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海造田产权问题
一、5类项目用海需报国务院审批:
填海50公顷以上
围海100公顷以上
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700公顷以上项目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用海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项目用海
国务院审批以外的项目用海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按照各自的权限逐级审批。
二、围海造地形成的土地使用权的转换
海域使用权是使用特定海域的权利,因此,填海造地前应首先按规定取得相应海域的海域使用权,交纳海域使用费,但海域使用权只是用海的权利,填海造地海域变成陆地后,海域使用权自动灭失,所形成土地不再属于海域,方向不可逆,如何配置、如何使用等应按照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海域使用法》第32条规定:填海项目竣工后形成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海域使用权人凭海域使用权证书提出土地登记申请,换发土地使用权证书。针对该条款,我们认为应当与相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结合起来理解。对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海域规划,应当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海域开展围海造地,属于政府供地前的国有土地来源问题(相当于政府供地前征用农民集体土地或收回其他土地使用权人使用的土地并进行前期开发),应当由政府组织实施,具体填海施工工程可由政 府招标确定给具体单位和个人承担。围海造地形成土地后,应按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供应和使用。围海造地形成的土地用途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土地用途为经营性用地的,应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
三、土地使用证转换
要获取围垦土地的土地使用证,必须将农业用海转为建设用海,取得建设用海使用证,再将建设用海使用证转为土地使用证。目前对北洋涂围垦工程主要开展了农业用海转建设用海工作。农业用海转建设用海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测量定位及宗海位置图、宗海界址图的编制;2.绘制项目工程总平面图;3.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4.邀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5.上报省海洋与渔业局审批;6.缴纳海域使用金;7.下发项目建设用海海域使用证书。
第二篇:申论热点围海造田(精)
申论热点:围海造田
【社会问题的背景】
(1)投资28亿元,填海7.23公顷、堆填人工岛,而后在岛上修建108层、高300多米的七星级酒店,这是一次壮举还是一次狂热。
2010年3月10日,海南当地媒体发布的一条不起眼的新闻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该条消息称,海口国际会展中心配套项目海口千禧酒店填海工程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及海洋环境影响报告已通过专家评审,按照此前的设计方案,投资方将在建成的人工岛上投资28亿元修建108层、高300多米的七星级酒店。
这一人工填海造岛计划一经发布便成为各方关注的矛盾焦点,在海南当地引发了巨大争议,民间担心填海造岛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甚至重蹈迪拜缩水下沉的覆辙,而官方则称无须担心。
(2)2010年3月7日,海口市海洋与渔业局分别组织召开海口千禧酒店填海工程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及海洋环境影响报告评审会,分别由7位专家对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海南海业发展公司编制的《海口千禧酒店填海工程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及中国海洋大学编制的《海口千禧酒店填海工程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评审,经专家认真评审,一致通过以上两个《报告》。
根据《报告》,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申请用海面积8.3713公顷,其中填海面积7.232公顷,透水构筑物用海面积1.1393公顷,并且在人工岛的东北和西北侧各修建一个半径44米、面积0.6029公顷的观景平台;修建一条长268米、宽17米的栈桥连接人工岛和陆地,修建二条长59米、宽10米的栈桥连接人工岛和观景平台,形成一只可爱的招财猫,占用人工岸线37米。建成的人工岛将投资28亿元修建108层、高300多米、1000多间客房的七星级酒店—海口千禧酒店。
组织方发布的新闻通稿称:“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海口千禧酒店是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成海口市新的标志性景点,项目建设对完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功能、提升海口市旅游品位有重要意义。
千禧酒店计划在2010年7月开始填岛工程,2015年年底前在该岛上建成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超豪华七星级酒店,以及配套的大型国际游艇码头和会所。”
(3)千禧酒店通过环评的消息一经发布,即引来众多网友关注。在各大论坛的海南版块中,都不难发现对此事的评论,网友们普遍认为,海口市要建百层七星级酒店可以,但为什么非要填海造岛建呢?
网友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海口为何要填海建人工岛?”、“填海建人工岛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有多大?”“海口是要成为迪拜第二吗?”
网友“贺梦遥”在当地一论坛发帖提出,海口2009年人口总数180.9万,城市面积2304.84平方公里,78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较内地绝大多数沿海城市而言绝对算得上宽敞,比起深圳的17150人/平方公里甚至算得上是土地大户,那么就是这样一个土地相对富裕的城市,为何偏偏打起了填海的念头?
在分析其缘由时,“贺梦遥”认为,尽管海口并不缺地,但海南最大的特色和最诱人的地方怕是逃不出“海景”一说,这无形中就把土地分出了三六九等,那么既然现在一线海景地已经所剩无几,何不填海造地?虽然填海造地成本并不低且时间还长,但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应也会更高,而且还省去了征地拆迁等一大堆的麻烦事。
“这样填了海,那么多水泥,还要打108层的地基,不是把海洋生物赶到无家可住的地步吗?”有跟帖网友表示,海南临近的北部湾海域为地震活跃地带,且每年有多个台风登陆,填海造岛建酒店除了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外,其本身的安全问题也值得担忧。
由于自去年以来已经有两个人工岛项目先后上马,网友“仗剑天涯”更是发表评论调侃:“海口何不索性填了琼州海峡?”
但亦有网友指出,根据目前公布的千禧酒店投资金额,建造108层的七星级酒店,很可能是投资方的炒作噱头,因为其28亿元的投资且不说与迪拜帆船酒店相差甚远,就是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凯悦酒店,五星级),上海威丝汀酒店(五星级)广州香格里拉酒店以及上海金茂大厦的建造费用比起来也略显寒酸,因此有网友用开玩笑的口吻说:“区区28亿元投资就想造个七星级酒店,也真是吹牛吹上天去了!”
(4)填海项目专家论证评审组组长、海洋专家朱月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千禧酒店)为什么要选在海口西海岸原热带海洋公园”、“为什么要填海造岛”等问题在千禧酒店选址论证时也是专家组考虑的重点。项目能够通过论证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热带海洋世界经营不善,已经停业多年,这么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闲置浪费太可惜了;二是,国际会展中心占地面积10万多亩,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但收益甚微,政府必须通过像千禧酒店这种配套项目给开发商一定补偿,不然没人会投资。而在人工岛上建酒店对开发商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任何的填海工程都会对海洋环境有一定影响,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和情况看,千禧酒店人工岛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大。”朱月华介绍,论证评审小组主要由地质、海洋、环境、生物等方面7位专家组成,大家从人工岛的选址、海底地质构造、建成后对潮流及周围生物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科学论证。
评审小组认为,首先,人工岛距海岸268米,通过数模实验证明,在这一位置建人工岛对潮流的影响最小,基本不会导致人工岛与海岸中间海域产生淤积。其次,选址海域并不是生态敏感区,不是稀有海洋生物区、海洋生物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也不是商业养殖区和珊瑚、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因此对海洋和海岸生物基本上影响不大。另外,该海域岸边多为岩礁,基本不存在对海边沙滩的影响。
对于人工岛上是否能建108层、300多米高的大楼?朱月华认为,该海域的地质基础比较好,主要为玄武岩,从现有资料来看,在地质方面是完全不必担心的,不会出现像迪拜人工岛缩水下沉的情况。
朱月华认为,虽然填海造陆引发的争议很多,可世界各地从未停止过填海造陆。区域位置、交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填海造陆是大势所趋。海南的填海造陆处于起步阶段,动作小,比起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机场、港珠澳大桥等填海造陆规模小多了。因此,填海造陆的利弊,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验证,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在质疑声中成为地标建筑
海口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管理处陈处长说,海口千禧酒店为海南国际会展中心配套项目,符合海口市海洋功能区划,建在海上是为了提升会展中心的规格,同时突出酒店的特色。提升酒店和海口会展、旅游的档次,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将其打造成海口的地标性建筑。在规划和选址方面,政府是作了充分的科学论证之后才定的。
陈告诉记者,千禧酒店的填海工程和酒店建设由深圳天利地产承建,工程质量应该可以得到保证。另外,酒店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充分考虑了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整个项目现在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刚刚完成酒店填海工程项目海域使用及海洋环境影响论证,海域使用权都还在审批阶段。108层、300多米只是初步设计,具体多高要等填海完成后,根据实地勘察的具体情况最终决定,但肯定不会加高。
他同时称,填海造陆项目在建设初期多受到质疑,三亚凤凰岛酒店也是在质疑声中成为地标性建筑的。很多百姓有时候只片面地看到填海造陆的不利影响,而忽略了其对地区经济、品牌等方面的整体提升。
【核心观点】
(1)通过围海造地,沿海地区扩大了生产和城市建设用地,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戴斌老师认为,“过度”和“缺乏科学指导”的“围海造地”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度”的把握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至关重要。
(2)或许,因为我国大陆海岸线很长很长,让我们一时半会还感受不到“填海造地”带来严重危害,也没有办法预知它给未来我国的环境和气候带来的破坏。会不会遭遇生态环境的灭顶之灾呢?其实是有可能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填海造地的生态负效应主要有:首先,带来赤潮。其次,引发洪灾。再次,毁掉大批红树林。最后,将改变海岸带的自然景观。
(3)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对新填海造运动的热衷,戴斌老师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GDP崇拜”以及传统政绩观影响下的“经济利益驱使”。和“拆迁”相比,这种获得土地的方式,成本低、获利大。同时,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很多人在内心深处还是错误地认为破坏生态的“填海工程”有弊,却也有利。
(4)从某种意义上看,填海的背后,是众多利益群体对“沿海景观”的炽热需求,而我们的管理者们在决策的过程中,切记不能眼里只有“经济”,而忽略了长远发展。毕竟海岸线的长度是有限的,如何合理规划,需要做深入调研,必要时还应该将填海方案预先公告,接受群众、专家的意见。
第三篇:围海造田的相关法律
填海造地相关法律及相关案例搜集
土地一级开发: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按规定确定土地一级开发单位,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依法实施拆迁、收回、征收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土地供应条件的行为。
一、涉及的法律法规名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4.《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 5.《海域使用权证书管理办法》 6.《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暂行办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8.《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9.《江苏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13.《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16.《土地登记办法》
17.《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 18.《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 19.《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20、《石家庄市市区土地一级开发暂行办法》
21、《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海域使用权证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有关问题的批复(2008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二条: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四)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登记发证办法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制定。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3.《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
一、审批范围按照《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十八条的规定,下列项目用海,需报国务院批准:
(一)填海50公顷以上的项目用海;
(二)围海100公顷以上的项目用海;
(三)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700公顷以上的项目用海;
(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用海;
(五)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海域的项目用海;
(六)国防建设项目用海;
(七)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项目用海
二、审查原则
(一)严格控制填海和围海项目;
(二)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三)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
(四)保证国家建设用海;
(五)保障国防安全和海上交通安全。
三、审查依据
(一)《海域使用管理法》及有关海洋法律、法规和规定;
(二)海洋功能区划;
(三)国家有关产业政策;
(四)海域使用管理技术规范和标准。
四、审查内容
(一)项目用海是否在需报国务院批准的范围之内;
(二)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是否执行了国家规定的有关建设程序;
(三)项目用海申请、受理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和要求;
(四)项目用海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五)项目用海是否与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相协调;
(六)项目用海是否影响国防安全和海上交通安全;
(七)海域使用论证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和技术标准开展,论证结论是否切实可行;
(八)项目用海的界址、面积是否清楚,权属有无争议;
(九)存在违法用海行为的,是否已依法查处;
(十)有关部门意见是否一致;
(十一)其他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政策。
五、审批程序
(一)本办法审批范围第(一)、(二)、(三)项规定的项目用海,由项目所在地的县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受理(未设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或跨县级管理海域的,由共同的上一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经审核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逐级报至国家海洋局。
本办法审批范围第(四)、(五)、(六)、(七)项规定的项目用海,由国家海洋局直接受理。
(二)国家海洋局接到海域使用申请材料后,应当抓紧办理,涉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应当征求意见。国家海洋局直接受理的项目用海,还应当征求项目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意见。有关部门、地方和单位自收到征求意见文件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应将书面意见反馈国家海洋局。逾期未反馈意见又未说明情况的,按无意见处理。如有不同意见,由国家海洋局负责协调。
(三)在综合有关部门、地方和单位意见基础上,国家海洋局依照规定对项目用海进行审查。审查未通过的,由国家海洋局按程序将项目用海材料退回;审查通过的,由国家海洋局起草审查报告并按程序报国务院审批。
(四)项目用海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家海洋局负责办理项目用海批复文件,主送海域使用申请人,抄送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并办理海域使用权登记发证手续。其中,按规定应缴纳海域使用金的,在缴纳后方可办理海域使用权登记发证手续。
六、其他事项
(一)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需要使用海域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立项申请前提出海域使用申请,经国家海洋局预审同意后,方可按规定程序办理立项手续。
(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的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海底电缆管道铺设等项目及海洋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开发项目,需要使用海域的,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三)《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前已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由国家海洋局根据有关批准文件直接办理海域使用权登记发证手续;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不得办理海域使用权登记发证手续。
(四)凡存在未批先用、越权审批或者化整为零、分散批准等违法用海行为的,必须依法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五)经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凡不违反保密规定的,由国家海洋局向社会公告。公告工作不收取任何费用。
(六)国家海洋局需在每年年末将项目用海审批情况汇总报告国务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制定本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海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
本法所称内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海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海域所有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海域。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必须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
第四条
国家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国家严格管理填海、围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第五条
国家建立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对海域使用状况实施监视、监测。
第六条
国家建立海域使用权登记制度,依法登记的海域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国家建立海域使用统计制度,定期发布海域使用统计资料。第七条
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授权,负责本行政区毗邻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对海洋渔业实施监督管理。
海事管理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对海上交通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海域使用管理法律、法规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海域使用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第九条
在保护和合理利用海域以及进行有关的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第二章
海洋功能区划
第十条
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地方海洋功能区划。第十一条
海洋功能区划按照下列原则编制:
(一)按照海域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科学确定海域功能;
(二)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各有关行业用海;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海域可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保障海上交通安全;
(五)保障国防安全,保证军事用海需要。第十二条
海洋功能区划实行分级审批。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报国务院批准。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功能区划,经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沿海市、县海洋功能区划,经该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海洋功能区划的修改,由原编制机关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海域功能。
经国务院批准,因公共利益、国防安全或者进行大型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的,根据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海洋功能区划。
第十四条
海洋功能区划经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但是,涉及国家秘密的部分除外。
第十五条
养殖、盐业、交通、旅游等行业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沿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港口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第三章
海域使用的申请与审批
第十六条
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使用海域。
申请使用海域的,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一)海域使用申请书;
(二)海域使用论证材料;
(三)相关的资信证明材料;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书面材料。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对海域使用申请进行审核,并依照本法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海域使用申请,应当征求同级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十八条
下列项目用海,应当报国务院审批:
(一)填海五十公顷以上的项目用海;
(二)围海一百公顷以上的项目用海;
(三)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七百公顷以上的项目用海;
(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用海;
(五)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项目用海。
前款规定以外的项目用海的审批权限,由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第四章
海域使用权
第十九条
海域使用申请经依法批准后,国务院批准用海的,由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造册,向海域使用申请人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用海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向海域使用申请人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海域使用申请人自领取海域使用权证书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权。
第二十条
海域使用权除依照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方式取得外,也可以通过招标或者拍卖的方式取得。招标或者拍卖方案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招标或者拍卖方案,应当征求同级有关部门的意见。招标或者拍卖工作完成后,依法向中标人或者买受人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中标人或者买受人自领取海域使用权证书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权。
第二十一条
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应当向社会公告。
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除依法收取海域使用金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海域使用权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二条
本法施行前,已经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的养殖用海,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核准,可以将海域使用权确定给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用于养殖生产。
第二十三条
海域使用权人依法使用海域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海域使用权人有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海域的义务;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
第二十四条
海域使用权人在使用海域期间,未经依法批准,不得从事海洋基础测绘。
海域使用权人发现所使用海域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当及时报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
海域使用权最高期限,按照下列用途确定:
(一)养殖用海十五年;
(二)拆船用海二十年;
(三)旅游、娱乐用海二十五年;
(四)盐业、矿业用海三十年;
(五)公益事业用海四十年;
(六)港口、修造船厂等建设工程用海五十年。
第二十六条
海域使用权期限届满,海域使用权人需要继续使用海域的,应当至迟于期限届满前二个月向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申请续期。除根据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安全需要收回海域使用权的外,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应当批准续期。准予续期的,海域使用权人应当依法缴纳续期的海域使用金。
第二十七条
因企业合并、分立或者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变更海域使用权人的,需经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批准。
海域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海域使用权转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海域使用权可以依法继承。
第二十八条
海域使用权人不得擅自改变经批准的海域用途;确需改变的,应当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前提下,报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九条
海域使用权期满,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海域使用权终止。
海域使用权终止后,原海域使用权人应当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或者影响其他用海项目的用海设施和构筑物。
第三十条
因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安全的需要,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可以依法收回海域使用权。
依照前款规定在海域使用权期满前提前收回海域使用权的,对海域使用权人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第三十一条
因海域使用权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调解;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海域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海域使用现状。第三十二条
填海项目竣工后形成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海域使用权人应当自填海项目竣工之日起三个月内,凭海域使用权证书,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土地使用权。第五章
海域使用金
第三十三条
国家实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缴纳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金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上缴财政。
对渔民使用海域从事养殖活动收取海域使用金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三十四条
根据不同的用海性质或者情形,海域使用金可以按照规定一次缴纳或者按逐年缴纳。第三十五条
下列用海,免缴海域使用金:
(一)军事用海;
(二)公务船舶专用码头用海;
(三)非经营性的航道、锚地等交通基础设施用海;
(四)教学、科研、防灾减灾、海难搜救打捞等非经营性公益事业用海。第三十六条
下列用海,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可以减缴或者免缴海域使用金:
(一)公用设施用海;
(二)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用海;
(三)养殖用海。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海域使用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海域使用金缴纳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海域使用管理监督检查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海域使用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必须秉公执法,忠于职守,清正廉洁,文明服务,并依法接受监督。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与海域使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海域使用的有关文件和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就海域使用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占用的海域现场进行勘查;
(四)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违法行为。第四十条
海域使用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有效执法证件。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妨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四十一条
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海洋监督管理权的有关部门在海上执法时应当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共同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未经批准或者骗取批准,非法占用海域的,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海域,恢复海域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非法占用海域期间内该海域面积应缴纳的海域使用金五倍以上十五倍以下的罚款;对未经批准或者骗取批准,进行围海、填海活动的,并处非法占用海域期间内该海域面积应缴纳的海域使用金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罚款。第四十三条
无权批准使用海域的单位非法批准使用海域的,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使用海域的,或者不按海洋功能区划批准使用海域的,批准文件无效,收回非法使用的海域;对非法批准使用海域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阻挠、妨害海域使用权人依法使用海域的,海域使用权人可以请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排除妨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造成损失的,可以依法请求损害赔偿。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海域使用权期满,未办理有关手续仍继续使用海域的,责令限期办理,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办理的,以非法占用海域论处。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擅自改变海域用途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非法改变海域用途的期间内该海域面积应缴纳的海域使用金五倍以上十五倍以下的罚款;对拒不改正的,由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的人民政府注销海域使用权证书,收回海域使用权。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海域使用权终止,原海域使用权人不按规定拆除用海设施和构筑物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拒不拆除的,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有关单位代为拆除,所需费用由原海域使用权人承担。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按逐年缴纳海域使用金的海域使用权人不按期缴纳海域使用金的,限期缴纳;在限期内仍拒不缴纳的,由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的人民政府注销海域使用权证书,收回海域使用权。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拒不接受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不如实反映情况或者不提供有关资料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决定。但是,本法已对处罚机关作出规定的除外。第五十一条
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违反本法规定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或者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后不进行监督管理,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使用特定海域不足三个月,可能对国防安全、海上交通安全和其他用海活动造成重大影响的排他性用海活动,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临时海域使用证。第五十三条
军事用海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本法制定。
第五十四条
本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5.《海域使用权证书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维护海域国家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海域使用权证书的权威性,规范海域使用权证书的发放与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发放和管理海域使用权证书。
第三条 海域使用权证书实行全国统一印制、统一编号、逐级发放和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海洋局负责全国海域使用权证书的印制、编号和管理。国家海洋局北海、东海、南海分局负责所辖海区海域使用权证书的编号、发放和管理。
第五条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1月30前将上海域使用权证书发放情况报送所在海区分局;各分局应当及时汇总海域使用权证书发放情况,在2月15日前报送国家海洋局。
第六条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12月1日前将下海域使用权证书申请计划报送所在海区分局;各分局应当及时核准海域使用权证书申请计划,在12月15日前将海域使用权证书及编号发放给沿海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并将证书及编号发放情况报国家海洋局备案。
第七条 海域使用权证书编号采用9位编码,由三部分组成:年号(取最末2位),省别号(2位),序号(5位)。海域使用权证书省别号采用《全国省级行政区划代码》前2位,即:辽宁省21,河北省13,天津市12,山东省37,江苏省32,上海市31,浙江省33,福建省35,广东省44,广西壮族自治区45,海南省46。国家海洋局相应编码使用11。海域使用权证书序号以为周期,每年启用新的序号,内连续使用,按由小到大顺序发放,不得空号。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是海域使用权证书的填写机关。海域使用权证书经发证机关和填证机关盖章后,在审查有效期内生效。
第九条 海域使用权证书是海域使用权登记的法律凭证,分正本和副本,由海域使用权人持有。第十条 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一条 海域使用权人应当在审查有效期截止日期前一个月内,按规定申请审查。
第十二条 海域使用权证书内容如有变更,持证人应当及时报填证机关,并按规定程序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三条 海域使用权证书应妥善保管,如有遗失或毁损,持证人应报填证机关并补办有关手续。
第十四条 换发或者补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如果海域使用权证书内容有改变的,启用新的证书编号;如果内容没有改变的,证书原编号不变。
第十五条 海域使用权证书不得擅自涂改,擅自涂改的证书一律无效。第十六条 未经批准,海域使用权证书所代表的海域使用权不得转让、出租和作价入股。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检查或者了解海域使用有关情况时,持证人应当主动出示海域使用权证书。
第十八条 因各种原因作废的海域使用权证书,由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收回,报所在海区分局处理。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海洋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8年国家海洋局颁布施行的《海域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暂行办法》
国家海洋局2002年4月5日
第一条 为加强海域使用管理,规范海域使用申请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审批权限和本办法的规定,负责海域使用申请的受理、审查、审核和报批工作。
第三条 受理海域使用申请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为受理机关;有审批权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为审核机关;受理机关和审核机关之间的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为审查机关。
第四条 下列项目的海域使用申请,由国家海洋局直接受理:
(一)国家重大建设项目;
(二)国家级保护区内的项目;
(三)倾倒区项目;
(四)国家直接管理的电缆管道项目;
(五)油气及其他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项目;
(六)跨盛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项目;
(七)其他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审批的项目。
国家海洋局直接受理项目以外的海域使用申请,由县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受理。未设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由上一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受理。跨行政区域的海域使用申请,由共同的上一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受理。
第五条 申请使用海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受理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海域使用申请书;
(二)申请海域的坐标图;
(三)资信证明材料。
第六条 受理机关在收到海域使用申请后,应当对项目进行初审,申请的项目用海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
(二)申请海域没有设置海域使用权;
(三)申请海域的界址、面积清楚。
第七条 受理机关应当在收到海域使用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之内,签署初审意见。凡符合初审条件的项目用海,受理机关必须及时上报。
第八条 审查机关在收到受理机关报送的申请材料后,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一)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
(二)该海域是否计划设置更重要的海域使用权。
审查机关应当在收到受理机关报送的申请材料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之内,完成项目用海审查、签署审查意见和上报工作。不论是否同意批准该项目用海,审查机关均须按时上报。
第九条 审核机关收到审查机关报送的申请材料后,应当进行下列工作:
(一)书面通知申请者按时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报告(报告书或报告表);
(二)组织评审《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或审核《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
(三)必要时征求同级有关部门的意见。
国家海洋局直接受理的海域使用申请,还应当征求有关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条 审核机关应当在收到审查机关报送的申请材料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之内(不含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时间),提出建议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审核意见。对建议批准的,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对不予批准的,由审核机关书面通知海域使用申请者,并说明原因。
第十一条 审核机关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项目用海时,应当报送以下材料:
(一)《海域使用审批呈报表》;
(二)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及其评审结论;
(三)其他有关的材料。
第十二条 海域使用申请经政府批准后,由审核机关向海域使用申请者送达《海域使用权批准通知书》,并按规定为海域使用申请者办理用海手续。《海域使用权批准通知书》应当抄送受理机关和审查机关。国家海洋局直接受理的海域使用申请经国务院批准后,《海域使用权批准通知书》抄送有关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海域使用权批准通知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批准使用海域的面积、位置、用途和期限;
(二)海域使用金征收额度、缴纳方式、地点和期限;
(三)办理海域使用权登记和领榷海域使用权证书》的地点和期限;
(四)其他有关的内容。
第十四条 申请使用海域的单位和个人在收到《海域使用权批准通知书》后,应当按要求办理各项手续。不能按期办理的,批准通知书无效,由审核机关提请同级人民政府撤销批准行为。
第十五条 国务院批准用海的,由国家海洋局办理海域使用权登记,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用海的,由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或授权本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海域使用权登记,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负责办理海域使用权登记的机关,应当在海域使用权登记后一个月内以适当方式进行公告。
第十六条 《海域使用权登记册》是海域使用权及其他相关权利的法律依据。《海域使用权证书》是海域使用者持有的法律凭证。
第十七条 经审批的用海工程项目竣工后,审核机关应当在投入使用前,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核查。对不按规定使用海域的,按照《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四十六条 进行查处。
第十八条 已批准使用的项目用海,应当接受审核机关的审查,并按规定办理手续。逐年缴纳海域使用金的,应当在审核机关规定的期限内,接受审查。一次性缴纳或者分次缴纳海域使用金的,应当在审核机关指定的期限内接受审查。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所辖海域内审批的用海项目进行统计,并建立公开查询机制。国家海洋局负责全国海域使用统计工作,并于每年三月发布海域使用统计公报。第二十条 同一项目用海含不同用海类型的,应当将各种类型用海整体逐级上报,按各级人民政府审批权限自上而下分别审批。
第二十一条 海域使用权期限届满,需要申请续期的海域使用权人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不存在需要收回海域使用权事由的,由审核机关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续期。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本级的审批权限行使审批权。对超越审批权限非法批准使用海域的,或者化整为零、分散审批的,应当按照《海域使用管理法》
第四十三条 规定进行查处;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审批机关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海域使用权证书》由国家海洋局统一印制和编号。《海域使用申请书》、《海域使用审批呈报表》、《海域使用权批准通知书》、《海域使用权登记册》的格式由国家海洋局制定。
第二十四条 拟以招标、拍卖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应参照本办法的规定上报审批。招标、拍卖工作应由有审批权人民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或委托有关部门)主持。
第二十五条 临时项目用海申请可以参照本办法办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1998年10月29日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域使用申报审批办法》同时废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六号(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第四十七条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报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督。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准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必须征求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8.《江苏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海域资源,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简称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海域,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海岸线向海一侧的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
海岸线由沿海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标准划定,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条 在本省管辖海域范围内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以及进行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应当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
海域使用权人依法使用海域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五条 海域使用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合理开发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控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或者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用海项目,保障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有利于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发利用活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第六条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授权,负责本行政区管辖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
沿海乡(镇)人民政府协助县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渔业养殖用海的海域使用管理、调查处理渔业养殖用海纠纷。
第二章 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
第七条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海洋功能区划,按照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原则和国家制定的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规范,编制本行政区管辖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
管辖海域的海岸线较短、海域面积较小的县(市、区),可以不单独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由设区的市统一组织编制。
第八条 省海洋功能区划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设区的市海洋功能区划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县(市、区)海洋功能区划由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并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复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批准后的设区的市、县(市、区)海洋功能区划,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海洋功能区划按照国家规定定期进行修改的,由原编制机关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修改方案,并按照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经国务院批准,因公共利益、国防安全或者进行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修改海洋功能区划的,根据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海洋功能区划。
除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情形以外,不得改变海洋功能区划。
第十条 海洋功能区划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部分除外。
修改后的海洋功能区划应当按照前款规定向社会公布。
单位和个人需要查阅海洋功能区划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供便利。
第十一条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海域使用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编制海域使用规划应当坚持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科学利用、保护资源、提高效率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项目用海。
海域使用规划应当与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适应沿海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海域使用权的取得
第十二条 海域使用申请实行分级审批的原则。
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项目用海,应当报国务院审批。
下列项目用海,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一)填海五十公顷以下的项目用海;
(二)围海六十公顷以上、一百公顷以下的项目用海。
下列项目用海,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
(一)围海四十公顷以上、六十公顷以下的项目用海;
(二)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四百公顷以上、七百公顷以下的项目用海。
下列项目用海,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
(一)围海四十公顷以下的项目用海;
(二)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四百公顷以下的项目用海。
本条所称的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第十三条 跨行政区域的项目用海,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按规定权限审批。
第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应当向有审批权的地方人民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海申请,并提交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书面材料。
第十五条 同一项目用海,应当依据总体设计整体提出海域使用申请,不得化整为零,分解报批。
同一项目用海包含多个海域使用类型的,由对相应海域使用类型有审批权的最高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审批。但同一项目用海中包含应当由国务院审批的海域使用类型的,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有审批权的地方人民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海域使用申请进行审核,并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建议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审核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省或者设区的市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直接受理的海域使用申请依前款规定进行审核时,应当征求相关的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涉及渔业用海的, 县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当征求毗邻该海域的乡(镇)、村的意见。
审批决定应当自受理海域使用申请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作出,但依法需要进行听证、招标、拍卖、海域勘测、专家评审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第十七条 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海域使用申请的,应当登记造册,向海域使用申请人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并予以公告。海域使用申请人自领取海域使用权证书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权。
地方人民政府对海域使用申请不予批准的,应当作出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送达申请人。
第十八条 海域使用权人应当依法缴纳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金的具体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依法制定。
第十九条 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海域使用申请,不得批准。
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海域使用申请,可能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不得批准:
(一)严重破坏海域资源、环境、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的;
(二)造成航道、港区、沿海港河淤积、堵塞以及其他有碍锚地、港口生产作业的;
(三)导致岸滩侵蚀和危害海堤等海岸工程及行洪排涝工程安全的;
(四)造成电厂等重要工业设施取水口堵塞、淤积,影响生产安全的;
(五)妨碍航行、避风、消防、救护、行洪排涝的;
(六)对军事管理区、国防设施有不利影响的;
(七)法律、法规禁止批准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 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使用面积在七百公顷以下的贝类护养用海和使用面积在四百公顷以下的其他渔业养殖用海,海域使用申请人应当填报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但渔业养殖用海面积在五十公顷以下,且不影响其他项目用海的,可以不填报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
前款规定以外的项目用海,海域使用申请人应当委托具备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无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的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无效。
海洋工程的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可以一并编制,但由国务院审批的项目用海,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列入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项目,需要使用海域的,有关审批机关应当在立项或者核准前征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 对依法应当实行有偿使用的项目用海,同一宗海域有两个以上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海域使用权的,可以采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
第二十三条 招标、拍卖方案由对海域使用申请有审批权的地方人民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单位和个人参加招标和拍卖,不受单位住所地和个人户籍所在地的限制。
第二十四条 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的,编制招标、拍卖方案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拟出让使用权的海域进行评估,确定招标的标底或者拍卖的保留价,但不得低于国家和省规定的同类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金的最低标准。
依前款规定确定的标底或者保留价应当保密。
第二十五条 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权在海域使用权期限内可以依法继承、转让、出租。但依照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二十二条取得的海域使用权不得出租、转让;转让、出租依照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取得的海域使用权的,应当经批准该海域使用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并按国家和省的规定缴纳一定比例的转让、出租收益,以减缴、免缴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还应当补缴海域使用金。
海域使用权依法继承、转让、出租的,不得擅自改变海域用途和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条件。
继承、转让、出租海域使用权的,应当依法向批准该海域使用权的地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第十二条 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一)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二)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第四十六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第四十七条 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第四十八条 听证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行政机关应当于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必要时予以公告;
(二)听证应当公开举行;
(三)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为听证主持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主持人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四)举行听证时,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应当提供审查意见的证据、理由,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以提出证据,并进行申辩和质证;
(五)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听证笔录应当交听证参加人确认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10.《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和减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护海洋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防治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海洋工程,是指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并且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具体包括:
(一)围填海、海上堤坝工程;
(二)人工岛、海上和海底物资储藏设施、跨海桥梁、海底隧道工程;
(三)海底管道、海底电(光)缆工程;
(四)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其附属工程;
(五)海上潮汐电站、波浪电站、温差电站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六)大型海水养殖场、人工鱼礁工程;
(七)盐田、海水淡化等海水综合利用工程;
(八)海上娱乐及运动、景观开发工程;
(九)国家海洋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海洋工程。
第四条 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并接受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毗邻海域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第五条 海洋工程的选址和建设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不得影响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或者损害相邻海域的功能。
第六条 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根据国家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分配重点海域海洋工程污染物排海控制数量。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等违法行为,都有权向海洋主管部门进行举报。
接到举报的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 国家实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以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影响为重点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预防、控制或者减轻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及其他相关环境保护标准编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要求的调查、监测资料。
第九条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工程概况;
(二)工程所在海域环境现状和相邻海域开发利用情况;
(三)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四)工程对相邻海域功能和其他开发利用活动影响的分析及预测;
(五)工程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和环境风险分析;
(六)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七)公众参与情况;
(八)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海洋工程可能对海岸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增加工程对近岸自然保护区等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分析和评价。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海洋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有核准权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海洋主管部门在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应当征求海事、渔业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其中,围填海工程必须举行听证会。
海洋主管部门在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当将核准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
海洋工程建设单位在办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时,应当提交经海洋主管部门核准的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十一条 下列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一)涉及国家海洋权益、国防安全等特殊性质的工程;
(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其附属工程;
(三)50公顷以上的填海工程,100公顷以上的围海工程;
(四)潮汐电站、波浪电站、温差电站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五)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的海洋工程。前款规定以外的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根据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核准。
海洋工程可能造成跨区域环境影响并且有关海洋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该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第十二条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书面通知建设单位。需要补充材料的,应当及时通知建设单位,核准期限从材料补齐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十三条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后,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或者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发生重大改变的,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海洋工程自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之日起超过5年方开工建设的,应当在工程开工建设前,将该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重新核准。海洋主管部门在重新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当将重新核准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可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海洋工程指定环境影响评价单位。
第十五条 从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和有关技术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和资格证书。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颁发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资质证书前,应当征求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三章 海洋工程的污染防治
第十六条 海洋工程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十七条 海洋工程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和经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海洋工程投入运行之日30个工作日前,向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海洋工程投入试运行的,应当自该工程投入试运行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向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分期建设、分期投入运行的海洋工程,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分期验收。
第十九条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应当限期整改。海洋工程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经海洋主管部门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该工程不得投入运行。
建设单位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海洋工程的环境保护设施。第二十条 海洋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自该情形出现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根据后评价结论采取改进措施,并将后评价结论和采取的改进措施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备案;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
第二十一条 严格控制围填海工程。禁止在经济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和鸟类栖息地进行围填海活动。围填海工程使用的填充材料应当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第二十二条 建设海洋工程,不得造成领海基点及其周围环境的侵蚀、淤积和损害,危及领海基点的稳定。
进行海上堤坝、跨海桥梁、海上娱乐及运动、景观开发工程建设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海岸的侵蚀或者淤积。
第二十三条 污水离岸排放工程排污口的设置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不得损害相邻海域的功能。污水离岸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的海域,不得超过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第二十四条 从事海水养殖的养殖者,应当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减少养殖饵料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因养殖污染海域或者严重破坏海洋景观的,养殖者应当予以恢复和整治。
第二十五条 建设单位在海洋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程的建设、运行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物大范围悬浮扩散,破坏海洋环境。
第二十六条 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应当配备油水分离设施、含油污水处理设备、排油监控装置、残油和废油回收设施、垃圾粉碎设备。
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所使用的固定式平台、移动式平台、浮式储油装置、输油管线及其他辅助设施,应当符合防渗、防漏、防腐蚀的要求;作业单位应当经常检查,防止发生漏油事故。前款所称固定式平台和移动式平台,是指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所使用的钻井船、钻井平台、采油平台和其他平台。第二十七条 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单位应当办理有关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保险。
第二十八条 海洋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海上爆破作业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爆破作业前报告海洋主管部门,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海事、渔业等有关部门。进行海上爆破作业,应当设置明显的标志、信号,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洋资源。在重要渔业水域进行炸药爆破作业或者进行其他可能对渔业资源造成损害的作业活动的,应当避开主要经济类鱼虾的产卵期。
第二十九条 海洋工程需要拆除或者改作他用的,应当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批准。拆除或者改变用途后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海洋工程需要在海上弃置的,应当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或者影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部分,并按照有关海洋倾倒废弃物管理的规定进行。
海洋工程拆除时,施工单位应当编制拆除的环境保护方案,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
第四章 污染物排放管理
第三十条 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含油污水不得直接或者经稀释排放入海,应当经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再排放;
(二)塑料制品、残油、废油、油基泥浆、含油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残液残渣,不得直接排放或者弃置入海,应当集中储存在专门容器中,运回陆地处理。
第三十一条 严格控制向水基泥浆中添加油类,确需添加的,应当如实记录并向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报告添加油的种类和数量。禁止向海域排放含油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水基泥浆和钻屑。
第三十二条 建设单位在海洋工程试运行或者正式投入运行后,应当如实记录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备的运转情况及其污染物的排放、处置情况,并按照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向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权限核定海洋工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根据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确定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排污者应当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
第三十四条 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应当安装污染物流量自动监控仪器,对生产污水、机舱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进行计量。
第三十五条 禁止向海域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废水;严格限制向海域排放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确需排放的,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
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气体,确需排放的,应当经过净化处理,并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
严格控制向海域排放含有不易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废水;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标准。第三十六条 海洋工程排污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全部专项用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章 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海洋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前制定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 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及其相邻海域的环境、资源状况;
(二)污染事故风险分析;
(三)应急设施的配备;
(四)污染事故的处理方案。
第三十九条 海洋工程在建设、运行期间,由于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时,建设单位应当立即向可能受到污染的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或者消除污染,同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个人。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按照污染事故分级规定及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立即派人赶赴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危害,对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十条 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海洋工程建设活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防治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海洋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依法对海洋工程进行现场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文件、证件、数据以及技术资料等,进行查阅或者复制;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负责人或者相关人员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的工作现场进行监测、勘查、取样检验、拍照、摄像;
(四)检查各项环境保护设施、设备和器材的安装、运行情况;
(五)责令违法者停止违法活动,接受调查处理;
(六)要求违法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事态扩大。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时,应当出示规定的执法证件。用于执法检查、巡航监视的公务飞机、船舶和车辆应当有明显的执法标志。
第四十四条 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材料,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海洋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予以配合。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对违反海洋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有关海洋主管部门不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上级海洋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或者直接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负责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运行,限期补办手续,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核准,擅自开工建设的;
(二)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未申请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即投入运行的。
第四十七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运行,限期补办手续,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海洋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或者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发生重大改变,未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的;
(二)自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之日起超过5年,海洋工程方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未重新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的;
(三)海洋工程需要拆除或者改作他用时,未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未按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第四十八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运行,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环境保护设施的;
(二)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或者未按要求采取整改措施的。
第四十九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运行,限期恢复原状;逾期未恢复原状的,海洋主管部门可以指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并处恢复原状所需费用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一)造成领海基点及其周围环境被侵蚀、淤积或者损害的;
(二)违反规定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海洋工程建设活动的。第五十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围填海工程中使用的填充材料不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运行,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十一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规定报告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备的运转情况或者污染物的排放、处置情况的;
(二)未按规定报告其向水基泥浆中添加油的种类和数量的;
(三)未按规定将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备案的;
(四)在海上爆破作业前未按规定报告海洋主管部门的;
(五)进行海上爆破作业时,未按规定设置明显标志、信号的。第五十二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海上爆破作业时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洋资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重要渔业水域进行炸药爆破或者进行其他可能对渔业资源造成损害的作业,未避开主要经济类鱼虾产卵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作业,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五十三条 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单位违h反本条例规定向海洋排放含油污水,或者将塑料制品、残油、废油、油基泥浆、含油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残液残渣直接排放或者弃置入海的,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清理,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清理的,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可以指定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代为清理,所需费用由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单位承担;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海水养殖者未按规定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或者严重影响海洋景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养殖活动,并处清理污染或者恢复海洋景观所需费用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第五十五条 建设单位未按本条例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2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海洋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
(二)未按规定验收环境保护设施的;
(三)未按规定对海洋环境污染事故进行报告和调查处理的;
(四)未按规定征收排污费的;
(五)未按规定进行监督检查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船舶污染的防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第二章房地产开发用地 第一节 土地使用权出让
第七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第八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所有的土地,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该幅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方可有偿出让。
第九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须根据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拟订出让土地使用权总面积方案,按照国务院规定,报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由市、县人民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出让的每幅地块、用途、年限和其他条件,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城市规划、建设、房产管理部门共同拟定方案,按照国务院规定,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实施。
直辖市的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行使前款规定的权限,由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二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
商业、旅游、娱乐和豪华住宅用地,有条件的,必须采取拍卖、招标方式;没有条件,不能采取拍卖、招标方式的,可以采取双方协议的方式。
采取双方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低于按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
第十三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四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应当签订书面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第四篇:产权问题读书笔记
关于企业性质及其所有权问题的思考
W12194165 王天媛
一、概述:
第一次读书笔记读过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对企业的理解从原来的为了盈利的组织,变成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存在的组织,“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取代”。1但在周其仁老师的课上和《产权与制度变迁》一书中,对企业这个合约的独特特征有了进一步阐述。其关键在于,企业是市场合约中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二、文章梳理:
1、首先我们要进一步理解企业合约的特征。
企业不是一个以非市场的合约替代了市场价格机制。企业是一个市场契约,代替一系列的市场契约。也就是说,企业是以一个市场的企业合约替代了市场价格机制。但问题在于,假如市场的契约没有不同,为什么我们去市场买袜子不叫企业,而聘用人为你制造袜子就叫企业?科斯认为。因为在市场买袜子,交易完成,合约结束。但是在企业中并非如此。签订合约时,交易并未完成,很多细节并不能在合约签订时细致规定。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何在?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有显著差异。
2、企业合约中包含对劳务的利用,这是企业合约的显著特征。那么我们就要搞明白,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为何。
首先,从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经济总产出比经济要素投入增长更快的根源,在于教育、健康、经济核算能力等人力资本要素的增长和贡献。
另一方面,如果从市场合约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本,那么它与非人力资本的差异就显而易见。因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仅属于体现它的人。这是独一无二的所有权。这也是我在读这篇文章中感到最拍案叫绝的想法。用所有权的差别划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毫无疑问解释了企业的合约特征,以及为何人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获利而言至关重要。这与将人力资本要素与其他要素同样来研究的思路有很大差别。历史证明,无论是不是在奴隶制社会,(自由的社会)、人力资本从来都属于个人。因此,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资产”它的所有者完全控制着资本的开发利用。因此,如何更好的使用人力资本是企业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这与我们经济学课程上学习的简单的劳动力函数也不同的。因此,“激励机制”变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日益居于中心地位。2
3、既然人力资本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怎么运用好人力资本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讨论“古典企业”的特性。“古典企业”是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要素所有者达成一个企业契约。尽管历史上无数资本家都选择了压榨工人的劳动资本赚取短期利益,但如果想要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作用,通过“计量和监督”,而非“压榨”永远是更好的选择。
而计量和监督就是另一种人力资本。(人管人)即经理的管理知识和才能在企业的应用。也就是说,不仅仅对劳动力进行激励,同时也要对企业家进行激励。否则,12 科斯《企业的性质》
汪丁丁《经济研究》 激励不足会造成“管理不善。”而文中也给出了可行的激励原则,比如“以剩余索取权激励监管者”、“以利润回报企业家”。这两种人力资本的细分,造成了古典企业的演变和企业内部所有权的细化。
4、在明确了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属于个人后,企业的所有权又将如何划分?
现已确认企业是一个市场契约的思想,意味着企业不可能只有一个所有权。古典企业和现代化企业有很大不同。
在古典企业中,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同时又兼任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家。这种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合二为一的现象,造成我们所说的“资本家”的概念。也就是说,资本家们身兼多职,是古典企业的拥有者。
但这样的后果显而易见:创新不足、经济增长缓慢、结构单一。现代企业组织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企业家和管理者从资本家的身份中分离出来。这时,古典“资本家被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单纯的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如股东);另一方面是企业家(管理者)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如CEO)。
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的股份制公司并不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是财务资本(非人力资本)与经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及其所有权的复杂合约。这引起了现代企业产权结构的重大变化: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里地位的急剧上升和纯粹财务资本重要性相对下降。如何制定合理的“激励性契约”,成为现代企业保持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三、理解与思考:
1、大型国有企业改革难的问题。
文中已经明确指出,制定合理的激励性原则对于保持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作用。从现实角度而言,这让我不得不思考目前中国大型国企改革难,效益差等相关难题。毫无疑问,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初有成效:
一、基本建立的了明确的产权制度,实现了国企的政企分离。
二、基本上完善了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由厂长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
三、基本完成了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扩大了国有资本的可支配范围。
四、基本实现了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实行了改制。
五、完善了企业的人事制度,完善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实行了多种有效的分配方式。
六、国企的利润分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七、国有资本的监督力度得以强化。
八、实现了部分国有股份制企业的上市,扩大了国企的资本来源。
九、国企制度创新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3在第五项中,特别提到的完善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这一项。但是据我了解的情况,改善情况并不理想。
以我亲戚的亲身经历为例,他所在中国邮政下属的北京市邮政公司工作。从管理者的角度而言,政企分离并不明确。企业的管理者并非公开招聘和层层选拔获得。还是在国有企业的制度内直接任命或者调任。从对于管理者的选拔而言,没有激励机制;在分配问题上,无论企业的业绩(他所在部门)是好是坏,与他可以得到的工资和奖金都没有实质关联。几乎不会造成影响。铁道部的改革第一步已经实施,对于邮政的改革仍然不够彻底。从管理层而言是管理不善;从基层而言,被雇佣的人力资本的角度而言是消极怠工。从邮政下属EMS的工作效率和民营的快递公司的工作能力的比较中可见一斑:EMS收费高,工作效率相较顺丰、申通等速递物流公司而言,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长此以往,邮政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垄断地位一定会受到威胁。我认为,从激励机制的角度,奖罚分明,与效益挂钩这个角度,提升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力是急迫的需求。这进一步让我想到了新加坡的“高薪养廉”政策和中国机关存在的问题。没有激励 3 新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出路》 政策导致的问题是,一部分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能力与回报不成正比,因此选择贪污腐败等方式取得利益,一部分人认为没有激励机制但是收入稳定且比较高,不用做事也可以获取比不努力所得的更多报酬,因此“国考”盛行,公务员、进入国企工作成为最热选择。反正无为而治也不会被饿死。这样对大型国企而言,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和隐患。解决之道就如文中所言。非人力资本所有权属于国家,而人力资本,特别是管理和决策的权利属于企业家和管理者。政企分开并不仅仅是一种体制和一刀切,更重要的是从企业管理者的选拔、企业的管理、决策运行等等方面,都应该公选,且符合市场契约的要求,向现代化的企业制度靠拢。当然,改革总是非常艰难,但为了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还是应该稳健而缓慢地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再难也要走下去。
2、经院何小锋教授对于北大体制改革的建议。
在北京大学“第三届投资文化节”上,经济学院的何小锋教授提出自己对于北大如何改革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给出了自己独到而有趣的见解。毫无疑问还是采取更好的“激励原则”。他讲到,今年北京已经有五所高校的校长是公开招聘,经过考核、最后报教育部审批获得,并非教育部直接指派。对于北大而言,他认为更鲜明的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相比现在的评职称的方式,会更有利于北大学术氛围的发展和吸引全球优秀教师的任教。第一,公开选拔校长,可以让学校的管理者更好的运用自己知识、管理、判断能力。第二,高薪招聘全球各地优秀教授,发挥他们的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带动北大的学术研究。第三,通过更为严格的考核机制,使不够优秀的教师主动离休而非被辞退,这样优胜劣汰使教师队伍始终拥有最新鲜最优秀的血液。当然,这只是何教授比较幽默而大胆的提议。但是我却认为这种胆大的提议并不荒唐,激励不够,致使老师仍然把大学老师的位置当作铁饭碗,管理者同样认为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可。从小不会潜心学术;从上不敢发展创新。这对于北大培养精英中的精英,成为国际一流中的一流大学的愿景是背道而驰的。
由这两个例子清晰可见,如何发挥人力资本的核心作用,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大学;不管是营利机构还是非营利机构;不管这个企业的所有制是公有私有,都是现代社会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怎么样的激励机制是合理有效且可控的。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周老师在书中已经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给出了一个观点,就是要具体到个人的激励政策才最有效。(以下文横店企业为例),但是,除了从性质上给定明确要求外,量化的原则,和相关使用权、权利的分配应该更为具体,这才是我认为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四、对现实的疑问:
1、为什么许多人愿意被雇佣和支配:如果说企业的存在其中很重要因素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且“资本家”和“企业家”的明确分工,对于所有权建立起新的合约是为了让企业保持平稳运行和获得更多利润,那么为何其他人力资本愿意被雇佣和支配呢?除了考虑到找工作的机会成本以外,是怎样的原因让他们心甘情愿发挥自己的人力资本要素呢?
2、如何合理激励劳工和检测他们的投入:作为管理者和企业的所有者的而言,要如何建立合理的激励政策,使其他劳动力愿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企业中,人力资本的合约无法在签订时就明确规定细节,那么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要如何考核上到管理者,下到普通员工这样的人力资本的贡献和投入水平?现在采取的是绩效考核的方式,但是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是合理的么?这样与只衡量一个地区的GDP指标一样有什么分别么?这样的考核机制,仍然把人力资本当做简单的非人力资本要素来衡量、来量化,会使劳动力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么?
3、罢工的意义:无论是上半年建行、工行员工的罢工,还是曾经美国好莱坞的编剧演员罢工,这些人罢工到底为了争取怎样的权利?除了更为合理的报酬、休假等等要求外,是否应该考虑更深层次的诉求,包含着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的意义。
4、经营与管理划分后,决定权的归属:激励原则时可否分得股权及决定权。我们知道很多CEO年薪很高,但并不是这个企业的股东。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其他物质资本是没有所有权的。尽管他们有管理企业,决策项目的权利。在文中曾经提到,可以将剩余价值或者利润作为激励分给企业家;为何不采用分得股权的方法?这样不是更加直接?具体来说,激励政策的数量,利润的多少分配出去,怎样更加合理,这都是特别值得考虑的问题。
另外一个重点是,如果选择分股权的方式;或者利润分配的方式,如何将决定权与管理权分开,如何更好得控制企业家的权利,让他不会功高盖主?企业所有者如何有效的掌控企业。这是否是企业所有者应该考虑的深层问题。
五、方法论的启迪
1、经济学研究中,古典与现代理论的差别随处可见。并不一定所有理论和制度提出来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很多理论也要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的需求。
六、参考文献
科斯《企业的性质》 张五常《卖桔者言》 百度文库
第五篇:产权回答问题
一、备案后身份证变更问题
1、合同备案时使用旧身份证,在办理按揭时已经过期,则以新身份证办理了按揭。办理分
户产权时,出现新身份证与备案身份证号码不一致问题,能否不更改备案信息,直接办理分户产权?
答:如果新身份证号码只是对旧身份证的正常升位,比如出生年份加19,并增加一个尾数,就不需要更改合同备案,可以直接办理分户登记;如果新身份证号码相对旧身份证号码上述正常升位以外的变动,则需要持公安机关出具新旧身份证号码同属一人的证明变更合同备案后(有按揭信息的),再办理分户登记。
2、备案时使用的身份证录入信息,产权登记时提供护照,应当如何办理产权登记?
答:按身份证信息进行备案的,办理分户登记时候也应当提交身份证;确实无法提交身份证只能提交护照的,需根据护照信息更改合同备案中记载的买受人身份证明信息,再依据护照办理分户登记,同时须提交国安局出具的《国家安全审查意见书》。
3、购房者购房时使用护照进行登记,备案也使用的护照,但该购房者为中国人,且有身份
证,现是否可以身份证办理产权登记?
答:可以,但需要先变更备案信息。
二、合同备案变更、注销问题
1、购房者在按揭已放款的情况下要求退房,如果办理注销合同备案手续?
答:买受人在办理按揭后要求退房的而申请办理注销合同备案手续的,除应提交办理注销合同备案手续的一般要件以外,还需提交放款银行与买受人签订的解除按揭(借款)协议或提交放款银行出具的同意买受人退房的书面证明。
2、按揭客户因不按约定还款,银行按规定回购房屋后,应当如何撤销合同备案?
答:该房屋在经过法定的变卖、拍卖等程序后,由取得人凭法律文书撤销合同备案或直接办理分户产权。
三、夫妻共有问题
1、在产权证、国土证办理完毕后,如何需增加共有人,费用如何计算?如果是赠与的情况,费用如何计算?
答:房屋登记完成后,如确属夫妻共有房屋,申请增加配偶(隐形共有人)为共有人,住宅登记费为80元,房屋所有权证10元/本;不具有夫妻、直系亲属关系的其他自然人之间不能申请增加共有人,只能通过买卖或赠与的方式办理转移登记。
房屋赠与登记的,住宅登记费80元,登记手续费6元/平方米,赠与人和受赠人分别交纳3元/平方米,另外需按指导价的3﹪缴纳契税。
2、若购房者已婚,商品房买卖合同中能否写一个人的名字?
答:如果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只要一个人的名字,且询问笔录中签署为无签署为无共有人情形的,根据《物权法》及《房屋登记办法》的规定,该房屋视作单独所有,产权证上记载的个人可以单独处分房屋。
3、购房者买房时未婚,但办理产权前结婚了,产权资料是否须改为夫妻双方?如果不办理
为双方,那房屋的权属是否归一人所有?
答:如果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只要一个人的名字,且询问笔录中签署为无共有人情形的,根据《物权法》及《房屋登记办法》的规定,该房屋视作单独所有,产权证上记载的个人可以单独处分房屋。
4、分户产权证、国土证已经办理,现想增加共有人,请问需要什么资料?在哪个科办理?
如果以前办理产权证时未婚,应怎样增加?
答:房屋产权证、国土证已办理后,如需增加夫妻隐名共有人,额可以提交夫妻双方身份证与结婚证至私产科进行办理。
对于办理产权证时未婚的,该房屋属于一方婚前财产,不能直接增加共有人。但可以通过赠与、买卖房屋部分份额等方式增加房屋的权利人。
5、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时,合同上签订的权利人为夫妻中的女方,但在办理产权登记前,双方离异,房屋由法院判给男方,分户产权是否可以直接办理为男方名下?
答:可以根据法院判决书将房屋分户登记直接办在男方名下。
四、车位(库)登记问题
1、购买商铺的业主,能否购买车位?
答:购买建筑区划分商业用房的业主,可以购买该建筑区划内车位,但购买数量应与其购买商业用房的面积比例相当。
2、购房人A,办理产权时因增加共有人,产权证上记载A、B均为产权人,在办理车库产权
时,能否只办理为A一人的名字?
答:A为小区业主,可以只办理为A一人名字。
3、规划总平图上标注的“商业停车位”,能否办理产权登记?如果可以,能否办在开发企
业名下?
答:关于商业停车位的产权办理需区分情况处理,如果为地面露天停车场,是不属于房屋登记范围的。如为登记范围,可办在开发企业名下。
五、未成年人购房问题
1、父母给未成年子女购房,申请资料上能否由任一监护人代未成年人签字?还是必须父母
双方共同代为申请?
答:可以由任一监护人代未成年人签字及申请。
2、购房者想把取得产权证的房屋更名在其女儿名下,应当如何办理?
答:如果其女儿为成年人,需要在办理房屋登记时提交“为未成年人利益”的书面保证,其余提交材料及程序与普通转移登记无异。
3、父亲购买住房,以未成年儿子的名义购买车位,因儿子不是业主无法办理,如果将车位
名字更名在父亲名下可否?儿子的父母已经离异,却无法联系另一方到场写声明书,应当如何办理产权登记?
答:可以将车位名字更名在父亲名下,但由于是处分未成年人的房屋,需要未成年人的父母双方共同到场办理产权登记,同时提交“为未成年人利益”的书面保证。如其母亲确无法联系的,可由父亲携带离婚证原件,到场写书面声明书后方可办理。
4、未成年人现在买房时一切手续都由监护人代为办理,办理产权登记时是否仍由监护人代
为办理,无论未成年人是否已经成年?
答:如果办理产权登记时,未成年人已经成年,则需本人前往办理或委托他人办理。
六、维修资金问题
1、缴纳维修资金时需提交的派出所门牌号证明,是指“大门牌号”,还是具体到房号的证
明?
答:办理初始登记需提交“大门牌”地址哦证明,办理分户登记需提交具体到房号的证明。
2、是否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能缴纳维修资金?
答:需要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能缴纳维修资金。
七、外籍购房者问题
1、香港居民的购房者,其身份证上姓名为繁体中文,办理备案或产权登记时,是否应当使
用简体中文?
答:办理备案或产权登记时,香港居民使用的中文姓名以身份证上的记载为准,身份证上记载为繁体中文的,不须改为简体中文。
2、外籍未成年人办理产权登记需提交什么要件?出生证明是否须经过大使馆认证?
答:外籍未成年人办理产权登记时需提交其监护人代为签字的各项材料,格式为“XX代XX”其余材料与外籍人士购房办理产权登记无异。
出生证明须经过大使馆认证。
3、外籍人士购房,备案时使用英文名,办理分户登记时,是否必须将备案中的名字改称中
文名?
答:不需要,但需要提供中文名称或姓名的声明书。
4、外籍人士购房,提供的中文名称或姓名的声明书是否必须经过公证?
答:如果是由开发企业交集体件,则不需公证,但开发企业在声明书上盖章,且委托书中应当体现开发企业代为提交声明书的相关事项。如果是交散件,则需外籍人士本人到场填写声明书或经过公证。
八、预告登记问题
1、如果开发企业与购房者没有关于预告登记的书面约定,购房者要求办理预告登记,开发
企业不配合是否有法律责任?
答:根据《房屋登记办法》的规定,申请办理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应提交当事人双方关于预告登记的约定,因此,如果开发企业与购房者没有关于预告登记的书面约定,购房者不能单方要求办理。
2、预告登记是否必须办理?
答:《物权法》的规定:“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简单的说,预告登记指当事人约定买卖期房时,为了限制债务人处分该不动产,保障债权人将来取得物权而作的登记。如在商品房预售中,购房者 可以就尚在建成的住房进行预告登记,以制约开发企业把已售或则进行抵押。预告登记不是房屋登记的必经程序。
3、申请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是否可由银行自行办理?
答: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需要双方申请办理,如由银行一方办理,须提交委托公证书及银行经办工作人员介绍信。
4、办理预告登记和预抵押登记后,办理分户产权登记的程序如何?
答:办理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和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后,办理分户产权登记的程序与未办理预告登记的情形无异,房屋产权人信息以预告登记记载为准。
5、办理预告登记后,预告登记的信息需要变更,应当如何办理?
答:如需变更预告登记信息,需以变更合同备案信息为前提,预告登记信息须与合同备案信息一致。
九、份额约定问题
1、有些客户在合同上签的份额为1:7:2,填写申请表时可以填写为各10﹪,70﹪和20
﹪吗?申请表是份额是否一定要与合同一致?
答:申请表上的填写应当与商品房合同中的记载一致。建议签合同时明确表述为占X分之X,或百分比,或各占X平方米。
2、购房合同中已明确购房者对房屋的权利为按份共有,在申请登记时购房者改变主意,能
否办理为共同共有?
答:可以,但需提交购房者变更共有关系的约定书。
3、夫妻双方共同共有的房屋,是否即为各占50﹪的份额?
答:夫妻双方共同共有与各占50﹪的按份共有关系是不同的。共同共有,是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对房屋不确定份额的共同享有同一所有权,在共同共有中,共有人的权利及于共有物的全部,并不是按照应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各权利人对房屋的权利均等。按份共有,是指
数人对同一财产按各自确定的份额共同享有所有权,各权利人对房屋的权利可以均等,也可以不均等。
十、派出所证明问题
1、派出所开出的地址证明为“成华区龙潭寺南街103号”,在办理预售许可证时,是否需
要派出所出具项目各栋的编号?
答:需要提供派出所出具的栋号证明。
2、在办理预售许可证时,项目所在地址尚未命名,目前公司即将办理初始登记,但该道路
仍未命名,是否需要派出所出具证明?如何出具?
答:需要派出所出具道路未命名或暂定名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