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简介

时间:2019-05-14 06:2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简介》。

第一篇: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

学学科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成立于1954年,70年代在国内首批招收中医儿科学

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中

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点之一.学科于198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教委重点学科,1995年, 2003年2次被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2002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4年被评

为国家精品课程.本学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医儿科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通过长期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造就了一批老,中,青中医儿科学专家,如全 国着名老中医,全国第一位中医儿科学博士生导师江育仁教授;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

分会会长,全国劳动模范,学科带头人汪受传教授,硕士生导师郁晓维,张骠,孙轶秋,赵智

强,韩新民教授等.学科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小儿肺系,小儿脾系,小儿肾系疾病研究3个稳

定的研究方向,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多项课题的科学研究,总结经验,提炼升华,提

出了许多符合中医药原理和临床实际,验之有效的新观点,新学说.如“治疗小儿肺系感

染性疾病重在'祛邪扶正,整体调节”',“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等,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可, 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本学科已成为我国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审,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并负责国家

相关行业性标准,方案的制订,如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儿科部分,全国中医类研

究生培养方案以及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考试大纲制订,命审题等工作.在历年

中医药类全国教材编写工作中,主编出版了目前全国使用的新世纪教材大专,本科,7年

制,研究生,高等护理《中医儿科学》等教材.本学科承担了各层次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并将现代教育方法

与手段引入到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5年来,负责并完成了包括教育

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在内的各类教育科研项目9项,编制出版卫生部医学视听教

材5部,CAI课件1部.所编制的《中医儿科学网络课程》已在教育部网站上网,由高等教

育出版社出版,受到广泛欢迎.学科近5年来,承担包括了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4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着 35部.在临床工作方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作为学科的临床工作基地,目前是国家临床药理

研究基地专业科室和江苏省“135”工程建设单位.在临床工作中注重抓好专科建设,突出

专病优势,开发培植潜力专科专病,形成了一批专科制剂.本学科现有成员27名,其中教授级7人,副教授级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 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4人,江苏省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

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副会长4人,江苏省名中医,名中西结合医3人,江苏省“333”工

程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本学科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学

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为保持学科传统特色和优势,促进学科发展奠 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2012中医儿科学学科工作总结

2012中医儿科学学科工作总结

2012年,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学科全体成员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在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学术水平

(一)科学研究

1.学科建设工作:2012年学科先后被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秦艳虹教授带领中医儿科学团队被评为山西中医学院A级科技创新团队,争取充足的学科建设经费,学科建设取得一定进步。

2.科学研究工作:除继续完成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局的科研课题外,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1项,院级教改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参编《国际标准化英文教材.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临床技能实训》、《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3部。

3.横向科研工作: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一流学科开展教学、临床科研工作。2012年6月参与完成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主持的《胃肠安丸临床试验方案》横向科研课题研究工作。2012年10月成为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中医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疗效评价研究》合作组成员,从多方面提高了临床教学科研能力。

(二)学术交流

1.主办学术交流会:2012年3月学科在山西太原主办了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材审定稿会议,参加会议者均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学院等多所中医院校的教授,扩大了在儿科学科的影响。

2.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2012年6月在贵州贵阳参加2012年全国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四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高峰论坛,秦艳虹教授论文在大会交流。2012年9月在湖南张家界参加第二十九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2012年9月于天津参加中医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大纲研讨会,参加山西医科大学主办动物实验上岗培训。2012年11月参加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大学举办的系统和网络生物技术与中医药学学术交流大会,扩大了学科的学术影响。

(三)研究方向建设

1.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按照“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的具体要求,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医院评价指南》和《山西省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与标准》为依据,加强医疗质量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临床治疗过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内服中药配合中医传统的小儿推拿按摩、捏脊、艾灸等外治疗法,综合治疗小儿各类疾病50余种,疗效显著,尤其是对肺系疾病、脾胃疾病、外感热病等有独特疗效。

2.注重发挥中医特色,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学科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积极倡导“治未病”思想,开展多项中医特色治疗。①穴位贴敷疗法:自2008年在我附属医院首家推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该方法对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等呼吸道疾病以及厌食、虚寒性腹泻、紫癜、遗尿等疾病有独特效果。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拥有较为固定的患者群体,服务范围遍及全省各地,许多患者慕名而来,累计贴敷达5000余人,2012年三伏贴贴敷人数达52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②穴位贴敷贴:2010年引进系列中药穴位贴敷贴,如咽炎贴、鼻炎贴、腹泻贴、止咳贴等,既发挥中医特色,又适合儿童畏惧针砭的特点,弥补了三九三伏穴位贴敷受时间限制的不足,还提高了疗效。2012年引进退热贴,增加了穴位贴品种,扩大了治疗范围,增加了治疗手段。③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购置的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可广泛用于治疗肺炎、腹泻、厌食、遗尿等多种疾病,取得显著疗效。④中药饮片:在临床中我们努力开发中药制剂,提高药占比,广泛使用中医免煎颗粒及中药小包装饮片,不仅达到医院多用中药,用好中药的要求,也凸显了我科的中医特色。⑤防感香囊:根据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易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特点,我科开发研制出预防流感的“防感香囊”。该香囊自使用以来,累计售出上千余个,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包装外形得到了广大儿童及家长的认可,成为预防流感的小帮手,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又增加了一份浓厚的色彩。

3.按照“山西省2009年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确立了儿童临床常见且能体现中医特色的咳嗽、哮喘、泄泻三个优势病种,并在使用原有中医儿科优势病

种诊疗方案基础上,制定儿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方案。制定了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并完成《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编写。

二、学科队伍建设

学术带头人贾六金主任医师,及脾胃病研究方向带头人宋明锁主任医师被遴选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学科带头人秦艳虹教授参加“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研修项目,参加全国培训学习班;学科秘书张焱入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并入岗学习;范梅红、张慧媛2人参加“山西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为学科队伍建设中人才储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人才培养工作

我学科在做好既往本科、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在研究生处的领导下,参与研究生教育实现了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2012年录取硕士研究生5名,为学科建设培养后继力量。围绕研究生教育工作,编写制定了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参与进行了2012级中医儿科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工作,命题、阅卷、面试、录取工作,并进行了中医儿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及讲授内容的准备;参与进行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制定、专业目录编制工作;并购置了部分书籍,为研究生教学提供必要的资料;为了更好地实施研究生教育工作,组织了研究生导师论证会。参加学院研究生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四、教育教学工作

1.教学工作:2012年承担了2009级中医专业、中西医专业、针推专业以及成教院不同等级继续教育《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还承担成教院乡镇医院全科医师培训,累计完成教学任务1000余学时。全体教师认真备课,书写教案讲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三基知识的掌握,注重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不同专业的见习、实习任务。在09级中医专业、中西医专业本科生的集中见习的临床带教任务中,全体医务人员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系统完整地对学生进行儿科基础和临床知识反复多次的讲解、考核,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

2.教育科学研究:学科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本科教学中继续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012年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项,并有3项院级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参编教材3部。

五、条件建设

进一步规划完善学科相关设施的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已建小儿推拿室,努力建成中医儿科外治室。

今后继续努力,建设一流学科。

第三篇: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

赵思杨201050404051 10级康复治疗学

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医疗和护理的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起源较早,早在隋唐就有专门教授中医儿科的少小科,中医儿科学专著及中医儿科医家为数亦多,使中医儿科学逐步发展壮大,对保障儿童的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把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儿科学顺利发扬继承下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一学期的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中,老师首先把中医儿科知识、技能高效地教授给我们。同时,老师结合临床教学的经验,让我们对中医儿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基本的中医儿科学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如惊风包括了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种情况,急惊风主要有痰、热、惊、风四大特点,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要表现;多见于高热惊厥及中毒性痢疾的发病过程中,昏迷、抽搐时间短暂,多为一过性发作;慢惊风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临床常见于小脑共济失调症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医学典故,并突出中医儿科学与《内经》、《伤寒论》、《温病》等中医经典的渊源。中医典籍中有很多对儿科的精辟理论,如内经中的“骨弱肉脆”,温病条辨中把儿童的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等,这些经典医著,无疑是中医之本。对于学习中医的我们来说,在学习期间多读一些中医儿科的经典典籍,对于传承中医的血脉,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学好中医儿科学仅仅依靠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医古籍浩如烟海,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常常感到茫然,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学习的心得,我对部分以前阅读过的典籍、教材进行了总结,如讲到食积时,我们会想到毕可恩的《食湿与小儿疾病》;讲到时行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温病》的具体实例;讲到脾胃系统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补而贵在运”的经典理论。

综上,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继承需要我们的努力,经过一个学期老师深入、细致、生动的讲解,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了重要的学习方法,引领我们步入中医博大精深的殿堂,为以后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中医儿科学简介-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儿科学科简介

1.学科发展沿革

我院中医儿科学始建于1986年,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2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山西省中医药重点学科。目前本学科依托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山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儿科教研室、山西省中医院儿科。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学术梯队。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学科组成员围绕主要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形成了中医专病专科特色鲜明、积极倡导绿色疗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学术特色。在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3年由我学科承担《中医儿科学》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并建成贾六金名老中医工作室。本学科具备较好的科学研究基础,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

2.研究方向简介(依据招生专业目录对本学科研究方向进行解读。)(1)小儿肺系疾病研究

小儿肺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本研究方向以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为主研内容,积极倡导绿色治疗,突出专病专科中医特色鲜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2)小儿脾胃病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泄泻、厌食、腹痛、积滞等常见脾胃病为主研内容,采用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如推拿、捏脊等,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鲜明的中医诊疗特色和优势,主持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3)小儿心肝疾病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抽动症、多动症、儿童铅中毒等疾病的研究为主攻方向,探讨中医药对小儿心肝疾病的证治规律,减轻疾病对儿童身心生长发育的影响,突出中医药有效、安全、副作用少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4)小儿肾系疾病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遗尿等小儿肾系疾病为主研内容,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与手段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鲜明的中医诊疗特色和优势。(5)中医儿童保健学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传统方法,通过中医药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来达到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目标。积极倡导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对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探索研究。(6)儿童急症的中医药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小儿高热、惊厥等儿科常见急症为主研内容,采用中医药多种治疗方法如中药灌肠、小儿推拿等,进行科学研究,并探索新制剂的临床推广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3.学科队伍建设及导师代表简介

本学科导师组由11名导师组成,分别为秦艳虹教授、刘小渭主任医师、范梅红主任医师、薛征主任医师、王晋新主任医师、马华教授、杨硕平教授、方琪玮主任医师、张镁硒主任医师、孟亚静副主任医师、段爱旭副主任医师。学术学位指导老师7人,专业学位指导老师5人。

学科带头人秦艳虹,女,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副院长,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同时兼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医儿科杂志》编委。2009年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 “山西省教学名师”。2010年被评为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届名医”。从事儿科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三十年,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主讲课程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学生评价优秀。长期坚持临床一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及脾胃病证及儿科杂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主编、参编专业著作共20部,共计约80万字。2009年被山西省教育厅授予“ 山西省教学名师”称号。2010年被山西省卫生厅,山西省纠风办授予“2010度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届名医”。2011年被评为山西中医学院“教书育人党员标兵”。4.学科特色及优势

学科在长期学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小儿肺病、小儿脾胃病、小儿心肝病为主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均为中医儿科的优势病种,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形成多个优势病种,并形成中医专病专科特色鲜明、临证突出贾六金学术思想、积极倡导绿色疗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学术特色。

学科导师经验丰富,多数导师从事中医儿科医教研工作近二、三十年,具有深厚的理论水平,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工作认真负责,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保证学科培养的持续发展。5.培养条件与实践基地建设优势教学科研成果

我学科研究生培养主要依托于山西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二级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场所主要依托山西中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可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附属医院儿科科室有专用场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设项目贾六金名老中医工作室,中医儿科外治室,并有专科治疗仪器设备,广泛应用于儿科多种疾病的诊疗。临床实践除在附属医院儿科外,还依托省中医院儿科、山西省人民医院儿科、山西省儿童医院,均为三甲医院,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

学科成员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学科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近五年主编、参编了多部教材,如主编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中医儿科学》,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副主编《中医儿科学》案例版教材,参编《新编中医儿科学》、《儿科临床实习指南》、《中医儿科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书)、《中医儿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2012年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3年承担的《中医儿科学》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6.学科发展以教学、科研、临床三位一体,努力培养中医儿科高级人才和师资队伍,提升临床诊疗技术。稳定现有研究方向,积极开拓新领域的研究,立足全省,面向全国,把中医儿科学科建设为省内领先、国内中等偏上水平的重点学科。

第五篇: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简介

一、学科及代码

材料加工工程080503

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概况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2002年首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一个工科类国家级重点学科。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起开始与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联合或独立培养博士生27人,1998年获“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6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16人,副教授15人,讲师18人,博士生导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7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

学科点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及模具CAE技术、新型合金及加工技术、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高温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等方面研究及开发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包括国家“八五”“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国家 “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载人航天计划,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杰出青年基金等在内的科研开发项目100余项,独立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

学科点实验室面积12000余平方米,拥有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GPC分子量测定仪、热分析系统(DMA、DSC和TG等)、流变仪、偏光显微镜、万能电子拉力实验机等材料分析、测试和加工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已形成“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及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一体化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地。支撑本学科的主要科研基地有:

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成型过程与模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温功能材料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模具、材料工程及装备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铝合金材料及加工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镁合金及制品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汽车材料郑州市重点实验室

郑州大学材料研究中心

三、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带头人

(1)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模具技术

本方向主要从事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

塑料成型过程及模具设计中的数值模拟技术。针对塑料主要成型加工方

式和模具技术,以材料性能表征─成型过程模拟─微观结构演化─模具优

化设计─制品性能控制为主线,沿着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的技术路线,研究塑料成型过程的物理、力学机理,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并开发相

应的CAD/CAM/CAE集成化软件。

塑料成型过程及最终制品的多尺度关联模型和相关的多尺度算法。重点

开展模塑过程中宏、介、微观耦合的过程动力学、非平衡热力学、复杂

流体动力学问题的多尺度关联模型和高性能计算方法等问题的研究。

国家战略用塑料制品的制造和结构性能分析。航天用恶劣环境下防辐射

和高光谱透过率塑料件成型、及模具设计制造技术;高铁用高低温环境

下的高抗冲击性能塑料件成型、及模具设计制造技术等。

塑料微成型和微加工理论和技术。重点开展微注塑模拟理论及方法,微

制品的可成型性和可复制性理论等问题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申长雨,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963年6月出生于河南南阳,1990获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担任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第一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青年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委员、中国模具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塑料加工学会应用工程塑料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塑料学会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模具协会理事长、河南省科协副主席、河南省青年科协主席等职。并兼任《化工学报》、《应用数学

与力学》、《中国塑料》、《模具工业》、《塑料》、《工程塑料应用》等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塑料、橡胶等材料的加工理论和方法、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拓展了我国塑料成型宏观和微观模拟仿真新领域,发展了具有自主产权的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CAE软件;建立起航天用结构塑料件制造新理论和方法,为2008年我国神七载人航天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所带领的团队,作为全国20个获奖集体之一,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励;主持建立了我国首批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4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展了一系列塑料先进成型理论、方法和模具设计技术,为我国塑料加工、模具制造及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共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117篇,SCI收录论文33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并获2008年河南省最高科技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主要团队成员:陈静波教授,刘春太教授,赵振峰教授,曹伟教授,王亚明教授,李海梅教授等。

(2)新型合金及加工技术

生物镁合金材料研究:本研究的重点为新型生物镁合金的制备和性能优

化、表面改性处理及形成机制研究;亚快速凝固工艺对新型生物镁合金

组织和腐蚀性能的影响;新型生物镁合金体外、体内降解规律及生物相

容性研究;新型生物镁合金心血管支架设计与加工;新型生物镁合金骨

固定器件设计与加工等。

高性能镁合金材料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包括高性能变形镁合金材料的开

发及其成形技术、耐热镁合金与高性能铸造镁合金。

高性能铝合金板带箔及细化剂研究:本研究的重点为高性能铝合金板带

箔的加工成型,包括6000系铝合金汽车车身板材、高压电子铝箔、哈兹

列特连铸连轧铝合金板带、电解铝液直接铸轧生产PS板及铝合金细化

剂的研究与开发等,研究高性能与高精度铝合金板带箔生产中的关键技

术问题,实现生产过程的短流程与节能降耗。

大块非晶合金研究: 制备含有准晶相、高熔点金属相、陶瓷颗粒以及

片状石墨的大块非晶复合材料,对这些不同种类第二项影响大块非晶塑

性变形行为的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合理设计合金成分,成功研制出具有

高强度和塑性的CuZr基金属玻璃材料,其断裂强度达1800 MPa以上,同时具有一般非晶材料中不具备的加工硬化效应;研究发现这种合金中的非晶基体在保证提供高强度的同时,生成的马氏体相将阻碍剪切带的快速蔓延,并提供塑性变形。

学术带头人:关绍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材料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二届全国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材料成型过程与模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镁合金及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州大学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铸造学会理事,中国镁业协会专家,河南省铸造学会理事长,河南省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和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编委等职务。

一直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项目等19项,通过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鉴定12项,其中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8篇,被SCI、EI收录65次,撰写学术专著5部;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14人(其中8人已毕业获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46人(其中31人已毕业获硕士学位)。

主要团队成员:孙玉福教授,赵红亮教授,李庆奎教授,刘胜新教授,李福山教授,孙玉峰副教授,王利国副教授,朱世杰副教授等。

(3)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光电转换高分子材料:通过运用能带隙工程来调节聚合物的光吸收和把

光富集染料引入聚合物的主链或侧基上,设计并合成了含苝酰亚胺的聚

合物材料B12B,其吸收光谱在400-800nm之间,覆盖了整个可见光区,其可以有效地利用太阳光,是理想的n型半导体光吸收材料。通过在分

子主链中构筑Donor-Acceptor交替结构,有效地降低了聚合物半导体的能带隙,得到了两个在可见光区具有宽吸收波段的共轭聚合物材料

PQS和PQSe。利用这些材料作为光活性层构筑电致发光器件和太阳能电

池器件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新型尼龙类工程塑料:开发出“中华牌”的长碳链尼龙,在长碳链尼龙

合成路线上另辟新径,以石油副产品轻蜡经微生物发酵得到的长碳链二

元酸为原料,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攻克了原料提纯、腈化、胺化、成盐、聚合等多个技术难题,对有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开

发出一套新工艺,合成出了一系列石油发酵长碳链尼龙。以其中尼龙

1212为例,它是世界上工业化生产的第三个长碳链尼龙、第一个双号码

长碳链尼龙,也是我国至今唯一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碳链尼龙类

工程塑料品种;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首次发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高分子材料表面的同质诱导附生结晶现象,并首次引入溶度参数的概

念来讨论超临界二氧化碳、插嵌单体的相对溶解度以及在聚合物基质上的协同分配乃至竞争问题,这些研究对于在超临界条件下实现无污染、高效率、分布均匀和过程可控的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的合成和改性具

有创新意义。

学术带头人:曹少魁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出生,1988年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材料学部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优秀专家、首批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河南省化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化学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主要研究领域为由分子设计出发进行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迄今已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有10篇、被EI收录的有15篇。

主要团队成员:赵清香教授,许群教授,朱诚身教授,刘民英教授,石军教授,王玉东教授等。

(4)高温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高温功能材料。立足我国耐火材料资源优势,研究开发优质合成耐火原

料,并开展特种高温功能材料的制备工艺、结构与高温性能的研究,以

满足高温工业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已开发出有特色的矾土基优质合成原

料、电熔改性料、氮化还原转型料。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特种功能耐火制

品,、主要用于滑动水口、连铸水口、透气塞、精炼包衬渣线、特种窑

具和高温耐磨部位等。

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利用河南的资源优势,通过掺加引导性、功能性组分及应用特殊工艺,制备高性能与复合功能水泥基材料,尤其

在引导性和功能性组分的改性与功能引入机理以及结构特征对水泥基

材料性能影响、功能发挥与损毁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工业废弃物(粉煤灰、煤矸石、低品位尾矿)和建筑垃圾等资源的高附加值成分的提取方法和全部资源

化利用的深加工机理和用途开发研究。

学术带头人:钟香崇,中国科学院院士,1921年11月生,194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49年获英国里兹大学博士学位并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63年开始筹建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并任所长、总工程师;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被评为联合国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的杰出终身会员并任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

钟香崇院士从事耐火材料工作50余年,是我国耐火材料专业的首席科学家,在耐火材料的组成、结构和高温性能方面的系统研究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他组织指导了我国铝镁砖和高铝砖、氧气转炉炉衬材料和连铸长水口,以及耐火纤维和绝热板等新型耐火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在耐火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上有独到之处,发展了耐火材料学科理论,在内容和水平上居国际前沿。为我国冶金工业和耐火材料研究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

主要团队成员:叶方保教授,叶国田教授,贾晓林教授,徐恩霞教授、葛铁柱副教授、李素平副教授等。

下载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儿科学总结版

    环口苍白圈:是指面颊潮红不见皮疹,唯口唇周围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圈且猩红热的征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

    国家级重点学科专家鉴定意见

    专家鉴定意见 2012年11月14-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的中药鉴定学科进行中期检查,与会专家听取了重点学科建设点的中期建......

    中医儿科学考点复习总结

    1。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 阳气虚衰__参附汤 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 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

    中医儿科学专业毕业自我鉴定

    注: 毕业生自我鉴定的撰写,简言之,就是毕业生对自己在校期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总结,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以肯定成绩、实践能力为主,并提......

    《中医儿科学 》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中医儿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大纲 (供五年......

    《儿科学》课程简介(检验)

    《儿科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儿科学》 英方名称:《 Paediatrics》 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儿科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44学时 学分:2.4学分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 教学......

    重点学科简介(共五篇)

    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简介 学科名称:材料物理与化学 学科代码:080501 一、学科带头人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首席学科带头人:许并社 教授 许并社:男,1955年12月生,教......

    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实习中医骨伤科实习大纲

    一、目的要求 (一)目的 通过中医骨伤科实习,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独立处理中医骨伤科常见的创伤、骨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