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汇报材料(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部)解读
汇 报 材 料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2009年 1月 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鄂尔多斯(汉意为 “ 众多的宫殿 ” 市地处内蒙古自治 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母亲河所环绕,南以古 长城为界。全市总面积 8.7万平方公里,辖 7旗 1区。总 人口 154.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为 16.8万人。是一个 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鄂尔多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朝天顺年间, 蒙古族 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清顺治六年,设伊克 昭(汉语意为大庙盟;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 盟,设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这里降雨 稀少,气候较为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为 200毫米左右,属 典型的半荒漠草原。境内有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约占 全市总面积的 48%;此外,还有 48%的土地属于干旱硬梁及 丘陵沟壑区。
鄂尔多斯资源富集。全市拥有各类矿藏 50多种,其中 煤炭预测总储量 7630亿吨,已探明储量 1676亿吨,占全 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 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 地储量的三分之一,全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 —— 苏里
格气田位于境内。煤层气储量达 250亿立方米。有 “ 纤维宝 石 ” 和 “ 软黄金 ” 之称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就产自这里。全市 羊绒制品产量占到了全国的 1/
3、世界的 1/4。鄂尔多斯已 经成为中国绒城、世界羊绒产业中心。此外,天然碱、食 盐、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型能源也极为丰富。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走工 业强市之路, 着力构建 “ 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 ” 四大产业。全市先后引进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国内第 一条煤间接液化和年产 60万吨合成氨、年产 104万吨尿素 大化肥、年产 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国内最大的煤制二 甲醚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项目,为推动鄂尔多 斯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经济的 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从以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 为主、从贫困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2007年,全 市 GDP 达到 1150.9亿元, 财政总收入完成 200.8亿元。今 年前三季度,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120.2亿元, 预计到年 底地区生产总值可达到 1600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 228.9亿元(不含基金收入 ,预计到年底,财政收入可达到 260亿元(不含基金收入。鄂尔多斯市因此走出了一条符 合地区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十七大之后,胡锦涛总书记 视察鄂尔多斯时,称赞鄂尔多斯是 “ 一颗璀璨的明珠 ” ,誉 之为 “ 鄂尔多斯模式 ”。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矛盾也随 之产生。如:资源与环境压力问题、经济发展中社会分配 问题、重大突出事件的应急处臵问题等,客观地摆在了广 大干部群众面前,成为全市必须着手解决的突出问题。为 此,我市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全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兼 顾,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和谐鄂尔多斯建设。下面,按照 要求,我就鄂尔多斯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向各位领 导、专家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一、鄂尔多斯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
全市按照 《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内蒙 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指南》和《自治区科技厅关于申 报 “ 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 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 及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编制了《鄂尔多斯市可 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 , 提出了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总体战 略思想、原则、目标、发展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2007年 3月,我市成功地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自治区级可持续 发展实验区。在此基础上, 2008年 4月,市人民政府召集 有关部门重新修编了《鄂尔多斯市可持发展实验区规划》 , 6月中旬, 又邀请自治区有关专家对我市规划进行了初审。6月底,在自治区科技厅推荐下,特报请国家科技部批准, 将我市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1月 23— 26日, 国 家科技部二十一世纪管理中心组织专家组一行 9人考察了我
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实地查看、座谈和 评议,专家组对我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整 理意见,最后专家组一致同意推荐我市参加
国家可持续发展 实验区的评选。根据专家组的整理意见我们及时完成了《鄂 尔多斯市可持发展实验区规划》修改,现在报请国家科技 部参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评选。
二、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一经济发展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鄂尔多斯将以工业基地为核心, 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 构筑综合循环产业链,重点打造以下几个循环经济产业基 地:以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煤化工项目区为核心,形成煤 制油产业集群;以达拉特旗经济开发区、准格尔旗大路煤 化工接地为核心,形成煤制甲醇及下游产业集群;以乌审 旗纳林河化工项目区为核心,形成以煤为主、煤气互补的 化工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棋盘井工业园、蒙西高新技 术工业园、上海庙工业园等工业基地。以基地促集群,以 集群促产业。依托资源优势,使鄂尔多斯市能源重化工基 地之间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衔接、相互推动、多次转化增 值的循环产业体系,提升地区能源重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 力。
到 2012年, 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 “十五” 末降低 25%以上;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 7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
利用率达到 90%以上;水资源综合产出率在 2006年 48.1元 /立方米基础上提高 40%左右, 达到 67元 /立方米;工业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90%以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达到 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0%;二 氧化硫排放量 33.02万吨;烟尘排放量 25.5万吨;粉尘排 放量 5万吨;COD 排放量 2.1万吨;氨氮排放量 0.31万吨。
2、收缩转移, 集中发展现代农牧业。我市根据实际情 况,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牧业,以多种办法推进农牧业产 业发展,提高农牧业综合实力。一是重点推进农牧业发展 向沿河和城郊转移,立足沿河和城郊地区立地条件较好, 农牧业人口相对集中, 具有发展现代农牧业、避灾农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优势, 收缩传统农牧业战线, 引导农牧业向水源富集区和城郊地区集中,推动农牧业向 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沿河现代化农牧业经 济带。规划到 2012年在沿
河集中发展区建成 10万公顷现 代农业示范基地。二是科学规划农村牧区的发展方向。全 市根据各地的不同立地条件,划分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 发区和优先开发区,围绕 “ 三区 ” 规划,结合新农村新牧区 建设, 加大了人口转移力度。同时, 在全区率先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启动了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 促进生态自我修复。三是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灌 木纤维加工、饲草料加工、肉乳及特种农产品加工、沙棘 系列加工等农畜林沙产品加工产业。四是推行清洁生产, 开发绿色产品,按照国家质量认证标准,严格控制产品的 生产过程,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 产品的最终处臵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按照无公害绿色产 品的质量要求,大力发展温室大棚、规模化舍饲圈养、节 水灌溉等农牧业。
(二资源环境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继续贯彻“十分珍惜、合 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 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规划 2012年耕地保有量为 401766.0公顷, 草地面积调整到 5584013.0公顷,建设用地为 130500.0公顷,未利用地尚有 616800.0公顷,其中滩涂、苇地面积 76400.0公顷。具体措施一是 对耕地实行特殊的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 规定期限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现规划期内耕 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其数量和质量 要达到规划标准,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 件和生态环境。二是保护牧草地。对牧草地实行保护,特 别是对基本草牧场实行特殊保护,把保护草原,稳定草地 面积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三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 用地规划指标不能突破上一级规划下达指标。四是未利用 土地的综合开发、改造利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 原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 前提,以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2、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重点抓好地表水利水源工程 建设,同时进一步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潜力,充分发挥它们 的综合效益,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修复、更新和配套,再增 加可供水量 1.02亿 m 3,届时将使自产水资源的总开发利 用量达到 14.58亿 m
3。通过制度和体制建立“节水型”社 会,使节水成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自觉行为,提高用水效 率和效益,以更小的用水增加支持更大的经济增长。我市 作为资源性缺水和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煤炭和能源为 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工业布局、设计和建设中,节水应 当是高起点、严要求,采用世界现代工业节水先进技术一 步到位。我市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水权、水价、水市场在水资源优化配臵中的作用,用市场机制解决工业 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合理调整用水结构。现已按照黄河水 利委员会和自治区水利厅的要求, 在黄河南岸灌区试行 “水 权有偿转让” ,通过工业企业投资沿河灌区进行节水改造, 将节约出来的水用于工业生产。目前,经黄河水利委员会 批准,达电和鄂绒集团为黄河南岸灌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 的试点企业, 两企业拟投资 1.75亿元左右用于灌区节水改 造,将每年节约出来的 4200万 m 3的水用于电厂生产。另 外,我市将积极争取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解决部分工 业用水。根据《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提出的水 源分配方案:2010年第一期调入黄河的 40亿 m3水, 在兰
州-河口镇区间安排工业用水 8亿 m 3;2050年第三期调水 170亿 m 3,兰州-河口镇区间安排工业用水 11亿 m 3。处在 此区间的新兴工业城市-鄂尔多斯市, 要积极争取一定的工 业用水配额。
3、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坚持开发资源与保护资源相结 合,开发资源与节约资源相结合,开发资源与推进节能减 排相结合,使我市资源得到合理、有序、高效的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延长产业链,走 循环经济的路子, 通过产业链条, 真正把资源 “吃干榨尽”。同时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发 展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能源政策、产业政策的产业,实现 产业向园区集中, 工业向基地集中。规划到 2012年, 将鄂 尔多斯市建设成为一个超亿吨的煤炭开发基地,形成 3亿 吨的煤炭生产能力,同时实现煤炭就地转化率达 50%,真 正实现“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调节全国供需平衡的战略任务。力争在今后 5年期间,经过国家和周边 省区的共同努力,形成鄂尔多斯盆地累计探明储量万亿立 方米以上、年产量在 1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生产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本市和周边地区的化工矿产资源,大力发展 煤化工产业。煤化工要重点扶持 500万吨煤液化项
目,到 2012年建成年产 670万吨的煤液化基地;充分开发应用煤 焦化、液化、气化、电石化和萃取等技术,到 2012年形成 年产捣固焦 300万吨的生产规模和年产 500万吨的高载能
产品生产能力;盐碱硝等传统无机化工要加强矿山建设, 加大技改力度, 努力开发层状硅酸钠、冬青油等下游产品, 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焦油、人造石油、煤气、电石、腐植酸等化工产品,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增 加市场份额,逐步形成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相辅相成,共 同发展的化工基地。依托本市丰富的石膏、石英砂、高岭 土、陶瓷粘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积极发展无机非金 属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石膏制品、建筑陶瓷、玻璃纤维、水晶砖、粉煤灰砖等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 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三生态建设与保护
继续坚持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切实加强森林 草原保护。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生态恶化地区和生 态建设项目区继续实行全年禁牧,牧区的其余地区实行 4— 6月休牧,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向划区轮牧过渡。加强对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工作的督查,实行问责制, 对执行不力地区的责任人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同时全面 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 工程,积极推广各项适用技术,打造生态精品工程。重点 生态建设工程要与城镇、工矿区、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相 结合,加大对非公有制业主和大户植树种草的支持力度, 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的管理办法,活化造管机制,提高尽责 率。要制定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谁绿化谁所有,谁投入
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等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 业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参与生态建设,大力培育后备森 林资源。要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之间的关 系,在提高森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确保森林资源不受 损失。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加快林 业发展的决定》和《鄂尔多斯市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贯彻 〈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 实施意见》。规划到 2012年, 全市森林面积达到 3000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 27.2%,植被
覆盖度达到 75%以上,新改 良草场 2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000平方公里,林 沙产业增加值达到 30亿元,农牧民人均林沙产业纯收入 1300元。人造板规模达到 40万立方米,加工饲料 100万 吨,造纸 30万吨,制浆 4万吨,生产饮食品等 7万吨,制 药及保健品 0.02万吨。毛乌素沙地以建设“生态经济园” 为主,实施全面治理;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措 施,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干旱硬梁区以保护和恢复原 生植被为主,建设保护型生态经济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生 态移民,封禁保护,进行综合治理;无定河、黄河流域, 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护岸林、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道 路两侧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工矿企业及城区,坚持“一矿 一企治理一山一沟, 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 , 加强环城林 带建设,增加城市绿地。建设重点是抓好以沙柳、柠条、杨柴、沙棘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在后续产业方面, 对现有企业进行整合、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提质提效, 新建一批林沙加工企业。
(四社会发展
1、建设文明生态社区。在社区大力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建立群众文化社团组织,开展多种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丰富社区业余生活;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的教育和宣传,扩大我市与瑞典合作的生态小区建 设面积, 推广利用国外节水环保卫生洁具, 增强环保意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道德法制宣传活动;抓住民主 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四个环节,把村民 委员会建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觉执行党 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较高凝聚力的基层群众自 治组织。规划到 2012年,各旗区要建有建筑面积 2500平方米以上的行政、经济等综合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并具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生活 服务、法律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功能。至 2012年全市 90%以上的社区建有社区网上服务系统,并实现区、街道、社 区三级联网。全面构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至 2012年全市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 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纳 入信息化建设中, 至 2012年, 实现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 基础,集电子病历、双向转诊、全科医疗、慢性病管理、健康促进等一系列功能为一体的信息收集、存储与共享。至 2012年 90%以上社区要建有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
化中心和一个室外体育(健身中心,实现“十分钟文体 活动服务圈”。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 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努力朝着“城乡就 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 多的人依法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的劳动 保障事业发展目标推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体措施一是尽快建立健全 最低养老金制度,尤其是加快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 动和转移的新型制度框架,为每一个进城务工的人员建立 社会保障账户,并且账户资金可以转移。二是调整财政支 出结构, 控制不合理支出, 通过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改变社会保障的固有形态,促进社会保障走出单一的财政 范畴,逐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局 面。三是逐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政策体系,启动城镇居民 基本医疗保险,在制度上实现全民医保。四是设立一个或 数个地区性的社会统筹资金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养老 保险基金投资监管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险投资组合。五是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健全社会保障的预算体系,建 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支出的合理增长机制。规划到 2012年, 解决全市 20万农牧民就业问题, 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劳
动合同签定率达到 95%,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 签定率达到 80%,劳动举报案件结案率保持在 95%以上。
3、城镇化建设。以“畅通城、文化城、生态城”为目 标,集中精力打造康巴什新区——铁西区——旧城区“一 城三区”的城市核心区。“十一五”期间,把东胜建成一座 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产业承载能力强、带动辐射作用大,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努力建成全国卫生城市 和自治区级生态环保城市、十星级文明城市。到 2012年,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70%以上,年均增长 3个百分点以上;中心城市人口力争达到 60万人;城镇 GDP 占全市 GDP 比重达到 95%以上,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 23%以 上;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 32平方米, 人均拥有 公路面积达到 28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 98%以上,增 长 13个百分点;供气普及率达到 85%以上,增长 15个百 分点;城区绿化率达到 35%以上,增长 23个百分点;人
均公共绿地 9.5平方米,增加 2.88平方米;基本社会保障 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建成全国文民城市。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全面实施, 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 有关局委一把手为成员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编制领导 小组,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启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研
究解决,加强了对全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先后制定 出台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 见》、《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污染物减排工作实施 意见》、《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治理整顿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文件,为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政策保障。同时,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支持可持续 发展的技术创新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可持 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2、内引外联,加强合作。今年,市人民政府及科技局 分别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 京理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 TAFE 学院等国 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签定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清 华大学全面合作协议》、《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与清华大学 科学技术开发部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协议》、《鄂尔多斯 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高技术局科技合作协议》、《鄂尔多斯市 人民政府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 议,并重点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 备制造、生物工程、文化旅游、国际商务、现代农牧业等 领域展开全面合作。2006年,我市与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合 作实施 “ 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 ” 项目。该 项目旨在减少贫困,通过利用创新性的科技特派员(TTF 制度,使农牧民掌握适当的技术和技能,提高农牧业生产效
率,增加农牧民收入。项目实施两年来,培训试点农牧民 72000人(其中妇女 20000人 ,培训乡土人才 20人,带动 了试点旗奶山羊养殖、水产养殖、肉羊养殖、瓜果蔬菜种植、肉猪养殖产业化的发展。另外,我市还与日本、美国、加 拿大、意大利等国家有关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 作关系。
3、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下一步,市人民政府将根 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在可持续 发展机制建设上,积极探索和完善既符合市情特点、又适 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工作机制。针对部门、行业条块分割 的现实,要积极建立可持续发展协调与决策机制;针对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创新思路,建立 适应市场体制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积累及投资引导机制;为 加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将建立规 划实施监控与管理机制;此外, 还要建立社会保障与安全、公众参与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 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序推进。
4、理清思路, 突出重点。近年来, 按照市委提出的 “ 三 个转变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向构筑社会资源优势转变、城 乡二元分割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依靠优惠政策拉动向依 靠自主增长转变的工作思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将重 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条不紊地推进城乡 统筹发展。全市要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为目标,集中精力抓好“城镇化推进、农牧业人口转移、现代农牧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 系建设、素质提升、就业促进、社会保障以及基层民主推 进等十大工程”,通过推进“十大工程”,彻底打破城乡二元 结构,改善城市配套设施,扩大城市化率,促进和谐社会 建设进程。二是要围绕建设全国低碳经济试验区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全市要积极发展可再生 能源,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重点发展 风能,稳步发展太阳能,合理发展生物质能,大力开发利 用沼气,使可再生能源在全市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重逐步 提高。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商贸、教育、现代 物流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全面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 调、健康、快速发展。三是要规范以煤炭为主的经济体系。按照市委、政府提出重点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目标,坚持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构筑大煤炭、大煤 电、大化工、大循环的工业格局。在煤炭产业上,要加强 煤炭资源的整合,极大地提高资源回采率和集中度。
重点 在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生产集中度、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强化安全生产、规范管理体制和保障运输体系等方面做文 章,促进全市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规范煤炭资 源配置条件,鼓励发展煤炭转化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或以煤 炭开采带动社会事业发展。今后,在矿业权设置中,无论
是已探明或尚需探明的资源,都要向煤化工、煤液化、煤 电、煤层气等重点大项目配套,确保煤炭就地转化量达到 50%以上或更高。同时,还将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要 求凡是需要配置资源的企业,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数额的资 金用于文化、旅游和教育事业。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方 面,要继续加大下游产业的研发与利用,努力实现产业升 级、产业延伸,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四是要认真贯彻环境 保护基本国策,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 然相和谐。全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加强环评工作,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下大力气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同时,还要围绕当前的产业 状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上就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如有不妥之 处,望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第二篇:汇报材料(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部)
汇 报 材 料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2009年1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鄂尔多斯(汉意为“众多的宫殿”)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母亲河所环绕,南以古长城为界。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7旗1区。总人口154.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为16.8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鄂尔多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朝天顺年间,蒙古族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清顺治六年,设伊克昭(汉语意为大庙)盟;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这里降雨稀少,气候较为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为200毫米左右,属典型的半荒漠草原。境内有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8%;此外,还有48%的土地属于干旱硬梁及丘陵沟壑区。
鄂尔多斯资源富集。全市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其中煤炭预测总储量7630亿吨,已探明储量1676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地储量的三分之一,全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位于境内。煤层气储量达250亿立方米。有“纤维宝石”和“软黄金”之称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就产自这里。全市羊绒制品产量占到了全国的1/
3、世界的1/4。鄂尔多斯已经成为中国绒城、世界羊绒产业中心。此外,天然碱、食盐、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型能源也极为丰富。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着力构建“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产业。全市先后引进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和年产60万吨合成氨、年产104万吨尿素大化肥、年产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国内最大的煤制二甲醚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项目,为推动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从以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从贫困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2007年,全市GDP达到1150.9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00.8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2亿元,预计到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可达到1600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228.9亿元(不含基金收入),预计到年底,财政收入可达到260亿元(不含基金收入)。鄂尔多斯市因此走出了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十七大之后,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鄂尔多斯时,称赞鄂尔多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誉之为“鄂尔多斯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如:资源与环境压力问题、经济发展中社会分配问题、重大突出事件的应急处臵问题等,客观地摆在了广大干部群众面前,成为全市必须着手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市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和谐鄂尔多斯建设。下面,按照要求,我就鄂尔多斯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一、鄂尔多斯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
全市按照《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指南》和《自治区科技厅关于申报“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及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编制了《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提出了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思想、原则、目标、发展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2007年3月,我市成功地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此基础上,2008年4月,市人民政府召集有关部门重新修编了《鄂尔多斯市可持发展实验区规划》,6月中旬,又邀请自治区有关专家对我市规划进行了初审。6月底,在自治区科技厅推荐下,特报请国家科技部批准,将我市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1月23—26日,国家科技部二十一世纪管理中心组织专家组一行9人考察了我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实地查看、座谈和评议,专家组对我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整理意见,最后专家组一致同意推荐我市参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评选。根据专家组的整理意见我们及时完成了《鄂尔多斯市可持发展实验区规划》修改,现在报请国家科技部参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评选。
二、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一)经济发展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鄂尔多斯将以工业基地为核心,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构筑综合循环产业链,重点打造以下几个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以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煤化工项目区为核心,形成煤制油产业集群;以达拉特旗经济开发区、准格尔旗大路煤化工接地为核心,形成煤制甲醇及下游产业集群;以乌审旗纳林河化工项目区为核心,形成以煤为主、煤气互补的化工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棋盘井工业园、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上海庙工业园等工业基地。以基地促集群,以集群促产业。依托资源优势,使鄂尔多斯市能源重化工基地之间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衔接、相互推动、多次转化增值的循环产业体系,提升地区能源重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到2012年,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5%以上;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7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水资源综合产出率在2006年48.1元/立方米基础上提高40%左右,达到67元/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二氧化硫排放量33.02万吨;烟尘排放量25.5万吨;粉尘排放量5万吨;COD排放量2.1万吨;氨氮排放量0.31万吨。
2、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现代农牧业。我市根据实际情况,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牧业,以多种办法推进农牧业产业发展,提高农牧业综合实力。一是重点推进农牧业发展向沿河和城郊转移,立足沿河和城郊地区立地条件较好,农牧业人口相对集中,具有发展现代农牧业、避灾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优势,收缩传统农牧业战线,引导农牧业向水源富集区和城郊地区集中,推动农牧业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沿河现代化农牧业经济带。规划到2012年在沿河集中发展区建成10万公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二是科学规划农村牧区的发展方向。全市根据各地的不同立地条件,划分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先开发区,围绕“三区”规划,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大了人口转移力度。同时,在全区率先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启动了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促进生态自我修复。三是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灌木纤维加工、饲草料加工、肉乳及特种农产品加工、沙棘系列加工等农畜林沙产品加工产业。四是推行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按照国家质量认证标准,严格控制产品的生产过程,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臵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按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质量要求,大力发展温室大棚、规模化舍饲圈养、节水灌溉等农牧业。
(二)资源环境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继续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规划2012年耕地保有量为401766.0公顷,草地面积调整到5584013.0公顷,建设用地为130500.0公顷,未利用地尚有616800.0公顷,其中滩涂、苇地面积76400.0公顷。具体措施一是对耕地实行特殊的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现规划期内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其数量和质量要达到规划标准,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二是保护牧草地。对牧草地实行保护,特别是对基本草牧场实行特殊保护,把保护草原,稳定草地面积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三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不能突破上一级规划下达指标。四是未利用土地的综合开发、改造利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2、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重点抓好地表水利水源工程建设,同时进一步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潜力,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效益,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修复、更新和配套,再增加可供水量1.02亿m3,届时将使自产水资源的总开发利用量达到14.58亿m3。通过制度和体制建立“节水型”社会,使节水成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自觉行为,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以更小的用水增加支持更大的经济增长。我市作为资源性缺水和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煤炭和能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工业布局、设计和建设中,节水应当是高起点、严要求,采用世界现代工业节水先进技术一步到位。我市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水权、水价、水市场在水资源优化配臵中的作用,用市场机制解决工业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合理调整用水结构。现已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和自治区水利厅的要求,在黄河南岸灌区试行“水权有偿转让”,通过工业企业投资沿河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将节约出来的水用于工业生产。目前,经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达电和鄂绒集团为黄河南岸灌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的试点企业,两企业拟投资1.75亿元左右用于灌区节水改造,将每年节约出来的4200万m3的水用于电厂生产。另外,我市将积极争取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解决部分工业用水。根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提出的水源分配方案:2010年第一期调入黄河的40亿m3水,在兰州-河口镇区间安排工业用水8亿m3;2050年第三期调水170亿m3,兰州-河口镇区间安排工业用水11亿m3。处在此区间的新兴工业城市-鄂尔多斯市,要积极争取一定的工业用水配额。
3、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坚持开发资源与保护资源相结合,开发资源与节约资源相结合,开发资源与推进节能减排相结合,使我市资源得到合理、有序、高效的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延长产业链,走循环经济的路子,通过产业链条,真正把资源“吃干榨尽”。同时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发展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能源政策、产业政策的产业,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向基地集中。规划到2012年,将鄂尔多斯市建设成为一个超亿吨的煤炭开发基地,形成3亿吨的煤炭生产能力,同时实现煤炭就地转化率达50%,真正实现“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调节全国供需平衡的战略任务。力争在今后5年期间,经过国家和周边省区的共同努力,形成鄂尔多斯盆地累计探明储量万亿立方米以上、年产量在1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生产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本市和周边地区的化工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煤化工要重点扶持500万吨煤液化项目,到2012年建成年产670万吨的煤液化基地;充分开发应用煤焦化、液化、气化、电石化和萃取等技术,到2012年形成年产捣固焦300万吨的生产规模和年产500万吨的高载能产品生产能力;盐碱硝等传统无机化工要加强矿山建设,加大技改力度,努力开发层状硅酸钠、冬青油等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焦油、人造石油、煤气、电石、腐植酸等化工产品,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增加市场份额,逐步形成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化工基地。依托本市丰富的石膏、石英砂、高岭土、陶瓷粘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积极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石膏制品、建筑陶瓷、玻璃纤维、水晶砖、粉煤灰砖等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三)生态建设与保护
继续坚持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切实加强森林草原保护。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生态恶化地区和生态建设项目区继续实行全年禁牧,牧区的其余地区实行4—6月休牧,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向划区轮牧过渡。加强对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工作的督查,实行问责制,对执行不力地区的责任人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同时全面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积极推广各项适用技术,打造生态精品工程。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要与城镇、工矿区、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相结合,加大对非公有制业主和大户植树种草的支持力度,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的管理办法,活化造管机制,提高尽责率。要制定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谁绿化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等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参与生态建设,大力培育后备森林资源。要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之间的关系,在提高森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确保森林资源不受损失。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鄂尔多斯市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12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2%,植被覆盖度达到75%以上,新改良草场2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平方公里,林沙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农牧民人均林沙产业纯收入1300元。人造板规模达到40万立方米,加工饲料100万吨,造纸30万吨,制浆4万吨,生产饮食品等7万吨,制药及保健品0.02万吨。毛乌素沙地以建设“生态经济园”为主,实施全面治理;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措施,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干旱硬梁区以保护和恢复原生植被为主,建设保护型生态经济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生态移民,封禁保护,进行综合治理;无定河、黄河流域,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护岸林、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道路两侧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工矿企业及城区,坚持“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加强环城林带建设,增加城市绿地。建设重点是抓好以沙柳、柠条、杨柴、沙棘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在后续产业方面,对现有企业进行整合、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提质提效,新建一批林沙加工企业。
(四)社会发展
1、建设文明生态社区。在社区大力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建立群众文化社团组织,开展多种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丰富社区业余生活;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宣传,扩大我市与瑞典合作的生态小区建设面积,推广利用国外节水环保卫生洁具,增强环保意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道德法制宣传活动;抓住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四个环节,把村民委员会建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觉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较高凝聚力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划到2012年,各旗区要建有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以上的行政、经济等综合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并具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生活服务、法律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功能。至2012年全市90%以上的社区建有社区网上服务系统,并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全面构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至2012年全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信息化建设中,至2012年,实现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集电子病历、双向转诊、全科医疗、慢性病管理、健康促进等一系列功能为一体的信息收集、存储与共享。至2012年90%以上社区要建有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化中心和一个室外体育(健身)中心,实现“十分钟文体活动服务圈”。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努力朝着“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多的人依法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目标推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体措施一是尽快建立健全最低养老金制度,尤其是加快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动和转移的新型制度框架,为每一个进城务工的人员建立社会保障账户,并且账户资金可以转移。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控制不合理支出,通过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改变社会保障的固有形态,促进社会保障走出单一的财政范畴,逐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局面。三是逐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政策体系,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制度上实现全民医保。四是设立一个或数个地区性的社会统筹资金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险投资组合。五是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健全社会保障的预算体系,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支出的合理增长机制。规划到2012年,解决全市20万农牧民就业问题,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定率达到95%,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定率达到80%,劳动举报案件结案率保持在95%以上。
3、城镇化建设。以“畅通城、文化城、生态城”为目标,集中精力打造康巴什新区——铁西区——旧城区“一城三区”的城市核心区。“十一五”期间,把东胜建成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产业承载能力强、带动辐射作用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努力建成全国卫生城市和自治区级生态环保城市、十星级文明城市。到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中心城市人口力争达到60万人;城镇GDP占全市GDP比重达到95%以上,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3%以上;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2平方米,人均拥有公路面积达到28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增长13个百分点;供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增长15个百分点;城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增长23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9.5平方米,增加2.88平方米;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全国文民城市。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有关局委一把手为成员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启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加强了对全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先后制定出台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见》、《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污染物减排工作实施意见》、《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治理整顿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文件,为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2、内引外联,加强合作。今年,市人民政府及科技局分别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TAFE学院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签定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全面合作协议》、《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与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协议》、《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高技术局科技合作协议》、《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并重点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工程、文化旅游、国际商务、现代农牧业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2006年,我市与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合作实施“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该项目旨在减少贫困,通过利用创新性的科技特派员(TTF)制度,使农牧民掌握适当的技术和技能,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增加农牧民收入。项目实施两年来,培训试点农牧民72000人(其中妇女20000人),培训乡土人才20人,带动了试点旗奶山羊养殖、水产养殖、肉羊养殖、瓜果蔬菜种植、肉猪养殖产业化的发展。另外,我市还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有关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下一步,市人民政府将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在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上,积极探索和完善既符合市情特点、又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工作机制。针对部门、行业条块分割的现实,要积极建立可持续发展协调与决策机制;针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创新思路,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积累及投资引导机制;为加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将建立规划实施监控与管理机制;此外,还要建立社会保障与安全、公众参与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序推进。
4、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近年来,按照市委提出的“三个转变”(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向构筑社会资源优势转变、城乡二元分割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依靠优惠政策拉动向依靠自主增长转变)的工作思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条不紊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市要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中精力抓好“城镇化推进、农牧业人口转移、现代农牧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素质提升、就业促进、社会保障以及基层民主推进等十大工程”,通过推进“十大工程”,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城市配套设施,扩大城市化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二是要围绕建设全国低碳经济试验区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全市要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重点发展风能,稳步发展太阳能,合理发展生物质能,大力开发利用沼气,使可再生能源在全市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重逐步提高。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商贸、教育、现代物流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全面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三是要规范以煤炭为主的经济体系。按照市委、政府提出重点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目标,坚持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构筑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的工业格局。在煤炭产业上,要加强煤炭资源的整合,极大地提高资源回采率和集中度。重点在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生产集中度、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强化安全生产、规范管理体制和保障运输体系等方面做文章,促进全市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规范煤炭资源配臵条件,鼓励发展煤炭转化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或以煤炭开采带动社会事业发展。今后,在矿业权设臵中,无论是已探明或尚需探明的资源,都要向煤化工、煤液化、煤电、煤层气等重点大项目配套,确保煤炭就地转化量达到50%以上或更高。同时,还将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要求凡是需要配臵资源的企业,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文化、旅游和教育事业。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方面,要继续加大下游产业的研发与利用,努力实现产业升级、产业延伸,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四是要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全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加强环评工作,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下大力气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同时,还要围绕当前的产业状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以上就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
谢谢!
第三篇:邵东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总结
邵东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总结
邵东县位于湖南省中部,总面积1768平方公里,属衡邵丘陵区。耕地面积61.8万亩,全县辖29个乡镇(场)。到2011年底,总人口约127万人,每平方公里684人,人平耕地0.51亩,人均水资源总量1150立方米,国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相对贫乏。我县自1999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县委、县政府围绕我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我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与工作特点
自1999实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来,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02亿元,比1998年增加75.1亿元,年均递增9.4%;财政收入12.36亿元,比1998年的2.5亿元增加9.9亿元,年均递增13.1%。银行存款余额突破164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60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78元,大部分地区人民生活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2011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12名,在全市一直以来雄居第一,经济总量占邵阳市12个县市区总量的五分之一多,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民营经济占GDP总量95%,是湖南省民营经济试点县,又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县,科技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例,先后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被国家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县”;被省知识产权授予湖南省知识产权示范县,被国家知识产权授予全国知识产权百强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跨入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县,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均有新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们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全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与持续发展,为推动中部内陆县(市)的可持续发展起了一定的示范样板作用。
(一)开发与治理同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步入良性循环
1、加强农田生态保护。一是水利基础建设和农田低度改。几年来,投入资金3.9亿元,劳力8900万个,治理病险水库86座,山塘挖深加固防渗3.7 万口,增加旱涝保收面积4.6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7平方公里,解决了3.52 万人的饮水困难;实施坡耕地改造治理工程,治理改造坡耕地4.5 万亩;投资11730万元进行稻田低改,低改面积6.36万亩,新修高标准水渠630公里。二是大力推广以秸杆还田培肥地力、优化农田生态为目的的耕保护沃土工程,使农田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三是为了有效遏制化学肥料对农田土壤的负面作用,狠抓了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四是严格控制有机磷农药在我县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安全,大力推 广高效低毒农药和频波杀虫灯,使农田生态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2、加强水污染治理。为解决邵东的重点污染——水污染的难题,县政府下决心关闭效益较好的县造纸厂及13家电镀厂、23家漂染厂和5家有污染的化工企业,县城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百分之百,使邵水污染基本得到治理。
3、加强废气治理。为确何人民生活环境和工农业生产不受影响,县环保部门组织专门班子对排放有害气体的企业进行重点整治,全部取缔土法炼铅,关闭土法炼焦80多家,整治机制砖厂8家,使空气中的废气排放量大为减少。
4、加强石膏采空区治理。为保证县城繁华及城区人民安居乐业,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办公室,对县城石膏采空区进行专项整治管理,到目前已投资14800万元,封闭了县城区及周围22个石膏矿,搬迁采空区上有安全隐患的单位5个、居民户1820人;胶结充填13450立方,使县城采空区部分得到治理,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5、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到2011年,全县共完成各类造林工程总面积40.61万亩,合格面积38.98万亩,四旁植树5360万株,退耕还林面积9.8万亩,完成任务的110%。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我县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29.5%提高到2011年的33.2%。宜林荒山基本消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效益日趋显著。
6、加强矿藏资源开发整治。根据《矿产资源法》和我县的具体情况,县委、县政府狠抓了县内矿山企业的整顿,对现有小煤窑、小石膏矿的开采条件、安全措施、设备状况、资源回收率进行严格审查与评估,对破坏性开采者予以取缔;以整顿乱挖、乱采、破坏大矿生产的小矿为重点,对煤炭、石膏开发秩序进行综合治理;近几年来共关闭小煤矿46个,停产整顿中型煤矿12个。同时,为了合理利用地下资源和保护环境,还整顿了焦煤生产和粘土砖生产,关闭了土法炼焦、炼铅等矿山企业80多家,提高资源利用率。国土等部门联合对各大煤矿、石膏矿井资源利用情况、开采水平进行巡回检查;国土主管部门协助政府将煤炭、石膏等开发利用秩序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资源管理的责任目标,并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依据之一。
(二)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邵东县人均耕地较少,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全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难点。我县通过“三抓一发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开辟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新景象。一是抓农村能源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大可再生能源和“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大力促进农村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2011年,全县共推广上流浮罩式沼气池2500多口,总池容达2.5万多立方米,年均产气1200立方米,折合标煤800吨,相当于年节约资金200万元。同时开展了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能为农户每年节约农药化肥等生产开支150万元。二 是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到2011年,全县共发展中药材15万亩,黄花菜6.5万亩,蔬菜15万亩,生猪180万头;进一步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优质稻面积达到55万亩;梅花鹿、野猪、波南杂交山羊、绿毛龟等特种养殖大量增加;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0个,其中年产值过500万元的企业26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5个,邵东县中药饮片厂投资6000万元,走“科、农、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2003年已建成投产,年产饮片5000吨以上,产值过26000万元,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邵东县古奇洞玫瑰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2010年建成投产,年产玫瑰系列产品6000吨,产值达3.1亿元,出口创汇3100万元美元。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三是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专利产品――“庄稼乐”频波杀虫灯,2008年县科技局安排科技经费10万元给予重点支持,并组织县植保站、各乡农技站推广应用。全年在水稻上共推广使用杀虫灯2000多盏,应用面积6万亩(次)。据统计,频波杀虫灯的推广应用,不仅为全县农业增收节支600万元,而且生产出的稻谷安全可靠,经湖南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验,未检出农药残毒。推广应用频波杀虫灯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全县有6个农产品基地获得了农业部有机农产品认证。邵东县团山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获得了农业部有机香米和有机黄花菜认证,年产有机产品2000多吨。四是发挥农 业传统产品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玉竹、黄花菜是我县传统农产品,栽培中药材历史悠久,年产量、出口量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我县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中药材和黄花菜生产,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聘请教授专家,研究推广栽培和加工新技术,提高栽培效益和产品的竞争能力。2011年,全县中药材栽培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值18 亿元,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国家玉竹GAP(示范)基地”。黄花菜栽培面积达6.5万亩,年产值4亿元。中药材和黄花菜基本上形成了产业化生产。
(三)推动小型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我县以小五金、机械配件、铝制品、打火机、中药材、皮具箱包为主导产品的小型企业数量多,总产值规模大,尤其是这五大支柱产业起步早,民营企业崛起快,但总体上存在“小、散、弱”问题。县委、县政府按市场取向和规模经营的原则,引导和扶持了一批优势骨干个私企业组建股权多样化、经营规模化的企业集团,把同类产品或配套产品的企业联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建成紧密型或松散型的集团公司或行业协会。近两年来全县共组建五金、打火机、皮具等八大集团公司,有8万多从业人员,年生产总值过40多亿元,2011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由1000多家个私皮具企业组成的集团公司,年产值10亿多元,产品有3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改变了生产经营长期处于低级阶段,产品质量档次低的局面。全县13个骨干打 火机个私企业联合成立了东亿电气有限公司,形成从零配件到成品一体化生产、机械化灌装,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2011年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
(四)加强产业园建设,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平台 依照本地产业特点,着力打造以几大支柱产业为主的产业园,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投资320多亿元,建设了七大产业园,其中在县城东面,投资150亿元,占地20平方公里,建设邵东县生态产业园;在廉桥镇,投资20亿元,建成了廉桥中药材产业园;在仙槎桥镇,占地600亩,投资20亿元,建成小五金加工产业园;在周官桥乡,占地1000亩,投资25亿元,建成打火机产业园;在流泽镇,占地1200亩,投资15亿元,建成铝制品产业园;在火厂坪镇,占地1800亩,投资40亿元,建成机械配件和机械再制造产业园;在县城西南,占地2000亩,投资50亿元,建成中国皮都产业园。2011年入园规模企业达121家,年产值达210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0%多,创国际品牌9个,国家名牌21个,省级品牌48个,申报专利161件。
(五)加强基础建设,可持续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资源短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县通过加强规划,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以缓解资源紧缺。按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县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完成了县城工业小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汽车西站等建设性详规。同时加大了基础建设的 投资力度:投资8000万元,实施西水东调工程建设,将资江水从邵阳市引入邵东,实现日给水量15万吨,从根本上解决了邵东县城16万人口的饮水问题,彻底解决了制约县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投资1.6亿元,建成了220千伏的青山变电站和110千伏的宋家塘和荷花两座变电站,全面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缓解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用电紧张的矛盾;投资2.8亿元进行省道S315邵东段全线37.24公里的改道修建,完成潭邵高速公路邵东段通车和320国道县内39公里的硬化,实现全县个个乡镇通客车,村村通公路;投资3亿元修建电信大楼,加快了电信和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农村电话县”、“移动电话县”目标。
(六)依靠市场优势,带动城市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邵东县市场繁荣,商贸活跃,市场体系日趋成熟,各类市场星罗棋布,遍及全县城乡各地。目前有各种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100多个,市场占地面积2000多亩,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国有、民营资金占市场投资总额已突破10亿元。城镇扩展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建制镇由11个发展到17个,城镇人口达到44.5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2.5%提高到37%,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3平方公里。县城外16个建制镇共投入1.2 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落迅速崛起。以邵东工业品市场为轴心,陆续发展起来的有中南五金大市场、邵东家电城、邵东眼镜城、邵东建材大市场、邵东农林产品批发城、中南皮革鞋业城、邵东服装城等12个投资上千万元的大型专业市场。市场建设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各类市场每年上缴税费突破1亿元。市场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县涌现出285个各类专业加工村,15000多个家庭工业,500多家私营企业。市场建设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近5年内县城新增城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努力建设生态城乡。近年来,完成县城13条主干道路、4个广场的高标准改造,新建500余亩的昭阳公园;努力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5.2%。建成了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城区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率达100%。投资1.48亿元对县城石膏采空区进行专项整治管理。加强县城精细化管理,推行16小时保洁制度,2011年8月成功创建全省卫生县城。在县城东部高标准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生态产业园,首批进驻项目投资120亿元的邦盛凤凰城进展顺利,五星级大酒店主体封底;以安置区配套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新城区、新园区、新社区三位一体新型城镇示范区。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村镇布局规划,加强农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和村庄群落迅速崛起,乡村变得更加秀美。
(七)以人为本,提高人口素质
1、发展教育事业。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坚持教育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近几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心支持下,我县基本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和社会力量办学为辅,重点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实现了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0%,初中毕业率城镇达80%,农村达75%。全县有职业技术学校12所,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达到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总数的65%。其次,大抓了乡镇农校建设工作。全县现有乡镇农校25所,经省市验收达国家级合格农校1所,省级示范乡镇农校6所,市级合格农校18所。全县已消灭文盲,经省政府验收,我县被评为全省扫盲工作先进县,国家“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参观现场。
2、计划生育成效大。重点推广了人口控制规范化管理技术,着重对现有节育技术的改进和新型避孕节育药具的推广应用。开展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加强优生优育指导,提高计生队伍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7‰以内。
(八)加强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1、搞好社区建设。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县城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公共,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扩大民主、居民自治,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县城划分为14个社区居委会,确定了社区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将社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社区”的居住环境,在社区营造安全、祥和、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创造温馨的生活环境。
2、加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由1998年的52%达到2011年的100%,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由1998年的26%达到2011年的48%。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医疗环境明显改善,医疗设施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预防保健工作稳步发展,医疗保险工作全面推开,敬老、助困、助残、优抚、救灾等社会福利与救灾工作扎实开展,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社会安全保障工作卓有成效。
二、主要措施与经验
1、党政重视,加强领导
邵东县委、县政府已经成立了“邵东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科技副县长任副组长,各有关单位管业务的副职任成员。下设办公室,由科技局主要领导任 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规划的制定,协调实施和检查落实,领导小组每个月召开一个会议,研究相关工作,县直各部门、各乡镇成立相应的机构并确定一各领导抓此项工作。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总体规划,将实验区建设纳入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可持续发展重点示范项目实行县级干部领包干,把目标分解到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从时间和管理体制上进行分解,实行项目责任制,并把社区规划的实施纳入县政府各级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中,将工作的好坏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的实施带动全县工作。
2、上下齐心,全民参与
实验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整个实验区建设中,我们始终强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并强化目标管理,制定了《邵东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将其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逐年组织考核检查,严格督促落实到位。在促进部门整体联动的同时,我们狠抓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宣传普及教育,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实验区建设,使其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3、突出特色,协调发展
十年来,我县在全面启动的基础上,狠抓了以下几项有特 色的工作:一是狠抓生态环境保护,使全县生态环境的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二是狠抓市政建设,以生态产业园和开发区为重点加快县城建设,带动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三是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狠抓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促进了产业升级。五是狠抓人口素质的全面优化,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4、科技支撑,示范引导
近十年来,我们重点组织实施了230多项能促进邵东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并结合工程建设,突出技术创新,有计划地引进、开发和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成套技术和设备,运用先进的技术来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来引导和推动全县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
5、创新机制,扩大开放
要实施邵东县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规划,首要的是在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邵东县是邵阳市经济建设的重头,要充分发挥我县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更好地用足、用活、用够国家已出台的各项措施和政策,结合邵东实际进一步稳定农村经济改革,重点抓好企业改革,积极推进社会发展事业的配套改革。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宽改革思路和经济发展路子,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现有企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换代,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努力 改善经济建设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对于邵东来说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必将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深远和巨大的影响,我县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中,要按着“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社会兴办”的方式,创新政府职能体系和管理体系,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共同参与和指导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协调联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起参与广泛、秩序井然、激励充分的邵东可持续发展机制。
6、多方融资,加大投入
资金投入是各项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要解决规划实施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广开门路,多方筹措。一是县乡财政在按政策规定拨足科技三项经费的同时,每年还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各项规划的实施;二是各部门要本着集中资金保重点的原则,优先安排项目实施资金;三是充分发挥银行融资的主体作用,邵东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4亿元。银信部门应优先贷款给列入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四是广泛动员全县人民筹措资金。邵东民营经济发达,集资搞开发、上建设项目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开发区的建设项目中有一批大项目都是依靠群众集资共同开发的,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群众集资开发的积极性;五是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打开县门,招商引资,吸引外商外资到邵东开发资源,创办企 14 业和社会事业。鼓励县内外能人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和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各项规划的全面实施。
邵东县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第四篇:2013老河口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汇报)
2013老河口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汇报
2010年老河口市被批准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后,老河口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老河口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要求,在上级领导、有关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解决人口、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上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实验区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1、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增长动力更趋合理。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已初显产业集聚效应,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12年,老河口农产品加工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72.32亿元。目前,园区内已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67家,规模以上的54家,逐步形成了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牧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格局。老河口循环经济产业园充分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已初具规模。园区企业湖北楚凯冶金有限公司,建有一条世界先进水平的10万吨/年废旧铅酸蓄电池处理生产线,6万吨/年电解铅生产线,3.5万吨/年合金铅生产线,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1.5万吨/年试剂硫酸生产线。襄樊业茂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投资1.2亿元,新征用地80亩,新上年产10万吨废旧钢铁回收利用项目。到2015年,循环经济产业园使用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到30家,可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
2、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在调整中稳步发展。我市汉江百里水果走廊,及时作出旧园改造、更新品种、高接换优的战略决策,依靠科技换新园,向科技要效益,使老产业焕发出了新生机。高接换优后,新品种砂梨市场价比老品种高出2-5倍,精包装礼品是老品种的10倍,效益十分可观。加强企业品牌建设,营造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名牌。“奥星”牌菜籽油荣获“湖北优质菜籽油”品牌,“汉水牌”砂梨、“梨花湖牌”面条、金薯“民发牌”粉条、莲花井米业的“竹林桥牌”系列香米和春雨的“四合香”水果8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认证; 2个优质水产品和6个畜禽、果树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仙仙”牌大仙桃、“汉水”牌砂梨和“回天”牌菜籽油被认定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和“湖北省著名商标”,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目前,我市正在建设现代农业六大特色示范区。
3、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建国省道和县乡公路689公里,新建城东大道、环一路、光年路等道路10余条,拆迁旧城棚户区31万平方米,主城区面积由2006年的21平方公里增加到2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06平方米。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仙人渡、孟楼被列为全省小城市建设试点。建成农村公路1300余公里,“百里生态文明走廊”创建、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4、民生保障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就医难、入学难、居住难、出行难等问题。市财政投入民生资金大幅增长,圆满完成绩效工资、医改、新农合及社保提标等一系列民生保障工程。新增城镇就业2.15万人。“五险”参保达43万人次。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7平方米增至31.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4%、15.1%。
5、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改善农村卫生状况,防止农业用水和农村饮用水源的污染,启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立水资源安全储存体系。建立乡村文化组织,关注农民心理健康,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政府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6、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强化汉江水源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保
障饮用水安全。在企业项目审批上,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域规划,规划区范围内不许建任何建筑,防止地面水污染地下水,对于净化地表水环境质量,要做的实时监控,为保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在我市在汉江入境点付家寨建设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市区建设一座空气自动监测站,对汉江水体和空气中常规污染物进行全天24小时常规项目监测,为我市的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基础数据。深入实施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污染严重企业,坚决不引进、不审批。同时强化结构减排,依法强制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特别是继续加大了我市冶炼、化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二年来,我市共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 19个,累计减排量为3254.63吨;SO2减排项目8个,累计减排量为136.61吨。2012年,我市万元工业增加值SO2排放强度从2009年全省第48位进位到第22位;COD排放强度从2009年全省第24位进位到第8位。
7、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认真抓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基础上,建立土地行政领导负责制,把对耕地的保护作为考核各乡镇办事处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规模,严格对占用耕地的审批制度。一年来,实现了全市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开源与节流并重,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设施、开发利用水资源达到区域、时空上的再分配;通过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计划用水、科学合理用水;通过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新技术,建立了节水农业生产体系,达到节约用水、保证用水。
二、下步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循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老河口市建设成为环境优良、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五项重点工作: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绿色经济。工业经济按照“2311”发展思路,发挥区位、资源和基础优势,提升中心区工业科技含量,做好“工业有序发展,带动城市扩张”的文章。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工业结构,通过淘汰落后产品生产能力,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采用、吸收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建设一批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和老河口市农业生产资源条件,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导向,推进大宗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效益的稳步提高。巩固和建设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砂梨品改,巩固扩大汉江沿岸以梨、桃为主的15万亩优质水果种植基地;加强优良品种选育,巩固扩大以优质专用小麦和双低油菜为主的5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加强扶持和试点引导,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扩大优质畜牧养殖基地;以银鱼开发为重点,扩大名优品种,着力建好水产品养殖基地;突出蔬菜种子发展,增加精细优质品种,优化以城郊为主的蔬菜种植基地。
3、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以景观化的理念推进城市建设,高标准建设城市景观大道。在城市对外交通干线两侧设置防护绿化林带,在城市道路两旁进行普遍绿化,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快城南农村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力争将其建成具有鄂西北区域特色的新农村试验区。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改造升级农村电网体系,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展农村数字电视试点建设,提档升级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4、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制定规划,多点打造
城市商圈,构建商贸流通发展新格局。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繁荣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开发沙滩浴场、沿江观光游、红色旅游等项目,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打造亮点。开展“农家乐”星级评选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通过创办社区服务经济实体带动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加强职业培训。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行有序、管理高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与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劳动者的培训力度。逐步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基本标准建设,健全劳动监察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争议处理新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步增长。
第五篇:蕉岭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书
蕉岭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书(节选)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加入时间:2008-11-12 10:02:51 点击:1773 [字体:大 中 小]
申报理由
(附申请报告及规划方案)
蕉岭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居韩江上游,西与平远县,东南与梅县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为邻,处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承接地带。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辖8个镇、97个村委会和10个居委会,总人口22.4万人,有“三胞”56万人。2004年,全县GDP实现22.98亿元,比增10.8%;工业总产值27.5亿元,比增12.8%;国税收入1.42亿元,比增40.6%;地税收入6465万元,比增13.8%;本级财政收入8968万元,比增26.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6元。
建设蕉岭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对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实验区的建设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山区小康社会的有益探索,有利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二,有利于提高我县各级干部以科学技术引导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自觉性,通过聘请技术专家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在各级科技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把蕉岭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第三,有利于加强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创建城乡优美环境。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县的对外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招商引资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五,有利于争取省、市部门对实验区项目的政
策和资金支持。
蕉岭具备建设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条件。一是经济基础较好。根据《2004年广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分析,除珠三角地区外,蕉岭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列全省58个山区县(市)第5位,经济增长后劲列第16位。二是基础设施完善。205国道贯穿全县境内,全面实现了县到镇公路水泥硬底化、村村通公路目标,全县93%的行政村实现了镇通村水泥硬底化,县城离梅州火车站、飞机场仅半小时的行车距离。天汕高速公路蕉岭段正在兴建,蕉岭作为沿海与内陆过渡地带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
村村通电话、通移动电话,互联网网络覆盖全县各镇;电力充足,输变电系统良好。三是生态优美。境内山青水秀、森林茂密、风景优美、生态良好,到处是一派“青山绿水好空气”的景象,森林覆盖率达77.9%,是“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四是人居环境较好。县城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万多人,城镇化率达42%,城市绿化覆盖率32%,城镇空气质量优良,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县城镇被省授予“卫生镇”称号,初步形成了“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的具有现代环保理念的城市新景象。五是自然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其中石灰石资源最为丰富,储量约10亿立方米,为蕉岭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六是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逐年提升,一批民营科技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六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公安局”、“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广东林业生态县”、“省水利建设先进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省卫生城镇”、“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省体育先进县”、“省文化先进县”
等荣誉称号。
但是,经济总量小、城市化进程缓慢、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都严重制约着蕉岭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蕉岭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仅仅靠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得到国家和省、市的精心指导、大力支持。
基于上述情况,特申请列入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构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蕉岭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基本思路:彻底转变发展思路,从原来过分强调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逐步摒弃拼资源,以牺牲生态环境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老路,走一条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不对后代发展构成危害,并不断提供和优化充足发展条件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开发和建设能够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不断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存。
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科技第一、建设“四县”、上下联动。
(一)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新发展观。这既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难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培育人、造就人和服务人的宗旨展开,通过人来推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验区的基础性工程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坚持科技第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迈向知识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因而,在实验区建设中要着重寻求科学技术的引导和持久支撑,建立科学技术创新体制,围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和目标,依靠科技进步来不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引导整个社会沿着文明、健康、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要通过科技进步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决策和管理水平,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缓解人口与经济增长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扩大环境容量,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坚持推进“四个县”建设。
围绕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蕉岭要当好全市全面协调发展排头兵”的要求,切实把推进“四个县”发展战略的实施作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重中之重来抓。“四个县”,即:经济宽裕县,就是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为重点,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合理,成为广东山区经济宽裕县。生态示范县,就是以建设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社区为目标,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蕉岭建成“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渐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广东生态示范县”、人人向往的居住创业县。文化先进县,就是发挥文化之乡的优势,建设一流的文化设施、拔尖的文化人才、出色的文化精品、厚实的文化产业、有序的文化市场、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大众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名人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通过积极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力争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社会和谐县,就是要在全县建设爱国守法、谅解宽容、明礼诚信、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依法行政、运作协调、公平文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和民主完善、法律健全、执法公正、管理有序的文明法治环境,形成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建成“平安蕉岭”。
(四)坚持上下联动。政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导力量。各级各部门要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决策管理过程,把培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能力摆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首位,以此推动实验区一步一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引导、组织社会力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把可持续发展观渗透到决策管理和观念更新的各个环节之中,引导、促进社会、企业和公众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
力军。
二、基本构想
蕉岭县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差异性大,经济基础不平衡。主要是东、西部山区镇(新铺镇徐溪、长潭镇、蓝坊镇、南礤镇)经济比较薄弱,但是森林资源保护较好,生态优美,空气清新,是一块无污染的宝地。205国道沿线镇(蕉城镇、三圳镇、新铺镇油坑、文福镇、广福镇)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工业、农业相对比较发达,产业聚集度也较高,这些地域也是蕉岭县今后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但是205国道沿线镇的环境质量相对于山区镇来差一些。因此,我们按照“两个区域、分类建设、同步推进”的思路来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两个区域,即把全县分为东西部山区镇(新铺镇徐溪、长潭镇、蓝坊镇、南礤镇)和205国道沿线镇(蕉城镇、三圳镇、新铺镇油坑、文福镇、广福镇)两块。分类建设,即东西部山区镇重点进行生态保护、建设,把该区域建成一个大的森林公园。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构建起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生态环境基础结构和绿色景观、城区生态景观,促进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力争把全县建成一个森林公园。205国道沿线镇重点进行水泥产业的污染治理,发展新型工业,发展绿色农业,建设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力争把205国道沿线(也就是天汕高速公路蕉岭段地带)建成蕉岭经济走廊,经济增长极,奠定全县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步推进,即东西部山区镇的生态建设与205国道沿线镇的新型经济发展基地的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蕉岭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用6年左右的时间,使蕉岭县成为县域综合实力大为增强,经济繁荣,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高级化,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建设和管理现代化的广东山区经济宽裕县;成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渐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广东生态示范县”、人人向往的居住创业县;成为具有一流的文化设施、拔尖的文化人才、出色的文化精品、厚实的文化产业、有序的文化市场、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的全国文化先进县;成为爱国守法、谅解宽容、明礼诚信、团结互助、依法行政、运作协调、公平文明、廉洁高效、管理有序、保障高效的社会和谐县。
第五部分 对策和措施
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观念上要敢于创新,在政策上要加强研究和总结,在方法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一整套实施
保障体系。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实验区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社区建设的一种创新实践活动。要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建立完备的领导组织机构作后盾。成立蕉岭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内设实验区管理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为实验区办公室兼职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区沟通联络、宣传教育、项目管理和信息处理等日常工作。建立实验区工作例会制度,每一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实验区工作汇报,讨论研究实验区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和有关政策措施。建立一个开放型专家智力支持系统。广泛联络一批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热心实验区建设,有一定协调组织能力的专家进入智力支持系统,为蕉岭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保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在实验区从事相关的技术开发、理论研究工作、教育培训和生产经营活动。
二、科学规划,强化监督。
加快配套落实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决策、规划、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确保实验区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在政府的综合计划、规划以及行业专业计划、规划中,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在具体的目标、结构调整与布局、资源配置、资金安排上,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遵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体现实验区总体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党政部门的工作计划中,也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思想。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决策和管理人员结合部门的实际工作,探讨保障实验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对实验且推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评估,不断完善、改进政策不协调,不合理的方面,避免决策失误,研究并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监督方法,建立经常性、透明度高、对公众负责的监督制度,构建一整套优化政策制定、运行实施、评价、监督的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实验区工作考核制度和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和管理支持系统,提高实验区
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三、加强宣传,形成氛围。
①宣传培训。坚持开展长期不懈的宣传培训工作,在全县上下广泛宣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及时报道实验区建设动态、典型事例,让公众了解、理解实验区建设,激发公众积极自觉地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来,为实验区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形成实验区建设强大的合力和推动力。②发动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个部门协调联动,还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因此,政府在加强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公众投身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主人翁责任感,不断扩大参与范围,优化参与方式,改进参与机制,提高参与程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切实将“政府战略”转变为“公众战略”。③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工作。积极创造公众了解科学、参与科普的社会环境。针对实验区的不同阶段,开展内容充实,效果明显的科普活动,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相应的科技知识广泛地渗透到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中,从而建
立起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积极与有关国际组织合作,组织港澳台同胞、华侨和海外华人赴实验区参观考察,逐步扩大实验区在港澳台地区乃至国际上的影响,推动国际合作。多渠道促进实验区进行有成效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展培训和考察活动,选择一些具有较高水平和声誉的外国专家作为实验区的顾问,加强实验区与国外同类地区的沟通联系,促进实验区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机制,保障到位。
①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资金筹措坚持“社会投入为主,政府支持为辅,个人捐助为补”的原则,除政府的各类社会事业费外,要努力争取国家、省、市有关社会发展与科技计划项目的资金支持。②成立项目资源库。选择一批带动系数大的项目,进行策划、包装、推广,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实验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将实验区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国民经济的行业中长期发展计划,以取得一定的资金支持。③拓展吸引外资的渠道,把重大可持续发展项目列入对外招商计划,积极吸引外商竟投实验区的建设项目,与外商进行多种互利互惠形式的合资合作开发。鼓励境内外的社会团体、个人和海外华侨捐助社会可持续发展事业。④加大各级各部门对实验区可持续
发展项目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