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文明单位”建设水平 促进景区科学发展(大全)
提高“文明单位”建设水平促进景区科学发展
——麓山景区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工作汇报
麓山景区(原名岳麓山公园)管理处于1957年成立,坐落在长沙湘江西岸,面积为7.07平方公里,现有职工613人。景区内拥有植物种类174科597属977种,古树名木307棵,占全市古树名木资源24%,文物保护单位31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是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4年,被市文明办授予“文明标兵”单位荣誉称号。
近年来,景区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来内强素质,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来外树形象,在“文明创建”上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市绿化工作先进单位、园林绿化行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模范职工之家、湖南省年度最佳旅游区(点)等荣誉称号,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3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2008年两次被中共长沙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景区被评为“公众最喜爱的中国十大经典红色景区”,被国家建设部授予“综合整治优秀单位”的荣誉称号。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建机制
“文明创建”属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始终把“文明创建”列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领导班子任期目标。活动中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通过学习,从领导班子成员到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文明创建”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达成了志在必得的共识。二是措施到位。党委召开“创建”专题会议。明确把“创一流领导班子、带一流职工队伍、争一流工作业绩、造一流景区环境”作为“创建”的主要措施。三是规划到位。先后出台了《创建“省级文明” 单位工作方案》和《“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对“创建”活动进行了整体部署。四是宣传到位。分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等层次,讲清自身“创建”的指导思想、工作措施、工作目标、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在“创建”上形成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二、抓住重点环节,落实创建措施
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其“龙头工程”。景区党委紧紧抓住这个“龙头”,以点带面,同时又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争取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
1、加强党的建设。景区党委按照“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在2005年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制定了《党建工作二、三、四工程实施方案》。今年,又制定了《党支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党的组织、宣传、纪检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分解落实到基层党支部,并与考核奖惩相结合。在景区党委换届选举后,又对6个基层党支部委员会进行换届选举。党委明确要求,党支部要通过加强“三项建设”,即: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发挥“两个作用”,即: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抓好“一个要务”,即促进景区的科学发展。党委还利用党组织换届选举的契机,把党员的先进性具体化,向党员提出“四个高于”的要求,即“思想境界高于群众、道德品质高于群众、业务能力高于群众、工作业绩高于群众”。今年,党委还有意识地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建立健全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创先争优”制度,在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上,有落实、有创新。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党委把深入开展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活动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平台和载体,从“好的思想、好的能力、好的作风、好的形象”四个方面同时并举,积极创建。2006年景区领导班子被园林局授予“四好领导班子”荣誉称号。2007年12月,通过党委换届选举,产生新的领导班子,优化了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同时,在领导班子内提倡“讲政治、讲规矩、有友谊”的风气。我们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抓住“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忘我工作、团结协作、增强素质、提高效率”六个重点,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2007年和2008年先后在中层以上干部中开展“理论创新”征文和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为题的征文活动,并进行交流,做到学以致用。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中层干部之间,经常交流思想、商量工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营造了团结干事的环境。
2、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上级的部署,景区于2005年下半年起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的工作,围绕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和“关键要取得实效”的目标要求,做到了准备早、行动快、方法活、结合好,做足了“规定性动作”,做活了“自选性动作”,实现了活动与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活动后,景区党委及时总结经验,制定了《党建工作二、三、四工程实施方案》,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用制度巩固下来。
3、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引进新载体,建设景区“企业文化”。把建设景区“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在景区干部职工中倡导“改革意识、纪律意识、执行意识、人本意识、品牌意识”,并通过集中培训、制作标语等手段,使之深入人心。制定了《机关人员行为准则》,要求“六做到”、“六不准”、“八提倡”,从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建立了行为规范。结合景区提质保护工程,为创建麓山景区旅游品牌,确立了景区“以山为体、文化为魂、环境为重、游客为先”的发展理念。这些意识、规范、理念已经成为景区“企业文化”的雏形。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每年根据景区发展的需要,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并在年度财务预算中,专项安排5至6万元的培训经费。党员干部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培训和实地考察学习,进一步更新了思想观念,转变了思维方式。职工群众则是分园林绿化、经营服务、环境卫生、治安消防、文明礼仪等门类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三是关心职工生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一方面,关心职工的物质生活。将景区增效、职工增收作为景区的工作目标,2007年,职工人均年收入达3.03万元,比上年增长21%。另一方面,关心职工的精神生活。积极开展了登山、演讲、插花比赛、“迎奥运、创一流”主题劳动竞赛,组织职工参加了长沙市春季马路赛跑、市直机关登山比赛、园林局篮球赛,举办了景区第三届插花艺术比赛等。团委于今年3月开展了学雷锋扶贫活动,组织参加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在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开展了向游客募捐活动。
三、注重科学发展,扩大创建成果
“文明创建”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上,从而体现在促进景区发展上。开展“创建”活动以来,景区各项事业再创辉煌。
首先,明确定位,开展营销。一是明确景区的功能定位。把景区的功能定位在旅游观光和登山健身上。营销宣传主要突出岳麓山历史文化名山的特点,开拓旅游观光市场。在此基础上,依托岳麓山作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优势,打造登山健身品牌。二是开展主题策划营销活动。从2004年起,我们开始举办“麓山红枫文化节”,此后一年一届。此举逐步提升了景区的品牌形象和对外影响力。与此同时,在营销策划上不断推陈出新。四年来,先后举办了“世界旅游小姐巡游岳麓山”、“新年登山步步高”、元宵节“龙腾麓山”、“3·12植树节”、“与劳模共享麓山美景暨岳麓山登山健身年卡首发式”等主题活动。此外,还利用电脑互联网,于2003年开设了岳麓山网站,扩大了景区的对外影响力。三是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编撰出版《岳麓山历史文化丛书》作为打造景区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已出版发行《岳麓山传奇》、《岳麓山民间故事》、《岳麓胜景》、《麓山诗稿》等4个分册。还修缮开放了“金九先生疗伤处旧址”。此举不但开辟了韩国旅游市场,还搭建了一个我国与韩国之间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其次,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四年来,景区制定和修改了《麓山景区机关工作规则》、《麓山景区管理制度》、《五公司考核管理办法》、《麓山景区接待费用若干规定》、《公务车辆管理办法》、《园林绿化分级养护作业标准》、《卫生保洁工作标准》、《水电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推动了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二是强化财务二级核算。通过建立财务二级核算体系,划小核算单位,进一步增强了各部门、公司成本核算的意识。在机关核算上,将费用指标列入科室考核,有效地降低了行政运作成本。三是建立内部审计机制。2005年,成立财务内审小组并制定相关制度。内审小组负责对景区管理处一切经济活动的监管。通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有效地预防了违反财经制度现象的发生。
第三,综合治理,优化环境。四年来,我们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通过实施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管理年”等活动,开展景区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实现景区“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游客满意”的目标。一是森林防火。2005年,投入资金改善消防队的设施和装备。同时,全面实行森林防火责任制,推出了景区禁烟措施和明火管理制度,十几年来,景区森林火警受灾率一直控制在0.16‰以下。二是文物保护。四年来,修缮了黄兴墓庐、蔡锷墓庐以及抗战纪念遗址等文物景点16处,设臵了文物保护标志牌9块以及自然、人文景点简介牌19处,增设了长沙抗日会战图片史料展,更新了黄兴、蔡锷生平事迹陈列展。蔡锷墓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景点改造。完成了穿石湖景点的续建和景观改造工程、爱晚亭周围红叶景观打造工程。四是设施添臵。投入30多万,建设规范性景点简介牌、标识牌、警示牌130多块,安装禁烟标志牌110余块。景区设立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牌获建设部颁发的“优秀标志奖”。五是门点整治。根据环境管理体系要求,2004年,经营服务门点自筹资金220余万元,对门点进行了内部装修;2006年,管理处投入100余万元,对破损陈旧的“浩气亭”服务门点、爱晚亭“风光茶室”进行了提质改造;2007年,按照《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对全山7个餐饮门点进行了整治,并且关闭了4处餐饮经营门点。六是交通整治。一方面通过提质保护工程翻新了景区游路步道,另一方面,通过组建护卫队、开辟停车位、购臵环保车等办法,使景区交通和游览秩序得到明显改善。七是卫生保洁。加大了卫生保洁经费投入,制定了卫生保洁标准,加强了检查督促和考核奖惩。园容园貌焕然一新。
四年来,景区通过园容综合整治,环境面貌和景观品质全面提升。2006年,市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和“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被建设部授予“全国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被建设部列为“全国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验收免检单位”。去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长沙城调队通过市民游客抽样调查,对我市6个公园景区进行综合测评,麓山景区得分最高,排名第一。
第四,抓住主业,严格保护。一是古树保护。一方面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另一方面,通过面向社会公开认养古树名木的方式,发动市民和社会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二是绿化维护。制定了景观景点绿化维护作业标准,景区的绿化维护管理水平大幅提高。2004年,芙蓉绿化广场和麓山景区绿化维护双双荣获长沙市“优秀公共绿地奖”。三是科技运用。加大对园林科技的扶持和投入。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在景区内举办了“菊花汇报展”。2006年,代表长沙市参加在湘潭举办的湖南省菊花展,获金奖16个、银奖12个。2004年,参加长沙市园林花卉博览会、湖南省第二届花博会及长沙市“小康杯”插花艺术大赛,共获金奖3个、银奖1个;同年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以景区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制作的参展作品“古窑遗韵”,获得室外造园艺术大奖的第一名,景区职工参展的作品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此外,为加强景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专门组织人员开展《麓山景区植物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课题的研究。
第五,提质保护,打造精品。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园林局的高度重视下,麓山景区提质保护工程从2005年起,纳入市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投入1.48亿元,用于煤炭坪景区、东大门改造及停车场建设、景区道路提质改造三个项目。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办理建设项目的选址、立项、规划设计、环境影响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土保持方案等审批手续的基础上,到目前为止,基本完成了景区道路提质改造(二期)一标段的施工,启动了道路提质改造(二期)景区滑道至响鼓岭3.96公里主干道的施工,东大门提质改造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完成了清枫峡经营门店的改造以及步虚楼经营门店设施改造的规划设计,开始白鹤泉厕所改建,完成了张辉瓒墓的修缮工程并对部分墓碑重新制作安装。按照5A景区的标准对景区的所有标识标牌进行系统改造,对爱晚亭票房进行了择址重建,对冰灾中受损的多处水管、电网进行了维修更换。按照《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详细规划》以及长沙市分区控规的要求,基本完成西大门概念性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六,景区增效、职工增收。四年来,围绕“景区增效、职工增收”的发展目标,不断拓宽经营渠道,创新经营方式,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03年经营创收1263万元,2004年达到1657万元,2005年为1810万元,2006年上升到2003万元,2007年底完成2328万元。年均增长16%。在实现“景区增效”的前提下,做到“职工增收”,让景区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职工。一是职工收入逐年增加。2003年人均收入18799元,2004年为21282元,2005年为23298元,2006年为25100元,2007年为30300元。年均增长11%。二是职工福利待遇逐步提高。依据有关政策,发放了2003年至2005年的晋档工资及2002年7月至2003年10月的规范岗位津补贴共计 181.35 万元。2005年,增加医保铺底资金12万元。今年上半年,按照有关政策,对职工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达到263.6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6.87万元,增幅为41%;对在编职工按政策进行了政策性的调资,补发了从2006年7月起至2007年10月的调档工资,共计198.4万元。按政策调整了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比例,每月平均增加住房公积金支出3万余元。还提高了加班工资标准,将1996年制定并延续至今的加班费标准从20元/天提高到40元/天。2004年,投资约40万元为每位职工订做了夏季和春秋季工作服,并每年投入资金进行更新。2007年9月,退休职工的津补贴全部发放到位。
第七,“文明创建”,讲求实效。以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己任,一是制定方案。党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实施方案》,对各科室、公司下达了《“文明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二是明确任务。部门创建“文明科室”、“文明公司”、“文明班组”与景区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相结合,景区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与本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三是讲求实效。既要以“创建”促进景区发展,又要以景区发展的成果检验“创建”成效,建立“文明创建”的长效机制。四是行政问责。把“文明创建”与“年终评先”及干部考核结合起来,对“文明创建”成绩突出的部门或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对“文明创建”不作为或作为不力的部门或个人将视情况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年终评先”资格,直至实行责任追究。
综上所述,麓山景区把“文明创建”作为推动景区科学发展的系统工程来抓,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景区的服务水平、环境品质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我们要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尤其要在建立“文明创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作到“五化”、“四不”。“五化”是目标科学化、创建规划化、管理制度化、工作经常化、活动群众化。“四不”是思想不松、班子不散、责任不变、力度不减。总之,要通过“文明创建”促进景区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7月8日
第二篇:提升文明创建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提升文明创建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安徽省皖能铜陵发电有限公司坚持重教育塑文明新人、抓创建固文明基础、建机制构文明体系、谋创新强文明大厦,使“两手抓两手硬”的文明建设方针在企业得到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1984年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1994年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2005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一、注重教育,以“德”塑人,为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厚德载物。发电企业关系经济社会、关系千家万户,公司持之以恒抓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公司科学发展。
(一)抓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从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抓手,用科学理论武装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转观念、同舟共济渡难关”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化体制改革和三项制度改革形势任务和政策教育、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等系列学习。公司党委中心组连续七届被市委授予“县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先进单位”称号,获“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职工图书学习室荣获“团中央新世纪青少年优秀书屋”称号。
(二)抓职业道德教育。公司针对电力设备高温高压、生产流程发供用同步的特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贯彻执行《公司职业道德规范》和《公司职工道德建设行为规范守则》,教育引导职工心系万家灯火、练就过硬本领服务社会。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基层单位每月1次班组技术学习、每季度1次专业技术培训、每半年1次专业技术比武。两年来全公司有2000人次参加了58期各类技术培训班、490人次参加外出培训,举办各类技术比武12场次,有16人次在市级以上技能比赛中获奖。目前,拥有技师105人,高级工296人,中级职称以上人数达92人,其中16人获高级职称,专科以上学历达432人。涌现出被职工誉为“设备缺陷克星”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朱忠山;省“十大能工巧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洪军;2008年5月公司被省总工会授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状”。
(三)积极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公司教育引导职工“八小时内做一名好职工、八小时外做一名好公民”,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组织学习宣讲活动。公司坚持做到依法按章纳税,被评为“铜陵市A级纳税单位”、“全省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先进单位”,连续两届被评为铜陵市十佳诚信企业。在社会公德建设中,注重用身边人典型引路,涌现出10多年如一日照顾身患绝症妻子的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人物胡盛辉、舍身扑火救老人的市第九届“十佳”人物王永发、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23年兑现与战友生死之约的退伍军人方海鹰、市季评精神文明“十佳”事迹黄永东、刘亚君,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李琦家庭等一批先进典型。近两年先后5次组织职工向社会特困及受灾群众“献爱心捐款”达30万多元,仅去年支援四川抗震救灾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达16万多元。
二、完善机制,以“规”育人,为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章立制、完善机制是精神文明建设强企育人的重要措施。公司注重健全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管理机制、工作机制、评价机制和环境宣传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管理工作形成内部的“文明法典”,为促进公司科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一)建立了适应公司科学发展的精神文明管理机制。公司建立了双文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领导机构,建立完善了《公司双文明领导小组会议议事规则》、《公司双文明办公室例会管理办法》、《公司文明办公管理办法》,实行职工入厂上岗统一工装制度、工作和生产区域文明生产环境保洁制度、班组和机关办公室定置管理制度,重大传统节日、设备大修和迎峰度夏公司领导慰问一线职工制度。
(二)建立了“五四三二一”的工作机制。“五必访”:职工生老病死婚必访;“四好建设”: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两级班子的“四好班子建设”;“三级考核”: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公司对分场、分场对班组、班组对职工的三级管理考核;“两会”:每月召开协调会和例会;“一个体系”:建立于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目标工作体系。
(三)建立了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的评价机制。公司成立了文明创建和文明生产考核组,制定完善了《公司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公司双文明单位(部室)考核办法》、《基层领导班子精神文明建设等三项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等。
(四)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环境宣传机制。制定健全了双文明建设宣传信息、新闻发布和奖惩制度,开辟了“四个一”宣传阵地即:一网一窗一报一刊,建立了公司计算机局域网《铜电信息网站》,公司宣传橱窗、公司报《铜陵发电》、文学刊物《未名》、宣传标语牌等。宣传公司评选和受到上级表彰的各类先进集体、个人做到橱窗有像、报刊有文、会上有声,使职工学有榜样、做有示范、赶有目标。
三、构建载体,以“行”励人,为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公司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坚持了“四创四评四建”创建载体建设。
(一)“四创”。在抓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建设中分层分类,坚持以分公司为单位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以机关部室为单位开展创建文明部室活动,以班组为单位开展创建文明班组活动,以后勤窗口为单位开展创建文明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四创活动年初部署,每月度考核,验收评比,与经济责任制考核挂钩,与单位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挂钩。
(二)“四评”。公司开展“双文明单位、部室评选”、“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评选”、“十佳职工标兵评选”、“岗位学雷锋十佳青年评选”活动,近年来公司已评选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185名,十佳职工标兵120名,岗位学雷锋十佳青年100名,在全公司上下营造“企业重视先进人物、领导关心先进人物、职工学习先进人物”的环境氛围。
(三)“四建”。一是构建和谐社会,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之路。公司先后投资1亿多元开工建设3号机组脱硫系统、改造新建4号、3号发电机组电除尘成套设备,工业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及烟尘等达标排放,努力打造“绿色电力”,留驻“蓝天白云”。2008年12月18日开工建设的安徽省首台百万级发电机组是国内燃煤发电最大机组,工程投产后每年二氧化硫、烟尘减排量分别为5260吨、446吨,减排率分别为70%、30%,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大力实施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厂区共种植苗木227种、种植乔木、灌木50.8万多棵;绿篱4万米;植草坪12万平方米;人均绿地达52.1%,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二是抓好村企共建,先后与2个村开展了城乡共建活动,公司领导与共建村6名特困学龄儿童开展了手拉手助学活动。三是抓好军企共建工作,主动帮助驻地部队、上级武装部门解决实际问题,被授予“全国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称号。四是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不折不扣完成市文明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四、创建文化,以“新”启人,为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以新观念、新理念启迪职工,以新思路、新方法启发职工,以新文化、新知识启示职工,用新文化滋养企业管理、滋润职工心田,用企业文化引领企业管理品位的提升。
(一)科学发展,创新管理文化。结合公司制改制后创新管理的需要,立足创新内部管理和创新分配机制,先后邀请有关公司、进行专题培训、传授绩效优化、制度体系优化等管理理论,按照科学管理企业的制度体系优化要求,公司今年初重新梳理、修订、新建各项规章制度168个,向管理人员、班组骨干阐释重要的管理规章制度创新内涵;为公司绩效管理量体裁衣,着力推行KPI指标。
(二)以人为本,创新团队文化。一是着力建设学习型企业。为管理人员和班组职工购买配发了《细节决定成败》、《自动自发》、《态度是最有效的竞争力》、《你的工资从哪里来》等当代企业文化、团队建设文化最畅销书籍;坚持组织管理人员、班组骨干接受卫星课堂、专家面授等高端文化教育,创造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文化环境。二是重点发展人才文化。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发展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实行人才津贴、技师和高级技师评聘制度,每年开展“优秀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评选活动,近两年表彰“优秀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8名。大力推行专业带头人和导师带徒,发掘和培养更多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公司鼓励倡导职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对参加后续教育、取得与专业对口学历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精心培育向心文化。每年组织管理人员和班组骨干赴专业训练基地开展以培育团队精神为目标的拓展训练,两年来参训达200多人次。建立具有铜电特色的文学、书画、摄影、球类等文体协会组织10个。祖国六十华诞之际公司隆重举办“‘爱我中华、爱我铜电’红歌大家唱活动”。
(三)效益优先,创新绩效文化。在职工中开展“瞄准先进目标、优化经营指标”活动、“指标分解量化、目标考核科学化、经营管理精细化”活动;在百万机组工程建设中引入EPC总承包的国际最先进基建管理模式,开展优化“安全、质量、工期、造价”四大控制标杆活动,努力打造出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中国优质工程。2007至2008,公司发电主设备完好率、一类率均达100%,完成发电量70.48亿千瓦时,有2个QC成果获安徽省电力行业成果发布一等奖,2007年被授予“安徽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获“2007-2008年安徽省节能先进企业”、2008年“全省迎峰度夏工作三等奖”和“大机组连续运行奖”,实现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进步,公司驶进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第三篇:提高科学素质 促进科学发展1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汇报
宣恩县科协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现将我县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工作情况概要汇报。
一、工作概况
全民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将其列为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重点事项予以督查。“十一五”时期,主要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国发„2006‟7号)及其配套规定开展工作。进入“十二五”,要求更细,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新文件,明确了新要求、新措施。比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国办发„2011‟29号)、《湖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鄂政办„2011‟96号)、《恩施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 年)》(恩施州政办发„2011‟29号),各级《科学素质纲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都按照各级政府的要求,出台了实施细则,并努力实施。
我县的《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科协协调、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被誉为“宣恩模式”。通过几年的努力,变被动为主动,加压力上台阶,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在州政府“十一五”《科学素质纲要》工作检查考评中受到好评,荣获全州科普活动第一名奖、科普宣传第三名奖。2011年9月,在州政府“十一五”《科学素质纲要》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宣恩县做了典型发言。全面推介了宣恩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全县上下高度重视《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共同推动科学发展的成效,受到与会的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天然等州“四大家”领导和州直各单位、各县市政府领导和同志们的广泛赞誉。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结合宣恩实际,明确了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抓《科学素质纲要》工作、以《科学素质纲要》工作促进全县又好又快发展的定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比如:围绕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省级药品安全县”开展《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化虚为实”,工作有声有色。《科学素质纲要》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落实工作任务。今年,我们不仅完成常规工作任务(比如,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宣恩科普季活动),而且优质高效完成了省政府安排的“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任务,优质高效完成了国务院《科学素质纲要》办公室、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达的“全国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竞赛”任务,并获“全国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竞赛”先进单位奖(全州唯一),副省长、省科协主席郭生练亲自给宣恩颁奖;贡水白柚科普示范基地荣获省科协、省财政厅“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先进单位奖;贡水白柚协会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奖。
二、工作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检查考评
县委、县政府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高度重视。为加强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领导,2009年就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以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分管科技的副县长等县级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按照政策法规的要求,以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发文,对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实行工作考评,并对考评获得前三名的乡镇和县直单位分别予以表彰奖励。今年的全县综合目标考评文件,只对乡镇科技工作考评,未将县直单位纳入,和政策法规、和上级考评 3 要求有差距,建议按照规范要求,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纳入《科学素质纲要》工作考评。
州政府《科学素质纲要》考评组将于12月上旬对县政府开展2012工作考评,涉及到很多成员单位的工作,请县政府明确各成员单位 “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科学素质纲要》办公室主任(联络员)为具体责任人,予以落实。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宣恩实际,查漏补缺,协调配合,确保达标。
(二)加强社区科普工作
按照政策法规的要求,“„2012‟12号”《州委常委会议纪要》决定,“将社区科普工作纳入全州标准化社区建设范畴进行考核”,建议我县予以落实。
(三)提请县政府出台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的文件。2013年,是全国科普示范县的创建年。若能创建成功,将对提升宣恩的影响力和发展力起到重要作用。
(四)将《科学素质纲要》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2009‟13号《州政府常务会议纪要》”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把实施《纲要》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设并利用好一批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恩施州政办发„2011‟29号”文件也做出了相应规定,建议县政府每年预算《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经费5万元。
(五)实行科技乡镇长的委派和选派制 按照政策法规的要求,“„2012‟12号”《州委常委会议纪要》决定,“继续实行科技乡镇长的委派和选派制”,建议我县按此要求予以落实。
第四篇:加强作风建设 促进科学发展
加强作风建设 促进科学发展
-----在市国资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培训班的辅导提纲
蒋厚祥
一、作风及作风建设
(一)什么是作风
作风,据《现代汉语词典》,有两层意思。一是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如官僚作风,作风正派等。二是风格。他的文章作风朴实无华,等。显然,我们常讲的作风,实际上指的是前一种意思。再确切地讲,应该是指党的作风和政风。
(二)作风建设是一项经常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1、党的优良作风不是自发形成的,其产生既要有客观阶级基础,又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还要靠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集中工人阶级的高尚品质,把党员分散表现出来的好的作风加以总结、提高,并将其作为规范,在全党宣传推广,使之为全党多数人所认识和接受,从而成为全党范围内比较稳固的自觉行为和风尚,而不只是个别党员的模范行 动。这样,才可以说有了全党性的优良作风。
2、党的优良作风是在同各种不良作风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产党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外部的剥削阶级思想作风以及各种旧习气的影响和侵蚀,而且党内由于认识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和作风。党内正确的思想作风与错误的思想作风的斗争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种斗争将会贯穿于党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只有不断克服各种不良的作风,党的优良作风才能够形成、巩固和发展。
3、我党的优良作风是全党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作风建设。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就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中形成的全党统一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翻开历次党代会的报告,几乎每次都把作风建设作为一个部分来讲。并且在平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地为作风建设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2001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势主义、官僚主义;坚持 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近几届中纪委全会上,总书记都把作风建设作为中心议题来讲。在今年的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
(三)作风建设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客观形势的变化,向党提出了新的任务,也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作风不是凝固僵化,停滞不前的,它不能固定在某一水平上,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不断提高发展,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树立常抓不懈思想观念的同时,又要在一段时间里,抓住一些突出问题、重点问题,集中加以解决,使局面为之改观,真正取信于民。因此,作风建设必须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结合我们的实际来开展。(后面将专题阐述)
二、发展及科学发展(观)
(一)什么是发展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发展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事物由小到大、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二是指扩大(组织、规模等)。显然,我们这里所讲的发展,应该是第一层意思,指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有不同的模式(方式、方法与道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各异。社会发展模式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成败。近代工业革命造就了长期以来支配西方社会发展的工业化模式,它视发展为单纯的经济增长,把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指标视作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标志,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前一直被视为最有效的社会发展模式,直至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贫富两极分化、失业、恐怖活动、核威胁等严重结果后,人们才开始探索一种能体现新的发展理念的社会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模式”,实质上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能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要从过去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外延发展为主导方式和以重工业为中心,忽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均衡发展模式,逐步转向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态需要为目的和以内涵发展为主导方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社会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 4 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共同发展,实现生产增长、生活提高、生态改善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发展是最适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模式。
1、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 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4、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
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三、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一)加强作风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科学发展离不开作风建设。
党的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我们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有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是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其实,党的建设也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法宝之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领导几块革命根据地发展到领导全国政权,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就是在斗争中不断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清除党的肌体上的污毒,吸收新鲜血液,使党永远保持朝气蓬勃的生机和坚强的战斗力。共产主义事业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党也必须不断前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适当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党的建设包含了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四个方面。胡锦涛总书记 1997年在《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指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不解决好,科学发展观就很难落到实处。”“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自觉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和做法,扎实解决好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2、作风建设的目的和落脚点在于促进科学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中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加强作风建设,既要全面进行,又要突出重点。党的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五个方面。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又具有不同的内涵要求。在当前,应注意突出如下内容:
一是注重勤奋学习,进一步倡导良好的学风。要勤不要逼,我要学而不能要我学;要认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对工作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别的什么;要联系实际,扎扎实实,解决问题,而不是走过场。
二是注重亲民为民,进一步端正思想作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无往而不胜。亲民为民,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正确的群众 观点,真正深入群众,细心体察社情民意,增进与群众的感情,重视群众的诉求,关心群众的疾苦。要强化服务意识,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多办实事、多解难题。要始终心系基层、心系群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难,紧紧围绕“科学发展,造福人民”这一鲜明主题,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好一些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
三是注重真抓实干,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是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的核心内容,也是做好我们工作、发展各项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工作作风。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督促检查,一抓到底,抓出成效。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顾全大局、按科学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努力使计划、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
四是注重廉洁从政,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用来为自己、亲属或小集团谋私利,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决不能用手中的权力去谋取私利,决不能拿党的原则去做交易。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要做到不徇私情,“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要将权力置于监督之下,自觉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带头做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的表率,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使自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昂扬锐气、蓬勃朝气,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秉公办事,廉洁从政。
五是注重洁身自好,进一步纯洁生活作风。加强作风建设,就必须纯洁我们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范工作圈,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三)加强作风建设,要落实在促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上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推动全局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对各级领导干部是一个全面的考验。
按照省市的部署,今年的作风建设要突出抓好两项任务:一是认真开展“服务经济保增长,改善民生报稳定”(两保)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二是扎实开展“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专项治理活动。要紧密联系实际,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一要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推进机关作风创新;二要推进科学决策,着力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三要克服形式主义,着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四要加强党风建设,着力建设清廉干部队伍。前不久市里召开的倬风建设会议要求,在“两保”主题活动中要突出五个重点,11 即:宣传政策形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排忧解难,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到“三个结合”,即: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主题活动月与与我市实际情况结合,集中开展主题活动于促进日常工作结合。在抓好专项治理中,要针对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精神状态不佳、服务水平不高、执政能力不强和“三乱”等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机关效能,创建“四型机关”(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廉洁型)。
这是市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来的要求,我们应该狠抓落实。为此,我们应在如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1、重在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我们的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我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也是全新的,同样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2、重在切实履行好我们各自的工作职责。应该时刻想到,我们是做什么的,怎样才能做好。
3、重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解决问题。
第五篇:深化和谐社区建设 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深化和谐社区建设 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能否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与检验。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抢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机遇,提出“以强市富民为核心,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发展理念,强调政府工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实践中,把社区建设作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维护和实现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力求创新发展,为建设和谐武汉、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和谐社区建设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城市基层组织是我们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的分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城市社区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我们认为,加强社区建设,是贯彻“执政为民”理念、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城市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一个个基层社区有机构成,社区从微观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和谐社会必然以和谐社区为基础。武汉市城区共有1000多个社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大量的“单位人”逐渐演变为“社会人”、社区人,同时,作为“九省通衢”和万商云集之地,有百万以上流动人口进入社区,使得社区这一共同体结构越来越复杂。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单位承担的大量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职能不断从企业和政府中剥离出来,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需求和矛盾在社区都有相应的反映。社区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着市民对城市的认识和对政府的认同,社区建设成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只有全面加强各类社区建设,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现代新型社区,才能有效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广大市民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
第二,和谐社区建设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基础平台。社区是党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城市的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都要靠社区去贯彻和实施,居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最终要靠社区去了解和反映,推动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最终
要靠生活在社区中的千百万群众去创造、去实现。当前,武汉已步入人均GDP由2000美元到3000美元进而向5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武汉要在中部崛起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且夯实社区建设是做好城市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党和政府把社区各项工作做好了,城市工作的基础就得以加强,整个城市工作就有了可靠保证,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幸福感,进而才能激发出投身武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力量。
第三,和谐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是新形势下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的努力方向和明确要求。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城市跨越式发展,提出了建立“创新、亲民、务实、廉洁”的责任政府建设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职能建设,切实把主要精力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社区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有效载体,强化社区公共服务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合适切入点。建立政府自上而下与社区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结合,创新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使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好地落实在基层,来自群众的呼声可以更好地得到反应。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社区层面实现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适应了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积极努力探索和谐社区建设的规律
在多年的社区建设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群众为主题,以完善居民自治为导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灵魂,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逐步探索构建具有武汉特色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
第一,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努力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素质,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群众对社区建设到底有什么需求?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认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武汉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城市环境面貌日新月异,让广大市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就要从居民反映最强烈、需求最急迫、最有条件解决的地方着手。为此,我们提出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拟用三年时间分三批对全市7个中心城区的883个社区的市政、管理、服务等进行综合治理(计划提出时城市社区数为883个),其工作重点是“四到社区”,即就业和社会保障到社区、城市建设与管理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社区、综合服务社会化到社区。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我们提出把就业和社保工作直接落实到社区,通过在社区建立社保服务站,实现“就业工
作在社区,就业服务在社区”,各职能部门与社区对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我们坚持着眼于建设适宜人居的现代城市,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过去三年,武汉市累计投入20多亿元,改造社区泥巴路和破损路、安装路灯、改造排水管网、安装体育健身器材、整治社区脏乱差、加大拆除违力度以及增加社区绿化面积,建成覆盖883个社区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体系。
大力开展社会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着力推进治安防范、户籍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进社区,加强社区治安硬件设施建设,实行人防、物防、技防同步强化。今年3月起,武汉市委、市政府为小区居民建造“安全墙”工程正式启动,计划3年内投资9000万元,在住宅小区建立严密有效的防控体系。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实施“星光计划”,开展“吴天祥小组”等活动,为优抚对象、残疾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为社区内的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实施社区“纳凉工程”,为保障孤寡残弱等困难群体清凉度夏。实施“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开放工程”,将全市部分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此外,政府公共服务还进一步向家庭延伸,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拿出600万元,为这些“空巢”老人每人每年购买365小时的养老护理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迈开了实质性步伐。
第二,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居民自治为导向,不断提升社区自治功能
高度发达的居民自治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有效模式,也是一个城市民主法治水平的重要体现。在实践中,引导居民通过自治来解决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疑难问题。2003年,我们注重加强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确立“依法行政、有情操作”的原则,充分发动社区居民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好车主的思想工作,积极想办法为交车后的车主寻找社区就业岗位,努力消除“零就业家庭”,为他们寻找到新的生路。在“禁麻”的同时,将出租车起步价由8元调至3元,同时延伸公交线路,方便群众出行。
第三,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建立运转协调的社区管理体制
在和谐社区建设实践中,我们坚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社区居委会的主办作用、民间组织的促进作用、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协同参与作用,形成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与动力格局,建立了运转协调的社区管理体制。切实推进“四到社区”工作,我们要求民政、城建、城管、社保、公安、房产、文化、卫生等41个政府部门重心下移,条条进入、块块配合,使政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方方面面。切实贯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建立政务承诺公示制,将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投诉电话公示于社区,接受居民群众的求助和监督,保证政府工作真正落
实到社区。认真开展行风评议活动,集中开展社区“摘牌减负”行动,规范政府行为,做到任务进社区,包袱出社区,切实减轻社区负担。
第四,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灵魂,着力塑造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支撑
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既能潜移默化社区居民的言行,又能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我们将和谐社区建设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全市性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和社区体育运动会,开展武汉市“十大贤媳”、“十佳小公民”评选活动,设立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展览中心,展示优秀民间艺术,挽留城市“流动的记忆”,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文化工作机制。
第五,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正确评估社区建设的绩效
维护和增进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是衡量和谐社区建设的最高标准。在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过程中,始终强调群众满意的标准,坚持将社区成员受益率的高低、受益面的广度、受益的程度和频次、受益项目的重要性等,作为判断和谐社区构建工作成效的检验标尺。将“883行动计划”冠以“行动”,意在强调社区建设工作必须务实和落实,而不是停留在“讲故事”、“搞表演”上。武汉是内陆中心城市,城市建设欠账较多,社区建设要从武汉市情出
发,在建设模式上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着力解决与居民群众密切相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强调社区建设“为民”“普惠”标准,就是要通过扶贫帮困、排忧解难,让广大群众从社区建设中感受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为民建设社区、社区建设为民”,政府工作必须贴近群众,真正把社区居民放到决策者、参与者、评判者和受益者的位臵。为此,我们将和谐社区建设的标准细化量化为10大项1000分,请群众对社区建设打分测评。
武汉百步亭花园等社区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和民政部等部委联合推介,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的一面旗臶。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不断创新社区建设工作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武汉市社区建设将迈入新阶段。武汉市委、市政府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武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把“883行动计划”引向深入,让市民享受更民主、更舒适、更和谐的现代生活。
一是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公共服务,既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又是社区建设综合性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以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为契机,我们将抓紧制定《社区建设条例》等地
方性法规,建立健全决策与监督、设施维护与管理、利益关系调处等方面的制度,实现社区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科技、社区体育、社区治安服务,进一步明确市、区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和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拓宽领域,加快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步伐,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新举措,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和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坚持组织性动员和群众路线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方法。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既是居民的法定权利,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方向。推进社区民主自治,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的组织领导,努力培育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管理社区事务,积极探索建立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处理好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机构、业主委员会等横向关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社区文明程度在“四会”实践中得到加强和提高。
三是全面推进社区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本网络、以“四到社区”为主要内容、以信息化为有效手段、以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主体的社区新型长效管理模式。着力扩
大“96956武汉社区在线”的品牌效应,推进“户籍城管”进社区工作,建立社区联络员制度、社区巡查制度,健全社区预警应急机制和社区环境整治机制,促进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层级化和快速化,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变经验管理为专业管理,变传统管理为现代管理,提高社区管理效能。
四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向农村延伸。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方向,在做好110个建制村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全面实施以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四到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使武汉和谐社区建设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惠及更多市民。
五是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社区建设模式。深化和谐社区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和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的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社区建设模式。实践中我们既有传统型政府主体模式,又有现代企业主导模式,还有多类主体共建模式,不同模式对社区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制定和完善社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社区建设投资主体模式,鼓励民营资本甚至是外资等多种投资主体参与社区建设。
武汉是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在促进中部崛起的伟大实践中,再一次站在历史的抉择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加快
社区与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