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视察报告(上报)

时间:2019-05-14 05:3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淮河生态视察报告(上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淮河生态视察报告(上报)》。

第一篇:淮河生态视察报告(上报)

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的视察报告 市委、市政府:

12月19日,市政协召开四届十四次常委会议,围绕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进行了讨论。此前,11月25日,市政协组织部分驻信省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委员,在市政协主席王道云的带领下,就我市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实地查看了淮滨县造船工业园区、“公铁水一体化”物流港和息县淮河水利枢纽、濮公山地质公园等项目,听取了市发改委和两县政府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市政府副市长张明春,市政协副主席周冀荣、曹茂明、霍勇等参加了视察活动。

一、基本情况与重大意义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包括鄂豫皖苏鲁5省40个地市181个县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耕地1.9亿亩,总人口1.8亿人,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作先期由江苏省淮安市发起,后由安徽省蚌埠市、河南省信阳市共同参与,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所做的一个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的是如何按照“流域经济理论”,构建淮河干流区域一体化发展经济格局,— 1 —

从而推动我国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

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对于推动我国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带动信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流域整体发展。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淮河流域长期处于五省的边缘地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欠发达地区。目前,在全国大江大河中,唯独淮河流域缺乏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支撑,淮河沿线逐渐沦为经济洼地。构建淮河经济带,可以实现与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经济区的有效对接,进而为促进流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中部崛起创造条件。二是有利于转变淮河治理理念。淮河流域自古以来灾害不断,防洪标准只有五年一遇或十年一遇。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通过工程措施,转变淮河由防范水患向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治理理念,将防汛、灌溉与航运、农业、工业之间统筹考虑,实现洪水资源化,使流域人民彻底摆脱旱涝灾害之苦,享受便捷的“黄金水道”。三是有利于打造国家粮食基地。淮河流域属于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用不足全国1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23%的粮食,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基地。其中,信阳全市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过110亿斤,占河南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一。通过流域治理,根治水患,淮河流域将新增1000万亩滩涂可供开垦,为打造国家级粮食基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四是有利于带动地方产业——

进步。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通过全流域的产业规划,加强地区间联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改造提升我市食品加工、纺织、造船、建材、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现代物流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有利于打造以珍珠岩、膨润土等特色资源为基础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二、总体规划与前期工作

2013年4月,我市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式委托其就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信阳部分进行研究。5月,邀请省发改委部分专家对我市沿淮五县进行实地调研,并将调研成果吸收进研究报告,目前研究报告已经多次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2013-2030),国家统计局下属机构中国生产力协会正在对该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待评审通过后,由中国生产力协会向国务院报送评审意见。按照规划总体目标,就是坚持整体规划、区域推进、共同发展,推动信阳、蚌埠、淮安三个核心城市的迅速崛起,带动县级城市快速发展,进而形成“一带三核多节点”的总体格局;就是要变害为利、调蓄兼筹,将淮河打造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货运量超过珠江、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就是要推动淮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为国民经

济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加快信阳发展的重要机遇,在积极参与规划的调研、编制的同时,围绕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前期工作。一是谋划了一批重大项目。以加强生态保护为重点,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谋划了7大类660个项目,匡算总投资1.2万亿元。其中,水利类项目74个,包括上游洪水控制、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灌溉工程体系建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交通类项目55个,包括信阳至六安高铁、沿淮两岸高速公路、潢川机场、淮河干流航运建设等;产业类项目254个,以特色产业或产品为核心,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现代物流等产业。二是加快了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我市产业集聚区已形成电子信息、现代家居、新型建材、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息县已连续8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确立了“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产业发展目标。今年1—9月份,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6.81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企业79家,固定资产投资50.4亿元,同比增长26.9%,完成工业增加值23.7亿元,同比增长58.7%,实现利税2.4亿元,同比增长46.5%。为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提供了产业基础。三是推动了一些工程建设。出山店水库(导流明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水库建设工程总投资77.3亿元,是我省历史上单体投——

资最大的水库,建成后,可使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由5到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息县规划的淮河水利枢纽建设项目,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可有效解决城市供水紧张、灌溉水源紧缺等矛盾,进而打造城市生态水系,提升城市品位。目前,工程论证报告已经编制完成,并得到了淮委的批准。淮滨县实施的“公铁水一体化”项目,计划新建千万吨级淮滨港,实现公路、铁路和淮河水路三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目前累计完成投资近2亿元。

三、意见与建议

淮河生态经济带从规划到实施、由蓝图走向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在战略上,国家重视和支持区域经济实施板块式发展。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信阳作为 “三核”之一,必将在产业政策、项目规划等多个方面获得更多支持,从而赢得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因此,要充分认识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是淮河儿女对建成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迫切需要和愿望,坚定信心,主动融入,积极作为,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付出持续的努力。

二是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历经多次修改、基本定稿。要继续加强与规划组的联系、沟通,强化河南省、信阳市在经济带中的战略地位,做

好与中原经济区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做到相互支持、互为补充,更好的体现国家战略要求和我市发展需要。要突出信阳特色,进一步细化规划方案,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县区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水平。

三是密切合作,加快申报。当前,豫皖苏三省人民政府正积极磋商将规划联合行文上报国务院,申报工作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更多力量参与,早日促成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要积极争取三省之间尽快成立议事协调机构,促进区域合作、经验交流、问题协商。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规划申报鼓与呼;驻信全国政协委员可以联络驻皖、苏两省委员,在全国“两会”上就该议题共同提出提案;驻信省政协委员也要在各种平台上积极建言献策,促使整体向前推进。

四是精心组织,实施项目。规划中关于信阳的每一类项目都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要进一步对这些项目进行梳理、论证,提高其科学性、可行性,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更多的支持。要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运作,安排、实施一批水运、公路、铁路等跨区域的重大项目,围绕交通一体化,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出山店水库等工程项目,要珍惜历史机遇,加快工程进度,树立精品意识,真正造福淮河两岸人民。

——

五是立足长远,生态优先。信阳地处淮河源国家重点水源涵养区和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全国11个整体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之一,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肩负着更大的责任。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要突出生态优先,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重点做好重大项目建设的环境评估,积极打造沿淮生态走廊,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要坚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加快信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篇: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报告范文

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报告 11月25日,市政协组织部分驻信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在主席王道云的带领下,就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实地查看了淮滨县造船园区、公铁水一体化物流港、息县淮河水利枢纽、濮公山地质公园等项目,听取了县区、部门工作汇报。市政府副市长张明春,市政协副主席周冀荣、曹茂明、霍勇参加了视察活动。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思路。淮河生态经济带依托淮河流域,按照“流域经济”理论,整体规划、区域推进、共同发展,推动信阳、蚌埠、淮安三个核心城市的迅速崛起,带动十几个县级城市发展,进而形成“一带三核多节点”的总体格局,促进淮河流域上中下游要素集聚,将淮河建设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货运量超过珠江、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推动淮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2.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发展是当务之急。规划中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涉及鄂豫皖苏鲁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区,耕地1.9亿亩,总人口为1.8亿人,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长期以来淮河流域一直处于五省的边缘地带和经济

洼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欠发达地区。建设淮河经济带,与中原经济区、皖江经济带和苏南地区相互支持,对促进豫皖苏三省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淮河地处我国南北交界,气候多变,自古以来洪灾旱灾危害不断,淮河的治理也持续了60余年,经过不断地加大投入、兴修水利,淮河流域的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淮河治理始终以防洪为主,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很低。由于缺乏流域发展整体规划,防汛、灌溉与航运、农业、工业之间不能统筹考虑。三省产业发展和交通运输自成体系,沿河至今没有便捷的陆路通道,人为割裂了上中下游之间的经济内在联系。打破部门和行政区划界限,制定一个全流域的整体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流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3.淮河生态经济带具备的条件。随着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治理和保护的任务愈加艰巨复杂。经过60余年治淮经验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开放的物质积累,目前,已经具备了整体规划开发、促进流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可以把淮河打造成一条造福两岸人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产业大道和生态廊道。

二、进展情况

淮河生态经济带2010年由江苏省淮安市发起;2012年初,安徽省、江苏省共同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展“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先导区”、“淮河生态走廊”课题研究;2012 2

年10月,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课题组发展需要从全流域角度进行整体规划。研究范围扩大到上游河南部分,正式提出将信阳作为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淮滨、固始、息县作为重要节点城市,与淮安、蚌埠共同构成“一带三核多节点”的总体布局;2013年4月,我市正式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进行信阳部分研究,并邀请了省发改委对沿淮五县进行了实地调研,期间课题组8次赴淮安、5次赴蚌埠、4次来信阳调研,自源头至入海口,行程千余公里,组织不同层次的研讨会、论证会20余次,与各级政府沟通,向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农业部和交通部等部门征求意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领导与江苏省、安徽省和河南省政府主要领导就规划事宜交换了意见,最终形成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2013-2030)。

三、项目规划情况

围绕着发展战略规划,经过与有关市直部门、县区反复对接,我市积极谋划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分为水利、交通、产业、能源、生态、农业和社会保障项目等七大类,项目共计660个,匡算总投资12101.2亿元。其中,水利类项目74个,匡算投资2032.7亿元,包括上游洪水控制、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灌溉工程体系建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9个类别。11月28日,淮河干流上游唯一的国家大型水库--出山店水库(导流明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77.3亿元,是我省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库,建成后,可使淮

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提高到20年一遇。息县规划了淮河水利枢纽建设项目,工程论证报告已经编制完成,项目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可有效解决城市供水紧张、灌溉水源紧缺等矛盾,进而打造城市生态水系,提升城市品位。交通类项目55个,匡算投资1517.8亿元,含信阳至六安铁路、沿淮两岸高速公路、潢川机场、淮河干流航运建设等项目。其中淮滨县公铁水一体化项目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港口综合运输体系,匡算投资21.5亿元,新建千万吨级淮滨港,逐步形成港口物流、临港开发、内外贸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港口,实现公路、铁路和淮河水路三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产业类项目254个,匡算投资2948.5亿元,以特色产业或产品为核心,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及软件、新型建筑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

四、意见与建议

淮河生态经济带从规划到实施,由蓝图走向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作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从视察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市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前期工作有目标、有规划、有行动,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巨大。要充分认识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对淮河儿女构建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迫切需要和愿望,对我国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找准信阳在淮河生

态经济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坚定信心,主动融入,积极作为。

二是立足实际细化规划。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课题研究经过多伦修改完善,已经初步形成了2013-2030年的总体发展规划。应当进一步加强与规划组的沟通,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细化规划方案,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县区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信阳特色。进一步强化我省、我市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中的战略地位,做好与中原经济区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有效衔接,使规划之间互相支持、互相补充,更好的体现国家战略要求和我市发展需要。

三是区域合作加快申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课题研究报告经多次修改已基本定稿,三省人民政府正磋商联合行文上报国务院,申报工作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更多力量早日促成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要积极争取三省之间尽快成立议事协调机构,促进区域合作、经验交流、问题协商。政协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驻信全国政协委员可以联络驻皖、苏两省委员,在全国两会上就该议题共同提出提案;驻信省政协委员也要在各种平台上积极建言献策,整体向前推进。

四是科学谋划实施项目。我市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共谋划了660个项目,涵盖水利、交通、能源、生态、农业等七

大类,每一类项目都将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科学谋划实施好每一个项目。对于已经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要继续梳理,提高项目的前瞻性、连贯性,通过规划编制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项目更大的支持。要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谋划,谋划一批水运、公路、铁路等跨区域的重大交通项目,围绕交通一体化,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出山店水库等水利项目,要珍惜历史机遇,加快工程进度,树立精品意识、长远意识,真正造福两岸人民。

五是立足长远生态优先。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要首先突出“生态”二字,信阳地处淮河源国家重点水源涵养区和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责任更加重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积极打造沿淮生态走廊。重点做好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畜禽养殖、农村集中连片治理等生态项目建设。着眼于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坚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开发和保护并重,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加快信阳经济社会区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淮滨县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汇报

淮滨县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早由江苏淮安市发起,2012年上半年,江苏宏观经济研究所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担“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先导区”、“淮河生态走廊”研究课题,随着研究逐步深入,沿淮信阳、盐城、淮南等地相继加入委托,课题名称更改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目前规划中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涉及苏、鲁、皖、豫、鄂五省,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8亿人。规划的核心是打破行政区划藩篱,依托淮河发展流域经济带,即通过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淮安、蚌埠、信阳三个核心城市的迅速崛起,三个核心城市带动十几个县级城市的发展,进而形成“一带三核多节点”的空间结构格局,使之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的示范区。通过规划的实施,淮河将成为中国第三条黄金水道,将来有可能成为货运量超过珠江、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淮河生态经济带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淮河生态经济带将成为支撑改革开放第四个十年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二、进展情况

2012年7月上旬,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所院长顾为东一 行七人在省、市发改委领导陪同下,首次来到淮滨调研。2013年4月中旬和5月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一行先后两次来淮调研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并提出要通过淮河经济带的构建,使淮河成为继珠江和长江之后的中国第三个通海的黄金水道,使淮河经济带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同时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第四个十年的经济增长极的规划构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组织开展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战略规划研究,现已初步成稿,准备向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通报,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

淮河生态经济带原规划为“一带双核多节点”,即只有淮安、蚌埠两个重要节点而未考虑将信阳纳入“节点”之中,在2012年7月来淮调研时,我县及时扑捉到“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的重大机遇及战略意义,积极向调研组建议将信阳市纳入到重要“节点”之中,县领导为此多次赴京汇报,最终于2012年10月30日,课题组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召开“淮河生态经济带中期成果”座谈会时,初步形成了“一带三核多节点”的战略构思。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邀请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于2013年4月中旬和5月下旬先后来淮调研,并最终将信阳纳入到“核心城市”之中,形成了目前“一带三核多节点”的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课题成果研讨会2013年8月份在淮南召开,皖苏豫三省联手,提出对淮河干流建若干船闸,形成一个千公里河川式水库,将淮河打造成为继长江、珠江之后中国第三条出海“黄金水道”。沿淮河建内河港口群,淮安、蚌埠、淮滨、周口、阜宁定位为内河国际港。

三、规划中的五个方面情况

1、水利

加大淮干及支流治理工作。我县现有封闭半封闭圩区20个。堤防总长261公里,其中淮河堤防为78.36公里。自排涵闸64座,自排能力为795.93立米/秒。提排站34座,装机11717千瓦,提排能力达104.98立方米/秒。圩区保护面积425平方公里,保护耕地40万亩,保护人口30万人。建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4座,灌溉面积3万亩。全县有河道险工26处,总长27880米,治理长度17090米。经过1985、1992、2000年的三次大规模治淮实施,全县的防洪除涝体系已基本形成,目前全县的淮河干支流防洪标准可达到约10年一遇,除涝标准可达到3~5年一遇。下一步我们将强化措施,加大投入,重点做好淮河干支流防汛抢险道路修建、淮干白露河口段治理续建工程、淮河支流闾河治理工程等工作。

2、运输和服务业

依托淮河淮滨港口,淮息、淮固、淮阜高速公路,京九 铁路专用线,建设淮河淮滨物流港项目,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形成服务优质、管理规范、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区域物流中心。精心组织“淮河文化论坛”、“蒋氏根亲文化节”活动,推进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3、工业

①建载体,着力提升承载能力。县产业集聚区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用于集聚区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同比增3.1%),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齐全。;②重招商,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按照龙头牵引、垂直整合、产业配套、集群发展的思路,围绕全国轻工纺织、食品加工企业,依托6个驻外招商点,充分发挥职能局委的作用,发现信息就分析研究,得到线索就积极跟进,抓住项目就紧盯不放,并在全国纺织、食品企业集聚地江苏苏州、浙江绍兴、福建石狮、广东东莞等地,由县主要领导带队进行专题推介招商,想方设法吸引企业入驻。目前,以“万和纺织”、“川大纺织”、“浙商纺织”、“刚辉纺织”、“裕盛体育”为龙头的轻纺产业集群和以“乌龙酒业”、“华英肉鸡”、“富贵粮油”、“麦得隆食品”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正快速形成;③优服务,着力强化要素保障。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办企业所盼,围绕制约项目建设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瓶颈,创新举措,完善机制,切实提供有效保障。一是成立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管委会,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发挥金融单位职能作用,二是发挥和顺公司融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投融资活动,三是加快土地收储平台建设,保证了项目用地需求。三是建立用工保障“五项制度”;④促融合,着力推进产城互动。在全面完善园区路网结构的同时,大力推进综合服务区建设,积极配套各类公益设施,推动产业集聚区与主城区城市功能有机衔接,实现市政服务有效覆盖,促进产业工人持续向区内转移;⑤抓管理,着力节约集约发展。始终坚持“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严把三关,一是严把企业入驻关,二是严把企业建设关,三是严把企业生产关。

4、农业

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维护粮食安全,走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为主要标志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组织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稳定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推进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强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粮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生产机械化水平。发展现代种业,建设弱筋小麦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优质水稻、油料、蔬菜瓜果生产规模,建设水稻、油料和果蔬 生产基地;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5、生态

建设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依托保护区、湖泊、河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物种繁衍驯化及科普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工作。

四、意见和建议

1、尽快汇报沟通,力争近期将淮河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之定位为东中部协调发展示范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布局。重点在航运枢纽、仓储物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等方面率先进行体制机制探索。建议在国务院设立跨部门的淮河流域发展领导小组,由国务院主要领导任组长,各职能部委、涉淮省份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拟定流域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协调有关重大问题。

2、相关部门做好后继争取工作,尽快按照规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启动一批重大建设项目。①加快实施淮河临淮港及以下水利枢纽设施改造、建设;②实施淮河河南段升级改造工程,提高通航能力;③加强淮河干流及其支流防洪能力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对淮干白露河口段治理续建工程,淮河干支流防汛抢险道路修建,淮河支流闾河治理工程等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④对“公铁水一体化淮河淮滨物流 港项目”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⑤统筹淮河流域生态和环境保护,加大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⑥加快实施淮滨至阜阳省际高速公路河南段项目建设;⑦整理挖掘淮河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⑧推进淮河流域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特色、生态、安全的粮食基地和食品产业集群;⑨扶持沿淮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造船产业的发展;⑩支持沿淮节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⑪加大对淮河流域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⑫加大对淮河流域卫生疾控事业的扶持力度。

3、实施淮河经济带发展支持政策。财税政策,明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沿淮各省、市给予一定财力支持。建议中央财政设立淮河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淮河航道疏通工程、沿淮地区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金融政策,允许沿淮各地市联合,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在淮安成立股份制的淮河银行、淮河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平台;产业政策,引导中央及省属企业来淮河流域投资。鼓励沿海地区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该地转移。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大对流域企业申报项目的扶持力度,在科技创新、技改补贴等政策扶持上适当降低对沿淮企业的要求;土地政策,推行征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集约经营。建议国家在淮安、蚌埠、信阳建立土地流转示范基 地,探索如何在耕地不减少的情况下推进城镇化,并将两地设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其他政策,广泛吸引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可用特许经营权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淮河工程建设。允许企业承揽湖泊和航道清淤工程,允许新造岛屿和耕地在一定年限内由企业经营,以补偿其投资。

4、以对内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建议上级部门通过差别化政策和重大项目安排,鼓励沿淮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地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支持符合条件的省、市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申报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第四篇: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视察报告

关于对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按照市政协2013年常委会工作要点的安排,9月13日,由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任晓峰副主席的带领下,对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听取了市园林局张建刚局长对

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展情况的总体汇报;实地视察了府东、府西街、长风东延、许坦西街、体育路、并州路等部分新建和改造道路的配套绿化工程。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年2月,我市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为了巩固成果,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同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争取进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的目标;按照2013年国家住建部第二次颁布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和分级考核标准,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园林部门精心组织、全面推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对照新的标准,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和《太原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二是修订完善了《太原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规程》等7个标准,建立起标准化养护体系,为我市园林养护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园林绿化水平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止2012年底,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07%,绿地率达到34.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0.66平方米,这三大指标接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全市已建成综合性公园31个、分类公园11个、带状公园4个、街头游园104个、社区游园42个、街旁绿地47块。碑林公园跨入省内唯一的五星级公园,迎泽公园、动物园、文瀛公园、玉门河公园、漪汾公园成功创建省四星级公园,公园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今年,为配合城市大规模建设,强力推进新建和改造道路绿化配套工程,高标准科学种植,坚持生态、文化、景观相结合的原则,一次成林、一次成景、一次成活,疏密合理,错落有致,省会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大力推进生态建设。2012年集中供热扩网2785平方米,2013年集中供热新增扩网2000万平方米,燃煤总量大幅减少;开工建设了高水准垃圾发电厂,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工作(截止2012年底,污水处理率为85.25%,申报标准为90%以上),逐步实现雨污分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2013年开工建设汾河南延三期工程,大力推进西山生态绿化、东山人文科技生态区工程和晋阳湖等生态景观建设,全力加快生态建设。

委员们对我市近年来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但对照国家住建部第二次颁发的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我市创建工作还任重道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照标准,差距仍然较大。

1、五项申报条件中有两项条件尚不具备。一是未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二是北方采暖地区城市,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收费比例未达到40%。

2、七项否决项中有5项尚未达到规定标准:建成区绿地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林荫路推广率等距规定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3、基础指标64项、分类指标27项与规定标准也有较大差距,包括有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政设施、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

(二)组织协调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从各类考核指标来看,涉及市、区(县)两级的20多个单位和部门,但目前主要由园林部门在推动和开展工作,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将其列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主动性不强,没有形成合力。

(三)依法治绿的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由于我市绿地执法审批和处罚相分离,对于肆意毁绿的违法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依法处理,客观上形成了监督与处罚中的漏洞与盲区,加之我市现执行的法规、规章对毁绿行为处罚偏低,尚不足以震慑违法毁绿行为。

(四)城市景观绿化品位有待提升。从整体来看,城市景观绿化及公园规划设计质量和品位不够高,特色亮点不明显,景观雷同现象较多,部分居住地区单位和主次干道绿化面积不足,城乡结合部的绿化比较薄弱,大绿化的理念尚未在我市形成。

(五)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宣传力度不够。从2010年获得园林城市称号后,我市就开始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但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市民的知晓度不高,是影响工作推进和全民参与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一流省会城市要有一流的生态做支撑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美丽太原”的重要内容,关系全市人民的切身利益。全市上下一定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建议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制定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奋力攻坚,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创建

工作。

(二)强化绿地系统规划实施。园林绿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了城市的品位,承载着一个城市的人文理念,要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对我市现有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突出风格,体现特色,加紧制定出高起点、可操作性强的新的《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法报批后严格遵照执行。

(三)加大依法毁绿、缺绿的查处力度。建议由市政府牵头,从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实际出发,组织城管执法局和园林局认真研究,理顺执法体制,以真正解决绿化执法审批和处罚相分离,改变“看得见的不能处理,能处理的看不见”的现象,加大处罚力度,真正达到依法治绿,震慑违法违规行为。

(四)强化精品意识,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品位。一方面应邀请国内、国际一流的园林绿化设计公司参与我市的园林规划建设,同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提高我市园林科研能力和园林队伍自身素质,努力打造一流省会城市的精品园林景观。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大众媒体和基层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支持生态园林建设,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提高广大市民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的自觉性,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中,推动我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五篇:蚌埠市委书记参加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

专稿:6月13日,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一行来蚌,就构建淮河生态文化经济走廊进行专题调研座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启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孝成,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杨森出席座谈会。

郑新立在座谈中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目的以及下一步淮河流域规划研究的内容,并着重围绕构建以淮安、蚌埠为中心的淮河生态文化经济走廊的历史机遇、重大意义、现实基础和实现途径与该市进行了深入交流。

陈启涛主持座谈会。他说,淮河处在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之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带。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沿淮流域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粮仓之一。同时,矿产资源、航运资源、岸线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劳动力、人口资源等非常丰富,潜力巨大,足以支持淮河流域加快发展,非常值得开发。近年来,蚌埠市与其他兄弟城市一起,多次呼吁加快淮河流域的规划建设。同时,在治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一定要把淮河用好”、打造“淮三角”等概念,化害为利,造福沿淮人民,为加快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陈启涛说,淮安、蚌埠作为淮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携手构建淮河生态文化经济走廊,对于实现苏北、皖北“三化同步”,苏皖两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甚至对流域四省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意义。我们对中央启动淮河流域规划研究,高度赞同、坚决拥护,我们将积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支持,为规划研究提供人才、经费等各方面保障,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尽早将研究成果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把淮河流域的事情做得更好。

张孝成在座谈中介绍了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构建淮河生态文化经济走廊先导示范区的基本思路。

据了解,“淮河生态文化经济走廊先导示范区”拟依托淮河流域中下游城市群中的蚌埠、淮安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兼顾淮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发展,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打造一条沿淮河的黄金水道,带动沿淮生态城市群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此,蚌埠市将把培育壮大六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构建文化生态名城、巩固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稳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开发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作为构建淮河生态文化经济走廊的主攻方向。

下载淮河生态视察报告(上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淮河生态视察报告(上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淮南淮河大桥报告简讯

    淮南淮上淮河大桥工程可行性报告,淮南孔李淮河大桥、淮 南淮河二桥预可行性报告通过省交通运输厅的评估 受省交通运输厅委托,2009年12月18日至19日,淮南淮上淮河大桥工程可行性......

    关于视察我县生态林建设与保护情况的报告

    关于视察我县生态林建设与保护情况的报告 ——2011年5月3日在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 县人大农工委主任 汪东礼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3月9日至10日,县人大常委......

    职务犯罪视察报告

    关于职务犯罪查处和审判专项工作情况的 视 察 报 告 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市人大常委会组建视察组,于2010年7月上旬对我市职务......

    学前教育视察报告

    我县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建议 ---教卫文体委对我县学前教育的视察报告 为了规范我县学前教育教学行为,完善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促进我县学前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发展,3......

    人大视察报告

    古庄店乡人大主席团视察组 关于对乡政府2010年以来创业园建设情况的 视 察 报 告—─2011年8月23日在乡十届人大主席团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乡人大主席团成员张学豪各位主席团......

    职工代表视察报告范文合集

    职工代表安全视察报告 集团公司党委: 为落实集团公司党政联发的 2011年12号、19号、2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搞好“安全提升年”活动,促进“安全活动月”活动的开展,集团公司“二届......

    文化建设情况视察报告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12年6月中旬,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在县政府分管领导的陪同下,通过实地查看文化企事业单位......

    人大视察报告

    古文乡人大代表联合视察情况报告自治县人大常委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