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土地现状分析
我家乡的土地
摘要:土地开发整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手段。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较大发展,但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提高和改进。本文通过对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已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 对策建议 新疆
前言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在全国发展和稳定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多地少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吃饭”与“建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严峻形势,新疆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新疆耕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净增339.98万亩,成为全国近三年来耕地面积唯一连续增长的省区,特别是列入《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七大工程”之一的伊犁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的启动实施,标志着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土地开发整理逐步形成了制度比较健全、投入相对稳定、效益日趋明显、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特别是新疆的现代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步较晚。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需要对土地开发整理实践进行深入探索,以期推动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2、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2.1补充了有效耕地面积。2000年至2008年,利用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增加耕地210余万亩,为全区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作出了突出贡献。2.2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我国84%的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和多数省级投资项目,是以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为重点进行的综合整治。新疆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后,生产能力普遍提高了10%~20%,生产成本降低了5%~15%。
2.3惠及了广大农民群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后,随着一批高产稳定农田的建成,保证了农民长期受益。同时,农民通过项目建设,还直接增加了劳务收入。土地开发整理已成为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惠民工程”。
2.4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农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道路林网用地和农牧民居住点用地布局更加合理,开发整理后的耕地利用程度普遍提高了3%~10%,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水平得到提高。
2.5促进了农田生态功能进一步发挥。新疆作为西北干旱地区,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盐碱地得到治理,植被覆盖率逐步提高,防风固沙能力不断增强,农田生态景观和生态屏障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土地开发整理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对土地开发整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部分地区对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土地开发整理还不够有力。3.2土地开发整理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还存在着项目目标单
一、片面强调补充耕地数量、“重数量、轻质量和生态”的问题,个别地区对提高人居生活条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考虑还不够充分,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3.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深化。上下工作关系、横向部门工作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一些地区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还比较粗放;个别地区“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责任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管理方式单一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3.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拨付慢,截留、挪用、抵冲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项目还存在以拨代报、大额支付现金等问题。
4.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建议
4.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土地开发整理重要性的认识。土地开发整理是近年来国内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土地开发利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新途径。土地开发整理不仅是农村、农业、农民的主要工作,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要深入开展土地基本国情和国策教育,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开发整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依法依规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增强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意识。
4.2创新投资体制,探索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经济运行机制。土地开发整理具有高投入、收益慢的特点,对资金的要求很高,如果不能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从当前土地开发整理的实际出发,加大对项目投资体制的研究力度,探索实现土地开发整理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可在现有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复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门等资金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林业、建设、水利、规划等相关部门的配套资金,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的集中投入机制,统筹规划,共同开展项目建设。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灵活运用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有偿流转,筹集资金。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土地开发整理,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理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
4.3强化基础工作,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整体水平。规划、制度、标准和队伍是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基本保证。要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和监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完善项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力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问责制和项目运行规则,确保项目规范运作。加大各级土地开发整理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构,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土地开发整理专业技术队伍。
4.4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安全。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投入规模会越来越大,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项目资金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加强项目审核和稽查,重点对资金的分配使用、项目质量、任务完成和绩效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下一年度资金分配挂钩;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防范暗箱操作等腐败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2] 哈尼巴提·沙布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工作“十五”成果[Z].内部资料,2007.[3] 高向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典型调查与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第二篇:新疆道路运输管理的现状分析[定稿]
新疆道路运输管理的现状分析
【教学课题】新疆道路运输管理的现状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新疆道路运输的特点、发展状况;
2、了解新疆道路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
3、分析道路运输的现状,提出对策。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知识点】
教学重点:道路运输的特点及现状
教学难点:分析道路运输存的问题、提出对策
突破难点的关键:比较、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
(5分钟)新疆幅员辽阔,地处边疆,地形复杂,各地州到首府乌鲁木齐的平均距离是735公里,道路运输的突出特点是运输距离长。“十一五”以来,新疆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强新疆综合实力、改善投资环境的“重中之重”。现已建成了集公路、铁路、民航、管道为一体的综合运输网络,而道路运输一直是新疆的主要运输方式,承担着90%以上的客运和80%以上的货运。
(12分钟)
一、新疆道路运输现状
1.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系统完成投资672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248亿元(其中兵团32亿元、社会16亿元)。截止2010年底,新疆公路总里程15.2万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2万公里,农村公路10.3万公里)。目前,干线公路客运实现快速化、农村客运实现网络化、形成以旅游客运为特色,线、面结合的客运网络。
2.道路客货运输完成情况。2010年,道路客运量达4.06亿人〃次,道
路货运量达3.38亿吨,进出口货物运输量达269.2万吨。
3.客运线路班次。截止2010年底,全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52万人,开通客运班线2749条。全疆乡镇、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95%,农村客货运输已经成为道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道路运输方面,因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对周边国家开放力度,新疆已成为全国开通国际运输线路最多、运输里程最长、运输班次最多、幅射国家最广的省区。
(13分钟)
二、新疆道路运输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运力结构不合理。现有道路运输存在着结构性弊端,在从事旅客运输中、高档客车仅占19%、厢式、罐式货车占5%、危险品运输车占3.4%,所占比例较小。运输行业组织构多、小、散、弱,企业缺乏经济实力。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道路运输的服务质量、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需求。
2.经营结构不合理。在高速客运,农村客运、旅游客运、厢式、罐式、集装箱等方面存在经营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运输服务业发展滞后,四级货运站占全区货运站的88%,数量少(每个县平均不到1个货运站),等级低(九成为四级站、无1个一级站)。机动车维修也存在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维修网点主要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城乡客运市场发展不平衡,交通运输的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多种层次的运输需求。
3.先进科技应用明显滞后。行业监管主要依靠人力资源,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低,监管手段落后,效率不高。GPS等先进技术在运输生产中应用程度不高,先进的运输、装卸和维修等设备普及率低。
(15分钟)
三、分析与对策
1.调整和优化道路运输结构。(1)调整运力结构,鼓励、优先发展中、高档客运车辆和厢式、罐式、集装箱等专用运输车辆,限制、淘汰技术性能差、高耗、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车辆。(2)调整组织结构,完善道路运输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鼓励运输企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提高市场集中度和运输企业实力。(3)调整经营结构,以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对道路运输需求为出发点,发展高速(快捷)客运、农村客运,旅游客运,积极发展集装箱、危险品货物专项运输。建全与完善布局结构合理的机动车维修和检测网络。
2.加快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货运交易市场。目前,供求双方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车找货、货找车”的矛盾突出。因此,有必要重点建设一批货运交易市场,同时管理部门应建立货运信息服务平台,为货主、车主、货运交易市场、配货网点及相关人员提供服务。
3.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对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指导,促进大型货运企业由普通承运人向物流经营人转变,拓展仓储、配送、信息等服务功能,培育一批竞争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现代物流企业。
4.建立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对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资质条件严格把关,凡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进入道路运输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并且加强动态管理。
(5分钟)【小结】
对所讲内容进行简要概括总结。
【作业】
1.我国道路运输现状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2.针对不同的交通问题有哪些解决方式?
第三篇:新疆土地复垦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令
(第48号)
现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土地复垦规定>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
1994年11月19日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土地复垦规定》办法
第一条 为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根据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自治区境内造成土地破坏或者进行造成土地破坏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 土地复垦,应当贯彻“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实行以“行业规划,分类实施,归口管理,综合协调”为基本形式的管理制度。
各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土地复垦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并协同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土地复垦标准。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依照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和本办法,负责管理、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复垦工作;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之间对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职责权限分工,由自治区土地管理部门规定。各级计划管理部门对土地复垦工作中涉及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问题进行综合协调。
第四条 各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的本行业土地复垦规划,应当贯彻执行下列原则,并报土地管理部门审查:
(一)土地复垦与生产建设统一规划;
(二)土地复垦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三)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和自然条件以及土地破坏状态,确定复垦后的土地用途。在城市规划区内,复垦后的土地利用应当符合城市规划。
土地管理部门在审查行业土地复垦规划时,应当征求同级城建、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如果认为行业土地复垦规划不符合前款规定的,有权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行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补充。
行业土地复恳规划经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第五条 进行造成土地破坏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办理用地申请时,公民应提交土地复垦计划,法人和其他组织除提交土地复垦计划外,还应提交经行业管理部门批准的下列文件:
(一)列有土地复垦内容和任务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书和其他设计文件。
(二)纳入了土地复垦指标的生产建设规划、计划。
违反前款规定的,土地管理部门对其用地申请不得批准。
第六条 造成土地破坏者进行造成土地破坏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是土地复垦责任人。土地复垦,由土地复垦责任人实施。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自愿承担下列情形的土地复垦:
(一)土地复垦责任人没有或者缺乏土地复垦实施能力的。
(二)不能确认土地。复垦责任人的。
(三)社会公益事业和自然灾害造成土地破坏的。
(四)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所规定的土地复垦。
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土地复垦,通过签订承包合同方式实施,其中第(一)项以土地复垦责任人为出包方,第(二)、(三)、(四)项,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以土地所有权人为出包方,属于国有土地的,以土地管理部门为出包方。自愿承担土地复垦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承包方。
土地复垦承包费用,由双方当事人按照公平合理、协调一致的原则,在土地复垦承包合同中约定;与土地复垦责任有关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到土地复垦承包方。
第七条 进行造成土地破坏的社会、生产活动,能够及时进行土地复垦的,应当及时进行复垦。及时复垦有困难的,应当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结束后两年内进行复垦;有特殊困难的,经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可以推延一年进行复垦。第八条 土地复垦工程开工前,土地复垦责任人应当向土地管理部门提交土地复垦方案,法人和其他组织还应当附具经行业管理部门批准的土地复垦计划。土地复垦方案须列明复垦土地的位置,面积,原来用途,现状,复垦方式,复垦后的用途,开工、竣工时间,复垦总费用及其来源,复垦工程施工单位,以及其他情况。
土地复垦方案,经由土地管理部门会同行业管理部门审核并确定验收标准后方可实施。
土地复垦工程竣工后,土地复垦责任人应当向土地管理部门书面提出验收申请,经土地管理部门会同行业管理部门按确定的验收标准验收合格后,始得交付使用。
第九条 土地复垦,应当充分利用废弃物充填挖损区、塌陷区和地下采空区,但应防止造成新的污染。
对利用废弃物进行土地复垦和在指定的土地复垦区倾倒废弃物的,倾倒废物的一方,拥有废弃物的一方和拥有土地复垦区的一方,相互之间均不得向对方收取费用。
第十条 复垦后的土地使用权,按照“谁复垦,谁使用”的原则确定。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土地复垦承包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规定或约定。
复垦后的土地使用权依法变更的,须依照有关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过户手续。
第十一条 复垦后的土地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给予减、免、缓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以及其他有关行政性收费的优惠。
复垦后的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基本建设的,建设单位享有优先使用该土地的权利。
第十二条 对他人使用的国有土地或者国家不征用的集体所有土地或造成土地破坏的,由造成土地破坏的行为人向该土地的使用人支付土地损失补偿费,并且承担土地复垦责任。
土地损失补偿费的计算和确定,依照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和第十五条规定执行。地面附着物的损失补偿标准,由自治区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建设、林业、畜牧等有关部门提出方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三条 土地复垦费用和土地损失补偿费按下列规定列支:
(一)基本建设过程中造成土地破坏的,土地复垦费用和土地损失补偿费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
(二)生产过程中造成土地破坏的,土地复垦费用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和生产发展基金中列支;经复垦后直接用于基本建设的,从该项基本建设的投资中列支。
(三)生产过程中对国家不征用的土地造成破坏的,土地损失补偿费可以分期或者一次性列入生产成本。
第十四条 违反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和本办法的,由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土地管理部门有权依法决定给予当事人下列处罚:
(一)责令缴付土地复垦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复垦。
(二)按照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第二十条进行处罚。
前款规定的处罚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对情节恶劣的,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公安、司法机关报告情况,由其依法惩处。第十五条 当事人对土地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土地管理部门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期满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土地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六条 负责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在无人使用、无人居住的戈壁、沙漠、山岭、荒地因进行科学试验、地质勘查、地形(或大地)测绘、埋设管道和通讯线缆等造成土地破坏的,不适用本办法。但是,如果造成土壤污染,行为人应当消除污染;不能消除污染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区扩大。
第十八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涵义是:
土地破坏,是指土地自然条件和利用状态被破坏的现象或结果。包括因进行开采矿产资源,取用地下水,实施地下工程,取土和挖沙采石等活动造成的土地挖损区、塌陷区、采空区;工矿企业的排土场、尾矿场、电厂储灰场、钢厂灰渣场、污水池、工业垃圾场等压占的土地;废弃的水利工程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废弃的铁路、公路路基,建筑搬迁等破坏而遗弃的土地等。
土地复垦,是指针对土地破坏状况,采取平整、充填、覆盖以及生物技术措施等进行整治,从而使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原来利用状态,或者能够经济合理地重新提供利用的行为。第十九条 兵团、师(局)两级土地管理机构根据自治区下达的土地复垦计划,依照国务院《规定》和办法,负责兵团范围内的土地复垦工作。
第二十条 本办法在施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由自治区土地管理部门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模版]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教师:陈润君
摘要: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章结合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际对我区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目前,新疆正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双语教学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一、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过程中,自治区始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民族平等的原则,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我区普通中小学采用维、汉、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授课。
截止2013年9月统计,我校12个班,初中1个班,目前,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精神,我校正在继续进行民汉合校的建设工作,边远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也在规划和建设之中,因此,我区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办学类别和办学格局近几年中还将会有较大的变化。
二、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办学模式的发展情况
语言从属于民族。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必然影响其语言的分布。办学模式是与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
我区各民族生活地域基本上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形态,南疆的少数民族呈片状分布,北疆则多呈点状分布。南疆和田,其中少数民族(主要是维吾尔族等)人口,和田地区182.5万人口中,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有176.4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97%.汉语则与当地的主要民族语言如维吾尔语言并行,共同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而在地域广阔、汉族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农牧区,如和田、喀什等地区汉族人口比重极小,少数民族语言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呈现出明显的强势,当地人口使用维吾尔语言作为主要交流工具是必然的。
正是基于我区这种存在着汉语基础教育总体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同时也造成了在选择双语教育模式上的多样性。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主要有以下模式:(一)学前教育阶段以母语教育为启蒙教育,加授汉语课,小学年级完全采用汉语授课模式这种模式
主要是由人口数量较少、既希望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希望与主体民族同步发展的少数民族学校采用,少数民族学校也正在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
(二)部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小学(全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学前语言、数学等)用母语授课。
截至2013年9月,就读学生达到420人左右,其中学前双语班2个,在读学生100多人;小学班10个,在读学生300多人;初中班1个。各学段双语教学专任教师总数有25人。双语教学从中学下移到了小学或学前阶段,由城镇办班延伸到了乡村,部分地州市中小学包括少量农牧区乡镇学校的双语教学已从数、理、化使用汉语教学发展到除母语外,其他学科全部使用汉语教学的模式。目前,接受这种模式的双语班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总数占全区民族中小学生总数的95%,在各学段双语班任教的少数民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7%。
此种模式是目前我区主要的双语教学模式。今后几年中,全区以这种模式开办的双语班数将会大幅增长。
(三)完全双语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除母语文外,其余课程全部用汉语授课。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指出,双语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此种模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倡的模式。就目前情况而言,这种模式主要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学生的汉语水平,即学生使用汉语学习课程的能力;二是师资,包括汉语教师和双语教师。随着我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大力推进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这类办学模式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最终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主导模式。
三、思考与对策(一)思考
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语言环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维吾尔族为例,维吾尔族的人口地理分布,北疆、东疆与南疆不同,北疆、东疆多聚居在点上,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特点。这种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杂居状态下的聚居。而南疆不仅在点上的聚居程度高,而且面上的聚居特征也非常明显,形成成片聚居的格局。根据民汉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新疆的语言环境可以分为:母语为主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杂居区、少数民族杂居区、汉语为主聚居区。城市与农村的语言环境、基础教育条件差异较大。通过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评价新疆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多年来,因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实际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个别地区聚居程度极高的居住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城乡居民所处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日益显露。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中,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必须把实施双语教育的学校和课堂与周围的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联系起来。
2.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影响和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差异影响着新疆双语教育实施对象的语言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
3.新疆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类型与模式必然是多样性的。我区地理环境独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殊,有高度聚集的地区,也有散居、杂居区,人口多少不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一种固定的双语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实际需要。
4.双语教学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开展双语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和巩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重点。
5.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普及程度,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以适应双语教育的需要。
6.双语教学师资紧缺,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双语师资的缺乏,双语教学能力和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全面推进双语教学的瓶颈,提高双语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区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对策
今后,新疆开展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诸多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过去我们习惯使用“双语教学”这个术语,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双语教育复杂性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使用“双语教育”一词,但对二者的区别不甚了解,甚至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语教学就是汉语教学。笔者曾对“义教工程”的学员做过关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这些学员都是从事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参加调查的学员对“双语教育”、“双语教学”的概念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没有人参加过专门的“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培训。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缺乏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的学习。没有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深入的研究以及对相关理论的普及,在我区开展双语教学只能浮于表面,很难有实质性突破。
2.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
国外双语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多元文化的认同、教育机会的平等和语言水平的提高。内地进行双语教学实验最直接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更广的学科领域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在我区开展的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3.营造语言环境,推动双语教育
无论是母语的学习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双语教育的不同类型与模式都是根据不同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而选择的,而双语教育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育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聚居程度高,语言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双语环境的构造有两层:一是学校通过双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汉语学习的环境;二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就学校而言,要通过双语教学在更大程度上给少数民族学生创设出一种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与氛围。要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汉语,听到汉语,使用汉语,逐步让汉语成为校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
如果仅仅只是在课堂上用汉语授课,只有课堂而没有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只在课堂上学而不能在其他场合使用,那么学习效果是难以保持和巩固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由于没有巩固汉语的语言环境,学生上课用汉语,但是一下课,就又开始用母语交谈,汉语成了仅仅在上课时才能说的语言,使得课堂上学到的汉语被淹没掉。因此,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汉语的环境和空间。就目前来讲,新疆开展双语教育中的汉语学习环境还需要大力地去营造。
2004年自治区下发的《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宣传、出版、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等部门,都要重视和支持双语教学工作,协助教育等部门做好双语教学工作。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双语教学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双语教学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营造有利于双语教学的良好舆论环境。”因此,形成双语教育的良好氛围,构建社会双语环境,对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至关重要,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4.优化基础教育资源
相当长时间以来,新疆一直实行民语和汉语两套教学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套教学体系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相对滞后。
在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两种教学体系的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的问题。目前,我区的民汉合校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今后,应在总结民汉合校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民汉教育资源共享的新途径,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布局、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实现“民汉兼通”的培养目标。
5.因地制宜,确立培养模式
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地理分布、双语状况、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今后我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然是多种类型的,其培养模式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缺乏双语环境,双语基础薄弱,汉语教学的任务比较重。而在民汉杂居地区,双语环境相对稳定,有双语基础,比较有利于用汉语讲授学科知识。新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不能忽视其特殊性。在具体对策上应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模式。
6.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
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新疆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但是在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双语师资的质量、数量和水平问题。我区的双语教学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首要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加强少数民族教师教育,使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合格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其次,对现有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能力和汉语授课能力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要求。此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并提供资助,提供政策保障。
四、结束语
经过不断的试验、探索,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不断完善,已形成了特色,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不可否认,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汉双语社会语言环境的形成,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定会迈开大步,为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3年9月25日
第五篇:新疆小学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XX新疆小学双语教学
现状及分析
2014年3月18日
XX小学双语教学
现状及分析
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一直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对于我省广大少数民族而言,这个问题则显得重要而敏感。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我校汉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我校对228名小学生作了抽样调查。以期分析得出结论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更好地促进我校的汉语文教学发展。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为随机抽样调查(样本总体为本校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样本容量为50);调查方式为调查问卷、笔试作答、个体访谈、群体观察等方法。
二.情况分析结论
1.接触并学习汉语
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我校孩子在接触并使用汉语上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是居住在乡镇,自然环境条件好的地方的孩子,他们最早接触汉语的年龄往往要提前,而那里的语言环境也决定了这些孩子势必会很早地接触并尝试使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际。那些偏离乡镇很远的农村大队,条件越是艰苦的村则几乎是汉语的盲区,据对部分学生调查显示:有95%的学生称上小学一年级前都没学过汉语,当然也不会说汉语。这样的现状就决定了他们在认知上的缺陷,他们从小就缺乏一种汉语交际的社会环境,在意识中就没有感知过汉语作为一种社会交际语言的存在。与之相反的一些居住于乡镇的的孩子他们从小就不自觉的开始受到汉语的介入和影响,这样就会促进他们在认知汉语上的前期发展。
2.学校的教与学
据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以汉语为主,维语为辅的双语模式进行。在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也是从基本的音、字入手,再逐渐道词,句的学习。维汉双语教学模式是适应汉语教学实际的一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在汉语掌握上的不足,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顺利进行是有利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部分教师在汉语课上穿插维语的现象明显过于频繁而且连许多基本的上课用语如“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再见”、“请举手!”,“请坐”也一直用维语。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弊端: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内心的标准,究竟他们上汉语课是在干什么?其实给他们开设汉语课的目的在于运用教与学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并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汉语教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对于汉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一般认知方法的感悟和培养来综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目前掌握的具体情况看,我校汉语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目标价值导向的不明确导致的教学上存在的一些误区。
当然学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对我校三年级某班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班42名同学中超过60%的同学现在只能用汉语简单地写一段话,无法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而以,二年级的学生则很少有人能比较顺利地于我们用汉语交流。大多数同学只能听到常用的几句话后对我们有积极地反映。这些都集中表明了我校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出现了方法上的偏差。汉语作为一种供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它的工具性是
最重要的,所以在学习中就应该养成一些有助于掌握的好习惯,特别是要注重积累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但这些方面目前被重视和采用的很少。
3.主观学习动机偏差
母语是汉语的学生学习并掌握汉语只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只要身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重就会不经意地掌握并达到熟练地运用的程度。而母语是维语的孩子学习汉语则是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良好。据我对学生的个体访谈得知,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被动地接受所谓的学习,他们的学习已经丢失了最基本目标导向,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价值导向。
从另外一些调查对象的问卷中还发现这样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发育障碍。仔细分析研究后我发现其实这都与学生学习成就动机上遇到的挫败感有关。70%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自我成就动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只是系统的不断建构而加强的,但还是有30%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所致出现了学习成就动机的下滑,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原因:
(1)没有受到良好的学前家庭教育
(2)家庭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的偏弃
(4)自身性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5)群体人格受到的打击
4.学习成效分化
本次调查的对象大多数集中于我校小学3-6年级,他们的汉语掌握运用程度又如何呢?通过分析得出:我校学生在学习汉语的两大系统并掌握运用上也出现十分明显的偏差:同一个个体上口语表达的掌握熟练程度明显好于书面语的表达,高年级的情况明显好于低年级,但仍然呈现出类似的非正态分布情况。
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分析学生的问卷及部分课堂观摩,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学生的课堂训练失衡,识字教学质量偏低(2)部分教师自身对语文课的教学原理掌握不足
(3)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训练严重不足(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学生接触到的外界信息太少,知识面过窄.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也绝非单一地作用,而是一系列教与学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必须从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做工作。
5.汉语教学与社会环境
一种迹象表明:近年来我校汉语语言环境在不断优化,汉语正成为人们社会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语言。但是维语作为维族本民族的母语,学生对于维语的热爱和青睐那是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动摇的。他们热爱母语并喜欢学习母语,拥护维语在他们生活中的神圣地位。由于受长期的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决定了要在这里进行汉语教学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困难。所以为了我校的汉语教学水平提高,大力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不断提高维族同胞的生活水平也是
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地的汉语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从根本上解决其他连带问题。
鉴于本次调查中对于我校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的数据分析研究得出的以上结论,我们认为在全国语文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校的汉语教学中既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弊端,同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初步成绩。为了促进我校汉语教学的良性发展,为了基层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一定会努力解决出现的问题,克服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勇于改革创新,力争为教育系统汉语教学工作不懈努力,为本次双语调查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