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重组教材突出体育校本课程
面向新课程对重组教材突出校本课程的理性思考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以来,摆脱了专业课程的一系列束缚,使教师能灵活的运用教材,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学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自锻能力、选择机会都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兴趣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更喜欢体育课了,教学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自由化教学 ”、“少技能教学”、“唯乐教学”“盲目教学”等现象,学校的体育教学缺少统一规划性、顺承性、基础性的具体目标。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体育要求体育教学以学习目标达成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安排的,而体育教学又必须根据水平目标选择教材进行教学。因此,构建以水平目标为核心的教材体系十分必要的,也是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突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它能够让体育教师对课标所提出的目标有一个正确的、完整的、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能让体育教师根据目标体系,选取教材(教学内容),全面实施教学,达成水平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要重学生发展的长远观点定位体育教学的目标,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重组 校本课程
一、对现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可喜变化
1、体育教师确立了“健康第一 ”指导思想,能够转变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和探索。
2、体育教师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衍生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3、体育教师理解了选教材为己所用的意义。有意识的选取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的体育素材转化成教材,来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存在的问题
1、“自由教学”教学中自定目标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学生在课堂上爱学什么就学什么,把空间和时间给了学生,学生们自由了,高兴了,学生一玩到底,却
什么也没学到。忽略了促进学生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必需积累过程。
2、“少技能教学”教学技能要求蜻蜓点水,对学生缺少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更没有技能掌握的检查和反馈忽略课程本身的技术含量和运动的感悟能力养成。
3、“唯乐教学”只关注课堂本身表面的情感快乐,忽略了体育的内在情感的体验,真正的情感升华---成就感,它不是短暂的欢娱,而是长久的记忆。
4、“盲目教学”教学中没有具体的规划内容,想上什么就上什么,忽略了教学本身必须克服盲目必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忽略了学生发展要求的递进阶梯式模式。
二、分析与理解
1、理解新课程的内涵(不变与变)不变的有:
身体练习、动作技术、场地时间、生理心理变化、动作形成规律、学时间、教师学生
变的有: 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语言、设计思路、教学行为
2、新课程实施中须继承的几个问题
不能忽视: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在规定时段的特定教育
不可改变:实践课仍然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形式。不能丢掉: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点。不能忘记:现有的体育器材、场地设施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保障。不要轻弃:建立在“班级授课”基础上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不能淡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课的特点决定的自身基本功。不能摈弃:课堂教学常规和必要的组织纪律教育和要求。
真正认清变与不变,无论体育课程管理的形式怎样变,体育的学科特性不会变;无论体育课程的目标领域(维度)怎样变,其教育的基本目标和理想不变;无论今后学段的划分怎样变,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会变;无论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怎样变,学的体育要有用、有乐趣的原则不变。
三、校本课程建设是以学生为本,以校为本,开发学生感性趣的,促进学生发展 的、富有创新性的一项工作,也是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体育的校本课程建设,能拓宽体育资源,增强学校特色。重组教材突出体育校本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基层学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和成败。
四、重组教材突出体育校本课程要求 1)突出校本重组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的材料,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校本教材是,反映学科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要求,是具体实施校本课程突出学校特色的内容体现,是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实现教学目标而精选、组织的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教材体系。以校本课程教材为纲要,通过衍化、增添、创设符合《课标》的具有不同风格、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多样化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上好体育的关键。2)关注问题立足基础
2002年于2000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底50米跑的下降较小外,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反映有氧耐力的耐久跑方面的素质下降幅度明显。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存在问题原因很多,但学校体育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健康储备。明确选取的教材是否是必需的、基础的、恰当的,必须的教材内容应给予倾斜。在新课程实施这些教材过程中,关键是教师如何从学习方式、练习方法上解决基础教材的呈现、拓展、变化和创新,让学生乐于接受他们,喜欢他们。3)提取素材改造创新
运动素材与体育教材的区别:教材是在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精选、组织的身体活动和知识的内容;而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或知识内容。新的校本教材必须根据学校的教学、教师师资、学生兴趣和场地设施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的积累一些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知识性、健身性、趣味性、实效性的体育素材,进行改造、创新而转化成校本教材体系中的教材,既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又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断的开发新兴的运动项目,发展学校的传统项目,突出学校的校本体育特色。
五、重组教材突出体育校本课程具体方法
1、明确课程性质 定位校本教材的构建方向
教材是教学信息(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各方面的信息)的载体,没有载体教学就无从谈起。加强科学选取教材的研究,要以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要求指定好教学计划、,有计划有层次地通过各课时的教学逐一完成和积累,把宏观目标行为化,追逐最佳教学效果,使实现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得到有效保证。体育校本教材的定位必须根据课程的性质,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突出学校特色的来构建。教材的组成包括:基础教材、发展教材、生活教材、学校特色教材。体育教材的构建就是体育大纲教材的移植重组,学校传统项目的优化、整合,时代发展的新兴项目补充和开发。校本教材实施方案必须适合本校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促进人人发展的方向。
2、构建体育校本课程教材
以《新课标》为依据,根据学的实际情况校和学生的特点、学生发展需求,构建以水平目标为核心的校本教材体系。具体实施原则:
(1)水平拆分的原则(水平目标是一个总纲,必须合理的分配到各学段,教材的选取也随之变化)
(2)系统性原则(五个领域目标要有近、远期目标,相互促进、相互关联。学生的发展的教材体系有规划)
(3)递进性的原则(水平目标的递进必然带动教材体系的发展)(4)侧重性的原则(根据学生主体的差异,学段的教材体系有重点)(5)互透性的原则(领域的教学计划相互渗透,教材体系相互促进)
体育教学通过水平目标为核心的校本教材体系来制定学段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选取教材,体现学校特色,反映课改精神,来实施教学。
4、确立板块递进式单元教学计划
板块就是在各级水平学习阶段,分析、寻找目标和教材间的纵横关联,将整体目标层次和教材递进相结合,归纳提炼为若干个目标板块集合的划分。它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框架支柱。它体现基础教材的顺承发展,兴趣教材的培养,技术技能的不同要求,学校特色的形成。,5、教学教材的选择 积累课例的课时集
1、认识选取教材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主体参与的作用。
2、选取教材尽可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
3、选取的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4、选取教材强调运动情感体验,体会运动的愉悦,理解“磨练促进成功,苦中有乐”。
6、选取的教材向简单易掌握、易组织、易参与发展,减少标准技术操练。
7、选取的教材能够让学生自主锻炼、自主习得,创造自主发展空间,自我评价的 意识。
8、选取教材增加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提高锻炼习惯、价值和对人体健康的理解,提高终生锻炼的意识。
9、明确基础运动能力考核、技能掌握、情感评价的关系
结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只要教师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不被表面纷杂所迷惑,课改定能成功
资料索引:《体育教学》04/1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湖北省咸丰县民族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校本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的新型课程形态,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和办学特色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为目的,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它相关的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它是教育行政管理创新的手段,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配置新理念的基本体现;它以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办学目标以及各方面条件的分析结果为依据,极具学校特色;它是由学校自主进行的开发过程,富有自主发展精神;它是多方人士民主参与的开发过程,体现“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精神。
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
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学校的课程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课程是学校办学目标的具体表现,学校希望给予学生哪些必备的知识、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会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得以反映。其次,确定了学校的课程内容,也就确定了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了基本依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主要来源。也就是说,要提高一个学校的教与学的效率,就不可能不关心学校的课程和课程研究。只有在具备合理的学校课程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而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我们知道,我国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各地在经济和地域上的差异又如此之大,只有一统的国家课程开发或“准一统”的地方课程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地方上的不同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同时,在我国过去执行的一直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教师和校长都习惯了听从外部的指令,他们没有机会也不想有机会去参与课程的决策。目前即使国家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某些方面已下放了很大的权力,但许多学校和教师由于缺乏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反而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照常规办事最省力。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十分有利于激发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意识,也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参与,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首要前提是政府给予学校的自我开发空间,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全员参与,集体审议。
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管他们的性别、种族、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我国过去的“升学教育”只注意到少数考分高的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那些低分和处于中间水平的大多数。当这些人毕业走向社会时,他们成了“失败者”。学校将大批“失败者”推向社会,而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工作又将由这些“失败者”来承担,这样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民的总体素质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美国、英国的很多学校都有一种补救性课程,这类课程就是为满足学习尚未达标的学生的特殊需要而开设的。这也就是说,要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它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为此,我们确立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一课题,希望立足教学第一线,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使我们的学校课程能融合新思想、新知识,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既能加强基础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提高素质又能发展个性,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具备高素质的公民;也使我们的教师能够在课程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和时间,把我们的学校办成人人都能充分和谐发展的特色小学。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随着课程权力的下放,课程体制的弹性化、灵活化,开发校本课程已成为国际课程改革的主流之一。如美国、法国、以色列、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案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给予了我们许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国内进行的相关改革首先提到的是江苏省锡山中学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教育哲学)和学生的需求评估出发;萧山地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或从本土资源出发或以学校的优势项目,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强调行动与研究过程的课程建设专业活动,其目标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来满足学校、教师与学生需求的一种课程开发活动。我国部分学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趋于本土化。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构建较完善的地域特点浓郁的学校课程体系。
2、制定各学科教学中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评价方案等。
3、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4、促进全体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5、把学校办成人人都能充分和谐发展的州内一流特色小学。
五、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依据我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和属于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地域资源特点,在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做出价值定位,研究符合我校学生学习水平、学习需求的课程内容、实施、管理、评价等。我们将主要进行两个层面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第一个层面是以基础课程为载体的课程完善:即根据学校的情况,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和需要,挖掘现有课程的优势,弥补现有课程的不足,填补现有课程的空白,拓宽现有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第二个层面是以拓展课程为载体的课程开发:着手建立拓展课程体系框架,此层面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定位在学生个性需求上,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广行”课程就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通过“研究——开发——实践——反思——改进”的过程循环推进,最终构建较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
在开发研究校本课程之前,学校领导首先要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深入研究课程理论和校本课程相关的理论,深入研究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的教育哲学,理清发展思路,着眼于学校的长期发展,明确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统筹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从而构建校本课程的总体框架。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我们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包括
1、调查学生需求,2、确定课程目标,3、设计课程结构,4、编制各学科课程纲要并进行课程设计,5、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6、实施与改进课程等。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实验法;
3、经验总结法。
七、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整体实验周期为三年(2007年7月—2011年3月),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一)准备阶段(2007年7月—2008年3月)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校长严震为组长,肖会敏副校长、李霓为副组长,高谈、罗金菊、李雪梅、陈东霞、罗卫红、李琼、徐小艳、袁敏为主研人员,各学科教师为参研人员的课题研究小组,2、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广泛搜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利用课题研究活动时间对课题组主要成员和全体实验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
3、做好网络平台的构建,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
4、课题组主要成员召开课题讨论会,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5、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课题实施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10年9月)
1、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邀请专家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3、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学校的课题实施方案,各教研组拟定子课题实施方案,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5、保持和课题顾问组的密切联系,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7、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写好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3月)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整调、完善课程体系、教育目标、评价方法等。
2、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编印校本课程教材,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3、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八、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各学科校本教材、教学设计、声像资料等。
九、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顾问组:
岳徳成:国家教师科研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
胡卫国:恩施州教科所所长
刘学刚:咸丰县教研室主任
课题研究组组长: 严震,校长,在制度和经费上保障课题的顺利实施。
副组长:
肖会敏,教学副校长,负责并保障各个阶段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李霓,教研主任,负责拟定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并组织各子课题组人员认真开展研究工作
主要成员:
高谈:德育副校长,负责并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
罗金菊:政教主任,负责拟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第二课堂活动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实施方案》并组织该组教师开展研究工作。
李雪梅: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拟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实施方案》并组织该组教师开展研究工作。
陈东霞:语文教研组长,负责拟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实施方案》并组织该组教师开展研究工作。
罗卫红:数学教研组长,负责拟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实施方案》并组织该组教师开展研究工作。
李琼:英语教研组长,负责拟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实施方案》并组织该组教师开展研究工作。
徐小艳:综合一组教研组长,负责拟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音乐、美术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实施方案》并组织该组教师开展研究工作。
袁敏:综合二组教研组长。负责拟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科学、信息技术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实施方案》并组织该组教师开展研究工作。
十、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机制:
1、加强与顾问组专家的联系和交流,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
2、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和考核评估细则,确保课题研究活动的扎实开展。
3、落实课题组活动时间;每周二下午4:30到5:30为课题组活动时间,主要进行有关课题研究的学习培训和研讨活动。
4、落实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2:30到4:05为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时间,主要由各子课题组围绕方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
5、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学习,与校外同行交流经验,共享资源。
6、从办公经费中列支课题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的顺利结题。
开题报告执笔人:李霓 2008年3月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用好聋校语文教材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用好聋校语文教材
安徽省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梁好
摘 要: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师生实施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聋校语文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立足于教材,吃透教材;不受制于教材,用活教材;不拘泥于教材,拓展教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聋校语文教材的潜在作用,提高聋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益。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材;使用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我国现行聋校通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出版的聋校全日制实验教材,时隔十余年,随着时代飞速发展与变迁,聋校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突破,这套教材明显存在着不能适应当今聋生学习需求、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因素。因而聋校语文教师应当以敏锐的眼光、理性的分析、科学的方法对待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将聋校语文教材作为聋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聋校教材的优势资源,革除聋校语文教材的潜在弊端,最大限度地发挥聋校语文教材的实际作用。那么,聋校语文教师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立足于教材,吃透教材
聋校语文全日制实验教材是老一辈特殊教育专家辛苦努力的劳动成果,聋校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首先应当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深入地理解教材,走进教材,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更好地为聋校语文教学服务。
(一)通读教材,宏观把握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的编写有其系统的理念以及指导原则,只有把握教材的编写体例,领会全套教材的编排体系,才能找寻教材教学的主线,把握各年级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才能处理好教学的衔接与传承问题,才能充分认识到聋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与特点,而要深刻领会这些就需要聋校教师通读全套语文教材。
(二)细读文本,微观解读教材选文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而利用教材开展教学的关键则在于教师对教材文本的深刻把握。教师对于教材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深度,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厚度。充分发掘聋校语文教材潜在的教学资源,发挥聋校语文教材的最佳效益,就需要教师细读文本,教师只有细读文本,吃透教材,才能将教材的教育因素呈现出来,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才能对教材合理的使用,有效的拓展。
(三)钻研习题,把握教学重点训练项目
聋校语文实验教材,每篇主体课文背后都设置了精练的训练习题。包括预习与思考两个部分,这些习题对于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心中有“教材”的教师绝不能放过这些习题,教师通过钻研这些习题,会发现编者选编课文所要承担的训练项目和训练目的,从而对聋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
二、不受制于教材,用活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工具,教师要树立“用教材”的意识,而不能被教材所用,受制于教材。教材的编写更多体现的是统一性,但是因为地域的差别,认识水平的差距,教师与聋生的个性差异,宏观统一的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应无数个教师与班级。特别是聋校实验教材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需要教师融合自己的教育思想,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配合聋生的客观实际需要,活用教材,用活教材。聋校语文教师在使用聋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班级聋生的实际特点以及教学外部环境,对教材进行微观意义上的处理,适当地增加、删除与调换,以便更加适应于聋生,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与时俱进,适当革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聋校教改的深入,聋校语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错误、陈旧的内容。这些内容如若教师不能理性对待,那么将对认识能力欠缺的聋生产生极大的误导。聋校语文教师活用教材首先应当理性地对待教材,对于教材中出现的错误即时更正,对于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内容即时更新,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性与鲜活性。例如,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一课《两只小狮子》一文中出现这样一句:懒狮子说:“我爸爸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本领和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狮子生活在草原之上,并不生活在森林里,因而教材中出现了常识性的错误。聋校语文教师应当将正确的教学内容呈现给聋生,让聋生接受到正确的知识,这不仅是对知识尊重的体现,而且还可以让聋生树立不迷信教材的人本思想。再如,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17课《我会煮饭了》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我小心地擦燃火柴,拧开煤气灶的开关,“噗”的一声,火点着了。用火柴点燃煤气灶还是十年以前的行为,对于现如今的聋生根本无从理解,因而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此文时应当给予聋生说明情况,并介绍当今煤气灶的点燃方法以及正确的句式表达,这样才能更贴合聋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聋生的心目中才能突显出应有的生命力。
(二)适时链接,注重迁移
聋校语文教材是聋生语言表达的范本,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让聋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法,正确表述生活内容。聋生因为听力的障碍,无法通过常规渠道进行语言的学习,因而语文教学是他们学习语言的重要场所,语文教学作为聋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渠道,就应当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让聋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在聋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地将语文教材与生活链接,将文本知识迁移扩展,内化为聋生的语言能力。例如教学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3课《我的“小花鹿”》一文时,在学习教材描写“小花鹿”方法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拿出准备的玩具物件,让聋生观察,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从而巩固语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写物的方法。
(三)调整编排,活中有序
活用教材就不能局限于教材,聋校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节气、活动等外部环境因素,适时调整教材,从而促使聋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贴近生活实际,将语文教学生活化,从具体生动的实境中理解教材,学习语文,以更加顺应聋生的学习心理,提高聋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例如聋校语文第十二册实验教材第2课《雨中》可以安排在下雨之时进行教学;第13课《春晓》可以提前至春天时节让聋生诵读;第4课《我和姐姐争冠军》可以在学校的乒乓球比赛过后进行教学,也可针对此课单独组织班级乒乓球竞赛。通过这样的教学调整,可以降低了聋生的学习难度,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聋生爱上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不拘泥于教材,拓展教材 教师应当树立课程意识,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将教材有效地予以拓展,将聋生由教材引向生活,使其探索多彩的生活世界;将聋生对教材的阅读引向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使其浸润在丰富的知识海洋;将聋生对教材的解读引向对于认知世界的广泛思索,进而思考深隧的人生。
(一)补充阅读材料,深入解读文本
让聋生理解文本,就需要走进聋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与需要,根据聋生的认知水平拓展延伸,重新建构教材,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教学聋校语文教材第14册第9课《一夜的工作》最后一段:“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作者只看见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怎么说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给聋生提供一份从总理工作表中随意抽出的一天的活动安排作为课外阅读材料。通过阅读材料的拓展阅读,使聋生头脑中的周总理的形象越来越具体、生动,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二)以课文为基点,引导拓展阅读
聋校语文教学应承担起激发聋生课外阅读欲望的责任。聋校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利用迁移规律,为聋生提供各种获得课外阅读的机会。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聋生进行拓展性阅读的引导。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十八册第1课)作者从其盲人的独特视角,表达了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切关爱。为了帮助聋生深入了解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鼓励聋生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著作,从而由课文片断的解读引向整部原著的阅读;再如教学《背影》(第十八册第2课)一文时可以引导聋生寻找朱自清的其他散文,让聋生透过作者优美的文笔感受人世间的情与美。
(三)依托单元主题,开展专题阅读
聋校实验教材按照主题将课文编排为一个个单元,在教学中聋校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聋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语文教学走向自主阅读,从而让语文课堂变得厚重而丰盈,让聋生在大量的文本阅读中积累语言,增长知识,提升素养。例如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选编了一组写景的文字,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摘编有关写景的优美文字,提供给聋生阅读,从而将教材内容生发出去,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
聋校语文需要合理利用教材,需要教师对于教材深入地解读,还需要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有效地予以拓展。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实现高效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聋校语文教材的潜在作用,才能尽可能地促进聋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堂走向了开放与复杂,指向课堂的教学设计势必面临着改革。本着“心中有人”的原则,首先要将多维目标的设计纳入教学设计中;其次面对变化发展中的课堂,应注重“软设计”,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最后,教者要树立大设计观,将设计引入生活,备与教学有关的一切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目标强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强调培养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审美情趣、思想道德、学习方法、习惯融合的综合语文素养。目标的提出引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一批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生本位”教育理念的回归使课堂走向开放与复杂,教师需要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思维的差异、体验的独特等等问题,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伴相随的教师主观操纵学生配合演练式的教学设计必然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
二、传统教学设计的扬弃
在对教学设计进行改革之前,有必要对传统教学设计作全面评价,以便客观辩证地留其精华弃其糟粕。
传统教学设计,即教案,是老师在解读大纲、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所设计的教学流程。杜威说过: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教案体现了老师的经验、学识、机智以及人文素养,是教师独特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依据。徜若老师没有作好准备进行施教,那么他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所以教学设计必不可少。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聋教育界、一线教师的观念中存在着“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的片面认识。反映在教学设计中表现为:僵化地“唯教材”是从,仅仅停留于理解教材,执行教材上。“串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调控的方式由繁冗的分析、烦琐的提问、由段及中心思想的八股式概括组成,学生没有一点发挥和支配的空间,这种设计造成聋校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极其低下的恶性循环。“生本位”的真正落实,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跳出语文教语文,跳出教材用教材”。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充满创意,创造性地进行设计。
三、教学设计的改革
要消除以上弊病,革新教学设计,首先必须把聋哑学生从“语言灌输器,知识接受器”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还原其“生命本体”角色,这些生命同样是充满激情与想象的火炬,教师的使命不是“知识传送器“,不是“装满”它,而是“点燃”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立足“生本”,注重目标设计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维目标体现了“生本位”思想,体现了对“全人”的关注。因此,在目标设计中要从传统的单纯的以知识掌握为核心的一维目标转为三维目标。在制订三维目标时,关键是定位准确和具体可行。
定位准确是指教师要善于将学段目标转化为每一单元、每一课文、每一课时的目标。比如八年级第一组的目标为: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知识和能力);通过学文,学习有条理地叙述和观察(方法);欣赏自然美景,感悟美的事物(情感)。具体到第一课<<桂林山水>>,应为:
1、自学部分生字新词,初步读通课文,理解人们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学习课文总起分述的叙述方法和前后对照的写作特点;
3、观看桂林山水视频资料,身临其境,感受漓江之水“静、清、绿”,感受桂林之山“奇、秀、险”。
具体可行是指要充分分析学生现有条件、在现有条件下达成目标的程度。以目标1为例,“自学部分生字新词”,教师依据学生自学能力、知识基础(现有条件)预计:部分词语学生可以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真正理解,比如“观赏”、“欣赏”、“水平如镜”等等,但是对于“波澜壮阔”、“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危峰兀立”等,预习仅限于将词典中的解释抄下来,达不到真正理解的程度,这部分词语需要教师精心指导(达成的程度)。
准确的定位、具体可行的分析,使目标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看得见、可调控的对象,这样目标的达成才能真正实现。(二)、立足课堂,注重“软、硬设计”
所谓“硬设计”是指对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进行的设计。但是“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教学设计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那么,要达到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即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灵活应变,现场处理。基于此,教学设计应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这种“伸缩性和可塑性”就是“软设计”。软设计有助于教师临危不乱、展开教学机智及时变通,成就预设外的精彩。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必将在设计与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软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进行“软设计”。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解,如何引导学生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张扬个性;对片面和局限性的见解,如何通过点拨使之深化和完善;对偏颇和创见共存的体悟,如何进行引导,在研讨比较的基础上达到消除偏颇、提升创见的目的等。
2、在容易产生疑义的内容上,多角度进行“软设计”。设计怎样指导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资源,通过讨论、争辩消除疑义,实现认识上的飞跃。面对一些含有人生哲理、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设计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演示、联想、操作等不同层面去认识和体悟。
3、在生成性问题上,从诱导学生思辩、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出发“软设计”。比如,怎样拓展教材空间,进行启迪和诱导,以引起学生的思辩;怎样依据学情进行引导和激发,以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化和优化。
以<<桂林山水>>为例,从“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字入手,为“第一位”之义。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直奔中心,抓住“甲”字,要学生仔细读课文,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美景?经过一番讨论,归结出水: 静、清、绿;山:奇、秀、险;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样一幅山环水绕、山水交融的美丽画卷。如果说这一过程是以教师的组织引导为主的话,那么顺着这条思路让学生具体地揣摩、品赏课文的语文材料,激发情意、调动想象,交流阅读心得等,就应当让学生因人而异地去主动探究。这一部分无疑应当以“软设计“为主,教师根据具体学情临场处理,即兴挥洒。最后,以这样一个提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仔细读课文,挑一处最能吸引你,你觉得写得最美的景物讲给大家听,要把怎样写出了“美”,好在哪里清楚。这个环节不再按传统的“硬设计”迫使学生顺着教师的小步子提问,亦步亦趋地应答,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从各人的差异出发,只挑体会最深的,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部分作交流,为成功创造了条件。这样的“软设计”,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适,并在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去灵活点拨,有机渗透。
(三)、立足生活,追求动态设计
看似偶然的精彩,其背后隐藏着必然,在课堂教学关注生本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注重设计。这里所说的设计,不同于传统观念中的备课,而是一种大设计和动态设计。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是教学设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参与教学观摩和研讨也是在教学设计;教师的读书、爱好、生活都是教学设计。所谓动态设计,是指我们的教学方案要在反复的实践和反思中完善,教师平时的教后反思、教学随笔、案例分析等都是动态的设计。苏霍姆林斯基说用一生准备的一节课就是这种大设计和动态设计观的体现。
当然,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做到“心中有人”。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设计要求更高了,我们需要淡化的是狭隘的模式化的备课,应该强调正确预设观指导下的有效备课。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使教案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设计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精选)
同 课 异 构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
一、同课异构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更具开放性;新的教材观,新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具有独特个性,有追求自我提升和成长的需要。“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是在基于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所有教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
同课异构,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过观摩课活动,自主性、创造性地对原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再次的自我设计。同课异构,是一种求变求新的创新设计,突出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的独特理解与应用;突出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特点,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主动吸收原课堂教学中的好策略、好方法、好手段,注重教师设计学生喜欢学的、教师能教的、新的教学方案。
同课异构,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有利于构筑校本研究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而且它应该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倾向于一种力量的感召,这样才能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教师的思路,真正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
二、理论依据
1.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一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氛围。“同课异构”是最直观地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土壤。2.新课程改革的召唤。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背景下,对于“教师成为行动的研究者”、“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些新名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如何成为”、“如何促进”却还欠研究。“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对探索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研之路意义重大。本课题研究把重点锁定在“以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来源于课堂、根植于课堂、还原于课堂、运用于课堂的一些实际问题”上,采用 “以人为本、指导到位、直面问题、课例教研、教师论谈”的动作策略,建立有利于 “ 实践反思、合作分享、专业支持”的教学研究范式,开展具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
3.班都拉的自我强化理论。在班都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强调了自我强化作用。当在学习或活动中取得成绩时,内心感到喜悦,同时产生向下一次努力的愿望,这已经是在进行自我强化了。实践证明,也只有内部的自我强化才能真正起到了强化作用,实践最久。“同课异构”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参与备课者或课堂现场评价者,都在经历着真正意义的自我强化过程,而这必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同课异构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主持人耿顺传老师最早参与了新课程教材培训,通览了各版本实验教材。于2004年参与编写了山东省高中地理教师参考书(必修一),并参与编写了临沂市高中课改地理新学案。在临沂一中担任学科地理带头人,对新课改教材研究早,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厚,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法灵活,启发探究,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语言生动流畅,深受学生的喜爱。在2003年临沂市首届新课改地理优质课评比
中获一等奖,在2004年山东省首届新课改地理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多次举行市、县级公开课。
2.本课题组成员情况。
李慎中,为临沂市高中地理教研室兼职教研员,一直参与临沂市课改新学案的编写,理论和实践基础雄厚,课堂教学设计新颖,教法灵活,深受学生喜爱。
李庆安,地理学科带头人,参与编写了课改新学案,课堂教学教法灵活,扎实有效。2005年获临沂市地理新课改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闻民勇,硕士学位,理论基础雄厚,经验丰富。
范建芳,课堂教学机智灵活,敢于探索,于2007年获临沂市新课改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临沂一中一直是全国新课改的试点学校,课改的氛围浓厚,实践经验丰富,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本课题主持人自觉实践与思考已多年,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受到一线青年教师欢迎,应该说课题研究起步很早,有了一定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该课题研究将主要采取行动研究和文献法。将以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同课异构”课例为研究参照物,进行总结与反思,探寻构建“同课异构”这种教研基本范式的规律,提炼出产生教学差异的根本原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具体研究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2007.10――2007.11):采用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对近年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梳理,学习有关理论,并对核心概念作初步的界定,最终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在广泛搜集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整理出有关“同课异构”研究资料,开展文献研究。2.实施阶段(2007.11――2008.4):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全年级教研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并加强研究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与总结。同时,根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3.阶段成果展示(2008.5――2008.6):形成阶段研究成果,提供“同课异构”相关的理论学习资料、课例以及相关研究论文。
4.全面总结(2008.6——2008.7)撰写研究论文,进行成果鉴定活动。
五、“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采取的几个步骤
1.确定课题,自主备课
教研组内每位教师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挖掘各种可用的教学资源,再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个性解读和本人教学优势制订教学目标,预设教学过程,提出疑惑之处。选定的课题从两方面准备,一是具有理性思维的课题,在必修一中选定;二是具有综合思维的课题,在必修二中选,经过最终遴选,却定了如下课题:
(1)从必修一中选定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
大气的运动。该课题需要的基础知识较多,空间思维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2)从必修二中选定了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该课题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高,根据具体的案例进行问题分析。
2.说课讨论,修改教案
在教研组活动中,每个教师把自己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设置、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预设以及设计理念进行阐述,也提出自己的困惑供大家讨论。可以按每位教师的设计一课一课地讨论,也可以就其中的某几个环节有重点地讨论。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适宜,整个教学预设是否科学合理,尤其是在重难点的处理上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最有效,或者某
个情景的创设、某一课件的运用是否有实在意义等等问题进行商讨、剖析。大家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确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或者比较新颖的设计方案两篇进行细致的讨论、斟酌,再让这几位教师分别进行上课;也可以轮流上课。
“同课异构”的目的不在于评出课的优劣,也不是比谁的教学能力强,而是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用在课堂实效上,以便共同提高。
3.上课,评课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备课研讨中遇到的问题,预设的教学过程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在比较中就有了结论和答案。
每一次教学都是一种尝试。有尝试,有比较,有反思才能有提高。上完课后,首先让上课教师作课后小结,然后其他老师进行互动评课,最后总结出值得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4.写课后反思或评课稿
最后,每位老师写出教后反思或评课稿,为撰写教学案例积累材料,也作为教研组活动的资料。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要求每位教师经常反思,以发展变化的眼光、以新课程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新的问题,找到新的研究方向。
六、同课异构的实验反思
从酝酿到实验,经过短短半年的探索,“同课异构”的设想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1、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一学期中共有7位教师开设了质量高、形式新、探索性强的公开课,并有一人次参加市级优质课评选并获得一等奖。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认真设计教学方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相互评课议课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上,根据自身实际灵活使用教材,突出个性特点和风格,也使教师从课程从属者的身份,变成了课程的建设者。通过这次实验,教师们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反思自身及同行出现的教学问题,及时总结,取长补短,使教师们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课程教学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教师们在课堂的运作上有意识地进行了这三方面的整合,不仅关注自己是怎么教的,更关心学生是怎么学的。如:《大气的运动》、《旅游业与地理环境》,巧妙新颖的情景设计,小组合作围桌而坐,自由组合公开讨论,为学生创设的是一个开放轻松、乐于表现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体参与,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预设与生成要相得益彰
从“同课异构”课的比较中,会发现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学总要写教案,教案就是预设的东西,但面对鲜活的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和意想不到的变化,老师会面临很多新生成的问题。处理生成性的东西要求老师把握问题的发展方向、及时地引导问题、化解问题,这需要老师具备知识储备、教学技巧、应变能力和对学生的关注意识。老师要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探究、运用网络查阅、发动学生讨论、参与学生交流等等,结合自己的经验就能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
平心而论教师观课,最喜欢看到的就是看看老师如何处理那些生成性的东西,那样可以感受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可以感受师生之间的思想交锋、可以体验一次完美的教学过程。相反,如果一切尽在意料之中,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课堂就会少了一份活力和激情,多了一份压抑,理所当然,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丧失、课堂教学生命在泯灭。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解决生产的问题,是教师不断追求的更高教学境界。
4、出现的问题与思考
(1)关于教案编写。这次实验也是教师们撰写教案的一次再提高,强调了对设计理念和教学反思的内容,以及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的思考。在备课中,从课前预案、课中调整到课后修改,教案呈现显得充实而全面。交流中也反映出一些教案编写上的缺陷:如罗列资料式教案;,流水帐式教案;淡化学生学习过程式的教案,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2)关于本体语言。传统的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新课程力图改变这种过多关注地理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做法。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时,就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何降低地理知识技能的难度和要求,是教师们争执的问题,“同课异构”也显露了每位教师对此问题的取向。如:大气的运动中的热力环流的形成的理解,让学生从图中发现并探究问题,对问题的争论更能引起对教学的研究。
(3)关于综合拓展。“自主探究”作为这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学习领域,除提倡多种教学内容的融合,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的综合。“同课异构”在教学设计中,强调教材内容与师生实际的结合,教学方法上则更多地运用了综合与拓展。这点上,年轻教师接受得快,综合也成为其教学上的一个亮点,但在寻找课程内容连结点时,应避免人为和牵强的感觉。地理课也不乏见到,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媒体演示、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探究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参予,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地理学科把大量的不是必需的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作为拓展的内容,既浪费课时与精力,也往往会造成课程的重复教学。大家认识到只有在把握地理本体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综合才是有意义的。
新课程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学实施,实施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在教材处理、教法研究,教学实施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课异构”鼓励着每个教师都在摸索着往前走。
七、教学案例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反思
——如何实现高质高效的课堂
通用技术教研组 邱俊辉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际能力。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需要以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还要充分发掘当地天然的优越的环境和资源,根据具体情况涉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技术教学的特色,争取获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11月15日我在高一(8)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我讲授的内容是《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这节课要体现的目标是:亲身感受设计的快感,体会设计分析的过程,在设计中养成细致、严谨、考虑问题全面的情感态度。
通过我们教研组的评课研讨和自我反思,我觉得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最佳情境,导入新颖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本节所学的设计分析的方法能就具体的设计任务进行一定的设计分析。如果一开始就马上进入主题,介绍产品设计分析的话,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突然和陌生,因此,在教学时,我特别设计了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案例导入法:让学生展示“以秋游为主题的活动方案”,接着引导学生对他的活动方案进行分析,这个活动方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或有哪些考虑不周的地方,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环节没考虑到会引起哪些后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设计分析的重要性,最终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整个导入非常自然,从日常生活入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设计欲望。
2、设置合理的技术设计课题,让学生在技术实践中亲身体验
总的来说,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合理,思路清晰。本节内容以知识和理论为主,如果单纯以案例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本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在设计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体验过程。以“设计一台适合高中生使用的台灯”为例,来说明设计分析的基本思路。对于学生来说,台灯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件产品,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这使学生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质量。通用技术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了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3、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在这次的公开课上,我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些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设计课堂“空白”,为学生创造自主空间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从教学空间、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空白”,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以问题为核心设计好带有探索性的技术问题,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探究或相互合作,使其通过动脑、动手来探究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体验,增强技术学习的成就感。在这次公开课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根据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尝试一下设计“适合高中生使用的书桌”。(注意:进行方案构思的时候应先进行设计分析,再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构思。)此时,学生便可根据这个设计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自由发挥。通过集思广益收集或自主设计设计方案的过程,让学生反思自己对设计理念的领悟情况,提升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通过一起交流分享设计思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
5、注重备课
研究备课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只要有教学,备课就不会终止。备课效率的高低与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活动的优劣。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记》上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想教的困惑,更多地要从备课中找原因,改进备课是改进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通用技术课是一门不在高考考查范围的科目,那么要上好课,要抓住学生的心,就一定要在备课和教学方式上下功夫。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它体现了基础性和通用性,又是一门有别于专业技术的技术。因此,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及评价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