邮路1040条,铁路邮路163条,汽车邮路1.5万条。邮路总长度(单程)336.9万公里。农村投递路线9.8万条,城市投递段道5万条。
“两子系统”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应用系统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实现总包处理无纸化,逐步取消手工作业模式,建立以条码信息扫描为基本手段的生产操作方式,提高了邮政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邮政速递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实现速递邮件及其总包全程实时动态跟踪查询。物流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负载均衡转变,由独立系统向有效的系统链、系统平台转变,通过优化客户服务界面,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报刊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实现报刊发行业务内部各环节之间、报刊专业与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电子化支局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邮政报刊发行核心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营业与网运“互联互通”工程全面启动,为实现全网自动化分拣和信息共享创造条件。电子化支局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全国电子化支局联网网点达到3.2万个。
2006年,邮政金融业务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原有的邮政储蓄统一版本业务功能,丰富了业务品种,增强了为城乡居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的能力。完成了银联卡2.0版本改造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邮政绿卡的交易成功率,使邮政绿卡的使用范围由境内扩大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邮政金融柜员身份认证系统,进一步提高了防范风险的能力;小额质押贷款顺利上线,拓宽了邮政储蓄资金的使用渠道;完成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提升了邮政储蓄业务管理的能力,为分类营销,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完成外币储蓄系统的整合,更好地支撑了邮政金融外币业务的发展;完成ATM/POS银联前置项目的开发测试和汇兑大集中项目的前期准备。实现了电子稽查系统的上线推广,提高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2006年年底,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达1.3亿户。
三、邮政通信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006年,中国邮政努力改善服务条件,认真履行邮政普遍服务职责,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邮政的整体社会服务形象。
依托信息技术对传统邮政的改造,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强化诚信服务意识,提高商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形成了窗口服务、上门服务、电话服务、网上服务、手机短信服务等多种服务平台。成立营销机构,明确部门职责。集团公司成立了大客户中心,各省(区、市)公司均成立了客户服务部门,省会局和绝大部分市(地)、县也成立了专门机构,三级营销体系初步形成,组织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充实营销力量,提高队伍素质。到2006年年底,全国邮政专职营销人员达到5万多人,占从业员工人数的7%,超出全年计划1.2个百分点。一批通业务、懂策划、善沟通的营销人员为企业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在“营销创百优”竞赛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几次对邮件提速、推出EMS“优+”服务、开展专项活动等举措,切实提升邮政服务水平。
中国邮政积极响应中央服务“三农”号召,加大服务“三农”工作力度,借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拓宽服务“三农”的领域和空间,初步建成了邮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深入开展“创优质服务,争先进团队,比突出贡献”专项活动,加强农村连锁配送渠道和信息化建设,规范业务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邮政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象。
投递服务体制进一步完善。地市级以上邮政局对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逐步实行分层、分网运作。特大城市建立普邮投递网和专业投递网;大中城市实施混网分层运作;县及县以下城镇实行混网投递;农村地区以委代办为主。通过强化投递业务管理、规范投递行为、加强投递队伍建设、提高投递服务质量,有力支撑了邮政业务发展。用户评价邮政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90.7分。
全国邮政局所、代办点合计6.3万处,其中,设在农村的局所、代办点4.4万处;电子化局所3.3万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点4.4万处,集邮品销售点1.5万处,邮政储蓄点3.6万处;全国邮政信报箱群53.3万处,邮政信筒信箱19.7万个,邮局用户信箱33.2万个,邮政妥投点达4287万个。局所、代办点平均服务人口达2万人,每百人报刊量为11份。
四、邮政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6.3亿元。其中,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2亿元,占总投资比重为26.3%;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4.1亿元,占总投资比重为73.7%。
2006年,投资体制进一步完善,资金重点投向投递网建设、终端设施改造,着力提高核心业务竞争能力,发挥全网资源效益。同时,加大对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强化对技改项目的管理,确保提高投资效益。2006年,全网固定资产投资中,终端设备购置和网点购建占35%,信息化项目占28%,车辆和工艺设备占19%,土建项目得到压缩,占比15%。
五、邮政人力资源
2006年,劳动用工管理工作按照集团公司党组提出的“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减员增效”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规范用工和盘活人力资源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用工制度。年末全部从业人员72万人,其中,合同用工40万人,劳务用工32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9.17万元,比上年增长6.3%。
2006年,全国邮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7.1万人。其中,女性为2.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5.3%;少数民族344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9%。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为4432人,中级1.7万人,初级4.3万人。
2006年,教育培训工作紧密结合邮政企业发展的需要,以重大工程项目骨干人员培训和营销人员远程培训为重点,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全员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全国邮政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28%;约有43.8万人参加各类业务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年培训率为60.8%;有3.6万人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在学率为4.9%;有5万多人利用邮政远程教育培训网进行远程学习,一级中心制作远程培训课件666.5学时;用于教育培训的经费总额为1.8亿元。全国邮政企业拥有各级教育培训中心223所,各类专职教师640人。
2006年,紧密结合邮政企业生产的需要,开展了大规模的邮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效地提高了邮政员工的职业素质。全国邮政企业参加鉴定人员9.8万人,合格5.7万人,合格率为58.2%。持有邮政通信特有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为30.8万人,占邮政通信生产人员的57.8%,其中,持有国家职业资格高级技师(业务师)证书的2人,持有技师(业务师)证书的1407人,持有高级技能证书的5.5万人,持有中级技能证书的9.7万人,持有初级技能证书的15.5万人。全国邮政企业拥有职业技能鉴定站68个。
六、邮政科技
2006年,邮政科技工作继续突出创新、突出重点,在支撑邮政信息化建设、推进标准化工作、加强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较好地支撑了邮政改革与发展。
全国邮政科技总投入13435万元,其中,软科学研究投入766万元,标准研究投入383万元,计算机应用投入9302万元,设备开发投入247万元,成果推广投入2671万元。在科技总投入中,集团公司投入1397万元,省公司投入10865万元,地市局投入1099万元。
全国邮政科技管理人员1721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1159人,占总人数的67%。邮政独立科研单位19个,从业人员2194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1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65项。
全国邮政共登记科技成果318项。邮政获奖成果33项,发表科技论文300篇,出版科技著作19种,新增专利32项,拥有发明专利总数12项。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6年,中国邮政与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通邮关系,与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邮件总包直封关系;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总数达到55个;与200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邮政汇兑业务;国际邮政速递业务可以通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中国邮政积极参与国际邮政事务,广泛开展与外国邮政和国际企业集团的交流与合作。11月份,第七届中日韩邮政高峰会在日本举行,三国邮政代表围绕“邮政改革”、“面对挑战,如何提升EMS竞争力”和“新技术在邮政领域的应用”等议题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2006年,在华举办了多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了“邮政市场与管制”国际研讨会,在大连举办了“名址库营销”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办了“国际邮政电子商务”研讨会,对促进中国邮政市场管制、发展函件业务和电子商务业务起到了推动作用。2006年,卡哈拉合作项目取得长足的进展,卡哈拉标准产品(EMS承诺服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质量稳步提升,EMS承诺服务扩大到中国全境范围,提升了中国邮政综合实力。
2006年,通过高层访问,增强了与世界邮政部门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中国邮政先后率团访问了德国、荷兰、波兰、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家。与来自日本、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邮政代表团就邮政改革和加强合作等方面交换了意见。2006年,与波兰、奥地利联合发行了2套邮票。
2007是中国邮政实行公司化运营的第一年。中国邮政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信心,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开创中国邮政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