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
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
北京景山学校是一所专门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试验的学校,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我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十多年来,学校在“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导下,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考试与评价、思想教育、课外教育、计算机教育和劳动教育以及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结构性综合整体改革试验和单项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规律性的经验。特别是近十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遵循“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理念,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了一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之路,为我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理念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关键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学校深深感到了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育的信息化,因此学校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积极更新观念,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与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优质教育结合起来,以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培训、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建设,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我校提出:以校园信息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开发与建设为重点,以“数字景山”创建为抓手,以信息化制度建设为保障,来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础建设
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离开了一定数量的硬件投资,教育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话。从1994年开始,景山学校筹划建设校园网,1995年底,景山学校校园网络安装调试完毕,正式投入使用。当时的校园网以FDDI光纤为主干,各个教学楼采用100M连接,10M连接到桌面。建网的同时,学校也建起了4个网络教室,购买了200台486微机。1996年,学校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网站上放了一些免费课程和一些同步教学内容。校园网通过两条64KDDN专线分别连接CHINANET和CERNET,学校师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校园网访问Internet、收发邮件。同时景山学校还建立了自己的影视制作系统包括Betacam SP前后期设备,MEDIA 100的非编系统及演播室灯光设备等。
2001年7月北京景山学校开始了校园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改造后的校园网以1000M光纤以太网为主干,100M交换到桌面。同时DDN专线带宽扩展到256K。2002年,我校对全部中学教室及实验室做了多媒体改造,每个教室都配备了计算机、数字展台、DVD、录像机、录音机、投影、电动幕、功放、音箱、中控等设备。2003年,学校为全校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师们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目前,景山学校共有各类计算机房4个,国际网络交流教室一间、两间专门用于录制课堂教学的实录教室,配备了现代化的电教及灯光设备,先进的数字遥控摄录像设备,可进行现场切换、录制,并实时制作成视频文件,供VOD点播。硬件的逐步建设与校园网的不断升级为应用搭建好了基础。目前校内形成了“四网”(广播、电视、电话、计算机)、“六室”(演播室、录像室、录音室、实录室、心理咨询室、学生阅览室)、“二中心”(校园网络中心、演播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
在教室里通过计算机、各种视频设备和大屏幕电视进行各科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里通过局域网进行网络化的各学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在阅览室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的光盘阅览;在学校的各教研室里通过网络和教学资源系统辅助教师进行备课、资料查询和各种教学准备工作;在学校的各级行政办公室里通过校园网和管理信息系统对全校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教务管理进行监控和指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在学校的网络中心和其它环境里总结学校各学科教师的经验和方法,开展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
三、坚持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应用
在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的现代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软件是灵魂”。如果没有软件,所有的硬件都是一个躯壳,所以我们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定位在软件的开发、研制与应用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发挥教师的群体作用,鼓励教师开发一些适合自已进行日常教学的软件,鼓励教师人人参与课件的制作,从而达到提高所有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几年来,制作各种CD、VCD、CAI课件、资料库、常用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等光盘十余种,课件累计1000多件;各科教学录像素材650多课。学校还建立了教育信息库,收集教学法规,学校基本信息;课件素材库,为学校老师制作课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交流课件库,收集各学科老师做的一些优秀课件,供大家参考;教研论文库,将我校教师撰写的优秀论文收集,供老师参考;学科知识库,提供各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料。
仅靠教师自已开发教学软件自然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进程,我校近年来注重在软件建设上投资,已经购买安装使用CMIS管理系统、鼎点天源视频点播系统、华教新课标同步教学资源库、北师大心理软件等教育教学管理软件,为教师更好地实施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四、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学校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有“走进课堂、服务教学、面向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校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基础上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运用到课堂中、运用到学习中。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由学科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围绕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和计算机能力等各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熟练使用计算机与网络,不仅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得以更直接更生动的理解,而且在课前、课后,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寻找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想像能力。教师因为运用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生动、教学形式活泼,教师教得“饶有兴致”、学生学得“热火朝天”。
五、以科研为先导,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向纵深发展
我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大力加强信息技术的科学研究,坚持以课题带动学校的建设,以课题促进教师的成长,通过课题的展示实现实验学校的辐射作用。“十五”期间,我校独自承担了《电脑辅助教学实验班的研究与实验》、参加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一五”期间我校申报的《探讨网络联盟下的教育教学及科研应用研究》又被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重点课题。学校老师们还开展了《关于电脑美术学科建设的实验》、《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的研究》、《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整合研究》、《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与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研究》、《基于多媒体网络的景山数字化校园建设》等一系列校本课题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与实验,师生互动合作、研究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提高,学校在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教师信息化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提高。
六、以系列活动来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活动来提高信息素养,是普及和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途径。我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并参加全国、北京市的各项活动,促进了学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和学生信息化能力的提高。我们开展的活动主要有:每年科学节上专门举办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活动,如电脑绘画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对外公开的“网络教学日”活动;与有关专家、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每学年进行优秀课件评比;积极参加全国、省级和市级的优秀课件、论文及教学大赛的评比活动;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创建学生社团,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一些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许多中学生科技类的最高荣誉。我校杨歌同学研究的“两足机器人”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获得工程类二等奖及两项专项奖。由我校学生参与撰写的《e矛e盾》一书就“科学家与学生谈网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此书已在全国发行,引起各界强烈反响。这一成果也获得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我校涌现出了张尚、杨歌、何江舟、杨群等一批“科技之星”,在国际大赛中有28人获奖,在全国和北京科技创新大赛以及众多国内评比中有50多人次获奖。
七、创建“数字景山网络联盟”,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网络时代核心的精神是协作、融合、共享。教育资源的建设、内容开发不是单一学校或公司能完成的,必须面向社会结成最广泛的合作联盟,建成各种学校的协作关系,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共同建设、共同拥有、共同使用。
因此,我校在“数字景山”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发起“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际联盟”,由国内外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小学校共同创建,以校际联盟的形式合作,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共建共享优质学科课程、校本课程和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数字景山网络联盟”将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
1.建立国际教育教学交流研讨平台,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学科课程的研究与共享平台。
2.共同建设新型的现代化数字教材体系。
3.搭建学校教改、教育科研的平台,继续深化教育教学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工作。
4.推进合作校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5.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校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势,以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化的全新姿态,加快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景山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汇报
岔口联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汇报
平定县岔口联校
岔口联校地处平定县北部,自古人文荟萃,演绎了颇具特色的山区文化。多年来市、县领导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积极实施教育现代化规划,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岔口联校持续加大对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投入,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工作,组织开展网络教研,加强网站和资源库建设,建立联校教育论坛,多层次培训教师,强化学科教学的整合,让农村学校师生也能够平等地享受教育信息化的资源,从真正意义上落实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概况
1、提升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
目前,全联校六所中心小学配备电脑42台,岔口和黄统岭小学配备了教师电子备课室,岔口、马上固小学建有信息技术教室,全联校38个班级已有35个实现了班班通。现在各学校所有班级、专用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均接入阳泉教育城域网,做到班班通媒体,室室有网络。改善了学校现代化办学条件,为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应用。
2008年以来,联校和各中心学校通过设立电子邮箱,建立了联校教育信息通道,随后利用中国教育空间网平台,联校和各学校建起了自己的网站,联校还建立了视频教研活动室,每周三组织教师进行视频在线研讨。为了推进信息化及网络的应用,联校开辟了岔口联校教育论坛,建起了岔口联校教学资源库、教研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应用平台。
3、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为了有效整合并扩大教育信息化及网络优势,持续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提高办学质量的效益,培育学校信息化教育特色,联校建立和规范了信息化应用领导与工作小组管理网络,分工明确,职责严格。学校成立了校长、教导主任、信息技术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领导小组,构建了管理网络,全面负责学校各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工作,用严格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分工上,我们采用了既独立又相互支撑的管理体系,联校专门负责硬件维护与技术服务工作,教研室、各学校教导
处负责教师的培训、课堂教学运用、教师资源库的建设、教师课件评比及师生参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正是有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与互相支持,保证了信息化运用工作的顺利实施。
4、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多次举行培训班学习,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技能两个层面的培训,培训内容有网站建设、博客建设、资源库更新、资源下载应用、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设备护、等方面。、教师培训率达95%以上。通过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很多老师成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作用。
5、全面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联校出台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是促理念转变。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二是促教师成长。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优质课的评选,都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重要条件。三是促学生学习。将信息技术列为中学生必修课,并按学校规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四是促学科教学整合。目前,除了设备不到位的学校之外,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师生的优质重复浪费。几年来,不断优化建设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岔口联校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岔口联校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岔口联校远程教育应用实施方案》等。同时,学校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化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1、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联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联校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统筹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好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浪费。几年来,不断优化建设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岔口联校网络教研实施方案》、《远程教育应用实施方案》等,同时,要求学校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化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大教育信息化装备的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办学热情,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使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2010年,投资二十多万元给黄统岭和理家庄小学共12个班级安装了班班通,新配和更新了20多台计算机及一批投影机、语音教学设备等。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建设,当前,岔口联校已形成了政府重视、学校努力自筹、社会广泛支持,共同为山区信息技术教育出力的局面。
3、加强教育信息化师资的队伍建设。
我们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采取引进、招聘与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补充数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在师资数量的补充方面,针对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立足实际,通过强化培训、引进优秀人才、重点招聘等途径,专兼职教师的数量已基本能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开课需求。增强了教师对普及教育信息化步伐的认同感和紧迫感。
4、提升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水平。
一是以农远工程为抓手,提升使用率。通过中小学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结合县教育局出台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联校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细则,鼓励教师在信息化教育工作中不断进取,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基础,提升学科整合力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设课程环境,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生学习环境的拓展、迁移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目前,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岳家庄学校王计怀、岔口小学王国庆成为市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应用能手。三是以岔口示范小学信息化建设为动力,提升应用水平,我们结合“农远工程”的结对帮扶定期开展联片教研,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加强应用研究,教师应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四是以网站建设为支架,提升信息交流速度。岔口联校教育网正式运行开始,就十分注重发挥效益,服务基层。网上设立学校公告、校园快讯、学校概况、教育科研、德育之窗、教师园地、学生园地、教学资源库、教师博客、教育论坛等十多个栏目、三十多个专题,及时发布信息、刊登文件,不仅减少了办公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基层学校及时了解、交流信息提供了重要
平台。由于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方便教师,联校教育信息网的日访问量大幅增加,5、完善教育信息化运用的督查机制。
加强督导检查,健全激励机制,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把加快教育信息化工作列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把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农业工程应用、网站建设、网络教研、教育论坛、学科教学整合等列为必查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小学信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课、课件制作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
6、服务教育教学,完善信息化建设
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学校网站的建设工程,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我们注重由有到精的原则,并注重实用、方便。到目前为止,学校初步实现了信息发布、校务公开、相互沟通的功能,学校的许多工作都在校园上进行,基本实行了校园无纸化管理。在校园网上,我们还整理了教师资源库,按学科进行分类,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使校园网能更好地为学校工作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信息化应用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学校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改革环境,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了提升,学生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运用我们实现了校际合作、相互沟通。每年我们进行了校际之间的远程互动,丰富了信息技术运用的内涵。
(3)、推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学生课题小组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搜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班级网页的制作与管理使学生们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方面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4)、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能依靠、阳泉教育城域网及校园网资源库备课,制作演示文稿和课件成了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5)、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方式的变化。“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推行,“学生主动、教学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景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
(6)、提高了学校办公和管理的效率。信息技术在学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校产管理、卫生保健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得到全面的落实。电脑成为这些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
(7)、网络教研已成为联校信息化应用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组织教
师参加县教研室开展的教研大讲堂,通过联校视频会议系统,以学校为主体,促进网络教研和校本教研的结合,将学校纳入研究共同体,全方位推进校本教研的发展,特别是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均衡成为网络教研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开通在线视频教研会议室后,我们立即出台网络视频教研相关制度方案,每周三下午的视频教研雷打不动,视频教研,直观、方便,实用性强,给全体教师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参与全联校的教研活动。我们通过视频系统,开展“小课题”研究、教研专题讲座、教学案例研讨、名师课堂赏析、教师网络说课大赛等,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今年5月11日,省教育厅张厅长亲自到我们联校,听取了联校网络教研工作汇报,并亲自走进联校组织的视频教研活动现场,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鼓舞了我们创新开展网络教研的信心。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自主性、广阔性和实效性都得到了彰显,网络教研让山乡教育踏上了课改快车。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学校网站建设力度不大,部分学校网管人员素质不高;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不牢固,普通教师的信息观念、信息素养已成为制约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成效不明显;设备更新的压力日渐加大;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等。
四、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
一要加大学科整合力度。进一步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二要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有选择地市、县教育局及手拉手学校等一些资源进行整合,充联校资源库,组织学校参与教育资源共建,逐步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
三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强化专任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带动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水平的整体提高。重视配好网管专业技术人员,切实加强管理,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效益的最大发挥。加强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再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四要加大装备更新力度。继续按照“学校自筹、社会捐助、多方集资”的原则,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更新建设,把小学信息化工程提升新高度,为普及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研究的范围、内容和领域将更加广阔,我们将把握这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农村学校办学品质和办学效能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青云一联小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也给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努力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而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已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校开始信息化教学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校与时俱进,根据市、县、镇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一直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学校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1316人,教职工62人,有多媒体教室1个,计算机教室2个,计算机总数60台。回顾以前的工作,我们有探索,有思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建立机制,科学规划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进入的21世纪,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
拿教育来说,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由此可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整个
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而充分的运用,又是教育现代化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通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报刊及网络上相关文章,在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中统一了思想,建立以校长为首,以教导处、总务处、教研组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信息化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落实学校信息化工作,并着手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每学期在工作计划中,我们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近年来,领导班子坚持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明确职责规范,定期督导反馈,注重工作实效,从而保证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稳步推进。
二、健全制度,保障经费
有了规划,还要制度规范来保证。为此,学校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建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高洪勇主任为总管理员、王乐民主任负责培训指导)等方式,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每学期初,由校长跟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信息设备使用安全责任书,然后,各部门分别与教师签订信息设备使用安全责任书,并且各部门要定期对教师、班级使用信息媒体进行检查、打分。每学期结束,校长对各部门信息使用、维护情况进行考核,而各部门分别对教师信息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这些制度,使学校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能很好的利用、使用起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经费的落实也得到很好的保证。学校争取镇中心校支持每年逐步加大在信息技术软硬件上的投入,这些经费用于添置电脑,更新设备,除了保证使学校最大班额与电脑的比例达到1∶1外,学校还购置了实物投影仪、数码相机、打印机等,此外,每年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费用,学校也能在经费上得到保障。计算机教室的硬件设施到位,安全措施到位。
三、全员参与,资源整合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每个校园,计算机辅助各学科的教学更显示出更大的优势。硬件上去了,软件也必须跟上,才能保证计算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时,整合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外教育的各类资源,则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学校积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学校在考核、评优工作中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聘请名师、专家定期来听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课,这些课大多是自制课件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有效。2009年,学校有2节录像课获泰安市录像优质课一等奖;2011年6月,学校张学红老师的电教优质课获泰安市一等奖,王成慧老师的电教课获新泰市二等奖。由此激发了全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利用率达到了80%。
教师在自制课件的同时注意与引进、购买、下载现成的正版的教育资源和开发资源相结合。如今学校拥有教师自制课件上百个。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整合教育资源,搞好二次培训,做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上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吸引人。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好奇心足的时期,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三至六年级开设计算机课),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班子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外出学习与学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2009年,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新泰市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算机水平有了很
大提高;学校每年都进行教育技术校本培训,并将培训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评估之中;2011年,学校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全部参加了网上远程研修,现在还未结束。通过各种形式的现代教学设备技术培训,使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电脑应用水平和电化教育水平,我们又要求全校教师人人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全体教师也尽可能多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进行辅助各科教学工作,运用情况纳入年终综合考核。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校教师的电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五、注重应用,讲求实效
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我们在启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时就明确提出“注重应用”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计算机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实践表明,这一切入点,提高了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电脑水平和能力,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现在,我校教学运行机制正在悄然有序地发生改变,如:传统的备课形式正在发生改变,教师们能摄取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颖,更富时代感,形式更生动活泼。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识。
当然,在工作中,我们也存在困惑和问题,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今后,我们将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明确目标”的工作原则,为把青云一联小这所普通小学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学校而不懈地努力。
新泰市青云街道第一中心联办小学
2011年9月
第四篇:中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
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工作汇报
中学位于 街道中段,学校占地面积56635平方米,建筑面积21207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7个,在校学生762名,教职工67名,各种部室18个,互联网宽带接入速率60M,学校要为教师备课、办公配备足够的能接入网络的电脑,达到一人一机。学校现有微机室两个,学生用计算机100台(60台陈旧),学校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策略,营造严谨、扎实、生动的校园文化,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搭建了崭新的平台,下面就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学校信息化组织机构
1、成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信息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组员包括微机教师,理化生教师,信息技术老师等。期中网络管理员为,办公电脑与机房管理员为,各班级多媒体管理员为班主任,电教资料、器材管理员。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
2、制定了可行的规划计划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校制定了切合信息化建设的三年规划,每个学期都认真制定学期计划,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目标、任务、措施和实施步骤,确保了信息技术工作顺利开展。
3、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
多年来,学校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师多媒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目标及奖励方案》《微机室管理人员职责》《微机室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影视活动安全放映制度及安全预案》,有电子备课室、远程教育室等设备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制度,管理员岗位
职责等,并制定了检查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相应措施。为使管理规范,学校将各项规章制度上墙。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建设的机制,成立了教导主任任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检查评价小组,针对学校组织的教学反思评比、教学课件评优等活动和教育资源建设、使用与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二、加强信息化设施和环境建设
学校投资购买了路由器、交换机、漏电保护器、稳压电源等设备,教学楼安装有避雷系统,保障了网络设备正常使用。计算机管理员随时检查维修设备,清扫教室卫生,保障了设备使用率,今年学校又增添了多媒体两套,现在实现了每个班都有多媒体,本学期学校的计算机教室以及每个教室的多媒体已经联网,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管理数字化正在建设,用上了OA办公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下一步将建设电子阅览室,让学生能够看到电子书籍。
校园网建设方面。学校电脑都设置有防火墙,防止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传播,建有防病毒系统。成立了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采取有效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措施,制定与网络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实施。
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通过悬挂网络安全宣传横幅,开办网络安全宣传专栏,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有奖问答》,召开网络安全知识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增强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通过发放网络安全宣传单,向同学家长发放,引起家长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三、注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应用
1、丰富校级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我校建有校本网络课程资源,大多数教师都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注册,45人已在陕西省人人通平台注册,教师积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课件上传与下载,学校同时不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课件的开发和积累,各学科各年级之间进行了学习交流活动,教学设计电子文档成为教师备课上课的重要参考资源。
2、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要求信息技术老师深入挖掘应用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创造性地运用信息
技术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因此80%以上的教师能够恰当适时地应用好媒体。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一次应用信息技术的课堂评优,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的课程至少要15节课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极大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四、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快速提升,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机和活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上的公开课、研讨课受到广泛好评。教师自制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经使用实施,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效果是显著的,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共享价值。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以建设和发挥校园网的作用为重点,使它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平台,教师交流、展示、研讨的新平台,学生学习发展的新平台。
五、存在问题 1、2016年4月6日“双高双普”省过程性督导反馈信息化方面的问题,计算机教室有60台旧陈旧,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将争取上级的支持早日增添更换新的计算机,以满足“双高双普”检查验收的要求。
2、加强科学管理,重点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进一步提高多媒体的利用率,真正让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
3、校园门户网站未建立,需要上级帮助解决。需要配备专业技术教师。
4、我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6年4月29日
第五篇:教育信息化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河流镇陈家小学
教育信息化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好!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也给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努力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而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已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校开始信息化教学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校与时俱进,根据市、县、镇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一直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学校现有教学班7个,学生257人,教职工22人,有多媒体教室7个,计算机教室1个,计算机总数26台,最大班额与计算机数之比达1.8:1,回顾以前的工作,我们有探索,有思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建立机制,科学规划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进入的21世纪,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拿教育来说,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由此可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而充分的运用,又是教育现代化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通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报刊及网络上相关文章,在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中统一了思想,建立以校长为首,以教导处、总务处、教研组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信息化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落实学校信息化工作,并着手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每学期在工作计划中,我们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近年来,领导班子坚持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明确职责规范,定期督导反馈,注重工作实效,从而保证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稳步推进。
二、健全制度,保障经费
有了规划,还要制度规范来保证。为此,学校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建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范冬萌主任为总管理员、郭洪升主任负责培训指导)等方式,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每学期初,由校长跟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信息设备使用安全责任书,然后,各部门分别与教师签订信息设备使用安全责任书,并且各部门要定期对教师、班级使用信息媒体进行检查、打分。每学期结束,校长对各部门信息使用、维护情况进行考核,而各部门分别对教师信息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这些制度,使学校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能很好的利用、使用起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经费的落实也得到很好的保证。学校争取镇中心校支持每年逐步加大在信息技术软硬件上的投入,这些经费用于添臵电脑,更新设备,除了保证使学校最大班额与电脑的比例达到1.8∶1外,学校还购臵了实物投影仪、数码相机、打印机等,此外,每年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费用,学校也能在经费上得到保障。计算机教室的硬件设施到位,安全措施到位。
三、全员参与,资源整合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每个校园,计算机辅助各学科的教学更显示出更大的优势。硬件上去了,软件也必须跟上,才能保证计算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时,整合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外教育的各类资源,则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学校积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学校在考核、评优工作中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聘请名师、专家定期来听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课,这些课大多是自制课件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有效。由此激发了全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利用率达到了80%。
教师在自制课件的同时注意与引进、购买、下载现成的正版的教育资源和开发资源相结合。如今学校拥有教师自制课件上百个。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整合教育资源,搞好二次培训,做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上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吸引人。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好奇心足的时期,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三至六
年级开设计算机课),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班子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外出学习与学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针对我校中老年教师偏多的实际,学校经常组织全校教师利用双休日、下班后、寒暑假的时间分期、分批地对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进行技术培训,学习操作程序,掌握使用方法。如本学期,我校聘请商培元老师就“如何使多媒体教学手段更有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和指导,从而使我校的信息化教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电脑应用水平和电化教育水平,我们又要求全校教师人人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全体教师也尽可能多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进行辅助各科教学工作,运用情况纳入年终综合考核。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校教师的电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我校有专职计算机教师1人,经常到外校听课,吸取兄弟学校的经验并注重整合、反思,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在省组织的网页制作大赛中,我校李建楠同学获省三等奖。学校网站点击率超过两万次,为家校联系搭建有效平台,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
五、注重应用,讲求实效
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我们在启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时就明确提出“注重应用”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计算机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实践表明,这一切入点,提高了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电脑水平和能力,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现在,我校教学运行机制正在悄然有序地发生改变,如:传统的备课形式正在发生改变,教师们能摄取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颖,更富时代感,形式更生动活泼。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识。
当然,在工作中,我们也存在困惑和问题,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今后,我们将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明确目标”的工作原则,为把陈家小学这所普通农村小学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学校而不懈地努力。
谢谢!
河流镇陈家小学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