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标准体系与管理体系融合为抓手
积极推进标准体系与管理体系融合 科学构建企业标准体系 全面创建行业示范企业
—市局(公司)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在国家局科教司、中国烟草标准化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局领导、指导和关心下,在行业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市局(公司)于2012年4月正式启动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并根据行业标准《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 构成与要求》所确立的原则、路径、内容和要求,结合管理实际,确立了标准化工作“1234”工程,全面推进
市局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市局标准化工作简要回顾及取得成效
(一)“1234”工程推进
烟草企业标准体系建设
经江苏省局推荐,我局有幸成为《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 构成与要求》行业标准的承担和试点单位之一,于2012年4月全面启动了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成立了标准化委员,下设专卖、营销、物流、安全、企管五个分标委,确立了标准化“1234”工程,即“确定一条思路、把握两个关键、解决三大难题、形成四项成果”,用三年的时间初步建立了
市局(公司)企业标准体系,并于2013年8月正式发布了覆盖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标准508项;同时在推行标准体系过程中又遇到标准体系与管理体系如何融合的难题,我局于2014年1月又启动企业标准体系与管理体系一体化运行的创新课题,同年6月结题,并在我局物流中心、专卖和财务等部门试点,同年8月请第三方对运行效果进行 评估,9月起全面推行;2014年9月经江苏省局推荐,我局通过国家局组织标准化示范企业专家组答辩;2014年11月通过国家局组织标准化示范企业现场认定。具体工作如下:
1、确定一条思路。按照行业标准《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 构成与要求》及试点要求,结合烟草特点,确定了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以现代零售终端建设为服务品牌特点、扁平化机构设置为组织方式、服务保障信息系统为监控平台、企业标准体系为评价依据,企业文化为引领,构建具有现代管理特征的烟草标准化管理模式。
2、把握两个关键。通过理清目标与流程、确定目标制定的原则和方法等工作,始终把握好目标始于流程、落于岗位两个关键,突出目标在企业标准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3、解决三大难题。通过企业标准有效地协调红头文件、制度、体系文件之间关系,解决了体系文件与各类文件有机融合的难题;通过识别流程,在流程的输出端建立目标并将目标要求转化成各类操作性准则,解决了商业企业质量目标难以制定和测量的难题;通过研制企业标准整合集成各类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解决各类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的难题。
4、取得四项成果。一是思路创新,将标准化基本原则、要求、内容和方法与
烟草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烟草特点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思路;二是过程创新,以往建设管理体系均依靠咨询师,本次标准体系建设是按照行业标准《烟草商业企业标 准体系 构成与要求》给出逻辑链由自己推导而成;三是组织创新,本次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所有工作均出于员工之手;四是成果创新,共研制了508项企业标准,明确了职责、顺畅了流程、清楚了目标,即告诉员工如何“正确地做事”,同时及时吸取创新成果。
(二)标准化工作取得主要成效
1、经国家局批准两项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即《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中心现场管理规范》、《烟草商业企业车辆安全管理规范》成为行业标准,并获得
市政府标准研制贡献奖;参与了《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 构成与要求》、《烟草商业企业企业标准化建设指南》等行业标准研制。2、2012年分别获“江苏省用户满意明星企业”和“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称号;2013年获“江苏省质量管理小组优秀企业”称号。
3、在2014年行业12项对标指标中我局有9项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三项费用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人工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等指标处于领先水平。
二、推行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难点及对策
(一)主要难点
1999年我局就开始导入质量管理体系,2006年导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尽管在实际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两张皮”现象,但大家对其要求、方法、记录等比较熟悉,如果不科学融 合企业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不仅会增加员工工作量带来浪费,更会造成企业标准体系、管理体系与实际工作“三张皮”现象,因此标准体系与管理体系如何整合,是标准化工作的最大难题。
(二)主要对策
我们用半年时间,以创新手段推进企业标准体系与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具体思路:一是在设计企业标准体系时,就充分考虑满足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关需求,为两者融合准备条件;二是企业标准体系研制的路径为融合其他管理体系留有接口,并从四个方面来保证两者有机融合:一是研制企业标准地图,理清两者逻辑关系;二是研制《标准化工作导则》,确定两者融合原则、方法;三是研制《管理手册》,确定两者融合的路径和内容;四是以企业标准的形式展现两者融合的载体。至此,烟草标准化工作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初步构建了企业标准体系。
三、烟草企业标准体系架构和主要内容
(一)《方针目标管理工作规范》。该标准主要明确了方针目标管理的范围、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方针及目标、管理方针及目标、管理职责、策划、目标的分解、目标的落实、目标的动态监视与评价、目标的诊断和再策划、目标的测量方法、目标的考核及结果兑现、材料的整理归档、目标测量及评价等方面内容和工作,用以指导如何围绕方针目标,选取相对应的企业标准组成管理体系,即“P”的过程。
(二)《企业标准化工作导则》。该标准主要明确了标准化工作的目的、范围、要求、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编制、标准文本管理、企业标准实施、企业标准实施的监督评价、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企业标准体系的改进、评价后改进、评审后改进等方面内容和工作,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纲领性标准,是企业标准体系的基础性标准。
(三)《管理手册》。该标准主要明确了管理体系建设与企业标准体系融合的目的、路径、范围、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服务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内容,即借用企业标准的形式、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和要求,将管理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有机融合,为推进企业标准体系与管理体系融合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实践。
(四)《企业标准地图》。即《企业标准和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对照表》,通过此表的研制,也充分证明企业标准体系是管理体系的基础、管理体系是企业标准的平台,我们也将此作为企业标准体系表,象一张化学元素表,新研制的标准或应修订的标准必须符合此表的逻辑关系,表中的空白处也是我们标准研制的创新之处。
(五)《企业标准》。前面四个标准是我们推行标准化的基础标准,企业标准地图是建立
烟草企业标准体系的逻辑图,我局用三年时间,共完成了508个企业标准研制,包括238个管理标准、23个技术标准、247个工作标准、331张流程图,这标志着 覆盖全系统所有单位、部门、业务、管理活动的企业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四、推行标准化工作主要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
企业标准是为在企业内获得最佳秩序,这种秩序必须符合行业和企业发展要求,需领导定位;在标准协商过程中遇到的争议需要领导决策;标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需要领导持续推动;标准体系建设所需的组织、资源、技术、协调等,均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因此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领导重视。
(二)全员参与是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
在以往的管理体系建设中,均以咨询师为主导的“复制”方式进行,最后结果就是告诉员工如何做台账。本次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吸取贯标教训,所有工作均由员工自己完成,出自员工之手的各类规则,自然会获得员工的认同,同时也为后续推进标准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明确责任是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前提。
企业标准体系是以需求为关注点,将需求分配到部门和岗位则为职责,即工作标准;为履行职责或实现职能必须建立流程、推导目标、配置资源和保持输出结果,从而为研制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奠定基础,因此明确责任是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前提。
(四)培养习惯是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
研制和执行标准,首先要改变员工对处理业务的主观思维,逐步培养员工处理业务的依据必须有明确出处,业务处理应符合流程要求,评价处理效果应有明确、唯一的标准,过程应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因此企业标准体系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员工良好工作习惯。
(五)营造氛围是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保障。
在标准研制中,通过专家培训、撰写标准人员培训,组织标准研讨会、共同研制标准等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每位员工参与到标准体系建设中来,这是建好企业标准体系一个重要的保证。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将以本次会议精神为指导,积极向兄弟单位学习好的经验,加快推进企业标准体系信息化工作,并用精益理念推进企业标准体系持续改进,为实践“三大课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以“大培训”为抓手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范文
摘要:在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电网公司面临着管理方式的系统变革,为服务和保障“五大”体系建设,培训要先行,以切实领会国网公司总体战略意图,把握“五大”体系建设工作要点,让广大干部员工深刻认识到“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理解“五大”体系建设的操作流程。培训为员工观念转变、业务能力适应、人员调整发挥重要作用,为“五大”体系建设做好全面的理论和思想准备,推动公司广大干部员工主动适应“五大”体系建设。
关键词:三集五大;改革;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23-02
为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加快公司“两个转变”,国家电网公司在江苏、重庆公司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正全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在人、财、物集约化基础上,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公司运营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1]是一次管理方式的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培训将发挥先导作用,建立起为变革前做好思想准备的“三集五大”知识宣贯培训、变革中的新业务流程与技能培训、变革后转岗员工的岗位适应和思想稳定的“大培训”体系,把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网公司的战略部署上来,使广大员工尽快适应和积极投入这场变革,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一、做好宣贯培训,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做好理论和思想准备
要实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就必须提高员工对企业改革的认识,加深对“三集五大”体系的理解,所以要建立全覆盖、分层次的“三集五大”宣贯培训体系,以“全覆盖、全过程”为前提,以“新流程、新要求、新能力”为主线,全面宣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三集五大”宣贯培训,加大改革宣传力度,消除对改革的畏惧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
1.组织“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形势任务宣讲团,进行改革前的形势任务宣讲培训
辽宁省电力公司由公司领导带队,组成五个形势任务宣讲团,分片到各市供电公司进行形势任务宣讲,对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进行宣贯,主讲的领导把电网的发展形势和“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说得很透,着重强化了对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科学认识,对当前变革形势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为改革做了充分的舆论和思想准备。
2.组织领导班子“三集五大”培训班,分三期对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三集五大”集中培训
公司各专业部门对各直属单位和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专业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内容进行讲解,并提出了方案编制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要求。参与公司“五大”体系设计的专家和领导把“五大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讲解得清晰透彻,各单位班子成员对“五大”体系如何实施有了深入的理解,基本做到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培训中采用行动学习的方式,对各单位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明晰了各单位领导的思路,达成了改革的共识。
3.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全员“三集五大”集中培训
主要采用脱产集中培训为主,网络培训和班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把握了三个主题:第一,变革是大势所趋;第二,“五大体系”是公司向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是提高公司运营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举措;第三,强调变革不影响职工待遇,给员工一个定心丸。使广大员工明确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和目标、主要构架和运作模式、总体实施进程和工作要求。
近两个月通过三个层次的“三集五大”宣贯培训,做好了变革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引领。使广大员工了解了企业所面临的变革形势和变革的趋势,明白了改革是电网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利益相一致,消除了员工认识上的误区,把员工关注岗位变化的焦点转移到更多地关注如何快速适应新体系的工作要求上来,解决了员工对变革带来的恐慌思想,统一了员工对“五大体系”建设的改革发展认识,识大局、谋大体,进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二、做好“五大体系”专业化培训,为变革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准备
“五大体系”建设是全新的业务流程,为了使机构和人员配置、流程优化以及新旧机制转换的顺畅对接,必须按专业体系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分层次对干部员工进行动态培训,使广大员工尽快掌握“五大”体系新知识、新技能和工作流程,以迅速适应变革。[2]
(1)专业化培训是在第一阶段总体宣贯培训的基础上,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第二阶段,组织“五大”体系所覆盖岗位相关人员开展的专业化培训,是保证“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和正常运作的基础性工作。培训主要是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五大体系,分专业制定涵盖管理、技术和标准制度等内容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手册,学习各项新标准、新要求和新流程,内容包括专业管理模式、管理标准、工作流程和岗位工作基本要求等,重在提升员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帮助新上岗人员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2)细分培训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对象的培训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分专业制定和落实培训计划,以岗位实际需求为培训导向,开展新标准、新要求、新流程培训;修订和完善管理、技术、工作标准,进行集中专业对口培训。[3]按照各大体系对省公司层面、地市公司层面、县公司层面管理和专业人员,开展分层培训。对中层干部和各专业人员既有专业的纵向培训,还有交叉专业的横向培训,以提升干部和员工的管理与技能水平。强化班组人员新岗位、新设备、新业务培训,加大普考、调考、竞赛力度,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员工转岗位及体制变化后的生产、经营、管理日常工作做好人才储备。
(3)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专业化培训的针对性,提升培训效果。以“五大”体系的岗位需求为培训导向,创新培训模式,广泛采取集中培训、交流研讨、班组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在培训模式上提高针对性,比如进行专题式培训,即针对“五大”体系中某一个方面的热点或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进行讨论式培训,拟出若干变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式的头脑风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进行案例分析式培训,即举出变革中出现的实际例子,找出各单位的共性,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经验。进行实地考察式培训,即根据需要,选择公司各单位建设中的亮点和成功方面,组织相关人员参观、考察、借鉴经验,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式培训,即按照“五大”体系,成立五个课题组,自始至终跟踪各单位的开展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发现“五大”体系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寻找共性和特性,分享经验,总结规律,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第三篇:广东郁南: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创新社会管理
广东郁南: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创新社会管理
随着种养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深入推进,与许多山区农业县一样,郁南县面临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尤其是贫困户贷款难,以及农村征地拆迁和历史债务等社会不和谐因素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6月,云浮市作出建设广东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决策部署,郁南县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上先行先试,充分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以政府推动与金融市场相结合,率先在全省构建现代农村信用体系,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全县广大企业、农民参与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由“管制约束型”向“激励引导型”农村社会管理方式转变新路。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不但有效破解了县域经济融资难,优化了经济生态,而且初步探索出一条以金融改革杠杆推动诚信社会建设、推动人的道德、文化和公民素质提升,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一、探索背景及起因
郁南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总面积1966.2平方公里、下辖15个镇、200个村(居)委会;现有农村人口4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84%,是中国无核黄皮之乡和中国沙糖桔第一县,全县从事农村种养业农户达5.5万户,随着种养业的蓬勃发展,形成“北种南养”的特色农业格局。2000~2008年全县信贷年均增长2%,2008年全县存贷比为36.7%,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金融资源在郁南的利用不充分,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难放贷”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制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要求县级党委要将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集中解决“三农”发展问题,同时提出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户贷款难问题,抵押靠不了,没多少东西可押;担保靠不了,县级信用体系不健全;上市靠不了,符合条件的企业极少;靠民间金融、靠亲朋戚友借,只能救急不能救穷。破解农村金融难题一定要回归金融发展最基础、最本质的内涵───靠信用!2009年初,云浮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汪洋书记视察云浮指示精神,作出建设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总体部署,其中把郁南县规划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试点。2009年6月,郁南县率先启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综合试点,重点是构建现代农村信用体系。
二、主要做法及经过
(一)加强统筹谋划,全面部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郁南县按照市委建设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战略部署,以构建现代农村信用体系为突破口,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优化金融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两只手”作用,坚持“市场能够解决的,政府积极服务;市场难以解决的,政府主动统筹;市场不能解决的,政府勇于承担”的理念,将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有机结合,以金融改革杠杆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在2009年6月正式启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省直部门指导帮助下,制订出台《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出台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政策,制定55份配套方案及作出服务承诺,建立农村金融综
合改革发展试点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县、镇、村三级共同构建农村金融改革 “绿色通道” 的新格局。2011年初,在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作出“发展现代产业,打造诚信社会,建设幸福郁南”战略部署,推出诚实社会建设十大举措,进一步把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拓展、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使之成为党委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有效破解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模式由传统“管制约束型”向“激励引导型”转变,使全县人民真正感觉到郁南在幸福中变化,在变化中幸福。
(二)建立“三项机制”,夯实诚信社会建设基础。
1.创建县征信中心,构建信用覆盖全社会的激励约束一张网。要实现“不让老实人吃亏”,让规范经营的中小企业和勤劳致富的群众能够获得信用贷款,就必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讲信用有激励、不讲信用受约束”的激励约束网。我国现行征信系统只提供企业和个人的银行信息,社会上企业、个人的大量信用信息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由于没有联网,政府各部门成为“信息孤岛”,也难以解决金融机构贷前调查成本高、信贷审查效率低等问题。2009年6月,郁南县与人民银行云浮中心支行紧密合作,创建郁南县征信中心,组建了企业、农户两个非银行信用信息系统。郁南县征信中心依法采集全县所有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用信息,主要包括法院、公安、税务、国土、安监、工商、质监、人社、环保、供水、供电、卫生、药监、计生、农业、畜牧、物价、广播电视等19个部门的信用信息和农户信息,目前已收集到全县所有的8900多家企业、个体工商户29587条信息数据,11.2万农户共41.3万人的户籍基础信息,3733人4019条农户违法违纪信息。征信中心的建立,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提高社会管治效率。
2.创建勿坦模式信用村,全面提升农村活力。2009年6月,在郁南县桂圩镇勿坦村以共谋共建、集体评议、激励型评级、张榜公示、整村授信的方式开展创建信用村、信用户试点,探索实施“信用三农、普惠金融”。成立由镇政府、农信社,本村老党员、村小组长、村民代表、村干部等18人组成的“大评委制”,运用激励型评分办法,创建了“勿坦模式”信用村,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不用抵押,凭自身信用获得贷款的服务。大评委制就是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特点,发动镇村干部、银行信贷员、村老党员、老干部、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组成大评委,以“讲信用就有钱”引导农民。激励型评分办法就是依据农户经济状况,运用现代信用评分方法,同时又结合农村社会管理,特别是结合农村基层党建、优秀传统文化来评选信用户。比如,尊老爱幼、应征当兵、遵守计生政策、被评为五好家庭等给予加分,而对于个别存在违反计生政策、打架、赌钱等不良行为的就给予扣分,甚至一票否决。通过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向信用户标准看齐,使信用村在评比和建设过程中收到收到了促发展、促民生、促稳定、促党建、促民风、促风尚的新农村建设实效,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农村社会管理。
3.创建金融扶贫,优化农民增收致富的社会大环境。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既是帮助农民致富的行动,又是改善社会风气的工程。在郁南,扶贫的难点在于贫困户积极性的调动和“造血”环境的优化。按照省委汪洋书记“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的要求,郁南县充分利用农村金融改革成果,把扶贫工作与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率先实施金融扶贫,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贫困户生产资金不足的难题。2010年1月,与帮扶单位东莞市石排镇合作在平台大地村开展试点,帮扶资金不是直接发放给农户,而是存入银行作担保,放大5倍向贫困户发放贷款发
展生产。在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基础上,4月扩展至东莞茶山、石排、厚街三个镇对口帮扶郁南的6个镇9个村。2010年7月1日,设立郁南县金融扶贫担保基金1000万元,在郁南县农信联社开设专户,实施封闭动作,并以此作担保,向全县4497户贫困户整体授信5000万元,为每户贫困家庭提供1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同时,要求所有申请金融扶贫的贫困户必须承诺做到三件事,就是“不赌博,种果不用违禁药、养猪不用瘦肉精,借款按时还本付息”。2010年6月30日,全县4497户贫困户到公开签署了这三大承诺,积极申请扶贫贷款,决心勤劳致富。为减轻贫困户负担,该县又动员一对一帮扶干部贴息九成,使全县贫困家庭每月付5元利息就能贷款1万元。金融扶贫实施一年半以来,除1户贫困家庭因主要劳动力重病去世不能偿还贷款1万元外,其余所有贷款户均能准时还本付息,形成了金融扶贫的良性循环,增强贫困户自我脱贫致富能力。
(三)打造“三大平台”,为诚信社会建设助力支撑。
1.打造产业发展平台。郁南县以生态型生产基地、仓储物流港口基地、两广区域性营销中心和建材机械生产基地的建材产业“四大基地”为重点,加快建设佛山(云浮)建材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示范区;推动广州虎头电池集团电池产业整体向郁南转移,加快广东云浮郁南电池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与广州化工集团签约,在云浮双东环保工业园大湾分园规划建设云浮精细化工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两广西江流域13县(市、区)柑桔集散地和两广农产品交易中心,拓宽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流通渠道,繁荣农村经济。
2.打造社会管理平台。着力建设“法治郁南、廉洁政府”,打造全省治安最好的县和最洁净县城,对各类赌博行为实行“零”容忍,全力做好社会综治和信访维稳工作,全面加强社会管理。
3.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征信中心和信用村建设,提高金融扶贫覆盖面;政府部门出台信用建设激励措施,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办红色创业贷款和农村妇女小额贷款等金融产品,创办小额贷款公司和“三农”贷款专营中心等金融市场主体,完善金融制度环境,促进金融与产业良性发展。
(四)实施“信用成长”工程,为诚信社会建设提供保障。
按照汪洋书记“进一步拓宽征信应用领域”的指示精神,郁南县在建立征信中心、信用村和金融扶贫三项机制基础上,作出实施“信用成长”工程部署,探索运用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模式,形成了行政性、司法性、行业性的应用机制和“失信惩戒、守信奖励”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例如:该县人民法院建立了对内监督诚信司法、对内约束当事人诚信诉讼的诉讼信用体系,将征信信息充分运用于审判、执行、信访、调解等各环节,该体系的探索实践受到了省高院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该县工商局对全县市场经营主体实施诚信分类管理,将企业、个体工商户诚信记录作为登记、年审、变更等工商管理重要依据;该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运用县征信中心系统,对全县食品餐饮行业建立ABCD四类信用等级分级管理平台,推动食品药品行业信用建设;该县人口计生局创建“诚信计生”活动,对自觉按政策生育、选择节育措施的计生对象,给予奖励扶助、免费服务、贴息贷款等方面优先优惠待遇;该县征兵办以“诚信征兵”活动为载体,对积极选送子女应征入伍的农户在信用评级中给予加分,并提高其贷款额度和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有效提高兵源质量;该县县委组织部创建“干部征信中心”,以党员领导干部诚信档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组织行政许可部门和公
共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信用村、信用户的激励措施,让诚实守信者获得利益和实惠。
(五)弘扬诚信文化,为建设诚信社会营造浓厚氛围。
在2011年首个工作日,郁南县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及各界群众举行“信用三农,诚信社会”万人行,全面启动“2011年郁南从诚信出发”活动,各行各业分别向社会作出诚信承诺。一是以建设“法治郁南、廉洁政府”为平台,大力推行机关效能建设、网上审批、行风热线等措施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及其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起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在创建信用村、实施金融扶贫中引入诚信宣言制度,让农户自觉公开承诺:“不赌博,种果不用违禁药,养猪不用瘦肉精,按时还本付息!”,争当信用农民。三是大力兴建诚信文化长廊、诚信主题壁画,建设诚信道,在宜居村、信用村兴建诚信广场,用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诚信,全县形成了浓厚的诚信氛围。四是深入推进“信用五进”(信用进企业、进校园、进医院、进三农、进商户)活动,提升全县干部群众的整体信用意识水平,营造“诚实守信为荣、见利忘义为耻”,“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
三、阶段性成效与反响
郁南县的信用体系建设不仅促进了农村金融难题的实质性解决,而且超越了金融领域,推动了社会管理模式由传统“管治约束型”向“激励引导型”转变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效。2011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到郁南县专题调研时认为:郁南县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并批示在全省山区县推广;3月30日,广东省召开郁南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经验推广会,“郁南经验”在全省山区县推广;6月13日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暨建设金融强省激励表彰大会上,郁南县获广东省政府授予“2010金融稳定奖”。
(一)提升了内生动力。2009、2010年,郁南县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投放力度,两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23.8亿元,比试点前的2007、2008年增长85%。2011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预计比2008增长110%,不良贷款率预计比2008年下降14个百分点,经营利润预计比2008年增长230%。2011年GDP预计增长18.1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1.9%,税收收入增长13.68%。
(二)提升了县域竞争力。郁南县通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了金融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对内增强了凝聚力,对外增加了吸引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2009、2010两年产业园区共征地11767亩,建成了和谐征地拆迁示范点,实现了企业、农民和政府多赢的目标。2010年以来,总投资30.5亿元的佛山建材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示范区生态型生产基地第一期工程,投资10亿元、占地1052亩的共建省级电池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合作项目,投资15亿元的精细化工基地相继落户郁南,基本确立了电池、建材、精细化工“三大产业”在郁南未来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预计到“十二五”中后期,“三大产业”集群将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税收收入达8亿元以上的目标。
(三)提升了“三农”自我发展能力。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后,郁南县涉农贷款在今年底预计达到24亿元,比2008年增长105.3%。至2011年12月末,该县4497户贫困户当中已有3545户获得2990万元的金融扶贫支持;全县完成及在建信用村74条,占全县行政村的41.8%,共有8554户被评为优秀和较好等级信用户,均可以免抵押直接获得信用
贷款1至5万元。预计今年底全县将有九成多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预计201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0.5%、11%。
(四)提升了政风民风。郁南县群众来信来访在2009年、2010年分别同比下降33.1%和42.5%的基础上,2011年1-12月同比下降54.7%,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如创建信用村后,勿坦村赌博、打架斗殴、上访现象杜绝,多位村民主动归还了已拖欠农信社十多年6笔共4.7万元的贷款。2010年,犯罪率为万分之三点五,该县成为全省犯罪率最低的县之一。尊师重教在郁南蔚然成风,向2008年底成立的郁南县同兴教育促进会奖教奖学基金捐款的干部群众超过10万人次,共收到各界捐款2060万元。
(五)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郁南县的党员干部在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信用村创建中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如勿坦创建信用村后,申请入党的优秀青年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四、探讨与评论
实践证明,郁南县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市场机制、发展普惠金融,能够有效破解县域经济融资难、特别是农民贷款难、贫困户贷款难问题,实现金融经济良性互动双赢发展,充分展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社会管理和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的实践价值。
(一)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新载体。2011年1月,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到郁南县勿坦村调研信用村建设时,用“一石三鸟”来评价信用村建设的成效,一是解决了农民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使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得到了提升,三是使农村基层组织找到工作抓手,而且特别强调农户信用评定这些事情本来就应该是村两委的工作,现在通过信用评级机制把解决农民生产贷款难题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结合起来合二为一,让基层组织找到一个有效的工作抓手。郁南县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把信用村和信用户创建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信用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挥党支部、村委会与农民群众联系密切的独特优势,从帮助中小企业和农户解决贷款难这一切身利益问题入手,让企业和农民群众获得了信用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实惠,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执行力。
(二)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新抓手。郁南县把征信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征信体系建设入手找到了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方法,使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有效衔接、相互促进。比如,郁南县参与信用体系建设既有经济管理职能部门,也有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引导农民参与信用评级,将社会管理的要求具体量化后列入农户信用等级评分范围,相应设置了激励加分项和一票否决项,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崇尚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秩序、参与社会管理内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郁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社会管理怎样从传统的管治约束型向激励引导型转变的方法,改变简单、生硬的行政约束管理手段,把政府的社会管理要求加入到激励机制中,通过利益引导的办法来让群众遵守政策法规。如利用“有信用就有钱”、“有信用就有优惠”的信用激励引导,利用金融扶贫贷款的帮扶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通过信用体系建设这个抓手,实践转变社会管理方法应从重社会管制、轻协商向更加重视激励引导和协商协调转变,从传
统的“整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转变,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的转变。
(三)信用体系建设成为优化县域金融经济生态环境的新手段。该县县域金融经济生态环境的优化,既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壮大,也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不断拓展,还表现在社会公众金融意识和诚信观念不断增强,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正是实现这三个方面的连接点和落脚点。郁南县作为广东欠发达的一个山区县,通过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实现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相当于2000~2008年期间年均新增贷款的65倍。这充分表明,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有效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优化县域金融经济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四)探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路子。2007年国家出台《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了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1年10月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十二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郁南县以创建县征信中心、创建勿坦模式信用村、创建金融扶贫三项机制,在基层探索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项机制的尝试,探索打破了行政许可部门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信息壁垒,使分散各部门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网络系统。推进了行业信用建设,在政务、司法、商务、农村等领域探索搭建信用体系,改善信用环境。初步建立了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失信惩戒和诚信褒奖机制,社会信用联防体系基本形成。郁南县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基层探索经验。
第四篇:地税局以监察考评为抓手构建腐败防控体系
县地税局以监察考评为抓手构建腐败防控体系
地方税务局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地税事业发展,切实贯彻省市地税局工作部署,通过抓一促四的工作思路,达到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服务经济,构建腐败预警防控体系的总体工作目标。
抓一就是抓好抓实监察考评工作。该局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监察考评工作:
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该局原有纪检监察干部三人,2010年局党组根据省市局相关工作要求和实际工作情况,在县地税系统内经过考试、面试、测评、组织审定四道程序,公开选拔三名德能勤绩优良的干部充实到监察部门,使县局监察人员比例达到了在岗干部的百分之六,监察人员基本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且结构优化合理。该局现有七名专职纪检监察人员,其中本科学历四人、大专学历三人;两名从事财务审计工作十几年的经济师,一名省局计算机人才库的系统内专家,两名从事税收征管一线工作十几年的所长、分局长,两名从事税务稽查工作近十年的主查员、稽查股长,使得该局纪检监察工作人员专业配置合理、品德优良,达到了系统内最强,为该局的纪检监察、绩效考评工作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大力开展监察考评向税收业务渗透工作。为贯彻落实省地税局依法治税、信息管税、服务兴税的工作目标,该局充分利用监察考评工作机制,全力做好监察考评向税收业务渗透工作。
完善考评机制。该局监察考评科历经三个月的时间,三易文稿,三番征求意见,两次局务会讨论,制定了郧西县地税局绩效考评工作办法和2010年工作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全方位覆盖各科室的工作重点内容,关键环节,共七类143条。在指标上不仅加强对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规章制度的操作执行等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更是大幅度向税收业务的考核倾斜,细化、硬性地对税收业务的征收、管理、服务等环节考核指标进行了严格界定,加大此类考核分值的比重,明确规定了对此类考核的具体方法、步骤。
严格考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地税工作。一是监察考评科随时开展日常考核,对县局各项工作制度的执行,大宗物品采购、工程建设等政务、业务工作进行全程参与,随时抽查,及时纠正、通报发现的问题。二是按季开展综合考评。通过实地调查纳税人、查看税收征管档案、比对网络信息等方法,对税收业务办理的全过程开展检查,从办理登记、纳税申报、停歇业、减免税等过程的申请、审批到落实,严格依照税收业务规程、相关考核指标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袒护、不遮掩、不留情面,制度问题追究到科,服务问题追究到人。2010年1至8月该局共制发考核通报六期,要求限期整改问题三类九条,并扣发相关责任人绩效工资,制定了申报期内领导值班制度。三是年终评先彰优把全年考核结果作为首选条件,直接用于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评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大力开展监察考评工作,郧西县地税局整体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实现了四促:
一是通过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督办检查,防止制度止于墙上,及时发现制度盲区,防止制度缺失,有效防范行政管理风险,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了严格执行,促进了制度建设。
二是通过对税收业务全过程的限定考核指标,严格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税收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违纪行为,防止执法不严,服务懒散,有效地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促进了税收执法行为的规范,服务纳税人意识得到强化。
三是通过严格考评,把考核结果同个人待遇、评先彰优有机结合,奖惩严明,防止干部思想消极,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有效地激励了干部工作热情,彰显队伍活力,促进了队伍建设。
四是通过半年检查一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情况,防止地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成为空谈,有效地促进了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得以贯彻执行。
以监察考评为针,贯穿全局工作主线,实现整体工作有效推进,防范廉政风险成效显著,“一举四得”的腐败预警防控机制就此形成。
第五篇: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与运行实施
一、体系运行实施的依据
• 公司能源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相关操作文件、记录表格 •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GB/T23331:2009、ISO50001:2011)• 节能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强制性要求
二、引言、范围、引用文件
• 关注生产活动中的能源绩效。
• 认证附加要求中,要求企业达到一定能效水平,并且每次审核都需要监控能效数据,并在证书附件中标明。
管理承诺
能源方针
• 持续改进
策划
管理评审 实施与运行
检查与纠正
三、术语
• 能源:决定了体系管理的对象范围;能源均属范畴,耗能工质可视情况而定。鼓励同时管理原辅材料等各类资源。
• 耗能工质: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不作为燃料使用、也不进入产品,在生产或制取时需要直接消耗能源的物质。例如:新水,软水,除氧水,压缩空气,鼓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气,乙炔,电石等。(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能源因素 :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如:人、机、料、法、环等。
• 虽然ISO50001中以能源评审替代了能源因素,但在实际节能诊断中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 能源管理基准: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自己和历史比)
• 能源管理标杆: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所确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自己和别人比)
四、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一)节能战略与考核 1.总体框架与总要求
• 确定范围:行政范围、物理范围、能源种类
• 有机组织各项工作,有机组合成一个系统高效的整体。
2.能源战略、方针、管理承诺和领导作用
• 能源战略、方针是节能工作的总原则,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框架。• 领导的意识、承诺和认真履行职责,是节能工作的最重要保障。
3.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及部门岗位职责
4.一套指标、四套数据
• 体现能效水平的指标系统是一套通用系统,可通常包括:产品单耗、重点工序单耗、关键参数三级。
• 四套数据包括:能源管理基准、能源管理标杆、节能目标、运行实际数据。4.1指标系统
4.2能源管理基准
• 体现稳定生产情况下,各级指标数据,需形成记录,备查。
• 可选一年数据,或多年数据平均,并针对非正常因素进行必要的修正。
4.3能源管理标杆
• 用于对比与行业国内、国际水平差距,以确定能源管理基准、运行现状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为设定节能目标提供依据。
4.4节能目标指标
• 能源统计分析分为内部管理统计分析和外部统计报送。其中,内部管理统计分析又分为:能源消耗统计分析(基于能量平衡),用于准确核算各环节消耗损耗;节能效益统计分析,依托节能多层次目标指标系统,用于评价节能绩效和寻找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4.5运行现状数据与能源统计分析 4.5.1能源消耗统计与平衡统计
4.5.2能源目标指标监测
• 分层次,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对能源目标指标实现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频次:月度、季度、半、
• 对发现异常进行原因分析,并组织整改,验证整改效果。
4.5.3外部统计报表
• 根据统计局、发改委/工信委、行业要求报送。• 统一口径。
5.能源计量监测系统
摸底
• 水电等能源管网系统图
• 能源计量器具现有台账和配置图 • 各次级用能单位名单
• 主要用能设备清单(GB17167标准和公司内部管理标准)• 公司能源统计分析对数据的需求 评价
• GB/T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配备率和准确度(强制)、能源计量器具管理情况(推荐)
• 公司能源统计分析对数据的需求满足情况 策划与实施
•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更新、校准检定计划 • 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验收
• 根据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进行验收
(二)节能绩效的产生与评价 1.能源评审
• 用能结构分析 • 用能系统识别
• 节能机会识别类似于能源审计、节能诊断
• 体系建立时初评,每年结合内部审核进行更新评价,当用能系统发生重大变化时可增加评价。
1.1用能机构分析
• 按照一套指标系统四套数据的内容进行摸底,具体包括:能源管理基准、能源管理标杆、能源目标指标、当前能源统计数据。
1.2用能系统识别
• 用能系统分为三大系统:生产用能系统、辅助用能系统和附属用能系统。
具体工作包括:
• 能流网络图绘制方法 • 主要用能环节识别 1.3节能机会的识别
• 节能机会识别方法:
• 1.按照生产、辅助、附属系统的划分,组织相关技术和专业人员对各个工序环节进行评估识别,然后再以整个用能过程为对象,统筹评估各环节情况,不断寻找节能空间。
• 2.组织用能系统和动力供给系统进行匹配评估分析,探讨生产与动力平衡最佳调度方案寻找节能机会;
• 3.在节能机会识别中,可综合采用能量平衡测试、节能监测、能源审计及清洁生产评审结果、专家诊断、经验总结、员工合理化建议、参考行业节能技术信息等方式方法;
节能机会识别,可考虑以下方面的影响: • a)能源转化效率; • b)能源损耗; • c)能源浪费; • d)系统匹配情况; • e)余热余压等循环梯次利用; • f)耗能设备效率;
• g)设备运行效率及节能指标; • h)生产工艺节能参数; • i)能源质量的影响; • j)生产原料的影响; • k)人员能力影响。
2.节能措施的策划
• 节能设计与节能设备采购; • 节能方案;
• 节能经济运行控制。
2.1节能设计与节能设备采购
• 在进行各项技术改造、工艺调整或新改扩建时,应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的要求和自身用能的特点,充分考虑项目的能源使用和利用效率情况,从源头控制能源使用水平,产生长远的节能效益。
• 对于主要用能设备的新采购与更新,应充分考虑运行成本和设备的节能特性,合理选择设备,以获取运行的经济效益。
• 节能评估,是指根据节能法规、标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分析评估,并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节能评估报告表(以下统称节能评估文件)或填写节能登记表的行为。
• 本办法所称节能审查,是指根据节能法规、标准,对项目节能评估文件进行审查并形成审查意见,或对节能登记表进行登记备案的行为。
2.2节能方案
• 节能先进技术应用与节能技术改造; • 运行方式优化,如参数控制范围调整;
• 生产组织优化,提升生产效率、动力与生产配合度; • 能源结构调整。
2.3节能经济运行控制
• 日常的设备运行控制、维护保养对于能源利用效率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
• 节能经济运行控制的来源包括员工的经验、节能方案运行的成功经验、外部单位经验等。各类经验经验证后,对相应运行操作规范进行改进完善。
• 节能主管部门负责策划和组织对节能经济运行的监控和检查。日常的运行操作需要进行必要的监控和检查,具体包括节能关键参数监控和关键操作的检查。
3.节能绩效评估与奖惩 总体节能绩效评估
节能相对值评估,主要是对比能源基准(即历史能源利用水平数据)和节能目标,来评估一定时期内,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值。•
能源利用效率绝对值评估,主要是对比行业国内国际水平,评估自身能效水平在同行中的位置,判断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以及空间的大小。
主要工作节能绩效评估
对于节能设计/节能采购,对比原有现状评估其节能绩效。对于节能方案,根据其节能量验证,评估项目节能绩效。
对于节能运行,通过日常能效水平数据变化,即车间单耗、工序单耗、关键参数,来评估节能绩效。
(三)能源管理体系其他关注内容
1.法律法规标准及合规性评价
• 强制性要求:落后产能淘汰、高耗能产品限额标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GB17167)、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与审查、地方政府特殊要求
• 补贴政策:节能技术改造补贴、合同能源管理补贴、能源管理中心补贴、地源/水源热泵补贴、新能源补贴、环境权交易
• 管理工具与节能技术信息:能量平衡、节能监测、能源统计、能源计量、经济运行、节能技术推广目录 2.能源应急管理
• 关注:能源泄露和能源供给中断
• 原则:确保安全和环境前提下,考虑减少能源损耗
• 融合性:往往能源应急预案与其它安全应急等预案针对的是同一个紧急情况,因此,应急预案需要合并成一个。
(四)支持工作
1.主要用能设备管理
• 主要用能设备:“二八现象”确定的用能大户,需确定主要用能设备的评价标准;另外,用于管理的主要用能设备与GB17167中的主要用能设备有所不同。• 其它重要用能设备:对能耗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如:变频器。• 采购:考虑节能特型和运行成本;
• 使用:优化运行规程、提升操作人员能力、不断调试设备最佳状态; • 节能监测:可通过节能监测诊断节能机会; • 维护保养:也可以创造效益
• 更新/改造:可提升设备本身效率水平
2.人才队伍建设 • 节能管理人员
• 基础建设、工艺、产品节能设计/项目负责人员 • 大型用能设备采购人员 • 设备管理人员
• 大型用能设备操作人员
• 能源统计、计量器具管理人员 • 内部审核员 主要工作:
• 识别能源管理关键岗位;
• 补充关键岗位节能相关职责,对应确定能力要求; • 对现有岗位人员进行评估;
• 不符合要求,应采取培训等措施。培训内容和考核内容方式应注重实际操作。
3.信息收集 外部信息收集
• 先进节能技术信息:
解决信息不对衬带来的节能机会损失; 减少节能改造决策失误。• 补贴信息:
缩短节能方案的投资回报期。
4.宣传与意识
• 全员的节能意识对节能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 其中,更需增强各级领导的节能意识。内部信息交流: • 讲评会
• 统计分析信息 • 多部门协同配合 5.文件和记录控制
(五)系统评审与持续改进
1.内部审核
• 评审能源管理体系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 • 评估能源管理体系制度的合理性;
• 评估能源绩效主要工作的成效,以及可能存在的进一步能源绩效提升机会。2.管理评审 评审输入
1.能源绩效总结(含:目标指标实现情况、能效对标结果、节能方案实施情况、节能经济运行情况、新改扩建节能设计、主要用能设备节能采购等); 2.内部审核结果及整改情况;
3.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完整情况;
4.外部信息:法律法规标准更新、节能先进技术信息等。5.能源管理体系的客观变化; 评审输出:
• 能源绩效提升要求和相关工作安排; • 能源管理工作完善计划; • 提供资源支持的决策等。6.改进的建议。
3.持续改进
• 员工参与;
• 外部节能技术、补贴政策收集应用;
• 节能设计/节能采购监控、节能方案实施监控和效益验证、节能经济运行参数监控与操作检查、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