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构建三个体系探索解决四个问题
积极构建三个体系
探索解决四个问题 扎实推进“两项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陕西省局“两项工作”开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近年来,我们陕西省局在国家局的正确领导,特别是在国家局张辉副局长及整顿办的关怀指导下,紧紧围绕解决规范、质量、效率等核心要素,建立了“两项工作”组织体系、运作体系和督查体系,初步形成了管理监督的长效机制。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监管思路实现“三个延伸”
我们总结回顾行业整顿规范走过的道路,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年至2005年,为集中治理突出问题阶段,先后开展了烟叶流通秩序、财经秩序、卷烟体外循环等专项治理整顿工作。第二阶段为2005年至今,为全面加强行业内部管理监督阶段,主要开展了以“两项检查”、“三项检查”、“两项工作”为重点的整顿规范工作。行业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严格规范是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从保障和捍卫生命线出发,2010年省局(公司)党
组提出了“严规范、强基础、上水平、增活力”的总体思路,把“严规范”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学习借鉴河北经验,提出“两项工作”要实现“三个延伸”:
一是监管领域向更大范围延伸。“两项工作”规范的主要对象是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和宣传促销领域。从全行业来看,上述三个领域资金量大,容易出问题。但就陕西烟草商业而言,201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预算为27667万元,而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达到30564万元,超过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些项目虽然不形成行业资产,但是关系行业形象,关系烟农利益,关系干部安全,我们本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把这些项目也纳入了“两项工作”延伸监管的范围。
二是监管工作向更高标准延伸。在深入推进“两项工作”中,强调主动规范,自觉规范,力求“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措施更细”。比如,行业规定单项合同估算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招标,而省公司和6家市公司规定,单项合同估算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项目都必须招标;省公司机关还规定单品种5万元以上和多品种10万元以上的物品都必须招标。
三是监管视角向更深层次延伸。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归纳了需要着重解决的四个问题:一是化整为零、规避招标的问题;二是暗箱操作、串标围标的问题;三是兼顾规范与质量的问题;四是兼顾规范与效率的问题。在制度设计和运行操作过程中,围绕问题,系统思考,整体设计,较好地保证了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监管措施形成“三个体系”
在国家局关于“两项工作”的总体框架之下,我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运作体系和督查体系,并通过“两项工作”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加以固化。
(一)组织体系建设注重广泛性、专业性、独立性 组织体系包括决策、执行两部分内容,核心问题是权力制衡。我们搭建了三级架构,管委会是决策机构,下设管委会办公室、招标工作办公室和廉政公开监督组,管委会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下辖工程投资组、物资采购组、宣传促销组三个执行机构。在宏观层面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设。在微观层面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原则,实行授权与执行、执行与审核、执行与记录相分离。今年以来,省、市两级管委会已召开会议57次,研究项目689个,所有项目均按程序规范运作。
怎么样保证权力制衡的有效性?我们的体会:一是决策机构保证广泛性。管委会由领导班子成员、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职工代表组成,重大决策征求有关专家和法律顾问的意见,充分体现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要求。二是执行机构体现专业性。我们把工程投资组设在计划部门,物资采购组设在后勤部门,宣传促销组设在办公室。后勤部门过去主要服务本级机关,现在我们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负责实物资产管理和物资采购监管工作。招标办设在
整顿办,其职能定位最有利于招标规范。三是监督机构保证独立性。廉政公开监督组设在纪检监察部门,对同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省市局主要领导亲自分管审计工作,保证审计部门独立、客观地履行监督职能。重大工程项目由第三方监理机构进行监督,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二)运作体系建设注重系统性、有效性、严谨性 运作体系包括制度和流程两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国家局规定的制度框架之内,全面开展了制度“废、改、立”工作。省局现有“两项工作”制度75项,包括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宣传促销监管制度46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项目监管制度3项,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制度26项。各市级局现有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和宣传促销监管制度282项,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制度127项,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一是制度设计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保证制度的系统性。先定制度目录及子目录,再对制度进行“废、改、立”,最后统一会审、汇编成册,保证了制度体系的层次性和制度之间的协调性。省公司在《物资采购管理办法》之下,分别制订了卷烟物流物资采购管理细则、烟叶配套物资采购管理细则和供应商管理办法。市公司在省公司搭建的制度框架内,结合实际制订实施细则,兼顾了制度的一致性与地区的差异性。
二是流程设计突出内控机制建设,保证制度的有效性。我们按照财政部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全面梳理了项目运作流程,并针对各流程环节的潜在风险,建立了公开机制和内控机制。其中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和宣传促销项目监管系统设立了3个总流程、24个子流程。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项目监管系统设立了1个总流程和13个子流程,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后,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了持续改进的良性机制。
三是制度管理有章可循,保证制度的严谨性。我们依据国务院颁布的《规章制度程序条例》,制订了《规章制度制订及管理办法》。依据这一办法,所有制度出台必须“过三关”:第一实行开门立法,所有制度都必须经过相关部门集体会审,必要时还要征求基层和职工意见。第二实行归口管理,所有制度都要经过法规部门的合法性审查,必要时还要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第三规范审批管理,所有制度都要经过管委会或局长、经理办公会审定,并由主要领导签发。
(三)督查体系建设做到“三个到位”
为了使组织体系、运作体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们建立了“两项工作”督查体系,力争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做到公开透明到位。我们建立全省系统办事公开民主管理网站,与项目管理监督信息系统设置的21个公开节点对接。公开面向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时限为3-5个工作日。日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事关全局、职工利益和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实行决策前后和实施过程动态公开。同时,建立公示栏、触摸屏、座谈会等形式的公开载体,成立职代会,职工代表参与各级管理委员会决策。
二是做到各项监督到位。我们在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和宣传促销项目监管流程中,设置了17个纪检监察监督点,19个审计监督点,4个法律法规监督点;在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流程中,设置了6个纪检监察监督点,6个审计监督点,2个法律法规监督点。流程运行到监督环节,未经监督部门签署意见,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严格规范项目实施过程的动态监管,实行投资项目定期上报制度。项目开工后,市级公司每两个月向省局(公司)项目主管部门书面报告一次项目建设进度及投资完成情况。省局(公司)每半年对各单位执行定期报告情况进行通报。
三是做到考核问责到位。问责以《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等3个文件为依据,采取通报批评、诫勉谈话、行政处分等方式,既明确了职能部门的责任,又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责任;既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明确违反规定该怎么处理,使管理形成闭环。省局(公司)制订了“两项工作”考核办法,纳入市级局(公司)领导工作业绩考核范畴,作为减分项计算。在1000分值考核中,最多扣减30分,与安全工作考核分值相当。
三、运行操作统筹解决“四个问题”
在运行操作中,我们紧紧围绕规范、质量、效率等核心要素,探索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如何解决化整为零、规避招标的问题
国家局姜成康局长明确提出:“凡是规定要求招标的项目都必须进行招标,决不允许以任何理由规避招标。”为了落实这一要求,预防和解决化整为零、规避招标问题,我们重点把好以下三个关口。
一是严把项目计划与预算审查关。按照行业现行管理制度,项目建设必须报计划、报预算。我们要求计划部门对项目内容和投资概算严格把关,财务部门对项目预算严格把关,两个部门相互印证,力求把拆分项目的行为避免在计划和预算审批环节。
二是严把项目备案审查关。省局(公司)对市级局(公司)审批权限范围内的项目实行备案制度,对所有备案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并与计划和预算相印证。同时,对备案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通报,严禁不报备就自行实施。
三是严把实施方式审查关。对项目实施方式进行严格审批管理与监督控制。需求部门在提出项目申请时一并上报实施方式,凡符合条件可不实施公开招标的项目,都要有可靠依据和过硬理由,经招标投标领导小组初审,送廉政公开监督组审查,再由管委会审议决策。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把关,我们有效解决了化整为零、规避招标的问题。2011年全省行业项目计划金额为9.61
亿元,拟公开招标项目金额为8.06亿元,占总金额的比例为83.9%。1-8月已实施各类项目金额为5.31亿元,公开招标项目金额为4.44亿元,占总金额的比例为83.7%;其中烟用物资公开招标比例为91.7%。凡是符合招标条件的项目全部实行了公开招标。
(二)如何解决暗箱操作、串标围标的问题
为了保证招标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我们着力抓好以下四个环节的监管:
一是保证招标代理公司与评标专家抽取的随机性。2009年,省公司从省发改委公布的甲级招标代理公司备案名录中,通过规范运作方式,甄选了10家招标代理公司。省、市两级公司需要委托招标时,由招标执行机构在10家代理公司中随机抽取。评标专家也由招标办组织,在烟草行业评标专家库或政府相关部门确定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由廉政公开监督组现场监督和书面认可,使投标人与代理公司、评标专家串通的机率大大减少。
二是保证供应商竞争的广泛性。招标制度规定至少选择一家报刊和一个网站发布招标公告,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尽量选择数量更多、受众更广、更有专业影响的媒体发布招标公告。在公开招标过程中,注重借鉴邀请招标的长处,在面向社会发布招标公告的同时,还面向有实力的特定供应商群体发布招标信息。
三是保证评标的公正性。招标投标法和行业招标制度都
规定了公平公正条款,但是具体怎么操作,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鉴于此,我们对招标代理公司和评标专家委托而不放任,招标前组织相关部门对招标文件进行集体会审,防止出现针对个别供应商“量身定制”的条款。评标过程中,廉政公开监督组对评委打分进行逐一核对,发现评分不当,当即提出意见,现场纠正。评标结束后,所有痕迹资料都封存备查,并由廉政公开监督组对评标委员会及评委工作进行评价。
四是保证拦标价、评标专家、投标人信息的保密性。如果投标人不掌握拦标价、评标专家、投标人等机密信息,就无从舞弊。我们制订了最严格的保密措施,由专人确定拦标价并封口,专人保管,开标时现场拆封。评标专家在评标前24小时内随机抽取,开标前相互隔离,并上交通讯工具。为了避免招标代理公司与供应商串通,我们对招标代理公司开展监督评议,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更新一次。2010年依据监督和评议结果,清退了1家招标代理公司。
(三)如何兼顾规范与质量
招标是一种“书面对书面”的买卖活动,容易出现供应商低价竞标,然后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着重抓好四个环节的管理。
一是严格供应商管理。依据省公司制订的供应商管理制度,省、市两级公司对各类供应商的资质和信誉进行审核考察,分别建立烟用物资、物流设备、办公用品等物资供应商
目录,逐一建立档案,定期开展评估,形成淘汰机制,凡在质量、服务与价格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的,坚决予以清退。
二是推行实物现场招标。针对招标过程中,难以对实物质量进行评价的问题,我们探索推行实物现场招标。比如,今年上半年在密集烤房全省统一招标过程中,我们让各家供应商提供了12座密集烤房,在招标现场进行技术检测,包括用游标卡尺和铁锤对钢材厚度和硬度进行测试,并在测试后交付当地烟农试用,依据试用效果进行测试评价,最后再评标选定供应商。
三是严格标书与合同管理。我们要求,标书与合同文本要详细规定质量技术与服务条款。在制定标书时力求做到招标需求精确到位。标书完成后,必须经过廉政公开监督组审核。合同文本必须经法律顾问审核与法规、财务、审计部门会签。合同变更必须进行审计,并履行审批程序。
四是严格招标后管理。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招标方式确定第三方监理公司对施工方进行监督,同时对监理公司进行再监督。商洛市公司还实行了监理和建设单位“双驻工地”制度,共把质量监督关。工程决算审计我们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工程完工后,我们严格按照“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组织验收,省公司审批的项目一般不委托市公司自行验收。宝鸡市公司还聘请了水利、道路、测绘等领域专家,参与烟叶基础设施项目验收。大宗物资采购项目邀请有相应资质的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参加验收工作。
(四)如何兼顾规范与效率
一是招标要有前瞻性、计划性。需求部门上报项目计划时,一并提出公开招标需求。招标办对全年需要招标的项目进行通盘考虑,拟订全年招标计划,有条不紊组织实施。
二是采购要追求规模化、集约化。我们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对一般性需求物资,由市级公司自行招标采购,对密集烤房、物流设备、信息化项目等特殊性需求物资,实行全省集中统一招标采购,节约了资金、时间和精力。部分市级公司还开展联合招标采购。比如铜川市公司的烟叶生产规模较小,单独招标不划算。今年在烟用物资采购中就采取了与延安市公司联合招标采购的办法。
三是项目实施力求流程简洁化、审批时限化。按照“注重制衡、兼顾效率”的原则开展项目实施,既保证监督程序到位,又追求流程顺畅简洁。在“两项工作”信息系统中,我们对各个审核环节的时限进行了设定:超过一天仍未处置亮黄灯,超过两天则亮红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近一年来我们在贯彻落实国家局河北现场会精神、持续推进省局(公司)“两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解决重点问题、构建监管长效机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我们深知,严格规范是烟草行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使命光荣,任重道远。与国家局要求和兄弟单位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将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国家局各项规范要求,学习借
鉴兄弟单位的好经验,继续深入推进“两项工作”,为“卷烟上水平”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新贡献!
第二篇:一份“教学案”解决三个问题
一份“教学案”破解三大难题 ——合理的借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武汉市新洲区实验中学
冯钢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充满问题的海洋,那么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冲决问题的海浪,登上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礁石或海岛的过程。教育管理者便是那海上的弄潮儿,波平浪缓时,赤手赤脚便能轻松自如地游过去,可如果遇上波涛汹涌,力不从心时,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冲过去了。这时,如果身边正好有一块足够大的浮木,抓住它,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案例陈述
我校是一所创建于1996年的单设实验初中。自建校以来,中考过省级示范高中录取线学生人数一直名列前茅,还在2003-2004连续两年夺得武汉市中考状元。学校也因此一度成为“小升初”学生家长择校的首选对象,招生一直火爆。学校质量在高位运行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让人头痛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有三个:一是老师们在为学校创造辉煌的同时也抬高了自己的身价,“好风凭借力”,“人往高处走”,大批骨干教师借助实验这块平台振翅翱翔,远走高飞,加之近几年初中学校调整布局,随着薄弱学校的撤并,教师大量涌入,我校师资更显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明显下滑。随着学生和班级数量的增多,老师配备难以均衡,导致班级之间学生发展差距较大,引起学生及其家长不满。二是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只关注学生眼前的成绩,而漠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教学不是向课堂要质量,而是通过拖堂、提前上课、占用学生午休时间等延长绝对学习时间的死办法,加班加点,搞机械重复劳动,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三是先前学生用教辅资料泛滥时,教师不加选择,布臵作业时嘴一张,笔一挥,只图形式不顾效果,学生苦不堪言,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来越重,学生越学越累;后来我们禁止教师为学生统一订购任何资料,也不要求学生自行购买资料,学校为老师配备一定数量的
资料,供老师选用。但教师在剪贴资料印发作业时仍存在过多过乱,只图数量不讲质量的不良现象,其实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
如何破解以上难题,我们校委一班人多次开会研究这个问题,大家绞尽脑汁,想出了不少办法,如感情留人、关系留人、位臵留人;强化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观念转变;加强作业管理,提出各科作业布臵的量度标准,严格控制作业时间,等等。但实施起来不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就是不太好把握,总之收效甚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机遇悄然来临。2009年春季,区教育局组织辖区初中校长赴江苏考察学习名校办学经验。考察中,东庐中学“教学合一”的理念和推行“讲学稿”的作法深深吸引了我们。
东庐中学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中,曾长期面临师资水平差、生源质量差、硬件设施差、教育观念落后等诸多困难,曾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中苦苦挣扎却每每以失败告终,并因教育布局调整一度成为撤并对象。为了摆脱困境,谋求出路,东庐中学开始尝试“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改革备课模式,推行“讲学稿”,终于闯出了一条农村教育的可行之路,一跃成为江苏名校。
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东庐中学“教学合一”的改革实践中融入了不少当今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是发展需要“对话”。东庐教师告诉我们,对话不是师生之间简单的交谈,老师必须克服自我中心,与学生形成伙伴与合作关系,学会倾听、学习、宽容和尊重。二是发展注重“过程”。在东庐教改者眼里,备课、预习、教学、反馈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教学过程,因此他们的“讲学稿”教学模式并非只注重课前备课和预习,同样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馈。三是发展需要“合作”。教育中的合作类型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师师互动是重要前导;师生互动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要素,它以师生相互尊重,彼此学习为基础,体现了教学的社会本质;而生生互动则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取向。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是东庐中学教学的
一大亮点。四是发展注重实效,有效教学理论反对过去以“教”、以“书”为中心的教学传统,大张旗鼓地提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将“学”提升到比“教”更重要的地位。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出发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核心是以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东庐中学的教改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有效教学的理念。
东庐中学最具特色,搞得最成功的是其大力推行的“讲学稿”。“讲学稿”的实施优化了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合一”;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作用,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促进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考察团成员都盛赞这种集体备课,师生共享教学资源的作法,我们更是心头一亮:这不正是破解我校“三大难题”的好办法吗?
说干就干。回到学校,我们迅速拟订出改革课堂教学,借鉴“讲学稿”,试行“教学案”(“教学案”其实就是“讲学稿”一类的文稿,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的实施方案,提出在全面动员、全员培训基础上分三步走的实施办法:第一步,2009年上半年,“两案”(教案和学案)并行,各自例行书写自己的教案,共同使用统一的学案;第二步,2009-2010学,在七、八年级统考科目中试行“教学案”,总结经验,准备推广;第三步,2010年秋季开始,在全校各年级各学科全面推行“教学案”。该方案通过教代会审议后,我们立马就开始行动了。
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试行期间,部分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出现逆反心理,反问我们:我只要教学效果好,还在乎这些形式主义吗?我们当即回应:
一、搞“教学案”不是搞形式主义,“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案”的形式是为务实教学、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服务的;
二、不可否认,有不少老师个人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但并非人人如此。学校推行“教学案”,正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引领、示范作用,变个人优势为集体
效益,缩小班级差距,实现整体提升。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个人英雄,而不是我行我素、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道理讲明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除此之外,运行中还出现过“教学案”机械拼凑教案与学案,中看不中用和“教学案”+教辅资料,人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不良现象。我们不回避、不拖拉,针对问题,想方设法,及时解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大胆尝试,收效明显:学生家长反映学生作业减少了,学习兴趣变浓了,学习更主动了,而且学生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也更多了。期中、期末检测结果显示,学生成绩整体提高,班级学科之间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区同类学校中大部分学科人平分名列前茅;老师们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有不少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参加市、区级赛课获奖。
自我反思
以上案例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理的借鉴的确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关键是“借”得“合理”。那么我们取东庐教改真经,成功试行“教学案”的合理之处又在哪里呢?
一是选择助推素质教育。选择以“教学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教学案”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拓展优质资源,实现公平教育;二是“教学案”的实施有利改变教师单打独干,各自为战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集体备课,合作研讨,实现资源共享,规范教学行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三是“教学案”集“教、学、练”三位一体,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自由空间。因此,一旦向大家讲清了实施“教学案”的诸多意义和让广大师生在“教学案”的实施中真正感受到以上好处后,他们践行“教学案”的热情会更高,主动性会更强。东庐中学在这方面走在我们的前头,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二是教改动因两校相似。我们和东庐中学都曾面临着师资参差不
齐,教育观念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重等诸多问题,都想摆脱困境,谋求发展。在这一点上可谓“同病相怜”,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所以东庐的作法让我们一见倾心,也正因为“同病”,所以当我们借鉴“疗效显著”的东庐中学“讲学稿”,试用实验中学“教学案”时,自然也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是实施准备有章有法。拟订方案让借鉴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民主审议让借鉴通过民主程序取得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思想动员对老师们晓之以理,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业务培训对老师们导之以行,让他们知道了具体该怎么做,使借鉴实施操之有法。东庐中学在进行“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之前,其实也走了类似的程序,为“讲学稿”的实施做足了准备工作。毕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四是实施步骤循序渐进。东庐中学的教改经历了一个由试点成功到全面铺开的过程。借鉴中,我们也基于实施的过程性考虑,从学校实际出发,将整个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给出明确的时限和任务。第一阶段“两案”并行,其实是一个过渡适应期,这是东庐中学没有的。我们主要考虑到当时正处于一学年的后半期,加之老师们对“教学案”还很陌生,多年的“教案操作”让他们一时间还难以转过弯来,我们便放缓了实施的步伐。而恰恰因为这样,老师们有了更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所以第二阶段的选点试行及至第三阶段的全面推行都较顺利。由此可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是学校“教学案”实施成功的重要因素。
五是发现问题处理及时。借鉴他人经验,实施教学改革,问题在所难免。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坏事,每解决一个问题,改革就会向前迈进一步。关键是为教学改革导向、护航的学校领导要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里及时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教学案”才得以顺利实施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深度思考
虽然,我们通过合理借鉴东庐中学课改经验,实施“教学案”破
解了“三大难题”,取得了以上经验。但往纵深思考,还有几点值得我们反思和远虑的问题:
一是在“教学案”的培训准备期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没有组织一次教师赴东庐中学现场观摩学习的活动。老师们接受的只是校本培训,对“教学案”的精神实质、设计理念和技巧、具体操作办法和要求等诸多方面认识模糊,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体悟。无形中走了一些弯路,耽搁了一些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借鉴实施的效果。如果在这方面,我们胆子更大一点,舍得多花点钱,让老师们走出去看一看,学一学,问题可能会少一些,效果反而会更好。
二是借鉴和创新的问题。借鉴的终归是别人的,现代学校要办出个性,办出特色,就不能亦步亦趋地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我们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会创新,脱胎换骨,形成自己的独特办学风格。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三是事物总在不断发展变化,教育领域的问题层出不穷,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绝非一成不变。“教学案”的实施解决了我们眼前的问题,产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应。但用辩证唯物主义批判的眼光来看,我们不难想象,随着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师的个性发展、教学特色的彰显等新问题将会凸现在我们面前,更何况“教学案”本身就有束缚教师教学个性化之嫌。反躬自省,大一统的学科教学怎能装点出一个百花争艳的教学园地呢?对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作为思维活跃、富于想象的中学生,他们的心理接受期又会是多久?为此,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顺应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这才是教育的大道理。无论是借鉴效仿,还是自谋出路,只有合乎这个“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第三篇:解决农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党和国家在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全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各个方面都得以改善与发展,但是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依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绊脚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流失不断加剧;农民增收缓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依然在扩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明显反差,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政治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农民无法实现当家作主,官僚风气浑浊,大搞形式,盲目攀比,强迫命令,包办代替,伤财劳民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有限,未能掌握科学合理的务农技术与方法,限制了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加之,农村文化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性障碍;另外,农民的“吃穿难、卖农产品难、上学难、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社会保障难”等一系列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针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更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农村问题得到了初步的妥善处理。
针对农村土地资源流失的问题,党和国家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并不断扩大农用地流转面积;在确保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党和国家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农业,用现代化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量,同时完善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从而解决农民的增收缓慢问题,缓解城乡之间的问题;为了维护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党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切实行使国家权利;为了使农民群众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掌握国家权利和基层民主制度的条件下,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和国家不断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素质,党和国家着力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等等。
解决农村问题的长期方案已经得以有效的实行,为何农民群众依然怨声载道?那是因为农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还有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农民的购买力有所提升,却没有消费环境;农业的农产量有所增加,却没有销售市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来了,却没有使广大农民群众受益;农村儿童适龄上学,却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农村水源可谓充足,农民却喝不上干净的水„„党和国家在解决农村的长期发展问题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短期内的农村发展问题,不能只顾长远规划而忽视了当前的基础建设,要把农民当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相结合。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本原则,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党和国家才能从根本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障碍。
第四篇:积极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积极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近年来,广东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在开展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促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更加便捷、灵活、高效,为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繁荣发展提供优质司法保障。
联动人民调解,夯实大调解格局
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模式,实现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无缝对接”。在全省各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由司法行政机关选派人民调解员长驻工作室开展调解工作;经工作室调解成功的,可就地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再由法院进行审理。
构建全程对接模式,延伸诉调对接功能。通过建立诉前调解、诉中委托调解和邀请协助调解三种调解对接模式,积极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人民调解,实现案件的繁简分流,同时在诉讼中征得当事人同意委托或邀请人民调解员调解。此外,部分基层法院还建立了执行和解、判后回访等制度,延伸诉调对接功能。
建立协作机制,夯实诉调对接的组织基础。成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联络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交流信息、总结经验、解决和协调有关问题,并对人民调解指导制度、衔接工作的考核、规范化建设等问题作了细化规定。
开辟诉讼“绿色通道”,实现调解案件的快速审理。对于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成功、当事人共同要求人民法院赋予法律效力的,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于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未成功的,法院也坚持“三优先原则”,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能动发挥指导作用,提高调解水平。各地法院举办对口专题讲座、以案释法、以会代训、观摩庭审等活动,实行人民调解案件质量反馈制度,帮助规范人民调解人员的工作程序、调解方式及文书制作,提升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能力。
联动行政调解,化解矛盾纠纷
联动交警部门,快速化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为缓解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法院收案数剧增的压力,广东省高院与广东省公安厅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交警部门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之前或送达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时,应告知各方当事人申请交警部门调解的权利,并向当事人发送空白调解申请书。同时要求有能力的法院指派法官长驻交警部门,充分利用法官的专业优势,提高交警调解与诉讼调解衔接工作的效率。
联动劳动争议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调处劳动争议纠纷。很多法院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合作,与其共享信息,提前介入纠纷,建立联动机制,引导当事人参与联动调解。特别是对于欠薪逃匿的群体性案件,共同合作,做到先行指引(法院对劳动监察大队进行指引)、先行通报(立案庭先与执行局通报情况)、先行处理。
联动行业调解,发挥社会团体作用
发挥行业协会优势,促进民商事案件妥善解决。为发挥省工商联合会的专业优势与示范效应,广东省高院与广东省工商联合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意见》,建立了诉调对接机制。如推行保险公司专职和解员制度,以便法院及时联系保险公司,开展诉前和诉讼调解工作,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交流解决有关问题。又如各地法院借助商会的力量对当事人是商会会员的案件进行调解。
发挥妇联调处婚姻家庭纠纷优势,化解家庭纠纷。不定期选派法官到妇联服务站,对于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案件进行现场指导。积极邀请妇联干部作为特邀调解员或以人民陪审员身份参与法院敏感案件的处理,借助妇联干部的优势,做好调解工作。
加强与消费者委员会的沟通协调,化解消费纠纷。消费者委员会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妥善解决消费者权益纠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部分法院尝试与消费者委员会建立联动机制调解案件,主要是根据案情需要请求消费者委员会协助查明案件事实、提供证据。
联动律协,督促引导律师主动参与调解。实践中不少律师与当事人签订了风险代理合同,如调解结案,其自身利益会受到影响,因此律师参与诉讼调解的积极性不高,有时甚至阻碍案件调解。为此,部分法院加强与律协沟通联系,适时发出司法建议,联合下发指导意见,推动法律服务与诉讼工作的和谐发展。
联动综治信访维稳平台,构建联调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法庭优势,建立工作联动机制。由人民法庭庭长挂职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促进法院与其他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同时以人民法庭为依托,在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设立诉前调解室和巡回法庭,前移司法工作关口。
搭建诉前联调工作平台,整合社会力量。在全省诉前联调工作调研座谈会上,省高院确定了21家基层法院作为试点单位,在立案大厅建立“诉前联调工作室”,充分发挥诉前联调的综合职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多渠道、多方法地将矛盾纠纷平息在诉讼之前,降低纠纷起诉率、上诉率、申诉率和信访率。
开展法官进社区工作,有效整合辖区维稳资源。部分基层法院通过向社区派驻法官,以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为平台,联动其他职能部门共同调处矛盾纠纷。社区法官还通过参与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接待来访咨询以及开展法律宣传等活动,力促以非诉方式解决纠纷。
健全司法确认机制,促进调解有效衔接
在衔接机制中,司法确认程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矛盾纠纷经非诉调处机构调处成功,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当事人可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巩固和提高衔接工作成果。2011年初,省高院制定下发了《关于非诉讼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意见》,要求各地法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起一套简便、权威的司法审查确认程序,为诉调机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第五篇:长治久安区积极构建安全防范体系
安全防范体系建设
政府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切实有效地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是政府的头等大事。只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有效构建政府安全防范体系,才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维护政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
政府工作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安全的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综治安全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各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落实《福建省政府安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机制》。区长是街道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街道安全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街道安全工作的副职负责人是街道安全工作的综合监管责任人,对街道安全工作负组织协调和综合监管责任。党政班子成员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安全工作监管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安全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在这基础上,政府将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计划,按照制度规定对安全目标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各岗位人员掌握本岗位的安全职责。
二、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教育培训 为维护政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确保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杜绝、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政府建立一套完善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政府各种有关安全日常工作事项记录、安全会议记录、隐患排查整改记录、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与预案、安全设备设施等检维修记录齐全。政府积极组织开展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执行情况检查、评估。明确了各自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各科室负责人还与科室部门人员及各社会化经营场所管理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并检查其执行情况,督促落实安全职责。并按有关规定制定并实施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张贴上墙。保卫科建立完整的安全工作记录档案,档案内容涵盖了安全文件、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班主任例会等内容,结合“六五”普法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师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管理条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街道安全管理办法》、《防震减灾法》等;通过街道网、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台及LED屏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以上措施,在区内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三、建立警区共建机制,强化联防联控,注重安全设施建设
我区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成立政府安全保卫科,按照相关规定建立了与政府安全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安全工作管理机构,并配备专(兼)职安全工作管理人员。切实做好街道治安保卫工作,强化政府保安门卫管理,督促保安员认真履职,规范执勤。各部门明确了专兼职安全联络员,班主任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安全守纪的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安全保卫设施建设,目前,全区共安装200多个高清探头使街道安保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在此基础上,政府本着“以政府保卫为主,治安防范指导为辅”的原则,加强与相关部门、派出所、社区、周边政府联防联控、杜绝外来危险源进入政府,以优势互补、全方位共建的形式,以拓宽共建领域、丰富共建内容、提高共建水平为重点,注重实效的“警区共建”平安街道的治安联防工作机制。
四、加强隐患排查和治理
为促进街道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政府坚持每月及重要时段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政府的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排查街道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及重点部位,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疑难问题,建立健全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制度,健全和落实工作责任。我区全面落实“一岗双责”机制,积极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整改资金和专职人员负责,制订隐患监控措施,确保机构、人员、措施、资金四到位。
我区高度重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强化隐患排查和整改,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突出政府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立即整改,建立隐患管理信息台账,做到“一患一档”;对治理难度大、自身无力解决的,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书面报告,加强沟通和紧密配合,确保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机制。进一步强化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我区每半年至少开展5次以上灾害事故紧急疏散演练,确实提高师生逃生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