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3提高综合执法效能 调研报告(写写帮整理)
提高综合执法效能 促进林业科学发展
执法大队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防沙治沙、通道绿化等重点工程造林在我市的开展,我市的造林绿化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森林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作为林业执法人员,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自执法大队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武器,严格执法,依法行政,适时开展各类专项行动,严历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在依法治林、兴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调研,我市林业执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林业执法现状:
我市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由于领导重视,队伍稳定,措施得力,依法行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建立机构,强化执法队伍。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就难以做好依法治林兴林工作。我市林业局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执法机构建设摆在工作首位,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得以稳定和加强,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较为完善的执法队伍体系。
2、狠抓宣传,增强护林意识。各县(市、区)林业局十分重视林业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方式一是出动宣传车,由局领导带队,深入各乡(镇)、村开展了保护森林资源的宣传活动;二是书写林业宣传标语,竖立护林宣传碑牌;三是与广播电台、电视台联办节目,通过公仆热线等形式宣传林业法律、法规等。通过这些宣传,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林业政策法律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3、加强培训,提高执法素质。抓好培训,更新知识,是不断提高执法者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来,为不断提高林政执法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我们还不间断地组织包括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在内的林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并在培训的过程中注重内容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着重提高执法能力,着重培养执法人员的权利意识、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通过培训,执法人员素质得以明显提高,基本做到了严格执法,依法办事,无错案,无违法乱纪行为。
4、依法治林,维护生态安全。我们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己任、促进林业发展为目标,适时开展“绿盾行动”、“飞鹰行动”“林业执法年行动”等专项行动,依法治林重拳出击,维护平安创佳绩,两年来共立案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违法案件424起,没收无证木材282立方米,查获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6079只(条),依法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491人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多万元。市林业执法大队连续两年被省局表彰为“林业执法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通过对各种涉林案件的查处,充分显示出保护森林资源专门机关的职能作用,进而为维护社会稳定,保- 2 - 护绿化成果,促进林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5、强化监督,保证执法效果。执法检查是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行政执法层级监督职能,强化内部监督,推动执法水平和队伍素质提高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近几年来,按照省林业局(省森林公安局)的安排部署,我们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执法检查。对行政处罚案卷进行抽查,从案卷中了解执法人员执法活动的实际状况;抽调熟悉执法业务的人员进行交叉互查,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打分评比。通过评查发现问题,查找漏洞,逐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二、存在问题:
由于林业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短期利益的影响、法律法规的不尽配套等诸多原因,林业执法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立法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林业执法机关的依法行政。(1)在林木采伐环节,一是纳入需要办理采伐许可证的范围太过宽泛,如以营造速生林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在林木可以采伐时,自主采伐的政策难以实际操作,影响造林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林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二是不需要办理采伐许可证的情形中,“农民房前屋后”的概念没有法定化,影响部分案件的处理效率。三是《森林法》规定林木是森林资源的一部分,而土地使用证书规定的土地用途多为耕地,对种植在农田等非林地上林木被采伐时,林业主管部门处于管或者不管的两难境地。四是农村大树移
- 3 - 植按照采伐管理只是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当出现未按规定办理,但又必须实施林业行政处罚时,法律根据不足或法律效力不符合《行政处罚法》要求的问题就突显出来。(2)在木材经营加工环节,法律法规规定在林区实施这一制度。但目前在我省范围,“林区”的概念一直未经法定化,影响林业行政执法,特别是一旦引起行政复议,当事人选择的复议机关又是当地人民政府,或者行政诉讼,将会把林业执法机关置于非常不利的境地。(3)涉及森林资源资产流转的立法滞后,目前可依据的是规范性文件,不足以依法处理这一领域的违规行为,对林业执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有法难依,执法较难。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盗伐、滥伐、非法收购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支持重点工程和严格林业执法矛盾突出,在林业执法上的困难和阻力也较大。
3、林地管理不力,难施处罚。在农村,以开发项目、发展经济为由,乱征乱占林地的现象较为突出,因牵涉面广,查处难度较大。尤其是近两年来大力修建乡、村公路而随意侵占林地,由于是为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而集资修建,基本上无法查处。其次,近几年来我市已实施退耕还林147.9万亩,执法过程中对未停耕、复耕或损毁幼树、幼苗等案件,调查取证和适用法律都很困难,因而震慑不力。
4、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行政。有的基层执法人员知识淡薄,随意处理林业案件,存在林业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只收钱而不按- 4 - 照法定程序办案、随意处置罚没收入、超越职能权限随意上路查车、隐瞒不报林业案件等不规范现象,直接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5、执法程序不严,随意施罚。本来,实施行政处罚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否则处罚无效。但目前在执法实践中,无论是执法者,还是当事人,图省事而轻处罚的现象时有发生,实施处罚前必须履行的告知、听证和决定书的送达等基本程序在案卷中少有反映,多数案件没有填发行政处罚决定书或当场处罚决定书。同时,制作法律文书也不够严肃和规范。
6、执法经费短缺,交通工具不便。我市大部分林业行政执法机构长期没有专门的执法经费,而且林业案件管理设施设备普遍落后陈旧,必要的检查手段、取证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大部分专门的执法机构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政执法职能的正常发挥,影响执法效果。
7、林业普法宣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方式方法单一,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明显。对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方面的规定贯彻执行不力,监督工作弱化淡化,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发展对策:
针对我市森林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林业执法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林政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国家林业发展向依法治林和科技兴林进行战略转移的新形势下,重新
- 5 - 认识林业执法的地位和作用,做到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支持的具体措施到位,为充分正确发挥其作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1、围绕基础抓基层,稳定执法队伍。当前,我市森林资源的基础还很薄弱,林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整个林业工作的根本。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基础建设,稳定和加强林业执法队伍,依法行使职权,积极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切实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执法水平。
2、围绕普法抓宣传,增强法律意识。搞好普法宣传是林业建设的首要环节。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专题讲座、墙报专栏、标语口号、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林业法制的宣传教育,真正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林业建设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依法治林兴林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法制环境。我们要积极探索林业普法宣传和林业执法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使宣传和监督工作,既切合林业系统和社会各界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取得良好效果,又便于实际操作,同时还能降低行政成本,事半功倍。
3、围绕素质抓学习,提高执法水平。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新的形势给林业执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提高林业执法水平,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法制理论,学习法律- 6 - 知识,熟悉掌握法律,准确适用林业法律法规和规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林业执法人员的素质,在实践中坚持依法行政,准确执法。
4、围绕提高抓培训,增强执法能力。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执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当前执法实践中的客观情况,抓好培训,每年集中安排一定的时间,采取选送到外地学习与内部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有所侧重地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体执法素质。
5、围绕管理抓监督,落实执法责任。《行政处罚法》对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严格的程序规定,违反程序行政处罚无效。因此,必须抓好执法管理和执法监督,落实林业行政执法责任。要严格遵守《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的各项规定,明确执法主体,落实执法责任,依法实施处罚,尤其要注重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对于不依法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时故意或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要追究林政执法人员的责任。
6、围绕稳定抓查处,依法治林兴林。加强查处毁林案件,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首要任务,也是林业执法工作的主要体现。为此,必须坚持以《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武器,始终把积极查处林业案件放在首位,坚决制止和打击乱砍滥伐、乱捕乱猎、乱收乱购、非法运输等林业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国土生态安全,为林业的跨越式发展而积极工作。
- 7 -
7、严格责任追究制度。《行政处罚法》和《刑法》规定的林业违法行为,涉嫌构成刑事立案标准时,须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我市近几年来林业执法管理中,责任追究的主要方式采取依法纠正错误行为和批评教育等方式。对当事人电话或当面反映执法中的问题和争议,一方面向当事人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另一方面立即电话通知被反映的单位尽快纠正不当或错误的具体行政行为。
8、加大队伍建设管理的力度,配备好林政执法队伍的执法人员,下大力气实施综合执法改革,降低行政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从整体上提高执法水平。
二○一○年一月十六日
- 8 -
第二篇:文化综合执法调研报告
王益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调研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计划和安排,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关于我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情况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和实地察看的方式,深入区辖网吧、娱乐、出版物等市场,对我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情况
王益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成立于2010年10月,隶属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正科级事业单位,全额预算拨款,核定编制为8名,领导职数2名,实有人员6 名。负责全区文化市场的日常监管与服务。
2、文化市场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底,全区注册的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共84家,其中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5家,KTV歌舞娱乐9家,电玩3家,影院及演出6家,印刷复印行业24家,出版物经营户17家,从业人员约500人。
二、措施和成效
近年来,区政府及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市场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严格实施综合治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我区文化市场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1、文化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建立。
建立了责任机制、监管机制、案件查办机制、执法监督机制、联合执法机制等,监管总体框架逐步形成。通过日常监督、组织培训、签订目标责任书等方式,大力引导行业经营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经营者行业自律意识逐步提升。在文化经营场所公布监督投诉电话,发挥12318举报电话作用,同时,开展文化市场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市场管理的水平,社会监督机制逐步完善。利用全国文化市场监管平台、“扫黄打非”监管平台、陕西文化市场“双随机”监管系统等,落实专人负责,对文化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技术监控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形成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技术监控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2、文化市场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区各职能部门按照工作职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履行监管职能,对文化市场实施综合监管,在管理措施上立足于“实”,在联合执法上立足于“准”,在信息监督上立足于“灵”,在监管范围上立足于“全”,较好地维护了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
一是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明察暗访相结合,针对重点区域、单位、时段重点监管,做到每周巡查不少于2次,每月各部门联合执法1次,每月对各经营户检查不少于1次,将检查时间从8小时工作时间内延伸到8小时工作时间外,做到检查时间、地点无死角。通过对文化市场进行延时、错时检查,及时掌握文化市场动态,对查处的问题,采取迅速反馈、就地查办、移交办理等方法,使文化市场存在的一些隐患及时消除,一些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二是按照中、省、市文件精神,组织开展扫黄打非“秋风、清源、净网、固边、护苗”五大行动,打击侵权盗版、清查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扫黄打非进基层等,每年制定专项行动方案,部署落实,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相结合,同安排,同开展,形成了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是严格文化市场营业审批,按照规定,新增的文化市场经营户审批一律登录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申报审批手续,并实行公示程序,广泛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压缩审批时限,坚决取消无谓的证明和繁琐手续,凡是无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原则上一律取消,助推审批工作提质加速增效。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持续做好制度的除旧布新,继续健全完善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监督反馈制等行政审批制度,用完善的制度堵住审批漏洞,规范净化我区文化市场秩序,从根本上确保全区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7年全年共开展联合执法14次,“五大”专项行动和清查涉藏、涉疆非法出版物及反宣品等10次,日常检查100余次,检查经营场所600余家次,清缴各类非法出版物200余件,12318举报、市场信箱举报等受理回复5起,安全、创卫、创文检查警告责令整改20余起,查处各类案件24起。
3、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更加规范。
加强综合执法制度建设,规范综合执法行为。先后制定了《文化综合执法依据》、《综合执法程序制度》、《综合执法岗位职责》、《综合执法行为规范》等,保证了行政审批规范化、行政处罚公开化、行政决策程序化。在行政许可和其它行政事项的审批中,认真执行流程岗位式管理,形成了固化的对外办事流程、对内事务处理岗位流程,使人员岗位固化,职责到岗到人,提高办事透明度和办理效率。按照省市统一要求,制作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文书;每年安排专人参加省市案卷评查和行政处罚人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质量。
执法队成立以来,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努力保障文化市场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繁荣发展,倡导守法经营、文明娱乐,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全面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了健康向上、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2011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文化综合执法先进集体”,2013年被评为全省“扫黄打非”先进集体,2014被评为“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先进单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执法人员专业性欠缺。王益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编制共8人,同时承担旅游、文物综合执法任务,涵盖多个门类,随着时代发展,文化市场监管面不断拓展,监管队伍专业人员短缺,面临新型案件时,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支撑,不能满足文化执法办案需要。
二是无办公场地,设备陈旧、配置落后。执法队在煤业宾馆租赁办公,执法人员的办公电脑等相关设备年限长、配置低,关键时刻不能正常使用,不利于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平台、“扫黄打非”管理系统等平台录入,不能满足网上办案的需求。
三是各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够,不能构成有效合力。能够通力合作联合执法,但在各自执法过程中不能够第一时间资源共享,取证难、查处难。
四是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强制等法律的实施机关必须是行政机关,与此相关的文化市场各类行政法规17种、部门规章27种,这些执法、许可过程都需要文化部门具体实施,而王益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及主管局王益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均为直属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无权实施,弱化了文化行政管理职能,四、进一步加强文化综合执法的建议
1、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要以铁的手腕,采取专项整治的办法,从源头上查处和打击各类违法经营户,严格文化市场经营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严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违法售卖非法出版物等案件,加强“扫黄打非”力度,通过设立有奖举报,加强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坚决封堵非法出版物,着力清除淫秽色情文化垃圾,要把对文化市场的监管纳入相关部门和镇(街道)的重要考核内容。要重视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营造全民支持和关注文化市场管理的氛围,力争达到市场繁荣,切实调动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
2、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加强对文化市场经营业主的教育,增强其依法经营和执行规定的自觉性。努力开展文化市场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引导文化市场经营者依法经营、守法经营和安全经营。通过提倡行业自律,反对不正当竞争;提倡守法经营,反对违规违法经营活动;提倡诚信经营,反对消费欺诈行为。找准宣传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契合点,以“精细管理、热忱服务、人本执法、公正严明、高效廉洁”的服务理念,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市场。
3、密切协同,形成部门监管合力。
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及时交换互通文化市场行政许可、登记情况、查获的重大案件以及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的最新政策、文件、意见和管理措施等。各职能部门要在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的基础上,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要加大联合执法的力度,提高执法的频率和效率,增强执法的威慑力,解决文化市场管理中的难点和突出问题。要协调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协等群众团体、各行业协会和义务监督员参与开展群防群治,努力促进文化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4、通过培训、调整、招录等形式,配备文化综合执法专业人员;按照省市标准要求,配置文化综合执法设施设备;按照文化体制改革要求,规范体制机制,促使文化综合执法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
第三篇:旅游综合执法情况调研报告
旅游综合执法情况调研报告
2010-5-7 国家旅游局监管司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改进和加强旅游行政执法工作,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了《旅游综合执法情况》专题调研。调研组在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调研提纲的基础上,采取选择典型收集资料和结合其他工作进行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旨在了解、总结目前国内地区、城市开展旅游行政执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效果、经验,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旅游综合执法的几种形式
旅游综合执法是根据旅游业综合性强,旅游立法、执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力量较弱,以及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旅游行政执法任务不断加重的实际,逐步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各地根据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行政执法的实际需要,从自身条件出发,逐步建立起旅游行政执法制度和机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综合执法局、联合执法办公室、部门统一执法、综合执法领导小组、执法监督委员会等5种形式。
(一)旅游综合执法局模式
1、体制:成立独立的行政执法局,与旅游局互不隶属,而是直接隶属于地方政府。
2、队伍:执法人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原事业编制的旅游执法机构人员划转,另一部分则是从多个部门抽调。
3、运作方式:采取集中办公形式。
4、经费保障:执法检查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5、典型代表:四川省阿坝州。
2006年12月,阿坝州所辖的汶川、茂县、理县、松潘、九寨沟、黑水、小金、红原、若尔盖等9个旅游重点县分别设立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综合执法机构。办公经费由县财政核定后统一划拨,无旅游综合执法专项经费。2007年4月,阿坝州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组建,为州政府直属正县级综合执法机构,其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旅游综合执法人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由原州旅游执法支队事业编制人员划转,人事、工资福利关系属州旅游综合执法局;另一部分从公安、规划建设、国土、工商、物价、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安监、卫生、文化、交通、劳动保障、宗教、环保等14个单位各抽调1人(被抽调人员实行一年一换),抽调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在原单位不变,党组织关系转到州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抽调人员的差旅费、误餐费、通讯费、补贴由州旅游综合执法局支付,并由州财政局纳入预算安排。
(二)旅游联合执法办公室模式
1、体制:通过行政体制改革,成立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旅游联合执法办公室,成员又分为核心单位成员和非核心单位成员,核心单位成员要派人参与联合执法办公室集中办公,非核心单位成员不派人参与集中办公,但要安排人员参与办公室的联络工作。
2、队伍和运作方式:办公室通常会下设专门的旅游执法大队,成员从各单位抽调。
3、经费保障:执法设备由各成员单位提供,执法经费由办公室负责解决。
4、典型代表:浙江省杭州市。
2009年,杭州市抽调市公安局、交通局、工商局、城管执法局、物价局、质监局、卫生局、文广新闻出版局、民族宗教局等部门人员,组成隶属于杭州市旅游目的地环境秩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旅游联合执法办公室,并于2009年9月14日成立由全市多个政府部门联合组成的旅游执法支队,编制30人,同时成立了上城、下城、西湖区执法大队,强化属地管理。制定了旅游目的地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完善修订了《关于加强杭州旅游目的地环境秩序管理的实施意见》,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旅游目的地常态化联合执法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杭州市常态化旅游联合执法正式启动。市旅游联合执法办公室包括核心成员单位和非核心成员单位,核心成员单位主要包括市旅委、公安局、交通局、工商局、城管执法局、物价局、质监局、卫生局、民族宗教局、文广新局、公安局交警局等,每单位抽调1-2名参与市旅联办集中办公,期限及具体排班由市旅游目的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视工作推进情况决定;市旅游目的地环境秩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为非核心成员单位,不参与市旅联办集中办公,但要指定一名人员参与此项工作,负责本单位与市旅联办的工作联络。市旅游目的地联合执法办公室与市旅游执法支队、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合署办公。抽调人员工资、福利由原单位负责,旅游目的地整治经费由市旅联办解决,各成员单位在人力、执法装备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持,并根据市旅联办统一安排轮流携带执法车辆。
(三)部门统一执法模式
1、体制与运作:先整合以往文化局、体育局与旅游局的职能,成立新的行政局,然后在其下设立旅游综合执法机构,综合行使此前文化、体育、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权。
2、队伍:综合执法机构由正式的行政人员组成。
3、经费保障:财政预算全额拨款。
4、典型代表:广东省深圳市。
深圳于2009年下半年开展机构改革,将原文化、体育、旅游系统合并,成立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改革前旅游市场执法主要由原市旅游局直属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负责,核定公务员编制10名;改革后旅游质监所被整合至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市场监察与执法协调处,该处加挂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的牌子,综合承担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文物、体育、旅游领域的执法协调职责,核定编制15名,实行全额财政拨款,车辆等执法设施设备有保障。
(四)综合执法领导小组模式
1、体制:由旅游局牵头,多部门参加,有固定的成员单位。
2、队伍与运作方式:执法人员不固定,需要时从各单位抽调人员开展联合执法。
3、经费保障:执法经费和后勤保障仍由抽调单位负责,没有独立的财政预算。
4、典型代表:北京市。
北京市针对旅游市场监督管理需要,尤其是北京市一日游市场整顿规范需要,成立了“北京市‘一日游’市场治理整顿领导小组”。由市旅游局局长任组长,一位副局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副总队长、市工商局副局长、市交通执法总队副总队长、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等人任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宗教局、卫生局、药品监督局、地税局、文物局、文化执法总队、各区县政府、重点景区管委会各指定一名主管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在市旅游局设办公室,市旅游执法大队队长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指派一名联络员协调办公室日常工作。人员工资、福利仍由各单位负责,执法经费和办公室经费纳入市旅
游局预算。
(五)执法监督委员会模式
1、体制:以旅游局为主导,多部门参与,不是独立的行政执法机构。委员会设立办公室,但成员单位不派人参加日常集中办公。
2、队伍与运作:需要时由各部门抽调执法人员开展联合执法。
3、经费保障:执法经费和抽调人员工资、福利由各成员单位保障,没有独立的财政预算。
4、典型代表: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市成立旅游联合执法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旅游主管部门的服务监管作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合力规范作用。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各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履行相应的旅游市场管理职能。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旅游局。各成员单位按照财政拨款实行经费保障,人员由各成员单位相关处室的执法人员组成。
五种模式特征见附表。
二、旅游综合执法的基本特征
从不同的几种模式分析,我们认为旅游综合执法虽然形式不同,但有其基本规律和共同的特征,在推进旅游综合执法过程中,应当长期坚持并不断提高和改善。
(一)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引导、属地管理,常态执法、综合治理,权责一致、分类处理,集中力量、依法行政。
(二)体制机制。有固定的组织机构负责旅游执法,建立了长效和常态化的执法机制。整合多个部门的执法权,各部门依据各自执行的法律法规行使执法权,共同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执法效率比较高,执法力度也更强,弥补了因旅游法律法规不完善所带来的执法难题,使违法违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三)主要任务。一是制定当地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开展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活动,指导和督促有关区县履行监督管理旅游市场的职责;二是协调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行使行政执法权,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检查和处罚;三是负责当地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查处各类旅游投诉案件,完善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监督体系,督促指导下级旅游执法部门处理旅游投诉和实施行政处罚;四是针对当地旅游市场的变化,开展旅游执法调研,提出完善旅游管理和综合治理的意见,宣传政策法规。可见,旅游综合执法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手段就是受理游客投诉、咨询、情况反映,开展专项整治和综合执法检查,查办违法违规案件三个方面。
(四)工作方式。一是各成员单位职责权限不划出,执法主体不变,执法过程中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执法检查。案件涉及哪个部门,就由相应职能部门依据各自执行的法律法规负责处理,涉及多个部门的,往往是旅游综合执法机构负责协调。二是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旅游联合执法检查,包括日常例行检查和对问题较多企业进行重点抽查。部分地方如阿坝州建立了完善的检查计划,其日常检查原则上每月不少于4次,在黄金周等节假日前及重大活动前开展全面检查,而抽查原则上每月不少于3次。南京则是根据旅游市场实际,每月定期组织1至2次旅游联合执法检查,在重大节假日和旅游旺季期间,开展不定期的专项旅游联合执法检查。
(五)执法效果。一是加大了力度,二是加强了力量,三是增强了效果,四是提高了效率,五是改进了素质。旅游综合执法,综合运用各部门执法权、执法队伍和法律法规,弥补了旅游行政执法法规依据不足、力量不足、经验不足、设备和手段不足等缺陷,明显增强了执法检查和案件处理。同时,由于集中力量统一行动,各部门各负其责,在重大案件处理和综合整治工作中相互沟通、联合取证、分头执法,比由旅游部门单独协调解决效率高、效果好。此外,由于业务需要和综合执法过程中各部门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得综合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提升。
(六)模式比较分析。综合执法局模式是力量最集中、力度最大、机制化和制度化最明确的模式,主要适合于旅游成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和城市,因此适应面有限,而且旅游执法与公安、工商、质检、物价等相关执法的职责权限如何划分仍然不明确。综合执法办公室实行力量、职责任务等集中与分散结合方式,既保证了统一行动的需要,又兼顾到各个部门依法承担职责和行使执法权的需要,值得推广学习,但力量的稳定性、工作的连续性和机制的长效化都还存在问题。与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相结合的部门统一执法模式,依托设立与相关部门一体化的行政机构,实际上仍然是单一行政机构为执法主体,不是多部门综合或联合旅游执法,对于实行“大部制”改革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有借鉴意义。旅游综合执法领导小组和执法监督委员会模式,主要是加强了统一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对改进旅游部门自身执法力量不足、法规依据不足、手段不足、力度不足等状况有好处,是目前适应面比较大的模式,但存在协调工作量多、难度大的不足。
三、旅游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通常人们认为旅游工作是旅游部门的事,旅游综合执法说到底是旅游部门的工作任务,包括旅游部门在内的参与单位及其人员普遍具有支持配合旅游部门工作的观念,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都受到影响。
(二)组织协调难度很大。旅游综合执法的办公室等办事机构都设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协调工作都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由于成员单位多,且隶属于不同部门,彼此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各部门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不同和参与人员素质差异等因素影响,组织协调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召集难、集中难、综而不合、合而不力的问题时有发生。这种状况被戏称为旅游局“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把冲锋号”。
(三)执法队伍及工作不够稳定。由于多为成员单位抽调人员或者指定人员参与旅游综合执法,人员工资福利及工作业绩考核奖评都在自己单位,实行一年一换等轮换制,人员思想不稳定,执法队伍不稳定,工作连续性和效果也受到影响。
(四)执法效率效果有待改进。因参与部门多,各部门分别行使职权,导致执法环节多,时常出现盲区和退位扯皮现象,执法成本大,执法效率和效果状况都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日常的旅游市场监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有待加强,在执法取证、行政处罚等具体问题上需要突破。
(五)法律法规依据不统一。各部门依据的法律法规规定衔接有问题,交叉执法、法律监管空白甚至法律条款抵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交通部门和旅游部门对“黑车”的监管责任界定就不明确,旅游质监部门的执法主体资格问题也需要尽快通过旅游立法等途径来统一解决。
(六)属地管理责任有待加强。各地对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工作都给予支持,但部分地方仍然
重视不够、决心不够大,对辖区内屡次发生的问题,如部分地方旅游商店以“攀老乡”等名义坑骗游客的问题,不能痛下决心,彻底根治。旅游综合执法虽然能够迅速解决旅游市场的重点、难点问题,但由于旅游市场大环境所致,全面净化旅游环境还有赖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七)经费和后勤保障有待加强。由于各地旅游综合执法体制不尽相同,部分地方旅游综合执法机构有财政全额拨款保障,部分地方是由各成员单位自筹执法经费和提供设备,往往使得旅游执法经费不到位,尤其是县一级旅游综合执法经费支撑不够,车辆和后勤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制约旅游综合执法职能的发挥。
四、主要对策措施
各地解决综合执法问题主要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完善综合执法机制;从各单位抽调的人员纳入旅游综合执法机构的统一领导、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强化各抽调单位人员的素质;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经费的支持,满足旅游综合执法的日常开支。
(一)统一认识,进一步创新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旅游综合执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部门界限和执法壁垒,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旅游综合执法体制常态化还要求进一步修改相关法律,赋予旅游综合执法机构更大的执法权,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旅游市场监管之责,进一步改变过去综而不合、合而不力等状况。通过体制创新进一步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切实推进旅游市场规范化。
(二)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旅游综合执法职能。随着旅游综合执法的深入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明确旅游综合执法的职能。一是要明确旅游综合执法的主体,赋予相应的职能和权限,制定出台旅游综合执法相应的实施办法,明确执法主体和联合执法各成员单位的权利义务,建立长效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二是要明确旅游综合执法的范围,探索建立“统分结合、相互取证、及时通报、归属处罚”的综合执法机制(行政处罚调查权与决定权相分离),将旅游执法检查、投诉处理以及涉及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执法,都要纳入旅游综合执法的范围。三是要进一步明确旅游综合执法“属地原则”,地方政府要积极加大对旅游综合执法的保障措施,设立专款支付旅游综合执法经费,增加旅游联合执法人员和车辆,加强部门配合力度,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分头行动中也要主动及时地为其他部门采集相关证据,由归属管理的行政执法主体做出行政处罚,确保当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三)抓住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各地应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整合旅游行政资源,调整充实旅游执法队伍,明确旅游执法队伍行政编制,要配备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责任感的干部充实到旅游综合执法队伍中,人员数量要保证旅游综合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加强旅游综合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聘请相关法律、法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对涉及行政执法和旅游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方法、投诉处理等专题讲座和研讨,提高旅游综合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办案质量。要规定旅游综合执法各部门责任,健全各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和属地管理督查考核办法,完善旅游联合执法机构和人员考核、评优、表彰制度,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展旅游综合执法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调动综合执法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性的旅游综合执法队伍。
(李任芷、蔡家成、段国强、胡抚生执笔)
附表: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比较
第四篇:提高行政效能调研报告
“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调研报告 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我认真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学习的同时认真开展调研活动。针对提高行政效能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总结了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有什么样的考核指标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政府绩效;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行政成本,以往绩效评估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多注意行政结果,而不注重行政成本消耗,缺乏综合考虑各种社会资源消耗的全局意识;再加上领导评估、检查存在的一些误导,造成了只注重数量扩张、不注重行政成本耗费的风气,难以有效控制行政成本。新的绩效评估制度要改变那种与数量扩张为标准的模式,评价时应以行政成本与行政净利的比例大小和其他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基本标准,综合考虑环保、资源消耗等综合因素。同时,将效益的分析结果同职务升降、奖罚结合起来,使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落到实处,增强行政人员的成本自觉降低行政成本。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控制机构规模。我国的机构改革一直未能走出精简-----膨胀怪圈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职能没有得到很好调整。因此,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行政关系,控制机构规模,是有效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充分发挥市场、企业、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使政府职能真正归位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督”上来。进一
步调整机构设置,解决现行政机构中层次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多头执法问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党政成员交叉任职,使政府“瘦身”,为财政“减负”。
三是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控制财政支出,强化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实现预算收支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形成统一的政府预算,统一财政,使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得以规范化管理。并且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减少和杜绝不合理的公款消费、集团消费等办公开支。对重大的财政支出决策过程进行立法,实行听政制度,增强决策透明度。建立预算超支责任制,对消费超支的责任人进行惩处。加强对国家公务员的教育和培训,将节约成本的观念化为自觉行动,养成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滴油、一分钱的良好习惯,做节约能源的忠实倡导者、实践者和示范者。规范公务接待的范围和标准,严格报批程序,实行财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
四是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创新管理和服务的手段。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全面推进项目并联办理,对并联办理的申报材料,按照“一表制”思路进行整合,推进项目并联办理向更高层次发展。积极推进电子政务,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行政机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逐步实现网上审批。进一步强化行政服务中心作为行政服务管理平台的功能,为社会提供便捷高效的引导和服务,让服务对象能够及时完成行政审批事务,同时结合相关
行政审批特点,尽可能地将审批事项和人员全部前置到窗口,实现在窗口完成受理、办理、办结全过程,确保单项审批高效完成。
五是积极推进公车改革。近年来,各地公车改革试点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有不少地方采取公车,给公务员发放交通费的办法。我县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外地做法,结合实际,拿出本地的公车改革办法,大力压缩和控制公车消费。
第五篇:效能调研报告
某 市 开 展
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问题专题调研的
报 告
加强机关工作人员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是推进工作落实、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查找我县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近日,按照市纪委监察局效能室的要求,我们利用一周时间,抽调专人分了两个调研小组,深入政务口、农口和经贸口各单位,通过明察暗访、与干部座谈、走访企业和农户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各机关干部工作作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总体上来看,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县人大、县纪委等机构的监督下,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鼓舞和促进下,各机关在创优环境、加快发展、共建和谐某市方面作风扎实,工作务实,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调研,我们对各机关暴露出作风不实、效能低下的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一、当前一些机关在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单位和部门行政效能低下的主要表现
1、有的部门和领导干部对市场经济规律研究得还不够,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了解得还不多,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改革创新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
2、有的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比较薄弱;
3、有些部门职能、权限和职责不清,基层和群众到机关办事还是层级多、环节多、关口多;
4、少数部门与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科室与科室之间沟通不畅,对自己有利的事争着做,对自己不利的事绕着走,没有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重点工作得不到落实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5、少数机关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媒体等新的工作手段还不熟悉,跟不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个别部门和人员办事拖拉、作风生硬、效率低下;
6、部分行政审批部门强调条条框框多,结合实际变通少,以致审批环节过多、办事程序繁杂、审批时限过长。如一些部门之间办事存在互相推诿现象,有的同一部门几个股室要求重复提供同样的材料;有的办事过于拖拉,执行审批材料一次性告知等制度不到位,申请人要跑好几趟才办成。再如政务中心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主管部门授权不够到位、有些该进中心的审批事项未进中心,有的形同虚设,导致业主在办事窗口和部门之间两头跑。有的联审联办概念不清、工作随意性大。
4、有的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漂浮拖沓。表现为:懒、散、飘、软、空、粗等作风。所谓懒,就是身子懒,谋划发展留后路,制定目标留余地,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所谓散,就是作风散,胸中无大局,肩头无重担,组织观念差,工作效率低,就是在熬时间,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谓飘,就是性子飘,热于作秀,乐于谋人,苦于做事,沉不下去,华而不实;所谓软,就是骨头软,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就退却,关键时刻冲不上,难点问题拿不下,怕担风险,怕担责任,怕得罪人;所谓“空”,就是一些职能科室和个别部门,贯彻上级精神、落实上级部署,会议来会议去,资料来资料去,统计来统计去,做工作、提意见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没有针对性,根本没有效率,汇报工作、提供材料时,汇报与不汇报、提供与不提供完全没有两样。所谓粗,就是工作粗,方法简单粗暴,过程粗枝大叶,效果敷衍了事。
5、有的干部思想涣散,纪律松驰。自由主义、好人主义严重,缺乏严肃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和态度,对错误言论和不良现象态度暧昧,不批评、不抵制、不报告,甚至随声附和,遇到矛盾绕着走。
二、机关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这些现象和问题,虽然是发生在个别单位、个别干部的身上,不是基层干部队伍作风的主流,但对我们的部门
一是作风建设落实难。从当前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实践看,要求干部自律的内容多,有针对性地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的措施较少,导致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有漏洞,使少数立场不坚定、素质不高的干部有机可乘,在作风方面出现了问题;二是作风建设考核难。思想作风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一项长期的任务,其成效如何,需要通过实际工作来检验。这一特点决定了考核作风建设情况,很难量化、细化,在实践中不好把握,导致考核手段单一,主要靠组织考察鉴定和群众民主评议,对干部的作风建设情况做出笼统的评价,很难权衡比较。三是作风建设监督难。相对于干部的工作实绩,其作风建设情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给监督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从一些领导干部犯罪的轨迹看,比较普遍的规律是,首先是信念动摇,精神沉沦,迷失方向,导致思想道德防线的崩溃,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四)领导示范不够。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等,这些都说明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现、品德趣味对社会精神的带头作用。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并没有做出好的榜样,没有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没有成为正气之风的表率。这也是造成一些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思进取的原因之一。
三、提高机关效能、改进干部作风的措施和做法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机关效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行政管理方式的改进、管理
部门意见,避免和减少失误,保证决策合法、科学和民主。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制度,确保抽象行政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政务,处理事务,改善服务。
(二)、加强综合协调,提高执行能力
1、严格目标责任。县级政府讨论决定有关事项,需部门参与的,应由部门主要领导参加,主要领导确实不能参加的,应指定分管副职领导参加;参会人员会后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向主要领导汇报会议情况和议定的事项。县政府一旦作出决策、决定后,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要认真研究具体的贯彻措施,做到各负其责,敢抓敢管,一抓到底。对县政府的决定和会议议定的事项必须按要求确保完成,不得推诿扯皮,或以任何借口拖着不办;办理情况要及时报告。
2、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县政府作出决策、决定后,县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主动协调,敢于协调,善于协调,确保决策、决定得到有效执行。要做好协调的前期工作,增强协调工作的有效性。具体工作由主办或牵头部门负责协调,各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主办部门多次协调仍难以取得一致意见的,可提交县政府领导协调。协调取得一致意见后,各有关部门、单位必须认真执行。
3、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凡是职能部门职权范围的
1、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和简化抓落实的程序,规范工作制度,做到程序清晰,责任明确,注重实效。各部门对县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要及时分解细化,完善岗位责任,并提出明确的目标、时限、措施和要求,切实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奖惩到位。
2、加大政务督查力度。各部门都要确定一名领导抓督查工作,主要领导要经常听取督查工作汇报,对一些重大事项、久拖不决的问题亲自督查,现场督办。各级各部门的办公室行使督查职能,要确定专人具体负责督查工作的牵头、联系、分流、协调、督促、检查和反馈等项事宜。
3、建立督查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督查考核办法,严肃行政纪律,确保政令畅通。要加强督查反馈工作,每个督查项目都必须有结果,有反馈,并视情由县政府办公室进行通报,表扬先进,指出不足,推动工作。年终政府办公室对各级各部门督查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评比。
(五)、开展效能监察,完善行政监察职能
自2007年10月,我县纪委监察局行政效能室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行政活动中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这三个环节作为行政效能监察的重点,创新机制和方法,通过实施效能监察,有效纠正了一些行政部门偏离决策目标的行为和措施,推动政府部门改善了行政管理、转变了机关作风、保证了政令畅通、提高了行政效能,有力推动了全县党风廉
0
等问题,并上缴了违纪资金。这些教育使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增强了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2、结合实际,不断改进行政效能投诉案件办理水平 效能投诉是行政效能监察的重要工作,行政效能监察要想取得实效,处理好效能投诉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效能投诉工作采取“明确一个主攻方向、实现四个转变、实施四个到位”。
“明确一个主攻方向”。我们把效能投诉工作的主攻方向放在案件直查快办上,做到了案件筛选瞄准“短、平、快”,把眼光盯住那些“案情单
一、易查易结、情况紧急”的投诉案件信息,及时登记,提出方案上报阅批;工作安排上服从“短、平、快”,集中力量,突击查办,争取每起案件都在规定结案期限内办结;精心组织查办“短、平、快”,每起案件我们都制定具体方案,明确是自查还是联查,选定突破口,找准切入点。
“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由单纯受理效能投诉向优化发展环境转变,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违法行政是损害发展环境、破坏生产力的一大毒瘤,是与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的。二是在工作思路上由单纯处理投诉事项向深度调查研究转变,在及时处理个案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举一反三从根源上进行整
着手,推进了工作的开展:一是每项效能监察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监察对象和监察内容等,并印发至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二是每项效能监察工作县政府都建立了组织机构,成立效能监察组,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三是为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效能检查组对每一项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适时进行监察。在专项效能监察工作中,每次都对效能督查的参加人员,督查内容、程序、时间下发专门通知,使效能督查工作可操作性强、不流于形式。由于措施严密,专项效能监察成效明显,如在牵头开展煤焦及矿产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专项监察中,共对13个重点局95人进行了约谈,共核实、立案查处17起案件,截至目前已结案11件,对12名涉案人员给予了相应的党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正在查处的案件有6件。
4、强化行政问责,扭转机关作风
行政效能监察,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优化,促进政府机关转变职能、政府工作提速。对于不能很好地履行责任,因行政过失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的给予了责任追究。几年来我县共对20余起涉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效率低下、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行政机关工作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实施责任追究,有力地促进了行政机关作风改变,推进了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
5、加强协调,努力形成监督合力
里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开展三次以上督促检查,督查结果以文字形式予以通报,促进工作均衡推进。
某市纪委监察局行政效能室
二00九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