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银行定位和发展模式需进一步明晰[定稿]
社区银行定位和发展模式需进一步明晰
在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冲击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巨大挑战。面对利差水平大幅收窄的困境,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向零售银行转型成为中小银行重要的转型方向。以往少人问津的社区银行,如今成为商业银行跑马圈地的新战场,中小银行设立社区银行的热情一再高涨。
但是,社区银行的设立和经营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银监会于12月11日下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通知》,对中小银行扎堆开设社区银行的做法进行整顿。
社区银行方兴未艾
当前,国内已有多家中小银行陆续开展社区银行服务。以北京银行为例,该行近几年着力打造零售业务服务品牌———“社区金管家”,体现了北京银行努力成为客户心目中的“社区金融服务专家”的服务宗旨。北京银行目前已经建立60多家精品社区银行,例如天通苑支行、官园支行等,这些支行之所以被冠名为社区银行,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物理网点选址在大型社区内。
此外,海农商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等地方银行也已开设了社区银行网点。对社区银行趋之若鹜的,除城商行之外,还有股份制银行。中信、平安、华夏等股份制银行均已积极采取行动。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计划今年内推出200家社区银行网点。
或成为银行业转型重要方向
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社区银行可能是未来银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未来中国的银行业可能会出现兵分两路的情况,将有一路“朝上走”,主要做大客户,做高端客户,搞国际化经营;还有一条路“朝下走”,做社区银行,扎根基层,深挖小微企业。
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也持同样观点:互联网金融与民营资本将是中国银行业未来所面临的最有力竞争者,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将对传统银行业产生较大冲击。中国市场化进程与西方最大区别在于资金价格尚未放开便已经受到互联网的冲击。社区银行与直销银行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应对市场化资金价格和更开放的金融体系的主要出路之一。
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领域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其对银行业既有的盈利模式、经营结构、管理水平、创新发展能力的全方位考验将不可逆转。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步步紧逼和利差水平大幅收窄的盈利困境,必须加快业务转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银行业已经无路可退。
瞄准社区银行,以社区化推进差异化、特色化服务对中小银行来说意义更加重大。从多家城商行成功的转型经验来看,成为社区银行,对于小型城商行来说是一条既实际可行,又有发展前途的转型道路。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城商行有成为社区银行的先天优势。因为规模小,机构设置简单,因而具有灵活、高效的优势,满足服务零售客户所必须具备的特点;二是单个零售客户资金占用小,既符合小型城商行的现状,又能分散银行风险。
应据小企业和居民个性化特征设计服务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社区银行业务的时间尚短,还未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各家银行在社区银行的定位和业务模式上也是各具特色。
大体来看,目前国内已开设的社区银行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有限功能网点模式,除了不派驻人员、没有对公和贷款业务外,其他与传统网点基本没有区别;第二种是有派驻人员、可以贷款的驻人式自助网点;第三种则是驻人式自助银行,可以办理存取款、开卡、贷款、理财产品销售等业务。具体哪种模式更优,需要继续探索,还不能过早下定论。
社区银行的定位要进一步明晰,关键看社区银行在产品、在服务、在综合化的服务能力和产品的供给上面能否改变原有的贷款加理财的模式,否则社区银行同样面临着很多困难。无论采取哪种模式,社区银行都应根据中小企业和居民的个性化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细分市场,推动金融服务的差异化发展。
点评:
社区银行定位中小型企业和社区居民这些中小客户,大商业银行则在是以服务大中型企业客户为主。而社区中存在大量潜在优质客户,社区网点可以近距离接触客户,熟知客户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因而,社区银行能够在准入、占领和保持巨大的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市场方面赢得独特优势。
第二篇: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初探
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初探
【摘 要】 文章以天水市麦积区天河社区为例,分析社区图书馆的职能、特点和当下校外培训机构的现状,以社区图书馆为切入点,论述在社区图书馆建立校外培训学校的可行性;探索发挥社区图书馆的职能,建立社区教育的新模式,让社区图书馆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第二课堂。
【关键词】 社区教育;社区图书馆;校外培训;资源整合
一、天河社区图书馆基本概况
桥南街道办事处天河社区成立于2001年9月,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桥南新城区,社区面积2.6平方公里,社区内有小区16个,街道4条,居民2310户6932人,共有企事业单位14家。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桥南街道办事处天河社区,是一个基础设施与社区职能都较为完善的模范社区。在区委、区政府和区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天河社区办公楼,于2007年建立了天河社区图书馆,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20平米,内设多媒体影像一套,电脑两台,现有各类图书6000余册,分幼儿、少儿、青少年三个大类,专、兼职图书管理员2人。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的环境优势和各类馆藏图书面向全社会的优势,为社区中的每一个青少年提供了所需求的各种图书,培养了他们阅读的习惯,提升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更好的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最终达到以书育人的目的。
二、社区图书馆及校外培训学校的现状
1、社区图书馆现状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社区正在逐步发展并趋于成熟,而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它的出现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还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区场所。但现实却不尽人意,很多社区图书馆门庭冷落,除了在社区办理事务的人以外,几乎无人问津,社区图书馆使用率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与社区图书馆规模小、服务水平不高、书籍种类少等原因不无关系,才使得社区图书馆成为一种摆设,沦落到一种尴尬的境地。社区图书馆本是为居民提供交流、学习的一个平台,而现状却是图书馆变成了“储物间”,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让青少年自愿走进社区图书馆,这就需要对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社区图书馆是在一定区域内为居民服务的具有一定公益性、教育性的集散场所,如何将图书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图书馆在社区中体现其价值。经过调查,许多居民很少去社区图书馆借阅,甚至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在社区还设有图书馆,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社区本身的宣传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区图书馆并且走进社区图书馆?做好宣传工作对社区图书馆的品牌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能否给人留下持久的印象都取决于这一关键环节。宣传工作是一个让外界很好了解社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窗口,对于提升社区形象和知名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2、校外培训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管理与教育由家庭、学校逐步向社会延伸。社会竞争越是激烈,家长们对自己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也就越高,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当成一种投资,开始为孩子寻找各类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各类特长班,更多的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多方面的技能以便在日后的竞争中能够具有一定优势,才使这些现状催生了校外培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培训热度居高不下。正是家长这样的心理,使得培训机构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因此各类培训机构迅速发展,校外培训前景也较为乐观,教育行业炙手可热。但这些兴起的校外培训机构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伴随而来的教育问题也备受瞩目,就天水地区来看,培训学校虽然具有潜在的市场,但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规模较小、培训能力有限、重利益轻教学,没有严格的市场监管,师资力量存疑等,从而造成了培训机构的杂乱无章的现状。许多培训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不惜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培训效果,家长并不能准确的了解到培训机构教学的真实水平,只能从广告、电视等渠道获取消息,即便是真正来到培训机构实地了解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于培训机构的发展,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既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不利于培训机构的长远发展,对整个培训行业产生消极的影响,到最后只能是“自生自灭”。
三、利用社区图书馆构建校外培训体系
1、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的优势资源
社区图书馆的建立是为所有青少年以及社区居民服务的,是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场所。天河社区图书馆的建立,目的是为社区青少年搭建一个阅读、学习、交流的平台,一方面,挖掘社区内各类人员的潜力,成立一支由退休干部、退休老师、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辅导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社区图书馆的优势资源,用馆藏的各类图书,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阅读、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图书馆培训学校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成长的乐园。充分利用学生周末和假期的闲暇时间,吸引他们走进社区图书馆,爱上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
2、让社区图书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目前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不同程度的难度,如何利用课外时间来弥补学生在课堂中遗漏的知识。面对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更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说,阅读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想的深度,根据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每年阅读纸质书籍4.35本,成为“世界上年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由此联想到青少年的未来、乃至国家的命运,值得让人深思。
社区图书馆与校外培训合作共建社区图书馆发展新模式――社区图书馆培训学校。社区图书馆培训学校是依托社区图书馆为教学阵地而构建的。在课余时间和假期开放图书馆,让学生走进社区图书馆,进行课余作业的辅导、阅读写作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图书馆、爱上图书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社区图书馆培训学校的建立,不仅仅是一个针对学生假期培训的机构或给学生在放学后提供一个帮助完成课后作业和课后辅导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利用社区图书馆的优势资源,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和假期期间真正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现有的书本上,从而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社区图书馆培训学校是以公益性为主,以服务社会为前提,杜绝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图书馆要凭借自身的优势,创造尽可能舒适、安静、温馨的环境,最大限度的为前来学习和阅读的学生提供便利,使他们学有所得。
四、社区图书馆培训学校试点探索和发展前景
1、社区图书馆培训学校试点探索
社区图书馆本身的规模并不大,并不能支撑更多的群体,主要针对社区青少年和社区居民阅读的需求。在社区图书馆建立培训学校,可以改变以往校外培训的单一模式,让校外培训不再成为学生的烦恼,社区图书馆内建立校外培训学校,一定会深受社区广大家长的欢迎,因为这样就可以解决双职工家庭假期无人照看孩子的问题,他们可以放心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社区进行学习,一方面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学习,闲暇之余还可以在社区图书馆就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进行阅读,不仅充实了自己,而且开阔了眼界,这样不但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成长的平台。但它的辐射范围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它的定位仅限于社区,以社区为试点,逐步向其它社区推广,让社区图书馆真正发挥作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
2、社区图书馆培训学校发展前景
市场的空缺成为发展契机,社区图书馆培训学校既不是单一的图书馆阅览室,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校外培训机构,它是把两者的优势取出来,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加强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建立学习型社区,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青少年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打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社区图书馆培训学校要发展,不仅要面临其它校外培训机构所带来的挑战外,还需要应对那些对青少年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录像厅、网吧、游戏室等,也是社区图书馆培训学校最大的“竞争对手”。如何将青少年的眼球从这些地方吸引过来,是社区图书馆能否长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社区图书馆培训学校不断与时俱进,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成为青少年和社区居民向往的地方。
五、结语
社区图书馆已成为社区文化建设中重要载体,是为社区居民和青少年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根据社区图书馆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发展模式。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社区图书馆、人力资源、活动阅览室等,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发挥最大的功能,更好地为青少年提供全面发展的空间。如何建立社区教育的新模式,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是今后社区教育发展所要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编.图书馆与多样化服务[M].海洋出版社,2009(5).[2]周金龙主编.图书馆品牌建设[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1).[3] 赵俊玲,郭腊梅,杨绍志主编.阅读推广:理念?方法?案例[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6).[4] 连玉明主编.学习型社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5] 杨文玉,程刚,杜文生.社区教育实验与学习化社区建设[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4).
第三篇:社区商业发展研究及模式探讨
社区商业发展研究与模式探讨
营销部
乔相逢
【摘要】社区商业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具有满足社区居民购物、服务、娱乐等综合性需求的功能。购物中心的核心店基本上都是知名的连锁企业。各种连锁经营品牌是支撑社区商业中心的骨干力量,是社区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内的社区商业设施正朝着成为一种综合建筑、景观、空间、声音的体验式场所,一种为社区居民创造的拥挤热闹的场所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社区商业普遍带有浓厚的住宅底商特点,与国外成熟的社区商业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随着社区商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型综合建筑体的出现,与以往零散商业运作方式不同的模式正在悄然改变社区商业地产的未来。
社区商业的发展概况及特征
社区商业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当时由于家庭汽车的普及,以及城郊新建的发达的高速公路,使得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扩散,由此产生了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60年代,英国、日本、法国等西方国家也由于居民的郊区化而出现社区商业,到70年代,新加坡的社区商业也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
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购物中心是一种现代的零售业态,美国的《零售辞典》对购物中心是这样定义的:“购物中心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商店,并有众多小商店环绕。购物中心有宽敞的停车场,其位置靠近马路,顾客购物来去便利。”
国外社区购物中心的零售商们联合扩大经营的范围,不仅增强对人们“一站式”购物的满足能力,还向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和休闲娱乐项目,因此社区购物中心在国外城市整体商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美国为例,2000年全国社区购物中心零售额为4494亿美元,高于近邻型购物中心(3205亿美元)和区域购物中心(1429亿美元),约占美国商业总零售额的40.68%。
一、社区商业的特点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空间中的一个重要层次。社区商业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社区居民需要的日常生活服务,这些服务具有经常性、便利性,但不一定价格低廉的特点。因此社区商业具有稳定的市场基础,并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国外社区商业的发展概况及特征
西方各个国家的社区商业,虽然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社区商业的功能
国外社区商业是为了适应城市居民郊区化而建立的,具有满足社区居民购物、服务、娱乐等综合性需求的功能。社区购物中心提供的商品包括便利品和选购品,主要有杂货、食品、衣服、鞋帽、家具、家电、建筑材料、药品、珠宝饰品、礼品、酒类等,商品的档次要根据所服务社区的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以中档品为主。而服务功能包括,银行、邮政、电信、图书馆、警察所、医疗中心等公共事业,也包括干洗、修鞋、裁剪、洗车等日常服务。社区商业中心又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提供许多流行的娱乐设施,如雕刻、滑冰场、电影院、健身房、摄影、旅游代理等。另外,各种类型的餐饮服务,也是社区商业中心的功能之一,快餐、酒吧、咖啡屋等不仅解决了人们购物、娱乐过程中的饮食问题,也是朋友们约会、休闲的良好场所。
2.社区商业中心的业态构成国外社区商业主要是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形式,购物中心和连锁组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购物中心的核心店基本上都是知名的连锁企业,例如,美国的沃尔玛、日本的大荣等都是它们国家许多社区商业中心的核心店,社区购物中心靠它们来提升对附近居民的吸引力。除核心店外,中心内还汇聚着各种不同规模、不同业种的专业店、专卖店,它们也多是连锁经营。各种连锁经营品牌是支撑社区商业中心的骨干力量,是社区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社区商业的开发
国外社区商业的开发都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的,其中,英国、新加坡等国家,政府对社区购物中心的开发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开发者须与地方当局结成共同开发的伙伴关系。而在美国,政府对社区商业开发的干预要少得多,主要是一些私人开发商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开发。
国外社区商业的开发商主要有大型零售商、专门的商业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甚至是保险公司、基金会等。商业企业和地产物业公司联合开发的做法也比较普遍,如澳大利亚的C.lesMyer,日本的太丸、伊势丹、高岛屋等大零售企业和当地地产物业公司联合建设的社区购物中心在上述国家到处可见。国外社区商业中心一般都实行开发和经营分离的做法。开发商负责前期开发,经营商负责租赁经营,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
4.社区商业的布局与设计
国外社区购物中心都有严格的设计布局,其目的是使购物中心的任何一部分都能吸引大批的购物者。购物中心重视对承租户的科学组合与安置,核心承租户对引导人流起关键作用,占总购物中心面积的约40%,其位置最先确定。对普通承租户的位置安排,充分考虑他们之间亲和力的不同,一些经营项目需组成群体以增强吸引力,而另一些经营项目必须相互避开。一般来说,国外的社区商业中心,会把四种类型的经营项目分别汇集在一起,一是男士用品店,包括男鞋、男装、运动用品等应当集中布置;二是女士用品店和儿童用品店,应该集中在一起,便于消费者进行价格、颜色、款式的比较;三是食品零售店,包括肉店、鱼店、面包店等;四是个人服务,如干洗店、修理店等也要集中布置。国外社区购物中心在总体布局确定以后,还充分考虑商店的装饰效果,承租户的平面布局和店面装饰需要在统一和个性之间维持一种平衡,既要有必要的控制,保证所有商店具有整体性,又要避免标准化的设计,提供给承租户表现个性的机会。
三、国内社区商业概况
1.国内社区商业现状
我国的社区商业相对落后,正在大力推行的城市居住社区建设,把社区商业的规划和发展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社区商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到社区内居民的消费满足情况,也关系到城市商业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影响整个城市的综合商业能力。
我国的社区商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商业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铺为载体。这种商业形式是自然形成的缺乏统一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房地产的逐渐成熟,社区商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国内出现了一大批“购物中心”、“生活广场”、“娱乐休闲一条街”等众多社区商业项目。它们可能在定位上提出超出社区服务范围的口号,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它们多数仍是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要目的,特别是居住区内部的商业设施。国内的社区商业设施正朝着成为一种综合建筑、景观、空间、声音的体验式场所,一种为社区居民创造的拥挤热闹的场所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社区商业普遍带有浓厚的住宅底商特点,与国外成熟的社区商业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国内社区商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社区商业正朝向统一规划,科学选址,集中布置的方向发展。各个省会城市都在制定自己的社区商业发展规划。从各城市的社区商业发展规划可以看出未来社区商业将具有以下特点:
1)
各商业行业种类将采取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连锁店、专业店等先进业态形式。根据用户的需求,有效开展网上销售、电话订购、送货上门,送餐、送货、上门理发、维修等服务,因为居民日常购物消费将在居住地500米范围内完成。
2)
各城市将大力发展社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是相对集中的社区商业网点所形成的具有多业态的综合性商业市场。这个综合性商业市场不同于大型商场,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
3)
社区商业中心将普遍位于小区的中心位置。要求必备的商业行业种类有:早点快餐店、美发美容店、洗染店、摄影店、日用品小超市、生鲜副食土产店、肉制品专卖店、修配服务站、物资回收站、洗浴中心、服装加工等。要有名牌企业的连锁超市、24小时便利店、市政府推动的放心食品零售门店、放心早点快餐连锁店和放心茶店等正规企业的连锁店,既能满足传统的衣、食、住、行需要,又能适应新型的消费需求。
4)
从发展趋势判断,社区商业将是未来商业投资的重要市场机会,同时也将是商业地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社区商业的模式探讨
社区商业“因住而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社区人们基本生活消费服务方面将逐步完善六项功能:购物功能,提供主副食、生活用品;修理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用品修理的需要;餐饮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早点、正餐和满足学生、老年人用餐;综合服务功能,社区居民理发、洗衣熨衣、服装加工、彩扩等全在社区完成;可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功能,采取固定收购站和定期流动收购两种方法,保证居民废旧物品下楼就可交售;家政服务功能,社区能帮助居民雇用小时工、保姆、家教等。
可见,社区商业体现就近方便、价廉物美、服务多样的三大经营法宝。社区商业是一种有别于城市的区域中心商业、SHOPPING-MALL(大型购物中心)、特色步行街的商业形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为本地区居民服务的商业模式,社区商业的经营特点体现在:
一、侧重特色。
针对社区居民这一特定消费群体的特征采用不同的经营策略,随着社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从小康全面迈向比较富裕,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以物质消费为主的传统消费观转变为现代的综合消费观,以家庭为载体的休闲消费、文化消费、娱乐消费、服务消费成为生活的主流,并逐步向体验消费发展。据此,社区商业营造特色休闲所、风情购物区、艺术市场、风格商业街等,具有消费、娱乐、服务、休闲多重功能的商业配套。二、辅助功能。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商业布局出现“集聚——扩散”的发展趋势,即:品牌、高档、大宗商品向市中心商业街集聚,追求商业利润的品牌效应。日用商品向社区扩散,减少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商业扩散趋势使得社区商业成为投资创业的热点。三、经营集约化。
大型社区商业以购物中心为主打业态,居住小区以“商业街”、“组团式”、“多点式”为重点建设类型,在业态上以“超市”为主,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的业制。购物中心包容各种新型商业形态,生鲜食品为主的超市、品牌荟萃的特色专卖店、各种便利的餐饮、综合服务设施触手可及,集约化经营将成为社区商业的优势。社区商业由社区中心向外围延伸,其成型的模式有三种类型:
第一,社区底商发展模式。社区底商是属于零售物业范畴,一般指开发利用住宅、公寓等物业的底层建筑,从事零售商业和服务业。是房地产开发与零售业相结合的一种社区商业模式,是社区商业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底商具有相互推动和强化补充的商业特点。入住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自然产生商机,商机呈现,又会推动入住率的提高。社区往往是居住人口同质化程度最高的地方,社区商业强调的是本社区的特色,在社区底商和居住环境“软硬”条件集中配套上下功夫,与大型购物中心区别开来,着眼于生活服务为主,使社区底商因社区生活配套而存在,使商业资源配置更合理,降低居民区的噪音污染,避免各开发商重复投资和建设。
第二,社区商业街发展模式。社区商业街是指由相当数量营业面积不同、经营不同类别商品和服务的商店有规律地排列组合的商品交易服务场所。其存在形式分为带状式商业街和环型组团式商业街。从规模上看,社区商业街小于城市中心区的大型商业街和城市区域的中型商业街,属综合型的小区小型商业街。从人的需求发展方向来看,有形商品的充分满足,会使需求向无形商品转移,即所谓的“离物”倾向。在人们的消费生活中,除购物消费外,休闲、文化娱乐、健身、修养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会大大增加。考虑到商业街的服务商圈和辐射功能,大中小型三种商业街各自的经营定位应有所不同,社区商业街要和住宅区融为一体,成为一条真正的“生活街”,社区商业街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而是一个集购物、餐饮、服务业、居住为一体的生活空间。
第三,购物中心发展模式。美国《零售辞典》对购物中心是这样定义的:购物中心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商店,并有众多小商店环绕。购物中心有宽敞的停车场,其位置靠近马路,顾客购物来去便利。购物中心不是一个简单的分布式经营模式,而是一个统一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根据国际购物中心协会的分类,从商圈辐射范围看,购物中心可分为四类:邻里型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广域型购物中心。美国社区购物中心的形态以单层楼为主,营业面积在9000-36000平方米,服务人口2万至10万。社区购物中心在面积、服务人口、商店数目等方面都界于区域型购物中心和邻里型购物中心之间。社区购物中心集购物、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社区购物中心实施团组式开发,融合各种新型商业业态,以生鲜食品超市为主力,集品牌荟萃的专卖店为特色,融各种便利的餐饮、娱乐、健身、服务设施为一体,能满足消费者一站式的消费需要。社区购物中心实施集约化经营,管理成本低,商业带动效应强,容易凝聚人气,是社区商业的一种好模式。
第四篇:富国银行社区银行发展解读
富国银行社区银行发展解读
一、富国银行概况
1、富国银行介绍
富国银行,1852 年在美国西海岸创立,在建立后的 100 余年里,逐渐成长为一家独具特色的地方银行,1994 年之后,由于美国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跨州经营的限制,加之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富国银行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收购,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从一家地方银行一跃成为全美第四大银行,并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机构。目前,富国银行的市值排名美国商业银行第一位,按资产计,为美国第四大银行。富国银行在社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方面位列全美第一,是美国第四大财富管理机构,管理着 1.3 万亿美元的资产。富国银行推崇零售银行的商业模式,发展社区银行业务,目前,每三个家庭美国中就有一家是富国银行的客户,其 9,112 个金融商店、12,000 多台自主设备和 27,000 的雇员遍及美国大部分州,是美国本土最重要的银行之一。
在迅速发展的道路上,富国银行与美国的其他大行相比,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他缓慢的国际化和综合化的步伐,以网点为商店的销售模式,对小微企业的重视就是十分重要的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造就了富国银行现阶段的成功,而富国银行的这些做法,抑或是理念和战略,也值得现在的中国银行业学习。
2、富国银行的业务结构
自 2001 年起,富国银行逐渐将自身的业务划分、调整为三个部分——社区银行,批发银行,财富管理、经纪和企业年金。
社区银行是富国银行的核心,近年来社区银行为富国贡献了 60%左右的利润。社区银行部门主要面向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了完善的产品。对个人,社区银行提供汽车贷款、教育贷款、住房抵押贷款以及信用卡等产品,对小微企业,富国银行提供了包括租赁、房地产贷款、经营性贷款、养老金投资等业务,甚至还进行风险投资。在社区银行领域,富国银行极大地发挥了它在零售方面的优势,富国的各类终端,包括金融商店、自助设备、网络和手机都是社区银行的服务机构。批发银行主要针对年收入在 2,000 万美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提供各类商业贷款和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抵押贷款、房地产贷款、信用证、贸易融资、租赁、账户管理、投资管理、保险、投资银行业务等。
财富管理、经纪和企业年金提供为客户专设的各类咨询服务,财富管理为富人提供专设的资产管理服务,经济业务提供资产交易的经纪和投资咨询,企业年金主要帮助雇主和个人管理养老金,主要是401K 计划推动的养老金,富国企业年金业务的市场份额位居美国市场前列。
二、富国银行社区银行服务
1.社区银行概述
如前所述,高净息差为富国银行带来了持续高于同业的盈利能力,这与富国银行的商业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富国银行的业务特色中,最著名的就是社区银行。富国银行将主要的业务划分为社区银行,批发银行,财富管理、经纪和企业年金三个部分,近年来,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部门的收入和利润都占到公司的 60%左右,是富国银行最为核心的部门。
富国银行将网点开到离社区居民最近的地方,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的居民。此外,富国银行还捐助许多资金,帮助各地的社区修建一些公用设施,并且组织员工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以此拉近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2011 年,富国银行向非盈利机构捐助了21.4 亿美元的款项,其中多数用在了教育改善、社区发展上,员工的志愿服务总共达到1,500 万个小时,大约折合 3.2亿美元。
借由广布的网络,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形象,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发展迅速,为富国银行提供了较为低廉的存款,也给富国银行带来了收益很高的贷款业务,还带来了许多中间业务和其他综合业务。
2.低廉的资金成本
社区银行直接面对的是居民个人和小企业,这些客户的议价能力较低,银行可以通过低于大企业客户的利息获得这些存款。另外,由于附加有便捷和服务等优势,相比于其他对手,富国银行也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吸纳居民和小企业的存款。因此,社区银行给富国带来了低廉的资金成本。
从现金存款的变化就可以看出社区银行的优势。居民存款以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为主,其中活期存款是不付息的存款,然而为了应对金融脱媒化,在 1970 年至 1986 年美国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银行的普遍开始采用可转让存单等工具吸纳存款,从而抵御脱媒化带来的资金外流,与此同时,定期存款的比重也大幅上升,而现金存款的比重却迅速降低。1980 年后,储蓄账户存款占存款总量的比重从 16.9%上升到 1990 年的33.8%,十年提高了 17%。定期储蓄所占份额市场份额从1971年30%提高到1982年的52%,而现金存款却从1970年的近50%锐减到 15%左右。
但是富国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以后,积极拓展零售业务,通过 ATM机的广泛使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迎来了社区银行的蓬勃发展,维持住了较高的现金存款占比。
密布的网店、自助设备和便捷的网上银行服务除了能够降低存款利率外,也可以为银行提供充足的存款来源,从而保障了富国银行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富国银行免去了许多债券融资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了富国的利息成本。从近五年同其他三家大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的历史数据对比中可以发现,现金存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方面,富国银行高出第二名摩根大通2 个百分点以上,存款余额占资金来源的比重显著高于其他银行。
3.小微企业贷款业务
3.1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历程
在资产部分,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了高额的利息收入,确保富国银行在资金的收入上领先对手。
富国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创立于1989 年底,那一年富国银行设立小企业银行业务集团,专门服务于小企业客户,又设立了小企业贷款部,为年收入低于 1000 万美元的企业提供贷款。
随后,富国银行发现,将正常商业贷款的发放流程运用在小企业上会使审核成本过高,因此 1994年起,富国银行推行“企业通”,为年销售额 200 万美元以下的客户提供贷款,贷款上限为 10 万美元。“企业通”的业务与个人贷款(如汽车贷款、信用卡等)更类似,这一部分的业务在会计中甚至被记录在个人贷款部分。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富国银行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者。
3.2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开展方式
为了开展小微企业贷款,富国银行首先将小微企业进行划分,通过对小微企业的规模、成长周期等进行评估,将小微企业细分为加工作坊、初创企业、家庭工厂、个体户、无利润企业、服务型小微企业、一般利润企业、科技型企业、高速成长企业和现金牛企业共十种,他们对于前 6 中企业,标准的企业贷款模式是无法盈利的。
于是,富国银行通过“企业通”改进了放贷模式,贷款可以通过邮件、电话进行申请,施行自动化审批,无需定期审核,也不需要财务报表,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贷款的流程十分快捷,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业务。
富国银行还通过信用评分对贷出的资产持续进行监督的重估,根据企业的信用表现调整每家企业的利率,借此留住了许多优质的客户,优异的风险定价能力,也帮助银行减少了坏账率,为高利率提供了保障。
3.3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效果
小微企业为富国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由于小微企业贷款的利息非常高,这一业务也拉高了富国银行的净息差。
图2 富国银行个人贷款占比变化
从图 8 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富国银行在1994 年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后,其个人贷款余额占比迅速提升(小微企业贷款在会计处理中被计入个人贷款部分),这一部分个人贷款,创造了很高的利息收入。
表1 富国银行各部分贷款的收益情况
除了小微企业贷款以外,个人贷款比如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也为富国银行贡献了不菲的利润,个人贷款的高利率和大的贷款规模帮助富国银行在资产端获取了较高的平均利率。下表反映了富国银行等近五年资产的盈利能力,比较的是利息收入与总盈利资产的比值。
表 5 美国四大行资产的利息税收入与盈利资产的比值
社区银行带来了低的资金成本和高的资金收益,为富国银行的高净息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社区银行的重要性还不限于此。借助社区银行的发展,富国银行的交叉销售和金融商店的营销模式得以成功实施。
二、富国银行社区银行对我国银行发展启示(借鉴)
毫无疑问,发展社区银行对促进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融资,完善和优化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功能,丰富金融服务品种,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填补细分市场的供给缺位,及服务社区居民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社区银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社区银行实行股份制(但不跨区)
根据银监会对社区银行的定义以及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我国无论是通过新建、还是改造方式成立社区银行,都应该实行股份制,并通过完善的内控制度建设、合理的股权结构设计和有效的公司治理安排实现自我约束。但社区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着定位上的本质区别,其基本定位是向当地中小企业和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为了保证把在本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放在本地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不能设立跨区的社区银行(这里,我们把社区理解为最大以县市为单位)。当前,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造的推进,国有银行更多地注重将全国范围内吸收的存款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使用,造成中国资金流动的“虹吸现象”。社区银行不跨区,将本地市场吸收的资金运用在本地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虹吸现象”及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2、发展社区银行的同时推出社区信用社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其改革方向已被重新界定为社区银行。但不可否认,社区银行追求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侧重于“互助合作”的合作金融的需要。因此,根据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的 “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借鉴美国社区信用社近年来得到强劲发展的经验,我国在把农信社改革为社区银行的同时,应以村为单位,建立起民办的社区信用合作社。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让具有制度优势、信息优势、成本优势、交易速度优势的民间借贷走上正轨。
3、构建有效的社区银行监管框架
我国在构建有效的社区银行监管框架时,首先应该考虑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为社区银行监管框架建设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相关法规必须明确规定社区银行的设立目标就是为当地社区服务,对社区融资比例要与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挂钩;社区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设区银行的信息披露政策;对社区银行的破产清算办法等方面都应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明确的规定。其次,应建立风险监管和合规性监管并重的政府监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的作用。为提高监管效率,政府监管部门对社区银行的监管应侧重于对其内控制度、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并将有关评价结果及时披露。由于社区银行承担了促进社区融资、服务社区的部分政策功能,享受一些政策优惠,还应注重对社区银行的合规性监管,对社区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行评级,并据此在准入管理、政策优惠方面实行区别对待10。此外,为了弥补政府监管主体的局限性,我国应致力于非政府监管主体的建设,从而使银行自律组织在社区银行监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提高政府监管主体监管社区银行的有效性,还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以及社会舆论等的监督作用,强化它们参与社区银行监管的责任,尽其微观层面上的风险揭示义务。
4、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地方政府对社区银行的监管也将不明确,单靠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对数量庞大的社区银行进行监管,也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存款保险制度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基础。如果要发展社区银行,就必须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国家和商业保险机构共同分担社区银行的金融风险,不仅有利于降低国家的负担,而且有利于对社区银行的多头监管,降低社区银行的坏账率。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还会为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的社区银行提供信用基础,有助于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提高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并使得它们可以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和大银行竞争。
第五篇:论资本约束银行发展模式
摘 要:资本充足率是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金的要求,为了满足监管当局的资本金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通过各种途径补充资本金。同时,在资本约束下,要重构业务发展模式,这是解决资本约束与业务发展矛盾的根本举措。要确立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公司业务与个人金融业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保持我国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金;业务发展;模式
一、资本约束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出新要求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迅猛,资产业务快速增长,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前7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2.352万亿元,占全年目标的94%。但都不同程度的面临着资本金不足的压力。在资产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补充资本金之道,未上市银行寻求上市融资,上市银行则纷纷提出了再融资计划。
1.资本约束的内涵是对风险的约束
《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协议》)均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这是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约束。为什么《协议》对资本金规模提出要求?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约束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协议》对资本金约束的本质是对风险的约束。因为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具有保护功能、营业功能、管理功能,它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在资本金一定的情况下,科学管理资产,合理开展表外业务,在不低于监管当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之上,有效分配资本。
2.资本约束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转型
(1)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途径有限。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金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具体的公式是:
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没有考虑操作风险对资本的要求。从公式看,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措施无非是增加分子,及补充资本金,或者降低分母,即压缩风险资产。
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途径有限。从理论看,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途径主要是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主要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产生的未分配利润。[1]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因此,通过利润补充资本金规模有限。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评级《中国银行:2004年回顾与2005年展望》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中国各银行盈利能力仍与国际标准相差较远,由于贷款增势强劲,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13家商业银行净收入上升了24%,资产回报率为0.43%,股本回报率为10.86%,资本充足率为8.5%。在盈利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靠利润补充资本金捉襟见肘。再就是外源融资,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情况看,对于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而言,外源融资途径差别很大。对于已上市银行而言,目前获得资金的途径略广,包括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混合资本债券及海外上市等途径。而对于非上市银行,是不可能上市融资的。这样,它们的融资途径非常有限。对于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外部融资尤其困难。因此,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外部融资的途径和规模是有限的。
(2)业务结构调整是治本之举。在资本金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调整业务结构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调整业务结构,降低高资本消耗的资产,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中主要是资产业务,在资产业务中,贷款业务又占到70%以上,而贷款业务中,对法人的批发业务又占到了绝大部分,大企业、大项目、大城市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追逐的对象。恰恰这些业务都是风险权重大、资本消耗高的业务,而那些低资本消耗的业务占比低。[2]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结构与资本金关系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冲动与业务结构不尽合理并存
(1)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快速扩张。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信贷资产增速高达30%左右。高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外部环境,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过热,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意识增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新开工项目增多,信贷需求明显增加。二是内部原因,从总体来看,WTO过渡期即将结束,金融业的开放将加剧商业银行的竞争,商业银行必须在短暂的过渡期扩大市场份额,为自身发展创造生存空间。从国有商业银行看,改制上市前必须达到上市的财务要求,在业务发展上有所限制,上市后快速拓展业务;从股份制商业银行看,要“做大做强”,扩大市场占有率,资产规模扩张的更快,尤其是五家上市银行,因为有资本市场作融资后盾,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资产扩张速度最快的民生银行,总资产由2000年的680亿元,迅速扩张到2005年的55771亿元。从2002年至今,除2004年外,招商银行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5%以上,2005年贷款总额为4721亿元,较2002年增加了2652亿元,增长78%。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资产规模也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只有深圳发展银行由于经营业绩的压力,近3年资产规模增幅放缓。表1为我国5家上市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及增长情况,见表1。
(2)业务结构不尽合理。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国际一流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西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大银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40%—50%左右,有的高达70%,小银行一般在20%—25%。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为其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而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花旗银行带来了80%的利润。德意志银行的收入结构中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致为4∶3∶3的比例。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传统中间业务为主,从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看,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70%左右,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25%左右,中间业务收入占5%左右,贷款业务的利息收入在国有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贡献度远远高于西方商业银行。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3年工商银行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75.13亿元,从收入来源看,存贷利差净收入占到一半以上。虽然工商银行致力于业务创新,拓宽收入渠道,在银行卡、票据、电子银行、结算等方面中间业务收入大幅提高,成为银行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的来看,收入结构依然单一,非利息收入占比不到10%,贷款收入依然占收入的绝大部分。
我国股份制银行虽然经营较为灵活,但其收入中的大部分同样来自于利息收入。从我国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看,利息收入高达75%左右,贷款利息收入占60%左右,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3%—8%。2005年年报显示,招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居5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之首,为24.07亿元,占总收入的8.46%,同比上升了1.39%。民生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速为16.58%,非利息收入占比为3%;华夏银行中间业务增速近40%,但其所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3.3%;浦东发展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也较低,利息、拆借等业务和债券投资外的其他收入所占比例为4.1%,利润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计提准备的相对减少;深圳发展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为5.58亿元,较上年增长1.81亿元,增幅为47.79%,占比6.5%。这5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3%—4%,[3]见表2。
2.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资本金不足并逐年下降的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在规模扩张冲动的情况下,资产快速增长,必然要求有持续的资本金作支持,才能保持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监管要求。但快速增长的资产业务及业务结构不尽合理并存的情况下,高资本消耗的业务占比大,使资本金补充压力巨大。
在中央政府注资之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明显偏低。2003年末,国家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补充资本金,[4]2004年,中国银行发行260.7亿人民币次级债券,建设银行发行233亿人民币次级债券,到2004年底,这两行资本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2005年,两家银行顺利上市,拓宽了资本金补充渠道,资本充足率达到10.42%和13.57%,但随着上市后资产的快速扩张,将会面临着资本金的压力。2005年,国家对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外汇储备补充资本金,同时发行350亿次级债券,使资本充足率达到9.12%,农业银行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资本充足率,可以推断其资本充足率远低于8%,见表3。
说明:(1)中国农业银行年报中未公布资本充足率指标。(2)2004年,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获得外汇储备补充资本金,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获得外汇储备补充资本金,与以前年份不具有可比性。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以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以前的数据为例)资本充足率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由上年的8.4%下降到7.35%。五家上市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虽然达到最低监管要求,但是,各上市银行在上市之初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随后逐步下降。为了在披露的年报中达到8%,上市银行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再融资。通过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混合债券等途径补充资本金,暂时抬升了资本充足率,却改变不了资本充足率持续下滑的趋势。在经历了上市融资和多次再融资之后,其资本充足率一直在8%徘徊。[3]见图1。
三、资本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模式
1.确立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
重视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发展,既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的经验,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约束下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多渠道的融资机会,导致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日益受到金融“脱媒”的影响。一些优质企业越来越多地依赖资本市场,更多地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对银行传统业务的依赖逐渐下降。这些变化要求商业银行转变对企业的融资服务方式,逐步从单纯的贷款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达到贷款业务与直接融资服务并重,逐步实现业务和收入的多元化,降低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对资本的过度依赖,重点发展项目融资、银团贷款、贸易融资、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承销发行债券、资产托管、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
在重视中间业务发展的同时,不能弱化资产业务。从经济学的逻辑上来看,在一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银行在融资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直接融资的需求和供给都会不断增加。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十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发展一波三折,直接融资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与间接融资相比,仍然相对落后。在这一大背景下,更多的企业仍将依靠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支持,因此,资产业务仍将是我国商业银行今后较长时期重要的利润来源。[5]
2.确立公司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
国外经验表明,公司客户(尤其是大型公司客户)所能带来的盈利日益趋薄,以大型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美国20世纪90年代发生多起银行并购,就是因为公司客户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提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争夺优质客户竞争加剧,导致公司客户业务的盈利水平下滑。使银行在公司业务上的定价能力和盈利水平不断削弱,生存空间萎缩。
相比之下,面向个人客户的银行在世界各国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公司业务相比,个人业务上收入和盈利较为稳定,规模经济和网络作用也更为显著。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的增长是以企业的发展为支撑的,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这一资金活动中,商业银行是重要的支持主体。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看,法人客户仍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客户,是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在稳定发展公司业务的同时,要把零售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国经济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理财意识明显提高,储蓄存款持续增长,消费习惯在发生改变,这为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在高收入人群比率相同的情况下,绝对人口数高于其他西方国家,因此,我国高收入群体规模庞大,零售业务有效客户资源丰富。另外,由于零售业务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对于打造商业银行品牌具有重要意义,零售业务将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零售业务上,应重点发展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理财、代理销售保险、证券、私人银行业务等、自营投资业务。[6]
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例,从1997年开始城市住房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住房按揭市场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到2002 年按揭贷款总额已达到了8 000 多亿元。但是按揭贷款仍只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贷款总额的5.9%。2005年底,按揭贷款总额增加到18 366多亿元,按揭贷款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贷款总额的比率,分别上升到10%和8.87%。相比之下,这两项比例在中国台湾分别是35%和29%,在韩国是38%和30%,在香港是50%和35%,而在新加坡更是高达65%和49%。可见按揭贷款在中国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重构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为新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提供先进的组织体系
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组织再造和流程重组,这也是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商业银行要以利润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围绕产品(包括服务)创新、市场营销、风险管理三条线重新构建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在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创新上,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像民生银行对零售业务组织架构的创新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民生银行在全国除了设立传统意义上的分支机构外,还在有些地区单独设立零售业务部,作为与分行平行的独立的机构集中开展零售业务,尽管实际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但毕竟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再造提供了一种思路。产品创新方面,从总行到一级分行都应设立产品研发部门,以客户为中心,创新适销对路的产品;市场营销方面,逐步变“小总行、大分行”为“大总行、小分行”,同时设立一系列专业化的作业和经营中心,对资金清算、单证业务、信贷放款、离岸业务、资金市场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等进行集中化、专业化运作和管理;风险管理方面,按照前、中、后台分离、风险管理垂直化的原则,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加强风险集中管理和监督。
4.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与资本配置体系,为新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提供支持
商业银行要建立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风险管理骨干体系——风险管理与资本配置体系(RMCA体系),建立统一、优化的风险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经济资本配置水平。通过风险管理骨干体系的建设,使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重点从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转变到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从主观的经验管理转变到量化的科学管理,进而使经营转型建立在比较可靠的风险管理保障之上。[7]
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经济增加值、平衡记分卡等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改进传统单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还应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新设计和建设,实现银行的薪酬制度以银行的转型战略和目标为基础,与市场竞争要求和银行自身条件相匹配,充分发挥其基础性的激励和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