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猪发展模式的定位与选择(共5则)

时间:2019-05-14 13:3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养猪发展模式的定位与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养猪发展模式的定位与选择》。

第一篇:我国养猪发展模式的定位与选择

我国养猪发展模式的定位与选择

2014 年一波又一波可以预见的或始料未及的震荡中一直低迷。屡屡跌破心理底线的猪价、频频失效的“猪周期”和“猪肉收储”、食品安全修订法案颁布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或“互联网+”等概念和新技术在行业的试水,屯极而思变,莫不引起业者对中国猪业发展模式的思考和无限遐想。

产业发展历程

猪的历史要追溯到4000万年前,有迹象证明家猪可能来自欧洲和亚洲。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商、周时代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使猪只变得温顺,更易圈饲。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汉代养猪在食用目的之上增加了积肥的功能,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唐宋时期,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元代在扩大猪饲料来源方面,有很多创造。明代中期,养猪业曾经遭受严重摧残。正德14年(1519),因“猪”与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令禁养,旬日之间,远近尽杀,有的则减价贱售或被埋弃。清朝小农经济使得养猪生产达到了农牧循环的持续发展时期,养猪为改善生活和蓄粪肥田。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批示“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厂,如果能做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肥料的来源就解决了”,鼓励养猪。人民公社期间,大力发展生产队猪场,但因无法解决饲料问题和规模饲养技术不配套而失败。改革开放以后,养猪生产成为农民积蓄零钱和利用闲散资源的有效方式,作为家庭副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广三保等率先建立了万头猪场,开启了规模养猪的序幕。至2005年,是规模养猪形成期,散户饲养规模扩大,大型猪场涌现。2005—2010年,是规模养猪发展期,专业户大量涌现,经历了2007 年的价格**,其实质是淘汰散户,进入专业化养猪通道。2010年至今后一段时间,是规模养猪的技术提升期,经历了2014年生猪价格洗礼,淘汰低效养殖,进入效益提升通道。可见养猪业自古就在“单一追求肉品价值”到“猪、肥、农业三者的农牧循环”中,不断建立-打破-再平衡,只是起点不同、方式不同罢了。发展模式定位

我国养猪业具体以什么模式为主,需要深入剖析产业定位。经历了2013年至2015年春季的本轮低价格来看,一方面,就国内养猪者角度,近2年来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是产业和经济运行周期的结果。另一方面,从国际资源配置角度看,中国猪价一直在高位运营,国外养殖成本仅占中国养猪成本60%。养猪难,较高猪价格的“天花板”被更高养殖成本的“地板”所抵消了养猪效益空间,其核心在于行业效率低下。

首先,养猪业服务体系低效。服务企业最大的队伍是销售大军而不是研发团队,服务分国家、省、市、县甚至乡级多重代理,一个猪用产品从生产到养猪一线,途经多个流通环节,价格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服务队伍庞大,都以企业本身利益为考量,都不断地为养猪场户做“加法”,没有从场户本身角度全面考虑,做的都是点的服务,而不是面上和系统化的服务。这种畸形的服务模式,导致服务企业难、养殖场户对接难、行业效率低,直接推高了养猪成本。初步估计,养猪服务体系可提升效益空间为肥猪至少60元/头。

其次,养殖生产体系低效。一是多重角色导致效率低下。养猪场户既是原料采购和加工者、又是技术落实者、又是产品营销者、融资者、管理者,担负了太多的社会角色。养殖生产从品种改良、环境控制、营养调配、疫病防控、经营管理等全面参与,泛而不专。二是非人性化管理导致效率低下。封闭的监狱式管理,远远背离了人性的特点,使养猪人感到没有尊严和自由,很难吸引到高端人才和智力支持。三是资源运行抵消。沉睡资源多,浪费严重。计划性、流程性不高,土地难、融资难、技术难等导致闲置设施设备、现金流、种质资源、智力资源等的运用受限,闲置多、浪费大。所以,养殖生产体系也是畸形且低效的。仅据此三项估计,出栏肥猪效益浪费为至少80元/头。

再就是下游销售体系独立垄断和低效。大家都在说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养殖,但独立的生猪收购屠宰体系,远远脱离养猪生产,使得养殖者没有销售话语权、定价权。屠宰加工应该反馈给养猪生产体系的信息断档,使得养殖业者不知道到底应该养什么样的猪、哪些措施有效,哪些是无效或有害的。处于完全没有后续信息的聋子和瞎子的状态般的养猪生产,只能望价而估,一会高了,一会低了。殊不知,价格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可以说,养猪产业整个行业处于“只识大小,不识数”的聋瞎状态。而同时,屠宰加工多以初级加工产品居多,实际屠宰能力一般仅占设计能力的 30% ~ 40%,产能浪费严重,品牌度低,竞争乏力。此二项可造成肥猪效益浪费至少30元/头以上。

最后,就是从业者组织化程度低,组织是低效的。长期以来,养猪从业者一直是自己单干,虽然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培训交流会,但都是点状的,非系统性的,缺乏直接的针对性。跨越养猪者个体之上的不管技术、资金、政策、措施等只能望洋兴叹,干着急。没有组织起来,一起研究、一起突破,真正弄明白为谁养、谁来养、怎么养等产业难点、热点问题。估计组织化程度低导致肥猪收益减少50元/头以上。

综上所述,我国养猪业因为效率低下,使得养猪业减少220元/头以上的收益。本轮价格的调整,不是产能过剩、消费不足、环境污染限制等表像。其核心关键是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养殖产、供、销各环节的运营效率。发展模式选择

中国养猪模式同其他传统产业一样,一直是“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等多种模式并存,有古老的放牧饲养、传统的家庭副业圈养、专业户生产、也有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猪场。满足城乡居民肉食供应的瘦肉型猪的主导生产模式,业界一直有多种声音:

例如,有的支持大型、集约化的美国模式,认为该模式土地占用少、技术水平高、生产效率高;有的支持发展欧洲适度规模养殖,分散饲养,农牧循环,减轻环保压力。笔者认为,未来养猪模式必须要在厘清产业阶段和产业核心焦点的基础上,总体符合如下条件:一是专业化生产模式;二是高效低污染模式;三是轻资产发展模式;四是生态型组织化管理模式。只有满足这几个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养猪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总体需求。而目前,我国常见的几种养殖模式:

一是大型集团化养殖模式,如牧原等,规模在万头、几十万头,甚至几百万头以上,资源配备精良,技术水平高。大规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建立完整的品质控制体系,提升生猪的产品质量;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提升企业疫病防控能力;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利于实施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养殖,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二是自主投资人模式,规模一般在3000~10000 头,自己投资,自己当老板,聘请人员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自主投资人因为产业规模较大,不易退出,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将导致其资金周转困难,加之组织化水平低,是本轮调整过程中运营较为困难的群体之一。

三是家庭农场和专业养殖户,规模在100~3 000 头,以家庭人员为主体,参与具体养殖生产,管理精细,技术、信息、资金相对欠缺。资料显示:目前,年出栏100~3 000 头的家庭或专业养殖场户生猪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 50% 左右,是我国猪业生产的从业主体。如何发挥好主体作用,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就是中国猪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方向。

四是散户养殖,规模在100头以下,作为家庭副业养殖,生产条件较差、技术支持乏力、环境污染严重,是产业淘汰的对象。

近年来,以温氏为代表的养猪体系,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将家庭养猪场户从复杂的生产链条中解放出来,专业从事养猪生产,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是目前较为成功的模式。

综上所述,中国未来养猪发展模式一定是美国模式+欧洲模式的融合,多角度应用。体现在:一是产业集中度增强。美国花了30多年时间,由70多万个养猪从业体整合为7万个从业体。

未来10年中国生猪业进入产业快速集中时代。二是专业化进程加快。社会化专业分工进一步加快,养猪生产者将从“后备培育-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保育-育肥-销售”的长链条中解放出来,对接集团公司基地“接口”,专门从事某一个或多个环节的生产,变“养殖户”为“猪产业工人”。物资、技术、服务、销售等角色交由专业公司或组织完成。三是农牧结合进程加快。俗话说“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这是对农牧结合的最好体现。实现环保工艺的升级换代,遵循适度规模养殖原则,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模式。四是产业融合度加速,一体化进程加快。大型养殖企业借助种质、服务、技术优势,做足生猪繁育的前端技术环节。家庭牧场主要负责专业繁育仔猪或育肥。成立区域性的行业协会,整合行业服务单位和组织,建立大的生猪服务系统。在信息、技术方面建立渠道,提升使用效率,物资方面实现团购、团销,抱团应对市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售价。从世界猪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一体化结合是一个共同的趋势。美国的合约养猪比例达到 66%以上,丹麦达到 95%。中国未来养猪业必将借助互联网、农业金融等跨界思维,整合各种要素,盘活猪业的沉睡资源,可能统领在10至20个养猪组织所建立的生态系统中。

第二篇:我国银保发展模式选择

借鉴国外成功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经验和启示,针对我国银行保险面临的具体国情,选择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既不能盲目追随、照搬照抄,又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既要积极稳妥、逐步发展,又要高起点、高质量地参与国际大市场。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面临的国情分析

1、政策法律环境的限制。我国现阶段实行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金融制度,使得银行、保险公司不能相互参股,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分成,银行保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还只是以兼业代理的形式出现,只能靠手续费来获得利润,进一步发展内在的、相对宽松的法律环境还有待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保险的混业经营。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程度,还没有对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战略性要求,这种封闭、保守的经营方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2、金融市场资本充足度较低。我国资本市场仍处在成长阶段,发育不成熟,表现为投机性太强,使得监管方迟迟不能放松监管,导致金融品种少、投资灵活性差、金融人才匮乏;金融产品营销渠道单一,缺乏多样化的营销模式;金融企业上市筹资困难,资本的充足受到严重影响,使得银行和保险公司难以支持大规模销售所需投入的资本和技术,难以在短期内成长为具备跨行业经营能力的金融集团。所以,我国资本市场所表现的不成熟从机制、产品、人才和资金充足性等方面限制了金融一体化在我国的发展,也影响到银行保险在我国的发展速度。

3、银行和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差异较大。在我国,银行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良好的形象,中国人对稳健和信守承诺的关心使他们绝大部分成为银行的客户,但未必是保险公司的客户。现阶段,我国银行保险所面临的难题正是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的文化差异。银行的保守作业文化,讲求作业精确、规避风险等,而保险公司讲求个性展现、激励机制、活力激发、营销训练、话术运用等。只有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才能使银行自上而下愿意推销保险,才有利于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顺利进入。

4、银行和保险业发展不成熟。银行业和保险业的高度发达和成熟是银保合作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整体规模小、市场集中度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现代企业机制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保险服务差和监管政策法规不完善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进一步扩展业务领域的内在动力。体现在银行保险业的现状就是我国目前的银行保险还只限于单一的银行代理经营保险模式,是浅层次的合作,与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保险还有很大差距。

首先,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特别是银行)在营销理念、策略和技术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落后于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市场需求和供给脱节,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扩大。其次,在营销方式上,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手段等策略还处于彼此独立的初级阶段,业务融合度不高,没有发挥整体优势。其突出表现在银行保险产品创新不足、雷同率极高,无形中还挤占了部分销售渠道,加剧了保险业内恶性竞争的局面。再次,在实际合作事项中,银行保险主要是围绕某一具体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互为代理合作,全面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几乎没有。这种现状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保险的深层次发展。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选择

不同的政策法律环境、资本充足度及银行和保险业自身发展状况,决定了不同阶段的银行保险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对作用于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选择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分析。如下表:

以上分析表明,在我国通过新建或收购兼并成立银行保险或保险银行,受银行和保险分业经营法规限制、资本充足度的要求、银行业和保险业成熟度以及不同文化融合度的影响最为强烈;银行和保险公司组建合资公司次之,而协议合作及战略联盟发展模式所受的影响最小,并且可以姑且不考虑资本充足度的因素。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要寻求我国保险业更深层次的发展模式,既不能超越现有分业经营和监管的法律界限,又不能脱离我国金融市场、银行和保险业发展的实际,唯一可行的模式选择是在已有“代理合作”的基础上,分阶段、按步骤地实现“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

1、对保险公司而言,这种发展模式是扩充新地区、新市场的有效方式I可为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保费收入:专管员和业务员可以从银行的良好形象中受益。

2、对银行而言,有利于银行客户接受保险保障;银行为客户提供保险建议,可以提高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加中间收入没有核保风险,专业技术水平的需求较低,有利于银行柜员操作和营销;续保率高,有利于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实现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步骤选择

尽管上述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具体实现并不一定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划分,但大致可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签订业务合作协议,开展代理业务。主要是由银行机构为保险公司代收保费、代付养老金和生存金等业务,这是建立战略联盟的准备阶段,目的在于业务的相互熟悉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这一阶段,双方以销售合同为主,是一种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低、属于松散粗放型的表层合作,但容易导致价格战。

2、实现由简单的兼业代理向“长期合作战略联盟”的过渡。

这一阶段是实现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关键。只有当银行和保险公司实现了从产品融合、技术融合到资本融合、客户资源融合的发展,银行保险才能取得质的飞跃,战略联盟的局面才开始形成。战略联盟的建立有利于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面综合的一体化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是开发新产品,增强银行和保险竞争力的需要。因此,要顺利实现我国银行保险模式,必须确立银行保险长远发展目标,采取以下策略选择:

一是要强化政策导向,提升合作理念。发展银行保险业务,首先需要金融高层决策者对银行代理业务的合作和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应将其纳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进而通过政策引导,使不同层面的银行、保险经营管理者转变思想观念,平衡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特别是各家银行要充分认识到银保合作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银行业不可或缺的业务,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银行保险合作理念,才更有利于将银行保险业务由现在简单的“协议合作”推向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阶段。

二是要加快保险业自身的发展,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就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来说,要全面认识保险“三项功能”(经济补偿、社会管理、资金融通)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开拓保险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空间,运用新思想和新思维总结保险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要使保险渗透到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推进保险业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发展目标。对微观主体来说,要深化保险业所有制体制调整,要积极拓展业务领域,提高公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塑造优良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信誉品质,从而获得合作银行及消费者的信赖,增强保险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真正发挥银行保险战略的优势。这是实现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基础。

三是要加强法人合作,实现银行保险产品、营销服务方式和技术开发的长远发展战略。

首先,要建立银行保险产品开发战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事实证明,确保银行保险建立长期合作战略联盟的健康发展,必须密切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联合开发多样化银行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上要有所创新,要充分考虑银行保险产品的特点,应具备操作手续简便、快捷、免核保、易宣传的特点,也应考虑地域和消费群体等因素,以适应不同地域的经济结构和人文差异。就近期而言,要强化对短期寿险、意外险、信贷类、存款类险种、长期险等现有保险产品的整合开发。就长远来说,应采用重点产品的动态设计流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市场需求。应针对大众化的销售渠道客户群,提供简单、标准化的保险产品组合方案。应在财产险方面有所突破,考虑一些责任险,如职业责任险等。

其次,要实现营销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银行保险的内涵价值。就实现营销技术策略而言:一是通过银行保险双方多层次、多形式的营销、交流和沟通,建立银行保险多层次的营销网络。二是以客户需要为导向,加强对重要客户的销售渗透。三是创新营销手段,以适应不同客户群的需要。目前可尝试开展客户经理营销、网络营销、“捆绑式”销售以及信函帐单、电话服务和信用卡服务等简单易行的新型销售方式,使客户在一家银行就能获得方便、快捷、准确、多元化的“超市式”服务。就客户服务战略而言:一是要尽快建立一套体现竞争优势的差异化银保客户服务体系,从而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准确的服务。二是要建立多渠道服务手段直接面向终端客户和中间客户。三是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达到积累长期客户群的目的。四是要尽快建立银行保险客户服务体系。五是加强市场调研和目标市场分析。

再次,加快技术开发,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联网,实现承保信息的及时输送和反馈,提高业务处理质量和效率。一是实现保险公司和银行电子商务系统的连接,开发银行保险电子商务,使双方客户能直接从网上获得包括银行、保险及证券在内的全方位个人理财服务;二是加强保险公司内部自动核保系统、投保信息管理系统、结算系统与银行的合作,开发出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现阶段,当务之急是在LBS、GBS、HBS平台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建立综合金融理财系统,直接面向和服务终端客户,加快“银保通”、“邮保通”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解决保单流转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及银行保险整体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为客户提供方便、友好的购买支持。

四是要打造专家形象,实现银行保险的人才发展战略,为银行保险向更高层次发展夯实基础。对银行而言:一是要建立银行保险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使高、中、基层人员都能正确的理解保险、宣传保险、推销保险,把银行保险业务视为本业的一部分,切实加强管理和服务。二是要对银行临柜人员进行保险知识、营销服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克服他们已经习惯了的传统工作模式,协助银行建立全员大营销的概念,建立银行保险业良好的形象,加强银行保险双方的了解和文化融合,为银行保险向更高层次发展夯实基础。对保险公司而言,要加强对银行员工的培训和各项后援服务,要将良好的营销理念、管理规程、职业操守传输给银行,带动银行柜员从只管操作的简单模式向主动宣传和服务转变,实现银保双方合作理念和职业规范的融合,进而从根本上杜绝误导、诱导行为的发生。

五是要节约成本,建立和完善银行保险利益分配体系,实现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如何做到既节约成本,又实现双方长远合作的积极性,就需要银保双方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体系。银行要把银行保险业务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真正纳入到业务员的奖励机制中,同时在利益分配上要明确比例,使柜台人员真正享受到在银保合作中得到的实惠。保险公司要杜绝不惜增加成本对银行支付额外利益的做法,实行一个协议、一个手续费比例、转帐付费,积极配合银行建立和完善透明度高、操作性强的银行保险业务奖励机制和利益分配体系,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

六是要逐步完善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运作。主要包括:一是营造一个以监管部门发挥功能为主体,行业自律为辅助,银行、保险公司自我管控为基础,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多层面、全方位“四位一体”的监管格局。同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要与同级银监会、证监会及其所属监管机构之间建立联席会和定期通报会制度。二是监管部门要适时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对同一集团内的银行、保险和证券之间在信息、人事交流、业务交往、资金流动等方面做出一定限制,以防止风险的蔓延。三是逐步完善混业监管的法律体系,对金融业务的交叉领域和海外业务做出适当放松分业经营的规定。

3、建立“泛保险”的合资服务机构。

在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实现了由代理协议向战略联盟的过渡,有了一定合作基础和积累较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双方可以考虑在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框架下,建立“泛保险”的合资服务机构。银保双方可以通过联合开发产品,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融资等项目的合作,来实现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格局,并通过综合开展金融咨询服务、资产项目经营管理、基金投资等业务,使保险产品成为一种广义的金融投资工具。这种“泛保险”战略联盟,将大大增强银保双方的竞争实力,保险公司在发展保险业务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涉足非保险领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第三篇:养猪的发展模式

中国养猪业的发展模式探讨

华农动物科学学院 qq:472572825

摘要:我国过去分散、庭院式养猪往往是和种植业协调发展,养猪粪污通过简单的堆积发酵运输到农田做底肥。集约化、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壮大,大大提高了养殖业生产的效率和满足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肉食品的需求,但是,也使得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分道扬镰了。养殖业者也曾一度想通过工业治污的模式来解决污染问题,但由于工业化治污模式成本高昂和养殖业者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使得很多养殖粪污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或仅仅经过简单的沼气池发酵后就排放到水体中,造成周边水体水质的不断恶化。随着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的不断被人们所重视,养猪业的发展模式毫无疑问会更合理、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养猪业

发展模式

为了有效抵御市场和疫病两大风险,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全国都在发动生猪产业化、现代化革命,已经开始冲破几千年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向构建新型生产力新格局迈进。散户逐渐减少、规模户增多,已成为我国进入规范养猪、吃放心肉的大趋势。对于以生猪为代表的畜牧产业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两大风险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况且以传统养殖户为单位的散户养殖模式,无法解决排污环保等难题。所以,在改革开放30多年逐渐过上好日子的中国,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的不断被人们所重视。所以,打破旧的养殖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那么,新型的养猪业模式到底会怎样变化,何去何从呢?首先让我们看看近年来我国地方对新养猪模式的规划和实践。

1、“150养猪模式”

“150标准化养猪模式”简称“150养猪模式”,是近年来为推动生猪标准化养殖而推广的科学养猪新模式。发展条件是“150养猪”规模适中,操作简单,节省劳力,适合以农户为单位的生猪标准化养殖。运作要点为“150养猪”每批养150头,“全进全出”,采取典型的“公司十农户”的方式,由大公司为养猪户提供标准化猪舍设计、建设,猪种、饲料供应、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商品猪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其核心是“良种十良料+良舍十良法”。农户按照专业人员指导.建起标准化猪舍.引进‘.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饲喂优质标准饲料,同时采用统一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技术。猪舍里建有自动饮水系统、自动喂料器、水帘降温系统、采暖烟道增温保温系统。环境可控、猪可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此种模式的收益也较好,按实验农户的说法,一户建一栋存栏150头猪的标准化猪舍,一年出栏450头商品猪(共3茬),养殖效益可达5万元。从推广前景来看,养猪户最大的担心是猪价及猪病问题。这一养猪模式降低了市场风险,减少了污染和交叉感染的机率,提高了猪体的抵抗力,减少了养猪户的用药和生猪死亡。培育畜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争取最佳经济社会效益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要做到这点,就要充分发挥现有畜牧龙头企业的潜能,采用的“公司+农户”方式,辐射带动畜牧产业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在此基础上扶持或引进一定规模的饲料加工、肉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稳定和扩大养殖规模。积极引导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逐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力争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畜牧产业化格局。只有通过龙头企业的拉动,政府扶持,才能抵御市场风险,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2、清洁养猪模式

清洁养猪就是尊重猪只生存的基本权利,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顺应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从事养猪生产。此种模式的做法是在舍内设置深度为90—100厘米的的地下或地上式垫料坑,坑中填充锯末或秸秆等农副产品垫料,利用优势菌种对垫料发酵,形成有益菌繁殖的小环境,抑制和分解有害菌。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粪尿加速了垫料微生物的发酵,产生热量,保证猪只能正常越冬。生猪有拱食的习性,可采食发酵产生的菌体蛋白。垫料是上好的菌类培养基料和高档有机肥料,一般2一3年清理一次即可。通过试验分析,清洁养猪不仅实现了生猪的“动物福利”,而且在生产上也取得了“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省”,即省水75%—90%,省精料10 %—15%,省劳力30%—50%。“两提”,即提高抵抗力和提高猪肉品质。“一增”,即增加养猪效益。每头猪在用水、用料、用药等方面可节省30-80元,同时垫料可生产高档有机肥,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种效益的结合。“零排放”,即猪场内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养殖环节消纳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清洁养猪法与传统养猪法有显著区别,如:变双环节投入为的单一环节投入,传统养猪法是“养猪生产”后再进行“粪污处理”,而清洁养猪很好地将“粪污处理”前移到“养猪生产”环节一次解决,减少了投入,改善了生产,对外实现了粪污零排放;采用垫料坑管理,不用水冲粪,恢复了猪只的生物学特证,改变了传统养猪过程中猪只长期在水泥地面上生话的状况,设置垫料区和水泥地而的饲喂区,猪只可选择自己休息、运动的区域,能够拱食菌体蛋白;简化了工作内容,减少了劳动强度,清洁养猪不用冲洗圈舍、不用推运粪便,舍内空气清新,每天仅从事饲养、清扫饲喂台和调整垫料等简单工作,工作不再脏、乱、累,效率明显提高。节约资源也是一大优势,约水、料、药、劳动力等资源,体现了生态文明。

3、股份合作养殖模式

股份合作模式是以养猪社区化、农民股份化为特色。为解决散户养殖商品猪的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成都启动的生猪产业化改革实践,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解决办法,即养猪社区化、农民股份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新的生产关系格局。当地公司扩建的年产两万头养猪场,基建投资500万元。资金比例是按334的结构,即农民入股30%,村集体入股30%,企业入股40%。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村集体通过向投资公司借款入股,农民则以土地和现金入股,土地指养猪场所占用的土地。现金每股1000元,最低1股,最高不超过10股。对股份数量限制的目的,是政府确保大家都有股份,惠民面要大。预计每股分红300元,村集体分红8一20万元的水平,用于村里各种公益事业。对经济困难的农户,则把每个规模养殖场建设中由政府补助的20万元量化到他们身上。如此一来,绝大多数散户以股份形式拥有了分红的权力,解决了增收和吃肉的难题。对这种农民股份化、养猪社区化的新型生产关系格局,基层干部形象地概括为“农民养猪不喂猪,农民有猪不见猪”。村级政权归位,新生经济组织协调各种利益主体。在这场催生新的生产力主体、衍生新的生产关系格局的生猪产业化变革中,最基层的村级政权开始退出经济话动,其利益保障以股份形式体现,同时回归政权本位,只履行提供和保障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的职能。而企业、村集体、农民三方的利益关系,则由各村成立的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协调。企业、生猪专业合作组织都可以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但村委会不能作为实施主体,只能以股东身份参与。市场(包括县级)补助资金,一律要量化到农民,量化方式主要有:村委会与业主共同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社,村委会作为股东将财政补助资金直接量化到每个村民,并将每年的红利再量化到每个村民;村民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携政府补助资金入股养猪场,再将每年的红利量化到村民;召开村民大会,村民推举村委会成员作股东代表,携补助资金入股养猪场,按股分红利后再将红利量化到村民;业主和村委会共同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组织,政府补助资金作为村委会的股本金,合作组织保底分红给村委会,村委会再量化到村民。这场变革旨在探索、培育和大力扶持新的生产力,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和市场主体。过去是农户经济,今后是农户、集体、企业等要索共同形成新的生产力,如合作社、规模化种猪场、规模化养猪场、加工企业等等。在现代养殖企业中,龙头企业股份不能少于40%,农民的股份不得大于60%。与前几年“公司+农户”模式不同的是,过去是合同关系,违约追究很难;现在是股份关系,各方都是真正的利益主体,这种新型的合作制,有公司出面面对市场,有龙头企业出面组织生产,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并按章程实施选举、监督和分配。

4、互联网养猪模式

以国内某大型的网络公司发表的发展养猪计划(投资创办生猪养殖场,同时还计划创办一个养猪网,将有关生猪养殖的信息及养猪过程在网上全程公开。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站学习养猪,了解养猪行业的动态,探索出一个可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提供农村工作机会,又能全国推行的养猪流程和模式)开始,互联网便与养猪行业有了更深一步的关系。互联网作为新媒介的代表,如何服务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引起了政府、企业家、学者的关注。该网络公司己经公布的养猪模式,可以总结为“绿色养殖十网上互动十线下推广”。绿色养殖,就是学习西方的优良养猪技术,用利学的方式培养绿色和口感不错的农畜产品;网上互动,就是通过互联网把养猪的性个流程和数据全部公开,共同参与,使生产模式更为高效;线下推广,就是起到示范作用,可以帮助农民改进养殖方法。发展传播学认为,传播媒介既能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又可以推广新技术和新思想。问题的关键在于传播媒介如何介入,以什么样的姿态介入,是公益性的还是带有商业目的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等,这此因素最终决定着传播媒介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企业都要考虑到回报率的问题。“互联网养猪模式”使投资主体“有利可图”,这样解开了传媒在介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死结”,即在保证一定的利润率的前提下有倡导公益性,从而使传媒更积极、更主动地促进社会发展。传播什么样的信息才对农业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帮助,这是传媒必须考虑的问题。在传播内容方面,传媒既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地区间的具体情况,又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产业链长的项目。只有以市场为取向,将传统农业纳入市场轨道,才是促进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传媒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

结论:

在生猪传统养殖是基础上,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结合养猪新技术、科研、互联网等各方面的进展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适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养猪模式是现在养猪业比较迫切的问题。养猪无污染、零排放、无臭味;育成率高、疾病少、无药物残留;饲料转化率高、损耗能源少是每一个从事养猪行业的人士的工作中心,也会是政府引导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凤县养猪模式技术推广》 刘志勇、李宁、文艳霞

2、《关于猪产业化生产中养猪模式的思考》 白建

3、《" 150养猪模式”小析》 郁菲

4、《巴东县“1121”养猪模式探析》 王本乾、周和平、唐兆杰

5、《“猪一沼一草”生态养猪模式关键技术探讨》 许卫华、杨小燕

6、《全新养猪模式形成新的生产力格局》 来自:北方牧业

7、《农户四种养猪模式利弊谈》 杜玉兰

8、《内循环健康生态养猪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彭乃木、郑秀兰、陈绿秀、金大春

9、《几种养猪模式的利弊分析》 王华

10、《干式环保养猪改变传统养猪模式》 陈中梅

11、《发酵垫料养猪模式的优点及猪舍设计》 贾志伟、林松柏、叶志超、丁小琼

12、《发酵床养猪模式是改善环境、提高猪群健康和产品安全的有效途径》 武英、赵德云、盛清凯、王诚、张印

13、《对网易“养猪模式”的传播学思考》 周宏刚

14、《不同养猪模式效益调查及对策》 黎纯敏、赵素英、张亚霁、付晓梅、赵泉

15、《生态养猪模式中发酵床优势细菌的微生物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 张庆宁、胡明、朱荣生,任相全、武英、王怀忠、刘玉庆、王述柏

第四篇:我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发展模式及其选择

《当代经济》2011 年2 月(下)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我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发展模式及其选择

○谢丽君(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23)

【摘 要 】 本 文 从 房 地产 信 托投 资 基 金(REITs)的 概念 与 类 型入手,分析了我国 REITs 发展模式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与问 题,进而提出当前我国 REITs 发展模式应以外部管理模式为 主,逐步探索内部管理模式;以权益型 REITs 发展为先,逐步发 展抵押权类 REITs 并积极创新和以交易所市场为主,以银行间 市场为辅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房地产 REITs 房地产信托 发展模式

一、引言

随着领汇、泓富、越秀在香港上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下文简称 REITs),并一举获得 成功,深国投、华联、大连万达、华润、华银控股等多家知名商业 地产投资企业将目光投向了 REITs这一新鲜事物,都在为争吃 国内 REITs这第一个螃蟹而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目前,我国的 房地产存量很大,客观上要求设立 REITs,既可拓宽房地产企业 融资途径,改变房地产高度依赖银行信贷的局面,又可让中小 投资者可以在资本市场分享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房地 产金融市场正在由以银行信贷为主导向资本市场为主导的模 式逐渐转变,REITs这种新的投资载体对于促进我国商业地产 行业发展,丰富投资者投资渠道有很重要的作用。截至 2009 年 12 月,R EITs 全球市值已超过 6050 亿美元。美国是全球发展 R EITs 最早、也是最成熟的市场,R EITs 市值约 3000 亿美元,市 值也最大;其次是澳大利亚,已发行 64 只 REITs,市值达到 780 亿美元;处于第三位的是法国,48 家房地产信托市值达到 730 亿美元。根据标准普尔公司的统计,从世界范围看,美国房地产 投资信托基金占有全球同类产品的 90%。近年来欧洲、亚洲、美 洲等 22 个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专门的立法,加入到发展 REITs 行列中。从市场成熟度来说,最早开始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的 美国是最成熟的市场,其次是澳大利亚。亚洲的大部分国家都 是处于成长中的市场,而中国内地更是明确的法律法规都尚未 出台,该市场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仍有待我们 加强对 REITs的研究和运用。

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定义与类型

R EITs 是一种以发行信托基金的方式募集资金,由从事房 地产买卖、开发、管理等经营活动的专业投资信托机构投资于 房地产领域,并将投资收益按比例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信

托产品。REITs产生于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后 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国外 REITs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按组织结构分为契约型和公司型。所谓契约型的 R EITs,是指在信托人与受托人缔结以房地产投资为标的的信托契约 的基础上,将该契约的受益权加以分割,使投资人取得表示这 种权利的受益凭证;公司型的 REITs是指设立以房地产投资为 目的的股份有限公司,使投资人取得公司股份的形态,公司再 将收益以股利形式分配给投资人。契约型投资基金依据信托契 约成立,由信托者(管理者)、受托者(托管者)和受益者(投资 者)三方构成。投资基金依据规定三方权利和义务的《信托契 约》进行运营。契约型投资基金本身不具有法人资格,投资者的 出资额全部置于受托者的管理下,信托者代替投资者就信托资 产的投资内容向受托者发出运用指示。从契约型基金的运作模 式上看,它在法律构造上的经理人、托管人、投资人三方当事人 如同信托制度上的三方当事人,其中,经理人为信托人(特别指 出:信托原理上的信托人处于超然地位,而经理人却负有某些 受托人的义务,这是立法与原理不一致之处),托管人为受托 人,投资人为受益人。

公司型投资基金在法律构造上由投资者、投资公司、基金 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四方当事人组成。这四方当事人间存在两 层互动的法律关系:一是发生在投资人和投资公司之间的纯粹 的股东与股份公司的关系,两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由《公司法》予 以调整,投资收益和盈利由投资公司分配给投资人;二是发生 在投资公司、基金管理人和基金委托人之间的信托关系,三方 当事人的关系如同信托制度中信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关 系,其中的投资公司兼具信托人和受益人双重身份,基金管理 人和基金托管人为共同受托人。从经济角度看,契约型投资基 金比公司型投资基金更加简单,体现了效率原则;从法律角度 看,前者比后者更加符合信托原理。

2、按投资人能否赎回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封闭式 R EITs 发行规模固定,投资人若想买卖此种投资信托基金的证券,只 能在公开市场上竞价交易,而不能直接同 REITs以净值交易。同时,为保障投资人的权益不被稀释,此种 REITs成立后不得 再募集资金。开放式 REITs的发行规模可以增减,投资人可按 照基金的单位净值要求投资公司买回或向投资公司购买股份 或认购权证。采用封闭式运作方式的 REITs基金,其基金份额 上市交易要符合 REITs专项法的一系列规定和交易所上市交 易规则规定的上市条件。而采用开放式运作方式的 REITs 基 金,其基金资产应当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或者政府债券,以备 支付投资人的赎回款项。相关赎回的程序按照 REITs专项法的 规定,如基金合同另有规定的,则要按照其规定。企 业 经 贸

12《当代经济》2011 年2 月(下)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3、按 REITs 的资金投向分为资产类、抵押类、混合类。具体 内容如下:(1)资产类(Equity)。投资并拥有房地产,主要收入来 源于房地产的租金。资产类 REITs的目的在于获得房地产的产 权以取得经营收入。他们直接控制房地产资产或通过合营公司 来控制该资产。资产类 REITs既对具体项目进行投资,如写字 楼、住房等,也可以对某个区域进行长远投资。(2)抵押类(Mortgage)。投资房地产抵押贷款或房地产抵押支持证券(MBS),收益主要来源于房地产贷款的利息。抵押类 REITs主 要从事一定期限的房地产抵押款和购买抵押证券业务。机构本 身不直接拥有物业,而将其资金通过抵押贷款方式借贷出去,从而获得商业房地产抵押款的债权。通常抵押类 REITs股息收 益率比资产类 REITs高,但根据风险收益原理,高收益意味着 高风险。(3)混合类(Hybrid)。混合类介于资产类和抵押类之间,混合类 REITs采取上述两类的投资策略,具有资产类 REITs和 抵押类 REITs的双重特点,即在从事抵押贷款服务的同时,自 身也拥有部分物业产权。

三、我国 REITs 发展模式面临的障碍与问题

一是缺乏关于 REITs专门的基本法规。无论是 REITs的发

源地美国,还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的亚洲各国,都是先立法,后 有挂牌上市的 REITs产品推出,是典型的法规推动型,依靠法 律的完善推动 REITs的发展。我国也应在完善当前《公司法》、《信托法》的基础上出台有关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法律法规。二 是相关税收体系不健全,从对象来看,税收会涉及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以及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重要参与者;从环节来 看,税收涉及发行、交易以及分红派息等;这些均需税收相关法 律规章予以明确。并且,为了提高参与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性,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是非常必需的。三是缺乏配套管理措施,对投资渠道、投资比例、投资方向、资产组合、收入构成、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予以规范。四是缺乏私募地产基金,目前监管 机构已基本明确 REITs只允许投资成熟的商业地产,从国外成 熟市场发展来看,私募地产基金是房地产项目孵化的重要环 节,而我国尚未出台私募基金的相关法规。

另外,我国 REITs发展模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

出台相关法规,包括基本法规、税收法规、配套的规章制度等。二是尽快在交易所进行试点,交易所对上市产品的发行、上市 交易、信息披露、监管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管理规范,并有 比较成熟的交易系统可使用,可实现 REITs规范化、高起点的 发展。三是监管部门尽快出台私募基金的相关法规,并积极培 养私募地产基金,在日本和新加坡,私募地产基金都在 REITs 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我国 REITs 发展模式选择的政策与建议

1、以外部管理模式为主,逐步探索内部管理模式。R EITs 的 管理模式分为外部管理模式和内部管理模式。在外部管理模式 下,REITs通常以信托形式设立,REITs上市后以信托形式由专 业管理机构运营,以保证更为专业和独立的管理服务,募集资 金投资以成熟物业为主,而物业的开发孵化工作则置于其外,上市只是提供了一个推出通道;在内部管理模式下,REITs通常 以公司形式设立,按照一般意义上的公司建立治理结构,内部 设有专门的房地产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土地储备、项目的开发、孵化和管理等工作,以实现发起公司的整体上市为目标。当前,我国 REITs从立法到产品设计,均应以外部管理模式为主。

2、以权益型 REITs 发展为先,逐步发展抵押权类 REITs 并 积极创新。权益类 REITs和抵押权型 REITs是按 REITs 募集 资金投向划分的。权益型(也称资产型)REITs募集资金直接投 资房地产,即租金和房地产买卖收入赚取利润,其投资价值主 要来自资产和经营收入;而抵押权型(也称债权型)REITs募集 资金则以金融中介的角色,通过贷款给房地产开发商、经营者 赚取利息收入,有时也会向其他银行购买不动产贷款或不动产 贷款抵押受益证券,放于投资组合贷给房地开发经营者;而募 集资金投向以上二者均有的即为混合型 REITs。我国 REITs应 优先发展权益型 REITs,主要是因为与抵押权型 REITs比较,其具有有如下优势:一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使权益型 REITs无论 在数量上还是市值上都占绝对地位,从历史数据看,无论在数 量还是在市值方面,权益型 REITs均占主导地位;二是权益型 R EITs 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可以交替采取进取或保守的经营策 略,在资金和资产之间适时地转换,受利率影响相对比较小;三 是权益型 REITs表现更加稳定、有保障,在经济下行和经营困 难时尤其如此,在本轮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信用危机期间,权益型 REITs基本没有破产的,市值跌幅平均在 50%左右,与 市场平均跌幅相当,但抵押权型 REITs违约情况相当普遍。

3、以交易所市场为主,以银行间市场为辅。目前,国内由中 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导,分别在银行间市 场和交易所市场筹备 REITs的试点,这种探索对未来的发展具 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但从未来 REITs的主要发展方向来 看,建议以交易所市场为主,主要理由如下:一是 REITs的发展 需要做到规范性和产业化,而交易所市场具备范市场发展的专 业能力,健全证券监管体系的监管系统;二是交易所市场内的 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将来都是 REITs的重要参与 者,均具备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的研究能力,且 此类机构具备一定的熟悉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运作的复合 型人才;三是交易所市场具备 REITs公开发行和交易的条件,有利于 REITs资金的募集,并为投资者提供了便利的推出通 道;四是交易所市场拥有大量的、规模较大的地产类上市公司,对地产运作具有丰富的经验,且拥有丰富的物业资源。【参考文献】

[1] 李 安 民 :中 美 房 地产 投 资 信 托 产 品 比 较[J].学 术 研究,2005(3).[2] 牛凤瑞、李景国: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 No.5[M].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8.[3] 林宙: 国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发展及我国运作模式探讨 [J].当代经济,2009(22).[4] 王钢、金维兴: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及发展对策[J].建筑 经济,2009(8).[5] 易宪容:房地产与金融市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 余凯:我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发展模式探析[J].商业时代,2008(17).企 业 经 贸 13

第五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与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与建议

摘要: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表明,我国应选择大型企业以直接融资为主,中小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但是现实中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很差,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融资;企业;制度;创新

1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从企业资金的来源看,企业的融资方式可分为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是指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企业内部自身的积累(如企业的折旧、企业的未分配利润、企业的公积金等),也称权益融资;外部融资主要是指企业为了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向金融结构借贷或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证券等有价证券的形式从企业外部筹集资金,也称负债融资。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资金的所有者是否亲自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在这点上将会引起一种现象,即经济学家常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在选择融资模式上回有所不同,在资金的使用上资金使用者比资金提供者拥有更多的信息。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证券市场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模式,银企关系相对不密切,企业融资日益游离于银行体系,银行对企业的约束主要是依靠退出机制而不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监督;二是以日、德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在这种融资模式中,银企关系密切,企业通常与一家银行有着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从那里获得资金救助和业务指导,银行通过对企业产权的适度集中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

[1]实施有效的直接控制。

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特点的主要分别是:从融资结构看,英美模式需要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要非常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因而就很高,而日德模式对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则要求非常低,直接融资的比例因而就很低。

以上两种融资模式究竟孰优孰劣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从发展的角度看,以日德为代表“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使企业更注重长远发展,有利于形成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复苏与崛起的支柱产业。相比之下,英美模式银企关系较为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但从经济与金融稳定的角度看,日德模式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相互持股,排斥了市场竞争,容易掩盖财务危机与种矛盾,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很可能出现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银行业发生不良资产危机,甚至破产倒闭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相反,英美模式成功发挥了市场机制和法律监管的作用,虽然银行与企业破产的比率较高,但有利于把损失限制在最小程度,不易引起整个经济的剧烈震荡[1]。

可见,不同的融资方式仅仅是支持经济增长的一种方法,一国融资模式的选择要取决于它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目标、市场发育程度、法律道德约束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因此,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应既注意悉心研究各国企业融资模式的特点,又要考虑我国面临的现实社会环境、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及经济发展目标。

2我国中小企业应选择的融资模式

我国中小企业因选择的融资模式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我国融资体制的现状,二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2]2.1我国融资体制的现状

2.1.1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资本市场发展和非市场化现象严重。

至今,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例仍然很低,不近如此,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受到严重的行政干预;有人认为我国股票市场是“消息市”和“政策市”一点也不过分;我国仍然存在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不足的问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仍然不畅通,大众化投资渠道和投资品种仍然很少; 1

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为少部分大型企业服务,大部分企业融资主要还得依靠银行贷款。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股票市场的法规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信用观念和风险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造成我国的直接融资比例很低的现象。

2.1.2金融市场发展结构失衡

银行长期借贷市场和产权市场不发达或有其名而无其实,而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相比较发达的多;在资本市场内部也存在着失衡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在发行市场上债券市场规模较大而股票市场规模较小,在交易市场上则相反,另一方面是债券市场本身的失衡,即国债市场相对发达,而企业债券和金融市场相对滞后。

2.1.3政策性干预严重

长期以来。银行信贷的规模和结构、资金价格及其变动都受到政府的严格约束,银行间接融资已沦为政府行政融资工具。这种政策性干预主要体现在对所有制企业的歧视性待遇上。

由于企业融资结构单

一、规模小、机制不健全和功能缺陷迫使中小企业通过高息集资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无形中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

2.2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如下特点:投入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竞争力弱,受市场和外部冲击的影响大;数量众多,分布面广,中小企业有着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灵活、形式多样,具有“船小掉头快、转向灵活”的特点;大企业以其庞大的生产规模,其经营方式多为资本密集型,所吸收的劳动力较少,它的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资本和技术上,而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经济增长点主要是建立在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之上,这就使中小企业的单位资本能吸纳的劳动力资源远远高于大企业,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资金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开发的一大障碍,这是各国存在的普遍现象。

另外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企业为达到上市条件—较高的信息透明度,必须向外披露自己企业的信息,大企业上市融资的规模远远大于小企业的融资规模,但是两者在筹资费用上来说基本上相当,因此单位外部资金所需要支付的信息披露费用较小,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大企业在进行外部融资时具有比较优势。中小企业要想进行直接融资,为了弥补投资者对信息方面披露不足的额外补偿,必须支付远远高于大企业的资金成本。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只有在美国才有成功的范例,就是美国的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而这些企业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科技企业,而中国的中小企业主要还是劳动密集企业,即使以后我们有了创业板市场,直接融资的可能性也不大。

鉴于我国融制体制的现状和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我们应选择“大型企业以直接融资为主,中小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既体现了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的优点,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两者的弊端,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稳定的双重目标。不仅如此,选择这一模式还很好地吻合了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不同特点,从而具有现实可能性。

[3]3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照两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中小企业嗷嗷待哺,另一方面银行里面“钱满为患”,有钱没地方使,好像买国债才是它们的唯一出路,于是就有了“惜贷”现象的产生;大型企业倾向上主权融资,造成脱媒现象的产生,而银行更乐于对大型企业贷款。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微观层面的原因。

3.1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比大企业要严重的多。中小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相比中小企业来说金融机构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信息。对于上市企业,银行可以通过它的财务报表和会计事务所的审计意见,了解它的经营情况,对于非上市企业,银行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了解企业的信息,如供货商、消费者和企业职工等,但是对于中小企业则不同,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银行很难获得有用的信息。由于我国缺乏相关的信用评价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在我国刚刚出现,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谈不上成熟,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个人信用更为落后,中小企业很难向外部提供证明

其信用水平的证明。

商业银行的利润目标和经营自主权的加强,在尽快降低不良贷款的压力下,贷款谨慎与自主操作,是市场经济深化的必然,是无可非议的。另外,一方面存、贷款利率实行基本管制,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利率自由化,必然驱使商业银行对信息不对称及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这也是自然的市场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的目标,本不是企业化银行追逐的最终目标。于是,银行选择不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不利选择。

3.2中小企业的高比率的倒闭和违约

国内外的数据均表明,中小企业的倒闭和违约均高于大型企业。

3.3抵押和担保中的问题

抵押和担保中是金融结构对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保护自己利益的重要工具。通过抵押和担保能够减少金融中介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但是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小,很难向银行提供贷款用的担保品。

3.4利率和收费的规定压抑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银行向它们收取一定的信息费用是正常的。另外,由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风险大,收取较高的利率用来补偿风险也是应该的,也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但是我国的政策却不是这样,对利率的限制很严,贷款利率只能在很小范围内浮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较小,对金融结构来说为其提供资金缺乏规模效益。

4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几点建议

4.1发挥政府的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在吸引外源性资金方面面临市场失效的问题,另外中小企业在缓解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政府应该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符合我国行业政策发展的项目、环保型项目和出口型项目的商业银行贷款,应予以一定的贴息支持。鉴于中小企业普遍资本规模较小、资信度较低、可供担保品较少,加上目前全国贷款担保公司只有约850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担保公司的发展数量和担保公司的资本规模。在地方财力许可的条件下,对看得准的项目,即能偿还贷款本金,有投资回报的中小企业项目,可通过地方所属相关投资公司对商业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对符合发行企业债条件的中型企业提供发债担保。充分发挥保险的特殊功能。地方政府与其直接投资支持某一个项目,不如通过开设保险公司或与保险公司合作,对辖区内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发展担保信用保险,以在更宽的范围内、更大的倍数间接支持中小企业。要特别重视发挥融资租赁公司的作用,大力鼓励租赁公司的发展,增加租赁公司的数量,通过设备租赁和设备贷款的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进一步扩大直至先放开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针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先扩大对其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做到收益和风险相匹配,可鼓励更多的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2开放和发展民营银行,建立适当的金融体系[4] [5]

在近期贷款利率不能完全自由化以及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投资咨询、财务培训等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之前,不能指望从根本上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就是不能对用货币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持有过高的、不恰当的期望。

在这一基本判断下,发展对我国就业及社会稳定极具重要意义的中小企业,已不能完全躺在商业银行身上,必须进行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创新。

许多研究中国金融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堵塞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金融体制的缺陷,应当开放民营银行,以民营银行为主,打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在中国的金融改革中,我们应该首先从体制进行改革,造成我国金融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金融的高度垄断,我们应该打破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建立起一个有序的竞争的金融市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迅速地有秩序地对内开放金融领域,创建成百上千各种规模各具特

色的民营银行,让民营银行承担起为中小企业打通融资渠道的重任。由于民营银行和中小企业天生就联系在一起,互相依赖,在为中小企业提高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它们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风险问题可以得到控制。根据Banerjee等人在1994年提出了“共同监督”假说,认为即使中小金融结构不能很好的了解中小企业的信息,但是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在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会实施有效的自我监督。入市以后,我们要对外开放我们的金融市场,我们为何不可以先对我们的民营银行首先开放市场呢?

这就要求建立适当的金融体系,即发展中小型、民间的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场外交易(OTC)市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关键。

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极难得到银行的支持,但这几年来,中小企业却发展迅猛,这表明目前中小企业从非正规渠道的融资量非常大,银行方面的统计数据对此也间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场外交易为何封杀不尽?就是因为有需求”。场外交易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是巨大,今后在巩固主板市场的同时,要加强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改造现有市场,支持各地大力发展。

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安排应当包括非国有县域中小商业银行、商业性的中小企业(信托)基金、政策性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政策性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或基金)、真正的互助式的信用合作社。

有效的产权保护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条件,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建立健全;要建立新型的金融监管制度。

4.3建立信息评估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

建立社区信用制度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

中国文化中历来都很重视诚信,孔子言“民无信不立”,曾子在三省吾身之时就反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信”是中国人公认的美德之一。失信在于目前的社会规范不成熟,制度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肃;另一方面,守信的收益不明显。对失信者不重罚,使失信者付出的成本小于失信的收益,即失信有利可图,企业或者个人当然会有一种失信倾向,这是制度对人们行为有不良诱导作用。对被认定为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应当进行惩罚,这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环节。为鼓励人们诚实守信,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应该获得较高的银行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利率安排。利用这些制度设计,加强人们守信的自觉性。

建立相应的信用风险评级机制,信用好的企业与信用差的企业要区分开来,就会避免出现经济学当中所讲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优良主体退出市场或自动放弃优良原则。政府还要利用其宏观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信息系统,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网络化信用数据,使不守信者在全国范围内寸步难行。

参考文献

[1]杨胜刚,彭建刚主编.WTO与中国金融业发展.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上海:上海财政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扬,王国刚,何得旭主编.中国金融理论前沿II.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徐滇庆.危机意识与金融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徐滇庆.金融改革,路在何方,民营银行200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下载我国养猪发展模式的定位与选择(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养猪发展模式的定位与选择(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精选5篇)

    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发展调查 【调查时间】2005年4月15日—4月16日 【调查地点】岐山县北郭村、祝家巷村,距岐山县城3公里。 【调查对......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一、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 我国的专家学者曾先后提出过三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这就是大城市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和小城镇模式。目前,在实践中三种模式有并行的趋势。 小城镇模......

    人力资源管控职能定位和模式选择

    人力资源管控职能定位和模式选择 一、抓大放小——人力资源管控重点 人力资源管控的各项职能就是将组织内的所有人力资源作适当的获取、维护、激励以及活用与发展的全部管......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选择(共五则)

    [摘要]农业保险作为通用的最主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农业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分别分析了中国农业保险的政府主导和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的原因,认为长期来......

    如何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定位.(合集)

    如何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定位.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

    浅谈卫生院定位与发展

    准确定位 科学管理 实现卫生院跨越式发展 潜江市,,位于中国小龙虾之乡,戏剧大师曹禺先生故里——潜江市的西北边陲,全镇版图111平方公里,全镇人口41975人,辖24个行政村,设24个村卫......

    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改革和模式选择

    【摘要】:我国的企业福利制度是在建国初期,依据当时的国情而建立起来的。60多年来,我国企业福利制度通过退休养老、劳保医疗、福利分房、生活照顾等一系列保障项目的资助和服......

    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改革和模式选择

    【摘要】:我国的企业福利制度是在建国初期,依据当时的国情而建立起来的。60多年来,我国企业福利制度通过退休养老、劳保医疗、福利分房、生活照顾等一系列保障项目的资助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