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西藏背景下西藏林芝地区鲁朗国际国际小镇建设的探讨1

时间:2019-05-14 05:0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生态西藏背景下西藏林芝地区鲁朗国际国际小镇建设的探讨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生态西藏背景下西藏林芝地区鲁朗国际国际小镇建设的探讨1》。

第一篇:基于生态西藏背景下西藏林芝地区鲁朗国际国际小镇建设的探讨1

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1基于生态西藏背景下林芝地区鲁朗国际生态小镇建设的探讨

刘学光 朱新钰 杜程伍 贡觉江才摘要:鲁朗在藏语中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鲁朗的宝贵财富。西藏林芝地区应该与时俱进,抓住当前国家大力打造西藏成为国际精品旅游目的地的机会,把鲁朗的神奇资源应该转化为现实的财富,以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小镇为契机,积极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就如何建设鲁朗国际生态小镇进行探讨。关键词:鲁朗;开发;生态旅游

距离西藏八一镇大约70公里路有这样的一个小镇名为鲁朗,在藏语意为“龙王谷”,有着“神仙居住的地方”,“东方瑞士”等美誉。目前西藏林芝地区已经开始大力打造着这一宝贵的资源,鲁朗镇将按欧洲国际小镇理念,重新规划、建设成国际化的旅游小镇。本文就建设西藏生态、传承西藏传统文化的视角,就鲁朗国际生态小镇的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一、鲁朗国际小镇生态旅游资源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环境及植被类型

鲁朗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境内,海拔3700米,自然植被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素有“林芝县东大门”之称。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有“西藏江南”美称。

经过多次科学考察青藏高原的植物有12000多种,西藏有将近5700多种物种,占了中国的一半,而其中动物、植物、菌物的生物三大门类中的60%到70%多集中藏东南。林芝分布有西藏65%的植物占全国总量的14%。据不完全统计,林芝地区目前已知的维管束植物有210科、1106属、3768余种。其中蕨类植物41科、108属、369种;裸子植物7科、15属、35种;被子植物162科、983属、3364种。其植物科、属、种占西藏维管束植物总数的比例分别是98%、85%、63%;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数的比例分别是59.5%、35%、14%。仅大拐弯峡谷区域内的中国特有种植物就有1282种占该区域植物种数的34%。林芝地区有木本植物1400余种,其中松科6属24种柏科有3属11种,柏木属共2种。全国已知的苔藓植物有787种,林芝地区就有53科、189属、512种及4个亚种、16个变种、1个变型,占西藏总数的65.1%,占全国的25%。其中中国特有种90种、3个变种,属我国特有的占当地总数的17%[1]。这些丰富的物种资源,是林芝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财富,利用好,保护好这些物种资源,1 [作者简介] 刘学光(1990—),男,山东德州人;朱新钰(1993—),男,河南信阳人,现均为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财政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公共财政。杜程伍(1990—),男,辽宁朝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金融专业。贡觉江才(1994—),男,西藏拉萨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会计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会计学。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可持续发展当地旅游业,建设“美丽中国”,“美丽西藏”,使林芝更加美丽富足。

(二)自然风光和美食

鲁朗有川藏线上最著名的高山林海。鲁朗林海位于距林芝地区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公路上,这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松树组成鲁朗林海。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草甸中,溪流蜿蜒,成千上万种野花竞相开放。木篱笆、木板屋和农牧民的村落星罗棋布,山间的云雾时聚时散,雪山、林海、田园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

鲁朗林海云蒸霞蔚、大气磅礴,远处的雪山、冰川,与近处的原始森林、村落、河流交相辉映。鲁朗林海的树木以青冈为主,林中有大量鸟类栖息,色季拉山的杜鹃花海也为林芝著名景观。每到7月,鲁朗的色彩就从单一的绿色幻化成七彩的颜色。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高山草甸,上百种花朵竞相怒放。姹紫嫣红、五颜六色,汇聚成一汪鲜花的海洋,随着山势2 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起伏,掀起一道道彩色的波浪。鲁朗除了有美轮美奂的山色湖光,还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石锅鸡”是鲁朗一绝,石锅是由一大块石头手工凿成的,有点像内地的砂锅,但比砂锅壁厚,一个石锅的价格是1000多元。鸡是采用的藏鸡,藏鸡的体态比内地看见的鸡要小,但尾巴的羽毛很长,身上的羽毛有点像我们看见的山鸡,五颜六色,非常的华丽,非常的漂亮。鲁朗的石锅加上藏鸡,再加入当地产的虫草、三

七、当归,天麻等名贵中药材,绝对是人间美味。

(三)鲁朗小镇生态旅游资源特性

西藏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游客,这里确实成了探险者和科学家们的天然乐土,在地球其它的任何地方都难以发现如此自然的高山净土。然而鲁朗小镇作为西藏特色旅游景区,更具有着其独特之处,在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的佛塔、藏式观景亭、错落有致的建筑,还可以享受纯天然食品,品味传统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部,然而鲁朗位于西藏的东南部,这里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生态旅游资源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鲁朗小镇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具体表现在:

一、鲁朗是让人身心向往的地方,这里的海拔造就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独特的环境也造就了让来到这里的人会有一种心灵的体验,精神的升华。

二、独特的民族、历史和宗教信仰也造就了独特的高原文化,也造就其文化的博大和亲和力。

三、这里的高原环境使得这里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都非常小,生物物种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给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环境因素和发展条件。2011年,林芝地区新增3家4A级景区,这3家4A级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余万元。其中: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接待2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00余万元;南伊沟景区接待1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余万元;鲁朗风景区接待2.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0余万元。2012年到10月份,林芝地区招商酒店项目10个,概算投资12.94亿元。其中:正在投资建设的酒店6个,概算投资3.59亿元,到位资金1.27亿元;拟投资建设的酒店4个,投资概算9.35亿元。2012年1-7月份,林芝地区累计接待游客11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5.28%;实现旅游收入8.07亿元,同比增长22.89%。这些可喜的数据恰恰说明了鲁朗建成国际旅游小镇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四)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林芝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截至目前,全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32.1万亩,比2008年增长1.33%。全地区粮食总产量达8.02万吨,比2008年增长3.48%;油菜产量0.41万吨,蔬菜产量2.89万吨,分别比 [3]

[2]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2008年增长13.89%和37.62%。粮、经、饲比例由2008年的66:20:14调整为62:20:18。牲畜存栏总头数72万头(只、匹),比2008年增长1.4%;奶产量3.1万吨,肉产量1.42万吨,分别比2008年增长12.72%和6.12%;牲畜出栏21.6万头(只),出栏率30%,与2008年基本持平;禽肉产量280吨,禽蛋产量420吨,分别比2008年增长33.33%和11.82%;藏猪养殖40万头,出栏率40.3%,藏鸡养殖50万只,出栏率50.5%。这些可喜的数据表明,随着林芝经济的发展,当地农牧民也获得了增产增收。同时为当地“又好又快”发展旅游业,减少本地区对外界的物品依赖度,为林芝地区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建设鲁朗国际生态旅游小镇的构想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当地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何利用好、开发好、保护好这一特色资源,最大限度的体现“神仙之乡”的生态之美、充分保护当地藏族居民的传统文化,让各族老百姓都成为最大收益者,避免千城一律的旅游模式,是我们调查和分析的重点。

(一)当地居民对建设鲁朗国际生态旅游小镇的意愿

针对鲁朗未来的建设,我们利用暑假到西藏林芝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人员包括我校的2位藏族学生,调查对象人群是当地的二十位藏族居民,调查方式是口头调查和电话调查,问题设置如下:

一、您关心小镇的建设进度吗? A、十分关心 B一般 C偶尔

二、您觉得小镇的建设会对你们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有多少? A、很大 B、一般 C、不会太大

三、您觉得建设小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吗?

A、不会有影响 B、会有一定的影响 C、会有很严重的影响

四、您欢迎外来旅游者吗? A、十分欢迎 B、一般 C、不欢迎

五、您对小镇的建设有什么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居民十分关心小镇建设,而且他们相信会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提高。50%的居民认为小镇建设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80%以上的居民十分欢迎外来游客,但希望他们可以尊重他们的习俗以及保护当地的环境。居民们希望小镇建设要凸显藏族文化。

从该次调查访问中可以得出:大部分藏族居民对旅游者持欢迎态度,而且喜欢游客到他们具有藏式风格的民居里吃住、品赏藏族传统的饮食文化,基本上没有对外来旅游者有排斥4

[4]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的心理。不过也有一部分年长的藏族居民对发展国际小镇将破坏现有的西藏生态和文化表示担心,他们不太喜欢具有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因此,鲁朗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建设成和内地城镇趋同的格局样式,一定要充分尊重当地藏族老百姓的意愿,在国际生态小镇的设计中,牢牢把握一个理念“最有原汁原味、体现西藏文化、享受天然的生态”的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二)生态国际小镇的建设目标

我们认为鲁朗国际小镇的建设的目标应该是:成为中国的东方瑞士小镇、成为中国最生态、最原汁原味的品尝西藏文化的小镇、为最休闲的世外桃源小镇。

其宣传口号: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神仙住的地方。

经济效益目标:促进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当地财政收入的增加,形成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产业链条。

(三)建设的主要原则

一是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

针对某些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旅游时只注重经济效益,完全忽略了生态效益的现象,使得本应很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发生枯竭。鲁朗在发展旅游时怎样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是我们大家应当认真分析的问题。

首先应当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在不具备开发旅游观景点的地方严禁开发,对当地景点进行科学调查测算,看其在某个时间段应当接待多少人次的游客较合理,超过某个接待游客数值,就应当对其观光游客进行限制,避免过多人次的观光造成自然景观的破坏。

其次就是应当注重对大自然的保护和爱惜。旅游观光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享受清新的空气,陶醉于美丽的花海等自热景色当中,感受空旷的空间给其身心的陶醉,身处慢节奏的世间使其疲惫的心灵得以短暂的休憩,使其身心和心灵回归自然。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同时,还应当回馈给大自然某些东西。比如对花草树木的保护和栽种,严禁乱砍乱伐;大自然洁净的水资源,当思来之不易,时时处处呵护身边的水源;每一寸土地应当合理的进行开垦,避免过度开垦造成土地肥力枯竭,注重开垦土地的修养生息。我们在建设鲁朗小镇时只有充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回馈自然,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二是以“村寨接待模式”发展旅游经济

根据“小镇构想”当中调查访问的结果,避免重复内地高档酒店接待方式发展旅游,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鲁朗旅游,应当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村寨、藏式庄园民居优势,对村寨民居、庄园民居进行适当的修缮,满足游客基本的居住条件,游客通过居住在藏民家里感受藏族文 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化,其身心感受效果与居住在高档酒店里具有天壤之别,对大多数游客来林芝鲁朗旅游正是为其感受藏式文化而来,藏式民居式的居住环境恰好迎合了游客的需求。要注意的问题是:在修缮藏式民居时尽量不要给游客提供网络宽带,数字电视等现代设施。使其真正的回归到具有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给游客营造出让其身心休憩的空间环境。游客在村寨中亲身感受原汁原味藏民的生活方式,大家围绕着篝火唱歌跳舞,亲身参与到锅庄藏式舞蹈当中才能正真的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在歌剧院观看藏族舞蹈歌唱表演完全体验不到其中的乐趣和魅力。村寨旅游具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该旅游发展模式正好与其它地方的旅游模式区分开来,生活在村寨里就像是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般,零距离和大自然接触,在这一片清新空旷的净土乐园里生活,游客的心灵得以净化,此时此刻的游客忘却了疲惫的身心,完全陶醉在其中,把自己当成是村寨的一员,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正是都市人所向往的。把鲁朗旅游定位成具有村寨式旅游,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才是独一无二的国际旅游小镇内在魅力。

三、鲁朗国际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鲁朗素有“叫人不想家的地方”之称,拥有极为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政府提出了“生态西藏”的口号,加大生态西藏建设力度,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把西藏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强区。得益于西藏生态建设成果,鲁朗小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鲁朗旅游产业的逐渐发展,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生态旅游是对传统旅游的发展与革新,即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在大自然中能够观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传统文化,生态旅游是不给自然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为目的的旅游形式。打造生态旅游资源,不应该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宣传口号,更重要的是要统筹好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由于其资源保护意识淡薄,整体经济水平有限,基础设施薄弱,尽管鲁朗的自然和人文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鲁朗旅游还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缺少开发和创新。

(二)专业旅游人才缺乏

人才是制约鲁朗旅游业发展诸多因素当中最为关键的。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旅游业支柱地位的突显,专业旅游人才缺乏的现象日益显现。鲁朗的自然风光堪比瑞士,民风民俗及宗教文化极具特色,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游客。但目前鲁朗的旅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缺6

[5]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乏专业高素质人才,不利于鲁朗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因此,建设鲁朗必须设法改变这种人才缺乏现状。

(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够,旅游交通设施差

鲁朗海拔3700米,位于距离林芝地区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山高路险,交通路况差,而且鲁朗旅游景点分散。因此,薄弱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成为遏制鲁朗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虽然林芝机场可以缓解部分压力,但是由于其成本高、航线少等缺陷无法有更大的发挥余地。此外,尽管青藏铁路通车也注入了活力,但公路路况较差,受天气和地质灾害影响严重,仍然严重制约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而且鲁朗小镇的接待能力有限,在每年的旅游旺季,旅游配套设施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发展。

(四)宣传力度不足,环保意识薄弱

首先,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旅游业所带来的正反面影响认识不够,加上宣传力度较小,多数人员被动接受旅游工作,其环保意识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不合理开发,有的企业在建设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规划执行,环保意识淡薄,低效能和重复建设仍然存在。第二不当管理,未对游客进行必要的教育和行为纠正,对于游客带来的垃圾污染未及时清理,加上高原特殊的气候特征,废弃物难以分解,因此,加重了景区的环境负担。第三是因当地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虫草、云杉等,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居民还有采集植物,甚至是捕杀动物现象,致使部分名贵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造成当地环境的恶化。

(五)当地居民与游客的文化冲突

有些游客对当地民风习俗的不了解甚至不尊重,会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甚至不必要的冲突。例如天葬仪式,对于藏民来说是神圣的,但部分游客出于好奇,由于事先未取得藏民的同意而进行拍摄,触犯了藏族的禁忌,引起藏民的反感,最后发生摄影器材被砸毁的事件。鉴于此,政府应事先对游客进行必要的藏族文化教育,在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又能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文化交流,扩大鲁朗旅游小镇的知名度,使得更多的目光了解关注鲁朗。

四、建设好鲁朗国际小镇的建议

“十二五”期间,鲁朗国际旅游小镇项目计划投入1.15亿元。不久的将来,鲁朗小镇将建成为一个具有藏族文化、自然生态、圣洁宁静、现代时尚的旅游小镇。鲁朗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其他的城镇发展模式,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其他城市在发展现代化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怎样科学合理的规避这些问题,解决好为打造国际旅游小镇

[6]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而对周围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可简单探讨分析一下,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城镇规划时应当具有前瞻性

小镇在规划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其未来,如类似小镇的排水功能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在建设之初就应该为未来小镇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避免类似像其他城镇在雨季时发生的内涝现象。针对鲁朗小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水资源受污染的情况,积极探索实行日常生活用水排放与城市雨水排放分流的方式,分流以后对日常生活污水做到净化处理,最大化的保护好鲁朗的母亲河—鲁朗河,使鲁朗河及拉月渠清水长流,继续滋养着两岸的居民。

(二)培养生态文化的旅游伦理

生态旅游的核心就是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鲁朗处在藏东南地区,平均海拔在三千米以上,被人们称为“地球第三极”,同样具有极地生态脆弱性的特征:一是旅游资源会遭受到大自然或非大自然的破坏,最后失去其自有的平衡性,最后带来的是旅游资源的消失和毁灭;二是为迎合市场的开发和需求,对旅游资源开发过度,导致资源的毁灭;三是一旦遭受到不可抗拒的破坏,旅游资源难以恢复[7]。这些现实的问题在开发生态旅游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随着国际旅游小镇的建成,每年到鲁朗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旅游环保的压力也会随之加大。在生态旅游区参观时你会发现一些素质不高的游客到处乱丢垃圾、随意采摘野生花卉、还有甚者随地大小便等各种不文明现象,从而对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加强生态旅游的推广和宣传,引导游客养成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发挥好生态旅游的效果,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8]

(三)注重多层次旅游产品开发,迎合不同游客对其消费需求

现在的旅游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要想在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新奇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游客。各个旅游目的地都面临着旅游产品趋同化的现实困境,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一切从旅游者的兴趣和爱好入手,开发出满足他们不同消费需求的旅游项目。例如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科考游、探险游、乡村游、野营和民族风情游等为一体的旅游特色产品,给不同的游客提供诸多的旅游活动项目,让他们在不同旅游活动中体会到不同的乐趣。在满足游客的兴趣爱好的同时,还要注重游客对生活方面的的需求,例如纯天然的绿色旅游产品开发,都市人渴望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如钓鱼、采摘蘑菇等具有田园式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参与劳作中得到收获,在自己的餐桌上品味着采摘的成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神仙般的生活,所有的烦恼和压抑此时此刻都不复存在8 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了。对游客来说他们在旅游中得到了满足,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要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地方。天然生态绿色是林芝鲁朗的一大特色,绿色天然食品开发,使林芝鲁朗地区的土特产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特色产品应当形成系列,如肉食类(藏香猪、藏牦牛、藏鸡等)、中药类(手掌参、虫草等)、食用菌类(松茸、猴头菌等);二是品牌产品的开发及宣传,着重点在纯天然食品、纯绿色食品方面的宣传,最终使土特产得到众多游客喜爱,通过游客的口碑把这些特产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四)注重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林芝鲁朗地区不仅自然风光优美,她那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古老灿烂的文化同样为其旅游业增添着丰富的内涵。除藏族外,这里还世代居住着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规划当中的民俗文化馆、民俗商业街、民俗客栈反映着当地民族特色。在建造这些民俗工程的同时,要注重人文方面的传承和保护,民俗技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旅游开发中应当引起旅游管理者的重视,给其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氛围,使得民族技艺代代传承,永葆其生命活力。如在民俗文化馆中,可开展民俗文化展览,包括服装艺术、精雕细镂的金银首饰、使用的打猎工具、民族手雕工艺品、神秘的宗教艺术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都可以进行展示。这些东西在展览的过程中不仅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播,同时也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了保护。文化遗产也包括能反映本民族文化的实有物品,如原始民居、古文化遗址等诸多遗产。针对有些游客在参观这些景点时出现的乱涂乱画现象,应当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细化保护管理条例,加大监管力度,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地引导游客要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五)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导游队伍

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从事西藏导游的专业人才缺乏严重。怎样更好地弥足导游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是一个比较现实又不得不急需解决的问题。区内外高校为应对导游人才缺乏的现状应当扩招培养导游专业人才,满足区内对导游人才日益的需求。鉴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涉旅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待遇较差的情况,适当的提高导游的工资水平,增加相应的福利和待遇水平。这方面可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来实现,其目的就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西藏的旅游事业增加活力。同时对在岗的导游队伍加大培顺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导游对西藏的人文、历史和景点知识的培顺力度,为适应游客对其高素质导游的需求。通过导游对当地风俗人情的讲解,使游客能很好的了解到这些风俗,才能有效的避免类似游客不了解当地风俗而与当地居民发生的冲突。

五、小结 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鲁朗小镇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中生态系统化 ,合理化地利用资源 ,不断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小镇开展生态旅游与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鲁朗小镇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富饶美丽,小镇将建成为一个具有藏族文化、自然生态、圣洁宁静、现代时尚的旅游小镇,将吸引更多的旅游来游玩已经毋庸置疑。以项目开工为契机,严格实施整体规划,切实强化项目监管,加快进度,把鲁朗建设成为极具藏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和风情、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宁静圣洁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现代化国际化旅游圣地,为推动生态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参考文献:

[1]李斌,彭福坦.西藏林芝地区原生植被保护和恢复研究[J].林芝林业局,2004,(10).[2]胡海燕,陈波.西藏50年:旅游卷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西藏林芝政府网站 [4]西藏林芝政府网站.[5]西藏社会科学院编著.西藏经济蓝皮书.[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6]方怀龙.张敏.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林业科学,2004,(09)[7]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8]牛亚菲.西藏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研究 [J].资源科学,2002,(03).

第二篇:城市化背景下西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背景下西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柳村为例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的一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住房等非农用地需求的增加,必然造成一定数量的农民失去土地。由于征地制度的设计不合理,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办法单

一、安置费用低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失地农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只有改革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妥善解决农民失地问题。之中西藏也不例外,西藏的部分农牧民为青藏铁路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献出了他们最宝贵和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即土地或草场,成为失地或无地农牧民.本文以因拉萨火车站的建设和柳梧新区建设而土地被征用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柳梧乡柳梧村为例,分析了青藏铁路通车对柳梧村失地农牧民的影响,并对西藏失地农牧民的就业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城市化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一 拉萨市堆龙县柳乡城市建设失地农民现状

(一)柳乡城市建设失地农民现状描述

柳梧乡是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是青藏铁路最重要的火车站——拉萨车站所在地,是以农牧业结构为基础的一个乡镇,全乡下辖4个行政村,即:达东村、德阳村、桑达村,桑达村为乡政府所在地,与拉萨市区约有13公里路程。全乡共有22个自然村,4所小学。据村调查,全村居民445户,约为1565人,其中1561人是藏族,其他4人是汉族(其中3人是四川人,因与村里的藏族女孩结婚而入赘)。因拉萨火车站和新区建设,柳梧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全村原有土地面积5368.78亩,其中被铁路建设征用1870.45亩,被新区建设征用2820.2亩,目前全村仅剩678.13亩土地。柳梧村分为由于火车站建设搬迁的柳梧新村和原来的老村。我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因火车站建设而搬迁的柳梧新村作为调研对象,柳梧新村共129户、502人,原土地面积为1784.43亩,其中被铁路建设征用1615.92亩,被新区建设征用168.5亩。目前所有土地被铁路和新区建设征用,已经没有土地。

(二)失地农民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

一是按照相关规定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的土地补偿。因开发区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按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规定,需上缴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资金全部返还,直接兑现给农民。同时,对

每户每亩地的提留资金留于村委会发展第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二是对当年的地上附着物实行青苗补偿费,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

三是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资金将由政府、农民集体组织、安置补偿费中共同出资筹集。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对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行城镇人口低保制度;对耕地占用人均不足0.6亩的农民,收入城镇户籍,并享受一定数量的差额低保补助;在养老保障方面,将建立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按照“财政拿一点、村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的办法,落实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在医疗保障方面,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完善以农民大病为主,政府推动、个人参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四 是建立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制。堆龙德庆县为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工作问题,详细统计劳力,由市、县两级政府协调安排,职能部门付诸实施,组织劳动力向工厂、城市、建设工地等方面有序转移;在引进工业项目时附加安置失地农民的条款。

五是提供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部分失地农民土地被征用后,有意自谋职业或发展养殖业,但苦于没有资金,为此,为自愿学习驾驶等技术的失地农民,政府出面与有关职能部门协调,减半收费培训各类技术;由县政府投资扶持失地农民从事种养殖业,对饲养优质奶牛的农户每头奶牛补助600元,对种植蔬菜的农户每亩补贴2000 元;政府对失地农民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尤其是放宽了信贷条件,降低了贷款门槛,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生产,提高“造血”功能,增加农民收入。

六是合理规划,加快社区建设,引导失地农民住宅向公路沿线、集中村转移。对搬迁户的民房改造,实行地方各级政府、援藏地区两级资金配套;实行统一管理,专门成立新区管理委员会,对小区实行日常综合管理;加强新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文化生活。、现在,开发区整天机器轰鸣,建设场景热火朝天。总投资9311 万元、建筑面积达78121.93平

方米,配套齐全的江苏省小康示范村、岗德林、和平路新村已投入使用,成为搬迁农户的乐园和拉贡公路、和平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造成农民失地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和市场化。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历史上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无不伴随着农村的城镇化以及大量农业人口和土地的分离。英国历史上的著名的圈地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是由于圈地运动造成的大量失地农民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可以说,没有圈地运动就很难出现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现代经济制度。[2]一方面,大工业的建立迫切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无法容纳原来庞大的农业劳动人口。这样,必然使得广大农民与土地分离,流向城市自由劳动力市场,从而加速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

(二)征地制度的设计不合理,导致征地的程序不民主,漠视农民的意志。我国《宪法》第十条“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赋予国家征用土地的权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使用国有土地”,规定农村土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必须通过国家征收。本来,只有农民和村集体才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享有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和转让等处置权,可以买卖土地。但是这一规定使得在事实上只有国家才是买卖土地的合法主体,农民和农民利益代表者的村集体却无权享有对土地买卖处置权,农民无权作为卖方与购买土地的买方处于平等的谈判和签订契约的市场主体地位上,无论是公用事业用地,还是商业用地,都必须先由国家征收变为国有土地之后,由国家作为市场主体与开发商谈判土地交易合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政府通过低价补偿或强制征地之后,凭借自己对城市建设用地市场(一级市场)的垄断地位,采取拍卖、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给土地使用者。但征收后转让所得却远远高于补偿价格,政府可以获得垄断利益,并长久形成制度租金。据农业和国土资源有关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征地的剪刀差从农民身上取走了近5万亿元。这些巨额收益悉归政府所有,对于农民极不公平。在巨额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往往以“公共利益”之名,行“与民争利”之实,低价征之于民,高价卖之于商,既违背了《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为公共利益而征用的立法宗旨,也激化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法律能为农民土地提供有力的保护,使土地集体所有权能够成为农民对抗政府滥用职权,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保障。

(三)安置办法单一,补偿费用低,且支付方式不合理。目前对于失地农民的安置多是采用一次性的货币支付,只是保证农民失去土地后几年以内生计的货币发放,而对于失地农民的居住安顿、再就业等问题,却极少考虑。在补偿的标准上,根据1998年重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及其配套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对征地一律按照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只是对农民原来在土地上从事生产收益的补偿,完全没有考虑到土地的非农化价值以及土地非农化后级差收益的增值。征用土地的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现行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是按照产值倍数来计算,法律规定为高限产值的16倍,最高不超过30倍。[3]另外在支付方式上,《土地管理办法实施条例》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而不是直接归农民。这一规定实际是将村民作为集体成员所享有的土地收益权收归了集体经济组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为乡村两级干部贪污、浪费、挪用土地补偿费提供了方便,为基层组织通过参与征地谋取利益提供了动力。

(四)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失地农民成为“网”外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的社会体制,这一体制构成了失地农民享受社会保障的制度障碍。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制度以严格限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严格的户籍制度为特点,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户籍管理等方面构成了城乡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目前,在城市居民中已基本建立了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应保尽保”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这一制度并没有惠及广大的失地农民。如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其适用范围仅仅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广大的农民排除在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之外。失地农民是不同于“农民”(纯粹意义上的农民)又有别于城市居民的边缘性群体。他们已经不再享有土地保障,也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最低生活保障。

(四)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土地是我国大多数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农民就业、养老的最基本、最可靠的保障。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生存保障,相当部分失地农民一夜之间成为失地又失业的新的困难群体。当前失地农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难”:

一是失地农民就业难。要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根本的出路在于就业,而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向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城市发展带来的商机来经商办企业外,由于大多数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很低,除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外,其它工作岗位在竞争中几乎处于劣势,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40岁以上的劳动力,尤为突出,虽然他们过去是农业生产的能手,但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经营的技能和经验,现在土地没有了,年龄又偏大,为不至于呆在家吃闲饭,大多数只能就业于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环卫、保安等强体力劳动岗位,收入少且不稳定,还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即所谓的“同工不同酬”,不少人即便占时有被安置就业,由于多种原因,往往成为优先下岗的对象,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二是失地农民生活难。由于失地农民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基本生活也就无法保障。虽然从短期看,一次性安置费能维持一时期的生计,实际生活水平不至于明显下降,但必竟不是长久之计,一次性安置补助费用远不能取代土地所具有的“最后的保障”的社会功能。随着安置费用逐渐用完,很容易造成生活无着落,陷入困境。调查发现,失地农民中,经济收入丰厚,生活水平较失地前提高的不足

10%;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占30%;而占60%的失地农民因经济收入无来源,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生活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除原来少数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收入变化不明显外,其他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因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家庭产业转移没有得到尽快解决,农民获得的征地补偿少于土地带来的农业与副业的收入,收入明显下降,而失地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却有所增长,造成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三是失地农民的保障难。对农民而言,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他们的养老保障出现了后顾之忧。而目前普遍实行的货币补偿办法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一次性货币安置只是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偿,并没有与社会保障制度同步衔接;其次,由于社会保障门槛较高,现行征地价格满足不了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要,一次性货币补偿金直接发到失地农民手中,随着领取的一次性补偿金逐步用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现出来。目前,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自谋出路的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少,而医疗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就更低,特别是老年人、病残人等弱势群体,养老保障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是失地农民发展难。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规模、快节奏的征地而引发的“失地综合证”,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冲击很大,引发农民“厌农”情绪。部分农民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依靠有限的补偿费和“房租经济”坐吃山空,对今后的生活缺乏信心和长远打算,失去了重新创业的勇气和拼搏精神。表现出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听天由命的低落情绪,甚至赌博。

(五)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对策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做到既要满足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合理需求,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给失地农民以妥善的安置。

(一)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

第一,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途,将经营性用地与公益性用地分开,缩小政府征地范围。为了保护耕地,中央政府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其宏观目标是防止耕地总量降至最低警戒水平以下。“基本农田”,即国家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转为他用。但是,中国现在的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政府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按照有关法规,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必须由政府征用转变为国有土地后再出让使用权。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如果所有建设用地全部采取征用方式转变为国家所有,也就意味着要由政府承担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的压力,而且也难免出现大量的盈利性项目假“公共利益”之名,大量非法征地。所以,我们应把经营性用地与公益性用地分开,公益性用地可以启动国家征地权,经营性项目用地不得启动国家征地权,这样就必然会缩小政府征地范围,也可一定程度上遏制耕地减少的趋势。

第二,明确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让农民代表成为委托人。从法理上讲,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集体产权与国有产权应该是平等的,不能用公权侵犯私权,也不能用国有产权侵犯集体产权。然而就现行的法律而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不完全的。集体经济组织只有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而没有处分权,不能通过买卖、转让、馈赠等方式改变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性质。集体土地必须首先转化为国有,才可以进入土地市场,用于非农业用途。但是,由集体土地转变为国家土地的过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财产权利交易过程,是国家和土地集体所有者之间的市场合约行为。所以,首先必须完善有关法律,确保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和与国有土地产权的平等性。必须让作为集体每一分子的农民享有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给其以产权主体的地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对涉及土地重大变革和切身利益的集体土地用途、征地赔偿、征地款用途等进行决策。其次,土地的产权明确之后,还要让农民在他们当中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信任的代表来代理他们行使关于经营、出售土地所有权的事项。因为农民集体代表也是其中的一分子,在和地方政府交涉过程中会全力听取农民的要求和建议,为集体利益着想。农民可以在征收土地的过程中,主动要求提供目前或附近地区的土地市场价格、以及未来可能的价值来确定出让土地所有权的价格。这样就让农民直接参与到和政府的交易中来,真正成为这项交易事项的委托人,而避免了由于代理人的错位,导致地方政府为自身利益着想产生由于业绩和权利驱使的权力寻租的发生。

第三,改变以土地的原用途为标准的补偿方式,提高补偿标准,改善安置方式。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征地补偿费并不是按照土地的实际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而是按照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以征地前耕地若干年的产值为标准,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没有体现土地的潜在收益和利用价值,没有体现土地市场的供需状况,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为了切实保护农民耕地,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的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给农民的补偿,应当包括对生产资料的补偿和对生活保障的补偿。现行征地补偿费中国家和集体截流的太多,个人的比例太少,应适当提高征地补偿费中个人的补偿比例。另外,还要考虑到其补偿是否能产生持续性的保障功能,现行的一次性补偿措施有时不但不能保障失地农民今后的基本生活,有些地区甚至连刚刚失去土地的安置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因此,还可以尝试改变一次性补偿的手段,采用连续性按损失程度补偿。例如,可以从土地征收后的经营性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红利或直接分配给失地农民或注入其社保账户。高补偿和高保障可以激励农民积极配合征收过程,大大减少社会矛盾。

(二)建立健全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再就业机制。

其一 对进城入镇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保障 主要包含四大块:一是子女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失地农民进城后,其子女入学应与城镇居民的子女一视同仁,享受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所赋予的所有权利。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将来作为新市民的竞争力。二是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面临两方面的困难:就业渠道不畅和就业技能缺乏。因而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转岗再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加强教育培训,首先应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县乡村三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其次是各级财政应拨出专款,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以党校、职工校、乡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技推广中心、乡村成人学校等为载体,建立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开展免费培训。三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后的农村富余人员和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其二,在引导失地农民就业方面,政府可以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金融部门应适当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鼓励和扶植失地农民发展生产。失地农民如申请个体工商经营,各部门要简化手续,并保证其在一定年限内享受城镇下岗职工的税费待遇。

(三)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从长远看,农民失地后,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以解决农民的养老、医疗等问题才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治本之策。

其一,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是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最基本权利,在农民失去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土地之后,就应该将其转为城市居民,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城市居民一样有机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二,建立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应逐步消除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切实改变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社会权益不对等的局面。由于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一般较低,在就业和社会竞争力上处于弱势地位。在操作上,政府应当从土地补偿金和土地征收后的经营性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注入失地农民的就业、养老保障基金账户。此外,政府也应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部分资金,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和社区,通过合作医疗、统筹医疗等形式,建立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看病难、住院贵的问题。结束语农民失地问题已成为威胁社会安全稳定的重大隐患。必须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解决失业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使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就业的非农化同时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空间转移和农民就业的产业转移同时实现,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城市扩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收益,从而真正融合到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第三篇: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关思考2012

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关思考

发布时间:2012-01-18 10:41 作者:李慎明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76

3次

(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胡锦涛同志多次明确指出,当前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的来说,我国的发展正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但是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关于国际形势

首先谈谈对国际形势的总的看法。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亦即帝国主义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早在1991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就明确指出,列宁所讲的大时代,不要去动它。陈云同志也早在1989年明确指出:“列宁论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和侵略别国、互相争霸的本质,是不是过时了?我看,没有过时。”“那种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非常有害的。这个问题到了大呼特呼的时候了。”

所以我们说,帝国主义时代还没有结束。对于美国霸权,中国和它之间有合作,但主要是较量。如果因为中美之间有合作就认为当前不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不会没落,就会认不清现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也无法预见危机将带来的巨大破坏性。超级大国处境极端困难时,将做“困兽犹斗”的“垂死挣扎”。在今后一些年内,各种国际力量特别是世界上一些大国和强国,将会围绕金融、能源、粮食、主权直至战争等根本性问题,既有多样的合作与竞争,更有着激烈的博弈和较量。超级大国甚至有可能重复20世纪90年代搞垮苏联、东欧的办法来调动其所有能量搞垮当今世界上的大国或强国,以摆脱自己目前深重的危机。

总之,不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在短期或中期发展的具体结果如何,但目前有一点完全可以肯定,这就是世界已经步入历史的快车道。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直到21世纪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都可能处于一种激烈动荡甚至跳跃的状态。如果认为我们现在不是处于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我们就不可能认清导致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也就无法找到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正确措施。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的机遇方面和挑战方面。

(一)机遇

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有三大战略机遇。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且在深化。

当前正在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推迟多年、推迟多次不得不爆发的金融危机。尽管中间可能会出现一次又一次小的复苏,但整个危机极可能要延续十余年甚至更长。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更广阔的时空来看,从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更广阔的视野来看,这场灾难还没有完,还在演进中,甚至极可能是刚刚开始,世界范围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经济社会危机极可能还在后头。

美国经济从1967年起已经进入长波收缩期中的衰退阶段。从1993年3月至2001年3月,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繁荣,仅仅是美国经济进入长波收缩期衰退中出现的特例。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有长达10年的繁荣,其根本前提,主要并不是其信息经济的作用,而是其搞垮了苏联。除非美国重复上世纪90年代用搞垮苏联东欧的办法来调动其所有能量搞垮当今世界上的大国或强国,否则,美国经济必然会遇到大的麻烦。

2.美国称霸全球的“雄心”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战略重心进一步东移有可能将再次被推迟。

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接连打了五场战争,前三场打得非常顺利,但是它没有料到在一个小小的伊拉克陷入战争泥潭,直接间接花了3万多亿美元,最后不得不撤军。也可以说叫胜而不利。被迫撤军表明它已经力不从心了。这3万多亿美元的开支也是造成它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奥巴马政府可用的资源已经很有限,但麻烦点却越来越多。

3.相对于苏东剧变后的低潮而言,世界左翼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反资本主义运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有所复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主导、以新自由主义为主要推力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高度发达,就导致世界出现了这样一个基本现象:穷国穷人愈来愈穷、愈来愈多,富国富人愈来愈富、愈来愈少,几乎所有国家都愈来愈穷。据2005年联合国的统计,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收入总和大于4.16亿最贫穷人口的收入总和。英国《卫报》报道,最富有的225人与最贫穷的27亿人的收入相等。2007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家庭占有了全美家庭43%的金融财富。盖茨和巴菲特,再加上一个保罗·艾伦,三人总资产比世界上最不发达的43个国家的GDP总量还要多。几乎所有国家都愈来愈穷的标志,就是各国主权债务都在急遽增多。

从一定意义上说,目前这场正在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美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特别是其中金融霸权和新自由主义政策、理论肆意泛滥的结果。贫富差距的拉大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进一步引发着全球社会动荡加剧。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欧洲到中东、北非再到亚洲、拉美,社会不安情绪弥散,广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广大民众对资本主义普遍不满,大规模街头抗议增多,极端政治事件频发,不少国家政局不稳,全球社会动荡风险明显上升,这些导致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亮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在全球重新得到重视。各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和应对。国外共产党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着有限的联合活动。

对这种已经开始复兴的左翼和社会主义思潮,我们一定要高度关注,统筹考虑,各国左翼学者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和形式进行积极合作与配合,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能够坚持和发展的极其有利的国际上的机遇。

总之,我国应充分认识、紧紧抓住、精心运筹这些战略机遇,以尽可能延长我战略机遇期。如果认识不清,抓得不紧,运筹不力,这些战略机遇就会向其反面转化,战略机遇就会变成战略挑战。

(二)挑战

下面谈谈我们在国际上面临的四个挑战。

2009年5月9日,奥巴马通过电视向全世界宣布: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想要限制中国发展。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下述四个方面的挑战,实质上都与奥巴马所说的资源有关。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决不会改变。我们与西方强国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但是其背后更有长远、根本的战略较量。这里所谈的西方,是政治概念,不是地理概念。西方世界不是铁板一块,但它们在西化、分化中国上有着紧密的战略合作。

美国原来是硬实力崇拜者,所以二战以后就在我国周边打了两场最大的局部战争,一场是朝鲜战争,一场是越南战争。为什么?因为搞社会主义对它危害最大。大家都要搞社会主义,都要自主独立,那样它怎么从海外拿利润、拿钱呢?结果是它使用硬实力不行,都打败了。它就更多地想用软实力的办法,并且在前苏联获得成功。软的办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2006年小布什曾经讲过的办法:通过金融、知识产权、信仰自由向中国施压。

先看通过信仰自由向中国施压,这主要通过如下七种途径实施。

(1)用传统媒体对我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包围。这个传统媒体在苏联解体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我国新疆的“7·5事件”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在阿富汗设立了“自由亚洲之声”,然后煽动南疆的普通群众。

(2)利用互联网新型媒体。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趁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世界上共有13台根服务器,有10台在美国。美国通过隐秘的筛选和过滤机制控制了互联网上的内容,然后通过读者自己得出它所需要的结论来。

(3)利用文化市场。我们出口到欧美的图书只相当于它们向中国输出的图书的1%。这么多年,我们的观念已经改变很大了,而美国的历史观始终没有改变,它仍然处于冷战思维中。

(4)利用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对我进行渗透。奥巴马2010年5月28日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里说,要把美国的价值观通过各种各样的交流渠道,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代表,输送出去。

(5)重点攻击领袖。苏联解体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把斯大林、乃至列宁都给抹黑了。法国哲学家福柯说:“谁控制了人们的记忆,谁就控制了人们的行为的脉动”,“因此,占有记忆,控制它、管理它,是生死攸关的”。这也就是所谓的话语权问题。1965年,印尼发生了“9·30”事件,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印尼军事当局杀害了50万到100万印尼共产党员及其同情者。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没有报纸报道。美国杀死了3000多万印第安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所谓大跃进饿死了2000万至3000万人,斯大林肃反杀死了2000万至3000万人,这些数字都是虚假的,但是全球很多人却信以为真,这就是媒体的作用,这就是意识形态操纵的结果。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势力一直在操纵对中国革命历史和领袖历史的造谣和污蔑,对此切不可等闲视之。拿破仑说:一支笔杆子胜过两千条毛瑟枪;艾森豪威尔说:一美元的外宣费用等于五美元的国防费用;尼克松说:三份不友好的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美国为什么打伊拉克,理由就是它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果其实没有,但是它已经打了,你能怎么办?为什么打南联盟,理由是它搞种族屠杀,有万人坑,事后证明也没有。所以说新闻事实是可以造假的,造假是可以达到目的的。

(6)在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亲西方的未来接班人。2010年4月,我们在俄罗斯与苏联原苏维埃最高会议主席卢基扬诺夫会谈时,他逐字逐句地引用了一个讲稿,说撒切尔在苏联解体前的一个多月内就在美国休斯顿讲话中说,苏联再过一个月就要解体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找到了内部代理人,并对这些人进行支持,苏联很快就会解体。

(7)在软实力即战略上策略上进行博弈。

2008年5月,我们在英国跟它的战略研究所会谈。它的负责人说,中国要想以硬实力崛起,美国举双手欢迎;中国要想以软实力崛起,中美之间必将发生直接的、全面的冲突。他为什么以说硬实力崛起他们欢迎呢?就是它们企图让中国负责生产,美国负责消费;中国负责储蓄,美国负责花钱。如果中国贯彻科学发展观,搞创新型国家,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美国人就不干了,那必然发生冲突。这就是战略上策略上的博弈。

2.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挑战。加入WTO,中央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利大于弊。但也要看到弊,就是会对中国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我们的大豆产业非常危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在大豆生产方面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结果现在基本上都被外资控制了。我们的汽车,国际资本是40%的资本,但是70%的利润他们拿走了。

3.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1999年8月31日,我写了一个报告,判断苏联和华约的解体标志着世界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前二三十年甚至上半个世纪,整个世界将极不平静,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有可能出现较为严峻的局面。自小布什上台以后,美国加强了在我国周边的军事存在,奥巴马仍然继续这个战略。所以兰德公司有一个报告,说用7000亿美元救市不如用7000亿美元发动一场战争效果更好。战争不见得是美国自己打,美国可能通过代理人向中国挑衅,比如在朝鲜半岛、中日之间、南海、中印之间挑起冲突。

4.输入型恐怖势力的威胁。这种威胁在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显现出来了。

下面谈谈国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二、国内形势

(一)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无可置疑的巨大成就,对这一点我们必须充分地肯定。这些伟大成就包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军队和国防建设取得新进展等诸多方面。关于这些已经有很多论述,下面主要讲讲我们在国内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挑战

在国内面临的挑战可以主要概括为四大安全问题和七大资源相对匮乏问题。

“四大安全问题”,即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社会安全特别是就业与分配问题,周边安全,以及意识形态安全。这些安全问题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而从一定意义上讲,意识形态安全决定前三个安全。

——金融安全。金融是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命脉和血液,金融资本是资本最高和最抽象的表现形式,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的最高统治。国际金融垄断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的最高阶段。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西方敌对势力已把我国视为最大的潜在对手。鉴于用武力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越来越小,它们一是可能用文化、价值观侵蚀的办法,二是可能用金融手段。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它可以随时开动机器“恶性孽生”。美国目前国债总额又向上提高2.1万亿,将达到16.4万亿美元,占GDP比例将从2007年的62.2%上升到近112%,接近安全线近两倍。财政赤字约为1.6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已从2007年危机前的2.7%上升为10.8%,同样接近安全线近两倍。美国当局放出“高额国债”和“高额赤字”这两只老虎,带来的必然是美元大幅的贬值和全球急遽的通货膨胀。中国的美元储备一直在贬值。这在本质上是采用变相违约的办法赖债不还。金融是国际垄断资本玩弄的扑朔迷离、眼花缭乱的万花筒。在经济全球化甚至可以叫作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如同是全球金融之心脏,几乎世界各国、各个城市都布满美国吞吸其血液的大小血管。美国操纵股市、期货、汇率、国际大宗商品等的价格,使之大幅涨落,因为水位落差愈大,发电所得能量便愈多。而其中背后的关键,是国际垄断大资本的操纵投机以获利。所有这些将严重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

——社会安全,包括分配问题、就业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这些高度影响社会稳定。

——产业安全。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经济普查数据第二号公报中披露,我国工业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0.61%,即使是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只有1.7%。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我国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仅有1.3%,而以色列为4.9%,瑞典是4%,芬兰达到3.9%。以我国企业生产的耐克鞋为例,价格为200美元,外国设计者可得到100美元,品牌商可得90美元,我们的企业所得仅为10美元,工人工资则更是低微。我国生产一台DVD交给外国的专利费是18美元,企业只赚1美元。我国生产的一些产品往往只有2%—3%的利润。

——意识形态安全。这是最重要的。这一方面出了问题,前三个方面都很难保障。

我们面临这几大安全问题,但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七大资源却将比过去30年要相对匮乏。

第一是土地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全国耕地净减少了两亿亩左右。如果今后农业科技上没有较为重大的进步的话,就不可能再有较多的耕地资源进入商品领域,否则就会与确保粮食这一战略性资源的安全发生根本性矛盾。

第二是政府性投入资源。截止2009年10月底,我国城乡居民存款共有25万多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国债、银行直接贷款,绝大部分已经投出贷出,并且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的项目回收投资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时间。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投资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一资源在今后也将明显减少或受到限制。

第三是物质资源。过去是肥水快流,个人、集体、国营一起上,对开发资源、推动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是掠夺性开采。今后,粮食、石油、水、矿产等各种战略性资源都将变得很匮乏。

第四是环境资源。中国环境已经严重污染,往后不仅不能继续污染,还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治污。

第五是国际国内市场资源。我国的GDP无非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国际市场,亦即外贸,今后中国进出口再继续高速增长的潜力有限。二是国内市场中基础设施投资。2007年投资率仍高达42%以上,消费率降至48%。2009年上半年,我国的投资又为33.5%,如果扣除资源价格下降因素,则为41.2%。这样高的投资率很难维持。三是国内市场中城乡居民消费。这些年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各项大的改革都已基本到位,老百姓口袋里有点钱也大都不敢花。尤其有着8亿人口的农村收入明显增长乏力。2009年上半年国内个人消费仅占GDP的15.5%。现在全国有4万亿左右的库存积压。2009年粗钢产量可能要超过7亿吨,但市场需求仅为5亿吨左右。供过于求的商品占全部调查商品的比例可能要达到70%—8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是消费最终决定生产,决定GDP。东西卖不出去,谁还敢投资﹖投资得少,较高的GDP的增长率就很难较长久地维持。

第六是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30年来,沿海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农民工工资基本上维持在800—1000元左右。丰裕廉价的劳动力支撑了我国商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但我国目前未富却已进入准老龄社会。到2015年生产年龄(15—64岁)人员将明显减少。等到“80后”、“90后”进入生产年龄,有的可能要两个人抚养两个孩子、四个老人。此时,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将不复存在。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届时我国商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将明显下降。

第七是外资资源。以前由于以上六个资源充裕,加上我国各项政策到位,外资进入我国后,其利益能够得到保证,中国吸引的外资水平继续提升,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我国外资企业的出口与进口均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外资带来了经济繁荣,使得中国GDP迅速增加。目前,外资进入我国仍会保持一定的额度(仅2009年4—6月,国外“异常资金”进入共有880亿美元),主要一是看准人民币在最近几年内呈升值的趋势,这些“异常资金”进入是为了赚取人民币升值的汇差;二是投入和推高我们的房市、股市,“吹大”房市、股市“泡沫”企图赚取暴利;三是收购我们的关键行业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再包装上市赚钱或直接“做黄”,以实现其对我国内消费市场的垄断;四是想占领我们的服务行业,特别是金融、保险、文化产业等领域。但是,我们应注意外资进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赚钱,如果3—5年、十年八年之后,上述六个资源都有明显萎缩或受到限制,赚钱难度加大,外资这第七个资源也就可能逐渐乃至大量减少。因此,在近些年内,我们要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在特定的条件下外资大规模撤离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金融及社会等风险。

以上七个资源带动了房地产、高速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工业和外贸出口四个产业的高速增长,由此带动了钢铁、水泥、化工、电力、建材等30多个行业的超常规发展。由于以上七个资源的限制,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四个产业正在变为“夕阳产业”。我们亟需贯彻科学发展观,寻求和培养新的经济增长产业。

三、应对战略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决不能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对前途丧失信心,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必须坚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倒退都是没有出路的。二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决不能看不到存在的问题,盲目乐观,拒绝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宁可把风险、困难估计得足一些,也千万不要因为估计不足而在风险发生时手足无措,陷于被动。如何应对,这也可分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来讲。

(一)在国际上要做到四点

一是要合作。以西方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首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对第三世界既是一种灾难,但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对此,我们除了正视之外,没有别的选择。我们既应看到以西方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包括金融全球化对我们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更应看到其中给我们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我们应积极主动参与,制定相应对策,善于趋利避害。

二是要维权。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中通行的国际惯例和规则主要是由西方强国制定的,其中有相当多的歧视、欺负、损害第三世界国家的极不合理、极不公正的条款。世贸组织是当今世界上的经济联合国,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若能在世贸组织内和国际上适当的时候及场合,敢于和善于对现存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特别是金融、货币体系,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积极呼吁并参与相关规则的修改和制定,逐步建立符合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利益的真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经济特别是金融货币新秩序,就可以更好地维护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就能保持自己国家和民族在经济、政治和主权上的独立性,并日益强大。

三是要联合。既然资本的流动和统治日益具有全球性,那么,反对资本的剥削和统治也同样日益具有全球性。面对以西方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第三世界国家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机遇与挑战。第三世界无论就其拥有的国家、人口、地域面积,还是拥有的战略交通线、陆地海洋资源等,都具有绝对的优势。第三世界有着团结合作、互相支援的优良传统。只要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能进一步认清根本的共同利益所在,坚持相互尊重各国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互相合作,求同存异,就一定能够妥善解决各项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加强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就一定能够有力地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其中包括金融)新秩序的建立。第三世界四分五裂,是西方强国十分愿意看到并希望永远保持的情景。

四是要探讨。毋庸讳言,同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一样,第三世界的发展运动现在已步入低潮。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要有力遏制以西方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要使第三世界发展运动步入自为的运动,就必须加强对全球化动态的认识、预测和应对,就必须对全球化及其发展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符合第三世界发展实际的正确理论,绝不会产生在诺贝尔奖金的证书上和西方议会的讲坛上,而是需要第三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艰辛实践和成功创造,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有良知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理论家的总结与提高。

(二)在国内也要做到四点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科学发展观中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中国的崛起不能仅靠“汗水工业”、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因此,要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中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切实加大对教育、科研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开发等支持力度。对核心技术我们决不排除并要大力引进,但一定要立足自力更生、自主自创;在核心技术这一关键性问题上,越是立足自力更生,便越容易引进先进技术。我们与前些年有了根本变化,我们现在并不缺乏外汇储备。现在利用外资时,一定要“抬高门坎”,高度重视对新技术等的引进。

2.调节“收入分配方式”,从统筹全国的分配入手,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明显增加。从中长期来说,我们要确保小康社会的实现,就必须培育消费市场。培育消费市场,最根本的是收入的差距不能太大。而目前收入差距还在增大,而不是缩小。从中长期看,这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其中包括影响社会稳定。分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我们也应记住第二句话,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分配搞不好,最终要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研究经济学、指导经济工作,不仅要从生产力的角度,同时更要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和指导。要注重用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

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解决分配问题,其中包含着十分深刻的意义。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具体工作部署中扎扎实实、有效地解决分配问题。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还会影响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当然,我们也不能一下子把人们的胃口吊得太高,或重走平均主义的老路。但现在的主要倾向并不是胃口吊得太高或重走老路的问题。我们应该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能有任何教条主义,而应真正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当今时代的特点和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出发,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这个根本利益应该是个人和集体、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从统筹中国整个的、根本长远的发展的高度,来调整我们目前的分配政策。

从一定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节“收入分配方式”刻不容缓。这“一个转变”和“一个调节”是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孔”。抓住了这两个“牛鼻孔”,就牵住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可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3.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2003年12月,我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两个银行法的时候提议,在美国主导的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宏观的、战略的高度统筹看待金融安全这个大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我们所面临的所有新情况新课题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最值得关注和需要及早解决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至于收入差距拉大、城市职工下岗失业、三农、腐败、环境等问题,还有时日容我们逐步去解决,但是对可能突然瞬间爆发并涉及全局的金融问题一定要马上切实高度重视。因此,研究金融危机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就金融研究金融,也不能仅限于金融领域工作的同志研究此问题,各方持不同意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士,特别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从事宏观战略研究的同志,都应参与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来。

4.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

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时,严格区分和区别对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至关重要。如果把工作做好了,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可以化解,甚至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反之,如果工作做得不好,或是不去做工作,那么即使是人民内部矛盾,也会走向反面,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与此同时,对于敌我性质的问题,如果听之任之,甚至推波助澜,就一定要出大问题。这是苏共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教训之一。

总之,如果世界上各主要大国应对正确,美国霸权从此有可能从其顶峰逐步跌落下来,不过,这个衰落过程极可能要用几十年时间。当然,在特定条件下,也决不排除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遇到新的更大的困难。这正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反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的深意所在。世界社会主义若步入新的更大的低潮,世界就有可能重新出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世界格局中期前景的不确定,从一定意义上说,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对指导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的认识还不成熟和不完善,或是说还仅在寻找或形成之中。但不管世界格局中期发展的前景如何,笔者坚信,世界各国人民将在无比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多姿多彩的经验教训中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2050年前后,将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又一个无比灿烂的艳阳天。

第四篇:信息化背景下西藏高校建设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初探

信息化背景下西藏高校建设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初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及个性化开创性人才为主要途径的人才教育模式,该模式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及??践性。本文分别对国外、国内、区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现状作了分析,以期通过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为辅助,以塑造学生全面素质为要点,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五平台,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关键词:信息化 西藏高校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0-0-01

一、国外、国内、区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及个性化开创性人才为主要途径的人才教育模式,该模式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及实践性。

国外高校中美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其中,斯坦福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哈佛大学注重经验教育。美国创业体系分为两种模式:聚焦模式,该模式是指学生经过严格筛选,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高度系统化及专业化的特征;全校性的创业教育,该模式指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创业活动及创业课程,以不同知识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英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模式有:以商学院为主导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国内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日益受到重视,清华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在20世纪90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改革。为了推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了创业教育的试点,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通过开设相应课程,设立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产业园,提供创业基金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资助及咨询服务。而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相继采用了创新学分的形式,来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在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方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模式主要有:(1)提倡“双课堂”相结合。双课堂是指将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开展创业教育,该模式更加注重对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创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模式。该模式将创业视为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及个人能力的良好途径。

西藏区内大致如下:(1)从知网上搜索获知,关于信息化背景下培养西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的文章很少,相关文章仅有2篇;(2)西藏区内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非常重视,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先后入选“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第二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对推动我区信息化背景下培养西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二、研究对策

1.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和兴趣,优化课程体系,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营造宽松环境,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创业教育网站、QQ群、APP等新媒体手段做好宣传引导,隔年举办“放飞梦想,创响校园”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促进创业成果、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加快技术企业的孵化与培育。通过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创新创业建设成果,介绍创业成功团队事迹和经验;定期开展创业之星评选,积极宣传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事迹。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应该是面向学生全体的教育;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方法等必须通过特定课程的学习而获得。

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引进网络课程资源。将翻转课题、问题导向、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入到课程群创新教学中,探索基于微课的信息化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

2.建立创新创业五轮驱动平台

五轮驱动是指开放实验室、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组建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搭建藏大微青年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通过五轮驱动,处处创新。学校制订了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大部分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通过导师的指导在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创意活动。

3.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在高校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往往具有很好的创意,但在具体创意的打磨、具体化、与现实接轨等环节不能很好的衔接,而指导教师在这些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

组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聘请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

以高校实战实训能力提升项目为契机,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还可以派遣一些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或鼓励教师到创新创业一线。

4.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

高等学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通过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学校的实习实践教学,针对国家级、省级学生科技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积极组织开展校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并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创造性和工程实用性,在为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选拔优秀队员、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造就一支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带动一大批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成立各种创新创业性质的社团,举办各种讲座,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思路,知道创业的基本过程。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发现、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斯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8-309.[2]卜德龙.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科技展望,2014(21):118.[3]李世鹏,陈昊,邱菊.信息科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探索[J].大学教育,2015(5):151-152.

第五篇: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营销战略

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营销战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国际营销战略 知识经济

摘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本文主要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我国企业成功进入国际营销市场的战略步骤。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营销战略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企业把目光从国内转移到国外,进而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机会。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因素:一是贸易迅猛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源泉。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它带动了资本与生产的国际化,推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二是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的发展又会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三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革命将世界带人了信息化时代,它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为快捷、广泛。四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据资料显示,跨国公司以及国外分支机构的迅猛增长,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所谓国际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对于国际化进程较为长期的总体打算及其实施的原则意见。国际营销战略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关于国际营销的目标和实现目标要采取的策略和原则,如有关国际化的进程、市场扩展与定位、国际竞争等战略。它对于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拟定短期或国际营销策略的根据之一。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首先表现为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竞争领域扩大、竞争内容增多、竞争主体变化、竞争形式改变。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非关税壁垒增多、鼓励出口措施加强、贸易区域集团化加强。因此,企业应充分掌握国内外不可控的环境因素,调节企业的可控因素,从而制定出国际市场营销的战略目标,并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企业的可控因素是指营销组合,即价格、产品、促销、分销;企业的不可控因素是指不可控的国外环境,主要有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竞争因素、技术水平、分销因素、地理因素等。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企业,不仅要重视营销策略的制定,更重要的是要监视与预测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的营销计划,使之适应环境要求,使自己的营销工作富有成效。

二、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它不仅体现出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体现出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要求,包括文化的个性、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成分(物质文化、社会机构、宗教、审美学、语言)3个方面。文化渗透于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国际营销者的活动又构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深受文化的裁判。因此,要正确运用文化的差异性,确定当地文化的相关动机,确定行为模式的特征,确定有哪些文化价值观念与本产品有关,确定决策形式的特征,确定适应当地文化的促销方法,确定消费者认为适宜的销售机构。

第二,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它包括传统社会、起飞前夕、起飞阶段、趋向成熟和高度消费时期。因为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居民收人高低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际市场营销。以消费

品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市场营销方面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大量进行广告及销售推广活动,品质竞争高于价格竞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则偏重于产品的功能及实用性,其推广主要靠口头传播和介绍,价格因素比产品品质更重要。二是市场规模。企业在进人某国市场时,首先关心的是该国的市场规模,即可接受的商品及服务总量,或者市场拥有的购买力总量。一般来说,大多数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都与人口和收人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是由人口和收人决定的。三是消费结构。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必须了解影响消费者储蓄的多种因素,以便分析、判断消费者需求、支出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包括收入水平、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因素、市场商品供给状况和消费偏好、储蓄动机差异等。

第三,政治法律环境。有时政治环境能够对营销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法律和规章则起到鼓励或限制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而非政治组织,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经常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营销法律主要由国内法律、国际经济法律、东道国法律等构成。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要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采取适当方式公平合理地解决争端,这也是国际营销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根据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解决争端的方式有协商、调节、诉讼和仲裁4种。

第四,技术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和农业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增长所引起的,更主要的是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以及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推广所引起的。

三、我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机遇。首先,进入国际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市场规模巨大,发展迅速,这给我国企业以现实的吸引力。随着国际政治形势趋于缓和,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不断改善,经济联系更紧密,这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进人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条约,加强了同其他国家政府间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为企业国际营销提供了法律保护。比如,我国制定和执行了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同时还进行了外汇制度改革,使我国企业在外汇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便于国际交易的进行,也增强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第二,挑战。明确界定产权、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前提;科技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又一大障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其他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将给我国企业以巨大压力。而且,许多企业缺乏准备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即使看到消费者需求的差别,也不愿意调整原有的产品价格策略,从而导致国际营销的失败。

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1)调研国际市场。只有掌握了国际市场的脉搏,才能找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切人点。企业的国际调研需要大量详细且涉及范围面广的信息,如目标市场的文化、经济、教育水平、目标消费人群接受新事物新品牌的能力等。(2)分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企业的营销目标,做出相应的国际营销战略规划,找出与原计划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规章,组织监督部门,给予相应的权力,以保证预定的国际营销目标顺利进行。(3)分析目标市场消费者。了解当地的消费观念,从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消费群体的特征等影响因素分析,从而细分市场,找到适合企业进入的市场,并分析这一细分市场的潜力及培养空间。(4)分析目标市场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等政策。分析当

地的经济状况,以分析企业在当地销售产品的可能性,着力疏通与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及新闻媒体的关系。防止企业因为外力因素而终止现行的企业计划。(5)分析竞争对手、供应商及分销渠道。熟悉当地的环境,分析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及动力,培养良好的竞争环境,这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6)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当地市场,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企业、信任企业,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拓展更为广阔的目标市场,进人其他国家市场铺平道路。总之,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细致的前期工作、整体全面的计划,还有对国际市场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

下载基于生态西藏背景下西藏林芝地区鲁朗国际国际小镇建设的探讨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生态西藏背景下西藏林芝地区鲁朗国际国际小镇建设的探讨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