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密切联系广大教职工 大力推进高校工会工作
密切联系广大教职工 大力推进高校工会工作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陈洁洁 张东风
内容摘要:高校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广大教职工利益的代表着,应把职工群众利益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广大教职工,打破思想观念上的禁锢,突破工作方法上的瓶颈,实现工作作风上的转变。
关 键 词:密切联系;教职工;高校;工会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高校工会是依据《工会法》赋予的权力,由广大教职工按照《工会章程》规定,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工会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高校工会做好职工群众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高校工会干部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广大教职工,推进工会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打破思想观念上的禁锢
当前,在社会利益呈现多元化、人的价值取向也复杂多样的态势下,党群干群关系面临许多严峻考验,高校管理难度增加,工会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作为工会干部,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努力创新求发展。一要树立服务教职工、勇于担当的奉献意识。一般认为,工会无职无权,工作不要太较真,能过得去就行,但从事工会工作的同志首先要以普通党员或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精神状态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强化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作为职工的“娘家人”,把组织的托付扛在肩上,把群众的期盼放在心里,实实在在为教职工做些事情。二要树立正视差距、超越自我的忧患意识。近年来,高校工会工作在工作覆盖面、职工影响力、工作创新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距,尤其针对现在年轻教职工工作生活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多样性等特点,工会工作新路子还不多,要总结经验,分析不足,防止优势工作进步不大,弱势环节更加明显的现象。三要树立服务发展,促进和谐的大局意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非常多,工作任务不断加重,广大教职工一方面要担当主力军,另一方面也面对个人待遇、利益调整及其他一些实际困难的考验,工会在促进学校和谐工作中的任务重大,而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工会工作难有作为、甚至被边缘化的倾向。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突破工作方法上的瓶颈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空中楼阁,不光是靠开开会、看看文件、写写材料,活动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业绩上,体现在我们的作风转变上,体现在我们的能力提升上,体现在发现并解决教职工实际困难的数量和质量上。一要“接地气”,注重调查研究。工会干部不能只是在办公室打打电话摸情况、拍拍脑袋做决策、发发文件抓落实,而是要真正深入基层,亲近教职工。我们要创造和坚持行之有效的办法与形式,使联系教职工经常化、制度化。工会干部应确定一定的比例时间下基层,建立固定的联系部门,定期深入下去,到教师办公室、到教师宿舍等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建立领导接待日,直接处理重要的来信来访;建立主席公开电话,及时答复广大教职工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建立定期与职工协商对话制度,双向交流,沟通情况;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广大教职工各方面的思想情绪;建立和坚持专题调查、解决突出问题等多种形式和制度,吸取广大教职工的智慧,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二要“聚人气”,凝聚发展共识。在制定政策或开展活动时,要尽可能争取广大教职工和所在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要努力找好维护教职工权益和促进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有关部门等力量的支持,善于集聚推进工会工作的强大合力。三要“有生气”,加强工作创新。俗话说“看法改变做法,思想成就理想”。要坚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聚焦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环节,坚持不懈,攻坚克难;要根据实际,不拘泥于常规性推进工作,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力求多在健全工作制度上下功夫,为教职工提供长效的保障和关爱。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工作作风上的转变
维护教职工的利益是工会的首要职能和存在基础,如果工会不能代表教职工的利益,不去为广大教职工排忧解难,就得不到教职工的信赖和支持,就会脱离群众。高校工会干部必须树立群众观念和责任意识,始终想着“服务”两个字,在感情上与教职工融为一体,思想上与教职工产生共鸣,工作中要主动服务、热情服务、周到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认真地去履行自身的职责。在工作中要狠抓自身作风建设,发挥表率作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切实把党和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落到实处,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一是与教职工保持零距离,做到服务教职工面对面。工会的同志要怀着对教职工的深厚感情,与教职工面对面交流,以心交心,才能搭准教职工的脉搏,找到服务教职工的着力点,才能使工作真正符合教职工要求,得到教职工认可。二是要与教职工以诚相待,做到关爱教职工心贴心。三是要为教职工办实事,做到惠及教职工实打实。总之,高校工会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工会干部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服务于高校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拓进取,研究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创新和发展工会工作,充分发挥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抓住机遇,找准位置,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实现高校工会工作新的突破,开创高校工会工作的新局面,为高校教育教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参考文献:
[1]黄春梅.搞好调查研究 促进工会工作[J].桂海论丛, 2004, 6(6): 96-97 [2]周皖军.坚持开展调查研究 切实推进高校工会工作[J].世纪桥, 2010, 23(214): 149-150 [3]牟宗言.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高校工会工作水平不断提高[J].黑龙江教育, 2006, 5(5): 78-79
第二篇:大力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创 先 争 优
——大力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任务,高校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此要大力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本文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历史使命、主要特点、方法途径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任务,并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理论武装工作、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契机。高校肩负着教书育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职责。高校党组织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履行和实现高校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把高校拥有党组织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有成效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行动,在学习中创建,在创建中奋进。
一、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
所谓学习型党组织,是指党组织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创新知识,具有持久创新能力去创造未来的党组织。
二、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历史使命
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过去强调的重视学习”意义不同,其内涵更深、要求更高,更加强调把学习作为最鲜明的特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引导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加强学习的重大意义,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积极态度投身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⑴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首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和学校中心工作,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高校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建设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品课程。高校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打造成一门优质课程,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把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⑵高校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时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使广大高校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同时,要努力让学生掌握时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知识,使之成为具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党员在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中脱颖而出,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党的事业中来。
⑶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提供正确价值取向的保障。要积极引导广大师生特别是党员牢牢把握当今世界格局、中国基本国情以及高等教育新形势,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大大增强科学理论的引导作用。要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主要特点
学习型党组织应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使全体成员树立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主要特点有:
⑴乐于学习。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培养广大党员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学习,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切实提高自己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过去因知识缺乏而存在的困惑迎刃而解。⑵善于学习。在高校中不善于学习可能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后果,如学术腐败、考试抄袭等。所以无论是教师党员还是学生党员,都要学会学习,善于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要知行统一,敢于实践,把知识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能力。
⑶团队学习。学习型党组织是一个团队,注重团队学习,是由于在学习型党组织中团队拥有整体搭配的能力。高校要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的重要作用,确定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共识,创新学习形式,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相互提高,实现党员的自我超越,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4)终身学习。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美好幸福的必然要求。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实践是丰富多变的,知识是不断更新发展的。一个人特别是共产党员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与时俱进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型党组织正是在追求和实现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的过程中,让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每一个人的终身习惯,在构建学习型人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中的个体,从而使得个人、团队、整个党组织都得到发展。
四、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方法途径
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以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为基本目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时代化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突出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措施,落实各项任务,探索管用有效的学习办法,不断提高广大党干部的学习能力、知识素养、工作本领,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1)提高认识、把握内涵。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必须以高度政治自觉大力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首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及部门中心工作,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长期战略任务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核心理念是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重要原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目标是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
(2)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学习组织、约束、转化、激励、提升等机制,切实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落到实处。高校党委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纳入整体工作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不断完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并为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资源。
(3)完善内容、丰富形式。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立足高校实际,学习学校科学发展和个人岗位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尤其要结合高校学科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学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的有关内容,用以解决学校建设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应搭建多种学习载体,丰富和创新学习形式。坚持运用已有的有效形式方法,同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党组织学习的新方法新手段。要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和需要,分别设计学习方式和载体,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高校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要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积极探索研讨式学习、问题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等学习方法,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拓展途径、营造氛围。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在学生党员中大力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好各种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形式丰富、途径多样、效果明显。充分发挥高校网站、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媒体的作用,内鼓士气、外树形象,大力宣传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取得成绩和好的经验,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
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在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对于促进党员的全面发展、加强党组织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的需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党组织要深入学习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拿出解决的办法并落实之;要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党的历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深入学习时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使之成为领导高校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2、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促进高校党员全面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因为学习型党组织是促使党组织全体成员不断学习、持续学习的有效形式,是促使党组织全体成员不断创造、不断修炼和实现自我超越的有效工具。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内化为人才队伍本身的行动,还需依靠人才队伍的自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就是这样的一种内化行动,它能够有效地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的自我发展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促进党员个人的全面发展。
3、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形成学校共同愿景的需要。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党的共同愿景,也是每一个党员学习工作的强大动力。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完成。具体到每个党组织的成员
而言,就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做出贡献。在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就要在党员中形成为学校发展做贡献、为中国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共同愿景,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需要。高校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学习型政党就必须创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员知识层次高、思想活跃开阔、易吸收新事物、具有较强创新力等优势,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把握和应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积极探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做法和长效机制,率先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另外,高校党组织要有大局意识,积极传播自己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帮助和引导其他各类党组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顺利进展,通过向社会各个方面输送高素质党员,将先进的学习理念注入其他各类党组织之中,为其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提供动力。
第三篇: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2012-04-23 10:01:13
来源:《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7日
编者按
日前,教育部在广州召开首次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办、国办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意见》。会议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成绩和经验,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大学等八所高校负责同志分别作了经验交流。现将讲话及交流内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新局面
教育部副部长 李卫红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等文件,对如何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进行了全面规划部署。党的十六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走出去”工作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上,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新局面。
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抓好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事务的专家学者。抓好梯队建设,注重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走出去”的核心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立足本土培养和有计划引进相结合,充分发挥海外专家学者的作用。
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主线,推出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成果。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概括出新理论,形成有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大力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学术精品的海外推广。加强对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和创新。支持高校参与或设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创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
以交流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化国际学术合作水平。鼓励高校与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和政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探索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支持设立海外出版发行基地,推动学术成果的国际发表和出版。加大外文学术网站和数据库建设力度。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及机构建设。探索内地高校与港澳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新机制。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推进合力。在人事考核、科研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完善合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制订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走出去”。
推出精品 搭建平台大力提升国际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冯惠玲
中国人民大学发挥出版社在版权贸易输出方面已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工作机制,开发国际化选题,向海外推出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思想的学术著作。实施“中国文化经典外文汇释汇校”项目,整理研究已有中国古代经典的历代译本,组织汇释汇校,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学理支持和文献积累,为海外汉学和中国研究领域提供完备的参考书,促进中西思想交流与对话。
加大人文社科数据库建设力度,发挥数据库的基础性研究平台作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创新与升级。以大型调查项目为基础,加强“中国人民大学数据与调查中心”的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吸收国际知名学者组成国际化的咨询委员会;与国际领先的研究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调查内容、调查技术、数据开发上进行深入合作;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共同开展东亚社会调查项目,进行数据采集合作。广泛而持续地积累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基础数据,为我国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提供高质量、基准性的数据资料。
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性,加强师资和课程的国际性。力推教师到国外大学授课,面向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生,讲授有关中国问题的专业课;面向外国留学生,陆续开设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经济、中国金融、中国法学、中国哲学与文化、国学等全英文课程;举办国际小学期,集中开设国际课程,实施“在地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战略。强化暑期学校课程、师资、校园氛围、管理四个核心要素的国际化。
积极推动东北亚国别问题研究
吉林大学副校长 吴振武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建设日本研究所、朝鲜研究所、韩国研究所、俄罗斯研究所、蒙古研究所等五个国别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国别研究机构自身的学科优势,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主攻方向,围绕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整合多学科力量,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依托东北亚研究院积极筹备举办半岛问题六方学者论坛。
注重发挥高层次合作平台的主导作用,坚持学术上的平等对话。依托东北亚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共同建立“中俄(俄中)区域问题研究中心”,加强科研合作与人员交流,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东北亚大学教授协议会”主导会员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对东北亚区域研究的话语权。
以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为主要目标,整合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外语、国际关系等学科和相关研究机构优势力量开展研究,并与外交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外国专家局以及国(境)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专家联合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强化跨学部、跨学院、跨学科的组织管理机构——国别研究学术工作委员会作用,加强机构科研管理工作;设立国别研究所专项经费,全力资助各国别研究所的项目研究;重点支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短期讲学、出国访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
北京大学副校长 刘 伟
凝练学术思想,铸造学术精品,是传承创新文化、展示优秀传统、阐释中国发展道路、推动跨文明交流的基础。北京大学重视总结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推向世界,直接吸收国外学者参与中国传统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儒藏》编纂与研究工程吸收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30家高校和研究机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建设国家发展研究院,立足中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实践,论证阐释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持续关注全球格局的演变,积极参与改革发展与建设国际新秩序。
传承创新文化,推动跨文明交流,需要有双向互动的高层次平台。举办好北京论坛这一国际学术交流知名品牌。建设高等人文研究院,加强具有国际性和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促进人文学内部、人文学与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交流;建设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努力为全世界顶尖汉学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在对内传承和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解决中外文化差异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作用。探索建立一批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外文学术网站和期刊。
构建新的跨学科教学科研平台,不断完善有利于传承创新文化、促进跨文明交流的学科体系。着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重点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建设;加强古典学研究,重点支持西方古典学研究中心建设,构建新型“东方学”研究机构,推动苏美尔、赫梯、巴比伦-亚述学、敦煌、中亚学研究,以及波斯、伊斯兰、东南亚文化研究;加强国别和地区研究,筹划建立一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平台,设立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本科专业。加强针对重要国家和地区开展历史与现实对照、理论和实证结合的高水平研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大力提高国际学术对话能力
复旦大学副校长 林尚立
复旦大学充分发挥在国际交流中的独特优势,大力提高国际学术对话能力,推动优秀成果走出去,搭建高水平平台吸引人才,构建健全的合作机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把握主动,以我为主,深化合作。强化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已建立的合作交流关系。加强建设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学术资源,积极推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传播中华文明,促进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学术实力与学术底气是“请进来”、“走出去”的基本出发点。发挥基础研究的传统优势,整合优质资源,鼓励跨学科交叉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以及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出一批体现国际学术地位的标志性成果,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
完善高端国际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积极吸纳国际优秀学者来校工作,鼓励引进学有专长的外籍专业教师,形成国内外共选、共育的人才孵化和培育机制。推动原创性学术成果走出去,有利于消除因交流不足而产生的误解,重塑健康而全面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积极向海外输出一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学术著作和文化读物,同时组织和推动学术论著的外译、外介,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学术界,促进学术精品的海外推广,让更多的优秀成果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中国学术的魅力。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新机制
武汉大学副校长 谢红星
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基础是要有一支学术基础扎实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队伍。武汉大学高度重视对中青年学者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积极支持和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和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要依托,持续实施“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前沿追踪计划”,在国际上推介重要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充分展现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和风范。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渠道,在学科优势明显、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学科领域,重点建立若干国际合作的专业平台。与海外大学共同建设“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国际合作研究院”。建设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推广模式。实施“中国简帛学国际合作计划”,大力推动中国简帛文献研究的国际化。实施“国际学术之伴”建设计划,与海外一流的同类型研究机构或相关学术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教育部人文社科各重点研究基地确立海外“精英合作伙伴”。聚焦高端会议,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加大引进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优秀学术人才力度,大力资助中青年学者赴国际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加强对重点研究基地、优势学科、校部共建研究平台等实体性国际化平台的建设,深化与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加大在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的支持力度,成立编译中心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外译,依托优势学科和与学校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举办“海外学术周”等,集中发布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不断加强与港澳高校及科研机构交流合作
中山大学副校长 魏明海
中山大学积极发挥地处珠三角、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强与港澳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深层次科研合作,构建学术研究交流的新平台,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的国际化优势,积极推动中华学术“走出去”。加强重点研究基地与港澳高校共建合作机构,实现重点研究基地在港澳地区的延伸,借助港澳高校的国际学术网络,积极增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在海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重点研究基地“走出去”,提升我国研究机构的国际影响。
不断创新与港澳高校合作机制,积极开拓合作研究领域,争取高层次科研项目,共同培养研究生,逐步将两地教授间零散合作提升到学科领域整体合作,建立合作发展长效机制。推动与港澳高校科研项目的深层次合作,鼓励教师开展港澳合作项目。将港澳研究领域拓展至南中国海研究领域,实施“环南中国海研究计划”,建设“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院”,与港澳地区高校合作,共同针对环南中国海地区的海岛主权、海疆争议、海洋经济、区域社会文化与经济合作、区域国际问题等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对策性研究。
积极与港澳高校及其政府部门联合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打造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平台,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利用港澳地区信息数据和出版资源,推进内地基础资料文献和数据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创办有国际学术影响的数据中心和专业学术期刊,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合作建设“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加强西学东渐的文献编译、研究与出版工作。推动中国会计学国际化研究。
拓展海外中国学研究新领域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金 莉
海外中国学研究,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之一,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助推器。北京外国语大学积极承担“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将中国介绍给世界”双重使命,充分发挥多语种、交叉领域研究优势,夯实海外中国学研究基础,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实现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新发展。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坚持以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文化为己任,立足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积极探索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问题,探究中国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的传播和影响。坚持在文学、历史、语言、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开展文献整理和翻译等基础性工作,翻译出版海外中国学的奠基性著作,夯实学术研究基础。坚持从中国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发展,推动中国学术与海外中国学的实践互动,全面研究世界主要国家中国学发展的脉络、主要学术倾向和成就、各国对华政策制定影响因素等,定期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研究报告,发挥智库作用。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形成有效的国际文化对话参与机制。积极参与国家《中华典籍外译》、《当代中国学术精品译丛》等各类项目,推进《国际汉学》多语种出版工作;在境外创建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为主导的国际性学术组织;设立国外中国学专家访学计划,积极与世界各国的中国文化研究机构展开实质性学术合作,形成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国际化学术网络和互动机制。立足服务于国家全球文化战略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化研究理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大力开展非洲问题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校长 吴锋民
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聚焦非洲,全力打造非洲研究品牌,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浙江师范大学深化对非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务实研究,力争成为国家对非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人员培训的主要阵地。非洲研究是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秉持“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治学理念,凝练“当代非洲发展问题”与“新时期中非合作关系”2个重点研究方向,设立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经济、教育等多个研究所和中非合作论坛研究中心、对非投资贸易中心,夯实非洲问题研究学术队伍,加大政策倾斜,全力予以扶持。
依托非洲研究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非洲博物馆、非洲翻译馆、教育部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研修基地等,充分发挥非洲问题研究优势,进一步构筑“两院两馆两基地”的开放式平台,形成非洲问题研究综合效应,逐步打造非洲学术研究、涉非人才培养、汉语国际推广和校际交流合作四方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
非洲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之一,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长期的战略选择。我们要坚持深入开展非洲问题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选派科研人员赴非洲国家调研,积极向中央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提交内参报告;坚持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举办或承办国际专题会议、学术会议、双边会议等,发挥中非智库论坛已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的作用,完善中非智库间对话机制。
第四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迎接省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汇报
学校概况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始建于1926年,现有在职教职工246人,专职教师184人。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以人为本、立德为先、民主和谐、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为契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征途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示范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等60余项集体表彰。
主要成绩和特色
一、牢固确立规范意识,严格规范办学行为
学校组织教师反复学习省颁《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对‚五条禁令‛的有关要求逐条解读,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减负我们必须要有坚定不移的勇气,增效我们必须要有开拓创新的智慧。学校相继出台了三个文件:《规范非集中教学时间管理的规定》、《规范双休日管理的的规定》,《规范办学行为十条承诺》。在具体执行‚五条禁令‛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学校各项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进行认真查摆,敢于揭短,限期改正,促进规范。
规范招生行为。学校不组织提前招生考试,高一新生录取完全依据中考成绩。严格按照‚三限‛录取,将总招生计划的50%作为统招‚分配指标‛分解到各初中学校。不招收复读生,不跨地区招生,不强迫学生休学或者
常规,体育节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篮球一直是镇江市传统项目学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活动,近三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均达到95%以上。目前,正在以推行24式太极拳为切入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学生终身健体奠基。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把运动场所向社会开放,许多部委办局、企业都把体育赛事安排在我校,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体育教学先进学校‛、‚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镇江市体育特色学校、镇江市‚健康促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2010年4月16日,我校成功承办镇江市普通高中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我校的主题发言《严格规范办学行为 扎实推进减负增效》受到了与会领导和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目前,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正逐步成为我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二、抓住减负难点,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学校积极化解课外作业管理这个‚减负‛的难点,努力让大部分学生在校内就能完成或基本完成当天的课外作业。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形成了刚性的学生课外作业管理制度:一是规定课外作业总量:平均每天不超过2小时;二是规定作业的形式:自编‚导学案‛、作业本作业,积极推行作业校本化、生本化;三是作业分层要求:让学生注重基础,量力而行,合理负担。四是严格资料管理:严格按规定规范使用教辅用书,除规定的教辅用书外,学校禁止教师为学生统一征订或推荐课外复习资料,禁止搭车收费,禁止摊派任何学习用品;五是建立多层次的课外作业监管机制:教导处、年级部每月至少开展1次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勒令整改。
三、紧扣时代主旋律 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1.抓主渠道。强调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做到备课设臵德育目标,设计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进行德育渗透,做到三维目标(尤其是德育目标)有机统一。如:地理学科的环境伦理、生态道德教育等。为加强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有机渗透,学校申报了省级课题《学科教学中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策略的研究》,这必将对我校学科教
课程体系,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择需求,课程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制定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规划,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完善学分管理和学业成绩评定制度,规范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建立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的历程。
在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我们十分重视各种校外资源的利用,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校本课程指南》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维度:一是句容市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二是教师自身特长;三是挖掘学生的兴趣。几年来先后开发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生活技能、身心素养、艺术修养、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七大类校本课程,形成了课程超市,并采用自主选择跑班教学的形式保障开设。
通过努力,我校的《中华灯谜》、《句容旅游地理》、《句容历史与文化》、《红楼人物谈》、《句容道教文化》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并逐步成为我校的课程特色。
用两条线的方式保障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常态开设:一条线是课题研究的方式。另一条线是选择学科探究性问题,进行探究性教学。以‚走出去‛的方式,设臵多样化的人文艺术科技研究型学习专题,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科技涵养,为新课程改革铺路搭桥。
在校园网开设了‚课程建设‛专栏,‚研究性学习‛及‚校本课程‛开设的过程材料同步在网上展示。
认真落实《省句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专门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社区服务活动计划》,保障这两个活动课程的有计划、有目的地落实。对于社会实践:重在社会意识、劳动意识的培养。安排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的实践内容,抓好军训、校内劳动服务、法制教育、科技活动,特别注重利用好句容生态农业基地的功能,组织学生参观感悟,建立校园文明监督岗、开展低碳生活调查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融为一体。对于社区服务:重在公益性,服务意识、公德意识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文娱活动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卫生城市创建、敬老志愿者活动等。
督员,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做到有诺必践、有错必纠。学校荣获‚镇江市‘三爱’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前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学习,增添教师党员争优创先的勇气。江苏省政府纠风办对我校在教育行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2.围绕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实施‚骨干教师结对成长行动计划‛,在实施‚青蓝工程‛的基础上向上延伸,扩大年轻教师与资深优秀教师的结对范围,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备课组长、学科中心组长为核心,构建教师协作互助伙伴关系。广泛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学校获得国家‚德育科研先进校‛称号和国家体育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3.发挥优秀团队示范带动作用。‚镇江高中名师工作室‛、语文组‚共产党员示范岗‛、英语组‚巾帼示范岗‛等团队在培养和团结教师共同提高和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年来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有2名教师获省一等奖,1人获省二等奖。
4.各级各类名优教师和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学校现有江苏省特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后备人员6人,镇江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镇江市学科带头7人,镇江市骨干教师31人,镇江市科技骨干12人,句容市句容市学科带头人27人。学校不断提高教师引入门槛,近几年共招聘硕士研究生15人。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在职进修,目前有13位教师已经取得研究生学历,14位教师正在攻读研究生。学校专职教师研究生比例达到22.83%。
六、继承发扬传统优势,办学特色日益彰显
一所学校要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其决定因素就在于能够确立独特的办学理念,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实践中。
我校有着84年办学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校内及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载入《中华英烈传》的郭纲琳烈士是学校首届毕业生,她的塑像‚永是勇士‛建在校园东侧,是句容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英雄、原新四军新三团团长巫恒通烈士曾是我校语文教员。他们都光荣入选‚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茅山新四军抗日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江苏省第一
校合理利用德育资源,形成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09年2月,在江苏省新课改经验交流会上,我校《致力打造有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交流发言,我校的做法引起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热烈讨论,获得了广泛好评。
我校加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师管理群体‛和‚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课任教师群体‛的两支队伍建设的做法在镇江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在句容三中和句容实验高中都在借鉴我们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校校园安全工作特色鲜明。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安全创建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镇江市‚一岗双责‛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江苏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步锦昆,镇江市政府、教育局领导,辖市区分管领导,以及全市各中学校长齐聚我校,领导和同行对我校狠抓安全、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的成功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其在全市推广。2010年学校荣获‚江苏省平安校园‛称号。
学校综合办学绩效的不断提升,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2009年11月21日《中国教育报》以《镇江学校安全推行‚一岗双责‛》为题,对我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实行‚一岗双责‛的先进经验进行了报道。此外,江苏语言文字网、镇江教育信息网、《镇江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多次对我校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予以宣传。
七、矢志追求卓越,社会声誉日盛
我校一贯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宗旨,弘扬‚以诚为人治学,以毅追求至善‛的句中精神,兢兢业业做教育,倾心尽力育桃李,学校的‚三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由于综合办学绩效逐年提升,素质教育成果显著,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满意度高,把孩子送入省句中接受优质教育已经成为句容地区全体家长的共识。
63级校友、原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赵喜子曾动情地说:‚句容县中是我成长的根,我坚信它的未来一定更加辉煌!‛82届校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总理基金)获得者汪小帆在给他高中班主任老师的信中说:‚省句中三年的高中生活给我留下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新华社副总编辑吴锦才,联合国维和部队金质奖章获得者巫朝伦等知名校友经常寄语学子,勉
第五篇:真抓实干大力推进
真抓实干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建设
一、为什么抓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贯彻落实好“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真正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中央把2012年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李源潮提出“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12字要求,为深入开展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定下基调、明确目标、作出要求。
“抓落实”是关键。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整体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并没有落实到位,总认为抓党建是务虚的工作,是软任务,不像抓经济工作那样“硬和实”,于是对基层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事实上,基层党建工作是根本、是保障、是动力。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不称职”的理念,切实担负起基层党建的政治责任,重点抓工作部署、抓责任分解、抓工作指导、抓经费保障、抓督查考评,切实解决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全覆盖”是重点。党组织覆盖是抓好基层党组织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由于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出现了一些“空白点”和“盲区”,致使党的工作没有及时覆盖,党员教育管理没有及时跟进,不少党员还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针对党组织设置落后的状况,就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切实扩大党在基层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求实效”是根本。基层党建工作抓得好不好,关键要看抓得实不实。从一些地方的党建工作来看,基础不够扎实,满足于做表面文章、注重形式主义,表面上好像把抓得有声有色、搞得轰轰烈烈,而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基层党组织要按照“既务虚、更务实,既服从、更服务,既有位、更有为”的思路,紧扣“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的工作大局,调动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资源,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成果。
“受欢迎”是保障。党建工作也是一种群众工作。只有受到群众的欢迎,基层党建工作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群众对党建工作的评价,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看真正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然而,一些地
方抓党建工作与基层实际对接还不够紧密,存在“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得不到基层群众的积极响应,给群众带来的实惠不多。事实上,党建工作只有坚持为民服务,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肯定、支持和拥护。为此,要按照“组织创优秀、干部争先进、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标,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开展基层党建的“试金石”,以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打造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抓什么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首先要把握总体要求,这是认识前提和思想基础。概括起来,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总体要求就是突出一个主题,明确三个重点,贯彻四项要求,实现五个目标。突出一个主题,就是要“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各级党组织要把这一主题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全过程,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明确三个重点,就是要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着力完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各级党组织要从解决问题入手,改进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向前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贯彻四项要求,就是要“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要结合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实际,认真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广成功的经验做法。要坚持一抓到底,把各项工作抓到支部,让每个支部都行动起来,让每名党员都参与进来。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确保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要贴近基层需求,回应党员关切,顺应群众期盼,使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让党员满意、群众满意。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四项工作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实现五个目标,一是在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升方面,要转化一批后进党组织,提升一批一般党组织,巩固扩大一批先进党组织。二是在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提升方面,要不断拓宽选任渠道,加强教育培训,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在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提升方面,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加强教育管理服务,逐步完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四是在基层基础保障水平提升方面,要不断壮大党务工作力量,稳定报酬待遇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活动场所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五是在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提升方面,要落实好现有制度,逐步健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决策科学化水平。各级党组织要全面把握目标要求,切实抓紧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
三、怎么抓
通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着力建立健全五大体系:
——顺畅合理的组织体系。顺应党员就业多元化和分布结构新变化,促进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等领域党组织设置合理、隶属关系明晰、管理运转有序,实现有群众的地方党的工作全覆盖、有党员的地方党的组织全覆盖。
——完善丰富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强化上级党组织关心服务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关心服务党员的功能。
——坚实稳定的保障体系。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党务干部全面配齐配强,各级财政对党建工作投入增长机制有效形成,基层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全面达标,区域性党群活动中心合理布局,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报酬待遇有稳定保障。
——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党务公开、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基本制度有效落实,创先争优活动中形成的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做法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等领域分别形成务实管用的工作办法。
——权责明晰的责任体系。各基层党组织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责任明确、全面落实,“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全面建立,书记抓、抓书记、各级党组织书记专项述职、党建工作问责追究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方法步骤:
(一)调查摸底,分类定级。从党支部入手,重点调查组织设置是否合理、领导班子是否健全、组织制度是否完善、经费场所保障是否落实、作用发挥是否充分,切实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找准问题。在此基础上,上级党组织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标准,按照“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采取党支部自评、群众测评、上级党组织评定的程序,对所属基层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并建立台账。
(二)整改提高,晋位升级。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指导基层党组织明确改进提高的目标、责任和措施,认真抓好整改落实,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提高,普遍实现晋位升级。力争到2012年底,“较差”类党组织晋位升级率达到90%以上,“一般”类党组织晋位升级率达到20%以上,“较好”类党组织晋位升级率达到10%以上。
(三)学习先进,创先争优。结合创先争优总结表彰工作,对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进行考评,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学先进、见行动”,努力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