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构建浙江省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的几点思考
积极构建浙江省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的几点思考
高剑明 胡善根 应云进 郭人菡
出台政策法规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这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也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积极作用的客观需要。浙江是中小企业大省,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显得尤为紧迫。省中小企业局提出,以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为指针,通过3-5年的努力,依法构建指导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体系,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要求。
一、构建扶持中小企业成长政策法规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国外中小企业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美国是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最早的国家。从1953年开始,美国制定实施了《小企业法》和《小企业创新法》等几十部小企业相关法律,构建起了鼓励和规范小企业发展的成熟法律体系。这套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美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小企业指标就占从业人员的60%,销售量的54%,国内生产总值的40%。美国小企业不仅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为稳定美国社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一位美国问题专家所说,“美国不是由无数个大企业组成的国家,而是由千百万个小企业构成美国整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日本则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出台中小企业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日本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该法被誉为日本的“中小企业宪法”。此外,还制定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法》等30余部法律,几乎涉及中小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现在日本约有984万家中小企业,约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7%。反过来,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又奠定了小岛之国日本雄居世界经济榜眼地位的坚实基础。
(二)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法国总统希拉克今年专程来华为法国中小企业打开中国市场进行游说。该国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仅就其财政补贴政策就足以令人称羡:中小企业每新增一个就业机会,政府给予2-4万法郎的财政补贴;对三年内新增6名职工以上的中小企业,每新增一名由地方政府部门补贴1.2-1.5万法郎;对三年内增加30人以上的服务行业,每增加一名员工由地方政府部门补贴1-2万法郎;对每雇佣一个学徒提供1.6万法郎的补贴经费;对中小企业投资的研究开发经费可补贴25%等。在简化行政和税收手续的政策规定方面,巴西比较突出。为了使中小企业经营者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企业管理中去,巴西推出了中小企业的“方便计划”,即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的统一办公,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办事机构,业主在一天时间内可以办完消防、环保、卫生、工商、税务等几十个政府部门的手续。政策扶持到位,使得法、巴两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
(三)兄弟省市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也相互契合。国内一些兄弟省市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我国北方组建省中小企业厅的辽宁,近几年来,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工作,把推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振兴辽宁的重大战略,出台政策措施的力度令人关注。正抓紧制定《辽宁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并着手制定《辽宁省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南方的广东省不仅出台了《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而且相继出台了12项配套政策文件,省财政在了内拿出20亿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其政策时效之长,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全国领先。西部的四川省在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上也令人瞩目,其《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正在省人大审议之中,不久即可出台。邻近的江苏省出台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今年专门拿出1.2亿以上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同时也正抓紧起草《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
综上所述,凡是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的国家和地区,也是积极进行中小企业政 1
策法规体系建设的地方。所以,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必要保障。我省中小企业虽发展形势喜人,但不等于我们就可高枕无忧。各种扶持中小企业的体系建设一日千里,可以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我省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构建意识有待提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刻,不到位,甚至有失偏颇。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我省《促进条例》出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有法无法一个样,有政策就可以了,忽视了形式与内容统一的重要性,特别是忽视了法规的司法价值以及法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标志、宣传和保障意义。二是对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持观望等待态度,缺乏对时局的整体了解。三是对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全面性认识不足,认为有《促进条例》和一两项政策就可以了。但实质上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法规是多方面的和需要细化的。
(二)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扶持力度是关系到政策法规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无成效及有多大成效的关键。目前需要重点加强两个方面。一是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浙江财政收入的迅猛增长得益于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为最大特色的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其财政收入贡献率已占到近60%,同时,今年我们的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1000万元,占全省财政支出比例不到O.012%(2003年我省地方财政总支出实际执行数为897.12亿元)。这不仅低于广东、江苏、上海、贵州等省市,也低于一些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数额及比例。如杭州市今年安排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5000万元,扶持力度比省里要大。二是执法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目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存在刚性不够的问题,“鼓励”型内容较多,量化指标较少,问责条款又往往缺乏,从而导致扶持内容较难落实到位。
(三)行政资源有待整合。主要是管理体制还不够顺畅。非公经济、国有、私营、个体、乡企、中小企业等分类比较复杂,隶属关系又容易模糊不清,难免导致政出多门或职能交叉现象。同时一些市、县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系统的管理体制也不够健全,名称与职能都不够统一,使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履行指导与服务中小企业职责存在一些困难。其次,如何按照法律要求自觉转变工作职能,切实推行中小企业公共管理,尤其是整合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当前需要不断探索的新问题。
三、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的务实性。企业最讲求实惠。实惠的政策法规有两条衡量标准:一是要言之有物,二是要管用。以中小企业地方立法为例,中小企业因自身特点主要面临“六难”:一是土地获取难;二是融资贷款难;三是技术创新难;四是引人留人难;五是信息获得难;六是权益维护难。破解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立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是中小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因种种原因,其刚性、扶持力度和细化程度都还不够,单靠这部法律还不足以破解“六难”,所以还需要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地方性法规对此进行加强。地方性法规一要言之有物,就是法规要涉及这“六难”,二要管用,即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能保证方案得以落实。目前《浙江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初稿(以下简称《促进条例》初稿)涉及到了以上六个部分,关键问题是要保证管用,《促进条例》初稿提出的解决方案的重点依次是:建标准厂房、设中小企业专项基金和发展融资担保、构建共性技术服务机构、公共培训、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和责任追究。但如何保证落实还存在问题,《促进条例》初稿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规定,如引进人大执法监督与检查等。
(二)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的创新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不出台则罢,一旦出台就要有亮点。只做一般规定的政策法规不会受中小企业欢迎。在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方面,我们有许多地方可以突破。一是扶持对象的选择。比如中小企业标准是
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标准“一把抓”,不是上策。我们可以借鉴国家的纳税人标准做二级分类,允许市、县将扶持重点放在小规模纳税人以下企业上,这样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划分中小企业标准的权限,又解决了很多市、县扶持中小企业几乎就等于扶持区域内所有企业的尴尬。美国和上海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二是扶持方式的创新。加入WTO和施行《行政许可法》,对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用法律法规来促使机关转变职能及行政方式。比如政策法规如果规定将扶持资金用于补贴个别企业上,效果不一定好,但如果规定资金使用的重点在于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基础,则受益的就是整个面,就不会因个别企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全局。另外,帮助中小企业扬长避短,也是可以创新扶持方式的重要领域。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可通过大力推动专业协会筹建和产业集聚,帮助中小企业抱成团,发挥集群效应,从而发挥“快鱼吃慢鱼”的优势,避免“低小散”的劣势。中小企业发展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创新的点也会越来越多。
(三)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的连续性。一日之功建不成罗马,一日之寒冻不足三尺。扶持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比较浩大的工程,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一是体系构架任重道远。参照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除了需要出台《促进条例》外,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时候申请出台专项基金管理、创业扶持、信用担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政策,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二是不求毕其功于一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成熟一个出台一个,成熟几条规定几条,在做深做细方面下功夫。三是建立政策法规出台后在具体贯彻落实上的效果评估与问题反馈机制,抓后续改进。
(四)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的协同性。政策法规体系构建依赖于“孤胆英雄”形不成大格局,必须依靠团队精神。因为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立法过程就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并取得妥协一致的过程”。一是中小企业职能部门争取人大、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只有人大和政府出面协调,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二是中小企业职能部门应努力做好与各部门之间、系统内上下单位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形成合力。“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就一定能建成具有浙江特色的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政策法规体系。
备注:此调研报告原载《调研与对策》2004年第22期(总38期)
第二篇: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初探
文章标题: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初探
国家公共财政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理论界也有一些探索,但尚不规范。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仍不够。本文试图对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的构建进行一些探索。
一、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意义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企业规模大,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地位举足轻重;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产量较低,但量大面广,经营灵活,在国民经济中是一支重要而又活跃的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登记企业的90以上,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全国食品、造纸、印刷行业产值的70,服装、皮草、文体用品、塑料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同时,据统计,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73.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形态,而完全竞争的条件之一是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从我国情况看,正是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才保证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1979—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9.5的增长速度,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
(二)是促进市场繁荣的积极因素
中小企业利用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组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快地接受市场信息、调整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生产,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态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活跃的主体。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市场主体更趋多元化,使市场自身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阻滞了垄断机制的形成,促进和构建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环境。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在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企业趋向于以资本代替劳动,而中小企业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底对全国66个城市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65.2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此外,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提供给农民的工资收入由1996年的4380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8200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渠道。截至2002年末,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33亿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6.8,大大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社会创新的主要载体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高的份额,而且创新的水平与层次并不亚于大企业,它们创造了许多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中小企业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与大企业不同,它们的技术创新活动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特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高科技企业都是从创办时的小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的。联想集团1994年初创办时,只有11名员工和20万元创业资本,到目前已发展成为有20余家国内分公司和子公司,有27个海外分支机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集团。目前高科技中小企业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和医药生物制品行业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现行中小企业公共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财政政策在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但与《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资金规模小且分散,缺乏统一的政策协调
目前,我国中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政策主要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和农业成果转化资金。这些资金总规模,每年不足20亿元,加上其他共享的政策资金,不足百亿元。因而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之,政府对各种中小企业资金进行多头管理,难以将财政性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组合安排,配套使用,导致财政性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整体效果不明显,降低了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发
展支持的影响力度。
(二)税收优惠政策实际效果不明显
现行关于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局限于免征或减征两种措施,没有采纳国际通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减、延期纳税等优惠措施。部分政策制定得比较粗糙,缺乏全面考虑,容易形成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比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所得税的名义税率33,根据优惠政策,中小企业的实际税率为18、27.但与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有限,并且由于中小企业利润小,因此实际税率仍然过高。
(三)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突出
在很长一段时间,政府在资金、税收、市场开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一直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特殊的扶持,造成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据对辽宁500户中小企业调查,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仅占21.7,且大多为国有中小企业。结果,中小企业向社会提供了效益,却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融资供方市场不能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回报。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供给的办法只能依靠自身内部利润积累,或者将大量资源用于融资市场,其融资成本相应升高。由于国家积极鼓励引进外资,因此实际上中国的外资企业享有许多“超国民待遇”,国家及地方政府为外资企业提供“特事特办”,减、免税,亏损弥补等等优惠待遇。而国内中小企业既没有国家扶持,又没有优惠待遇,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此外,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由于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基本无法进行直接融资。如我国深沪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这使处于成长期、效益好但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进入证券市场。同时债券市场上,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中小企业也很难以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直接融资渠道基本没有。
三、完善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体系的建议
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体系,是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要求。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财政政策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建议。
(一)统筹和整合现有政策资金。各级政府要尽快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大资金注入量。目前中小企业财政扶持资金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需要对资金进行整合,切实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基金收益、捐赠和其他资金,需要尽快建立。
(二)完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增值税、所得税及其他有关税收政策的税率设计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优惠,对新开办的中小企业也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创办企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服务,加大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及时为中小企业办理纳税登记、发票购买等事宜提供服务。
(三)清理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公共部门利用职权侵害中小企业利益。对企业不合理收费严重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增收和政府运转的压力很大,还有部门利益的原因,对企业不合理收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必须加大清理力度,在降低收费标准、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的基础上,建立对中小企业收费准入制度和惩罚制度。
(四)建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制度。在避免政府采购行为对中小企业产生歧视的前提下,将政府采购订单量的一定比例划给中小企业。在商品和服务质量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可适度优先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
(五)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进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和债务重组的同时,尽快建立完善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等渠道,提高财政政策投入的增长比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考虑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六)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快建立政府信息服务体系,包括中小企业数据库、信息网站等,向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法规、发展规划、登记纳税、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政府信息服务,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发表政策建议的平台,及时掌握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反映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有关政策。
《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初探》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初探。Sqi
展支持的影响力度。
(二)税收优惠政策实际效果不明显
现行关于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局限于免征或减征两种措施,没有采纳国际通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减、延期纳税等优惠措施。部分政策制定得比较粗糙,缺乏全面考虑,容易形成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比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所得税的名义税率33,根据优惠政策,中小企业的实际税率为18、27.但与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有限,并且由于中小企业利润小,因此实际税率仍然过高。
(三)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突出
在很长一段时间,政府在资金、税收、市场开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一直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特殊的扶持,造成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据对辽宁500户中小企业调查,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仅占21.7,且大多为国有中小企业。结果,中小企业向社会提供了效益,却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融资供方市场不能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回报。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供给的办法只能依靠自身内部利润积累,或者将大量资源用于融资市场,其融资成本相应升高。由于国家积极鼓励引进外资,因此实际上中国的外资企业享有许多“超国民待遇”,国家及地方政府为外资企业提供“特事特办”,减、免税,亏损弥补等等优惠待遇。而国内中小企业既没有国家扶持,又没有优惠待遇,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此外,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由于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基本无法进行直接融资。如我国深沪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这使处于成长期、效益好但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进入证券市场。同时债券市场上,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中小企业也很难以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直接融资渠道基本没有。
三、完善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体系的建议
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体系,是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要求。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财政政策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建议。
(一)统筹和整合现有政策资金。各级政府要尽快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大资金注入量。目前中小企业财政扶持资金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需要对资金进行整合,切实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基金收益、捐赠和其他资金,需要尽快建立。
(二)完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增值税、所得税及其他有关税收政策的税率设计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优惠,对新开办的中小企业也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创办企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服务,加大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及时为中小企业办理纳税登记、发票购买等事宜提供服务。
(三)清理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公共部门利用职权侵害中小企业利益。对企业不合理收费严重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增收和政府运转的压力很大,还有部门利益的原因,对企业不合理收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必须加大清理力度,在降低收费标准、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的基础上,建立对中小企业收费准入制度和惩罚制度。
(四)建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制度。在避免政府采购行为对中小企业产生歧视的前提下,将政府采购订单量的一定比例划给中小企业。在商品和服务质量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可适度优先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
(五)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进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和债务重组的同时,尽快建立完善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等渠道,提高财政政策投入的增长比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考虑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六)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快建立政府信息服务体系,包括中小企业数据库、信息网站等,向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法规、发展规划、登记纳税、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政府信息服务,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发表政策建议的平台,及时掌握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反映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有关政策。
《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初探》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初探。Sqi
第三篇: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初探(共)
文章标题: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初探
国家公共财政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理论界也有一些探索,但尚不规范。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仍不够。本文试图对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的构建进行一些探索。
一、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意义
无论
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企业规模大,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地位举足轻重;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产量较低,但量大面广,经营灵活,在国民经济中是一支重要而又活跃的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登记企业的90以上,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全国食品、造纸、印刷行业产值的70,服装、皮草、文体用品、塑料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同时,据统计,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73.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形态,而完全竞争的条件之一是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从我国情况看,正是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才保证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1979—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9.5的增长速度,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
(二)是促进市场繁荣的积极因素
中小企业利用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组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快地接受市场信息、调整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生产,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态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活跃的主体。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市场主体更趋多元化,使市场自身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阻滞了垄断机制的形成,促进和构建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环境。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在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企业趋向于以资本代替劳动,而中小企业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底对全国66个城市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65.2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此外,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提供给农民的工资收入由1996年的4380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8200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渠道。截至2002年末,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33亿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6.8,大大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社会创新的主要载体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高的份额,而且创新的水平与层次并不亚于大企业,它们创造了许多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中小企业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与大企业不同,它们的技术创新活动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特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高科技企业都是从创办时的小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的。联想集团1994年初创办时,只有11名员工和20万元创业资本,到目前已发展成为有20余家国内分公司和子公司,有27个海外分支机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集团。目前高科技中小企业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和医药生物制品行业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现行中小企业公共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财政政策在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但与《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资金规模小且分散,缺乏统一的政策协调
目前,我国中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政策主要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和农业成果转化资金。这些资金总规模,每年不足20亿元,加上其他共享的政策资金,不足百亿元。因而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之,政府对各种中小企业资金进行多头管理,难以将财政性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组合安排,配套使用,导致财政性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整体效果不明显,降低了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
第四篇:浙江省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摘要]浙江省的中小企业为该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由于中小企业信誉度不高、公司结构不合理、管理不科学等原因,造成了其贷款担保难的现状。在初步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后,这个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图就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提出一些创新和建议。
[关键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估系统,信用等级
浙江省的70.6万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9%,它们在安置就业、分散投资风险,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以及促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为形成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打下了基础。制约银行给中小企业放贷的最大障碍是资金安全及利益保证和贷款成本不成比例的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便提上了日程。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状分析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信用担保机构已达966家,共筹集担保资金总额286.5亿元,其中政府出资121.8亿元,占担保资金总额的42.5%。966家担保机构已累计担保企业48318户,担保贷款100035笔,累计担保总额1179亿元,累计实现收入28.2亿元(其中担保费收入20.9亿元,投资收入5.1亿元,其他收入2.2亿元)。浙江省也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浙江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
浙江省就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制度,提出鼓励多种形式、多渠道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积极探索建立再担保机制。可由政府牵头,企业参加,采取股份制或会员制的形式;也可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业群体共同出资设立担保组织。经国家经贸委批准,纳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按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获取担保业务收入的单位,由省财政厅、省地税局审核后,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免征营业税3年。
据省统计局统计,目前全省有125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其中66家被纳入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全省担保机构资本金达13.13亿元。按法人形式分:企业法人形式的107家,事业法人形式的8家,社团法人形式的10家;按出资人性质分:政府出资95家,其中政府完全出资33家。担保资金投入总额13亿元,其中各级政府共投入资金6.97亿,民营企业出资4.55亿元,个人投资1.48亿元。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最高为1亿元(省商业厅出资),平均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左右。至2003年6月底,全省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累计对外担保19593笔,担保额共157亿元,在保企业3639户,在保余额37.97亿元,25家担保机构代偿148笔,代偿金额3687万元,坏帐损失1835万元。
浙江省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特点
主要特点是机构发展迅速,性质和组织形式多样化;资金放大倍率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增强;代偿率、损失率较低,社会效益突出。以杭州为例。至2002年底,杭州市共有担保机构38家,注册资金总额29,754万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10,89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机构12家,增加注册资金近1.5亿元。
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情况
年份担保机构
(个数)资本金总额
(万元)资本金放大倍数担保户数
2001年2614,9081.77倍69
52002年3829,7542.8倍150
1年份担保笔数
(万元)担保总额
(万元)担保费收入
(万元)纳税总额
(万元)
1999~2001年
累计1,31374,66153989
2002年2074148,6321,444168
调查资料表明,杭州市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金从2001年的573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783万元,受保企业数增加了1倍多,平均担保总额从2872万元增加到了5876万元。这说明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得到了提高,中小企业对担保的需求也有较快增长。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1.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偏小。我省125家担保机构,每家担保资本金的平均数为1050万元,其中规模最大的也不过5000来万元,且只有2家,担保机构规模小,在银行眼里的公信力就会打折扣,其担保潜能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2.缺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目前我省担保风险几乎都是由担保机构一家独扛,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担保资金放大倍数也偏低,一般只有3至5倍。实际上这也反映出银行对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仍多少存有疑虑,未敢倾其全力进行合作。
3.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控制机制也呈空白。从目前来看,尽管我省担保机构的代偿率并不高,但随着担保业务面的扩大,风险正在一步步加大。如果没有相当的风险补偿机制,势必会影响担保机构的正常发育。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创新
担保机构在向每个具体项目融资时必须按市场规则处理,严格把关。这是因为,第一,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必然现象,对它们的融资支持是帮助优者去取胜,而不是保护劣者免遭淘汰。第二,政府金融机构也好,信用担保机构也好,它们既不是慈善救济机构,也不是财政机构,只有按照金融活动规律办事,才能长期维持下去,否则就无以为继。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潜力、偿债能力等设立一个信用评估系统,以便于担保机构掌握、审查,以使那些资信条件好、信用等级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加入担保体系,获得担保,实现有效融资,促进其发展。同时,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确立不同的担保比例,采取不同方式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信用评估系统
我们认为可以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现状、信用记录和发展前景,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定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以真实反映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此,我们设计了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系统。
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系统是一种包含了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统计、计算及量化分析并对企业进行评级的系统,授信机构通过评分判断客户的风险度。它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对企业的信用报告进行信息汇编;二是比较情况相似的客户的信用行为,给予每一项因素一个点数,所有点数的总计就是一个评分,从而预测企业未来还贷、及时还款的趋势,确定企业的级别。
一般来说,如果能与银行建立起较好的协作关系,那从企业的账户可获得的信息主要有:企业主要的购货渠道;是否有大量的应付款;企业主要的销售对象的情况,包括销售的数量、销售对象的支付方式;企业工资和劳动保障开支;企业职工人数的稳定性;企业部分管理费用的支出;企业销售的增长情况和已有的流动资金的大致规模等。但这些信息的获得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信息:
第一,企业财务标准。
定量分析:对各类财务数据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反映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经济实力等方面的指标。
此外,企业选择的会计程序与处理方法可能导致账面价值和实际资产价值不符,例如,如果企业选择的坏帐准备率过低,将可能导致账面资产价值虚增,而且该现象也同样普遍存在于企业的研发成本、专利和行政费用等方面。
校正企业有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异。例如,企业若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可能使得公司的房产、机器设备等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市场价值,而土地的账面价值则远低于市场价值。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因不具备有形资产那样可供参考的市场价值,它的价值将面临较大幅度的调整,甚至可能降为零。因此,通过对企业账面价值,可以得出关于企业的更加准确的资产价值,从而确定该企业的投资价值。
在对资产账面价值调整之后,还要考虑到企业清算价值企业清算价值,是指企业在面临解体、清算时,其资产的迅速变现能力和企业对所负债务在短期内的清偿能力。在遭遇不期而至的被清算的情况下,企业的许多资产(尤其是类似发明、专利和不动产等)的变现价格,要远低于它们在企业继续经营时所体现出的价值,或者经过精心准备后、和买方之间进行过长期讨价还价后的价格。并且,这种清算价值还应将各种变现成本考虑在内。
定性分析:对企业发展前景的判断还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是否为朝阳企业;有无不良信用记录;是否合乎现代企业制度;技术、产品的创新能力;是否有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企业的人格化。未来企业的营运成本和收入的多少及其实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未来的营运策略和管理战略。而股权结构会通过管理水平、发展目标(包括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等一系列因素对营运策略和管理战略产生影响。因此,在测算企业未来收益时,必须将公司股权结构考虑在内,并赋予一定的权重。
第二,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此部分是对企业所处行业状况、市场状况和公司经营状况的分析,定性考虑公司的资信状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社会、人口、政策和技术变化分析;行业容量分析;行业周期性分析及影响企业经营的决定性因素分析,如竞争的特性、价格、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及销售网络、产品概念或形象、产品细分程度及其他因素。
第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主要从企业的竞争能力(主要市场份额、产品的主导性及其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维持高水平经营绩效能力(产品细分化程度、市场分布状况、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分散程度及其生产的成本优势)、企业规模和企业职工队伍和技术素质(技术素质主要考虑劳动者的组织结构和实际操作能力,机器设备的加工能力、加工质量和加工品种、工艺水平、科研力量和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企业经营管理分析。
从管理层应变能力(与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环境结合起来分析)、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层风险倾向、管理一贯性和可信性、管理层变动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第五,信用状况分析。
信用状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结算中延期付款的行为或资金的借贷关系,是影响企业资信等级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贷款企业的资信等级评估方面来说,更是如此。主
第五篇: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己的营销培训体系
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己的营销培训体系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源的局限性,往往在营销培训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的整体规划,其培训要么是急功近利,功利性太强;要么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急功近利的培训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头不顾尾,没有传承性;蜻蜓点水式的培训结果是
“浅尝辄止”、“雨过地皮湿”,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培训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而这,就是目前中小企业在营销培训方面普遍存在的战略“短板”。
但中小企业毕竟是处在发展中,企业的规模与产值都需要进一步的扩大和提高,各项工作也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便成为必然。营销是一个企业各项工作的“龙头”,而营销人员又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营销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这个企业能不能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能不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脱颖而出,不断创新,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综合素质的提升从何而来?这就需要靠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营销培训体系来保障了,那么,中小企业应该如何来构建自己的营销培训体系呢?
一、建立自上而下、系统的营销培训体系
索中国中小企业的文化其实就是老板文化。不同企业、不同老板、不同文化的纵横交错,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企业生态图。为何同一个企业交给不同的人去运作,其结局就大相径庭?其实,这都是老板或高管的经营思想不同使然。因此,中小企业的营销培训不仅要培训营销人员,更重要的是要培训“首脑”,即老板或营销高管,不仅要让营销人员接受各种培训,而且作为老板或高管,也要经常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以接受各种形式培训的“洗脑”,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甚至老板或高管亲自来抓。老板或高管的思路理顺了,能够站在营销的最前沿,能够充分地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指导性、前瞻性、实效性,既注重培训的组织实施,又能及时地跟踪、考核和调整,培训才能不在中小企业徒有形式,也才能形成培训的“优良传统”,随时随地去开展、去灌输,使企业的培训蔚然成风,以致制度化、流程化。中小企业只有建立了自上而下而系统的培训体系,上下同欲的氛围才能形成,才能使培训规划不至于“画饼充饥”,甚至于“南辕北辙”。
二、企业处在不同的阶段,要实施不同的培训规划
中小企业的培训要能够“因时制宜”,针对所处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培训方式与内容。
对于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来说,主管培训的部门要能根据其战略定位需要,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大的发挥空间,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赢得更大的市场发展。对此,企业的培训要侧重于以下个方面的培训内容:⒈企业前景的未来展望,通过企业运营目标、经营理念、操作思路等的宣导,向营销人员展示企业美好、绚丽的发展蓝图,使其归心;⒉个人未来的发展憧憬,让其明白,企业将来的很多重要职位是“虚位以待”人才是在企业的发展中成长企业是在人才的成长中发展这一辩证关系。⒊富有挑战性、竞争力的激励考核机制,通过薪酬的合理设计,以及适时而不断的诸如表扬、晋升、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及现时的物质激励等低成本手段,鼓励雷厉风行、板刀阔斧而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⒋宣扬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创造良好的个人工作氛围,更多地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把“柔性管理”进行到底,关心其生活、成长的细节。⒌采取“贴身式”的培训方式,随时随地培训、指导营销员的心理建设、操作技能、解决市场问题的方法等,使培训内容能够更好地落地。
创业型的企业虽然不能够提供较高的薪资与福利待遇,但也可以通过富有人情味的企业管理模式,更多的施展机会,让营销人员能够“用得上”、“留得住”,从而展现中小企业培训的亲民性、引导性、福利性,增强营销人员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对于获得了“第一桶金”,跨越了创业期的中小企业来说,其培训体系的构建更是提上日程,因为,这种企业在逃过了“夭折”的第一道门槛后,便进入了做产品、忙推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小企业的培训内容要更多地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⒈规范企业流程与制度,实施流程再造,在这个阶段,企业培训部门要开展“太太式”培训,并持续地予以灌输和督促,对这些培训内容,要随时随地开展与引导,使其烂熟于胸,以强化企业的营销执行力。⒉开展营销职业化生涯规划的培训教育,培养和打造企业的核心营销团队,增强其归属感使团队业绩向更高的目标冲刺。⒊分阶培训,针对不同的营销层面,开展内容各有侧重的诸如市场策略、推广技巧、管理水平、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培训,有意识地进行强化未来营销“部队”核心领导组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使其由“资源型”向“资本型”有效过渡而不致出现“断层”。⒋培训与激励、考核的有机结合。企业要通过培训来强化激励、考核的效果,同时,企业也要通过激励、考核方式,来促进培训的持久、有序开展,中小企业只有将培训与激励、考核完美结合,培训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处于做产品、忙推销阶段的中小企业,其营销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打造、锤炼和提升营销团队的战斗力,战斗力具备了,营销团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在为数众多的中小企
业当中,也有一些发展迅速甚至快速崛起的行业“黑马”,比如近年来飞速扩张的蒙牛乳业、华龙面业等等。这些企业由于经营思想先进、运营模式超前,因此,短短几年,往往就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这些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同样也面临企业的营销管理与市场发展不相协调,甚至营销管理滞后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营销培训体系,促进信息流的及时传递,加强企业与内部、外部的深度沟通,从而让企业与管理同步发展、并驾齐驱。这个阶段的中小企业培训要专注于个方面:⒈培训的系统性,即培训不再是权宜之计,也不再是短期行为,而是企业运营的一个系统、一个部件,一种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行为,而时时处处进行的系统性工作。⒉培训的资源性,即把培训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通过培训,把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等转化为营销力。中小企业由于不能提供更多的培训资金支持,因此,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企业要着手打造自己的培训师队伍。⒊培训的外包性,即企业为了更专心于市场,结合企业的培训实际,除了开展企业内部的日常性培训外,把一些大型的培训活动,外包给一些专业的培训或策划咨询机构,实施培训外包。⒋培训的多样性,即企业培训既有内部培训、又
有外部培训;既集中培训,又分散培训;既有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又有掌握方法的技能培训;既有专题培训,又有咨询式培训;既注重培训内容,又看好培训形式,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营销培训组合体系。⒌培训的激励性,不同级别的营销人员,其内在需求是不同的。基层营销人员看眼前、重物质;中层营销人员看发展、重提升;高层营销人员看将来、重名望。满足不同的培训需求,将使中小企业的培训更具实效。
中小企业在这个阶段的培训目的,是打造营销团队的威慑力、爆发力,促使企业良性、互动、快速发展。
现在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营销团队核心能力的竞争,营销团队成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营销能力与发展水平。中小型企业只有树立“大营销”的观念,构建和完善企业营销系统的培训体系,优秀高效的营销团队才能形成,中小型企业也才能借助培训的“东风”,造势、借势、起势、溶势,从而更好地激励士气,提高效率、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创新力等,为企业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