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情况汇报
井冈山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代表:
首先,我代表中共井冈山市委、市人民政府,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井冈山。对上级部门长期以来给予井冈山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致以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井冈山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开展情况,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井冈山市简介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解放前,井冈山没有独立的县级行政建制。解放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XX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新市址设厦坪镇。全市现辖17个乡镇场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5.8万余人,总面积为1308.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88.9%。
80年前,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亲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地探索出了 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开创了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由此成为亿万人民敬仰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具有辉煌的历史,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个集风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
二、实验区建设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老区焕发出生机活力。然而因区位因素、基础条件因素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山区县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现实地摆在了井冈山市人民面前。1994年10月,在国家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井冈山市开始了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践。为逐步改变经济欠发达的现状,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井冈山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审时度势地提出并实施了“科教立市、旅游兴市、依法治市、工业强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井冈山定位在经济生态高效、社会生态和谐、环境生态优美的真正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城”。1996年10月,我市跻身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行列,1997年12月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围绕实验区的建设,成立了由市长挂帅,市直28个部、委、办、局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实验区领导小组,形成了举全市之力,致力于建设实验区的新局面。
XX年3月实验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目前我市正积极筹备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现将近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三、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XX年国内生产总值14.98亿元,为1994年的3.9倍,年均增速为13.2%,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是16.4、33.6、50.0,其排序由1994年的二、三、一改变为三、二、一,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财政收入达1.48亿元,为1994年的3.89倍,年均增长12.83%。
1、农业。为了适应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着力围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三高”农业、生态农业、复合农业、特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重点抓了粮油、果茶、蔬菜、畜牧、水产、药材、花卉、笋竹等八大示范基地建设,已建成优质特种稻和高产稳产良田1.5万亩,无公害茶园0.7万亩,优质果园0.3万亩,笋竹两用丰产林5万亩,精养特种水产200亩,贵重药材350亩,名贵花卉苗木150亩。林业通过全面启动“跨世纪绿色工程”和退耕还林,又完成了人工造林3710亩,新增封山育林97852亩,完成幼林抚育15000亩,毛竹低改8000亩,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的森林覆盖率。
在全市乡村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猪一沼一果”等生态经济模式。通过信贷资金扶助,用地规划、技术指导、器材统一调配等手段,截止年底全市共兴建沼气池8300多个,尽力减少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对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讲究科学合理;畜禽繁殖加强疾病的防治;结合改水改厕工程的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技术的应用,使农村燃料结构起了根本性变化。XX年农业总产值实现4.36亿元,为1994年的3.6倍。
2、工业。我市围绕“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先导,立足当地资源,在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发展新产品,减少污染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开发了一批市场声誉较好的“会师陶瓷”、“井冈醇”、“井冈翠绿”、“井冈碧玉”茶等名优产品;“攻夹具快换钻套”专利技术、“A2级卷烟纸”、“鹿尾巴三鞭酒”分别获得吉安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新开发的绿色食品有机茶、高山蔬菜、红米、南瓜加工制品畅销市场,年产值0.5亿元,利税为800万元。还有竹雕、根雕、铜制旅游工艺品,也很受市场青睐,整个工业新产品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推行“种、养、加”一条龙,走农业工业化道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达到了农业增收,工业增效的目的。同时在工业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新上项目立项严把环保关,对现有加工企业严格控制“三废“排放,对低效高耗、污染大的中小企业限期整顿。XX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2.5亿元,为1994年的3.8倍。
第三产业: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市其他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商贸业日益繁荣。
、弘扬井冈山精神,发展红色旅游,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
深邃厚重的红色人文与圣洁优美的绿色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彰显井冈山旅游神圣而又神奇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井冈山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自我市列入国家级实验区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巧打“井冈旅游牌”,始终坚持走“保护与开发同步,效益与投入并举”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XX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4亿元。我市高举红色旅游旗帜,做足绿色文章,对旅游资源进行了新的保护性挖掘和开发,相继开发建设了五马朝天、百竹园、石燕洞、领袖峰、荆竹山等一批高档次的新景点,并推出了客家风情游、红军故地寻迹游、科普考察游以及运动休闲游等新的精品旅游线路,构建了红色、绿色、民俗、探险、休闲、科普教育旅游“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生动格局。近年来,分别在XX、上海、天津、深圳等国内近200个城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旅游宣传营销活动,深入拓展了客源市场。先后成功举办了“井冈山精神全 国巡回展”、'XX中国井冈山红色旅游文化节、邀请“神五”航天英雄杨利伟参加的井冈山革命圣火传递、XX江西吉安井冈山旅游经贸说明会暨井冈山风光摄影展、“永远的激情”——XX中国红色旅游高峰论坛、“中国红歌会放歌井冈山”等系列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空前提升了井冈山旅游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二是旅游接待能力和档次大幅提升。至XX年,我市已拥有旅游接待床位13000多张,接待馆店130多家,其中四星级宾馆4家、三星级宾馆11家、二星级宾馆8家。三是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加速推进。我市高举红色旅游旗帜,做足绿色文章,对旅游资源进行了新的保护性挖掘和开发,相继开发建设了五马朝天、百竹园、石燕洞、领袖峰、荆竹山等一批高档次的新景点,中央“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将于今年10月份开馆。
(三)、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XX年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0.77%,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02‰和8‰,人均寿命达74岁,大专以上文化占4.5%,中专占3.2%,高中占8.5%,初中占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37元,分别为1994年2.6倍和3.2倍。
(四)、围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乡社会面貌明显改观
井冈山市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了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步伐。一是新城区建设创造了“井冈山”速度。自XX年7月开工建设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资、银行融资和土地房产变现等渠道,共筹措资金近13亿元投入到新城区建设。经过井冈山人民短短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和扎实苦干,按照“国际水准,国内一流”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标准建设的新城区,已初具城市规模。XX年4月,全市行政中心已顺利搬迁至新城区。新市址的下迁标志着井冈山经济和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新城区供水、供电、绿化等各项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已基本满足行政中心搬迁后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需求。二是按照生态旅游城市规划要求,对茨坪和龙市城区进行了全面改造,尤其是加大对茨坪城区的美化、绿化、亮化力度,先后改造了茨坪一环路、花果山路,增铺草皮3000多平方米,大量种植红豆杉等珍贵树木,并将城区街道照明设计全部更换为造型美观的节能型路灯,建设了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住宿为一体的天街旅游商业文化广场;新建或改建了一大批环境优雅、设施完备的中高档宾馆;完善了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站等一批环保设施;高标准、高品位地对茨坪挹翠湖公园进行了改造,使茨坪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专项资金近千万元,启动了龙市城区的改造工程,龙市城区面貌得到有效改观。三是村镇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 效。积极实施乡镇“八个一”工程,绝大部分乡镇改善了办公条件,规划了集镇,推进了沼气生态、移民扶贫和“五通一气”工程的实施。四是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各乡镇都通了油路,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85%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全市景区道路已全部油路化,井冈山机场已建成通航,全国第一条通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井冈山铁路于今年4月正式运行,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便捷的交通网络。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强化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工作,全力减少环境污染,确保居民饮用水质量和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强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加大林政管理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偷盗林木等违法行为。XX年,我市活立木总蓄积量达714万立方米,比XX年净增100万立方米。顺利完成了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项目验收工作,成功争取并实施了全国重点科技扶贫和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项目。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同步协调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创造了全国品牌。竞技体育取得了新突破,在吉安市第二届运动会上,获得了67.25枚金牌,金牌总数在吉安市名列第二;在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代表吉安市参赛的我市射击健儿,获得了8金 9银8铜的好成绩,并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运动队”;群众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XX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征兵、双拥工作成绩显著,XX年,我市被国防部表彰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大力加强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工作。疾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防治“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成效明显。外事侨务工作取得突破,XX年,与韩国南海郡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并开展了互派公务员研修活动。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我市采取“分区保护、依法治污”的措施,不断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把全市大气质量,地表水质和“三废”排放的达标率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同时,加大整治力度,坚持长效管理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突出抓好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前几年,我市少部分餐馆为吸引游客,私下收购和宰杀野生动物,吃“野味”之风屡禁不止。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增强和各项保护野生动植物整治活动的深入开展,这些餐馆吃“野味”的风气得到彻底遏制。另外,我市在景区景点的开发利用中,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尤其是在龙潭、水口等景区游步道建设中,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发时突出保护景区的原生态环境,做到“不乱砍一棵树,不滥挖一块石,不随意破坏一块草皮”。XX年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4.35%,工业废气达标率为94.57%,保存天然森林25万亩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7%,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达15万个,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和各种动植物自由繁衍生息的王国。、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市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提高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为此,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井冈山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井冈山全面贯彻“科教立市、旅游兴市、依法治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的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自1996年列入国家级实验区以来,我市把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摆在突出位置上抓紧抓好。通过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前来作可持续发展的专题讲座,以及借助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宣传栏、板报栏的宣传效应,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的和意义,进一步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促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不仅要发展,更要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并号召广大干部群众个个动手,人人参与,积极投身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中去。通过宣传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全面增强,自觉保护 生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广大市民逐渐从不注重环保,只顾经济发展,转变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一致呼声。通过政府的倡导,开展“创建平安旅游区”、“建设卫生城”、“双拥城”等活动,保护生态平衡、保持环境优美,维护城乡秩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举一个事例:XX年7月27日下午5时左右,我市发生闪电雷击,河西垄大雁岩海拔约1200米地段发生火警。当地村民发现火警后,立即向政府报告,并自发组织,携带简易扑火工具立即赶往火警现场。由于该地区属次原始森林,人迹罕至、地形复杂,地势非常险要,当地村民翻山越岭,历经艰难险阻,徒步6、7个小时才到达火警现场。由于火情危急、火势非常特殊,只烧地下火,在扑打无效的情况下,村民们积极开挖防火沟,但由于没有带锄头,他们有的用刀揪,有的用手扒,并且连续17个小时未喝一口水,未沾一点粮,在身体极其疲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开挖防火沟,一直到市里组织的扑救人员赶到现场。在成功处置此次火警中,广大群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村民自觉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了大病统筹制度,企业职工普遍实行了养老、医疗和计生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正逐步推广,市财政新设立了社会保障补助费用。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每年安置城镇就业人员1500多人。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不断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日益扩大,参保率逐年提高,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重特大案件的发生率较1994年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多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将继续努力,深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创新实验区建设思路,提升实验区品位和档次,扎实苦干、奋勇拼搏,全面开创我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新局面。
井冈山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办公室
二00七年九月十四日
第二篇:2013老河口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汇报)
2013老河口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汇报
2010年老河口市被批准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后,老河口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老河口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要求,在上级领导、有关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解决人口、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上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实验区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1、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增长动力更趋合理。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已初显产业集聚效应,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12年,老河口农产品加工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72.32亿元。目前,园区内已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67家,规模以上的54家,逐步形成了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牧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格局。老河口循环经济产业园充分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已初具规模。园区企业湖北楚凯冶金有限公司,建有一条世界先进水平的10万吨/年废旧铅酸蓄电池处理生产线,6万吨/年电解铅生产线,3.5万吨/年合金铅生产线,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1.5万吨/年试剂硫酸生产线。襄樊业茂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投资1.2亿元,新征用地80亩,新上年产10万吨废旧钢铁回收利用项目。到2015年,循环经济产业园使用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到30家,可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
2、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在调整中稳步发展。我市汉江百里水果走廊,及时作出旧园改造、更新品种、高接换优的战略决策,依靠科技换新园,向科技要效益,使老产业焕发出了新生机。高接换优后,新品种砂梨市场价比老品种高出2-5倍,精包装礼品是老品种的10倍,效益十分可观。加强企业品牌建设,营造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名牌。“奥星”牌菜籽油荣获“湖北优质菜籽油”品牌,“汉水牌”砂梨、“梨花湖牌”面条、金薯“民发牌”粉条、莲花井米业的“竹林桥牌”系列香米和春雨的“四合香”水果8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认证; 2个优质水产品和6个畜禽、果树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仙仙”牌大仙桃、“汉水”牌砂梨和“回天”牌菜籽油被认定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和“湖北省著名商标”,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目前,我市正在建设现代农业六大特色示范区。
3、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建国省道和县乡公路689公里,新建城东大道、环一路、光年路等道路10余条,拆迁旧城棚户区31万平方米,主城区面积由2006年的21平方公里增加到2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06平方米。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仙人渡、孟楼被列为全省小城市建设试点。建成农村公路1300余公里,“百里生态文明走廊”创建、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4、民生保障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就医难、入学难、居住难、出行难等问题。市财政投入民生资金大幅增长,圆满完成绩效工资、医改、新农合及社保提标等一系列民生保障工程。新增城镇就业2.15万人。“五险”参保达43万人次。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7平方米增至31.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4%、15.1%。
5、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改善农村卫生状况,防止农业用水和农村饮用水源的污染,启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立水资源安全储存体系。建立乡村文化组织,关注农民心理健康,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政府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6、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强化汉江水源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保
障饮用水安全。在企业项目审批上,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域规划,规划区范围内不许建任何建筑,防止地面水污染地下水,对于净化地表水环境质量,要做的实时监控,为保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在我市在汉江入境点付家寨建设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市区建设一座空气自动监测站,对汉江水体和空气中常规污染物进行全天24小时常规项目监测,为我市的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基础数据。深入实施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污染严重企业,坚决不引进、不审批。同时强化结构减排,依法强制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特别是继续加大了我市冶炼、化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二年来,我市共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 19个,累计减排量为3254.63吨;SO2减排项目8个,累计减排量为136.61吨。2012年,我市万元工业增加值SO2排放强度从2009年全省第48位进位到第22位;COD排放强度从2009年全省第24位进位到第8位。
7、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认真抓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基础上,建立土地行政领导负责制,把对耕地的保护作为考核各乡镇办事处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规模,严格对占用耕地的审批制度。一年来,实现了全市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开源与节流并重,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设施、开发利用水资源达到区域、时空上的再分配;通过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计划用水、科学合理用水;通过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新技术,建立了节水农业生产体系,达到节约用水、保证用水。
二、下步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循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老河口市建设成为环境优良、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五项重点工作: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绿色经济。工业经济按照“2311”发展思路,发挥区位、资源和基础优势,提升中心区工业科技含量,做好“工业有序发展,带动城市扩张”的文章。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工业结构,通过淘汰落后产品生产能力,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采用、吸收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建设一批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和老河口市农业生产资源条件,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导向,推进大宗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效益的稳步提高。巩固和建设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砂梨品改,巩固扩大汉江沿岸以梨、桃为主的15万亩优质水果种植基地;加强优良品种选育,巩固扩大以优质专用小麦和双低油菜为主的5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加强扶持和试点引导,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扩大优质畜牧养殖基地;以银鱼开发为重点,扩大名优品种,着力建好水产品养殖基地;突出蔬菜种子发展,增加精细优质品种,优化以城郊为主的蔬菜种植基地。
3、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以景观化的理念推进城市建设,高标准建设城市景观大道。在城市对外交通干线两侧设置防护绿化林带,在城市道路两旁进行普遍绿化,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快城南农村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力争将其建成具有鄂西北区域特色的新农村试验区。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改造升级农村电网体系,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展农村数字电视试点建设,提档升级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4、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制定规划,多点打造
城市商圈,构建商贸流通发展新格局。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繁荣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开发沙滩浴场、沿江观光游、红色旅游等项目,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打造亮点。开展“农家乐”星级评选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通过创办社区服务经济实体带动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加强职业培训。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行有序、管理高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与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劳动者的培训力度。逐步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基本标准建设,健全劳动监察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争议处理新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步增长。
第三篇:濮阳市华龙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汇报材料
濮阳市华龙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汇报材料
华龙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濮阳市华龙区区委、区政府对各位领导和专家不顾严寒来我区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代表华龙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汇报近6年的实验区工作进展情况,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濮阳市华龙区原名濮阳市市区,是濮阳市的唯一市辖区,2003年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辖4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48平方公里。1999年11月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自1999年设立实验区以来,在河南省科技厅、濮阳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市科技局的具体指导下,华龙区认真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富区、城乡一体、科教兴区、开放带动、诚信立区”六大战略,着力推进经济向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转变,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政治进步、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良好发展格局。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78亿元,同比增长14.1%,较2000年增长98%,将近翻一番;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88亿元,增长14.4%,较2000年增长47.9%,净增3.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 11.3亿元,增长53.7%,较2000年增长1.63倍,净增6.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28元,分别增长10%和13.36%,较2000年分别增长68.8%和44.25%;财政收入完成1.75亿元,增长28.7%,较2000年增长81.7%,净增7869万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2平方米,在全国排名第11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分别达到99.78%、100%和100%;大气质量优于国家II级标准。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河南省计划生育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一、实验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1999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实验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实施《濮阳市市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1999—2005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内原规划的16个重点示范项目,截止2006年6月底,已基本完成。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目标。1.可持续发展意识深入人心。
设立实验区以来,华龙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实施示范工程,开展以科普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几年来共播放生态经济专题片70多次,可持续发展教育片30多期,组织收听收看《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强区》讲座20多场,制作生态循环经济网络信息500多条,积极开展重大科技活动,张贴各种可持续发展科普挂图1280多幅,同各级各类学校联合举办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活动120多次,全区受教育人数达到85%以上。今年5月25日,我们聘请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专题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经常性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强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养成良好文明向上的生活和消费观念的氛围逐渐形成。2.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近几年,华龙区坚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以濮东工业园区、石油科技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特种玻璃、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市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农业结构调整迈进出新步伐。按照“种植抓园区、养殖抓小区、林业抓特色、产业抓龙头”的思路,优化了农业产业布局,区政府每年拿出100多万元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已形成四个种植园区、四个养殖产业带、二个千亩无公害蔬菜园区和两个食用菌园区,全区日光温室达到3400座,其中彩椒种植规模超过了山东寿光,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最大的彩椒生产基地,白灵菇价优质美,产品远销东南沿海、俄罗斯等地区,先后获得了“河南省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河南省农产品生产基地”两块奖牌。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以联华广场和鹏程商厦、油田商贸中心和华龙商厦,金桥家俱城和百姓生活广场等为中心的三大商业圈雏形初显。全区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9.9%,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三二一”到“二三一”的转型。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3.生态环境明显优化。
加强科技进步,治理生态环境,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主要作了以下五项工作:一是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的目标,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增加了新内容。2005年,区政府组织编写的《濮阳市华龙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顺利通过了国家专家组的评审。2006年,华龙区岳村乡被市政府命名为生态示范乡,3个村被命名为生态示范村。二是大力推广天然气汽车,进一步保护了空气质量。我们把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市民身体健康当作为市民办的实事、好事来抓,成立了发展燃气汽车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濮阳市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政策》、《濮阳市天然气汽车“十五”发展规划》,建立压缩天然气加气站16座,推广和发展天然气汽车3200多辆,发展速度居全国同行首位。六年来,区内累计消费压缩天然气21296万方,直接节约燃料费10800万元,减少排放一氧化碳95%、碳氢化合物72%,有效地保护了濮阳市城区的空气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三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污水的净化处理。濮阳市污水处理厂工程总投资16603万元,日处理污水10万方,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生活污水二级处理的一级标准。四是治理濮水河和马颊河城区段,实现沿河综合开发。两条城区河流经过河底清淤砌石、铺设彩色步道、安装两道护栏及两岸绿化开发,使居民真正享受到水清、草绿的优美生活环境。五是发展生态型林业,加强大环境治理。濮阳地处黄河故道,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因此,我们把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为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将防风治沙、造林绿化和加强“六城二奖”城市建设相结合,浓笔重彩,完善林网抓死角,整体推进抓提高,突出重点抓精品,通过林业科技示范,提高园林绿化水平,涵养水源,促进水土保持,实现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今年11月份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排行榜上,濮阳的人居环境在全国排名第五位。4.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们的合理开发、再生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在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我们建立并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整理、复耕和开发,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了科技附加值,单位面积产值大幅提升,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我们加强蓄水、补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142万元,建设了第三濮清南引黄蓄灌工程,干渠总长110公里,控制蓄灌面积63.8万亩,较好地缓解了西部沙区的严重缺水局面,在排水除涝、农业灌溉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投资8800万元,开发建设了濮阳市第二水源,新增日供水8万吨,这项工程实现了南水北用,有效缓解了群众吃水难和城区水源单一问题,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潴龙河、韩庄沟等5条沟渠的清淤任务,投资200万元圆满完成了3700亩节水灌溉工程,减少了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浪费,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5.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六年来,共组织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0多个,直接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8%,多次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高考上线率连续五年在全市排名中居前三位,2006年居全市首位。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网络日益健全,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2所,乡级卫生院改造已付诸实施,基本缓解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华龙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市人民医院投资2469.6万元建成了老干部病房楼,面积7400m,容纳病床200张,较好地改善了医疗条件,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了医疗保障。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帮助农民科技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人口素质明显提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1‰,计划生育率为99.3 %。体育竞技事业成绩喜人。认真落实《全民健身纲要》,积极组织元旦万人长跑、全民健身活动月、老年人健身展示大会等活动。在省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在参加的10个项目比赛中取得了45枚金牌,其中柔道、乒乓球两个项目荣获单项团体总分第一名。投资2750万元,建成了濮阳市体育场,为提高竞技水平和丰富市民文体活动提供了场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六年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市级统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区医保参保单位达142个,城镇低保对象达到6468户。交通事业飞速发展。随着濮鹤高速公路、大广高速濮阳至许昌段的通车和濮范高速的开工建设,濮阳的交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高速公路网形成了三纵三横的田字型结构,将彻底打破我市的交通瓶颈,为全市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华龙区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计划,投资549万元,提前一年全部完成村村通柏油路,新修道路25条,总长34.87公里,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现了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给排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在全国排名第一。仅2005年,就投资3000万元修建城市道路8条,总长5500米。城区村改造已基本结束,新村规划率达100%,城区居民基本实现了住宅公寓化、管理小区化、生活城市化。
二、实验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把可持续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程。
一是成立领导组织。我们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区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直24个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局,科技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级领导组织的成立,保证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充分发挥实验区办公室的协调作用。实验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实验区办公室积极当好区委、区政府的参谋助手,发挥宏观管理和协调职能,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形成了区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组织、专家指导、社会参与共同推动实验区建设的大好局面。三是定期研究实验区工作。区委、区政府每年召开1-2次专题会议,听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对推进我区可持续发展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实行目标管理,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濮阳市市区可持续发展规划(1999-2005)》通过了区人大常委会的批准,为全面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切实保证实验区各项任务按时如期完成,区政府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并根据规划总体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实行了目标责任制,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督促,年底有考核验收。对于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责任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衡量干部工作政绩的重要依据,推动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施进程。3.制定配套政策,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制定和出台科技政策,加快示范项目进程,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区委、区政府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资金融通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并在产业选择、项目布局、设施配套等方面进行统一安排,在技术、人才、用工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在每年财政预算总支出中提高各类社会事业费用占预算的比例,设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资金,以合适增幅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技三项经费,支持区内示范项目实施,动员有关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对口支持资金,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资金支撑体系。三是制定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实验区和大院大所结成帮扶对子,吸引高级人才到濮阳创业,发挥他们的特长,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档次。四是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吸引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推进实验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4.加强科技培训,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提供科技支撑。
2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一种综合性实验区,科技示范内容涉及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为全面提升实验区档次,我们根据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需求,充分发挥科技110服务热线、《濮阳日报》科技之光、广播电台科技之声、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致富能人等多种渠道开展科技培训。几年来,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60多期,培训中级技术人员2400多人次,传播生态农业先进技术80多种,解决工农业技术难题600多个。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自2004年始,我们以年薪6万元从山东省寿光市蔬菜局聘请了一名高级农艺师,常年在我区指导,为我区的蔬菜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5.实施高效合理的运行机制,促进实验区早出成果。
科学、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实验区高效运转的保障,为此,我们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着手,借鉴吸取先进省、市实验区管理经验,创建合理的运行机制,使实验区示范内容按期完成,取得了较好成果。一是调整政府管理模式,加大改革力度。从政府主导型制度向市场需求引导型制度转变,使整个社会的进步从政府行为推动,不断向经济杠杆推动转变,形成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服务,社会各业自主发展的格局。二是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以追求效益为最终目的,全面推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分期实施的工作方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全面深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迈入良性运行机制。6.加强科技宣传,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为切实开展好实验区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把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实验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会议,宣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各乡(办)、区直各单位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合理安排部署工作。结合科技、文化、卫生、司法四下乡和科普进社区活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巡回讲课、宣传,使可持续发展意识入脑入心,增强了全区人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促进了和谐社会、经济强区的建设。
三、实验区建设下一步工作打算
指导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循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把华龙区建设成为环境优良、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在完成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的基础上,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二是丰富实验区科技示范内容,争取承担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有效解决制约濮阳城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培植精品,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合理的生态产业链。四是大力发展园林绿化和城区绿化,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建设绿化、美好、净化的城市,在巩固“六城二奖”荣誉称号的基础上再添美誉。五是开展科技宣传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技意识,使科学技术和文体、卫生、教育、交通、计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科技工作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的贡献份额。六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政策措施,为全面实施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总之,在省科技厅领导和专家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市领导和市直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华龙区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借此机会,我代表华龙区政府和华龙区人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恳请大家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华龙区的工作,多提发展意见,多献发展良策。华龙区将以这次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全面验收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把华龙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精神物质双文明的现代化城区。
二○○六年十二月
第四篇:邵东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总结
邵东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总结
邵东县位于湖南省中部,总面积1768平方公里,属衡邵丘陵区。耕地面积61.8万亩,全县辖29个乡镇(场)。到2011年底,总人口约127万人,每平方公里684人,人平耕地0.51亩,人均水资源总量1150立方米,国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相对贫乏。我县自1999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县委、县政府围绕我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我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与工作特点
自1999实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来,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02亿元,比1998年增加75.1亿元,年均递增9.4%;财政收入12.36亿元,比1998年的2.5亿元增加9.9亿元,年均递增13.1%。银行存款余额突破164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60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78元,大部分地区人民生活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2011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12名,在全市一直以来雄居第一,经济总量占邵阳市12个县市区总量的五分之一多,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民营经济占GDP总量95%,是湖南省民营经济试点县,又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县,科技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例,先后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被国家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县”;被省知识产权授予湖南省知识产权示范县,被国家知识产权授予全国知识产权百强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跨入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县,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均有新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们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全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与持续发展,为推动中部内陆县(市)的可持续发展起了一定的示范样板作用。
(一)开发与治理同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步入良性循环
1、加强农田生态保护。一是水利基础建设和农田低度改。几年来,投入资金3.9亿元,劳力8900万个,治理病险水库86座,山塘挖深加固防渗3.7 万口,增加旱涝保收面积4.6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7平方公里,解决了3.52 万人的饮水困难;实施坡耕地改造治理工程,治理改造坡耕地4.5 万亩;投资11730万元进行稻田低改,低改面积6.36万亩,新修高标准水渠630公里。二是大力推广以秸杆还田培肥地力、优化农田生态为目的的耕保护沃土工程,使农田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三是为了有效遏制化学肥料对农田土壤的负面作用,狠抓了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四是严格控制有机磷农药在我县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安全,大力推 广高效低毒农药和频波杀虫灯,使农田生态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2、加强水污染治理。为解决邵东的重点污染——水污染的难题,县政府下决心关闭效益较好的县造纸厂及13家电镀厂、23家漂染厂和5家有污染的化工企业,县城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百分之百,使邵水污染基本得到治理。
3、加强废气治理。为确何人民生活环境和工农业生产不受影响,县环保部门组织专门班子对排放有害气体的企业进行重点整治,全部取缔土法炼铅,关闭土法炼焦80多家,整治机制砖厂8家,使空气中的废气排放量大为减少。
4、加强石膏采空区治理。为保证县城繁华及城区人民安居乐业,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办公室,对县城石膏采空区进行专项整治管理,到目前已投资14800万元,封闭了县城区及周围22个石膏矿,搬迁采空区上有安全隐患的单位5个、居民户1820人;胶结充填13450立方,使县城采空区部分得到治理,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5、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到2011年,全县共完成各类造林工程总面积40.61万亩,合格面积38.98万亩,四旁植树5360万株,退耕还林面积9.8万亩,完成任务的110%。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我县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29.5%提高到2011年的33.2%。宜林荒山基本消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效益日趋显著。
6、加强矿藏资源开发整治。根据《矿产资源法》和我县的具体情况,县委、县政府狠抓了县内矿山企业的整顿,对现有小煤窑、小石膏矿的开采条件、安全措施、设备状况、资源回收率进行严格审查与评估,对破坏性开采者予以取缔;以整顿乱挖、乱采、破坏大矿生产的小矿为重点,对煤炭、石膏开发秩序进行综合治理;近几年来共关闭小煤矿46个,停产整顿中型煤矿12个。同时,为了合理利用地下资源和保护环境,还整顿了焦煤生产和粘土砖生产,关闭了土法炼焦、炼铅等矿山企业80多家,提高资源利用率。国土等部门联合对各大煤矿、石膏矿井资源利用情况、开采水平进行巡回检查;国土主管部门协助政府将煤炭、石膏等开发利用秩序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资源管理的责任目标,并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依据之一。
(二)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邵东县人均耕地较少,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全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难点。我县通过“三抓一发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开辟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新景象。一是抓农村能源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大可再生能源和“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大力促进农村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2011年,全县共推广上流浮罩式沼气池2500多口,总池容达2.5万多立方米,年均产气1200立方米,折合标煤800吨,相当于年节约资金200万元。同时开展了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能为农户每年节约农药化肥等生产开支150万元。二 是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到2011年,全县共发展中药材15万亩,黄花菜6.5万亩,蔬菜15万亩,生猪180万头;进一步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优质稻面积达到55万亩;梅花鹿、野猪、波南杂交山羊、绿毛龟等特种养殖大量增加;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0个,其中年产值过500万元的企业26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5个,邵东县中药饮片厂投资6000万元,走“科、农、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2003年已建成投产,年产饮片5000吨以上,产值过26000万元,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邵东县古奇洞玫瑰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2010年建成投产,年产玫瑰系列产品6000吨,产值达3.1亿元,出口创汇3100万元美元。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三是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专利产品――“庄稼乐”频波杀虫灯,2008年县科技局安排科技经费10万元给予重点支持,并组织县植保站、各乡农技站推广应用。全年在水稻上共推广使用杀虫灯2000多盏,应用面积6万亩(次)。据统计,频波杀虫灯的推广应用,不仅为全县农业增收节支600万元,而且生产出的稻谷安全可靠,经湖南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验,未检出农药残毒。推广应用频波杀虫灯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全县有6个农产品基地获得了农业部有机农产品认证。邵东县团山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获得了农业部有机香米和有机黄花菜认证,年产有机产品2000多吨。四是发挥农 业传统产品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玉竹、黄花菜是我县传统农产品,栽培中药材历史悠久,年产量、出口量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我县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中药材和黄花菜生产,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聘请教授专家,研究推广栽培和加工新技术,提高栽培效益和产品的竞争能力。2011年,全县中药材栽培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值18 亿元,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国家玉竹GAP(示范)基地”。黄花菜栽培面积达6.5万亩,年产值4亿元。中药材和黄花菜基本上形成了产业化生产。
(三)推动小型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我县以小五金、机械配件、铝制品、打火机、中药材、皮具箱包为主导产品的小型企业数量多,总产值规模大,尤其是这五大支柱产业起步早,民营企业崛起快,但总体上存在“小、散、弱”问题。县委、县政府按市场取向和规模经营的原则,引导和扶持了一批优势骨干个私企业组建股权多样化、经营规模化的企业集团,把同类产品或配套产品的企业联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建成紧密型或松散型的集团公司或行业协会。近两年来全县共组建五金、打火机、皮具等八大集团公司,有8万多从业人员,年生产总值过40多亿元,2011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由1000多家个私皮具企业组成的集团公司,年产值10亿多元,产品有3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改变了生产经营长期处于低级阶段,产品质量档次低的局面。全县13个骨干打 火机个私企业联合成立了东亿电气有限公司,形成从零配件到成品一体化生产、机械化灌装,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2011年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
(四)加强产业园建设,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平台 依照本地产业特点,着力打造以几大支柱产业为主的产业园,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投资320多亿元,建设了七大产业园,其中在县城东面,投资150亿元,占地20平方公里,建设邵东县生态产业园;在廉桥镇,投资20亿元,建成了廉桥中药材产业园;在仙槎桥镇,占地600亩,投资20亿元,建成小五金加工产业园;在周官桥乡,占地1000亩,投资25亿元,建成打火机产业园;在流泽镇,占地1200亩,投资15亿元,建成铝制品产业园;在火厂坪镇,占地1800亩,投资40亿元,建成机械配件和机械再制造产业园;在县城西南,占地2000亩,投资50亿元,建成中国皮都产业园。2011年入园规模企业达121家,年产值达210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0%多,创国际品牌9个,国家名牌21个,省级品牌48个,申报专利161件。
(五)加强基础建设,可持续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资源短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县通过加强规划,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以缓解资源紧缺。按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县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完成了县城工业小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汽车西站等建设性详规。同时加大了基础建设的 投资力度:投资8000万元,实施西水东调工程建设,将资江水从邵阳市引入邵东,实现日给水量15万吨,从根本上解决了邵东县城16万人口的饮水问题,彻底解决了制约县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投资1.6亿元,建成了220千伏的青山变电站和110千伏的宋家塘和荷花两座变电站,全面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缓解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用电紧张的矛盾;投资2.8亿元进行省道S315邵东段全线37.24公里的改道修建,完成潭邵高速公路邵东段通车和320国道县内39公里的硬化,实现全县个个乡镇通客车,村村通公路;投资3亿元修建电信大楼,加快了电信和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农村电话县”、“移动电话县”目标。
(六)依靠市场优势,带动城市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邵东县市场繁荣,商贸活跃,市场体系日趋成熟,各类市场星罗棋布,遍及全县城乡各地。目前有各种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100多个,市场占地面积2000多亩,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国有、民营资金占市场投资总额已突破10亿元。城镇扩展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建制镇由11个发展到17个,城镇人口达到44.5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2.5%提高到37%,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3平方公里。县城外16个建制镇共投入1.2 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落迅速崛起。以邵东工业品市场为轴心,陆续发展起来的有中南五金大市场、邵东家电城、邵东眼镜城、邵东建材大市场、邵东农林产品批发城、中南皮革鞋业城、邵东服装城等12个投资上千万元的大型专业市场。市场建设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各类市场每年上缴税费突破1亿元。市场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县涌现出285个各类专业加工村,15000多个家庭工业,500多家私营企业。市场建设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近5年内县城新增城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努力建设生态城乡。近年来,完成县城13条主干道路、4个广场的高标准改造,新建500余亩的昭阳公园;努力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5.2%。建成了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城区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率达100%。投资1.48亿元对县城石膏采空区进行专项整治管理。加强县城精细化管理,推行16小时保洁制度,2011年8月成功创建全省卫生县城。在县城东部高标准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生态产业园,首批进驻项目投资120亿元的邦盛凤凰城进展顺利,五星级大酒店主体封底;以安置区配套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新城区、新园区、新社区三位一体新型城镇示范区。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村镇布局规划,加强农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和村庄群落迅速崛起,乡村变得更加秀美。
(七)以人为本,提高人口素质
1、发展教育事业。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坚持教育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近几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心支持下,我县基本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和社会力量办学为辅,重点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实现了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0%,初中毕业率城镇达80%,农村达75%。全县有职业技术学校12所,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达到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总数的65%。其次,大抓了乡镇农校建设工作。全县现有乡镇农校25所,经省市验收达国家级合格农校1所,省级示范乡镇农校6所,市级合格农校18所。全县已消灭文盲,经省政府验收,我县被评为全省扫盲工作先进县,国家“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参观现场。
2、计划生育成效大。重点推广了人口控制规范化管理技术,着重对现有节育技术的改进和新型避孕节育药具的推广应用。开展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加强优生优育指导,提高计生队伍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7‰以内。
(八)加强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1、搞好社区建设。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县城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公共,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扩大民主、居民自治,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县城划分为14个社区居委会,确定了社区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将社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社区”的居住环境,在社区营造安全、祥和、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创造温馨的生活环境。
2、加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由1998年的52%达到2011年的100%,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由1998年的26%达到2011年的48%。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医疗环境明显改善,医疗设施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预防保健工作稳步发展,医疗保险工作全面推开,敬老、助困、助残、优抚、救灾等社会福利与救灾工作扎实开展,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社会安全保障工作卓有成效。
二、主要措施与经验
1、党政重视,加强领导
邵东县委、县政府已经成立了“邵东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科技副县长任副组长,各有关单位管业务的副职任成员。下设办公室,由科技局主要领导任 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规划的制定,协调实施和检查落实,领导小组每个月召开一个会议,研究相关工作,县直各部门、各乡镇成立相应的机构并确定一各领导抓此项工作。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总体规划,将实验区建设纳入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可持续发展重点示范项目实行县级干部领包干,把目标分解到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从时间和管理体制上进行分解,实行项目责任制,并把社区规划的实施纳入县政府各级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中,将工作的好坏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的实施带动全县工作。
2、上下齐心,全民参与
实验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整个实验区建设中,我们始终强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并强化目标管理,制定了《邵东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将其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逐年组织考核检查,严格督促落实到位。在促进部门整体联动的同时,我们狠抓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宣传普及教育,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实验区建设,使其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3、突出特色,协调发展
十年来,我县在全面启动的基础上,狠抓了以下几项有特 色的工作:一是狠抓生态环境保护,使全县生态环境的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二是狠抓市政建设,以生态产业园和开发区为重点加快县城建设,带动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三是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狠抓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促进了产业升级。五是狠抓人口素质的全面优化,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4、科技支撑,示范引导
近十年来,我们重点组织实施了230多项能促进邵东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并结合工程建设,突出技术创新,有计划地引进、开发和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成套技术和设备,运用先进的技术来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来引导和推动全县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
5、创新机制,扩大开放
要实施邵东县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规划,首要的是在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邵东县是邵阳市经济建设的重头,要充分发挥我县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更好地用足、用活、用够国家已出台的各项措施和政策,结合邵东实际进一步稳定农村经济改革,重点抓好企业改革,积极推进社会发展事业的配套改革。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宽改革思路和经济发展路子,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现有企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换代,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努力 改善经济建设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对于邵东来说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必将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深远和巨大的影响,我县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中,要按着“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社会兴办”的方式,创新政府职能体系和管理体系,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共同参与和指导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协调联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起参与广泛、秩序井然、激励充分的邵东可持续发展机制。
6、多方融资,加大投入
资金投入是各项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要解决规划实施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广开门路,多方筹措。一是县乡财政在按政策规定拨足科技三项经费的同时,每年还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各项规划的实施;二是各部门要本着集中资金保重点的原则,优先安排项目实施资金;三是充分发挥银行融资的主体作用,邵东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4亿元。银信部门应优先贷款给列入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四是广泛动员全县人民筹措资金。邵东民营经济发达,集资搞开发、上建设项目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开发区的建设项目中有一批大项目都是依靠群众集资共同开发的,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群众集资开发的积极性;五是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打开县门,招商引资,吸引外商外资到邵东开发资源,创办企 14 业和社会事业。鼓励县内外能人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和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各项规划的全面实施。
邵东县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第五篇:汇报材料(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部)
汇 报 材 料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2009年1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鄂尔多斯(汉意为“众多的宫殿”)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母亲河所环绕,南以古长城为界。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7旗1区。总人口154.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为16.8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鄂尔多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朝天顺年间,蒙古族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清顺治六年,设伊克昭(汉语意为大庙)盟;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这里降雨稀少,气候较为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为200毫米左右,属典型的半荒漠草原。境内有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8%;此外,还有48%的土地属于干旱硬梁及丘陵沟壑区。
鄂尔多斯资源富集。全市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其中煤炭预测总储量7630亿吨,已探明储量1676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地储量的三分之一,全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位于境内。煤层气储量达250亿立方米。有“纤维宝石”和“软黄金”之称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就产自这里。全市羊绒制品产量占到了全国的1/
3、世界的1/4。鄂尔多斯已经成为中国绒城、世界羊绒产业中心。此外,天然碱、食盐、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型能源也极为丰富。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着力构建“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产业。全市先后引进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和年产60万吨合成氨、年产104万吨尿素大化肥、年产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国内最大的煤制二甲醚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项目,为推动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从以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从贫困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2007年,全市GDP达到1150.9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00.8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2亿元,预计到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可达到1600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228.9亿元(不含基金收入),预计到年底,财政收入可达到260亿元(不含基金收入)。鄂尔多斯市因此走出了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十七大之后,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鄂尔多斯时,称赞鄂尔多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誉之为“鄂尔多斯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如:资源与环境压力问题、经济发展中社会分配问题、重大突出事件的应急处臵问题等,客观地摆在了广大干部群众面前,成为全市必须着手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市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和谐鄂尔多斯建设。下面,按照要求,我就鄂尔多斯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一、鄂尔多斯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
全市按照《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指南》和《自治区科技厅关于申报“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及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编制了《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提出了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思想、原则、目标、发展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2007年3月,我市成功地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此基础上,2008年4月,市人民政府召集有关部门重新修编了《鄂尔多斯市可持发展实验区规划》,6月中旬,又邀请自治区有关专家对我市规划进行了初审。6月底,在自治区科技厅推荐下,特报请国家科技部批准,将我市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1月23—26日,国家科技部二十一世纪管理中心组织专家组一行9人考察了我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实地查看、座谈和评议,专家组对我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整理意见,最后专家组一致同意推荐我市参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评选。根据专家组的整理意见我们及时完成了《鄂尔多斯市可持发展实验区规划》修改,现在报请国家科技部参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评选。
二、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一)经济发展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鄂尔多斯将以工业基地为核心,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构筑综合循环产业链,重点打造以下几个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以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煤化工项目区为核心,形成煤制油产业集群;以达拉特旗经济开发区、准格尔旗大路煤化工接地为核心,形成煤制甲醇及下游产业集群;以乌审旗纳林河化工项目区为核心,形成以煤为主、煤气互补的化工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棋盘井工业园、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上海庙工业园等工业基地。以基地促集群,以集群促产业。依托资源优势,使鄂尔多斯市能源重化工基地之间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衔接、相互推动、多次转化增值的循环产业体系,提升地区能源重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到2012年,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5%以上;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7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水资源综合产出率在2006年48.1元/立方米基础上提高40%左右,达到67元/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二氧化硫排放量33.02万吨;烟尘排放量25.5万吨;粉尘排放量5万吨;COD排放量2.1万吨;氨氮排放量0.31万吨。
2、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现代农牧业。我市根据实际情况,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牧业,以多种办法推进农牧业产业发展,提高农牧业综合实力。一是重点推进农牧业发展向沿河和城郊转移,立足沿河和城郊地区立地条件较好,农牧业人口相对集中,具有发展现代农牧业、避灾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优势,收缩传统农牧业战线,引导农牧业向水源富集区和城郊地区集中,推动农牧业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沿河现代化农牧业经济带。规划到2012年在沿河集中发展区建成10万公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二是科学规划农村牧区的发展方向。全市根据各地的不同立地条件,划分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先开发区,围绕“三区”规划,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大了人口转移力度。同时,在全区率先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启动了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促进生态自我修复。三是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灌木纤维加工、饲草料加工、肉乳及特种农产品加工、沙棘系列加工等农畜林沙产品加工产业。四是推行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按照国家质量认证标准,严格控制产品的生产过程,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臵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按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质量要求,大力发展温室大棚、规模化舍饲圈养、节水灌溉等农牧业。
(二)资源环境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继续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规划2012年耕地保有量为401766.0公顷,草地面积调整到5584013.0公顷,建设用地为130500.0公顷,未利用地尚有616800.0公顷,其中滩涂、苇地面积76400.0公顷。具体措施一是对耕地实行特殊的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现规划期内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其数量和质量要达到规划标准,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二是保护牧草地。对牧草地实行保护,特别是对基本草牧场实行特殊保护,把保护草原,稳定草地面积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三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不能突破上一级规划下达指标。四是未利用土地的综合开发、改造利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2、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重点抓好地表水利水源工程建设,同时进一步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潜力,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效益,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修复、更新和配套,再增加可供水量1.02亿m3,届时将使自产水资源的总开发利用量达到14.58亿m3。通过制度和体制建立“节水型”社会,使节水成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自觉行为,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以更小的用水增加支持更大的经济增长。我市作为资源性缺水和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煤炭和能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工业布局、设计和建设中,节水应当是高起点、严要求,采用世界现代工业节水先进技术一步到位。我市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水权、水价、水市场在水资源优化配臵中的作用,用市场机制解决工业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合理调整用水结构。现已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和自治区水利厅的要求,在黄河南岸灌区试行“水权有偿转让”,通过工业企业投资沿河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将节约出来的水用于工业生产。目前,经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达电和鄂绒集团为黄河南岸灌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的试点企业,两企业拟投资1.75亿元左右用于灌区节水改造,将每年节约出来的4200万m3的水用于电厂生产。另外,我市将积极争取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解决部分工业用水。根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提出的水源分配方案:2010年第一期调入黄河的40亿m3水,在兰州-河口镇区间安排工业用水8亿m3;2050年第三期调水170亿m3,兰州-河口镇区间安排工业用水11亿m3。处在此区间的新兴工业城市-鄂尔多斯市,要积极争取一定的工业用水配额。
3、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坚持开发资源与保护资源相结合,开发资源与节约资源相结合,开发资源与推进节能减排相结合,使我市资源得到合理、有序、高效的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延长产业链,走循环经济的路子,通过产业链条,真正把资源“吃干榨尽”。同时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发展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能源政策、产业政策的产业,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向基地集中。规划到2012年,将鄂尔多斯市建设成为一个超亿吨的煤炭开发基地,形成3亿吨的煤炭生产能力,同时实现煤炭就地转化率达50%,真正实现“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调节全国供需平衡的战略任务。力争在今后5年期间,经过国家和周边省区的共同努力,形成鄂尔多斯盆地累计探明储量万亿立方米以上、年产量在1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生产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本市和周边地区的化工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煤化工要重点扶持500万吨煤液化项目,到2012年建成年产670万吨的煤液化基地;充分开发应用煤焦化、液化、气化、电石化和萃取等技术,到2012年形成年产捣固焦300万吨的生产规模和年产500万吨的高载能产品生产能力;盐碱硝等传统无机化工要加强矿山建设,加大技改力度,努力开发层状硅酸钠、冬青油等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焦油、人造石油、煤气、电石、腐植酸等化工产品,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增加市场份额,逐步形成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化工基地。依托本市丰富的石膏、石英砂、高岭土、陶瓷粘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积极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石膏制品、建筑陶瓷、玻璃纤维、水晶砖、粉煤灰砖等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三)生态建设与保护
继续坚持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切实加强森林草原保护。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生态恶化地区和生态建设项目区继续实行全年禁牧,牧区的其余地区实行4—6月休牧,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向划区轮牧过渡。加强对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工作的督查,实行问责制,对执行不力地区的责任人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同时全面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积极推广各项适用技术,打造生态精品工程。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要与城镇、工矿区、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相结合,加大对非公有制业主和大户植树种草的支持力度,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的管理办法,活化造管机制,提高尽责率。要制定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谁绿化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等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参与生态建设,大力培育后备森林资源。要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之间的关系,在提高森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确保森林资源不受损失。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鄂尔多斯市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12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2%,植被覆盖度达到75%以上,新改良草场2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平方公里,林沙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农牧民人均林沙产业纯收入1300元。人造板规模达到40万立方米,加工饲料100万吨,造纸30万吨,制浆4万吨,生产饮食品等7万吨,制药及保健品0.02万吨。毛乌素沙地以建设“生态经济园”为主,实施全面治理;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措施,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干旱硬梁区以保护和恢复原生植被为主,建设保护型生态经济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生态移民,封禁保护,进行综合治理;无定河、黄河流域,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护岸林、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道路两侧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工矿企业及城区,坚持“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加强环城林带建设,增加城市绿地。建设重点是抓好以沙柳、柠条、杨柴、沙棘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在后续产业方面,对现有企业进行整合、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提质提效,新建一批林沙加工企业。
(四)社会发展
1、建设文明生态社区。在社区大力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建立群众文化社团组织,开展多种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丰富社区业余生活;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宣传,扩大我市与瑞典合作的生态小区建设面积,推广利用国外节水环保卫生洁具,增强环保意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道德法制宣传活动;抓住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四个环节,把村民委员会建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觉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较高凝聚力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划到2012年,各旗区要建有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以上的行政、经济等综合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并具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生活服务、法律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功能。至2012年全市90%以上的社区建有社区网上服务系统,并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全面构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至2012年全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信息化建设中,至2012年,实现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集电子病历、双向转诊、全科医疗、慢性病管理、健康促进等一系列功能为一体的信息收集、存储与共享。至2012年90%以上社区要建有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化中心和一个室外体育(健身)中心,实现“十分钟文体活动服务圈”。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努力朝着“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多的人依法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目标推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体措施一是尽快建立健全最低养老金制度,尤其是加快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动和转移的新型制度框架,为每一个进城务工的人员建立社会保障账户,并且账户资金可以转移。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控制不合理支出,通过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改变社会保障的固有形态,促进社会保障走出单一的财政范畴,逐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局面。三是逐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政策体系,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制度上实现全民医保。四是设立一个或数个地区性的社会统筹资金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险投资组合。五是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健全社会保障的预算体系,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支出的合理增长机制。规划到2012年,解决全市20万农牧民就业问题,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定率达到95%,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定率达到80%,劳动举报案件结案率保持在95%以上。
3、城镇化建设。以“畅通城、文化城、生态城”为目标,集中精力打造康巴什新区——铁西区——旧城区“一城三区”的城市核心区。“十一五”期间,把东胜建成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产业承载能力强、带动辐射作用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努力建成全国卫生城市和自治区级生态环保城市、十星级文明城市。到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中心城市人口力争达到60万人;城镇GDP占全市GDP比重达到95%以上,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3%以上;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2平方米,人均拥有公路面积达到28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增长13个百分点;供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增长15个百分点;城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增长23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9.5平方米,增加2.88平方米;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全国文民城市。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有关局委一把手为成员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启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加强了对全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先后制定出台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见》、《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污染物减排工作实施意见》、《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治理整顿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文件,为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2、内引外联,加强合作。今年,市人民政府及科技局分别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TAFE学院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签定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全面合作协议》、《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与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协议》、《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高技术局科技合作协议》、《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并重点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工程、文化旅游、国际商务、现代农牧业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2006年,我市与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合作实施“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该项目旨在减少贫困,通过利用创新性的科技特派员(TTF)制度,使农牧民掌握适当的技术和技能,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增加农牧民收入。项目实施两年来,培训试点农牧民72000人(其中妇女20000人),培训乡土人才20人,带动了试点旗奶山羊养殖、水产养殖、肉羊养殖、瓜果蔬菜种植、肉猪养殖产业化的发展。另外,我市还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有关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下一步,市人民政府将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在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上,积极探索和完善既符合市情特点、又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工作机制。针对部门、行业条块分割的现实,要积极建立可持续发展协调与决策机制;针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创新思路,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积累及投资引导机制;为加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将建立规划实施监控与管理机制;此外,还要建立社会保障与安全、公众参与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序推进。
4、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近年来,按照市委提出的“三个转变”(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向构筑社会资源优势转变、城乡二元分割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依靠优惠政策拉动向依靠自主增长转变)的工作思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条不紊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市要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中精力抓好“城镇化推进、农牧业人口转移、现代农牧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素质提升、就业促进、社会保障以及基层民主推进等十大工程”,通过推进“十大工程”,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城市配套设施,扩大城市化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二是要围绕建设全国低碳经济试验区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全市要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重点发展风能,稳步发展太阳能,合理发展生物质能,大力开发利用沼气,使可再生能源在全市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重逐步提高。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商贸、教育、现代物流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全面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三是要规范以煤炭为主的经济体系。按照市委、政府提出重点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目标,坚持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构筑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的工业格局。在煤炭产业上,要加强煤炭资源的整合,极大地提高资源回采率和集中度。重点在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生产集中度、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强化安全生产、规范管理体制和保障运输体系等方面做文章,促进全市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规范煤炭资源配臵条件,鼓励发展煤炭转化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或以煤炭开采带动社会事业发展。今后,在矿业权设臵中,无论是已探明或尚需探明的资源,都要向煤化工、煤液化、煤电、煤层气等重点大项目配套,确保煤炭就地转化量达到50%以上或更高。同时,还将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要求凡是需要配臵资源的企业,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文化、旅游和教育事业。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方面,要继续加大下游产业的研发与利用,努力实现产业升级、产业延伸,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四是要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全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加强环评工作,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下大力气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同时,还要围绕当前的产业状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以上就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