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
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
发布时间:2009-11-19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提出——
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
[健康报 2009-11-18 讯] 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11月17日在广西梧州市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在会上强调,在当前推进医改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中医药摆在与西医药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桑国卫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问题提出4点意见:一是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二是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三是要坚持中医中药协调发展。四是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指出,各级政府应担负起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好扶持和促进工作。要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地方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
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等主办,近700名中医药界人士将重点围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工作布局和发展思路进行交流研讨。大会还发布了《2009中医药发展研究报告》。
中医医院医疗服务量显著增长
门诊人均医疗费113.36元,比综合医院低33.12元
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4086.86元,比综合医院低1376.96元
[健康报讯] 11月17日-18日,第三届中医药发展大会在广西梧州举行。大会首度发布《2009中医药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近几年,中医医院的门诊服务量和住院服务量显著增长。
《报告》指出,2008年,医院诊疗人次为17.82亿人次。其中中医类医院诊疗人次达3.02亿人次,占17.0%,较2002年增加了0.99亿人次;医院住院人次为7392万,其中中医医院为968万人,占13.0%,较2002年增加了515万人。
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有助于减轻患者负担。《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中医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为113.36元,其中药费66.46元,中医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比综合医院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低了33.12元,药费比综合医院平均值低7.57元;中医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4086.86元,其中药费1877.20元,中医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比综合医院平均值低1376.96元,药费比综合医院平均值低523.19元。
《报告》认为,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在我国基本形成,中医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保障人民健康发挥着较大作用。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还存在体系不够完善、中医医院功能不完善、服务能力不强、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公立中医医院的经费补偿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民族医药特点的中医人员准入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和临床实际情况的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制度。
健康报视点
中医:保持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全国中医医院院长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中医医院是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医疗以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医疗资源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医疗服务量。同时,中医药长期投入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城乡差距大,中西医之间差距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许多中医医疗机构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本次院长论坛上,来自各地的近百名中医医院的院长们,就如何保持中医药特色、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保持中医药特色所需的管理机制和相关政策支撑等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发展中凸显优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吕玉波)
形成和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促进中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广东省中医院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制定了相关的保障机制,通过实践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夯实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基础
我院通过实施以继续教育为核心的育人工程,建立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宽知识、深钻研”的培养方案,通过实施“名师带徒”、“西学中”、“引进关键人才 ”等工程,着力提高医护人员临床能力,特别是运用中医药解决急、危、重以及疑难病的能力。
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名师带徒”工作,至今已有来自全国的64位名老中医带徒本院128位弟子。弟子们已发表了反映名老专家学术思想的论文74篇,中标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7项,地市级课题3项,已出版书籍7部,获得国家专利1项。
以专科专病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专科专病建设是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有效途径。我院以专科专病为中心,建设“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全面推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特色疗法是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目前,我院已开展的特色诊疗项目共计250余项,“天灸”疗法作为国家局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今年7月我们还举办了“杏林寻宝——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大会,为传统特色疗法的继承与运用搭建了平台。
在挖掘和继承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对专科的主攻病种开展研究,准确把握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切入点,并通过专科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予以体现。如我院国家级重点专科乳腺科,根据妇女乳腺生理病理特点结合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性激素水平差别,创立了中医药周期疗法,相关课题《消癖口服液1~6号阻断与逆转乳腺癌癌前变的临床研究》,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
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形成需要通过科研推动。我院中风项目组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对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运用中医中药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的优秀成果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技攻关形成和扩大了专科特色和优势,助推了“中医特色名科”的形成。
规范的形成,有利于中医特色和优势在临床推广。各专科通过分析疾病特点、系统总结临床经验和文献、汇集全国名老中医和相关专家的经验、认真研究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病种和环节,制定出了一系列中医特色明显的专科专病诊疗常规,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我院专科建设目标为“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为此,我院不断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诊疗手段。如心脏科开展了目前最先进的心脏外科手术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围手术期的作用,收到了临床疗效优化的效果。
传统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是确保中医特色和优势形成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院已生产使用20多种剂型,370多个品种的院内制剂。近几年以医院制剂成功研发中药新药8项,已获新药相关专利授权 6项,临床批件6项,成功转让两项。
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动力源
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建立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创新运行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我院注意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形成“爱中医、学中医、讲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实行目标管理。我们在原有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内涵的指标,专门设立基金,每年奖励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方面做得好的重点专科和学科。
七项措施抓特色(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 陈珞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是全国中医骨伤医疗中心之一,有8个病区330张病床,在出院病人中,手术病人只占42%。目前有一些在西医看来必须做的手术,在我们医院用“手法”,用推拿、针灸或中药就可以解决,而且疗效很好。
中医特色是中医医院永恒的主题。现在有的中医院喊的是中医,干的是西医。中医院有责任,也有无奈,他们不搞一些西医难以生存。
同时我们要看到,中医院的中医特色问题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是医院解决不了的,有些是主管部门解决不了的,它需要上下联动,下决心、下猛药,需要解决许多政策问题和具体问题。
第一,政府要解决有关政策问题。例如,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新农合定点医院的问题,目前有的地方不让中医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对中医院的财政补偿机制问题,中医院里中医诊疗项目少而且收费标准低,干中医不挣钱。又如中药饮片的作价政策加成率问题,前两年国家发改委发了一个文件,取消原来中药饮片企业卖药给医院时的让利20%,再将医院购入饮片后的加成率(利润)由30%砍掉5%,只剩25%,这样,用中药饮片不挣钱反而赔钱。北京几家大的西医院纷纷将中药房撤销,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意赔本使用中药饮片。这些问题是严重影响制约中医院中医特色的关键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北京市人民政府就解决得很好。
第二,卫生或中医药管理部门要解决中医院中医特色管理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在市场竞争中医院生存发展面临困难的新形势下,中医院中医特色的定义是什么(中医特色应当与时俱进)?中医特色的评价系统与关键评价指标是什么?中医院里中医特色与综合功能(西医西药)的关系如何处理?抓中医特色扎实可行的措施(如领导班子和专业技术队伍以中医药人员为主体的问题、中医的医疗服务产出问题、门诊与病房中医治疗率的标准与计算方法问题、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问题等)是什么?
第三,中医医院要解决建设中医特色的很多具体问题。例如,中医院的宗旨和定位问题;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的结构与床位比例问题;在人财物和分配上如何向中医医疗倾斜;如何抓中医治疗率和中医病历书写的问题;如何培育打造优势中医专科和中医人才的问题等等。
我院抓中医特色,培育中医优势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1.确保医生和药剂人员中,中医药人员占大多数,目前均达到70%以上。
2.临床西医全员西学中。
3.对中医骨科的传统手法在奖金分配上予以倾斜。
4.对使用中药饮片给予奖励,增设免煎颗粒药房。
5.对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骨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同时培育院级中医重点学科。
6.培育本院特色科室和优势病种,设立院级中医科研课题,开发院内中药制剂,培养中青年骨干。
7.增加中医的门诊和住院科室,扩大中医床位,将中医药治疗率纳入科室目标管理。
“三名”是立足之本(杭州市中医院院长
杨
勇)
坚持自我发展、坚持勤练“内功”、坚持“三名”工程,在建设“三名”工程中正确处理好名院、名科、名医三者间的关系,是中医医院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动力之源。
我们在“三名”建设中,首先把创建名科、创建名科群作为一个重要的“棋子”来突破。在创建名科的选择上,我们设置了准入门槛:中医特色鲜明,拥有优秀学科带头人及梯队合理的团队,具有同行间的差异性,病人来源广、病种数量多,主攻方向对本专科的技术提升、专科发展、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在本地区具有较高水平,已经或将会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具备临床、科研较强支撑的硬件条件及实验条件。
在名科的建设周期中,第一要务是突出中医临床的疗效优势,打造中医技术品牌,以吸引病人、疗效取胜为最终目标。与此同时,还必须架构一支合理的科室团队,医院多人、多部门的配合与协调,还需要保持名科建设的持续性、滚动性和前瞻性。
名科建设带来了“鲶鱼效应”。作为“孵化器”和“助推器”,它不仅仅促进了本专科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且也对医院的其他专科产生了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对技术互补、资源共享、协作攻关、多学科地解决临床难题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不断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带动一个科室的发展。作为“三名”工程之一的名医建设,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各怀一绝的技术骨干,通过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临证经验、他们的医德操守和个人影响,为医院和科室支撑“门面”。
作为中医医院,或多或少都拥有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但是永远靠在几棵大树下是不够的,也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培养更多新一代名医?如何避免断层,让名医辈出?
我们在培育、造就名医队伍的过程中,推出三个举措: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各级各类名医的打造及推荐,“名医之星”的再造及宣传。在选才上以年龄的结构性、专业的方向性、人才的可塑性、综合素质等为标准,重点专科的人选优先选拔,结合医院在名医建设中的阶段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的战略,使想做事的人有机会,能做事的人有平台,做成事的人有地位。在实施中,一是充分调动老一辈名中医的积极作用,以师带徒作为主要方式,通过几年的跟师学习、临床随诊、整理笔记、总结经验,使年轻医生尽快成长。二是通过举办“西学中”班、中医高级医师学习班、学经典做临床专题讲座等各类教学模式,不断强化、更新中医理论知识,创新诊疗方法。三是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开展培训、学术报告、医案分析等形式,相互交流,探讨切磋,共同提高。四是输送人才赴国内外一流的院校和医院,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的实验方法和各大中医流派的精髓,博采众长,充实、丰富专业水平。五是利用各种途径,让人才经常在媒体上露脸,增强百姓的认知度。与此相配套的是,医院要给政策、给待遇、给平台,同时也给任务、给压力、给目标,逼着他们早日独当一面,早日成为本专科领域里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或后备学科带头人。
有了更多的名医,为提升医院的知名度、提升各专科的声誉,加快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储备,都起到了推进作用,也使得医院的业务发展有了足够的底气。
在“三名”工程建设中,只有做好、做足名科、名医这两项工程,名院才有可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名科、名医建设为创建名院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观点链接]
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刘沈林:
江苏省中医院几十年总结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在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引入现代医学技术与成果,作为中医药发展的支撑条件。提高医院综合诊治能力和中医药现代化水平,两者不可偏废。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会极大地提升中医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显著提高中医药在某些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参与作用,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水平,提升中医医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发展中医并不等于排斥西医,西医同样是人类优秀科技文明成果。中医医院不仅需要西医,而且西医要过得硬,中医不能解决的危重急症,西医要能解决。这样中医医院综合处理能力与水平上去了,我们的患者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医医院的两个效益就会逐步提高,我们的特色与优势就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郑 锦:
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总结和借鉴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龙华医院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推进医院内涵建设”的工作思路。经过8年的发展实践,已成为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办院方针的坚强基石和砥柱。
今年,我院对8年的工作室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全院上下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在工作室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我们又制定了工作室师生新的目标,将通过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力争在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常州市中医医院院长张 琪:
中医医院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实现不断超越,就必须从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上着力,从而获得区别于西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中医医院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过程中,若能融入地方中医流派的特色,将地方流派的学术特色和临床特色融合到医院中医药特色中去发挥、弘扬,则可获得区别于一般中医医院的品牌竞争力。我院作为清末民初著名孟河医派发源地的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近年来从孟河医派传承自身规律出发,在医院管理过程中运用知识管理方法开展孟河医派的传承工作,进一步弘扬了医院中医特色,塑造了中医药优势品牌。
第二篇:在深化医改中坚持中西医并重
坚持中西医并重 发挥中医药优势
强化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不竭动力,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是我国独特的医学科学,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有显著的优势。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临床疗效确切。中医药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在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肝炎等重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不少疑难病证的治疗上常常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对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对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对传统的传染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在防治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方面也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必然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是预防保健作用独特。中医以“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的预防保健,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强调在预防保健中以养生为要务,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丰富而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维护“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
三是费用相对低廉。中医的诊疗手段简便而又丰富,在诊断上,主要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资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疾病情况做出判断,不必过多地依赖日新月异的、各种高成本的现代设备。在治疗中,一方面,拥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等许多非药物疗法,服务成本比较低,并且不必消耗过多的资源;另一方面,所使用的治疗药物——中药,在我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在广大农村许多中药就地取材,并且中药新药的创制投入小、命中率高,开发成本比较低。
中医药医疗服务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中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骤减,中药资源极度濒危。中成药大量取材于动植物,过度利用、采集、捕猎野生动植物使很多物种数量骤减,极度濒危。曾遍布我国北方的甘草,如今竟很难觅其踪影。甘草在中医药中用量很大,我国一年消耗的甘草多达4万吨以上,其中85%来自野生。虽然人工种植甘草技术已经成熟,但需5年成长期和成本投入。
二、西医超常发展,传承的中医发展受到抑制,中医力量不断萎缩,纯正的中医后继乏人。我国传承的中医,治病效果好,临床水平高,治疗成本低,深受群众欢迎。但是,这些中医往往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 2 关,中医的发展受到抑制;中医的教育、职称和执业资格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中医的数量越来越少。中医人员与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不断萎缩。
三、中医教育严重西化,传统中医文化与中医技能被轻视。中医院校按西医模式培养学生,中医教育却日益衰退。我国的中医院校每年培养的学生不少,但培养的学生真正了解中医的却为数不多,在中医科研上有所成就的只是风毛麟角,能成就名中医更是罕见。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和方法濒临失传。
中医药的不断西化,导致中医药基础理论长期徘徊不前。几十年来,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丧失了主体地位,从“中医研究”变成了“研究中医”,主要是用现代西方医学来研究、解释中医,把西方医学思想认为不能接受的东西或不能为西药所用的东西,统统斥为“不科学”。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忽略传承和割裂中医的历史研究。这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面临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因此出现了凡中医都是不科学的,要中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用西医的语言诠释中医理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分注重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中医药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特别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根本任务,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按照党中央明确的政策目标与政策要求,一方面应结合中医药的特点与规律,把中央已确定的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好;另一方面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政策、完善政策,使中央确定的政策要求更具有操作性,为中医药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结合当前医改的重点工作与任务,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政府对中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倾斜政策和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政策,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中医药服务项目的调整政策,体现中医药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政策,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教育政策,扩大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政策,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发展中医药服务的政策。
总之,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中的作用,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没有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因此,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充分彰显中医药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有利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开辟一条供得起、重预防、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发展道路,从而促进医改目标的全面实现。以人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以人民群众的健康梦托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篇章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坚持“五个并重”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坚持“五个并重”
(一)引导与激励并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踊跃参与,社区建设难以顺利推进。在宣传引导上,一要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进一步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策划和报道工作,着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和为百姓带来的好处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激发农民群众积极参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营造有利于新型农社区建设的舆论环境。二要发挥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乡、村干部,逐家逐户,耐心细致、推心臵腹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知道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财产保值增值、收入受益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利于维护、提升他们的切身利益、具体利益,提高群众理解、参与和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三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组织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已建成新型社区参观学习,现场观摩,举案说法,转变其思想认识,努力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要我拆”为“我要拆”,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在激励措施上。对干部,要奖惩促动。将新型农村社社区建设的好坏与政策支持、财政奖补和干部使用等挂钩。对新型农村社区综合考核排序前列的乡镇,对乡镇主要负责人给予重奖,并优先提拔重用;对优秀新型农村社区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拆旧效果好、入驻率高、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排名前列的村党支部书记,采取交纳养老保险和每月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予以奖励。对群众,要激励引领。在拆迁补偿方面,原则上采取货币补偿和产权臵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安臵房选址、房屋面积、资金补偿等方面给予优惠;对率先入住社区的,给予资金、实物等奖励。(二)规划与建设并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是前提,是先导、是龙头、是标准。规划要有前瞻性。适度超前,既要着眼当前,更要注重今后的发展变化。按照50年,甚至100年不落后的标准,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要有可行性。摸清各村基本情况、产业分布、民俗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等状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传承历史,挖掘内涵,彰显优势。建设设计要体现自然和人文特点,沿袭当地风俗习惯和地形地貌,形成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凸显的建筑风貌。住房设计要样式多样,满足不同家庭根据需要和财力状况选择不同的住房标准。要有衔接性。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有机衔接,并注重单个项目的形象设计;要与产业规划同步,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统筹考虑社区布点与产业布局;同时,社区试点要与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有机结合。要有权威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已开工未审批的社区,抓紧完善手续,加快报批。规划一旦编制,就要严格执行。严格控制群众“不在无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无规划的房子”。对“双违”现象制止不力或发现“以罚代管”现象的,对其责任人严格问责、处理,确保新型农村社区按照规划有序建设、规范建设。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先易后难,群众自愿、利益引导,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积极稳妥推进。在建设方式上,采取群众自建和开发统建、邻村联建相结合,联体别墅和多层、高层住宅楼并建相结合。在社区布点上,坚持依城(城镇)、靠集(市)、沿路、近水、临园区(企业)、邻校(医)等原则。在建设模式上,可采取以下六种模式:一是产城融合型。采取政府引导、商业开发方式,对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进行改造,集聚人口,集中集约土地,变农民为市民,为城市发展、工业项目建设拓展空间。二是城镇改造型。对乡镇政府驻地或周边村,通过资源整合、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三是整村搬迁型。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重点工程项目征地拆迁、环境不适宜居住的行政村,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新选址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四是强村兼并型。对交通便利、地理位臵好,有产业基础、商贸条件,经济实力和班子战斗力强、居住较为集中的行政村,通过建新拆旧、滚动发展的方式,逐步兼并周边村、班子软弱涣散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五是能人帮带型。鼓励本地在外有实力的能人,返乡投资社区建设;也可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结合起来,鼓励有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参与社区建设。六是文化传承型。如依托古村镇复建改造,围绕传承传统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等。
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建设的同时,要完善服务能力,满足群众求医求学求乐等需求。按照“农村社区城市标准”的要求,切实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五配套”。一是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做到道路设施、供排水设施、供电设施、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公厕和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亮化体系等全部配套到位。二是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有科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停车场及办理婚丧事宜的场所等。三是配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好生产生活资料超市、托幼托老、餐饮洗浴、集贸市场、金融邮电、网络通信等经营性便民服务设施。四是配套产业创业就业项目。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配套产业和创业就业项目,推动一部分农民就地“转业”、就业,化农民为产业工人。五是配套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好社区服务中心,有满足公益性、中介性服务需求的治安警务、法律援助、人口计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产权交易等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并配套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协会组织等,就地把农民转化为市民,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城镇化、社会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三)建新与拆旧并重。
新型农村社区,重在建、难在拆。建新时,一要处理好现代风格与历史风貌的关系。以现代理念、城市思维规划建设,结构注重合理,外观注重艺术,格调注重新颖,做到大气洋气雅气。同时充分考虑资源配臵、历史沿革、群众的当地风俗、生活习惯,保留历史文化,保护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乡土特色。二要处理好建设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质量上,严把招标投标关、市场准入关、材料进场关、监测检验关、竣工验收关“五道关口”,贯彻政府监督、中介监理、企业自控、农民参与“四位一体”,全程监管,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建设精品工程,打造百年社区。在速度上,坚持快中求好、又好又快。有条件的地方“拖不得”,没条件的地方“急不得”,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步实施。对每个新型社区,都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建设内容、资金筹措、施工进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能快则快,确保完成。三要处理好依规建设与群众参与的关系。在规划设计、项目招投标、建筑安装施工,以及产权臵换、拆迁补偿、土地流转等方面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同时,坚持人民意愿为上,让群众在规划选址、设施建设、户型设计、居住位臵和质量监管等方面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利益,实现群众满意。拆旧时,首先要为民,让农民的财产保值。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受益者而不是受损者,在评估、臵换、补偿、土地征用等方面,公平合理定价,切实维护其利益,合法、合理、和谐拆迁,并在搬家、过渡安臵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补贴。将社区土地性质以招拍挂形式变更为国有性质,为入住农民办理产权证。同时,相邻乡镇在拆旧定价上,不应有大的悬殊。对长期在外工作或务工经商、非拆迁范围内的群众,自愿放弃农村宅基地,并自行拆除房屋的,可与所在乡镇政府先行签订协议,乡镇政府可按本地现行拆迁补偿办法或据实予以补偿、臵换,并给予适当奖励;对其进城购房者,也可给予补贴。其次是惠民,让农民的财产增值。在对旧村实行整体或连片拆迁、统一整理复垦耕地、保证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对土地综合整治中实施挂钩的项目,节余指标在项目验收后,可以实行有偿转让。把土地整理开发的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把节约出土地的升值主要用在农民身上。
(四)投资与融资并重。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资金是关键。应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整合资金相结合,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一是市场运作一部分。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发商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等多种方式参与社区建设,积极鼓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发放贷款,不断增加对社区的信贷投放。二是政府投入一部分。加大县、乡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贷款、减免审批费用等形式,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使用一部分。积极整合全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交通、教育、农业、水利、文化、卫生、林业、环保、住建和标准粮田项目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等一切涉农资金,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把整合的农口资金发展特色经济;整合的交通、土地、城建政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的社保资金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对规划确定的撤并村庄,不再安排除农业基础设施以外的其它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是部门支持一部分。县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对社区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在规划编制、土地供给、居民入户、项目报批、企业开办、企业税费、土地流转、技能培训、引进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优惠,在产业政策、科技信息、融资担保、管理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五是土地收益一部分。通过城乡建设用地臵换指标有偿转让,积极盘活建设资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臵换出的土地,可以以挂钩指标的形式,实行挂牌拍卖。拍卖收益除国家政策性收费外,其余全部返还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臵换增加的土地级差收益,也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已复耕土地,及时验收,兑现奖补资金。六是群众参与一部分。按照群众自主、自愿的原则,通过投工投劳、出资出物、(可再利用物资)折款拆物等方式,支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可探索规划一步到位、群众自筹自建模式进行建设。
(五)安居与乐业并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民生的改善。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首先要让农民住得起,进得去。一是对选择产权臵换的拆迁户,按房屋和土地面积的一定比例臵换,让群众告别陋舍住新房;二是对选择货币补偿的拆迁户,按房屋成本价提供住房;三是对非拆迁户入住社区的,微利提供住房,盈利部分用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建设少量的商住用房,为群众提供就业创业的平台,提高社区的人气和活力。同时,可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实行差别化购房政策,并严格落实“两证、两保、三金一补”政策,为入住社区的群众办理房产证、责任田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社区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城乡各类社会保障政策,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其次要让农民留得住、能致富。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一要壮大产业。将新型社区建设与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相结合,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经济。鼓励、激励农民将承包地适度流转,奖励、补贴土地经营大户,推进农业规模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尤其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二要安排就业。劳动、教育等部门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政府采购公益性岗位安排农民就业。社区物业管理岗位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在靠近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的社区,鼓励企业优先安排社区居民到企业就业。三要引导创业。在远离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的社区,利用节约臵换的土地规划建设农民创业园,设立创业基金,出台优惠政策,在创业扶持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型农村社区内商业服务业优先由当地群众经营,让有特长、有资本、有意愿的农民创业,开办企业,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论我国器官移植立法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摘要】传统立法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立法基本原则也适用于我国的器官移植立法.但很显然,我国器官移植立法在遵循传统立法基本原则的同时,也要坚持一些特有原则。这是我国器官移植法立法科学性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我国;器官移植立法;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d922.16;r617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7—9297(2005)01—0018—0
5on the legislative principles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 enactment in china. liu chang 1 chen zhan—biao2.
200020,law institute,shanghai academy ofsocial sciences;200020,newsroom ofsocial sciences weekly
【abstract】 some necessary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in traditional legislation.these legislative principles are al-
so appropriate in organ—transplantation enactment in china. but it’s evidently true that besides the traditionally necessary
legislative principles,there are also some special principles for the enactment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in china.it’s required
by the science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enactment in china.
【key words】china;enactment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necessary principle
器官移植被称为“21世纪医学之巅”。伴随着新
世纪的来临.器官移植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
期。我国器官移植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起步以
来.已获得了较好的临床医疗效果.在肝移植、肾移植
等领域也已迈人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与此同时,我国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与法
律问题.急需法律予以规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
今为止.我国却还没有在器官移植方面进行全国性的统一立法。这无疑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器官移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也使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找不到
明文法律依据。为此,需要加强我国在器官移植及其
相关方面的立法步伐。对于在该方面还没有任何统一
立法经验的我国而言.器官移植法显然也不可能一蹴
而就。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需要.我国器官移植
法应当在坚持某些基本立法原则的基础上有计划、有
步骤的进行。为此.本文拟就我国器官移植立法过程
【作者简介】刘长秋(1976~),男,山东人,汉族,法学硕士,研究人员,迄今已在国内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o余篇,主要研究生命法。
tel:1 3331 976533: e—mail:shangujushi@sina.cor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1期)
中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浅发拙论,以求抛砖引玉,丰
富我国器官移植立法的研究
一、我国立法基本原则与我国器官移植立法
立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立法过程中应遵循的指
导思想和方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我国在立
法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从本国实际出发与借鉴外国有益经验相结
合原则
任何国家的立法都是为调整本国内部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而制定的,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才能够使
立法符合现实需要,实现立法的目的。为此,需要立法
者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深入实际的务实作风。为了
避免立法的任意性.立法者须不断深入实际.调查研
究,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尤其注意对我国现
存社会关系的研究。同时,为了节约立法成本,也应当
摆脱封闭的思维,善于寻找、发现和利用各国立法过
程中所普遍遵循的立法规律,勇于借鉴国外的先进立
法经验。这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原理在立法方面的基本反映,也是科学立法的内在要求。
在器官移植立法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坚持这一原
则
。为此.需要特别考虑我国社会的一些现状。具体而
言.首先.要充分注意我国社会伦理色彩较为浓厚,人
们较为看重道德修养的特点,在立法中注意将某些较
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加以法律化:同时,注意通过立法
来保障自愿捐献器官或遗体的那些所谓的“绝对利他
性”的道德行为;倡导更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献或遗
体捐献的行列中来。其次,也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公众
整体上还远没有接受现代高尚生命观念的现实,在立
法中只宜提倡人们自愿捐献遗体或器官,而不宜强制
要求人们非自愿捐献,否则,不仅立法在施行中会遇
到阻障而无法贯彻,且会严重伤及人们的生命尊严。
(二)法制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法制统一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之间应相互一
致和相互协调.不应存在冲突或相互矛盾的现象。为
此,需要在立法过程中做到以下3点原则:(1)一切法
律、法规的制定都须以宪法为最高依据,不得违背宪
法;(2)应注意对拟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与其他法
律文件进行比较和对照,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3)应
注意各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补充与相互配合,并尽量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为了避免立法与现实脱节,保证立法的适用性.还必须在坚持以上原则性的同
时,坚持适当的灵活性。具体而言,应在不违背以上
3项原则的基础上.允许根据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地
方性法规。这一点,在我国器官移植的立法过程中贯
· 19 ·
彻得相对较好。在坚持不违背宪法及与《立法法》的规
定保持一致的原则下,我国在器官移植方面采取了先
由各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各自立法.待时机成熟后
再进行全国性统一立法的思路,在这一立法思路的指
导下,《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宁波市遗体捐献条
例》以及《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等地
方性器官移植法规或器官移植关系法规先后出台。从
内容上来看,这些地方性立法基本上坚持了各国器官
移植法通行的一些重要原则,为我国器官移植法保持
统一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这些地方性立法的制定
与实施,无疑为我国进行全国性的器官移植立法积累
了经验或教训.从而有益于在我国制定统一适用且效
力层次更高的器官移植立法。
(三)总结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原则
一般而言,法律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任何
国家的法律都是保护、巩固和发展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关系。但法律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总
结”并不意味着法律只能消极地承认现实.也不意味
着立法只是为了维持某种现状。“人们在总结实践经
验、认识既成事实的过程中,总会从实践经验中抽象
出对未来有指导意义的东西,从分析事物中看到它们的未来发展。”因此.科学地预测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未
来发展也应当是法律的一个重要任务 这就要求立法
者在立法过程中必须坚持总结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
合的立法原则.在保护、巩固和发展现实社会关系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对未来社会关系的规范。这一点,在科技性较强的现代生命立法领域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其合法运用会
增进人类社会福利、保障人类社会稳步发展,反向运
用即滥用也会危害整个人类社会的存续。这样一来,科学地预测现代生命科技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负面效应.借助立法来防范这些负面效应的发生,就
成为生命科技立法所必须担当的一项历史使命。器官
移植法作为现代器官移植技术的规范和保障法,是防
范器官移植技术滥用从而引发各种器官移植犯罪的制度屏障。因此,在器官移植法立法的过程中,更要注
意坚持总结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的立法原则。
二、我国器官移植立法应坚持的特殊原则
笔者以为.我国在器官移植法的立法过程中首先
应当遵循普通立法所均应坚持的一些基本原则,如以
上我们所介绍的三项基本原则。然而.作为法律体系
中一类较为特殊的立法.我国器官移植法在立法过程
中显然也应当坚持一些相对特殊的立法原则。具体来
说.包括以下3项原则。
· 20 ·
(一)立法经济性原则
所谓立法经济性原则就是指在立法过程中应综
合考虑立法的成本问题.考虑立法投入与社会效益支
出之间的关系.在遵循效益最大化这一原则的基础上
加以立法,尽量减少立法的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使
立法行为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为此,在立法过程中.
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在立法论证与立法规划中充分注意立法的经
济性要求
立法论证与立法规划是立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
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保证立法适合调整现实社会关
系的需要,并保证立法的进程与我国的宏观经济战略
与社会战略相一致。立法是一项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
程.它产生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当某一类社会关系发
展到特定历史阶段时,必然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这
时.通常需要国家通过立法来对这种社会关系加以规
范,以保障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解决.维护社会秩
序的稳定。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很多时候.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某一立法看似具备了立法的必要性.但实际上立法的时机还远未成熟.而如果
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仓促进行立法.经常会引发
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为了保障立法的科学性.
需要立法者在立法之前充分作好立法的论证工作。此
外.立法作为国家有权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依据不同阶段的不同
需要有步骤、有根据地逐步进行.在什么阶段该立什
么法,具体分几个步骤进行这些立法等等.均需要立
法者进行合理地规划。否则.在该立法时没能立法或
者在不该立法时错误地进行了立法.都会影响立法本
身的实效,使立法达不到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可
见,立法论证与立法规划对于立法工作而言.都是极
为重要.必不可少的器官移植立法作为一项立法工作.在立法过程中
更应当注意坚持立法的经济性原则,这是由器官移植
法的特殊性决定的。器官移植作为保障和规范器官移
植顺利进行并保障器官移植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对于整个医学的发展及人们生命的救助都具有不
可估量的重要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首先.器官移植
技术是一项生命科学技术.而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无
疑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对生命科学技术来说还
是对其他任何科学技术来说.器官移植法作为器官移
植技术发展的保障法,实际上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保障
法;其次,器官移植客观上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与健
康,使人们重新恢复了工作能力.这实际上是保障了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1期)
作为社会生产力重要构成要素的劳动者的要素,因而
保障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器官移植法的出台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社会效益最终也都会转化为具体的经济效益。可
见.器官移植法实际上是保障社会生产力健康、持续
发展的法。对于这样的法律,立法者在立法时,显然更
应当做好立法论证与立法规划工作.以使其充分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符合立法的经济性原则,收
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政府对器官移植立法给予了较高重
视.并就我国器官移植法的立法问题进行了初步规
划.但另一方面,相关的理论论证工作却并没有充分
完全地展开。当前.医学界、法学界及伦理学界都已对
器官移植及器官移植法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但一个
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医学界对器官移植的研究是纯技
术的角度来进行的.而其对器官移植法的研究也主要
侧重于解决器官移植中的实际需要,其立法论证主要
集中在如何通过立法使人们更多地捐献自己的器官.
如何使人们尽早地接受脑死亡的概念,保障器官移植
手术的成功率与手术效果.对器官移植所引发的一些
权利保护问题特别是供体的权利保护及相关伦理问
题往往较为忽视:而法学界对器官移植立法的研究与
论证则相对还未形成气候.并多侧重于诸如身体权、器官捐赠合同等基本民事问题的研究,对有关的刑事
问题及医疗监管问题则缺乏论证,且大多数人对器官
移植技术方面的问题知之甚少;而伦理学界则又往往
只将视角限制在如何使器官移植法中的法律规范符
合现代生命伦理的要求。各个学科对器官移植所进行的分项研究及对器官移植法所进行的分学科论证,对
于保障器官移植法内容的全面性与科学性来说,无疑
是较为不利的.也不符合器官移植法立法的经济性原
则。因此.如何协调法学界、医学界与伦理学界的研究
力量.进行器官移植立法的跨学科交流与论证,将是
我国器官移植法立法时所应当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
题。
2.选择符合经济性原则的立法模式
选择符合经济性原则的立法模式是器官移植立
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器官移植
法在进行立法论证和立法规划时所须考虑和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在器官移植立法的模式问题上,各国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采取同一立法模式,对所
有类目的器官的移植都统一制定并适用一部器官移
植法.而不将角膜移植、心脏移植、肺脏移植等单独从
器官移植法中分离出来.单独立法,美国是采取这一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l2卷(第l期)
模式的典型国家;二是采取单一立法模式,即不制定
统一适用于各类人体器官与组织的器官移植法,而依
据人体器官类目的不同分别予以立法;或者暂不制定
统一的器官移植法.而是根据本国器官移植专项技术
发展与需要的现状.先分别制定单独适用于各 项器
官移植的立法,待时机成熟时再制定统一适用于各类
目器官的器官移植法,日本的器官移植立法就属于这
种情况。
在这两种立法模式中.笔者以为.统一立法模式
应当为我国立法者所优先考虑。这是因为:第一。统一
立法模式是器官移植法立法模式的最终趋向,从当前
各国器官移植法的立法模式来看,绝大多数国家都采
取统一立法模式.即便有些国家暂时采取单一立法模
式。随着其本国器官移植各项技术的全面发展及人们
生命观念的全面转变.也会最终走上统一立法之路;
第二.统一立法模式相对于单一立法模式而言。更符
合经济性的立法原则.因为统一立法模式对所有类目的器官都统一制定并适用同一部器官移植法。大大减
少了单一立法模式下所必须进行的对各专项器官移
植法(如心脏移植法、角膜移植法等)分别进行立法论
证与立法规划的必要,节约了立法成本;第三,统一适
用一部器官移植法,也可减少作为执法者的卫生主管
部门的执法工作难度并减轻作为司法者的法院等机
关的司法工作量,①更为合理地配置我国的医疗卫生
执法与司法资源。基于此,作者以为,在我国器官移植
法立法的模式问题上,我国应当采取统一立法模式而
不是单一立法模式。这是器官移植立法经济性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
.)超前立法原则
超前立法原则也是器官移植法在立法时所必须
要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超前立法原则是指根据现存
社会关系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在合理推测该社会关系
未来变动所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情况的前提下,预设相
应的法律制度加以应对。超前立法原则是现代科技立
法的一个基本要求.是顺应科技飞速发展,保障科技
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防止法律变动过于频繁以致影
响保障法律信用的基本保障。在器官移植立法方面,超前立法原则也是器官移植技术快速发展的基本要
求 器官移植作为一项新的医学技术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面貌飞速发展,一些新的技术与法律的问题不断产
· 21 ·
生,只有进行超前立法,才能使器官移植法真正适应
器官移植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应调整器官移植医患关
系的需要。而且。超前立法原则实际上也是经济立法
原则的一个内在要求。因为只有采取超前立法.才能
避免因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而对原立法加以修改的可
能性与必要性。从而减少立法投入,降低立法成本。此
外。“超前立法可以使人们改变旧的行为模式.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把落后推向先进.把
野蛮推向文明。起到法律对社会的促进作用。”②因
此。在器官移植方面提倡超前立法有利于尽早改变人
们现有的生命道德观念。树立更为理性和务实的生命
观念.从而尽早接受脑死亡的科学概念,增强人们器
官捐献或遗体捐献的自觉与自愿意识,提高器官移植的质量和效果。
(三)科学立法原则
器官移植是一种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因此。作为
其保障与规范的器官移植法还应当在立法过程中坚
持科学立法的原则。所谓科学立法原则。就是指在立
法时应充分尊重科学规律尤其是生命科学规律,使立
法的过程及立法的内容都符合科学性。在器官移植法的立法过程中。尤其要坚持科学立法原则,因为器官
移植直接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假如器官移植法的内容
不够科学,或者因其立法规划等游离了科学规律,将
极有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直接损害。而且,器官移植法的立法目的之一应在于保障和促进器官
移植技术的健康发展,如其游离了科学规律,显然也
不利于器官移植技术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对社会造
成严重危害
在器官移植法的立法过程中坚持科学立法原则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器官移植法反映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发展规律,并依据该规律的要求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该领域的社会关系。为此,在器官移植立
法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当注意将活体器官捐献移植与遗体捐献
移植区别开来。分别加以立法,使活体器官捐献与遗
体捐献分别由不同的立法来加以规制。这是因为:(1)
活体器官捐献所针对是人体器官,在法理意义上,它
不是一种物.而是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人的身体重要
构成部分,而遗体捐献所针对的则是已经因失去生命
而丧失了法律主体资格的死者的遗体或遗体器官,因
① 在单一立法模式下,司法者要做到正确司法就必须分别去查阅并适用各单一立法,而在统一立法模式下,由于所有类目的器官都统一适用一部
共同的法,因而就不存在法律的分别适用问题,就可以使司法者的工作量相对减少—— 至少可以不必过于费心地去查阅各个专项法的法条。
② 参见:张根大、方德明、祁九如著,《立法学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页。
· 22 ·
此.从严格法理意义上来讲,遗体器官作为遗体的一
个构成要件.最多只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准物”.它
已经不再是人体器官;(2)就遗体捐献移植所存在的风险来说,遗体器官捐献是从死者身上摘取器官用于
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风险仅及于患者即器官移植的受体1人,而在活体器官捐献移植方面,器官移植的则需经过两个步骤,即首先要从供体身上取出其所捐
献的器官,然后再将其植入到受体体内,这就使得活
体器官移植手术在供、受体双方身上均存在医疗风
险,因此,遗体捐献移植的风险要远远小于活体器官
捐献移植,在这种情况下,立法者应将遗体捐献与活
体器官捐献分两部立法分别加以规定,而不宜笼统地
规定在同一立法中;(3)单就遗体捐献而言,遗体捐献
实际上涉及器官移植、医学教学、科研等许多方面.不
仅仅限于器官移植,这样一来.立法显然应当单独将
包括遗体器官捐献在内的遗体捐献单独立法,而不宜
将其与活体器官捐献共立于一部法中。
其次.需要在充分考虑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充
分借鉴国内外已经成熟且经医疗操作证明切实可行的立法经验,使我国器官移植法无论就其体系来说还
是就其内容而言都符合科学性原则。在器官移植立法
方面,国内外的许多立法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如各
国立法在对脑死亡问题的处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
护等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都值得我们重视。但另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1期)
一方面,重视和借鉴国内外的成熟立法经验须建立在充分认识我国现有国情、了解社会对器官移植法的实
际需要的基础之上,否则,为借鉴而借鉴,最终必将会
导致立法的内容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背离,与我国的实际需要脱轨。
再次,我国是一个注重伦理道德的国家,人们对
器官移植的认识更多得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的.
其器官移植观念是德性化的。为此,在器官移植立法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伦理道德凶素对器官移植法可
能产生的影响,将某些大众化的、普遍的生命伦理道
德加以法律化.并加强社会生命伦理道德方面的宣传
与教育,以使器官移植法的执法与司法能够获得人们的意识支持,获得生命伦理道德的有力配合。
参考文献
[1] 管文贤,李开宗.关于开展活体器官移植的伦理学思考[j1.医学与哲
学.2001(6):8-1 1
[2] 刘长秋.浅论器官移植与未成年人生命权益的法律保护【jj.中国卫
生事业管理.2004(1):36~37
[3] 卢云.法学基础理论[m],jl~:o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66~269
【4] 张根大,方德明,祁九如.立法学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95
[5] 刘长秋.浅论我国立法对人体器官买卖的禁止【j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1 1(1):24-27
【61 朱应平.遗体捐献立法中的几个问题【j1.法律与医学杂志,2001,8(2):
66~68
[7] 黄清华.医药卫生法制理论研究与律师实务[m].北京:中国法制出
版社.2001.165~168
(收稿:2oo4—05—11;修回:2004—06—17)
第五篇:高中英语培训过程中应该要坚持的几项
高中英语培训过程中应该要坚持的几项
类别:阅读来源:美联英语学习网
英语可以算是不少学生的弱项,而英语作为三大主课,对于高考分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不少人都会选择参加高中英语培训,来帮助自己解决英语弱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此提点建议。
在英语学习上,好像普遍的看法是女生比男生更加适合学习英语,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在高中生中流传“英语好就可以学理科,数学好就选文科”这种说法的原因。不过其实大部分人对于英语都是比较头疼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都去参加高中英语培训了。
对于高中英语培训,我们其实也应该要注意下面的几个方面:
A)要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主动出击,不要坐等人教;要持之以恒,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积极参加各种有关英语学习的课外活动。
3.要点滴积累,不要急于求成。
4.要树立信心,不要妄自菲薄。
5.要学会总结。
B)要坚决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会自学。即自己制定目标,自己安排计划,自己选定任务,自己监督自己。
2、认真对待中学学习的五个环节。课前预习要自觉,上课要积极参与活动,课后复习要及时,作业中总结审题、解题的规律。自己安排补充内容
3、及时总结,善于向别人学习。
上面就是对各位进行高中英语培训学习的学生的一点建议。其实高考这一年,我们不仅是在和别人作比较,更重要的是我们是要战胜自己。搞清楚自己的弱点在哪里,然后付出十分的努力去改善它,最终才能在高考这场战斗中赢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