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兔巴氏杆菌病诊疗报告
兔巴氏杆菌病诊疗报告
2005年7月间,我市立业六队饲养的家兔发生了一起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的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败血和内脏器官出血,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该队原有大兔56只,注射过兔瘟巴氏杆菌、魏氏杆菌三联苗;1~2月龄的小兔36只,没有注射疫苗;6月初又新购进2月龄种兔20只。在7月6日新购进的小兔开始发病,当天死亡7只。截止7月14日,在4天的时间里,新购进的种兔全部死亡。在此期间,原有小兔也开始发病,并死亡14只,对原有小兔用青霉素、链霉素注射后,疫情才得到控制。
该队养兔共112只,大兔没有发病、死亡。小兔死亡34只,发病率为50%。
二、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看不到明显症状,突然死亡。多数家兔精神萎顿,食欲废绝,呼吸急促,体温在4l℃以上;部分病兔鼻腔流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用前爪揉擦外鼻孔,伴有打喷嚏和鼻塞音,有的病兔头颈偏向一侧,四肢抽搐,临死前体温下降,全身震颤,尖叫数声后死亡。
三、病理变化
随机剖检4只,其中病兔2只,死兔2只,主要病变为:鼻孔周围皮肤发炎,鼻腔粘膜充血。红肿。有粘性、脓性分泌物。喉头、气管粘膜充血,气管内含有红色泡沫状粘液,胃肠粘膜呈出血性炎症。各脏器淋巴结出血、肿大。肺出血、水肿。肝肿大。有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点,心肌、内外膜有大小小等的出血点。
四、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兔的心血、肝、脾、肺等待检病料。
1.涂片镜检:将被检病料制成触片,美兰染色后镜检。可见两极着染的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
2.细菌培养:将被检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血液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普通琼脂上生长的菌落形态为灰白色,针尖大小的菌落;血液琼脂上长出淡灰白色、露珠样,圆形的小菌落,不溶血:麦康凯琼脂上不生成。钩取可疑菌落接种天三糖铁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其底部变黄。择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细小的球杆菌。
3.生化特性:钩取可疑菌落接种到生化反应管上,37℃24小时培养观察,该菌能分解葡萄糖、蔗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鼠李糖和麦芽糖,不产生出H2s。
4.动物试验:钩取血液琼脂上培养的菌落,悬浮稀释于2ml灭菌生理盐水中,取4只小白鼠,2只腹腔接种菌液,2只腹腔接种生理盐水。接种菌液的2只小白鼠18~24小时相继发病。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4l℃,呼吸急-促、咳嗽、喷嚏、流粘液性鼻液、食欲废绝、四肢抽搐、尖叫而亡。接种生理相加水的2只小白鼠健康存活。剖检死亡小白鼠,病变基本同前,取肝、脾、心血制触片,美兰染色,镜检,见有两极着色明显的球杆菌。
综合前述。确认兔发病死亡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
五、防治
1.剔除病兔、死兔,和粪便深埋,兔舍和用具用3%甲醛液彻底消毒。
2.对无病兔用青霉素、链霉素分两次进行预防注射。
3.对病兔用青霉素、链霉素进行治疗。每只每次为5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三次,连用4天,通过治疗,病兔症状缓解、消失。后对症状缓解的病兔重复用药一次,症状消失。20天后追访,未见复发。
六、讨论与小结
1.根据涂片镜检、细菌培养、生化特性、动物试验,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将本病诊断为兔巴氏杆菌病。该病与兔病毒性出血症在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上相似,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
2.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水貂、兔、海狸鼠、貉等多种毛皮兽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春秋两季。从这次发病来看,该病具有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率高的特点。因此及早确诊对控制本病危害有重要意义。
3.据调查,该队饲养点周围村庄和购兔的地方都未发现本病流行,可排除外来传染的机会。我们认为本病发生与气候变化、长途运输、饲养管理的改变有直接关系,发病前适逢多雨,兔舍潮湿而且管理条件差,促使兔抵抗力降低而遭致本病的侵害,引起内源性感染。
4.养兔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多种经营项目,认为兔不易得病是一种偏见。事实上,兔对巴氏杆菌是易感的,不能掉以轻心。
5.据文献记载,本病对各种年龄兔均可感染发病。本报告仅l3月龄的小兔发病、死亡。未见大兔发病,可能与注射疫苗有关,待探讨。
6.治疗结果表明,青霉素、链霉素并用能控制本病流行,疗效较为理想。
第二篇:一例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专题
一例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黔西县某饲养场的羊发生一起急性传染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等诊断为巴氏杆菌病,通过及时对症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发病情况
该羊场从四川引进205只大耳羊,体重在10~20kg,到场后按常规饲养,未见异常。第4日清晨饲养员发现突然死亡4只,并有20余只羊精神不振,不肯吃草,伴有咳嗽等症状,误以为是长途运输及不能适应新环境等应激因素所致,用头孢类药物盲目治疗多日无效,才来就诊。至15日该批羊共发病43只,发病率20.98%,死亡18只,死亡率8.78%,病死率41.86%。
2临床症状
羊只突然发病,体温一般为40~42℃,精神沉郁,呆立或卧地不起,食欲较差或不食,反刍停止。病羊体态一般,部分消瘦,被毛脏乱,软弱无力,行走不稳。有的羊可视黏膜发绀,两眼流泪,鼻镜干燥,打喷嚏,鼻腔流出浆液性或脓性鼻液,气喘、呼吸困难。另外,有29只病羊腹泻,粪便中有鲜红色血液,1只病羊尿血。
3剖检变化
对9只病死羊及3只濒死羊进行剖检,发现其病理变化基本相同:皮下有液体浸润和小出血点,咽喉、气管黏膜肿胀发炎,胸腔内积有黄色渗出性浆液;肺充血、瘀血、肿大,颜色暗红,有小出血点和肝变,切面外翻,流出淡粉红色泡沫样液体,肺门淋巴结肿大;心包腔内有黄色浑浊液体,心腔扩张,有的冠状沟处有针尖状出血点,肝脏瘀血,有的有灰白色针头大小坏死灶;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水肿;其他脏器水肿和瘀血。
4实验室检验
(1)取病羊心血、肝脏、具有典型病变的淋巴结、肠系膜做触片和涂片,分别用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小球杆菌,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2)取病羊肝脏深部组织接种于营养肉汤、血液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中,37℃培养24h。结果可见血液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隆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无溶血的小菌落;营养肉汤培养基呈轻度浑浊,有沉淀,轻轻震荡呈条絮状上升;麦康凯琼脂培养阴性。菌落及肉汤培养物经涂片镜检,有蓝绿色荧光,均检出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
(3)将分离菌株划线接种于血红素琼脂薄层板上,37℃培养18h,于45°折射光低倍显微镜下检查,菌落呈蓝绿色带金光的Fg型强毒株。
(4)将该菌纯培养物接种于生化试验管,37℃培养24h。结果显示,该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甘露糖、蔗糖及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鼠李糖、肌醇。可产生过氧化氢酶,能生成硫化氢和靛基质,不液化明胶,M.R试验阴性,V-P试验阴性。
(5)取体重15~20g的健康小鼠16只,将分离菌的营养肉汤培养物分别接种小鼠腹腔,0.2mL/只。另设空白对照4只,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mL/只。经48h观察,试验组小鼠全部死亡,剖检呈典型败血症变化,所分离的菌株同试验菌。对照组小鼠全部健活。
(6)采用常规药敏试验,对12种抗菌药物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该菌对氟甲砜霉素、恩诺沙星、硫酸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最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四环素、氟哌酸较敏感;对环丙沙星、痢菌净、土霉素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5治疗措施
(1)对病死羊消毒、深埋并做无害化处理。加强饲养管理,清除舍内和运动场积粪,对病畜活动的圈舍、场地、接触过的用具以1∶400新申抗毒威喷雾并清洗。对粪尿等排泄物用20%漂白粉彻底消毒。百毒杀溶液以1∶3 000清洁用具和舍内外喷雾消毒,同时加强通风换气。采取上述措施3d后疫情得到控制,未再复发。
(2)对健康羊及周边羊群接种。用生理盐水洗掉纯巴氏杆菌菌落,加入肉汤中继续增菌培养24h,加入0.8%甲醛灭活培养12h,再加入铝胶制成简易菌苗,全群紧急接种,皮下注射2mL/只。发生疫情时不得外卖和引进羊只,防止疫情蔓延。
(3)对病羊采用氟甲砜霉素和硫酸卡那霉素联合用药,配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氟甲砜霉素20mg/kg体重,硫酸卡那霉素1.5万IU/kg体重,地塞米松磷酸钠4mg/只,肌肉注射,1次/d,连用3d。并用复方新诺明拌料,3g/次/只,2次/d,连用5d。同时全群用百毒杀溶液1∶10 000自由饮水。
对食欲废绝、高热不退的重症病羊加用30%安乃近3~5mL肌注,5%糖盐水250~500mL、安钠咖1g、维生素C 5mL混合静滴,同时配合口服补液盐,调节电解质平衡。上述药物在体温、呼吸等生理指征恢复正常后巩固1~2d,防止复发。
采用上述措施进行治疗,4d后病情得到控制,1周后病羊基本恢复正常。
6体会
(1)寒冷、潮湿和刺激性气体以及突变的气候是羊场本次发病的诱因。羊巴氏杆菌属条件致病菌,存在于健康羊呼吸道及消化道内,当羊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受侵染,造成内源性感染并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羊只发病后畜主未能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有效措施,使该病迅速传播,导致全群发病。
(2)养羊户在冬季尤其要搞好圈舍卫生,及时清除粪尿及污物,保持舍内干燥,经常通风换气,定期消毒,做好保温措施,给羊群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3)饲料中增加精料及矿物质、维生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条件的可添加益生素等保健药品,抑制有害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控制该病的发生效果极佳。
(4)做好免疫工作。由于巴氏杆菌血清型较多,不同型间多不发生交叉免疫,市售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因此,建议在预防时采取本场发生疫病分离的菌种制成简易苗,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
第三篇:布氏杆菌病培训总结
Xxx医院布氏杆菌病培训总结
参加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2014年河南省重点县(区)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布病防治技术培训班》返回后,我就本次培训班情况向医院主管院长和主管部门做了汇报,医院领导对布病的防控高度重视,为确保此次培训班内容及时传达到广大医护人员,指导布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效地控制布病疫情的发生和传播,我院于2014年03月19日在十三楼会议室进行了布氏杆菌病相关知识的培训。
参加培训的有医院xxx院长、医务部等相关主管科室、医院除值班外的一线医护人员及相关医技科室人员共200余人。
培训过程中,就目前布氏杆菌病在我国、我省及我市的发病情况向大家作了简单介绍,就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及分期、实验室检查、诊断步骤以及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伤寒副伤寒等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护理措施等方面向与会人员做了详细介绍,并从布斯杆菌病的传播途径着手,向大家介绍了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预防该病,并讲明了布氏杆菌病疑似如何确诊,以及确诊病例如何及时上报、管理以及转诊流程。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思想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相关专业水平明显提升,为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指导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XXX
2014年03月21日
第四篇:2014腰痛病诊疗方案宣威市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4)
一、中西病名
1、中医病名:腰痛(TCD编码:BNS:150)
2、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临床诊断与分型
(一)、临床诊断 本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多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合并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并呈典型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或伴有麻木。X线片、脊髓造影、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肌电图检查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4、病变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5、患侧下肢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及屈踝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力可减弱。
6、腰椎X线片:部分患者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一些间接征象,如生理前凸平浅或消失,甚至后凸,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辨证分型
1、气滞血瘀证:患者腰腿痛如刺,日轻夜重,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阻络证:患者腰腿冷痛,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喜暖怕冷,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沉紧或沉迟。
3、湿热痹阻证:患者腰腿疼痛,肢体烦热,遇热或雨天痛增,恶热,口舌干,小便短赤,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证:患者腰腿痛缠绵不愈,劳累更甚,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偏阳虚者面色苍白,手足不温或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淡苔白滑;偏阴虚者面色潮红,咽干口渴,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
1、针灸治疗:
(1)处方:腰夹脊、委中、承山、阿是穴。气滞血瘀型加血海、膈腧;
寒湿阻络型加腰阳关、阴陵泉、足三里; 湿热痹阻型加大椎、阴陵泉、内庭; 肝肾亏虚加肾俞、肝俞。
(2)治疗以局部取穴、远端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每次取6—9穴,随证补泻,每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2、牵引治疗:一般采用坐位或仰卧位,从小量开始牵引治疗。
3、推拿治疗:推拿手法治疗适用于各型腰腿痛病。脱出型忌用斜扳法,且手法以轻柔手法为主。
4、其他中医外治法:
(1)小针刀治疗:适用于疼痛部位固定且病程较长的腰腿痛病。取与椎间盘突出相对应的棘突间隙两侧旁开1.5寸为进针点,进针约3-5cm,行提插、切割等手法。
(2)穴位注射:适用于各型腰腿痛病,可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B6或当归、红花、丹参、祖师麻等注射液,取与椎间盘突出相对应的足太阳经腧穴及患侧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承山等穴,每次取2-4穴,每穴注射1-2ml。
(3)中药熏洗:适用于疼痛较剧且疼痛范围局限的腰腿痛病,采用活血化瘀止痛类方,药用如川牛膝、羌活、制川乌、制草乌、木瓜、红花、乳香、没药、桂枝等达到行气活血、温经通络的功效。
(4)拔罐疗法:适用于遇寒加重或因受凉发作的腰腿痛病。于腰、骶部局部行闪罐、走罐、留罐等治疗。
(5)平衡针灸:适用于各型腰腿痛病,可选用腰痛穴、肩痛穴、臀痛穴等穴位。
(6)热敏灸疗法:适用于各型腰腿痛病。在腰背部及下肢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每日1次。
5、口服中药:(1)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川芎、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牛膝、地龙、甘草等。
(2)寒湿阻络证
治疗:散寒祛湿,温经止痛。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减: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等。(3)湿热痹阻证
治疗:清热利湿,舒经止痛。
方药:四妙散加减: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木瓜等。(4)肝肾亏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止痛为主。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6、西药治疗:急性水肿期应用脱水剂、消炎止痛药等。
7、手术治疗:严格把握手术治疗适应症。马尾神经综合症患者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四、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2、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五、难点分析及应对思路
根据2013年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估与总结,发现腰腿痛病的治疗难点——急性水肿期的治疗,在采用平衡针灸技术后,患者的急性疼痛能快速缓解,然而因平衡针灸突出的是及时效应,作用时效有限,患者疼痛的痛势虽有所缓解,但仍要持续2-3天,因此我科引进新型
针灸技术——热敏灸技术进行治疗。热敏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防病保健等功效。在治疗腰腿痛病时,能够起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活血止痛、扶正祛邪等功效,从而有效巩固前期治疗的疗效。
第五篇:2015消渴病水肿诊疗方案
(2015)消渴病水肿诊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制定
【病名】
中医诊断:消渴病水肿 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参照《肾脏病学》第二版(王海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确切的糖尿病史。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3个月内连续尿检查三次UNER介于20-200ug/min(28.8-288mg/24h),且可排除其他引起UAER增加原因者,可诊断为早起糖尿病肾病。
(3)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大于0.5g/24h连续2次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引起蛋白尿增加的原因者,可诊断为临床期糖尿病肾病。
临床上凡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异常增高,或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应考虑到糖尿病肾病。同时应注意排除泌尿系感染和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引起的尿蛋白白排泄率和尿蛋白增高的原因。
2.疾病分期:参考丹麦学者Mogensen提出的糖尿病肾病分期方案进行。Ⅰ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体积增大,尿无蛋白尿,无病理组织学损害。肾血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及内压均增高,其初期改变为可逆性。
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GFR多高于正常。
Ⅲ期: 早起糖尿病肾病。尿蛋白尿排泄率持续在20-200ug/min或30-300mg/24小时。GBM增厚,细膜基质增加明显,出现肾小球节型和弥漫型病变及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荒废开始出现。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UAE持续200ug/min或尿蛋白大于0.5g/24h,血压增高,水肿出现。肾小球荒废明显,GFR开始下降。
Ⅴ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GFR10ml/min。肾小球广泛荒废,血肌酐、尿素氮增高,伴严重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等。
糖尿病肾病临床上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即西医早起糖尿病肾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Ⅲ期;中期,即西医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肾功能正常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正常者;晚期,即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存在肾功能损害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不全和Ⅴ期患者。
生化指标:尿常规、微量尿蛋白排泄率、尿蛋白/24小时、血尿素氮、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等。【证候诊断】
参照“1992年山东明水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三次大会通过的《消渴病中医分期辩证与疗效评定标准—消渴病辩证诊断参考标准》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第二版)》(吕仁和、赵进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一)脾肾气虚证:面色萎黄,颜面或四肢水肿,伴见倦怠乏力,头晕,胃脘胀满,食纳不佳,腰膝酸软,小便频或夜尿增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肝肾阴虚证: 颜面或四肢水肿,时有急躁易怒,伴见头晕头痛,腰酸耳鸣,五心烦热,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
(三)脾肾阳虚:面色萎黄,形寒怕冷,颜面或四肢水肿,腰以下为甚,脘腹胀满,食纳不香,大便溏薄,小便短少,或夜尿频,舌体胖大,舌淡或暗淡,苔白腻,脉虚细。
(四)阴阳衰竭:全身悉肿,形寒肢冷,面色晦暗,精神萎靡,神疲嗜睡,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有秽臭,大便溏泄,尿少或无尿,或舌体胖大,舌暗红,苔白腻或垢腻,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案】
一、辨证使用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一)脾肾气虚证: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利水
方药:六君子汤合补肾利水汤(我科协定经验方)
党参15g、茯苓12g 半夏10g、白术10g、陈皮10g 甘草6g 黄芪45g 熟地黄15g 山萸肉15g 泽兰10g 金樱子15g芡实15g 白花蛇舌草30g 薏苡仁30g 滑石15g 蝉蜕10g 中成药:七味地黄丸、肾清片、金水宝、百令胶囊、尿毒清颗粒、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二)肝肾阴虚证: 治法:平肝潜阳,补肾利水
方药:杞菊地黄汤和补肾利水汤(我科协定经验方)加减 枸杞子15g、杭菊花10g、生地黄15g、茯苓10g、山萸肉12g、石决明24g、怀山药12g、丹皮9g、、泽兰10g 黄芪45g 熟地黄15g 山萸肉15g 金樱子15g 芡实15g白花蛇舌草30g 薏苡仁30g 滑石15g 蝉蜕10g 中成药:七味地黄丸、肾清片、尿毒清颗粒等。
(三)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阳、补肾利水
方药:实脾饮和补肾利水汤(我科协定经验方)加减
干姜6g、茯苓15g、白术15g、大腹皮15g、厚朴15g、附子6g、甘草6g 桂枝20g 黄芪45g 熟地黄15g 山萸肉15g 泽兰10g 金樱子15g 芡实15g 白花蛇舌草30g 薏苡仁30g 滑石15g 蝉蜕10g 中成药:肾清片、金水宝、百令胶囊、尿毒清颗粒、壮腰益肾丸、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等。
(四)阴阳衰竭:: 治法:调和阴阳,补肾利水
方药:金贵肾气丸和补肾利水汤(我科协定经验方)加减 附子6g 肉桂10g 熟地黄15g 山药15g 山萸肉12g 茯苓15 泽兰15g 益母草15g 车前子15g 黄芪45g 金樱子15g 芡实15g 白花蛇舌草30g 薏苡仁30g 滑石15g 蝉蜕10g 甘草10g 中医特色治疗:肾清片、金水宝、百令胶囊、尿毒清颗粒、壮腰益肾丸、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二、内科基础治疗
(一)(二)
(三)糖尿病肾病饮食治疗。
积极控制原发病,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保护肾脏药物。辩证使用中成药。
三、中医特色治疗治疗项目
(一)可选用中药保留灌肠法,泄浊解毒方为我科协定经验方,并通过科研证实可协助降低肌酐值,改善临床症状。
方剂组成:丹参15g大黄20g煅牡蛎30g槐花15g蒲公英15g 功效:泄浊解毒。
适应症:糖尿病肾IV-V期及透析病人。
(二)中药熏洗配合手指点穴 中药熏洗方剂组成:
桂枝20g 当归15g 熟地黄15g 干姜10g 细辛6g 补骨脂15g 芦巴子15g 玉米须20g 路路通20g 鬼箭羽15g 功效:温阳补肾,活血利水
手指点穴配穴:涌泉 太溪 三阴交 然谷等穴。
通过临床实践,中药熏洗可达补肾、活血、利水之效,配合手指点穴及滚、搓手法治疗,可加强上述疗效,使药物发挥更加充分,缓解症状,提高免疫力,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艾条灸
配穴:肾俞 关元 气海 中极 外陵 滑肉门
上述穴位为培补肾精之效,加用艾条灸,可起温阳通络之效,结合现代医学观点,可促进肾脏血流,预防血栓,同时提高肾脏免疫力。【难点分析】中医中药对减轻难治性肾性水肿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优化。【健康教育指导】 1.注意保暖,避风寒。2.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查。
3.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严防感冒。
5.劳逸适度,尤应节制房事,戒怒,以保护元气。【辩证施护】
一、护理评估
(一)既往饮食结构和习惯、家族史。
(二)病程长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并发症。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阳不振证;脾肾阳竭、浊毒水泛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遵医嘱定期检查血糖、尿蛋白及肾功的变化。
3、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血压。
4、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5、重者卧床休息,轻者适当活动。
6、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7、严格控制血糖,同时要防止出血低血糖。
8、临床蛋白尿者,积极控制影响肾脏功能的因素:预防感冒、感染、心衰等。
9、严格控制血压,尽量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水平。
10、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口中气味、水肿、二便、舌脉,以及皮肤瘙痒等变化。
(二)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时,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并注意保护肛周皮肤。
(三)饮食护理 饮食宜低盐低脂富含优质蛋白之品。
(四)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五)临证施护
脾肾气虚证:中药以热服,药后盖被发汗,以助药效;脾阳不振证: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脾肾阳竭证:可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以助清热利水;浊毒水泛证:给予解表剂时,需热服。将下肢抬高,减轻水肿。【评价标准】
6.疾病判定标准:参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第二版(吕仁和、赵进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减轻大于或等于30%,但不足大于或等于50%,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或尿蛋白定量减少大于或等于30%,但不足大于或等于50%。
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者。7.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减轻大于或等于50%。有效: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减轻大于或等于30%,但不足大于或等于50%。无效: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减轻小于30%,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评价方法:采用中医症候学评价与实验室理化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必要时引入终点事件评价和生存质量评估。