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改革和模式选择
【摘要】:我国的企业福利制度是在建国初期,依据当时的国情而建立起来的。60多年来,我国企业福利制度通过退休养老、劳保医疗、福利分房、生活照顾等一系列保障项目的资助和服务,在满足职工基本生活需求、改善职工的生活待遇、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障碍。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试图在分析我国企业福利制度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思路和模式选择。
【关键词】:企业福利 法定福利 企业补充福利 弹性福利 机构福利
一、企业福利制度的发展概况
薪酬是维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福利作为薪酬的有机组成。由于其表现形式与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所以福利制度改革在建立现代化制度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普遍。特别是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员工福利方面的情况更为特殊,因此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福利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保障,也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对于员工来说,福利是一种“保健因素”,完善的福利制度虽然不能对其产生直接激励作用,但可以减少员工的不满意,提高员工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度,改善工作态度。此外,福利在稳定员工工作情绪、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减少员工流动率等过程中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
弹性福利又称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因为它“提供了一份福利项目的菜单给员工选择,每一个弹性福利制所提供的选项都不一样”。这种福利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福利固定化、均一化、僵硬化的形式,创新了福利制度。
除弹性福利外,福利货币化和福利外包管理也成为当前各大企业经常采用的福利实施模式,然而比较起来,它们无论在使用范围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认可程度上都远远不及弹性福利。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福利制度,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保障工作的正常、有效进行。
二、我国传统的企业福利状况 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经济实力不高的情况下争取高就业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取低工资高就业的策略。企业中劳动者所得工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仅限于日常的食物、衣着、日用品的基本生活开支,而员工的基本生活又必须得到保障,因此政府要求企业提供各种福利来补充低工资所导致的收入不足。在劳动者的收入中,福利所占的比例很大,除维持日常开支的工资外,诸如住房、医疗、交通等全部由企业提供的福利解决,以企业办社会的方式发放给职工。
“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对于社会发展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减轻劳动者的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层次的上升,原有福利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国家的负担过重。由于要保证一定的就业率,企业内的冗员大量增加,在生产率不断下降的同时,企业的福利负担却在增长,而传统企业福利名义上是以企业的形式发放,但实际上却以减少上缴所得税的方式转化为国家负担。
2、劳动者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劳动者所享受到的福利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所在单位的级别、规模、所属行业以及劳动者在单位中的资历长短甚至人际关系好坏,与劳动者个人的贡献联系不大,这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3、福利和货币工资比例失调。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货币工资较低且差距很小,而福利又具有平均分配的特点,使得福利的激励功能几乎全部丧失,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4、企业发放工资的数量和标准完全由国家统一制定。企业在没有自主权的情况下只能以增加福利来改善职工的收入水平,这使得“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更为突出。
三、我国企业福利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福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利在劳动者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降低。现阶段我国企业提供的福利主要有法定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其中法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和法定假期,企业补充福利主要有企业年金、人寿保险、住房补贴、实物福利等。
目前,福利仍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福利在工资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占员工年度工资总额的6%~10%。企业员工平均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福利的比例悬殊,国家强制规定的福利占据了很大比例。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企业在福利管理方面依然是大锅饭形式,激励效果并不理想。这现种象的出现也是由于企业在福利设计方面存在着以下误区。
1、固守公平性原则,缺乏激励性。我国企业在福利设计上多存在平均化倾向,企业福利被认为是普惠性的,并不与绩效挂钩,久而久之员工认为福利就是企业付出的薪酬的一部分,是企业必须做的,因而感受不到企业的关怀,并导致企业福利成本攀升,更无法实现福利应有的作用。另外,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没有差别更谈不上激励。这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无益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福利项目设计单一,忽视了员工的不同需求。我国企业现行的福利制度大多是由企业单方面制定的,通常企业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员工便接受什么样的福利,福利项目完全由企业决定,员工的参与度很低。这种模式的选择能使制定的计划符合企业的利益、简化制定过程、提高决策的效率,但是,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员工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收入层次不同,对福利的需求也必定不同,因此设计的福利项目可能与员工的需求不太相符,导致员工对企业的管理不满意,降低工作积极性。企业付出了大量成本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漠视员工福利,劳资矛盾激化。许多企业除了遵守对员工的法定福利外,对补充福利并不积极,甚至由于劳资双方信息与话语权的不对称,在法定福利的执行方面也是能省则省,员工利益得不到根本的保证。特别是在一些制造企业,由于没有重视员工福利,在出现工伤后也不负责任,直接损害员工利益,激化劳资矛盾,同时也让其他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上升趋势,社会影响大,处理不好往往影响到劳资关系的和谐,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思路
1.搞好所有制改革,加快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这既是我们寻求的治本之策,也是企业福利制度改革必须首先突破的禁区。
在遵循“ 放权让利” 的思路下,国家和企业无法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的责、权、利关系,因而业自主权远未落到实处。国有企业负盈不负亏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传统利益分配格局能从根本上打破,必然出现企业福利一方面膨胀, 企业负担一方面加剧的现象。防止企业福利膨胀的根本出路, 搞好所有制改革是治本之策。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选择产权明晰, 易于操作的所有制形式(如股份合作制),在保证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产者同时, 使其具有区别于职工个人利益而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以产生资本自我积累和自约束功能, 为企业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奠定基础,也为机构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分离创造内在条件: 福利基金的扩大,必然加大劳动力成本,必然限制资本的周转和竞争增值,从而使企业产生把不必要的社会福利项目从其机构福利中剥离出去的强大冲动;企业福利设置成为企业自己的事情,从而把企业福利严格限制在初次分配领域,恢复其作为机构福利的本质,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按照十五大提出的要求,积极探索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调整和 完善所有制结构, 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福利制度改革的本质要求。2.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 为社会福利和机构福利的分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是我国企业福利制度改革的配套工程。
从保护工业社会的总体任务来说,社会保障是一种基本和关键的机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可以把企业担负的退休养老、劳保医疗、失业保障等社会福利职能分担起来,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负担。第二,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劳动力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劳动者有根据价格水平,劳动条件、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进行流动择业、转产培训的可能;另一方面,企业有根据利润水平自由招收、裁减人员的权利。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为劳动力的流动解除后顾之忧,如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 可解除劳动者对企业的终身依赖;失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不仅保证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且通过积极的培训措施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为他们重新投入市场竞争创造条件。总之,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和绕过的问题。因为实际上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已经拖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后腿,阻碍着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因此,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通过保障的社会化把国有企业从繁重的养老、就业、医疗和住房保障中解放出来,已经是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了。
3.改革我国现行的企业福利制度, 还要注重发挥其它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社会需求是多侧面、多样化的, 政府不可能也不必要包揽个人保障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方面。也就是说,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团体参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领域,通过他们开展方式更加灵活的福利服务,来满足日益增多的社会需求,减少员工对企业的过多依赖。比如近年来广泛兴起的城市社区服务,在减轻企业承担生活服务职能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广泛开展街企共建、居企共建等形式,在社区组织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关系: 企业为街道和居委会兴办的社区服务提供场地、设施, 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街道、居委会则组织人力为企业退休孤老服务, 协助企业解决员工子女托幼和中午就餐以及居住区的治安、绿化、市容、交通等方面的管理事务。这一方面,已有一些地方, 如上海、鞍山一些社区帮助企业卸担子的成功经验。民政部门已经把这个问题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来抓,可以期望在今后几年内有重要大突破。
政府今后应结合我国企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际, 制定政策, 出台措施,有效地减轻企业在个人保障方面的压力,为企业减轻负担,实现经济运行的高效率积极创设条件。
五、企业福利制度的模式选择
传统企业所提供的福利是固定的,企业提供的福利并非适用于每一个员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企业支付的福利成本很高,但提供的福利对有的员工没有价值,福利的功能不能很好发挥。当今的管理理论已发展到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本管理阶段,在人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福利制度也应该去适应人、尊重人、满足人、激励人,因此企业必须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以及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不断丰富福利的发放形式。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就开始针对员工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福利内容,弹性福利计划(Flexible-Benefit Plan)逐渐兴起并成为了福利管理发展的一个趋势。
弹性福利计划通常是由企业提供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员工可以从中选择所需要的福利,组合自己的“福利套餐”。当然,员工的选择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企业还会根据员工的工资、工作年限、家庭情况等因素设定每一个员工所拥有的福利限额,同时福利清单所列出的福利项目都会附一个金额,员工只能在自己的限额内购买自己需要的福利。弹性福利的类型主要有附加型弹性福利、核心加选择型弹性福利、套餐型员工福利、弹性支用账户和选高择低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要加以选择。
弹性福利计划的实施具有显著的优点。首先,由于每个员工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他们的需求可能也是不同的。例如,年轻的员工可能更喜欢以货币的方式支付福利,有孩子的员工可能希望企业提供儿童照顾的津贴,而年龄大的员工又可能特别关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弹性福利计划的实施,则充分考虑了员工个人的需求,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福利项目,这样就满足了员工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了福利计划的适应性,这是弹性福利计划最大的优点。其次,由员工自行选择所需要的福利项目,企业就可以不再提供那些员工不需要的福利,这有助于节约福利成本。再次,这种模式的实施通常会给出每个员工的福利限额和每项福利的金额,这样就会促使员工更加注意自己的选择,从而有助于进行福利成本控制,同时还会使员工真实感觉到企业给自己提供了福利。弹性福利计划既有效控制了企业福利成本,又照顾到了员工对福利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管理模式。也正因为如此,弹性福利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和采纳。
但是,弹性福利计划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它造成了管理的复杂。由于员工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自由选择大大增加了企业具体实施福利的种类,从而增加了统计、核算和管理的工作量,这会增加福利的管理成本。其次,这种模式的实施可能存在“逆向选择”的倾向,员工可能为了享受的金额最大化而选择了自己并不最需要的福利项目。再次,由员工自己选择可能还会出现非理性的情况,员工可能只照顾眼前利益或者考虑不周,从而过早地用完了自己的限额,这样当他再需要其他的福利项目时,就可能无法购买或者需要透支。最后,允许员工自由选择,可能会造成福利项目实施的不统一,这样就会减少统一性模式所具有的规模效应。
弹性福利计划在设计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设计要符合企业的支付能力。弹性福利计划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要通盘考虑企业的整体支付能力,弹性福利在增加员工的选择权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对福利成本的控制难度。因此,实施弹性福利计划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弹性福利的方案,保障计划的顺利运转。
2、做好充分的需求调查,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弹性福利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在福利项目组合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的征求员工的意见,根据员工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更新福利内容,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提高员工对福利设计的关注度,最大限度的发挥福利的作用。
3、清晰界定不同项目间的关系。例如,要弄清楚一笔奖金和一天的额外休假或者一定量的实物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且这种估算要当作企业的管理成本来计算。只有在估值的时候客观反映福利项目的价值,才不会使很多福利项目无人选择,造成设计上的浪费。
福利在传统上被视为报酬中的重要元素,雇主的观点是金钱的给付就是付予员工的实质成本,但员工则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钱酬劳或更多非金钱的福利。弹性福利制度是一个比较新的观念,在美国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这足以证明其是一个既被资方喜爱亦受劳方欢迎的制度。一位希望塑造更好企业文化的雇主,必须注重把福利与报酬和工作环境提升到一样的地位,企业组织必须正视福利制度的问题,顺应时代的潮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员工福利的问题。
六、构建我国特色的企业福利制度
提升福利在薪酬体系中的作用。提升福利的作用必须做到有针对性,最重要的莫过于认识到福利的本质是只起保健作用,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投其所好”:把福利当作是满足员工因工作而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的手段。
1.注重福利制度与企业战略的有机结合。企业战略是从宏观上规定了企业的前进路线,具体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福利制度可以略有调整。从短期(也就是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来看,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任务,所以为保证这些任务指标的完成,企业的福利制度应保持稳定,不宜频繁变化。从长期(也就是企业发展的若干个阶段)来看,企业的福利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2.注重文化因素对福利管理的影响。在21世纪及以后,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运作是大势所趋,每个企业除了要重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企业内部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因此在组织设计上,不妨设立一个单独的部门,专门负责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尽量在企业中创造出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局面,以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3.制定灵活的福利制度。把大学教育设置课程的“必修课+选修课”模式应用于福利的规划,必修课是法定福利,选修课是企业根据员工需要列出的可选项。那么,分清必修课(法定福利)与选修课(企业自主福利),是有效进行福利管理的前提。特别是在选修课中,企业结合实际情况,是可以尽可能多地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综观国内外的著名企业,他们的成功无一例外的都有一个制度化的、配套措施齐全的福利体系做支撑,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消除员工不满意,提升企业士气的作用。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用在企业管理中,正好为福利管理做了完美的注解。
【注释】
1、机构福利:机构福利又可以称之为职业福利, 其作用在于刺激本机构(企业)从业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机构(企业)从业的经济效率。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机构福利主要表现为附加养老保险、附加医疗保险等由企业自定的福利或奖励政策,决定其给付水平的因素是市场竞争。
2、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收入再分配和提供服务,保障社会成员无法从市场获得满足的社会需要,保护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最低限度的社会公平,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救助即为社会福利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其给付水平的是该社会的基本生存条件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1)唐钧:《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陈冬红、王敏:《社会保障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3)盖勇、马勇:《薪酬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4)孙月平、刘俊、谭军:《应用福利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第二篇: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改革和模式选择
【摘要】:我国的企业福利制度是在建国初期,依据当时的国情而建立起来的。60多年来,我国企业福利制度通过退休养老、劳保医疗、福利分房、生活照顾等一系列保障项目的资助和服务,在满足职工基本生活需求、改善职工的生活待遇、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障碍。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试图在分析我国企业福利制度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思路和模式选择。
【关键词】:企业福利法定福利企业补充福利弹性福利机构福利
一、企业福利制度的发展概况
薪酬是维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福利作为薪酬的有机组成。由于其表现形式与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所以福利制度改革在建立现代化制度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普遍。特别是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员工福利方面的情况更为特殊,因此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福利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保障,也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对于员工来说,福利是一种“保健因素”,完善的福利制度虽然不能对其产生直接激励作用,但可以减少员工的不满意,提高员工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度,改善工作态度。此外,福利在稳定员工工作情绪、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减少员工流动率等过程中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
弹性福利又称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因为它“提供了一份福利项目的菜单给员工选择,每一个弹性福利制所提供的选项都不一样”。这种福利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福利固定化、均一化、僵硬化的形式,创新了福利制度。
除弹性福利外,福利货币化和福利外包管理也成为当前各大企业经常采用的福利实施模式,然而比较起来,它们无论在使用范围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认可程度上都远远不及弹性福利。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福利制度,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保障工作的正常、有效进行。
二、我国传统的企业福利状况
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经济实力不高的情况下争取高就业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取低工资高就业的策略。企业中劳动者所得工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仅限于日常的食物、衣着、日用品的基本生活开支,而员工的基本生活又必须得到保障,因此政府要求企业提供各种福利来补充低工资所导致的收入不足。在劳动者的收入中,福利所占的比例很大,除维持日常开支的工资外,诸如住房、医疗、交通等全部由企业提供的福利解决,以企业办社会的方式发放给职工。
“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对于社会发展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减轻劳动者的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层次的上升,原有福利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国家的负担过重。由于要保证一定的就业率,企业内的冗员大量增加,在生产率不断下降的同时,企业的福利负担却在增长,而传统企业福利名义上是以企业的形式发放,但实际上却以减少上缴所得税的方式转化为国家负担。
2、劳动者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劳动者所享受到的福利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所在单位的级别、规模、所属行业以及劳动者在单位中的资历长短甚至人际关系好坏,与劳动者个人的贡献联系不大,这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3、福利和货币工资比例失调。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货币工资较低且差距很小,而福利又具有平均分配的特点,使得福利的激励功能几乎全部丧失,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4、企业发放工资的数量和标准完全由国家统一制定。企业在没有自主权的情况下只能以增加福利来改善职工的收入水平,这使得“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更为突出。
三、我国企业福利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福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利在劳动者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降低。现阶段我国企业提供的福利主要有法定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其中法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和法定假期,企业补充福利主要有企业年金、人寿保险、住房补贴、实物福利等。
目前,福利仍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福利在工资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占员工工资总额的6%~10%。企业员工平均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福利的比例悬殊,国家强制规定的福利占据了很大比例。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企业在福利管理方面依然是大锅饭形式,激励效果并不理想。这现种象的出现也是由于企业在福利设计方面存在着以下误区。
1、固守公平性原则,缺乏激励性。我国企业在福利设计上多存在平均化倾向,企业福利被认为是普惠性的,并不与绩效挂钩,久而久之员工认为福利就是企业付出的薪酬的一部分,是企业必须做的,因而感受不到企业的关怀,并导致企业福利成本攀升,更无法实现福利应有的作用。另外,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没有差别更谈不上激励。这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无益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福利项目设计单一,忽视了员工的不同需求。我国企业现行的福利制度大多是由企业单方面制定的,通常企业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员工便接受什么样的福利,福利项目完全由企业决定,员工的参与度很低。这种模式的选择能使制定的计划符合企业的利益、简化制定过程、提高决策的效率,但是,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员工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收入层次不同,对福利的需求也必定不同,因此设计的福利项目可能与员工的需求不太相符,导致员工对企业的管理不满意,降低工作积极性。企业付出了大量成本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漠视员工福利,劳资矛盾激化。许多企业除了遵守对员工的法定福利外,对补充福利并不积极,甚至由于劳资双方信息与话语权的不对称,在法定福利的执行方面也是能省则省,员工利益得不到根本的保证。特别是在一些制造企业,由于没有重视员工福利,在出现工伤后也不负责任,直接损害员工利益,激化劳资矛盾,同时也让其他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上升趋势,社会影响大,处理不好往往影响到劳资关系的和谐,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思路
1.搞好所有制改革,加快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这既是我们寻求的治本之策,也是企业福利制度改革必须首先突破的禁区。
在遵循“ 放权让利” 的思路下,国家和企业无法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的责、权、利关系,因而业自主权远未落到实处。国有企业负盈不负亏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传统利益分配格局能从根本上打破,必然出现企业福利一方面膨胀, 企业负担一方面加剧的现象。
防止企业福利膨胀的根本出路, 搞好所有制改革是治本之策。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选择产权明晰, 易于操作的所有制形式(如股份合作制),在保证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产者同时, 使其具有区别于职工个人利益而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以产生资本自我积累和自约束功能, 为企业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奠定基础,也为机构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分离创造内在条件:
第三篇: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
我国的专家学者曾先后提出过三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这就是大城市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和小城镇模式。目前,在实践中三种模式有并行的趋势。
小城镇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它将城市中的经济、文化、科技联系推向农村,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小城镇,使广大农民由农村迁移到附近的集镇。80年代中期以来,小城镇在我国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当然,小城镇有其局限性,如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低下、能源耗费指标高等,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逐年下降。所以,反对者认为,小城镇的战略使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变得更为迟缓。
中等城市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小城镇布局分散,城市功能不明显,城市建设无序、管理混乱,类似于一种扩大了的农村。因此,与其“撒胡椒面”似地投资于小城镇或小城市,不如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适当数量的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人口大约在50万—80万,它既可以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以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
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对于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过去人们多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模式造成交通拥挤、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然而,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越性。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聚集效应带来了经济的高度繁荣。大城市与卫星城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能够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也正在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集中联片的超大城市区域。
除上述三种模式外,还应该有第四种模式,即“乡村生活的城市化”。传统上的城市化是指人口聚集到少数区域,该区域内非农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传播、通讯、交通日益发达,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聚集”可以是跨区域的;同时,高技术产业、信息业已经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在生物技术推动下的农业已失去了传统农业的含义。因此,城市化也可以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即由城市居民所创造的一种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在农村得到普及。乡村生活的城市化,有可能成为我国农民未来的一种选择。也就是说,乡村仍然保留,但机械化的劳动方式、城市化的衣食住行、现代的文化生活及闲暇生活等都与城市中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本质区别。
二.、河北省城市化的规划:
为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我国正进行着城市化的伟大变革。河北省要在这场变革中,提高综合竞争力,迎头赶超发达省份,就必须全面认识自己,科学谋划城市化进程。
一、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或者城镇化虽然说法不一样,但内涵一样,就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的一种现象,是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经济和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转移,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强化的历史过程。
(一)城市化中人口转移模式
经调查,发现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农民进城务工。工业和农业生产效率差距,带来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价格差距。目前我省城市劳动力平均价格是农村劳动力价格的4倍。正是这种差距,吸引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
2、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留在城市。农村学生通过考学,进城市读书,毕业后大多留城市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
3、精明的农民在城市里经商。一些有眼光的农民,抓住城市商机,逐步发展壮大,从而长期定居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4、富裕起来的农民进城居住。由于城市生活条件较好,商业、文化服务设施完善,教育水平较高,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子女“跳龙门”,便进城居住,成为市民。
5、乡镇企业发展导致一些部门进入城市。一些乡镇企业,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需要吸纳城镇技术和销售人才,必须将企业总部和新产品开发机构或销售部门迁往大中城市,导致职工随进城。
6、城郊村农民变为市民。随着城市的扩展,一些郊区的农民失去土地,大多从事二、三产业,从而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融入城市当中。
(二)“乡村型”和“城市型”生活方式比较
一般来讲,“乡村型”和“城市型”生活方式差异较大。以下仅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乡村型”生活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从事着春耕秋收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蔬菜大棚)以及畜牧养殖等农牧业劳动,部分人出外打工挣些辛苦钱,基本满足了家庭的温饱,手中多少有些积蓄。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家庭成员省吃俭用,以抵御疾病、养老和教育孩子。道路、管网、学校、医院等各种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设施比较匮乏。
看电视、听收音机和玩牌基本上就是乡村人文化生活的全部,经常性串门聊天也算是一种消遣,旅游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奢望。
2、“城市型”生活方式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从事着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工作,工资待遇也相对较高。城市有便捷的交通网络,配套的学校、医院、水电暖管网等各种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良好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制度,使城里人生活相对优裕,家庭负担相对较轻。他们会利用双休日去旅游、看电影、参加健身或各种文化休闲活动。
享受城市里的优裕生活,一直是乡村人的梦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积蓄增多,“乡村型”生活方式将逐步被“城市型”生活方式取而代之。
二、为什么加快城市化进程
(一)面临的严峻形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生产和生活方式差距越来越大,引发出很多社会矛盾。而加快城市化进程能够通过有序地转移人口,促进社会相关体制和机制的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营造社会和谐。因此,国家重视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2004年,河北省GDP达到8836.9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而城市化水平只有35.8%,位居全国第19位。以上数据表明,河北省城市化进程远低于工业化发展步伐。近几年,我省虽在营造发展环境、扩大开放以及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果不加快发展,差距将越来越大。
(二)城市化能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1、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人口的集聚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本质上是消费产业,是人类聚居模式改变后所带来的,所以服务业等产业只能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才能存在和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餐饮、娱乐以及中介组织一方面能够为顾客带来良好的服务和享受,另一方面能够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从业人员收入,增强其自身改善生活条件的能力。
2、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人员的集聚能够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提高利用率,降低成本,发挥综合效益。城市化能够使城市基础设施形成合理规模,取得良好效益。同时也使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得到节约,废弃物得到处理和利用。
3、技术和管理创新之源。任何一项现代技术的创新都要有一大批人才,要有一定程度的技术积累,而城市是技术人才的集聚地和新技术的孵化基地。通过产业分工和合作,产生高效的城市经济,而知识积累高效化,又能使创新成本降到最低。因此,现代重大技术和管理创新往往发生在大城市。
4、增加需求,刺激消费。消费(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城市最大的功能之一。没有消费,就没有对工业品的需求,就不能使更多的人就业,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者,衣食住行是其必要的生存基础,他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消费支出。另外,随着其收入的增加,其所要求的消费档次也随之提升,消费必然增加。
(三)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对自然生态破坏等现象越来越多,而大自然必然对人类贪婪的攫取进行报复。而将分散的人群集中到一块,构成相对集中的城市群,减少分散人群对自然的破坏,实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推进城市化,一方面能在“点”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还能从“面”上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四)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全社会文明进步
加快城市化,一方面可以使进城农民享受城市文明,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迅速改善;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集聚也使城市教育、文化、信息等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可以说,城市化的推进,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文化、信息、医疗和娱乐等公共服务系统明显不如城市,很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目前,“放羊-卖钱-娶媳妇-生娃-放羊”的故事仍在我省某些落后地区演绎着。因此,要想推进社会的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
三、怎样推进城市化进程
(一)理顺体制机制。认真分析农民进城的六种基本模式,深入研究“乡村型”和“城市型”生活方式的转变,理顺人口转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排查人口转移过程中的每一个政策障碍,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重点解决进城农民所关心的户口问题、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政策问题。
户口问题。目前我省落户的基本条件是“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较以前放宽了很多。然而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合法固定住所”就封杀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据了解,河南郑州明确购房或协议租房的外来进城从业人员均可申请城市户口,这就彻底打破了人口合理流动的瓶颈。我们应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大胆改革,厘定户口管理上的相关政策,逐步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这一头号难题。
教育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应试教育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据了解,每一所公立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基本上都是国家投资建设的,教师的工资也是国家负担的,然而现实中重点学校、普通学校、乡村学校分别接纳不同的学生,教育质量也明显不同,一些流动人口的子女甚至无校可上。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员的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保障问题。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存在问题较多,考虑到国家的财力,还不能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需要逐步地改进。首先要解决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应有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费用可由个人、社会和工作单位共同负担。城市需要外来务工人员,而外来务工人员也想把城市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曾有人形象地说,如果说加速城市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那么社会保障就是牛鼻子的两个孔。
(二)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一个省,要想在国内有重要影响,首先要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牌企业。结合我省的特点,要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培植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大中城市应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轻污染、耗能少的工业。小城市和小城镇要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其它特色产业。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70%左右,我省仅为31.3%。因此,充分利用人口集聚的有利条件,发展各类综合和专业的批发市场,以及房地产、旅游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品牌服务效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逐步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对服务业的要求也是多层次的。相关部门要及时规范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四)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大中小城市就像森林中的乔木、灌林、草本植物,都占有自己的生态位,缺一不可。石家庄、唐山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能为某些企业提供人才、信息、资本等生存发展环境,但是有些行业和企业适于在中小城市发育,比如,一些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就应在农产品丰富的小城镇发展。所以要客观合理地处理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使其各尽所能,和谐共生,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发展。
(五)坚定地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市化道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市场来使各种资源由低效的农村向高效的城市转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广大
民众的创新能力,快速实现城市化所需的要素流动和整合,促进产业发展和主导产业的形成,使那些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事物不断地取代旧事物,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切忌滥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活动,要相信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
四、推进城市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警惕过分强调城市化率,而忽略城市发展质量。城市化率只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现在的城市格局,虽然近百年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市发展也进入快速轨道,但城市化水平仍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切忌揠苗助长。另外还要注意,并非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经济就一定繁荣、社会就一定稳定、人民就一定幸福。非洲、拉美等一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高,但是很多人没有工作,居住在贫民窟,造成国家的政治**、社会衰退。据有关统计,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即增加1.5~2个百分点。但要注意这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匹配的产物,而不是人口集聚的简单产物。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城市的品位、综合竞争力等质的方面,而不要只盯在城市化水平的量上。另外,城市化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很广泛,不能把城市化简单理解为城市建设,更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大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孕育严重的城市病。城市盲目扩展所带来的问题很多。一是城市交通运输活动面临严重挑战。政府在城市交通方面的投入年年增加,但交通拥堵依旧。二是生活舒适度降低。拥挤的人流、污浊的空气、不绝的噪声、炙人的热岛效应,让人心烦意乱。发达国家评选的宜居城市,大多是5万、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没有一个特大城市入选。因此,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摈弃摊大饼式发展,树立“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
(三)城市化是需要成本的。依据城市化“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每进入城市一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总计每转一个农民成为市民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当然,转移到大城市和小城市成本不一样。专家们指出,考虑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不要认为城市化就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的。必须考虑地理基础、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城市的布局在时间、空间、速度三维模型中必然是非均衡的、非对称的和非线性的。
(四)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很严重,白色垃圾、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比比皆是,已经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另外,中国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将把4亿剩余劳动力的80%(相当于西方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总和)转移到城市,如果沿用欧美发展老路,将需要三个地球的能源来支撑。就河北一些城市而言,产业主要依靠矿产资源和钢铁的重工业支撑,所以,如何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应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应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切忌“喊口号”,要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城市化工作涉及部门很多,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相关部门把自己所负责的事情做深、做实,做出实效,使人民得到实惠,以便赢得广大群众支持,营造出一种人人关心城市化,人人为城市化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
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城市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区域且长期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促进了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投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需要解决户口、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事业投资,共同推动社会总需求得到稳定和快速增长。
其次,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被现代城市吸收,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寻找结构转变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调整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第三,城市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社会生产要素越集中,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也越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在这种辐射过程中,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区域内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专家估计,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 增幅增加0.5 个百分点。迅速推进城市化构成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的战略性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泛、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落差,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39%,西部地区约为28%.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工业化人口最多的地区,已经产生了一批特色明显的新兴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然而,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相对滞后表现得也更为突出。迅速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仅是保持东部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以东带西”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要求。东部沿海地区具备比较好的城市化发展基础条件,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第四篇:企业员工福利
沈阳帝杰公司员工福利待遇发放细则
为规范管理公司福利基金的使用,保证福利基金发放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真正体现公司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扶困济贫的宗旨,切实解决遇到特殊困难员工的实际生活问题,特制2005员工福利待遇细则:
一、申请困难补助资格:
公司业务员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才有资格申请补助
(1)成为公司业务人员满三个月以上,并且积极工作的(2)成为公司业务员后,平均月累计收入不足500元的(3)享受福利补助的业务员,必需是当年未享受补助的二、申请困难补助程序
符合补助条件的业务员,需要申请补助,按以下程序办理:
(1)本人提出书面申请,详细填写申请理由。
(2)本人所在团队讨论,写出同意理由,团队领导人签字。
(3)报公司员工持股理事会审查,签署具体补助意见。
(4)经公司总裁办公会研究批准。
(5)由公司综合管理部承办。
三、申请困难补助条件
(1)突然遇有重大疾病者(含父母、子女、配偶),须持有市一级医院的诊断证明及病例证明。
(2)特困及低保业务人员家庭,须持有区级以上的特困低保证明。
(3)残疾人员的业务人员,须持有民政部门的伤残鉴定证明。
(4)对家庭特殊困难低保的业务人员子女上大学的须持有入学通知书。
(5)遇到意外伤害的业务人员,须持有公安机关的伤害证明。
(6)遭遇火险、被盗的业务人员家庭,须持有社区及公安机关的有关证明。
(7)遭遇意外交通事故的业务人员,须持有交通管理机关的事故证明。
四、医疗福利待遇
1、凡购买3(套)以上产品的员工,到本公司指定医院就诊,都有资格享受医疗福利优惠待遇。优惠内容包括挂号、住院、检查、医疗、体检五项。
体检只包括:内、外、妇、五官科、B超(肝、胆、脾)、心电图检查、X光胸透检查、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血糖、血脂检查、肝功能检查、超倍显微镜(红、白血球,胆固醇检查)
2、凡本公司股东到公司指定医院就诊享受挂号等五项内容,享受5折待遇。药费单列享受8.5折。
3、购买18-21(套)非股东到公司公司指定医院就诊享受挂号等五项内容6折待遇。药费单列享受9折。
4、购买12-15(套)非股东到公司公司指定医院就诊享受挂号等五项内容7折待遇。药费单列享受9.5折。
5、购买有3-9(套)非股东到公司公司指定医院就诊享受挂号等五项内容8折待遇。药费自理。
以上细则的所有规定,要求公司的业务人员严格遵守,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人有难,众人帮的精神。配合公司把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做的更好。
第五篇:企业员工福利
员工入职一周年纪念日
一、策划目的
为了倡导公司“家”文化的企业理念,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特制定如下员工生日、入职周年庆等福利方案。
二、策划目标
1公司从细节着手,关心、激励员工本人;
2利用此次机会,传递公司文化、增强员工归属感。
三、具体建议(1)生日福利
1、生日贺卡 公司购买统一格式的贺卡,写上对员工的生日祝福并有公司最高领导的亲笔签名,在员工生日的当天送给员工(如遇节假日提前)。
2、公告祝福 在员工生日当天,将寿星的名字及生日祝福,贴到公告栏上以示祝贺。
3、生日礼物买生日蛋糕所有员工一起为寿星庆生,并拍照留念,将照片打印或冲洗出来2份,员工自己一张,公告栏上张贴一张。
4、礼物费用
(1)蛋糕价格:100-200元。(2)、入职周年福利
1、贺卡
公司购买统一格式的贺卡,写上对员工的感谢致辞并有公司最高领导的亲笔签名,在员工周年庆的当天送给员工(如遇节假日提前)。
2、公告祝福在员工周年庆当天,将员工的名字及感谢致辞,并公司部门员工合影留念,打印或冲洗2份,照片上注明员工名字及祝贺事项,员工一张,另一张张贴到公告栏上以示祝贺。
3、公司对每位员工生日当天都发放一条生日祝福短信,以表达公司对员工的关怀。(2)周年员工福利
1、周年庆礼物根据员工的个人喜好,因人而异,选个礼物赠送给员工。
2、周年庆礼物及红包费用一周年:红包:100元。二周年:红包:200元。三周年:红包:300元。四周年:红包:400元。五周年:红包:500元。六周年:红包:600元。七周年:红包:700元。八周年:红包:800元。九周年:红包:900元。十周年:红包:1000元。(1000元封顶)
3、周年纪念品:
公司对入职周年的员工给予发放周年纪念品(纪念品一定要带有公司特色和员工历程的元素)如:带傲丝度标志的保温杯、抱枕、餐具等。
4、本部门有条件的,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部门集餐等形式庆祝。
5、公司每年都要对年满5年、8年、10年的老员工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员工对工作的激情。
6、对年满周年的员工制作一份光盘,关盘内容包括:员工发展的历程、荣誉、日常照片、工作场景等。
(3)员工工伤福利
1、员工受了工伤后,公司应定期派专人去医院关怀、慰问、沟通伤者病情。
2、员工因公受伤后住院,公司要及时了解伤者的情况,并及时处理工伤报销的相关手续。(4)离职员工的关怀
1、公司应定期对部分离职员工进行关怀沟通,以QQ、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并在适当的时机让老员工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